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4355B - A cellulose ester film,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herein the polarizing plate and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re provided - Google Patents

A cellulose ester film,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herein the polarizing plate and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re provide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4355B
TWI494355B TW100108563A TW100108563A TWI494355B TW I494355 B TWI494355 B TW I494355B TW 100108563 A TW100108563 A TW 100108563A TW 100108563 A TW100108563 A TW 100108563A TW I494355 B TWI494355 B TW I49435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cellulose ester
film
ring
ac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8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07012A (en
Inventor
Minori Tamagawa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207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7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43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435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0Compositions of 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or 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08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10Esters of organic acids, i.e. acy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01/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or 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J2301/08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J2301/10Esters of organic aci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4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the refractive index Nz perpendicular to the element surface being different from in-plane refractive indices Nx and Ny, e.g. biaxial or with normal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7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wavelength disper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40Materials having a particular birefringence, retard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纖維素酯薄膜、該製造方法、具備此等之偏光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纖維素酯薄膜、其製造方法、具備該纖維素酯薄膜之偏光板及液晶顯示裝置。更詳而言之,係關於一種薄膜且相位差顯現性大時,特定光波長中之延遲性的參差不齊幅度小之纖維素酯薄膜、其製造方法、具備該纖維素酯薄膜之偏光板及顯示均一性高的液晶顯示裝置。
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膜係隨液晶顯示裝置之大型化與普及,生產量逐年增大。繼而,為應付其,薄膜之生產速度的提昇或薄膜寬的擴大被研究實施。
伴隨如此之光學膜的生產性提昇,製膜製程係尋求高速化,薄膜之捲繞長度亦有長型化的傾向。
若欲使薄膜之生產高速化、長型化、寬幅化,溶液製膜方法之時,對溶劑除去之負荷變大,有很難除去薄膜中之殘留溶劑的問題。改善製膜製程中之乾燥步驟,可容易除去殘留溶劑,但若增長乾燥步驟所需之時間,與生產性提昇為相反之方向,若提昇乾燥步驟之溫度,相位差很難出現,平面性變差。
又,另外,係伴隨液晶顯示裝置之發展,期望薄膜化,同時賦予高的相位差顯現性。尤其,只使用一片相位差薄膜時,尋求更高的相位差顯現性。但,可知製造薄膜且相位差顯現性高的光學薄膜時,有相位差值之參差不齊大的問題。本發明人等認為此相位差值的參差不齊起因於薄膜且相位差值高的光學膜殘留溶劑除去不良,進行研究。
因此,進行研究之結果,薄化薄膜之厚度,應易除去殘留溶劑,但若薄膜之面配向度變高,無法如思考般除去。
易除去薄膜中之殘留溶劑的方法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含有在乾燥步驟中使沸點高於薄膜中所含有之溶劑的化合物之氣體碰觸薄膜之方法。
但,於薄膜中,例如若碰觸水蒸氣,於乾燥後之薄膜易產生不均的問題。應亦可於摻雜中含有水,但,若含水率高,薄膜之平面性變差,或白濁之問題仍存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但,可知藉所使用之樹脂,例如,即使相同之纖維素酯,亦可藉取代度之相異,適切的摻雜中之含水率相異,利用取代度低之纖維素酯的光學膜時(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及4),摻雜中之含水率即使高,薄膜亦不白濁已很明確。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9-137280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3-119296號公報
專利文獻3:特開2009-265643號公報
專利文獻4:特開2009-249386號公報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狀況而成者,其解決課題係提供一種具有適當的延遲值,且其參差不齊幅度小、均一性高的纖維素酯薄膜及其製造方法。又,提供一種具備該纖維素酯薄膜之偏光板及具有高的顯示均一性之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上述課題係可依以下之手段解決。
1.一種纖維素酯薄膜,其係具有碳數為2~4之範圍內的醯基取代基,且醯基取代度為2.0~2.5的範圍內之纖維素酯的纖維素酯薄膜,其特徵係在測定光波長590mm之面內延遲值Ro(590)為40~100nm之範圍內,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為150~300nm的範圍內,面配向度S(590)為0.001~0.01的範圍內,且厚度為20~50μm的範圍內。
2.如前述第1項之纖維素酯薄膜,其中前述面內延遲值Ro(590)的參差不齊寬度為5nm以下,且前述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的參差不齊寬度為10nm以下。
3.如前述第1或2項之纖維素酯薄膜,其中薄膜之長度為5000~10000m的範圍內,該薄膜之寬度為1.9~2.5m的範圍內。
4.一種纖維素酯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係製造前述第1~3項中任一項之纖維素酯薄膜,其特徵係使用含水率為超過2%、10%以下之範圍內的摻雜。
5.一種偏光板,其特徵係具備前述第1~3項中任一項之纖維素酯薄膜。
6.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係具備前述第1~3項中任一項之纖維素酯薄膜。
7.如前述第6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於液晶胞之一面,具備前述第1~3項中任一項之纖維素酯薄膜,對於液晶胞,於與前述面相反側之面所具備的光學膜之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為小於前述纖維素酯薄膜之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
藉由本發明之上述手段可提供一種具有適當的延遲值,且其參差不齊幅度小、均一性高的纖維素酯薄膜及其製造方法。又,提供一種具備該纖維素酯薄膜之偏光板及具有高的顯示均一性之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其係具有碳數為2~4之範圍內的醯基取代基,且醯基取代度為2.0~2.5的範圍內,厚度為20~50μm且在測定光波長590mm之面內延遲值Ro(590)為40~100nm之範圍內,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為150~300nm的範圍內,相位差之參差不齊小之纖維素酯薄膜的製造方法。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其係含有具有碳數為2~4之範圍內的醯基取代基,且醯基取代度為2.0~2.5的範圍內之纖維素酯的纖維素酯薄膜,其特徵係在測定光波長590mm之面內延遲值Ro(590)為40~100nm之範圍內,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為150~300nm的範圍內,面配向度S(590)為0.001~0.01的範圍內,且厚度為20~50μm的範圍內。此特徵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的發明共通之技術特徵。
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係從本發明之效果顯現的觀點,宜前述面內延遲值Ro(590)的參差不齊寬度為5nm以下,且前述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的參差不齊寬度為10nm以下。又,宜該薄膜之長度為5000~10000m的範圍內,該薄膜之寬度為1.9~2.5m的範圍內。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之製造方法,係宜使用含水率為超過2%、10%以下之範圍內的摻雜之態樣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係適宜使用於偏光板及液晶顯示裝置。此時,宜為如下態樣之液晶顯示裝置:於液晶胞之一面,具備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對於液晶胞,於與前述面相反側之面所具備的光學膜之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為小於前述纖維素酯薄膜之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
又,在本案中,Ro(590)、Rt(590)、及面配向度S(590)分別依下述式(I)~(III)定義。
式(I):Ro(590)=(nx-ny)×d
式(II):Rt(590)=((nx+ny)/2-nz)×d
式(III):S(590)=(nx+ny)/2-nz
上式中,Ro(590)係表示測定光波長590nm之薄膜內的面內延遲值,Rt(590)係表示測定光波長590nm之薄膜內的厚度方向之延遲值。d係表示薄膜之厚度(nm),nx係表示測定光波長590nm之薄膜的面內之最大折射率,亦稱為遲相軸方向的折射率。ny係表示測定光波長590nm之薄膜面內垂直於遲相軸的方向之折射率,nz係表示測定光波長590nm之厚度方向之薄膜的折射率。
以下,詳細說明有關本發明與其構成要素、及用以實施本發明之形態、態樣。
〈纖維素酯〉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其特徵係含有具有碳數為2~4之範圍內的醯基取代基,且醯基取代度為2.0~2.5的範圍內之纖維素酯。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宜羥基(氫氧基)殘度(DR)為0.5~1.0之纖維素酯,但該羥基(氫氧基)殘度(DR)更宜為0.5~0.8。
此處所謂「羥基(氫氧基)殘度(DR)」係構成纖維素之無水葡萄糖具有之3個羥基(氫氧基)之中,表示未酯化之羥基(氫氧基)的數目(平均值)。亦即,使用纖維素之酯化度(亦稱為取代度),表示為羥基(氫氧基)殘度(DR)=3-酯化度。
又,纖維素酯之取代度係以醋化度表示,纖維素酯之平均醋化度係表示纖維素每單位質量的結合醋酸量,依據ASTM:D-817-96(纖維素乙酸酯等之試驗方法)進行測定,可以計算求出。
上述纖維素酯係就纖維素酯而言,為碳數2~4左右之羧酸酯,亦可為芳香族羧酸之酯。尤其碳數為2以下之低級脂肪酸酯,更宜為碳數為2以下之低級脂肪酸酯。
本發明所使用之纖維素酯的數目平均分子量(Mn)係3000~300000之範圍,所得到之薄膜的機械性強度非常佳。更宜使用50000~200000者。
纖維素酯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目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的值宜為1.4~3.0。
纖維素酯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數目平均分子量(Mn)係使用凝膠滲透色層分析(GPC)而測定。
測定條件為以下般。
溶劑:二氯甲烷
管柱:Shodex K806、K805、K803G(連接昭和電工(股)製3根而使用)
管柱溫度:25℃
試料濃度:0.1質量%
檢測器:RI Model 504(GL Science公司製)
泵浦:L6000(日立製作所(股)製)
流量:1.0ml/分
校正曲線:使用標準聚苯乙烯STK Standard聚苯乙烯(Tosoh(股)製)Mw=1000000~500之13試樣之校正曲線。13試樣係約使用等間隔。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的原料之纖維素係無特別限定,但可舉例如綿短絨、木材紙漿、鐘麻(Kenaf)等。又,從此等所得到之纖維素酯係可分別以任意的比例混合使用。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係可藉公知的方法製造。具體上,可以特開平10-45804號公報記載之方法作為參考而合成。
市售品係可舉例如Daicel化學工業(股)製之L20、L30、L40、L50、Eastman化學公司之Ca 398-3、Ca 398-6、Ca 398-10、Ca 398-30、Ca 394-60S。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所含有的鈣及鎂的總量(ppm)與醋酸量(ppm)係宜滿足下述關係式(1)。
關係式(1) 1≦(醋酸量(ppm))/(鈣及鎂之總量(ppm))≦30
鈣及鎂係包含於纖維素酯薄膜之原料的纖維素酯,但使於纖維素酯製造過程所添加之酸觸媒(尤其硫酸)中和、安定化,故亦可形成金屬氧化物、金屬氫氧化物、金屬鹽(無機酸鹽、有機酸鹽)而添加。又,於纖維素酯薄膜製膜時亦可形成金屬氧化物、金屬氫氧化物、金屬鹽(無機酸鹽、有機酸鹽)而添加。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所含有的鈣及鎂之總量(ppm)係指其等之合計量。
又,纖維素酯薄膜係在製造過程中,就反應溶劑或酯化劑而言可使用醋酸酐、醋酸。取代度係可依酯化劑之使用量、或反應時間而調整。又,酯化反應終止後,依需要,可水解,亦可調整取代度。未反應之醋酸酐係可藉反應停止劑(水、醇、醋酸等)水解,產生醋酸。本發明所謂之纖維素酯薄膜所含有的醋酸量(ppm)係指其等之殘留醋酸、或游離醋酸之總量。
在上述關係式(1)中,鈣及鎂之總量(ppm)/醋酸量(ppm)宜為1以上30以下。小於1時,顯示相對於鈣及鎂量而醋酸量少,但因鈣及鎂金屬鹽產生光散射,降低對比度,不佳。又,大於30時,相對於鈣及鎂量而顯示醋酸為過剩量,但,使纖維素酯貼合於偏光器後,醋酸會促進偏光器的劣化,不佳。
於纖維素酯薄膜所含有的鈣及鎂之總量宜為5~130ppm,更宜為5~80ppm,最宜為5~50ppm。
於纖維素酯薄膜所含有之醋酸量宜為20~500ppm,更宜為25~250ppm,最宜為30~150ppm。
於纖維素酯薄膜所含有的鈣及鎂之定量係可使用公知之方法,但使已乾燥之纖維素酯完全燃燒後,進行使灰分溶解於鹽酸之前處理上,可藉原子吸光法測定。測定值係就絕乾狀態之纖維素酯1g中的鈣及鎂含量而言,可以ppm為單位而得到。
於纖維素酯薄膜所含有之醋酸的定量係可使用公知之方法,但可使用如下之方法。使薄膜溶解於二氯甲烷,進一步,加入甲醇而進行再沉澱。過濾上清液,可以氣體色層分析測定其上清液,可得到醋酸量。
〈添加劑〉
於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中係宜含有以顯現延遲性作為目的之延遲性顯現劑、以控制延遲性作為目的之延遲性控制劑、對薄膜賦予加工性之可塑劑、防止薄膜劣化之抗氧化劑、賦予紫外線吸收功能之紫外線吸收劑、對薄膜賦予滑性之霧面劑、減少從金屬支撐體剝離薄膜時的剝離荷重(剝離阻抗)作為目的之剝離促進劑等的添加劑。
(延遲性顯現劑)
在本發明中係亦可含有延遲性顯現劑。延遲性顯現劑係例如可以0.5~10質量%的比例含有,進一步,宜以2~6質量%之比例含有。藉由採用延遲性顯現劑,可以低延伸倍率得到高的Re顯現性。延遲性顯現劑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但可舉例如棒狀或圓盤狀化合物。上述棒狀或圓盤狀化合物較宜使用至少具有二個芳香族環之化合物作為延遲性顯現劑。由棒狀化合物所構成之延遲性顯現劑的添加量係宜相對於含有纖維素酯之聚合物成分100質量份為0.5~10質量份,更宜為2~6質量份。
圓盤狀之延遲性顯現劑係宜相對於含有前述纖維素酯之聚合物成分100質量份在0.5~10質量份的範圍使用,更宜在1~8質量份之範圍使用,最宜在2~6質量份之範圍使用。
亦可併用二種類以上之延遲性顯現劑。
延遲性顯現劑係宜於250~400nm之波長區域具有最大吸收,宜在可見光區域實質上不具有吸收。
說明有關圓盤狀化合物。圓盤狀化合物係可使用至少具有2個之芳香族環的化合物。
在本說明書中,「芳香族環」係除了芳香族烴環外,尚可含有芳香族性雜環。
芳香族烴環尤宜為6員環(亦即,苯環)。
芳香族性雜環一般係不飽和雜環。芳香族性雜環宜為5員環、6員環或7員環,更宜為5員環或6員環。芳香族性雜環一般具有最多之雙鍵。雜原子宜為氮原子、氧原子及硫原子,尤宜為氮原子。芳香族性雜環之例係含有呋喃環、噻吩環、吡咯環、噁唑環、異噁唑環、噻唑環、異噻唑環、咪唑環、吡唑環、呋咱(furazan)環、三唑環、吡喃環、吡啶環、吡啶嗪環、嘧啶環、吡嗪環、及1,3,5-三嗪環。
芳香族環係宜為苯環、縮合苯環、聯苯基環。尤宜使用1,3,5-三嗪環。具體上宜使用例如特開2001-166144號公報揭示之化合物。
延遲性顯現劑具有之芳香族環的碳數宜為2~20,更宜為2~12,最宜為2~8,最宜為2~6。
二個芳香族環之結合關係係可分類成(a)形成縮合環之情形,(b)以單鍵直接連接之情形及(c)介由連結基而結合之情形(因芳香族環,螺鍵係無法形成)。結合關係可為(a)~(c)之任一者。
(a)之縮合環(二個以上之芳香族環的縮合環)之例係包含:茚環、萘環、甘菊環、芴環、菲環、蔥環、苊烯、聯苯基環、丁省環、芘環、吲哚環、異吲哚環、苯並呋喃環、苯並噻吩環、吲哚嗪環、苯並噁唑環、苯並噻唑環、苯並咪唑環、苯並三唑環、嘌呤環、吲唑環、克烯(chromene)環、喹啉環、異喹啉環、喹啉嗪環、喔唑啉環、噌啉(cinnoline)環、喔喹啉環、酞嗪環、碟啶環、咔唑環、吖嗪環、菲嗪環、氧雜蔥酮環、吩嗪環、吩噻嗪環、吩噁噻(Phenoxathin)環、吩噁嗪(Phenoxazine)環及噻蒽(thianthrene)環。宜為萘環、甘菊環、吲哚環、苯並噁唑環、苯並噻唑環、苯並咪唑環、苯並三唑環、喹啉環。
(b)之單鍵宜為二個芳香族環的碳原子間之結合。以二以上之單鍵結合二個芳香族環,亦可於二個芳香族環之間形成脂肪族環或非芳香族性雜環。
(c)之連結基亦宜與二個芳香族環的碳原子結合。連結基宜為伸烷基、伸烯基、伸炔基、-CO-、-O-、-NH-、-S-或其等之組合。由組合所構成之連結基的例表示於以下。又,以下之連結基的例之左右關係亦可成為相反。
c1:-CO-O-
c2:-CO-NH-
c3:-伸烷基-O-
c4:-NH-CO-NH-
c5:-NH-CO-O-
c6:-O-CO-O-
c7:-O-伸烷基-O-
c8:-CO-伸烯基-
c9:-CO-伸烯基-NH-
c10:-CO-伸烯基-O-
c11:-伸烷基-CO-O-伸烷基-O-CO-伸烷基-
c12:-O-伸烷基-CO-O-伸烷基-O-CO-伸烷基-O-
c13:-O-CO-伸烷基-CO-O-
c14:-NH-CO-伸烯基-
c15:-O-CO-伸烯基-
芳香族環及連結基亦可具有取代基。
於取代基之例係包含:鹵原子(F、Cl、Br、I)、羥基、羧基、氫基、胺基、硝基、磺基、甲胺醯基、氨磺醯基、脲基、烷基、烯基、炔基、脂肪族醯基、脂肪族醯氧基、烷氧基、烷氧基羰基、烷氧基羰基胺基、烷基硫基、烷基磺基、脂肪族醯胺基、脂肪族磺醯胺基、脂肪族取代胺基、脂肪族取代甲胺醯基、脂肪族取代氨磺醯基、脂肪族取代脲基及非芳香族性雜環基。
烷基之碳原子數宜為1~8。宜鏈狀烷基優於環狀烷基,尤宜為直鏈狀烷基。烷基進一步亦可具有取代基(例如羥基、羧基、烷氧基、烷基取代胺基)。烷基之(含有取代烷基)例包含甲基、乙基、正丁基、正己基、2-羥基乙基、4-羥基丁基、2-甲氧基乙基及2-二乙基胺基乙基之各基。
烯基之碳原子數宜為2~8。宜鏈狀烯基優於環狀烯基,尤宜為直鏈狀烯基。烯基進一步亦可具有取代基。烯基之例係含有乙烯基、烯丙基及1-己烯基。
炔基之碳原子數宜為2~8。宜鏈狀炔基優於環狀炔基,尤宜為直鏈狀炔基。炔基進一步亦可具有取代基。炔基之例係含有乙炔基、1-丁炔基、及1-己炔基。
脂肪族醯基之碳原子數宜為1~10。脂肪族醯基之例含有乙醯基~丙醯基及丁醯基。
脂肪族醯氧基之碳原子數宜為1~10。脂肪族醯氧基之例含有乙醯氧基。
烷氧基之碳原子數宜為1~8。烷氧基進一步亦可具有取代基(例如烷氧基)。烷氧基之(含有取代烷氧基)例係含有甲氧基、乙氧基、丁氧基及甲氧基乙氧基。
烷氧基羰基之碳原子數宜為2~10。烷氧基羰基之例含有甲氧基羰基及乙氧基羰基。
烷氧基羰基胺基之碳原子數宜為2~10。烷氧基羰基胺基之例含有甲氧基羰基胺基及乙氧基羰基胺基。
烷基硫基之碳原子數宜為1~12。烷基硫基之例含有甲基硫基、乙基硫基及辛基硫基。
烷基磺醯基之碳原子數宜為1~8。烷基磺醯基之例係含有甲烷磺醯基及乙烷磺醯基。
脂肪族醯胺基之碳原子數宜為1~10。脂肪族醯胺基之例含有乙醯胺。
脂肪族磺醯胺基的碳原子數宜為1~8。脂肪族磺醯胺基之例含有甲烷磺醯胺基、丁烷磺醯胺基、及正辛烷磺醯胺基。
脂肪族取代胺基的碳原子數宜為1~10。脂肪族取代胺基之例含有二甲基胺基、二乙基胺基及2-羧基乙基胺基。
脂肪族取代甲胺醯基的碳原子數宜為2~10。脂肪族取代甲胺醯基之例含有甲基甲胺醯基及二乙基甲胺醯基。
脂肪族取代氨磺醯基的碳原子數宜為1~8。脂肪族取代氨磺醯基之例含有甲基氨磺醯基及二乙基氨磺醯基。
脂肪族取代脲基的碳原子數宜為2~10。脂肪族取代脲基之例含有甲基脲基。
非芳香族性雜環基之例含有六氫吡啶基及嗎啉基。
延遲性顯現劑之分子量宜為300~800。
宜使用以下述通式(1)所示之三嗪化合物作為圓盤狀化合物。
上述通式(I)中:R1 分別獨立表示鄰位、間位及對位之至少一者具有取代基之芳香族環及雜環。
X分別獨立表示單鍵或NR2 -。此處,R2 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取代或無取代之烷基、烯基、芳基或雜環基。
R1 表示之芳香族環宜為苯基或萘基,尤宜為苯基。R1 表示之芳香族環於任一者之取代位置亦可至少具有一個取代基。前述取代基之例係包含鹵原子、羥基、氰基、硝基、羧基、烷基、烯基、芳基、烷氧基、烯氧基、芳基氧基、醯基氧基、烷氧基羰基、烯基氧羰基、芳基氧羰基、氨磺醯基、烷基取代氨磺醯基、烯基取代氨磺醯基、芳基取代氨磺醯基、磺醯胺基、甲胺醯基、烷基取代甲胺醯基、烯基取代甲胺醯基、芳基取代甲胺醯基、醯胺基、烷基硫基、烯基硫基、芳基硫基及醯基。
R1 表示之雜環基宜為具有芳香族性。具有芳香族性之雜環一般為不飽和雜環,宜為具有最多之雙鍵之雜環。雜環宜為5員環、6員環或7員環,更宜為5員環或6員環,最宜為6員環。雜環之雜原子宜為氮原子、硫原子或氧原子,尤宜為氮原子。具有芳香族性之雜環尤宜為吡啶環(雜環基為2-吡啶基、或4-吡啶基)。雜環基係亦可具有取代基。雜環基之取代基的例係與上述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之例同樣。
X為單鍵之時的雜環基宜於氮原子具有游離原子價的雜環基。於氮原子具有游離原子價的雜環基係宜為5員環、6員環或7員環,更宜為5員環或6員環,最宜為5員環。雜環基亦可具有複數之氮原子。又,雜環基係亦可具有氮原子以外之雜原子(例如O、S)。以下表示於氮原子具有游離原子價的雜環基之例。
R2 表示烷基係可為環狀烷基亦可為鏈狀烷基,但宜為鏈狀烷基,較具有分枝之鏈狀烷基,更宜為直鏈狀烷基。
烷基之碳原子數宜為1~30,更宜為1~20,最宜為1~10,尤宜為1~8,最尤宜為1~6。烷基亦可具有取代基。取代基之例含有鹵原子、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及醯氧基(例如丙烯醯氧基、甲基丙烯醯氧基)。R2 表示烯基係可為環狀烯基亦可為鏈狀烯基,但宜為鏈狀烯基,較具有分枝之鏈狀烯基,更宜為直鏈狀烯基。烯基之碳原子數宜為2~30,更宜為2~20,最宜為2~10,尤宜為2~8,最尤宜為2~6。烯基亦可具有取代基。取代基之例係與前述之烷基的取代基同樣。
R2 表示芳香族環基及雜環基係與R1 表示芳香族環及雜環同樣,較佳之範圍亦同樣。芳香族環基及雜環基係進一步亦可具有取代基,取代基之例係與R1 之芳香族環及雜環之取代基同樣。圓盤狀化合物係亦宜使用以下述通式(II)所示之聯三伸苯基化合物。
上述通式(II)中,R1 、R2 、R3 、R4 、R5 及R6 係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或取代基。
R1 、R2 、R3 、R4 、R5 及R6 係各別表示之取代基係可舉例如烷基(較佳係碳數1~40、更佳係碳數1~30、尤佳係碳數1~20之烷基,可舉例如甲基、乙基、異丙基、第三丁基、正辛基、正癸基、正十六烷基、環丙基、環戊基、環己基等)、烯基(較佳係碳數2~40、更佳係碳數2~30、尤佳係碳數2~20之烯基,可舉例如乙烯基、烯丙基、2-丁烯基、3-戊烯基等)、炔基(較佳係碳數2~40、更佳係碳數2~30、尤佳係碳數2~20之炔基,可舉例如丙炔基、3-戊炔基等)、芳基(較佳係碳數6~30、更佳係碳數6~20、尤佳係碳數6~12之芳基,可舉例如苯基、對甲基苯基、萘基等)、取代或無取代之胺基(較佳係碳數0~40、更佳係碳數0~30、尤佳係碳數0~20之胺基,可舉例如無取代胺基、甲基胺基、二甲基胺基、二乙基胺基、苯胺基等)、烷氧基(較佳係碳數1~40、更佳係碳數1~30、尤佳係碳數1~20之烷氧基,可舉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丁氧基等)、芳氧基(較佳係碳數6~40、更佳係碳數6~30、尤佳係碳數6~20之芳氧基,可舉例如苯氧基、2-萘氧基等)、醯基(較佳係碳數1~40、更佳係碳數1~30、尤佳係碳數1~20之醯基,可舉例如乙醯基、苯甲醯基、甲醯基、三甲基乙醯基等)、烷氧基羰基(較佳係碳數2~40、更佳係碳數2~30、尤佳係碳數2~20之烷氧基羰基,可舉例如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等)、芳氧基羰基(較佳係碳數7~40、更佳係碳數7~30、尤佳係碳數7~20之芳氧基羰基,可舉例如苯氧羰基等)、醯氧基(較佳係碳數2~40,更佳係碳數2~30、尤佳係碳數2~20之醯氧基,可舉例如乙醯氧基、苯甲醯基氧基等)、醯基胺基(較佳係碳數2~40、更佳係碳數2~30、尤佳係碳數2~20之胺基,可舉例如乙醯基胺基、苯甲醯基胺基等)、烷氧基羰基胺基(較佳係碳數2~40、更佳係碳數2~30、尤佳係碳數2~20之烷氧基羰基胺基,可舉例如甲氧基羰基胺基等)、芳氧基羰基胺基(較佳係碳數7~40、更佳係碳數7~30、尤佳係碳數7~20之芳氧基羰基胺基基,可舉例如苯氧基羰基胺基等)、磺醯基胺基(較佳係碳數1~40、更佳係碳數1~30、尤佳係碳數1~20之磺醯基胺基,可舉例如甲烷磺醯基胺基、苯磺醯基胺基等)、氨磺醯基(較佳係碳數0~40、更佳係碳數0~30、尤佳係碳數0~20之氨磺醯基,可舉例如氨磺醯基、甲基氨磺醯基、二甲基氨磺醯基、苯基氨磺醯基等)、甲胺醯基(較佳係碳數1~40、更佳係碳數1~30、尤佳係碳數1~20之甲胺醯基,可舉例如無取代之甲胺醯基、甲基甲胺醯基、二乙基甲胺醯基、苯基甲胺醯基等)、烷氧硫基(較佳係碳數1~40、更佳係碳數1~30、尤佳係碳數1~20,可舉例如甲基硫基、乙基硫基、丙基硫基、丁基硫基、戊基硫基、己基硫基、庚基硫基、辛基硫基等)、芳基硫基(較佳係碳數6~40、更佳係碳數6~30、尤佳係碳數1~20,可舉例如苯基硫基等)、磺醯基(較佳係碳數1~40、更佳係碳數1~30、尤佳係碳數1~20之磺醯基,可舉例如甲磺醯基、甲苯磺醯基等)、亞磺醯基(較佳係碳數1~40、更佳係碳數1~30、尤佳係碳數1~20之亞磺醯基,可舉例如甲烷亞磺醯基、苯亞磺醯基等)、脲基(較佳係碳數1~40、更佳係碳數1~30、尤佳係碳數1~20之脲基,可舉例如無取代之脲基、甲基脲基、苯基脲基等)、磷酸醯胺基(較佳係碳數1~40、更佳係碳數1~30、尤佳係碳數1~20之磷酸醯胺基,可舉例如二乙基磷酸醯胺基、苯基磷酸醯胺基等)、羥基、氫硫基、鹵原子(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氰基、磺基、羧基、硝基、羥胺酸基、亞磺酸基、聯胺基、亞胺基、雜環基(較佳係碳數1~30、更佳係1~12之雜環基,例如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等具有雜原子之雜環基,可舉例如咪唑基、吡啶基、喹啉基、呋喃基、六氫吡啶基、嗎啉基、苯並噁唑基、苯並咪唑啉基、苯並噻唑基、1,3,5-三嗪基等)、甲矽烷基(較佳係碳數3~40、更佳係碳數3~30、尤佳係碳數3~24之甲矽烷基,可舉例如三甲基甲矽烷基、三苯基甲矽烷基等)。此等之取代基係進一步亦可被此等之取代基取代。又,具有取代基二個以上之時可為相同,亦可為相異。又,可能時係可互相結合而形成環。
R1 、R2 、R3 、R4 、R5 及R6 係各別表示之取代基係烷基、芳基、取代或無取代之胺基、烷氧基、烷硫基或鹵原子。
以下舉例以通式(II)所示之化合物的具體例,但不限定於此等。
以通式(I)所示之化合物係可藉由例如特開2003-344655號公報記載之方法、以通式(II)所示之化合物係可藉由例如特開2005-134884號公報記載之方法等藉公知的方法進行合成。
在本發明中係前述之圓盤狀化合物外亦宜使用具有直線性的分子構造之棒狀化合物。直線性的分子構造意指在熱力學上最安定構造中棒狀化合物的分子構造為直線性。熱力學上最安定構造係可藉由結晶構造解析或分子軌道計算而求出。例如,使用分子軌道計算軟體(例如Win MOPAC 2000、富士通(股)製)而進行分子軌道計算,可尋求化合物之生成熱最小之分子構造。分子構造為直線性係意指如上述般計算所尋求之熱力學上最安定的構造中,在分子構造主鏈構成之角度為140度以上。
至少具有二個芳香族環之棒狀化合物,宜為以下述通式(III)所示之化合物。
通式(III):Ar1 -L1 -Ar2
在上述通式(III)中,Ar1 及Ar2 分別獨立為芳香族基。
在本說明書中,芳香族基係含有芳基(芳香族性烴)、取代芳基、芳香族性雜環基及取代芳香族性雜環基。
芳基及取代芳基者更宜為芳香族性雜環基及取代芳香族性雜環基。芳香族性雜環基之雜環一般為不飽和。芳香族性雜環宜為5員環、6員環或7員環,更宜為5員環或6員環。芳香族性雜環一般具有最多之雙鍵。雜原子宜為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更宜為氮原子或硫原子。
芳香族基之芳香族環宜為苯環、呋喃環、噻吩環、吡咯環、噁唑環、噻唑環、咪唑環、三唑環、吡啶環、嘧啶環及吡嗪環,尤宜為苯環。
取代芳基及取代芳香族性雜環基之取代基的例,係包含鹵原子(F、Cl、Br、I)、羥基、羧基、氰基、胺基、烷基胺基(例如甲基胺基、乙基胺基、丁基胺基、二甲基胺基之各基)、硝基、磺基、甲胺醯基、烷基甲胺醯基(例如N-甲基甲胺醯基、N-乙基甲胺醯基、N,N-二甲基甲胺醯基之各基)、氨磺醯基、烷基氨磺醯基(例如N-甲基氨磺醯基、N-乙基氨磺醯基、N,N-二甲基氨磺醯基之各基)、脲基、烷基脲基(例如N-甲基脲基、N,N-二甲基脲基、N,N,N’-三甲基脲之各基)、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庚基、辛基、異丙基、第二丁基、第三戊基、環己基、環戊基之各基)、烯基(例如乙烯基、烯丙基、己烯基之各基)、炔基(例如乙炔基、丁炔基)、醯基(例如甲醯基、乙醯基、丁醯基、己醯基、月桂醯基之各基)、醯氧基(例如乙醯氧基、丁醯氧基、己醯氧基、月桂醯氧基之各基)、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戊氧基、庚氧基、辛氧基之各基)、、芳氧基(例如苯氧基)、烷氧基羰基(例如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丙氧基羰基、丁氧基羰基、戊氧基羰基、庚氧基羰基的各基)、芳氧基羰基(例如苯氧基羰基)、烷氧基羰基胺基(例如丁氧基羰基胺基、己氧基羰基胺基)、烷硫基(例如甲硫基、乙硫基、丙硫基、丁硫基、戊硫基、庚硫基、辛硫基之各基)、芳硫基(例如苯硫基)、烷基磺醯基(例如甲基磺醯基、乙基磺醯基、丙基磺醯基、丁基磺醯基、戊基磺醯基、庚基磺醯基、辛基磺醯基之各基)、醯胺基(例如乙醯胺基、丁醯胺基、己醯胺基、月桂醯胺基之各基)及非芳香族性雜環基(例如嗎啉基、吡嗪基)。
其中,較佳之取代基可舉例如鹵原子、氰基、羧基、羥基、胺基、烷基胺基、醯基、醯氧基、醯胺基、烷氧基羰基、烷氧基、烷基硫基、及烷基。
烷基胺基、烷氧基羰基、烷氧基及烷硫基之烷基部分與烷基係亦可進一步具有取代基。烷基及烷基的取代基之例包含鹵原子、羥基、羧基、氰基、胺基、烷基胺基、硝基、磺基、甲胺醯基、烷基甲胺醯基、氨磺醯基、烷基氨磺醯基、脲基、烷基脲基、烯基、炔基、醯基、醯氧基、烷氧基、芳氧基、烷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烷氧基羰基胺基、烷硫基、芳硫基、烷基磺醯基、醯胺基及非芳香族性雜環基。烷基部分及烷基之取代基係宜為鹵原子、羥基、胺基、烷基胺基、醯基、醯氧基、醯胺基、烷氧基羰基及烷氧基。
在通式(III)中,L1 為由伸烷基、伸烯基、伸炔基、-O-、-CO-、及其等之組合所構成的基選出之二價連結基。
伸烷基係亦可具有環狀構造。環狀伸烷基宜為環伸己基,尤宜為1,4-環伸己基。鏈狀伸烷基係較直鏈狀伸烷基者具有分枝之伸烷基更佳。
伸烷基之碳原子數宜為1~20,更宜為1~15,最宜為1~10,尤宜為1~8,最尤宜為1~6。
伸烯基及伸炔基係與其為環狀構造不如宜為具有鏈狀構造,與其具有分枝之鏈狀構造不如更宜為具有直鏈狀構造。
伸烯基及伸炔基之碳原子數宜為2~10,更宜為2~8,最宜為2~6,尤宜為2~4,最尤宜為2(伸乙烯基或伸乙炔基)。
伸芳基宜碳原子數為6~20,更宜為6~16,最宜為6~12。
在通式(III)之分子構造中,夾住L1 ,Ar1 與Ar2 形成之角度宜為140度以上。
棒狀化合物更宜為以下述式通式(IV)所示之化合物。
通式(IV):Ar1 -L2 -X-L3 -Ar2
在上述通式(IV)中,Ar1 及Ar2 分別獨立為芳香族基。芳香族基之定義及例係與通式(III)的Ar1 及Ar2 同樣。
在通式(IV)中,L1 及L2 分別獨立為為由伸烷基、-O-、-CO-、及其等之組合所構成的基選出之二價連結基。
伸烷基係與其具有環狀構造不如宜具有鏈狀構造,與其具有分枝之鏈狀構造不如尤宜具有直鏈狀構造。
伸烷基之碳原子數宜為1~10,更宜為1~8,再更宜為1~6,尤宜為1~4,最宜為1或2(亞甲基或亞乙基)。
L2 及L3 尤宜為-O-CO-或CO-O-。
在通式(IV)中,X為1,4-環伸己基、伸乙烯基或伸乙炔基。
以通式(III)或(IV)所示之化合物的具體例可舉例如特開2004-109657號公報之[化1]~[化11]記載的化合物。
在溶液之紫外線吸收光譜中最大吸收波長(λ max)較250nm更長波長的棒狀化合物,亦可併用二種類以上。
棒狀化合物係可參照文獻記載的方法而合成。文獻可舉例如Mol. Cryst. Liq. Cryst.,53卷、229頁(1979年)、同89卷、93頁(1982年)、同145卷、111頁(1987年)、同170卷、43頁(1989年)、J. Am. Chem. Soc.,113卷、1349頁(1991年)、同118卷、5346頁(1996年)、同92卷、1582頁(1970年)、J. Org. Chem.,40卷、420頁(1975年)、Tetrahedron、48卷16號、3437頁(1992年)。
又,亦可使用特開2004-50516號公報之11~14頁記載之棒狀芳香族化合物作為前述延遲性顯現劑。
又,就延遲性顯現劑而言,可單獨使用一種之化合物,或混合二種類以上之化合物而使用。若延遲性顯現劑使用互相相異之二種類以上的化合物,延遲性之調整範圍廣泛,可容易地調整至所希望的範圍,故佳。
前述延遲性顯現劑之添加量相對於纖維素酯100質量份,宜為0.1~20質量%,更宜為0.5~10質量%。又,以溶劑澆鑄法製作前述纖維素酯薄膜時,亦可於摻雜中添加前述延遲性顯現劑。添加係可以任一者之時機進行,例如於醇、二氯甲烷、二氧戊環烷(dioxolane)等之有機溶劑中溶解延遲性顯現劑後,亦可添加於纖維素酯溶液(摻雜),或亦可直接添加於摻雜組成中。
尤其,前述圓盤狀化合物之比例相對於圓盤狀化合物與棒狀化合物之總質量而宜為10%~90%,更宜為20%~80%。
其他,將前述各公報記載以外之棒狀化合物的較佳化合物之具體例表示於以下。
前述具體例(1)~(34)、(41)、(42)係於環己烷環之1位與4位具有2個不齊碳原子。但,具體例(1)、(4)~(34)、(41)、(42)係因具有對稱之間型分子構造,無光學異性體(光學活性),只存在幾何異性體(反式型與順式型)。具體例(1)之反式型(1-trans)與順式型(1-cis)表示於以下。
如前述般,棒狀化合物宜具有直線性分子構造。因此,反式型者較順式型佳。
具體例(2)及(3)係除了幾何異性體外,尚具有光學異性體(合計4種之異性體)。對於幾何異性體係同樣地反式型者較順式型佳。對於光學異性體係無特別優劣,可為D、L或消旋體之任一者。
具體例(43)~(45)中係於中心之伸乙烯鍵具有反式型與順式型。與上述同樣之理由,反式型者較順式型佳。
(延遲性控制劑)
本發明之薄膜所使用的延遲性控制劑係於其化合物中具有重複單元者,數目平均分子量宜為700以上10000以下者。延遲性控制劑係在溶液流延法中,因加速溶劑之揮發速度,或降低殘留溶劑量所使用。又,即使在以熔融製膜法之薄膜中,延遲性控制劑係用以防止著色或膜強度劣化用的材料。進一步,於本發明之薄膜中添加該延遲性控制劑係就機械性質提昇、賦予柔軟性、賦予耐吸水性、降低水分透過率等之薄膜改質的觀點,顯示有用的效果。
添加劑之含量係從對應於溫度濕度變化性、防止薄膜之白化、物理特性等之觀點,對於纖維素系樹脂,為1~35質量%,宜為4~30質量%,更宜為10~25質量%。
此處,本發明之延遲性控制劑的數目平均分子量更佳係數目平均分子量700以上、未達10000,更宜為數目平均分子量800~8000,最宜為數目平均分子量 800~5000,尤宜為數目平均分子量 1000~5000。藉由如此之範圍,相溶性更優。
以下,有關本發明所使用之延遲性控制劑,一邊舉出其具體例,一邊詳細說明,但,當然本發明所使用之延遲性控制劑不應限定於此等者。
延遲性控制劑宜為聚酯系聚合物,尤宜為脂肪族聚酯、芳香族聚酯。
(聚酯系聚合物)
在本發明所使用之聚酯系聚合物係可藉由碳數2~20之脂肪族二羧酸與碳數8~20之芳香族二羧酸的混合物、與由碳數2~12之脂肪族二醇、碳數4~20之烷基醚二醇及碳數6~20之芳香族二醇所選出之至少一種類以上的二醇反應所得到者,且,反應物之兩末端可直接為反應物,但進一步,使單羧酸類或單醇類或酚類反應,可實施所謂末端之封閉。此末端封閉係尤其為不含有自由之羧酸類所實施,就保存性等之點,有效。於本發明之聚酯系聚合物所使用之二羧酸係宜碳數4~20之脂肪族二羧酸殘基或碳數8~20之芳香族二羧酸殘基。
本發明較宜使用之碳數2~20的脂肪族二羧酸可舉例如草酸、丙二酸、琥珀酸、馬來酸、富馬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碳二酸及1,4-環己烷二酸。
又,碳數8~20之芳香族二羧酸有:酞酸、對酞酸、異酞酸、1,5-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1,8-萘二羧酸、2,8-萘二羧酸及2,6-萘二羧酸等。
此等之中較佳的脂肪族二羧酸為丙二酸、琥珀酸、馬來酸、富馬酸、戊二酸、己二酸、壬二酸、1,4-環己烷二酸,芳香族二羧酸為酞酸、對酞酸、異酞酸、1,5-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尤佳係脂肪族二羧酸為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芳香族二羧酸為酞酸、對酞酸、異酞酸。
在本發明中係組合前述脂肪族二羧酸與芳香族二羧酸之分別至少一種類而使用,但其組合係無特別限定,即使組合各別之成分數種類亦無問題。
於高分子量添加劑所利用之二醇或含芳香族環二醇係例如由碳數2~20之脂肪族二醇、碳數4~20之烷基醚二醇及碳數6~20之含芳香族環二醇所選出者。
碳原子2~20之脂肪族二醇可舉例如烷基二醇及脂環式二醇類,可舉例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2-甲基-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2,2-二甲基-1,3-丙二醇(新戊二醇)、2,2-二乙基-1,3-丙二醇(3,3-二羥甲基戊烷)、2-正丁基-2-乙基-1,3-丙二醇(3,3-二羥甲基庚烷)、3-甲基-1,5-戊二醇、1,6-己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2-乙基-1,3-己二醇、2-甲基-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12-十八碳二醇等,此等之甘醇係可就一種或二種以上之混合物而使用。
較佳之脂肪族二醇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2-甲基-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環己烷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尤宜為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環己烷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
碳數4~20之烷基醚二醇較佳係可舉例如聚四亞甲基醚甘醇、聚乙烯醚甘醇及聚丙烯醚甘醇以及此等之組合。其平均聚合度無特別限定,但宜為2~20,更宜為2~10,進一步係2~5,尤宜為2~4。此等之例典型上有用之市售的聚醚甘醇類可舉例如Carbowax樹脂、Pluronics樹脂及Niax樹脂。
碳數6~20之芳香族二醇並無特別限定,但可舉例如雙酚A、1,2-羥基苯、1,3-羥基苯、1,4-羥基苯、1,4-苯二甲醇,宜為雙酚A、1,4-羥基苯、1,4-苯二甲醇。
在本發明中,尤宜為末端以烷基或芳香族基封端之高分子量添加劑。此係藉由以疏水性官能基保護末端,對於高溫高濕之經時劣化很有效,顯示使酯基之水解延遲的角色成為重要因素。
在本發明中,為免聚酯添加劑之兩末端成為羧酸或OH基,宜以單醇殘基或單羧酸殘基保護。
此時,單醇宜為碳數1~30之取代、無取代之單醇,可舉例如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丁醇、異丁醇、戊醇、異戊醇、己醇、異己醇、環己醇、辛醇、異辛醇、2-乙基己醇、壬醇、異壬醇、第三壬醇、癸醇、十二醇、十六碳醇、十八碳醇、烯丙基醇、油基醇等之脂肪族醇、苯甲基醇、3-苯基丙醇等之取代醇等。
較佳可使用之末端封閉用醇係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丁醇、異丁醇、異戊醇、己醇、異己醇、環己醇、異辛醇、2-乙基己醇、異壬醇、油基醇、苯甲基醇,尤宜為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環己醇、2-乙基己醇、異壬醇、苯甲基醇。
又,以單羧酸殘基封端時係使用來作為單羧酸殘基之單羧酸宜為碳數1~30之取代、無取代之單羧酸。此等係可為脂肪族單羧酸,亦可為含有芳香族環之羧酸。若記述有關較佳之脂肪族單羧酸,可舉例如醋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癸酸、十二碳酸、硬脂酸、油酸,含有芳香族環之單羧酸例如安息香酸、對第三丁基安息香酸、對第三戊基安息香酸、鄰二甲苯酸、間二甲苯酸、對二甲苯酸、二甲基安息香酸、乙基安息香酸、正丙基安息香酸、胺基安息香酸、乙醯氧基安息香酸等,此等係可分別使用一種或二種以上。
如此之本發明的高分子量添加劑的合成係亦可藉由以常用方法使上述二羧酸與二醇及/或末端封端用之單羧酸或單醇之聚酯化反應或酯交換反應所產生之熱熔融縮合法、或此等酸之酸氯化物與甘醇類之界面縮合法的任一者之方法亦可容易地合成者。對於此等之聚酯系添加劑,於村井孝一編著「添加劑 其理論與應用」(股份公司幸書房、昭和48年3月1日初版第1版發行)有詳細的記載。又,亦可利用於特開平05-155809號、特開平05-155810號、特開平5-197073號、特開2006-259494號、特開平07-330670號、特開2006-342227號、特開2007-003679號各公報等所記載的材料。
以下,記載本發明可使用之聚酯系聚合物的具體例,但在本發明可使用之聚酯系聚合物係不限定於此等。
表1~表3中,PA係表示酞酸、TPA表示對酞酸、IPA表示異酞酸、AA表示己二酸、SA表示琥珀酸、2,6-NPA表示2,6-萘二羧酸,2,8-NPA係表示2,8-萘二羧酸,1,5-NPA表示1,5-萘二羧酸,1,4-NPA表示1,4-萘二羧酸,1,8-NPA表示1,8-萘二羧酸。
(可塑劑)
可塑劑係可使用磷酸酯或羧酸酯。磷酸酯之例係含有三苯基磷酸酯(TPP)及三甲酚磷酸酯(TCP)。羧酸酯係以酞酸酯及檸檬酸酯為代表。酞酸酯之例係包含二甲基酞酸酯(DMP)、二乙基酞酸酯(DEP)、二丁基酞酸酯(DBP)、二辛基酞酸酯(DOP)、二苯基酞酸酯(DPP)及二乙基己基酞酸酯(DEHP)。檸檬酸酯之例包含鄰乙醯基檸檬酸三乙酯(OACTE)及鄰乙醯基檸檬酸三丁酯(OACTB)。其他之羧酸酯之例含有油酸丁酯、蓖麻子油酸甲基乙醯酯、癸二酸二丁酯、各種之偏苯三甲酸酯。宜使用酞酸酯系可塑劑(DMP、DEP、DBP、DOP、DPP、DEHP)。尤宜為DEP及DPP。可添加劑之添加量宜為纖維素系樹脂之質量的0.1~25質量%,更宜為1~20質量%,最宜為3~15質量%。
(抗氧化劑)
在本發明中,於纖維素酯溶液中可添加公知的抗氧化劑例如2,6-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4,4’-硫雙-(6-第三丁基-3-甲基酚)、1,1’-雙(4-羥基苯基)環己烷、2,2’-亞甲基雙(4-乙基-6-第三丁基酚)、2,5-二第三丁基氫醌、季戊四醇基-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等之酚系或氫醌系抗氧化劑。進一步宜為三(4-甲氧基-3,5-二苯基)亞磷酸酯、三(壬基苯基)亞磷酸酯、三(2,4-二第三丁基苯基)亞磷酸酯、雙(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2,4-二第三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等之磷系抗氧化劑。抗氧化劑之添加量相對於纖維素系樹脂 100質量份,添加0.05~5.0質量份。
(紫外線吸收劑)
在本發明中,於纖維素酯溶液中從偏光板或液晶等之防止劣化的觀點,宜使用紫外線吸收劑。紫外線吸收劑從波長370nm以下之紫外線的吸收能優異,且良好的液晶顯示性之觀點,宜使用波長400nm以上之可見光的吸收少者。本發明較佳使用之紫外線吸收劑的具體例可舉例如阻酚系化合物、羥基二苯甲酮系化合物、苯並三唑系化合物、水楊酸酯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氰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鎳錯鹽系化合物等。阻酚系化合物之例可舉例如2,6-二第三丁基-對甲酚、季戊四醇基-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苯基)丙酸酯]、N,N’-六亞甲基雙(3,5-二第三丁基-4-羥基-羥基桂皮醯胺)、1,3,5-三甲基-2,4,6-三(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甲基)苯、三-(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甲基)三聚異氰酸酯等。苯並三唑系化合物的例可舉例如2-(2’-羥基-5’-甲基苯基)苯並三唑、2,2-亞甲基雙(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並三唑-2-基)酚)、(2,4-雙-(正辛基硫)-6-(4-羥基-3,5-二第三丁基苯胺基)-1,3,5-三嗪、三乙二醇-雙[3-(3-第三丁基-5-甲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N,N’-六亞甲基雙(3,5-二第三丁基-4-羥基-羥基桂皮醯胺)、1,3,5-三甲基-2,4,6-三(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甲基)苯、2(2’-羥基-3’,5’-二-第三丁基苯基)-5-氯苯並三唑、2(2’-羥基-3’,5’-二-第三戊基苯基)-5-氯苯並三唑、2,6-二-第三丁基-對甲酚、季戊四醇基-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等。此等之抗紫外線劑的添加量係宜於纖維素酯薄膜全體中就質量比率為1ppm~1.0%,更宜為10~1000ppm。
(霧面劑)
於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中係宜加入微粒子作為霧面劑。本發明所使用之微粒子可舉例如二氧化矽、二氧化鈦、氧化鋁、氧化鋯、碳酸鈣、滑石、泥土、燒成高嶺土、燒成矽酸鈣、水和矽酸鈣、矽酸鋁、矽酸鎂及磷酸鈣。微粒子係含有矽者,就濁度變低之點,佳,尤宜為二氧化矽。二氧化矽之微粒子係1次平均粒子大小為20nm以下,且表觀比重宜為70g/升以上者。1次粒子之平均徑小至5~16nm者可降低薄膜之霧度,更佳。表觀比重宜為90~200g/升以上,更宜為100~200g/升以上。表觀比重愈大,愈可製作高濃度的分散液,霧度、凝集物良好,故佳。此等之微粒子一般係形成平均粒子大小為0.1~3.0μm的2次粒子,此等之微粒子係於薄膜中,形成1次粒子之凝集體而存在,於薄膜表面形成0.1~3.0μm之凹凸。2次平均粒子大小宜為0.2~1.5μm,更宜為0.4~1.2μm,最宜為0.6~1.1μm。1次、2次粒子大小係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觀察薄膜中之粒子,具有外接於粒子之圓的直徑而為粒子大小。又,改變地點而觀察粒子200個,以其平均值作為平均粒子大小。
二氧化矽之微粒子係可使用例如Aerosil R972、R972V、R974、R812、200、200V、300、R202、OX50、TT600(以上日本Aerosil(股)製)等之市售品。氧化鋯之微粒子係以例如Aerosil R976及R811(以上日本Aerosil(股)製)的商品名販售,可使用之。
此等之中,Aerosil 200V、Aerosil R972V為1次平均粒徑20nm以下,且表觀比重為70g/升以上之二氧化矽的微粒子,保持光學薄膜之濁度低,同時並降低摩擦係數之效果大,故尤佳。
在本發明中,為得到具有2次平均粒徑小之粒子的薄膜,調製微粒子之分散液時可想出一些的方法。例如,有預先製作攪拌混合溶劑與微粒子之微粒子分散液,使此微粒子分散液加入於另外準備之少量纖維素酯溶液而攪拌溶解,進一步,與主要之纖維素酯摻雜液混合之方法。此方法宜為二氧化矽微粒子之分散性佳,就二氧化矽微粒子很難進一步再凝集之點,為較佳之調製方法。其他亦有於溶劑中加入少量的纖維素酯,攪拌溶解之後,再加入微粒子而以分散機進行分散,以此作為微粒子添加液,使此微粒子添加液以線上混合機與摻雜液充分混合之方法。本發明係不限定於此等之方法,但使二氧化矽微粒子與溶劑等混合而分散時之二氧化矽的濃度宜為5~30質量%,更宜為10~25質量%,最宜為15~20質量%。分散濃度高者對於添加量之液濁度變低,霧度、凝集物變良好,故佳。又,使霧面劑添加於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而使用時,薄膜表層之霧面劑含量係相對於薄膜表面層100質量份,無論球形、不定形微粒子而為0.05~1.00質量份,宜為0.07~0.60質量份,更宜為0.10~0.40質量份。若表面層之微粒子的含量未達0.05質量份,很難確保纖維素酯薄膜表面之滑性、防沾黏性,若超過1.00質量%,透明性變差。
所使用之溶劑係低級醇類較佳係可舉例如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丁醇等。低級醇以外之溶劑無特別限定,但宜使用於纖維素酯之製膜時所使用之溶劑。
(剝離促進劑)
於本發明之薄膜中係亦可添加剝離促進劑。剝離促進劑可舉例如以0.001~1質量%的比率含有。剝離促進劑較宜使用特開2006-45497號公報之段落編號0048~0069記載的化合物。
(纖維素酯薄膜之物性)
以下,說明有關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的作為光學膜之物性等的特徵。
(延遲性及面配向度S)
延遲性及面配向度S係從所製作之光學膜切出試料35mm×35mm,以25℃、55%RH調濕2小時,以自動雙折射計(KOBRA WR、王子計測(股)),從590nm之垂直方向所測定的值與一邊傾斜薄膜面一邊同樣地測定之延遲性值的外插值算出各波長之Ro(590)、Rt(590)、S(590)。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其特徵係測定光波長590nm之以下述式(I)所定義之面內延遲性值Ro(590)為40~100nm的範圍內,以下述式(II)所定義之厚度方向的延遲性值Rt(590)為150~300nm的範圍內,以下述式(III)所定義之面配向度S(590)為0.001~0.01的範圍內,且厚度為20~50μm的範圍內。
又,在本發明中係Ro(590nm)之值為40~100nm,但對於偏光器,為以僅單側之相位差薄膜調整相位差,更宜為60~100nm。又,在本發明中,Rt(590)為150~300nm,但對於偏光器,為以僅單側之相位差薄膜調整相位差,更宜為200~300nm。
面配向度S更宜為0.003~0.01的範圍。
在本案中,Ro(590)、Rt(590)、及面配向度S(590)係分別依下述式(I)~(III)定義。
式(I):Ro(590)=(nx-ny)×d
式(II):Rt(590)=((nx+ny)/2-nz)×d
式(III):S(590)=(nx+ny)/2-nz
上式中,Ro(590)係表示在測定光波長590nm之薄膜內的面內延遲性值,Rt(590)係表示在測定光波長590nm之薄膜內的厚度方向的延遲性值。又,d表示薄膜之厚度(nm),nx表示測定光波長590nm之薄膜的面內之最大折射率,亦稱為遲相軸方向的折射率。ny係表示測定光波長590nm之薄膜面內垂直於遲相軸的方向之折射率,nz係表示測定光波長590nm之厚度方向的薄膜之折射率。
在本發明中,含有適量具有碳數為2~4之範圍內的醯基取代基,且醯基取代度為2.0~2.5的範圍內之纖維素酯、延遲性顯現劑、及延遲性控制劑,以使延遲性值為所希望的值,同時並調整、控制延伸之溫度(各別之區分的溫度之組合)、倍率、延伸之速度、延伸之順序、延伸時之薄膜的殘留溶劑量等可使延遲性值為所希望的值。
藉由使延遲性調整於如此之範圍,可擴展使用本發明薄膜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視角,並改善正面對比度。
正面對比度=(從顯示裝置之法線方向所測定之白顯示的亮度)/(從顯示裝置之法線方向所測定之黑顯示的亮度)
視角係使液晶顯示裝置之觀察方向從法線方向傾斜時可維持一定程度的對比度之角度。
(摻雜之含水率)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的製造方法宜為使用含水率為超過2%且10%以下之範圍內的摻雜之態樣的製造方法。
在本發明中,摻雜的含水率係從薄膜中之殘留溶劑的除去、防止白濁等的觀點,宜為超過2%且10%以下之範圍內,更宜為超過2%且5%以下,尤宜為超過2%且3%以下。
又,所謂「摻雜」係使纖維素酯樹脂等之薄膜形成原料溶解於溶劑、或分散於分散劑所得到的原料溶液或分散液。
本發明之「摻雜的含水率」意指以摻雜所含有之水分的質量/(含有水之摻雜的質量)×100所算出者。
在本案中,該摻雜的含水率係使用水分測定器(CA-03:三菱化學(股)製)及試料乾燥裝置(VA-05:三菱化學(股)製),藉Karl Fischer法測定摻雜1cm3 。摻雜的含水率之調整方法係可藉由纖維素酯樹脂製造時的乾燥溫度、依時間變化造成的纖維素酯樹脂本身的含水率之變化、調整摻雜液後之溫度或濕度之變化、對摻雜液之乾燥氣體或水蒸氣等的吹入等進行調整。
〈纖維素酯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的製造係在溶液流延法中,藉由如下步驟來進行:使纖維素酯及添加劑溶解於溶劑而調製摻雜的步驟;使摻雜流延於輸送帶或鼓體等之金屬支撐體上的步驟;使流延之摻雜形成編物而乾燥之步驟;從金屬支撐體剝離之步驟;延伸或保持寬之步驟;進一步乾燥之步驟;捲取已精加工之薄膜的步驟。
《有關調製摻雜之步驟》
摻雜中之纖維素酯的濃度係宜濃者流延於金屬支撐體後之乾燥負荷可降低,但若纖維素酯的濃度太過濃,過濾時之負荷增加,過濾精度變差。使此等併存之濃度係宜為10~35質量%,更宜為15~25質量%。
有機溶劑宜含有由碳原子數為3~12的醚、碳原子數為3~12之酮、碳原子數為3~12之酯及碳原子數為1~6之鹵化烴選出的溶劑。醚、酮及酯亦可具有環狀構造。具有醚、酮及酯之官能基(亦即,-O-、-CO-、及-COO-)的任一者二個以上的化合物,亦可使用來作為有機溶劑。有機溶劑亦可具有如醇性羥基(氫氧基)之其他的官能基。
具有二種類以上之官能基的有機溶劑時,其碳原子數係只要為具有任一者之官能基的化合物之規定範圍內即可。
碳原子數為3~12之醚類的例係含有二異丙基醚、二甲氧基甲烷、二甲氧基乙烷、1,4-二噁烷、1,3-二氧戊環烷、四氫呋喃、茴香醚及萘酚。
碳原子數為3~12之酮類的例係含有丙酮、甲乙酮、二乙酮、二異丁基酮、環己酮、及甲基環己酮。
碳原子數為3~12的酯類之例係含有乙基甲酸酯、丙基甲酸酯、戊基甲酸酯、甲基乙酸酯、乙基乙酸酯、及戊基乙酸酯。
具有2種類以上之官能基的有機溶劑之例係含有2-乙氧基乙基乙酸酯、2-甲氧基乙醇及2-丁氧基乙醇。
鹵化烴之碳原子數宜為1或2,最宜為1。鹵化烴之鹵素宜為氯。鹵化烴之氫原子被取代成鹵素之比率宜為25~75莫耳%,更宜為30~70莫耳%,最宜為35~65莫耳%,尤宜為40~60莫耳%。以二氯甲烷為代表性之鹵化烴。此等稱為良溶劑。
於摻雜係除上述有機溶劑之外,宜含有1~40質量%之碳原子數1~4的醇。此等係使摻雜流延於金屬支撐體後,溶劑開始蒸發而醇之比率變多,使編物(於支撐體上流延纖維素衍生物的摻雜以後之摻雜膜的稱呼為「編物」)凝膠化,可使用來作為容易從金屬支撐體剝離之凝膠化溶劑,或此等的比率少時,亦有促進非氯系有機溶劑的纖維素衍生物的溶解之角色,亦有抑制反應性金屬化合物之凝膠化、析出、黏度上昇的角色。
碳原子數1~4之醇可舉例如甲醇、乙醇、正丙醇、異丙醇、正丁醇、第二丁醇、第三丁醇、丙二醇單甲基醚。此等之中,摻雜之安定性優,沸點亦比較低,乾燥性亦佳等,宜為甲醇。此等稱為弱溶劑。
又,可使用於纖維素酯之溶解的溶劑係可回收於薄膜製膜步驟藉乾燥從薄膜被除去之溶劑,再利用此而使用。
於回收溶劑中亦有時含有微量於纖維素酯所添加之添加劑,但即使含有此等,亦可宜再利用,若需要,亦可再精製而再利用。
調製上述摻雜時之纖維素酯的溶解方法,係可使用一般的方法。若組合加熱與加壓,可加熱至常壓之沸點以上。
以在溶劑的常壓之沸點以上且加壓下、溶劑不沸騰之範圍的溫度一邊加熱,一邊攪拌溶解,為防止所謂凝膠或塊體之塊狀未溶解物的發生,故佳。
又,使纖維素酯與弱溶劑混合而濕潤或膨潤後,進一步添加良溶劑而溶解之方法亦宜使用。
加壓係亦可藉由壓入氮氣等之惰性氣體的方法或藉加熱而使溶劑之蒸氣壓上昇之方法。加熱係宜從外部進行,例如夾套型者係容易控制溫度,佳。
添加溶劑之加熱溫度係從纖維素酯之溶解性的觀點,宜為高者,但若加熱溫度太高,所需之壓力變大,生產性變差。
較佳之加熱溫度為45~120℃,更宜為60~110℃,最宜為70~105℃。又,壓力係以設定溫度調整成溶劑不沸騰。
在本發明中,冷卻溶解法亦較宜使用,藉此而可於醋酸甲酯等之溶劑中溶解纖維素酯。
其次,使用濾紙等之適當過濾材而過濾此纖維素酯溶液。過濾材係為除去不溶物等,宜為絕對過濾精度小者,但若絕對過濾精度太小,有易產生過濾材之堵塞的問題。
因此,絕對過濾精度宜為0.008mm以下之濾材,更宜為0.001~0.008mm的濾材,最宜為0.003~0.006mm之濾材。
濾材之材質係無特別限定,可使用一般之濾材,但聚丙烯、鐵氟龍(註冊商標)等之塑膠製的濾材、或不銹鋼等之金屬製的濾材,無纖維的脫落等,佳。
宜藉過濾,除去、降低於原料之纖維素酯所含有的雜質、尤其亮點異物。
亮點異物係使二片的偏光板形成交叉尼科耳狀態而配置,於其間放置光學膜等,從一者之偏光板之側照光,從另一偏光板之側觀察時源自相反側之光洩漏而看到之點(異物),宜徑為0.01mm以上之亮點數為200個/cm2 以下。
更佳係100個/cm2 以下,最宜為50個/cm2 以下,尤宜為0~10個/cm2 以下。又,宜為0.01mm以下之亮點亦少者。
摻雜之過濾係以一般之方法實施,但在溶劑之常壓的沸點以上,且在加壓下以溶劑不沸騰的範圍之溫度加熱,同時並過濾之方法,過濾前後之濾壓的差(稱為差壓)之上昇小,佳。
較佳之溫度為45~120℃,更宜為45~70℃,尤宜為45~55℃。
濾壓宜為小者。濾壓宜為1.6MPa以下,更宜為1.2MPa以下,尤宜為1.0MPa以下。
《有關摻雜之流延步驟》
在流延(澆鑄)步驟中之金屬支撐體係宜為鏡面精加工表面者,金屬支撐體宜使用不銹鋼輸送帶或鑄物電鍍精加工表面之鼓體。
澆鑄之寬度可為1~4m。流延步驟之金屬支撐體的表面溫度係-50℃~未達溶劑之沸點的溫度,溫度高者編物的乾燥速度可加快,故佳,但若太高,編物會發泡,有時平面性劣化。
較佳之支撐體溫度為0~55℃,更宜為25~50℃。或,藉由冷卻而使編物凝膠化而含有許多殘留溶劑的狀態,從鼓體剝離亦為較佳的方法。
控制金屬支撐體之溫度的方法係無特別限定,但有吹入溫風或冷風之方法,或使溫水接觸於金屬支撐體的背側之方法。使用溫水者係熱的傳遞有效率地進行,故金屬支撐體之溫度成為一定之時間短,較佳。使用溫風時係有時使用溫度高於目的溫度之風。
為顯示纖維素酯薄膜為良好的平面性,係從金屬支撐體剝離編物時之殘留溶劑量宜為10~150質量%,更宜為20~40質量%或60~130質量%,尤宜為20~30質量%或70~120質量%。
在本發明中,殘留溶劑量係以下述式定義。
殘留溶劑量(質量%)={(M-N)/N}×100
又,M係在製造中或製造後之任意的時點採取編物或薄膜之試料的質量,N係使M以115℃加熱1小時後的質量。
《有關乾燥步驟》
在纖維素酯薄膜之乾燥步驟中係使編物從金屬支撐體剝離,進一步乾燥,宜為使殘留溶劑量為1質量%以下,更宜為0.1質量%以下,尤宜為0~0.01質量%以下。
薄膜乾燥步驟中係採取以一般輥乾燥方式(於配置在上下之多數轉交互地通過編物並乾燥之方式)或拉張器方式搬送編物同時並乾燥之方式。
為製造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尤宜為使編物之兩端以夾具等把持的拉張器方式朝寬方向(橫方向)進行延伸。剝離張力宜為以300N/m以下進行剝離。
乾燥編物之手段係無特別限定,一般可以熱風、紅外線、加熱輥、微波等進行,但就簡便性之點宜以熱風進行。
在編物之乾燥步驟中之乾燥溫度宜以40~200℃階段性提高。
纖維素酯薄膜之厚度(膜厚)無特別限定,但可使用10~200μm。尤其厚度為10~100μm。最宜為20~50μm。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係可使用寬1~4m者。尤其宜使用寬1.4~4m者,尤宜為1.9~2.5m。藉由在於此範圍,可使有效率之偏光板裁切與操作適性併存。
又,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係每一輥宜為100m~10000m之長度,更宜為1000m~10000m,尤宜為5000m~10000m。在此範圍,在輥形態之處理很容易,進一步適合於偏光板之連續製程,有提昇良率之效果。
於纖維素酯薄膜賦予下述所希望的延遲性值Ro、Rt,係纖維素酯薄膜採取本發明之構成,進一步宜為藉搬送張力之控制、延伸操作進行折射率控制。
例如,以降低或提高長方向之張力,可使延遲性值變動。
又,對於薄膜之長方向(製膜方向)及其與薄膜面內正交之方向、亦即寬方向,而逐次或同時地進行雙軸延伸或單軸延伸。
互相正交之雙軸方向的延伸倍率係分別最後宜朝流延方向為0.8~1.5倍,寬方向為1.1~2.5倍的範圍,更宜朝流延方向為0.8~1.0倍,寬方向為1.2~2.0倍範圍進行。
延伸溫度係宜為120~200℃,更宜為120~180℃,最宜為超過120℃而160℃以下進行延伸。
薄膜中之殘留溶劑宜為20~0%,更宜為以15~0%進行延伸。
使編物延伸之方法無特別限定。可舉例如於複數之輥賦予周速差,於其間利用輥周速差而朝縱方向進行延伸之方法;使編物之兩端以夾具或銷固定,使夾具或銷之間隔朝進行方向擴展而朝縱方向延伸之方法;同樣地朝橫方向擴展而朝橫方向進行延伸之方法;或,同時朝縱橫擴展而朝縱橫兩方向進行延伸之方法等。當然此等之方法係可組合而使用。
又,所謂拉張器法時,若以線性驅動方式驅動夾具部分,可進行平順之延伸,破裂等之危險性減少,故佳。
製膜步驟之此等寬度保持或橫方向之延伸宜藉由拉張器進行,可為銷拉張器,亦可為夾具拉張器。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的遲相軸或進相軸存在於薄膜面內,若與製膜方向構成之角度為θ1,θ1宜為-1°以上+1°以下,更宜為-0.5°以上+0.5°以下,最宜為-0.1°以上+0.1°以下。
此θ1係可定義為配向角,θ1之測定係可使用自動雙折射計KOBRA-21ADH(王子計測器)而進行。θ1分別滿足上述關係,可助於得到在顯示圖像高的亮度,可助於抑制或防止洩光,在彩色液晶顯示裝置中可助於得到忠實的色再現。
〈偏光板〉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係就偏光板保護薄膜而言可使用於偏光板,又,可使用於使用該偏光板之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偏光板係宜使用上述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作為偏光板保護薄膜,貼合於偏光器的至少一面的偏光板。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係宜為於至少一者的液晶胞面,本發明之偏光板介由黏著層而被貼合者。
本發明之偏光板係可以一般之方法製作。宜為使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的偏光器側進行鹼化處理,浸漬於碘溶液中進行延伸所製作之偏光器的至少一面,使用完全鹼化型聚乙烯醇水溶液而貼合。
於另一面係亦可使用該纖維素酯薄膜,又,亦可貼合其他之偏光板保護薄膜。
例如,亦宜使用市售之纖維素酯薄膜(例如,Konica Minolta KC8UX、KC5UX、KC8UCR3、KC8UCR4、KC8UCR5、KC8UY、KC4UY、KC4UE、KC8UE、KC8UY-HA、KC8UX-RHA、KC8UXW-RHA-C、KC8UXW-RHA-NC、KC4UXW-RHA-NC、以上Konica Minolta Opto(股)製)。
於液晶顯示裝置之表面側所使用的偏光板保護薄膜係防眩層或透明硬塗層外,亦宜具有抗反射層、抗靜電層、防污層、背塗層。
偏光板之主要構成要素的偏光器係只通過一定方向的偏波面的光之元件,目前所知之代表性偏光器係有聚乙烯醇系偏光薄膜,此係使碘染色於聚乙烯醇系薄膜與染色二色性染料者。
偏光器係可使用製膜聚乙烯醇水溶液,再使此單軸延伸而染色,或染色之後進行單軸延伸後,較佳係以硼化合物進行耐久性處理者。偏光器之膜厚宜為5~30μm,尤宜為10~20μm。
又,特開2003-248123號公報、特開2003-342322號公報等記載之乙烯單元的含量1~4莫耳%、聚合度2000~4000、鹼化度99.0~99.99莫耳%的乙烯改性聚乙烯醇亦宜使用。
其中,宜使用熱水切割溫度為66~73℃之乙烯改性聚乙烯醇薄膜。
使用此乙烯改性聚乙烯醇薄膜之偏光器係偏光性能及耐久性能優異,色斑少,尤宜使用於大型液晶顯示裝置。
如以上般所得到之偏光器一般係於其兩面或單面貼合保護薄膜而使用來作為偏光板。貼合時所使用之接著劑,可舉例如PVA系之接著劑或胺基甲酸酯系之接著劑等,但其中,宜使用PVA系之接著劑。
〈液晶顯示裝置〉
藉由將本發明之偏光板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可製作各種之辨識性優異的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及偏光板係可使用於STN、TN、OCB、HAN、VA(MVA、PVA)、IPS、OCB等之各種驅動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
宜為VA(MVA、PVA)型液晶顯示裝置。
尤其畫面為30型以上之大畫面的液晶顯示裝置,亦可得到環境變動少,光洩漏減少,色感不均、正面對比度等辨識性優異之液晶顯示裝置。
實施例
以下舉出實施例而具體上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等。
實施例1 (摻雜調製) 〈1-1〉纖維素酯溶液
將下述組成物投入於混合槽中,攪拌而溶解各成分,進一步以約90℃加熱約10分鐘後,以平均孔徑34μm之濾紙及平均孔徑10μm的燒結金屬過濾膜進行過濾。
表1記載之纖維素酯樹脂 100質量份
二氯甲烷 406質量份
甲醇 61質量份
〈1-2〉霧面劑分散液
將含有以上述方法調整之纖維素酯溶液的下述組成物投入於分散機中,調製霧面劑分散液。
平均粒徑16nm之二氧化矽粒子(aerosil R972日本Aerosil(股)製) 2.0質量份
二氯甲烷 72.4質量份
甲醇 10.8質量份
纖維素酯溶液 10.3質量份
〈1-3〉延遲性顯現劑溶液
將含有以上述方法調製之纖維素酯溶液的下述組成物投入於混合槽,一邊加熱一邊攪拌而溶解,調製延遲性顯現劑溶液。
表1所示之延遲性顯現劑 2質量份
表1所示之延遲性控制劑 10質量份
二氯甲烷 58.3質量份
甲醇 8.7質量份
纖維素酯溶液 12.8質量份
使上述纖維素酯溶液100質量份、霧面劑分散液1.35質量份、作為剝離促進劑之檸檬酸半酯相對於纖維素酯樹脂而混合成為300ppm之量,調製製膜用摻雜。
又,使用來作為摻雜之原料的纖維素酯樹脂及各種添加劑係使用預先利用(股)奈良機械製作所製之筒倉(Silo)以120℃進行乾燥2小時者。
前述延遲性顯現劑之添加比率係使纖維素酯量為100質量份時之質量份。又,此時之固形分濃度為19質量%。
(流延)
使用輸送帶流延機而使上述摻雜進行流延。以輸送帶上之給氣溫度80~130℃(排氣溫度為75~120℃)乾燥後,殘留溶劑量以25~35質量%從輸送帶剝取之薄膜,給氣溫度130℃(排氣溫度為90~125℃之範圍)的拉張器區域,以30%的延伸倍率朝寬方向延伸,製造纖維素酯薄膜。此時,延伸後之膜厚成為40μm,調整流延膜厚。
製作表4所示之組成的薄膜,判斷其製造適性之目的,製作輥寬1.96m、薄膜長5000m之輥,以此作為實施例1之薄膜。又,所得到之薄膜的殘留溶劑量為0.01質量%。
又,薄膜的殘留溶劑量係切取7mm×35mm之薄膜片作為測定用試料,使用殘留溶劑氣化裝置(Teledyne Tekmar公司製)及氣體色層分析(J L Science公司製)而測定。
[實施例及比較例2~31]
除變更如下述表4記載般所使用之樹脂、摻雜組成、添加劑、膜厚、含水率、輥長、薄膜寬以外,其餘係與實施例1同樣做法而得到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薄膜。
表4中之延遲性控制劑的一部分係表1~表3記載的化合物。又,延遲性控制劑2-1係由琥珀酸/酞酸/乙二醇(2/3/5莫耳比)所構成之縮合物(數目平均分子量2500)。TPP/BDP係表示三苯基磷酸酯/聯苯基二苯基磷酸酯。
表4中,摻雜含水率係以對於摻雜之質量%表示,延遲性顯現劑及延遲性控制劑的添加量係表示對於纖維素酯樹脂之添加量(質量%)。
(摻雜中之含水率的測定)
摻雜中之含水率係使用水分測定器(CA-03:三菱化學(股)製)及試料乾燥裝置(VA-05:三菱化學(股)製),藉Karl Fischer法測定1ml(1cm3 )。又,使水分量除以試料質量(g)而算出。
其次,藉下述之方法評估上述所得到之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薄膜的延遲性及延遲性之參差不齊寬度。摻雜中之含水率係藉由改變摻雜液之加溫、加濕條件進行。
(延遲性)
面配向度S(590)、延遲性值Ro(590)、Rt(590)係依據前述定義式而求出。
又,面配向度S(590)、延遲性值Ro(590)及Rt(590)係使用自動雙折射率計KOBRA-21ADH(王子計測機器(股))而在23℃、55%RH的環境下,以測定光波長590nm求出。
(延遲性參差不齊寬)
於延遲性參差不齊寬之測定係使用KOBRA-21ADH(王子計測機器(股),測定方法係以下順序進行。
(a)延伸後薄膜之中包含拉張器延伸時之夾具耳部而從端部至200mm之位置切下。
(b)從兩端均等地切出寬方向20點,測定Ro、Rt。
(c)其時之,Ro之最大值為Romax,最小值為Romin,Rt之最大值為Rtmax,最小值為Rtmin。
(d)Ro參差不齊寬=Romax-Romin,Rt參差不齊寬=Rtmax-Rtmin
上述評估結果表示於表5中。
從表5所示之結果明顯可知,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係具有適當的延遲性值,且其參差不齊寬小且均一性高。
〈偏光板之製作〉
使用所得到之纖維素酯薄膜1~31,依下述方法製作偏光板。
使厚120μm之聚乙烯醇薄膜進行單軸延伸(溫度110℃、延伸倍率5倍)。再浸漬於由碘0.075g、碘化鉀5g、水100g所構成之水溶液60秒,然後,浸漬於碘化鉀6g、硼酸7.5g、水100g所構成之68℃水溶液。再進行水洗,乾燥,得到偏光器。
然後,依下述步驟1~5而使偏光器與前述纖維素酯薄膜1~31、與於背面側係貼合市售的纖維素酯薄膜(KC4UY、Konica Minolta Opto(股)製)作為偏光板保護薄膜而製作偏光板。
步驟1:將纖維素酯薄膜1~31浸漬於50℃之2莫耳/升的氫氧化鉀溶液30秒,然後,水洗,乾燥而得到表面經鹼化之纖維素酯薄膜。
步驟2:使前述偏光器浸漬於固形分2質量%之聚乙烯醇接著劑槽中1~2秒。
步驟3:在步驟2輕輕地擦拭附著於偏光器之過剩的接著劑,再載置於以步驟1處理之纖維素酯薄膜上,進一步,載置於背面側纖維素酯薄膜而配置。
步驟4:使步驟3層合之纖維素酯薄膜1~31與偏光器與背面側纖維素酯薄膜以壓力20~30N/cm2 、搬送速度約2m/分貼合。
步驟5:於80℃之乾燥機中使步驟4所製作之偏光器與纖維素酯薄膜1~31與背面側纖維素酯薄膜貼合之試料乾燥2分鐘,製作偏光板。
〈液晶顯示裝置之製作〉
以如下般做法而製作進行視角測定之液晶面板,評估作為液晶顯示裝置之特性。
剝離VA模式型液晶顯示裝置(Sony製BRAVIAV 1、40英吋型)預先貼合之雙面的偏光板,使上述所製作之偏光板以纖維素酯薄膜1~31側成為液晶胞的玻璃面之方式貼合於兩面。
其時,吸收軸朝向與預先貼合之偏光板相同的方向,分別製作液晶顯示裝置。
對於此液晶顯示裝置而評估有關顯示均一性,結果表示於表6中。
《液晶顯示裝置之評估》
在23℃、55%RH之環境下,使背光連續點燈12小時,在暗室以目視觀察全面黑顯示狀態,而評估顯示均一性,結果表示於表6中。
[顯示均一性]
以目視依下述基準評估黑顯示時之顯示均一性。
○:完全無斑紋
△:可看到一部分或略微弱的斑紋
×:可看到很強的斑紋
若為△以上,使用上無問題。
從表6,可知使用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的偏光板、液晶顯示裝置係具有優異之顯示均一性。

Claims (6)

  1. 一種纖維素酯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係含有具有碳數為2~4之範圍內的醯基取代基,且醯基取代度為2.0~2.5的範圍內之纖維素酯之同時,在測定光波長590mm之面內延遲值Ro(590)為40~100nm之範圍內,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為150~300nm的範圍內,面配向度S(590)為0.001~0.01的範圍內,且厚度為20~50μm的範圍內的纖維素酯薄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使用含水率為超過2%、10%以下之範圍內的摻雜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纖維素酯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面內延遲值Ro(590)的參差不齊寬度為5nm以下,且前述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的參差不齊寬度為10nm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纖維素酯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薄膜之長度為5000~10000m的範圍內,該薄膜之寬度為1.9~2.5m的範圍內。
  4. 一種偏光板,其特徵係具備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所製造的纖維素酯薄膜。
  5.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係具備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所製造的纖維素酯薄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於液晶胞之一面,具備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所製造的纖維素酯薄膜,對於液晶胞,於與前 述面相反側之面所具備的光學膜之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為小於前述纖維素酯薄膜之厚度方向的延遲值Rt(590)。
TW100108563A 2010-03-18 2011-03-14 A cellulose ester film,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herein the polarizing plate and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re provided TWI4943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54653 WO2011114483A1 (ja) 2010-03-18 2010-03-18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備えられた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7012A TW201207012A (en) 2012-02-16
TWI494355B true TWI494355B (zh) 2015-08-01

Family

ID=44648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8563A TWI494355B (zh) 2010-03-18 2011-03-14 A cellulose ester film,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herein the polarizing plate and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re provided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48680B2 (zh)
TW (1) TWI494355B (zh)
WO (1) WO20111144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8853B2 (ja) 2009-11-12 2012-02-29 学校法人慶應義塾 液晶表示装置の視認性改善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962661B2 (ja) 2010-06-22 2012-06-27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偏光板および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
JP6180113B2 (ja) 2011-05-18 2017-08-16 東洋紡株式会社 三次元画像表示対応液晶表示装置に適した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EP2711765B1 (en) 2011-05-18 2018-07-04 Toyobo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e of polarizer, use of protective film
WO2014021242A1 (ja) * 2012-07-30 2014-02-06 東洋紡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偏光板及び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
KR20160060095A (ko) * 2013-10-24 2016-05-27 코니카 미놀타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위상차 필름,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907330B1 (ko) * 2015-01-16 2018-10-11 코니카 미놀타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위상차 필름, 편광판 및 수직 배향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5054A (ja) * 2001-01-30 2002-08-14 Konica Corp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265295A (ja) * 2008-04-24 2009-11-1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位相差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WO2010026832A1 (ja) * 2008-09-05 2012-02-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78056A (ja) * 1997-04-09 1998-10-20 Konica Corp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製膜用溶解液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写真感光材料用フィルムベース
JP2003043250A (ja) * 2001-07-26 2003-02-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学補償シート、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119296A (ja) * 2001-10-11 2003-04-2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09060743A1 (ja) * 2007-11-05 2009-05-1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学補償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5054A (ja) * 2001-01-30 2002-08-14 Konica Corp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265295A (ja) * 2008-04-24 2009-11-1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位相差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WO2010026832A1 (ja) * 2008-09-05 2012-02-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7012A (en) 2012-02-16
WO2011114483A1 (ja) 2011-09-22
JPWO2011114483A1 (ja) 2013-06-27
JP5648680B2 (ja) 2015-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45737B2 (en) Cellulose acetat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494355B (zh) A cellulose ester film,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herein the polarizing plate and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re provided
JP5569437B2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JP5720687B2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JP5786402B2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WO2009119142A1 (ja)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15111435A1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va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221290A (ja)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位相差フィルム、液晶表示装置
JP542804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130025881A (ko) 셀룰로오스아세테이트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편광판, 액정 표시 장치
JP5699519B2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617543B2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9101839A1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
JP5233935B2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リターデーション発現剤
KR20110133029A (ko) 버티컬 얼라인먼트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JP536006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72068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899990B2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076031A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148869A1 (ja) ロール状偏光板、枚葉状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5692237B2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TW201311779A (zh) 醯化纖維素薄膜及其製造方法、與使用其之偏光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JP2011057927A (ja) 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22433A (ja)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