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7915B - Disc conveyor - Google Patents
Disc conveyor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57915B TWI457915B TW101131017A TW101131017A TWI457915B TW I457915 B TWI457915 B TW I457915B TW 101131017 A TW101131017 A TW 101131017A TW 101131017 A TW101131017 A TW 101131017A TW I457915 B TWI457915 B TW I45791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c
- recording medium
- shaped recording
- sliding member
- lev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21—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movable magazine
- G11B17/223—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movable magazine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碟片搬送裝置之技術領域。詳細而言,係為將經由被支持在軌道上之搬送滾輪來作搬送的碟片狀記錄媒體,經由被支持在軌道上的排出桿來作推壓並排出,而藉由此來確保機構之簡單化並將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排出量增大的技術領域。
係存在著將被記錄有畫像資料或聲音資料之碟片狀記錄媒體作搬送的碟片搬送裝置。
在此種碟片搬送裝置中,例如,係存在有:在包夾碟片狀記錄媒體之相反側處配置一對之驅動皮帶,並藉由將驅動皮帶推壓至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處且作進送,來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者(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
又,在碟片搬送裝置中,例如,係存在有:在包夾碟片狀記錄媒體之相反側處配置複數之進送滾輪,並藉由將進送滾輪推壓至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處且使其旋轉,來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者(例如,參考專利文獻2以及專利文獻3)。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32879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許364017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許3690300號公報
另外,在如同上述一般之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作處理的碟片搬送裝置中,係有必要確保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大的搬送距離,並確實地進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對於搬送位置的搬送。例如,當將碟片狀記錄媒體排出並收容在碟片匣中的情況時,係有必要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直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全體均被插入至碟片匣之內部為止。
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中,係在使碟片狀記錄媒體之中心位置於皮帶之其中一端間的狀態和使碟片狀記錄媒體之中心位置於皮帶之另外一端間的狀態之間,來將碟片狀記錄媒體經由一對之皮帶而從兩側作包夾並保持。
故而,由於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距離係成為與一對之皮帶的長度相同之距離,因此,係有著難以確保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充分的搬送距離之問題。
又,在專利文獻2以及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中,由於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距離係成為能夠確保其與進送滾輪間之接觸的距離,因此,仍然無法確保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充分的搬送距離。
於此情況,雖然能夠考慮接續著由具備有驅動皮帶或進送滾輪之搬送機構所進行的搬送,而經由其他的進送機構來進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但是,若是使用有與驅動皮帶或進送滾輪等之搬送機構相異的其他進送機構,則
會產生使被設置在碟片搬送裝置中的機構成為複雜之問題。
因此,本技術之碟片搬送裝置,係以克服上述之問題點並確保機構之簡單化且將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排出量增大一事,作為課題。
第1,碟片搬送裝置,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設置有:一對之軌道,係沿著在與中心軸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而被朝向拉入方向或排出方向作搬送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被作搬送之方向延伸,並包夾被作搬送之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地而位置於相反側處;和複數之連桿臂,係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基體底盤上,並被設為能夠相對於前述一對之軌道而轉動,而使前述一對之軌道朝向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接近遠離的方向作平行移動;和搬送滾輪,係被支持於前述軌道上,並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相接,而藉由至少使1個搬送滾輪作旋轉,來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和排出桿,係被設為能夠相對於至少其中一方之前述軌道而轉動,並藉由被作轉動,來推壓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並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
故而,在碟片搬送裝置中,係經由被支持於軌道處之搬送滾輪,來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並且,經由相對於軌道而轉動之排出桿,而將碟片狀記錄媒體排出。
第2,於上述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係在前述排
出桿處,設置有對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作推壓之推壓滾輪。
藉由在排出桿處設置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作推壓的推壓滾輪,推壓滾輪係在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上作滑動接觸,碟片狀記錄媒體係被作搬送。
第3,在上述之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係設置有:在由前述排出桿所進行之對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的非推壓時,使前述排出桿從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路徑而退避並作收容之收容庫。
藉由設置在由前述排出桿所進行之對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的非推壓時而使排出桿從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路徑而退避並作收容之收容庫,在搬送時,碟片狀記錄媒體係不會與排出桿相接觸。
第4,在上述之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係設為在將前述排出桿收容於前述收容庫中的狀態下,使前述推壓滾輪作為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前述搬送滾輪而起作用。
藉由在將排出桿收容於收容庫中的狀態下,使推壓滾輪作為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滾輪而起作用,係經由推壓滾輪,而實行將碟片狀記錄媒體排出之功能以及將碟片狀記錄媒體作搬送之功能的2個功能。
第5,在上述之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係將前述收容庫安裝在前述軌道處。
藉由將收容庫安裝在軌道處,用以配置收容庫之專用
的空間係成為不必要。
第6,在上述之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係在前述收容庫處,設置有導引被作收容之前述排出桿的桿導引面、和導引被作搬送之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的碟面導引面。
藉由在收容庫處設置導引被作收容之排出桿的桿導引面和導引被作搬送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碟面導引面,排出桿係被桿導引面所導引並收容於收容庫中,並且在搬送時碟片狀記錄媒體係被碟面導引面所導引。
第7,於上述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係設置將前述排出桿朝向收容至前述收容庫中之方向作推壓的推壓彈簧。
藉由設置將排出桿朝向收容至收容庫中之方向作推壓的推壓彈簧,當排出桿被收容於收容庫中時,係對於排出桿賦予朝向被收容至收容庫中的方向之轉動力。
第8,在上述之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前述排出桿係可自由轉動地被支持於前述連桿臂處。
藉由將排出桿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連桿臂處,連桿臂和排出桿係成為可相對於軌道而作轉動。
第9,在上述之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係在前述排出桿處設置凸輪卡合部,並在前述基體底盤處,設置被與前述排出桿之凸輪卡合部可自由滑動地作卡合並使前述排出桿以特定之軌跡來轉動之動作凸輪部。
藉由在排出桿處設置凸輪卡合部,並在基體底盤處設置被與排出桿之凸輪卡合部可自由滑動地作卡合並使排出桿
以特定之軌跡來轉動之動作凸輪部,在排出桿之轉動時,凸輪卡合部係於動作凸輪部滑動。
第10,在上述之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係設置有將前述一對之軌道朝向使前述搬送滾輪接近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的方向而作推壓之彈簧構件。
藉由設置有將一對之軌道朝向使搬送滾輪接近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的方向而作推壓之彈簧構件,在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時,經由彈簧構件之推壓力,搬送滾輪係被推壓附著於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上。
第11,在上述之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係設為使前述一對之軌道朝向相互遠離接近的方向而同步地平行移動。
藉由設為使一對之軌道朝向相互遠離接近的方向而同步地平行移動,係成為能夠將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藉由直線狀之路徑來進行。
第12,在上述之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係設置有分別與被朝向從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而遠離的方向作了移動的前述一對之軌道作接觸並侷限前述一對之軌道的移動之擋止構件。
藉由設置分別與被朝向從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而遠離的方向作了移動的一對之軌道作接觸並侷限一對之軌道的移動之擋止構件,一對之軌道的朝向相互遠離之方向的移動,係經由擋止構件而被作侷限。
第13,在上述之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係設置
因應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位置而朝向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之側滑動構件,並在前述側滑動構件處設置有前述擋止構件。
藉由設置因應於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位置而朝向與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之側滑動構件,並在側滑動構件處設置有擋止構件,一對之軌道的朝向相互遠離之方向的移動,係經由側滑動構件而被作侷限。
第14,在上述碟片搬送裝置中,較理想,在前述軌道處,係被設置有因應於前述側滑動構件之移動位置而與前述擋止構件作接觸之複數的被擋止構件。
藉由在軌道處設置有因應於側滑動構件之移動位置而與擋止構件作接觸之複數的被擋止構件,因應於側滑動構件之位置,一對之軌道的移動係在相異之位置處而被作侷限。
第15,在上述之碟片搬送裝置中,前述各被擋止構件之與前述擋止構件間的接觸位置,係在前述軌道之移動方向上而被設於互為相異之位置處。
藉由使各被擋止構件之與擋止構件間的接觸位置在軌道之移動方向上而被設於互為相異之位置處,因應於側滑動構件之位置,各被擋止構件係與擋止構件相接觸,一對之軌道的移動係在相異之位置處而被作侷限。
本技術之碟片搬送裝置,係設置有:一對之軌道,係
沿著在與中心軸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而被朝向拉入方向或排出方向作搬送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被作搬送之方向延伸,並包夾被作搬送之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地而位置於相反側處;和複數之連桿臂,係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基體底盤上,並被設為能夠相對於前述一對之軌道而轉動,而使前述一對之軌道朝向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接近遠離的方向作平行移動;和搬送滾輪,係被支持於前述軌道上,並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相接,而藉由至少使1個搬送滾輪作旋轉,來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和排出桿,係被設為能夠相對於至少其中一方之前述軌道而轉動,並藉由被作轉動,來推壓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並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
故而,係經由可相對於軌道而轉動之排出桿來將碟片狀記錄媒體排出,藉由此,係成為不需要用以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專用的機構,而能夠確保機構之簡單化,並且能夠將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排出量增大。
在申請項2所記載之技術中,在前述排出桿處,係設置有對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作推壓之推壓滾輪。
故而,推壓滾輪係在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上作滑動接觸,而能夠確保碟片狀記錄媒體之順暢的搬送動作。
在申請項3所記載之技術中,係設置有:在由前述排出桿所進行之對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的非推壓時,使前述排出桿從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路徑而退避並作收
容之收容庫。
故而,不會有排出桿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動作造成妨礙的情況,而能夠順暢地進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動作。
在申請項4所記載之技術中,係設為在將前述排出桿收容於前述收容庫中的狀態下,使前述推壓滾輪作為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前述搬送滾輪而起作用。
故而,由於推壓滾輪係具備有進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排出的功能和進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的功能之2個功能,因此係能夠謀求排出桿之功能性的提升以及零件數量之削減。
在申請項5所記載之技術中,係將前述收容庫安裝在前述軌道處。
故而,係並不需要用以配置收容庫之專用的空間,而能夠獲得下述之效果:亦即是,係能夠達成由空間之削減所致的碟片搬送裝置之小型化,以及防止在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時的碟片狀記錄媒體和收容庫之間的接觸。
在申請項6所記載之技術中,係在前述收容庫處,設置有導引被作收容之前述排出桿的桿導引面、和導引被作搬送之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的碟面導引面。
故而,排出桿和碟片狀記錄媒體係被確實地作導引,而能夠將排出桿確實地收容在收容庫中,並且將碟片狀記錄媒體順暢地作搬送。
在申請項7所記載之技術中,係設置將前述排出桿朝
向收容至前述收容庫中之方向作推壓的推壓彈簧。
故而,當排出桿被收容在收容庫中時,由於係對於排出桿賦予朝向被收容至收容庫中之方向的轉動力,因此係能夠將排出桿確實地收容在收容庫中,並且能夠防止當產生有振動等時之排出桿從收容庫中的不必要之飛出。
在申請項8所記載之技術中,前述排出桿係可自由轉動地被支持於前述連桿臂處。
故而,連桿臂和排出桿係被設為可相對於軌道而轉動,藉由此,排出桿之轉動軌跡的自由度係提昇,而能夠使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從碟片搬送裝置的排出量增加。
在申請項9所記載之技術中,係在前述排出桿處設置凸輪卡合部,並在前述基體底盤處,設置被與前述排出桿之凸輪卡合部可自由滑動地作卡合並使前述排出桿以特定之軌跡來轉動之動作凸輪部。
故而,係能夠謀求排出桿之轉動軌跡的自由度之提昇。
在申請項10所記載之技術中,係設置有將前述一對之軌道朝向使前述搬送滾輪接近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的方向而作推壓之彈簧構件。
故而,經由彈簧構件之推壓力,搬送滾輪係被推壓附著於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上,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和搬送滾輪之間的摩擦力係變高,而能夠確實地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
在申請項11所記載之技術中,係設為使前述一對之
軌道朝向相互遠離接近的方向而同步地平行移動。
故而,係能夠將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以直線狀之路徑來進行,而能夠容易地進行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動作,並且能夠將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距離縮短,而謀求碟片搬送裝置之小型化。
在申請項12所記載之技術中,係設置有分別與被朝向從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而遠離的方向作了移動的前述一對之軌道作接觸並侷限前述一對之軌道的移動之擋止構件。
故而,一對之軌道的朝向相互遠離之方向的移動係被作侷限,連桿臂之過度的轉動係被侷限,而能夠確保一對之軌道的順暢之移動動作。
在申請項13所記載之技術中,係設置因應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位置而朝向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之側滑動構件,並在前述側滑動構件處設置有前述擋止構件。
故而,係並不需要用以設置擋止構件的專用之構件,藉由此,係能夠謀求零件數量之削減。
在申請項14所記載之技術中,在前述軌道處,係被設置有因應於前述側滑動構件之移動位置而與前述擋止構件作接觸之複數的被擋止構件。
故而,因應於側滑動構件之位置,一對之軌道的移動係分別被侷限在適當的位置處,而能夠順暢地開始一對之軌道的從各位置起之動作。
在申請項15所記載之技術中,前述各被擋止構件之與前述擋止構件間的接觸位置,係在前述軌道之移動方向上而被設於互為相異之位置處。
故而,係能夠容易地進行在各位置處之一對之軌道的移動之侷限。
以下,根據所添附之圖面,對本技術之碟片搬送裝置的實施形態作說明。碟片搬送裝置,係具備有在碟片儲存系統中而在其與碟片匣之間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的功能。
在以下之說明中,係將從碟片匣而朝向碟片搬送裝置來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方向,設為後方(拉入方向),並將從碟片搬送裝置而朝向碟片匣來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方向,設為前方(排出方向),且左右方向,係以從前方望向後方時的狀態來展示,而設為對於前後上下左右之方向作展示者。
另外,以下所示之前後上下左右的方向,係僅為為了便於說明者,關於本技術之實施,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些之方向。
首先,針對在碟片儲存系統中所被使用之碟片匣的構成作說明(參考圖1乃至圖4)。
碟片匣1,係在殼體2之內部配置必要之各部所成,
殼體2,係具備有第1殼3和第2殼4。在殼體2之內部,係被設為能夠將複數之碟片狀記錄媒體200、200、…於上下方向而以等間隔來作收容。
第1殼3和第2殼4,例如,係被設為能夠在上下方向而結合或者是分離(參考圖1乃至圖3)。另外,當殼體2被設為縱長之狀態的情況時,第1殼3和第2殼4,係在左右方向上結合或者是分離。
第1殼3,係為將基體5和被安裝於基體5之後端部處的輔助基體6在上下方向作結合所成。
基體5,係具備有朝向上下方向之基體面部7,和從基體面部7之左右兩端部而分別朝向下方突出之側面部8、8,以及從基體面部7之後端部而朝向下方突出之後面部9。
在基體面部7之中央部處,係被設置有朝向下方突出之圓軸狀的中心銷10。
在基體面部7之靠前端的位置處,係左右分離地而被設置有朝向下方突出之支持軸11、11。
在輔助基體6之左右兩端部的下端部處,係分別被形成有朝向側方(外方)以及下方而開口之溝狀的把持部6a、6a。
在第1殼3之左右兩側面部的靠後端之位置處,係分別被形成有滑動構件支持部3a、3a。
在第1殼3之支持軸11、11處,係分別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有鎖定桿12、12。
在鎖定桿12之前端部處,係被設置有朝向側方突出之鎖定用突部12a(參考圖4)。在鎖定桿12、12被支持於支持軸11、11處的狀態下,鎖定桿12、12係經由未圖示之推壓彈簧而使鎖定用突部12a、12a分別被朝向接近側面部8、8之方向作推壓。
在第1殼3之滑動構件支持部3a、3a處,鎖定滑動構件13、13係分別被可自由朝向前後方向滑動地而作支持(參考圖1乃至圖4)。鎖定滑動構件13、13,係分別經由未圖示之線圈彈簧而被朝向前方作推壓。在鎖定滑動構件13、13處,係在前後方向上之中間部處分別被設置有朝向內方而突出之鎖定部13a、13a(參考圖3以及圖4)。
在第1殼3之前端部處,係被安裝有開閉面板14(參考圖1乃至圖4)。在開閉面板14處,係左右分離地被形成有插入孔14a、14a。在開閉面板14之左右兩端部處,係分別被形成有朝向外方而作了開口之插入用切缺部14b、14b。
第2殼4,係為使朝向上下方向之基面部15和從基面部15之左右兩端部而分別朝向上方突出之側面部16、16被作一體性形成所成者。
在側面部16處,係於前端部被形成有朝向前方開口並且於左右被作了貫通的第1鎖定用凹部16a,在靠後端之位置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後方以及外方開口之第2鎖定用凹部16b。
在側面部16之內面處,係被形成有保持溝16c、16c
、…,保持溝16c、16c、…,係配置於在上下方向而等間隔地分離之位置處。
在第2殼4之側面部16、16間的靠後端之位置處,係被安裝有架橋構件17(參考圖2)。
在碟片匣1處,例如,係在殼體2之後面處,作為資訊輸入手段而被貼附有資訊輸入薄片18(參考圖1以及圖2)。在資訊輸入薄片18處,係被輸入有特定之資訊,例如被輸入有相關於被收容在殼體2之內部的碟片狀記錄媒體200、200、…之間的節距以及碟片狀記錄媒體200、200、…的收容枚數之資訊。
另外,資訊輸入手段,係並不被限定於資訊輸入薄片18,例如,亦可使用被印刷在殼體2上之條碼等的印刷資訊或者是使用被埋入至殼體2中之記錄晶片等的適當之手腕。
在如同上述一般所構成之碟片匣1中,碟片狀記錄媒體200、200、…係被保持於殼體2之內部(參考圖1以及圖2)。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在第1殼3和第2殼4被作了分離的狀態下,將外周部從前方來插入至被形成於第2殼4之側面部16、16處的保持溝16c、16c中,而被保持在殼體2之內部。故而,位置於第2殼4之前端處的開口,係作為進行碟片狀記錄媒體200、200、…之對於第2殼4的插入以及取出的碟片插入脫離口4a而被形成。
在第1殼3和第2殼4被作結合且在第1殼3處被安
裝上開閉面板14而構成殼體2的狀態下,於左右兩側部處,係分別被形成有朝向前後而延伸之插入溝2a、2a(參考圖1)。插入溝2a、2a,其之後端係分別與第1殼3之滑動構件支持部3a、3a相連續,其之前端係分別與被形成在開閉面板14處之插入用切缺部14b、14b相連續。
以下,針對碟片匣1之結合狀態作說明(參考圖4)。
第1殼3和第2殼4,係在使基體5之基體面部7和基面部15上下對向的狀態下而被結合。
在第1殼3和第2殼4被作了結合的狀態下,經由鎖定桿12、12以及鎖定滑動構件13、13,第1殼3和第2殼4係被鎖定。
鎖定桿12、12,係經由推壓彈簧之推壓力,而使鎖定用突部12a、12a位置在相互遠離之方向(外方)的轉動端處,鎖定用突部12a、12a係分別被插入至形成在第2殼4之側面部16、16處之第1鎖定用凹部16a、16a中並被卡合。
鎖定滑動構件13、13,係經由線圈彈簧之推壓力,而位置在前方之移動端處,鎖定部13a、13a係分別被插入至形成在第2殼4之側面部16、16處之第2鎖定用凹部16b、16b中並被卡合。
在第1殼3和第2殼4被作了結合的狀態下,碟片狀記錄媒體200、200、…係在中心孔200a、200a、…處被
插入有設置於第1殼3處之中心銷10。
接著,針對碟片搬送裝置19的具體構成作說明(參考圖5乃至圖36)。
碟片搬送裝置19,係具備有基體框20、和從上側而覆蓋基體框20之未圖示的蓋體,基體框20,係由被形成為外形為縱長之略矩形狀的底面板部21、和從底面板部21之外周緣起而分別朝向上方突出的複數之側面板部22、22、…所成(參考圖9)。
在基體框20之前後方向的略中央部之左右兩側處,係於前後而並排設置有各2個的側面板部22、22、…。在於前後方向而並排之側面板部22、22之間,係被形成有朝向上方開口並朝上下而延伸之細縫,此細縫係作為導引限制孔23而被形成。
在前後方向之略中央部處而前後地各2個的作並排之側面板部22、22…之外面,係分別被安裝有導引限制銷24、24、…。
在基體框20之底面板部21上,係被配置有未圖示之電路基板。
在基體框20之側面板部22、22處,係被安裝有基體板25(參考圖5)。基體板25,係具備有被形成為外形呈縱長之略矩形狀的基體板部26,和從基體板部26之外周部起而朝向下方突出之被安裝突部28、28、…,以及從基體板部26之外周部而朝向上方突出之安裝突部29、29、…(參考圖10)。基體板25,係將被安裝突部28、28、…分別經由螺絲鎖合等來安裝在基體框20之側面板部22、22、…處,基體板部26係位置在底面板部21之上方。
在基體板部26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前後而延伸之基體單元配置孔27。在基體板部26之前端部的左右兩端部處,係分別被設置有調整器支持部30、30。在調整器支持部30處,係被形成有於上下方向而作了貫通之軸安裝部30a(參考圖11)。調整器支持部30之軸安裝部30a的周圍之部分,係作為朝向上方而開口的凹狀部30b而被形成,在凹狀部30b處,係被設置有朝向上方而突出之彈簧卡合突部30c。
在調整器支持部30、30處,係分別可自由轉動地而支持有路徑調整器31、31(參考圖5)。路徑調整器31,係為使圓筒狀之軸插通部32、和從軸插通部32而朝向側方突出之位置調整部33、和從位置調整部33之上端部而突出之定位用突部34、和從位置調整部33之上端部而
朝向與定位用突部34相反之方向突出的突狀部35、以及從位置調整部33之前端部而朝向下方突出的彈簧卡合部36,被作一體性之形成所成者(參考圖11乃至圖19)。
位置調整部33,係被形成為隨著朝向前端而寬幅逐漸變小之略三角柱狀,在兩側面處,係分別具備有朝向水平方向而延伸之定位溝37、37。在定位溝37之兩端部處,係分別被形成有隨著朝向前端而溝幅逐漸變大的導引面37a、37a、…(參考圖14)。
定位用突部34,係從位置調整部33起而朝向與位置調整部33之從軸插通部32而來的突出方向相同之方向突出,在左右兩端部之上下兩端部處,係分別具備有以隨著朝向外方而於上下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來作了傾斜的被導引面34a、34a。
突狀部35,係作為使前端部朝向上側彎折並形成為V字狀的卡合部35a而被設置。
路徑調整器31,係將被安裝在軸安裝部30a處之支持軸38作為支點,而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持於調整器支持部30處(參考圖11乃至圖13)。在路徑調整器31被支持於調整器支持部30處的狀態下,回推彈簧38係被支持在調整器支持部30之軸安裝部30a處(參考圖15)。回推彈簧38,例如,係為扭轉線圈彈簧(helical torsion coil spring)。
若是使路徑調整器31朝向會使定位用突部34朝向前方側移動之方向而轉動,則回推彈簧39之其中一端部
39a係被卡合於彈簧卡合部36處,並且,回推彈簧39之另外一端部39b係被卡合於彈簧卡合突部30c處,經由回推彈簧39,在路徑調整器31處係被賦予有會使定位用突部34朝向後方側移動之轉動方向的推壓力(參考圖16)。相反的,若是使路徑調整器31朝向會使定位用突部34朝向後方側移動之方向而轉動,則回推彈簧39之另外一端部39b係被卡合於彈簧卡合部36處,並且,回推彈簧39之其中一端部39a係被卡合於彈簧卡合突部30c處,經由回推彈簧39,在路徑調整器31處係被賦予有會使定位用突部34朝向前方側移動之轉動方向的推壓力(參考圖17)。故而,路徑調整器31,在並未被賦予有外力的狀態下,係經由回推彈簧39而被保持於中立位置處。
位置於左側處之路徑調整器31的中立位置,係為定位用突部34被保持於朝向右方而延伸之方向的位置,位置於右側處之路徑調整器31的中立位置,係為定位用突部34被保持於朝向左方而延伸之方向的位置。
在基體板25處,係被安裝有基體底盤25(參考圖5)。基體底盤40,係由第1基體41、和被安裝在第1基體41之上面的前端側處之第2基體42所成。第1基體41,例如,係經由樹脂材料所形成,第2基體42,例如,係經由金屬材料所形成。
基體底盤40,係被形成為外形呈縱長之略矩形狀,
於外周部處,係設置有被安裝用突部40a、40a、…(參考圖18)。基體底盤40,係將被安裝用突部40a、40a、…分別經由螺絲鎖合等來安裝在基體板25之安裝突部29、29、…處,而位置在基體板部26上方。
在基體底盤40之左右兩端部處,係分別被設置有於前後方向相分離並朝向上方突出的導引突部40b、40b、…。
在基體底盤40之左端部的前端部處,係被形成有於上下方向作了貫通的動作凸輪部43。動作凸輪部43,係由將基體底盤40之左前的角部作為中心而形成為略圓弧狀之第1凸輪部43a、和同樣以角部作為中心而形成為略圓弧狀並連續於第1凸輪部43a之前端的第2凸輪部43b、以及連續於第2凸輪部43b之前端並朝向左右而短短延伸之第3凸輪部43c所成。第1凸輪部43a之寬幅係被設為較第2凸輪部43b更廣,在第1凸輪部43a和第2凸輪部43b之連續部分處,係被形成有朝向略後方之階差邊緣43d。
在基體底盤40之右端部的前端部處,係被形成有齒輪移動孔44。齒輪移動孔44,係被形成為以基體底盤40之右前的角部作為中心之圓弧狀。
在基體底盤40之前後方向的略中央部之左右兩端處,係分別被形成有第1軸移動孔45、45和第2軸移動孔46、46。第1軸移動孔45、45和第2軸移動孔46、46,係分別被形成為中心位置相異並朝向內方凸出之圓弧狀,位置於後側之第2軸移動孔46、46的前端部,係與第1
軸移動孔45、45之中間部相通連。
在基體底盤40處,係於第2軸移動孔46、46之內側而分別被形成有銷移動孔47、47。銷移動孔47、47,係分別被形成為朝向外方凸出之平緩的圓弧狀。
在基體底盤40處,係與位置在左側之銷移動孔47的外側相連續地而被形成有連結部移動孔48。連結部移動孔48,係被形成為與銷移動孔47之中心相同中心的圓弧狀,並以與銷移動孔47相通連的狀態而被形成。
在基體底盤40處,係於位置在左側之銷移動孔47的內側處,被形成有作用軸移動孔49。作用軸移動孔49,係被形成為與銷移動孔47之中心相同之中心之圓弧狀。
在基體底盤40之中央部處,係被形成有朝向上方開口之配置用凹部50。在配置用凹部50之前後兩端部處,係分別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支持銷50a、50a。在配置用凹部50之略中央部處,係被形成有圓形狀之台插通孔50b。
在基體底盤40之下面的前端側之位置處,係左右分離地而被設置有朝向下方突出之滑動突部40c、40c。滑動突部40c、40c,係被形成為以基體底盤40之左前的角部作為中心之圓弧狀,前端係被設為與基體底盤40之前端相一致。
在基體底盤40處,係在靠向左右兩端之位置處分別被設置有從下面而朝向下方突出之彈簧支持軸40d、40d,在左右兩端部處,係被設置有彈簧壓制部40e、40e。
彈簧壓制部40e、40e,係分別位置在彈簧支持軸40d、40d之近旁處。
在基體底盤40之靠左端的位置處,係左右分離地而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鎖定用作用突部40f和鎖定解除用作用突部40g(參考圖18)。鎖定用作用突部40f,係位置在鎖定解除用作用突部40g之稍微前方處。
在基體底盤40之左端部的前端部處,係經由螺絲鎖合等而被安裝有安裝板51(參考圖5)。安裝板51,係具備有馬達安裝部51a和基板安裝部51b(參考圖20)。在安裝板51處,係在馬達安裝部51a處被安裝有驅動馬達52,並在基板安裝部51b處被安裝有感測器基板53。
驅動馬達52和感測器基板53,均係經由未圖示之可撓性印刷配線板而被與配置在基體框20之底面板部21上的電路基板作連接。
驅動馬達52,係以使輸出軸朝向左右方向而延伸的方向來安裝在馬達安裝部51a處,在輸出軸處,係被固定有蝸桿54。
在感測器基板53處,係被搭載有感測器53a、53a(參考圖5以及圖6)。
在基體底盤40處,係於上面側分別支持有蝸輪55和傳導齒輪群56(參考圖5、圖6以及圖20)。蝸輪55係與蝸桿54相咬合,傳導齒輪群56係與蝸輪55相咬合。
在基體底盤40之靠左端的位置處,係支持有驅動齒輪57,驅動齒輪57,係與傳導齒輪群56之最後段的齒輪相咬合。故而,若是驅動馬達52被旋轉,則其之驅動力係依序透過蝸桿54、蝸輪55以及傳導齒輪群56而傳導至驅動齒輪57處,驅動齒輪57係經由傳導齒輪群56而被減速並旋轉。
在基體底盤4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之前端部處,係可自由旋轉地支持有齒輪支持板58。齒輪支持板58,係由齒輪支持部58a、和從齒輪支持部58a而朝向略後方突出之腕部58b、以及從腕部58b之前端部而朝向上方突出的滑動銷58c所成。
在齒輪支持板58處,第1傳導齒輪59和切換齒輪60係以相互咬合的狀態而被作支持。第1傳導齒輪59,係與蝸輪55相咬合。
在基體底盤60之前端部的右端部處,第2傳導齒輪61和第3傳導齒輪62係以相互咬合的狀態而被作支持。
第2傳導齒輪61,係依據齒輪支持板58之轉動位置,而與切換齒輪60相咬合或者是解除咬合。第3傳導齒輪62,係被支持於基體底盤60之右前的角部處。
在第2傳導齒輪61與切換齒輪60相咬合的狀態下,若是使驅動馬達52旋轉,則其之驅動力係依序透過蝸桿54、蝸輪55、第1傳導齒輪59、切換齒輪60以及第2傳導齒輪61,而傳導至第3傳導齒輪62處。
在基體底盤60之配置用凹部60處,係被配置有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參考圖6以及圖7)。
第1滑輪支持器63,係由被形成為朝向略左方而凸出之略半圓弧狀的保持部63a、和從保持部63a之後端部而朝向後方突出之被支持部63b、以及從保持部63a之前端部而朝向前方突出之連結部63c所成(參考圖21以及圖26)。在保持部63a之中間部處,係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被作用銷63d,在連結部63c處,係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連結銷63e。保持部63a,係被形成為除了外周部以外而朝向下方傾斜之鉢狀。在保持部63a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部之上面處,係被形成有階差部63f。
第2滑輪支持器64,係由被形成為朝向略右方而凸出之略半圓弧狀的保持部64a、和從保持部64a之前端部而朝向前方突出之被支持部64b、以及從被支持部64b而朝向側方突出之連結部64c所成。在連結部64c處,係被形成有被形成為平緩之圓弧狀的連結孔64d。保持部64a,係被形成為除了外周部以外而朝向下方傾斜之鉢狀。在保持部64a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部之上面處,係被形成有階差部64e。
第1滑輪支持器63,係在被支持部63b處,被插入有設置在配置用凹部50處之其中一方的支持銷50a,而成為能夠在配置用凹部50處以其中一方之支持銷50a作
為支點來轉動。
第2滑輪支持器64,係在被支持部64b處,被插入有設置在配置用凹部50處之另外一方的支持銷50a,而成為能夠在配置用凹部50處以另外一方之支持銷50a作為支點來轉動。
第1滑輪支持器63之連結銷63e,係被插入至第2滑輪支持器64之連結孔64d中並可自由滑動地作卡合,伴隨著第1滑輪支持器63之轉動動作,第2滑輪支持器64係轉動。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係朝向保持部63a和保持部64b相互遠離接近的方向而連動地轉動。在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被支持於支持銷50a、50a處的狀態下,在其中一方之支持銷50a和第1滑輪支持器63之間,係支持有扭轉線圈彈簧65,並對於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賦予朝向使保持部63a和保持部64b相互接近之方向的推壓力。
經由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夾定滑輪66係被作保持。夾定滑輪66,係經由磁性材料而形成,並具備有外形為圓形狀之裝著部66a、和從裝著部66a而朝向外方突出之凸緣部66b。
夾定滑輪66,係藉由使第1滑輪支持器63之保持部63a和第2滑輪支持器64之保持部64a位置於凸緣部66b之下側,而以被朝向上方作了舉升的狀態而被保持(參考圖22以及圖23)。若是從夾定滑輪66被作了保持的狀
態起,而使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抗拒線圈彈簧65之推壓力並朝向相遠離之方向轉動,並使保持部63a、64a展開而位置在凸緣部66b之外側處,則對於夾定滑輪66之由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所致的保持狀態係被解除,夾定滑輪66係成為能夠朝向下方移動之狀態(參考圖24)。
另外,在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處,係分別被形成有階差部63f、64e,並當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之保持部63a、64a逐漸遠離時,在夾定滑輪66朝向下方移動的過程中而相對於水平之狀態來作了傾斜時,凸緣部66b係會與其中一者之階差部63f、64e相卡合,夾定滑輪66之在傾斜了的狀態下之移動係被作限制。在此對於傾斜了的狀態下之移動作了限制的狀態下,若是保持部63a、64a接著繼續遠離,則夾定滑輪66係一直移動,直到凸緣部66b與雙方之階差部63f、64e作卡合為止,並被設為水平之狀態。故而,當保持部63a、64a更進而遠離時,由於夾定滑輪66係以水平之狀態而朝向下方移動,因此,係進行有夾定滑輪66之朝向適當之方向的移動。
在基體底盤40之上面的靠後端之位置處,第1連動桿67和第2連動桿68,係以被作了連結之狀態而可自由移動地被作支持(參考圖6乃至圖8)。
第1連動桿67,係被形成為朝向上下方向之板狀,並朝向略左斜後方而被設為凸出之ㄑ字狀(參考圖25)。在第1連動桿67處,係於靠右端之位置處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連結軸67a,並在左端部處被形成有略圓弧狀之卡合孔67b,且在卡合孔67b之右側處設置有朝向下方突出之碟片保持銷67c。在第1連動桿67處,係於左右方向之略中央部處,被形成有圓弧狀之軸插通孔67d,在卡合孔67b和軸插通孔67d之間,係被設置有朝向下方突出之支持軸67e。
第1連動桿67,係使右端部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基體底盤40處。
第2連動桿68,係被形成為朝向上下方向之板狀,並朝向略右斜後方而被設為凸出之ㄑ字狀。在第2連動桿68處,係於靠左端之位置處被形成有圓弧狀之連結孔68a,並於右端部處被形成有略圓弧狀之卡合孔68b。在第2連動桿68處,係於卡合孔68b之近旁處被設置有朝向下方突出之碟片保持銷68c。
第2連動桿68,係使左端部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基體底盤40處。
第1連動桿67之連結軸67a,係被插入至第2連動桿68之連結孔68a中並可自由滑動地作卡合,第1連動桿67和第2連動桿68,係分別以右端部和左端部作為支點而連動地轉動。第1連動桿67和第2連動桿68之碟片保持銷67c、68c,係分別被插通於基體底盤40之銷移動
孔47、47處並朝向基體底盤40之下方而突出。
第1連動桿67之支持軸67e,係被插入至基體底盤40之連結部移動孔48中並朝向下方突出。在第1連動桿67之支持軸67e處,係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有開始桿69(參考圖8以及圖25)。
開始桿69,係位置於基體底盤40之下面側。開始桿69,係朝向其中一方向而伸長形成,並於其中一端部處,具備有朝向下方突出之被推壓軸69a。開始桿69之另外一端部,係被設為相對於第1連動桿67之轉動支點。在開始桿69之靠向轉動支點的位置處,係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作用軸69b,作用軸69b,係被插通於基體底盤40之作用軸移動孔49以及第1連動桿67之軸插通孔67d中,並朝向上方突出。
在開始桿69和第1連動桿67之碟片保持銷67c之間,係支持有線圈彈簧70,並經由線圈彈簧70而對於開始桿69賦予朝向使被推壓軸69a朝略前方移動之轉動方向的推壓力。
在基體底盤40之第1基體部41的左右方向之中央部處,係經由螺絲鎖合等而從上方被安裝有蓋板71(參考圖5以及圖6)。蓋板71,係被形成為縱長之略矩形狀,經由蓋板71,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和夾定滑輪66和第1連動桿67之一部分以及第2連動桿
68之一部分,係從上方而被閉塞。蓋板71之左右兩端部,係被設置來作為導引部71a、71a。
在蓋板71之上面側,同步齒輪72、72係以相互咬合的狀態而被作支持。
在基體底盤40之上面的左端部處,係可自由朝向前後方向移動地支持有第1主滑動構件73(參考圖5乃至圖7)。
第1主滑動構件73,係具備有朝向上下方向之板狀的滑動部74、和從滑動部74之左端部的前後兩端部起而分別朝向上方突出之結合部75、75(參考圖26以及圖27)。
在滑動部74之左端部的前半部處,係被前後分離地設置有朝向右方之第1主齒條部74a和第2主齒條部74b,第1主齒條部74a和第2主齒條部74b之間的部份,係被形成為無齒條部74c。
在滑動部74處,係前後分離地而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支持銷74d、74d。在滑動部74處,係在靠右端的位置處被設置有朝向右方之連結齒條部74e,在左右兩端部處,係分別被設置有朝向前後延伸之被導引部74f、74f。在滑動部74之靠右端的位置之後端部處,係被形成有
朝向後方而作了開口之插入用切缺部74g。
在滑動部74處,係於左端部之靠後端的位置處,被形成有凸輪孔76。凸輪孔76,係由開口面積為大之待機部76a、和連續於待機部76a之左端部的前端並朝向前後延伸之第1直線部76b、和連續於第1直線部76b之前端並以隨著朝向前方前進而朝左邊位移的方式來作了傾斜的傾斜部76c、以及連續於傾斜部76c之前端並朝向前後延伸之第2直線部76d所成。
在滑動部74處,係於連結齒條部74e和右側之被導引部74f之間,被形成有凸輪支持孔77。凸輪支持孔77,係由朝向前後而延伸之後側部77a、和連續於後側部77a之前端並以隨著朝向前方前進而朝左邊位移的方式來作了傾斜之中間部77b、以及連續於中間部77b之前端並朝向前後延伸之前側部77c所成。
在滑動部74之靠前端的位置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前後而延伸之桿作用孔74h。
在滑動部74處,係被安裝有被配置在桿作用孔74h處之鎖定用桿78。鎖定用桿78,係由朝向前後而延伸之彈性變形部78a、和從彈性變形部78a之前端部起而朝向右方突出之鎖定部78b所成,彈性變形部78a之後端部,係被安裝在滑動部74處。故而,鎖定用桿78,係使彈性變形部78a作彈性變形並在桿作用孔74h處而動作。
第1主滑動構件73,係使被導引部74f、74f分別被設置於基體底盤40之左端部處的導引突部40b、40b以及
導引板71之左側的導引部71a所導引,而可自由朝向前後方向移動地被支持在基體底盤40處。
在第1主滑動構件73被支持於基體底盤40處的狀態下,連結齒條部74e係與左側之同步齒輪72作咬合(參考圖5)。故而,伴隨著第1主滑動構件73之朝向前後方向的移動,同步齒輪72、72係旋轉。
又,在第1主滑動構件73被支持於基體底盤40處的狀態下,在凸輪支持孔77處,係被插入有被設置在第1滑輪支持器63處之被作用銷63d。
在第1主滑動構件73處,係可自由朝向前後方向移動地支持有副滑動構件79(參考圖5乃至圖7)。
副滑動構件79,係被形成為朝向上下方向之板狀,在副滑動構件79之左端部的前半部處,係前後分離地被設置有第1副齒條部79a和第2副齒條部79b(參考圖26以及圖27)。第1副齒條部79a和第2副齒條部79b之間的部份,係被形成為非齒條部79c。
副滑動構件79之第1副齒條部79a和第2副齒條部79b的節距,係分別被設為與第1主齒條部74a和第2主齒條部74b之節距相同,非齒條部79c之前後方向的距離,係被設為與無齒條部74c之前後方向的距離相同。
在副滑動構件79處,係前後分離地被形成有朝向前後延伸之被支持孔79d、79d。在副滑動構件79之後端部
處,係被設置有朝向右方突出之作用突部79e。
在副滑動構件79之前後方向的略中央部處,係分別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彈簧支持突部79f和彈簧卡合突部79g。彈簧支持突部79f,係位置於後側之被支持孔79d的右方,彈簧卡合突部79g,係位置於彈簧支持突部79f和後側之被支持孔79d之間。
在副滑動構件79處,係於後側之被支持孔79d的後方,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桿支持銷79h。在副滑動構件79處,係於彈簧支持突部79f的後方,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轉動限制突部79i。在副滑動構件79處,係包夾著彈簧支持突部79f,而在彈簧卡合突部79g之相反側處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彈簧掛勾突部79j。
在副滑動構件79處,係於左端部之靠後端的位置處,被形成有凸輪作用孔80。凸輪作用孔80,係由開口面積為大之待機部80a、和連續於待機部80a之左端部的前端並朝向前後延伸之後側直線部80b、以及連續於後側直線部80b之前端並朝向前後延伸之前側直線部80c所成。後側直線部80b,係將其之橫寬幅設為較前側直線部80c之橫寬幅更大。
在副滑動構件79之靠前端的位置處,係被形成有桿插入孔81。桿插入孔81,係由朝向前後而延伸之插入部81a、和朝向左方而開口之凹狀的桿卡合部81b所成,桿卡合部81b係與插入部81a之靠後端的部份相通連。
在副滑動構件79之彈簧支持突部79f處,係支持有
位置控制彈簧82。位置控制彈簧82,係為扭轉線圈彈簧,線圈部82a係被支持於彈簧支持突部79f處,其中一端部82b係位置於彈簧卡合突部79g之前側處,另外一端部82c係位置於彈簧卡合突部79g之後側處。
被插入至後側之被支持孔79d中的第1主滑動構件73之支持銷74d,係位置在位置控制彈簧82之其中一端部82b和另外一端部82c之間。
在副滑動構件79之桿支持銷79h處,係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有L字狀之動作桿83。動作桿83,係由朝向略前後方向而延伸之第1部分83a和朝向略左右方向而延伸之第2部分83b所成,第1部分83a和第2部分83b之連續的部份,係被支持於桿支持銷79h處。
動作桿83,係使第1部分83a之一部分位置在突輪作用孔80之待機部80a的上側處。在動作桿83之第2部分83b和彈簧掛勾突部79j之間,係支持有拉張線圈彈簧84。故而,動作桿83係被朝向使第2部分83b朝略前方移動之方向而作推壓,第2部分83b係與轉動限制部83i相接並使得相對於副滑動構件79之轉動被作限制。
副滑動構件79,係藉由使支持銷74d、74d分別從下方而插入至被支持孔79d、79d中,而可朝向前後方向自由移動地被支持在第1主滑動構件73處(參考圖27)。
在副滑動構件79被支持於第1主滑動構件73上的狀態下,被安裝在第1主滑動構件73處之鎖定用桿78,係被插入至桿插入孔81中。
在基體底盤40之上面的右端部處,係可自由朝向前後方向移動地支持有第2主滑動構件85(參考圖5乃至圖7)。
第2主滑動構件85,係具備有朝向上下方向之板狀的滑動部86、和從滑動部86之右端部的前後兩端部起而分別朝向上方突出之結合部87、87。
在滑動部86處,係於靠後端的位置處,被形成有凸輪孔88。凸輪孔88,係由開口面積為大之待機部88a、和連續於待機部88a之右端部的前端並朝向前後延伸之第1直線部88b、和連續於第1直線部88b之前端並以隨著朝向前方前進而朝右邊位移的方式來作了傾斜的傾斜部88c、以及連續於傾斜部88c之前端並朝向前後延伸之第2直線部88d所成。
在滑動部86處,係在靠左端的位置處被設置有朝向左方之連結齒條部86a,在左右兩端部處,係分別被設置有朝向前後延伸之被導引部86b、86b。
在滑動部86處,係於前端側之位置處,被形成有凸輪滑動孔89。凸輪滑動孔89,係由朝向前後而延伸之後側滑動部89a、和連續於後側滑動部89a之前端並以隨著朝向前方前進而朝左邊位移的方式來作了傾斜之傾斜滑動部89b、以及連續於傾斜滑動部89b之前端並朝向前後延伸之前側滑動部89c所成。
第2主滑動構件85,係使被導引部86b、86b分別被設置於基體底盤40之右端部處的導引突部40b、40b以及導引板71之右側的導引部71a所導引,而可自由朝向前後方向移動地被支持在基體底盤40處。在第2主滑動構件85被支持於基體底盤40處的狀態下,連結齒條部86a係與右側之同步齒輪72作咬合(參考圖5)。故而,在第2主滑動構件85處,係透過同步齒輪72、72而被傳導有第1主滑動構件73之移動力,第1主滑動構件73和第2主滑動構件85係同步地朝向前後方向移動。
在第1主滑動構件73之結合部75、75和第2主滑動構件85之結合部87、87處,係分別被結合有側滑動構件90、90(參考圖5乃至圖7)。側滑動構件90,係由被形成為朝向左右方向之板狀的側面部91、和被安裝在側面部91之上端部處的朝向上下方向之板狀的導引部92所成(參考圖30)。
側滑動構件90、90,係在上端部之前後兩端部處,分別與第1主滑動構件73之結合部75、75和第2主滑動構件85之結合部87、87作結合,側面部91、91係分別位置在基體底盤40之左右兩側面的外側處(參考圖31)。
在側面部91處,係前後分離地而被形成有升降用凸輪孔93、93(參考圖30以及圖31)。升降用凸輪孔93,係由隨著朝向前方前進而朝上方位移之傾斜凸輪部93a
、和連續於傾斜凸輪部93a之前端並朝向前後方向而延伸之前側凸輪部93b、以及連續於傾斜凸輪部93a之後端並朝向前後方向而延伸之後側凸輪部93c所成,在傾斜凸輪部93a之後端部處,係被形成有朝向上方開口之保持凹部93d。
在側面部91處,係於前側之升降用凸輪孔93的下側以及後側之升降用凸輪孔93的上側處,分別被形成有朝向前後而延伸之被導引孔91a、91a。在側面部91之靠上端的位置處,係前後分離地被形成有朝向前後延伸之保持孔91b、91b。
在導引部92處,係被形成有凸輪滑動孔94。凸輪滑動孔94,係朝向後方而開口,並由朝向前後而延伸之後側滑動部94a、和連續於後側滑動部94a之前端並以隨著朝向前方前進而朝外方(側方)位移的方式來作了傾斜之傾斜滑動部94b、以及連續於傾斜滑動部94b之前端並朝向前後延伸之前側滑動部94c所成。
在導引部92處,係被設置有將一部分朝向上方作彎折所形成的擋止構件95。擋止構件95,係位置在較導引部92之位置於最外側處的側緣而稍微內側處,其之朝向內方向的面係形成接觸面95a。
側滑動構件90,係藉由使基體框20之導引限制銷24、24分別插入至被導引孔91a、91a中,而可相對於基體框20來自由朝向前後方向移動地被作支持。在側滑動構件90被支持於基體框20處的狀態下,側滑動構件79之
左側的側緣部,係可自由滑動地被卡合於保持孔91b、91b處,而防止側滑動構件79之從第1主滑動構件73浮起的情況。
在側滑動構件90、90處,係可自由朝向上下方向移動地而支持有單元板96(參考圖5)。
單元板96,係具備有朝向上下方向之基體面部97,和從基體面部97之左右兩端緣而分別朝向上方突出之第1側面部98、98,以及從基體面部97之左右兩側緣而分別朝向上方突出之第2側面部99、99、…(參考圖9以及圖10)。
基體面部97,係被形成為縱長之略矩形狀,並在前後兩端部處,以左右分離之狀態而具備有朝向上方突出之彈簧掛勾片97a、97a、…。在單元板96之彈簧掛勾片97a、97a、…和基體框20之間,係分別支持有彈簧100、100、…,單元板96係被朝向下方推壓。
第1側面部98,係位置在較第2側面部99而更稍微內側處,在第1側面部98之外面處,係上下分離地而設置有被導引銷98a、98a。被導引銷98a、98a,係可自由滑動地被卡合在形成於基體框20之側面板部22、22之間的導引限制孔23處,單元板96係經由基體框20而使得朝向左右方向之移動被作限制。
第2側面部99、99、…,係分別包夾著第1側面部
98、98而位置於前後處。在第2側面部99之外面處,係被設置有被導引銷99a。被導引銷99a,係可自由滑動地被卡合於側滑動構件90之升降用凸輪孔93中,單元板96係可自由朝向上下方向移動地而被支持於側滑動構件90、90處。
在單元板96被支持於側滑動構件90、90處的狀態下,基體面部97係位置在基體板25之基體板部26和基體底盤40之間。
若是伴隨著第1主滑動構件73和第2主滑動構件85的朝向前後方向之移動而側滑動構件90、90被朝向前後方向移動,則被導引銷98a、98a係被基體框20之導引限制孔23所導引,被導引銷99a係在側滑動構件90之升降用凸輪孔93處滑動,單元板96係朝向上下方向移動。
在基體面部97上,係前後左右分離地而被設置有4個的減震器97b、97b、…,在基體面部97處,係隔著減震器97b、97b、…而被安裝有未圖示之基體單元。基體單元,係具備有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所被作裝著之碟片台、和使碟片台旋轉之轉軸馬達、和朝向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半徑方向而移動之光拾波器等。碟片台,係位置在夾定滑輪66之正下方,並具備有用以吸付夾定滑輪66之磁鐵。
基體單元,係伴隨著單元板96之移動而朝向上下方向移動,碟片台係與夾定滑輪66作接近分離。
在基體底盤40處,係於下面側而支持有第1連桿機構101(參考圖8)。第1連桿機構101,係具備有第1前側連桿臂102、和第1後側連桿臂103、以及第1軌道104(參考圖32以及圖33)。
第1前側連桿臂102,係被形成為朝向上下方向而於其中一方向延伸之板狀,在長邊方向上之其中一端部,係可自由轉動地被支持於基體底盤40之左下的角部處。第1前側連桿臂102之轉動支點,係被形成在相對於被支持在基體板25之左側的調整器支持部30處的路徑調整器31之轉動支點而朝向稍後側作了偏移之位置處。
在第1前側連桿臂102之長邊方向上的另外一端部處,係於下面側而支持有套筒106。在第1前側連桿臂102之長邊方向上的中央部處,係於下面側而支持有固定滾輪107。固定滾輪107,係至少外周部為經由橡膠等之可作彈性變形的密著性為高之材料所形成。
在第1前側連桿臂102處,係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有排出桿108。排出桿108,係具備有在長邊方向上而被作了結合之被支持面部109和滾輪支持面部111(參考圖32乃至圖34)。
被支持面部109,係由朝向其中一方向而延長之基部109a、和從基部109a之其中一端緣起而朝向下方突出之彎折部109b、以及從彎折部109b之下緣起而朝向與基部109a相同之方向延伸的結合部109c所成。
在被支持面部109之另外一端部處,係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凸輪卡合部110。
滾輪支持面部111,係朝向與基部109a相同之方向延伸,其之其中一端部係被結合於結合部109c處。
在滾輪支持面部111之另外一端部的下面側處,係被安裝有推壓滾輪112。推壓滾輪112,係由滾輪部112a、和從滾輪部112a之下端部而朝向外方突出之凸緣部112b所成,滾輪部112a之外周部,係經由橡膠等之可進行彈性變形的密著性為高之材料所形成。
在排出桿108被支持於第1前側連桿臂102處的狀態下,在第1前側連桿臂102和排出桿108之間,係支持有推壓彈簧113(參考圖34)。推壓彈簧113,係為扭轉線圈彈簧,線圈部113a係被支持於套筒106處,其中一端部113b係被卡合於第1前側連桿臂102之另外一端部處,而另外一端部113c係被插入至第1前側連桿臂102之結合部109c和排出桿108之其中一端部之間並被作卡合。故而,係經由推壓彈簧113而對於排出桿108賦予相對於第1前側連桿臂102而朝向從上方觀察時為逆時針方向的方向之轉動力,並且係賦予朝向上方之移動力。
在第1前側連桿臂102被支持於基體底盤40處的狀態下,排出桿108之凸輪卡合部110,係從下方而被插入至基體底盤40之動作凸輪部43處並可自由滑動地作卡合(參考圖8)。
第1後側連桿臂103,係被形成為朝向上下方向而於
其中一方向延伸之板狀,並可自由轉動地被支持於基體底盤40之前後方向的中央部之左端部處。在第1後側連桿臂103之與轉動支點相反側的端部處,係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連結軸部103a(參考圖32以及圖33)。在第1後側連桿臂103被支持於基體底盤40處的狀態下,連結軸部103a係從下方而被插入至基體底盤40之左側的第1軸移動孔45中並且被插入至形成在左側之第1連動桿67處的卡合孔67b中,而可自由滑動地被作卡合。故而,第1連動桿67係與第1後側連桿臂103之動作相連動地而動作。
第1軌道104,係可自由轉動地被連結於第1前側連桿臂102和第1後側連桿臂103處。第1軌道104,係朝向前後延伸,並伴隨著第1前側連桿臂102和第1後側連桿臂103之轉動動作,而以朝向前後方向延伸之朝向,來朝左右方向移動。第1軌道104,係使前端部和前後方向上之略中央部,分別可自由轉動地而與第1前側連桿臂102和第1後側連桿臂103作連結。
在第1軌道104之前端部的下面側處,係設置有被支持於第1前側連桿臂102處之固定滾輪107。
在第1軌道104之靠前端的位置處,係設置有朝向右方之構件安裝部104a。在第1軌道104處,係於構件安裝部104a之前端部的下端部處,被設置有朝向左方突出之第1被擋止構件104b(參考圖35)。又,構件安裝部104a之後端部的下端部之外面,係被形成來作為第2被
擋止構件104c。
在第1軌道104之前端側處,係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插入銷105(參考圖32以及圖33)。在第1軌道104之靠後端的位置處,係前後分離地而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支持銷104d、104d。在第1軌道104之後端部處,係被設置有朝向右方突出之彈簧掛勾突部104e。
在第1軌道104之構件安裝部104a處,係經由螺絲鎖合等而被安裝有收容庫114。收容庫114,係為將被形成為朝向左方開口之略ㄈ字狀的收容部115、和連續於收容部115之下端部的前側而設置之前側導引部116、以及連續於收容部115之後側而設置的後側導引部117,作一體性形成所成者。
在收容部115之右端部處,係上下分離地而被形成有隨著朝向右方前進而相互遠離之一對的傾斜面,此一對的傾斜面,係形成來作為桿導引面115a、115a。
在前側導引部116之右端部處,係被形成有以隨著朝向右方前進而朝下方位移的方式來作了傾斜的前側碟片導引面116a。
在後側導引部117之右端部處,係上下分離地而被形成有以隨著朝向右方前進而相互遠離的方式來作了傾斜的後側碟片導引面117a、117a。
在第1軌道104之支持銷104d、104d處,係可朝向前後方向自由移動地而支持有限制桿118。限制桿118,係由朝向上下方向之被支持板部118a、和從被支持板部
118a之前端部起而朝向上方突出之被作用軸118b、以及從被支持板部118a之右端部起而朝向下方突出的彈簧掛勾片部118c所成。
在限制桿118之彈簧掛勾片部118c和第1軌道104之彈簧掛勾突部104e之間,係支持有拉張彈簧119,限制桿118係相對於第1軌道104而被朝向後方推壓。
在第1軌道104被支持於第1前側連桿臂102和第1後側連桿臂103處的狀態下,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係從下方而插入基體底盤40之左側的第2軸移動孔46中,並被插入至第1主滑動構件73之凸輪孔76以及副滑動構件79之凸輪作用孔80中。
在基體底盤40處,係於下面側而支持有第2連桿機構120(參考圖8)。第2連桿機構120,係具備有第2前側連桿臂121、和第2後側連桿臂122、以及第2軌道123(參考圖36)。
第2前側連桿臂121,係被形成為朝向上下方向而於其中一方向延伸之板狀,在長邊方向上之其中一端部,係可自由轉動地被支持於基體底盤40之右下的角部處。第2前側連桿臂121之轉動支點,係被形成在相對於被支持在基體板25之右側的調整器支持部30處之路徑調整器31的轉動支點而朝向稍後側作了偏移之位置處。
在第2前側連桿臂121之其中一端部處,係被連結有
被支持在基體底盤40上之第3傳導齒輪62,第3傳導齒輪62,係相對於第2前側連桿臂121而旋轉。
在第2前側連桿臂121之長邊方向上的中央部處,係支持有二段齒輪125。二段齒輪125之上側的齒輪部125a,係與第3傳導齒輪62作咬合。
在第2前側連桿臂121之長邊方向上的另外一端部處,係於上面側和下面側處而分別支持有使軸部作了連結之進給齒輪126、127。進給齒輪126,係與二段齒輪125之下側的齒輪部125b作咬合。在進給齒輪126、127之軸部的下端部處,係被連結有驅動滾輪128。驅動滾輪128,係至少外周部為經由橡膠等之可作彈性變形的密著性為高之材料所形成。
如同上述一般,在第2傳導齒輪61與切換齒輪60相咬合的狀態下,若是使驅動馬達52旋轉,則其之驅動力係依序透過蝸桿54、蝸輪55、第1傳導齒輪59、切換齒輪60以及第2傳導齒輪61,而傳導至第3傳導齒輪62處。被傳導至第3傳導齒輪62處之驅動力,係依序被傳導至二段齒輪125、進給齒輪126以及進給齒輪127處,驅動滾輪128係旋轉。
在第2前側連桿臂121被支持於基體底盤40處的狀態下,二段齒輪125之上側的齒輪部125a,係從下方而被插入至基體底盤40之齒輪移動孔44處。
第2後側連桿臂122,係被形成為朝向上下方向而於其中一方向延伸之板狀,並可自由轉動地被支持於基體底
盤40之前後方向的中央部之右端部處。在第2後側連桿臂122之與轉動支點相反側的端部處,係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連結軸部122a。在連桿臂122被支持於基體底盤40處的狀態下,連結軸部122a係從下方而被插入至基體底盤40之右側的第1軸移動孔45中並且被插入至形成在右側之第2連動桿68處的卡合孔68b中,而可自由滑動地被作卡合。故而,第2連動桿68係與第2後側連桿臂122之動作相連動地而動作。
第2軌道123,係可自由轉動地被連結於第2前側連桿臂121和第2後側連桿臂122處。第2軌道123,係朝向前後延伸,並伴隨著第2前側連桿臂121和第2後側連桿臂122之轉動動作,而以朝向前後方向延伸之朝向,來朝左右方向移動。故而,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恆常以相平行的狀態而朝向左右方向移動。
第2軌道123,係將前後方向之長度設為較第1軌道104更短,並使前端部和靠後端的部份,分別可自由轉動地而與第2前側連桿臂121和第2後側連桿臂122作連結。
在第2軌道123之後端部處,係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之被作用軸123a。在第2軌道123處,係於靠前端之位置處而被設置有朝向右方突出之第1被擋止構件123b。又,第1擋止構件123b之後側的外面,係被形成來作為第2被擋止構件123c。
在第2軌道123之前端側處,係被設置有朝向上方突
出之插入銷124。
在第2軌道123之前半部處,係支持有依序作了咬合之進給平齒輪129、129、…。位置於最前側處之進給平齒輪129,係與進給齒輪126相咬合。在位置於最後側處之進給平齒輪129處,係於同軸上而被連結有旋轉滾輪130。
故而,被傳導至進給齒輪126處之驅動馬達52的驅動力,係依序經由進給平齒輪129、129、…而被傳導至旋轉滾輪130處,旋轉滾輪130係旋轉。旋轉滾輪130,係與驅動滾輪128同步地而朝向相同方向旋轉。
進給齒輪126和平齒輪129、129、…,係經由齒輪蓋體131而從下面側被作覆蓋。
第1連桿機構101之第1軌道104和第2連桿機構120之第2軌道123,係分別經由彈簧構件132、132,而在左右方向上被朝向相互接近之方向作推壓(參考圖19)。
彈簧構件132、132係為線圈彈簧,線圈部132a、132a係分別被支持於基體底盤40之彈簧支持軸40d、40d處,其中一端部132b、132b係分別被卡合於基體底盤40之彈簧壓制部40e、40e處,另外一端部132c、132c係分別被卡合於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處。
在第2軌道123被支持於第2前側連桿臂121和第2後側連桿臂122處的狀態下,第2軌道123之被作用軸123a,係從下方而插入基體底盤40之右側的第2軸
移動孔46中,並被插入至第2主滑動構件85之凸輪孔88中。
又,如同上述一般,第1連動桿67和第2連動桿68,係使連結軸67a可自由滑動地被卡合於連結孔68a處,第1後側連桿臂103,係使連結軸部103a可自由滑動地卡合於第1連動桿67之卡合孔67b處,第2後側連桿臂122,係使連結軸部122a可自由滑動地卡合於第2連動桿68之卡合孔68b處。
故而,被支持於第1前側連桿臂102以及第1後側連桿臂103處之第1軌道104、和被支持於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處之第2軌道123,係經由第1連動桿67以及第2連動桿68而被作連結,並在左右方向上而朝向相互遠離接近之方向作平行移動。
以下,針對碟片搬送裝置19的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搬送動作作說明(參考圖37乃至圖75)。
碟片搬送裝置19,係使各部從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作裝載之前的初期狀態起而開始動作,並將從碟片匣1所取出之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藉由裝載動作而朝向拉入方向(後方)來一直搬送至夾定位置處,而在夾定位置處,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作夾定並進行被記錄在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中之資訊訊號的記錄或者是再生。碟片搬送裝置19,若是結束了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資訊訊號的記
錄或者是再生,則係解除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夾定,並藉由退出動作來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從夾定位置起而朝向排出方向(前方)作搬送,而收容在碟片匣1內,且在對於碟片匣1之碟片狀記錄媒體200的收容後,回復至初期狀態。
在裝載動作以及退出動作中,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經由固定滾輪107、推壓滾輪112、驅動滾輪128以及旋轉滾輪130而被作搬送,此些之固定滾輪107、推壓滾輪112、驅動滾輪128以及旋轉滾輪130,係作為搬送滾輪而起作用。
首先,針對各部之初期狀態作說明(參考圖37乃至圖39)。
在初期狀態下,路徑調整器31、31係分別經由回推彈簧39、39而被保持於中立位置處。
位置於左側處之路徑調整器31的中立位置,係為定位用突部34被保持於朝向右方而延伸之方向的位置,位置於右側處之路徑調整器31的中立位置,係為定位用突部34被保持於朝向左方而延伸之方向的位置。
在初期狀態下,驅動馬達52係並未旋轉,驅動齒輪57和驅動滾輪128係均未旋轉。
在初期狀態下,第1主滑動構件73,係成為第1主齒條部74a以及第2主齒條部74b均未與驅動齒輪57相
咬合而無齒條部74c為位置於與驅動齒輪57相對向之位置處的非咬合位置。
在初期狀態下,副滑動構件79,係成為非齒條部79c為位置在無齒條部74c之正上方而非齒條部79c為位置於與驅動齒輪57相對向之位置處的非咬合位置,第1副齒條部79a以及第2副齒條部79b係均未與驅動齒輪57相咬合。此時,第1主滑動構件73之支持銷74d、74d,係分別位置在副滑動構件79之被支持孔79d、79d的前後方向上之中央部處。
被安裝於第1主滑動構件73處之鎖定用桿78,係被設為使鎖定部78b與副滑動構件79之桿插入孔81處之插入部81a的開口緣相接之狀態,副滑動構件79係並未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而被鎖定。
第2主滑動構件85,係因應於第1主滑動構件73之位置,而被保持於移動範圍之中央處。
當第1主滑動構件73乃身為初期狀態時,被支持於第1軌道104處之限制桿118的被作用軸118b,係被設為與在第1主滑動構件73之凸輪孔76處的待機部76a之前側開口緣相接的狀態。又,此時,第2軌道123之被作用軸123a,係被設為與第2主滑動構件85之凸輪孔88處的待機部88a之前側開口緣相接的狀態。
在初期狀態下,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1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均係被設為朝向內側而傾斜的狀態,排出桿108亦係被設
為朝向內側而傾斜的狀態。故而,排出桿108之滾輪支持面部111以及推壓滾輪112,係被設為從收容庫114而朝向右方作了拉出的狀態。
此時,被支持於第1前側連桿臂102處之固定滾輪107和被支持於第2前側連桿臂121處之驅動滾輪128之間的距離,係被設為較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直徑而更小。
當第1主滑動構件73乃身為初期狀態時,第1滑輪支持器63之被作用銷63d,係卡合於第1主滑動構件73之凸輪支持孔77中的後側部77a處。故而,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係位於保持部63a、64a為位置在夾定滑輪66之下側處的保持位置,夾定滑輪66,係經由保持部63a、64a而被以朝向上方作了舉升的狀態作保持。
當第2主滑動構件85乃身為初期狀態時,齒輪支持板58之滑動銷58c,係卡合於第2主滑動構件85之凸輪滑動孔89中的後側滑動部89a處。故而,齒輪支持板58,係被朝向使切換齒輪60接近第2傳導齒輪61之方向而轉動,切換齒輪60係與第2傳導齒輪61相咬合,並成為能夠將驅動馬達52之驅動力傳導至驅動滾輪128處之狀態。
當副滑動構件79乃身為初期狀態時,經由拉張線圈彈簧84而被朝向前方推壓之動作桿83的第2部分83b,係被推壓至轉動限制突部79i處,並被保持於作平面觀察
時之順時針方向的轉動端處。此時,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第1連動桿67處之開始桿69的作用軸69b,係位置在較副滑動構件79之作用突部79e而更前方處。
側滑動構件90、90,係分別被與第1主滑動構件73和第2主滑動構件85作結合,並被保持在與第1主滑動構件73和第2主滑動構件85之移動位置相對應的位置處。此時,經由彈簧100、100、…而被朝向下方作推壓之單元板96,係使第2側面部99、99之被導引銷99a、99a、…以分別被推壓至升降用凸輪孔93、93、…的保持凹部93d、93d、…處的狀態下而作卡合。故而,單元板96以及被配置在單元板96處之基體單元,係被保持於下方之移動端處。
藉由將單元板96之被導引銷99a、99a、…分別經由彈簧100、100、…之推壓力而被推壓至升降用凸輪孔93、93、…之保持凹部93d、93d、…處,而謀求單元板96以及基體單元之上下方向處的位置精確度之提昇。
若是經由未圖示之取出機構而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從碟片匣1而朝向後方(拉入方向)取出,則係經由碟片搬送裝置19而進行有下述一般之裝載動作(參考圖40乃至圖55)。
若是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從碟片匣1而朝向後方取出,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面係與路徑調整器31
、31相接,路徑調整器31、31係經由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而被朝向後方推壓(參考圖40)。在路徑調整器31、31處,係被形成有定位溝37、37,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部,係被導引面37a、37a、…所導引並被插入至定位溝37、37中。
經由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而被作推壓之路徑調整器31、31,係在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作了定位的狀態下,分別抵抗回推彈簧39、39之推壓力而作轉動。
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使外周面與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作接觸。此時,經由基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插入所發生的被搭載在感測器基板53上之感測器53a的檢測動作,驅動馬達52係旋轉。若是驅動馬達52被旋轉,則其之驅動力係依序透過蝸桿54、蝸輪55以及傳導齒輪群56而傳導至驅動齒輪57處,驅動齒輪57係經由傳導齒輪群56而被減速並旋轉。又,驅動馬達52之驅動力係依序傳導至蝸桿54、蝸輪55、第1傳導齒輪56、切換齒輪60、第2傳導齒輪61、第3傳導齒輪62、二段齒輪125、進給齒輪126以及進給齒輪127處,驅動滾輪128係旋轉。此時,驅動馬達52之驅動力,係亦從進給齒輪126而透過平齒輪129、129、…來傳導至旋轉滾輪130處,旋轉滾輪130係與驅動滾輪128同步地而朝向相同方向旋轉。
就算是驅動齒輪57作旋轉,亦由於第1主滑動構件73和副滑動構件79係均位於非咬合位置,因此,第1主
滑動構件73、副滑動構件79以及第2主滑動構件85係並不會移動。
若是驅動滾輪128被旋轉,則經由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被朝向後方搬送(參考圖41)。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朝向後方搬送時,路徑調整器31、31係更進而在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作了定位的狀態下,分別抵抗回推彈簧39、39之推壓力而作轉動。
若是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朝向後方搬送,則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被朝向相互分離之方向而作平行移動,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1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係均朝向外側轉動。此時,排出桿108亦係伴隨著第1前側連桿臂102之轉動動作而朝向外側轉動。
又,伴隨著第1前側連桿臂102和第2前側連桿臂121之轉動動作,第1連動桿67和第2連動桿68係分別朝向特定之方向轉動。
當第1軌道104被移動時,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係被移動至基體底盤40之左側的第2軸移動孔46處。
當排出桿108伴隨著第1前側連桿臂102之轉動動作而被作轉動時,排出桿108之凸輪卡合部110係在基體底盤40之動作凸輪部43處滑動並移動。
在第1後側連桿臂103被作轉動時,連結軸部103a
係被移動至基體底盤40之左側的第1軸移動孔45以及形成在第1連動桿67處的卡合孔67b處。
當第2軌道123被移動時,被作用軸123a係被移動至基體底盤40之右側的第2軸移動孔46處。
在第2前側連桿臂121被作轉動時,被支持於連桿臂121處之二段齒輪125的上側之齒輪部125a,係被移動至基體底盤40之齒輪移動孔44處。
在第2後側連桿臂122被作轉動時,連結軸部122a係被移動至基體底盤40之右側的第1軸移動孔45以及形成在第2連動桿68處的卡合孔68b處。
當第1連動桿67和第2連動桿68被轉動時,碟片保持銷67c、68c係分別被移動至基體底盤40之銷移動孔47、47處。此時,第1連動桿67之支持軸67e係被移動至基體底盤40之連結部移動孔48處,開始桿69之作用軸69b係被移動至基體底盤40之作用軸移動孔49以及第1連動桿67之軸插通孔67d處。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朝向後方搬送時,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抵抗彈簧構件132、132之推壓力而作平行移動。故而,經由彈簧構件132、132之推壓力,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係被推壓附著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面上,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面和驅動滾輪128以及固定滾輪107之間的摩擦力係變高,而能夠確實地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200。
經由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碟片狀記錄媒體
200係更進而被朝向後方搬送。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更進而朝向後方搬送時,路徑調整器31、31係更進而在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作了定位的狀態下,分別抵抗回推彈簧39、39之推壓力而作轉動。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更進而朝向後方搬送時,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朝向相互遠離之方向而更進而作平行移動,因此,經由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被支持於副滑動構件79處之動作桿83的第1部分83a,係被朝向左方推壓(參考圖42)。故而,動作桿83係抵抗拉張線圈彈簧84之推壓力而朝向以平面觀察時之逆時針方向轉動。由於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持續被朝向相互遠離之方向作平行移動,因此,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係以從上側而越過動作桿83之第1部分83a的方式而朝向左方移動,動作桿83係經由拉張線圈彈簧84之推壓力而被朝向平面觀察時之順時針方向移動,第2部分83b係回復到從後方而與轉動限制突部79i相接的原本之位置。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係伴隨著第1軌道104之移動而更進而被朝向左方移動,並位置在第1主滑動構件73之凸輪孔76處的待機部76a之靠左端處。
此時,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1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係均更進而朝向外側轉動(參考圖43)。當第1軌道104和第2
軌道123更進而被朝向相互遠離之方向作平行移動,而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中心為位置在將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作連結之線上時,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大幅度分離,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2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係成為朝向略前後而延伸之狀態。
此時,會有起因於第1軌道104、第2軌道123、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2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之組裝誤差或加工精準度,而導致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2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或第2後側連桿臂122過度地轉動的可能性。若是產生有此種過度的轉動,則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2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或第2後側連桿臂122的一部分,會成為朝向第1軌道104或第2軌道123之外側而突出的狀態,並被賦予有朝向第1軌道104或第2軌道123之外側的力,當使其朝向內側作移動時,會有變得無法進行順暢的移動之虞。
因此,在碟片搬送裝置19中,係設為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中心位置於連結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之線上而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大幅度分離的狀態時,會使分別被設置在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處之第1被擋止構件104b、123b,分別與側滑動構件90、90之擋止構件95、95的接觸面95a、95a相接觸(參考圖44)。
故而,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之朝向相互遠離的方向之移動係被限制,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1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的過度之轉動係被限制,而能夠確保第1軌道104以及第2軌道123之順暢的移動動作。
又,由於係在位置於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之側方(外方)的側滑動構件90、90處,設置有擋止構件95、95,因此,係並不需要用以設置擋止構件95、95之專用的構件,因此,係能夠謀求零件數量之削減。
如同上述一般,當經由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而使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更進而被朝向後方搬送,而第1前側連桿臂102係成為朝向略前後而延伸的狀態時,排出桿108亦係伴隨著第1前側連桿臂102而更進而轉動,滾輪支持面部111以及推壓滾輪112係被收容在收容庫114之收容部115中(參考圖45)。此時,滾輪支持面部111以及推壓滾輪112係被桿導引面115a、115a所導引並被收容在收容部115中。
如同上述一般,在碟片搬送裝置19中,由於在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搬送時,係將排出桿108收容在收容庫114中,因此,係不會有排出桿108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搬送動作造成阻礙的情形,而能夠順暢地進行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搬送動作。
又,由於係將收容庫114安裝在第1軌道104處,故而,係並不需要用以配置收容庫114之專用的空間,而能
夠獲得下述之效果:亦即是,係能夠達成由空間之削減所致的碟片搬送裝置19之小型化,以及防止在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搬送時的碟片狀記錄媒體200和收容庫114之間的接觸。
如同上述一般,在第1前側連桿臂102和排出桿108之間,係被設置有賦予使排出桿108相對於第1前側連桿臂102而朝向從上方觀察時之逆時針方向的轉動力(推壓力)之推壓彈簧113。
故而,當排出桿108被收容在收容庫114中時,由於係對於排出桿108賦予朝向被收容至收容庫114中之方向的轉動力,因此係能夠將排出桿108確實地收容在收容庫114中,並且能夠防止當產生有振動等時之排出桿108從收容庫114中的不必要之彈出。
若是更進而經由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而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朝向後方搬送,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面係成為與驅動滾輪128、固定滾輪107、推壓滾輪112以及旋轉滾輪130相接的狀態(參考圖46)。
此時,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部係被形成在收容庫114之前側導引部116處的前側碟片導引面116a作導引,並被朝向後方搬送。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更進而被朝向後方搬送時,路徑調整器31、31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間的接觸係被解除,路徑調整器31、31係分別經由回推彈簧39、39之推壓力而一直轉動至中立位置處。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更進而被朝向後方搬送時,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被朝向相互接近之方向而作平行移動,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1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係均朝向內側轉動。
接著,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經由旋轉滾輪130和推壓滾輪112而被朝向後方搬送,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係從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面而分離(參考圖47)。
推壓滾輪112,係如同後述一般,具備有對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作推壓並朝向前方搬送之功能,當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朝向後方搬送時,則係被收容在收容庫114中,並被設為作為搬送滾輪而起作用。
故而,由於推壓滾輪112係具備有2個功能,因此,係能夠謀求排出桿108之功能性的提昇以及零件數量的削減。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更進而被朝向後方搬送時,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再度被朝向相互分離之方向而作平行移動,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1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係均再度朝向外側轉動。當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被朝向相互遠離之方向作平行移動,而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中心為位置在將驅動滾輪130和固定滾輪112作連結之線上時,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再度大幅度分離
,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2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係再度成為朝向略前後而延伸之狀態。
又,被分別設置在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處之第1被擋止構件104b、123b,係再度分別與側滑動構件90、90之擋止構件95、95的接觸面95a、95a相接。
故而,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之朝向相互遠離的方向之移動係被限制,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1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的過度之轉動係被限制,而能夠確保第1軌道104以及第2軌道123之順暢的移動動作。
如同上述一般,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藉由旋轉滾輪130和推壓滾輪112而被朝向後方搬送時,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部係被收容庫114之前側導引部116的前側碟片導引面116a和後側導引部117的後側碟片導引面117a、117a所導引並被朝向後方搬送。
故而,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並不會傾斜地而被朝向後方搬送,而進行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順暢的搬送動作。
又,在收容庫114處,除了對於排出桿108作導引之桿導引面115a以外,係亦形成有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作導引之前側碟片導引面116a和後側碟片導引面117a、117a。
故而,排出桿108和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被確實地
作導引,而能夠將排出桿108確實地收容在收容庫114中,並且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順暢地作搬送。
接著,藉由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一直被朝向後方而搬送至夾定位置處(參考圖48)。
若是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搬送至夾定位置處,亦即是被搬送至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中心孔200a成為存在於基體單元之碟片台的正上方的位置處,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面,係被設為與推壓滾輪112、旋轉滾輪130、第1連動桿67之碟片保持銷67c以及第2連動桿68之碟片保持銷68c相接的狀態,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以4點而被作保持,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移動係在夾定位置處而停止。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搬送至夾定位置處時,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係一直被移動至第1主滑動構件73之凸輪孔76中的待機部76a之靠左端的位置處,第2軌道123之被作用軸123a係一直被移動至第2主滑動構件85之凸輪孔88中的待機部88a之靠右端的位置處。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搬送至夾定位置處時,藉由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面,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第1連動桿67處之開始桿69的被推壓軸69a,係被朝向後方推壓。若是被推壓軸69a藉由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而被朝向後方推壓,則開始桿69係抵抗線圈彈簧70之推壓力而轉動,藉由作用軸69b,副滑動構件79之作用突部79e
係被朝向後方推壓(參考圖49)。
若是開始桿69被轉動並藉由作用軸69b而將作用突部79e朝向後方推壓,則副滑動構件79係從非咬合位置起,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而朝向後方移動,第1副齒條部79a係與藉由驅動馬達52之驅動力而作旋轉之驅動齒輪57相咬合。此時,藉由副滑動構件79之從非咬合位置來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而朝向後方移動,位置控制彈簧82之其中一端部82b係相對性地在第1主滑動構件73之支持銷74d處而被朝向前方推壓,經由位置控制彈簧82,而對於副滑動構件79賦予朝向前方之移動力。
若是第1副齒條部79a與驅動齒輪57相咬合,則副滑動構件79係經由驅動馬達52之驅動力而朝向後方移動。若是副滑動構件79被朝向後方移動,則被支持孔79d、79d之前側開口緣係分別與第1主滑動構件73之支持銷74d、74d相接。由於副滑動構件79係被朝向後方移動,因此作用突部79e係從作用軸69b而朝向後方遠離。
支持銷74d、74d,係作為對副滑動構件79之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的移動作限制之移動限制部而起作用,被支持孔79d、79d,係作為經由作為移動限制部而起作用之支持銷74d、74d而使得副滑動構件79之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的移動被作限制之被限制部而起作用。
副滑動構件79,若是從被支持孔79d、79d之前側開口緣分別與第1主滑動構件73之支持銷74d、74d相接的
狀態起,而接著被朝向後方移動,則經由被支持孔79d、79d之前側開口緣,各支持銷74d、74d係被朝向後方推壓,第1主滑動構件73和副滑動構件79係成為一體並朝向後方移動(參考圖50)。故而,第1主滑動構件73之第1主齒條部74a係與驅動齒輪57相咬合,在驅動齒輪57處,係咬合有第1主齒條部74a和副滑動構件79之第1副齒條部79a。
若是第1主滑動構件73和副滑動構件79成為一體並朝向後方移動,則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係從第1主滑動構件73之凸輪孔76中的待機部76a起而一直被移動至第1直線部76b處,第2軌道123之被作用軸123a,係從第2主滑動構件85之凸輪孔88中的待機部88a起而一直被移動至第1直線部88b處。
此時,藉由第2主滑動構件85之朝向後方的移動,齒輪支持板58之滑動銷58c,係從第2主滑動構件85之凸輪滑動孔89的後側滑動部89a起,經過傾斜滑動部89b,而一直被移動至前側滑動部89c處。故而,齒輪支持板58,係朝向平面觀察時之逆時針方向而轉動,切換齒輪60係被移動,切換齒輪60和第2傳導齒輪61之間的咬合係被解除,驅動滾輪128和旋轉滾輪130之旋轉係停止。
當第1主滑動構件73以及第2主滑動構件85如同上述一般地朝向後方滑動時,側滑動構件90、90係成為一體地朝向後方移動(參考圖51)。
若是側滑動構件90、90朝向後方移動,則經由彈簧100、100、…而被朝向下方作推壓之單元板96的被導引銷99a、99a、…,係分別從升降用凸輪孔93、93、…的保持凹部93d、93d、…而移動至傾斜凸輪部93a、93a、…處。故而,單元板96以及被配置在單元板96處之基體單元,係被朝向上方移動,碟片台係逐漸接近夾定滑輪66。
進而,藉由驅動齒輪57之旋轉,第1主滑動構件73和副滑動構件79係成為一體並朝向後方移動(參考圖52)。
藉由進而經由驅動齒輪57之旋轉而使第1主滑動構件73和副滑動構件79成為一體並朝向後方移動,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係從第1主滑動構件73之凸輪孔76處的第1直線部76b起,經過傾斜部76c而一直移動至第2直線部76d處。同時,第2軌道123之被作用軸123a,係從第2主滑動構件85之凸輪孔88處的第1直線部88b起,經過傾斜部88c而一直移動至第2直線部88d處。
故而,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朝向相互遠離之方向而移動,推壓滾輪112和旋轉滾輪130係從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部而遠離(參考圖53)。同時,伴隨著第1後側連桿臂103和第2後側連桿臂122之轉動動作,第1連動桿67和第2連動桿68係轉動,碟片保持銷67c、68c係從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面而遠離。
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一直被移動至最為遠離的位置處。當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一直移動至最為遠離之位置處時,被分別設置在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處之第2被擋止構件104c、123c,係分別與側滑動構件90、90之擋止構件95、95的接觸面95a、95a相接(參考圖54)。
故而,與第1被擋止構件104b、123b分別與擋止構件95、95相接觸之上述情況相同的,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之朝向相互遠離的方向之移動係被限制,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1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的過度之轉動係被限制,而能夠確保第1軌道104以及第2軌道123之順暢的移動動作。
藉由設置此種擋止構件95、95,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搬送至夾定位置處時,係能夠使推壓滾輪112、旋轉滾輪130、第1連動桿67之碟片保持銷67c以及第2連動桿68之碟片保持銷68c一直移動至不會干涉到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充分作了遠離的位置處。
又,藉由設置擋止構件95、95,係能夠良好地保持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間之平行的位置關係,而能夠謀求動作之信賴性的提升。
進而,在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處,係分別被設置有因應於側滑動構件90、90之移動位置而與擋止構件95、95相接觸之複數的第1被擋止構件104b、123b和
第2被擋止構件104c、123c。
故而,因應於側滑動構件90、90之位置,第1軌道104以及第2軌道123的移動係分別被侷限在適當的位置處,而能夠順暢地開始第1軌道104以及第2軌道的從各位置起之動作。
又,第1被擋止構件104b、123b和第2被擋止構件104c、123c之與擋止構件95、95間的接觸位置,由於係在第1軌道104以及第2軌道123之移動方向上而被設於相異之位置處,因此,係能夠容易地進行在各位置處之第1軌道104以及第2軌道123的移動之限制。
當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一直被移動至最為遠離之位置處時,同時地,藉由第1主滑動構件73之朝向後方的移動,第1滑輪支持器63之被作用銷63d係從第1主滑動構件73之凸輪支持孔77中的後側部77a起,經過中間部77b而一直移動至前側部77c處。故而,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係從保持夾動滑輪66之保持位置起而抗拒線圈彈簧65之推壓力並朝向相遠離之方向轉動,對於夾定滑輪66之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的保持狀態係被解除,夾定滑輪66係成為能夠朝向下方移動之狀態。
又,此時,同時地,伴隨著第1主滑動構件73和第2主滑動構件85之朝向後方的移動,側滑動構件90、90係朝向後方移動,單元板96之被導引銷99a、99a、…係分別從升降用凸輪孔93、93、…之傾斜凸輪部93a、93a
、…起而一直移動至前側凸輪部93b、93b、…處(參考圖55)。故而,單元板96以及被配置在單元板96處之基體單元,係一直移動至上方之移動端處。在基體單元被移動至上方之移動端處的狀態下,基體單元之一部分,係被配置在被形成於基體板25之基體板部26處的基體單元配置孔27中。
若是基體單元一直被移動至上方之移動端處,則夾定滑輪66係被吸付於碟片台上,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經由碟片台和夾定滑輪66而被作挾持並作夾定,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裝載係結束。
當側滑動構件90、90朝向後方移動時,如同上述一般,第1軌道107和第2軌道123係朝向最為遠離之位置而移動,第1軌道104之插入銷105和第2軌道123之插入銷124,係分別被插入至形成在側滑動構件90、90之導引部92、92處的凸輪滑動孔94、94中。
插入銷105、124,係分別經過凸輪滑動孔94、94之後側滑動部94a、94a和傾斜滑動部94b、94b而一直被插入至前側滑動部94c、94c處。故而,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在最為遠離的位置處而被作保持。
第1主滑動構件73、副滑動構件79以及第2主滑動構件85,係一直被移動至後方之移動端處並停止。若是第1主滑動構件73、副滑動構件79以及第2主滑動構件85一直被移動至後方之移動端處,則驅動馬達52之驅動係被停止,驅動齒輪57之旋轉係停止。
若是碟片狀記錄媒體200經由碟片台和夾定滑輪66而被作夾定,則與碟片台之旋轉同時地,光拾波頭之驅動係開始,並進行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資訊訊號的記錄或再生。
若是資訊訊號之記錄或再生結束,則碟片台之旋轉係停止,同時,光拾波頭之驅動係結束。
若是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資訊訊號的記錄或再生結束,則係經由碟片搬送裝置19而進行有下述一般之退片動作(參考圖56乃至圖77)。
退片動作,係藉由使驅動馬達52朝向與在裝載動作中之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而開始進行。
若是驅動馬達52作旋轉,則藉由與上述之裝載動作中的各動作相反之動作,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被朝向碟片匣1而朝前方(排出方向)作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被從碟片搬送裝置19而排出(參考圖56)。此時,第1主滑動構件73以及副滑動構件79,係藉由驅動馬達52之驅動力而成為一體並朝向前方移動。
由於第1主滑動構件73以及第2主滑動構件85係朝向前方移動,因此,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係從第1主滑動構件73之凸輪孔76中的第2直線部76d起,經過傾斜部76c以及第1直線部76b而一直移動至待機部76a之靠左端的位置處。又,第2軌道123之被作用軸
123a,係從第2主滑動構件85之凸輪孔88處的第2直線部88b起,經過傾斜部88c以及第1直線部88b而一直移動至待機部88a處。此時,齒輪支持板58之滑動銷58c,係從第2主滑動構件85之凸輪滑動孔89的前側滑動部89c起,經過傾斜滑動部89b,而一直被移動至後側滑動部89a處,切換齒輪60和第2傳導齒輪61係再度咬合。
又,藉由第1主滑動構件73之朝向前方的移動,第1滑輪支持器63之被作用銷63d,係從第1主滑動構件73之凸輪支持孔77中之前側部77c起,經過中間部77b而一直移動至後側部77a處,夾定滑輪66,係經由第1滑輪支持器63和第2滑輪支持器64而再度被作保持。單元板96以及被配置在單元板96處之基體單元,係藉由伴隨著第1主滑動構件73和第2主滑動構件85之朝向前方的移動所進行之側滑動構件90、90之朝向前方的移動,而被下降,被導引銷99a、99a、…,係分別再度被保持於升降用凸輪孔93、93、…之保持凹部93d、93d、…處。
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與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相接,並一直被搬送至使略一半從碟片搬送裝置19而朝向前方突出的位置處。
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朝向碟片匣1作搬送時,路徑調整器31、31係藉由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而被朝向前方推壓。在路徑調整器31、31處,係被形成有定位溝37、37,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部,係被導引面37a、
37a、…所導引並被插入至定位溝37、37中。
經由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而被作推壓之路徑調整器31、31,係在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作了定位的狀態下,分別抵抗回推彈簧39、39之推壓力而作轉動。此時,路徑調整器31、31之定位用突部34、34,係分別被插入至被分離配置在碟片匣1之左右處的保持溝16c、16c中(參考圖57)。路徑調整器31、31之定位用突部34、34,係被插入至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所被作插入之保持溝16c、16c的例如上一段之保持溝16c、16c中(參考圖57以及圖58)。
當定位用突部34被插入至保持溝16c中時,定位用突部34,係使被形成於上下兩端部處之上側的被導引面34a或者是下側的被導引面34a在保持溝16c之後側開口緣滑動,並被定位於保持溝16c中。在碟片搬送裝置19中,當定位用突部34被插入至保持溝16c中時,例如,係設定為使下側之被導引面34a在保持溝16c之後側開口緣處滑動並被定位於保持溝16c中。
故而,路徑調整器31、31之定位用突部34、34,係以被推壓附著於形成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所被作插入之保持溝16c、16c的上一段之保持溝16c、16c的下面處之狀態,而被作定位。
伴隨著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被從碟片搬送裝置19而排出,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被朝向相互接近之方向而作平行移動,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1後側
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3,係均朝向內側轉動。此時,排出桿108亦係伴隨著第1前側連桿臂102之轉動動作而朝向內側轉動,滾輪支持面部111以及推壓滾輪112,係從收容庫114而朝向右方突出。
第1主滑動構件73和副滑動構件79,係分別停止在使無齒條部74c位置在與驅動齒輪57相對向之處的非咬合位置和使非齒條部79c位置在與驅動齒輪57相對向之處的非咬合位置處。又,與第1主滑動構件73同步地而朝向前方移動之第2主滑動構件85,亦係停止在特定之位置處。
若是藉由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朝向前方的搬送而使得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朝向相互接近之方向作平行移動,則經由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被支持於副滑動構件79處之動作桿83的第1部分83a,係被朝向右方推壓(參考圖59)。
故而,藉由動作桿83,轉動限制突部79i係被朝向前方作推壓,副滑動構件79係從非咬合位置來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而朝向前方移動。
若是與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之朝向相互接近之方向作平行移動同時地,副滑動構件79朝向前方移動,則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係在凸輪孔76之待機部76a處,以從上側而超越動作桿83之第1部分83a的方式而朝向右方移動(參考圖60)。
此時,藉由副滑動構件79之從非咬合位置來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而朝向前方移動,位置控制彈簧82之另外一端部82c係相對性地在第1主滑動構件73之支持銷74d處而被朝向後方推壓,經由位置控制彈簧82,而對於副滑動構件79賦予朝向後方之移動力。
又,由於副滑動構件79係朝向前方移動,因此,在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處,凸輪孔76a之後側開口緣係從後方而作接觸,伴隨著副滑動構件79之移動,第1軌道104係朝向前方移動(參考圖61)。當第1軌道104朝向前方移動時,第2軌道123係與第1軌道104同步地而朝向前方移動。藉由副滑動構件79之朝向前方的移動,在驅動齒輪57處係咬合有的2副齒條部79b(參考圖62)。
若是第2副齒條部79b與驅動齒輪57相咬合,則副滑動構件79係經由驅動馬達52之驅動力而朝向前方移動。若是副滑動構件79被朝向前方移動,則被支持孔79d、79d之後側開口緣係分別與第1主滑動構件73之支持銷74d、74d相接。
副滑動構件79,若是從被支持孔79d、79d之後側開口緣分別與第1主滑動構件73之支持銷74d、74d相接的狀態起,而接著被朝向前方移動,則經由被支持孔79d、79d之前側開口緣,各支持銷74d、74d係被朝向前方推壓,第1主滑動構件73和副滑動構件79係成為一體並朝向前方移動(參考圖63)。故而,第1主滑動構件73之
第2主齒條部74b係與驅動齒輪57相咬合,在驅動齒輪57處,係咬合有第2主齒條部74b和副滑動構件79之第2副齒條部79b。
由於第1主滑動構件73係與副滑動構件79成為一體並朝向前方移動,因此,第2主滑動構件85亦係與第1主滑動構件73同步地而朝向前方移動。
當在第2主齒條部74b和第2副齒條部79b與驅動齒輪57相咬合的狀態下而第1主滑動構件73與副滑動構件79成為一體並朝向前方移動時,經由被設置在基體底盤40處之鎖定用作用突部40f,被安裝在第1主滑動構件73處之鎖定用桿78之彈性變形部78a係作彈性變形(參考圖63)。若是彈性變形部78a作彈性變形,則鎖定部78b係被插入至形成於副滑動構件79處之桿插入孔81的桿卡合部81b中,副滑動構件79係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而藉由鎖定用桿78來鎖定。故而,第1主滑動構件73和副滑動構件79,係以被鎖定的狀態而朝向前方移動。
此時,單元板96,係藉由伴隨著第1主滑動構件73和第2主滑動構件85之朝向前方的移動所進行之側滑動構件90、90之朝向前方的移動,而使被導引銷99a、99a、…分別被移動至升降用凸輪孔93、93、…之後側凸輪部93c、93c、…處(參考圖64)。
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藉由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而被朝向前方搬送,但是,若是碟片狀記錄媒體
200成為從碟片搬送裝置19而朝向前方作了特定量之突出的狀態,則係成為無法進行由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所致之碟片狀記錄媒體200的搬送之狀態。
若是藉由副滑動構件79之朝向前方的移動而使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經由副滑動構件79而被作推壓並使第1軌道104朝向前方移動,則路徑調整器31、31和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接觸係被解除,路徑調整器31、31係分別經由回推彈簧39、39之推壓力而一直轉動至中立位置處(參考圖65)。此時,排出桿108係藉由第1軌道104之朝向前方的移動,而朝向使排出桿108朝略前方而移動之方向作大幅度轉動,接續於由驅動滾輪128和固定滾輪107所致的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經由排出桿108而被朝向前方搬送。
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藉由使外周面被推壓滾輪112所推壓,而被朝向前方作搬送。
此時,排出桿108之滾輪支持面部111,係在被設置於基體底盤40之下面的滑動突部40c、40c處滑動(參考圖66),推壓滾輪112係位置在較被收容於收容庫114中的狀態而更下方處。在排出桿108處,由於係如同上述一般,藉由推壓彈簧113而被賦予有朝向上方之移動力,因此,滾輪支持面部111係被推壓附著於滑動突部40c、40c處,推壓滾輪112之位置係成為安定。
若是排出桿108伴隨著第1軌道104之朝向前方的移動而更進而轉動,滾輪支持面部111為位置在滑動突部
40c、40c之前方,則推壓滾輪112係與排出桿108一同地而經由推壓彈簧113之推壓力來朝向稍上方移動。故而,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後端部,係藉由推壓滾輪112之凸緣部112b而被朝向稍上方作舉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相對於水平方向而朝向前下方傾斜(參考圖67)。此時,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一部分係被插入至碟片匣1之內部,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在碟片匣1之保持溝16c、16c處,以朝向前下方而傾斜的狀態被作收容。
當排出桿108伴隨著第1軌道104之朝向前方的移動而被作轉動時,凸輪卡合部110係在被形成於基體底盤40處之動作凸輪部43處滑動。排出桿108,係使凸輪卡合部110卡合於基體底盤40之動作凸輪部43中的第2凸輪部43b之前端部處。
若是排出桿108伴隨著第1軌道104之朝向前方的移動而更進而轉動,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更進而藉由推壓滾輪112而被朝向前方推壓,並被收容於碟片匣1中(參考圖68)。
若是排出桿108伴隨著第1軌道104之朝向前方的移動而更進而轉動,則排出桿108係使凸輪卡合部110從基體底盤40之動作凸輪部43中的第2凸輪部43b而被插入至第3凸輪部43c中(參考圖70)。若是凸輪卡合部110被插入至第3凸輪部43c中,則排出桿108係以凸輪卡合部110作為支點,來朝向相對於第1前側連桿臂102而使推壓滾輪112朝向略前方移動之方向作轉動,推壓滾輪
112係被插入至碟片匣1之內部(參考圖71)。
藉由使推壓滾輪112被插入至碟片匣1之內部,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全體係被收容在碟片匣1中。此時,第1主滑動構件73、副滑動構件79以及第2主滑動構件85,係一直被移動至前方之移動端處並停止,驅動馬達52之驅動係被停止,驅動齒輪57之旋轉係暫時停止。
此時,依存於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被第1主滑動構件72所推壓並移動的第1軌道104之停止位置,會有發生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推壓滾輪112所過度地朝向前方推壓並使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前緣被推壓附著於碟片匣1之前面部處,而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造成刮傷或損傷之虞。
然而,當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被推壓滾輪112所過度地朝向前方推壓並使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前緣與前面部作了接觸時,若是限制桿118之被作用軸118b更進而被第1主滑動構件72所推壓,則被支持於限制桿118和第1軌道104之間的拉張彈簧119係會伸長(參考圖72)。
故而,限制桿118係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2而朝向前方移動,第1主滑動構件72係並不會移動,而不會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賦予朝向前方之過剩的移動力,因此,係能夠防止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刮傷或損傷的發生。
接著,驅動馬達52係朝向與退片動作中之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並藉由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收容於碟
片匣1中的動作相反之動作,而使各部回復至初期狀態。若是各部回復至初期狀態,則經由被搭載在感測器基板53上之感測器53a的檢測動作,驅動馬達52之旋轉係停止。
當驅動馬達52朝向與退片動作中之旋轉方向相反之方向而旋轉,而各部回復至初期狀態時,排出桿108係轉動,推壓滾輪112係從碟片狀記錄媒體200而朝向後方側分離。故而,由於推壓滾輪112之凸緣部112b係從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下面側而朝向後方移動,因此,相對於水平方向而有所傾斜之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被設為水平之狀態,並被保持於碟片匣1之保持溝16c、16的適當之位置處。
當各部回復到初期狀態時,第1主滑動構件73、副滑動構件79以及第2主滑動構件85係朝向後方移動,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係朝向後方移動,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1後側連桿臂103、第2前側連桿臂121以及第2後側連桿臂122,係朝向朝前後方向而延伸之方向而轉動,排出桿108係朝向使推壓滾輪112被收容至收容庫114中之方向而轉動。
在碟片搬送裝置19中,如同上述一般,由於在排出桿108處係配置有對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面作推壓的推壓滾輪112,因此,推壓滾輪112係在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外周面處作滑動接觸,而能夠確保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順暢的搬送動作。
又,排出桿108由於係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第1前側連桿臂102處,因此,係成為能夠相對於第1軌道104而使第1前側連桿臂102和排出桿108作轉動,故而,排出桿108之轉動軌跡的自由度係提昇,而能夠使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從碟片搬送裝置19的排出量增加。
進而,係在排出桿108處設置凸輪卡合部110,並在基體底盤40處,設置被與凸輪卡合部110可自由滑動地作卡合並使排出桿108以特定之軌跡來轉動之動作凸輪部43。
故而,係能夠謀求排出桿108之轉動軌跡的自由度之提昇。
更進而,由於係使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朝向相互遠離之方向而同步地平行移動,因此,係能夠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搬送以直線狀之路徑來進行,而能夠容易地進行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搬送動作,並且能夠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搬送距離縮短,而謀求碟片搬送裝置19之小型化。
接著,針對當由排出桿108所致之碟片狀記錄媒體200的對於碟片匣1之收容結束並且第1主滑動構件73和副滑動構件79從前方之移動端起而一直朝向後方移動至非咬合位置時,鎖定用桿78等之具體性的動作作說明(參考圖72乃至圖75)。
另外,第1主滑動構件73,係具備有藉由驅動馬達52而朝向前後方向移動並且對於特定之各部而傳導驅動馬達52之驅動力的功能。此些之特定的各部,係作為驅動傳導部而被設置,作為驅動傳導部,例如,係包含有第1連桿機構101之各部、第2連桿機構120之各部、側滑動構件90、90等之與第1主滑動構件73相連動地動作之各部。
若是由排出桿108所致之碟片狀記錄媒體200的對於碟片匣1之收容結束,則如同上述一般,驅動馬達52係朝向與在退片動作中之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而旋轉,藉由驅動齒輪57之旋轉,第1主滑動構件73和副滑動構件79係成為一體並朝向後方移動(參考圖72)。
此時,如同上述一般,副滑動構件79,係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而經由鎖定用桿78來被作鎖定,並經由位置控制彈簧82,而對於副滑動構件79賦予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而朝向後方的移動力。
若是第1主滑動構件73和副滑動構件79藉由驅動馬達52之驅動力而進而朝向後方移動,則第1主滑動構件73之第2主齒條部74b和驅動齒輪57之間的咬合係被解除(參考圖73)。此時,鎖定用桿78之彈性變形部78a係在鎖定解除用突部40g處滑動,彈性變形部78a係被作彈性推回,鎖定部78b係被從形成於副滑動構件79處之桿插入孔81的桿卡合部81b而拉出。故而,副滑動構件79之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的由鎖定用桿78所致之
鎖定係被解除,第1主滑動構件73係在非咬合位置處而停止。
副滑動構件79,係接著藉由驅動馬達52之驅動力而朝向後方作些許移動(參考圖74)。
若是副滑動構件79藉由驅動馬達52之驅動力而朝向後方作些許移動,則驅動齒輪57和副滑動構件79之第2副齒條部79b之間的咬合係被解除,由驅動馬達之驅動力所進行的副滑動構件79之移動係停止。此時,由於係經由位置控制彈簧82而對於副滑動構件79賦予有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而朝向後方之移動力(推壓力),因此,副滑動構件79係經由位置控制彈簧82之推壓力,來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73而朝向後方作些許移動,並在非咬合位置處而停止(參考圖75)。
如同以上所記載一般,在碟片搬送裝置19中,係設置有排出桿108,該排出桿108,係被設為可相對於第1軌道104而轉動,並藉由進行轉動,而推壓碟片搬送裝置200之外周面,並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朝向排出方向作搬送。
故而,藉由以可相對於第1軌道104而轉動之排出桿108來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係成為不需要用以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專用的機構,而能夠確保機構之簡單化,並且能夠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排出量增大。
又,由於係並不需要專用之機構便能夠將碟片狀記錄媒體200收容在碟片匣1中,因此,係能夠謀求碟片搬送裝置19之省空間化,並能夠確保其他構件之充分的配置空間。
進而,由於係經由與第1軌道104相連動地作轉動之排出桿108來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200,因此,係能夠謀求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搬送時間的縮短化。
另外,在碟片搬送裝置19中,係使用使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分別藉由一對之第1前側連桿臂102、第1後側連桿臂103和一對之第2前側連桿臂121、第2後側連桿臂122來作平行移動的所謂4節連桿機構。
故而,係能夠有效地活用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之間的空間,例如,係可在基體單元處配置前後分離之2個以上的光拾波頭,而謀求碟片搬送裝置19之功能性的提升。
又,由於係能夠有效地活用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之間的空間,因此,係成為能夠在第1軌道104和第2軌道123之間配置各種的機構,而能夠謀求由空間之有效活用所達成之碟片狀記錄媒體200的搬送路徑之縮短化。
進而,在變更搬送距離時,係只要將搬送碟片狀記錄媒體200之各種的滾輪之數量因應於搬送距離來作配置即可,而並不需要進行機構之大幅度的變更。
本技術,係可設為下述一般之構成。
(1)一種碟片搬送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一對之軌道,係沿著在與中心軸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而被朝向拉入方向或排出方向作搬送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被作搬送之方向延伸,並包夾被作搬送之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地而位置於相反側處;和複數之連桿臂,係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基底盤上,並被設為能夠相對於前述一對之軌道而轉動,而使前述一對之軌道朝向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接近遠離的方向作平行移動;和搬送滾輪,係被支持於前述軌道上,並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相接,而藉由至少使1個搬送滾輪作旋轉,來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和排出桿,係被設為能夠相對於至少其中一方之前述軌道而轉動,並藉由被作轉動,來推壓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並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
(2)如前述(1)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在前述排出桿處,設置有對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作推壓之推壓滾輪。
(3)如前述(1)或前述(2)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置有:在由前述排出桿所進行之對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的非推壓時,使前述排出桿從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路徑而退避並作收容之收容庫。
(4)如前述(3)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在將前述排出桿收容於前述收容庫中的狀態下,使前述推壓
滾輪作為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前述搬送滾輪而起作用。
(5)如前述(3)或前述(4)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將前述收容庫安裝於前述軌道處。
(6)如前述(3)~前述(5)中之任一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在前述收容庫處,設置有導引被作收容之前述排出桿的桿導引面、和導引被作搬送之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的碟面導引面。
(7)如前述(3)~前述(6)中之任一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置有將前述排出桿朝向收容至前述收容庫中之方向作推壓的推壓彈簧。
(8)如前述(1)~前述(7)中之任一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前述排出桿,係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前述連桿臂處。
(9)如前述(8)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在前述排出桿處設置凸輸卡合部,並在前述基底盤處,設置被與前述排出桿之凸輪卡合部可自由滑動地做卡合並使前述排出桿以特定之軌跡來轉動之動作凸輪部。
(10)如前述(1)~前述(9)中之任一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置有將前述一對之軌道朝向使前述搬送滾輪接近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的方向而作推壓之彈簧構件。
(11)如前述(1)~前述(10)中之任一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為使前述一對之軌道朝向相
互遠離接近的方向而同步地平行移動。
(12)如前述(1)~前述(11)中之任一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置有分別與被朝向從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而遠離的方向作了移動的前述一對之軌道作接觸並限制前述一對之軌道的移動之擋止構件。
(13)如前述(1)~前述(12)中之任一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置因應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位置而朝向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之側滑動構件,並在前述側滑動構件處設置有前述擋止構件。
(14)如前述(13)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在前述軌道處,係被設置有因應於前述側滑動構件之移動位置而與前述擋止構件作接觸之複數的被擋止構件。
(15)如前述(14)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前述各被擋止構件之與前述擋止構件間的接觸位置,係在前述軌道之移動方向上而被設於互為相異之位置處。
在上述之最理想之形態中所展示的各部之具體性形狀以及構造,係均僅為在實施本技術時之具體化的其中一例,而並不應藉由此些內容來對於本技術之技術性範圍作限定性之解釋。
19‧‧‧碟片搬送裝置
40‧‧‧基體底盤
43‧‧‧動作凸輪部
90‧‧‧側滑動構件
95‧‧‧擋止構件
102‧‧‧第1前側連桿臂
103‧‧‧第1後側連桿臂
104‧‧‧第1軌道
104b‧‧‧第1被擋止構件
104c‧‧‧第2被擋止構件
107‧‧‧固定滾輪(搬送滾輪)
108‧‧‧排出桿
110‧‧‧凸輪卡合部
112‧‧‧推壓滾輪(搬送滾輪)
113‧‧‧推壓彈簧
114‧‧‧收容庫
115a‧‧‧桿導引面
116a‧‧‧前側碟片導引面
117a‧‧‧後側碟片導引面
121‧‧‧第2前側連桿臂
122‧‧‧第2後側連桿臂
123‧‧‧第2軌道
123b‧‧‧第1被擋止構件
123c‧‧‧第2被擋止構件
128‧‧‧驅動滾輪(搬送滾輪)
130‧‧‧旋轉滾輪(搬送滾輪)
200‧‧‧碟片狀記錄媒體
[圖1]係為與圖2乃至圖75一同地而對於本技術之碟片搬送裝置的實施形態作展示者,本圖,係為被收容有藉
由碟片搬送裝置而搬送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碟片匣之立體圖。
[圖2]係為對於第1殼和第2殼之相互分離的狀態作展示之碟片匣之立體圖。
[圖3]係為對於從與圖2相異之方向而作了觀察的狀態時之第1殼和第2殼之相互分離的狀態作展示之碟片匣之立體圖。
[圖4]係為對於第1殼和第2殼藉由鎖定滑動構件而被作了鎖定之狀態作展示的碟片匣之剖面圖。
[圖5]係為碟片搬送裝置之立體圖。
[圖6]係為碟片搬送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7]係為主要對於被配置在基體底盤之上面側的各構件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8]係為主要對於被配置在基體底盤之下面側的各構件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9]對於基體框和基體板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10]對於基體框和單元板以及基體板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11]對於左側之路徑調整器和第1前側連桿臂等作展示之擴大分解立體圖。
[圖12]對於右側之路徑調整器和第2前側連桿臂等作展示之擴大分解立體圖。
[圖13]對於從與圖12相異之方向來作了觀察的狀態下之右側之路徑調整器和第2前側連桿臂等作展示之擴大
分解立體圖。
[圖14]路徑調整器之擴大側面圖。
[圖15]係為與圖16以及圖17一同對於路徑調整器之動作作展示者,本圖,係為對於路徑調整器係位於中立位置處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16]係為對於路徑調整器朝向其中一方而作了轉動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17]係為對於路徑調整器朝向另外一方而作了轉動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18]係為基體底盤之立體圖。
[圖19]係為對於基體底盤之第1基體的底面側和彈簧構件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20]係為對於驅動馬達以及各齒輪等作展示之擴大分解立體圖。
[圖21]係為對於滑輪支持器和夾定滑輪作展示之擴大分解立體圖。
[圖22]係為對於夾定滑輪被保持於滑輪支持器處的狀態作展示之擴大立體圖。
[圖23]係為對於第1滑輪支持器和第2滑輪支持器關閉的狀態作展示之平面圖。
[圖24]係為對於第1滑輪支持器和第2滑輪支持器展開的狀態作展示之平面圖。
[圖25]係為對於連動感和開始桿作展示之分解立體圖。
[圖26]係為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和副滑動構件作展示之分解立體圖。
[圖27]係為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和副滑動構件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28]係為對於副滑動構件之一部分以及動作桿等作展示之擴大立體圖。
[圖29]係為對於第2主滑動構件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30]係為對於側滑動構件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31]係為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和副滑動構件和第2主滑動構件以及側滑動構件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32]係為對於第1連桿機構和收容庫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33]係為對於第1連桿機構和收容庫分離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34]係為對於第1前側連桿臂和排出桿作展示之擴大立體圖。
[圖35]係為對於將推壓滾輪等收容在收容庫中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36]係為對於第2連桿機構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37]係為與圖38乃至圖75一同地對於碟片搬送裝置之動作作展示者,本圖,係為對於連桿機構等之初期狀態作展示的概略平面圖。
[圖38]係為對於滑動構件之初期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39]係為對於單元板等之初期狀態作展示的概略側面圖。
[圖40]係為對於開始裝載動作而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朝向夾定位置作搬送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41]接續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朝向夾定位置作搬送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42]係為對於藉由限制桿之被作用軸而使動作桿被作推壓並轉動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43]接續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朝向夾定位置作搬送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44]對於在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時,第1軌道之被擋止構件與側滑動構件之擋止構件相接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45]係為對於排出桿被轉動而推壓滾輪等被收容在收容庫中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46]接續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朝向夾定位置作搬送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47]接續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朝向夾定位置作搬送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48]接續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朝向夾定位置作搬送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49]係為對於副滑動構件朝向後方移動的途中之狀態作展示的概略平面圖。
[圖50]係為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和副滑動構件成為一
體並朝向後方移動的途中之狀態作展示的概略平面圖。
[圖51]係為對於單元板朝向上方移動的途中之狀態作展示的概略側面圖。
[圖52]係為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和副滑動構件一直被移動至後方之移動端處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53]係為對於第1軌道和第2軌道被朝向相互遠離之方向移動,而推壓滾輪和旋轉滾輪以及碟片保持銷從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部而遠離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54]對於在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夾定時,第1軌道之被擋止構件與側滑動構件之擋止構件相接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55]係為對於單元板一直移動至上方之移動端處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側面圖。
[圖56]係為對於開始退片動作而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朝向碟片匣作搬送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57]係為對於路徑調整器被轉動而定位用突部被插入至碟片匣之保持溝中並被作了定位的狀態作展示之擴大立體圖。
[圖58]係為對於路徑調整器被轉動而定位用突部被插入至碟片匣之保持溝中的狀態作展示之擴大側面圖。
[圖59]係為對於藉由限制桿之被作用軸而使動作桿被作推壓並開始副滑動構件之朝向前方的移動之狀態作展示的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60]係為對於限制桿之被作用軸以越過動作桿的方式而作了移動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61]係為對於限制桿之被作用軸被第1主滑動構件所推壓並開始第1軌道之朝向前方的移動之狀態作展示的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62]係為對於從非咬合位置起而第1主滑動構件和副滑動構件成為一體並朝向前方移動的途中之狀態作展示的概略平面圖。
[圖63]係為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和副滑動構件從非咬合位置起而朝向前方移動,並藉由鎖定用桿而使副滑動構件相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而被作了鎖定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64]係為對於側滑動構件朝向前方移動時的單元板之狀態作展示的概略側面圖。
[圖65]係為對於被推壓滾輪所推壓而使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朝向碟片匣作搬送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66]係為對於排出桿在滑動突部處滑動而推壓滾輪朝向下方作了移動的狀態作展示之擴大立體圖。
[圖67]係為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推壓滾輪所推壓而正被收容於碟片匣中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側面圖。
[圖68]係為對於接著被推壓滾輪所推壓而使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朝向碟片匣作搬送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69]係為對於接著被推壓滾輪所推壓而使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收容在碟片匣中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平面圖。
[圖70]係為對於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推壓滾輪所推壓並被收容於碟片匣中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側面圖。
[圖71]係為對於當碟片狀記錄媒體被推壓滾輪所過度地朝向前方推壓時,被支持於限制桿和第1軌道之間的拉張彈簧作了伸長之狀態作展示的概略平面圖。
[圖72]係為與圖73乃至圖75一同地,而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和副滑動構件從前方之移動端起而朝向後方一直移動至非咬合位置處時的鎖定用桿等之動作作展示者,本圖,係為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和副滑動構件剛從前方之移動端起而朝向非咬合位置移動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73]係為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和副滑動構件接著朝向後方移動而第1主滑動構件之第2主齒條部和驅動齒輪間之咬合被作了解除時,由鎖定用桿所致的副滑動構件之鎖定被作了解除之狀態作展示的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74]係為對於第1主滑動構件和副滑動構件接著朝向後方移動而主滑動構件之第2副齒條部和驅動齒輪間之咬合被作了解除時的狀態作展示的概略擴大平面圖。
[圖75]係為對於副滑動構件一直被移動至非咬合位置處後的狀態作展示之概略擴大平面圖。
31‧‧‧路徑調整器
40‧‧‧基體底盤
43‧‧‧動作凸輪部
43a‧‧‧第1凸輪部
43b‧‧‧第2凸輪部
43c‧‧‧第3凸輪部
44‧‧‧齒輪移動孔
45‧‧‧第1軸移動孔
46‧‧‧第2軸移動孔
47‧‧‧銷移動孔
48‧‧‧連結部移動孔
49‧‧‧作用軸移動孔
62‧‧‧第3傳導齒輪
67b‧‧‧卡合孔
67c‧‧‧碟片保持銷
67d‧‧‧軸插通孔
67e‧‧‧支持軸
68‧‧‧第2連動桿
68b‧‧‧卡合孔
68c‧‧‧碟片保持銷
69‧‧‧開始桿
69a‧‧‧被推壓軸
69b‧‧‧作用軸
70‧‧‧線圈彈簧
92‧‧‧導引部
94‧‧‧凸輪滑動孔
94c‧‧‧前側滑動部
101‧‧‧連桿機構
102‧‧‧第1前側連桿臂
103‧‧‧第1後側連桿臂
103a‧‧‧連結軸部
104‧‧‧第1軌道
107‧‧‧固定滾輪(搬送滾輪)
108‧‧‧排出桿
109‧‧‧被支持面部
110‧‧‧凸輪卡合部
111‧‧‧滾輪支持面部
112‧‧‧推壓滾輪(搬送滾輪)
118‧‧‧限制桿
118b‧‧‧被作用軸
119‧‧‧拉張彈簧
120‧‧‧第2連桿機構
121‧‧‧第2前側連桿臂
122‧‧‧第2後側連桿臂
122a‧‧‧連結軸部
123‧‧‧第2軌道
123a‧‧‧被作用軸
125‧‧‧二段齒輪
126‧‧‧進給齒輪
128‧‧‧驅動滾輪(搬送滾輪)
129‧‧‧進給平齒輪
130‧‧‧旋轉滾輪(搬送滾輪)
131‧‧‧齒輪蓋體
200‧‧‧碟片狀記錄媒體
Claims (15)
- 一種碟片搬送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一對之軌道,係沿著在與中心軸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而被朝向拉入方向或排出方向作搬送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的被作搬送之方向延伸,並包夾被作搬送之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地而位置於相反側處;和複數之連桿臂,係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基體底盤上,並被設為能夠相對於前述一對之軌道而轉動,而使前述一對之軌道朝向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接近遠離的方向作平行移動;和搬送滾輪,係被支持於前述軌道上,並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相接,而藉由至少使1個搬送滾輪作旋轉,來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和排出桿,係被設為能夠相對於至少其中一方之前述軌道而轉動,並藉由被作轉動,來推壓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並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在前述排出桿處,設置有對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作推壓之推壓滾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置有:在由前述排出桿所進行之對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的非推壓時,使前述排出桿從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路徑而退避並作收容之收容庫。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 中,在將前述排出桿收容於前述收容庫中的狀態下,使前述推壓滾輪作為搬送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前述搬送滾輪而起作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將前述收容庫安裝於前述軌道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在前述收容庫處,設置有導引被作收容之前述排出桿的桿導引面、和導引被作搬送之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的碟面導引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置有將前述排出桿朝向收容至前述收容庫中之方向作推壓的推壓彈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前述排出桿,係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持於前述連桿臂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在前述排出桿處設置凸輪卡合部,並在前述基體底盤處,設置被與前述排出桿之凸輪卡合部可自由滑動地做卡合並使前述排出桿以特定之軌跡來轉動之動作凸輪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置有將前述一對之軌道朝向使前述搬送滾輪接近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的方向而作推壓之彈簧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為使前述一對之軌道朝向相互遠離接近的方向 而同步地平行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置有分別與被朝向從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外周面而遠離的方向作了移動的前述一對之軌道作接觸並侷限前述一對之軌道的移動之擋止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係設置因應於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位置而朝向與前述碟片狀記錄媒體之搬送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之側滑動構件,並在前述側滑動構件處設置有前述擋止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在前述軌道處,係被設置有因應於前述側滑動構件之移動位置而與前述擋止構件作接觸之複數的被擋止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碟片搬送裝置,其中,前述各被擋止構件之與前述擋止構件間的接觸位置,係在前述軌道之移動方向上而被設於互為相異之位置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95520A JP2013058282A (ja) | 2011-09-07 | 2011-09-07 |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29962A TW201329962A (zh) | 2013-07-16 |
TWI457915B true TWI457915B (zh) | 2014-10-21 |
Family
ID=47754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31017A TWI457915B (zh) | 2011-09-07 | 2012-08-27 | Disc conveyor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01131B2 (zh) |
JP (1) | JP2013058282A (zh) |
KR (1) | KR20130027422A (zh) |
CN (1) | CN103000199A (zh) |
TW (1) | TWI45791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52687B2 (ja) * | 2013-04-17 | 2017-06-2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 |
US10497392B2 (en) * | 2016-03-23 | 2019-12-03 | Sony Corporation | Disk holder for disk cartridg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96795B2 (en) * | 1998-03-27 | 2002-05-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Disc changer with gap maintaining means |
JP3640174B2 (ja) * | 2001-04-09 | 2005-04-2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
TW200521976A (en) * | 2003-12-18 | 2005-07-01 | Yamauchi Corp | Disk transfering memb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28799A (ja) | 1998-05-11 | 1999-11-30 | Nakamichi Corp | ディスク移送装置 |
JP3690300B2 (ja) | 2001-04-05 | 2005-08-3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
EP2328150B1 (en) * | 2003-03-31 | 2013-06-26 | Clarion Co., Ltd. | Disk drive and disk loading mechanism |
JP2005174441A (ja) * | 2003-12-10 | 2005-06-30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ローディング装置及び情報装置 |
CN2783484Y (zh) * | 2005-03-17 | 2006-05-24 | 谷林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 光盘播放装置 |
JP4222386B2 (ja) * | 2006-06-23 | 2009-02-1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搬送機構及び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
JP4784415B2 (ja) * | 2006-07-06 | 2011-10-05 |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装置 |
JP2011108315A (ja) * | 2009-11-16 | 2011-06-02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
-
2011
- 2011-09-07 JP JP2011195520A patent/JP2013058282A/ja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
- 2012-07-31 US US13/562,499 patent/US8701131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8-27 KR KR1020120093620A patent/KR20130027422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2-08-27 TW TW101131017A patent/TWI457915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08-31 CN CN2012103213585A patent/CN10300019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96795B2 (en) * | 1998-03-27 | 2002-05-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Disc changer with gap maintaining means |
JP3640174B2 (ja) * | 2001-04-09 | 2005-04-2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
TW200521976A (en) * | 2003-12-18 | 2005-07-01 | Yamauchi Corp | Disk transfering memb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701131B2 (en) | 2014-04-15 |
CN103000199A (zh) | 2013-03-27 |
US20130061254A1 (en) | 2013-03-07 |
JP2013058282A (ja) | 2013-03-28 |
KR20130027422A (ko) | 2013-03-15 |
TW201329962A (zh) | 2013-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2243335A (ja) |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 | |
TWI453735B (zh) | Disc conveyor | |
TWI457915B (zh) | Disc conveyor | |
US7827569B2 (en) | Recording medium drive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2008226364A (ja) | 搬送機構、搬送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4054133B2 (ja) |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 |
JP3693919B2 (ja) | ディスク装置 | |
CN108885883B (zh) | 磁盘传送装置 | |
JP6152687B2 (ja) |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 | |
JPH07111012A (ja) | ディスクファイル装置 | |
JP2006252607A (ja) |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 |
JP2013058279A (ja) |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 | |
JP2013058281A (ja) |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
JP3959312B2 (ja)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の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 |
WO2004049324A1 (ja) |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 |
JP4941840B2 (ja) |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
JP4232075B2 (ja) |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 |
JP3882755B2 (ja) |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 |
JP3959311B2 (ja)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 |
JP3638649B2 (ja) |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装置 | |
JP3796215B2 (ja) |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 |
WO2003098621A1 (fr) | Dispositif de chargement de disque | |
JP4482907B2 (ja) | ディスク装置 | |
JP3928477B2 (ja) |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 |
JP3969177B2 (ja) |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D4A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