TWI501894B - Bicycle saddle - Google Patents

Bicycle sadd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1894B
TWI501894B TW102146512A TW102146512A TWI501894B TW I501894 B TWI501894 B TW I501894B TW 102146512 A TW102146512 A TW 102146512A TW 102146512 A TW102146512 A TW 102146512A TW I501894 B TWI501894 B TW I5018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ynthetic resin
hole
rear seat
holes
sea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6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4098A (zh
Inventor
Kouhei Marui
Original Assignee
Maru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3/00451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4061179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rui Kk filed Critical Marui Kk
Publication of TW201504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4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1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1894B/zh

Link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鞍座
本發明是關於自行車用鞍座,特別是關於在不具胺甲酸乙酯發泡體(urethane foam)等的緩衝墊,就座部僅藉由樹脂基材製作的鞍座(saddle)中,使柔軟性與舒適性提高的技術。
以往眾所周知的自行車用鞍座是由如下的構件構成:鞍座本體由硬質性的合成樹脂材構成之底座構件;疊層於其頂面之由柔軟性高的胺甲酸乙酯(urethane)等構成的緩衝片(cushion sheet);疊層於緩衝片的頂面覆蓋底座構件全體之外裝片(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該底座構件因被由具有高的剛性之硬質性合成樹脂材射出成形(injection molding),以便能穩定地支撐騎乘的使用者的荷重,故有缺乏柔軟性,一就座屁股等就會疼痛在舒適性的面有問題。因此,在底座構件的頂面重疊柔軟性高的緩衝片,使其具有適度的緩衝性並謀求舒適性的提高。
但是,上述的自行車用鞍座的情形因緩衝片藉由薄且軟的外裝片包覆以便善用緩衝性,故有在自行車 的摔倒時等容易破損,緩衝片露出的問題。而且,外裝片破損的情形或防水加工不充分的外裝片的情形也有在雨天時雨水容易侵入鞍座內部的問題。再者,也有無法整個洗鞍座本體的問題。
因此,鞍座本體由形成有多數個貫通孔的合成樹脂製的底座構件構成,以便能依照荷重的變化而彈性變形之自行車用鞍座被提出(參照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3)。
在上述的自行車用鞍座中,因形成有多數個貫通孔以便底座構件能彈性變形,故使用者的荷重一施加,底座構件就一邊緩緩地彈性變形,一邊承受荷重。因此,可僅藉由底座構件使鞍座本體具有適度的緩衝性,無須如以往般在底座構件的頂面疊層緩衝片,在雨天時等即使濕潤了也可僅藉由擦掉底座構件的雨水而簡單地除去水分,故無如以往般由於來自緩衝片的雨水的滲出而產生的騎乘時的不愉快感。而且,藉由形成於底座構件的貫通孔的形成位置或大小、形狀、個數等的組合,調節底座構件的各部的緩衝性。
但是,藉由單一的合成樹脂材料將底座構件成形,僅藉由貫通孔的形成位置或大小、形狀、個數等的組合取得柔軟性、舒適性與強度、剛性的相反的要素的平衡很困難。
因此,在專利文獻3的自行車用鞍座中,可藉由具備被重疊於底座構件的表面的柔軟的衝擊吸收材(impact absorber)而迅速地變形成使用者的屁股的形狀,可緩衝並柔和地承受作用於屁股的力,提高柔軟性、舒適性。
而且,在專利文獻3的自行車用鞍座中,藉由具備被重疊於底座構件的表面或填充於形成於底座構件的貫通孔的剛性調整材,增加底座構件的構造強度,提高鞍座本體的強度、剛性。
衝擊吸收材或剛性調整材具體上是在底座構件的全體或一部分當作板片(sheet)或當作填充於底座構件的貫通孔的襯墊(pad)而被配設。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平8-25318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國特開2004-21720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國特開2006-7958號公報
如上述之藉由單一的合成樹脂材料將底座構件成形的情形,僅藉由貫通孔的形成位置或大小、形狀、個數等的組合取得柔軟性、舒適性與強度、剛性的平衡很困難。
而且,藉由被重疊於底座構件的表面或填充於形成於底座構件的貫通孔的衝擊吸收材或剛性調整材調整柔軟性、舒適性與強度、剛性的平衡,實際上也非常困難。
鑒於上述狀況,本發明其目的為提供一種自行車用鞍座,不使用緩衝墊,就座部僅藉由樹脂基材製作,可取得柔軟性、舒適性與強度、剛性的相反的平衡。
本發明者在不使用緩衝墊,就座部僅藉由樹脂基材製作的自行車用鞍座中,嘗試了分成:接觸屁股的 部分之要求柔軟性的部分,與抑制鞍座的撓曲的部分之要求強度的部分而進行設計。
所嘗試的設計是在就座時不直接接觸屁股的框部配置硬的材料,據此抑制鞍座的撓曲或變形等的不理想的變形,在接觸屁股的部分配置柔軟的材料,以得到柔軟舒適的騎乘感。其目的為藉由將相當於”要求柔軟性的部分”與”要求強度的部分”的各個的樹脂材料分成具有不同的剛性的樹脂材料,以僅透過鞍座本體的形狀設計也無法實現的高的水準使柔軟性、舒適性與強度、剛性並存。
也就是說,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具有鞍座本體與用以將該鞍座本體安裝於自行車骨架(bicycle frame)的軌條(rail)構件,鞍座本體由下列(1)、(2)構成。
(1)、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之第一合成樹脂製的骨架構件,(2)、疊層於骨架構件的頂面之複數個貫通孔形成網目狀(mesh shape)之第二合成樹脂製的網目構件。
依照上述的構成,鞍座本體不使用緩衝墊,就座部僅藉由樹脂基材製作,可取得柔軟性、舒適性與強度、剛性的相反的平衡。
上述的骨架構件為抑制鞍座本體的撓曲或變形等的不理想的變形的部分,要求強度的部分。為軌條以外的殼狀(shell shape)鞍座全體之中相當於”框”的部分。而且,網目構件為接觸屁股的部分,為要求柔軟性的部分。為軌條以外的殼狀鞍座全體之中張設於框的吊床狀(hammock shape)的部分。
而且,軌條構件是藉由金屬等硬質性的線材(wire rod)形成,對座椅柱(seat pillar)固定的部分。
此處,網目構件的第二合成樹脂為剛性比骨架構件的第一合成樹脂低的合成樹脂。具體上,網目構件的第二合成樹脂是由尼龍(nylon)、聚乙烯(polyethylene)、聚丙烯(polypropylen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選擇的合成樹脂,骨架構件的第一合成樹脂為對第二合成樹脂進行玻璃纖維(glass fiber)補強或碳纖維(carbon fiber)補強的合成樹脂。
例如第一合成樹脂為玻璃纖維補強尼龍第二合成樹脂為不進行纖維補強的尼龍之組合,或者第一合成樹脂為碳補強尼龍第二合成樹脂為聚碳酸酯之組合等為可能。
此外,骨架構件的第一合成樹脂與網目構件的第二合成樹脂若為第一合成樹脂具有強度、剛性,第二合成樹脂剛性比第一合成樹脂低的合成樹脂的話即可,例如第一合成樹脂為尼龍第二合成樹脂為聚乙烯之組合也無妨。
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使用如上述的不同的硬度的樹脂材,也就是說分別使用強度、剛性高的樹脂材與具有柔軟性的樹脂材,利用嵌入成形(insert molding)技術進行一體成形。
嵌入成形一般是以在插入模具內的金屬零件的周圍注入樹脂並使金屬與樹脂一體化的成形方法而為大家所熟知,惟在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中使用硬度不同的樹脂 材,將預先成形的一次成型品(primary molded article)插入模具後,將不同的硬度的樹脂材注入到其周圍,製作一體化的成形品(molded article)之鞍座本體。
而且,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中的形成於骨架構件的各個貫通孔的開口面積與形成於網目構件的各個貫通孔的開口面積略同等或者比形成於網目構件的各個貫通孔的開口面積大較佳。因骨架構件以剛性高的樹脂材形成,故即使加大形成於骨架構件的各個貫通孔的開口面積,也能抑制形狀的撓曲或變形等的形狀的變形。可藉由加大形成於骨架構件的各個貫通孔實現通氣性(gas permeability)的提高與輕量化。
而且,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中的骨架構件是由後方座部與自該後方座部突出到前方的細長的前方端部構成。並且,在後方座部的左右各自成對的貫通孔與前方端部的略中央的貫通孔比其他的貫通孔的開口面積大3倍以上。而且,在骨架構件的總面積的50%以上形成有貫通孔。據此,可實現通氣性的提高與輕量化。
此處,使骨架構件的貫通孔的開口面積為總面積的50%以上,更佳為總面積的60~70%。可實現更進一步的輕量化。為了保持骨架構件的強度、剛性,不超過70%而進行設計。而且,使網目構件的貫通孔為總面積的30~50%。藉由使其為30%以上而謀求通氣性的提高。而且,藉由不超過50%而進行設計,以使使用者的荷重的穩定的支撐為可能,並且使由地面濺上來的泥土不會附著於使用者的衣 服。
後方座部的左右的兩個貫通孔的位置為與屁股的肉最接觸的位置,藉由在該位置設置大的貫通孔,僅透過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就能支撐屁股的肉的大部分。因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呈吊床狀支撐屁股的肉,故可迅速地變形成屁股的形狀,可緩衝並柔和地承受作用於屁股的力,可更提高柔軟性、舒適性。
而且,前方端部的略中央的貫通孔的位置為接觸使用者的敏感的部分的位置,藉由在該位置設置大的貫通孔,僅透過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就能支撐敏感的部分。因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呈吊床狀支撐敏感的部分,故可緩衝並柔和地承受作用於敏感的部分的力,可更提高柔軟性、舒適性。
而且,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中的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都是由後方座部與自該後方座部突出到前方的細長的前方端部構成,朝外周側描繪平緩的曲線的拱狀(arch shape),為後方座部的中央凹陷的形狀,外周略同一。
藉由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的形狀如上述般使外周形狀或全體形狀成略同一,可賦予接觸使用者的屁股的部分的全部柔軟性。
而且,在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中,骨架構件的第一合成樹脂的樹脂材的顏色,與網目構件的第二合成樹脂的樹脂材的色彩不同較佳。鞍座本體的設計(design)的變化(variation)增加,可喚起消費者的購買意欲。
而且,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中的軌條構件為嵌合於連設於骨架構件的前端及後端的腳片之硬質性線狀構件,腳片的凹陷部由具有衝擊吸收性的柔軟的原料構成較佳。
在骨架構件與軌條構件的嵌合部形成柔軟的材料的層,謀求衝擊吸收性的提高。
而且,在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中,骨架構件是由至少兩種的硬度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成形品,或者網目構件是由至少兩種的硬度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成形品較佳。
而且,骨架構件是由至少兩種的硬度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成形品,且網目構件是由至少兩種的硬度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成形品也無妨。
藉由使骨架構件為由兩種以上的硬度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成形品,使用對應骨架構件的各部位所要求的剛性的樹脂材,可一邊保持能穩定地支撐騎乘的使用者的荷重的強度、剛性,一邊對使用者賦予柔軟性、舒適性。
而且,藉由使網目構件為由兩種以上的硬度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成形品,使用對應網目構件的各部位所要求的柔軟性的樹脂材,可一邊保持能穩定地支撐騎乘的使用者的荷重的強度、剛性,一邊對使用者賦予柔軟性、舒適性。
在上述的自行車用鞍座,亦即骨架構件是由至少兩種的硬度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成形品,或者網目構件是由至少兩種的硬度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成形品的自行 車用鞍座中,硬度不同的合成樹脂材的色彩各自不同較佳。
據此,鞍座本體的設計的變化增加,可喚起消費者的購買意欲。
依照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具有不使用緩衝墊,就座部僅藉由樹脂基材製作,可取得柔軟性、舒適性與強度、剛性的相反的平衡之功效。
而且,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因不使用緩衝墊,就座部僅藉由樹脂基材製作,故具有即使被雨淋水也不滲入,可整個洗鞍座本體,耐久性(durability)與通氣性優良,耐磨損,對紫外線等的耐候性(weatherability)高之功效。
進而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藉由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分別使用強度、剛性高的樹脂材與具有柔軟性的樹脂材,利用嵌入成形技術進行一體成形,而具有鞍座本體的製造時間及製造費用被大幅削減,並且可謀求鞍座本體的輕量化,外觀也具備獨特的設計性之功效。
1、40、50‧‧‧自行車用鞍座
2‧‧‧骨架構件
3‧‧‧網目構件
4‧‧‧軌條構件
5‧‧‧鞍座本體
6‧‧‧前方端部的頂端部
7、7a、7b、7c、7d、7e、7f、7g‧‧‧貫通孔
8‧‧‧前方腳片
9‧‧‧後方腳片
10‧‧‧自行車骨架
11‧‧‧固定構件(座椅柱)
20‧‧‧後方座部的中央部
21、22‧‧‧後方座部的左右的貫通孔
23‧‧‧前方端部的中央的貫通孔
A‧‧‧後方座部
B‧‧‧前方端部
圖1是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之外觀斜視圖。
圖2是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的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之構造說明圖,(1)為網目構件,(2)為骨架構件。
圖3是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之構造圖,(1)為俯視圖,(2)為仰視圖。
圖4是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之前視圖。
圖5是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之構造圖,(1)為右側視圖,(2)為左側視圖。
圖6是實施例四的自行車用鞍座之外觀斜視圖。
圖7是實施例四的自行車用鞍座的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之構造說明圖。
圖8是實施例四的自行車用鞍座之構造圖,(1)為俯視圖,(2)為仰視圖。
圖9是實施例五的自行車用鞍座之外觀斜視圖。
圖10是實施例五的自行車用鞍座的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之構造說明圖。
圖11是實施例五的自行車用鞍座之構造圖,(1)為俯視圖,(2)為仰視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詳細地說明。此外,本發明的範圍不是被限定於以下的實施例或圖示例,許多的變更及變形為可能。
[實施例一]
圖1是顯示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的一實施例之外觀斜視圖。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主要被使用於競賽用自行車,為在前方具有細長的端部的形狀,以便能對應競賽進行中的使用者的重心移動或操作姿勢的變化之自行車用鞍座1。也就是說,圖1所示的自行車用鞍座1的全體形狀是由略圓形狀的後方座部與自該後方座部突出 到前方的細長的前方端部構成。
圖1所示的自行車用鞍座1是由如下的構件構成:由以硬質性的合成樹脂材形成的骨架構件2,與以比骨架構件2的樹脂材還軟的合成樹脂材形成的網目構件3構成之鞍座本體5;用以將鞍座本體5安裝於自行車骨架10的安裝構件之一對軌條構件4。
具體上,骨架構件2是透過玻璃纖維補強尼龍製作,網目構件3是透過不進行纖維補強的尼龍製作。玻璃纖維補強尼龍其蕭耳硬度(Shore hardness)比不進行纖維補強的尼龍大。
在骨架構件2與網目構件3都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7。但是如以下說明的,各個構件的貫通孔的配置或形狀、大小相當不同。如圖2(1)所示,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7遍及略全域左右對稱地配置成網目狀。另一方面如圖2(2)所示,骨架構件2的貫通孔的大部分比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開口面積大,特別是貫通孔(7a、7b、7c)與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比較開口面積大3~4倍。骨架構件2的貫通孔與網目構件3一樣,遍及略全域左右對稱地被配置,惟形成於前方端部的貫通孔(7c、7d)為左右對稱形狀的一個孔。
如圖3所示,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中的骨架構件及網目構件是由後方座部A與自後方座部突出到前方的細長的前方端部B構成。再者,骨架構件具有:在後方座部A的左右各自成對的貫通孔(21、22),與前方端 部B的中央的貫通孔23。該等3個貫通孔(21、22、23)比其他的貫通孔的開口面積大3~4倍左右。而且,在骨架構件的總面積的60~70%的區域形成有貫通孔。
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在後方座部A,大小不同的矩形狀的貫通孔由後方座部的中央排列配置成同心狀、放射狀,形成蜘蛛的巢狀的網目構造。而且,在前方端部B長孔排列於縱向而形成。
後方座部A的左右的兩個貫通孔(21、22)的位置是與使用者的屁股的肉最接觸的位置,可藉由在該位置設置大的貫通孔(21、22),僅藉由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支撐屁股的肉的大部分。因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呈吊床狀支撐屁股的肉,故可迅速地變形成屁股的形狀,可緩衝並柔和地承受作用於屁股的力,可更提高柔軟性、舒適性。
而且,前方端部B的中央的貫通孔23的位置為接觸使用者的敏感的部分的位置,藉由在該位置設置大的貫通孔23,僅透過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就能支撐敏感的部分。因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呈吊床狀支撐敏感的部分,故可緩衝並柔和地承受作用於敏感的部分的力,可更提高柔軟性、舒適性。
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中的骨架構件及網目構件如圖4及圖5所示,整體上成為朝外周側描繪平緩的曲線的拱狀。而且,圖3所示的後方座部的中央部20呈凹陷的形狀,以便骨架構件或網目構件的彈性變形變得容易。
如圖2或圖3所示,在前方端部的頂端部6及後方座部的左右後端部分別形成有未形成有貫通孔的平面部,如圖4所示,在該平面部的背面側突設有用以嵌合保持一對軌條構件4的腳片(8、9)。
一對軌條構件4是使金屬棒彎曲而形成,如圖4所示,被插入前方腳片8與後方腳片9,與腳片嵌合。一對軌條構件4藉由安裝於自行車骨架10的固定構件11保持。
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如上述,藉由由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的強度、剛性高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骨架構件,與疊層於骨架構件的頂面之由複數個貫通孔形成網目狀的具有柔軟性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網目構件構成,可使骨架構件具備能穩定地支撐使用者的荷重的強度、剛性,可使網目構件具備吸收騎乘時的衝擊,可柔和地承受使用者的緩衝性,可謀求柔軟性、舒適性與強度、剛性的相反的平衡。
而且,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藉由分別使用強度、剛性高的樹脂材與具有柔軟性的樹脂材,利用嵌入成形技術進行一體成形,可大幅削減鞍座本體的製造時間及製造費用。而且,自行車用鞍座的重量也能輕量化。
藉由設置於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的貫通孔而使通氣性高,也不會引起因通氣不良造成的霉菌或雜菌的繁殖的問題。而且,熱難以聚積於鞍座本體,在晴天時即使放置於戶外,鞍座本體也難以變熱。而且,因網目構件 在全域形成有貫通孔,故在騎乘時與網目構件接觸的臀部或大腿部的通氣性被確保,在溫度高的夏季或長時間騎乘的情形也難以悶熱,而且因網目構件被成形成吊床狀,故在長時間騎乘時施加於使用者的負擔小,且舒適性優良。
在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中,骨架構件的合成樹脂材的色彩以黑色的煙色(smoke color),網目構件的合成樹脂材的色彩以白色的清色(clear color)。可藉由賦予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各自不同的色彩,製作設計性優良的自行車用鞍座。
[實施例二]
在實施例二的自行車用鞍座中,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的骨架構件使用兩種硬度的合成樹脂材作成成形品。使用對應骨架構件的前方端部與後方座部所要求的剛性的樹脂材,或者在骨架構件中分成騎乘時荷重容易施加的部位與難以施加的部位,使用對應各自要求的剛性的樹脂材,可一邊保持能穩定地支撐騎乘的使用者的荷重的強度、剛性,一邊對使用者賦予柔軟性、舒適性。
[實施例三]
在實施例三的自行車用鞍座中,實施例一或實施例二的自行車用鞍座的網目構件使用兩種硬度的合成樹脂材作成成形品。使用對應網目構件的前方端部與後方座部所要求的柔軟性的樹脂材,或者在網目構件中分成騎乘時荷重容易施加的部位與難以施加的部位,使用對應各自要求的柔軟性的樹脂材,可一邊保持能穩定地支撐騎乘 的使用者的荷重的強度、剛性,一邊對使用者賦予柔軟性、舒適性。
[實施例四]
圖6是顯示實施例四的自行車用鞍座之外觀斜視圖。圖6所示的自行車用鞍座40的全體形狀是由略圓形狀的後方座部與自該後方座部突出到前方的細長的前方端部構成。自行車用鞍座40是由如下的構件構成:由以硬質性的合成樹脂材形成的骨架構件2,與以比骨架構件2的樹脂材還軟的合成樹脂材形成的網目構件3構成之鞍座本體5;用以將像未圖示的實施例一的圖1所示的鞍座本體5安裝於自行車骨架的安裝構件之一對軌條構件。與實施例一一樣,骨架構件2是透過玻璃纖維補強尼龍製作,網目構件3是透過不進行纖維補強的尼龍製作。玻璃纖維補強尼龍其蕭耳硬度比不進行纖維補強的尼龍大。
在骨架構件2與網目構件3都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7。各個構件的貫通孔的配置或形狀、大小相當不同。如圖7所示,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7遍及略全域左右對稱地配置成網目狀。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骨架構件2的貫通孔的大部分比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開口面積大,貫通孔(7a、7b、7c)與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比較開口面積大4~6倍。特別是貫通孔(7a、7b)比實施例一的貫通孔(7a、7b)大,與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比較開口面積形成約5~6倍。骨架構件2的貫通孔與網目構件3一樣,遍及略全域左右對稱地被配置,惟形成於前方端部的貫通孔(7c、7d)為左 右對稱形狀的一個孔。
圖8(1)為實施例四的自行車用鞍座之俯視圖,圖8(2)為實施例四的自行車用鞍座之仰視圖。
如圖8(1)、(2)所示,骨架構件具有:在後方座部的左右各自成對的貫通孔(21、22),與前方端部的中央的貫通孔23。該等3個貫通孔(21、22、23)比其他的貫通孔的開口面積大4~6倍左右。而且,在骨架構件的總面積的70~80%的區域形成有貫通孔。
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在後方座部,大小不同的矩形狀的貫通孔由後方座部的中央排列配置成同心狀、放射狀,形成蜘蛛的巢狀的網目構造。而且,在前方端部長孔排列於縱向而形成。
而且,後方座部的左右的兩個貫通孔(21、22)的位置是與使用者的屁股的肉最接觸的位置,可藉由在該位置設置大的貫通孔(21、22),僅藉由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支撐屁股的肉的大部分。因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呈吊床狀支撐屁股的肉,故可迅速地變形成屁股的形狀,可緩衝並柔和地承受作用於屁股的力,可更提高柔軟性、舒適性。
而且,前方端部的中央的貫通孔23的位置為接觸使用者的敏感的部分的位置,藉由在該位置設置大的貫通孔23,僅透過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就能支撐敏感的部分。因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呈吊床狀支撐敏感的部分,故可緩衝並柔和地承受作用於敏感的部分的力,可更 提高柔軟性、舒適性。
實施例四的自行車用鞍座與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一樣,骨架構件及網目構件整體上成為朝外周側描繪平緩的曲線的拱狀,而且,圖8所示的後方座部的中央部20呈凹陷的形狀,以便骨架構件或網目構件的彈性變形變得容易。
實施例四的自行車用鞍座如上述,藉由由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的強度、剛性高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骨架構件,與疊層於其頂面,由複數個貫通孔形成網目狀的具有柔軟性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網目構件構成,可使骨架構件具備能穩定地支撐使用者的荷重的強度、剛性,可使網目構件具備吸收騎乘時的衝擊,可柔和地承受使用者的緩衝性,可謀求柔軟性、舒適性與強度、剛性的相反的平衡。
而且,實施例四的自行車用鞍座與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一樣,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藉由分別使用強度、剛性高的樹脂材與具有柔軟性的樹脂材,利用嵌入成形技術進行一體成形,可大幅削減鞍座本體的製造時間及製造費用。
在實施例四的自行車用鞍座中也與實施例一一樣,骨架構件的合成樹脂材的色彩以黑色的煙色,網目構件的合成樹脂材的色彩以白色的清色。可藉由賦予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各自不同的色彩,製作設計性優良的自行車用鞍座。
[實施例五]
圖9是顯示實施例五的自行車用鞍座之外觀斜視圖。圖9所示的自行車用鞍座50的全體形狀是由略圓形狀的後方座部與自該後方座部突出到前方的細長的前方端部構成。自行車用鞍座50是由如下的構件構成:由以硬質性的合成樹脂材形成的骨架構件2,與以比骨架構件2的樹脂材還軟的合成樹脂材形成的網目構件3構成之鞍座本體5;用以將像未圖示的實施例一的圖1所示的鞍座本體5安裝於自行車骨架的安裝構件之一對軌條構件。與實施例一一樣,骨架構件2是透過玻璃纖維補強尼龍製作,網目構件3是透過不進行纖維補強的尼龍製作。玻璃纖維補強尼龍其蕭耳硬度比不進行纖維補強的尼龍大。
在骨架構件2與網目構件3都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7。各個構件的貫通孔的配置或形狀、大小相當不同。如圖10所示,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7遍及略全域左右對稱地配置成網目狀。另一方面如圖10所示,骨架構件2的貫通孔的大部分比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開口面積大,貫通孔(7a、7b、7c、7f)與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比較開口面積大4~6倍。特別是貫通孔(7a、7b)比實施例一、實施例四的貫通孔(7a、7b)大,與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比較開口面積形成約6~8倍。而且,貫通孔7f成為匯集了實施例一、實施例的相同部位的複數個貫通孔之貫通孔,與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比較開口面積形成約7~8倍。形成於前方端部的貫通孔(7c、7d)為左右對稱形狀的一個孔。
圖11(1)為實施例五的自行車用鞍座之俯視圖,圖11(2)為實施例五的自行車用鞍座之仰視圖。
如圖11(1)、(2)所示,骨架構件具有:在後方座部的左右各自成對的貫通孔(21、22),與前方端部的中央的貫通孔23。該等3個貫通孔(21、22、23)比其他的貫通孔的開口面積大4~6倍左右。而且,在骨架構件的總面積的70~80%的區域形成有貫通孔。
而且,後方座部的中央部20與實施例一、四不同,在骨架構件中成為一個貫通孔。後方座部的中央部20有呈凹陷的形狀,以網目構件形成之特徵。
網目構件3的貫通孔在後方座部,大小不同的矩形狀的貫通孔由後方座部的中央排列配置成同心狀、放射狀,形成蜘蛛的巢狀的網目構造。而且,在前方端部長孔排列於縱向而形成。
而且,後方座部的左右的兩個貫通孔(21、22)的位置是與使用者的屁股的肉最接觸的位置,可藉由在該位置設置大的貫通孔(21、22),僅藉由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支撐屁股的肉的大部分。因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呈吊床狀支撐屁股的肉,故可迅速地變形成屁股的形狀,可緩衝並柔和地承受作用於屁股的力,可更提高柔軟性、舒適性。
而且,前方端部的中央的貫通孔23的位置為接觸使用者的敏感的部分的位置,藉由在該位置設置大的貫通孔23,僅透過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就能支撐敏感的 部分。因柔軟性高的網目構件3呈吊床狀支撐敏感的部分,故可緩衝並柔和地承受作用於敏感的部分的力,可更提高柔軟性、舒適性。
實施例五的自行車用鞍座與實施例一、實施例四的自行車用鞍座一樣,骨架構件及網目構件整體上成為朝外周側描繪平緩的曲線的拱狀。
實施例五的自行車用鞍座如上述,藉由由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的強度、剛性高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骨架構件,與疊層於其頂面,由複數個貫通孔形成網目狀的具有柔軟性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網目構件構成,可使骨架構件具備能穩定地支撐使用者的荷重的強度、剛性,可使網目構件具備吸收騎乘時的衝擊,可柔和地承受使用者的緩衝性,可謀求柔軟性、舒適性與強度、剛性的相反的平衡。
而且,實施例五的自行車用鞍座與實施例一的自行車用鞍座一樣,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藉由分別使用強度、剛性高的樹脂材與具有柔軟性的樹脂材,利用嵌入成形技術進行一體成形,可大幅削減鞍座本體的製造時間及製造費用。
在實施例五的自行車用鞍座中,使所使用的骨架構件為形狀保持用的最小限度的容積,實現鞍座全體的輕量化。
在實施例五的自行車用鞍座中也與實施例一、實施例四一樣,骨架構件的合成樹脂材的色彩以黑色的煙色,網目構件的合成樹脂材的色彩以白色的清色。可藉由賦予骨架構件與網目構件各自不同的色彩,製作設計 性優良的自行車用鞍座。
(其他的實施例)
(1)、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鞍座不是被限定於上述的實施例。在上述的實施例中雖然網目構件的後方座部的貫通孔成為蜘蛛的巢狀的網目構造而被排列配置,但是貫通孔不規則地形成也無妨。而且,貫通孔在緩衝性或彈性變形為必要的部分緊密地使其形成,在其他的部分稀疏地使其形成也無妨。
(2)、在上述的實施例中雖然網目構件的全體形狀與骨架構件的全體形狀略同一,但是骨架構件的全體的一部分的形狀例如為缺乏骨架構件的前方頂端部與後方端部的形狀也無妨。
本發明當作競賽用自行車或可攜式的自行車的鞍座有用。
1‧‧‧自行車用鞍座
2‧‧‧骨架構件
3‧‧‧網目構件
4‧‧‧軌條構件
5‧‧‧鞍座本體
7‧‧‧貫通孔
10‧‧‧自行車骨架
11‧‧‧固定構件(座椅柱)

Claims (9)

  1. 一種自行車用鞍座,具有鞍座本體與用以將該鞍座本體安裝於自行車骨架的軌條構件,其特徵在於:該鞍座本體由下列的構件構成: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之第一合成樹脂製的骨架構件,以及疊層於該骨架構件的頂面之複數個貫通孔形成網目狀之第二合成樹脂製的網目構件,該網目構件的貫通孔由後方座部的中央排列配置成同心狀或放射狀,在自後方座部突出到前方的細長的前方端部長孔排列於縱向而形成,該骨架構件的且在後方座部的左右各自成對的貫通孔與該網目構件的貫通孔比較開口面積大3倍以上,該骨架構件的貫通孔的開口面積為總面積的50%以上,該網目構件的貫通孔為總面積的30~50%,第二合成樹脂為剛性比第一合成樹脂低的合成樹脂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自行車用鞍座,其中該骨架構件的且在後方座部的左右各自成對的貫通孔與該網目構件的貫通孔比較開口面積大4~6倍,在該骨架構件的總面積的70~80%的區域形成有貫通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自行車用鞍座,其中該骨架構件是由後方座部與自該後方座部突出到前方 的細長的前方端部構成,在該後方座部的左右各自成對的貫通孔與該前方端部的略中央的貫通孔比其他的貫通孔的開口面積大3倍以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自行車用鞍座,其中該骨架構件與該網目構件都是由後方座部與自該後方座部突出到前方的細長的前方端部構成,朝外周側描繪平緩的曲線的拱狀,為該後方座部的中央凹陷的形狀,外周略同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鞍座,其中第一合成樹脂的樹脂材的顏色與第二合成樹脂的樹脂材的色彩不同。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自行車用鞍座,其中該軌條構件為嵌合於連設於該骨架構件的前端及後端的腳片之硬質性線狀構件,該腳片的凹陷部由具有衝擊吸收性的柔軟的原料構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自行車用鞍座,其中該網目構件的第二合成樹脂是由尼龍、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選擇的合成樹脂,該骨架構件的第一合成樹脂為對第二合成樹脂進行玻璃纖維補強或碳纖維補強的合成樹脂。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自行車用鞍座,其中該骨架構件是由至少兩種的硬度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 成形品,或者該網目構件是由至少兩種的硬度的合成樹脂材構成的成形品。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自行車用鞍座,其中硬度不同的合成樹脂材的色彩各自不同。
TW102146512A 2013-07-24 2013-12-17 Bicycle saddle TWI501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04513 WO2014061179A1 (ja) 2012-10-17 2013-07-24 自転車用サド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4098A TW201504098A (zh) 2015-02-01
TWI501894B true TWI501894B (zh) 2015-10-01

Family

ID=53040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6512A TWI501894B (zh) 2013-07-24 2013-12-17 Bicycle sadd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0189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53180A (ja) * 1995-03-15 1996-10-01 Marui:Kk 自転車用サドル
JP2000016364A (ja) * 1998-06-26 2000-01-18 Ogk Giken Kk サドル
JP2004217201A (ja) * 2002-12-26 2004-08-05 Marui:Kk 自転車用サドル
US20050121951A1 (en) * 2003-12-05 2005-06-09 Selle Tech Industrial Co., Ltd. Shell for bicycle saddle
JP3128329U (ja) * 2006-03-08 2007-01-11 趙國志 自転車サドルおよびその組付け装置
JP2007512159A (ja) * 2003-11-27 2007-05-17 セッレ ロイアル エッセピア 一体弾性支持体を製造する方法と該方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る支持体
WO2011033398A1 (en) * 2009-09-21 2011-03-24 Giuseppe Bigolin Ventilated saddle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53180A (ja) * 1995-03-15 1996-10-01 Marui:Kk 自転車用サドル
JP2000016364A (ja) * 1998-06-26 2000-01-18 Ogk Giken Kk サドル
JP2004217201A (ja) * 2002-12-26 2004-08-05 Marui:Kk 自転車用サドル
JP2007512159A (ja) * 2003-11-27 2007-05-17 セッレ ロイアル エッセピア 一体弾性支持体を製造する方法と該方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る支持体
US20050121951A1 (en) * 2003-12-05 2005-06-09 Selle Tech Industrial Co., Ltd. Shell for bicycle saddle
JP3128329U (ja) * 2006-03-08 2007-01-11 趙國志 自転車サドルおよびその組付け装置
WO2011033398A1 (en) * 2009-09-21 2011-03-24 Giuseppe Bigolin Ventilated saddle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4098A (zh) 2015-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82084B2 (ja) 自転車用サドル
US8308234B2 (en) Seating structure made of natural composite material and process for making same
US20090189421A1 (en) Saddle Assembly and Venting Device Thereof
US9016779B2 (en) Bicycle or ride on vehicle seats and saddles
ITVR20110160A1 (it) Supporto per parti di corpo umano e simili
WO2014024156A8 (en) Ventilated saddle for bicycles, motorcycles and/or other pedal machines
ES2323647T3 (es) Sillin con memoria de forma para vehiculos accionados con pedales y procedimiento para fabricar dicho sillin.
CA2392698A1 (en) An improved bicycle saddle
JP4414216B2 (ja) 自転車用サドル
TWI501894B (zh) Bicycle saddle
TWI558596B (zh) Bicycle saddles and their manufacturing methods
CN206734471U (zh) 坐垫的装置
CN103889830B (zh) 对自行车或骑乘车辆座椅和鞍座的改进
US20150074881A1 (en) Motorcycle underwear seat pads
ITMI20091026A1 (it) "manubrio per veicoli, in particolare biciclette, e kit di rivestimento di una zona di impugnatura di tali manubri"
CN219096883U (zh) 一种减震舒适的自行车车座
CN204146373U (zh) 一种骑行裤
CN204236642U (zh) 一种车座
CN203137243U (zh) 鞋垫
TWI657003B (zh) 自行車兒童座椅
JP2006007958A (ja) 自転車用サドル
CN201633822U (zh) 自行车缓冲鞍座
CN109927817B (zh) 自行车儿童座椅
KR20100000345U (ko) 스폰지 타입의 의자용 쿠션
CN2228036Y (zh) 一种冬夏两用保健车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