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4935B - 電動吸塵器 - Google Patents

電動吸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4935B
TWI484935B TW101114069A TW101114069A TWI484935B TW I484935 B TWI484935 B TW I484935B TW 101114069 A TW101114069 A TW 101114069A TW 101114069 A TW101114069 A TW 101114069A TW I484935 B TWI484935 B TW I4849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ollector
locking means
dust
vacuum cleaner
electric vacu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4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2145A (zh
Inventor
Daisuke Kondo
Kenji Yanagisawa
Ryuichi Uchida
Akihiro Iwahara
Mikio Kato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02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2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49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49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91Mounting or coupling means for cyclonic chamber or dust recepta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Description

電動吸塵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電動吸塵器,詳細說明之,係有關於具有可分解、組立之電動吸塵器。
以往,作為具有可分解、組立之集塵器的電動吸塵器,有具有由蓋組立體與塵埃杯所構成之集塵器的。該集塵器係具有一個藉夾緊構造的卡止手段,蓋組立體與塵埃杯卡止成可分解(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
日本特開2006-167186號公報(第5頁,第5圖,第8圖)
上述之以往的電動吸塵器係藉由解除一個夾緊構造的卡止手段,而集塵器成為可分解之狀態。可是,這種以往 的電動吸塵器係因為卡止手段為一個,所以朝向分解方向之意外之外在要因的撞擊力作用時,該力就集中於一個卡止手段。結果,有電動吸塵器之集塵器受損的情況,而具有安全性、耐久性的課題。
因此,為了分散撞擊力以對付受損,想到設置於複數個夾緊構造的卡止手段。可是,單純地設置複數個夾緊構造的卡止手段時,因為解除耗費勞力與時間,所以具有分解之作業性、便利性降低的課題。
本發明之電動吸塵器,係包括:本體,係藉內建的電動風扇產生吸入風;及集塵器,係折裝自如地設置於本體的上部,從藉由驅動電動風扇所吸入之吸入風分離塵埃並集塵;集塵器係由複數個組立體所構成,並設置對複數個組立體卡止的複數個卡止手段,在設置於集塵器之複數個卡止手段中對第1卡止手段操作成解除卡止時,與該操作連動,亦解除第2卡止手段的卡止。
若依據本發明,因為將複數個卡止手段設置於集塵器,所以集塵器的安全性、耐久性提高。又,因為作成操作第1卡止手段時,與該操作連動,亦解除第2卡止手段,所以集塵器的拆下、分解變得容易,而作業性提高。
第1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整體的立體 圖,第2圖係從右方向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本體的側視圖,第3圖係從左方向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本體的側視圖,第4圖係在把手中心附近前後方向剖面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本體後從右方向所觀察的剖面圖。
此外,在各個圖,對相同之部分或相當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部分的說明。
以下,根據第1圖至第4圖,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構成。
如第1圖所示,電動吸塵器100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由本體1、軟管體6及後述的集塵器8所構成。本體1係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由以樹脂成形所形成的上外殼2、下外殼3、軟管體連接部4及吸氣管5與排氣管18所構成。
軟管體6係如第1圖所示,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插入部6a;具有例如如蛇腹之撓性的軟質管部6b;握持部6c,係具有進行用以操作電動吸塵器100的輸入;具有伸縮構造的硬質管部6e;及用以吸入塵埃的吸入件6f。
在本體1,軟管體連接口7設置於軟管體連接部4,如第1圖所示,可拆裝自如地連接設置於軟管體6之一端的插入部6a。
如第2圖、第3圖所示,構成本體1的上外殼2係從前側向後側往上方傾斜,並沿著該傾斜在本體側面的一方具有吸氣管5,在另一方具有排氣管18。
吸氣管5係一端在流入口13與軟管體連接部4連接,而軟管體連接部4與吸氣管5的空氣路徑連通。又,上外殼2具有空氣吸入部17。空氣吸入部17係拆裝自如地與設置於後述之集塵器8的空氣排出部16連接。
在本體1內,如第4圖所示,電動風扇21收容並配設於電動風扇收容室20。電動風扇21係藉用以吸入塵埃之負壓產生吸入風。進而,在本體1內收容根據來自操作部6d的輸入控制電動風扇21之驅動等的控制基板22等。
集塵器8與吸氣管5及排氣管18一樣地沿著傾斜拆裝自如地安裝於被上外殼2之吸氣管5與排氣管18夾持之位置。集塵器8係如第1圖所示,具有向吸氣管5側突出的吸入口15。集塵器8係在吸入口15拆裝自如地與設置於吸氣管5之另一端側的流出口14連接,而吸氣管5與集塵器8之空氣路徑連通。
又,集塵器8係如上述所示具有空氣排出部16,與設置於上外殼2的空氣吸入部17連接,而集塵器8與本體1的空氣路徑連通。在該空氣路徑的下游,具有上述的電動風扇收容室20及電動風扇21。驅動電動風扇21,而從電動風扇21排出以所產生之負壓產生的吸入風,通過本體1內的風路(未圖示),最後通過排氣管18,再從設置於排氣管18的排氣口19向本體1外排出。
其次,根據第5圖至第7圖,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集塵器的構成。
第5圖(a)係從把手側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電動 吸塵器之集塵器的上視圖,第5圖(b)係從右方向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集塵器的側視圖;第6圖(a)及第6圖(b)係集塵器的分解圖,第6圖(a)係從與第5圖(a)相同之方向、第6圖(b)係從與第5圖(b)相同之方向所觀察的圖。第7圖係在C-C剖面剖開第6圖(a)所示之集塵器的風路部組立體後從右方向所觀察的C-C剖面圖。
此外,在各個圖,對相同之部分或相當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部分的說明。
桿29與本體卡止手段30設置於集塵器8。本體卡止手段30係以本體卡止手段轉軸30a轉動自如地軸止。操作桿29時,本體卡止手段30朝向卡止解除方向轉動,解除與本體1的卡止狀態,而可從本體1分離。
又,集塵器8係由風路部組立體9、旋轉部組立體10及集塵部組立體11的組立體所構成。如第6圖(a)、(b)所示,風路部組立體9、旋轉部組立體10及集塵部組立體11係構成為分別可分割。
風路部組立體9係將後述之旋轉部組立體10的第1旋轉室31與第2旋轉室36之風的流動連結的風路,如第7圖所示,與本體1連接之空氣排出部16周邊係由風路部外側零件27與風路部內側零件28所構成,並以超音波焊接或黏接等接合。風路部外側零件27與風路部內側零件28係亦可一體成形,一體成形亦確保基本的性能。但是,為了使風的流動更流暢,在作成一體成形的情況,因為由於構造上的限制而無法將彎曲部28a的角部作成R形狀,所 以以可將彎曲部28a的角部作成R形狀之別的零件構成較佳。
又,藉由以別的零件構成,而連結第1旋轉室31與第2旋轉室36之風的流動之風路部分成為雙重構造,減少風的流動聲往集塵器8洩漏。換言之,降低噪音。
進而,將解除上述之本體1與集塵器8之卡止狀態的桿29與本體卡止手段30設置於風路部組立體9。在集塵器8卡止於本體1時,若操作該桿29,則本體卡止手段30以本體卡止手段轉軸30a為中心向卡止解除方向轉動,而本體1與集塵器8可分離。
旋轉部組立體10係具有第1旋轉室31、第2旋轉室36,並在第1旋轉室31內插入網孔構件24。襯墊25安裝於旋轉部組立體10與風路部組立體9的卡合位置,襯墊26安裝於旋轉部組立體10與後述之集塵部組立體11的卡合位置。因此,在作為集塵器8卡止時,風及塵埃不會洩漏。
然後,在旋轉部組立體10,具有使旋轉部組立體10與風路部組立體9變成卡止狀態的第1卡止手段40與第2卡止手段41。
此外,關於與藉第1卡止手段40與第2卡止手段41解除旋轉部組立體10與風路部組立體9之卡止狀態有關的動作將在後面詳述。
進而,將把手12設置於旋轉部組立體10。該把手12係在移動集塵器8時使用,但是設置於與集塵器8對本體 1之安裝面側相反側,在集塵器8安裝於本體1的情況,成為亦兼用作本體移動用把手之把手。
集塵部組立體11具有用以收容從所吸入之含有塵埃的空氣分離之塵埃的集塵室、與後述之第1集塵室a33、第1集塵室b34及第2集塵室37。
又,集塵部組立體用把手23設置於集塵部組立體11,並在將集塵部組立體11分割之狀態,在丟棄集塵部組立體11所收容之塵埃時使用。
旋風式集塵器係與紙袋等之集塵方式相異,因為所吸入之塵埃與集塵器內直接接觸,所以想藉洗淨等清潔之使用者的要求多。組立體仍然大時清掃性、作業性都變差,但是藉由依此方式將集塵器8構成為可分割,而可個別地清掃,因為可分別以水洗淨,所以零件易保持清潔。
其次,根據第1圖、第4圖及第8圖,說明電動吸塵器100與集塵器8內部之風的流動、空氣與塵埃的分離、及塵埃的收容。
第8圖係在第5圖(b)所示之集塵器8的B-B剖面剖開後從左(上面)方向所觀察的B-B剖面圖。關於第1圖、第4圖,因為已上述,所以省略在此的說明。
驅動第4圖所示之電動風扇21時,產生吸入風,利用該負壓吸入含有塵埃的空氣。從第1圖所示的吸入件6f所吸入之含有塵埃的空氣通過軟管體6,從軟管體連接部4經由以流入口13所連結的吸氣管5,再從吸氣管5的流出口14向集塵器8的吸入口15流動。
集塵器8係旋風式集塵器。如第8圖所示,集塵器8係使從設置於旋轉部組立體10之吸入口15所吸入之含有塵埃的空氣在第1旋轉室31旋轉。利用藉旋轉所得之離心力,含有塵埃的空氣被分離成大塵埃、小塵埃及含有更細之塵埃的空氣。
旋風式集塵器係利用離心力分離塵埃與空氣,但是大的塵埃係因為離心力作用更大,而朝向壁面方向被壓住。因此,所分離之大的塵埃通過設置於第1旋轉室31之壁面的第1旋轉室開口32,被送至並收容於設置於集塵部組立體11的第1集塵室a33。
未被送至第1集塵室a33之小的塵埃係從在第1旋轉室31之圓錐形的部分增加勢力的空氣被分離後,被送往並收容於第1集塵室b34。小的塵埃被分離,而在第1旋轉室31之圓錐形的部分增加勢力的空氣係進而伴隨細的塵埃,通過網孔構件24,再通過風路部組立體9的連結風路35,被送往第2旋轉室36。在網孔構件24,鑽複數個直徑約2mm的孔,細塵埃以外之未被第1集塵室b34收容的小塵埃不會被送至第2旋轉室36。
進而,藉由在第2旋轉室36旋轉,而細塵埃亦從空氣被分離,而細塵埃被收容於第2集塵室37。塵埃被分離的空氣係通過空氣排出部16後,從空氣吸入部17被送至本體1,再經由電動風扇21冷卻控制基板22等後,通過本體1內的風路(未圖示),被送往排氣管18(參照第3圖),再從設置於排氣管18的排氣口19(參照第3圖),向本體1 外被排出。
其次,根據第9圖、第10圖,說明在集塵器8之組立、分割之卡止手段的動作。
第9圖係在第5圖(a)所示之集塵器的A-A剖面剖開後從右方向所觀察的A-A剖面圖,第10圖係第9圖所示之集塵器的A-A剖面圖,係解除卡止手段時之狀態圖。
風路部組立體9與旋轉部組立體10係如第9圖所示,藉由第1卡止手段40的架設部43架設於風路部組立體9的緣部55,第2卡止手段41的架設部48架設於緣部56,而卡止。在風路部組立體9與旋轉部組立體10的卡止位置全周,如第6圖所示,設置於襯墊25而被密閉並卡止。
如上述所示將對本體1與集塵器8卡止的本體卡止手段30設置於風路部組立體9,亦用作本體移動用把手的把手12設置於旋轉部組立體10。因此,需要確保本體移動時的安全,風路部組立體9與旋轉部組立體10係需要在卡止狀態確保強度,而且確實卡止。關於這一點,風路部組立體9與旋轉部組立體10係藉複數個卡止手段,在確保必要之強度的狀態確實卡止。
第1卡止手段40係以轉軸44轉動自如地軸止。又,能以手指等操作的操作部42設置於第1卡止手段40,作用部45設置於第1卡止手段40之操作部42的相反側。作用部45係與連結構件46抵接。連結構件46係藉偏壓手段47朝向與作用部45抵接的方向被偏壓,藉該偏壓力,施加第1卡止手段40的架設部43對風路部組立體9之緣部 55架設的方向作用的力。
第2卡止手段41係與連結構件46連結,藉偏壓手段49在第2卡止手段41之架設部48對風路部組立體9之緣部56架設的方向被偏壓,依此方式,將風路部組立體9與旋轉部組立體10卡止。
從上述之卡止狀態在抵抗偏壓手段47的偏壓力下朝向順時針方向操作操作部42時,如第10圖所示,第1卡止手段40以轉軸44為中心轉動。結果,第1卡止手段40的架設部43向解除卡止的方式移動,同時作用部45使連結構件46朝向X方向移動。
連結構件46朝向X方向移動時,所連結之第2卡止手段41亦在抵抗偏壓手段49之偏壓力下朝向與連結構件46相同的方向連動地移動。結果,第2卡止手段41的架設部48就朝向解除卡止的方向移動。因此,藉由對第1卡止手段40進行解除卡止操作,而機械式連動,第2卡止手段41亦被解除卡止。
依此方式,設置複數個卡止手段,亦因為藉由對一個卡止手段進行解除操作而可解除複數個卡止手段的卡止狀態,所以安全性、確實性的確保、與操作的簡便性兩立。
此外,操作第1卡止手段40時,第2卡止手段41亦連動地被解除,但是操作第2卡止手段41,第1卡止手段40亦不會連動地被解除卡止狀態。
這是由於第2卡止手段41設置於把手側,如第4圖所示,位於在集塵器8安裝於本體1之狀態可操作的位置。 即使在移動本體1中意外地操作第2卡止手段41,亦因為第1卡止手段40不會被解除卡止,所以不至於發生集塵器8被分解而本體1落下的事情,而確保安全。
第2卡止手段41係作成可操作,但是如第9圖、第10圖所示,考慮更安全性時,設置把手蓋60並收容於把手12內,藉此,作成無法直接進行解除操作的構造較佳。
旋轉部組立體10與集塵部組立體11係如第9圖所示,將設置於旋轉部組立體10側的架設部50架設於集塵部組立體11側的承受部57,並將設置於集塵部組立體11側的卡止手段51架設於旋轉部組立體10側的承受部58,藉此卡止。如第6圖所示,將襯墊26設置於旋轉部組立體10與集塵部組立體11之卡止位置全周,而密閉並卡止。
卡止手段51係以轉軸53轉動自如地軸止,並一體地設置解除按鈕52。解除按鈕52係藉偏壓手段54朝向卡止手段51對設置於旋轉部組立體10側之承受部58架設的方向被偏壓。
從上述的卡止狀態,在抵抗偏壓手段54之偏壓力下朝向Y方向操作解除按鈕52時,卡止手段51以轉軸53為中心轉動,而卡止手段51朝向解除卡止的方向移動。在設置於旋轉部組立體10側的架設部50與設置於集塵部組立體11側之承受部57的卡止狀態,無機械式解除手段,解除卡止手段51時,就解除旋轉部組立體10與集塵部組立體11的卡止。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旋轉部組立體10與集塵部組立 體11的卡止手段係以一個卡止手段的構成來說明,但是當然亦可為了風路部組立體9與旋轉部組立體10的卡止,採用複數個卡止手段,並可構成為能以一個卡止手段解除複數個卡止手段。
如上述所示,第1卡止手段40與卡止手段51係可直接操作,但是如第4圖所示,在集塵器8安裝於本體1之狀態,都在被集塵器8覆蓋之狀態收容於本體1之集塵器8安裝面側的凹部,而無法操作。因此,在安裝狀態在移動本體時集塵器8不會意外地被分解,而確保安全。
如以上所示,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因為作成藉由採用複數個卡止手段,而可提高安全性、操作性,並藉由操作一個卡止手段,而可解除複數個卡止手段,所以具有集塵器之拆下的分解作業是容易之效果。
又,因為不會在本體移動中誤分解集塵器,所以具有可提高本體移動中之安全性的效果。
此外,在以上的實施形態,在提到各元件之個數、數量、量、範圍等之數字的情況。除了特別明示的情況或在原理上顯然地特定為該數值的情況以外,本發明未限定為該提到的數值。又,在本實施形態所說明的構造等係除了特別明示的情況或在原理上顯然地特定為該數值的情況以外,未必是本發明所必需的。
1‧‧‧本體
2‧‧‧上外殼
3‧‧‧下外殼
4‧‧‧軟管體連接部
5‧‧‧吸氣管
6‧‧‧軟管體
6a‧‧‧插入部
6b‧‧‧軟質管部
6c‧‧‧握持部
6d‧‧‧操作部
6e‧‧‧硬質管部
6f‧‧‧吸入件
7‧‧‧軟管體連接口
8‧‧‧集塵器
9‧‧‧風路部組立體
10‧‧‧旋轉部組立體
11‧‧‧集塵部組立體
12‧‧‧把手
13‧‧‧流入口
14‧‧‧流出口
15‧‧‧吸入口
16‧‧‧空氣排出部
17‧‧‧空氣吸入部
18‧‧‧排氣管
19‧‧‧排氣口
20‧‧‧電動風扇收容室
21‧‧‧電動風扇
22‧‧‧控制基板
23‧‧‧集塵部組立體用把手
24‧‧‧網孔構件
25‧‧‧襯墊
26‧‧‧襯墊
27‧‧‧風路部外側零件
28‧‧‧風路部內側零件
28a‧‧‧彎曲部
29‧‧‧桿
30‧‧‧本體卡止手段
30a‧‧‧本體卡止手段轉軸
31‧‧‧第1旋轉室
32‧‧‧第1旋轉室開口
33‧‧‧第1集塵室a
34‧‧‧第1集塵室b
35‧‧‧連結風路
36‧‧‧第2旋轉室
37‧‧‧第2集塵室
40‧‧‧第1卡止手段
41‧‧‧第2卡止手段
42‧‧‧操作部
43‧‧‧架設部
44‧‧‧轉軸
45‧‧‧作用部
46‧‧‧連結構件
47‧‧‧偏壓手段
48‧‧‧架設部
49‧‧‧偏壓手段
50‧‧‧架設部
51‧‧‧卡止手段
52‧‧‧解除按鈕
53‧‧‧轉軸
54‧‧‧偏壓手段
55‧‧‧緣部
56‧‧‧緣部
57‧‧‧承受部
58‧‧‧承受部
60‧‧‧把手蓋
61‧‧‧凹部
100‧‧‧電動吸塵器
X‧‧‧連結構件46的移動方向
Y‧‧‧解除按鈕52的移動方向
第1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整體的立體 圖。
第2圖係從右方向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本體的側視圖。
第3圖係從左方向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本體的側視圖。
第4圖係在把手中心附近前後方向剖面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本體後從右方向所觀察的剖面圖。
第5圖(a)係從把手側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集塵器的上視圖,第5圖(b)係從右方向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集塵器的側視圖。
第6圖(a)係第5圖(a)所示吸塵器的分解圖,第6圖(b)係第5圖(b)所示集塵器的分解圖。
第7圖係在C-C剖面剖開第6圖(a)所示之集塵器的風路部組立體後從右方向所觀察的C-C剖面圖。
第8圖係在第5圖(b)所示之集塵器的B-B剖面剖開後從左(上面)方向所觀察的B-B剖面圖。
第9圖係在第5圖(a)所示之集塵器的A-A剖面剖開後從右方向所觀察的A-A剖面圖。
第10圖係第9圖所示之集塵器的A-A剖面圖,係解除卡止手段時之狀態圖。
1‧‧‧本體
2‧‧‧上外殼
3‧‧‧下外殼
4‧‧‧軟管體連接部
5‧‧‧吸氣管
6‧‧‧軟管體
6a‧‧‧插入部
6b‧‧‧軟質管部
6c‧‧‧握持部
6d‧‧‧操作部
6e‧‧‧硬質管部
6f‧‧‧吸入件
7‧‧‧軟管體連接口
8‧‧‧集塵器
9‧‧‧風路部組立體
10‧‧‧旋轉部組立體
11‧‧‧集塵部組立體
12‧‧‧把手
13‧‧‧流入口
14‧‧‧流出口
15‧‧‧吸入口
100‧‧‧電動吸塵器

Claims (9)

  1. 一種電動吸塵器,包括:本體,係藉內建的電動風扇產生吸入風;及集塵器,係拆裝自如地設置於該本體的上部,從藉由驅動該電動風扇所吸入之吸入風分離塵埃並集塵;其特徵在於:該集塵器係由複數個組立體所構成,並設置對該複數個組立體卡止的複數個卡止手段,在設置於該集塵器之該複數個卡止手段中對第1卡止手段操作成解除卡止時,與該操作連動,亦解除第2卡止手段的卡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集塵器之該第1卡止手段係在該集塵器安裝於該本體之狀態時收容於集塵器安裝面側的凹部,而無法操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操作並解除設置於該集塵器之該第2卡止手段,該第1卡止手段係亦不會與該操作連動,而不會被解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設置於該集塵器之該第2卡止手段係配置於該集塵器內部之無法直接操作的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集塵器係具有把手;在該集塵器安裝於該本體之狀態時,該把手係兼用作該本體移動用把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設置於 該集塵器之該第1卡止手段係設置於對該本體的安裝面側;該第2卡止手段係設置於該把手安裝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集塵器之該第2卡止手段係配設於該把手內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集塵器的複數個組立體係由風路部組立體、旋轉部組立體及集塵部組立體所構成;該風路部組立體係由風路部內側零件與風路部外側零件所構成。
  9. 一種電動吸塵器,包括:本體,係藉內建的電動風扇產生吸入風;及集塵器,係拆裝自如地設置於該本體的上部,從藉由驅動該電動風扇所吸入之吸入風分離塵埃並集塵;其特徵在於:該集塵器係至少具有風路部組立體、旋轉部組立體及與本體移動兼用的把手;該風路部組立體與該旋轉部組立體係被第1卡止手段與第2卡止手段卡止,對該第1卡止手段操作成解除卡止時,與該操作連動,該第2卡止手段的卡止亦被解除。
TW101114069A 2011-05-13 2012-04-20 電動吸塵器 TWI4849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8372 2011-05-13
PCT/JP2012/058944 WO2012157348A1 (ja) 2011-05-13 2012-04-02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2145A TW201302145A (zh) 2013-01-16
TWI484935B true TWI484935B (zh) 2015-05-21

Family

ID=47176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4069A TWI484935B (zh) 2011-05-13 2012-04-20 電動吸塵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27484B2 (zh)
TW (1) TWI484935B (zh)
WO (1) WO20121573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5881B (zh) 2019-01-31 2024-05-28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装置
WO2023213104A1 (zh) * 2022-05-06 2023-11-09 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清洁装置,清洁设备,手持清洁组件,用于抽吸式清洁装置的显示组件及抽吸式清洁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05295A (ja) * 2002-06-03 2004-01-08 Libero Co Ltd 懸賞システム
JP2004329597A (ja) * 2003-05-08 2004-1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
JP2005211459A (ja) * 2004-01-30 2005-08-11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電気掃除機
JP2006034537A (ja) * 2004-07-26 2006-02-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旋回式集塵装置
JP2011041766A (ja) * 2009-08-24 2011-03-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掃除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08295A (ja) * 2002-06-04 2004-01-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05295A (ja) * 2002-06-03 2004-01-08 Libero Co Ltd 懸賞システム
JP2004329597A (ja) * 2003-05-08 2004-1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
JP2005211459A (ja) * 2004-01-30 2005-08-11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電気掃除機
JP2006034537A (ja) * 2004-07-26 2006-02-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旋回式集塵装置
JP2011041766A (ja) * 2009-08-24 2011-03-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掃除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2145A (zh) 2013-01-16
JPWO2012157348A1 (ja) 2014-07-31
JP5527484B2 (ja) 2014-06-18
WO2012157348A1 (ja) 2012-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2263910B2 (en) Vacuum Cleaner
JP2014506516A (ja) 掃除機
JP2009504306A (ja) キャニスタ型に転換可能なアップライト型掃除機の本体装着構造
JP2010508885A (ja) ハンディ型真空掃除機
JP2005305114A (ja) 掃除機用集塵装置
JP2006110320A (ja) 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真空掃除機
US20090229074A1 (en) Dual-cyclone type dust collector an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JP6054454B2 (ja) カークリーナ(Carcleaner)
TWI484935B (zh) 電動吸塵器
CN111281264B (zh) 家用吸尘器
TWI548385B (zh) 電動吸塵器
EP1952742A2 (en) Motor assembly and vacuum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JP4824535B2 (ja) 真空掃除機
KR102095103B1 (ko) 진공청소기
WO2021114744A1 (zh) 尘杯和具有它的吸尘器
KR101063996B1 (ko) 진공 청소기
JP2006296984A (ja) 電気掃除機
JP4904228B2 (ja) 電気掃除機の吸い込みノズル
JP5786441B2 (ja) 電気掃除機
JP5472363B2 (ja) 電気掃除機
KR101245669B1 (ko) 진공 청소기
JP2011010932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8029478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5143864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6000356A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