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3912B - 接合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接合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3912B
TWI443912B TW100109675A TW100109675A TWI443912B TW I443912 B TWI443912 B TW I443912B TW 100109675 A TW100109675 A TW 100109675A TW 100109675 A TW100109675 A TW 100109675A TW I443912 B TWI443912 B TW I4439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joint
joint connector
connection
recess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9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2404A (en
Inventor
Yusuke Funayose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12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2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3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39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8Short-circuiting members for bridging contacts in a counterpart
    • H01R31/085Short circuiting bus-strip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Description

接合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車輛中之各構件間進行電氣連接之接合連接器,更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具有防水構造之接合連接器。
習知,接合連接器具備:具有連接到電線之端子金屬器具之連接器外殼;及連接到該連接器外殼之另一側之連接器外殼;在上述另一側之連接器外殼內,經由樹脂模具材料設置有上述端子金屬器具和可進行電氣連接之匯流排。而且,將連接器外殼與另一側連接器外殼連結時,進入至該另一側之連接器外殼內部之上述連接器外殼之一部分抵接於樹脂模具材料成為被推壓之狀態,同時端子金屬器具與匯流排進行電氣連接(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01-110511號公報)。
上述接合連接器,雖然可想像到藉由對另一側之連接器外殼連結時連接器外殼之推壓力使樹脂模具材料產生一定之密封性之可能性,但其作用並未被明確化,而且假設即便存在密封性,亦擔心由於另一側之連接器外殼與連接器外殼之連結狀態或作為密封材料作用之樹脂模具材料之裝配狀態等導致密封性發生變化。又,有希望能確保匯流排與樹脂模具材料之間密封性之需求。再者,由匯流排及樹脂模具材料所組成之匯流排體,因為是配裝在另一側之連接器外殼之內側壁面所構成,因此會導致該另一側之連接器外殼成為大型化。
本發明係考慮上述之課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接合連接器,除了可確實且穩定地阻止滲入連接器內部之水分於空腔間移動在提高密封性之同時,可藉由使構成簡化而成為小型化。
本發明之技術方案1之發明係一種接合連接器(10、150、200),其為包含:第1連接器(16、154),具有可收容連接在配線前端之連接端子(14)之複數空腔(32、152);及第2連接器(18、156、202),收容可連接於上述連接端子(14)所形成之匯流排(46a~46c、158、208);將上述第1連接器(16、154)與上述第2連接器(18、156、202)嵌合,連接上述複數之連接端子(14)與上述匯流排(46a~46c、158、208)使上述複數之配線間進行電氣連接,其特徵在於,上述第2連接器(18、156、202)具備凹部(50、166、204),由在連接上述第1連接器(16、154)之端部與成為相反側之端部側所形成,於上述凹部(50、166、204)中,上述匯流排(46a~46c、158、208)被配置為至少有一部分暴露之方式,同時以覆蓋上述凹部(50、166、204)之方式設置密封手段(48、168、206)。
技術方案2之發明如技術方案1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密封手段(48、168、206)係由被封入上述凹部(50、166、204)內一體成型之彈性材料所組成。
技術方案3之發明如技術方案1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匯流排(46a~46c、158、208)係由將連接於上述連接端子(14)之端子部(54a、54b、160a~160e、216a、216b),和上述端子部(54a、54b、160a~160e、216a、216b)之端部彼此連接之連接部(56、172、214)所組成,上述匯流排(46a~46c、158、208)之至少一部分包含上述連接部(56、172、214)。
技術方案4之發明如技術方案1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凹部(204)係自上述第2連接器(202)之端部延伸至上述第1連接器(16)與上述第2連接器(202)抵接之位置。
技術方案5之發明如技術方案1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第2連接器(18、156、202)形成為剖面近似矩形狀,上述凹部(50、166、204)亦同樣地形成為剖面近似矩形狀。
技術方案6之發明如技術方案1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接合連接器(10、150、200)係被使用在跨騎式車輛(80)中使用時成為高溫之零件,被用於與O2 感測器(124)、調節器(112)、噴射器(118)中至少一個零件之連接。
技術方案7之發明如技術方案1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接合連接器(10、150、200)在跨騎式車輛(80)中被用於與引擎控制單元(110)、檢測上述跨騎式車輛(80)傾斜之傾斜感測器(116)、控制節流閥開度之節流控制手段及控制把手(88)操舵量之操舵量控制手段中至少一個零件之連接。
技術方案8之發明如技術方案1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配線在內部具備複數根之芯線(40),為具有可撓性之軟性電纜(12)。
根據技術方案1之發明,在構成接合連接器(10、150、200)之第2連接器(18、156、202)中,因為以設置有連接第1連接器(16、154)之端部與成為相反側之端部側所形成之凹部(50、166、204),於上述凹部(50、166、204)中,配置成匯流排(46a~46c、158、208)之至少一部分暴露之方式,且設有以覆蓋上述凹部(50、166、204)方式之密封手段(48、168、206)所構成,因此,可藉由上述密封手段(48、168、206)確實且穩定地阻止例如通過配線滲入至第1連接器(16、154)內之水分沿匯流排(46a~46c、158、208)在複數空腔(32、152)間移動。
其結果為,可確實避免水分沿匯流排(46a~46c、158、208)移動時所擔心電流之洩漏,經由接合連接器(10、150、200)可使電流確實且穩定地流通。
又,因為在第2連接器(18、156、202)之端部所形成之凹部(50、166、204)安裝密封手段(48、168、206),因此,與將不為同一個體之另外之密封手段裝配到上述第2連接器(18、156、202)之有關習知技術之接合連接器相比,可使構成簡化,在此同時可謀求上述接合連接器(10、150、200)之小型化。
根據技術方案2之發明,因為使密封手段(48、168、206)為被封入凹部(50、166、204)內成為一體成形之彈性材料,藉由將上述彈性材料流入上述凹部(50、166、204)內可簡便且確實地安裝密封手段(48、168、206),除了可謀求接合連接器(10、150、200)中零件數之削減,同時可穩定地維持上述安裝狀態。
根據技術方案3之發明,由端子部(54a、54b、160a~160e、216a、216b)、及將上述端子部(54a、54b、160a~160e、216a、216b)之端部彼此連接之連接部(56、172、214)構成匯流排(46a~46c、158、208),藉由上述匯流排(46a~46c、158、208)之至少一部分包含上述連接部(56、172、214),可避免水分自一端子部(54a、160a、216a)通過連接部(56、172、214)流向另一端子部(54b、160b~160e、216b),故並無水分通過上述匯流排(46a~46c、158、208)於空腔(32、152)間移動,為較佳。
根據技術方案4之發明,藉由使凹部(204)自第2連接器(202)之端部延伸至第1連接器(16)與第2連接器(202)抵接之位置,不僅可確實阻止通過配線而滲入之水分,亦可確實阻止來自上述第1連接器(16)與第2連接器(202)之連接部位之水分之滲入。其結果為,可更進一步提高接合連接器(200)之防水功能。
根據技術方案5之發明,因為將第2連接器(18、156、202)形成為剖面近似矩形狀,上述凹部(50、166、204)亦同樣形成為剖面近似矩形狀,因此,可確保上述凹部(50、166、204)之形狀配合上述第2連接器(18、156、202)之剖面形狀且尺寸較大,就可加大對該凹部(50、166、204)設置的密封手段(48、168、206)。
根據技術方案6之發明,於跨騎式車輛(80)中使用時會成為高溫之零件,藉由使用與O2 感測器(124)、調節器(112)、噴射器(118)之任一零件連接之接合連接器(10、150、200),於上述O2 感測器(124)、調節器(112)、噴射器(118)等冷卻時,因其溫度差所產生之負壓,有使水分通過配線內滲入接合連接器(10、150、200)之內部之可能性,但即便此種情形,由於以覆蓋匯流排(46a~46c、158、208)之一部分之方式設置有密封構件(48、168、206),可避免通過該匯流排(46a~46c、158、208)之水分之移動。
根據技術方案7之發明,於跨騎式車輛(80)中,與引擎控制單元(110)、檢測上述跨騎式車輛(80)之傾斜之傾斜感測器(116)、控制節流閥之開度之節流控制手段、控制把手(88)之操舵量之操舵量控制手段之至少一個零件之連接使用接合連接器(10、150、200),可確實避免如上所述之上述水分滲入不耐水分之上述引擎控制單元(110)、上述傾斜感測器(116)、上述節流控制手段及上述操舵量控制手段,可確實保護不受該水分滲入。
根據技術方案8之發明,將內部具備複數芯線(40)之具有可撓性之軟性電纜(12)應用於配線時,與相同直徑之一般電纜(12a)相比,因為芯線(40)較細,根數較多,會擔心管(42)內之間隙變小產生毛細管現象,但即便通過上述芯線(40)間之間隙被上吸之水分滲入第1連接器(16、154)內,亦可藉由設置於第2連接器(18、156、202)之密封手段(48、168、206)確實且穩定地阻止通過匯流排(46a~46c、158、208)之上述水分之移動。
配合隨附圖式與以下較佳實施形態例之說明,應可更明確上述之目的、特徵及優點。
以下,對本發明之接合連接器舉出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進行詳細說明。
於圖1中,元件符號10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
如圖1~圖7所示,此接合連接器10係由具有連接於複數(例如6根)軟性電纜12之連接端子14之第1連接器16,及連接該第1連接器16之第2連接器18所構成。再者,圖1表示將構成上述接合連接器10之第1連接器16與第2連接器18相互連結並卡止之狀態。
第1連接器16具備:由樹脂製材料所組成之第1外殼20,及插入該第1外殼20內部之複數連接端子14。再者,連接端子14係對應上述軟性電纜12之根數而設置複數(例如6根)。
此第1外殼20形成為例如剖面近似矩形狀,具有形成於其一端部側(箭頭A1方向),插入第2連接器18內部之插入部22,及形成於另一端部側(箭頭A2方向),比上述插入部22擴寬之擴寬部24。於插入部22之外面,設置有一組突起部26,將第1連接器16連接於第2連接器18時,會卡合在該第2連接器18之第1孔部28或第2孔部30。
又,將第1連接器16連接於第2連接器18時,擴寬部24被配置於該第2連接器18之外側。
另一方面,於第1外殼20之內部形成有:第1空腔(cavity)32,形成於插入部22收容有連接端子14;及第2空腔34,形成於擴寬部24之內部插入有軟性電纜12之一部分。第1空腔32係對應複數之連接端子14之數量被分割,例如,與第1外殼20長度之方向(箭頭A1、A2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箭頭B方向)被分割成3份之同時,與該寬度方向正交之高度方向(箭頭C方向)被分割成2份。而且,第1空腔32貫通第1外殼20之一端部側(箭頭A1方向),同時另一端部側(箭頭A2方向)與第2空腔34連通。
第2空腔34朝向第1外殼20之另一端部側(箭頭A2方向)開口,於其內部,設置有保持軟性電纜12並進行密封之襯墊36,藉由自上述第2空腔34之開口部被插入之抵住物38將上述襯墊36固定。
連接端子14係由例如具有導電性之金屬製材料形成為剖面半圓狀,分別被插入並固定於第1空腔32之內部。而且,於成為第2空腔34側(箭頭A2方向)之連接端子14之端部,藉由焊接等分別與軟性電纜12進行電氣連接。
如圖7A所示,此軟性電纜12,例如,將複數根之芯線40收容於內部,其外側由具有可撓性之樹脂製材料所組成之管42覆蓋。此軟性電纜12與圖7B所示之一般電纜12a之芯線40a相比,因為具有可撓性,故芯線40之直徑形成為較小,而且該芯線40之根數可設置得較多。
第2連接器18包含:由樹脂製材料所組成之第2外殼44;保持於該第2外殼44內部之複數(例如3個)匯流排46a~46c;及設置於上述第2外殼44之一端部之密封構件48。
第2外殼44形成為剖面近似矩形狀之有底筒狀,於成為其底部之一端部,形成安裝有密封構件48之凹部50,另一方面,於另一端部側(箭頭A2方向),形成有第1連接器16之插入部22可插入之第3空腔52。凹部50形成為剖面近似矩形狀且自第2外殼44之一端部只以指定之深度朝長度方向(箭頭A2方向)形成凹陷之長方體狀。
第3空腔52於第2外殼44之另一端部側(箭頭A2方向)開口,沿該第2外殼44之長度方向(箭頭A1、A2方向)延伸到大致中央部。
又,於第2外殼44之另一端部側(箭頭A2方向),分別形成一對之第1及第2孔部28、30,該第1孔部28與第2孔部30被設置為沿上述第2外殼44之長度方向(箭頭A1、A2方向)分開指定之間隔而設置。
匯流排46a~46c係由具有導電性之金屬製材料形成為剖面U字狀,並包含平行的2根端子部54a、54b,與將該端子部54a、54b之端部彼此加以連接之連接部56。而且,匯流排46a~46c,於將一對端子部54a、54b與第2外殼44之高度方向(箭頭C方向)配置成為平行之狀態下,將複數個匯流排46a~46c沿著與第2外殼44之長度方向(箭頭A1、A2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箭頭B方向)配置成並排之等間隔分開。
又,匯流排46a~46c,將其端子部54a、54b分別插通並保持於凹部50與第3空腔52之間所形成之貫通孔58中,同時將連接部56於凹部50內,配置成上述端子部54a、54b之前端側成為在第3空腔52之內。詳細而言,將匯流排46a~46c之連接部56配置成自凹部50之底面分開指定之間隔。
即,匯流排46a~46c之端子部54a、54b在例如自第2外殼44之另一端部側(箭頭A2方向)所見之狀態下,於第2外殼44之寬度方向(箭頭B方向)等間隔分開,且於該第2外殼44之高度方向(箭頭C方向)亦被配置成分開指定間隔之狀態。
於凹部50中,設置有例如含有橡膠等彈性材料或樹脂製材料之密封構件48,藉由該密封構件48保持匯流排46a~46c之連接部56及端子部54a、54b之一部分。此密封構件48,例如使用熱可塑性樹脂,藉由對該熱可塑性樹脂加溫使其熔融後流入凹部50之內,使其冷卻固化,藉以與上述凹部50安裝成為一體。再者,此密封構件48係以與第2外殼44之一端部成為大致同一面之方式安裝於凹部50內。再者,此密封構件48之材質只要係具有密封功能之彈性材料即可,其材質並無特別之限定。
如此,密封構件48係以填滿凹部50內之方式被安裝,故與該凹部50之形狀同樣地形成為剖面近似矩形狀之長方體狀。
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10,基本上係以如上所述之方式所構成者,其次,針對將第1連接器16與第2連接器18加以連接之情況進行說明。再者,於第1連接器16中,相對於安裝在其內部之複數個連接端子14分別處於與軟性電纜12連接之狀態。
首先,如圖3所示,第1連接器16與第2連接器18被配置成為在一直線上,使該第1連接器16之插入部22,與上述第2連接器18中之第3空腔52之開口部為對向。
其次,將第1連接器16之插入部22朝上述第2連接器18之開口部中插入,使其突起部26卡合於第1孔部28(參照圖2)。藉此,各連接端子14分別與匯流排46a~46c之端子部54a、54b相對,使第1連接器16與第2連接器18處於被定位且暫時固定(暫時卡止)之狀態,上述第1連接器16與第2連接器18不會脫離。
最後,藉由將第2連接器18進一步朝向第1連接器16側(箭頭A2方向)推壓,插入部22之端部抵接於第3空腔52之端部,同時突起部26自第1孔部28脫離而插入並卡合於第2孔部30(參照圖1)。即,第1空腔32藉由第1連接器16之一端部與第2連接器18之抵接而各自分離。
又,於連接端子14中,匯流排46a~46c之端子部54a、54b被插入並接觸其內周側,設置於上部側之連接端子14與設置於下部側之連接端子14,經由匯流排46a~46c進行電氣連接。藉此,第1連接器16與第2連接器18成為被完全連接之卡止狀態。
其次,一面參照圖9及圖10,一面對將上述接合連接器10用於例如跨騎式車輛之二輪機車80之情況進行簡單之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應用於各種跨騎式車輛(包括速克達型、公路(on road)型、越野(off road)型等)。
如圖9所示,此二輪機車80具備:車體架82、作為操舵輪之前輪84、作為驅動輪之後輪86、操舵上述前輪84之把手88、乘坐人員就座之座墊90,及作為原動機之引擎92。
在固著於車體架82前端部之頭管94,使軸支前輪84之左右一對之前叉96經由轉向桿(steering stem)被樞支。把手88被安裝於轉向桿可操縱前輪84。另一方面,於車體架82之下部後方側,使軸支後輪86之搖臂98被支持為可上下方向搖動。
又,於車體架82之上部,設置有燃料箱100,同時於該燃料箱100之後方設置有座墊90。此座墊90係由駕駛用之前座墊104,及後部乘客用之後座墊106所構成,在設置於上述前座墊104下部之內盒(inner box)108中配置有:ECU110(引擎控制單元);及調節器112,未圖示之發電機所產生之電,進行整流以控制過量充電。另一方面,於後座墊106之下部配置有電池114。此ECU110係作為進行引擎92之燃料噴射控制、各種電氣設備之控制等之控制部而發揮功能。
又,於車體架82,配置有傾斜感測器(bank sensor)116,用以於二輪機車80倒下時檢測出該二輪機車80之狀態使引擎92停止。
引擎92,配置有將未圖示之燃料噴射到汽缸內之複數個噴射器118,同時連接有與上述汽缸連通之排氣管120,該排氣管120一面向後方彎曲一面延伸並連接於消音器(muffler)122。於此排氣管120之途中,安裝有用以檢測出流通於內部之排放氣體中氧氣量之O2 感測器124。
而且,如圖10所示,上述之調節器112、傾斜感測器116、電池114及O2 感測器124分別經由軟性電纜12電氣連接於ECU110,同時於上述軟性電纜12之途中,分別設置有接合連接器10。
上述二輪機車80,例如將調節器112、噴射器118及O2 感測器124配置於會成為高溫之引擎92及排氣管120之附近,故上述引擎92在運轉狀態下會被加溫至指定溫度。例如,經加溫後之調節器112等之零件,藉由與大氣或雨水等接觸而冷卻時,會有因其溫度差而導致零件內部產生負壓,藉由該負壓而使水分被上吸,通過軟性電纜12內滲入至接合連接器10之內部之可能性。
於本申請案之發明中,如上所述即便接合連接器10之內部有水分滲入之情況下,由於以覆蓋匯流排46a~46c之連接部56之方式設置有密封構件48,故可避免水分在該匯流排46a~46c中自一端子部54a朝向另一端子部54b傳輸移動,可確實防止在第2外殼44內之上述水分之移動。
又,上述接合連接器10亦可用於連接例如二輪機車80中檢測出加速器握把之操縱量,並於馬達之驅動作用下應用可以根據該操縱量控制節流閥開度之線傳油門(TBW,throttle-by-wire)之電子節流控制裝置。在此情況,於連接構成電子節流控制裝置之馬達與ECU110之軟性電纜12之途中設置接合連接器10。
此外,亦可將接合連接器10用於連接例如二輪機車80中檢測出把手88之操舵量(操舵角度),並根據該操舵量驅動馬達,藉此可操舵前輪84之電動動力轉向(EPS,electric power steering)。在此情況,於連接構成電動動力轉向之馬達與ECU110之軟性電纜12之途中設置接合連接器10。
即,如上所述在應用線傳油門之電子節流控制裝置、電動動力轉向、電池114及傾斜感測器116之連接,藉由使用接合連接器10,可確實避免不耐水分滲入之上述電子節流控制裝置、電動動力轉向、電池114及傾斜感測器116中滲入上述水分,可確實保護不受該水分滲入。
如上所述,在第1實施形態中,密封構件48被設置在第2連接器18之一端部所設之凹部50內,保持於匯流排46a~46c之連接部56附近,故可確實阻止通過該匯流排46a~46c與第2外殼44之間水分之流通。詳細而言,即便於水分滲入第2外殼44內之情況下,亦可藉由密封構件48阻止該水分沿匯流排46a~46c自一端子部54a朝向另一端子部54b移動。
其結果為,可確實避免水分沿匯流排46a~46c移動時所擔心電流之洩漏,經由接合連接器10可使電流確實且穩定地流通。
又,第2連接器18之凹部50係以暴露於外部之方式而形成,故藉由例如使樹脂製材料等彈性材料流入上述凹部50內,可簡便且確實地安裝密封構件48,而且可穩定地維持上述安裝之狀態。
此外,於第2連接器18之一端部,密封構件48露出於外部,故可容易以目測確認其安裝狀態及密封狀態。
再者,將構成接合連接器10之第1及第2連接器16、18形成剖面近似矩形狀之同時,被設置於該第2連接器18之一端部之凹部50亦形成剖面近似矩形狀,故可確保上述凹部50之形狀配合上述第2連接器18之剖面形狀且尺寸較大,如此一來,就可加大對該凹部50設置之密封構件48。又,藉由加大凹部50使密封構件48之安裝(裝填)作業更加容易。
再者,因為於構成第2連接器18之第2外殼44之內部預先設置匯流排46a~46c,並構成以密封構件48覆蓋且支持該匯流排46a~46c之連接部56之方式,故與將不為同一個體之另外之匯流排46a~46c裝配到第2連接器18之熟知技術相比,可抑制包含該第2連接器18之接合連接器10之大型化,同時可謀求小型化。
再者,將複數根芯線40收容於內部,其外側由具有可撓性之樹脂製材料所組成之管42所覆蓋之軟性電纜12用作配線之情況下,與同直徑之一般電纜12a之芯線40a(參照圖7B)相比,其芯線40之直徑較小,且根數較多,故上述芯線40間之間隙變窄,容易產生使滲入該管42內部之水分沿上述芯線40被上吸之毛細管現象。然而,對於上述接合連接器10而言,即便水分滲入構成軟性電纜12之管42之內部,且該水分沿芯線40朝第1及第2連接器16、18之內部移動時,可藉由密封構件48阻止該水分沿匯流排46a~46c自一端子部54a朝另一端子部54b移動。
其次,將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150表示於圖11~圖15中。再者,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10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之元件符號,省略其詳細說明。再者,圖11表示構成上述接合連接器150之第1連接器154與第2連接器156相互連結並卡止之狀態。
此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150與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10之不同處在於,僅將複數個第1空腔(cavity)152設置在沿著第1連接器154之寬度方向(箭頭B方向),且內裝於第2連接器156之匯流排158如同對應上述第1空腔152般,在沿著該第2連接器156之寬度方向(箭頭B方向)具有複數個端子部160a~160e。
第1連接器154具備形成為其寬度方向(箭頭B方向)較大,高度方向(箭頭C方向)較小之剖面長方形狀之第1外殼162,於該第1外殼162之內部,形成有沿長度方向(箭頭A1、A2方向)延伸,沿寬度方向(箭頭B方向)以等間隔分開之複數(例如5根)第1空腔152。而且,於第1空腔152之內部,分別插入有連接於軟性電纜12之連接端子14。
另一方面,與第1連接器154同樣地,第2連接器156具備形成為寬度方向(箭頭B方向)較大,且高度方向(箭頭C方向)較小之剖面長方形狀之第2外殼164。
又,於第2外殼164中,在其一端部側(箭頭A1方向)所形成之凹部166安裝有密封構件168,同時於另一端部側(箭頭A2方向)形成有第3空腔170。另一方面,於第2外殼164之內部,設置有由金屬製材料所形成之梳狀匯流排158,該匯流排158是由以等間隔分開且平行配置之複數(例如5根)端子部160a~160e,及將該端子部160a~160e之端部彼此連接之連接部172所構成。再者,凹部166形成為與第2外殼164之剖面形狀對應之剖面長方形狀。
而且,匯流排158係以端子部160a~160e與第2外殼164之長度方向(箭頭A1、A2方向)大致平行,連接部172於該第2外殼164之寬度方向(箭頭B方向)延伸之方式而配置。而且,匯流排158係處於端子部160a~160e被形成於凹部166與第3空腔170之間之貫通孔174所插通之狀態,使連接部172被配置於凹部166內,同時上述端子部160a~160e之前端被配置且突出於第3空腔170內。
即,匯流排158被配置為端子部160a~160e及連接部172被設置在沿第2外殼164之寬度方向(箭頭B方向)之水平方向,且相對於連接在第2連接器156之第1連接器154之第1空腔152為對向。
此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150,將包含第1空腔152之第1連接器154,及內裝有匯流排158之第2連接器156,於寬度方向(箭頭B方向)形成較大且於高度方向(箭頭C方向)形成較小之剖面扁平狀,故可設置於該高度方向有限制之空間等之中,為較佳。
又,與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10相同,密封構件168被設置在第2連接器156之一端部所設之凹部166內,且保持於匯流排158之連接部172附近,故可確實阻止該匯流排158與第2外殼164之間所通過水分之流通。其結果,可確實避免水分沿匯流排158移動時所擔心之電流之洩漏,可使電流經由接合連接器150而確實且穩定地流通。
其次,將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200表示於圖16及圖17中。再者,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10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之元件符號,省略其詳細說明。
與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10之差異在於,在此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200,取代在第2連接器202中設置凹部,使第3空腔(凹部)204沿該第2連接器202之長度方向(箭頭A1、A2方向)貫通,於其一端部側(箭頭A1方向)設置密封構件206。再者,圖16表示將構成上述接合連接器200之第1連接器16與第2連接器202相互連結並卡止之狀態,此時,第1連接器16係使用與構成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接合連接器10之第1連接器16。又,圖17表示於高度尺寸之大致中央部,與寬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將第2連接器202截斷後之剖面圖。
此第2連接器202具有沿第2外殼218之長度方向(箭頭A1、A2方向)貫通之第3空腔204,於該第3空腔204之一端部附近,設置有可保持匯流排208之保持區塊210。再者,第3空腔204形成為與第2外殼218之剖面形狀對應之剖面長方形狀。
保持區塊210與第2外殼218形成為一體,且具有可保持匯流排208之端子部216a、216b之貫通孔212。而且,匯流排208被配置為,其連接部214相對於保持區塊210而配置於第2外殼218之一端部側(箭頭A1方向),使端子部216a、216b之前端成為上述第2外殼218之另一端部側(箭頭A2方向)。
密封構件206係以自第2外殼218之一端部側(箭頭A1方向)覆蓋保持區塊210之方式安裝於第3空腔204之內部,匯流排208之端子部216a、216b之一部分自該密封構件206之端部突出。即,包含連接部214之匯流排208之大部分被密封構件206所覆蓋,同時藉由上述密封構件206而使匯流排208被牢固地固定在保持區塊210。即,第3空腔204作為安裝密封構件206之凹部而發揮功能。
而且,第1外殼20在對第2外殼218進行連結時,將該第1外殼20之一端部插入第3空腔204內並抵接於密封構件206之端部,同時將其連接端子14分別對匯流排208之端子部216a、216b進行連接。藉此,保持第1外殼20與第2外殼218之間之氣密。
此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200,可防止水分通過軟性電纜12滲入第1及第2連接器16、202之內部,同時自上述第1連接器16與上述第2連接器202之連接部位滲入之水分亦可藉由延伸至與上述第1連接器16之一端部抵接之位置為止的之密封構件206確實地被阻止。其結果為,可更進一步提高接合連接器200之防水功能。
又因為沒有必要對第2連接器202設置凹部,故亦可提高製造該第2連接器202之第2外殼218時之製造性。
此外,取代如上所述於一端部具有連接部214之匯流排208,藉由使用不具備該連接部214而於兩端部分別具備端子部之匯流排,可構成自第2連接器202之兩端部側分別連接不同之第1連接器16。此時,密封構件將被配置在保持區塊210之附近。換言之,於一方之第1連接器16與另一方之第1連接器16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因此,藉由密封構件將確實阻止一方之第1連接器16與另一方之第1連接器16之間通過第2連接器202內部之水分之流通。
再者,當然本發明之接合連接器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下採用各種構成。
10、150、200...接合連接器
12...軟性電纜
12a...電纜
14...連接端子
16、154...第1連接器
18、156、202...第2連接器
20、162...第1外殼
22...插入部
24...擴寬部
26...突起部
28...第1孔部
30...第2孔部
32、152...第1空腔
34...第2空腔
36...襯墊
38...抵住物
40、40a...芯線
42...管
44、164、218...第2外殼
46a~46c、158、208...匯流排
48、168、206...密封構件
50、166...凹部
52、170、204...第3空腔
54a、54b、160a~160e、216a、216b...端子部
56、172、214...連接部
58、212、174...貫通孔
80...二輪機車
82...車體架
84...前輪
86...後輪
88...把手
90...座墊
92...引擎
94...頭管
96...前叉
98...搖臂
100...燃料箱
104...前座墊
106...後座墊
108...內盒
110...ECU
112...調節器
114...電池
116...傾斜感測器
118...噴射器
120...排氣管
122...消音器
124...O2 感測器
210...保持區塊
A1、A2、B、C...箭頭
圖1係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在卡止狀態之全體縱剖面圖。
圖2係表示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在暫時卡止狀態之接合連接器之全體縱剖面圖。
圖3係表示圖1所示之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在卡止前狀態之接合連接器之全體縱剖面圖。
圖4係構成圖1之接合連接器之第1連接器之俯視圖。
圖5係構成圖1之接合連接器之第2連接器之前視圖。
圖6係沿圖5之VI-VI線之剖面圖。
圖7A係沿圖4之VIIA-VIIA線之剖面圖,圖7B係表示一般電纜之剖面圖。
圖8係表示於圖3之第2連接器中,於凹部設置密封構件之前之狀態之全體縱剖面圖。
圖9係裝載有藉由接合連接器連接各電氣設備之跨騎式車輛之二輪機車之全體側面圖。
圖10係表示圖9之二輪機車中之各電氣設備連接關係之概略電路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在卡止狀態之全體縱剖面圖。
圖12係表示圖11所示之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在卡止前狀態之接合連接器之全體縱剖面圖。
圖13係構成圖12之接合連接器之第1連接器之俯視圖。
圖14係構成圖12之接合連接器之第2連接器之前視圖。
圖15係沿圖14之XV-XV線之剖面圖。
圖16係表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連接器在卡止狀態之全體縱剖面圖。
圖17係構成圖16之接合連接器之第2連接器之全體橫剖面圖。
10...接合連接器
12...軟性電纜
14...連接端子
16...第1連接器
18...第2連接器
20...第1外殼
22...插入部
24...擴寬部
26...突起部
28...第1孔部
30...第2孔部
32...第1空腔
34...第2空腔
36...襯墊
38...抵住物
44...第2外殼
46a~46c...匯流排
48...密封構件
50...凹部
52...第3空腔
54a、54b...端子部
56...連接部
A1、A2、C...箭頭

Claims (6)

  1. 一種接合連接器,其構成為包含:第1連接器(16、154),其具有可收容連接於配線前端之連接端子(14)之複數空腔(32、152);及第2連接器(18、156、202),其收容可連接於上述連接端子(14)而形成之匯流排(46a~46c、158、208);而上述第1連接器(16、154)與上述第2連接器(18、156、202)被嵌合,上述複數之連接端子(14)與上述匯流排(46a~46c、158、208)被連接以使上述複數之配線間進行電氣連接,如此之接合連接器(10、150、200),其特徵在於,上述第2連接器(18、156、202)具備在與連接上述第1連接器(16、154)之端部成為相反側之端部側所形成之凹部(50、166、204),於上述凹部(50、166、204)中,係以上述匯流排(46a~46c、158、208)之至少一部分暴露之方式配置,同時以覆蓋上述凹部(50、166、204)之方式設置密封手段(48、168、206),上述密封手段(48、168、206)係由被封入至上述凹部(50、166、204)內一體成型之彈性材料所構成,上述匯流排(46a~46c、158、208)具有:連接於上述連接端子(14)之端子部(54a、54b、160a~160e、216a、216b)、及將上述端子部(54a、54b、160a~160e、216a、216b)之端部彼此連接且被配置於上述凹部(50、166、204)內之連接部(56、172、214)。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凹部(204)係自上述第2連接器(202)之端部延伸至上述第1連接器(16)與上述第2連接器(202)抵接之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第2連接器(18、156、202)係形成為剖面近似矩形狀,上述凹部(50、166、204)亦同樣形成為剖面近似矩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接合連接器(10、150、200)係被用作於跨騎式車輛(80)中使用時成為高溫之零件,被用於至少與O2 感測器(124)、調節器(112)、噴射器(118)之任一零件之連接。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接合連接器(10、150、200)係用於與跨騎式車輛(80)中之引擎控制單元(110)、檢測上述跨騎式車輛(80)的傾斜之傾斜感測器(116)、控制節流閥開度之節流控制手段、及控制把手(88)操舵量之操舵量控制手段之至少一零件之連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接合連接器,其中,上述配線係於內部具備複數根芯線(40)且為具有可撓性之軟性電纜(12)。
TW100109675A 2010-03-29 2011-03-22 接合連接器 TWI443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6241A JP5622415B2 (ja) 2010-03-29 2010-03-29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2404A TW201212404A (en) 2012-03-16
TWI443912B true TWI443912B (zh) 2014-07-01

Family

ID=44711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9675A TWI443912B (zh) 2010-03-29 2011-03-22 接合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622415B2 (zh)
CN (1) CN102823076B (zh)
BR (1) BR112012024269B1 (zh)
TW (1) TWI443912B (zh)
WO (1) WO20111222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0913B2 (ja) * 2015-09-30 2018-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防水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KR102343086B1 (ko) * 2017-04-26 2021-12-2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TWI814300B (zh) * 2021-09-03 2023-09-0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8072U (ja) * 1981-10-30 1983-05-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音響機器
JPH03126360U (zh) * 1990-04-04 1991-12-19
JPH08335476A (ja) * 1995-06-06 1996-12-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1110511A (ja) * 1999-10-07 2001-04-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防水ジョイントキャップおよび、防水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4259453B2 (ja) * 2004-10-29 2009-04-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JP5101974B2 (ja) * 2007-10-02 2012-12-1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金属部品支持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22247A1 (ja) 2011-10-06
JP2011210486A (ja) 2011-10-20
TW201212404A (en) 2012-03-16
CN102823076A (zh) 2012-12-12
BR112012024269A2 (pt) 2016-07-12
JP5622415B2 (ja) 2014-11-12
CN102823076B (zh) 2015-08-19
BR112012024269B1 (pt) 2019-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85015B2 (en) Multiconductor flat ribbon cable plug connector
US20110053398A1 (en) Water stop structure for wire harness
TWI443912B (zh) 接合連接器
KR101470276B1 (ko) 차량용 방수 커넥터
EP2466297B1 (en) Sensor apparatus
JP2007073449A (ja) コネクタケース
FR3005231A1 (fr) Appareil de controle electronique pour vehicule avec etancheite de logement de type etanche a l'eau et methode de fabrication associee
KR20180025855A (ko) 배터리 상태 검지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157632B2 (ja)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接続構造
JP2020518222A (ja) 非封止型コネクタを覆う工程を含む配線方法
CN203733911U (zh) 在电池的电极接头上的传感器电子装置的系统
JP2009302039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止水構造
JP6219092B2 (ja) 電装品配置構造
JP5503483B2 (ja) エンジン制御装置
JP2014187751A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6430913B2 (ja) 防水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05164008A (zh) 自动两轮车的防盗器放大器安装构造
JP6290407B2 (ja) 電気機器又は電子機器とコネクタ接続ユニットとの間のコネクタ装置及び該コネクタ装置の使用
JP5303533B2 (ja) スロットルボディに対する回路基板の取付構造
JP2014097700A (ja) 車載電子部品の支持構造
CN111527022B (zh) 跨骑式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
JP5961763B2 (ja) 電子回路接続構造
JP4764175B2 (ja) 電気接続箱
JP4824525B2 (ja) ガスセンサ用の回路基板収容ケース
KR20080004985U (ko) 와이어커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