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21226B - Lens barrel cam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otary member for use with cam mechanism - Google Patents

Lens barrel cam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otary member for use with cam mechanis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21226B
TWI321226B TW095136090A TW95136090A TWI321226B TW I321226 B TWI321226 B TW I321226B TW 095136090 A TW095136090 A TW 095136090A TW 95136090 A TW95136090 A TW 95136090A TW I321226 B TWI321226 B TW I3212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m
ring
lens barrel
cam groove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360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17061A (en
Inventor
Satoshi Shirakat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717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17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212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2122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Description

1321226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交又參考相關申請案 本發明包含與2005年10月2〇曰在日本專利局提出之评 2005-306464號曰本專利申請案相關之標的其全文在此納 入供作參考。 【先前技術】 本發明關於一種可以藉由一凸輪機構將一透鏡筒伸出及 ® 縮回之透鏡筒凸輪機構,及一種製造一適用於此凸輪機構 之旋轉構件的方法。 例如,引證之專利參考案丨即具有本文内所述之該型透鏡 筒凸輪機構。亦即,引證之專利參考案〗揭述有關一光量調 整裝置位於一光學系統之光線路徑中及一將一光量調整裝 置併入之照相機的技術(文後稱為一"第一相關技術範例")。 根據此第一相關技術範例之一照相機包括一光學系統,其 具有一第一透鏡群’即其光離開表面形成一凹面,及一第 # 二透鏡群,其包括一凸面,以供第一透鏡群之光線投射且 可以藉由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之間之其光瞳位置而放 大。其亦包括一具有預定透射比之濾光裝置,係設於第二 透鏡群後方且可在將一曝光孔開啟之位置與將曝光孔關閉 之位置之間移動,及一控制單元,用於在光學系統之放大 狀態與快門速度之基礎上控制濾光裝置是否移動至將曝光 孔關閉之位置。第一相關技術範例之此照相機特徵在於如 果快門速度變成較高於當濾光裝置在將曝光孔開啟之位置 H3421.doc • 6 - 狀L中之一預定值,則濾光裝置移動至將曝光孔關閉之位 置,使照相機可用較低之快門速度拍攝一照片。 根據具有引證之專利參考案1中所示之上述配置方式之 ’…相機,其可以達成將一快門片配置最佳化、快門片發生 决門光里差異情形減少、可以執行較適當曝光及照相機尺 寸可以小型化等效果(在引證之專利參考案1之說明書内之 [0094]段)。 再者,引證之專利參考案2已揭述具有相關技術之該型透 鏡同凸輪機構》引證之專利參考案_ 2揭述有關一具有變焦功 能之縮回/伸出透鏡裝置技術(文後稱為一"第二相關技術範 例)。第二相關技術範例之透鏡裝置包括一透鏡固定鏡 框,其用於固持一透鏡且具有一在其内部突出之凸輪從動 件及一凸輪筒,凸輪筒具有一形成於内周邊表面上之凸輪 槽以結合於透鏡固定鏡框之凸輪從動件,且其在一透鏡光 學軸線周側旋轉,其中一垂直表面垂直於凸輪筒之内周邊 表面及一傾斜表面相對於垂直表面而呈傾斜,該等表面皆 形成於凸輪槽之側表面上。 根據具有引證之專利參考案2中所示之上述配置方式之 透鏡裝置,由於與凸輪筒之内周邊表面垂直之垂直表面以 及相對於此垂直表面而呈傾斜之傾斜表面皆形成於凸輪槽 之側表面上’垂直表面可以相對於傾斜表面而作為一止動 件表面。因此,可以防止凸輪從動件脫離於凸輪槽(在日本 專利說明書之[0096]段)。 [引證之專利參考案1]曰本未審查專利公開案2〇〇4_ I13421.doc 1321226 252367 ° [引證之專利參考案2]日本未審查專利公開案2〇〇2· 267917。 惟,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相關技術範例之任一例子中,凸 輪槽係形成於凸輪架(凸輪筒)及類此者之内周邊表面上一 沿著直線導引之可線性移動鏡框之—凸輪從動件係與凸輪 槽結合,以利於滑動,一驅動齒輪則與一凸輪環之一旋轉 軸線方向之一側上所設置之一齒輪部分嚙合,且驅動齒輪 係由一動力源之動力旋轉,以將凸輪環轉動,藉此使可線 性移動鏡框可以反應於凸輪環之旋轉方向而前後移動。結 果’可線性移動鏡框在旋轉軸線方向中之一足夠大的移動 量即未能取得。 通常在此類透鏡筒凸輪機構中,可線性移動鏡框之最大 移動量係由凸輪環上所設置之凸輪槽之旋轉軸線方向長度 決定。當一齒輪部分設置於此凸輪環之旋轉軸線方向之一 側上時’齒輪部分應形成不可與凸輪槽發生干涉。此外, 凸輪槽之旋轉轴線方向長度亦受限於齒輪部分之旋轉方向 長度°基於此原因,凸輪環之旋轉軸線方向長度應選定為 可以確保一藉由將齒輪部分之寬度加上凸輪槽之旋轉軸線 方向長度而得到之長度。 惟’在使用於近年來數位相機内之透鏡筒中,特別是具 有一變焦功能之透鏡筒,要求增加一光學系統之倍率已日 益增多,故需增加一可線性移動鏡框例如一透鏡框者可在 光學軸線方向中移動之量》另方面,透鏡筒本身之小型化 113421.doc -8 - 1321226 需求也增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機構使可線性移動鏡框 之光學軸線方向之移動量得以增加,且不增加凸輪環之旋 轉軸線方向長度。 【發明内容】 相關技術透鏡筒凸輪機構中之待解決問題在於若凸輪環 之旋轉轴線方向長度增加,則一透鏡筒即不可避免地增大 尺寸’反之’若一透鏡筒小型化,凸輪環之旋轉軸線方向 長度即不可避免地減小,因而欲增大一光學系統之倍率而 不可得。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其提供一種透鏡筒凸輪機構,包 括一可線性移動構件,其用於固持一光學元件且可以在該 光學元件之光學轴線方向中移動,該可線性移動構件包括 一凸輪從動件,及一旋轉構件,其可與該可線性移動構件 相對旋轉且亦可與該光學軸線方向相對旋轉,該旋轉構件 具有一形成於其周邊上之凸輪槽,以供該凸輪從動件可滑 動地結合。在此透鏡筒凸輪機構中,該旋轉構件係旋轉以 利用該凸輪槽導引該凸輪從動件,使該可線性移動構件在 該光學轴線方向中前後移動。此透鏡筒凸輪機構包括一齒 輪部分,其設置於該旋轉構件之一旋轉軸線方向一端之至 ^部分處,該齒輪部分係在一半徑方向之外側展開且在 其外周邊上有輪齒;及-凸輪槽開啟部分,其係藉由將該 凸輪槽之該齒輪部分側之一端部分開口於該旋轉構件之端 表面而置,其中該凸輪槽開啟部分與該齒輪部分係設置 以致使其實質上在與該光學軸線方向垂直之同一垂直平面 113421.doc -9- 1321226 上重合。 根據本發明之透鏡筒凸輪機構,由於該旋轉構件之周邊 表面上所形成之凸輪槽之一端係開口於該旋轉構件之一端 表面’且設置於該旋轉構件之旋轉軸線一端處的該凸輪槽 開啟部分與該齒輪部分係設置以致使其實質上在與該光學 轴線方向垂直之同一垂直平面上重合,因此可以增加可線 性移動構件在旋轉轴線方向移動之量。結果,可線性移動 構件之旋轉軸線方向長度可以增加,且未增加旋轉構件之 旋轉轴線方向長度’因此該裝置整體可以小型化及輕質化。 【實施方式】 根據本發明’ 一透鏡筒凸輪機構可以藉由簡便之配置方 式達成’其中一可線性移動構件之一旋轉軸線方向之移動 量可以增加’例如一可線性移動鏡框者,而不必增加一旋 轉構件之一旋轉軸線方向之長度,例如一凸輪環者,因此 整體裝置可以小型化及輕質化。 本發明之實施例將參考附圖說明於後。 圖ΙΑ、1B至圖35係可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之圖式。圖 1A及1B分別為立體圖,揭示本發明之一透鏡筒凸輪機構之 一第一實施例,其中圖1A揭示一透鏡筒縮回狀態及圖⑺揭 示一透鏡筒伸出狀態。圖2係圖1 A及1B所示透鏡筒之立體 分解圖。圖3係截面圖’揭示該透鏡筒縮回狀態。圖彳係截 面圖,揭示該透鏡筒伸出狀態。圖5係一固定環之立體圖。 圖6係該固定環之展開圖。圖7A、7B及7C分別為一凸輪環 之立體圖、該凸輪環之前視圖及沿圖8A之線χ_χ所取之截 113421.doc -10- 面圖。圖8A及8B分別為該凸輪環之平面圖及該凸輪環之仰 視圖。圖9Α及9Β分別為該凸輪環之一外周邊表面及該凸輪 環之一内周邊表面之展開圖。圖1〇係一旋轉限制構件之展 開圖及圖11係一可線性移動環之展開圖。 圖12係一自動曝光裝置、一空間限制構件及一二群環之 立體圖。圖13係該二群環之展開圖。圖14係——群透鏡、 群環及類此者之立體圖。圖15係該一群環之展開圖。 圖16Α及16Β分別為揭示該凸輪環與該一群環之組合情形 之仰視立體圖’及揭示該凸輪環與該一群環之此組合情形 之主要部分放大圖。圖17入及17Β分別為該凸輪環與該一群 環之同一組合情形之前視圖及仰視圖。圖18Α及18Β分別為 該凸輪環與該一群環之同一組合情形之右侧視圖,及沿圖 17Β之線Υ-Υ所取之縱向截面圖。同樣地,圖19入、19]3至圖 28Α、28Β係供參考以說明該一群環之凸輪從動件與該凸輪 環之凸輪槽之間之一位置關係之圖式。更明確地說,圖19Α 及19Β分別為立體圖及截面圖,圖2〇α及20Β分別為用於說 明主要部分之圖式,圖21Α、21Β及21C分別為立體圖、截 面圖及用於說明主要部分之圖式,圖22 A、22Β及22C分別 為相似之立體圖、相似之截面圖及用於說明主要部分之相 似圖式,及圖23A及23B分別為立體圖及截面圖。圖24係用 於說明主要部分之圖式,圖25係立體圖,圖26A及26B分別 為截面圖及用於說明主要部分之圖式,圖27 A及27B分別為 立體圖及用於說明主要部分之圖式,及圖28A及28B分別為 立體圖及用於說明主要部分之圖式。 113421.doc -11 · 1321226 圖29八、298及29(:至圖31八、318及31(:分別為用於說明 該凸輪環之凸輪槽與一金屬模之間之一關係之圖式。更明 確地說’圖29A、29B及29C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本發明之 該凸輪環之凸輪槽與該金屬模之間之一關係之圖式,圖3〇A 及30B分別為用於說明本發明之圖式,及圖31A、31B及31C 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一適當凸輪環之一凸輪槽與一金屬模 之間之一關係之圖式。圖32至圖34係揭示一使用圖丄所示透 鏡疴之數位相機及類此者之一第一實施例。更明破地說, 圖3 2係立體圖’其從前側揭示一數位相機在其透鏡筒縮回 之狀態,圖33係立體圖,其從前側揭示一數位相機在其透 鏡筒伸出之狀態’及圖34係立體圖,其從後側揭示一數位 相機。圖35係方塊圖,其供參考以說明圖32所示數位相機 之一示意配置方式。 透鏡筒大體上係以圖1至4中所示之參考編號丨說明,其揭 示本發明之一透鏡筒之一第一實施例。透鏡筒丨包括一由光 學元件組成之拍攝光學系統,例如複數個透鏡及濾光片, 一機械系統,例如用於固定地或可動地支撐該拍攝光學系 統組成元件之環體及鏡框體,一動力供給系統例如用於 操作該機械系統之馬達及齒輪,及類此者。 如圖2至4所示,透鏡筒丨之拍攝光學系統係由一以從物側 起依序設置之透鏡組合構成之第一透鏡群2、由一快門及一 光瞳組成之自動曝光裝置3、一以複數個透鏡組合構成之第 二透鏡群4、一以一或二個以上透鏡組合構成之第三透鏡群 5 低通濾波器(LPF)6、一影像拾取裝置(CCD(電荷耦合 H342I.doc -12- 裝置))7及類此者組成。第一透鏡群2及第二透鏡群4可說明 變焦功月b,且該光學系統之變焦操作可以藉由在光學軸 線方向中將二透鏡群2、4移動-預定量而執行。同樣地, 第三透鏡群5可說明—對焦功能,且該光學系統之對焦操作 可以藉由在光學軸線方向中將第三透鏡群5移動一預定量 而執行。 透兄尚之機械系統包括一用於揭示一可線性移動構件 第一特定範例之一群環1〇、一用於將第一透鏡群2固持之一 群透鏡框11、-用於揭示—可線性移動構件第二特定範例 之二群環12、一用於將第二透鏡群4固持之二群透鏡框13、 一可線性移動環14 一用於揭示一旋轉構件特定範例之凸 輪環15、 用於固定至一相機主體例如一數位相機者之固 定環16、一用於將第三透鏡群5固持之三群透鏡框17、一固 定於固定環16後部分之後透鏡筒18及類此者。上述該等元 件係從物侧起依序配置。接著,一包括影像拾取裝置(ccd)7 在内之CCD單元20接附於後透鏡筒18。 再者,透鏡筒1之動力供給系統包括用於將凸輪環15轉動 之-減速齒輪單元21及-㈣齒輪22、—使該光學系統可 實施對焦操作之F馬達單元23及類此者。減速齒輪單元^ 與F馬達單元23接附於固定環16與後透鏡筒“之一組合 體。接著,驅動齒輪22由固定環16與後透鏡筒18支撐,以 利於自由旋轉。 出 分後透鏡筒18包括-後表面部分…,其具有—概呈方形 貫穿孔25且界定於其中央部分,一内圓形突出部分i肫突 113421.doc •13- 1321226 於一表面側上以利圍繞於後表面部分1 8a上之貫穿孔25之 周側,及一外圓形突出部分丨8c突出於一表面側上以利延續 後表面部分18a之外緣部。一用於支撐F馬達單元23之單元 支撐部分26設置於外圓形突出部分18c之一部分處。一坐合 部分18d係藉由將後透鏡筒18之内圓形突出部分丨扑背側之 周緣凹陷而形成,且CCD單元2〇安裝於坐合部分18d上。 如圖2至4所示,CCD單元20包括一用於固持CCD(影像拾 取元件)7與其他組成元件之CCD轉接器28、一封閉橡皮圈 29、一濾波器推斥裝置3〇及類此者。CCD 7係固定於ccd 轉接器28。CCD轉接器28係由一概呈方形之架體構成,其 套接於後透鏡筒18之貫穿孔25内。CCD 7係通過封閉橡皮圈 29而固定於CCD轉接器28,以致使其收光表面可相對立於 CCD轉接器28之中央開孔部分。低通濾波器6係位於ccd 7 之該收光表面前方。低通濾波器6係由濾波器推斥裝置3〇固 定,後者則由概呈方形之架體構成,且該低通濾波器係可 拆卸地支撐於CCD轉接器28。在圖2中,參考編號31係指一 用於CCD 7之撓性線路板。 固定於後透鏡筒18前部分之固定環16具有一如圖5所示 之架構。固定環16係由一概呈圓筒形之圓筒體構成,其使 用作為透鏡洵1之外罩體。拍攝光學系統之所有元件可容置 於固定環16内。如圖6之展開圖所示’當作為固定環16之一 端表面的光學轴線方向前表面部分16a係形成與光學轴線 方向垂直之平坦表面部分時,作為固定環16之另一端表面 的光學軸線方向後表面部分16b則藉由預定之階級部分而 113421.doc 1321226 形成在光學軸線方向中有凹凸不平部分。後表面部分⑽之 凹凸不平部分係提供以對應於後透鏡筒! 8之接合部分之凹 凸不平部分。再者 齒輪22之第一凹穴33及一 第二凹穴34。 固定環16具有一用於曝露一部分驅動 用於曝露一部分三群透鏡框17之 固疋環16之第一及第二凹穴33 分16b。因應於第—凹穴33,一用
端的轴承部分16c設置於固定環16之外表面上,該支標轴則 可旋轉地支撐驅動齒輪22。接著,因應於第二凹穴Μ,一 用於支撐邛刀F馬達單元23的支撐部分i6d設置於固定環 二類型總數三個之凸輪槽37a、37B、 37C係用於支撐且具有實質上相同凸輪曲線及三類型總數 五個之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A、38B、38(:延伸於光學軸線 方向中,其皆設置於固定環16之内周邊表面上。
、34分別開口於後表面部 於支撐支撐軸35之一軸向 16之外表面上》再者, 固定環16之二類型總數三個凸輪槽37A、37B、37(:包括 一螺旋地延伸於圓周方向中之傾斜表面部分37a,及一延續 於傾斜表面部分37a之前表面部分16a之側面的前水平部分 3 7b,該侧面延伸於與光學軸線方向垂直之圓周方向中。同 時另有一後水平部分3 7c,其延續於傾斜表面部分3 7a之後 表面部分16b之側面,該側面延伸於與光學軸線方向垂直之 圓周方向中且進一步延伸於與前水平部分37b相對立之方 向中。當三凸輪槽37A、37B、37C之各別傾斜表面37a係相 同寬度時,中央環緣39設置於第一類型之二個第一凸輪槽 37A、37B之各別傾斜表面37a上,以利於將寬度方向分成 113421.doc 1321226 二半。一右路徑39a及一左路徑39b彼此平行地延伸,其皆 藉由中央環緣39而形成於傾斜表面部分37a上。 在架構立足點上呈現不同之二個第一凸輪槽3 7A、3 7B 及第二類型第二凸輪槽37C等總數三個凸輪槽37a、37B、 37C皆在圓周方向中實質上等距間隔地設置於平坦表面上 且通過光學轴線。文後所述設置於凸輪環15上之三個凸輪 從動件係可滑動地結合於具有上述架構之二類型總數三個 凸輪槽 37A、37B、37C。
另方面,三類型總數五個之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八、 38B、38C係彼此平行地設在一以直角通過光學軸線方向之 平面上,以致使其彼此間隔且在圓周方向中有一適當空 隙。第一類型之二個第一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A、38b適用 於在光學軸線方向中導引可線性移動環14及旋轉限制構件 80二者。二個第一可線性移動導引槽似、“A係可滑動地 結合於該等凸輪從動件’容後詳述,該等凸輪從動件設置 於可線性移動環14及凸形件上,容後詳述,該等凸形件則 設置於旋轉限制構件80上。二個第—可線性移動導引槽 38A、38A設於各第一凸輪槽37A、37B之一側上(如圖6中之 左側)’且有一適當空隙。因此’二個第一可線性移動導引 槽徽、38A係提供用於通過第—及第二凸輪槽m 37b 之前水平部分37b。 另方面,第二類型之三個第二可線性移動導引槽⑽、 38B、38C係適於與二個第—可線性移動導引槽似、篇 -起在光學軸線方向中導引可線性移動環14。在三個第二 113421.doc •16· 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B、38B、38C之中,二個第二可線性 移動導引槽38B、38B係設置用於通過二凸輪槽37a、37b 之傾斜表面部分37a,因此用於在斜向將中央突出環緣39分 割之刻槽部分41即分別設置於各傾斜表面部分37&上。另方 面’剩餘之一第二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C係設置用於通過第 三凸輪槽37C之前水平部分37b,其相似於第一可線性移動 導引槽38A。 具有上述配置方式之固定環16係位於後透鏡筒18前方, 且藉由複數個固定螺絲而可拆卸地固定於後透鏡筒18。支 樓軸35係由固定環16與後透鏡筒18之筒狀組合體固持,且 可旋轉地支撐於支撐軸35之驅動齒輪22之一部分輪齒係從 第一凹穴33曝露至筒狀組合體外侧,大致上超過輪齒寬度 方向之全長。一減速齒輪單元21可拆卸地接附於固定環16 之軸承部分16c與後透鏡筒18之突緣部分,以利於覆蓋該驅 動齒輪22之曝露部分且由複數個固定螺絲固接及固定於此 處。 如圖2所示,減速齒輪單元21係由一與驅動齒輪22嚙合之 輸出齒輪(圖中未示)、一或二個以上用於傳送動力至該輸出 齒輪之減速齒輪、一經由該減速齒輪以傳送動力至變焦馬 達44而將該輸出齒輪轉動之變焦馬達44、一用於可旋轉地 支撐該輸出齒輪與其他齒輪且可固定地支撐變焦馬達44之 殼體45、及類此者組成。此殼體45係藉由固定螺絲而固接 及固定於該筒狀組合體,因此減速齒輪單元21得以接附, 以利於組裝及拆卸◦此減速齒輪單元21包括一由適當裝置 113421.doc .17· Γ321220 組成之旋轉偵測器,例如一 馬達44之轉數,藉轉切譯用於摘測變焦 藉此輸出一偵測信號。 再者’後透鏡筒18之單元支撐部㈣係由 支撐#達單元23,以利於固持以達單元23 = =撐二係朝前突出,以利於大致呈彼此平行且有一適當 Μ遠…^ 分⑽"1定環16之切部分16d固持之 Λ// 料―動力供給源,使透鏡筒1得以實施 Φ 去^、《F馬達單元23包括—對焦馬達^、—用於 4支6樓對焦馬達46之馬達支架…可動地螺接至對焦馬達 ^轉轴46a的载具48、—用於在旋轉轴仏之轴線方向 中將载具48大致平行地導引之導引桿49、及類此者。 馬達支架47係形成如同一 u形且對焦馬達杆固定於一突 :件之外側。對焦馬達46之旋轉軸—係由一進給螺旋轴構 成。其旋轉軸偏延伸通過一突出件且其頂端部分支撐於另 一突出件’以利於可自由旋轉。在一突出件與另一突出件 之間’載具48螺接至旋轉軸46a,以利於可在軸線方向中移 動。導引桿49之-轴線實質上設定為平行於旋轉軸“a之轴 線’該導引桿可滑動地延伸通過載具48»導引桿49之軸線 =向之二端部分係支撐於馬達支架47,且載具48可由導引 桿49導引,因此其可相對於光學軸線方向而前後移動。 第三透鏡群5可以藉由具有上述配置方式之F馬達單元。 以相對於光學軸線方向而前後移動。第三透鏡群5係位於 CCD 7前方之低通濾波器6前方,且其由三群透鏡框口固 持。三群透鏡框17係由一用於固持第三透鏡群5之透鏡固持 H3421.doc • 18 - 口P刀17a及一延續於读供m 、遇鏡固持部分17a—側之臂部分17b組 成。臂部分17b具有一仳道 Λ 供導引軸5 1可滑動地插入之滑動軸承 〇Ρ 刀 17 c ’ 及一與κ、去 „„ 巧建早元23之載具48結合的結合部分 17d。 由一線圈彈簧構成夕 百傅战之一三群彈簧52之一端係結合於三群 透鏡框17。三群彈簧52 貫52之另一端則結合於固定環16。在三 群彈簧52之彈力下,: —群透鏡框17之結合部分17d係以適當 之彈簧推壓力恒定地珀拖 义Ώ退推向載具48。因此,當F馬達單元23 ^、、、*焉達46被驅動旋轉時,載具48即由導引桿49導引且 反應於F馬達單疋23之對焦馬達“之旋轉方向而在光學轴 線方向中對著三群彈簧52之彈力而前後移動。結果,反應 於F馬達早7023之旋轉量,第三透鏡群5即在光學軸線方向 中移動肖疋量,因而造成欲實施之預定對焦操作。 一凸輪環15係位於固义環16之内側。凸輪環叫有一如 圖7至9所示之配置方彳 ,_ 式。如圖7至9所示,凸輪環15具有一 筒形體部分15a且其外徑略小於固定㈣之内徑,及一延續 於其筒形體部分153之_端表面側的突緣部分w。突緣邻 分⑸朝外展開至徑向之外側。突緣部分15b係由—呈弧形 且佔有大約1/2圓周方向之n缘部分及—呈弧形且 與第-突緣部分54a相對立之第二突緣部分5仆組成。第二 突緣部分54b形成-佔有大約1/6圓周方向之區域。與第二 突緣部分54b實質上相同尺寸之第—及第二凹穴部分、55^ 55b係形成於圓周方向二側之第二突緣部分54b與第一突緣 部分54a之間。 ^ U3421.doc -19- 1321226 如圖8A及8B所示,凸輪環15之突緣部分15b具有三個凸 輪突出部分57A、57B、57C,其揭示該等凸輪從動件之第 一實施例。三個凸輪突出部分57A、57B、57C皆在圓周方 向中實質上以等距設置。第一凸輪突出部分57A設置於第一 突緣部分54a之一側上,第二凸輪突出部分57B設置於第一 突緣部分54a之另一側上,及第三凸輪突出部分57C設置於 第二突緣部分54b上。在三個凸輪突出部分57A、57B、57C 中,第一及第二凸輪突出部分57A、57B在其上設有延伸於 斜向中之結合槽58。 三個凸輪突出部分57A、57B、57C係可滑動地結合於設 在固定環16之内周邊表面上的三個凸輪槽3 7A、37B、37C。 三個凸輪突出部分57A、57B、57C係形成以對應於三個凸 輪槽37A、37B、37C。設於第一及第二凸輪槽37A、37B上 之中央突出環緣39係與設於第一及第二凸輪突出部分 57A、57B上之各別結合槽58可滑動地結合。由於右及左路 徑39a、3 9b係如上所述藉由將中央突出環緣39設置於凸輪 槽37A、37B之寬傾斜表面部分37a上而形成,即使當一凹 穴因為第二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B延伸於通過右及左路徑 39a、39b之方向中而產生於該凸輪槽之寬傾斜表面部分37a 上時,第一及第二凸輪突出部分57A、57B仍可滑順地沿著 凸輪槽37A、37B移動,同時保持凸輪結合。 儘管三個凸輪突出部分57A、57B、57C皆設在同一個以 直角通過筒形體部分15a之軸線的平面上,如圖7A及7B所 示,僅有第三凸輪突出部分57C形成較薄於其他凸輪突出部 113421.doc -20- 刀57A 57B。一由正齒輪組成之齒輪部分⑼係設置於突緣 部分15b之第一突緣部分5乜上,以利於圍繞第三凸輪突出 部分570齒輪部分6〇係由一第一齒輪部分—、一第二齒 輪。P刀6Gb及-第二齒輪部分6()e組成,該第—齒輪部分延 續於第-凸輪突出部分57A之圓周方向之—側且其有相同 齒寬’該第—齒輪部分形成於第三凸輪突出部分57C之軸線 方向之外侧i其可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齒輪部分_者之 齒寬’該第三齒輪部分連接第-及第二齒輪部分60a、6〇b 八可有將第及第二齒輪部分60a、60b之齒寬相加而 成的齒寬。 驅動齒輪22係與齒輪部分6〇之齒輪部分6〇a、6〇b、6(^任 者垮疋地唾α。因此,當驅動齒輪Μ係因為減速齒輪單 元21之致動而旋轉時,凸輪環15即反應於驅動齒輪22之旋 轉方向而向左或右轉。此齒輪部分60之圓周方向長度具有 足以將凸輪環15旋轉-預定角度之輪齒數。基於此原因, 儘管凸輪環15由驅動齒輪22轉動之同時亦在轴線方向移 動由於驅動齒輪22之齒寬被設定為充分較長於凸輪環15 在軸線方向之一移動量(行程),因此凸輪環15可以在驅動齒 輪22與齒輪部分6〇恒定地彼此嚙合之狀態下在一預定範 圍内旋轉。 再者’一用於镇測凸輪環15旋轉位置之鰭片61係設置於 凸輪裱15之突緣部分15b之第一突緣部分54a上。鰭片61延 續於第一突緣部分54a之第三凸輪突出部分57c側之端部 刀,且其在圓周方向中設有一預定長度。儘管圖中未示, H3421.doc •21. 1321226 一光感測器設置於後透鏡筒18上,以利於偵測此鰭片61。 當該光感測器因為鰭片61之移動而切換時,其即可偵測出 凸輪環15之旋轉位置。因此,當文後所述之一控制裝置係 在由該旋轉位置偵測裝置取得之旋轉位置資訊及由上述減 速齒輪單元21上之旋轉式編譯器取得之偵測資訊基礎上處 理這些資訊時’即可控制凸輪環15之一旋轉速度及一旋轉 位置。 再者’凸輪環15之突緣部分15b之第一突緣部分54a具有 一貫穿孔62,其可在齒寬方向中穿過第一突緣部分54a。貫 穿孔62形成如同一彎弧’其係關於筒形體部分15&之外周邊 表面、或關於在與第二突緣部分54b相對立之相對立側位置 之齒輪部分60之輪齒而呈同心圓狀。面向此貫穿孔62之筒 ^體。卩为15a之端部分係外形相似於第一及第二凹穴部分 55a、55b者,容後詳述。 具有相同凸輪曲線(軌線)之三個外凸輪槽65係設置於凸 輪環15之筒形體部分15a之外周邊上。三個外凸輪槽65實質 上在圓周方向中以等距設置’因此一用於支撐第一透鏡群2 之一群框架10可以在光學轴線方向中操作,且透鏡筒1可以 實施光學變焦方向及鏡筒縮回操作。如圖7A、7b及圖9八所 不,三個外凸輪槽65各由一用於施加鏡筒縮回操作之鏡筒 縮回操作區66及一延續於鏡筒縮回操作區66之變焦操作區 67組成。外凸輪槽65之鏡筒縮回操作區66係在筒形體部分 15a之外周邊表面上以一大約45度傾斜角螺旋地延伸於傾 斜方向中。此鏡筒縮回操作區66之一端係開口於筒形體部 113421.doc -22- 分15a之突緣部分15b側之端部分,且變焦操作區67之一端 係延續於鏡筒縮回操作區66之另一端。 外凸輪槽65之變焦操作區67包括一由一預定曲線之彎弧 形槽構成的變焦槽部分67a、一由一槽構成且緩和地連通於 此變焦槽部分67a之一端與鏡筒縮回操作區66的連通部分 67b、及用於將變焦槽部分67a之另一端封閉或將變焦槽部 分67a之另一端開口於筒形體部分i5a之突緣部分15b側之 相對立側(反突緣側)之端部分的一封閉部分6 7 c或一開啟部 分67d。變焦操作區67之變焦槽部分67a係相對於筒形體部 分15a之該反突緣側中之突緣部分i5b側而形成如同一凸 形。變焦操作區67之連通部分67b則由一槽構成,其直線形 部分係緩和地延續。再者,封閉部分67c及開啟部分67d係 由多數個在圓周方向中接續之槽構成。 欲形成這些連通部分67b及封閉部分67c或開啟部分 67d,二類型之突出部分68a、68b、68c係設置於筒形體部 分15a之該反突緣側上。因應於連通部分67b而設之三個第 大出部分68a係由梯形部分構成,該等梯形部分在其二側 有傾斜表面。同樣地,因應於封閉部分67c而設之一第二突 出部分68b及因應於開啟部分67d而設之二個第三突出部分 68c、68c皆由梯形部分構成,而該等梯形部分僅在其一侧 有傾斜表面。另方面,如圖9A中之鍊形双虛線所示,在二 個第二大出部分68c、68c中,其垂直表面係因為該凸輪槽 開口於筒形體部分15a之端表面側’以致其設置於該凸輪槽 之中間部分。 H3421.d〇c •23- 外凸輪槽65之鏡筒縮回操作區66之突緣部分l5b側上之 開口端係形成一槽開啟部分71,以供一群環1〇之一凸輪從 動件插入及抽出,容後詳述。一用於壓制該一群環之凸輪 從動件以將凸輪環15之旋轉力傳送至一群環10之壓制部分 72係設置於一形成槽開啟部分71之凸輪槽側表面之外側 處再者,一用於將該凸輪從動件固持在遠距於外凸輪槽 65之位置處的固持部分73係設置於壓制部分72之其相對立 側之凸輪槽開啟部分71上。 如圖7A、7C及圖9B所示,具有相同凸輪曲線(執線)之三 組内凸輪槽群74係設置於凸輪環15之筒形體部分15a之内 周邊上,且在圓周方向中呈等距間隔。三組内凸輪槽群” 係由具有相同凸輪曲線(軌線)之前内周邊凸輪槽75及後内 周邊凸輪槽76組合構成。三組内凸輪槽74使支撐於該第二 透鏡群之二群框架12得以實施光學軸線方向操作,且其亦 使透鏡筒1得以實施光學變焦操作及鏡筒縮回操作。前内周 邊凸輪槽75及後内周邊凸輪槽76係在筒形體部分15&之軸 線方向中,亦即光學軸線方向中,彼此相隔一預定空隙。 再者,前内周邊凸輪槽75及後内周邊凸輪槽76被設定為可 在圓周方向中略為移位,且其在彼此略為扭曲之狀態下。 前内周邊凸輪槽75及後内周邊凸輪槽76之基本凸輪曲線 包括一在相似於外凸輪槽65之鏡筒縮回操作區66者之方向 中傾斜的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a、一在第一傾斜表面部分 77a之相對立側中傾斜的第二傾斜表面部分77b、及一在圓 周方向中將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之一端與第二傾斜表面 113421.doc •24- 1321226 部分77b之一端連接的水平部分77c。同時分別包括—延續 於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a之另一端的開啟部分77d及一延續 於第二傾斜表面部分77b之另一端的循環部分77e。當第— 傾斜表面部分77a係以一大約45度角傾斜時,其中間部分即 在後侧有少許彎曲。再者,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a具有一預 定凸輪曲線,以致使二群框架12可與一群框架1〇一致地前 後移動,該一群框架係藉由外凸輪槽65之變焦槽部分而 在光學軸線方向中前後移動。第二傾斜表面部分77b及循環 部分77e使二群框架12可實施鏡筒縮回操作。第二傾斜表面 部分77b及循環部分77e係由一在前側呈彎曲狀之接合部分 接合’且其在循環部分7 7 e内沿著圓周方向移動後即回到第 二傾斜表面部分77b。 前内周邊凸輪槽75及後内周邊凸輪槽76具有如上所述之 基本凸輪曲線。前内周邊凸輪槽75包括大部分之第一傾斜 表面部分77a、水平部分77c、第二傾斜表面部分77b及循環 部分77e。另方面’後内周邊凸輪槽76則僅由一部分之第一 傾斜表面部分77a及開啟部分77d組成。更明確地說,前内 周邊凸輪槽75之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a係開口於第一内凸 輪槽群74内之突出部分68b之端表面,且亦開口於第二及第 三内凸輪槽群74内之突出部分68c、68c之端表面。前内周 邊凸輪槽75之水平部分77c之一部分則開口於筒形體部分 Ma之突緣側之端表面。 同樣地,後内周邊凸輪槽76僅包括開啟部分77d以及第一 傾斜表面部分77a之開啟部分77d之側部分》更明確地說, H3421.doc -25- 1啟邛刀77d之一端係開口於筒形體部分I5a之反突緣側上 立端表自且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a之一端係、開口於筒形體 /刀15a之大緣側之端表面。隨後,朝向該端部加寬以利於 該凸輪從動件插人及移出之導人部分㈣分別形成於前内 周邊凸輪槽75及後内周邊凸輪槽76之各別開啟部分上。 旋轉限制構件8G受限而無法在光學轴線方向中移動, 但是可以在旋轉方向中旋轉,其裝設於具有上述配置方式 之凸輪%15之突緣部分15[)内。如圖2及1〇所示,旋轉限制 構件80包括-環圈部分—,其外徑及内徑實質上相同於筒 形體邛分15a者,二可線性移動導引件8〇b、8〇b延續於環圈 P刀80a之内周邊,及一凸形件8〇c、延續於此旋轉限制 構件80之外周邊。三個凹穴8丨設置於此旋轉限制構件之 環圈部分8Ga之外周邊上,且在圓周方向中呈等距間隔,以 避免旋轉限制構件80接觸於一群環1〇之該凸輪從動件,容 後詳述。 旋轉限制構件80之二可線性移動導引件8〇1)、8〇b係位於 彼此相隔18〇度位置,且其亦在垂直於環圈部分8〇a所在平 面方向之方向中突出。二可線性移動導引件8〇b、8〇b可滑 動地結合於二可線性移動導引槽’容後詳述。再者,二凸 形件80c、80c係在圓周方向之一預定空隙内突伸朝向半徑 方向之外側。二凸形件8〇c ' 8〇c可滑動地結合於固定環Η 之上述二個第一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A、38A。為了可旋轉 地容置旋轉限制構件80之環圈部分8〇a,一環形坐合部分 15c設置於凸輪環15之突緣部分15b之内周邊處,如圖π及 113421.doc •26· 1321226 8B所示。 二群環12之旋轉係受到旋轉限制構件8〇限制且其僅能在 光學軸線方向中移動’其接附於凸輪環15之内周邊。如圖 12及13所示’二群環12包括一呈圓筒形之筒形體部分12&, 及一形成一内突緣部分且朝向筒形體部分12a之轴線方向 之中間部分内之半徑方向内側展開的二群透鏡框12b。一圓 形突出部分12c設置於二群環12之二群透鏡框1沘之内周邊 處。由複數個透鏡組合構成之第二透鏡群4係接附於圓形突 出部分12c。 二個可線性移動導引槽83、83係可滑動地結合於旋轉限 制構件80之二可線性移動導引件80b、8〇b,其皆設置於二 群環12之琦形體部分12a之外周邊上。二可線性移動導引槽 83、83係位於彼此相隔180度位置,且其係定形如同直線導 引槽,以利平行於光學轴線方向。此外,三組凸輪銷群84 係可滑動地結合於凸輪環15之内周邊内所設置之三組内凸 輪槽群74,其設置於筒形體部分12a之外周邊上。三組凸輪 銷群84係在光學軸線方向中呈相同高度,且其亦在圓周方 向中呈等距間隔。 各凸輪鎖群84係由位於光學軸線方向之前與後方之一前 凸輪銷85及一後凸輪銷86組成。前凸輪銷85及後凸輪銷% 亦可在圓周方向中彼此略為移位。凸輪銷群84之前凸輪銷 85結合於内凸輪槽群74之前内周邊凸輪槽75,且後凸輪銷 86結合於後内周邊凸輪槽76。此時,當旋轉限制構件8〇之 二可線性移動導引件80b、80b結合於二群環12之外周邊内 113421.doc •27· 1321226 所议置之二可線性移動導引槽83、83時,旋轉限制構件8〇 之二凸形件80c、8〇c即可滑動地結合於固定環“之二個第 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Α、38Α»基於此原因,當凸輪環15 旋轉時,二群環12可以沿著由前内周邊凸輪槽乃及後内周 邊凸輪槽76形成之内凸輪槽群74之凸輪曲線,而僅在光學 轴線方向t前後移動,且不與固定環16彼此相對地旋轉。
由二群環12與凸輪環15之凸輪機構達成之操作說明如 後。二群環12完全容置於凸輪環15内之狀態為照相機裝置 之非拍攝狀態。此時,當前凸輪銷85位於前内周邊凸輪槽 之循環。卩刀77e處,後凸輪銷86即從筒形體部分l5a朝後 犬伸使其不與後内周邊凸輪槽76結合。當凸輪環15在此 攝H下之伸出方向中旋轉時’前凸輪銷^即因為前 周邊凸輪槽75與别凸輪銷85之μ之結合而從循環部分 77e移至第二傾斜表面部分771^結果二群環㈣在光學 軸線方向中前後移動,且不旋轉。 l :凸輪環15在該伸出方向進—步旋轉時,前凸輪銷以即 沿著第二傾斜表面部分77b移動且到達水平部分77c、结 果’儘管前凸輪銷85盥前 別内周邊凸輪槽75係從該凸輪結合 狀態脫離,二群環], 端仍被攜至接觸於旋轉限制構件 8〇’因此前凸輪銷85得以避争盼她# 付乂避免脫離於前内周邊凸輪槽75。 隨後,當凸輪環15在該抽出方 ®方向進一步旋轉時,前凸輪銷 進入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 义 ,,^ 使刖凸輪銷85再次以一凸輪 叩〇方式結合於前内周邊凸 絲成Λ 輪槽75。再者,當凸輪環15旋 轉時,後凸輪銷86趨近於後内@ 便円周邊凸輪槽76,且後凸輪銷 113421.doc -28- 1321226 86隨後以一凸輪結合方式結合於後内周邊凸輪槽76。結 果,前與後凸輪銷85、86皆以一凸輪結合方式結合於前與 後内周邊凸輪槽75、76。 當凸輪環15在該伸出方向進一步旋轉時,若二群環12大 幅前移以致使前凸輪銷85通過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a,則前 凸輪銷85與前内周邊凸輪槽75之間之凸輪結合即告脫離。 惟,儘管如此’後凸輪銷8 6仍以一凸輪結合方式結合於後 内周邊凸輪槽76,故可維持另一凸輪結合方式。因此,僅 藉由後凸輪銷86與後内周邊凸輪槽76之凸輪結合即可令二 群環12大幅前移。此時,由於在末端加寬之導入部分78係 形成於前内周邊凸輪槽75之前後端及後内周邊凸輪槽76之 後端之各別開啟部分上’因此當前凸輪銷85與後凸輪銷86 之間之凸輪結合可以順利實施時,切換操作即可達成。應 該注意的是當拍攝狀態變成非拍攝狀態時,其操作即與上 述操作相反》 自動曝光裝置3接附於二群環12之前部分,且使其可以朝 向光學軸線方向移動一預定距離,而其在旋轉方向中之移 動則受限制。自動曝光裝置3為一光學裝置,其具有一用於 將一供光線通過之光線路徑關閉及開啟之快門功能、一用 於將光線路徑直徑改變之可變光瞳功能、及一用於將一濾 光片插入與抽離光線路徑之濾光功能。此自動曝光裝置3包 括^環形中座88,且-快門片、—光曈片及一遽光 片皆設置於一中心孔周側,且如圖12所示圍繞於中心孔。 三牧導5丨突起89設置於固定座88之外表面上,且在圓周方 113421.doc •29- 1321226 向中呈等距間隔》 -群環12包括三個突出之容納部分91,且對應於自 :裝置3之三牧導引突起89。導引突起⑽分別與三個突出之 容納部分91結合,使自動曝光裝置3可以在突出之容納部分 91内沿光學軸線方向前後移動一定間距量。此外,複數個 壓縮線圈彈簧92揭示—彈性構件之敎範例且在彈力下推 壓自動曝光裝置3及二群環12,該等彈簧係介置於自動曝光
裝置3及二群環12之間。複數個壓縮線圈彈簧92拉伸到最長 而使自動曝光裝置3相距於二群環12最遠之位置即拍攝狀 ^位置反之,複數個壓縮線圈彈簧92縮回到最短而使 自動曝光裝置3最接近於二群環12之位置則為非拍攝狀態 之位置。
在非拍攝狀態中,二群環12之圓形突出部分…進入自動 曝光裝置3之固定座88之中心孔88a。就此而言,中心孔88& 之直徑被設定為較大於圓形突出部分12£者。此外圓形突 出部分12c之頂端表面係建構以延伸通過中心孔88a且實質 上與固定座88之前表面等高。因此,在非拍攝狀態中,自 動曝光裝置3之快門功能、可變光瞳功能及濾光功能等膜片 應從中心孔88a移至外侧。為了維持這些功能,一空間限制 構件94介置於自動曝光裝置3及二群環12之間。 空間限制構件94具有如圖12所示之一配置方式。空間限 制構件94包括一可旋轉地裝設於二群環12之圓形突出部分 12c内的壤部分94a及一從環部分94a之外周邊突伸至半徑 方向外側的槓桿部分94b〇 —在與環部分94a所在平面方向 113421.doc -30- 1321226 垂直之方向申延伸的凸輪突起94c係設置於槓桿部分94b之 頂端。在空間限制構件94組合於二群環12内之狀態中,此 凸輪突起94c延伸通過一界定於二群透鏡框12b内之孔,且 到達自動曝光裝置3之相對立側。隨後,空間限制構件94係 由一扭力彈簧95恆定推壓於一預定之旋轉方向中,該彈簧 揭示一彈性構件之特定範例。 再者’空間限制構件94之環部分94a包括三個止動件部分 94d,以防止自動曝光裝置3及二群環12彼此趨近超過一預 疋置。三個止動件部分94d係位於與環部分94a之凸輪突起 94c犬出侧相對立之表面上,且在圓周方向中呈等距間隔。 當透鏡筒1被設定在非拍攝狀態前之狀態時,空間限制構件 94之凸輪突起94c即被攜至接觸於從後透鏡筒18之後表面 部分l8a朝前突出之凸輪突起18e。當透鏡筒1從此狀態進一 步移動至非拍攝狀態之方向時,空間限制構件94即依循凸 輪突起94c之凸輪表面與凸輪突起18e之凸輪表面旋轉一預 定量。 結果’當空間限制構件94旋轉一預定量時,三個止動件 部分94d移動至自動曝光裝置3之一止動件表面(圖中未示) 不存在的位置’且三個止動件部分94d將自動曝光裝置3及 二群環12之空間限制解除。因此,由於自動曝光裝置3變成 可以移動至趨近於二群環12之位置,故可藉由將二群環12 容置於自動曝光裝置3内而縮短光學軸線方向之長度。另方 面’在拍攝狀態中’空間限制構件94之三個止動件部分94d 係介置於自動曝光裝置3及二群環12之間。因此,可以藉由
Il3421.doc -31 · 1321226 止動件部分94d限制其間之空隙,以防止自動曝光裝置3及 二群環12之間之空隙減小超過所需者。 根據上述配置方式’即使是當無意之外力及震動在拍攝 狀態中施加於透鏡筒1時,自動曝光裝置3及二群環12之間 之空隙仍得以避免窄縮超過一預定量。基於此原因自動 曝光裝置3可免於被推向二群環12,因此適當之功能例如自 動曝光裝置3之快門功能及可變光瞳功能皆受到保護。此 外,在非拍攝狀態中從二群環12到自動曝光裝置3之厚度可 以比拍攝狀態中之厚度小。 如圖2及3及類此者所示,一群環1〇較為貼附於凸輪環15 之筒形體部分15a之外周邊,以利於可自由旋轉。如圖2及4 等所示,一群環10包括一可供筒形體部分15a插入之筒形體 部分1 Oa、一延續於筒形體部分1〇a之軸線方向之一端且展 開至半徑方向外侧之外突緣部分丨〇 b、及一延續於筒形體部 分l〇a之轴線方向之另一端以作為前側且延續於半徑方向 内側的内突緣部分l〇Ce此外,三個朝向光學轴線方向後側 突出之支架i〇d係設置於一群環10之筒形體部分1〇a上且 在圓周方向中呈等距間隔。 二支架10d包括朝向半徑方向外側突出之導引凸形部分 97及多數個凸輪銷98,該等凸輪銷揭示凸輪從動件之一特 定範例且其朝向半徑方向内側突出。儘管導引凸形部分π 及凸輪銷98係設置成在同一位置彼此重疊,然而導引凸形 部分97係與一部分支架1〇d一體成型,凸輪銷%則藉由將不 同構件施壓插入至此而與支架1〇d一體成型。亦即,導引凸 113421.doc •32· 1321226 形部分97係由一延伸於光學軸線方向中之塊狀部分構成, 且三導引凸形部分97可滑動地結合於可線性移動環14之— 可線性移動導引槽,容後詳述。 三凸輪銷98為凸輪從動件’其係可滑動地結合於凸輪環 15之筒形體部分15a之外周邊上所設置之三外凸輪槽&。凸 輪銷98包括一可滑動地接觸於外凸輪槽65之銷頭部分 98a、一藉由施加壓力而裝設於支架i〇d之—接附孔内的固 定部分98b、及一設置於固定部分98b與銷頭部分98a之間之 突緣部分98c。突緣部分98c所扮演之角色為限制固定部分 98b之插入深度’糟此將銷頭部分98a之一突出量保持在一 預定量。一供與凸輪環15之壓制部分72接觸的操作表面99 係設置於支架1 Od之一側表面處’亦即設有適當構件處,例 如凸輪銷98。操作表面99係設定於一傾斜角度且對應於壓 制部分72之傾斜表面,而此傾斜角度約為45度。 此一群環10接附於可線性移動環14之内周邊,以致使其 受限為無法移向旋轉方向,且僅能在光學軸線方向中移 動。如圖2及11所示,可線性移動環14包括一供一群環1〇插 入之筒形體部分14a及一設置於筒形體部分14a之光學軸線 方向之一端且亦展開至半徑方向外側的外突緣部分14b。外 突緣部分14b包括五個突出部分14c,其可滑動地結合於固 定環16之内周邊上所設置之五個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A、 38A、38B、38B、38C。五個突出部分14c係分別位於與五 個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A、38A ' 38B、38B ' 38C相對應之 位置。儘管固定環16之所有五個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A、 m421.doc -33- 1321226 38A、38B、38B、38C 皆相交於凸輪槽 37A、37B、37C,但 是五個相交處之光學軸線方向並非在五個可線性移動導引 槽38A、38A、38B、38B、38C内皆相同,因此可線性移動 環14之五個突出部分i4c與固定環16之五個可線性移動導 引槽38A、38A、38B、38B、38C之五個結合處可以避免同 時脫離。因此,可線性移動環14可以相對於固定環16而順 利地在光學軸線方向中前後移動。更明確地說,在固定環 16之二個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B、38B以及凸輪槽pa、37B 彼此相父之光學轴線方向處,在可線性移動環14之五個突 出部分14c之中,二突出部分14c之結合中斷而其餘三突出 部分14C仍維持與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A、38a、38C結合。 另方面,在固定環16之三個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A、38B、 38C以及凸輪槽37A、37B、37C彼此相交之光學軸線方向 處’在可線性移動環14之五個突出部分i4c之中,三突出部 分14c之結合中斷而其餘二突出部分14c仍維持與可線性移 動導引槽38B、38B結合。 可滑動地與一群環1〇之外周邊上所設置之三導引凸形部 分97結合的三個可線性移動導引槽1〇1係設置於可線性移 動環14之筒形體部分i4a之内周邊處。三個可線性移動導引 槽101係在圓周方向中呈等距間隔,且在光學軸線方向中彼 此平行地呈線性延伸。在各可線性移動導引槽1〇1中,當外 突緣部分14b之側面之端部分開口於筒形體部分14&之端表 面時,其相對立側之端部分則在光學軸線方向之中間部分 處被遮斷。因此,當一群環10可以在外突緣部分14b之側面 113421.doc •34·
Un22b 上進入可線性移動環14時,其來到反外突緣部分l4b之側面 之頂端側上之一盡頭,使一群環1〇可以避免從頂端側意外 _ 掉落。 · 一用於可線性移動環14而主要可維護透鏡筒丨外觀之裝 飾裱102係接附於可線性移動環14之外周邊且與之一體成 型。接著,凸輪環15接附於可線性移動環14之内周邊,後 者則接附於固定環16之内周邊。 更明確地說’設置於一群環1〇之内周邊的三凸輪銷98係 为別與凸輪環15之外周邊處所設置之三外凸輪槽65可滑動 地結合。接著,設置於一群環1〇之外周邊的三導引凸形部 分97則與可線性移動環14之内周邊中所形成之三可線性移 動導引槽101可滑動地結合。再者,突出至可線性移動環14 之外周邊的五突出部分14c係分別與固定環16之内周邊中 所設置之五可線性移動導引槽38A、38A、38B、38B、38C 可滑動地結合。同時’設置於凸輪環丨5之突緣部分15b上的 二凸輪突出部分57A、57B及57C係分別與固定環16之内周 邊中所設置之三凸輪槽37A、37B、37C可滑動地結合。再 者’固定於凸輪環15上之旋轉限制構件80之二凸形件80c係 分別與固定環16之内周邊中所設置之二可線性移動導引槽 38A、38A可滑動地結合。 如上所述’在可線性移動環14與旋轉限制構件80中,由 於可線性移動環14之五突出部分14c係與固定環16之五可 線性移動導引槽38A、38A、38B、38B、38C可滑動地結合, 且旋轉限制構件80之二凸形件80c係與固定環16之二可線 : 113421.doc •35· 丄 W1226 性移動導引槽38A、38A可滑動地結合,可線性移動環14與 旋轉限制構件80可避免相對於固定環16而旋轉。再者,由 於僅有一供凸輪環15移動於光學轴線方向中且移向光學軸 線方向之距離,故其逐漸整合在一起。同樣地,由於一群 環10之二導引凸形部分97係與可線性移動環14之三可線性 移動導引槽101結合,因此一群環可以反應於凸輪環15之 一旋轉量而在光學軸線方向中前後移動,且不旋轉。應該 注意一群環1〇與二群環12係在複數個線圈彈簧1〇3之彈力 下文到推壓’而在光學軸線方向中彼此吸引,該等線圈彈 簧揭示一彈性構件之特定範例。 一群環10與凸輪環15之凸輪機構之操作情形說明於後。 如圖16A、16B、圖17A、17B及圖18A、18B所示,一群環 1 〇完全縮入凸輪環1 5内之狀態為照相機裝置之非拍攝狀 態°此時’凸輪環15之外凸輪槽65之後端侧開啟,且在此 照相機非拍攝狀態中之凸輪銷98係位於開口狀凸輪槽開啟 部分71之固持部分73處’其因而脫離於外凸輪槽65。當凸 輪環15係從此狀態旋轉於伸出方向中時,凸輪環15之壓制 部分72即與一群環1〇之支架i〇d之操作表面99碰撞,使得一 群環10由此時傾斜之操作表面99升高。一群環1〇係藉由此 凸輪環15之推斥與上升力而在光學軸線方向中移動,且不 會相對於固定環16旋轉。 此外’當凸輪環15旋轉至凸輪環15已到達伸出方向中之 程度時’凸輪銷98即結合於外凸輪槽65。當凸輪環15進一 步旋轉時,凸輪環15之壓制部分72與一群環1〇之操作表面 113421.doc -36- 99之間之接觸狀態則被釋除。隨後,一群環1〇可以反應於 凸輪環15之旋轉量而沿著外凸輪槽65之凸輪曲線(軌線)在 光學軸線方向中前後移動,且不會相對於固定環16旋轉。 此時,由於外凸輪槽65之開口端係拓寬至端部,因此其可 利用外凸輪槽65可靠且簡便地結合於凸輪銷98。應該注意 的是當照相機裝置從拍攝狀態變成非拍攝狀態時所得之移 動即相反於上述操作。 如圖2及14所示,複數個在光學軸線方向中改變高度之階 梯狀固定部分105係設置於一群環1〇之内周邊上所設之内 突緣部分10c上》—群透鏡框11即使用内突緣部分i 〇c上所 設之複數個固定部分105而固持且固定於一群環1〇。一群透 鏡框11係由一裝設於内突緣部分l〇c内之環形構件構成,且 由複數個透鏡組合構成之第一透鏡群2固定於一群透鏡框 11之内周邊。複數組(在此實施例中為三組)用於將一群透鏡 框11固定於一群環10之夾置突起1〇6係設置於一群透鏡框 11之外周邊上,且在圓周方向中呈等距間隔。 各夾置突起106係由構成一前突起106a及一後突起1〇6b 之組合構成,二者係位於光學軸線方向之前與後方且有一 預定間隙》前突起l〇6a及後突起l〇6b係在圓周方向申有一 小量位移。當内突緣部分l〇c之固定部分1〇5係由複數個具 有上述配置方式之夾置突起6從前與後方夾置時,一群透 鏡框11即固定於一群環10。在此固定狀態中,當一群透鏡 框11在圓周方向中旋轉時,一群透鏡框11可以反應於該旋 轉量而在光學轴線方向中前後移動該階梯狀之一級部分的 113421.doc -37- 1321226 量。圖14中之參考編號i〇8及類此者表示一裝飾環,用於覆 蓋第一透鏡群2之周邊。 如圖2至4所示,一透鏡障壁單元110用於將作為拍攝開孔 之光線路徑封閉以利於非拍攝狀態中保護拍攝光學系統, 其設置於一群環10之前端。透鏡障壁單元110包括一環形障 壁主體110a、一對可旋轉地支撐於環形障壁主體li〇a之開 關膜110b、及一用於將開關膜ii〇b開啟與關閉之膜開關機 構11(^及類此者。複數個結合掣110d設置於障壁主體ii〇a 上’且實質上在圓周方向中呈等距間隔。透鏡障壁單元11〇 係藉由將結合华ll〇d結合於筒形體部分i〇a之内周邊而固 定於一群環10。 透鏡障壁單元110之膜開關機構11〇c包括一用於轉動開 關膜110b之驅動臂,儘管圖中未示。該驅動臂可藉由相對 旋轉而旋轉趨近於光學軸線方向。據此,當該驅動臂藉由 相對旋轉而旋轉趨近於光學轴線方向時,透鏡障壁單元11〇 之光線路徑可藉由將開關膜11〇b開啟與關閉而開啟與關 閉。 如圖2、3及4所示,一用於維持透鏡筒i外觀之裝飾環丨12 係接附於一群環1(^此裝飾環112之作用可以相似於可線性 移動環Μ所用之㈣環1()2者,且其接㈣—群環1(),藉此 -體成型地固定於一群環10。儘管諸裝飾環ιι2、1〇2之適 當材料為金屬,例如IS合金及不錄鋼,不必贅言卫㈣膠 亦可使用作為上述材料。再者,儘管—群環iQ、__群透鏡 框U、二群環12、可線性移動環14、凸輪環15、固定環16、 113421.doc •38· 1321226 二群透鏡框17、及後透鏡筒18之適當材料為纖維強化塑膠 (FRP),不必贅言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及其他工 程塑膠亦可使用作為上述材料’且鋁合金及其他金屬可使 用作為上述材料。 如圖3及4所示’撓性線路板115係電氣連接於自動曝光裝 置3。撓性線路板115之一端係連接於一致動器之一線路, 以利於驅動自動曝光裝置3之快門機構、可變光曈機構及類 此者。撓性線路板115之另一端係電氣連接於一安裝在透鏡 琦1外之電力源。撓性線路板115之一端係鋪設在二群環I〗 内且有適當鬆弛度’以致於即使是自動曝光裝置3與二群環 12之間之一空隙改變,其本身之反作用力亦不造成不利之 影響。 如上所述,凸輪環15之外凸輪槽65係建構以致使組裝於 二群環12内之自動曝光裝置3係在非拍攝狀態之前被推向 二群環12 ’ .且二群環12與自動曝光裝置3之間之空隙可以在 非拍攝狀態中呈最小化。因此,其相較於在拍攝狀態中之 相關技術透鏡筒者而可達成一較薄之伸縮性透鏡筒。 圖19八、198、圖20人、208、圖21八、218、21〇圖22八、 22B、22C、圖 23A、23B、圖 24、圖 25、圖 26A、26B、圖 27A、27B、圖28A、28B係供參考以說明透鏡筒1從透鏡筒 縮回狀態伸出且變成變焦狀態之圖式。其次,透鏡筒1之變 化狀態將簡要說明於後。 圖19A、19B及圖20A、20B揭示透鏡筒1係處於透鏡筒縮 回狀態。在此狀態中,一群環10之三凸輪銷98容置於凸輪 113421.doc •39- 1321226 槽開啟部分71外側所設之固持部分73内,該凸輪槽開啟部 分係開Π於凸輪環15之外凸輪槽65之鏡筒缩回操作區66内 之突緣部分15b側面。此時,在三個凸輪銷98之中,二凸輪 銷98係位於突緣部分15b之二凹穴部分55a、55b。另方面, 剩餘之一凸輪銷98插入第一突緣部分54a内所界定之貫穿 孔62,藉此曝露於突緣部分15b之後表面侧,如圖16八、MB 所示。 一群環10前後移動之操作係在凸輪環15相對於一群環1〇 旋轉時以驅動齒輪22由;咸速齒輪翠元21轉動為基礎:執 行。首先,一群環10之伸出操作情形將揭述於後。當凸輪 環15係在伸出方向中旋轉時’首先,凸輪環卜改變成圖 21A、21B、21C中所不之狀態。此時,設置於凸輪環。上 之壓制部分72係與設置於一群環1〇上之支架1〇d之傾斜操 作表面99接觸,使壓制部分72在圓周方向中壓制操作表面 99。此時,朝向光學軸線方向之力方向係由壓制部分之 傾斜表面與操作表面99之傾斜表面之動作產生。 壓制部分72接觸於操作表面99,以將凸輪銷%從圖21八、 21B、21C中所示之狀態變成圖22A、22B、22C中所示之狀 態。更明確地說,壓制部分72與操作表面99之接觸係從支 架10d之頂端逐漸移至底端側。接著,當凸輪銷完全插入 外凸輪槽65時’如圖23A、23B及圖24所示,壓制部分72與 操作表面99之間之接觸即變成凸輪銷%與外凸輪槽65—側 表面之間之接觸。隨後’藉由凸輪銷98與外凸輪槽65之間 之接觸’凸輪銷98即由外凸輪槽65導引,並且執行圖25、 II342 丨.doc -40- 1321226 圖26A、26B、圖27A、27B及圖28A、28B中所示之光學變 焦操作。 圖25及圖26 A、26B揭示透鏡筒1從鏡筒縮回操作區66改 變至變焦操作區67之狀態。當透鏡筒1從這些狀態變成圖 27 A、27B中所示之狀態時,由於此變化係第一透鏡群2趨 近於第二透鏡群4之一項改變,因此廣角(廣角鏡頭)側增 加。另方面,當透鏡筒1從圖27A、27B中所示之狀態變成 圖28A、28B中所示之狀態時,由於此變化係第一透鏡群2 遠離於第二透鏡群4之一項改變,一遠攝(遠攝鏡頭)側即增 加0 一群環10之縮回操作情形係以相反於圖^人、19B至圖 28A、2SB所示之操作情形實施。 圖29A、29B及29C係供參考以說明一金屬模藉由射出成 型而形成上述之本發明凸輪環15之圖式。圖3〇a及30B係用 於說明一般金屬模之圖式,及圖31A、31B及31C係供參考 以說明一金屬模設於一般金屬模與相關於本發明凸輪環b 之金屬模之間之中間位置之圖式。 如圖30A及30B所示, 在考量於一具有一般外周邊齒輪系 之凸輪環15A下,亦即一齒輪部分設置於該突緣部分之外周 邊上,應該瞭解的是形成於凸輪環丨5 A上 之凸輪槽65及齒輪
生於齒輪部分60與凸輪槽65之間 ’使凸輪槽65免於接觸到 113421.doc •41· 1321226 齒輪部分60 °此時’凸輪槽65之光學軸線方向長度變成Η卜 因此’如圖30Β所示,當使用一般分裂(split)金屬模201 時’可以藉由射出成型而輕易製成凸輪環15A。分裂金屬模 201概略揭示當具有一般外周邊齒輪系之凸輪環15A藉由將 一人造樹脂射出成型而形成時所需之金屬模滑動模芯。分 裂金屬模201具有一與該凸輪槽形狀相對應之突緣,以利於 形成倒立狀之凸輪環15 a之凸輪槽65。射出成型後,當分裂 金屬模201係在垂直於凸輪環15a之旋轉軸的平面方向中平 行地移動時’凸輪槽65即可藉由將凸輪環1 5A脫模而形成。 惟’當使用圖30B所示之分裂金屬模201時,凸輪環15A 之凸輪槽65之長度H1可能無法充分取得。為了增加凸輪槽 65之長度,可以考慮凸輪槽65及齒輪部分6〇之間之位置關 係應該设定成圖31A或31B中所示之狀態。圖31A揭示本發 明之凸輪環15 ’及圖31B揭示貫穿孔62鑽穿圖30A中所示凸 輪環15A之齒輪部分6〇,凸輪槽65則向上延伸至貫穿孔62 之内側。至於圖31A所示之凸輪環15,其可將凸輪槽65之長 度伸長一長度N。至於圖3 1B所示之凸輪環15B,其可將凸 輪槽65之長度伸長一長度N1 » 惟,在圖31A及31B之任一情形中,在圖30B所示之一般 金屬模滑動模芯204内,由於一製件205進入齒輪部分6〇内 側上所界定之貫穿孔62 ’俗稱之倒陷即產生於該部分内。 基於此原因,凸輪環15(或15B)即無法由此金屬模滑動模芯 204連續地模製。 另方面’連續性模製可以使用圖29C中所示之二分裂金屬 U3421.doc • 42- 1321226 模207、208達成。就此而言,凸輪槽65被分割成一在光學 軸線方向中不與齒輪部分60重疊之部分及一在光學抽線方 向中會與齒輪部分60重疊之部分❺此時,凸輪槽65之非重 疊部分設置於第一分裂金屬模207上,且凸輪槽65之重疊部 分設置於第二分裂金屬模208上。因此,當第一分裂金屬模 207被移動至橫向側時,另可將第二分裂金屬模2〇8移動至 與第一分裂金屬模207移動方向垂直之下方方向中。 當使用上述金屬模時’由於凸輪槽65之光學轴線方向長 度Η可免於受到齒輪部分60之齒寬K限制,因此凸輪槽65可 伸出而不增加凸輪環15之光學軸線方向長度G,且其可以在 一群環10之光學軸線方向中維持一足夠大之移動量。據 此’現在假設該凸輪槽之長度不變,則凸輪環丨5之光學轴 線方向長度G可以更加減小,藉此使該透鏡筒小型化。 圖32至34所示之一數位相機300揭示一藉由使用本發明 上述透鏡筒1而建構之照相機裝置之一第一實施例。此數位 相機300可使用一半導體記憶媒體作為一資訊記憶媒體,可 利用一CCD(電荷耦合裝置(固態影像拾取裝置))將一物體 之光學影像轉換成一電氣信號,及可將此電氣信號記錄在 該半導體記憶媒體上或將此電氣信號顯示在一平面型顯示 面板302上,亦即一顯示裝置,例如一液晶顯示器。 數位相機300包括上述透鏡筒丨,其用於拾取一光線式物 像且將此光線導入一作為影像拾取裝置之CCD(電荷耦合 裝置),一相機罩3(H,其用於將透鏡筒丨與其他裝置及設備 罩覆,一平面型顯示面板302,其使用作為一顯示裝置且由 113421.doc •43· 1321226 液晶顯示器與類此者構成,以在一從CCD輸出之視頻信 號基礎上顯示一影像,一控制裴置,其用於控制透鏡筒丄之 操作、平面型顯示面板3〇2上之顯示及類此者,及一電池電 力供給器(圖中未示)及類此者。 相機罩301係由一長圓形平坦狀容器構成,且由在前後方 向中相互疊置之一前罩303與一後罩304、一由概呈長方形 架體構成且介置於前罩303與後罩304之間之中央罩305及 類此者組成。一環形裝飾環3〇6接附於前罩3〇3之前表面, 且在從中央處略為移至一側之位置,透鏡筒1前側之一群環 1 〇係相對丘於裝飾環306之一中心孔307,以使其可前後移 動及類此者。 圖32揭示透鏡筒1之非拍攝狀態(鏡筒縮回狀態)且對應 於圖1A。透鏡筒1之大致整個前表面係建構為實質上與前罩 3 03之前表面等高。再者,圖33揭示透鏡筒1之拍攝狀態(伸 出狀態)且對應於圖1B。如圖33所示,包括一群環1〇在内之 裝飾環112及包括可線性移動環14在内之裝飾環〗〇2皆以一 插入式延伸β 一閃光裝置之一發光部分307及一自動對焦機構之一發 光/收光部分308皆設置於前罩303之透鏡筒1之傾斜上部 分。再者’一電源鈕309、一快門释放鈕310、一收音裝置 例如麥克風者之收音孔311、及類此者皆形成於中央罩3〇5 之上表面上。此外,一電池室部分係設置於中央罩3 〇5之一 侧表面部分上且一電池蓋3 12可拆卸地結合於該電池室部 分’作為電力供給之電池即容置於該電池室部分内。接著, 113421.doc -44- 1321226 用於一喇队裝置之喇〇八孔313係形成於中央罩3〇5之電池蓋 3 12相對立侧之側表面部分上。 一大型顯示窗315開啟於後罩304且平面型顯示面板3〇2 接附於顯示窗3丨5。平面型顯示面板3〇2具有—觸碰式操作 功能,因此一使用者可以藉由觸碰該顯示表面而操作該照 相機裝置。許多類型之操作開關設置於後罩3〇4之平面型顯 不面板302之一側上。儘管一用於選擇功能模式(靜物照、 動畫、錄放、等等)之模式切換開關316、一用於執行變焦 功能之光學變焦操作鈕317、一用於選擇多項選單之選單钮 318、一用於切換螢幕上顯示之顯示切換鈕319及類此者被 列舉作為操作開關,但是操作開關並不限於此,且一用於 將一游標移動以選擇選單之方向鍵、一用於切換照片尺寸 及刪除照片之照片鈕亦可提供作為操作開關。 一用於控制透鏡筒1、平面型顯示面板3 〇2及類此者之控 制裝置被罩覆於具有上述配置之相機罩3〇1内。該控制裝置 係藉由將例如一預定微處理器、電阻、電容器及其他電子 組件安裝於線路板上而建構。 圖35係方塊圖,揭示包括設有上述配置與動作之透鏡筒i 在内之數位相機300之概略配置之一第一實施例。如圖35所 示’數位相機300包括透鏡筒1、一扮演該控制裝置之一中 心角色的視頻記錄/複製電路單元330、一包括一程式記憶 體與一資料記憶體以驅動視頻記錄/複製電路單元33〇以及 其他RAM(隨機存取記憶體)與R〇M(唯讀記憶體)在内之内 建式3己憶體331、及一用於處理一拍攝影像與類此者以利產 113421.doc •45- 1321226 生一預定信號之視頻信號處理單元332。其亦包括用於顯示 拍攝影像與類此者之平面型顯示面板302、一用於擴充健存 量之外接式記憶體333、及一用於驅動與控制透鏡筒丨及類 此者之透鏡筒控制單元334。 視頻記錄/複製電路單元330包括一操作電路,其例如包 括一微處理器(CPU)、及類此者。内建式記憶體33 1、視頻 信號處理單元332、透鏡筒控制單元334、監視器驅動單元 335、一放大器336、及二介面卡(l/Fs)33 7、338皆連接於此 視頻記錄/複製電路單元330 〇視頻信號處理單元332係透過 放大器336而與接附於透鏡筒1之CCD 7連接。一由視頻信號 處理單元33 2處理成為一預定信號之信號則輸入至視頻記 錄/複製電路單元330。 平面型顯示面板302係透過監視器驅動單元335以連接於 視頻記錄/複製電路單元330。一連接器339連接於第一介面 卡(I/F)337且外接式記憶體333可拆卸地連接於此連接器 339。再者,一設置於相機罩301上之連接端子340連接於第 二介面卡(I/F)338 9隨後,用於驅動與控制透鏡筒1之透鏡 驅動單元34卜一用於偵測透鏡筒1之旋轉量與透鏡筒1至光 學軸線方向之移動量的位置感測器342、及類此者皆連接於 透鏡筒控制單元334。 因此,當一物像輸入至透鏡筒1之透鏡系統且聚焦於CCD 7之聚焦螢幕上時,來自CCD 7之一影像信號即透過放大器 336而輸入至視頻信號處理單元332。一由視頻信號處理單 元332處理成為一預定信號之信號則輸入至視頻記錄/複製 U3421.doc -46- 電路單兀330。據此,對應於該物像之信號即從視頻記錄/ 複製電路單元330輸出至監視器驅動單元335及内建式記憶 體33 1或外接式記憶體333。因此,一對應於該物像之影像 係顯不於平面型顯示面板3〇2上,或者若有需要時對應於該 物像之該影像係記錄於内建式記憶體33 1或外接式記憶體 333’以作為一資訊信號。 具有上述配置之數位相機300例如可以使用如下。圖32 揭示光學透鏡系統藉由關閉透鏡筒1内之透鏡障壁單元丨i 〇 之開關膜11 Ob而關閉之狀態,亦即非拍攝狀態。因此,數 位相機3Q.0之電源係設定於〇ff狀態。同樣地,圖33揭示光學 透鏡系統藉由開啟透鏡障壁單元11〇之開關膜11〇b而開啟 之狀態,亦即可拍攝狀態。此可拍攝狀態可以藉由操作電 源鈕309將電源導通而自動執行。因此,數位相機3〇〇即從 圖32中所示之狀態變成圖33中所示之狀態。 在數位相機300之可拍攝狀態中,當一攝影師將照相機鏡 頭朝向物體且按下快門釋放鈕3 1〇時,攝影師可拍攝該物體 之一照片及可取得該物體之一影像。因此,當攝影師操作 光學變焦操作鈕317時,其可以藉由反應於操作方向而連續 改變一焦距,以取得一廣角(廣角鏡頭)照片或遠攝(遠攝鏡 頭)照片,不必改變一影像點。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在包括該凸輪環與該外周邊齒 輪系在内之透鏡筒中,其可增加該凸輪槽之光學軸線方向 長度,且不增加該凸輪環之光學軸線方向之全長。因此, 由於該凸輪槽之光學軸線方向長度不變,因而可以減小該 113421.doc •47- 凸輪環之光學軸線方向之全長,故可將整個透鏡筒小型 化。儘管在上述實施例中透鏡係使用作為上述光學元件, 光學元件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例如—光學遽光片、一棱 鏡及其他光學元件亦可使用,自不待言。 本發明並不限於參考諸圖式之已揭述實施例,且在不脫 離其要旨下可作不同修改^例如,儘管在上述實施例中該 數位相機係用於一照相機裝置,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且本發 明可用於一數位攝影機、一具有内建式照相機之個人電 腦、一具有内建式照相機之行動電話及其他照相機裝置。 再者,儘管三群透鏡係使用作為上述光學透鏡,本發明並 不限於此,且少於一二群透鏡或多於一四群透鏡之透鏡亦 可使用作為光學透鏡,自不待言。 習於此技者應該瞭解的是,只要在文後之請求項範圍内 或其等效技術,許多變換型式、組合、次組合及替代型式 白可依據没S十要求與其他因素而發生。 【圖式簡單說明】 圖1A及1B分別為立體圖,揭示本發明之一第一實施例之 一透鏡筒凸輪機構,其中圖1A揭示一透鏡筒縮回狀態及圖 1B揭示一透鏡筒伸出狀態; 圖2係圖1所示透鏡筒之立體分解圖; 圖3係截面圖,揭示圖示透鏡筒之鏡筒縮回狀態; 圖4係截面圖’揭示圖1所示透鏡筒之鏡筒伸出狀態; 圖5係立體圖,揭示圖1所示透鏡筒之一固定環; 圖ό係展開圖,揭示圖5所示固定環在一展開狀態,其中 113421.doc -48- 1321226 在内周邊表面上之一凸輪槽及類此者係以虛線表示; 圖7A、7B及7C分別揭示圖i所示透鏡筒之凸輪環,其中 圖7A係其立體圖、圖7B係其前視圖及圖7C係沿圖8八之線 X-X所取之截面圖; 圖8 A及8B分別揭示圖7所示之凸輪環,其中圖8 a係其平 面圖及圖8 B係其仰視圖; 圖9A及9B分別為圖7所示凸輪環之展開圖,其中圖9八係 展開圖’揭示外周邊表面上之凸輪槽,及圖兆係展開圖, 以虛線揭不内周邊表面上之凸輪槽; 圖1 〇係展開圖,揭示圖2所示透鏡筒在一展開狀態中之一 旋轉限制構件; 圖11係圖2所示透鏡筒之一可線性移動環之展開圖,以虛 線揭示内周邊表面上之凸輪槽,· 圖12係立體分解圖,揭示圖2所示透鏡筒之一自動曝光裝 置、一空間限制構件及一二群環; 圖13係圖2所示透鏡筒之二群環之展開圖; 圖14係立體分解圖,揭示圖2所示透鏡筒之一群透鏡、第 一群透鏡框及類此者; 圖15係圖14所示第一群透鏡框之展開圖,以虛線揭示内 表面之一結合部分; 圖16A及16B分別揭示圖1所示透鏡筒之一群環及凸輪環 之組合狀態,其中圖16A係仰視立體圖,揭示一群環及凸輪 環之組合狀態,及圖16B係說明圖,以放大比例揭示圖16八 之一主要部分; H3421.doc -49· 1321226 圖17A及17B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圖16八及ΐ6β所示一群 裱及凸輪環之一組合體與一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其中 圖17A係其前視圖及圖17B係其仰視圖; 圖18A及18B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圖16A及16B所示一群 環及凸輪環之組合體與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其中圖18a 係其右側視圖及圖18B係沿圖17B之線γγ所取之截面圖; 圖19Α及19Β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圖17Α及17Β所示一群 環及凸輪環之組合體與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其中圖19Α 係立體圖,揭示一群環之一凸輪從動件從凸輪環之一凸輪 槽開啟部分完全移至外側之狀態,及圖i9Β係半戴面圖; 圖20A及20B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圖19A及19B所示一群 環及凸輪環之組合體與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其中圖2〇A 係一群環及凸輪環之一主要部分之展開圖,及圖20B係凸輪 槽開啟部分之展開圖,以局部截面揭示圖20A之齒輪部分; 圖21A、21B及21C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圖17A及17B所示 一群環及凸輪環之組合體與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其中 圖21A係立體圖,揭示一群環之凸輪從動件移至凸輪環之凸 輪槽開啟部分之狀態,圖21B係其半截面圖,及圖21C係一 群環、凸輪環及凸輪槽開啟部分之展開圖,以截面揭示齒 輪部分之一部分; 圖22A、22B及22C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圖17A及17B所示 —群環及凸輪環之組合體與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其中 圖22A係立趑圖,揭示一群環之凸輪從動件從凸輪環之凸輪 槽開啟部分移至凸輪槽内之狀態’圖22B係其半截面圖’及 113421.doc • 50· 1321226 圖22C係凸輪槽開啟部分之展開圖,以截面揭示齒輪部分之 一部分; 圖23A及23B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圖17A及17B所示一群 環及凸輪環之組合體與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其中圖23a 係立體圖’揭示一群環之凸輪從動件從凸輪環之凸輪槽開 啟部分移至凸輪槽内之狀態,及圖23B係其半截面圖; 圖24係供參考以說明圖17A及17B所示一群環及凸輪環 之組合體與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之展開圖,以展開圖揭 示圖23 A所示一群環及凸輪環及以截面圖揭示齒輪部分之 一部分’以曝露出凸輪槽開啟部分; 圖25係供參考以說明圖17八及17]8所示一群環及凸輪環 之組合體與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之立體圖,揭示一群環 之凸輪從動件移至凸輪環之凸輪槽之鏡筒縮回區之狀態; 圖26A及26B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圖17A及17B所示一群 環及凸輪環之組合體與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其中圖26A 係其半截面圖’及圖26B係展開圖,揭示圖25所示一群環及 凸輪環之展開狀態及以截面圖揭示齒輪部分之一部分以 曝露出凸輪槽開啟部分; 圖27A及27B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圖17A及17B所示一群 環及凸輪環之組合體與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其中圖27A 係立體圖,揭示一群環之凸輪從動件移至凸輪環之凸輪槽 之光學變焦區之狀態,及圖27B係展開圖,揭示圖27A所示 一群環及凸輪環之展開狀態及揭示齒輪部分之一部分以 曝露出凸輪槽開啟部分; 113421.doc •51· 1321226 圖28A及28B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圖17A及17B所示一群 環及凸輪環之組合體與驅動齒輪之間之一關係,其中圖28 A 係立體圖,揭示一群環之凸輪從動件通過凸輪環之凸輪槽 之光學變焦區之狀態,及圖28B係展開圖,揭示圖28A所示 一群環及凸輪環之展開狀態及揭示齒輪部分之一部分,以 曝露出凸輪槽開啟部分; 圖29A、29B及29C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一種製造圖2所示 凸輪環之一凸輪槽之方法,其中圖29 A係凸輪環之展開圖, 圖29B係展開圖,以截面圖揭示圖29A所示齒輪部分之一部 分’以曝露出凸輪槽開啟部分,及圖29C係沿圖29A之線 Z1-Z1所取之截面圖,以曝露出凸輪環及其射出成型金屬模 之一主要部分; 圖3〇A及3 0B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一般凸輪槽之製造方 法’其中圖30A係凸輪環之展開圖,及圖3〇b係沿圖3〇A之 線Z2-Z2所取之截面圖,以曝露出凸輪環及其射出成型金屬 模之一主要部分; 圖31A、3 1B及31C分別為供參考以說明相關技術之一凸 輪槽製造方法,其中圖31A係凸輪環之展開圖,圖31B係展 開圖,以截面圖揭示圖31A所示齒輪部分之一部分,以曝露 出凸輪槽開啟部分,及圓31c係沿圖31A之線Z3Z3所取之 截面圖以曝露出凸輪環及其射出成型金屬模之一主要部 分; 圖Μ係一數位相機之立體圖,揭示使用圖丨所示透鏡筒之 照相機裝置之實施例,其說明透鏡筒從前側縮回之狀態; 113421.doc •52· 1321226 圖33係一數位相機之立體圖,揭示使用圖i所示透鏡筒之 照相機裴置之實施例,其說明透鏡筒從前側伸出之狀態; 圖34係一數位相機之立體圖,揭示使用圖1所示透鏡筒之 照相機裝置之實施例’其從後侧說明數位相機;及 圖35係方塊圖’揭示一數位相機之一示意配置方式,數 位相機則揭示使用圖1所示透鏡筒之照相機裝置之實施例。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透鏡筒 2 第一透鏡群 3 自動曝光裝置 4 第二透鏡群 5 第三透鏡群 6 低通濾波器 7 影像拾取裝置 10 一群環 l〇a、12a、14a、15a 筒形體部分 10b 、 14b 外突緣部分 10c 内突緣部分 lOd 支架 11 一群透鏡框 12 二群環 12b 、 13 二群透鏡框 12c 圓形突出部分 14 可線性移動環 113421.doc -53· 1321226
14c 15、15A、15B 15b 15c、18d 16 16a 16b 16c 16d 17 17a 17b 17c 17d 18 18a 18b 18c 18e 、 94c 20 21 22 突出部分 凸輪環 突緣部分 坐合部分 固定環 前表面部分 後表面部分 軸承部分 支撐部分 三群透鏡框 透鏡固持部分 臂部分 滑動軸承部分 結合部分 後透鏡筒 後表面部分 内圓形突出部分 外圓形突出部分 凸輪突起 CCD單元 減速齒輪單元 驅動齒輪 23 F馬達單元 25、62 貫穿孔 113421.doc •54- 1321226 26 單元支撐部分 28 CCD轉接器 29 封閉橡皮圈 30 濾波器推斥裝置 31 、 115 撓性線路板 33 第一凹穴 34 第二凹穴 35 支撐軸 37A、B、C 凸輪槽 37a 傾斜表面部分 37b 前水平部分 37c 後水平部分 38A、B、C、83、101 可線性移動導引槽 39 中央環緣 39a 右路徑 39b 左路徑 41 刻槽部分 44 變焦馬達 45 殼體 46 對焦馬達 46a 旋轉軸 47 馬達支架 48 載具 49 導引桿 113421.doc •55- 1321226
51 導引軸 52 彈簧 54a 第一突緣部分 54b 第二突緣部分 55a 第一凹穴部分 55b 第二凹穴部分 57A 第一凸輪突出部分 57B 第二凸輪突出部分 57C 第三凸輪突出部分 58 結合槽 60 齒輪部分 60a 第一齒輪部分 60b 第二齒輪部分 60c 第三齒輪部分 61 縛.片 65 外凸輪槽 66 鏡筒縮回操作區 67 變焦操作區 67a 變焦槽部分 67b 連通部分 67c 封閉部分 67d 開啟部分 68a 第一突出部分 68b 第二突出部分 113421.doc -56- 1321226
68c 第三突出部分 71 凸輪槽開啟部分 72 壓制部分 73 固持部分 74 内凸輪槽 75 前内周邊凸輪槽 76 後内周邊凸輪槽 77a 第一傾斜表面部分 77b 第二傾斜表面部分 77c 水平部分 77d 開啟部分 77e 循環部分 78 導入部分 80 旋轉限制構件 80a 環圈部分 80b 可線性移動之導引件 80c 凸形件 81 凹穴 84 凸輪銷群 85 前凸輪銷 86 後凸輪銷 88 固定座 88a 中心孔 89 導引突起 U3421.doc -57- 1321226
91 容納部分 92 壓縮線圈彈簧 94 空間限制構件 94a 環部分 94b 槓桿部分 94d 止動件部分 95 扭力彈簧 97 導引凸形部分 98 凸輪銷 98a 銷頭部分 98b、 105 固定部分 98c 突緣部分 99 操作表面 102、 108 、 112 、 306 裝飾環 103 線圈彈簧 106 夾置突起 106a 前突起 106b 後突起 110 透鏡障壁單元 110a 環形障壁主體 110b 開關膜 110c 膜開關機構 llOd 結合掣 201、 207 、 208 分裂金屬模 113421.doc -58- 1321226
204 金屬模滑動模芯 205 製件 300 數位相機 301 相機罩 302 平面型顯示面板 303 前罩 304 後罩 305 中央罩 307 中心孔/發光部分 308 發光/收光部分 309 電源钮 310 快門釋放鈕 311 收音孔 3 12 電池蓋 313 唓J Ά孔 315 顯示窗 316 模式切換開關 317 光學變焦操作鈕 318 選單鈕 319 顯示切換紐 330 視頻記錄/複製電路單元 331 内建式記憶體 332 視頻信號處理單元 333 外接式記憶體 113421.doc -59- 1321226 334 透鏡筒控制單元 335 監視器驅動單元 336 放大器 337 ' 338 介面卡 339 連接器 340 連接端子 341 透鏡驅動單元 342 位置感測器 113421.doc •60-

Claims (1)

  1. 第095136090號專利申請案 .. j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替換本(9'8年1^_月乂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透鏡筒凸輪機構包括: 光學元件且可以在 該可線性移動構件 一可線性移動構件,其用於固持一 該光學元件之光學軸線方向中移動, 包括一凸輪從動件;及 一旋轉構件,其可與該可線性移動構件相對旋轉且亦 可與該光學軸線方向相對旋轉,該旋轉構 1 : 八有—形成 於其周邊上之凸輪槽,以供該凸輪從動件可滑動地結 合,其中該旋轉構件係旋轉以利用該凸輪槽導弓丨該凸= 從動件,使該可線性移動構件在該光學軸線方向中前後 移動,其包含: 一齒輪部分’其設置於該旋轉構件之一旋轉軸線方 向一端之至少一部分處,該齒輪部分係在一半徑方向之 外側展開且在其外周邊上有輪齒;及 一凸輪槽開啟部分,其係藉由將該凸輪槽之該齒輪 部分側之一端部分開口於該旋轉構件之端表面而設置, 其中該凸輪槽開啟部分與該齒輪部分係設置以致使其實 質上在與該光學軸線方向垂直之同一垂直平面上重合, 且其十該凸輪槽開啟係在該垂直平面沿該旋轉構件 之一圓周方向延伸。 2.如吻求項1之透鏡筒凸輪機構,其中該旋轉構件包括一圓 筒形筒形體部分且具有形成於其上之該凸輪槽該筒形 體部刀具有複數個形成於其外周邊表面上之凸輪槽且 實質上在圓周方向中呈等距間隔,當該複數個凸輪槽之 113421-98I006.doc 1321226 r 至少一者延續於該齒輪部分時 %孩齒輪部分具有一延# =貫穿孔且該貫穿孔具有形成於其上之該凸輪槽開 3.如請求項1之透鏡筒凸輪機構,進一步包含. 口疋’其用於支#該旋轉構件,以致使 件可以在該光學軸線方向中移動;及 博構 一凸輪槽’其用於將該旋轉構件導引於與該光學 方向平行之方向中,及其中該旋轉構件包括-與該凸^ 槽可滑動地結合之凸輪突出部分。 輪 4.如請求項3之透鏡筒凸輪機構,其中該旋轉構件之該 突出部分與該齒輪部分之設置方式,係使其實質上盘 該光學軸線方向垂直之同一垂直平 /、 5. -種製造-旋轉構件之方法,其中一旋重轉一 ^ ㈣商形體部分,該筒形體部分具有複數個形成於 周邊表面上之凸輪槽,且實質上在圓周方向中呈等距間 隔;及-齒輪部分,其延續於該筒形體部分之轴線方= -端之至少-部分,該齒輪部分係在一半徑方向之外側 展開且具有形成於其外周邊上之輪齒,當該複數個凸輪 槽之至少一者延續於該齒輪部分時,該齒輪部分具有一 延伸至此之貫穿孔且該貫穿孔具有一形 槽開啟部分,其包含以下步驟: 輪 提供一分裂模具以將該旋轉構件射出成型,其中該分 裂模〃係由一上模、一下模及複數個侧模組成,該上模 及滅下模用於形成—與該旋轉構件之形狀相對應之空間 部分,该等側模用於在與該上模及該下模垂直之方向中 113421-981006.doc 1321226
    實施脫模操作,且該貫穿孔係由該上模或該下模與該等 側模之一模匹配表面構成。
    113421-981006.doc
TW095136090A 2005-10-20 2006-09-28 Lens barrel cam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otary member for use with cam mechanism TWI321226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06464A JP4760293B2 (ja) 2005-10-20 2005-10-20 レンズ鏡筒のカム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17061A TW200717061A (en) 2007-05-01
TWI321226B true TWI321226B (en) 2010-03-01

Family

ID=37719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36090A TWI321226B (en) 2005-10-20 2006-09-28 Lens barrel cam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otary member for use with cam mechanism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61353B2 (zh)
EP (1) EP1777564B1 (zh)
JP (1) JP4760293B2 (zh)
KR (1) KR101294441B1 (zh)
CN (1) CN1952718B (zh)
TW (1) TWI3212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87215B2 (ja) 2008-01-18 2010-06-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968950B2 (ja) * 2008-06-02 2012-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JP2010008745A (ja) * 2008-06-27 2010-01-14 Hoya Corp レンズ鏡筒のカムフォロア収納構造
TWI385412B (zh) * 2008-10-09 2013-02-11 Asia Optical Co Inc Adjustable lens group and lens module
TWI507692B (zh) 2010-04-23 2015-11-11 Rudolph Technologies Inc 具有可垂直移動總成之檢查裝置
US9684052B2 (en) 2010-04-23 2017-06-20 Rudolph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measuring and assessing a probe card with an inspection device
WO2012102006A1 (ja) 2011-01-24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2102001A1 (ja) 2011-01-24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2102007A1 (ja) 2011-01-24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2102004A1 (ja) * 2011-01-24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CN103163621B (zh) * 2011-12-16 2015-07-15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机构
JP5858902B2 (ja) * 2012-11-26 2016-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4165216A (zh) * 2013-05-19 2014-11-26 沈阳峰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拨动环的设计
TWI486663B (zh) * 2013-05-30 2015-06-01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光學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2391B2 (ja) * 1993-02-17 2003-05-06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H103024A (ja) * 1996-06-17 1998-01-0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撮影レンズ装置
JP3903124B2 (ja) * 1999-03-29 2007-04-11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のレンズ駆動装置
US6520691B2 (en) 2000-01-31 2003-02-18 Pentax Corporation Lens barrier opening/closing device of a movable lens barrel
JP4724294B2 (ja) * 2000-12-05 2011-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レンズ鏡筒の組立方法
JP3496667B2 (ja) * 2001-08-22 2004-02-16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
JP4481573B2 (ja) * 2003-01-30 2010-06-1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胴
TWI234672B (en) * 2003-02-04 2005-06-21 Pentax Corp Cam mechanism of a lens barrel
US6963455B2 (en) 2003-02-05 2005-11-08 Pentax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JP4181896B2 (ja) * 2003-02-26 2008-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215416A (ja) * 2004-01-30 2005-08-11 Seiko Instruments Inc レンズ鏡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61353B2 (en) 2009-07-14
TW200717061A (en) 2007-05-01
JP2007114528A (ja) 2007-05-10
CN1952718A (zh) 2007-04-25
KR20070043644A (ko) 2007-04-25
US20070091475A1 (en) 2007-04-26
EP1777564B1 (en) 2015-02-25
KR101294441B1 (ko) 2013-08-07
JP4760293B2 (ja) 2011-08-31
CN1952718B (zh) 2010-05-26
EP1777564A1 (en) 2007-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1226B (en) Lens barrel cam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otary member for use with cam mechanism
US8625024B2 (en) Webcam with moveable zoom lens
US20070092246A1 (en) Lens barrel
TWI320104B (en) Lens barrel
US20070092238A1 (en) Lens barrel
JP4691675B2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該レンズ鏡胴を備えたカメラ
WO2011155618A1 (en) Lens barrel
JP2008026508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08046503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10266678A (ja) 撮像装置
JP2007114531A (ja) レンズ鏡筒のカム機構
JP4193748B2 (ja)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9251064A (ja) レンズ鏡筒
JP5056971B2 (ja) レンズ鏡筒のカム機構
JP4883276B2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2011154169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光学装置
JP5566163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KR101469981B1 (ko) 카메라모듈의 줌 조절장치
US7652830B2 (en) Lens barrel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JP2009128712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09169243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2005300563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を装着したカメラ
JP2014106277A (ja) レンズ鏡筒
JP6048293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05077787A (ja) レン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