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25391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25391B
TWI325391B TW096127357A TW96127357A TWI325391B TW I325391 B TWI325391 B TW I325391B TW 096127357 A TW096127357 A TW 096127357A TW 96127357 A TW96127357 A TW 96127357A TW I325391 B TWI325391 B TW I3253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shield
duct
port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27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1206A (en
Inventor
Yukiya Ueda
Yukinori Kurakawa
Yohei Kawasaki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821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1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253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2539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Description

1325391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爲了解決上述課題’第1發明,擋風裝置(例如實施 方式的前整流罩16) ’是具有:安裝在車體的前方而具有 擋風罩(例如實施方式的擋風罩26)的擋風裝置主體(例 如實施方式的擋風罩單元25)、設置在上述擋風裝置主體 的前部而朝向前方開口的空氣導入口(例如實施方式的空 氣導入口 37)、設置在上述擋風裝置主體的上部而朝向上 方開口的空氣吹出口(例如實施方式的空氣吹出口 36)、 以及使上述空氣導入口與上述空氣吹出口予以連通的空氣 管道(例如實施方式的空氣管道27):在上述空氣管道的 側方,設置有:朝向車輛外側開口的的空氣排出口(例如 實施方式的空氣排出口 41a、41b、41c)。 藉由該構造,讓從擋風裝置主體的前部所設的空氣導 入口所進入的行駛氣流(從車輛前方吹來的外空氣)的一 部分,從空氣吹出口朝車輛側方吹出,以該空氣流來將行 駛氣流朝外側導引成避開擋風罩主體後方的騎乘者,則不 需要增大擋風裝置主體的車寬方向的寬度,除了能抑制擋 風裝置主體大型化之外,相對於流動於駕駛者側方的行駛 氣流,可提高擋風效果。 第2發明’在上述空氣管道的側方,設置有:具有上 述空氣排出口的管道(例如實施方式的管道40a、40b、 40c )。 藉由該構造’讓流動於空氣管道內的行駛氣流具有方 -6- 1325391 向性,而能有效地將其導引到空氣排出口,能讓空氣流具 有方向性而有效地使其朝車輛側方流動。 第3發明,上述空氣排出口是朝斜上方開口。 藉由該構造,能將行駛氣流朝外側導引成避開駕駛者 的尤其是耳邊或肩膀。 第4發明,上述空氣管道,隨著從上述空氣導入口朝 向上述空氣吹出口,在車體前後方向變窄而在車體左右方 向變寬。 藉由該構造,能抑制擋風裝置主體上部的車體前後方 向尺寸,也就是抑制擋風裝置主體的厚度尺寸,並且將擋 風裝置主體上部的車體左右方向的尺寸加寬,也就是將擋 風裝置主體的寬度尺寸加寬,涵蓋寬廣範圍,而能將行駛 氣流吹出。而由於擋風裝置主體的寬度尺寸很寬,所以容 易將流動於空氣管道內的行駛氣流朝向位於管道側方的空 氣排出口導引。 第5發明,上述空氣排出口,是沿著上述空氣管道的 上下方向設置有複數個。 藉由該構造,能得到涵蓋擋風裝置主體側方的上下方 向的寬廣範圍的擋風效果。 第6發明,上述管道是形成爲橢圓形狀。 藉由該構造,則能使在行駛氣流吹出時的空氣排出口 的空氣流的能量損失減少。 〔發明效果〕 1325391 藉由第1發明,則不需要將車寬方向的擋風裝置主體 增大,能抑制擋風裝置主體的大型化,能將車體小型輕量 化,並且相對於流動於車體側方的行駛氣流,可提升擋風 效果。 藉由第2發明,讓流動於空氣管道內的行駛氣流具有 方向性,能將其高效率地導引到空氣排出口,能有效地使 空氣流有方向性地朝向側方,所以具有容易使從空氣管道 側方所吹出的行駛氣流朝側方吹出的效果。 藉由第3發明,具有能抑制擋風裝置主體的高度,且 緩和駕駛者耳邊的噪音的效果,並且具有使要碰撞駕駛者 的肩膀附近的行駛氣流朝外側導引而緩和風壓的效果。 藉由第4發明,將擋風裝置主體上部作成具有輕量感 的外觀,並且可加寬得到行駛氣流的擋風效果的範圍,而 可更提昇擋風效果。而能容易使流動於空氣管道內的行駛 氣流朝側方吹出。 藉由第5發明’可加寬得到擋風裝置主體側的擋風效 果的範圍,而可更提昇擋風效果。 藉由第6發明’能讓在空氣導入口進入的行駛氣流高 效率地吹出*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面來說明該發明的實施方式。在以下的說 明的前後左右等的方向,沒有特別記載的話,是與車輔的 方向相同。而圖中箭頭FR是表示車輛前方,箭頭LH是 -8- 1325391 表示車輛左方,箭頭up是表示車輛上方。 第1圖所示的機車1,是具有低腳踏板2的速克達型 車輛,其前輪3是軸支承在前叉4’前叉4是經由車把桿 5而可轉向地樞支在車體框架6前端部的頭管7。在車把 桿5的上端部安裝著車把8,在該車把8的左右的把手 部,分別配設著:後煞車及前煞車的操作器也就是煞車柄 9。 在車體框架6的後部以其前端側爲中心可擺動地樞支 著擺動單元10。擺動單元10,是將設在其前部的引擎 11、與設在後部的動力傳達機構12作成一體的構造,在 動力傳達機構12後端側的輸出軸連結著後輪13。在擺動 單元10後端部與車體框架6後端部之間,配設有左右的 一對後避震器1 4。 車體框架6,是藉由主要由合成樹脂所構成的車體外 罩15所覆蓋。該車體外罩15,是具有:從前方涵蓋到兩 側方而覆蓋車體框架6的前部的前整流罩(擋風裝置) 16、從後方覆蓋車體框架6的前部的腿部護罩17、連續於 該前整流罩16的下端部而覆蓋車體框架6的下部的下外 罩18、從上方覆蓋車體框架6的下部的擱腳板19、以及 將車體框架6的後部予以覆蓋的左右的一對側外罩21。 在車體框架6的後部上方,配設有騎乘者(駕駛者及 後部搭乘者)用座墊22,該座墊22可將在兩側外罩21內 所配設的物品收容室(省略圖示)予以開閉。 在機車1的座墊22前部所乘坐的騎乘者(駕駛者 -9- 1325391 該空氣管道27,形成了 :從管道主體28涵蓋導入部 29而順暢地連續著的空氣流通路R。 在擋風罩單元25的上端部,設置有:作爲空氣管道 27的上部開口的空氣吹出口 36,該空氣吹出口 36是以: 擋風罩26的車寬方向中央部的上端部、與兩側壁部31及 後壁部32的上端部所圍繞。另一方面,在導入部29的前 端部’設置有:作爲空氣管道27的前部開口部的空氣導 入口 37,該空氣導入口 37是以:擋風罩延伸部33、兩側 壁延伸部34、後壁延伸部35所圍繞。 空氣導入口 37,是在前整流罩16的車寬方向大致中 央部朝向車輛前方開口,可將從車輛前方所吹來的外空氣 A (行駛氣流)導入到空氣管道2 7內(參照第1圖箭 頭)。 空氣導入口 37,從正面觀察爲下邊側(後壁延伸部 35側)較寬的梯形。另一方面,空氣吹出口 36是長方 形’在擋風罩單元25的寬度方向(相當於車體左右方 向)’是較空氣導入口 37更寬,在該厚度方向(相當車 體前後方向),較空氣導入口 37更窄。 而使其連通的空氣管道27,是從空氣導入口 37側朝 向空氣吹出口 36側,以使空氣流通路R在上述厚度方向 變窄而在寬度方向加寬的方式,和緩地變化而延伸。此 時’空氣管道27(空氣流通路R)的剖面積,從空氣導入 口 37到空氣吹出口 36是大致一定。換言之,空氣導入口 37的開口面積與空氣吹出口 36的開口面積大致相同。 -11 - 1325391 在空氣管道27的內部,從空氣導入口 37涵蓋到空氣 . 吹出口 36’設置有:沿著該空氣流通路r而區劃成具有 ; 大致相同剖面積的上端側經過路線與下段側經過路線的隔 . 壁部38。該隔壁部38,對於流動於空氣管道27內的行駛 氣流具有整流效果,並且有使擋風罩單元25的剛性提昇 的效果。 擋風罩單元25,與擋風罩26及空氣管道27都是以聚 ® 碳酸酯等的無色透明的樹脂製成,且在該印刷罩單元25 上的空氣管道27的兩側方的部位,例如實施黒色印刷 (塗裝等)處理。也就是說,構成擋風罩單元25的空氣 . 管道27的部位是作成透明體,則駕駿者D可透過擋風罩 單元25而可辨識車輛前方。 在前後方向與空氣導入口 37相對向的後壁部32的後 方,也可配置燈具,在該實施方式,例如配設遠光燈側頭 燈39H (參照第2圖)。也就是說,該遠光燈側頭燈39H ^ 的照射光,是透過空氣管道27的後壁部32,從空氣導入 口 37朝車輛前方照射》而在前整流罩16上的空氣導入口 3 7的兩側,配設有例如近光燈側的頭燈3 9L。 藉由在空氣導入口 3 7內配置遠光燈側頭燈3 9H ’則 既可將該頭燈39H配置在車體中央部,又能將空氣導入口 37配置在車體中央部。 如第4圖〜第6圖所示,在空氣管道27的下段側經 過路線的側壁部31,從上到下涵蓋三段而具備有:與空氣 管道27內連通的剖面爲橢圓形的管道40a、40b、40c。 -12- 1325391 該管道4〇a、40b、40c,是分別同長度的直線管道, 是設置成··沿著彎曲的擋風罩單元25的兩側部25a,25a 的曲率而指向車輛外側方的斜後方,且朝上方開口。而管 道40a、4 0b、40c的剖面形狀,是形成爲隨著從上端朝向 下段變小。 各管道40a、40b、40c,具備有:使從空氣導入口 37 進入的外空氣A(參考第1圖箭頭)成爲空氣流F吹出到 車輛後側方的空氣排出口 41a、41b、41c«而管道40a、 40b、4 0c,是以讓通過於車體正面及側面的行駛氣流e不 會進入到管道40a、40b、40c的方式’作成從車體正面觀 察是覆蓋於擋風罩單元25的兩側部25a、25a。而第4 圖、第5圖爲了可辨識主要部分,僅顯示管道主體28。 以預定導入壓力導入上述空氣導入口 37的外空氣a 的一部分,流動於空氣管道27內,成爲空氣流F從空氣 排出口 41a、41b、41c朝斜後側方吹出(參考第4圖〜第 6圖箭頭)。 藉由上述實施方式,從擋風罩單元25的上部中央部 的空氣吹出口 36將空氣流B(參考第1圖中箭頭)朝向 上方吹出’以該空氣流B將行駛氣流E(參考第1圖中箭 頭)全體導引成避開擋風罩單元25後方的駕駛者〇。藉 此’除了可抑制擋風罩高度之外,還能提高對於來自於駕 駿者D的正面的行駛氣流E的擋風效果。 因此,藉由抑制擋風罩高度可讓車體小型輕量化,尤 其可提升騎乘者(駕駛者D)的頭部位置也就是車體中央 -13- 1325391 部的擋風效果而減低耳邊的噪音。 藉由在擋風罩單元25內設置空氣管道27,則能高效 率地將行駛氣流導引到空氣吹出口 36,且能使吹出空氣流 B有效地朝向上方。 尤其是藉由在空氣管道27內設置沿著其空氣流通路 R的隔壁部38,則藉由該隔壁部38的整流效果,使來自 於空氣吹出口 36的空氣流B能良好地朝向上方吹出,所 以更能提高空氣流B造成的擋風效果。 藉由將空氣導入口 37設置在前整流罩16的大致中央 部,則空氣導入口 37與空氣吹出口 36會互相位於前整流 罩16的中央部,不會使其間的空氣流通路R複雜化而能 減低空氣流的阻力,並且容易確保較寬的空氣導入口 37, 而能更提昇空氣流B所造成的擋風效果。 另一方面,來自於在空氣管道27的側壁部31所設置 的空氣排出口 41a、41b、41c的外空氣A的一部分,成爲 空氣流F而朝斜後上方吹出(參考第1圖中箭頭),藉 此,則不會將沿著擋風罩單元2 5而流動於車輛側方的行 駛氣流E捲入而將其導引到外側,能將行駛氣流E導引成 避開騎乘者(駕駛者D)。 因此,能夠防止來自於車體側方的行駛氣流E進入到 擋風罩單元25與駕駛者D之間,可提升前整流罩16側方 的擋風效果。藉此,則不需要將車寬方向的擋風罩單元25 加大,藉由抑制擋風罩單元25的大型化’則能使車體小 型輕量化。 -14- 1325391 在空氣管道27的側壁部31,設置有朝斜後上方開口 的管道40a、40b、40c,能使流動於空氣管道27內的行駛 氣流具有方向性而有效率地將其導引到空氣排出口 41a、 41b' 41c’而成爲空氣流F能有效地使其指向側方。 由於能使從空氣排出口 41a、41b、41c所吹出的空氣 流F朝斜後上方吹出,所以除了能抑制擋風罩單元2 5的 高度之外’還具有能緩和駕駛者D的耳邊噪音的效果,並 且具有將吹到駕駛者D的肩膀周圍的行駛氣流E導引到外 側的緩和風壓的效果。 空氣管道2,隨著從空氣導入口 37朝向空氣吹出口 36,在車體前後方向變窄而在車體左右方向變寬,藉此能 抑制擋風罩單元25上部的車體前後方向的尺寸,也就是 抑制擋風罩單元25的厚度尺寸,能成爲具有輕量感的外 觀。藉由將擋風罩單元25上部的車體左右方向的尺寸加 寬,涵蓋廣闊範圍來將空氣流B吹出,則可加寬得到擋風 效果的範圍。而流動於空氣管道27內的行駛氣流越流動 到上部越能被導引到側方,所以能容易將其導引到管道 40a' 40b ' 40c ° 管道40a、40b、40c,是上到下三階段地設置在空氣 管道27的側壁部31,與將管道設置爲單數的情況相比, 在上下方向具有寬度,能在上下方向的廣闊範圍將空氣流 F吹出。於是,能更提昇擋風單元25側方的擋風效果。 並且因爲車種或騎乘姿勢的差異,駕駛者D的上半身 的位置會改變,而藉由將複數個設置的空氣排出口 41a、 -15- 1325391 4 1 b、4 1 c的剖面形狀的大小予以變更,則能將從各空氣排 出口 41a、41b、41c所吹出的空氣流F的流量進行調節。 因此,能根據車種來對應變更空氣排出口 41a、41b、41c 的剖面形狀的大小,提高了設計的自由度。 管道40a、40b、40c是形成爲橢圓形,則不會像將管 道形成爲角形的情況,在其角部會產生摩擦損失等的能量 損失,所以能夠減低空氣流F吹出時的管道40a、40b、 40c的能量損失。於是,在空氣導入口 37進入的外空氣A 能更有效率地從空氣排出口 41a' 41b、41c吹出。 接著,沿用第1圖〜第3圖,根據第7圖〜第9圖來 說明該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 方式相同構造則用相同圖號而省略說明。而第7圖、第8 圖爲了可辨識主要部分,僅顯示管道主體128。 如第7圖〜第9圖所示,在該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 將空氣管道127的側壁部131形成得較厚,在該處直接形 成空氣排出口 141a、141b、141c。該空氣排出口 141a、 141b、141c,從空氣管道127的側壁部131的外壁形成略 橢圓形的貫穿孔,是連通到空氣管道127內。而該空氣排 出口 141a、141b、141c,是形成爲朝向車體的斜後上方開 口’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空氣排出口 141a、141b、 141c從上到下形成有三段。而空氣排出口 141a、141b、 141c的剖面形狀,隨著從上段朝向下段,是形成爲越來越 小〇 於是在第一實施方式也能達到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 -16· 1325391 效果,並且不是像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將管道40 a、40 b、 4〇c設置成不同個體,以從側壁部131的外壁連通於空氣 管道127內的方式,形成空氣排出口 141a、141b、141c’ 所以流動於空氣管道127內的行駛氣流具有方向性’能有 效率地將其導引到空氣排出口 141a、141b、141c。藉此’ 如第9圖所示,流動於空氣管道1 2 7內的行駛氣流成爲空 氣流F,從空氣排出口 141a、141b、141c朝車輛外側方的 斜後上方有效率地吹出,能防止’與擋風罩單元25的兩 側部25a共同作用而流動於車體側方的行駛氣流E進入到 擋風罩單元2 5與駕駛者D之間,能提昇前整流罩1 6側方 的擋風效果。 由於不需要如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將管道40a、40b、 4 0c設置爲不同個體,所以能減少零件數量且將構造簡 化。 接著,沿用第1圖〜第3圖根據第10圖、第11圖來 說明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 方式相同構造則用相同圖號而省略說明。而第1〇圖、第 11圖爲了可辨識主要部分,僅顯示管道主體228。 如第10圖、第11圖所示,在該發明的第三實施方 式,在空氣管道227的側壁部23 1,三階段地形成了剖面 爲長方形的空氣排出口 241a、24 1b、241c。對應於各空氣 排出口 241a、241b、241c,而經由鉸鏈構件42a、42b、 42c可傾倒移動地支承著百葉板43a、43b、43c。在百葉 板43a、43b、43c的車輛後側的軸端,設置有鉤型構件 -17- 1325391 44a、44b、44c,騎乘者(駕駛者D),藉由操作各鉤型 構件44a、44b、44c來調整各百葉板43a、43b、43c的角 度,以變更從空氣排出口 241a、241b、241c所吹出的空 氣流F的流量、風向。空氣排出口 241a、241b、241c的 剖面形狀,是形成爲隨著從上段到下段越來越小。 以連桿使全部百葉板43a、43b、43c連動,作成藉由 在一個百葉板的軸端所安裝的鉤型構件就能調整全部百葉 板43a、43b、43c的角度也可以。而百葉板43a、43b、 43c,也可使用電裝置使其可傾倒移動。 於是’在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也可達到與第一實施方 式同樣的效果,並且即使不像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將管道 40a、40b、4 0c設置成不同個體,藉由經由鉸鏈構件 42a、42b、42c所設置的百葉板43a、43b、43c,使流動 於空氣管道227內的行駿氣流具有方向性,能有效率地將 其導引到空氣排出口 241a、241b、241c。藉此,能使流動 於空氣管道22 7內的行駛氣流成爲空氣流F,而從空氣排 出口 241a、24 1b、24 1c朝向車輛外側方的斜上方有效率 地吹出’則能提昇前整流罩1 6側方的擋風效果。 並且,藉由調整設置成可傾倒移動的百葉板43 a、 43b、43 c的角度,則可因應騎乘者(駕駛者D)的喜好, 而能變更從空氣排出口 24 1a、24 1b' 24 1c所吹出的空氣 流F的流量、風向。在採用該構造的情況,與上述實施方 式不同’不是管道,而只要百葉板43a、43b、43c即可改 變空氣流的方向,減少考慮能量損失的必要性,所以空氣 -18- 1325391 排出口 241a、24 1b、241c的形狀也可形成爲角形狀。 該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如第12圖所示 的前整流罩316,在擋風罩326的前部兩側部設置涵蓋於 其上下端部的軌道狀的導引部326a,藉由該導引部326a 的整流效果能良好地將流動於擋風罩主體326的表面上的 外空氣予以導引,能更提高行駛氣流所導致的擋風效果。 空氣管道27的空氣流通路R的剖面積,作成隨著從 空氣導入口 37朝向空氣吹出口 36減少、或增加都可以。 換言之,將空氣導入口 37的開口面積設定成大於或小於 空氣吹出口 36的開口面積都可以。在該情況,藉由使流 動於空氣管道27內的行駛氣流的流速增快或減慢而吹 出,則可得到因應於目的的擋風效果。 而也可因應於空氣管道27的空氣流通路R的剖面積 (空氣導入口 37及空氣吹出口 36的開口面積),設定複 數個隔壁部38,將空氣流通路R區劃爲三階段以上。 配置於空氣導入口 37內的燈具,也可是具有遠光燈 與近光燈兩種功能的頭燈,且配置在空氣導入口 37的兩 側的燈具也可是方向燈。 管道40a、40b、40c的剖面形狀,只要不是能量損失 較大的角形狀,也可形成爲橢圓形狀以外的圓形。而空氣 排出口,也可形成在空氣管道的上段側經過路線的側壁 部。並且,空氣排出口的數量設置幾段都可以。 上述實施方式的構造是一個例子,當然也可適用於速 克達型車輛以外的機車或三輪或四輪的車輛,在不脫離發 -19- 1325391 明主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該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機車的側面圖。 第2圖是上述機車的前整流罩的正面圖。 第3圖是上述前整流罩的上面圖》 第4圖是該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第1圖的a部立體 圖。 第5圖是該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沿著第4圖的C-c線的剖面圖。 第6圖是該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沿著第4圖的B — B線的剖面圖。 第7圖是該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第1圖的a部立體 圖。 第8圖是該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沿著第7圖的D-D線的剖面圖。 第9圖是該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沿著第7圖的G-G線的剖面圖。 第10圖是該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第1圖的a部立 體圖。 第Π圖是該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沿著第1〇圖的E —E線的剖面圖。 第12圖是顯示上述前整流罩的其他變形例,(a)是 前整流罩的立體圖,(b)是沿著第12圖(a)的F— F線 -20- 1325391 的剖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6、3 1 6 :前整流罩(擋風裝置) 25:擋風罩單元(擋風裝置主體) 26 :擋風罩 27、 127、 227 :空氣管道 36 :空氣吹出口 37 :空氣導入口 40a 、 40b 、 40c :管道 41a、 41b、 41c、 141a、 141b、 141c、 241a、 241b、 24 1c :空氣排出口 -21 -

Claims (1)

1325391
十、申請專利範圍 第96 1 273 5 7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9年2月23日修正 1. 一種擋風裝置,是具有: 安裝在車體的前方而具有擋風罩的擋風裝置主體、 設置在上述擋風裝置主體的前部而朝向前方開口的空 _ 氣導入口、 設置在上述擋風裝置主體的上部而朝向上方開口的空 氣吹出口、 . 以及使上述空氣導入口與上述空氣吹出口予以連通的 空氣管道,之擋風裝置,其特徵爲: 在上述空氣管道的側方,設置有:朝向車輛外側開口 的空氣排出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擋風裝置,其中在上述空 ¥ 氣管道的側方,設置有:具有上述空氣排出口的管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擋風裝置,其中上述空氣 排出口是朝斜上方開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擋風裝置,其中上述空氣 管道,隨著從上述空氣導入口朝向上述空氣吹出口,在車 體前後方向變窄而在車體左右方向變寬。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擋風裝置,其中上述空氣 排出口,是沿著上述空氣管道的上下方向設置有複數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擋風裝置,其中上述管道 1325391 是形成爲橢圓形狀
TW096127357A 2006-09-29 2007-07-26 Windshield TW200821206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67117A JP4767807B2 (ja) 2006-09-29 2006-09-29 風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1206A TW200821206A (en) 2008-05-16
TWI325391B true TWI325391B (zh) 2010-06-01

Family

ID=38487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27357A TW200821206A (en) 2006-09-29 2007-07-26 Windshield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722108B2 (zh)
EP (1) EP1905679B1 (zh)
JP (1) JP4767807B2 (zh)
CN (1) CN101152885B (zh)
DE (1) DE602007000850D1 (zh)
ES (1) ES2323603T3 (zh)
TW (1) TW20082120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94679B (zh) 2007-02-06 2013-05-01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device
JP5060895B2 (ja) * 2007-09-28 2012-10-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5033582B2 (ja) * 2007-10-31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5017061B2 (ja) * 2007-10-31 2012-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2009173208A (ja) * 2008-01-25 2009-08-0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5149112B2 (ja) * 2008-02-05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クリーン
EP2420703A1 (en) * 2009-04-15 2012-02-2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US9370882B2 (en) * 2010-10-22 2016-06-21 Tata Technologies Pte Limited Cos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air circula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having rotomolded body assembly
JP5988639B2 (ja) * 2012-03-22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DE102017200295B3 (de) 2017-01-10 2018-03-29 Robert Bosch Gmbh Luftvorhang für ein Zweirad sowie Steuerungsverfahren
CN108195753A (zh) * 2018-02-27 2018-06-22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行驶安全快速测试与评价装置
IT201800007485A1 (it) * 2018-07-25 2020-01-25 Quadro Vehicles Sa Parabrezza per veicolo a motore e veicolo a motore dotato di detto parabrezza.
GB201911683D0 (en) * 2019-08-15 2019-10-02 Mclaren Automotive Ltd Airflow deflection system
GB2595675B (en) * 2020-06-02 2024-04-10 Mclaren Automotive Ltd Airflow deflector
CN112849317A (zh) * 2021-01-29 2021-05-28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摩托车挡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0336A (en) * 1910-01-03 1912-03-12 Auto Wind Shield Company Wind-shield.
US2087651A (en) * 1933-05-06 1937-07-20 Thoralf C Mygland Ventilating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bodies
US2022833A (en) * 1933-10-20 1935-12-03 Herman L Welch Mechanism to be used upon motor vehicles
US2987980A (en) * 1958-06-11 1961-06-13 Ralph Parkinson Ventilation system for automobiles
US3647256A (en) * 1970-05-12 1972-03-07 Ernest P Cox Windshield air deflector
AU8412282A (en) * 1981-07-09 1983-01-13 Bertrand Cadart Windshield for motorcycle
JPS6144382U (ja) * 1984-08-28 1986-03-24 義徳 木村 車輌用風防装置
JPS63101185A (ja) * 1986-10-17 1988-05-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US4906086A (en) * 1987-06-19 1990-03-0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arview mirror device for motorcycles
JP2527188B2 (ja) * 1987-06-19 1996-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S641617A (en) * 1987-06-22 1989-01-06 Diesel Kiki Co Ltd Controller for air-conditioner in vehicle
US4964484A (en) * 1989-04-06 1990-10-23 Buell Motor Company, Inc. Motorcycle fairing
JPH0350595U (zh) * 1989-09-25 1991-05-16
US5409287A (en) * 1992-05-01 1995-04-2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erodynamic device
JP3366669B2 (ja) * 1992-05-01 2003-01-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FR2731401B1 (fr) * 1995-03-06 1997-10-10 Fior Claude Vehicule a dispositif deflecteur formant ecran d'air avant
US5591078A (en) * 1995-09-29 1997-01-07 Davidson Textron Inc. Automotive interior trim having integrated defrost duct
US7267386B2 (en) * 1996-08-13 2007-09-11 Rolf Hesch Motor vehicle passenger compartment heat insulation and dissipation
JP3817659B2 (ja) * 1997-01-21 2006-09-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三輪車のレッグシールド装置
JP4108286B2 (ja) * 2001-03-28 2008-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DE10240823A1 (de) * 2002-09-04 2004-03-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Windschild
JP4350609B2 (ja) * 2004-07-28 2009-10-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風防装置
TWI394679B (zh) * 2007-02-06 2013-05-01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device
JP5017061B2 (ja) * 2007-10-31 2012-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5033582B2 (ja) * 2007-10-31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67807B2 (ja) 2011-09-07
ES2323603T3 (es) 2009-07-21
CN101152885B (zh) 2012-07-18
EP1905679B1 (en) 2009-04-08
DE602007000850D1 (de) 2009-05-20
EP1905679A1 (en) 2008-04-02
CN101152885A (zh) 2008-04-02
JP2008087502A (ja) 2008-04-17
TW200821206A (en) 2008-05-16
US20080079285A1 (en) 2008-04-03
US7722108B2 (en) 2010-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5391B (zh)
EP1621454B1 (en) Windscreen apparatus
US8512109B2 (en) Windshield system for a saddle-type vehicle
JP252718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503358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46848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US9926030B2 (en) Cowling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JP520221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020653B2 (ja) 風防装置
JP506089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5277121B2 (ja) 風防装置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JP501706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WO2019065485A1 (ja) 鞍乗型車両の外装部品構造
JP413340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
JP4555740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空気取入装置
JP6171321B2 (ja) 車輌の風防装置
US20240317346A1 (en) Front cowl
JP73570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1057127A (ja) 風防装置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ITTO20060619A1 (it) Struttura anteriore del corpo di un veicolo del tipo a sell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