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43721B -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transmit power of one or more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computer program - Google Patents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transmit power of one or more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computer progra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43721B
TWI343721B TW095121652A TW95121652A TWI343721B TW I343721 B TWI343721 B TW I343721B TW 095121652 A TW095121652 A TW 095121652A TW 95121652 A TW95121652 A TW 95121652A TW I343721 B TWI343721 B TW I3437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power
facility
intermediate device
opera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21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15730A (en
Inventor
Michael John Hart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715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157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43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437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6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multi hop networks, e.g.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where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command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a path parame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Description

1343721 九、發明說明: C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3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無線通訊系統與相關之方法及裝置用 5 於經由至少一中間裝置由一起點裝置發射一信號至一終點 裝置。特別是,本發明係有關於尋求多傳送站通訊系統中 資料產出之改進的技術。本書件係有關於用於數位積體電 路裝置之信號傳播。 【:先前技術3 10 發明背景 通訊糸統
其被習知因無線電通訊在其穿透空間運行時所致之傳 播損失或「路徑損失」發生會造成信號強度消失。影響發 射器與接收器間之路徑損失的因素包括:發射器天線高 15 度、接收器天線高度、載波頻率、喧擾型式(都市、郊區、 鄉間)、如高度、密度、隔離、地形(山區、平原)之形態。 發射器與接收器間之路徑損失可用下列模型表示: L= b+10n log d (A) 此處d(公尺)為發射器一接收器隔離、b(dB)與n為路徑 20 損失參數、及絕對路徑損失以1=10α/1())被給予。 第1Α圖顯示一個單一格二傳送站無線通訊系統,包含 一基地台(在3G通訊系統之背景中被習知為「節點Β」 (ΝΒ))、一中繼節點(RN)與一使用者設備(UE)。在信號經由 中繼節點(RN)在由基地台至終點使用者設備(UE)之下連結 5 1343721 (DL)被傳輸的情形中,基地台包含—起點裝置⑸及使用者 設備包含終點裝置(D)。在通訊信號經由中繼節點在由使用 者設備_至基地台之上連結(UL)被傳輸的情形中,使用 者設備包含起點裝置及基地台包含終點裝置。該中繼節點 5為中間裝置⑴之例子且包含可操作的以由起點裝置接收一 仏號之接收器及可操作的以傳輸此信號或其導出物至終點 裝置。 下面之表I給予在多傳送站通訊系統中不同連結上被 傳輸之k號的被計算之路徑損失的一些例子:起點至終點 10 (SD)、起點至中間點(SI)與中間點至終點(ID),此處被 假設在每一該等連結上均為相同的。
表I 隔離(公尺) 路徑損失(dB) 絕對路徑損失 b(dB) η SD SI ID SD SI ID SD SI ID 15.3 3.76 1000 500 500 128.1 116.8 116.8 6.46E12 4.77E11 4.77E11 15.3 3.76 1000 600 600 128.1 119.76 119.76 6.46E12 9.46E11 9.46E11 15.3 3.76 1000 700 700 128.1 122.28 122.28 6.46E12 1.69E12 1.69E12
15 上面被計算之例子證明在間接連結SI+ID上遭受的絕 對路徑損失可小於在直接連結SD上遭受的路徑損失。 L(SI)+L(ID)<L(SD) (B) 所以將單一傳輸連結分為二個較短之傳輸段展現路徑 損失相對於距離間的非線性關係。由使用公式(A)之路徑損 20 失的簡單之理論分析,其可被了解,若信號由起點裝置經 由中間裝置(如申繼節點)被傳送至終點裝置而非由起點裝 6 1343721 置直接被傳送至終點裝置,整體路徑損失中之降低(所以為 信號強度及因而之資料產出中的改進或增盈)。若被施作, 多傳送站通訊系統可能潛在地允δ午發射器之傳輸功率的降 低,其促進無線傳輸,此會導致干擾位準之降低以及降低 5 對電磁發射的曝露。 清楚的是’因路徑4貝失與距離間之非線性關係所致 地,相對於起點與終點之中間裝置將關鍵地影響起點與終 點之多傳送站傳輸比起直接或單一傳送站可能具有的潛在 增益。第2Α圖顯示可能被多傳送站傳輸達成之理論增益的 10圖形呈且針對起點裝置與終點裝置間之中間裝置的相對之 常規化位置的總功率損失(dB)加以描繪。 首先考慮中間節點在起點與終點間之直接連結線上被 疋位的中間即點之情形(在此情形中路徑延長因子(S)=丨), 其可看出潛在增益在中繼節點由中間位置朝向起點或終點 15裝置被移開時被降低。類似地,由於該中間裝置之位置由 直接連結的線被移開而延長二個傳輸段之和的總路徑長度 (並將路徑延長因子提高至S=1•卜Ssl 2等),其可被看出^ 5兩增益之圖形區域被減小。 20 双州夕1寻廷站通訊系統的模擬已揭露 ^資料產出之未被期待的低增益。實際上被遭遇 ==於用根據路徑損失公式A之簡單的分析所建^ 潛在aa。後果為縱然多傳送站 範圍擴充為準地證明要在 、'曰在I用_ ““ 要在起與終點間傳輸信號,或者* .…線系統已由施作多傳送站網路被制止之不可存取節點的 7 1343721 連接性中所要求之整體傳輸功率的可能降低。 在預測增益與模擬增益間存在此差異的理由之一為先 前的預測係曾根據路徑損失b與η在所有連結均為相同之假 設。在真正事實中這些值因起點裝置與終點裝置之天線高 5 度與中繼節點之比較結果而變化。因而值之更實際的表在 下面表II中被給予。以3GPP被標示之值由修改3GPP所運用 的模型被獲得,以納入中間裝置之天線高度典型上介於起 點與終點裝置的天線高度間之某處的事實。以U〇B標示之值 係由Bristol大學根據Bristol市的典型展開所進行之模型分 10 析被導出。
表II 路徑損失參數 連 結
S-D S-I I-D 15 3GPP b(dB) 15.3 15.5 28 η 3.76 3.68 4 U〇B b(dB) 13.07 16.29 10.04 η 4.88 4.64 5.47
20 使用表II列出之路徑損失參數就總路徑損失相對於常 規化的中繼節點之圖形在第2B圖中被顯示。其可被看出第 2A圖之完美「鐘形」曲線在較實際的一組路徑損失參數可 用以計算隨著理論中繼節點被調整之位置的總路徑損失變 異時未被達成。實際上,增益之區域被減少,且很明顯的 8 1343721 疋中繼節點與使用者設備位置之導致通訊連結上絕對路徑 損失變化的相常小之變化將對接收裝置的通訊信號品質有 顯著之效應。因而’若增益將被多傳送站傳輸之發生所達 成時中間裝置或中繼節點的定位在與起點及中間裝置間 5之直接比較時是為緊要的。 然而,就算預測係根據可能在真實世界被遭遇之較精 確的反映,多傳送站系統之模擬曾揭露被預測與被模擬的 增盈間未被期待之不良的對應性。 【明内】 10 發明概要 本發明之實施例尋求提供一種通訊系統,其包含一起 點裝置、-終點裝置與至少一中間裝置,其中該起點裝置 與該等或每一中間裝置包含為可操作的以在朝向該終點裝 置之通-fl方向上發射一通訊信號或由其被導出的信號至發 15射器,及其中該終點裝置與該等或每一中間裝置為可操作 的以接收該通訊信號或由其被導出的信號,其中該通訊系 統包含一決定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決定被分配給一個或多個 "玄等發射器之:貝源的-量測或—f測之變化其將傾向於 實質地達成或維持下列間的平衡: 20 (i)在終點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質量測;以及 (ii)在該等或每-_間裝置被純之通訊信號的品質 量測。 當然其將被了解被終點裝置實際接收之通訊信號可為 被起點裝置發射之通訊信號,或其可為由之被導出的—通 9 訊信號。 因此,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尋求或維持在該等或每一 中間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量測品質與在終點裝置被接 收之通訊信號的量測品質間的Γ平衡」。較佳的是,該決定 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決定為可操作的以發射代表實施本發明 之通訊系統的通訊信號之一個或多個裝置的傳輸功率變 化,以降低或防止在中間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質量 測與在終點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質量測間的實質之 不平衡(即達成或維持實質之平衡)。 在實施本發明之通訊系統中產生的不平衡之存在可由 在該等或其中之一中間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質量測 與在終點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質量測間的直接比較 而為明顯的。替選的是,不平衡在比較係經由映對函數被 做成時可為明顯的。因此,該情形會在相等值之量測不等 於平衡系統時及類似地在差別值之量測不等於平衡系統時 存在。 其被企劃本發明之實施例可在展開多傳送站系統前被 使用,以使該系統最佳化及/或實質地達成在該等或每一中 間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質量測與在終點裝置被接收 之通訊信號的品質量測間的平衡。其亦被企畫本發明之實 施例可在現存的多傳送站系統内被施作以尋求或達成通過 所有連結之通訊信號的品質量測之「平衡」。因而,本發明 可在多傳送站通訊系統内被運用以在終點裝置之RSS或 SINR指標與在每一中間裝置之RSS或SINR指標間建立實質 1343721 的平衡」。傳輸功率將針對為可操作的以接收多傳送站系 統中之通訊信號的該等裝置之一被接收目標信號品質初始 地被最佳化。此經常為該终點裝置。因而,由被接收之目 標信號品質在終點被接收的通訊信號品質之變異的量測指 5軚(來自目標之變異」指標)在一系統已依據本發明的實 施例破最佳化時有利地被最小化。此後在來自目標指標之 變異若有變化被檢測(此可為正向5戈負向的意義),如該通訊 信號已惡化或改進,或為該裝置設定之目標若已改變,則 來自目標指標之變異將提高。在此情形中,促成來自目標 10指標之變異與一所欲值間的離差由被檢測的本發明之實施 例將有利地尋求要導致該來自目標指標之變異為該所欲的 值。
運用本發明之多傳送站通訊系統的模擬已被發現對其 中一 k號直接被發射至終點裝置的系統證明重大之增益。 15 事實上,被實施來檢測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的系統水準模 擬結果指出,在本發明之文意内被「平衡」的通訊系統可 被期待滿足與多傳送站傳輸相關之利益及提供資料產出之 改進。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所證明之產出改進的一個解釋咸 20信為其允許多傳送站系統中被要求之絕對傳輸功率的降 低。 由上面已證明之原理開始’藉由將單一直接傳輸分為 二個較短的傳輸連結,一信號所遭受之總路徑損失的降低 被達成。然後,經由至少一中間裝置由一起點裝置傳輸一 11 1343721 通訊信號至-終點裝置所要求之 5 15 20 在該起點裝置與該終點裝置間直接傳射通=於被要求 ,確保終點裝置(及可能之—㈣置)接㈣二者1 標J信號品質所需之傳輸功率較少。若 或「目 =額之傳輪功率(如超過在終點裝置及/或:仏 良好或目標信號品質的傳輸功率)將形成。 成 裝置及終點裝置間—= “被達成增益地,此超額之傳輸功率 步 準而導致通訊連結之品質惡化字^干擾位 先前被討論之多傳送站通訊系統的:: = = 站系統的潛在增益產生反作用。、擬-果之多傳送 產通過一個二傳送站網路(舉例而言)之整體 收之^㈣封包數與在終點裝置被接 的較低者加以限制。在-接收器被接收之 貝料封包數係與在此接收料止μ =可利用產出之一量測、被接收之信號強度二 量測或w對干擾加雜訊tb⑸nr)的—量測反映。因而實 際=多傳送站系統内接收最低品質之通訊信號的接收器 形t貝枓封包傳輸之「瓶頸」而浪費在多傳送站系統内其 他連結上資料轉送的容量。不會作用來改進該最低品質之 通訊信號的在發射器之傳輸功率提高將形成外加的超額傳 輸功率之結果。後果為遭受系統效能之進一步降級。此在 第9A與9B圖中破顯示’此為一個二傳送站系統之使用者所 觀察到之平均封包產出與就單—傳送站所觀察到者比較下 12 5 5 針對起點裝置剛之傳輸功率_簡。每-圖包括四個 不同之描關,每〜個代表中間裝置之不同的傳輸功率。 其可被看出隨著基地台之傳輪功率被提高至超過最適點, 則不管較多信號能量被放射將遭受增益之重大降級。 所以其可被了解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所做成的改進可 被歸因於其中本發明之各種層面尋求在該等或每一中間裝 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質量難在終點裝置被接收之通 机信號的品質量測間的任何不平衡被降低或被防止的方 10 法。因而’無法改進資料封包產出且只將作用來提高干擾 位準之超額傳輸功率被消除。 其有很多不同之事件在若產生時可導致多傳送站系統 中之「不平衡」(即在該等或每—中間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 號的品質量測與在終點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質量測 間的差異): 15 (1)在連結之—上產生的路徑損失改變。此可能因此連 結之發射器與接收器之一或二者的位置改變所致或因發 射器與接收《產生之環·況或干擾位準改變所致。 ⑹-裝置為可操作的以接收一通訊信號而具有目標 RSS或目標SINR是有用的。此經常被網路提供者設定,且 2〇可依通訊系統或接收裝置之特徵或依將被傳輸之資料型式 而定地改變。行動電話或其他使用設備之目標汉簡祖會 改變且目標之任何改變可藉由傾向於使來自被接收的目標 信號品質之在終點裝置被接收的一通訊信號品質的變異 (即「來自目標之變異」的量測最小化之方式調整傳輸裝置 13 的傳輸功率而被容納。在多傳送站系統之情形中,為容納 接收裝置之一的目標變化之僅調整一裝置的傳輪功率將導 致系統内之不平衡。 本發明尋求提供一種響應不平衡或潛在之不平衡(其 因每一個這些可能的事件之結果而產生)的方法’以改進由 一起點裝置經由一個或多個中間裝置至一基地台的上連結 (UL)上被發射之資料產出。在標準通訊系統中,該上連結 為介於UE與NB間之一連結。在多傳送站情形中,UL係指 其中通訊被導向NB(如UE至RN、RN至以NB之方向的rn、 及RN至NB)〇進一步言之,本發明之實施例尋求提供將一 多傳送站系統最佳化的方法,此處被一個或多個接收器設 定之目標品質實質地被達成’且通過每一連結之資料產出 實質地相等。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一層面,其被提供一種通訊系統, 包含一起點裝置、一基地台與至少一中間裝置’該起點裝 置為可操作的以發射一通訊信號經由該等或每一中間裝置 至該基地台,其中該基地台包含一指標導出設施為可操作 的以導出在該基地台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品質之~個< 多個指標,該系統包含: (i) 一指標離差檢測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檢測被該基地台 導出的該等或其中之一指標中的離差; (ii) 一控制設施在該基地台中被提供,包含一第一計算 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在此一離差之檢測隨後為該令間裝f言十 算新的傳輸功率,或為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計算新的傳 1343721 輸功率,此將傾向於(a)實質地降低在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 一通訊信號的一品質量測與在該終點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 信號的一品質量測間之不平衡;或(b)實質地防止該不平衡 產生。 5 本發明之第一層面的實施例有利地提供響應與一所欲 值間之一離差的方法,該離差可能是由⑴為該中間裝置計 算新的傳輸功率之該中間裝置與基地台間之路徑損失變化 所致;或(Π)為該中間裝置及/或該起點裝置計算新的傳輸功 率而響應可能因遵循該基地台之目標變化結果形成的潛在 10 之不平衡。 依照本發明之第一層面的一實施例,被該基地台終點 裝置導出的指標之一可包含在該終點裝置被接收的一通訊 信號強度之一量測(如RSS)。替選或額外地被該基地台導出 的指標之一可包含在該終點裝置被接收的一通訊信號之信 15 號對干擾加雜訊比(SINR)的一量測,或其可包含在該基地 台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品質與為該終點裝置被設定的被接 收之目標信號品質間的差異之一量測。與目標之變異的一 指標可為與目標RSS之變異 '與目標SINR之變異、或由根 據RSS與SINR之組合的目標之變異。較佳的是,本發明之 20 —第一層面的一實施例尋求降低或防止的不平衡包含在該 基地台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SINR) 之一量測與在該每一該等中間裝置之一被接收之一通訊信 號的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SINR)之一量測間的差。較佳的 是,本發明之第一層面的實施例尋求要降低或防止之不平 15 1343721 衡包含在該終點裝置被接收的一通訊信號之信號對干擾加 雜訊比的量測與在該等中間裝置或其中之一被接收的一通 訊信號之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的量測間之差。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層面,其被提供一種通訊系統, 5 其包含一起點裝置、一基地台置與至少一中間裝置,該起 點裝置為可操作的以經由該等每一中間裝置發射一通訊信 號至基地台,基地台包令--控制設施,其中每一該基地台 與該中間裝置包含:一指標導出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導出分 別在該基地台或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品質的一 10 個或多個指標,其中該控制設施為可操作的以由每一中間 裝置與該基地台接收該一指標,該控制設施包含: (i) 一不平衡檢測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檢測被該基地台導 出之該一指標與被該中間裝置導出之該一指標間的一不平 衡;以及 15 (i i) —計算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在檢測此不平衡隨後為該 起點裝置計算新的傳輸功率,其將傾向於實質地降低該不 平衡。 本發明之第二層面的實施例有利地提供一種調整該起 點裝置之傳輸功率的方法,以傾向於達成或維持在該起點 20 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品質與在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 通訊信號品質間的平衡。特別是,本發明之第二層面的實 施例有利地提供一種設施用於響應因該起點裝置與該中間 裝置間之路徑損失變化所致地產生的不平衡。 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層面的實施例,被每一該中間裝置 16 1343721 與該終點裝置導出之該一指標包含分別在該終點裝置或該 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強度之量測(如RSS)。替選 地或外加地,被每一該中間裝置與該終點裝置導出之該一 指標包含分別在該終點裝置或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 5 信號的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SINR)之量測。 較佳的是,該不平衡檢測設施包含一路徑損失更新設 施為可操作的以在由該基地台與該中間裝置接收該等指標 隨後或在該一或二指標的變化隨後來決定在該起點裝置與 該中間裝置間及在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間被發射之一通 10 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損失之一量測。在該起點裝置與該中 間裝置間被發射之一通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損失之一量測 可較佳地在此通訊信號被發射時由該起點裝置之傳輸功率 的一量測被決定。在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間被發射之一 通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損失之一量測可較佳地在此通訊信 15 號被發射時由該中間裝置之傳輸功率的一量測被獲得。該 中間裝置可為可操作的以發射一傳輸功率指標,其為該中 間裝置對該路徑損失更新設施之現行傳輸功率的一量測之 指示,用於決定該中間裝置與該終點裝置間的路徑損失。 替選地,該中間裝置之傳輸功率的量測可由⑴在初始時間 20 之該中間裝置的傳輸功率量測;及(ii)由該初始時間起已發 生之該中間裝置的傳輸功率變化之知識而被決定。 較佳的是,該中間裝置包含一接收器為可操作的以接 收被起點裝置傳輸之信號;以及一發射器為可操作的以發 射該被接收之信號或由其被導出之信號至該終點裝置。為 17 1343721 輸入信號’其允許該控制設施判定該請求是否被 I二台導出之目標指標變異的變化所致。若其被判定节 • ㈣求係因由該基地台被導出之目《標的變異之變化所 • 5 設施進—步為可操作的以根據為該中間裝 / 新的傳輸功率來為該妙裝置計算新的傳輸功 … [而傾向於實質地防止在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通奸 一品質量測與在該基地台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 • 之:平衡會產生。在為該起點裝置計算新的傳輸 …通後,《制設施較佳地為可操作的以判定該起點裂 10f之新的傳輸功率是否大於該起點裝置之最大傳輸功^ 若其被該控制設施判定該新的傳輸功率大於該起點裝置之 最大傳輸功率,該第-計算設施為該起點裝置計算不超過 «大值之-第二新的傳輸功率。該第一計算設施有利地 為可操作的以在為該起點裝置計算第二新的傳輸功率隨後 Μ為該中間裝置計算第二新的傳輸功率,其將傾向於防止在 該基地台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一品質量測與在該中間裝 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一品質量測間之不平衡會產生。 其應被了解尋求要檢測被該基地台導出之一指標的變 化之本發明的第一層面之實施例,可或不尋求要使此指標 與該中間裝置所導出之相同型式的一指標間平衡,或防止 不平衡。進一步言之’在來自被該基地台狀之目標SINR 的變異之-指標的變化被檢測做為該目標5臟變化(而在 終點之smR維持固定)之結果的情形中,被該基地台與該令 間裝置導出的s腿之指標間將不存在不平衡(假設該系統 19 1343721 在以該終點裝置為目標之變化前為平衡的),且該控制設施 將為可操作的以計算在該中間裝置與該起點裝置二者之傳 輸功率中被要求的調整,其將傾向於防止SINR之不平衡產 生。 5 本發明之第一與第二層面如可能情形地將傾向於降低 或防止在不同情況下可能產生之不平衡。例如,其情況可 能產生,其中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間之路徑損失改變, 或該基地台之目標會改變。此二種事件導致被基地台導出 之指標變化,且可用本發明的第一層面之實施例有利地加 10 以應付。此二種事件有利地以本發明之第一層面加以處 置,其被該基地台所導出之指標變化的檢測加以觸發。較 佳的是,實施本發明之第一層面的通訊系統將包含一指標 離差檢測設施,其全時監測該終點裝置的該等檢測或其中 之一。因而,被該終點裝置導出之指標與一所欲值間的任 15 何變化或離差可迅速地被檢測。 該第一層面可獨自地在中間裝置與基地台間之路徑損 失變化隨後充分恢復通過多傳送站系統的平衡。然而如上 面被討論者,若起點裝置與中間裝置間之路徑損失變化(此 可能因在特別網路中之起點裝置及/或中間裝置的位置變 20 化所致,及/或環境狀況變化所致),此必須用本發明之第二 層面加以處置。因而,實施本發明之第一與第二層面的一 通訊系統較佳地被提供。在此情形令,本發明之第二層面 的不平衡檢測周期性地被實施。因而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層 面的較佳實施例,該中間裝置包含一指標導出設施為可操 20 1343721 作的以導出被中間裝置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品質一個或多 個指標,其中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為可操作的以發射該 等指標至該控制設施,該控制設施進一步包含: (i) 一不平衡檢測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檢測被該基地台與 5 被該中間裝置該等指標間的不平衡;以及 (i i) 一第二計算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在此不平衡之檢測隨 後為該起點裝置計算新的傳輸功率,其將傾向於實質地降 低該不平衡。 此情形可在此處該基地台之目標變化被該中間裝置與 10 該基地台間之路徑損失的實質上同步之變化加以容納時產 生。因而,在本發明之第一層面的指標離差檢測設施於基 地台中被提供使得該基地台為可操作的以就該中間裝置之 傳輸功率變化發射一請求至控制設施的情形中,無對該中 間裝置之傳輸功率變化之請求在此情形確實產生時被該基 15 地台產生。此將導致系統中之不平衡,其以本發明之第一 層面將為未被校正的,原因在於基地台之新目標將已被達 成(不注意地),但將無對應之變化對起點裝置的傳輸功率被 做成。此相當罕見之情形可用實施本發明之第一與第二層 面的通訊系統加以處置,原因在於中間裝置與起點裝置間 20 遭受之路徑損失的量測變化將用該路徑損失更新設施被檢 測。然後該第二計算設施為可操作的以計算被要求之該基 地台的傳輸功率變化而傾向於使在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 通訊信號的一品質量測與在該基地台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 的一品質量測間平衡。 21 1343721 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層面的一實施例,其被提供一種控 制-個或多個裝置之傳輸功率的方法,該裝置為可操作的 U發射至—多傳送站通訊系統中之-通訊信號,該通訊系 '統包含一起點裝置、-基地台與至少-中間裝置,該起點 • 5 。裝置為可操作的以經由該等或每—_間裝置發射一通訊信 唬至邊基地台,該方法包含之步驟為: ⑴在該基地Μ出於轉點裝麵接收之—通訊信號 φ 的品質之一個或多個指標; 測5玄專指標或其中之一的離差; 1〇 ㈣在此-離差讀_後為料間裝置計算新的傳 . ^力率’或為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計算新的傳輸功率, 此將傾向於⑷實質地降低在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信 號的-品質量測與在該基地台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一品 f量湖之不平衡;或(b)實質地防止該不平衡產生。 15 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層面的一實施例,其被提供-種控 # W _或多個裝置之傳輸功率的方法,該裝置為可操作的 以發射至-多傳送站通訊系統中之一通訊信號,該通訊系 統包含-起點裝置、-基地台與至少一中間裝置該起點 裝置為可操作的以經由該中間裝置發射一通訊信號至該基 20 地台,該方法包含之步驟為: ▲⑴在每-該基地台置與該中間裝置導出在該基地台或 在邊中間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質之一個或多個指 標; ⑼檢測被該基地台導出之該-指標與被該中間裝置導 22 < £ > 1343721
較佳的是,該基地台進一步包含一指標接收設施為可 操作的以由該中間裝置接收一指標,該指標為在該中間裝 置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品質之指示,該基地台進一步包 含一不平衡檢測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檢測被該基地台導出之 5 該一指標與由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該一指標間的不平衡; 且其中該控制設施包含一第二計算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在檢 測此不平衡隨後為該起點裝置計算新的傳輸功率,其將傾 向於實質地降低該不平衡。較佳的是,該不平衡檢測設施 包含一路徑損失更新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決定在該起點裝置 10 與該中間裝置間及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間被發射之一通 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損失之一量測。 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層面的一實施例,其被提供一種基 地台為可操作的以經由至少一中間裝置接收被一起點裝置 發射之一通訊信號,該基地台包含: 15 ⑴一指標導出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導出在該基地台被接 收的一通訊信號之品質的一個或多個指標; (ii)一接收設施為可操作的以由該中間裝置接收一個或 多個指標,該等或每一指標為在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通 訊信號的品質之指示; 20 (iii)—不平衡檢測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檢測被該基地台 導出之該一指標與由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該一指標間的不 平衡;以及 (iv)—控制設施包含一第二計算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在 檢測此不平衡隨後為該起點裝置計算新的傳輸功率,其將 24 傾向於實質地降低該不平衡。 Λ的疋。玄不平衡檢測設施進一步包含一路徑損失 更新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決定在該起點裝置與該中間裝置間 及:中間裝置與錢地台間被發射之一通訊信號所遭受的 5路fe損失之-量測β該控制說施較佳地進一步包含一命令 設施為可操作的以發出一命令至該起點裝置而命令該起點 裝置之傳輸功率變化依照被該第二計算設施所計算之新的 傳輸功率而改變。 在貫把本發明之-基地台中被實施的通訊方法:實施 10本㈣之一中間裝置令:或在實施本發明之-終點裝置中 被實施的通訊方法亦被提供。 本發明之實施例在其中之中繼節點的位置為固定之多 傳送站系統中特別有用。進一步言之,本發明之實施例為 有利的之處在於再產生式或非再產生式_繼可被使用。本 15發明的實施例有利地促成以在令繼站要求最少處理下傳輸 功率之設定的中央化控制被維持。由於此保持在中央個體 内局部控制使網路之管理更簡單很多而對無線系統的操作 員為有益的。進一步言之,假若中繼開始故障,則由於控 制是在基地台(或節點Β)之當地的事實,然後校正措施用操 20作員為可能的β此外,在辛間裝置中之處理被維持為最少 的以降低電力耗用及因而使電池壽命最大化而言係有利的 事實’該中間裝置應為行動或遠端裝置。 該所欲值可為被該終點裝置導出之一通訊信號的品質 之指標,其為或接近被該終點裝置設定的目標值,此時該
S:._S 25 1343721 系統為實質上平衡的(即在該等或每一中間裝置被接收之 通訊信號的品質量測與在終點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 質量測間的為平衡的)。因而,本發明之第一層面的實施例 可有利地被使用以維持被該終點裝置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 5 質為或接近被該終點裝置設定的目標值。此後,本發明之 第二層面的實施例可能有必要使該系統最佳化以確保平衡 在該終點裝置與該中間裝置間被達成。 因而,其應被了解該指標離差檢測設施可在已被平衡 或被最佳化之系統中被使用。因而,可因形成在該終點裝 10 置之一通訊信號的品質量測變化事件結果所致地產生之與 該所欲值間的離差將被檢測,且被分配給先前之中間裝置 的資源之被要求的變化被決定。 資源分配中被要求之變化將被該第一計算設施計算。 若該指標變化係因目標變化所致,該第一計算設施亦將為 15 可操作的以為該起點裝置計算新的傳輸功率,其將傾向於 防止因在該終點裝置之新目標品質被滿足所致的不平衡會 產生。若該目標未曾被改變,但其路徑損失已改變使得該 通訊信號之品質已變更,該計算設施僅須為該中間裝置計 算新的傳輸功率以讓平衡被維持。導致在該中間裝置之 20 RSS/SINR變化於該起點裝置與該中間裝置間的路徑損失 變化必須用實施本發明之第二層面或實施本發明之第一與 第二層面二者的系統/方法被處置。 本發明之實施例可運任何多重存取技術在無線通訊系 統内被施作,包括:頻率分割多重存取(FDMA)、時間分割 26 1343721 多重存取(TDMA)、碼分割多重存取(CDMA)與正交頻率分 割多重存取(OFDMA),但不限於此。在cDMA系統之情形 中,所有傳輸在相同頻帶發生且每一傳輸被指定獨一之通 道碼’其GP因子代表展頻因子或被用以展開被發射之信號 5的碼長度(或者被習知為處理增益)。在正交展頻碼之情形 中,有高達Gp個通道就同步傳輸為可得可用的。 用該等第一與第二計算設施被實施之實際計算可用多 種可能的方法被導出。根據在一多傳送站網路中每一接收 元件之SINR的考慮之一可能的導出物在下面被給予,並為 10各種展開情境就上連結發射的情形特別發展用於計算在一 多傳送站網路中所包含的該等發射元件之最適傳輸功率。 熟習者將了解替選之解可由考慮一多傳送站網路之接收器 的一通訊信號的品質之其他型式的量測與這些量測應被平 衡之本發明的基礎原理而被導出。 15 其應被了解「使用者設備」之詞包含為可操作的以在 夕傳送站通说系統中使用的任何裝置。進一步言之,雖然 本發明主要係參照目前習知的術語被描述,其欲使本發明 之實細•例可有利地在任何多傳送站通訊系統中被有利地應 用,其促進一通訊信號在一起點與終點間經由一中間裝置 2〇 之傳輸。 在任一上面之層面中,各種特點可在硬體中被施作、 或成為於一個或多個的處理上執行之軟體模組、或這些的 組合。本發明亦提供裝置程式(電腦程式與電腦程式產品) 用於實施任一此處被描述之方法,且提供電腦可讀取之媒 27 1343721 體已在其上儲存程式用於實施任一此處被描述之方法。實 施本發明之程式可被儲存一電腦可讀取之媒體上,或其例 如可為如由網際網路網站被提供之可下載的資料信號的信 號形式,或其可能為任何其他形式。 5圖式簡單說明 為了較佳地了解本發明及要證明同者可有效地被實 施,現在將以舉例之方式來參照附圖,其中: 第1A圖顯示一無線通訊系統之單一格/中繼模型; 第1B圖顯示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二格/中繼模型; 10 第2A與2B圖顯示可根據路徑損失公式(A)用一多傳送 站通訊系統被達成之理論增益的圖形呈現; 第3圖顯示實施本發明之第一層面的法則; 第4圖顯示實施本發明之第二層面的法則; 第5A-5B圖顯示在具有非再產生式中繼節點且使用 15 FDD雙工技術之多傳送站通訊系統的情形中起點傳輸功率 與中間點傳輸功率間之關係; 第6A-6B圖顯示在具有非再產生式中繼節點且使用 T D D雙工技術之多傳送站通訊系統的情形中起點傳輸功率 與中間點傳輸功率間之關係; 20 第7A-7C圖顯示作為RN傳輸功率的函數之最適NB傳 輸功率; 第8A-8B圖顯示在多傳送站系統之使用者觀察的產出 之平均增益中在與就單一傳送站系統被觀察者被比較的變 異之圖形呈現;以及 28 1343721 第9圖顯示作為RN傳輸功率之函數的最適NB傳輸功 率,此處其被假設終點與終點裝置間之通訊連結與較短的 . 多傳送站連結下具有3dB增益。
t實施方式;J 5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現在施作本發明之第一層面的實施例之法則例子將參 照第3圖被描述,其中該起點裝置包含一使用者設備(UE)、 φ 該中間裝置包含一中繼節點(RN),其可為再產生或非再產 生式,及該終點裝置包含一基地台(NBp該基地台持續地 ίο監測Rss並導出被接收之終點裝置強度與來自被接收之信 號強度的變異之指標。該基地台被提供指標離差檢測設施 用於檢測此二種指標或其中之一的變化。基地台亦被提供 一控制设施,具有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一第一計算設施。 為促成遵猶NB所導出之一指標的變化之新的狀傳輸 Μ料之外顯計算,NB中之控制設施需要現行RN傳輸功率的 • 知識。為獲得此資訊有二個技術為可得可用的:(1)ΝΒι有 RN之初始傳輸功率的知識以及其最大值:此知識為固有的 抑或在RN連接至NB時被發信號。然後聯要將之改變的 命令被發送時追縱RN傳輸功率;(2)rn報告現行之傳輸功 率至NB防止在仙中對追縱之需要。此法則假設第一個技術 被使用’原因在於其由較低的發信號複雜性而受益。 該法則之細節被彙整如下: 29 上連結法則1 :第—部 觸發情形:對NBL力㈣化的請求 法則輸入 率變化之請求 RN傳輸功率 UE傳輸功4
起點者 NB NB NB 法則輸出 新的RN傳輪功率 新的UE傳輪功率 導出法 外顯計算 外顯計算
终點 在NB中被導出 在蹤/計算 在NB中被追蹤算 終點與發信號要求 輪功率令之相對變化被發信號 至RN ϋΕ傳輸功率中之相對變化經由RN被 被發信號至UE 下列之序列在檢測用該基地台被導出的指標變化隨後 發生以(1)實質地降低在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 品質量測與在該基地台或NB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品質 量測間之不平衡,或(Π)實質地防止該平衡產生。 1 · NB之控制設施為rn考慮RN的傳輸功率限制而計算 新的傳輪功率; 2a.若該基地台之指標離差檢測設施所檢測的變化為該 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間的路徑損失變化(使得S1NR之指標 將變化)之結果,該基地台的計算設施發射一命令至RN而命 令RN之傳輸功率變化;或 2b.若該基地台之指標離差檢測設施所檢測的變化為 就該基地台被設定之目標品質指標變化的結果(使得來自 目標RSS的變異之指標將變化),則:
⑴該第一計算設施亦為起點裝置(UE)計算新的傳輸功 率,其對應於為RN被計算之新的傳輸功率。在CDMA系統 的情形中,該第一計算設施修改起點裝置之新的傳輸功率 的被計算值而使所謂之「遠-近效應」最小化。因而,UE 30 1343721 之傳輸功率可由最適值被提高或被降低。該修改將依系統 操作員之要求而定,原因為在來自多傳送站之績效增益中 不適當功率平衡的效應必須針對在多使用者情境中因所有 被接收之信號位準不相等所致地在接收器績效降低被加 5 權。 (ii) NB在考慮UE之最大傳輸功率下檢查要符合被計算 之新的傳輸功率所需的UE之傳輸功率的調整可被符合。若 其被判定UE的被計算之新的傳輸功率無法被符合,該第一 a十鼻设施為RN與UE一者均計算被修改之新的傳輸功率。在 10 CDMA系統的情形中,該第一計算設施修改起點裝置之新 的傳輪功率的被計算值而使所謂之「遠-近效應」最小化。 (iii) 該控制設施發出一命令至RN與UE而依照被第一 計算設施計算之新的傳輸功率來命令之傳輸功率 變化。 15 上述之法則將管理傳播損失在RN與NB間變化的情形 與NB修改其目標RSS的情形。為了處置傳播損失在〇£與 R N間變化的情形及N B之目標與R N與N B間的傳播損失變 化之情形,上面之法則將不會操作為1;£決定新的傳輸功 率,則施作本發明之第二層面的一實施例之法則如下面討 20 論般週期性地操作: 該法則之細節被彙整為如下: 31 1343721 上連結法則1 :第二部 觸發情形:在NB中週期性地被執行 5 法則輪入 在RN之RSS 在NB之RSS RN傳輸功率 UE傳輸功率 0 法則輸出 新的UE傳輸功率 新的RN傳輸功率 傳播損失 請求者 起點 m 由RN被發信號 NB 在NB_被監測 NB 在NB中被追蹤/被計算 NB 在NB中被追蹤/被計算 導出;终點與發信號要求 外顯計芒UE傳輸功率中之相對變化經由rn被發信號至UE 外顔計算RN傳輸功率中之相對變化被發信號至RN 外顯計算由Tx與Rx傳輸功率間之差被導出。在NB中被使用。
此法則在除了上面參照第4圖被討論之法則外有利地 被執行。替選的是,參照第4圖被描述之法則或下列的法則 在無線多傳送站通訊系統中分離地被執行亦為可能的。
該法則假設被RN導出之一通訊信號的品質指標(RSS) 20被報告至NB。NB監測被RN與被NB之指標導出設施導出的 指標以促進用該第二計算設施計算通過二連結之傳播損 失。NB需要RN傳輸功率與ue傳輸功率之知識,且此知識 可用二種技術之一被獲得:(1)NB具有RN/UE之初始傳輸功 率以及其最大值的知識,此知識為固有的或在rN/ije連接 25至NB時被發信號表示。然後NB追蹤RN/UE傳輸功率作為被 發出之命令將之改變;或(2)RN/UE報告目前之傳輸功率至 NB而防止在NB中追蹤的需要。此法則假設第一個技術被使 用,原因為其由發信號複雜度較低而受益。 L NB監測被二者導出之被接收的信號強度。 3〇配合RN與UE傳輸功率之知識使用此,其為UE-RN與RN_NB 連結更新傳播損失。 32 1343721 2. 若在UE-RN或RN-NB傳播損失其中之一的變化被檢 測,則該被更新之傳播損失被該第二計算設施被使用以配 合RN傳輸功率的知識來計算最適UE傳輸功率。在CDMA系 統的情形中,該第一計算設施修改起點裝置之新的傳輸功 5 率的被計算值而使所謂之「遠-近效應」最小化。若無傳播 損失變化被檢測,則現行之法則的迴覆處理終止。 3. NB檢查被計算之最適傳輸功率是否與目前之UE傳 輸功率不同。 3a.若其無不同,則該法則目前的迴覆處理終止。 10 3b.若其確為不同,則: ⑴若被計算之新的傳輸功率可被符合(即UE之最大傳 輸功率不會被超過),則NB就一命令發信號至UE,讓UE依 照被第二計算設施計算之新的傳輸功率來調整其傳輸功 率;或 15 (ii)若被計算之UE傳輸功率無法被符合,則UE傳輸功 率被修改為可符合者。然後該第二計算設施計算確保最適 平衡之新的傳輸功率。然後NB就一命令發信號至UE與RN 而依照被第二計算設施計算之新的傳輸功率來命令其傳輸 功率之調整。 20 理論分析 下列之理論分析為多傳送站網路所包含之發射元件的 最佳傳輸功率之外顯計算就各種展開情境導出可能的解 法,其對了解本發明為有用的。就每一展開情境而言,理 論上之解法被獲得,其採用單格模型或二格模型。在二格
33 1343721 模型中,其被假設在二格中之展開為相同的且在基地台(BS) 與中間裝置(I)中之傳輸功率為相同的。其亦被假設適當的 尸狀=尸狀與/>α ,。’ Λ,β = 抑及就tdd而言二者之RN同時發 射。此實際上就二格產生較壞情形之情境。 5 理論上之解法可由考慮在多傳送站系統(即該等或每 中間裝置(I)與終點裝置(D))中的接收節點所遭遇之信號 ’ 肝擾加雜㈣(SINR)而被發展。在特;^點之MNR為被 • ^點接收的一通訊信號的品質之量測且為所欲之信號被接 收的強度對非所欲之信號(雜訊與干擾)被接收的強度之比 10 值。 如先前討論者,對雜訊與干擾所要求之考慮依被用以 分離中間裝置被發射的信號與在中間裝置被接收的信號之 雙工方法、中間裝置之特徵、及被考量之格間干擾(即來自 鄰近格之干擾)而定。 15
下列公式就所有情i見呈現由中間裝置被傳送至終點裝 置之—通訊信號的SINR’此處不同之項可依中間裝置之型 式(如非再產生式或再產生式)與雙卫方法而^地被略去:
20
G PPU.HN
就FDD取代TDD之情形而t,括弧内之第三項被移 除’及就再產生式取代非產生式之情形而言㈣内之第 一項被移除。 在如第圃顯示之二格模型的情形而言此變成: 34 25 1343721
SINRC RN\
L RN\-UF. 7V + - p,. RN\
Lrn\-ueSINRnb'_rn' Ύ tot.NBl loi.RNl
NB\~UE
L
NB2-UE
L
RN7-UE 在(2)之括弧中的前三項與在(1)中者相同。外加之後二 項分別起源於由鄰近的共同通道NB與RN所遭遇之干擾。明 5 顯的是若鄰近之格就中繼傳輸運用不同的頻率或不同的時 間槽,則要將此干擾模型化之項將變化。其應被了解這些 公式可為較高之準確水準被擴充至三格或更多的模型。 現在依次為經由中間中繼節點(RN)在基地台或節點 B(NB)至終點使用者設備(UE)間被發射之DL傳輸情形考慮 10 各種可能的展開情境。 1Α.具有FDD之再產生式中繼一如第1Α圖顯示的單格 模型 在此情形中,被連接至中間RN之終點UE的SINR在下 是被給予: 15
SINR, G ρΡα'ϋ
此處為處理增益、為在RN所論及之通道上的傳 輸功率、、為在NB至RN連結上之傳播損失、及N為雜 20 訊。注意,此假設無格内干擾存在。 在為可操作的以由NB接收信號之中間RN的SINR以下 列被給予: SINh G pP'NB I μ
35 1343721 此處'.«r為在所論及之通道的傳輸功率及、w為在RN 至UE連結上之傳播損失。再次地說,其被假設無格間干擾 存在。 通過多傳送站連結之整體產出將被二個SINR之較低者 5限制,原因為此將限制資料可被發射至該個體的速度。造 成SINR不平衡之傳輸功率的任何提高不會改進多傳送站系 統之效能,其只不過是形成浪費之能源及對任何共同通道 使用者的干擾提高。 因而,假設在中間RN之接收器與在終點UE之接收器執 10行相同,則隨後在NB與RN之傳輸功率應被設定使得在rn 與UE之SINR相同。使用此準則用以設定傳輸功率之比值 其遵循該比值以下式被給予: (3) P^'NB _ Lnb_rn 1 ^tx.RN ^RN-UE t>2S2 15 此處b1與n|為NB至RN連結之路徑損失參數,其長戶為 〜及h,〜與&係與RN至UE連結之連結有關聯。因而 公式(3)有可能在被給予另一個時求出其—傳輸功率。 不之二格 20 1B.具有FDD之再產生式中繼—如第…圖顯 模型 之傳 在此情形中,傳輸功率公式可考慮在其他格產生 輪所造成的干擾被導出。 在為可操作的以由一中間R N接收信號之—終點^ e 此情形中,現在SINR為: 、 36 1343721 (4) SINRkn_ue _GpPa,RN_ lrnJn+Y^- k LrN-DE 最適之NB傳輸功率可藉由設定(4)與(2)相等被求出。所 以: Ν + GPP,.,L.
"Λ,ν 、,尸cr,/W (5)
N
5 (5)可被重組以在被給予起點NB傳輸功率下求出中間 RN傳輸功率: 匕 户〜 (6)
Lnb-rn _ u p 、Ptx.NB N , 2A.具有TDD之再產生式朱徑:單格模型一第1A圖
其被假設二連結(起點至中間點、中間點至終點)以相同 10 頻率操作,而以TDD被使用以分離RN之接收與發射作業(即 其不再為完全雙工)。若其被假設其中RN發射之時間槽未被 NB使用,則上面就具有FDD雙工做法的再產生式中繼之情 形被描述的公式可被使用。 然而,若起點NB使用與中間RN相同之時間槽以與非 15 NB之裝置或節點通訊,干擾將形成對RN被作成之傳輸的結 果。在此情形於為可操作的以由中間RN接收通訊信號之一 終點UE的SINR以下式被給予: 37 1343721 遞《.V-丨 G pPa.RN =lrn~Jn^T)
此處'為來自NB之總傳輪功率,及。邮為nb至UE 連結上之傳播損失。在此情形中’確保相等SINR之RN的傳 輸功率以下式被給予:
⑻ 比較公式(3)與公式(8) ’明顯的是簡單之比值不再得到 (9)
Ptx'RN 二 Ptx.h LK ιοί,.^Β ?P{X、NR,其 Lr! \ \'-UE L 、[Λ7 NL \ USB~UE ) N -UE ( PtxM \ G P2 λ ,^ pl Λ.ΝΒ RN / a ML iyLj\'B-UE ) 由(9)在已知NB傳輸功率下決定理想之RN傳輪功率為 可能的。其值得注意該系統之設立被安排使得第二括弧中 之第二項為可忽略的(即尸α I^NB-UE <<: 1),則上述具有FDD 雙工之再產生式中繼做法的情形之準則可被使用。 15 其遵循已知某RN傳輸功率之理想NB傳輸功率可由(9) 之根被求出。公式(9)之簡化形式如下:
ax2 +&c + c = 〇 G pLRN-u WLnb· rnLk (10) 此處Λ: = Λ
Lrn-
^NB-RN 接著(10) 38 1343721 之根以下式被給予: x=-bL^-4ac (11) 2a V ’ 由於傳輸功率為正數,只有一根被定義,所以隨之確 保在RN與UE相等SINR的NB之最適傳輸功率以下式被給 予: 上^^ (12)
最後使用上面之定義重寫(9)為可能的,其以類似之簡 化形式得到最適RN傳輸功率。
Pu.rn = bPu.NB + αΡα'ΝΒ Ο 3 ) 10 2Α.具有TDD之再產生式中繼一如第1Β圖顯示之二格 模型 除了假設二者中之展開為相同的及NB與RN之傳輸功 率為相同的外,其亦被假設在適當時/>„n =σ/Λ.ΛΛ,與 4_,。,仰=灿及TDD二者RN同時發射之情形。此實際產生就 15 二格之最壞情形的情境。 在此情形中,在為可操作的以由中間RN接收信號之終 點UE的SINR現在為: SINR,
GpPa„
Lrn-v N +
GPaJ (14)
LK
Lb 最適NR傳輸功率可藉由設定(14)與(2)為相等的而被求 20 出: 39 (15)1343721 GPpa.s NL· L, L, N + - G pPyc .RN_
pPtx'NB G PuJ
Ptx'RN - PfxJ
Lrn-ue . _tot.NB Ptx tot.RN ^ ^NB RN / 、nl ΝΒ _υΕ NL -UE ) 2Gn pL· 1 + LN請:KNh
GpPa.,
NLC ^a.NB ~^α·.ΛΛ 最適NB傳輸功率由下式之正根被求出
L
RN-UE 2G.
Lnb-
RN NLnb
pL
、NB G pPuRN Lnu-rn 人 NLrn_ue
L
'RN-UE 1 + ^tx.NB ~ ^lx.RN = ^ Ο Ο 其以下式被給予: (17) -b + "Jb2 -4ac 2a 此處在此情形中
RN-UE , b — LrN-UE
^^NB-RN^NB-UE 1 + G pP(x'R NL… 與 c = -puRA,,且b與c二者均為RN傳輸功率之函數。 在已知NB傳輸功率下,重組(15)以求出RN傳輸功率為 10 可能的。隨後最適RN傳輸功率以下式被給予: 2Gp LRN-
NLK PL·
Pa, (18)
Paj P lrn_
NL Rn ·υΕ L NB- RN 3A.具有FDD之非再產生式中繼節點(RN)—如第1A圖 顯示之單格模型 此情形與配合FDD雙工做法被使用之再產生式中繼節 15 點間的差異在於UE之SINR為RN之SINR的函數,此處在被 連接至RN之終點UE的SINR以下式被給予: 40 1343721 sinrrn.ue --(~~p-^~-N (19) ^S-VE N + -~~ 、 h/W-W:J"VAA..S /?Λ. y 其結果為理想平衡不再設定在UE之SINR等於在rn者 而被導出。依據(19),在RN之SINR將被設定使得其不會防 止在UE之此目標SINR被獲得。然而’ NB傳輸功率必須被 5 控制以限制在RN之SINR上升至超過實務上被要求的而將 形成超額干擾與浪費傳輸功率之結果。
第5圖顯示NB與RN之設定如何就二種不同的展開情境 影響被連接至RN之UE的SINR。 因而,其可被看出最適解圍選用NB與RN之傳輪功率, 10 使得該系統在第5圖中顯示之表面的對角摺線上有效地操 作。藉由取(19)之第一階導數並找出NB或RN傳輸功率提高 會形成在UE之SINR提高最少的點來實現此解為可能的。 為了決定(19)之第一階導數,其被重寫為:
G pPtx,R r \ Lrn-UE jV i Pa RN , GpPa NB ^RN UE m 〈肌 Λ,β ./?:ν y 1 (nl λ ^^RN-UE (nl 、 pPtx'RN , + 、GpPa,NB /
sinrb (20) 定義 與 ,(20)可能被簡化 為: 少=
尸α,Λ Ptx.RN (21) + k2 41 1343721 求出SINR以/^,之變化率,差分的商數法則被使用:
.RN (22) 在已知被要求之梯度與下對(22)就/^,v求解,找到 最適NB傳輸功率為可能的:
k' (23)
為了在已知NB之傳輸功率下求出最適RN傳輸功率,現 在(21)之差分針對被執行。在此情形中,該第一階導數 以下式被給予: dy _K^{Ptx.RN ) f k, ~ Ptx.RN +k' (24) 10 且在已知NB之傳輸功率下,最適RN傳輸功率為:
P〇i.RN
k2 (25) 3B.具有FDD之非再產生式中繼節點(RN)—如第1B圖 顯式之二格模型 在二格模型中,終點UE在格邊緣之較壞情形的SINR以 15 下式被給予: SINR,
RN .+ 〇Λ,
L RN-υε (26)
L
RN-VE
^RN-UE ^^^NB-RN (NL Ί iyi^RN-UE / \ m jyj^NB~RN pPt^RN > Q1P p1 tx.NB ) 假設二RN之傳輸功率相等,其展開在整個二格為相同 42 1343721 的且A ,。⑽=ΛΛ, ’則(26)之簡化形式以下式被給予:
SINR RN-UE , (27) 1 飞'^^ Ρ· mv 尸£!·λ + 1 (kt ) 、Ptx,RN / ^U,NB + 其第一階導數現在為: 办 L·
\ Pfx'NB + 涎2 > 因而最適NB傳輸功率以下式被給予: (28) (29) P-^J^--k2 最適RN傳輸功率係藉由針對pUJW取(27)之導數被求出:(30) dy i k2 \ y Λ ^.ΝΒ + 1 ) ^tx.RN )
因而最適RN傳輸功率以下式被給予 (31) p _PaJve][^、 ^tx.RN--:-*------
k2 + P,.NB 4Α·具有TDD之非產生式中繼—如第丨A圖顯示之單格 模型 此情形除了現在來自NB之干擾因NB與RN在相同頻率 且同時發射的事實所致地必須被考慮之事實外類似上述的 15非再產生式。在此情形中,正在接收被RN發射之通訊信號 的UE之SINR以下式被給予: 43 1343721 SINR,
尸α.ΛΛ' Pjx.RN (32)
r.MB 若太大’在UE之S1NR因RN傳輸功率不充足所 致地被限制且很可能對RN之連接的連結效能更大程度地 進行對NB之連接的連結效能之區域被減少。相反地,若其 5 太小,則在UE之S1NR被RN之低SINR加以限制。
在此情形中,其平衡甚至比如第6圖之配合具有FDD雙 工做法被運用的非產生中繼節點之情形更細緻。該最適操 作點藉由找出(32)之第一階導數等於0的點被給予。為了找 出此最適點,(32)首先被重組為以下之形式: 10 SINR„
G pPix'RN Λ/ + - 尸αΛ (33)
GpPtx.S ϊνΖ~
NB-RS \ (NL ) m RN-UE f \ m iyL^NB RN ^RS-UE^ix.NR 、S 户u ./W / 、GpPtxNB> ^ ^ SB-UE^tx.RK·
NLC NL, 使用上面之定義,由上面3A之描述與,簡化 \^NB-UE ) 15 (33)為下式為可能的:
Ptx'h l 敎 y = SINRr G„ 與又·2
Gl 卜] (k2 ) ί^^.Λ,Ί 、Pa'RN / 、Ptx'NB ) 、Ptx'RN 》 尸《·ΛΛ Ρα,ΝΒ +k2 + pL· 44 (34) 1343721 下一步為藉由解下式求出(34)之拋物線函數的單一最 大值: f= 〇 (35) 使用商數法則求(34)之第一階導數:
人· k ~p~ Ptx,NB +k2 + 下L P^B - Pw ay rtx、RN rtx.RN 2kx ^tx.RN ^α.ΛΛ
Ptx.NB (36) ❿ p — Pa.NB+k1+J^pim
ttRlS' ^tx.RN y之最大值藉由設定(36)等於〇且對Pm vs求解而被求得 隨後在UE之最大SINR藉由設定下式被獲得: 10
^ιχ.ΧΒ +^2 +~ ^α,.νβ ~ ru、RN ^tx.RN 、2k, -~十-- ΝΒ (37) ^a.ft:V^2 \~2k~ 所以在已知RN之傳輸功率下,使用連結以求得確保被 連接至RN的UE之最大SINR的對應之nb傳輸功率為可能 15 的。 就已知NB傳輸功率求出最適rn傳輸功率之情形而 言,類似上面配合FDD雙工做法被運用的非產生式中繼節 點情形之做法可被使用成為UE之SINR不為RN傳輸功率的 拋物線函數。為求出最適RN傳輸功率,傳輸被重組為下弋. 卜] 十 f k2 λ + k'Ptx'NB ^α.ΛΛΓ^2 K^tx,RN , 、Ρα,ΠΝ , ρ V α.ΝΒ ) 七kiPa ΝΒ ·ν k' pa
、RN 45 (38) 20 1343721 現在其第一階導數為: dy
=V (39)
尸ίι'Λ"人’2 ^tx.NB
在已知NB傳輸功率下就Aw解發射得到最適之RN傳輸 功率:
Pa.R
Pa,s fP-fk'-(^a,s^, _V_ k2 (40) 10 藉由觀察第6圖之表面及由(34)之形式與接收之結果, 明顯的是,若NB傳輸功率小於SINR之變化率,RN傳輸功 率將以RN傳輸功率提高而降低。然而,就大的NB傳輸功率 之情形而言,UE之SINR近似於RN傳輸功率的線性函數。 其結果為此情形中對該問題之解如(40)被彙整者將為無限 15 的。 4B.具有TDD之非產生式中繼一如第1B圖顯示之二格 模型 由格邊緣之UE的觀點而言,其較槽情形為當鄰近之格 以就RN傳輸被使用的相同時間槽運用TDD做法時。若其被 20 假設該等格在大小上與同一展開相等且發射功率設定及 46 (41)1343721
SINR
GpPai RN-UE ~ f L Dx,_"r
N _j__^tx.RN_JGpPa NB . GpPa RN
Lrn-veSINRNR_Rl Lnb_uf ^rn-ve j (NL Ί iyj^R.S-VE / \ m iyLjNB-RN ^^RN UE^tx.NB 、GρΡα'κΝ , < ^ρ^ιχ,ΝΒ χ ^ ^SB-UE^tx.RN j + 1 在此情形中,(4)之簡化形式為:
SINR RN-υε k 1 1 众 2 2/:, ^ + — +-Px.NB + 1
PtxMN Ptx.NB Ptx、RN ^tx.SB (42) k'
Ptx'i
^tx.NB +^2 +"^ Pa.NB ^a.RN 且其第一階導數為: 10
Pu.RN
尸ίί,ΛΒ +"^ ^tx.NB ~^lxj ^rx,RN
^tx.R -+ 1 2k'
k' 4k, p + 1 + 尸rx 灿 ra.RN rix.RN (43)
,^α.ΝΒ +^2 + — P:x, ^tx,RN 予: 最後,其最大值藉由設定(43)等於0及對ρα.Λ,Β求解而被給 丄+ 1、
x.RN
J
„ , 2L· ,Ptx、NB +k2+ — Ptx'm = Ptx' 卜tx、RN
NB k'
+ \ + -^-R p p tx,NB rtx.RN rtx.RN j (44) , 2k, , 4k, Ί
灸2 Ptx、NB = ? Pix'NB
^U.RN ^tx.RN
R
'NB
^tx,RN 2L· 在已知NB傳輸功率下為求得最適RN傳輸功率,(42)被 47 15 11343721 重組為: k' (45) ^n.RN Pfx.NB ^tx.Ru
Pa.RN + 21(Λ,,Β^Ρα^ 現在其第—階導數為 dy d¥^)'
kj_+2k,Pa., f / k' +2kiP^B+Pa/IN
JhJ Pa.NB ) ▽ (46) 在已知NB傳輸功率下對& μ解(46)得到最適RN傳輸功 率: 10
(47)
再次地說’就大的NB傳輸功率之情形而言,UE之SINR 近似於RN傳輸功率的線性函數。其結果為(47)之解將為無 15 限的。 現在最適傳輸功率平衡將根據上面就不同中繼與雙工 做法就二分離之展開情境被發展的解被發展。這些展開情 境在表III被彙整及(48)中之路徑損失公式的傳播參數在表 IV被彙整。 (48)
L = 6 + 10/1 log J 48 20 1343721 此處L為以dB表示之路徑損失、b以3]3被表示而在表中 與η被給予、及d以公尺表示之發射器_接收器的隔離。 表III展開情境 情境 參數 1 2 5半徑 1867m 中繼位置 933m__1400m
發射器-接收器隔離與格半徑相同(即UE位於格半 徑)。被引述之RN位置係相對於NB所位處的格之中心。所 以RN位置為由NB至RN之距離。然後rN-ue為格半徑與 NB-RN隔離之差。 10 表IV傳播參數 參數 NB-UE 連結 NB-RN RN-UE b (dB) 15.3 15.5 28 η 3.76 3.68 4
再產生式中繼 就FDD將表III與表IV被給予之值代之公式(3)與(5),及 15就TE)D代入(12)與(17),在已知RN傳輸功率求得最適1^8傳 輸功率為可能的。第7A圖就FDD與TDD二者及就二展開情 境顯示最適NB傳輸功率為rn傳輸功率之函數。 具有FDD之非產生式中繼 將參數代入(23)與(24) ’如第7B圖顯示地為二展開情境
49 1343721 求出最適NB傳輸功率為可能的。 具有TDD之非產生式中繼 將參數代入(37)與(44),如第7C圖顯示地為二展開情境 求出最適NB傳輸功率為可能的。 5 系統層級之模擬結果 運用具有TDD雙工而在每第三個傳輸時段發射中繼之 多傳送站HSDPA網路的系統模擬已被進行以根據第7C圖 之結果來認證被預測的最適傳輸功率設定,而以平均封包 傳呼產生被決定為RN與NB之傳輸功率於最適點周圍變化 10 的傳輸功率。 現在上面表111之二個展開情境的系統等級之模擬結果 細節將被提出。該等模擬參數在下面表V與表VI中被列出。
表V展開參數 參數 值 格間隔離 2.8 km 基地台 區段/格 3 大線南度 15m 天線增益 17 dBi RN天線 120° Posi位置 |/2與3/4格半徑 中繼台 個數/格 9 天線南度 5 m 天線增益 17 dBi 每區段個數 50 初始分配 隨機 使用者設備 速度 3 km/h 方向 半導向 更新 20 m
訊務模型 WWW 50 15
基地台/中繼 節點 表VI模擬參數 值 '可變的—— 總數之20% Chase指令 15 1.78 Mbits 沒錯誤的 參數 ~HS-DSCH 功率 CPICH功率 HARQ做法 HS-DSCH/訊框 中繼緩衝器大小 Ack/NAck 檢測 NB排程器 循環
使用者設備 熱雜訊密度 雜訊數字 檢測器 -174 dBm/Hz 5dBm MMSE 就二種展開情境而言,使用者對具有30dBm之NB傳輸 功率的單傳送站系統被觀察所遭受之平均封包傳呼產出的 5增益被描繪成為四個不同RN傳輸功率的函數。第8A圖顯示 展開情境1之增益,及第8B圖顯示情境2之增益。
注意’ NB對UE連結之通道增益比NB對RN及RN對UE 連結較高3dB。此意即由另一NB被連接至RN之UE遭受的干 擾為參照第7A、7B與7C圖被討論之連結分析所使用者的二 10 倍。該通道增益係因被發射之信號的重複次數被接收之事 實所致,當所有這些之功率被加入時,再被發現就NB對UE 之情形,總功率為NB對RN或RN對UE通道者的二倍。由於 3dB等於二倍,此考慮到該3dB增益。由於通道增益就NB 對UE通道為較高之結果,此意即被接收之信號功率將比達 15 到無通過多路徑的通道增益被考慮之點的分析被使用者較 高3dB(或為二倍)。 連結式預測與系統槿擬之比較 51 1343721 第9圖顯不就每一展開情境之TDD對非再產生式中繼 的最適仙傳輸料絲RN物功率之純,_其被假設 NB對從連結比起其他連結具有3犯之增益。在此情形中, 為模擬中被使用之RN傳輸功率於NB被預測的傳輸功率以 5及若這些設定被使用且最大值為可達成的會被遭受之產出 增亦在表VII中被列出。 表VII預測最適NB傳輸功率及由此設定所得之模擬產 益結果與最大 0 RN傳輸 功率 (dBm) 預測值 16 19 22 25 -0.5 1 2.5 4 NB傳輸功率(dBm)與使用者封包產出增益 f境1 情境2 最大增益預測值產出增益最大增益 33% 38% 41% 49% 40% 43% 46% 51% 8.8 10.3 11.8 13.3 60% 65% 68% 72% 67% 74% 74% 75% 10 增益的比較 表VII、第7A圖與第8B圖建議,若功率平衡依據本發明 之較佳實施例使用根據上面被發展的公式之技術被執行, 則被選用的功率平衡一般將在該最適點之區域内。特別 15是,就被使用之傳輸功率而言,其增益被顯示永遠在該可 達成的最大值之10%内,而其差係因使用二格模型將多格 系統模型化的缺點所致。 傳輸功率平衡之必要性在第8A圖與第8B圖二者呈現 的結果為明顯的,此處被顯示若NB傳輸功率被提高超過最 20適點,則不管更多信號能量之放射,增益的重大降級將被 遭遇。其亦被顯示若NB傳輸功率小心地被選用,則2^^傳輸
52 S 1343721 功率之增益的靈敏度被降低。 I:圖式簡單說明3 第1A圖顯示一無線通訊系統之單一格/中繼模型; 第1B圖顯示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二格/中繼模型; 5 第2A與2B圖顯示可根據路徑損失公式(A)用一多傳送 站通訊系統被達成之理論增益的圖形呈現; 第3圖顯示實施本發明之第一層面的法則; 第4圖顯示實施本發明之第二層面的法則; 第5A-5B圖顯示在具有非再產生式中繼節點且使用 10 F D D雙工技術之多傳送站通訊系統的情形中起點傳輸功率 與中間點傳輸功率間之關係; 第6A-6B圖顯示在具有非再產生式中繼節點且使用 TDD雙工技術之多傳送站通訊系統的情形中起點傳輸功率 與中間點傳輸功率間之關係; 15 第7A-7C圖顯示作為RN傳輸功率的函數之最適NB傳 輸功率; 第8A-8B圖顯示在多傳送站系統之使用者觀察的產出 之平均增益中在與就單一傳送站系統被觀察者被比較的變 異之圖形呈現;以及 20 第9圖顯示作為RN傳輸功率之函數的最適NB傳輸功 率,此處其被假設終點與終點裝置間之通訊連結與較短的 多傳送站連結下具有3dB增益。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無) 53

Claims (1)

  1. 十、申請專利範圍·· 丨.-種通訊系統,包含一起點裝置、一基地台與至少一中 間裝置’ 4起點裝置為可操作㈣發射―通訊信號經由 =或每—中《置至該基地台,其中該基地台包含-j標導出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導出在該基地台被接收之 —通訊信號的品質之—個或多個指標,該系統包含: (1)-指標離差檢測設料可操作的以檢測被該基 地台導出的該等或其中之一指標中的離差; (…一控制設施在該基地台中被提供,包含一第一 。十算-又施為可操作的以在此一離差之檢測隨後為該中 間,置計频的傳輸功率,或為料㈣置與該基地台 計算新的傳輸功率,此將傾向於⑷實質地降低在該中間 裝置被接收之-通訊信號的一品質量測與在該終點裝 被接收之if 6f^號的一品質量測間之不平衡;或(b) 實質地防止該不平衡產生。 2. ^申清專利範圍第】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被該基地 台導出的該一指標包含在該基地台被接收的-通訊信 號強度之一量測。 3· ^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被該基地 台導出的該一指標包含在該基地台被接收的—通訊信 號之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SINR)的一量測。 ^申請專利範圍”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被該基地 台導出的該一指標在該基地台被接收之—通訊信號品 質與為該基地台被設定的被接收之目標信號品質間的 54 1343721 控制設施判定該新的傳輸功率大於該最大傳輸功率,該 第一計算設施為該中間裝置計算第二新的傳輸功率,其 不超過該中間裝置的最大傳輸功率。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控制設 5 施為可操作的以接收一輸入信號,其允許該控制設施判 定該請求是否因為該基地台所設定之目標品質指標變 化而產生的被該基地台導出之目標指標變異的變化所 致。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若其被判 10 定該請求係因由該基地台被導出之目標指標的變異之 變化所致,該第一計算設施進一步為可操作的以根據為 該中間裝置被計算之新的傳輸功率來為該起點裝置計 算新的傳輸功率,而傾向於實質地防止在該中間裝置被 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一品質量測與在該基地台被接收 15 之一通訊信號的一品質量測間之不平衡會產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在為該起 點裝置計算新的傳輸功率隨後,該控制設施為可操作的 以判定該基地台之新的傳輸功率是否大於該起點裝置 之最大傳輸功率。 20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若其被該 控制設施判定該新的傳輸功率大於該起點裝置之最大 傳輸功率,該第一計算設施為該起點裝置計算不超過該 最大值之一第二新的傳輸功率。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通訊系統1其中該第一計 56 1343721
    10 15 算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在為該起點裝置計算第二新 輸功率隨後為料職置計算第二新的傳輸功率, 傾向於防止一不平衡會產生。 1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中間裝 置包含-指標導出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導出被中間裝置 接收之-通訊信號的品f_個或多個指標,其中該中間 裝置與該基地台為可操作的以發射該等指標至該控制 設施,該控制設施進一步包含: ⑴一不平衡檢測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檢測被該基地 台與被該中間裝置該等指標間的不平衡;以及 (η)-第二計算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在此不平衡之檢 測隨後為該起縣置計算新的傳輸功率,其將傾向於實 質地降低該不平衡。 16.如申請專職圍第丨5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如可能情 形地被每一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導出的該一指標包 含在該基地台或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強 度之一量測。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如可能情 形地被每一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導出的該一指標包 含在該基地台或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信 號對干擾加雜訊比(SINR)之一量測。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ι7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不 平衡檢測設施包含一路徑損失更新設施為可操作的以 由該基地台與該中間裝置接收該等指標隨後或在用該 57 1343721 控制設施被接收該一或二指標的變化隨後來決定在該 起點裝置與該中間裝置間及在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〆 間被發射之一通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損失之一量測。 _ 丨9·如中請專職圍第18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路徑損 -5 失更新設施決定在此通訊信號被發射時在該起點裝置 - 與該中間裝置間被發射之一通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損 失之一量測。 •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路徑損 失更新設施決定在此通訊信號被發射時在該中間裝置 1〇 與该基地台間被發射之一通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損失 之一量測。 21 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〇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中間裝 置可為可操作的以發射一傳輸功率指標,其為該中間裝 置對該路徑損失更新設施之現行傳輸功率的一量測之 15 指示,該路徑損失更新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接收該傳輸功 ® 率指標及運用該傳輸功率指標來決定該中間裝置與兮 基地台間被發射之一通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損失。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中間裝 置之傳輸功率的知識係由⑴在初始時間之該中間裝置 2〇 的傳輸功率量測;及(ϋ)由該初始時間起已發生之該中 間裝置的傳輸功率變化之知識而被決定。 2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指標離 差檢測設施係在該基地台中被提供,及其中該基地台進 步包含一請求發射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在用該指標離 58 1343721 差檢測設施檢測一離差隨後直接地或經由該中間裝置 裝置發射一睛求至該第一计真設施用於為該中間裝置 計算新的傳輸功率,此將傾向於(a)實質地降低在該中間 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一品質量測與在該基地台 5 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一品質量測間之不平衡;或(b) 實質地防止該不平衡產生,及其中在沒有來自該基地台 之對邊中間裝置的傳輸功率變化之請求與遵循被該傳 播損失更新設施所決定的在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所 遭爻之該路徑損失的量測變化下,該第二計算設施為可 1〇 操作的以計算該起點裝置之傳輸功率變化,其被要求以 傾向於平衡在該中間裝置被接收的一通訊信號之品質 量測與在该基地台被接收的一通訊信號之品質量測。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控制設 =為可操作的以接收-輸人信號’其允許該控制設施判 15 ㈣請求是^因為該基地台所設定之目標品質指標變 化而產生的被該基地台導出之目標指標變異的變化所 致,及其中該輸人信號包含在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間 如違路徑損失更新設施所決定之被遭受的該路徑損失 之一指標。 、 25:種通訊系統,其包含—起點裝置、—基地台置與至少 中間裝置,该起點裝置為可操作的以經由該等每一中 間裝置發射-通訊信號至基地台,基地台包含—控制設 知’其中每-該基地台與該中間裝置包含:一指掉導出 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導出分別在該基地台或該中間裝置 59 1343721 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品質的一個或多個指標,其中該控 制設施為可操作的以由每一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接收 該一指標,該控制設施包含: (i) 一不平衡檢測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檢測被該基地 5 台導出之該一指標與被該中間裝置導出之該一指標間 的一不平衡;以及 (i i) 一計算設施為可操作的以在檢測此不平衡隨後 為該起點裝置計算新的傳輸功率,其將傾向於實質地降 低該不平衡。 10 2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被每一該 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導出的該一指標包含分別在該基 地台或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強度之一量 測。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被每一該 15 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導出的該一指標包含分別在該基 地台或該中間裝置被接收之一通訊信號的信號對干擾 加雜訊比(SINR)之一量測。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不平衡 檢測設施包含一路徑損失更新設施為可操作的以由該 20 基地台與該中間裝置接收該等指標隨後或在用該控制 設施被接收該一或二指標的變化隨後來決定在該起點 裝置與該中間裝置間及在該中間裝置與該基地台間被 發射之一通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損失之一量測。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路徑損 60 (S > 失更新設施決定在此通訊信號被發射時在該起點裝i 與該中間裝置間被發射之一通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才員 失之一量測。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路徑損 失更新設施決定在此通訊信號被發射時在該中間裝置 與該基地台間被發射之一通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損失 之一量測。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中間裝 置可為可操作的以發射一傳輸功率指標,其為該中間裝 置對該路徑損失更新設施之現行傳輸功率的一量測之 指示,該路徑損失更新設施為可操作的以接收該傳輸功 率指標及運用該傳輸功率指標來決定該中間裝置與該 基地台間被發射之一通訊信號所遭受的路徑損失。 3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中間裝 置之傳輸功率的量測係由(i)在初始時間之該中間裝置 的傳輸功率量測;及(U)由該初始時間起已發生之該中 間裝置的傳輸功率變化之知識而被決定。 .如申吻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計算設 施為可操作的以遵循在該起點裝置與該_間裝置間被 遭受的路徑損失量測之變化來計算該起點裝置的傳輸 功率變化’频要求讀向於平衡在料巾間與基地台 被導出之信號強度指標。 34=申料職圍妨摘紅舰线,以該控制設 知為可操作的以在為該起點裝置計算新的傳輸功率隨
TW095121652A 2005-06-17 2006-06-16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transmit power of one or more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computer program TWI34372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5253785A EP1734668B1 (en) 2005-06-17 2005-06-17 Power control in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15730A TW200715730A (en) 2007-04-16
TWI343721B true TWI343721B (en) 2011-06-11

Family

ID=35058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21652A TWI343721B (en) 2005-06-17 2006-06-16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transmit power of one or more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computer program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812043B2 (zh)
EP (3) EP1734668B1 (zh)
JP (2) JP2006352890A (zh)
KR (2) KR100789085B1 (zh)
CN (2) CN1881833B (zh)
DE (2) DE602005009340D1 (zh)
TW (1) TWI3437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34666A1 (en) * 2005-06-17 2006-12-20 Fujitsu Limite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369879A3 (en) * 2005-06-17 2011-11-09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DE602005009340D1 (de) * 2005-06-17 2008-10-09 Fujitsu Ltd Leistungsregelung im Mehrstreckenkommunikationssystem
EP1734663B1 (en) * 2005-06-17 2011-06-15 Fujitsu Limited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34665B1 (en) * 2005-06-17 2011-08-10 Fujitsu Limited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801995A1 (en) * 2005-12-21 2007-06-27 Fujitsu Limited Signalling in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s
GB0619454D0 (en) * 2006-10-02 2006-11-08 Fujitsu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595670B (zh) * 2006-11-01 2012-05-23 Lm爱立信电话有限公司 基于mimo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sinr反馈方法和装置
GB2443464A (en) * 2006-11-06 2008-05-07 Fujitsu Ltd Signalling in a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s
GB2447883A (en) * 2007-03-02 2008-10-01 Fujitsu Ltd Bandwidth allocation in multi-ho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417255B2 (en) * 2007-03-16 2013-04-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and power control in a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47635A (en) * 2007-03-19 2008-09-24 Fujitsu Ltd Scheduling qo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nodes within a predetermined time unit in wimax systems
US8781392B2 (en) * 2008-01-16 2014-07-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relay
US8638710B2 (en) * 2008-10-31 2014-0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relays for broadcast transmission
WO2010128901A1 (en) * 2009-05-04 2010-11-1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etermining the repetater gain in dependence of interference
EP2557840A4 (en) * 2010-04-06 2015-03-18 Alcatel Lucent METHOD, EQUIPMENT AND N UD TO DETERMINE QUALITY OF SERVICE IN EACH LINK SECTION
JP4920780B1 (ja) * 2010-10-08 2012-04-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及び方法
KR101665568B1 (ko) 2010-12-08 2016-10-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의 분산 송신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5463419B2 (ja) * 2011-02-16 2014-04-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GB2488153B (en) * 2011-02-18 2013-07-17 Sca Ipla Holdings Inc Communication units and methods for supporting power control of broadcast communication
CN103493548A (zh) * 2011-05-05 2014-01-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功率补偿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GB2493782B (en) * 2011-08-19 2016-07-27 Nvidia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GB2493781B (en) 2011-08-19 2016-07-27 Nvidia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TWI489896B (zh) * 2011-11-01 2015-06-21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行動裝置、基地台、直接通訊系統及其功率控制方法
JP2014060696A (ja) * 2012-08-22 2014-04-03 Kyocera Corp 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中継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9686690B2 (en) * 2014-08-29 2017-06-20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culating a coverage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61054A (en) * 1977-12-15 1981-04-07 Harris Corporation Real-time adaptive power control i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PE6291A1 (es) 1989-09-14 1991-03-13 Pcn One Ltd Sistema movil de comunicacion por radio
US5029164A (en) * 1990-04-13 1991-07-02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Congestion avoidance in high-speed network carrying bursty traffic
US5204970A (en) 1991-01-31 1993-04-20 Motorola,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transmit power of a subscriber unit
US5293639A (en) * 1991-08-09 1994-03-08 Motorola, Inc. Reduction of power consumption in a portable communication unit
JPH07264651A (ja) 1994-03-18 1995-10-13 Fujitsu Ltd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5592154A (en) * 1995-06-05 1997-01-07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oritizing communications in a two-wa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192038B1 (en) 1995-10-18 2001-02-20 Mdivers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mploying aggregation for digital signals
JP2968717B2 (ja) * 1996-04-25 1999-11-02 静岡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時分割多重伝送装置
WO1997046038A2 (en) 1996-05-28 1997-12-04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Cellular radio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ir operation
US5724659A (en) * 1996-07-01 1998-03-03 Motorola, Inc. Multi-mode variable bandwidth repeater switch and method therefor
CA2411996C (en) * 1997-04-24 2009-09-08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CA2299546C (en) * 1997-08-01 2006-10-17 Salbu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prietary) Limited Power adaption in a multi-station network
US6104700A (en) * 1997-08-29 2000-08-15 Extreme Networks Policy based quality of service
US8072915B1 (en) 1998-06-12 2011-12-06 Ericsson Ab Common power control channel in a CDMA system and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such a channel
US7406098B2 (en) * 1999-01-13 2008-07-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application flows having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s
US6317435B1 (en) * 1999-03-08 2001-1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ximizing the use of available capacity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627189B1 (ko) * 1999-06-28 2006-09-22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망에서 전력선을 이용한 중계 시스템
JP3782616B2 (ja) * 1999-08-31 2006-06-0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ブースター、監視装置、ブースター・システム、制御方法および監視方法
US6687509B2 (en) * 1999-12-29 2004-02-03 Airnet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Backhaul power control system in a wireless repeater
DE60134534D1 (de) 2000-02-23 2008-08-07 Microsoft Corp Dienstqualität über wege mit einer drahtlosen verbindung
DE10017930A1 (de) * 2000-04-11 2001-11-15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Sendeleistungsregelung in einem Funk-SIGMAommunikationssystem
SG99310A1 (en) 2000-06-16 2003-10-27 Oki Techno Ct Singapore Pte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ignal degradation
US7149795B2 (en) * 2000-09-18 2006-12-12 Converged Access, Inc. Distributed quality-of-service system
JP3582484B2 (ja) 2000-12-08 2004-10-2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器
JP3543959B2 (ja) * 2001-02-16 2004-07-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基地局
JP3543770B2 (ja) * 2001-02-20 2004-07-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送信ダイバーシチ適用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US7113745B2 (en) * 2001-02-21 2006-09-26 Ericsson Inc. Method to achieve diversity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3657530B2 (ja) * 2001-05-15 2005-06-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574230B1 (en) * 2001-05-31 2009-08-11 Sprint Spectrum L.P. Remote base station with transmit power control
JP3704493B2 (ja) 2001-10-17 2005-10-1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ツリー型マルチホップ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の送信電力設定方法及び送信電力設定プログラム
CN100440750C (zh) 2001-11-20 2008-12-0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受反向链路功率控制的中继器
JP2003158543A (ja) * 2001-11-22 2003-05-30 Anritsu Corp 中継装置及び中継方法
KR100412014B1 (ko) 2001-12-13 2003-12-24 주식회사 에이스테크놀로지 전력제어 기능을 갖는 중간 주파수 방식의 중계기와전력제어 방법
SG110012A1 (en) * 2001-12-28 2005-04-28 Ntt Docomo Inc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relay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packet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JP4319404B2 (ja) 2001-12-28 2009-08-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中継局、移動局及びパケット送信制御方法
JP4014893B2 (ja) * 2002-03-01 2007-11-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マルチホップ接続用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これに用いる無線局
US6954435B2 (en) * 2002-04-29 2005-10-11 Harris Corporation Determining quality of service (QoS) routing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KR100746501B1 (ko) 2002-05-27 2007-08-07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송신국, 수신국, 중계국, 통신 경로결정 방법 및 통신 경로 결정 프로그램
DE50302345D1 (de) * 2002-06-21 2006-04-13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kommunikationsstation zum bertragen von daten
JP3939603B2 (ja) 2002-06-26 2007-07-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中継伝送システム
US7355993B2 (en) * 2002-06-27 2008-04-08 Adkins Keith 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ward link gain control in a power controlled repeater
US7177275B2 (en) * 2002-07-26 2007-02-13 Kenneth Stanwood Schedul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at offer multiple classes of service
FR2843503B1 (fr) 2002-08-08 2004-10-15 Thomson Licensing Sa Procede de reglage pour recepteur de signaux transmis par salves et recepteurs correspondants
JP3785137B2 (ja) 2002-11-22 2006-06-14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計測情報送信装置及び多点計測情報収集システム
RU2005121147A (ru) * 2002-12-05 2006-01-20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US)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для установки усиления обратно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ретрансляторов в системах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US7254769B2 (en) * 2002-12-24 2007-08-0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itute Encoding/decoding apparatus using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US7155236B2 (en) 2003-02-18 2006-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ed and autonomous transmission and acknowledgement
EP1599232B1 (en) * 2003-02-21 2013-08-14 Electro-Cat, LLC System for measuring cross-sectional areas and pressure gradients in luminal organs
CN1826780B (zh) * 2003-05-28 2010-04-28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协同中继的无线通信网络的方法和结构
US7184703B1 (en) * 2003-06-06 2007-02-27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ulti-hop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having relay equipments which select signals to forward
EP1641146A4 (en) 2003-06-16 2012-07-18 Ntt Docomo Inc CONTROL DEVICE AND RADIO CONTROL METHOD
JP4453288B2 (ja) 2003-07-09 2010-04-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網、移動体端末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アウタループ電力制御方法
CN1833370B (zh) 2003-07-30 2010-05-12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使用下链传输功率检测进行限制动态范围的下链功率控制
AU2003260446A1 (en) 2003-08-21 2005-03-10 Docomo Communications Laboratories Europe Gmbh Resource reserv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with distributed medium access control
US7388838B2 (en) * 2003-08-29 2008-06-1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able QoS based admission control and scheduling WLANs
US7400856B2 (en) 2003-09-03 2008-07-15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s
JP4447281B2 (ja) * 2003-10-20 2010-04-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電力制御装置
JP4237605B2 (ja) 2003-11-04 2009-03-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中継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JP4216694B2 (ja) 2003-11-07 2009-01-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及び送信電力設定方法
JP4153866B2 (ja) 2003-11-27 2008-09-24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622658A (zh) 2003-11-28 2005-06-0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提高移动通信体系的中继性能的方法和装置
SE0303602D0 (sv) 2003-12-30 2003-12-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self-organizing cooperative network
JP2005236752A (ja) 2004-02-20 2005-09-02 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Agency マルチホップ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7376122B2 (en) * 2004-02-23 2008-05-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 quality source routing
GB0405334D0 (en) 2004-03-10 2004-04-2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for exchanging signals via nodes
US7483493B2 (en) * 2004-03-10 2009-01-27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mbined frequency-time domain power adaptation for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20050095307A (ko) * 2004-03-26 2005-09-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패킷 데이터 스케줄링 장치 및 방법
JP2005328525A (ja) * 2004-05-04 2005-11-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上りリンクパケット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ソフトハンドオーバー端末機の最適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セルを選択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KR101008636B1 (ko) * 2004-05-04 2011-0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소프터 핸드오버시에 적용되는 패킷 전송 성공 여부 전송방법
US7584397B2 (en) 2004-06-10 2009-09-0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data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and controlling H-ARQ processes
KR100957408B1 (ko) * 2004-06-17 2010-05-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분할 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지원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9294218B2 (en) 2004-07-16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prediction in fractional reuse systems
US7606142B2 (en) * 2004-09-30 2009-10-20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hared backup allocation in networks based on partial information
CN101112014B (zh) 2005-01-31 2011-04-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发送方法
CN101167294B (zh) * 2005-02-17 2013-07-17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协同中继的方法和装置
US7738859B2 (en) * 2005-03-10 2010-06-15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ulti-nod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requesting, reporting and collecting destination-node-based measurements and route-based measurements
US8644130B2 (en) * 2005-03-18 2014-02-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bcarrier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multihop relay network
RU2396709C2 (ru) * 2005-03-18 2010-08-10 Панасоник Корпорэйшн Устройство мобильной станции и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EP1872540A4 (en) * 2005-04-11 2012-05-09 Nokia Corp METHOD AND DEVICE FOR ENABLING REAL-TIME PACKAG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86928B2 (en) * 2005-04-14 2009-02-03 Kddi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0488111C (zh) 2005-05-15 2009-05-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终端感知业务的wimax动态qos实现方法
CN100372304C (zh) 2005-05-15 2008-0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软交换设备感知业务的wimax动态qos实现方法
CN100527736C (zh) 2005-06-03 2009-08-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WIMAX网络的QoS实现方法
AU2006255441A1 (en) 2005-06-06 2006-12-14 Mobidia,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scheduling delivery of packets
EP1734663B1 (en) * 2005-06-17 2011-06-15 Fujitsu Limited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34665B1 (en) * 2005-06-17 2011-08-10 Fujitsu Limited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DE602005009160D1 (de) * 2005-06-17 2008-10-02 Fujitsu Ltd Leistungsregelung im Mehrstreckenkommunikationssystem
EP2369879A3 (en) * 2005-06-17 2011-11-09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34666A1 (en) * 2005-06-17 2006-12-20 Fujitsu Limite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DE602005009340D1 (de) * 2005-06-17 2008-10-09 Fujitsu Ltd Leistungsregelung im Mehrstreckenkommunikationssystem
CN100459797C (zh) 2005-07-05 2009-0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接入网络中提供区别服务的实现方法
US8554232B2 (en) 2005-08-17 2013-10-08 Apple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wireless multi-hop relay network
CN101300805B (zh) 2005-09-08 2011-12-14 北方电讯网络有限公司 具有多个异构物理层模式的空中接口协议体系结构的负荷平衡
US8391254B2 (en) * 2005-10-06 2013-03-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hannel configuration and bandwidth allocation in multi-hop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P1773091B1 (en) 2005-10-06 2018-1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configuring channel and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a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801995A1 (en) 2005-12-21 2007-06-27 Fujitsu Limited Signalling in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975199B2 (en) * 2006-04-03 2011-07-0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Relay-assisted HARQ transmission system
GB2440984A (en) 2006-08-18 2008-02-20 Fujitsu Ltd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40982A (en) 2006-08-18 2008-02-20 Fujitsu Ltd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43466A (en) 2006-11-06 2008-05-07 Fujitsu Ltd Relay station for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40985A (en) 2006-08-18 2008-02-20 Fujitsu Ltd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GB0619455D0 (en) * 2006-10-02 2006-11-08 Fujitsu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43465A (en) 2006-11-06 2008-05-07 Fujitsu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929478B2 (en) * 2007-03-13 2011-04-19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multi-hop OFDMA wireless network with cooperative relay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0216A (zh) 2010-06-09
TW200715730A (en) 2007-04-16
EP1919095B1 (en) 2010-12-08
JP2009153215A (ja) 2009-07-09
EP1919095A2 (en) 2008-05-07
EP1734668B1 (en) 2008-08-27
KR20070116759A (ko) 2007-12-11
US8812043B2 (en) 2014-08-19
JP5110028B2 (ja) 2012-12-26
EP2144467A2 (en) 2010-01-13
JP2006352890A (ja) 2006-12-28
EP2144467B1 (en) 2011-11-23
CN1881833B (zh) 2010-05-26
CN101730216B (zh) 2014-04-16
KR20060132479A (ko) 2006-12-21
CN1881833A (zh) 2006-12-20
DE602005025261D1 (de) 2011-01-20
KR100999318B1 (ko) 2010-12-09
EP2144467A3 (en) 2010-03-31
EP1734668A1 (en) 2006-12-20
EP1919095A3 (en) 2008-10-29
KR100789085B1 (ko) 2007-12-26
US20070066240A1 (en) 2007-03-22
DE602005009340D1 (de) 2008-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43721B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transmit power of one or more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computer program
TWI322587B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450514B (zh) 無線電通訊系統、其所用之通訊方法、中繼站及基地台
CN1881825B (zh) 通信系统
KR100780524B1 (ko) 통신 시스템
KR100853606B1 (ko) 다중-홉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시그널링
JP5176291B2 (ja)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基地局、宛先装置及び中間装置
Asiedu et al. Optimal power splitting for 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in amplify-and-forward multiple-relay systems
Wang et al. Alternat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for power adjustment and receive filter design in multihop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Yu et al. Outage probability for cooperative diversity with selective combining in cellular networks
Zhang et al. BER-based power schedul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ulti-Hop Relaying IoTs Networks Using Hop-By-Hop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Under Impact of Co-channel Interference.
Yin et al. Distributed joint optimization of relay selection and subchannel pairing in OFDM based relay networks
Zhang et al. Symbol error rate of selective cooperation in Nakagami-m environments
CN104581860B (zh) 分段网络中具有生存时间保证的中继节点放置策略方法
Wu et al. A relay selection scheme for the downlink of cellular networks
Wu Energy-efficient nodes-cooperation transmission in unreliab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Li et al. Finite-SNR Diversity-Multiplexing Tradeoff for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s with Opportunistic Network Cod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