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8471B - Armpit sweat pad - Google Patents

Armpit sweat pa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8471B
TWI458471B TW095132159A TW95132159A TWI458471B TW I458471 B TWI458471 B TW I458471B TW 095132159 A TW095132159 A TW 095132159A TW 95132159 A TW95132159 A TW 95132159A TW I458471 B TWI458471 B TW I4584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sweat
adhesive portion
pad
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32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18404A (en
Inventor
Hiroko Yano
Keisuke Suzukawa
Mitsuhiro Gomi
Aya Nakagawa
Original Assignee
Kobayashi Pharm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ayashi Pharma filed Critical Kobayashi Pharma
Publication of TW200718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18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84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84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41D27/12Shields or protectors
    • A41D27/13Under-arm sh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Undergarments, Swaddling Clothes, Handkerchiefs Or Underwear Materials (AREA)

Description

腋下用吸汗墊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用以吸收腋下之汗之腋下用吸汗墊。
背景技術
眾所皆知,從以前就有可接觸腋下等容易出汗之部位吸收汗,以防止衣服產生汗漬或緩和因汗所生之不適感等之吸汗墊。
而用以將吸汗墊穿戴在人體的結構有,例如,實用新型登錄第3100981號公報(專利文獻1)揭示有卡合於內衣肩帶之鬆緊帶,而特開2002-224158號公報(專利文獻2)則揭示有用以貼附於衣服內面之壓感性黏著劑。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結構中,存在著因鬆緊帶在接觸人體時,鬆緊帶所卡合之肩帶會同時被拉動,故會在穿戴時產生不適感的問題,或因要卡合鬆緊帶而不易穿戴的問題等。
另外,在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結構中,因壓感性黏著劑係貼附於吸汗墊整面,而有拘束衣服之伸展而產生緊迫感、且不易穿戴的問題。而且,還有吸汗墊無法配合衣服之伸縮或變形等而產生歪曲或移位等問題。
發明揭示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易穿戴、且可確實防止歪曲或移位等之腋下用吸汗墊。
本發明之前述目的可藉由具有以下結構之腋下用吸汗墊來達成,該腋下用吸汗墊包含有:於表側吸汗之墊主體、及設於該墊主體裡側之黏著劑層,前述墊主體係具有可撓性,且被分割成袖側區域及身體側區域者,而前述黏著劑層係在前述袖側區域設有隔著間隔配置之複數第1黏著部者。
在該腋下用吸汗墊中,鄰接之前述第1黏著部之間的最小間隔最好為3~25mm。
另外,從前述袖側區域外緣到前述第1黏著部之最短距離最好為3~20mm。
此外,前述第1黏著部之面積最好是分別為15~2500mm2
前述黏著劑層最好是更包含有形成於前述身體側區域之第2黏著部。此時,隔著間隔配置有複數個前述第2黏著部更佳。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容易穿戴、且可確實防止歪曲或移位等之腋下用吸汗墊。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腋下用吸汗墊裡面圖。
第2圖係第1圖之A-A截面圖。
第3(a)~(r)圖係顯示實施例樣本之各結構之裡面圖。
第4(a)~(c)圖係顯示比較例樣本之各結構之裡面圖。
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腋下用吸汗墊裡面圖,第2圖係第1圖之A-A截面圖。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吸汗墊1包含有具有可撓性之墊主體10、及設於墊主體10裡側之黏著劑層20。墊主體10係由表層12與裡層14之間挾有吸收層16構成。
吸收層16只要為具吸水性者即可,並未特別限制。一般來說,可使用用於生理期用衛生棉、尿布、吸汗墊及護墊等、如由吸水性紙漿、吸水性單體等公知吸收材或紡織物、編織物、不織布或是紙漿製品等構成之纖維構造物。其中,由手感(觸感)良好、吸收性優異、且材料不易自吸收層脫落的點來看,最好是使用由天然纖維及合成纖維構成之積層體(例如不織布)。天然纖維可舉棉、絲、紙漿、羊毛、麻等為例。而在此種天然纖維中,由不易引起過敏等接觸性皮膚炎、不易起疹子、且吸收性優異的點來看,最好是使用(非蛋白質系成分)棉或紙漿等纖維素系纖維。另外,合成纖維可舉例如:尼龍纖維、聚乙烯纖維、聚酯纖維、聚胺纖維、丙烯纖維、聚乙烯醇纖維、聚丙烯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acetate)纖維、胺甲酸酯纖維、丙烯纖維等。此外、亦可使用人造絲纖維、醋酸纖維、銅胺等半合成纖 維、及各種纖維之混紡品、混織品。其中,由乾爽感、手感及熱封性的點來看,以乙烯-醋酸乙烯酯纖維、聚丙烯纖維、聚乙烯纖維、聚酯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等合成纖維或是其複合纖維為佳。複合纖維可舉例如:聚乙烯/聚酯(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複合纖維、聚乙烯/聚丙烯複合纖維、乙烯-醋酸乙烯酯/聚丙烯複合纖維等,而由回彈機能(彈性)優異之點來看,以聚乙烯/聚丙烯複合纖維較佳。而且,使用藉由聚乙烯包覆由聚丙烯纖維構成之芯之外周者作為聚乙烯/聚丙烯複合纖維,在使用時芯之聚丙烯纖維可發揮優異之回彈機能(彈性)的點上更佳。
另外,由可作為對歪曲、移位或折曲之抵抗性及吸收性優異之吸收層的點來看,最好是以重量比3:7~7:3的比例混合天然纖維與合成纖維,作為積層體;而由吸收性優異、可防止天然纖維自吸收層脫落且觸感輕柔、使用感良好的點來看,特別是以重量比4:6~6:4的比例混合天然纖維與合成纖維為佳。
而且,當對混合該天然纖維及合成纖維所得之混合物,以較合成纖維之軟化點高10~50℃之溫度、最好是高20~40℃之溫度(例如,在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複合纖維作為合成纖維時,以120~160℃為佳,尤以130~150℃為佳)進行加熱處理時,合成纖維便可適度地熔融而與天然纖維互相纏繞在一起,而且因可作為吸收性優異、具較目前為止更輕柔之手感(觸感),且天然纖維不會脫落之吸收層,故特別合適。此外,合成纖維之粗度最好為1.0~5.0dtex(每萬米之 重量),尤以2.0~3.5dtex為佳。只要合成纖維之粗度小於1.0dtex,就無法完全地與天然纖維互相纏繞在一起,而有天然纖維容易自吸收層脫落的傾向。另外,若粗度大於5.0dtex,則所得之吸收層會變硬,而有在硬度、穿戴性的點上不佳的傾向。
由保水量與對皮膚之不適感可取得平衡的點來看,最好是將構成吸收層16之前述積層體之基重(weight)設定成20~150g/m2 ,尤以40~120g/m2 為宜。
此外,表層12可輕柔地接觸肌膚、且可達到保護柔軟之吸收層16的功效。此種表層12可舉由紡織物、編織物、不織布或是紙漿製品等構成之片狀或是膜狀纖維構造物為例。其中,由手感(觸感)或對皮膚之刺激性、吸收性等的點來看,以不織布為宜。構成此種纖維構造物之纖維可舉天然纖維及合成纖維為例,且可將其單獨或是加以組合作為具有所欲之性質之纖維構造物來使用。而天然纖維及合成纖維則可舉與作為前記吸收層16之原料所使用者相同之纖維為例。該等纖維構造物之形狀並未特別限定,但若作成網孔狀及/或壓花圖案,則在可減少與肌膚接觸之面積、減輕穿戴時之密接感的點上,或在可提高汗等體液之流通性,即使是少量體液也可輕易地到達吸收層16的點上較佳。此外,壓花加工最好是使加工後之表面材凹部之凹陷端部開口來進行。又,當未使用前述網孔狀及/或浮凸圖案時,則在可減輕對肌膚之摩擦力、不易產生搔癢或疹子等的點上較佳。
不織布可藉由濕式抄紙法、乾式抄紙法、紡黏法、熔噴法、乳膠樹脂黏合法、溶劑黏合法、膠黏(stick-bond)法、針軋法、水針(spun-lace)法、熱壓黏合法、熱風(air-through)法、氣流(air-laid)法等方法來製造。其中以水針法、熱壓黏合法、熱風法、氣流法、針軋法、紡黏法等方法為佳、該等方法可使手感良好、且因不使用黏著劑、溶劑,故可提高對肌膚之安全性。
而且,前述纖維構造物最好是進行撥水處理。撥水處理亦可只在纖維構造物之單面進行,但在作為對象之體液少量時,以對雙面進行撥水處理為佳。根據雙面撥水處理,可防止體液滲透至表面材之纖維內部及體液從旁滲出,而可使少量之體液有效率地透過表面材(纖維構造物)之孔到達吸收層。即,根據本發明之此種包含有進行雙面撥水處理後之表面材之吸收墊,即使體液少量也可迅速地吸收。此外,撥水處理可使用在調製片狀纖維構造物(表面材)後,對該構造物雙面進行撥水處理的方法,亦可使用預先對纖維進行撥水處理,再將該纖維調製成片狀或膜狀的方法。
撥水處理方法可廣泛地使用一般方法,並未特別限定。具體而言,可舉例如使用矽油、氟樹脂、甲氫二烯聚矽氧烷(methylhydrodienepolysiloxane)等撥水性處理劑或是含有該等成分之油劑的方法,但最好是使用含有矽油、氟樹脂、甲氫二烯聚矽氧烷等之撥水性處理劑對纖維進行加工的方法。
另外,由可使體液穿透性與減輕對皮膚之不適感取得 平衡的點來看,最好是將用於表層12之前述纖維構造物之基重設為10~60g/m2 ,尤以20~50g/m2 為宜。
使表層12與吸收層16貼合在一起的方法並未特別限定,可藉由水溶性黏著劑(例如,丙烯系水溶性黏著劑)或非水溶性黏著劑(例如,橡膠系熱熔膠、烯烴系熱熔膠)等黏著劑來黏著。
另外,裡層14可防止吸收層16吸收之汗往外部流出。裡層14之材質以使用聚乙烯為宜,但亦可依需要使用如聚酯、聚乙烯醇、聚丙烯、尼龍、賽璐玢、維尼綸、氯乙烯等適當之材質。此外,在將碳酸鈣粉末等無機物捏和於該等材質後進行雙軸延伸,即可使水蒸氣(空氣)穿透而使汗等體液不穿透,故可減輕因悶熱等所生之不適感。又,在未使用碳酸鈣等無機物時進行單軸延伸,即可在大量出汗時確實地防止衣物產生汗漬,所以最好是對應使用狀況分別使用。
而且,由不使所吸收之體液穿透,且穿戴時不易有不適感的點來看,裡層14之厚度最好是設定為10~50μm。
墊主體10不一定只限於前述結構,例如,亦可使含有除臭劑之層設於吸收層16與表層12間、及吸收層16與裡層14間中之一方或雙方。另外,墊主體10只要設有吸收層16即可,亦可不設置表層12及裡層14之一方或雙方來構成。
黏著劑層20之材質只要可黏貼於衣服等上即可,並未特別限定,可舉水溶性黏著劑(如丙烯系水溶性黏著劑)或非水溶性黏著劑(如橡膠系熱熔膠、烯烴系熱熔膠)等黏著劑為 例。其中,從對衣服之黏著力與其他黏著劑相比較為優異的點來看,以非水溶性黏著劑為佳,尤以橡膠系熱熔膠為佳。使用橡膠系熱熔膠時,因易熔於黏著部位,故不會拘束衣服伸展(可減輕緊迫感)。因此,在各黏著部間設有空隙之本發明藉由與此種橡膠系熱熔膠性質的相乘效果,可有效地降低自衣服脫落或歪曲、移位的情形發生。
另外,黏著劑層20之黏著強度以可耐實用之強度、即剝離強度(peel strength)大於等於80gf為佳、尤以80~300gf為佳、特別是以100~250gf為佳。若剝離強度小於80gf,則黏著強度就會減弱,使腋下用吸汗墊容易歪曲、移位或自衣物脫落等。此外,若剝離強度大於300gf,就會有黏劑殘留在衣物上。
理想之剝離強度可藉由抗拉試驗機之180度剝離試驗,來測定將墊主體10分割成袖側區域及身體側區域再切出包含分割部分之所有黏著劑部分作成之試驗片、與JIS色牢度試驗用添附白布綿(襯衫料3號)貼合在一起之綿布。詳細來說,將試驗片之黏著劑部分與JIS色牢度試驗用添附白布綿(襯衫料3號)貼合在一起後,加上30秒35g/m2 之負載,之後除去負載,在溫度35℃~40℃、溼度75%的環境下放置1小時~2小時,再於溫度20℃、濕度50%的環境下放置30分。然後,些微地剝下前述試驗片之一部分,對利用抗拉試驗機(島津製作所AGS-H)以300mm/分之速度拉伸時之測定值進行凸點平均處理來判斷。
袖側區域及身體側區域之黏著劑部分可納於 60mm×120mm之JIS色牢度試驗用添附白布綿(襯衫料3號)中時,可使用60mm×120mm之JIS色牢度試驗用添附白布綿(襯衫料3號),以試驗片寬度60mm、剝離方向120mm測定剝離180度之剝離強度。
當黏著劑部分超過60mm×120mm之試驗片面積時,可使用能覆蓋住黏著劑部分之大小之JIS色牢度試驗用添附白布綿(襯衫料3號)進行試驗。此時之試驗片寬度(試驗片寬度w)係以可覆蓋住黏著劑部分之大小之JIS色牢度試驗用添附白布綿(襯衫料3號)的寬度,利用前述試驗方法進行測定。此時,係以對利用試驗片寬度w測定之實測值s進行後述處理後之測定值m作為測定值。
※黏著劑部分無法納入60mm×120mm之試驗片時
測定值m=實測值s×試驗片寬度w/60mm
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腋下用吸汗墊之墊主體10具有形成為圓滑曲線狀之外緣,且透過連結中間較細部分之直線分割成袖側區域4及身體側區域6。此時,在本實施形態中,袖側區域4與身體側區域6係藉由形成於連結中間較細部分之直線上的溝部(分界線)2來分割,但該分界係指分別穿戴於袖側及身體側上的區域,不一定要將穿戴時彎曲變形之際所自然折曲之部分等表現在外觀上。
黏著劑層20包含有在袖側區域4中隔著間隔配置之複數第1黏著部20a、及在身體側區域6中隔著間隔配置之複數第2黏著部20b,且為覆蓋袖側區域4及身體側區域6裡側之剝離紙(未圖示)所覆蓋。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黏著部20a及第2黏著部20b的形狀雖然是矩形,但還可作為點狀、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棒狀、漩渦狀等各種形狀。又,第1黏著部20a及第2黏著部20b最好是配置成左右對稱於中心線,且該中心線係延伸於與袖側區域與身體側區域之間的分界線2垂直的方向上者,但並不一定限定於此。
包含有以上結構之腋下用吸汗墊係藉由將覆蓋黏著層20之剝離紙(未圖示)剝下,以袖側區域與身體側區域之間的分界線2折彎,並將第1黏著部20a及第2黏著部20b分別貼附於衣袖及衣身內面,而可在穿著衣服的狀態下接觸腋部,使墊主體10表側可覆蓋住整個腋部。
本實施形態之腋下用吸汗墊,在袖側區域4中,因第1黏著部20a及第2黏著部20b隔著間隔配置有複數個,故在衣服由於各種動作而伸縮或變形等時,對應該間隔之墊主體10之非黏著部分可自由地變形。結果,伴隨著吸汗墊之穿戴,可緩和衣服之拘束力,同時亦可舒緩衣服之緊迫感或防止吸汗墊之歪曲、移位等。又,因藉由設置間隔而使黏著部間存在空隙部分,故可降低黏著部之間互相黏著之可能性、或手指附著於黏著部之可能性等,而易於將吸汗墊穿戴於衣服上。
在袖側區域4中,若複數第1黏著部20a之間的最小間隔(最接近之處之間的直線距離)變短,則黏著部之間的空隙部分就會減少,而容易產生歪曲、移位或脫落等。另一方面,若該最小間隔過長,則非黏著部分(空隙部分)就會增加,而 成為歪曲或移位等之原因,因此該最小間隔以3~25mm為佳,尤以5~15mm為佳。又,前述最小間隔之理想數值範圍在第2黏著部20b中亦同。
此外,從袖側區域4外緣到各第1黏著部20a之最短距離過短時,會難以從黏著層20剝離剝離紙,且因手指容易附著在第1黏著部20a,故會難以穿戴吸汗墊1。另一方面,當距離過長,即,從外緣到黏著層20之非黏著部分(空隙部分)增加時,即使衣服或身體等的動作是黏著層可相配合的程度,黏著層也會變得無法配合而產生歪曲或移位等,且吸汗墊會容易脫落,因此該最短距離以3~20mm為宜,尤以5~15mm為宜。袖側區域4之外緣係指袖側區域4之邊線中,袖側區域與身體側區域之間的分界線2以外的部分。又,前述最短距離之理想數值範圍在第2黏著部20b中亦同。
此外,當各第1黏著部20a之面積過小時,使用者需要在穿戴時小心地將吸汗墊貼附於衣服上,且無法得到充分之黏著力,故所穿戴之吸汗墊1會容易脫落。另一方面,當面積過大時,拘束衣服之伸縮或變形等之部分會增大,而不易穿戴,因此該面積以15~2500mm2 為宜,尤以300~2000mm2 為宜。又,前述面積之理想數值範圍在第2黏著部20b中亦同。
在本發明中,吸汗墊之形狀並未特別限定,可為四方形、圓形、略橢圓形、橢圓形、葫蘆狀等任一形狀,其中由穿戴容易及可防止歪曲、移位或脫落等的點來看,則以葫蘆狀為佳。
另外,在本發明中,雖然吸汗墊之面積只要可穿戴於腋部即可,並未特別限定,但以40~270cm2 為佳、尤以55~190cm2 為佳、特別是以70~170cm2 為佳。
此外,袖側區域之面積以10cm2 ~120cm2 為佳,尤以15cm2 ~90cm2 為佳,特別是以20cm2 ~80cm2 為佳。身體側區域之面積以30cm2 ~150cm2 為宜,尤以40cm2 ~100cm2 為宜,特別是以50cm2 ~90cm2 為宜。
以上,雖然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但如後述實施例所示,第2黏著部20b不一定要設置複數個,亦可只設一個。而且,即使完全不設置第2黏著部20b,因吸汗墊1之身體側區域6係藉由附著於衣服之第1黏著部20a而使下端為自由端地垂下,故可舒適地穿戴吸汗墊1,同時還可防止脫落。
另外,本實施形態之吸汗墊係藉由設置熱壓接合於墊主體10周緣部之密封部分等,使墊主體10頂部與周緣部之厚度具有差距,而可減少腋部接觸墊主體之面積,故可減輕由墊主體與腋部摩擦等所生之不適感。
而且,亦可附加使香料浸漬於表層12及/或吸收體16中,藉由香料之香味來遮蓋汗味的機能,以及藉由使薄荷醇等之冰涼感成分浸漬於其中,給予使用者冰涼感來提高舒適性的機能等。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吸汗墊雖然特別適合作為腋下吸汗用,但亦可貼附於對應背部、頭部、臀部等之衣服內面處作為吸汗用。
【實施例】
以下利用實施例及比較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
共通使用前述實施形態所示之3層構造(表層、吸收層及裡層)之墊主體10,作成改變黏著層20配置之18個實施例樣本(實施例1~18)及3個比較例樣本(比較例1~3),進行穿戴於腋部時之官能評價。
評價係對3名體型相異之女性進行,合計3名對「穿戴容易度」及「使用中之歪曲、移位」各項目之5階段評價(1~5分)之平均值(尾數四捨五入),進行綜合評價。
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結構及評價結果分別顯示於表1及表2。此處,雖然比較例3之黏著劑為1整塊,但因其範圍涵蓋袖側、身體側各區域,故記為1整塊黏著劑面積之1/2倍。
實施例1~18之結構係分別對應第3(a)~(r)圖,而比較例1~3之結構則係分別對應第4(a)~(c)圖,且塗黑區域係對應黏著劑。
在第3圖及第4圖之墊主體10中,呈矩形者之大小為125mm×125mm,而呈葫蘆狀之實施例11、12及16之大小為97mm×96mm。
由本實施例可知,藉由使黏著劑層為包含有在袖側區域設有隔著間隔配置複數個第1黏著部的結構,便可易於穿戴且可確實地防止歪曲或移位等。
另外,藉由將鄰接之黏著部之間的最小間隔、從袖側區域外緣到第1黏著部的最短距離、第1黏著部之面積分別規定在理想範圍內,且在身體側區域形成第2黏著部,除前述效果之外,還可得到確實地防止脫落的效果。具體來說如下:實施例1中,各第1黏著部20a之面積為15mm2 ,與第1黏著部20a之面積為10mm2 之實施例17相比,在穿戴容易度的點上較為優異。
實施例2因在袖側區域中配置有複數個第1黏著部20a,故與只有1個黏著部之比較例1相比,穿戴較容易且難以產生歪曲、移位。
此外,實施例3中,藉由將第1黏著部20a之面積設為2400mm2 ,與第1黏著部20a之面積為2700mm2 之實施例18相比,可得到良好之穿戴性。
實施例4~10係除實施例2之第1黏著部20a外,還追加有第2黏著部20b者。
實施例4係設有1個第2黏著部20b者,而實施例5則係設有2個第2黏著部20b者,且實施例6係設有多數面積為15mm2 之小型第2黏著部20b者。在任一情形下,與第1黏著部20a及第2黏著部20b分別只有1個之比較例2相比,可在穿戴容易度及歪曲、移位上得到良好的結果。
實施例7係設有面積為2700mm2 之第2黏著部20b者,雖然在穿戴容易度上劣於實施例4,但綜合評價良好。
實施例8係將實施例5中鄰接之第1黏著部20a之間及第 2黏著部20b之間的間隔縮為1mm者,雖然在穿戴容易度、歪曲、移位的點上劣於實施例5,但綜合評價良好。
實施例9係將實施例5中鄰接之第1黏著部20a之間及第2黏著部20b之間的間隔擴大為25mm者,雖然此時也在穿戴容易度上劣於實施例5,但綜合評價良好。
實施例10係將實施例9中第2黏著部20b之間的間隔擴大至35mm者,雖然在歪曲、移位的點上劣於實施例9,但綜合評價良好。
實施例11、12及16係在葫蘆狀之墊主體10上分別設有複數個第1黏著部20a及第2黏著部20b者,從穿戴容易度及歪曲、移位的點來看,綜合評價優異。
實施例13係設有多數個第1黏著部20a及第2黏著部20b者,和實施例5一樣,在穿戴容易度與防止脫落的點上可得到良好的效果。對此,與實施例13中以黏著劑填補第1黏著部20a之間的空隙及第2黏著部20b之間的空隙的結構對應之比較例3,因黏著劑層過大,穿戴時手指無法避免附著於黏著劑,而使穿戴非常困難。
實施例14係將從外緣到第1黏著部及第2黏著部之最短距離分別縮短為1mm者,雖然因不易剝離剝離紙等而在穿戴容易度上劣於實施例5,但綜合評價良好。
實施例15係將從外緣到第1黏著部及第2黏著部之最短距離分別加長為20mm者,雖然在容易產生歪曲、移位或脫落等的點上劣於實施例5,但綜合評價良好。
由脫落容易度的觀點對實施例1~18進行官能評價(被 驗者及評價方法同前述),供作參考,藉由將鄰接之黏著部之間的最小間隔、從袖側區域外緣到第1黏著部的最短距離、第1黏著部之面積分別規定在合適範圍內,且在身體側區域形成第2黏著部,可得到確實地防止脫落的效果。
實施例1中之各第1黏著部20a之面積為15mm2 ,此時可得到某種程度的脫落防止效果,相對於此,第1黏著部20a之配置數相同而面積為10mm2 之實施例17則在穿戴後容易脫落。
實施例4中,藉由設置1個第2黏著部20b,與實施例2相比,防止脫落的效果較為良好。
實施例5係設有2個第2黏著部20b者,防止脫落的效果較實施例4更為良好。
實施例6中,藉由設置多數面積為15mm2 之第2黏著部20b,儘管面積小,仍可得到與實施例4相同程度的脫落防止效果。
實施例8係將實施例5中鄰接之第1黏著部20a之間及第2黏著部20b之間的間隔縮為1mm者,藉由縮短第1黏著部20a間及第2黏著部20b之間的間隔,墊主體10之非黏著部分難以在衣服伸縮或變形時自由地變形,與實施例5相比,雖然容易脫落,但綜合評價良好。
1‧‧‧吸汗墊
2‧‧‧分界線
4‧‧‧袖側區域
6‧‧‧身體側區域
10‧‧‧墊主體
12‧‧‧表層
14‧‧‧裡層
16‧‧‧吸收層
20‧‧‧黏著劑層
20a‧‧‧第1黏著部
20b‧‧‧第2黏著部
a‧‧‧最小間隔
b‧‧‧最短距離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腋下用吸汗墊裡面圖。
第2圖係顯示第1圖之A-A之截面圖。
第3(a)~(r)圖係顯示實施例樣本之各結構之裡面圖。
第4(a)~(c)圖係顯示比較例樣本之各結構之裡面圖。
1‧‧‧吸汗墊
2‧‧‧分界線
4‧‧‧袖側區域
6‧‧‧身體側區域
10‧‧‧墊主體
20‧‧‧黏著劑層
20a‧‧‧第1黏著部
20b‧‧‧第2黏著部

Claims (3)

  1. 一種腋下用吸汗墊,係包含有於表側吸汗之墊主體、及設於該墊主體之裡側之黏著劑層者,前述墊主體係具有可撓性,且被分割成袖側區域及身體側區域者;而前述黏著劑層係在前述袖側區域設有隔著間隔配置之複數第1黏著部者,其中鄰接之前述第1黏著部之間的最小間隔為5~15mm,且從前述袖側區域外緣到前述第1黏著部之最短距離為5~15mm,並且前述第1黏著部之面積分別為15~2000mm2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腋下用吸汗墊,其中前述黏著劑層更包含有形成於前述身體側區域之第2黏著部,且前述第2黏著部的面積為15~2000mm2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腋下用吸汗墊,其中前述第2黏著部隔著間隔配置有複數個,且前述第2黏著部的面積分別為15~2000mm2
TW095132159A 2005-08-31 2006-08-31 Armpit sweat pad TWI4584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52768A JP4863672B2 (ja) 2005-08-31 2005-08-31 脇用汗取り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18404A TW200718404A (en) 2007-05-16
TWI458471B true TWI458471B (zh) 2014-11-01

Family

ID=37808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32159A TWI458471B (zh) 2005-08-31 2006-08-31 Armpit sweat pad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863672B2 (zh)
TW (1) TWI458471B (zh)
WO (1) WO20070267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0181B2 (ja) * 2010-09-01 2015-04-30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インナーウェア
JP6275937B2 (ja) * 2012-02-24 2018-02-07 小林製薬株式会社 シート
JP6141009B2 (ja) * 2012-12-28 2017-06-0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汗取りパッド
CN103637403A (zh) * 2013-12-03 2014-03-19 苏州爱马仕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护肚子的保暖衣服
JP6379437B2 (ja) * 2014-07-07 2018-08-29 グンゼ株式会社 衣類
CN111513389B (zh) * 2020-05-05 2022-07-12 南通大学 一种透气舒适凉感的口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65421U (ja) * 1984-04-12 1985-11-02 荒井 啓子 アンダ−ア−ムシ−ルド
JPS6154816U (zh) * 1984-09-17 1986-04-12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65421A (ja) * 1984-02-08 1985-08-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燃焼検知装置
JPS6154816A (ja) * 1984-08-24 1986-03-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源異常検出装置
JPS61155325A (ja) * 1984-12-28 1986-07-15 Tanabe Seiyaku Co Ltd マイクロカプセル型防鼠剤
JPS61155325U (zh) * 1985-03-19 1986-09-26
DK159140C (da) * 1988-06-30 1991-03-18 Milliken Denmark Fremgangsmaade til fremstilling af luvforsynede maatter med kautsjukbagside paa en vulkaniseringspresse
JPH0232817U (zh) * 1988-08-23 1990-03-01
JP2568216Y2 (ja) * 1990-02-01 1998-04-08 船井電機 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装置
JP3101819U (ja) * 2003-11-21 2004-06-24 アイメディア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脇用汗取り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65421U (ja) * 1984-04-12 1985-11-02 荒井 啓子 アンダ−ア−ムシ−ルド
JPS6154816U (zh) * 1984-09-17 1986-04-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63717A (ja) 2007-03-15
WO2007026794A1 (ja) 2007-03-08
TW200718404A (en) 2007-05-16
JP4863672B2 (ja) 201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69964B2 (ja) 使い捨て生地
JP5258267B2 (ja) 脇用汗取りパッド及び体液吸収具
TW200824658A (en) Absorptive article
TWI458471B (zh) Armpit sweat pad
KR100801942B1 (ko) 음순간 패드
JP5189031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624247B2 (ja) 体液吸収性シート
JP6768285B2 (ja) 体液吸収用当て材
JP2012086092A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5008293B2 (ja) 皮膚に直接貼る体液吸収シート
JP5791220B2 (ja) 脇用汗取りパッド
CN210301434U (zh) 一种柔软亲肤的纸尿裤
JP2016165542A (ja) テープ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479446B2 (ja) 脇用汗取りシート
JP5916784B2 (ja) 脇用汗取りパッド
JP6286299B2 (ja) めくれ防止アタッチメント
CN215913388U (zh) 一种吸汗凉爽的防护服
JP6324694B2 (ja) 脇用汗取りシート
JP6141009B2 (ja) 汗取りパッド
JP2017025425A (ja) 脇用汗取りシート
JP3015718U (ja) 吸汗・脱臭パッド
JP2024073841A (ja) 布製生理用ナプキン
JP2020089424A (ja) 体液吸収用当て材
GB2443153A (en) Perspiration absorbing pa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