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9771B - 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之方法、液晶配向層、其組成物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之方法、液晶配向層、其組成物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9771B
TWI439771B TW97111285A TW97111285A TWI439771B TW I439771 B TWI439771 B TW I439771B TW 97111285 A TW97111285 A TW 97111285A TW 97111285 A TW97111285 A TW 97111285A TW I439771 B TWI439771 B TW I4397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xy
phenyl
group
liquid crystal
pro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11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09950A (en
Inventor
Fabien Xavier Delbaere
Mohammed Ibn-Elhaj
Guy Marck
Julien Martz
Olivier Muller
Peggy Studer
Original Assignee
Rolic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lic Ag filed Critical Rolic Ag
Publication of TW200909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099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9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97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8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treatment of the surface, e.g. embossing, rubbing or light irradiation
    • G02F1/133788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treatment of the surface, e.g. embossing, rubbing or light irradiation by light irradiation, e.g. linearly polarised light photo-polymeri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11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organic films, e.g. polymeric fil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之方法、液晶配向層、其組成物及其用途
本發明係關於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之方法,其包括在基板上施用具有範圍在1到14 mPas之黏度的組成物,該組成物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溶劑;或在基板上施用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界面活性劑的組成物,其中後者對配向特性沒有任何負面的影響。此外,本發明亦關於上文引用的組成物和配向層,以及這些配向層在液晶裝置和光學或電光學組件上的用途。
對於配向或光配向材料的所有應用,需要製造液晶配向層,其藉著使用各種印刷或塗佈技術提供均勻且無缺陷的塗層或印刷薄膜。
配向層通常具有提供與配向表面接觸之液晶(LC)分子界限明確之取向的功能。大多數的LCs應用需要這類調整配向的工具以控制並設計將要使用的各向異性特性。
經刷磨之聚醯亞胺薄膜仍是一般LC顯示器的主流配向層。將聚醯亞胺塗佈成一層薄的配向膜(具有100奈米或更小的厚度),並乾燥。然後,以機械方式利用特製的布刷磨該薄膜的表面。
然而,刷磨不適合涵蓋大面積的配向。此外,許多與程序有關的變數不易控制。再者,配向薄膜可能被由刷磨過程產生之細微顆粒或纖維污染,且用於顯示器之薄膜電晶體亦可能因刷磨產生之靜電性而受損。這些問題可能導致低生產量及/或品質。
LPP(線性光聚合)光配向法,例如在美國專利第5,389,698號中描述的,是沒有機械接觸之程序,其補救以上的問題,並帶來額外的多用途。
在光配向法中,藉著以配向光,特別是線性偏振的UV光(LPUV)照射以光配向材料塗佈的基板,對配向層提供配向方向。光配向層,例如包括以聚肉桂酸乙烯酯(PVCN)為基礎的聚合物,並以線性偏振之UV光照射,開始各向異性的光反應。薄膜之經修飾的表面特性誘導配向層將較佳配向轉移至相鄰液晶分子的能力。
一方面,LPP光配向可用於LC單體的取向,例如在LC顯示器(LCD),像例如扭轉向列型LCD、垂直配向型LCD或同平面(in-plane)切換式LCD中使用的可切換LC盒。另一方面,可使用其配向聚合或可聚合LC。後者方法允許製造可用來例如作為相位差膜、補償膜、反射式或吸收式偏光膜之光學薄膜。
LPP光配向程序的基本優點是無接觸,並因此不限於硬和平的基板,亦可應用在可揉及/或弧形表面上。此外,可將配向方向設定為旋轉LPUV偏振平面的任何角度。所以,光配向是可揉薄膜基板之大量捲繞式處裡的較佳解決方法。與機械刷磨相反,光配向不會擦傷基板的表面。因此,可輕易地將多個具有個別光軸取向的各向異性層堆積在彼此的上方,而不會損害下層。
可設計LPP和LC二材料,使得LCP層內的光軸根據各自應用之需求而在LPP和LC之間的界面傾斜。
此外,亦可能輕易地藉著光罩曝光產生具有微米規模解析度之取向圖案。該可能性更增廣應用性的範圍,因此包括例如多象限LCD、3-D LCDs、圖案化干涉彩色濾光片和微光學。
通常藉著兩種主要技術即塗佈和印刷來施用光配向材料。塗佈法為例如旋塗、氣刀塗佈、葉片塗佈、刮刀塗佈、逆輥塗佈、轉移輥塗佈、壓花輥塗佈、接觸輥塗佈、鑄塗、噴塗、狹孔塗佈、壓延塗佈、電沉積塗佈、浸塗或壓鑄模塗佈。
印刷法為例如凸版印刷,如膠版印刷,凹紋印刷,如直接凹版印刷或平版凹版印刷,石印印刷,如平版印刷,或雕版印刷,如網版印刷。
通常,有五種主要的印刷程序,其差別在於圖像轉移的方法和所使用之圖像載體的一般類型。依程序而定,將印刷之圖像直接或間接轉移到基板上。在直接印刷時,圖像直接從圖像載體轉移到基板上,直接印刷之實例為凹版、膠版、網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程序。在間接或平版印刷中,首先將圖像從圖像載體轉移至橡皮布滾筒,然後再轉移至基板。石印印刷,最近最主要的印刷技術,是間接(平版)程序。
通常可將圖像載體(或板)分成四型:凸版、平版、凹紋或網版。在凸版印刷中,使圖像或印刷區上升超過非圖像區。在五種主要的印刷程序中,依賴凸版印刷的是活字和膠版印刷。在平版印刷中,圖像和非圖像區都是在相同的 的平面。藉著不同的物化特性界定圖像和非圖像區。石印印刷術是一種平版印刷程序。在凹紋印刷程序中,非印刷區是與基板在共同的表面水平下,而由具有不同深度及/或大小之精細蝕刻或雕刻的孔所組成的印刷區則是下凹的。凹版是一種凹紋印刷程序。在網版程序(亦稱為多孔印刷)中,藉著將油墨推過載有繪畫或排印圖像的多孔網而將圖像轉移到基板上。
噴墨印刷代表進一步建立並茁壯成長的工業圖像沉積程序,亦可將其稱為印刷,不管它與上述之印刷程序相比較有十分不同的特徵(例如其缺少圖像載體)。可以連續或按需即噴(DOD)的方式操作噴墨印刷機。在連續方式中,經由噴嘴抽吸流體,形成噴射液體。藉著強加上定時的擾動,導致表面張力驅動之噴射中斷,獲得均勻間隔與大小的小滴。這需要該流體具有某種導電性。按需即噴是許多工業應用如電子和顯示器選擇的方法。這主要是因為其有較小的墨滴尺寸、較高的精確度,且不需要使用摻雜劑使該流體較具導電性。從儲器中經由噴嘴以聲波脈衝噴出流體小滴。可藉著熱(氣泡噴射)或壓電(壓電噴射)方式產生脈衝。壓電DOD通常較適合各種溶劑。噴墨印刷技術最關鍵的部分,或許是流體及其物理特性。一方面,應該將流體參數最適化,以便在印刷期間形成適合特殊印刷機的可靠小滴(如黏度和表面張力)。亦應該將流體最適化,以便獲得適合特殊基板和均質薄膜的良好濕潤性。
在LCD工業中,成功地使用膠版印刷技術來塗佈配向 層。根據膠版印刷技術,可將取向層直接印刷成預定的圖案而不需要任何蝕刻程序。一般來說,膠版印刷程序可能是實質上連續的程序,其使用一系列的輥筒,將一定量的配向材料按照預定圖案轉移至想要的基板(典型為玻璃基板)表面上。在別的方面陳述,可裝配膠版裝置,以便自動連續運送多個玻璃面板通過該程序。該裝置使用特殊的樹脂板,其具有按預定圖案配置的一系列保持孔,以保持一定量的取向材料處裡溶液。旋轉樹脂板,隨後使其與玻璃面板表面直接接觸以釋放溶液並轉移預定的圖案,在表面上形成取向層。然後加熱該玻璃面板,以預硬化該取向層。
更詳細地說,在下文中描述了藉著膠版印刷製造取向層。將經分散的配向材料溶液滴下,並維持在所謂的花紋輥筒上。較佳的是花紋輥筒鍍有鉻或鉻和鎳(與配向材料溶液接觸的表面)。在花紋輥筒中形成角錐形狀的孔,深度為大約20微米,使得該經分散之配向材料溶液得以保留在孔中。
刮刀輥與花紋輥筒一起旋轉以幫助確保使配向材料溶液均勻地分散在花紋輥筒的表面上。使樹脂板與典型地包括銅之基底板附接。在較佳的具體實例中,樹脂板是由聚丁二烯樹脂形成,例如Asahi Kasei感光樹脂("APR")。為了易於說明,隨後在本文中將樹脂板稱為"APR"板。
APR板包括預定圖案的外表面。該圖案包括許多孔,如凹紋,使得配向材料溶液能夠留在該孔中。孔的深度較佳的是在大約15到20微米的範圍內。因此,與上文的總 括性說明相反,為了配向層應用,膠版印刷機使用凹紋代替凸版程序。
使配向材料溶液分散在花紋輥筒上。花紋輥筒和刮刀輥旋轉,並在外側圓周部分接觸。由刮刀輥提供接觸壓力,幫助在花紋輥筒中(即在孔中)的配向材料溶液均勻地分布,並將某些份量的溶液帶到花紋輥筒的表面上。然後使APR板與花紋輥筒接觸,並將配向材料溶液供應或遞送至APR板。典型地,由刮刀輥對花紋輥筒(或相反)施加的接觸力決定被轉移至APR板之配向材料溶液的量。然後將配向材料溶液保持在APR板孔中。
將LCD面板或玻璃固定在印刷檯上。在保持APR板之銅板旋轉的同時,檯前進且玻璃向前移動。因此,APR板直接接觸到玻璃基板,而將配向材料溶液從APR板中的圖案孔中施用到玻璃上。結果,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取向層。
對於允許提供良好塗佈性能或印刷性給製造滿足均勻且無缺陷薄膜需求之薄液晶配向層的光配向材料有持續的需要。
在本發明中,發現藉著使用包括液晶光配向材料和溶劑之具有低黏度之組成物;或藉著包括液晶光配向材料和界面活性劑的組成物,可得到均勻且無缺陷之薄膜。
與所有的預期相反地,這些含有界面活性劑之組成物提供光配向材料極佳的薄膜均勻性,而不破壞純的光配向材料之配向品質。
界面活性劑的該效果並不是可預見的,因為已從先前 的技術領域中得知,像是例如在Proceedings of the IEEE,第61冊,第7期,1973,表面產生配向之液晶(surface-produced alignment of liquid crystals),第823到828頁:”液晶與塗佈界面活性劑之基板接觸,基本上會看到產生界面活性劑的表面,並因此可預期與裸基板所見不同的配向(A liquid crystal in contact with a surfactant-coated substrate will see essentially the surfactant-created surface and thus may expected to align differently than it saw the bare substrate)”中描述的。
此外,在WO 97/38349 A1第3頁中描述可藉著使界面活性劑(例如四級銨鹽)從在適當溶劑中的溶液沉積在表面上獲得垂直配向。該處理的缺點為可能因界面活性劑而降低了該液晶裝置的電阻率,且所得的配向亦可能顯示較差的穩定性。
此外,在本發明中發現可利用新穎的光配向組成物改良更多物理特性,如結塊和抗擦傷性,而不會破壞配向品質。
因此,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之方法,其包括在基板上施用具有範圍在1到14 mPas,較佳的是範圍在1到9 mPas,而更佳的是範圍從1到5 mPas,而最佳的是範圍從1到<5 mPas,且特佳的是範圍從1到<4.5 mPas之黏度的組成物,該組成物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溶劑;或在基板上施用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界面活性劑的組成 物,其中後者對配向特性沒有任何負面的影響。
液晶光配向材料是包括光反應性基團的有機聚合物。
在本發明的前後文中,光反應性基團是在以配向光照射後能夠經歷光反應者。
在本發明之前後文中,配向光是具有可引發光配向之波長的光。較佳的是,該波長是在UV-A、UVB及/或UV/C範圍內,或在可見光的範圍內。其依據波長適當的光配向化合物決定。較佳的是,光反應性基團是對可見光及/或UV光敏感的。
更佳的是,配向光是至少經部分線性偏振的、經橢圓偏振的,像是例如經圓偏振的,或未經偏振的,最佳的是經圓偏振的,或傾斜曝光之未經偏振的光,或至少經部分線性偏振的光。特佳的配向光代表實質上經偏振的光,尤其是經線性偏振的光;或配向光代表未經偏振的光,其係藉傾斜照射應用。
較佳的是,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方法,其中該組成物的光配向材料包括光反應性基團,其較佳的是可二聚、可異構化、可聚合及/或可交聯的基團;更佳的是該光反應性基團為肉桂酸酯、香豆素、喹啉、偶氮、均二苯代乙烯、氰基均二苯代乙烯、查耳酮、二苯基乙炔、亞芐基鄰苯二甲醯亞胺、亞芐基乙醯苯、苯二丙烯醯基、苯乙烯基吡啶及/或偶氮基團;最佳的是肉桂酸酯、香豆素、喹啉、氰基均二苯代乙烯-及/或查耳酮基團; 特佳的是肉桂酸酯和氰基均二苯代乙烯基團。
更佳的是,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方法,其中該組成物之光配向材料包括至少一種界面活性劑和至少一種在技術領域中已知的具有光反應性基團之光配向材料,該光反應性基團為肉桂酸酯、香豆素、喹啉、偶氮、均二苯代乙烯及/或氰基均二苯代乙烯基團,並以引用方式納入本文中:如在美國專利登記第36,625號、歐洲專利0 763 552 B1號(英國專利)、美國專利第5,965,761號、美國專利第6,277,502 B1號、美國專利第6,632,909 B2號、WO 00/59966、WO 01/07495、WO 01/53384 A1、WO 2006/039824 A1、WO 2007/071091中描述的光配向材料。
較佳的是以下者:-US Re 36,625,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更佳的是在第7欄第58行到第33欄第8行中之實施例1至6中列舉者;-EP 0 763 552 B1,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1項,更佳的是在第23頁第30行到第55頁第6行中之實施例1至9中列舉者;-US 5,965,761,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更佳的是在第9欄第9行到第17欄第9行中之實施例1至6中列舉者;-US 6,277,502 B1,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更佳的是在第8欄第55行到第16欄第37行中之實施例1至5中列舉者; -US 6,632,909 B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更佳的是在第9欄第50行到第89欄第24行中之實施例1至7中列舉者;-WO 00/59966,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8項,更佳的是在第36頁第15行到第51頁第22行中之實施例1至4中列舉者;-WO 01/07495,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3項,更佳的是在第29頁第1行到第6頁第3行中之實施例1至9中列舉者;-WO 01/53384,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4項,更佳的是在第29頁第10行到第35頁第13行中之實施例1至6中列舉者;-WO 2006/039824,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4項,更佳的是在第35頁第2行到第61頁第15行中之實施例1至18中列舉者;-更佳的是WO 2007/071091者,其中該光配向材料是包括二胺(I)和四羧酸酐的聚合物 其中:A代表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碳環或雜環芳香族基團,其係選自具有五或六個原子的單環、具有五或六個原子的兩個相鄰單環、具有八、九或十個原子的雙環系統,或具有十三或十四個原子的三環系統;且其中下式(I)化合物基團,即化合物殘基(Ia) 代表直鏈或分支的C1 -C16 氟烷基,其中F為氟,且x1 為從1到15之整數,較佳的是從1到10之整數;更佳的是1、2、3、4、5、6、7、8或9,且最佳的是3、4、5或7; B代表直鏈或分支的C1 -C16 烷基,除了其氟取代基之外,其為未經取代或被二-(C1 -C16 烷基)胺基、C1 -C6 烷氧基、硝基、氰基及/或氯取代;且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連接基團置換;D代表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具有從1到40個碳原子的脂肪族、芳香族及/或脂環的二胺基團;較佳的是,D代表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具有從1到40個碳原子的脂肪族、芳香族及/或脂環的二胺基團,其中該 二胺基圍包括脂肪族基團,其可包括一或多個雜原子及/或橋聯基團;及/或芳香族基團;及/或脂環基團;E代表芳香族基團、氧原子、硫原子、-NH-、-N(C1 -C6 烷基)-、-CR2 R3 ,其中R2 和R3 彼此獨立為氫或環狀、直鏈或分支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 -C24 烷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連接基團置換,且其限制條件為R2 和R3 中至少有一個不是氫;S1 、S2 彼此獨立代表間隔基單元;X、Y彼此獨立代表氫、氟、氯、氰基、未經取代或以氟取代之C1 -C12 烷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被連接基團置換;n、n1彼此獨立代表1、2、3或4,較佳的是n1為1且n為1或2;其限制條件為若n為2、3或4,每個A、B、x1 、E、S1 、S2 、X、Y是相同或不同的;且若n1為2、3或4,每個B、x1 是相同或不同的;較佳的是,其中若n>1,化合物(I)具有數個側鏈[其中側鏈具有結構(I)之意義但無基團D],其係在基團D內的一個原子位置與殘基D連接,例如二或三個側鏈與在基團D內的一個碳原子連接,或彼等可在基團D內的不同原子位置處與基團D連接,例如在基團D內的相鄰原子位置,或/及其等 可更分開地連接;此外,較佳的是一種方法,其中該組成物之光配向材料包括至少一種界面活性劑和光配向材料,其為包括二胺(I)和四羧酸酐作為基本結構嵌段的聚合物,且更佳的是其中該聚合物係選自聚醯胺酸、聚醯胺酯、聚醯亞胺或其混合物,較佳的是聚醯胺酸和聚醯胺酯及/或聚醯亞胺的混合物。更佳的是聚醯胺酸和聚醯亞胺的混合物。
在本發明之前後文中,”聚合物”一詞具有共聚物、均聚物或低聚物之意義。
在本發明之前後文中,”聚醯亞胺”一詞具有部分或全部經醯亞胺化之聚醯胺酸或聚醯胺酯的意義。類似的,在本發明之前後文中,”醯亞胺化”一詞具有部分或全部醯亞胺化的意義。
更佳的是二胺(I),其中連接基圍係選自-O-、-CO-、-CO-O-、-O-CO-、-N<、-NR1 -、-NR1 -CO-、-CO-NR1 -、-NR1 -CO-O-、-O-CO-NR1 -、-NR1 -CO-NR1 -、-CH=CH-、-C≡C-、-O-CO-O-和-Si(CH3 )2 -O-Si(CH3 )2 -,且其中:R1 代表氫原子或C1 -C6 烷基;其限制條件為連接基團之氧原子未直接彼此連接。
更佳的是二胺(I),其中間隔基單元是單鍵、環狀、直鏈或分支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1 -C24 伸烷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上述之連接基團置換,及/或經由橋聯基團連接的非 芳香族、芳香族、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碳環或雜環基團。
更佳的是二胺(I),其中該橋聯基團係選自-CH(OH)-、-CO-、-CH2 (CO)-、-SO-、-CH2 (SO)-、-SO2 -、-CH2 (SO2 )-、-COO-、-OCO-、-COCF2 -、-CF2 CO--S-CO-、-CO-S-、-SOO-、-OSO-、-SOS-、-O-CO-O-、-CH2 -CH2 -、-OCH2 -、-CH2 O-、-CH=CH-、-C≡C-、-CH=CH-COO-、-OCO-CH=CH-、-CH=N-、-C(CH3 )=N-、-N=N-或單鍵;或環狀、直鏈或分支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 -C24 伸烷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如上述彼此獨立被連接基團置換。
更佳的是二胺(I),其中D較佳的是選自式(III): H(R5 )N(Sp1 )k1 -(X1 )t1 -(Z3 -C3 )a3 -(Z4 -C4 )a4 -(X2 )t2 -(Sp2 )k2 -N(R6 )H   (III)其中:R5 、R6 彼此獨立代表氫原子或C1 -C6 烷基;Sp1 、Sp2 彼此獨立代表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直鏈或分支的C1 -C6 伸烷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連接基團置換,且k1 、k2 各獨立為具有0或1之值的整數;且X1 、X2 各獨立代表連接間隔基,且t1 、t2 各獨立為具有0或1之值的整數;且C3 、C4 各獨立代表非芳香族、芳香族、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或雜環基團,其可具有側鏈T,且Z3 代表橋聯基團;且 Z4 代表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直鏈或分支的C1 -C20 伸烷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非芳香族、芳香族、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碳環或雜環基團;及/或雜原子及/或被橋聯基團置換;且a3 、a4 獨立為從0到3之整數,如a3 +a4 ≦4;且其中D至少一次經由基團Sp1 及/或Sp2 與在式(I)中之至少一個基團S1 連接;及/或經由至少一個基團C3 及/或基團C4 的非芳香族、芳香族、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或雜環基團連接;及/或經由基團C4 及/或基團C3 的至少一個側鏈T連接;及/或經由基團Z4 連接;且k1 、k2 、a3 和a4 中至少有一個不等於0;且其中連接基團和橋聯基團如上文定義。
更佳的是二胺(I),其中側鏈T代表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直鏈或分支的C1 -C20 伸烷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非芳香族、芳香族、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碳環或雜環基團,或雜原子及/或被橋聯基團置換,其如上述至少一次與在式(I)中之至少一個基團S1 連接;更佳的是於2006年12月19日申請之PCT/CH申請案2006/000713的光配向材料,其由二胺化合物(I)構成,其中C3 、C4 彼此獨立選自基團G2 之化合物,其中G2 為:
其中:“-”代表C3 和C4 與如上述之式(III)化合物之相鄰基團的連接鍵結;且L為-CH3 、-COCH3 、-OCH3 、硝基、氰基、鹵素、CH2 =CH-、CH2 =C(CH3 )-、CH2 =CH-(CO)O-、CH2 =CH-O-、-NR5 R6 、CH2 =C(CH3 )-(CO)O-、CH2 =C(CH3 )-O-,其中:R5 、R6 彼此獨立代表氫原子或C1 -C6 烷基;T代表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直鏈或分支的C1 -C20 伸烷 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非芳香族、芳香族、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碳環或雜環基團,或雜原子及/或被橋聯基團置換;m為從0到2之整數;u1為從0到4之整數,其限制條件為m+u1≦4;且u2為從0到3之整數,其限制條件為m+u2≦3;且u3為從0到2之整數,其限制條件為m+u3≦2。
更佳的是二胺(I),其中D選自由以下化合物所組成之群組: 其中 L、L1 、L2 和L3 彼此獨立為-CH3 、-COCH3 、-OCH3 、硝基、氰基、鹵素、CH2 =CH-、CH2 =C(CH3 )-、CH2 =CH-(CO)O-、CH2 =CH-O-、-NR5 R6 、CH2 =C(CH3 )-(CO)O-或CH2 =C(CH3 )-O-,T、T1 、T2 和T3 彼此獨立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直鏈或分支的C1 -C20 伸烷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非芳香族、芳香族、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碳環或雜環基團,及/或雜原子及/或被橋聯基團置換;“-”為單鍵,q為1或2之整數;且q1、q2和q3彼此獨立為從0到2之整數;m為1或2之整數;m1、m2和m3彼此獨立為從0到2之整數;u3、u3'和u3"彼此獨立為從0到2之整數;R5 、R6 和Z4 如上述;且其中D至少一次與在式(I)中之至少一個基團S1 連接,如同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描述,經由單鍵“-”;或經由側鏈T、T1 、T2 或T3 ;或經由基團Z4 ;其限制條件為u3+q或u3+m為≦4; u3+q1及/或u3'+q2或/及u3+m1,或/及u3'+m2,或/及u3"+q3,或/及u3"+m3為≦4; q1+q2和m1+m2;以及q1+q2+q3和m1+m2+m3為≧1;更佳的是二胺化合物(I),其中 下式(Ia)之化合物殘基
代表直鏈或分支的C1 -C16 氟烷基,具有選自-CF2 H和-CF3 之末端單元。
更佳的是二胺化合物(I),其中S1 、S2 彼此獨立代表單鍵或環狀、直鏈或分支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1 -C24 伸烷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連接基團,及/或式(IV)的非芳香族、芳香族、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碳環或雜環基團置換:-(Z1 -C1 )a1 -(Z2 -C2 )a2 -(Z1a )a3 - (IV)
其中:C1 、C2 各獨立代表非芳香族、芳香族、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碳環或雜環基團,且Z1 、Z2 、Z1a 各獨立代表橋聯基團,且a1、a2、a3各獨立代表從0到3之整數,a1+a2+a3≦6,其中橋聯基團Z1 、Z1a 和Z2 如上文。
最佳的是於2006年12月19日申請之PCT/CH申請案2006/000713之光配向材料,根據實施例1到20;特佳的是由四羧酸酐和式(VI)、(VII)、(VIII)、(IX)、(XI)、(XIa)或(XIb)組成之聚合物的光配向材料:
其中A、B、x1 、n、n1、D、E、S2 、S1 、X和Y具有上文如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提供之意義,而R5 、R6 和Z4 具有如上文所提供之相同意義;L為-CH3 、-OCH3 、-COCH3 、硝基、氰基、鹵素、CH2 =CH-、CH2 =C(CH3 )-、CH2 =CH-(CO)O-、CH2 =CH-O-、CH2 =C(CH3 )-(CO)O-或CH2 =C(CH3 )-O-,u3為從0到2之整數;且較佳的是得自式(XII)之二胺 其中x1 、B、n、n1、D、E、S1 、X、Y、Z1 、L、u1 和u2 具有與上文提供之相同的意義;且更佳的是得自選自下列的二胺化合物 其中S1 具有上文如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提供之意義,且其中下化合物殘基代表直鏈或分支的C1 -C8 氟烷基,其中F為氟,且x1 為從1到9之整數,B代表直鏈或分支的C1 -C8 烷基,其為未經取代的或除了其氟取代基之外,被二-(C1 -C16 烷基)胺基、C1 -C6 烷氧基、硝基、氰基及/或氯取代;且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分別被選自-O-、-CO-、-CO-O-、-O-CO-、-NR1 -、-NR1 -CO-、-CO-NR1 -和-CH=CH-的連接基團置換,其中:R1 代表氫原子或C1 -C6 烷基;其限制條件為氧原子不是直接彼此連接的;且其中C1 -C8 氟烷基具有選自-CF2 H、-CF3 之末端單元。
最佳的光配向材料為由下列之二胺所組成的聚合物: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4-(4,4,4-三氟丁氧 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E)-3-{4-[(4-(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3-{[((2E)-3-{4-[(4-(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4-{[((2E)-3-{4-[(4-(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丁酯
3,5-二胺基苯甲酸5-{[((2E)-3-{4-[(4-(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戊酯
3,5-二胺基苯甲酸7-{[((2E)-3-{4-[(4-(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庚酯
3,5-二胺基苯甲酸8-{[((2E)-3-{4-[(4-(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辛酯
3,5-二胺基苯甲酸11-{[((2E)-3-{4-[(4-(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十一烷基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3-{[((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4-{[((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丁酯
3,5-二胺基苯甲酸5-{[((2E)-3-{4-[(4-(三氟甲氧基)苯 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戊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7-{[((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庚酯
3,5-二胺基苯甲酸8-{[((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辛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E)-3-{4-[(4-(三氟甲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3-{[((2E)-3-{4-[(4-(三氟甲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4-{[((2E)-3-{4-[(4-(三氟甲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丁酯
3,5-二胺基苯甲酸5-{[((2E)-3-{4-[(4-(三氟甲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戊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4-(三氟甲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8-{[((2E)-3-{4-[(4-(三氟甲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辛酯
3,5-二胺基苯甲酸11-{[((2E)-3-{4-[(4-(三氟甲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十一烷基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E)-3-{4-[(4-(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2E)-3-{4-[(4-(三氟乙氧 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二甲基-3-{[((2E)-3-{4-[(4-(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E)-3-{4-[(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3-{[((2E)-3-{4-[(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4-{[((2E)-3-{4-[(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丁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7-{[((2E)-3-{4-[(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庚酯
3,5-二胺基苯甲酸8-{[((2E)-3-{4-[(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辛酯
3,5-二胺基苯甲酸11-{[((2E)-3-{4-[(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十一烷基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E)-3-{4-[(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2E)-3-{4-[(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二甲基-3-{[((2E)-3-{4-[(4- (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3-{[((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4-{[((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丁酯
3,5-二胺基苯甲酸5-{[((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戊酯
3,5-二胺基苯甲酸7-{[((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庚酯
3,5-二胺基苯甲酸8-{[((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辛酯
3,5-二胺基苯甲酸11-{[((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十一烷基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二甲基-3-{[((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3-{[((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4-{[((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丁酯
3,5-二胺基苯甲酸5-{[((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戊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8-{[((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辛酯
3,5-二胺基苯甲酸11-{[((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十一烷基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二甲基-3-{[((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E)-3-{4-[(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3-{[((2E)-3-{4-[(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4-{[((2E)-3-{4-[(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丁酯
3,5-二胺基苯甲酸5-{[((2E)-3-{4-[(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戊酯
3,5-二胺基苯甲酸7-{[((2E)-3-{4-[(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庚酯
3,5-二胺基苯甲酸8-{[((2E)-3-{4-[(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辛酯
3,5-二胺基苯甲酸11-{[((2E)-3-{4-[(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十一烷基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E)-3-{4-[(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2E)-3-{4-[(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二甲基-3-{[((2E)-3-{4-[(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3-{[((2E)-3-{4-[(3-甲氧基-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8-{[((2E)-3-{4-[(3-甲氧基-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辛酯
3,5-二胺基苯甲酸11-{[((2E)-3-{4-[(3-甲氧基-4-(3,3,3-三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十一烷基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8-{[((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辛酯
3,5-二胺基苯甲酸11-{[((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十一烷基酯
3,5-二胺基苯甲酸4-{[((2E)-3-{4-[(3-甲氧基-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丁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3-甲氧基-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4-{[((2E)-3-{4-[(3-甲氧基-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丁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3-甲氧基-4-(6,6,6-三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3-{[((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4-{[((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丁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7-{[((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庚酯
3,5-二胺基苯甲酸8-{[((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辛酯
3,5-二胺基苯甲酸11-{[((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十一烷基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2-{[((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二甲基-3-{[((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2-{[((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3-{[((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丙酯
3,5-二胺基苯甲酸4-{[((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丁酯
3,5-二胺基苯甲酸5-{[((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戊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7-{[((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庚酯
3,5-二胺基苯甲酸8-{[((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辛酯
3,5-二胺基苯甲酸11-{[((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十一烷基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4-{[(4,4,4-三氟丁氧基)羰基]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羰基]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3,5-二胺基苯甲酸6-{[((2E)-3-{4-[(4-{[(4,4,5,5,6,6,6-七氟己氧基)羰基]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 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3,3,4,4,5,5,6,6,6-九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2,2,3,3,3-五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2,2,3,4,4,4-六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1,1,2,2-四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6,6,6-七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4,5,5,5-四氟-4-(三氟甲基)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6,6,6-七氟己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羰基]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4,4,4-三氟戊氧基)羰基]胺基)苯甲醯基) 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5-五氟戊醯氧基)苯甲醯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6,6,6-七氟己醯氧基)苯甲醯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3-氟-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5-二胺基芐酯
(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5,5,5-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1,1,2,2-四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6,6,6-七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6,6,6-七氟己醯基)氧基)苯甲醯 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羰基]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4,4,4-三氟戊氧基)羰基]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5-五氟戊醯氧基)若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6,6,6-七氟己醯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2-氟-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5-二胺基芐酯
(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1,1,2,2-四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 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6,6,6-七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6,6,6-七氟己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羰基]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4,4,4-三氟戊氧基)羰基]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5-五氟戊醯氧基)笨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6,6,6-七氟己醯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3-氟-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4-二胺基芐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 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三氟甲氧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 氧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三氟甲氧苯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2-(3,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三氟甲氧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 (2,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5-二胺苯基)乙酯
(2E)3-{4-[(4-三氟甲氧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2,2,3,3,3-五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2,2,3,4,4,4-六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 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3,3,4,4,5,5,6,6,6-九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1,1,2,2-四氟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5,5,6,6,6-七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5,5,6,6,6-五氟己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3-氟-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3,4-二(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羰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羰基]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羰基]胺基)苯甲 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 3-甲氧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3,5-二胺苯基)丙酯
(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3,5-二胺苯基)丙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3,5-二胺苯基)丙酯
(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3,5-二胺苯基)丙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3,5-二胺苯基)丙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3,5-二胺苯基)丙酯
(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3,5-二胺苯基)丙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 丙烯酸3-(2,4-二胺苯基)丙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2,4-二胺苯基)丙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2,4-二胺苯基)丙酯
(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3-(2,4-二胺苯基)丙酯
(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6-(2,4-二胺苯基)己酯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6-(2,4-二胺苯基)己酯
(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6-(2,4-二胺苯基)己酯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4,4,5,5,5-五氟 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3-甲氧基-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3-甲氧基-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3-甲氧基-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3-甲氧基-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3-甲氧基-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苄基)-1,3二[(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三氟甲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雙(4-胺芐基)-1,3二[(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3,5-二胺基-4-[6-{[((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氧基]苯甲酸6-{[((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氧基]}己酯
2,2'-雙[(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三氟甲氧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3-甲氧基-4-三氟甲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3-甲氧基-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3-甲氧基-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3-甲氧基-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3-甲氧基-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三氟甲氧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 聯苯
2,2'-雙[(2E)3-{4-[(4-三氟甲氧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雙[(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甲基4,4'-二胺基1,1'-聯苯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三氟甲氧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5,5,5-三氟戊氧 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三氟甲氧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三氟甲氧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三氟甲氧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三氟甲氧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三氟甲氧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3-甲氧基-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三氟甲氧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醯基)氧基)苯甲醯基]氧基}-3-甲氧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三氟甲氧基苯氧 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2,2,2-三氟乙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5,5,5-三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3,5-二胺苯基)-1,3二[(2E)3-{4-[(4-(1,1,2,2-四氟乙氧基)苯氧基)羰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二胺化合物係根據在技術領域中已知的方法或根據下列之方法製備,其包括
使式(XIV)化合物 較佳的是 與式(XVI)之二硝基化合物接觸 然後將所得的式(XVIa)之二硝基化合物 轉變為相對應的式(XII)之二胺基化合物 其中F、x1 、n1 、n、B、D、X、Y、Z1 、L、u1 、u2 和S1 具有與上文提供者相同的意義和優先選擇,且其中D1具有與上文提供之D相同的意義和優先選擇,其限制條件為D的兩個胺基可被兩個硝基置換。
可利用許多已知的方式進行在化合物(XIV)和(XVI)之間的反應(參見J. March,高等有機化學(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第2版,第363頁和365頁)。
本發明亦關於經由二胺(I)與一或多個四羧酸酐(較佳的是如下文提供之通式(V)者)的縮聚反應,可視需要在另一或多種其他二胺的存在下製備聚合物的方法。
較佳的是,該四羧酸酐為式(V)者 其中:T代表四價的有機基團。
四價有機基團T,較佳的是衍生自脂肪族、脂環或芳香族的四羧酸二酐。
脂肪族或脂環之四羧酸二酐的較佳實例為:1,1,4,4-丁烷四羧酸二酐、伸乙基順丁烯二酸二酐、1,2,3,4-環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環戊烷四羧酸二酐、2,3,5-三羧基環戊基乙酸二酐、3,5,6-三羧基降莰烷基乙酸二酐、2,3,4,5-四氫呋喃四羧酸二酐、rel-[1S,5R,6R]-3-氧雜二環[3.2.1]辛烷-2,4-二酮-6-螺- 3'-(四氫呋喃2',5'-二酮)、4-(2,5-二氧基四氫呋喃-3-基)四氫萘-1,2-二羧酸二酐、5-(2,5-二氧基四氫呋喃-3-基)-3-甲基-3-環己烯-1,2-二羧酸二酐、二環[2.2.2]辛-7-烯-2,3,5,6-四羧酸二酐、二環[2.2.2]辛烷-2,3,5,6-四羧酸二酐、1,8-二甲基二環[2.2.2]辛-7-烯-2,3,5,6-四羧酸二酐、苯均四酸二酐、3,3',4,4'-二苯酮四羧酸二酐、4,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3,3',4,4'-二苯基碸四羧酸二酐、1,4,5,8-萘四羧酸二酐、2,3,6,7-萘四羧酸二酐、3,3',4,4'-二甲基二苯基矽烷四羧酸二酐、3,3',4,4'-四苯基矽烷四羧酸二酐、1,2,3,4-呋喃四羧酸二酐、4,4'-雙(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硫二酐、4,4'-雙(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基碸二酐、4,4'-雙(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基丙烷二酐、3,3',4,4'-二苯基四羧酸二酐、乙二醇雙(偏苯三酸)二酐、4,4'-(1,4-伸苯基)雙(鄰苯二甲酸)二酐、4,4'-(1,3-伸苯基)雙(鄰苯二甲酸)二酐、 4,4'-(六氟異亞丙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4,4'-氧基二(1,4-伸苯基)雙(鄰苯二甲酸)二酐,以及4,4'-亞甲基二(1,4-伸苯基)雙(鄰苯二甲酸)二酐芳香族四羧酸二酐的較佳實例為:苯均四酸二酐、3,3',4,4'-二苯酮四羧酸二酐、4,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3,3',4,4'-二苯基碸四羧酸二酐、1,4,5,8-萘四羧酸二酐、2,3,6,7-萘四羧酸二酐、3,3',4,4'-二甲基二苯基矽烷四羧酸二酐、3,3',4,4'-四苯基矽烷四羧酸二酐、1,2,3,4-呋喃四羧酸二酐、4,4'-雙(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硫二酐、4,4'-雙(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基碸二酐、4,4'-雙(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基丙烷二酐、3,3',4,4'-二苯基四羧酸二酐、乙二醇雙(偏苯三酸)二酐、4,4'-(1,4-伸苯基)雙(鄰苯二甲酸)二酐、4,4'-(1,3-伸苯基)雙(鄰苯二甲酸)二酐、4,4'-(六氟異亞丙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4,4'-氧基二(1,4-伸苯基)雙(鄰苯二甲酸)二酐、4,4'-亞甲基二(1,4-伸苯基)雙(鄰苯二甲酸)二酐,以及類似者。
用以形成四價有機基團T之更佳的四羧酸二酐係選自:1,2,3,4-環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環戊烷四羧酸二酐、2,3,5-三羧基環戊基乙酸二酐、5-(2,5-二氧四氫呋喃-3-基)-3-甲基-3-環己烯-1,2-二羧酸二酐、4-(2,5-二氧基四氫呋喃-3-基)四氫萘-1,2-二羧酸二酐、4,4'-(六氟異亞丙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和二環[2.2.2]辛-7-烯-2,3,5,6-四羧酸二酐。
可與已知的方法,如在Plast. Eng. 36(1996),聚醯亞胺,原理和應用(Polyimide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Mercel Dekker, Inc.中描述者一致,製備聚合物、共聚物或低聚物,尤其是聚醯胺酸、聚醯胺酸酯和聚醯亞胺及其混合物。
例如,醯胺化,即製備聚醯胺酸的縮聚反應,係於在極性非質子有機溶劑如γ-丁內酯、N,N-二甲基乙醯胺、2-丁氧基乙醇(BC)、N-甲基吡咯烷酮或N,N-二甲基甲醯胺中之溶液中進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使用等莫耳量的酐和二胺,即每個酐基團一個胺基。若想要使該聚合物、共聚物或低聚物的分子量穩定,可能為此加入過量或比化學計算量更低的兩種組份之一,或以二羧酸單酐之形式或單胺之形式加入單官能的化合物。這類單官能化合物的實例為 順丁烯二酸酐、鄰苯二甲酸酐、苯胺以及類似者。較佳的是,在低於100℃之溫度下進行該反應。
醯亞胺化,即使聚醯胺酸形成聚醯亞胺的環化,可藉加熱,即藉著縮合移除水,或藉著使用適當試劑的其他醯亞胺化反應進行。例如,若純粹以加熱方式進行醯亞胺化反應,聚醯胺酸的醯亞胺化可能並非總是完全的,則完成部分醯亞胺化反應,即所得之聚醯亞胺可能仍含有某種比例的聚醯胺酸。完全醯亞胺化反應是在60到250℃之間的溫度下,較佳的是在低於200℃之溫度下進行。
為了在較低的溫度下達成醯亞胺化,在反應混合物中加入促進水分移除的額外試劑。這類試劑為例如由酸酐如醋酸酐、丙酸酐、鄰苯二甲酸酐、三氟乙酸酐或三級胺如三乙胺、三甲胺、三丁胺、吡啶、N,N-二甲基苯胺、二甲基吡啶、三甲基吡啶等等組成之混合物。前述之促進水分移除之額外試劑的量,較佳的是每當量欲縮合之聚醯胺酸至少四當量的酸酐和二當量的胺。
可藉著控制在生產聚合物時所使用之催化劑的量、反應時間和反應溫度,任意調整用在本發明之液晶配向劑中每種聚合物的醯亞胺化度。在本說明中,聚合物的”醯亞胺化度”意指形成醯亞胺環或異醯亞胺環之聚合物的重複單元數目對聚合物之總重複單元數目的比例(以%表示)。在本說明中,未經歷脫水和閉環之聚醯胺酸的醯亞胺化度為0%。藉著將聚合物溶解於氘化二甲亞碸中,使所得的溶液在室溫下接受1 H-NMR測量,使用四甲基矽烷作為標準物, 並從下式計算,決定每個聚合物的醯亞胺化度。
醯亞胺化度(%)=1-(A1 /A2xB)x100
A1 :以NH基團之質子為基礎的高峰面積(在10ppm附近)
A2 :以丙烯酸酯雙鍵之一個質子為基礎的高峰面積(在6.5ppm附近)
B:在聚合物前驅物中丙烯酸酯質子之數目對一個NH基團質子的比例
醯亞胺化度通常是在1到99%,較佳的是5到50%,更佳的是10到40%的範圍內。
較佳的是,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方法,其中在縮聚之後,移除水的環化作用係在形成聚醯亞胺下以加熱方式進行。
更佳的是,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方法,其中在將聚合物施用於撐體之前或之後進行醯亞胺化。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光配向材料,其包括香豆素和喹啉基團,如在例如US 6,201,087 B1中描述的,並以引用方式納入本文中。更佳的是US 6,201,087,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號者,更佳的是在第10欄第6行-第31欄第54行中之實施例1-10中列舉者。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光配向材料,其包括在例如2006年9月15日申請之PCT/CH申請案2006/000499中描述的氰基均二苯代乙烯基團。更佳的是具有通式(I)者 其中A和B各獨立為5至40個原子的環系統,其中每個環系統均包括至少一個經由電子共軛作用(π-π結合)與在式(IV)中所示之雙鍵直接連接之不飽和度,其中該環系統可未經取代或被下列單或多取代:鹵素原子、羥基及/或極性基團(像硝基、腈或羧基)及/或具有1到30個碳原子之環狀、直鏈或分支的烷基,其為未經取代的、被甲基、氟及/或氯單或多取代,其中一或多個,較佳是非相鄰的-CH2 -基團獨立地被選自-O-、-CO-、-CO-O-、-O-CO-、-NR1 -、-NR1 -CO-、-CO-NR1 -、-NR1 -CO-O-、-O-CO-NR1 -、-NR1 -CO-NR1 -、-CH=CH-、-C≡C-、-O-CO-O-和Si(CH3 )2 -O-Si(CH3 )2 -、芳香族或脂環基團之基團置換,其中R1 為氫原子或低碳數烷基;及/或丙烯醯氧基、烷氧基、烷基羰氧基、烷基氧代羰氧基、甲基丙烯醯氧基、乙烯基、烯丙基、乙烯氧基及/或烯丙氧基,其具有1到20個碳原子,較佳的是1到10個碳原子,S1 為單一共價鍵或間隔基單元;n為1、2或3; X和Y代表其中一個為氫原子而另一個為拉電子基團,其較佳的是選自-COR2 、-COOR2 、-COSR2 、-CO-NR2 、 -SOR2 、-SOCF3 、-SO2 CF2 COR2 、-SOOR2 、-C≡S、-NO2 、-CF3 、-CN之群組,其中R2 為氫原子或直鏈或分支的烷基或伸烷基,具有從1到16個碳原子,其中一或多個,較佳是非相鄰之-CH2 -基團可獨立地被選自-O-、-CO-、-CO-O-、-O-CO-、-C=C-、-C≡C-之基團或被視需要經取代之烷基或被可聚合之基團置換,G為氫原子、視需要經取代之烷基或可聚合之基團,其限制條件為當Y為-CN且A為未經取代之伸苯基時,B可能不是被-CN、-NO2 或-COOH對位取代之伸苯基;且其限制條件為若環系統A為1,4-伸苯基,其未經取代或以鹵素、氰基及/或硝基取代,且環系統B為1,4-伸苯基,其未經取代或以鹵素、氰基及/或硝基取代,或嘧啶-2,5-二基、吡啶-2,5-二基、2,5-亞噻吩二基、2,5-亞呋喃基、1,4-伸萘基或2,6-伸萘基時,則X是與-CN和具有從1到12個碳原子之-COO-烷基不同的。
特佳的光配向材料是下列之聚合物:甲基丙烯酸8-{4-[2-氰基-2-(3,4-二甲氧苯基)乙烯基]-2-甲氧苯氧基}辛酯
甲基丙烯酸6-{4-[2-氰基-2-苯基乙烯基]苯氧基}己酯
甲基丙烯酸8-{4-[2-氰基-2-苯基乙烯基]笨氧基}辛酯
甲基丙烯酸11-{4-[2-氰基-2-苯基乙烯基]苯氧基}十一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8-{4-[2-氰基-2-(4-甲氧苯基)乙烯基]苯氧
基}辛酯
甲基丙烯酸6-{4-[2-氰基-2-(4-己氧苯基)乙烯基]苯氧基}己酯
甲基丙烯酸8-{4-[2-氰基-2-(4-己氧苯基)乙烯基]苯氧基}辛酯
甲基丙烯酸11-{4-[2-氰基-2-(3,4,5-三甲氧苯基)乙烯基]苯氧基}十一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8-{4-[2-氰基-2-(4-甲氧苯基)乙烯基]-2-甲氧苯氧基}辛酯
甲基丙烯酸11-{4-[2-氰基-2-(2-萘基)-乙烯基]苯氧基}十一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8-{4-[1-氰基-2-(1-萘基)-乙烯基]苯氧基}辛酯
甲基丙烯酸8-{4-[2-氰基-2-(3,4,5-三甲氧苯基)乙烯基]-2-甲氧苯氧基}辛酯
甲基丙烯酸11-{4-[2-氰基-2-(2,3,4,5,6-五氟苯基)乙烯基]苯氧基}十一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8-{2-[(2-氰基-2-苯基乙烯基)-4-[2-氰基-2-苯基乙烯基]苯氧基}辛酯
3-[4-(烯丙氧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
3-[4-(烯丙氧基)苯基]-2-(3,4-二甲氧苯基)丙烯腈
甲基丙烯酸2-{4-[2-氰基-2-(3,4-二甲氧苯基)乙烯基]-2-甲氧苯氧基}乙酯
甲基丙烯酸2-{4-[2-氰基-2-(3,4-二甲氧苯基)乙烯基]- 2-甲氧苯氧基}乙氧基乙酯
甲基丙烯酸4-{4-[2-氰基-2-(3,4-二甲氧苯基)乙烯基]-2-甲氧苯氧基}丁酯
甲基丙烯酸6-{4-[2-氰基-2-(3,4-二甲氧苯基)乙烯基]-2-甲氧苯氧基}己酯
甲基丙烯酸11-{4-[2-氰基-2-(3,4-二甲氧苯基)乙烯基]-2-甲氧苯氧基}十一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8-{4-[2-氰基-2-(3,4-二甲氧苯基)乙烯基]-苯氧基}辛酯
甲基丙烯酸8-{4-[2-氰基-2-苯基乙烯基]-2-甲氧苯氧基}辛酯
甲基丙烯酸8-{4-[2-氰基-2-(4-硝苯基)乙烯基]-2-甲氧苯氧基}辛酯
甲基丙烯酸8-{4-[2-氰基-2-(4-硝苯基)乙烯基]苯氧基}辛酯
甲基丙烯酸8-{4-[2-氰基-2-(2-甲氧苯基)乙烯基]-2-甲氧苯氧基}辛酯
6-(甲基丙烯醯氧基)己基-2,3-二苯基丙烯酸酯
2-(甲基丙烯醯氧基)1-甲基乙基-2,3-二苯基丙烯酸酯。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包括下列的光配向材料:-如在J. Photopolym. Sci. Technol., 11, 187(1998)中描述的查耳酮-基團, -如在Chem. Mat., 11, 1293(1999)中描述的聯苯乙炔基團,-如在Macromol. Chem. Phys., 199, 375(1998)中描述的亞芐基苯并吡咯酮,-如在Japan. J. Appl. Phys., 1, 37, 2620(1998)中描述的伸苯基二丙烯醯基,-如在J. Photopolym. Sci. Technol., 12, 279(1999)中描述的苯乙烯基吡啶衍生物族群,-如在Chemical Reviews, 100, 1847(2000)中描述的偶氮衍生物族群,以引用方式納入本文中。
在本發明之前後文中,”溶劑”一詞具有下文提供之意義和優先選擇:在本申請案中使用的溶劑或溶劑混合物可以是任何可溶解根據本發明之組成物的化合物。可使用至少一種溶劑如一般的極性溶劑或非極性溶劑。特佳的溶劑是使光-配向層之材料的溶液對基板(如玻璃)產生良好塗佈性或印刷性者。
非極性溶劑是具有低介電常數且不與水混溶的化合物,像是例如己烷、苯、甲苯、二乙醚、氯仿、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氯苯。
極性溶劑是非質子性或質子性的。
極性非質子性溶劑是與質子性溶劑共享離子溶解力但缺少酸性氫的溶劑。這些溶劑通常具有高介電常數和高極性。實例為1,4-二烷、四氫呋喃(THF)、丙酮、乙腈 (MeCN)、二甲基甲醯胺(DMF)、二甲亞碸(DMSO)、N-甲基吡咯烷酮(NMP)、乙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吡咯烷酮、2-丁氧基乙醇(BC)、γ-丁內酯(BL)、N-甲基嗎啉、γ-丁內酯、乙腈、乙基卡必醇、丁基卡必醇、乙酸乙基卡必醇酯、乙二醇、單乙酸丙二醇酯、二乙酸丙二醇酯、二丙二醇和二丙二醇單甲基醚、氯苯、四氫呋喃、丁基溶纖劑、環戊酮(CP)、甲基乙基酮(MEK)、乙酸乙酯(EA)、茴香醚(AN)、環己酮(CHN)、甲基異丁基酮(MIBK)、乙酸1-甲氧基-2-丙醇酯(MPA)、N,N-二甲基-甲醯胺(DMF)、二氯甲烷、γ-丁內酯(BL)及其混合物。
極性質子性溶劑為含有可解離H+的溶劑,如氟化氫,被稱為質子性溶劑。這類溶劑的分子可捐出H+(質子)。相反地,非質子性溶劑不能捐獻氫鍵。質子性溶劑的共同特徵為展現出氫鍵、具有酸性氫(雖然其可能是極弱的酸)、能夠使離子穩定(藉著未分享之自由電子對使陽離子穩定,並藉著氫鍵使陰離子穩定)。實例為醋酸、正丁醇、異丙醇、正丙醇、乙醇、甲醇、甲酸和水。
較佳的溶劑為γ-丁內酯(BL)、N-甲基吡咯烷酮(NMP)、N-乙基吡咯烷酮(BC)、2-丁氧基乙醇(BC)、N-乙烯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乙醯胺、N,N-二甲基甲醯胺、乙基溶纖劑、丁基溶纖劑、乙基卡必醇、丁基卡必醇、乙酸乙基卡必醇酯、乙二醇、單乙酸丙二醇酯、二乙酸丙二醇酯、二丙二醇和二丙二醇單甲基醚、氯苯、四氫呋喃、N-甲基吡咯烷酮(NMP)、丁基溶纖劑、環戊酮(CP)、甲基 乙基酮(MEK)、乙酸乙酯(EA)、茴香醚(AN)、環己酮(CHN)、甲基異丁基酮(MIBK)、乙酸1-甲氧基-2-丙醇酯(MPA)、N,N-二甲基甲醯胺(DMF)、二氯甲烷、γ-丁內酯(BL)及其混合物。
更佳的溶劑為γ-丁內酯(BL)、N-甲基吡咯烷酮(NMP)、N-乙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乙醯胺、N,N-二甲基甲醯胺、乙基溶纖劑、甲基乙基酮(MEK)、環己酮(CHN)、2-丁氧基乙醇(BC)、丁基溶纖劑、乙基卡必醇、丁基卡必醇、乙酸乙基卡必醇酯、乙二醇、單乙酸丙二醇酯、二乙酸丙二醇酯、二丙二醇和二丙二醇單甲基醚、氯苯、四氫呋喃及其混合物。
最佳的是甲基乙基酮(MEK)、環己酮(CHN)、丁內酯(BL)、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醯胺和2-丁氧基乙醇(BC)。
特佳的是丁內酯(BL)、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醯胺和2-丁氧基乙醇(BC)。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之方法,藉著在基板上施用具有範圍在1到14 mPas內,較佳的是範圍在1到9 mPas內,而更佳的是範圍從1到5 mPas,且最佳的是範圍從1到<5 mPas,而特佳的是範圍從1到<4.5 mPas之黏度的組成物,該組成物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溶劑,該溶劑係選自由下列溶劑所組成之群組:丁內酯(BL)、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醯胺 和2-丁氧基乙醇(BC)及/或其中液晶光配向材料在帶有溶劑之組成物中的量,是在99-90重量%的範圍內,較佳的是99-95重量%,而更佳的是99至97重量%。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之方法,藉著在基板上施用上述之組成物;較佳的是該組成物具有範圍在1到14 mPas內,較佳的是範圍在1到9 mPas內,而更佳的是範圍從1到5 mPas,且最佳的是範圍從1到<5 mPas,而特佳的是範圍從1到<4.5 mPas之黏度,該組成物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溶劑;其中該液晶光配向材料是包括如上述並具有上述之所有優先選擇的二胺(I)和四羧酸酐的聚合物。
更佳的液晶光配向材料為包括二胺(I)的聚合物,在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例中,其包括化合物殘基(Ia) 代表直鏈或分支的C1 -C16 氟烷基,其具有選自-CF2 H和-CF3 的末端單元,較佳的是選自-CF2 H或-CF3 、-CF2 CF3 、-CF2 CHF2 、-(CF2 )2 CF3 、-(CF2 )2 CHF2 、-(CF2 )3 CHF2 、-(CF2 )3 CF3 、-CF(CF3 )2 和-CF2 (CHF)CF3
較佳的是,B為直鏈或分支的C1 -C12 烷基,其中一或多個,較佳是非相鄰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選自-O-、- CO-、-CO-O-、-O-CO-、-NR1 -、-NR1 -CO-、-CO-NR1 -、-NR1 -CO-O-、-O-CO-NR1 -、-NR1 -CO-NR1 -、-CH=CH-、-C≡C-、-O-CO-O-和Si(CH3 )2 -O-Si(CH3 )2 -、芳香族和脂環基團之基團置換;且其中:R1 代表氫原子或C1 -C6 烷基;其限制條件為氧原子未直接彼此連接。
更佳的是,B為直鏈或分支的C1 -C12 烷基,其中一或多個,較佳是非相鄰之-CH2 -基團可被選自-O-、-CO-、-CO-O-、-O-CO-、-NR1 -、-NR1 -CO-、-CO-NR1 -或-CH=CH-之基團置換,其中:R1 代表氫原子或C1 -C6 烷基;其限制條件為氧原子未直接彼此連接。
最佳的是,B為直鏈或分支的C1 -C8 烷基,其中一或多個,較佳是非相鄰之-CH2 -基團可被選自-O-、-CO-、-CO-O-、-O-CO-、-NR1 -、-NR1 -CO-、-CO-NR1 -或-CH=CH-之基團置換,其中:R1 代表氫原子或C1 -C6 烷基;其限制條件為氧原子未直接彼此連接。
特佳的是,B為直鏈或分支的C1 -C8 烷基,其中一或多個,較佳是非相鄰之-CH2 -基團可被選自-O-、-CO-、-CO-O-、-O-CO-和-CH=CH-之基團置換,其限制條件為氧原子未直接彼此連接。
較佳的化合物殘基(Ia)為:三氟甲基;2,2,2-三氟乙基;二氟甲基;五氟乙基;2,2- 四氟乙基;3,2-四氟乙基;3,3,3-三氟丙基;2,2,3,3-四氟丙基;2,2,3,3,3-五氟丙基;六氟丙基;七氟丙基;4,4,4-三氟丁基;四氟丁基;3,3,4,4,4-五氟丁基;六氟丁基;2,2,3,3,4,4,4-七氟丁基;5,5,5-三氟戊基;四氟戊基;4,4,5,5,5-五氟戊基;六氟戊基;3,3,4,4,5,5,5-七氟戊基;6,6,6-三氟己基;四氟己基;5,5,6,6,6-五氟己基;六氟己基;4,4,5,5,6,6,6-七氟己基;九氟己基;1-三氟-1,2,2,2-四氟乙氧基;2-三氟-2,3,3,3-四氟丙氧基;3-三氟-3,4,4,4-四氟丁氧基;4-三氟-4,5,5,5-四氟戊氧基;5-三氟-5,6,6,6-四氟己氧基;6-三氟-6,7,7,7-四氟庚氧基;7-三氟-7,8,8,8-四氟壬氧基;氟烷氧基衍生物,如三氟甲氧基;2,2,2-三氟乙氧基;二氟甲氧基;五氟乙氧基;1,1,2,2-四氟乙氧基;2,2,2,1-四氟乙氧基;3,3,3-三氟丙氧基;2,2,3,3-四氟丙氧基;2,2,3,3,3-五氟丙氧基;六氟丙氧基;七氟丙氧基;4,4,4-三氟丁氧基;四氟丁氧基;3,3,4,4,4-五氟丁氧基;2,2,3,3,4,4-六氟丁氧基;2,2,3,3,4,4,4-七氟丁氧基;5,5,5-三氟戊氧基;四氟戊氧基;4,4,5,5,5-五氟戊氧基;六氟戊氧基;3,3,4,4,5,5,5-七氟戊氧基;6,6,6-三氟己氧基;四氟己氧基;5,5,6,6,6-五氟己氧基;六氟己氧基;4,4,5,5,6,6,6-七氟己氧基;九氟己氧基;三氟亞甲基胺甲酸酯;2,2,2-三氟亞乙基胺甲酸酯;二氟亞甲基胺甲酸酯;五氟亞乙基胺甲酸酯;2,2-四氟亞乙基胺甲酸酯;3,2-四氟亞乙基胺甲酸酯;3,3,3-三氟亞丙基 胺甲酸酯;2,2,3,3-四氟亞丙基胺甲酸酯;2,2,3,3,3-五氟亞丙基胺甲酸酯;六氟亞丙基胺甲酸酯;七氟亞丙基胺甲酸酯;4,4,4-三氟亞丁基胺甲酸酯;四氟亞丁基胺甲酸酯;3,3,4,4,4-五氟亞丁基胺甲酸酯;六氟亞丁基胺甲酸酯;2,2,3,3,4,4,4-七氟亞丁基胺甲酸酯;5,5,5-三氟亞戊基胺甲酸酯;四氟亞戊基胺甲酸酯;4,4,5,5,5-五氟亞戊基胺甲酸酯;六氟亞戊基胺甲酸酯;3,3,4,4,5,5,5-七氟亞戊基胺甲酸酯;6,6,6-三氟亞己基胺甲酸酯;四氟亞己基胺甲酸酯;5,5,6,6,6-五氟亞己基胺甲酸酯;六氟亞己基胺甲酸酯;4,4,5,5,6,6,6-七氟亞己基胺甲酸酯;九氟亞己基胺甲酸酯;氟烷醯氧基衍生物,如三氟甲醯氧基;2,2,2-三氟乙醯氧基;五氟乙醯氧基;1,1,2,2-四氟乙醯氧基;2,2,2,1-四氟乙醯氧基;3,3,3-三氟丙醯氧基;四氟丙醯氧基;2,2,3,3,3-五氟丙醯氧基;六氟丙醯氧基;1,1,2,2,3,3,3-七氟丙醯氧基;4,4,4-三氟丁醯氧基;四氟丁醯氧基;3,3,4,4,4-五氟丁醯氧基;六氟丁醯氧基;2,2,3,3,4,4,4-七氟丁醯氧基;5,5,5-三氟戊醯氧基;四氟戊醯氧基;4,4,5,5,5-五氟戊醯氧基;六氟戊醯氧基;3,3,4,4,5,5,5-七氟戊醯氧基;6,6,6-三氟己醯氧基;四氟己醯氧基;5,5,6,6,6-五氟己醯氧基;六氟己醯氧基;4,4,5,5,6,6,6-七氟己醯氧基;三氟乙醯基;九氟己醯氧基;4,4,4-三氟丁-2-烯基;5,5,5-三氟戊-1-烯基;6,6,6-三氟己-1-烯基;7,7,7-三氟庚-1-烯基;三氟乙醯胺基甲氧基;三氟乙醯胺基乙氧基;三氟乙醯胺基丙氧基;三氟乙醯胺 基丁氧基;2-氟乙基;3-氟丙基;4-氟丁基;5-氟戊基;6-氟己基;2-氟乙氧基;3-氟丙氧基;4-氟丁氧基;5-氟戊氧基;6-氟己氧基;4-氟丁-1-烯基;5-氟戊-1-烯基;6-氟己-1-烯基;7-氟庚-1-烯基;4,4,4-三氟-3-(三氟甲基)丁氧基;4,5,5-三氟戊-4-烯氧基;4,5,5-三氟戊-4-烯醯氧基;5,6,6-三氟己-5-烯氧基或5,6,6-三氟戊-5-烯醯氧基。
特佳的是氟烷氧基,較佳的是三氟和五氟氟烷氧基衍生物,特佳的是5,5,5-三氟戊氧基和4,4,5,5,5-五氟戊氧基。
最佳的是包括二胺(I)之聚合物,其包括這些聚合物之式(Ia)的五氟衍生物,在二胺(I)之末端位置具有C3 -或C5 -烷基,較佳的是C5 -烷基者。
界面活性劑是在表面或界面具有物理吸附的傾向,藉此改變在界面的能量關係的化學物質。界面活性劑藉此改變表面張力。
適當的界面活性劑為濕潤劑或均染劑;抗結塊、刮痕、滑動、擦傷或摩擦劑;脫氣劑、去泡劑、疏水劑、分散劑、流變控制劑劑;而較佳的是濕潤劑、均染劑;抗結塊、刮痕、滑動、擦傷或摩擦劑;分散劑和流變控制劑;而更佳的是濕潤劑、分散劑、均染劑、抗結塊、刮痕劑;且最佳的是界面活性劑之濕潤劑、分散劑、均染劑。特佳的是濕潤劑和均染劑。
具有以上提及之特性的界面活性劑為技術領域中已熟 知的。
較佳的是,界面活性劑是非聚合或聚合的;反應性或非反應性的,飽和或不飽和的;非離子、兩性;陰離子或陽離子性的化合物。在本發明之前後文中,反應性的具有可交聯、可聚合或可二聚合的意義。較佳的界面活性劑是聚合並可交聯、可聚合或可二聚合的。
兩性是例如兩性(二)醋酸烷基酯、醯胺甜菜鹼或烷基甜菜鹼。
陽離子性界面活性劑是例如烷基二甲胺、烷基醯胺基丙胺、烷基咪唑啉衍生物、四級化胺乙氧基化物、四級銨化合物;在本發明之前後文中,聚合物為低聚、共聚或均聚化合物。
更佳的是,聚合物為均或共聚物(嵌段、統計、接技、分支的),或非反應或反應性的,如可交聯、可聚合或可二聚合的界面活性劑。最佳的是反應性的,如可交聯的界面活性劑。
非聚合的界面活性劑之實例為有機磺酸酯衍生物,如烷基酚醚磺酸酯、α烯烴磺酸酯、芳香族烴磺酸、鹽及摻合物、萘磺酸酯、縮合的萘磺酸酯、脂肪醇磺酸酯、磺基琥珀酸二烷基酯、磺基琥珀酸單烷基酯、磺基琥珀醯胺酸烷基酯、磺基琥珀酸二烷基酯、卵磷脂衍生物,如大豆卵磷脂;tensides衍生物,如陽離子、陰離子或兩性tensides,尤其是脂肪酸酯衍生物;碳酸酯或醚衍生物,如羥基官能 的碳酸酯或醚衍生物、烷基醚磷酸酯、烷基醚羧酸和鹽類、烷基醚硫酸酯;烷基磷酸酯、烷基苯磺酸和鹽類、烷基酚醚磷酸酯、烷基酚醚硫酸酯、芳香族烴磺酸、鹽類和摻合物。
較佳的非聚合界面活性劑為碳酸酯或醚衍生物,尤其是Disperbyk®-108。
聚合界面活性劑之實例為例如有機聚合物,如醯胺聚合物、醯亞胺聚合物、聚氨酯、矽/矽氧烷聚合物、氟聚合物或丙烯酸酯聚合物、聚醚聚碳酸結構(亦含有有機改質之聚矽氧烷或胺衍生物)或非離子性分散聚合物。有機聚合物界面活性劑為例如烴界面活性劑,如高沸點芳香族、酮和酯的溶劑摻合物,或fame(脂肪酸改質之乳化劑(F attyA cidM odifiedE mulsifiers))。Fame是以脂肪酸化學為基礎,具有基於三級胺的極性頭,像是例如脂肪酸改質之聚酯、具有酸性基團的脂肪族聚醚、脂肪酸改質之聚酯在水中的溶液。
矽/矽氧烷聚合物為例如反應性或非反應性的聚矽氧烷,如
有機改質之聚矽氧烷
有機改質之聚矽氧烷
氟碳改質之聚矽氧烷
無溶劑改質之聚矽氧烷
改質之聚矽氧烷乳劑
聚矽氧烷
聚矽氧烷共聚物
聚醚矽氧烷共聚物
末端為異氰酸酯之聚矽氧烷
以不飽和末端基團改質之聚矽氧烷
聚矽氧烷改質之聚異氰酸酯
聚醚矽氧烷共聚物的乳劑
含發煙二氧化矽基於聚矽氧烷之產物,
聚矽氧丙烯酸酯
氟聚合物為例如:
氟碳改質之聚合物
氟碳改質之聚丙烯酸酯
氟聚矽氧
聚合的氟碳化合物
丙烯酸酯聚合物為例如:
丙烯酸類聚合物
聚丙烯酸銨
聚丙烯酸鈉
聚丙烯酸銨共聚物
聚丙烯酸鈉共聚物;
非離子性分散聚合物為例如:
胺氧化物
烷基多醣類
嵌段共聚物
蓖麻油乙氧基化物
鯨蠟油醇乙氧基化物
鯨蠟硬脂醇乙氧基化物
癸醇乙氧基化物
二壬基酚乙氧基化物
十二烷基酚乙氧基化物
末端封端的乙氧基化物
醚胺衍生物
乙氧基化烷醇醯胺
乙二醇酯
脂肪酸烷醇醯胺
脂肪醇烷氧基化物
月桂醇乙氧基化物
單分支的醇乙氧基化物
天然醇的乙氧基化物
莫尼基(monyl)酚乙氧基化物
辛基酚乙氧基化物
油基胺乙氧基化物
隨機共聚物烷氧基化物
脫水山梨糖醇酯乙氧基化物
硬脂酸乙氧基化物
硬脂基胺乙氧基化物
合成醇乙氧基化物
妥爾油脂肪酸乙氧基化物
牛油胺乙氧基化物
參十三醇乙氧基化物
較佳的聚合界面活性劑是非離子性聚合界面活性劑,尤其是聚矽氧或矽氧烷聚合物,且最佳的是聚矽氧丙烯酸酯,特別是Tego®Rad 2500。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2或2種以上界面活性劑的組成物。
具有濕潤和均染特性之界面活性劑的典型供應商為例如ADD APT、Air Products、Akzo-Nobel、Akzo-Nobel Cellulosic Specialities、BASF、Borchers、BYK Chemie、Ciba Specialty Chemicals、Cognis、Condea Servo、Degussa-Goldschmidt、Dexter Chemical、Dow Chemical、Dow Corning、DuPont、Elementis、GE Silicones、International Speciality Product、Rhodia、Tego、Tiarco Chemical、Troy、UCB Chemical、Ultra Additive、Worlee、3M、Additek、C.P. Hall、Cytec、Efka Additives、Hercules、Liaoyang Huaxing Chemical、Polyvel、R.T. Vanderbilt、Sovereign Chemical、Stepan、Tiarco Chemical、Sachtleben、Rhodia、Raschig、Potters Ballotoni。
具有濕潤和均染特性之界面活性劑的實例為:-可得自Tego/Degussa: Tego®Colorol、Tego®Dispers、Tego®Lipotin、Tego®Twin、Tego®Wet、Rewopol®、Tego®Surten、Tego®Rad、Tego®Glide、Tegomer®、Tego®Flow,如Tego®Flow 300、Tego®Colorol E、Tego®Colorol F、Tego®Colorol Standard、Tego®Dispera 655、Tego®Dispers 660 C、Tego®Dispers 661 C、Tego®Dispers 662C、Tego®Dispers 680 UV、Tego®Dispers 681 UV、Tego®Lipotin A、Tego®Lipotin BL、Tego®Lipotin DB、Tego®Lipotin SB、Tego®Twin 4000、Tego®Wet 250、Tego®Wet 260、Tego®Wet 265、Tego®Wet 270、Tego®Wet 280、Tego®Wet 500、Tego®Wet 505、Tego®Wet 510、Tego®Wet 590、Tego®Wet 591、Tego®Wet KL 245、Rewopol® B 2003、Rewopol®M 365、Rewopol® SB DO 70、Rewopol®SB DO、Rewopol®SB DO 75 PG、Rewopol®SB FA 50、Rewoquat®W 75、Rewoteric®AM CAS、Tego®Surten W 111、Tego®Surten W 125、Tego®Surten W 130、Tego®Surten W 133、Tego®Surten W 5840、Tego®Surten W 5878、Tego®Rad 2100、Tego®Rad 2200N、Tego®Rad 2250、Tego®Rad 2300、Tego®Rad 2500、Tego®Rad 2600、Tego®Rad 2700、Tego®Glide 130、Tego®Glide 406、Tego®Glide 410、Tego®Glide 411、Tego®Glide 415、Tego®Glide 420、Tego®Glide 432、Tego®Glide 435、Tego®Glide 440、Tego®Glide 450、Tego®Glide 482、Tego®Glide A 115、Tego®Glide B 1484、Tego®Glide ZG 400、Tego®Flow 300、Tegomer® CSi 2342、Tegomer®D 3403、Tegomer®E-si、Tegomer®ESi 2330、Tegomer®HSi 2311、Tegomer®VSi 2250。
-得自Efka:EFKA 3033、EFKA 3034、EFKA 3232、EFKA 3277、EFKA 3299、EFKA 3883、EFKA 6903、EFKA 6906、 EFKA 3522、EFKA 5010、EFKA 5044、EFKA 5054、EFKA 5055、EFKA 5063、EFKA、EFKA 5066、EFKA、EFKA 5207、EFKA 5244、Efka® 3500、Efka® 3600、Efka® 3650、Efka® 4590、EFKA® 5065、EFKA® 5070、Efka® 6225、Efka® 6230、Efka®、Efka® 7311、Efka® 7315、Efka® 7316、Efka® 7340、Efka® 7361、Efka® 7375、Efka® 7381、Efka® 7390、Efka® 7500、Efka® 7544、Efka® 7554、Efka® 7564
-得自BYK:Byk添加物,如Byk® 307、Byk® 333、Byk® 9075、Byk® 9076、Byk® 9077、Byk® 935、Byk® 961、Byk® A 560、Byk® W 909、BYKOPLAST® 1000、Disperplast 1011、Byk® S 706、Byk® W 909、Aquacer® 840、Byk®-077、Byk®-085、Byk®-315、Byk®-320、Byk®-321、Byk®-322、Byk®-323、Byk®-325、Byk®-336、Byk®-340、Byk®-345、Byk®-346、Byk®-347、Byk®-348、Byk®-352、Byk®-353、Byk®-354、Byk®-355、Byk®-356、Byk®-357、Byk®-358 N、Byk®-359、Byk®-360 P、Byk®-361 N、Byk®-363 P、Byk®-364 P、Byk®-365 P、Byk®-366 P、Byk®-368 P、Byk®-370、Byk®-371、Byk®-373、Byk®-375、Byk®-380N、Byk®-381、Byk®-390、Byk®-392、Byk®-P 104S、Byk®-S 706、Byk®-Silclean 3700、Byk®-UV 3500、Byk®-UV 3510、Byk®-UV 3530、Byketol®-OK、Byketol®-Special、Byketol®-WS、Minerpol® 221、Disperbyk®-108。
最佳的界面活性劑為Tego®Flow 300、Tego®Rad 2600、Tegomer® E-si、Tego®Rad 2700、EFKA-3883、EFKA 6903、EFKA 6906、EFKA 3299、Tego®Rad 2500,一種聚二甲基矽氧烷,以及Disperbyk®-108,一種帶有色素親和基團之羥基官能化的碳酸酯。特佳的界面活性劑為Tego®Flow 300、Tego®Rad 2500和Disperbyk®-108。
在更佳的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方法,其包括對基板施用包括至少一種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界面活性劑的組成物,其中後者對該配向特性沒有任何負面的影響;此外還有在上文說明中提供之溶劑,以及在上文提供之說明中優先選擇的溶劑。
在本發明之範圍內,基板一詞係描述一種基底材料,在其上進行在該基底材料一部分或全部表面上產生一或多層或薄膜的程序。該基板可由任何類型的固體材料構成,像是例如玻璃、金屬、聚合物薄膜或複合材料。非必然地,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係使用厚板形狀的基板,可個別切成小片,或在可揉基底材料的情況下,亦可將其捲成圓柱形。
在更佳的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方法,其包括液晶光配向材料和界面活性劑在溶劑中的濃度範圍在1到99重量%之間,較佳的是在1到20重量%之間,更佳的是在1到10重量%之間的組成物。
界面活性劑在組成物中的量係根據關於機械和熱穩定性以及光學和電光學性能的期望性能決定。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一種方法,其中界面活性劑在液晶光配向材料中的添加水平係低於20重量%,較佳的是在0.01到10重量%之間,更佳的是在0.1到5重量 %之間,而最佳的是在0.1到1重量%之間。
此外,本發明亦關於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之方法,該配向層具有Ra ≦25(±1奈米),較佳的是Ra ≦10(±0.5奈米),而更佳的是Ra ≦5(±0.5奈米),且最佳的是Ra ≦3(±0.25奈米)的平均粗糙度。
之後,印刷薄膜的品質係藉微分干涉相差(differential interferenve contrast, DIC)顯微鏡(附有Olympus U-DICR的Olympus BX60,Olympus Corporation, Japan),並藉著輪廓曲線術(Alpha-Step 500, Tencor, U.S.),定出特徵。利用輪廓曲線儀(Alpha-Step 500, Tencor, U.S.)測量平均粗糙度作為定量特徵。將平均粗糙度定義為沿著掃描軌道之局部高度除以掃描長度的絕對值之積分。使用2毫米之掃描長度。
更佳的是一種方法,其中根據本發明之組成物的界面活性劑對配向特性沒有任何負面的影響,該特性為:液晶盒LCD的配向:-在以有或無界面活性劑之組成物製備的配向層之間傾角的改變>+/-0.5∘,較佳的是>+/-0.2,更佳的是>+/-0.1∘(LCD的技術領域);或光學薄膜的配向:-在光學薄膜之技術領域中傾角的改變>+/-5∘,較佳的是>+/-3∘,或-在以有或無界面活性劑之組成物製備的配向層之間的對比降低>20%,較佳的是>10%,或 其中配向品質係數<2,較佳的是<1.5,而更佳的是<1.2。
在本發明之前後文中,根據下文提供之方法判定配性品質係數:將所製備的光配向材料和液晶聚合物(LCP)放在偏振層板之間,並藉著產生寬圓錐光線之非準直光源(漫射背光)照射。透射光通過偏光板,並藉著接收角藉0.22之數字光圈(相當於13∘)表示之顯微鏡的物鏡集中樣品。測量暗態(交叉偏光板)的透射強度。LCP分子的良好配向狀態產生極低數值的透射暗態強度。配向品質係數係定義為在相同條件下測量經取向LCP樣品之暗態強度對無樣品之光源強度的比例,根據:(+):當比例小於1.2(意指良好的取向)
(+/-):當比例在1.2到2的範圍內(意指可接受的取向)
(-):當比例高於2(意指很差的取向)
就本發明之意義而言,光學薄膜是改變通過薄膜透射的光及/或由薄膜反射的光之特性的薄膜。被薄膜改變的光特性特別是光的偏光狀態及/或光譜特徵。這類光學薄膜的實例為相位差膜、補償薄膜、反射和吸收偏光膜,以及其組合。
較佳的是,本發明係關於包括液晶光配向材料和界面活性劑的組成物,其中後者對電壓保持率(VHR)、殘餘DC(RDC)或AC記憶體(ACM)沒有任何負面的影響。
VHR、ACM和RDC是在液晶顯示器之技術領域中普 遍已知的值,並如下描述:VHR :在薄膜電晶體型之液晶顯示器的情況下,在非常短的時間過程中將若干量的電荷施加在像素的電極上,且隨後不可藉著液晶的抗力排出。保持電荷並因此保持落在液晶上之電壓的能力係以已知為”電壓保持率”(VHR)者定量。其為在一框週期內在像素上之RMS-電壓(均方根電壓)和所施加電壓之初始值的比例。
ACM(交流記憶體) :對盒施加7伏特(1千赫茲)的AC(交流)電壓700小時。在施加AC應力之前和之後測量盒的預傾角。以預傾角差Δθ表示ACM性能。
RDC(殘餘直流) :將V=2VDC的可調整DC(直流)-組件加至V=2.8V(30赫茲)的對稱方波信號,藉著適當選擇外部DC組件可排除或至少將由測試盒透射之光的波動減至最少。取藉著補償內部殘餘DC電壓將閃爍排除或減至最少的外部DC-電壓等於內部殘餘DC-電壓。
較佳的是,對電壓保持率、殘餘DC(RDC)或AC記憶體(ACM)沒有任何負面影響的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是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如上述之具有所有經描述之優先選擇的方法,包括藉著印刷或塗佈將組成物施用在基板上。
通常,將組成物施用在視需要塗佈有電極的基板上[例如塗佈有氧化錫銦(ITO)之玻璃板],而得以產生0.05到100微米厚度的均勻層。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如上述之方法,以及該方法之所有敘述之優先選擇,以供製備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其具有<200奈米之厚度,較佳的是<100奈米,更佳的是<50奈米,最佳的是<40奈米,而特佳的是<30奈米;且較佳的是,其中該液晶光配向材料是如上述包括二胺(I)和四羧酸酐的聚合物,並具有所有上述之優先選擇。
更佳的是如上述之方法,以及該方法之所有敘述之優先選擇,以供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該方法係藉著將具有範圍在1到14 mPas內之黏度的組成物施用在基板上,該組成物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溶劑,以製備具有<50奈米,較佳的是<40奈米,而更佳的是<30奈米之厚度的液晶配向層;且較佳的是其中該液晶光配向材料是如上述包括二胺(I)和四羧酸酐的聚合物,並具有所有上述之優先選擇。
更佳的是如上述之方法,以及該方法之所有敘述之優先選擇,以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該方法係藉著將具有範圍在1到14 mPas內之黏度的組成物施用在基板上,該組成物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溶劑,以製備具有<50奈米,較佳的是<40奈米,而更佳的是<30奈米之厚度的液晶配向層;且較佳的是其中該液晶光配向材料是如上述包括二胺(I)和四羧酸酐的聚合物,並具有所有上述之優先選擇。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如上述之方法,以及該方法之所有敘述之優先選擇,以供製備均勻且無缺陷液晶 配向層,該方法包括一種組成物,其較佳的是藉由以≧10微微升(皮升),較佳的是≧30微微升,而最佳的是≧50微微升之液滴體積噴墨印刷予以印刷,且較佳的是其中該液晶光配向材料是如上述包括二胺(I)和四羧酸酐的聚合物,並具有所有上述之優先選擇。
此外,本發明係關於如上述之方法,以及該方法之所有敘述之優先選擇,以供製備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該方法包括一種組成物,其較佳的是藉具有≦1000 DPI(每英吋點數),較佳的是≦400 DPI,而最佳的是≦360 DPI之印刷解析度之噴墨印刷予以印刷。
本發明最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如上述之方法,以及該方法之所有敘述之優先選擇,以供製備具有<50奈米,較佳的是<40奈米,且更佳的是<30奈米之厚度的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該方法包括一種組成物其較佳的是藉具有≦1000 DPI(每英吋點數),較佳的是≦400 DPI而最佳的是≦360 DPI之印刷解析度之噴墨印刷予以印刷;且較佳的是其中該液晶光配向材料是如上述包括二胺(I)和四羧酸酐的聚合物,並具有所有上述之優先選擇。
塗佈方法為例如旋塗、氣刀塗佈、葉片塗佈、刮刀塗佈、逆輥塗佈、轉移輥塗佈、壓花輥塗佈、接觸輥塗佈、鑄塗、噴塗、旋塗、彎月面塗佈、線塗、狹孔塗佈、壓延塗佈、電沉積塗佈、浸塗或壓鑄模塗佈。
印刷法為例如噴墨印刷、直接印刷、凸版印刷,如膠版印刷,凹紋印刷,如直接凹版印刷或平版凹版印刷,石 印印刷,如平版印刷或雕版印刷,如網版印刷、膠版印刷或平面印刷。
較佳的是直接印刷,像是例如凹版、膠版;網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程序;更佳的是間接印刷,如平版印刷;以及平面印刷,如石印印刷;凸版印刷、凹紋印刷和噴墨印刷,以及膠版印刷。
單一印刷程序的詳細說明為一般常識,並在上文中提供了一部分。
本發明更佳之具體實例係關於如上述之方法,以及該方法之所有敘述之優先選擇,該方法包括一種組成物,其係藉印刷,較佳的是藉間接印刷,如平版印刷;平面印刷,如石印印刷;凸版印刷、凹紋印刷;噴墨印刷或膠版印刷;更佳的是藉噴墨印刷而施用在基板上。
本發明更佳之具體實例係關於如上述之方法,以及所有敘述之優先選擇的這些方法,且其額外地包括以配向光處理,較佳的是配向,更佳的是交聯及/或異構該液晶光配向材料。
應該被配向的區域經照射,例如,以高壓汞蒸氣燈、氙燈或脈衝UV電射,使用偏光板及視需要使用產生結構圖像的光罩。
此外,亦可能藉著控制配向光照射的偏光面及/或照射方向來改變在液晶配向層內之取向方向和傾角。應瞭解藉著選擇性照射液晶配向層的特定區域,可配向該層極特定 之區域。以此方式可提供具有限定傾角的層。藉著該程序,特別是藉著交聯的程序,可在液晶配向層中保持誘導之取向和傾角。
可以單一步驟或以數個分開的步驟進行利用配向光的處理。在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例中,利用配向光的處理係以單一步驟進行。
配向光對基板的入射方向可以是垂直的,或以任何斜角。
為了產生傾角,較佳的是從傾斜的角度曝射配向光。
本發明更佳的方法係關於-製備垂直配向的液晶配向層的方法;-製備多象限垂直配向之液晶配向層的方法;-製備具有傾斜光軸之液晶配向層的方法。
此外,本發明亦關於上述之組成物,以及關於此組成物之所有敘述之優先選擇。
此外,本發明亦關於根據本發明或根據本發明之方法製備的液晶配向層於配向液晶的用途。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可藉著本發明之方法獲得的液晶配向層。
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包括根據本發明之組成物之液晶配向層。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具有<200奈米,較佳的是<100奈米,更佳的是<50奈米,最佳的是<40奈米,而特佳的是<30奈米之厚度的液晶配向層。
可使用該液晶配向層來製造非結構或結構化光學或電 光學元件,較佳的是製造混雜層元件。
本發明之進一步具體實例係關於光學和電光學的非結構或結構化元件,較佳的是液晶顯示器盒、多層和混雜層元件,其包括至少一種如上述之液晶配向層。
此外,本發明較佳的是關於液晶配向層用於誘導相鄰液晶層的垂直配向之用途,特別是用於以MVA模式操作盒。
較佳的是液晶配向層於誘導相鄰液晶層的垂直配向的用途。
本發明更佳的具體實例係關於光學或電光學裝置,其包括一或多層液晶配向層。該電光學裝置可包括一層以上。該層或每一層均可包含一或多個具有不同空間取向的區域。
更佳的是,本發明係關於光學和電光學的非結構或結構化元件,較佳的是液晶顯示器盒、多層和混雜層元件,其包括至少一種液晶配向層,如根據本發明之聚合物層、共聚物或低聚物層。
光學組件、系統或裝置產生、操縱或測量電磁輻射。電光學組件、系統或裝置藉著電場修改材料的光學特性而運作。因此,其係關於在材料之電磁(光學)和電氣(電子)狀態之間的交互作用。
光學或電光學組件,可用於(但不限於)波導、安全或品牌保護元件、條碼、光柵、濾光片、延遲器、補償膜、反射偏光膜、吸收偏光膜、各向異性散射膜補償器和相位 差膜、扭曲相位差膜、膽固醇型液晶薄膜、客-主液晶薄膜、單體波狀薄膜、層狀液晶薄膜、偏光板、壓電盒、展現非線性光學特性的薄膜、裝飾性光學元件、亮度增強薄膜、波長段選擇性補償之組件、多象限補償用組件、多屏(multiview)液晶顯示器之組件、消色延遲器、偏光態校正/調整膜、光學或電光學感應器之組件、亮度增強薄膜之組件、以光為基礎之電訊裝置的組件、具有各向異性吸收器之圖案化G/H-偏光板、圖案化反射型圓偏光板、圖案化反射型線性偏光板、圖案化MC(單體波狀薄膜)。較佳的是安全元件、補償器和相位差膜。
熟諳此藝者不能預見本發明之優點。已經意外地發現,界面活性劑可在液晶配向層中使用而不會改變光學或電光學特性,雖然彼等被描述會改變彼等所施用之化合物的表面。
實施例
LPP材料使用
LPP1 =聚[1-[6-[4-[(E)-2-甲氧羰基-乙烯基]-苯氧基]己氧羰基]-1-甲基-乙烯],如在US 6107427中所述
LPP2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與2,3,5-三羧基環戊基乙酸二酐的縮聚。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的製備
1. 2-(2,4-二硝苯基)乙醇的製備
將22.6克(100毫莫耳)2,4-二硝苯基乙酸溶解於15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在2小時期間內將其逐滴加至300毫升(300毫莫耳)硼烷-四氫呋喃錯合物在四氫呋喃中之1.0M溶液中。在25℃下3小時後,小心地加入200毫升水。然後使該反應混合物在乙酸乙酯和水之間分溶;以水重複沖洗有機相,以硫酸鈉脫水,過濾並藉著旋轉蒸發濃縮。在400克矽膠上層析殘餘物,使用1:1的甲苯:乙酸乙酯作為沖提液,並從乙酸乙酯:己烷混合物中結晶,產生20.7克(98%)黃色結晶狀的2-(2,4-二硝苯基)乙醇。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的製備
2. 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酸的製備
將72.66克(0.408莫耳)的4,4,5,5,5-五氟戊-1-醇溶解於550毫升四氫呋喃中,在室溫下加入142毫升(0.102莫耳)三乙胺。在氮氣下,逐滴加入38毫升(0.490莫耳)甲烷 磺醯氯。在0-5℃下攪拌該混合物1小時。以Hyflo-過濾並以四氫呋喃沖洗灰褐色的懸浮液。濃縮濾液。將殘餘物溶解於1.4公升1-甲基-2-吡咯烷酮中,在該淡棕色的溶液中加入62.70克(0.408莫耳)4-羥基苯甲酸甲酯和226.00克(1.43莫耳)碳酸鉀。允許該反應懸浮液在80℃下反應14小時。在上文的混合物中加入1公升(1.0莫耳)1N NaOH溶液。將該懸浮液加熱至迴流溫度30分鐘,直到反應完成為止。允許該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投入冷水中。利用25% HCl溶液將該溶液小心地酸化,並攪拌15分鐘。濾掉產物,以水沖洗,並在室溫下在真空下乾燥過夜,得到119.00克(98%)白色固體狀之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酸。
3. 4-甲醯苯基-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酸酯的製備
將6.89克(56.4毫莫耳)的4-羥基苯甲醛、16.8克(56.4毫莫耳)的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酸、0.69克(5.6毫莫耳)的4-二甲胺基吡啶溶解於100毫升二氯甲烷中。在0℃下加入11.89克(62.0毫莫耳)的N-(3-二甲胺基丙基)-N'-乙基碳化二醯亞胺鹽酸鹽(EDC鹽酸鹽)。在0℃下攪拌該溶液1小時,並容許在室溫下攪拌過夜。在室溫下22小時之後,使該反應混合物在二氯甲烷和水之間分溶;以水 重複沖洗有機相,以硫酸鈉脫水,過濾並藉著旋轉蒸發濃縮。在0℃下從2-丙醇中結晶,得到無色結晶狀之4-甲醯苯基-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酸酯。
4.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的製備
將5.71克(14.2毫莫耳)的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酸4-甲醯苯酯和3.00克(28.4毫莫耳)的丙二酸溶解於18毫升(227.1毫莫耳)吡啶中。在該懸浮液中加入1.21克(14.2毫莫耳)的六氫吡啶,並允許其在100℃在氬氣下反應1.5小時。然後將黃色的溶液投在冰上。利用25% HCl溶液將該溶液小心地酸化至pH=1-2,並攪拌15分鐘。過濾產物,並在室溫下在真空下脫水10小時,得到白色粉末狀之(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
5.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硝苯基)乙酯的製備
將2.50克(11.8毫莫耳)的2-(2,4-二硝苯基)乙醇、5.24克(11.8毫莫耳)的(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 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144毫克(1.2毫莫耳)的4-二甲胺基吡啶溶解於30毫升二氯甲烷中。在0℃下加入2.48克(13.0毫莫耳)的N-(3-二甲胺基丙基)-N'-乙基碳化二醯亞胺鹽酸鹽(EDC鹽酸鹽)。在0℃下攪拌該溶液1小時,並容許在室溫下攪拌過夜。在室溫下22小時之後,使該反應混合物在二氯甲烷和水之間分溶。以水重複沖洗有機相,以硫酸鈉脫水,過濾並藉著旋轉蒸發濃縮。在200克矽膠上層析該殘餘物,使用95:5之甲苯:乙酸乙酯作為沖提液,並從乙酸乙酯:己烷混合物中結晶,產生5.35克(71%)無色結晶狀之(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硝苯基)乙酯。
6. (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的製備
將5.35克(8.38毫莫耳)的(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硝苯基)乙酯溶解於54毫升N,N-二甲基甲醯胺和6毫升水的混合物中。加入13.9克(51.4毫莫耳)的氯化鐵六水合物。在60分鐘內,分批加入5.60克(85.7毫莫耳)的鋅粉。允許該混合物反應2小時。然後使該反應混合物在乙酸乙酯和水之間分溶,並過濾。以水重複沖洗有機相,以硫酸鈉脫水,過濾並藉著旋轉蒸發濃縮。在200克矽膠上過濾該殘餘物,使 用甲苯:乙酸乙酯(1:3)作為沖提液,並從乙酸乙酯:己烷混合物中結晶,產生3.30克黃色結晶狀之(2E)3-(4-{[4-(4,4,5,5,5-五氟戊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2,4-二胺苯基)乙酯。
LPP3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與1,2,3,4-環丁烷四羧酸酐的縮聚,產生聚醯胺酸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的製備
1. 2-(2,4-二硝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的製備
將2.90克(12.0毫莫耳)的2-(4-硝苯基)-1,3-丙二醇、9.54克(24.2毫莫耳)的(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烯酸、296毫克(2.42毫莫耳)的4-二甲胺基吡啶溶解於100毫升二氯甲烷中。在0℃下加入9.20克(49.0毫莫耳)的N-(3-二甲胺基丙基)-N'-乙基碳化二醯亞胺鹽酸鹽(EDC鹽酸鹽)。在0℃下攪拌該溶液1小時,並容許在室溫下攪拌過夜。在室溫下22小時之後,使該反應混合物在二氯甲烷和水之間分溶。以水重複沖洗有機 相,以硫酸鈉脫水,過濾並藉著旋轉蒸發濃縮。在600克矽膠上層析該殘餘物,使用9:1之甲苯:乙酸乙酯作為沖提液,產生7.60克白色結晶狀之2-(4-硝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2. 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的製備
將7.60克(7.64毫莫耳)的2-(4-硝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溶解於45毫升N,N-二甲基甲醯胺和5毫升水的混合物中。加入12.39克(45.84毫莫耳)的氯化鐵六水合物。在40分鐘內,分批加入4.99克(76.4毫莫耳)的鋅粉。允許該混合物反應2小時。然後使該反應混合物在乙酸乙酯和水之間分溶,並過濾。以水重複沖洗有機相,以硫酸鈉脫水,過濾並藉著旋轉蒸發濃縮。在1000克矽膠上層析該殘餘物,使用1:1之甲苯:乙酸乙酯作為沖提液,並從乙酸乙酯:己烷混合物中形成結晶,產生4.30克的2-(2,4-二胺苯基)-1,3二[(2E)-3-{4-[(4-(4,4,4-三氟丁氧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丙-2-烯醯基]丙二醇
重量%=以重量計之%
TAC/HC基板=三乙酸纖維素硬塗層
實施例1
a)LPP溶液1的製備
在甲基乙基酮(MEK)和環己酮(CHN)混合物(4份/1份)中製造線性光可聚合之聚合物LPP1的3重量%溶液。利用適度攪拌數分鐘將該溶液均質化,並通過0.2微米濾紙過濾。
b)配向層的製備
藉著無接觸光配向技術製造配向層。以3000rpm將LPP溶液1薄薄地旋塗在塗佈有硬塗層(HC)層的TAC基板上。
在烘箱中將該板加溫至95℃ 2分鐘。所得的層具有大約100奈米之厚度。
c)LCP溶液1的製備
為了產生可交聯的液晶(LCP)層,在實施例中,在可過冷向列型混合物中,使用下列的可交聯液晶二丙烯酸酯組份:化合物A:化合物B:化合物C:
製備化合物A、B和C之方法為在技術領域中已熟知的。例如,可根據在WO 97/00600中的描述製備化合物B和C,並以類似其等描述之合成的方式,或以類似由D.J. Broer, R.A.M. Hikmet和G.Challa: Makromol. Chem. 190(1989)3201描述之合成製備化合物A。
從80重量%的化合物A、15重量%的化合物B、4重量%的化合物C、0.5重量%的光引發劑(CIBA的Irgacure(商標名)369)和0.5重量%作為抑制劑的BHT(丁基羥基甲苯)來製備混合物。從上文的混合物,以甲基異丁基酮(MEK)製造30重量%的溶液(LCP-溶液-1)。利用適度攪拌5分鐘將該溶液均質化,並通過0.2微米濾紙過濾。
d)經配向LCP薄膜的製備
按照在上文b段中的指示製備配向層,並以來自汞高壓燈的線性偏振UV光使用範圍從5到100毫焦耳/平方公分的能量劑量曝光。為製造最終的樣品,以3000RPM將LCP溶液1旋塗在以上述方式製備的LPP取向層上,形成1.2微米厚的LCP薄膜。在加熱板上於50℃加溫該板5分鐘。然後藉著來自汞燈的各向同性(非偏振)光照射經塗佈層,引起液晶預聚物(LCP)的交聯,使用1焦耳/平方公分的能量劑量。
e)配向層物理性能的評估
藉下述的測量方法,評估如上述獲得的在塑料膜上之 配向層的特徵。
1)LCP層配向品質的評估
使用偏光顯微鏡檢查任何微觀缺陷的出現和LCP分子的配向品質,評估配向品質。在類似LC顯示器中背光照明的可再現照明條件下,使用背光系統以照明測試樣品。
將所製備的LPP/LCP樣品放在薄片偏振板之間,並藉著產生寬圓錐光線的非準直光源(漫射背光)照射。透射光通過偏光板,並藉著接收角藉0.22之數字光圈(相當於13∘)提供表示之顯微鏡的物鏡集中樣品。測量暗態(交叉偏光板)的透射強度。LCP分子的良好配向狀態產生極低數值的透射暗態強度。配向品質係定義為在相同條件下測量經取向LCP樣品之暗態強度對無樣品之光源強度的比例,根據:(+):當比例小於1.2(意指良好的取向)
(+/-):當比例在1.2到2的範圍內(意指可接受的取向)
(-):當比例高於2(意指很差的取向)
在表1中報告所獲得的結果。
2)結塊特性的評估
堆疊塗佈有配向層之TAC/HC基板和裸TAC基板,使得配向層與裸TAC基板的背側接觸。使經堆疊之系統在4.5公斤/平方公分的荷重下老化16小時。在移除荷重之後,評估經塗佈層,如下檢查經塗佈層是否部分或全部被轉移至覆蓋之裸基板的背側:首先以肉眼檢查配向層的任何剝落或劣化。若未偵測到可看見的變化,則將LCP薄膜塗佈在經老化的LPP層上, 並根據第1節評估配向品質,檢查任何微觀缺陷的存在。結果表示如下:(+):意指沒有觀察到變化
(+/-):意指該層有部分剝落
(-):意指該層完全剝落
在表1中報告所獲得的結果。
3)抗擦傷性的評估
根據MIL-CCC-440, USA軍用說明書,評估配向層的抗擦傷性。摺疊3"x4"(9公分x11公分)的粗平布片,得到1"x1"的布片。然後,以粗平布覆蓋試驗者的橡皮擦和卡盤,並利用黏性膠帶固定布墊。隨後,粗平布墊與LPUV曝照方向垂直橫越LPP塗佈之表面刷磨,然後以連續施加的11.2N力,規律地拉幾下(2下=1回合)。應該以相同的路徑進行所有的拉扯,且磨損試驗者在刷磨操作期間應對受試表面保持大約垂直。最後,以沾有乙醇的(軟)紙輕輕地清潔樣品的受試部分。
在該擦傷試驗之後,評估塗佈層,如下檢查經塗佈層的表面是否受損:首先以肉眼(以反射)目測檢查配向層的任何損傷或擦傷。若未偵測到可看見的變化,則將LCP薄膜塗佈在測試的LPP層上,並根據第1節評估配向品質,檢查任何微觀缺陷的存在。結果表示如下:(+):意指沒有觀察到變化
(+/-):意指擦傷或部分移除層
(-):意指完全移除層
在表1中報告所獲得的結果。
實施例2
a)光配向LPP溶液2的製備:從98.5重量%的LPP1(其為線性光可聚合之聚合物)和1.5重量%的添加物Tego®Rad2600(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來製備混合物。從上文的混合物,以甲基乙基酮(MEK)和環己酮(CHN)混合物(4份/1份)製造3重量%的溶液。利用適度攪拌數分鐘將該溶液均質化,並通過0.2微米濾紙過濾。
根據實施例1進行配向層之製備和後續的評估。在表1中報告所獲得的結果。
實施例3
a)光配向LPP溶液3的製備:從98.5重量%的LPP1(其為線性光可聚合之聚合物)和1.5重量%的添加物Tegomer®E-si (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來製備混合物。從上文的混合物,以甲基乙基酮(MEK)和環己酮(CHN)混合物(4份/1份)製造3重量%的溶液。利用適度攪拌數分鐘將該溶液均質化,並通過0.2微米濾紙過濾。
根據實施例1進行配向層之製備和後續的評估。在表1中報告所獲得的結果。
實施例4
a)光配向LPP溶液4製備:從97重量%的LPP1(其為線性光可聚合之聚合物)和3重量%的添加物Tegomer®E-si (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來製備混合物。從上文的混合物,以甲基乙基酮(MEK)和環己酮(CHN)混合物(4份/1份)製造3重量%的溶液。利用適度攪拌數分鐘將該溶液均質化,並通過0.2微米濾紙過濾。
根據實施例1進行配向層之製備和後續的評估。在表1中報告所獲得的結果。
實施例5
a)光配向LPP溶液5的製備:從95重量%的LPP1(其為線性光可聚合之聚合物)和5重量%的添加物Tegomer®E-si (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來製備混合物。從上文的混合物,以甲基乙基酮(MEK)和環己酮(CHN)混合物(4份/1份)製造3重量%的溶液。利用適度攪拌數分鐘將該溶液均質化,並通過0.2微米濾紙過濾。
根據實施例1進行配向層之製備和後續的評估。在表1中報告所獲得的結果。
實施例6
a)光配向LPP溶液6的製備:從98.5重量%的LPP1(其為線性光可聚合之聚合物)和1.5重量%的添加物Tego®Rad2500(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來製備混合物。從上文的混合物,以甲基乙基酮(MEK)和環己酮(CHN)混合物(4份/1份)製造3重量%的溶液。利用適度攪拌數分鐘將該溶液均質化,並通過0.2微米濾紙過濾。
根據實施例1進行配向層之製備和後續的評估。在表1中報告所獲得的結果。
實施例7
a)光配向LPP溶液7的製備:從97重量%的LPP1(其為線性光可聚合之聚合物)和3重量%的添加物Tego®Rad2500來製備混合物。從上文的混合物,以甲基乙基酮(MEK)和環己酮(CHN)混合物(4份/1份)製造3重量%的溶液。利用適度攪拌數分鐘將該溶液均質化,並通過0.2微米濾紙過濾。
根據實施例1進行配向層之製備和後續的評估。在表1中報告所獲得的結果。
實施例8
a)光配向LPP溶液8的製備:從98.5重量%的LPP1(其為線性光可聚合之聚合物)和1.5重量%的添加物Tego®Rad2700(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來製備混合物。從上文的混合物,以甲基乙基酮(MEK)和環己酮(CHN)混合物(4份/1份)製造3重量%的溶液。利用適度攪拌數分鐘將該溶液均質化,並通過0.2微米濾紙過濾。
根據實施例1進行配向層之製備和後續的評估。在表1中報告所獲得的結果。
實施例9
a)光配向LPP溶液9的製備:從98.5重量%的LPP1(其為線性光可聚合之聚合物)和1.5重量%的添加物EFKA®-3883來製備混合物。從上文的混合物,以甲基乙基酮(MEK)和環己酮(CHN)混合物(4份/1份)製造3重量%的溶液。利用適度攪拌數分鐘將該溶液均質化,並通過0.2微米濾紙過濾。
根據實施例1進行配向層之製備和後續的評估。在表1中報告所獲得的結果。
實施例13:LPP調配物的膠版印刷
為檢查不同的LPP調配物在印刷性上之差異,使用得自Nakan Corporation (Japan)的Nakan桌上型印刷機T-150進行印刷試驗。以每種調配物印刷一系列三個D263型玻璃(Schott GmbH, Germany)的玻璃基板和三個塗佈有25奈米ITO之鈉石灰玻璃基板(部件編號317 645 P0, Merck KGaA, Germany)。該基板為正方形,具有2.5英吋之邊長和1.1毫米之厚度。在使用之前徹底清潔基板,以符合LCD工業的TFT等級需求。
TFT等級定義:實體如材料(LPP)或物件(基板、小瓶)的特性,表示其具有欲使用在顯示器應用,如在製造在顯示器應用中使用
之材料方面必要的純度和特性。
在以下概述所有下列以膠版方式印刷之LPP薄膜所使用的處裡條件:在Nakan T-150印刷機上,以下列校正值印刷TFT等級清潔的基板:-在刮刀輥和花紋輥筒之間的距離:2.9毫米-花紋輥筒速度:每分鐘800轉-在印刷一系列6個基板之前,將1克到1.5克欲印刷的調配物分配在花紋輥筒上。
將印刷上濕薄膜的基板立刻移到第一個具有130℃之溫度的加熱板上。進行所謂的預烘烤5分鐘。之後將基板放在第二個具有220℃之溫度的加熱板上。後烘烤的時間為40分鐘。隨後,將基板冷卻至室溫。最後,使該基板上的配向層暴露於準直之線性偏振UVB光(波長在280到320奈米之間),以誘導LPP薄膜的配向能力。以3毫瓦/平方公分之強度,對LPP層施加48毫焦耳/平方公分的LPUV劑量。
之後,印刷薄膜的品質係藉微分干涉相差(DIC)顯微鏡(附有Olympus U-DICR的Olympus BX60,Olympus Corporation, Japan),並藉著輪廓曲線術(Alpha-Step 500, Tencor, U.S.),定出特徵。利用輪廓曲線儀測量平均粗糙度作為定量特徵。將平均粗糙度定義為沿著掃描軌道之局部高度除以掃描長度的絕對值之積分。對於以下的結果,使用2毫米之掃描長度。以具有極佳印刷性之調配物達到 範圍在1到3奈米內之平均粗糙度以供比較。
實施例13a:有和無界面活性劑添加物的LPP調配物
在第一個步驟中,根據以上的程序說明施用下列的調配物:調配物(13):8重量%的LPP2、46重量%的1-甲基-2-吡咯烷酮、46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調配物(14):7.992重量%的LPP2、0.008重量%的Tegorad®2500(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46重量%的1-甲基-2-吡咯烷酮、46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調配物(13)代表一參考溶液,其在包括一份NMP(1-甲基-2-吡咯烷酮)和一份BC(丁基溶纖劑)之溶劑系統中僅含有LPP。調配物(14)包括0.008重量%的聚矽氧丙烯酸酯添加物,其作為界面活性劑,並因此可能會影響印刷性。
以DIC顯微鏡檢查樣品,清楚地顯示包括調配物(13)(無界面活性劑)的薄膜具有比以包含界面活性劑之調配物(14)製備的薄膜更顯著的厚度不均勻性。亦藉著輪廓曲線術的結果證實該結果。對這兩型調配物測定的乾薄膜厚度為大約80奈米。在這兩型基板上,有界面活性劑的調配物(14)產生Ra (3±0.25)奈米的平均薄膜粗糙度,而使用調配物(13)結果產生Ra (5.5±0.5)奈米的較高表面粗糙度。
輪廓曲線術: 表面輪廓曲線術是一種技術,其中與樣品接觸的記錄針可測量細微的物理表面變化,為位置之函數。因此該技術一方面允許描繪表面浮雕,並引出特徵參數,像平均表面粗糙度。另一方面,倘若欲測量的層可選擇性和局部地剝落,例如經由在層上產生擦傷,則可藉輪廓曲線術測定層的厚度。使記錄針掃描在有層區和無層區之間的整個過渡地帶,提供能夠直接評估該層厚度的輪廓。
實施例13b:具有較低乾薄膜厚度之有和無界面活性劑添加物的LPP調配物
在第二個步驟中,根據以上的程序說明測試下列兩種調配物:調配物(15):3重量%的LPP2、48.5重量%的1-甲基-2-吡咯烷酮、48.5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調配物(16):2.997重量%的LPP2、0.003重量%的Tego®Rad2500(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48.5重量%的1-甲基-2-吡咯烷酮、48.5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對於本實施例,將非溶劑組份(LPP和若有納入添加物)之濃度從8重量%(調配物(13)和調配物(14))降低到3%(調配物(15)和調配物(16))。以此方式,獲得低很多,大約20奈米的乾薄膜厚度。
在這兩型基板上,有界面活性劑的調配物(16)產生Ra (2±0.25)奈米的平均薄膜粗糙度,而使用調配物(15)產生Ra (3±0.5)奈米的較高表面粗糙度。利用DIC顯微鏡觀察樣品,在均勻性上的差異也變得相當明顯。
因此,同樣地,對於具有較低濃度之非溶劑組份的調配物,添加物對薄膜品質的改良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此外,實施例13a與13b結果的比較顯示對於有和沒有界面活性劑的兩種調配物而言,僅藉著使用具有較低濃度之非溶劑組份的調配物,即明顯地改善薄膜品質。以具有較低濃度之調配物(調配物(15)和(16)),達到具有大大降低表面粗糙度的較薄薄膜。至於沒有界面活性劑添加物的調配物,若非溶劑組份濃度從8重量%降低至3重量%,粗糙度便從在大約80奈米薄膜厚度時的Ra (5.5±0.5)奈米改善至在大約20奈米薄膜厚度時的Ra (3±0.25)奈米。至於具有界面活性劑添加物的調配物,若非溶劑組份濃度從8重量%降低至3重量%,粗糙度便從在大約80奈米薄膜厚度時的Ra (3±0.25)奈米改善至在大約20奈米薄膜厚度時的Ra (2±0.25)奈米。
實施例13c:具有添加物的另一種調配物
在第三個步驟中,測試調配物(17):調配物(17):3.96重量%的LPP2、0.04重量%的Tego®Rad2500(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48重量%的1-甲基-2-吡咯烷酮、48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該調配物含有高10倍比例的在先前調配物中使用之相 同界面活性劑添加物。印刷該調配物獲得大約25奈米的乾薄膜厚度。對於調配物(17)之印刷薄膜測得平均薄膜粗糙度Ra (2±0.25)奈米。因此,該調配物允許達到高品質的印刷結果。
在第四個步驟中,測試具有一種替代界面活性劑添加物的調配物:調配物(18):3.96重量%的LPP2、0.04重量%的Disoerbyk®108(BYK-Chemie GmbH, Germany)、48重量%的1-甲基-2-吡咯烷酮、48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在調配物(18)中使用的替代界面活性劑添加物是具有色素親和基團之羥基官能的碳環酸酯。印刷該調配物獲得大約30奈米之乾薄膜厚度。調配物(18)之印刷薄膜測得平均薄膜粗糙度Ra (2.75±0.25)奈米。與調配物(1)相比較,利用調配物(18)亦看到薄膜均勻性的改良。然而,改良的程度比調配物(17)低。
實施例14a:LPP調配物的噴墨印刷
為證實不同LPP調配物在印刷性上的差異,使用得自Brother Company基於按需即噴之壓電技術的經修改桌上型印刷機,進行印刷試驗。
使用Microsoft Word軟體設計圖案。該圖案是”填滿的小點”與”自由空白”的週期性圖樣(即50%表面覆蓋率),非常適合來研究溶液對表面的濕潤作用,以獲得均勻的薄 膜(參見圖1)。使用大約600DPI的解析度。
根據上文的程序說明,測試三種不同的LPP調配物:-調配物(19):1重量%的LPP2、48.5重量%的1-甲基-2-吡咯烷酮、48.5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調配物(20):0.99重量%的LPP2、0.01重量%的Tegorad®2500(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48.5重量%的1-甲基-2-吡咯烷酮、48.5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調配物(21):1重量%的LPP2、0.001重量%的Tegorad®2500(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48.5重量%的1-甲基-2-吡咯烷酮、48.5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以每種調配物印刷D263型玻璃(Schott GmbH, Germany)的玻璃基板和塗佈有25奈米ITO之鈉石灰玻璃基板(部件編號317 645 P0, Merck KGaA, Germany)。在印刷期間,在印刷頭和基板表面之間的距離最大為1毫米。在使用之前,根據在實施例13中揭示的程序徹底清潔基板。
以經過反射的光並利用(DIC)顯微鏡檢查樣品,清楚地顯示包括調配物(19)(無界面活性劑)的薄膜具有比以含有界面活性劑之調配物(20)和(21)製備的薄膜更顯著的厚度不均勻性。在圖2中解釋該發現。
實施例14b:沒有界面活性劑添加物的LPP調配物,以及較低乾薄膜厚度的作用
為證實不同LPP調配物在印刷性上的差異,使用市售之基於按需即噴之壓電技術的桌上型印刷機,進行印刷試驗。我們使用具有直徑大約等於135微米之噴嘴的印刷頭。
這允許高體積的小滴,並因此有高印刷速度。雖然該印刷頭之指定黏度範圍是從7到14 mPas,但以下的實施例證明較低的黏度仍完全適合得到均勻的薄膜。實施例亦證明所得之薄膜顯示出比厚薄膜更佳的均勻性。
可使用Photoshop軟體設計各種圖案。在以下的實施例中,我們使用黑色正方形(即100%表面覆蓋率),其非常適合得到均勻的薄膜。使用360DPI之解析度。
根據上文的程序說明,測試兩種不同的LPP調配物:-調配物(22):5重量%的LPP3在6重量%1-甲基-2-吡咯烷酮、50重量%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44重量%γ-丁內酯的溶劑混合物中,產生具有大約7 mpas之黏度的調配物。
-調配物(23):1重量%的LPP3,在與溶液(22)相同的溶劑混合物中,產生大約2.9 mPas的降低黏度。
以每種調配物印刷D263型玻璃(Schott GmbH, Germany)的玻璃基板和塗佈有25奈米ITO之鈉石灰玻璃基板(部件編號317 645 P0, Merck KGaA, Germany)。在印刷期間,在印刷頭和基板表面之間的距離最大為1毫米。在使用之前,根據在實施例13中揭示的程序徹底清潔基板。
關於本實施例,將非溶劑組份(LPP和若有納入添加物)的濃度從5%(調配物(22))降低至1%(調配物(23))。以此方 式,獲得低很多(大約數量級),大約42奈米的乾薄膜厚度。
利用反射的光檢查樣品清楚地顯示包括調配物(22)(黏度7 mPas)的薄膜具有比以具有較低黏度(2.9 mPas)之調配物(23)製備的薄膜更顯著的厚度不均勻性。之後,印刷薄膜的品質係藉微分干涉相差(DIC)顯微鏡(附有Olympus U-DICR的Olympus BX60,Olympus Corporation, Japan),並藉著輪廓曲線術(Alpha-Step 500, Tencor, U.S.)定出特徵。利用輪廓曲線儀測量平均粗糙度作為定量特徵。將平均粗糙度定義為沿著掃描軌道之局部高度除以掃描長度的絕對值之積分。對於以下的結果,使用5毫米之掃描長度。具有較低黏度的調配物(23)導致Ra (2±0.25)奈米之平均薄膜粗糙度,而使用較高黏度之調配物(22)產生Ra (24±0.5)奈米的較高表面粗糙度。利用DIC顯微鏡觀察樣品,在均勻性上的差異也變得相當明顯。
實施例15:利用有或無界面活性劑添加物之配向層的LC盒
除了證明界面活性劑添加物對印刷品質的正面作用之印刷試驗之外,進行進一步的實驗來測試關於取向層之配向性能或包括取向層之LC盒的任何電光學性能特徵的不利作用。
為了該目的,製備LC測試盒。誘導垂直配向的取向層調配物與垂直配向之LC混合物合併使用。使用如下之處裡步驟製備下述的測試盒: -基板:Nemapearl X-008-玻璃-1(Nippo Denki Co. Ltd., Japan),根據LCD工業的TFT等級需求清洗-塗佈程序:以典型每分鐘1500轉之旋轉速度旋塗,適合獲得大約65奈米之乾薄膜厚度;在所有的情況下,使用每秒每分鐘2000轉的旋轉加速-預烘烤:在加熱板上於130℃ 5分鐘-後烘烤:在加熱板上於200℃ 40分鐘-LPUV照射:以具有大約3毫瓦/平方公分強度的線性偏振UVB光斜向曝照配向層;使用48毫焦耳/平方公分的曝光劑量;以離基板垂直線40度之角度曝照該配向層-盒組裝:使用兩個基板以大約4微米之間距組裝成盒;選擇兩個基板的取向,使得對LC誘導之配向在兩個配向層是平行的-盒的退火:在真空中在120℃下14小時-在室溫下以LC MLC6610(Merck kGaA, Germany)將真空充填盒-最後的密封劑硬化:在130℃下1小時關於配向品質、預傾角、由於盒的熱處理引起之預傾角的改變、由AC(交流電)應力引起之預傾角的改變、電壓保持率和殘餘DC(直流電)電壓,定出所得之垂直配向測試盒的特徵。以下簡短地說明定出特徵的方法。
藉著開關盒,同時在光台上在正交偏光板之間觀察該盒,巨觀地檢查配向品質。此外,藉著偏光顯微鏡檢查該盒,打算鑑認較小規模的配向缺陷。
藉著基於結晶旋轉法的機構(例如在T.J. Scheffer和J. Nehring,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48, 1783(1977)中描述的)測量預傾角。
如下定出電壓保持率(VHR)的特徵:在測試VHR之前,使盒在120℃下經歷老化50小時。然後在T=20毫秒的期間內,以V0 (在t=0的電壓)=5伏特,測量64微秒之電壓衝擊的電壓蛻變V(在T=20毫秒)。然後藉著VHR=Vrms (t=T)/V0 提供電壓保持率。在測量期間,將測試盒保持在80℃的溫度下。
為了測量殘餘DC電壓,使用所謂的無閃爍法:在利用非零DC組件施加外部信號之後,可直接測量殘餘DC電壓(利用極高阻抗電壓表),或藉著以所謂的無閃爍法補償來間接測量。該方法基於測試盒之光學應答展現出短暫波動的事實,即由內部殘餘DC電壓和外部驅動波型(通常是對稱的方波信號)之重疊所引起的閃爍。當將可調整DC組件加至對稱方波信號上時,可藉著適當選擇外部的DC組件排除或至少將由測試盒透射之光的波動減至最少。取藉著補償內部殘餘DC電壓將閃爍排除或減至最少的外部DC-電壓等於內部殘餘DC-電壓。
關於以上的特性,研究比較下列的配向層調配物:調配物(24):4重量%的LPP2、28.8重量%的1-甲基-2-吡咯烷酮、67.2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調配物(25):3.96重量%的LPP2、0.04重量%的Tegorad 2500(Tego Chemie Service, Germany)、28.8重量%的1-甲 基-2-吡咯烷酮、67.2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調配物(26):3.96重量%LPP2、0.04重量%的Disperbyk®108(BYK-Chemie GmbH, Germany)、28.8重量%的1-甲基-2-吡咯烷酮、67.2重量%的丁基溶纖劑(2-丁氧基乙醇)調配物(24)代表參考調配物,其不含任何界面活性劑添加物。調配物(25)和(26)相對於非溶劑組份,各含有1%的界面活性劑。
首先定出根據以上處裡條件製備之盒的配向品質特徵。在以具有界面活性劑之配向材料調配物(25)和(26)與參考調配物(24)製備的盒之間沒有發現差異。因此,界面活性劑添加物對使用個別配向材料調配物製備之盒的配向品質沒有負面的作用。
測量根據以上處裡條件製備之測試盒的初始預傾角。測量到下列的預傾角:以調配物(24)製備之盒:87.99∘±0.05∘;以調配物(25)製備之盒:87.95∘±0.05∘;以調配物(26)製備之盒:88.05∘±0.05∘。因此,發現初始的預傾角符合測量誤差和通常的盒-對-盒再現性。所以,界面活性劑添加物對所獲得之預傾角沒有影響。
依據配向層的類型,溫度處理可能在預傾角方面誘導較多或較少的顯著改變。製備測試盒以檢查關於該問題的表現。在130℃下以熱處理該盒1小時。發現下列在預傾Δθ方面的改變:以調配物(24)製備之盒:Δθ=0.37±0.05∘;以調配物(25)製備之盒:Δθ=0.31±0.05∘;以調配物(26) 製備之盒:Δθ=0.41±0.05∘。在測量誤差和通常的盒-對-盒再現性內,歸因於熱處理的預傾角改變是在相同的水準下。因此,結果證明界面活性劑添加物對預傾角的熱穩定性沒有影響。
依據配向層的類型,LC測試盒的AC應力可能對預傾角有較多或較少的顯著可逆及/或不可逆作用,即所謂的AC記憶體作用。為檢查界面活性劑添加物對AC記憶體性能的影響,根據上文的處裡說明製備另外的測試盒。為誘導足夠的AC應力,將以配向材料調配物(24)至(26)製備之盒儲存在室溫下,並對該盒施加7伏特的AC(交流)電壓持續700小時。在施加AC應力之前和之後測量每個盒的預傾角。關於全部三種調配物,發現僅降低0.03∘的預傾角。因此,配向材料的AC記憶體性能不受界面活性劑添加物的影響。
TFT LCD更重要的特性是VHR。為了測量VHR,根據以上的處裡步驟以調配物(24)至(26)製備另外的測試盒。測量到下列的VHR值:以調配物(24)製備之盒:VHR=90%,以調配物(25)製備之盒:VHR=90%;以調配物(26)製備之盒:VHR=92%。在測量誤差和通常再現性內,發現三種不同LC盒的VHR值是相同的。因此,界面活性劑添加物不影響以個別配向材料調配物製備之LC測試盒的VHR。
為了測量殘餘DC電壓,以調配物(24)至(26)製備另一組的測試盒。定出殘餘DC特徵,導致下列之結果:以調配物(24)製備之盒:RDC=100毫伏特±10毫伏特;以調配 物(25)製備之盒:RDC=90毫伏特±10毫伏特;以調配物(26)製備之盒:RDC=300毫伏特±30毫伏特。因此,以參考調配物(24)和調配物(25)製備之測試盒的殘餘DC電壓是在測量精確度內,且通常再現性是相同的。然而,以包括調配物(26)之配向層製備的盒,其殘餘DC電壓是明顯較高的。因此,Tegorad®2500界面活性劑對殘餘DC電壓沒有負面的影響,但Disperbyk®108界面活性劑,大大地增加了殘餘DC電壓。
圖1為用於噴墨印刷之具有50%表面覆蓋率的圖案。
圖2為以反射觀察之根據實施例14之噴墨印刷薄膜的巨視圖,其使用(a)LPP調配物19,觀察到強的反濕潤,以及(b)LPP調配物20,均勻的薄膜;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噴墨小滴的良好融合。

Claims (15)

  1. 一種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的方法,其包括在基板上施用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界面活性劑的組成物,其中後者對配向特性沒有任何負面的影響,且其中該界面活性劑是非聚合或聚合的;反應性或非反應性的;飽和或不飽和的;非離子、兩性;陰離子或陽離子性化合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光配向材料包括光反應性基團。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該光配向材料包括光反應性基團,其為肉桂酸酯、香豆素、喹啉、偶氮、均二苯代乙烯及/或氰基均二苯代乙烯基團。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該光配向材料為包括二胺(I)和四羧酸酐的聚合物 其中:A代表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碳環或雜環芳香族基團,其係選自具有五或六個原子的單環、具有五或六個原子的兩個相鄰單環、具有八、九或十個原子的雙環系統,或具有十三或十四個原子的三環系統;且其中下式(I)化合物殘基,即化合物殘基(Ia) 代表直鏈或分支的C1 -C16 氟烷基,其中F為氟,且x1 為從1到15之整數;B代表直鏈或分支的C1 -C16 烷基,除了其氟取代基之外,其為未經取代或被二-(C1 -C16 烷基)胺基、C1 -C6 烷氧基、硝基、氰基及/或氯取代;且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連接基團置換;D代表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具有從1到40個碳原子的脂肪族、芳香族及/或脂環的二胺基團;E代表芳香族基團、氧原子、硫原子、-NH-、-N(C1 -C6 烷基)-、-CR2 R3 ,其中R2 和R3 彼此獨立為氫或環狀、直鏈或分支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 -C24 烷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連接基團置換,且其限制條件為R2 和R3 中至少有一個不是氫;S1 、S2 彼此獨立代表間隔基單元;X、Y彼此獨立代表氫、氟、氯、氰基、未經取代或以氟取代之C1 -C12 烷基,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被連接基團置換;n、n1彼此獨立代表1、2、3或4,其限制條件為若n為2、3或4,每個A、B、x1 、E、S1 、S2 、X、Y是相同或不同的;且若n1為2、3或4,每個B、x1 是相同或不同的。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包括在該基板上施用具有範圍在1到14mPas之黏度的組成物,該組成物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溶劑,其中該液晶光配向材料是如在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中描述之包括二胺(I)和四羧酸酐的聚合物,其中該化合物殘基(Ia) 代表直鏈或分支的C3 -或C5 氟烷基,其中F為氟,且x1 為3或5,B代表直鏈或分支的C1 -C16 烷基,除了其氟取代基之外,其為未經取代或被二-(C1 -C16 烷基)胺基、C1 -C6 烷氧基、硝基、氰基及/或氯取代;且其中一或多個-CH2 -基團可彼此獨立被連接基團置換。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該界面活性劑是非聚合或聚合的;反應性或非反應性的;飽和或不飽和的;非離子、兩性;陰離子或陽離子性化合物。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該液晶配向層具有平均粗糙度Ra ≦25(±1奈米),較佳的是Ra ≦10(±0.5奈米)。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該界面活性劑對配向特性沒有任何負面的影響,該特性為:液晶盒LCD的配向:-在以有或無界面活性劑之組成物製備的配向層之間傾角的改變為>+/-0.5°,(LCD的技術領域);光學薄膜的配向:-在光學薄膜之技術領域內傾角的改變>+/-5°;-在以有或無界面活性劑之組成物製備的配向層之間的對比降低>20%。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係用於藉著在基板上施用具有範圍在1到14mPas之黏度的組成物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該組成物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溶劑,其係選自如下之溶劑群組:丁內酯(BL)、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醯胺和2-丁氧基-乙醇(BC)及/或其中該液晶光配向材料在具有溶劑之組成物中的量是在99-90重量%的範圍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將該組成 物印刷或塗佈在基板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係用以製備具有<200奈米之厚度的液晶配向層。
  12. 一種具有範圍在1到14mPas內之黏度的組成物,其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溶劑;或一種組成物,其包括至少一種液晶光配向材料和至少一種界面活性劑,其中後者對配向特性沒有任何負面的影響,且其中該界面活性劑是非聚合或聚合的;反應性或非反應性的;飽和或不飽和的;非離子、兩性;陰離子或陽離子性化合物。
  13. 一種液晶配向層,其可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11項之方法獲得。
  14. 一種液晶配向層,其包括如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2項中描述之組成物。
  15. 一種光學和電光學非結構或結構化元件,較佳的是液晶顯示盒、多層和混雜層元件,其包括至少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或14項之液晶配向層。
TW97111285A 2007-03-29 2008-03-28 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之方法、液晶配向層、其組成物及其用途 TWI4397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7105243A EP1975687A1 (en) 2007-03-29 2007-03-29 Method of uniform and defect free liquid crystal aligning layer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09950A TW200909950A (en) 2009-03-01
TWI439771B true TWI439771B (zh) 2014-06-01

Family

ID=38514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11285A TWI439771B (zh) 2007-03-29 2008-03-28 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之方法、液晶配向層、其組成物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2) EP1975687A1 (zh)
TW (1) TWI439771B (zh)
WO (1) WO20081194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2918B (zh) * 2015-01-13 2020-01-21 日商日產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胺前驅物化合物之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5394B (zh) * 2009-05-19 2011-09-14 无锡市儒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硅太阳能电池铝浆用有机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WO2010150748A1 (ja) * 2009-06-23 2010-12-29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配向性を有する熱硬化膜形成組成物
TWI591096B (zh) * 2010-02-12 2017-07-11 羅利克股份公司 具橫向取代之光配向材料
JP6360306B2 (ja) * 2010-12-23 2018-07-18 ロリク アーゲーRolic Ag 光活性高分子材料
KR101333707B1 (ko) 2010-12-27 2013-11-27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액정 배향제,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한 액정 배향막 및 상기 액정 배향막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소자
CN102559205B (zh) 2010-12-29 2014-07-30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液晶取向剂、使用其制造的液晶取向膜和液晶显示器
KR101387736B1 (ko) * 2010-12-29 2014-04-21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액정 배향제,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한 액정 배향막 및 상기 액정 배향막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소자
KR101444190B1 (ko) * 2011-12-19 2014-09-26 제일모직 주식회사 액정 배향제,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배향막 및 상기 액정 배향막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소자
WO2016156079A1 (en) * 2015-03-31 2016-10-06 Rolic Ag Photoalignment composition
JP7295091B2 (ja) * 2017-08-09 2023-06-20 ロリク・テクノロジーズ・アーゲー 光配列ポリマー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79043B1 (ko) * 1998-07-15 2001-01-15 윤종용 액정디스플레이용폴리말레이미드및폴리이미드광배향재
KR20060003340A (ko) * 2003-04-08 2006-01-10 메르크 파텐트 게엠베하 지연 또는 배향 패턴을 지닌 중합된 액정 필름
KR101040457B1 (ko) * 2003-12-30 2011-06-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코팅형 보상필름을 적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06003893A1 (ja) * 2004-06-30 2006-01-12 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Inc. アゾ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配向膜用組成物、並びに光配向膜の製造方法
CN101040028B (zh) * 2004-10-13 2012-03-28 罗利克有限公司 光可交联材料
EP2305631A1 (en) * 2005-12-23 2011-04-06 Rolic AG Photocrosslinkable material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2918B (zh) * 2015-01-13 2020-01-21 日商日產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胺前驅物化合物之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119449A1 (en) 2008-10-09
EP2142957A1 (en) 2010-01-13
EP1975687A1 (en) 2008-10-01
TW200909950A (en) 2009-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9771B (zh) 製造均勻且無缺陷液晶配向層之方法、液晶配向層、其組成物及其用途
TWI382058B (zh) A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film forming composition,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402310B (zh) A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film forming composition,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527402B1 (ko) 광정렬 조성물
TWI443385B (zh) 光學膜
TWI432852B (zh) 液晶配向劑及液晶顯示元件
TWI399596B (zh) 液晶配向劑及液晶顯示元件
TWI386434B (zh) 液晶配向劑及液晶顯示元件
JP2011507041A5 (zh)
TW201531530A (zh) 液晶配向劑、液晶配向膜、液晶顯示元件、相位差膜及其製造方法、聚合物以及化合物
TWI381041B (zh) 液晶配向劑及液晶顯示元件
TW201309751A (zh) 光活性交聯化合物、其製備方法、液晶配向劑、液晶配向膜、以及液晶顯示裝置
TWI416227B (zh) 液晶配向劑及橫電場方式液晶顯示元件
JP2009229652A (ja) 液晶配向剤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
TWI395769B (zh) 液晶配向劑及液晶配向膜之形成方法
JP5019049B2 (ja) 液晶配向剤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
KR101444190B1 (ko) 액정 배향제,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배향막 및 상기 액정 배향막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소자
JP6821594B2 (ja) 光アライメント組成物
TW201300351A (zh) 胺類化合物、其製備方法、液晶配向劑、液晶配向膜及液晶顯示裝置
JP2004144964A (ja) 光配向法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
JP2006227597A (ja) 液晶配向剤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
US11332672B2 (en)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agent composition, method of preparing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film,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JP5246399B2 (ja) 液晶配向剤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
TW200948861A (en) Liquid crystal aligning agen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TW201823317A (zh) 光對準共聚物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