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54005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54005B
TWI354005B TW94101892A TW94101892A TWI354005B TW I354005 B TWI354005 B TW I354005B TW 94101892 A TW94101892 A TW 94101892A TW 94101892 A TW94101892 A TW 94101892A TW I354005 B TWI354005 B TW I3540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mponent
dissipating
group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4101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536896A (en
Inventor
Masaya Asaine
Original Assignee
Shinetsu Chemica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etsu Chemical Co filed Critical Shinetsu Chemical Co
Publication of TW200536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368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540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54005B/zh

Links

Description

13.54005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混合導熱性塡充材之聚矽氧散熱用組成 物,特別是有關爲使發熱性電子零件散熱,做爲介裝於發 熱性電子零件之熱境界面與散熱器(heat sink)或電路基板 等散熱構件間之導熱材料之有效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 物及其使用方法。
【先前技術】 用於電子機器之CPU、驅動1C、記憶體等電子零件因 伴隨高性能化、高速化、小型化、高積體化,而變得由其 自身產生大量熱,而因此熱所導致之晶片之溫度上昇,造 成晶片運作不良、損毀。因此,既有提出各種爲了抑制運 作中電子零件溫度上升之散熱方法及其所使用之散熱構件
以往於電子機器等中,爲抑制運作中電子零件之溫度 上昇,使用利用鋁、銅等導熱率高之金屬板的散熱器等之 散熱構件。 其中,爲有效將電子零件所產生之熱導入散熱構件, 將具柔軟性之薄片、潤滑脂介裝於發熱性電子零件與散熱 構件之間,介著該薄片或潤滑脂實現由發熱性電子零件往 散熱器等散熱構件之導熱。 此等薄片及潤滑脂係於散熱構件固定於電子零件及其 附近後,呈擠壓附著狀態被使用時極爲有效,惟,於發熱 -5- 1354005 性電子零件與散熱構件間存在極大間隙時則有問題產生。 此般在電子零件與散熱構件之間存在大間隙時,以潤 滑脂塗佈埋入此間隙之量者極爲不易,即使可進行塗佈, 仍尙有無法維持形狀而出現流出之問題。 又,使用橡膠薄片後,雖可輕易塡埋此間隙,惟,因 環境溫度、振動後,電子零件與散熱構件之間隙時有變窄 現象,此時,加於發熱性電子零件之應力太大,則有損及 發熱性電子零件之憂慮。 又,做爲本發明相關之公知文獻者爲下述者。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3342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261206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所完成者,而以提供一種可 塡埋發熱性電子零件等被散熱物與散熱構件間之位移性間 隙者,具良好散熱特性之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及其 使用方法爲其目的者。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爲達成該目的,進行精密硏討後結果發現將 含有(a)具有烯基之有機聚矽氧烷、(b)導熱性塡充材 、(c)分子中平均具有2個以上之直接結合於矽原子之氫 原子的有機氫化聚矽氧烷:(c)成份中直接結合於矽原 -6- 13.54005 子之氫原子/ (a)成份中之烯基其莫耳比爲超出0.6〜未 達10.0之量、(d)鈾族系加成反應觸媒 '及(e)含脂肪 族不飽和基之揮發性反應抑制劑:(c)成份中直接結合 於矽原子之氫原子/〔 (a)成份中之烯基+ (e)成份中 之不飽和基〕其莫耳比爲0.05〜0.5之量的導熱性聚矽氧 •散熱用組成物裝載於發熱性電子零件等被散熱物與散熱構 件之間後,加熱該散熱用組成物時,藉由使(e)成分自 φ 該散熱用組成物之表面揮發,其表面硬化後維持形狀,且 ,中心部呈未硬化狀態,因此,被散熱物與散熱構件間之 間隙即使位移仍可沿其位移進行變形,不致加入過剩應力 ,藉由可取得良好之散熱特性一事,進而完成本發明。 因此,本發明係提供一種下述所示之導熱性聚矽氧散 熱用組成物及其使用方法。 〔1〕含(a)具有烯基之有機聚矽氧烷 (b )導熱性塡充材
(c)分子中平均具有2個以上直接結合於矽原子之氫 原子的有機氫化聚矽烷氧、(c)成份中之直接結合於矽 原子之氫原子/ (a)成份中之烯基其莫耳比爲超出〇.6〜 未達10.0之量。 (d)鉑族金屬系加成反應觸媒 (e )含脂肪族不飽和基之揮發性反應抑制劑(c )成 份中之直接結合於矽原子之氫原子/〔 (a)成份中之烯 基+ (e)成份中之不飽和基〕其莫耳比爲〇.〇5〜〇.5之量 所成,硬化時藉由使該(e)成份由表面揮發後,表面部 1354005 份呈硬化狀態,且,中心部呈未硬化狀態者爲其特徵之導 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 〔2〕揮發性反應抑制劑(e)爲乙炔化合物者爲其特 徵之〔1〕所載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 〔3〕導熱性塡充材(b)爲至少1種選自金屬、氧化 物、氮化物、碳化物及人工鑽石者爲其特徵之〔1〕或〔2 〕所載之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
〔4〕該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裝載於發熱性電 子零件與散熱構件間之間隙後,進行加熱散熱用組成物後 ,使該散熱用組成物中之(e)成份由散熱用組成物表面 揮發後,其表面硬化後,且,使中心部呈未硬化狀態者爲 其特徵之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之使用方法。 又,本發明之位移係指被散熱物與散熱構件之間隙因 環境溫度、振動而變大、或變小之意者。 【發明之效果】 φ 本發明之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係將此裝載於發 熱性電子零件等被散熱物與散熱構件之間的位移性間隙後 ,於加熱後僅表面硬化時,不會滴垂,即使對於間隙之位 移仍不會由被散熱物剝離,對於被散熱物不致加入過剩應 力,可顯示良好散熱特性者。 【實施方式】 〔發明實施之最佳形態〕
S -8 - 1354005 本發明所使用之(a)成份之有機聚矽氧烷係於1分子 中較佳具有2個以上烯基者,一般,基本上主鏈部份由重 覆之二有機矽氧烷單位所成者宜。做爲(a)成份之具體 例者如:下述一般式(1)〜(3)所示者。 R1 R1 X-Si-iO-SiViO-SiVO-Si-X (l) R1 R1 R1 R1 R1 R1 X R1 RJ-Si-(0-Si)a-(0-Si)c-0-Si-X (2) R1 R1 R1 R1 R1 R1 X R1 R1-Si-(0-Si)a-(0-Si)d-0-Si-R1 h h上· (3) R* (式中,R1代表獨立之未含脂肪族不飽和鍵之取代或非取 代之1價烴基者,X代表烯基者,a、b爲0或超出0之正數, c、d爲正數者^ )
做爲該式中,R1之未舍脂肪族不飽和鍵之非取代或取 代1價烴基例者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 異丁基、第三一丁基、戊基、新戊基、己基、庚基、辛基 、壬基、癸基、月桂基等之烷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 基等環烷基,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萘基、聯苯基等 芳基,苄基、苯基乙基、苯基丙基、甲基苄基等芳烷基, 及此等基之部份或全部結合於碳原子之氫原子被氟、氯、 溴等鹵原子、氰基等取代之基,如:氯甲基、2 —溴乙基 、3-氯丙基、3,3,3-三氟丙基、氯苯基' 氟苯基 '氰乙 基、3,3,4,4,5,5,6,6,6 —九氟己基等碳原子數爲1〜10,特 -9- 疒 7> 1354005 別是碳原子數爲1〜6之例者’其中又以甲基、乙基、丙基 、氯甲基、溴乙基、3,3,3 —三氟丙基、氰乙基等碳原子 數1〜3之非取代或取代之烷基、及苯基、氯苯基、氟苯基 等非取代或取代之苯基爲較佳者。又’ R1可均爲相同者’ 亦可均爲相異者。 做爲X之烯基例者如:乙烯基、烯丙基、丙烯基、異 丙烯基、丁烯基、己烯基、環己烯基等通常爲碳原子數2 〜8程度者,其中又以乙烯基、烯丙基等低級烯基爲較佳 ,特別以乙烯基爲更佳者。 式中,a爲0或超出0之正數者,又以滿足lOSaS 1〇,〇〇〇之正數者爲較佳者,更佳者爲滿足50SaS 2,000之 正數者,最佳者爲滿足1〇〇 Sag 1,000之正數者。b爲〇或 超出0之正數者,又以〇Sb/ (a+b) $0.5爲較佳,更佳 者爲OSb/ (a+b) S0.1者。c爲正數,而以〇<c/ (a + (〇$0.5者宜,更佳0<(:/(&+(;)$0.1爲最理想。(1 爲正數,以0<£1(3+(1)$0.5者宜,更佳者爲〇<£1/(3 + d ) $ 0 · 1 〇 此有機聚矽氧烷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倂用不同複數 者。又,此有機聚矽氧烷以藉由Jis Ζ 8803所測定25 t之 黏度爲 〇_5 〜10,000 mm2/s 者宜,1·0〜1,000 mm2/s 者爲 更佳者。 本發明所使用之(b)成份導熱性塡充材可使用非磁 性之銅、鋁等金屬、氧化鋁、二氧化矽、氧化鎂、赤鐵氧 化物、氧化鈹、二氧化鈦、氧化鉻等金屬氧化物、氮化鋁 -10- 1354005 、氮化矽、氮化硼等金屬氮化物 '人工鑽石或碳化矽等, 一般使用做成導熱性塡充材之物質者。 此等導熱性塡充材之平均粒徑可使用0.1〜l〇〇M m, 較_者爲0.5〜50//m,更佳者爲0·5〜3〇vm者。當未達 0.1/zm時,則組成物之黏度變得太高,使用性不良,反之 ,超出100#m時,則組成物失去黏性,而有因位移產生 崩散之情況。此等塡充材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複數
種使用之。另外,亦可使用2種以上不同平均粒徑之粒子 者。又,本發明之平均粒徑可藉由激光衍射法等做成重量 平均値(或中徑)等求取之。 導熱性塡充材之配合量針對每100質量份之(a)成份 時,以3 00〜5,000質量份爲宜,更佳者爲500〜3,000質量 份。當導熱性塡充材配合量超出5,000質量份時,則於間 隙引起位移時,對於被散熱物之應力恐太大,反之,未達 3 00質量份時則無法取得所期待之導熱性。 本發明所使用之(c)成份有機氫化聚矽氧烷係於分 子中平均具有2個以上直接結合於矽原子之氫原子(Si - Η 基)者,做爲此有機氫化聚矽氧烷者,可使用下述平均結 構式(4)〜(6)所示之單一或混合物者》 R2 R2 H R2 0 I I I I , R2-Si-(0-Si)e-(〇-Si)r〇-Si-R- (4) R2 R2 R2 R2 -11 - (5) 1354005 H R2 H R2 R2-Si-(0-Si)e-{0-Si)s-0-Si-R2 b b l·- b R^Si^O-Si^aSi^-O-Si-R2 (6) (式中,R2代表未含脂肪族不飽和鍵之非取代或取代1價 烴基者,e、f、g、h爲0以上之正數者。)
式(4)〜(6)中,R2之未含脂肪族不飽和鍵之非取 代或取代1價烴基者例如:甲苯、乙基、丙基、異丙基、 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戊基、新戊基、己基、庚基 、辛基、壬基、癸基、月桂基等之烷基,環戊基、環己基 、環庚基等之環烷基,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萘基、 聯苯基等芳基,苄基、苯基乙基、苯基丙基、甲基苄基等 芳烷基,及此等基之部份或全部結合於碳原子之氫原子被 氟、氯、溴等鹵原子、氰基等取代之基,如:氯甲基、2 —溴乙基、3_氯丙基、3,3,3 —三氟丙基、氯苯基、氟苯 基、氰乙基、3,3,4,4,5,5,6,6,6—九氟己基等,代表例者 爲碳原子數1〜10者,特別是碳原子數爲1〜6者,較佳者 爲甲基、乙基、丙基、氯甲基、溴乙基、3,3,3 —三氟丙 基、氰乙基等碳原子數1〜3之非取代或取代烷基、及苯基 、氯苯基、氟苯基、等非取代或取代之苯基者。又,R2並 未限定全部爲相同者。式(4)〜(6)中之e爲0以上之正 數者,f、g、h爲0以上之正數,較佳者以f爲2以上之正數 爲宜,g爲1以上之正數,h爲超出0之正數。
S -12- 1354005 (C)成份之配合量係其(C)成份中之Si_H基/ (a )成份中之烯基以莫耳比爲超出0.6,未達10.0之量者宜 ,較佳者爲1.0〜5.0之量。當〇.6以下時,則組成物表面之 硬化將不足,1〇.〇以上時,則會導致硬化至內部。 本發明所使用之(d)成份鉑族金屬系硬化觸媒係爲 •促進(a)成份中之烯基與(c)成份中之Si_H基之加成 反應的觸媒者,可舉出做爲矽氫化反應所使用之公知之觸 φ 媒例者。做爲該具體例者如:鉑(含鉬黑)、铑、鈀等鈾 族金屬單體、H2PtCl4. nH20、H2PtCl6. ηΗ20、
NaHPtCU · nH20、KHPtCl6 · nH20、Na2PtCl6 · nH20、 K2PtCl4 . nH20、PtCl4 · nH20、PtCl2、Na2HPtCl4 · nH20 (惟,式中,n爲0〜6之整數者,較佳者爲0或6)等之氯 化鉑、氯化鉑酸及氯化鉑酸鹽、醇改性氯化鉑酸、氯化鉑 酸與烯烴之錯合物、鉑黑、鈀等鈾族金屬擔載於氧化鋁、 二氧化矽、碳等之載體者,铑-烯烴錯合物、氯參(三苯 φ 基膦)铑(威爾金森觸媒)、氯化鈾、氯化鉑酸或氯化鉑 酸鹽與含乙烯基之矽氧烷,特別是與含乙烯基之矽氧烷之 錯合物等例。 (d) 成份之使用量係可做爲理想觸媒量者,一般針 對成份(a)時,以鉑族金屬元素之質量換算下爲0.1〜 1,000 ppm者宜,較佳者爲0.5〜500 ppm,更佳者爲1.0〜 200 ppm。未達0.1 ppm則組成物表面將無法硬化,反之, 超出1,000 ppm時不利經濟面。 (e) 成份之具有脂肪族不飽和基之揮發性反應抑制 -13- 1354005 劑係於(d)成份存在下爲了抑制(a)成份中烯基與(c )成份中之Si _ Η基相互加成反應之進行者’而’爲實現 所期待之表面硬化性,安裝步驟中之加熱、發熱性電子零 件的運作後,務必揮發之。必要之揮發性係於150 °C下之 蒸氣壓爲1 hP a以上者。蒸氣壓之上限並未特別限定,惟 ,於配合時,務必於室溘下,爲液體及結晶者,因此,以 具有60°C以上之沸點者宜。當蒸氣壓於15(TC下未達1 hPa 時,則恐未能取得所期待之表面硬化性者,反之,60 °C下 超出1 024 hPa者,則於配合時已揮發之,恐未能進行所定 之配合。 做爲(e)成份之具體例者如:具有脂肪族不飽和基 之氮化合物、具有脂肪族不飽和基之硫化合物、具有脂肪 族不飽和基之磷化合物、乙炔醇化合物等例*其中又以對 於金屬無腐蝕性之乙炔醇者爲較佳者。 (e)成份之使用量係其(c)成份中之Si - Η基/〔 (a)成份中之烯基+ (e)成份中之不飽和基〕以莫耳比 爲0.05〜0.5者宜,較佳者爲0.1〜0.5之量者。當(c)成 份中之直接結合於矽原子之氫原子/〔 (a)成份中之烯 基+ (e)成份中之不飽和基〕超出0.5時,則設置組成物 於被散熱部位後,將硬化至內部。反之,未達0.05時,則 設置組成物於被散熱部位後,則由於安裝步驟之加熱,發 熱性電子零件運作後產生發泡而剩餘之(e)成份揮發而 導致出現組成物之收縮,產生組成物之龜裂等現象。 本發明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中,除此之外,在 • 14 - 13.54005 不損及本發明目的之範圍下,亦可添加各種導熱性塡充材 之表面處理劑、著色之顏料、染料、難燃性賦予劑、內含 脫模劑等可提昇機能之添加劑者。 藉由混煉(a)〜(e)成份後,可取得所期待之聚矽 氧散熱用組成物者。於混煉時,可使用行星混合器、品川 式萬能攪拌器、混合攪拌器、揑合器、雙棒滾輥、三棒滾 輥等、混煉粉體與液體時所使用之混合器者。
如此取得之本發明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係裝置 於發熱性電子零件與散熱器等散熱構件之間隙中,藉由加 熱後’使揮發反應抑制劑之表面部份硬化後保持形狀後; 即使被散熱物與散熱構件之間隙出現位移,仍沿其位移進 行變形’不致於對發熱性電子零件等加入應力,而顯示良 好散熱特性者。 又,加熱條件可與一般聚矽氧RTV橡膠之硬化條件相 同條件者,惟,被散熱元件之運作時所產生之熱亦可使表 % 面硬化之。積極加熱時,以60〜150 °C氣氛下,放置1分鐘 〜1 2小時者宜。 〔實施例〕 以下依實施例及比較例所示,進行本發明之具體說明 ,惟,本發明未受限於下述實施例者。又,下述例中,黏 度係代表藉由JIS Z 8803所測定之25°C之値者,平均粒徑 係藉由激光衍射法所測定之値者。
P -15- 1354005 〔實施例1〕 . 於品川式萬能攪拌器中置入100 g之具10,000 mm2/ s 黏度、兩末端具乙烯基之二甲基聚矽氧烷(含Vi基量: 0.00525 mol/100g),及500 g之具l#m平均粒徑之氧化 鋁後,混合60分鐘後,加入0.2 g之氯化鈾酸之2 —乙基一 己醇溶液(鉑元素量2.0質量% ) 、4.0 g之反應抑制劑之 乙炔基環己醇三甲苯溶液(50質量%)、5.0 g之下式(7 )所示之有機氫化聚矽氧烷(Si-H基量:0.00 1 84 mol/ g)後,針對分別添加物進行混合10分鐘後,最後,於一 700 mmHg之減壓條件下進行混合10分鐘後,取得組成物a 〇
Me Me H Me
丨.丨· I. I
Mc-Si-(0-Si)24~(〇-Si)4O~Si-Mc ( 7 )
Me Me Me Me 〔比較例1〕 於品川式萬能攪拌機置入100 g之具1 0,000 mm2/s之 黏度,兩末端具乙烯基之二甲基聚矽氧烷(含Vi量: 0.00525 mol/ 1 〇〇 g ) 、500 g具1/zm平均粒徑之氧化銘後 ,混合60分鐘之後,加入〇.2 g之氯化鈾酸之2 —乙基一己 醇溶液(鉑元素量2.0質量% ) 、0.1 g反應抑制劑之乙炔 基環己醇之甲苯溶液(50質量%)、5·0 g之上式(7)所 示之有機氫化聚矽氧烷,針對分別添加物進行混合10分鐘 ’最後’於-700 mmHg之減壓條件下進行混合10分鐘後, 取得組成物b。 •16- 1354005 〔比較例2〕 於品川式萬能攪拌器中置入100 g之具1 0,000 mm2/s 之黏度,兩末端具乙烯基之二甲基聚矽氧烷(含Vi基量: 0.00525 mol/100 g) 、500 g之具1仁m平均粒徑之氧化銘 ,,進行混合60分鐘後,加入0.2 g之氯化鈾般之2-乙基一 己醇溶液(鉑元素量2.0質量%) 、30 g之反應抑制劑之 φ 乙炔基環己醇之甲苯溶液(50質量% ) 、5.0g之上式(7 )所示之有機氫化聚矽氧烷,針對分別之添加物進行混合 10分鐘後,最後,於-700 mmHg之減壓條件下進行混合1〇 分鐘後,取得組成物c。 〔實施例2〕 於品川式萬能攪拌器中置入100 g之具i〇,〇〇〇 mm2/s 之黏度,兩末端具乙烯基之二甲基聚矽氧烷(含vi基量: ^ 0.00525 mol/100 g) 、500 g之具1# m平均粒徑之氧化鋁 ,混合60分鐘後,添加0.2 g之氯化鉛酸之2 -乙基—己醇 溶液(鉬元素量2.0重量% )、4.0 g之反應抑制劑之3 —甲 基_1 一丁炔—3 —醇、5.0 g之該式(7)所示有機氫化聚 矽氧烷,針對分別之添加物進行混合10分鐘後,最後, 於-700 mmHg之減壓條件下進行混合10分鐘後,取得組成 物d。 〔比較例3〕 -17- 1354005 於品川式萬能攪拌器中置入100 g之具10,000 mm2/s 之黏度,兩末端具乙烯基之二甲基聚矽氧烷(含Vi基量: 0.00525 mol/ 100 g) 、500 g之具1/Z m平均粒徑之氧化鋁 ,混合60分鐘後,加入0.2 g氯化鉛酸之2 —乙基一己醇溶 液(鉑元素量2.0質量%)、0.1 g之反應抑制劑之3 -甲基 —1 一 丁块—3 -醇、5.0 g之上式(7)所不之有機氮化聚 矽氧烷,針對分別添加物進行混合分鐘,最後於-700 mmHg之減壓條件下進行混合10分鐘後,取得組成物e » 〔比較例4〕 於品川式萬能攪拌器中置入100 g具10,000 mm2/s黏 度,兩末端具乙烯基之二甲基聚矽氧烷(含Vi基量: 0.00525 mol/100 g) 、500 g具lgm平均粒徑之氧化鋁, 混合60分鐘後,添加0.2 g氯化鉑酸之2 -乙基-己醇溶液 (鈾元素量2.0質量% ) 、30 g反應抑制劑之3 —甲基一 1 一丁炔_3-醇、5.0 g上式(7)所示之有機氫化聚矽氧 烷,針對分別之添加物進行混合1〇分鐘’最後於-70 0 mmHg之減壓條件下,混合10分鐘後,取得組成物f。 〔比較例5〕 於品川式萬能攪拌器中置入1〇〇 g之具1〇,〇〇〇 mm2/s 黏度,兩末端具乙烯基之二甲基聚矽氧烷(含Vi基量: 0.00525 mo 1/100 g) 、500 g之具1# m平均粒徑之氧化鋁 ,混合60分鐘後,最後於-700 mmHg之減壓條件下,進行 -18- 1354005 混合ίο分鐘後’取得組成物g。 利用該實施例1、2及比較例1〜5取得之組成物a〜g, 藉由下述所示方法,進行測定熱阻力、空隙之有無、滴垂 性、剝離性、壓縮應力。此等結果示於表1β • <熱阻力〉 將適量之組成物a〜g分別置於插入熱電對之鋁塊上, φ 將2SD923型電晶體由組成物上載置後,如圖1所示,固定 組成物厚度爲1 mm,去除由電晶體擠出之部份。將此於 120°C之氣氛下放置5分鐘後,於2SD923型晶體管上進行 外加10 W之電力。外加電力起1〇分鐘後之2SD923型晶體 管之溫度T1(°C)與鋁塊之溫度T2(t)藉由以下計算 式進行計算各組成物之熱阻力。 計算式:熱阻力 rc/w)=[Ti(°c)-T2(°c)]/i〇(w) φ 《空隙之有無》 分別將1.0 g之組成物a〜g載置於5 cm角之玻璃板上, 將此於120 °C之氣氛下放置5分鐘後,以目測確定是否出現 空隙。 《滴垂性》 分別將1.0 g之組成物a〜g載置於5 cm角之玻璃板上, 設置1 mm之調距板後,以另一相同大小玻璃板夾蓋固定 之。將此於120 °C氣氛下放置5分鐘後,呈垂直站立放置24 -19- 1354005 小時後,確定滴垂性。 (剝離性> 分別將1.0 g之組成物a〜g載置於5 cm角之玻璃板上, 設置1 mm之調距板後,以另一相同大小玻璃板夾蓋固定 之。將此於120°C氣氛下放置5分鐘後,使玻璃板間隙擴展 至1.2 mm,確定組成物是否由玻璃剝離之。
《壓縮應力》 分別將1 .〇 g之組成物a〜g載置於5 cm角之鋁板上’設 置1 mm之調距板後,以另一相同大小銘板夾蓋固定之。 將此於120 °C氣氛下放置5分鐘後’脫取調距板’利用島津 製作所製之精密試驗機Autograph AG- 1,以0.5 mm/min 之速度進行壓縮至0.8 mm,進行測定10分鐘後之應力。
S -20- 1354005 〔表1〕 組成物 實施例1 比較例1 比較例2 實施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比較例5 Si-H/Vi” 1.75 _ — 抑制劑·3 乙炔基環己醇之甲苯 (50質量%) 3-甲基-1· 丁炔-3-醇 Μ 抑制劑添加 量(g) 4.0 0.1 30 40 0.1 30 — Si-H/不飽和 基*2 0.43 1.63 0.04 0.17 1.43 0.03 — 測宙結果 熱阻力 (°CAV) 1.97 1.96 3.54 2.05 1.98 4.54 2.21 空隙之有無 姐 /»\\ JHrr ~ΠΓΓ 有 無 Μ 有 Μ 滴垂之有無 Λτττ. Μ 4rrr 無 Μ Ji\\ 無 Arrt. JIXL· /M> Μ 有 擴大間隙時 之剝離 ^ΠΤ- m 有 frrr, m 無 有 無 4πτ llll. 〆》、、 壓縮應力 (MPa) 0.0 1.7 0.0 0.0 1.5 0.0 0.0
”:直接結合於有機氫化聚矽氧烷中之矽原子的氫原子莫 耳量/含乙烯基之二甲基聚矽氧中之乙烯基莫耳量 *2:直接結合於有機氫化聚矽氧烷中之矽原子的氫原子莫 耳量/〔含乙烯基之二甲基聚矽氧烷中之乙烯基莫耳量+ 反應抑制劑之不飽和基莫耳量] * 3 :抑制劑之沸點 乙炔基環己醇:沸點18(rc 3—甲基-1— 丁炔—3_醇:沸點1〇2〜1〇5
-21 - 1354005 經確認本發明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裝置於空隙 時,可顯示良好之散熱特性,無滴垂現象,·即使對於間隙 位移仍不會自被散熱物剝離,對於被散熱物亦不會施予過 剩應力·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代表本發明實施例中熱阻力測定之說明圖者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2SD923型電晶體 2 鋁塊 3 熱電對(電晶體:T1) 4 熱電對(鋁塊:T2 ) 5 散熱組成物
S -22-

Claims (1)

  1. 13.54005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其係裝著於發 熱性電子零件與散熱構件之間隙而使發熱性電子零件之熱 散熱至散熱構件之散熱材料用之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 物,其特徵係含有 (a)於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之烯基之有機聚矽氧烷 :100質量份
    (b) 導熱性塡充材:300〜5,000質量份 (c) 分子中平均具2個以上直接結合於矽原子之氫原 子的有機氫化聚矽氧烷:(c)成份中之直接結合於矽原 子的氫原子/ (a)成份中之烯基之莫耳比爲超出〇.6而未 達1〇.〇之量 (d) 鈾族金屬系加成反應觸媒:以鉑族金屬元素換 算相對於(a)成分爲0.1〜1,000 ppm (e) 選自具有脂肪族不飽合基之氮化合物、具有脂 φ 肪族不飽和基之硫化合物、具有脂肪族不飽和基之磷化合 物、乙炔醇化合物,並持有60°C以上之沸點,在150°C下 之蒸氣壓爲1 hPa以上,抑制(a)成分中之烯基與(c) 成分中之Si-H基之加成反應之之揮發性反應抑制劑:(c )成份中之直接結合於矽原子的氫原子/〔 (a)成份中 之烯基+ (e)成份中之不飽和基〕之莫耳比爲0.05〜0.5 之量所成; 藉由在60〜150 °C環境中放置1分鐘〜12小時,該(e )成份由表面揮發後,其表面部份因(a)成份與(c)成 -23- 1354005 份之加成反應而呈現硬化狀態,且中心部呈現未硬化狀態 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 物,其中該揮發性反應抑制劑(e)爲乙炔醇化合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導熱性聚矽氧散 熱用組成物,其中該導熱性塡充材(b)爲至少1種選自金 屬、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碳化物及人工鑽石》
    4. 一種散熱構造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於發熱性電 子零件與散熱構件之間隙裝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 項或第3項之導熱性聚矽氧散熱用組成物後,藉由在60〜 150 °C中加熱該散熱用組成物1分鐘〜12小時後,使該散熱 用組成物中之(e)成份由散熱用組成物表面揮發,並因 (a)成份與(c)成份之加成反應而使其表面硬化,且使 中心部呈現未硬化狀態,進而形成使發熱性電子零件之熱 散熱至散熱構件之散熱材者*
    -24-
TW94101892A 2004-01-23 2005-01-21 Composition for heat conductive siloxanes heat release and its using method TW200536896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16155A JP4154605B2 (ja) 2004-01-23 2004-01-23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放熱用組成物及び放熱構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36896A TW200536896A (en) 2005-11-16
TWI354005B true TWI354005B (zh) 2011-12-11

Family

ID=34879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4101892A TW200536896A (en) 2004-01-23 2005-01-21 Composition for heat conductive siloxanes heat release and its us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154605B2 (zh)
KR (1) KR101127285B1 (zh)
CN (1) CN100565854C (zh)
TW (1) TW20053689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3365B2 (ja) * 2006-02-22 2011-10-26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成形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83346B2 (ja) 2007-04-10 2013-09-04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硬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33325B2 (ja) 2008-02-29 2013-07-10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硬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93488B2 (ja) * 2008-04-15 2012-12-12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及び接着構造体並びに半導体装置
JP5499774B2 (ja) * 2009-03-04 2014-05-21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半導体封止用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半導体装置
JP5740864B2 (ja) * 2010-08-03 2015-07-01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熱伝導シート、熱伝導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熱伝導シートを用いた放熱装置
JP6674590B1 (ja) * 2018-05-08 2020-04-01 富士高分子工業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シート、これを用いた実装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接合方法
KR20230161957A (ko) 2021-03-31 2023-11-28 세키수이 폴리머텍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열전도성 조성물, 열전도성 부재, 배터리 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4967A (en) * 1981-07-06 1983-02-22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Low temperature silicone gel
JPH0655895B2 (ja) * 1989-03-16 1994-07-27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硬化性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
DE4328657A1 (de) * 1993-08-26 1995-03-02 Bayer Ag Organopolysiloxanmischung zur Herstellung von klebstoffabweisenden Organopolysiloxanfilmen
JP2819444B2 (ja) * 1993-11-08 1998-10-30 東レ・ダウコーニング・シリコーン株式会社 導電性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
JPH08253685A (ja) * 1995-03-16 1996-10-01 Toray Dow Corning Silicone Co Ltd 硬化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
JP2001214063A (ja) * 2000-01-31 2001-08-07 Dow Corning Toray Silicone Co Ltd シリコーンゲル組成物およびシリコーンゲル
JP3580366B2 (ja) * 2001-05-01 2004-10-20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02363412A (ja) * 2001-06-11 2002-12-18 Three Bond Co Ltd 熱伝導性組成物
JP3803058B2 (ja) * 2001-12-11 2006-08-02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その硬化物及び敷設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の放熱構造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50076763A (ko) 2005-07-27
KR101127285B1 (ko) 2012-03-30
JP2005206733A (ja) 2005-08-04
JP4154605B2 (ja) 2008-09-24
CN1649134A (zh) 2005-08-03
TW200536896A (en) 2005-11-16
CN100565854C (zh) 2009-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08902B1 (ko) 열전도성 실리콘 조성물, 열전도성 층 및 반도체 장치
TWI354005B (zh)
JP5640945B2 (ja) 硬化性オルガノポリシロキサン組成物及び半導体装置
JP4993611B2 (ja) 放熱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JP6194861B2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及び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成型物
JP4551074B2 (ja) 硬化性オルガノポリシロキサン組成物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JP7423537B2 (ja) ゲルタイプ熱界面材料
JP5565758B2 (ja) 硬化性でグリース状の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JP5182515B2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グリース組成物
JP4913874B2 (ja) 硬化性オルガノポリシロキサン組成物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JP2008038137A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グリース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硬化物
JP4987496B2 (ja) 放熱材の製造方法
JP6614362B2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
KR102132243B1 (ko) 열전도성 실리콘 조성물 및 경화물, 및 복합 시트
JP2009138036A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グリース組成物
JP2009203373A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
JP2013147600A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及びその硬化物
JP6705426B2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
JP2010006923A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
KR20160058801A (ko) 실리콘조성물 및 열전도성 실리콘조성물의 제조방법
WO2019198424A1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及びその硬化物
JP5047505B2 (ja) 放熱性に優れる電子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138857A (ja) 放熱性及びリワーク性に優れる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装置
JP2008291069A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グリース組成物
JP2009215362A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グリース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