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7871B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7871B
TWI427871B TW099118939A TW99118939A TWI427871B TW I427871 B TWI427871 B TW I427871B TW 099118939 A TW099118939 A TW 099118939A TW 99118939 A TW99118939 A TW 99118939A TW I427871 B TWI427871 B TW I4278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joint
joint arrangement
arrangement direction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8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1172A (en
Inventor
Shingo Nanao
Masayuki Kikuchi
Keizo Kai
Kazushi Kamata
Yasufumi Yahiro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ublication of TW201121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11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7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78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92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ons to contact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是關於連接器。
以往,具備殼體與複數個信號接頭之插頭側連接器為眾所皆知(參照日本特開2008-293916號公報(段落0027~0029、0032、0033、圖1))。
殼體具有:配置有複數個信號接頭的後述的第1、第2接觸部之平板狀的突出部。
複數個信號接頭是沿著殼體之與對對方側連接器的嵌合方向呈正交的接頭配置方向,以預定的間距被保持於殼體。各信號接頭具有第1接觸部、和第2接觸部。第1接觸部是配置於殼體的突出部的上面。第2接觸部是與第1接觸部相連,以沿著殼體的突出部的圓弧狀的前端面的方式折彎成U字形而到達突出部的下面。
作為此插頭側連接器之對方側連接器的插座側連接器,具有殼體、和複數個信號接頭。
插座側連接器的殼體是承接插頭側連接器的殼體的突出部。
插座側連接器的信號接頭是為雙叉狀,具有第1接觸部、和第2接觸部。第1接觸部與第2接觸部在嵌合方向偏移。
當插頭側連接器與插座側連接器嵌合時,插頭側連接 器的信號接頭的第1、第2接觸部分別與插座側連接器的信號接頭的第1、第2接觸部接觸。
為了縮小上述的插頭側連接器及插座側連接器的信號接頭的配置間距,將插頭側連接器及插座側連接器的第1、第2接觸部的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縮小即可。
但是,當縮小第1、第2接觸部的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使其配置間距縮小時,則例如因嵌合晃動所引起之插頭側連接器的第1、第2接觸部與插座側連接器的第1、第2接觸部之接頭配置方向的位置偏移,會有插座側連接器的信號接頭的第1、第2接觸部與插頭側連接器的信號接頭的第1、第2接觸部之接觸面積變小,引起接觸不良之虞產生。
本發明是有鑑於這樣的事情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即使縮小接頭的配置間距,也能保持接觸可靠性之連接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連接器,其具備有:具有板狀的接頭配置部之殼體;和沿著此殼體的與對對方側連接器的嵌合方向呈正交的接頭配置方向,交互地配置於前述殼體之第1、第2接頭,前述第1接頭具有: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一方的面之第1接觸部;與前述第1接觸部相連,並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前部之第1折彎部;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後部,連接於連接對象物之第1連接部;以及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另一方的面,將前述第1折彎部與前述第1連接部連結的連結部,前述第2接頭具有:連接於前述連接對象物之第2連接部;與前述第2連接部相連,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另一方的面之第2接觸部;以及與前述第2接觸部相連,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前部之第2折彎部,前述連結部之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較前述第1、第2接觸部更小。
若依據本發明之連接器的結構,因將第1接觸部配置於接頭配置部的一方的面,將第2接觸部及連結部配置於接頭配置部的另一方的面,並使連結部的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較第1、第2接觸部的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更小,所以,不需要縮小第1、第2接觸部的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也可縮小第1、第2接觸部的配置間距。
理想為,前述第2接頭具有與前述第2折彎部相連、並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前述一方的面之延長部,前述延長部之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較前述第1、第2接觸部更小。
理想為,前述第1接觸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與前述第2接觸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係為相等。
更理想為,前述連結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與前述延長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係為相等。
更理想為,前述第1折彎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自前述第1接觸部朝前述連結部逐漸地變小,前述第1折彎部的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第1接觸部的寬度相等,前述第1折彎部的另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連結部的寬度相等,前述第2折彎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自前述第2接觸部朝前述延長部逐漸地變小,前述第2折彎部的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第2接觸部的寬度相等,前述第2折彎部的另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延長部的寬度相等。
若依據本發明,即使縮小接頭的配置間距,也能保持接觸可靠性。
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以及優點,依據圖面所進行的下述詳細說明可以更明瞭。
以下,依據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依據圖1~圖20,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
如圖1~圖4所示,插頭連接器(連接器)100具有:殼體30、複數個第1接頭50、複數個第2接頭60、覆蓋用外殼70、及基礎外殼80。
如圖1、圖4所示,第1接頭50和第2接頭60是沿著接頭配置方向A交互地配置於殼體30。
殼體30是以絕緣材料一體成形的。如圖7、圖8所示,接頭配置部31位於殼體30的前部,電纜保持部32位於殼體30的後部。在實施形態,殼體30的前部係為朝向圖7、圖8之下側的部分,殼體30的後部係為朝向圖7、圖8之上側的部分。又,圖7中顯示殼體30的上面,圖8中顯示殼體30的下面。
接頭配置部31大致呈板狀。接頭配置部31是朝與殼體30的嵌合方向F呈正交的接頭配置方向A延伸。在接頭配置部31的上面,沿著接頭配置方向A,後述的第1接頭50的第1接觸部51與第2接頭60的延長部64以預定的間隔交互地配置著(參照圖5)。在接頭配置部31的下面,沿著接頭配置方向A,後述的第1接頭50的連結部54與第2接頭60的第2接觸部61以預定的間隔交互地配置著(參照圖6)。
如圖7所示,電纜保持部32是與接頭配置部31相連,延伸於接頭配置方向A。複數個電纜保持溝32a沿著接頭配置方向A,以預定的間隔形成於電纜保持部32。
如圖9、圖10所示,第1接頭50具有第1接觸部51、第1折彎部52、第1連接部53、及連結部54。第1接頭50是與後述的第2接頭60及基礎外殼80同樣地,將一片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及彎曲加工來形成的。
第1接觸部51大致呈平板狀,配置於接頭配置部31的上面並朝嵌合方向F延伸。第1折彎部52是與第1接觸部51相連。第1折彎部52是以沿著接頭配置部31的大致呈圓弧狀的前部的方式折彎成大致呈圓弧狀。第1連接部53是位於接頭配置部31的後部,並配置於電纜保持部32上(參照圖7、圖18)。連結部54大致呈平板狀,配置於接頭配置部31的下面並朝嵌合方向F延伸。連結部54是用來連結第1折彎部52與第1連接部53。
如圖9、圖10所示,第2接頭60具有第2接觸部61、第2折彎部62、第2連接部63、及延長部64。
第2接觸部61大致呈板狀,配置於接頭配置部31的下面並朝嵌合方向F延伸。第2折彎部62是與第2接觸部61相連。第2折彎部62是以沿著接頭配置部31的大致呈圓弧狀的前部的方式折彎成大致呈圓弧狀。第2連接部63是與第2接觸部61相連,位於接頭配置部31的後部並配置於電纜保持部32上(參照圖7)。延長部64大致呈平板狀,配置於接頭配置部31的上面並朝嵌合方向F延伸。延長部64是與第2折彎部62相連。
第2接頭60的第2接觸部61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與第1接頭50的第1接觸部51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係為相等。
第2接頭60的延長部64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與第1接頭50的連結部54的寬度係為相等。
連結部54及延長部64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分別較第1接觸部51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更小。
如圖9、圖10、圖15所示,第1接頭50的第1折彎部52的一端(第1接觸部51側)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是與第1接觸部51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相等,第1接頭50的第1折彎部52的另一端(連結部54側)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是與連結部54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相等。又,第1折彎部52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是自第1折彎部52的一端朝另一端逐漸變小。
如圖9、圖10、圖15所示,第2接頭60的第2折彎部62的一端(第2接觸部61側)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是與第2接觸部61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相等,第2接頭60的第2折彎部62的另一端(延長部64側)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是與延長部64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相等。又,第2折彎部62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是自第2折彎部62的一端朝另一端逐漸變小。
圖1、圖2所示的覆蓋用外殼70是藉由對金屬板實施沖壓加工及彎曲加工來形成的。覆蓋用外殼70覆蓋殼體30的後部。
圖3、圖4所示的基礎外殼80是藉由對金屬板實施沖壓加工及彎曲加工來形成的。基礎外殼80配置於殼體30的後部。
其次,簡單地說明關於插頭連接器100的製造方法。首先,藉由對一片金屬板(未圖示)實施沖壓加工及彎曲加工,來形成複數個第1接頭50、複數個第2接頭60、及基礎外殼80。此時,所有的第1、第2接頭50、60及基礎外殼80是成為被連結於載體(未圖示)之狀態。又,藉由對其他的金屬板(未圖示)實施沖壓加工及彎曲加工來形成覆蓋用外殼70。
其次,將被載體連結成一個之複數個第1、第2接頭50、60及基礎外殼80配置於模具(未圖示)內,對模具內填充熔融的樹脂。如此,藉由所謂的模內成型法(內模成型法),形成部分地埋設有複數個第1、第2接頭50、60和基礎外殼80之殼體30。
最後,將覆蓋用外殼70裝設至殼體30。經過以上的製程,結束插頭連接器100的製造。
如圖17、圖18、圖19所示,在插頭連接器100連接有複數個同軸電纜110。為了將同軸電纜110連接於插頭連接器100,首先,切除同軸電纜110的絕緣體112使中心導體111露出,並且切除被覆114使外部導體113露出。
其次,以2個接地棒90夾持複數個同軸電纜110的外部導體113,並將外部導體113焊接於接地棒90。
然後,將焊接有外部導體113之接地棒90配置於取下了覆蓋用外殼70之插頭連接器100的殼體30的後部。
其次,將複數個同軸電纜110的中心導體111焊接於第1接頭50的第1連接部53及第2接頭60的第2連接部63。
最後,將覆蓋用外殼70裝設至殼體30。經過以上的製程,使得同軸電纜110連接於插頭連接器100。
其次,說明關於作為插頭連接器100的對方側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200。
如圖11、圖12所示,插座連接器200具備有殼體230、第1接頭250、第2接頭260、及基礎外殼280。
殼體230係為箱狀,用來承接插頭連接器100的殼體30的接頭配置部31。
如圖13所示,第1接頭250具有第1接觸部251、第1連接部253、及第1壓入部255。第1接頭250具有L字形的彈簧部251a、和形成於彈簧部251a的前端部之接點251b。第1連接部253是與彈簧部251a的後端部相連並朝前方延伸。第1壓入部255也與彈簧部251a的後端部相連,與第1連接部253相反地朝後方延伸。
如圖14所示,第2接頭260具有第2接觸部261、第2連接部263、及第2壓入部265。第2接觸部261具有呈直線狀延伸的彈簧部261a、和形成於彈簧部261a的前端部之接點261b。第2連接部263是與第2壓入部265的後端部相連。第2壓入部265是與第2接觸部261的後端部相連。
如圖11、圖12所示,基礎外殼280的一部分是藉由所謂的模內成型法(內模成型法)埋設於殼體230。
插座連接器200的第1接頭250的第1連接部253及第2接頭260的第2連接部263是被焊接於未圖示的印刷基板的襯墊。
為了將插頭連接器100連接於插座連接器200,如圖18、圖19所示,將插頭連接器100的殼體30的接頭配置部31插入至插座連接器200的殼體230即可。
如圖16、圖18、圖19、圖20所示,當插頭連接器100與插座連接器200嵌合時,插頭連接器100的第1接頭50的第1接觸部51與插座連接器200的第1接頭250的第1接觸部251接觸,插頭連接器100的第2接頭60的第2接觸部61與插座連接器200的第2接頭260的第2接觸部261接觸。
在實施形態,如上述,因第1、第2接頭50、60的第1、第2連接部53、63以外的部分是從接頭配置部31的下面超過成折返接頭配置部31的前部,而朝接頭配置部31的上面延伸,又,將第1接觸部51及延長部64配置於接頭配置部31的上面,將第2接觸部61及連結部54配置於接頭配置部31的下面,並且將連結部54及延長部64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作成較第1、第2接觸部51、61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更小,所以,不需要縮小第1、第2接觸部51、61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即可縮小第1、第2接觸部51、61的配置間距。因此,當已將插頭連接器100嵌合於插座連接器200時,即使插頭連接器100的第1、第2接觸部51、61的中心對插座連接器200的第1、第2接觸部251、261的中心朝接頭配置方向A稍許偏移,第1、第2接觸部51、61與第1、第2接觸部251、261之接觸面積也不會大幅減少,因此能夠確保穩定的接觸狀態。
若依據此實施形態,不會造成插頭連接器100的第1、第2接觸部51、61與插座連接器200的第1、第2接觸部251、261之接觸可靠性降低,可謀求插頭連接器100的第1、第2接觸部51、61的窄間距化。
又,即使插頭連接器100達到窄間距化,第1接頭50與第2接頭60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也不會變小,因此接觸穩定性不會降低。且,能夠保持第1接頭50與第2接頭60之間隔,當使用模具成形殼體30之際,能以模具保持第1、第2接觸部51、61與連結部54、延長部64,可抑制第1、第2接頭50、60朝接頭配置方向A和與該方向A正交的(厚度方向)之雙方向的傾倒等,因此,第1、第2接頭50、60的姿勢穩定,第1、第2接頭50、60的配置間距之精度變佳。
又,因第1、第2折彎部52、62配置於接頭配置部31的前部,所以,當將插頭連接器100嵌合於插座連接器200之際,第1、第2折彎部52、62最先抵接於插座連接器200的第1、第2接頭250、260端部。因此,殼體30的接頭配置部31不易被切削。且因在第2接頭60設有延長部64,所以能夠更確實地防止第2接觸部61自接頭配置部31脫離。
再者,在上述的實施形態,於第2接頭60設有延長部64,但是亦可如圖21所示的第2接頭60的變形例,於第2接頭60不設置延長部64。
又,將第1接觸部51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與第2接觸部61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作成為相等,但是亦可不相等。
再者,將連結部54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與延長部64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作成為相等,但是亦可不相等。
又,使第1折彎部52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自第1接觸部51朝連結部54逐漸地變小,將第1折彎部52的一端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作成為與第1接觸部51相等第1折彎部52的另一端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作成與連結部54相等,使第2折彎部62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自第2接觸部61朝延長部64逐漸變小,將第2折彎部62的一端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作成與第2接觸部61相等,將第2折彎部62的另一端的接頭配置方向A的寬度作成與延長部64相等,但是並非一定需要作成這樣的結構。
以上為本發明的理想形態之說明,在不超出本發明的技術思想及範圍下,可進行各種變更實施是無庸置疑的。
30...殼體
31...插頭配置部
32...電纜保持部
32a...電纜保持溝
50...第1接頭
51...第1接觸部
52...第1折彎部
53...第1連接部
54...連結部
60...第2接頭
61...第2接觸部
62...第2折彎部
63...第2連接部
64...延長部
70...覆蓋用外殼
80...基礎外殼
90...接地棒
100...插頭連接器
110...同軸電纜
111...中心導體
112...絕緣體
113...外部導體
114...被覆
200...插座連接器
230...殼體
250...第1接頭
251...第1接觸部
251a...彈簧部
251b...接點
253...第1連接部
255...第1壓入部
260...第2接頭
261‧‧‧第2接觸部
261a‧‧‧彈簧部
261b‧‧‧接點
263‧‧‧第2連接部
265‧‧‧第2壓入部
280‧‧‧基礎殼體
A‧‧‧接頭配置方向
F‧‧‧嵌合方向
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的平面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斜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底面圖。
圖4是顯示將圖2所示的插頭連接器表裡顛倒之狀態的斜視圖。
圖5是圖1的部分放大圖。
圖6是圖3的部分放大圖。
圖7是顯示將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取下覆蓋用外殼及電纜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8是顯示將圖7所示的插頭連接器表裡顛倒之狀態的斜視圖。
圖9是從斜上方觀看插頭連接器的第1、第2接頭之斜視圖。
圖10是顯示將圖9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第1、第2接頭表裡顛倒之狀態的斜視圖。
圖11是作為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對方側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的斜視圖。
圖12是顯示自圖11所示的插座連接器的殼體分別取下一個第1、第2接頭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13是圖12所示的插座連接器的第1接頭的側面圖。
圖14是圖12所示的插座連接器的第2接頭的側面圖。
圖15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部分放大正面圖。
圖16是顯示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與圖11所示的插座連接器嵌合後的狀態之平面圖。
圖17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背面圖。
圖18是沿著圖16的XVIII-XVIII線之斷面圖。
圖19是沿著圖16的XIX-XIX線之斷面圖。
圖20是顯示圖16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第1、第2接頭與插座連接器的第1、第2接頭之接觸狀態的概念圖。
圖21是從斜上方觀看第1接頭與第2接頭的變形例之斜視圖。
51...第1接觸部
54...連結部
61...第2接觸部
64...延長部
251...第1接觸部
261...第2接觸部

Claims (6)

  1.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有:具有板狀的接頭配置部之殼體;和沿著此殼體之與對對方側連接器之嵌合方向正交的接頭配置方向,交互地配置於前述殼體之第1、第2接頭,前述第1接頭具有: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一方的面之第1接觸部;與前述第1接觸部相連,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前部之第1折彎部;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後部,與連接對象物連接的第1連接部;以及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另一方的面,將前述第1折彎部與前述第1連接部連結的連結部,前述第2接頭具有:與前述連接對象物連接的第2連接部;與前述第2連接部相連,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另一方的面之第2接觸部;以及與前述第2接觸部相連,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前部之第2折彎部,前述連結部之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較前述第1、第2接觸部更小,前述第2接頭具有:與前述第2折彎部相連,配置於前述接頭配置部的前述一方的面之延長部,前述延長部之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較前述第1、第2接觸部更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接觸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與前述第2 接觸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係為相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連結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與前述延長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係為相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折彎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自前述第1接觸部朝前述連結部逐漸地變小,前述第1折彎部的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第1接觸部的寬度相等,前述第1折彎部的另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連結部的寬度相等,前述第2折彎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自前述第2接觸部朝前述延長部逐漸地變小,前述第2折彎部的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第2接觸部的寬度相等,前述第2折彎部的另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延長部的寬度相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折彎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自前述第1接觸部朝前述連結部逐漸地變小,前述第1折彎部的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第1接觸部的前述寬度相等,前述第1折彎部的另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連結部的寬度相等,前述第2折彎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自前述第2接觸部朝前述延長部逐漸地變小,前述第2折彎部的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第2接觸部的前 述寬度相等,前述第2折彎部的另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延長部的寬度相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折彎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自前述第1接觸部朝前述連結部逐漸地變小,前述第1折彎部的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第1接觸部的前述寬度相等,前述第1折彎部的另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連結部的前述寬度相等,前述第2折彎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自前述第2接觸部朝前述延長部逐漸地變小,前述第2折彎部的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第2接觸部的前述寬度相等,前述第2折彎部的另一端部的前述接頭配置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延長部的前述寬度相等。
TW099118939A 2009-10-08 2010-06-10 連接器 TWI427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34447A JP4958190B2 (ja) 2009-10-08 2009-10-08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1172A TW201121172A (en) 2011-06-16
TWI427871B true TWI427871B (zh) 2014-02-21

Family

ID=43855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8939A TWI427871B (zh) 2009-10-08 2010-06-10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42698B2 (zh)
JP (1) JP4958190B2 (zh)
KR (1) KR101163428B1 (zh)
CN (1) CN102035090B (zh)
TW (1) TWI4278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1094B2 (ja) * 2011-04-28 2015-10-2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66040B2 (ja) 2012-12-28 2017-07-1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22182230A (ja) * 2021-05-28 2022-12-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35549A (ja) * 2003-04-30 2004-11-25 Jst Mfg Co Ltd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板の接続構造
TWM329888U (en) * 2007-08-20 2008-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332299U (en) * 2007-08-14 2008-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06622U (zh) * 1989-02-09 1990-08-24
JP3194216B2 (ja) * 1996-04-05 2001-07-3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3451393B2 (ja) 1998-01-30 2003-09-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JP2000067950A (ja) 1998-08-26 2000-03-0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の圧接構造
US6855013B2 (en) * 2000-05-08 2005-02-15 Tyco Electronic Logistics Ag LCD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JP3477640B2 (ja) * 2000-08-10 2003-12-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2175855A (ja) * 2000-12-08 2002-06-2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KR100600221B1 (ko) * 2003-04-23 2006-07-13 니혼 고꾸 덴시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자기 실드 및 그라운드 접속의 양 기능을 향상시킨 전기커넥터
JP4212955B2 (ja) 2003-05-27 2009-01-2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平衡伝送用プラグコネクタ
CN100524960C (zh) * 2003-11-04 2009-08-05 莫莱克斯公司 尺寸减小的连接器
JP4522144B2 (ja) * 2004-05-21 2010-08-1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7294225A (ja) 2006-04-25 2007-11-0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フラット配線材の端末構造、及びフラット配線材用コネクタ
JP4338209B2 (ja) 2007-05-28 2009-10-0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と相手側コネクタ
CN201142421Y (zh) * 2007-12-29 2008-10-2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5169308B2 (ja) * 2008-02-27 2013-03-27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及び電子機器
US7661988B1 (en) * 2008-11-17 2010-02-16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ard connector
USD628160S1 (en) * 2009-10-07 2010-11-3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35549A (ja) * 2003-04-30 2004-11-25 Jst Mfg Co Ltd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板の接続構造
TWM332299U (en) * 2007-08-14 2008-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329888U (en) * 2007-08-20 2008-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5090B (zh) 2013-04-03
JP2011082068A (ja) 2011-04-21
US7942698B2 (en) 2011-05-17
US20110086553A1 (en) 2011-04-14
KR20110038574A (ko) 2011-04-14
TW201121172A (en) 2011-06-16
KR101163428B1 (ko) 2012-07-13
CN102035090A (zh) 2011-04-27
JP4958190B2 (ja) 2012-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83900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525223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6538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ood anti-EMI perfprmance
TWI434466B (zh) 連接器組合體
US9450354B2 (en) Dual orientation connector and assembly of the same
US8025532B2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20160268744A1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70155216A1 (en) Waterproof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13307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eatured USB/eSATA interfaces
JP4618745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810072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eatured USB/eSATA interfaces
TWI621309B (zh) 電連接器
US20090011646A1 (en) Connector improved in reliability of connection
US7922532B2 (en) Cable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grounding means
TW201906241A (zh) 電連接器
TWI427871B (zh) 連接器
CN113016110A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US8721366B2 (en) Connector
JP2008097875A (ja) 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TWI395373B (zh) 連接器裝置
JP578708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1050529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metal shell with a soldering portion
JP518194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M563674U (zh) 電連接器
JP4599373B2 (ja)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及びプラグ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