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0398B - 半導體積體電路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積體電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0398B
TWI430398B TW097134560A TW97134560A TWI430398B TW I430398 B TWI430398 B TW I430398B TW 097134560 A TW097134560 A TW 097134560A TW 97134560 A TW97134560 A TW 97134560A TW I430398 B TWI430398 B TW I43039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line
voltage
circuit
blo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34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35559A (en
Inventor
Hiromi Ogat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35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5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0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039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5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 H03K17/56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7/687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3K17/687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the output circuit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ntroll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
    • H03K17/6872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the output circuit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ntroll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 using 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07Geometrical layout of the components, e.g. computer aided design; custom LSI, semi-custom LSI, standard cell techniqu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7/09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omplementary MI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16Modifications for eliminating interference voltages or curren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9/00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 H03K19/017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H03K19/018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us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nl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3/00Circuit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pulses; Monostab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circuits
    • H03K3/01Details
    • H03K3/012Modifications of generator to improve response time or to decrease power consump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1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 H01L27/118Masterslice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11803Masterslice integrated circuits using field effect technology
    • H01L27/11807CMOS gate ar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Description

半導體積體電路
本發明關於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其經由開關控制被施加以電源電壓或參考電壓之電路區塊的內部電壓線路與佈線之間之連接和脫鉤。
已知多閾值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TCMOS)技術為一種用於藉由開關控制至電路之電源的截止和之該截止的取消之技術。
通常,邏輯電路等之中電晶體之閾值電壓需降低為設計值以避免伴隨電源電壓下降或元件小型化之信號延遲。當邏輯電路等中之電晶體之閾值電壓為低時,便發生高洩漏電流。MTCMOS技術藉具有較邏輯電路等中之電晶體更高閾值之電晶體(電源開關)截止停止狀態中電路之洩漏電流路徑,而避免停止狀態中電路之不必要的電力消耗。
在MTCMOS技術至電路區塊之應用中,稱為所謂虛擬VDD線路和所謂虛擬GND線路之內部電壓線路係配置於電路區塊中。內部電壓線路經由用於電力截止和該截止之取消的電源開關而被連接至整個真實電源線(真實VDD線路)和真實參考電壓線路(真實VSS線路)以組建電路區塊外各區塊之間之連接。
電源開關係配置於三種位置,即重複啟動和停止之功能電路與真實VDD線路之間之位置,功能電路與真實VSS線路之間之位置,和該二種位置兼具。通常,PMOS電晶體被用做VDD端之開關,NMOS電晶體被用做VSS線路端之開關。
MTCMOS應用區塊中功能電路之啟動和停止在任何時間均由於作業狀態中設定之非MTCMOS應用區塊中電路控制,同時於半導體積體電路啟動之後被供應予來自真實VDD線路和真實VSS線路之電力。另一方面,可採用一種組態其中用於控制MTCMOS應用區塊中功能電路之啟動和停止的控制信號可從半導體積體電路之外部端子輸入。
電源開關可藉由MTCMOS應用區塊中之格(cell)加以體現。更具體地,有一種狀況其中在MTCMOS應用區塊內電源開關係配置於反向器、NAND電路、NOR電路等之每一邏輯電路格中,或配置於由少數邏輯電路所體現之功能電路格中,及有一種狀況其中配置不具邏輯電路或功能電路之專用電源開關格。此類開關排列以下將稱為"內部開關(SW)排列",且採用該排列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以下將稱為"內部SW排列型IC"。
與內部SW排列型IC相對的是已知的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電源開關係環繞做為電源控制之物件的電路區塊配置(例如參照以下稱為專利文獻1之日本早期公開專利No. 2003-289245,及以下稱為專利文獻2之日本早期公開專利No. 2003-158189)。此類開關排列以下將稱為"外部開關(SW)排列",且採用該排列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以下將稱為"外部SW排列型IC"。
外部SW排列適用於與具有通用電路(例如記憶體、CPU等)之電路區塊組合,該通用電路稱為所謂"巨集"係整個電路區塊之一部分。
專利文獻2揭露一種組態,其中電晶體格(開關)係置於電路區塊之四端的三端,該些開關具有形狀使得該些開關之長度方向係沿各端且該些開關內電晶體閘極線路之排列方向係與長度方向相同。
在此組態中,VDD供應環和VSS供應環係配置為環狀線路,從電路區塊環狀圍住電晶體格排列區(外側)相對端之電路區塊的外圍。VDD供應環和開關電晶體之汲極於與VDD供應環不同之層級經由金屬佈線層而彼此相連。VSS供應環和電路區塊之VSS線路於與VSS供應環不同之層級經由金屬佈線層而彼此相連。開關電晶體之源極和電路區塊之虛擬VSS線路於與VSS供應環不同之層級經由金屬佈線層而彼此相連。
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露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不具有環繞電路區塊(內部電路)之環形配置的VDD電壓供應線路。因此於遠離VDD電壓供應源極之VDD電壓供應線路的位置發生電壓降。結果,當具有與其他開關電晶體相同尺寸之開關電晶體被開啟或關閉達相同時間時,該開關電晶體於充電或放電內部電路之內部電壓線路有不同容量。因而需要一種裝置使得隨著開關電晶體之位置愈遠離VDD電壓供應源極,而開關電晶體之尺寸愈提升或電晶體之數量愈增加。此導致在內部電路停止之狀態下經由開關電晶體之洩漏電流增加之缺點。
開關電晶體之閾值電壓被設定高於內部電路中電晶體之閾值電壓,使得洩漏電流相對地小。然而,當停止期間長時,便無法忽視因開關電晶體之尺寸或開關電晶體之數量增加之不必要的電力消耗。
上述專利文獻2中所描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具有以環狀形式配置做為供應環之VDD電壓供應線路和VSS電壓供應線路。相較於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描述之其中電路不具供應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上述專利文獻2中所描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因而使從電壓供應源極至每一開關電晶體之電壓降一致。因此,洩漏電流之增加被相對地抑制。
然而,上述專利文獻2中所描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具有彼此分離配置之環狀線路(供應環)和開關電晶體,因而具有用於連接開關電晶體和供應環(VDD供應環和VSS供應環)彼此之複雜佈線。
雖然為使電壓降一致而配置VDD供應環和VSS供應環,但結果受操作周邊電路之影響,VDD供應環和VSS供應環之電位可能不會理想地一致。當然,經由降低該些供應環之佈線阻抗,電位將變得更加一致。然而,例如在頻繁地以高振幅作業之周邊電路附近之VSS供應環的電位,結果可能受周邊電路之影響而從參考電位(例如0[V])提升。然而,困難的是理想地評估周邊電路之作業。因而,為避免周邊電路之影響並使開關電晶體之作業穩定,在設計程序中產生偏移開關電晶體之位置或改變開關電晶體之尺寸的需要,並加上執行再次連接佈線的強大設計負荷。
即,專利文獻2中所描述之開關電晶體的組態(專利文獻2中稱為"巨集")不具有為該設計改變準備之結構。
附帶一提地,專利文獻2中所揭露之修改的各式範例亦清楚地表示開關電晶體之位置和尺寸的重要性,在該些範例中開關電晶體的尺寸改變或加倍配置開關電晶體。
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半導體積體電路包括:具有內部電壓線路之電路區塊;環狀軌道線路,其形成環繞該電路區塊之封閉環狀線路並被供應予電源電壓和參考電壓其中之一;及複數個開關區塊,其係沿該環狀軌道線路而環繞該電路區塊配置,該複數個開關區塊各包括形成一部分該環狀軌道線路之電壓線路段,及用於控制該電壓線路段和該內部電壓線路之間連接和脫鉤之開關。
在本發明中,較佳的是該複數個開關區塊具有該電壓線路段,且該開關內部彼此連接,及位於區塊框兩相對端之該電壓線路段的末端之位置關係被設定為該複數個開關區塊中完全相同。
在本發明中,較佳的是該複數個開關區塊經由具有相同尺寸並於該電路區塊之四個個別端包括四個不同類之開關區塊而被標準化。
另一方面,較佳的是對該複數個開關區塊而言,決定配置於該電路區塊之每一端的多個開關區塊,使得開關區塊之數量隨著自該電路區塊之四端的每一端檢視時供應該電源電壓和該參考電壓其中之一予該電路區塊之佈線的阻抗減少而增加。
在本發明中,較佳的是該環狀軌道線路之佈線部分中與該電路區塊之四端的一對相對端平行之佈線部分,和該環狀軌道線路之佈線部分中與該電路區塊之該四端的另一對相對端平行之佈線部分,係由佈線層於不同層級形成。
在本發明中,較佳的是在每一該開關區塊中,該電壓線路段係以交叉和鄰近該開關之排列區的狀態之一配置,接收來自該電壓線路段所供應之電壓的緩衝器電路係形成於來自該電路區塊之該開關和該電壓線路段之排列區的相對端,經由控制線路而被輸入控制信號之第一控制線路段係配置於該緩衝器電路之輸入端,及電性連接至該開關的控制節點之第二控制線路段係配置於該緩衝器電路之輸出端。
此外,較佳的是做為該開關之電晶體閘極的長度方向在該複數個開關區塊內被製成完全相同。
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積體電路包括:具有內部電壓線路之電路區塊;第一環狀軌道線路,其形成環繞該電路區塊之封閉環狀線路並被供應予電源電壓和參考電壓其中之一;第二環狀軌道線路,其形成環繞該電路區塊之封閉環狀線路並於該第一環狀軌道線路與該電路區塊之間的複數個位置被連接至該內部電壓線路;及複數個開關區塊,其係沿該第一環狀軌道線路和該第二環狀軌道線路而環繞該電路區塊配置,該複數個開關區塊各包括形成一部分該第一環狀軌道線路之第一電壓線路段,形成一部分該第二環狀軌道線路之第二電壓線路段,及連接於該第一電壓線路段和該第二電壓線路段之間之開關。
在本發明中,較佳的是該第一電壓線路段、該第二電壓線路段和該開關之間之相互位置關係在該複數個開關區塊中是一致的。
在本發明中,較佳的是位於區塊框兩相對端之該第一電壓線路段和該第二電壓線路段的末端之位置關係被設定為該複數個開關區塊中完全相同。
依據上述第一實施例之構成,所形成之開關區塊包括形成一部分環狀軌道線路之電壓線路段和開關,且複數個該開關區塊係環繞電路區塊而配置。因而,環狀軌道線路和開關之間之相互位置關係在複數個開關區塊中是一致的。
經由使開關區塊彼此毗連,兩電壓線路段彼此相連,或當開關區塊彼此分離時,兩電壓線路段之間佈線相連,藉以形成環繞電路區塊之封閉環狀軌道線路。
依據上述第二實施例之構成,形成稱為第一環狀軌道線路和第二環狀軌道線路之兩環狀軌道線路。
因此,複數個開關區塊各包括形成一部分第一環狀軌道線路之第一電壓線路段和形成一部分第二環狀軌道線路之第二電壓線路段。開關係連接於第一電壓線路段與第二電壓線路段之間。在此狀況下,較佳的是第一環狀軌道線路、第二環狀軌道線路和開關之間之相互位置關係在複數個開關區塊中是一致的。
因而,藉由使開關區塊彼此毗連,第一電壓線路段彼此連接且第二電壓線路段彼此連接,或當開關區塊彼此分離時,便經由佈線而組建相應電壓線路段之間之連接,藉以形成環繞電路區塊之封閉環狀軌道線路。
當開關區塊將被移動時,便將除了電壓線路段以外之將被移動之開關區塊的其他組成元件移至所欲位置,且組成元件係於已被移至之位置連接環狀軌道線路。
此時,在第一實施例中,連接至電路區塊之改變可為必要的。然而,如在第二實施例中,當每一開關區塊具有一部分第一環狀軌道線路及一部分第二環狀軌道線路時,特別是連接至電路區塊之改變便非必要的。因此,經由僅移動每一第一環狀軌道線路和第二環狀軌道線路上除了第一電壓線路段和第二電壓線路段以外的組成元件,便可自由地在電源線軌道上移動開關區塊。
上述為移動開關之效果的描述。而且在開關插入或刪除的狀況下,類似地於必要位置充分插入或刪除開關區塊之除了電壓線路段(或第一電壓線路段和第二電壓線路段)以外之必要數量的組成元件。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在移動開關或改變開關之數量中,主要是充分改變開關區塊之除了電壓線路段以外之組成元件。因而其中所獲得之利益為易於進行設計改變和易於使開關之位置和數量最佳化。更具體地,在電源電壓供應線路或參考電壓供應線路與開關分離,且供應線路和開關之間之相互位置關係中無一致性的狀況下,不同層級之金屬佈線層於進行設計改變中需再次彼此連接,例如開關之移動、開關之插入或刪除等。另一方面,本發明排除再次連接除了環狀軌道線路以外之每一項佈線的需要。
以下將參照圖式描述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
<一般組態>
圖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般組態。
在圖1中,分別配置複數個輸入-輸出格40以便形成沿其上形成半導體積體電路之矩形半導體晶片的四端之行。
少數電路區塊係配置於電路排列之晶片區中,該區係由圖1中所示之輸入-輸出格40於所有四端圍繞。在圖1中所示之範例中,半導體積體電路之基本組態被配置於晶片區中,該組態被稱為"激化區",例如包括中央處理單元(CPU)、暫存器、記憶體、電源電路等之激化電路區塊32。激化電路區塊32相應於未應用MTCMOS技術之電路區塊。激化電路區塊32藉由於半導體積體電路啟動之後隨時被供應予電源電壓VDD和參考電壓VSS而作業。
大量電路區塊被稱為"巨集"並包括部分或整個個別設計之通用電路以便亦可用於其他半導體積體電路,其進一步被配置於電路排列之晶片區中。"巨集"可外包設計,並可自例如IP(智財)之其他公司購買。
做為"巨集"之電路區塊可概分為未應用MTCMOS技術之稱為"激化巨集"的非應用電路區塊33,其係如同激化電路區塊32於半導體積體電路啟動之後隨時供應予電源電壓VDD和參考電壓VSS而進行作業,及應用MTCMOS技術之稱為"電力截止巨集"的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且其電力視需要而被截止。
附帶一提地,配置於輸入-輸出格40所圍繞之晶片區的激化電路區塊32、非應用電路區塊33及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具有配置於其中之一對真實VDD線路和真實VSS線路,其於圖1中未顯示,並藉以供應予電力。更具體地,一些輸入-輸出格40係配賦予電源,且一對真實電源線係從晶片區內每一列方向和行方向中電源之輸入-輸出格40配置。藉以形成激化電路區塊32、非應用電路區塊33及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
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係為所謂具開關之"外部SW排列類型",該開關控制電力截止及連接,其係環繞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而配置。如圖1中所示,包括開關之預定數量的開關區塊2其係環繞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而配置。
儘管圖1中未顯示,配置應用電源電壓VDD或參考電壓VSS之環狀軌道線路,使其重疊於環繞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配置之複數個開關區塊2上。提供至少一環狀軌道線路或較佳地提供二環狀軌道線路。下列將參照圖式描述環狀軌道線路和開關區塊2之間之排列關係。
如上述,在MTCMOS技術中,開關電晶體係以三種位置配置。即重複啟動和停止之功能電路與真實VDD線路之間之位置,功能電路與真實VSS線路之間之位置,和該二種位置兼具。通常,PMOS電晶體被用做VDD端之開關,NMOS電晶體被用做VSS線路端之開關。
本實施例中開關電晶體可配置於上述該三種位置中任一種。然而,考量於VDD端和VSS端配置開關電晶體之效果,於VDD端和VSS端配置開關電晶體導致開關電晶體所佔區域增加之重大缺點。因而希望將開關電晶體配置於VDD端和VSS端之一。此外,相較於PMOS電晶體,NMOS電晶體之每單位閘極寬度具有較高驅動電力。因而,更希望將開關電晶體配置於VSS端。
因此,下列描述假設於VSS端配置開關(電晶體)。
圖2顯示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之內部組態範例。
在所描繪的組態範例中,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之內部被分為例如由標準格體現功能電路之標準格排列區1A,和隨機存取記憶體(RAM)之巨集格區1B。附帶一提地,對本發明之應用而言,做為電力截止控制之目標的"電路區塊"不需具有巨集,並可僅由標準格排列區1A形成。
稱為所謂"虛擬VSS線路"並施予參考電壓VSS之內部電壓線路11在標準格排列區1A和巨集格區IB上於列方向和行方向彼此平行地排列。列方向之內部電壓線路11和行方向之內部電壓線路11係由層級高於各格之佈線層形成,並於其交點互連。
另一方面,儘管為避免複雜而未顯示,稱為所謂"真實VDD線路"並施予電源電壓VDD之電源線及施予參考電壓VSS之電源線係以格子的形式類似地排列。
在標準格排列區1A中,複數個分支線路11A從做為"虛擬VSS線路"之內部電壓線路11的行方向主幹佈線以預定間隔於列方向延伸。此外,在標準格排列區1A中,複數個分支線路12A從做為圖2中未顯示之"真實VDD線路"之電壓供應線路的行方向主幹佈線以預定間隔於列方向延伸。
圖2顯示放大狀態之反向器格13,該反向器格13代表標準格。反向器格13具有形成一部分分支線路11A之VSS線路路段和形成一部分分支線路12A之VDD線路路段。PMOS電晶體和NMOS電晶體於該兩段之間彼此串聯。PMOS電晶體和NMOS電晶體之閘極均連接至輸入信號線路。PMOS電晶體和NMOS電晶體之間之節點連接至輸出信號線路。輸入信號線路和輸出信號線路係由反向器格13和相鄰格內信號線路段形成。然而,整個標準格排列區1A之輸入和輸出線路係由較高層級之佈線層(未顯示)形成。
<軌道排列之第一範例>
圖3顯示軌道排列之第一範例。
如圖3中所描繪,複數個開關區塊2經排列以便圍繞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之四端附近的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在此狀況下,為求便利針對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之各端將開關區塊2區分為上開關區塊2U、下開關區塊2D、右開關區塊2R和左開關區塊2L。上開關區塊2U具有相同組態;下開關區塊2D具有相同組態;右開關區塊2R具有相同組態;和左開關區塊2L具有相同組態。
該四類開關區塊2U、2D、2R和2L各具有電壓線路段21和圖3中未顯示之開關。
電壓線路段21係由圖3中虛線代表。電壓線路段21為形成一部分環狀軌道線路3之佈線部分,其中環狀軌道線路3形成環繞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之封閉環狀線路。
在排列佈線之設計的狀態下,於開關排列之後之佈線階段配置環狀軌道線路3並連接至開關。在配置並連接環狀軌道線路3之後,除了電壓線路段21之外的組成元件(包括開關)係以開關區塊2U、2D、2R或2L為單位移動,且開關係於移動之後的位置連接至環狀軌道線路3。附帶一提地,在圖3中,每當開關區塊移動時需改變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內之內部電壓線路11(參照圖2)與開關之間之連接的連接佈線。然而,避免了連接環狀軌道線路3至開關之改變連接佈線的麻煩,且其相應地易於移動開關。
類似地,若插入開關區塊,必要數量之開關區塊隨著除了開關區塊內之電壓線路段21以外之組成元件做為單元插入於必要位置,且開關等於該位置被連接至環狀軌道線路3。
類似地,若刪除開關,該開關便隨著除了開關區塊內之電壓線路段21以外之組成元件做為單元而被刪除。
即使在插入或刪除開關中,亦可避免連接環狀軌道線路3至開關之改變連接佈線的麻煩,且其相應地易於移動開關。
<軌道排列之第二範例>
圖4顯示軌道排列之第二範例。
有關圖4中所示排列之範例與圖3中之第一差異,除了做為"第一環狀軌道線路"之環狀軌道線路3外,配置做為"第二環狀軌道線路"之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
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係與環狀軌道線路3和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之間之環狀軌道線路3平行配置。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被連接至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內之內部電壓線路11(參照圖2)的預定位置,例如在圖2之狀況下內部電壓線路11之每一末端部分(列方向的三個位置及行方向的四個位置)。
在每一開關區塊2U、2D、2R和2L中,圖中未顯示之開關被連接至環狀軌道線路3(電壓線路段21)與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虛擬電壓線路段21V)之間。
有關第二差異,在每一開關區塊2U、2D、2R和2L中,做為"第二電壓線路段"之虛擬電壓線路段21V係與做為"第一電壓線路段"之電壓線路段21平行配置。
相對於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之開關區塊2U、2D、2R和2L的其他排列本身與圖3中相同。
在軌道排列之第二範例中,如同軌道排列之第一範例,除了開關區塊之電壓線路段21和虛擬電壓線路段21V以外的組成元件僅被移動、插入或刪除。免除了連接環狀軌道線路3至開關之改變連接佈線的麻煩,且其相應地易於移動開關。
此外,在軌道排列之第二範例中,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被連接至例如內部電壓線路11之每一末端部分(列方向的三個位置及行方向的四個位置)。在未改變連接位置下亦免除了連接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至開關之改變連接佈線的麻煩,且其相應地易於移動開關。
如已描述的,在上述軌道排列之第一範例(圖3)和軌道排列之第二範例(圖4)中,僅經由移動、插入或刪除上述開關區塊之電壓線路段21(和虛擬電壓線路段21V)以外的組成元件,便可自由地改變開關區塊之位置和數量。
為致能該自由設計改變,開關區塊2U、2D、2R和2L必須具有相同尺寸,且於開關區塊2U、2D、2R和2L之區塊框的兩相對端之電壓線路段21(和虛擬電壓線路段21V)的末端位置需標準化(固定),其中開關區塊2U、2D、2R和2L之相對端係被環狀軌道線路3(和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穿過。
附帶一提地,當末端位置未標準化時,需修正環狀軌道線路3(和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之型樣,使得於除了開關區塊之電壓線路段21(和虛擬電壓線路段21V)以外之組成元件被沿環狀軌道線路3(和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移動、插入或刪除之後,相鄰開關區塊之間的末端位置彼此相連。然而,此工作為連接末端之簡單作業,因而可為自動的。因此,相較於排列開關之後使用其他層級之佈線層以人工再次執行連接佈線連接開關至配置於開關外部之環狀線路的狀況,開關排列之改變更加容易。
<開關控制線路>
儘管圖3或圖4中未顯示,可依據同步控制之開關群組的數量而排列複數個開關控制線路。
圖5顯示二控制線路之排列範例。在此狀況下,將軌道排列之第二範例(圖4)用於環狀軌道線路。
圖5中所示之控制電路34被置於例如圖1中激化電路區塊32或非應用電路區塊33之MTCMOS非應用電路區塊中。藉此控制電路34可於半導體積體電路啟動之後隨時作業同時被供應予電力。來自控制電路34之控制線路35依序通往上開關區塊2U、左開關區塊2L、下開關區塊2D和右開關區塊2R,並按此順序施予控制信號。控制信號控制每一開關區塊內開關之傳導和非傳導。
附帶一提地,圖5中所示之組態係於環狀軌道線路3之預定位置配置真實VSS佈線之分支,以便可用做如圖6中所示之組態的不具環狀軌道線路之組態的替代。
在未應用本發明之圖6中所示之外部SW排列組態中,以格子形式配置之各個整體真實VSS佈線5經由開關區塊SB而連接至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
圖5中所示之環狀軌道線路3於列方向的兩個位置和行方向的四個位置被連接至以格子形式配置之真實VSS佈線5。
另一方面,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於列方向的六個位置和行方向的八個位置被連接至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
當開關區塊2U、2D、2R或2L被移動、插入或刪除時,該些連接位置完全不需改變。
接著將參考圖式描述範例中更詳細之開關組態,其中開關控制係由兩控制線路35執行。
<開關組態範例>
圖7為開關區塊組態圖,示意地顯示施予參考電壓VSS(例如0[V])之電壓線路段21之間的開關電晶體之排列,及保持處於虛擬參考電壓VSSV之虛擬電壓線路段21V。
在圖7中,三條分支線路21B配置予電壓線路段21,及三條分支線路21VB配置予虛擬電壓線路段21V。分支線路21B和分支線路21VB係彼此交替排列。四個開關電晶體SWT於一條分支線路21B與和該分支線路21B相鄰之一條分支線路21VB之間彼此並聯。配置五階段之該等開關電晶體串,且共有4 x 5=20個開關電晶體SWT係以矩陣的形式排列。
圖7中未顯示之一條控制線路控制每一階段中一個開關電晶體SWT或總共20個開關電晶體SWT之五個開關電晶體SWT的傳導和非傳導。五個開關電晶體SWT的電路符號部分係以圖7中之暗格顯示。未以網格配置的其他15個開關電晶體SWT係由另一條控制線路同步控制。
一部分開關和其他開關因而係彼此分別受控制,以便抑制由於當電源開始從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之電源關閉的停止狀態(參照圖1至5)返回至作業狀態時突然切換之電壓線路段21(環狀軌道線路3)的電位變化。因此,執行控制使得在此狀況下首先開啟少量開關電晶體SWT或五個開關電晶體SWT,而經由極高阻抗將虛擬電壓線路段21V(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內之內部電壓線路11)之電位降低至某程度,且當虛擬電壓線路段21V之電位穩定時,便開啟另15個開關電晶體SWT。藉此,從環狀軌道線路3傳輸至真實VSS佈線5之參考電壓VSS之電位升(電源雜訊)的峰值便被抑制至隨時均不影響其他電路作業的位準。
圖8A至9B顯示實際開關區塊內排列之範例。依據與圖3和圖4之相應性,圖8A顯示上開關區塊2U,圖8B顯示下開關區塊2D,圖9A顯示左開關區塊2L,及圖9B顯示右開關區塊2R。
四類開關區塊2U、2D、2R和2L具有相同尺寸。在此狀況下,參考電壓VSS、虛擬參考電壓VSSV和控制信號輸入和輸出之區塊框的各端(以下稱為連接端),即圖8A中之LU1和LU2端,圖8B中之LD1和LD2端,圖9A中之LL1和LL2端,和圖9B中之LR1和LR2端被設定為相同長度。此外,電壓線路段21、虛擬電壓線路段21V、第一開關控制線路35_1和第二開關控制線路35_2之各末端於任一該些連接端之相同位置被標準化。
在此狀況下,第一開關控制線路35_1控制如圖7中首先控制之開關電晶體SWT的數量,且第二開關控制線路35_2控制其他開關電晶體SWT的數量。
不同於圖7,圖8A和8B及圖9A和9B中所示之開關區塊2U、2D、2R和2L具有彼此平行配置之電壓線路段21和虛擬電壓線路段21V,以便疊於虛線所封閉之開關排列區之上。此提供了降低該些區塊所佔據之區域的優點。然而,亦可採用一種排列其中電壓線路段21和虛擬電壓線路段21V並未疊於如圖7中之開關排列區之上。
當電壓線路段21和虛擬電壓線路段21V係彼此平行配置以便疊於開關排列區之上時,第一開關控制線路35_1和第二開關控制線路35_2可不以有限數量層之多層佈線結構予以配置。因此,在本範例中,第一開關控制線路35_1和第二開關控制線路35_2係置於與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相對之外側的開關排列區外部。
圖9A和9B中所示之左開關區塊2L和右開關區塊2R如圖7中所示於X-方向(圖中水平方向)具有六個開關格,及如圖7中所示於Y-方向(圖中垂直方向)具有六個開關格,即其中共配置36個開關格。
另一方面,雖然圖8A和8B中所示之上開關區塊2U和下開關區塊2D總共具有36個開關格,該數量與圖9A和9B中相同,但上開關區塊2U和下開關區塊2D具有配置於X-方向的12個開關格和配置於Y-方向的3個開關格。
原因在於相較於X-方向,開關格於Y-方向具有較大尺寸,且為滿足使圖8A和8B與圖9A和9B中閘極電極之長度方向為相同之Y-方向,具有相同尺寸之開關區塊內所包含之開關排列區的水平對垂直比例被調整為圖8A和8B中開關區塊之垂直尺寸和水平尺寸與圖9A和9B中開關區塊之垂直尺寸和水平尺寸互換。
在圖9A和9B的狀況下,電壓線路段21和虛擬電壓線路段21V各與所有分支線路21B和21VB交叉。因此,電壓線路段21經由接點可連接至下層中所有分支線路21B和21VB,且虛擬電壓線路段21V經由接點可連接至下層中所有分支線路21B和21VB。
另一方面,在圖8A和8B的狀況下,電壓線路段21和虛擬電壓線路段21V未與所有下層佈線(分支線路21B和21VB)交叉而提供接點。因此,如圖8A和8B中所示,在上開關區塊2U和下開關區塊2D中,垂直於電壓線路段21和分支線路21B之進接分支線路21Ba需置於從電壓線路段21至分支線路21B之進接路徑中。進接分支線路21Ba係由低於電壓線路段21並高於分支線路21B之佈線層形成。因此,採用兩階段分支結構其中電壓線路段21之分支線路為進接分支線路21Ba,且進一步分支線路21B係自進接分支線路21Ba分歧。
類似地,採用兩階段分支結構其中垂直於虛擬電壓線路段21V之進接分支線路21VBa係自虛擬電壓線路段21V分歧,且進一步垂直於進接分支線路21VBa之分支線路21VB係自進接分支線路21VBa分歧。
由第一開關控制線路35_1控制之開關電晶體SWT的總閘極寬度(長度方向中總長度)被設定為圖8A和8B與圖9A和9B中相同。類似地,由第二開關控制線路35_2控制之開關電晶體SWT的總閘極寬度被設定為圖8A和8B與圖9A和9B中相同。
每一開關區塊2U、2D、2R和2L具有置於第一開關控制線路35_1之中間點的緩衝器電路BUF1,及置於電路區塊1之開關排列區的相對端(外部)之第二開關控制線路35_2之中間點的緩衝器電路BUF2。
緩衝器電路BUF1和BUF2被連接至圖中未顯示之真實VDD線路和電壓線路段21,藉以執行將傳輸程序中衰減之控制信號之波形成形為具有電源電壓VDD之振幅的脈衝信號。因此,由虛線代表之緩衝器電路排列區被置於開關排列區外部。
開關控制之佈線從緩衝器電路BUF1和BUF2之每一輸出延伸至開關排列區,並被連接至相應開關電晶體群組之閘極。
附帶一提地,該佈線以及第一開關控制線路35_1和第二開關控制線路35_2係由圖8A和8B與圖9A和9B中線路代表,但實際上係由具有類似於電壓線路段21等之寬度的佈線層形成。
開關控制線路35_1和第二開關控制線路35_2於開關區塊內各包括置於相應緩衝器電路BUF1或BUF2之輸入端並被輸入控制信號之"第一控制線路段",及置於相應緩衝器電路BUF1或BUF2之輸出端並輸出定形波形之控制信號之"第二控制線路段"。
<佈線結構>
圖10顯示於多層佈線結構中各層級之佈線層的使用範例。在此狀況下,各項佈線係使用從多層佈線結構中之底層依序層壓之第一層級(第一佈線層(1M))之佈線層至第七層級(第七佈線層(7M))之佈線層形成。
具體地,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內例如反向器格13(圖2)等之標準格15之間之佈線係由第一佈線層(1M)至第四佈線層(4M)形成。從某標準格15至外部之信號線路亦由第一佈線層(1M)至第四佈線層(4M)形成。
環狀軌道線路3之行方向的佈線3C係由第五佈線層(5M)形成。環狀軌道線路3之列方向的佈線3R係由較第五佈線層(5M)高一層級之第六佈線層(6M)形成,並被連接至行方向之佈線3C的兩末端。
類似地,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之行方向的佈線3VC係由第五佈線層(5M)形成。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之列方向的佈線3VR係由較第五佈線層(5M)高一層級之第六佈線層(6M)形成,並被連接至行方向之佈線3VC的兩末端。
內部電壓線路11之列方向的佈線11R係由較第五佈線層(5M)高一層級之第六佈線層(6M)形成,以被連接至虛擬環狀軌道線路3V之行方向的佈線3VC,佈線3VC係由第五佈線層(5M)形成。此外,內部電壓線路11之列方向的佈線11R係由第六佈線層(6M)形成,其於佈線11R和佈線11C之交點被連接至內部電壓線路11之行方向的佈線11C,佈線11C係由較第六佈線層(6M)高一層級之第七佈線層(7M)形成。
附帶一提地,真實VSS佈線5亦由第七佈線層(7M)形成。
因此,內部佈線連接係於較列方向之佈線低一層級之佈線形成行方向之佈線並應用此規則而適當地達成。
在上列描述中,開關格之型樣是任意的且未被提及。然而,接著將描述具有雙軸對稱型樣之開關格做為所欲之具體範例。
圖11為一開關格之示意佈局圖。附帶一提地,圖11中型樣尺寸等與實際開關格並不相等,且圖11僅示意地顯示型樣之概略排列和連接關係。
圖11中所示之開關格20N係經由將一NMOS電晶體轉換為標準格而形成。開關格20N具有相對於每一通過該格中心之X軸和Y軸對稱之組態。該對稱稱為"雙軸對稱"。
圖11中所描繪之開關格20N的整個區域形成一部分P井。
通過格中心之閘極電極耦合部21C係沿X軸而形成。從格中心之耦合部21C的長度與Y軸相等(對稱)而做為邊界。即,耦合部21C具有雙軸對稱之型樣。
相同長度的四個閘極電極21A於耦合部21C之寬度方向的一端從耦合部21C延伸,且相同長度的四個閘極電極21B於耦合部21C之另一端從耦合部21C延伸。四個閘極電極21A係以X軸方向相同間隔排列。四個閘極電極21B類似地係以X軸方向相同間隔排列。由於閘極電極21A和閘極電極21B均具有相同長度和相同厚度,閘極電極21A和閘極電極21B相對於Y軸而對稱。由於閘極電極21A和21B係自耦合部21C之相同位置分歧,閘極電極21A和閘極電極21B相對於X軸而對稱。耦合部21C及閘極電極21A和21B係經由處理相同傳導材料而整體形成。
相同尺寸的兩N型作用區22A和22B係以距X軸相等距離形成於P井中。N型作用區22A係形成於N型作用區22A與四個閘極電極21A相交之位置。N型作用區22B係形成於N型作用區22B與四個閘極電極21B相交之位置。N型作用區22A和22B係於閘極電極21A和21B形成之後經由選擇性地將N型雜質導入P-井並以閘極電極21A和21B做為遮罩而形成。
N型作用區22A和22B各經由閘極電極部分劃分為五區,交替做為源極(S)和汲極(D)。
藉此,形成具有雙軸對稱之基本結構,該結構包括劃分N型作用區22A做為通道之部分的第一單位電晶體(TR1)及劃分N型作用區22B做為通道之部分的第二單位電晶體(TR2)。
在配置第一單位電晶體(TR1)之區域中配置以第二佈線層(2M)形成之電壓格線路23A,以使垂直於四個閘極電極21A。類似地,在配置第二單位電晶體(TR2)之區域中配置以第二佈線層(2M)形成之電壓格線路23B,以便垂直於四個閘極電極21B。
兩電壓格線路23A和23B各為經由高於電壓格線路23A和23B之層中虛擬電壓線路段21V(參照圖7)而電性連接至電路區塊1(參照圖2)內之內部電壓線路11的格內部線路。即,就與圖7之相應性而言,圖11中兩電壓格線路23A和23B相應於圖7中一分支線路21VB。
提供經由每一N型作用區22A和22B中第一接點(1C)而連接至兩個別汲極(D)的兩汲極線路28。每一N型作用區22A和22B中之兩汲極線路28或共四個汲極線路28係由第一佈線層(1M)形成。
電壓格線路23A經由第二接點(2C)而連接至N型作用區22A上之兩汲極線路28。類似地,電壓格線路23B經由第二接點(2C)而連接至N型作用區22B上之兩汲極線路28。
兩電壓格線路23A和23B彼此平行並以與X軸的相等距離配置。
與電壓格線路23A平行之電力格線路24A係配置於四個閘極電極21A之塞尖側。類似地,與電壓格線路23B平行之電力格線路24B係配置於四個閘極電極21B之塞尖側。
電力格線路24A和24B各為電性連接至高於電力格線路24A和24B之層中真實VDD線路(圖7中電壓線路段21)之格內部線路。即,就與圖7之相應性而言,圖11中兩電力格線路24A和24B相應於圖7中一分支線路21B。
兩電力格線路24A和24B各包括與圖中未顯示之P型作用區等同步形成之佈線區24d,以第一佈線層(1M)形成之第一內層佈線24m1,和以第二佈線層(2M)形成之第二內層佈線24m2。
在每一兩電力格線路24A和24B中,佈線區24d和第一內層佈線24m1經由相等間隔之第一接點(1C)被短路,及第一內層佈線24m1和第二內層佈線24m2經由相等間隔之第二接點(2C)被短路。
形成電力格線路24A之第一內層佈線24m1係與於N型作用區22A之兩源極(S)端延伸之兩源極線路24S整體形成。類似地,形成電力格線路24B之第一內層佈線24m1係與於N型作用區22B之兩源極(S)端延伸之兩源極線路24S整體形成。
源極(S)經由第一接點(1C)而連接至源極線路24S。
在此狀況下,可省略首先描述之閘極電極耦合部21C,並可以四個接點墊零件取代。
在任一狀況下,整體而言,由與Y軸平行之閘極電極21A和21B所形成之四個閘極電極經由高於閘極電極之佈線層短路。將閘極電極短路之格內部佈線將被稱為"控制格線路"。
本範例中控制格線路25係經由將以第二佈線層(2M)形成之第二控制格線路27疊置於以第一佈線層(1M)形成之第一控制格線路26上而形成。耦合部21C(或四個接點墊零件)和第一控制格線路26經由第一接點(1C)而彼此連接。第一控制格線路26和第二控制格線路27經由第二接點(2C)而彼此連接。
控制格線路25係沿X軸配置使得控制格線路25的寬度方向和長度方向之中心與格中心重合。
因此,控制格線路25係與每一之兩電壓格線路23A和23B及兩電力格線路24A和24B平行配置。
圖12顯示PMOS電晶體之開關格20P。
圖12中所描繪之開關格20P與圖11中開關格20N不同,其中整個開關格20P係形成於N井中,且形成於N井中之第一單位電晶體(TR1)和第二單位電晶體(TR2)之作用區為P型作用區22AP和22BP。其他組態係與圖11中相同。因而,其他組態係配賦予相同參考編號,並將省略其描述。
圖13A和13B為使用圖11中NMOS電晶體組態之開關格20N的上開關區塊2U和下開關區塊2D之組態圖。圖14A和14B為類似地使用開關格20N之左開關區塊2L和右開關區塊2R之組態圖。
圖13A和13B及圖14A和14B與圖8A和8B及圖9A和9B之比較顯示,相應於圖8A和8B及圖9A和9B中分支線路21B的電力格線路24A和24B係以兩倍分支線路21B之密度形成,及相應於圖8A和8B及圖9A和9B中分支線路21VB的電壓格線路23A和23B係以兩倍分支線路21VB之密度形成。在此狀況下,電力格線路24AB係由圖11中電力格線路24A和Y方向另一相鄰格之電力格線路24B共用。
其他組態是共用的,且其描述將予省略。
儘管圖13A和13B及圖14A和14B中未顯示,多層佈線結構被用於在預定位置連接預定數量之開關格20N至每一第一開關控制線路35_1和第二開關控制線路35_2。當佈線層數量增加時,開關控制線路可相對於區塊之中心而對稱配置。然而,不希望僅為此目的而使佈線結構複雜並因而增加製造成本。此外,在本範例中,從配置緩衝器電路BUF1和BUF2之需求,需要相對於開關區塊之中心而非對稱地配置第一開關控制線路35_1和第二開關控制線路35_2。
接著將描述當開關控制線路因而未相對於區塊中心而對稱配置時開關格之對稱佈線結構的優點。
首先將描述開關區塊之設計容易做為第一優點。
本實施例中較佳開關排列佈線方法(開關區塊設計方法)依循利用開關格20N之佈局對稱之下列程序。
第一步驟:配置電晶體,每一兩電壓格線路23A和23B係電性連接至內部電壓線路11,兩電力格線路24A和24B(或兩共用電力格線路24AB)係各電性連接至應用電源電壓VDD(在開關格20P之狀況)或參考電壓VSS(在開關格20N之狀況)之第二電源線,及電性連接至開關控制線路29A至29C之控制格線路25係相對於每一通過格中心之X軸和Y軸而相對稱地配置並連接至該些電晶體。藉此形成開關格20N或20P(或二者兼具)。
第二步驟:所形成之開關格20N或20P(或二者兼具)係以矩陣的形式配置。預定開關格20N或20P(或二者兼具)被連接至每一複數個開關控制線路29A至29C。藉此形成開關區塊20。
第三步驟:所製造之開關區塊2上資料為平行於X軸或Y軸之線路上鏡像反向,或格中心上旋轉180度(180度反向)。藉此形成反向開關區塊。
第四步驟:複數個開關控制線路29A至29C和第二電源線係連接至配置的開關區塊與反向開關區塊之間。電壓格線路23A和23B被連接至電路區塊1之內部電壓線路11。
更具體地進行描述,儘管描述重複,控制格線路25、電壓格線路23A和23B及電力格線路24A和24B(或兩電力格線路24AB)係相對於每一X軸和Y軸而對稱。因此,當開關格20N為與沿做為反向軸之X軸或Y軸之線路鏡像反向或於格中心上旋轉180度時,上述五條格線路之間之位置關係保持原始狀態。
在圖5之狀況下,其中儘管電晶體係雙軸對稱配置,特別是當整個某開關區塊2於其中係如圖4中設計開關控制線路之階段中為鏡像反向或旋轉180度時,例如矩陣形式之開關格群組中如圖11中所示之每一開關格20N的基本型樣則一點都未改變。係針對開關控制線路29A至29C實施改變並連接其線路,其於區塊內並未對稱地配置,且係由第三佈線層(3M)更高佈線層形成。
當每一第一開關控制線路35_1和第二開關控制線路35_2與電路區塊1之距離相同時,區塊之間之佈線是容易的。此外,通常存在一限制,為均勻特徵而要求電晶體之閘極的方位(長度之方向)於積體電路內相同。在此狀況下,配置於電路區塊1之四端的開關區塊具有每一端不同之型樣。
然而,當使用圖11中所示之開關格時,其中開關格的五條格線路,即電壓格線路23A和23B、電力格線路24A和24B及控制格線路25具有雙軸對稱,可經由具有上述第一至第五步驟之程序的方法而輕易地設計開關區塊。
利用五條格線路之間之關係未因鏡像反向或180度旋轉而改變,且高於格線路之層中佈線改變的現象,在將配置於電路區塊1之兩相對端之一端的一開關區塊2於第一和第二步驟中設計之後,設計之後開關區塊2上之資料為平行於兩端之線路上鏡像反向或旋轉180度。藉此可輕易地製造將配置於另一端之另一開關區塊2上之資料(第三步驟)。
類似地,對另兩端而言,在將配置於該些端之一的開關區塊2於第一和第二步驟中設計之後,設計之後之資料為鏡像反向或旋轉180度(第三步驟)。藉此可輕易地製造將配置於另一端之開關區塊2上之資料。
因而製造之四類開關區塊(2U、2D、2L和2R)中每一開關控制線路29A至29C具有至電路區塊1之相同距離。因而易於於第四步驟中連接區塊之間之開關控制線路。此外,這對將於開關區塊之間連接之其他佈線而言是真實的。
接著將描述開關格設計本身之容易。
當除了五條格線路之對稱以外,電晶體之型樣具有如圖11和圖12中之雙軸對稱時,便設計由X軸和Y軸劃分之第一至第四象限的型樣之一(該些型樣以下將稱為四分之一劃分型樣),且以下另四分之三劃分型樣變僅經由複製設計後之型樣資料並貼上該型樣資料同時執行鏡像反向或鏡像反向與180度旋轉之組合而予形成。藉此完成開關格之設計。
因此,可極容易地設計開關格。此外,當實施高密度設定使得可於四分之一劃分型樣之第一設計的階段中確保最大閘極寬度時,便可不浪費地設計開關格。
依據本實施例,獲得下列優點。
環繞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而配置之複數個開關區塊具有一開關及做為應用電源電壓或參考電壓之一部分環狀軌道線路的電壓線路段。因此,開關段可以說是僅於電壓線路段和開關之間之位置關係為固定之狀態下移動、插入或刪除開關區塊,便可自由地沿環狀軌道線路移動、新插入或輕易地刪除。
特別是,如圖15中所示,配置複數個開關區塊使得當從電路區塊1之四端的每一端檢視時,供應電源電壓或參考電壓予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1之佈線(具體地為本實施例所描述中之真實VSS佈線5和環狀軌道線路3)的阻抗愈低,開關區塊之數量愈多。
在圖15中,較粗箭頭所表示之端的阻抗低於較細箭頭所表示之端的阻抗。即,由於圖1中所示輸入-輸出格40係配置於較粗箭頭之端,外部參考電壓假定為約0[V]之值。另一方面,由於隨時作業之另一電路區塊(例如激化電路區塊32)係配置於較細箭頭之端,真實VSS線路之電位的時間平均為大於0[V]。
在此狀況下,當許多開關區塊係配置於參考電壓固定為0[V]之端時,內部電壓線路11之放電於相同的開啟時間內進行的更有效率。另一方面,當許多開關區塊係配置於參考電壓為高於0[V]之端時,需增加開關區塊之數量以獲得相同放電效果,因而導致浪費。
本實施例具有致能輕易地實施該有效率之開關區塊排列的效果。
具體地,可於設計之下半時判斷電力消耗時進行配置,且相較於現有狀況可減少將使用之開關區塊的數量。當開關電晶體之總閘極寬度經由減少開關區塊數量而降低時,洩漏電流便相應地減少,使得獲得電力減少之效果。此外,由於在輸入-輸出格40之端無作業中電路區塊,因放電之電源雜訊的影響便小,並可抑制其他電路區塊之作業速度的反效果。
此外,由於可配置應用電源電壓或參考電壓之環狀線路以便疊置於開關上,而獲得區域減少之顯著效果。
此外,當使用具有雙軸對稱型樣之開關格時,便獲得上述第一優點(開關區塊設計之容易)及(開關格設計本身之容易)。
熟悉本技藝之人士應理解的是在不偏離申請專利範圍或其等效論述之範圍下,可依據設計需要或其他因素而實施各式修改、組合、次修改和替換。
1...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
1A...標準格排列區
1B...巨集格區
1C...第一接點
1M...第一佈線層
2、20、SB...開關區塊
2C...第二接點
2D...下開關區塊
2L...左開關區塊
2M...第二佈線層
2R...右開關區塊
2U...上開關區塊
3...環狀軌道線路
3C、3R、3VC、3VR、11C、11R...佈線
3M...第三佈線層
3V...虛擬環狀軌道線路
4M...第四佈線層
5...真實參考電壓佈線
5M...第五佈線層
6M...第六佈線層
7M...第七佈線層
11...內部電壓線路
11A、12A、21B、21VB...分支線路
13...反向器格
15...標準格
20N、20P...開關格
21...電壓線路路段
21A、21B...閘極電極
21Ba、21VBa...進接分支線路
21C...閘極電極耦合部
21V...虛擬電壓線路段
22A、22B...N型作用區
22AP、22BP...P型作用區
23A、23B...電壓格線路
24A、24AB、24B...電力格線路
24d...佈線區
24m1...第一內層佈線
24m2...第二內層佈線
24S...源極線路
25...控制格線路
26...第一控制格線路
27...第二控制格線路
28...汲極線路
29A至29C...開關控制線路
32...激化電路區塊
33...非應用電路區塊
34...控制電路
35...控制線路
35_1...第一開關控制線路
35_2...第二開關控制線路
40...輸入-輸出格
BUF1、BUF2...緩衝器電路
D...汲極
S...源極
SWT...開關電晶體
TR1...第一單位電晶體
TR2...第二單位電晶體
VDD...電源電壓
VSS...參考電壓
VSSV...虛擬參考電壓
圖1為區塊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般組態;
圖2為依據實施例之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之內部組態;
圖3顯示實施例之軌道排列之第一範例;
圖4顯示實施例之軌道排列之第二範例;
圖5顯示實施例中電路區塊和環繞該電路區塊之路由至開關區塊的控制線路;
圖6為區塊圖,顯示無環狀軌道線路之組態;
圖7示意地顯示實施例中開關電晶體之排列;
圖8A和8B關於該實施例,圖8A為上開關區塊之組態圖,及圖8B為下開關區塊之組態圖;
圖9A和9B關於該實施例,圖9A為左開關區塊之組態圖,及圖9B為右開關區塊之組態圖;
圖10顯示代號1M至7M之多層佈線結構中各層級之佈線層之使用狀況;
圖11為依據實施例之開關格之示意佈局圖;
圖12為依據實施例之另一開關格之示意佈局圖;
圖13A和13B關於該實施例,圖13A為使用圖11之開關格所形成之上開關區塊之組態圖,及圖13B為下開關區塊之組態圖;
圖14A及14B關於該實施例,圖14A為使用圖11之開關格所形成之左開關區塊之組態圖,及圖14B為右開關區塊之組態圖;及
圖15顯示實施例中開關區塊之適當排列。
1...電力截止目標電路區塊
2D...下開關區塊
2L...左開關區塊
2R...右開關區塊
2U...上開關區塊
3...環狀軌道線路
3V...虛擬環狀軌道線路
5...真實參考電壓佈線
34...控制電路
35...控制線路

Claims (6)

  1. 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包含:具有一內部電壓線路之一電路區塊;一環狀軌道線路,其形成環繞該電路區塊之封閉環狀線路並被供應予一電源電壓和一參考電壓其中之一;及複數個開關區塊,其係沿該環狀軌道線路而環繞該電路區塊配置,該複數個開關區塊各包括形成一部分該環狀軌道線路之電壓線路段,及用於控制該電壓線路段和該內部電壓線路之間連接和脫鉤之一開關,其中該複數個開關區塊經由具有相同尺寸並於該電路區塊之四個個別端包括四個不同類之開關區塊而被標準化,及其中對該複數個開關區塊而言,決定配置於該電路區塊之每一端的開關區塊之數量,使得開關區塊之數量隨著自該電路區塊之四端的每一端檢視時供應該電源電壓和該參考電壓其中之一予該電路區塊之佈線的阻抗減少而增加。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複數個開關區塊具有該電壓線路段,且該開關內部彼此連接,及位於一區塊框兩相對端之該電壓線路段的末端之位置關係被設定為該複數個開關區塊中完全相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在每一該等開關區塊中, 該電壓線路段係以交叉和鄰近該開關之排列區的狀態之一配置,操作以接收來自該電壓線路段所供應之電壓的一緩衝器電路係形成於來自該電路區塊之該開關和該電壓線路段之排列區的相對端,經由一控制線路而被輸入一控制信號之一第一控制線路段係配置於該緩衝器電路之輸入端,及電性連接至該開關的控制節點之一第二控制線路段係配置於該緩衝器電路之輸出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做為該開關之電晶體之閘極的一長度方向在該複數個開關區塊內被製成完全相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環狀軌道線路之佈線部分中與該電路區塊之四端的一對相對端平行之佈線部分,和該環狀軌道線路之佈線部分中與該電路區塊之該四端的另一對相對端平行之佈線部分,係由佈線層於不同層級形成。
  6. 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包含:具有一內部電壓線路之一電路區塊;一環狀軌道線路,其形成環繞該電路區塊之封閉環狀線路並被供應予一電源電壓和一參考電壓其中之一;及複數個開關區塊,其係沿該環狀軌道線路而環繞該電路區塊配置,該複數個開關區塊各包括形成一部分該環狀軌道線路之電壓線路段,及用於控制該電壓線路段和該內 部電壓線路之間連接和脫鉤之一開關,其中在每一該等開關區塊中,該電壓線路段係以交叉和鄰近該開關之排列區的狀態之一配置,操作以接收來自該電壓線路段所供應之電壓的一緩衝器電路係形成於來自該電路區塊之該開關和該電壓線路段之排列區的相對端,經由一控制線路而被輸入一控制信號之一第一控制線路段係配置於該緩衝器電路之輸入端,及電性連接至該開關的控制節點之一第二控制線路段係配置於該緩衝器電路之輸出端。
TW097134560A 2007-09-18 2008-09-09 半導體積體電路 TWI4303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41517A JP5528662B2 (ja) 2007-09-18 2007-09-18 半導体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5559A TW200935559A (en) 2009-08-16
TWI430398B true TWI430398B (zh) 2014-03-11

Family

ID=40453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34560A TWI430398B (zh) 2007-09-18 2008-09-09 半導體積體電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7) US7940080B2 (zh)
JP (1) JP5528662B2 (zh)
CN (2) CN102157521B (zh)
TW (1) TWI4303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28662B2 (ja) * 2007-09-18 2014-06-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
US8495547B2 (en) * 2009-11-11 2013-07-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oviding secondary power pins i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JP5404678B2 (ja) * 2011-03-10 2014-02-05 株式会社東芝 電源制御装置
US8451026B2 (en) * 2011-05-13 2013-05-28 Arm Limited Integrated circuit, method of generating a layou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using standard cells, and a standard cell library providing such standard cells
US8902625B2 (en) * 2011-11-22 2014-12-02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Layouts for memory and logic circuits in a system-on-chip
US8823399B1 (en) 2013-10-07 2014-09-02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Detect and differentiate touches from different size conductive objects on a capacitive button
JP6264860B2 (ja) 2013-11-27 2018-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9305898B2 (en) 2014-01-23 2016-04-05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combined power and ground ring structure
US9177834B2 (en) 2014-02-19 2015-11-03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Power bar design for lead frame-based packages
JP6898570B2 (ja) 2016-06-01 2021-07-07 株式会社ソシオネクスト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KR102630392B1 (ko) 2016-12-06 2024-01-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반도체 장치의 레이아웃 설계 방법,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10452803B2 (en) * 2017-01-27 2019-10-22 Arm Limited Power grid insertion technique
US10417371B2 (en) * 2017-01-27 2019-09-17 Arm Limited Power grid healing techniques
WO2018180010A1 (ja) * 2017-03-29 2018-10-04 株式会社ソシオネクスト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US10346574B2 (en) * 2017-06-16 2019-07-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ective substitution of global distributed head switch cells with cluster head switch cells
JP7077816B2 (ja) 2018-06-25 2022-05-31 株式会社ソシオネクスト 半導体装置
JP7272426B2 (ja) 2019-04-25 2023-05-12 株式会社ソシオネクスト 半導体装置
CN112864127B (zh) * 2019-11-28 2024-03-08 扬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的导线互连结构
JPWO2022113282A1 (zh) * 2020-11-27 2022-06-02
CN113515826B (zh) * 2021-04-09 2022-11-25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供电局 配电网合环线路拓扑搜索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88898B2 (ja) * 1990-02-23 1999-05-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集積回路
TW382164B (en) 1996-04-08 2000-02-11 Hitachi Ltd Semiconductor IC device with tunnel current free MOS transistors for power supply intercept of main logic
JP4056107B2 (ja) 1997-06-20 2008-03-05 エルピーダメモリ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3847147B2 (ja) * 2001-11-22 2006-11-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マルチスレショールド電圧mis集積回路装置及びその回路設計方法
JP3786608B2 (ja) * 2002-01-28 2006-06-14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JP3951773B2 (ja) 2002-03-28 2007-08-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リーク電流遮断回路を有する半導体集積回路
US7078932B2 (en) * 2003-04-25 2006-07-18 Stmicroelectronics Pvt. Ltd.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with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US6861753B1 (en) * 2003-10-09 2005-03-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power routing on a voltage island within an integrated circuit chip
JP4435553B2 (ja) * 2003-12-12 2010-03-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4200926B2 (ja) * 2004-03-10 2008-12-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4428514B2 (ja) * 2004-03-30 2010-03-10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CN1950941A (zh) 2004-04-27 2007-04-1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虚拟电源的集成电路布局
JP2005327862A (ja) * 2004-05-13 2005-11-24 Toshiba Corp 半導体集積回路及び半導体集積回路の設計方法
US7279926B2 (en) * 2004-05-27 2007-10-09 Qualcomm Incoporated Headswitch and footswitch circuitry for power management
EP1638145A1 (en) * 2004-09-20 2006-03-2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mbedded switchable power ring
JPWO2006114875A1 (ja) * 2005-04-21 2008-12-11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2007158035A (ja) * 2005-12-06 2007-06-21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集積回路
US7712066B2 (en) * 2005-12-29 2010-05-04 Agere Systems, Inc. Area-efficient power switching cell
US7509613B2 (en) * 2006-01-13 2009-03-24 Sequence Design, Inc. Design method and architecture for power gate switch placement and interconnection using tapless libraries
JP4188974B2 (ja) 2006-02-06 2008-12-03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2007243077A (ja) * 2006-03-13 2007-09-20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KR100780750B1 (ko) * 2006-05-11 2007-11-30 한국과학기술원 표준 셀과 파워 게이팅 셀을 이용한 파워 네트워크 및 이를가지는 반도체 장치
US7723867B2 (en) * 2007-05-31 2010-05-25 Arm Limited Power gating of circuits
JP5528662B2 (ja) * 2007-09-18 2014-06-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4636077B2 (ja) * 2007-11-07 2011-02-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4535134B2 (ja) * 2008-01-16 2010-09-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およびその電源制御方法
JP4535136B2 (ja) * 2008-01-17 2010-09-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および、スイッチの配置配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35775B2 (en) 2017-08-15
US8890568B2 (en) 2014-11-18
US20120256683A1 (en) 2012-10-11
US20160156349A1 (en) 2016-06-02
US8143914B2 (en) 2012-03-27
JP2009076501A (ja) 2009-04-09
US7940080B2 (en) 2011-05-10
JP5528662B2 (ja) 2014-06-25
US9058979B2 (en) 2015-06-16
CN102157521B (zh) 2014-08-20
US20090072888A1 (en) 2009-03-19
CN102157521A (zh) 2011-08-17
US20140232448A1 (en) 2014-08-21
CN101393910B (zh) 2011-05-18
US9252763B2 (en) 2016-02-02
US20150194955A1 (en) 2015-07-09
US20170331472A1 (en) 2017-11-16
CN101393910A (zh) 2009-03-25
TW200935559A (en) 2009-08-16
US10263617B2 (en) 2019-04-16
US20110102076A1 (en) 2011-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0398B (zh) 半導體積體電路
JP4535136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および、スイッチの配置配線方法
US7443224B2 (en) Multi-threshold MIS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circuit design method thereof
JP4200926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KR101611888B1 (ko) 반도체 집적회로
CN108292629B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
US1074893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13030602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CN105720966B (zh) 具有备用电路单元的集成电路
JP5842946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5549752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5029272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US20080067551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pseudo power supply wiring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the same
JP4229207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