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95612B - Post cure inflator and vulcanized tire cool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Post cure inflator and vulcanized tire cool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95612B
TWI295612B TW094137495A TW94137495A TWI295612B TW I295612 B TWI295612 B TW I295612B TW 094137495 A TW094137495 A TW 094137495A TW 94137495 A TW94137495 A TW 94137495A TW I295612 B TWI295612 B TW I2956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ulcanized tire
air
tire
post
coo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37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16777A (en
Inventor
Hisashi Mitamura
Kazuto Okada
Akio Hakamada
Yutaka Yoshida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275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692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275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047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275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6925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616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16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956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956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02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incorporated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33After-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vulcanising tyres
    • B29D30/0643Cooling during post cure inflation; Post cure inflators us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16Handling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supplying, storing, conveying
    • B29D2030/0033Rotating tyres or their components, e.g. carcasses, belt-tread packages, beads and the like, around their axis, i.e. for preventing de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1295612 ⑴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膨脹冷卻已硫化輪胎的硫化後充氣裝 置(post cure inflates)以及使已硫化輪胎膨脹冷卻的冷 卻方法。 【先前技術】 φ —般而言’作爲輪胎內部增強纖維的胎體部件常使用 聚脂、尼龍或者人造纖維等有機纖維。硫化結束後,該增 強纖維會在輪胎的冷卻過程中收縮,因爲部件的不均以及 配置、成型狀態等因素導致收縮量不均衡,單單使其在放 置狀態下進行自然冷卻,該收縮量的差異會造成輪胎的變 形、次品的出現、或者影響輪胎的均衡性(uniformity performance ) ° 因此,通常硫化成型結束後,在輪胎內封入空氣、保 • 持其正常形狀狀態的同時,在硫化後充氣裝置中冷卻至增 強纖維的收縮收斂的規定溫度以下(通常爲100 °c以下, 優選爲8 0 °C以下)(例如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公報特開 平 6- 1 43298號))。 以往硏製並使用的該硫化後充氣裝置是設有上下兩個 進行輪胎冷卻處理的台位、夾持輪胎使其翻轉以移動兩個 處理台位’所謂兩點式硫化後充氣裝置(例如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公報特開平11_32〇564號))。 但近年來’隨著硫化時間的縮短,出現了縮短輪胎冷 -5- (2) 1295612 卻時間的要求,於是開始硏製並使用在各方面滿足縮短輪 胎冷卻時間要求的硫化後充氣裝置。例如’在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公報特開2002-3 07444號)中,提出了在夾持 輪胎的胎框部位的輪緣機構內部形成中空的通道,向該中 空通道中充入冷卻空氣而使之流動’同時在輪胎的外面噴 灑空氣或水霧,以強制在短時間內完成輪胎冷卻的硫化後 充氣裝置。 φ 但是,專利文獻1中的硫化後充氣裝置存在已硫化輪 胎冷卻時間較長的問題。而且還存在著如下問題,例如受 自然對流的影響,已硫化輪胎的上部溫度往往過高,設備 周圍溫度非對稱時,已硫化輪胎中面向硫化機一側的溫度 也往往過高,此外,因爲輪胎的類型、結構、材料等方面 非對稱而導致輪胎周圍溫度出現差異,而已硫化輪胎無法 在上下方向或者圓周方向上得到均衡的冷卻,在這冷卻不 均引起的溫度差的影響下,錐度(conicity )等品質方面 籲會出現波動。 另外,使用專利文獻2中的硫化後充氣裝置時,難以 實現輪胎整個外表面的均衡冷卻,從而在輪胎圓周方向上 出現溫度偏差或冷卻偏差。此外,還存在設備結構複雜、 成本高昂、維護的頻率和費用高等問題。 對於專利文獻3中的使用冷卻空氣或水霧等冷卻媒體 對輪胎進行強制冷卻的硫化後充氣裝置,水等冷卻媒體噴 灑到的部位往往出現水斑等汙迹,從而對輪胎外觀造成不 良的影響。此外,因爲需要在裝置的周圍設置供應冷卻媒 -6- (3) 1295612 體的驅動源及配管等機構,此類周邊設備將會造成裝備的 大型化和結構的複雜化’同時’周邊設備的使用將引起部 件成本的提高,而且驅動源的運轉將造成運行成本的大幅 上升。 【發明內容】 本發明正是鑒於上述習知技術問題而做出的,其目的 φ 在於提供一種可在短時間內對已硫化輪胎進行適合的冷卻 以提高輪胎的品質、可不導致裝備的大型化和結構的複雜 化以及可不導致部件成本和運行成本的大幅上升的硫化後 充氣裝置。 爲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提供的硫化後充氣裝置包 括:一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用來夾持已硫化的輪胎;及 一旋轉驅動機構,用來轉動前述已硫化輪胎。 參照附圖,藉由閱讀下面所述的詳細說明,可使本發 φ 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詳細內容、以及優點更清楚。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表對本發明中的硫化後充氣裝置(PCI )以及已硫化輪胎的冷卻方法進行說明。 (實施例1 ) 圖1、圖2中連同輪胎硫化機顯示了本發明中的硫化後 充氣裝置(實施本發明的輪胎冷卻方法的硫化後充氣裝置
1295612 (4) ),圖1爲俯視圖,圖2爲前視圖,分別顯示了硫化後充氣 裝置等。 如這些圖中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的硫化後充氣裝置 1 0 1設置在硫化機1 02的背後側(圖中右側),·並與之相隔 一定距離。硫化後充氣裝置1 〇 1中包含對輪胎1進行膨脹冷 卻的膨脹冷卻部1 〇3。膨脹冷卻部1 03的數量與硫化機1 02 的模具數相同。亦即、硫化後充氣裝置1 〇 1中包含:兩個 φ 並列設置的膨脹冷卻部1 03,1 03、同時升降兩個膨脹冷卻 部103,103的下輪緣機構2,2的下輪緣升降機構125,它 可以同時從硫化機1 02接收兩個已硫化輪胎1,1並同時進 行膨脹冷卻。關於膨脹冷卻部1 03的詳細情況將在後文中 進行說明。 與上述硫化後充氣裝置101並列設置的硫化機102是可 以词時硫化成型兩個生胎107 ( green tire,胎坯,即未硫 化輪胎)的兩聯式擠壓裝置。亦即,硫化機1 02備有:硫 # 化成型各生胎107的兩個模具1 10,1 10 (硬模)、將生胎 107從擠壓前方裝入各模具110的兩個塡裝機111,111、以 及將已硫化輪胎1從各模具1 1 0中搬出並送入硫化後充氣裝 置101的兩個旋轉搬裝機104,104。此外,硫化機102可以 配備單個或多個(兩個以上)模具1 1 0,相應地,硫化後 充氣裝置101中應配備與硫化機102中模具數相同數目的單 個或多個膨脹冷卻部103。 上述的各模具110中備有上下自由開合的上模具部 Π0Α和下模具部1 10B。上模具部1 10A在升降缸筒作用下 -8- (5) 1295612 相對於固定在硫化機機架1 1 2下部的下模具部1 1 OB作升降 運動。另外,各塡裝機Π1以自由升降及旋轉地設置在硫 化機機架1 1 2的前方(圖中左側)中央位置豎立設置的導 軌支柱112B上,通過由旋轉臂111A前端的輪胎夾具111B 夾持住生胎1 07的上胎框部位來可以將其旋轉搬入到各模 具部1 1 0 A,1 1 0 B之間。 另外,各旋轉搬裝機1 04設置在硫化機機架1 1 2的後側 φ 中央框架112A上。各旋轉搬裝機104的旋轉中心軸以自由 旋轉地設置在沿著後側中央框架112A設置的導軌133升降 的導位台134 (支撐部)上,每個旋轉搬裝機104均具有旋 轉臂104A和輪胎夾具104B。旋轉臂104A被安裝在導位台 134上並可以其爲軸自由旋轉,通過未圖示的多個液壓或 氣壓缸來使輪胎夾具104B在硫化機102和硫化後充氣裝置 101之間轉動。輪胎夾具104B具有以其圓周方向上等間隔 地被設置而可在放射方向上同時張開或收縮的3個以上的 馨夾爪104a,可以將各夾爪l〇4a在收縮狀態下插入到已硫化 輪胎1或已冷卻輪胎1 ’內後使之張開而夾持住上胎框部位 ,並且可以將各夾爪104a再次收縮而放開各輪胎1,1’。 上述各旋轉臂104A的轉動軌迹a中設置有釋放傳送帶 105。釋放傳送帶105是由多個滾軸構成的滾軸型傳送帶, 位於旋轉搬裝機1 04的下方,而且在接近膨脹冷卻部1 〇 3外 側的位置、與冷卻部1 03排列地設置在前後方向上。各釋 放傳送帶105,爲了不應影響下輪緣機構2的升降,從硫化 機1 0 2 —側向搬運輸送帶1 〇 6 —側傾斜地並可以保證已冷卻 -9- (6) 1295612 輪胎能夠在自身重量作用下滑動到搬運輸送帶1 06地被配 置。搬運輸送帶106是帶式輸送帶,隔一定間隔設置在硫 化後充氣裝置101的後方,並將從釋放傳送帶105傳送來的 已冷卻輪胎1 ’輸送到作爲後道工序的輪胎檢查工序或成品 庫房。 如圖3所示,硫化後充氣裝置1 〇 1中的各膨脹冷卻部 103包括:夾持水平設置的已硫化輪胎1下側面的已硫化輪 • 胎夾持機構2 (以下稱爲下輪緣機構2 );和夾持已硫化輪 胎1上側面的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3 (以下稱爲上輪緣機構 3 )。上輪緣機構3包括:在氣密狀態下夾持已硫化輪胎1 的上胎框部位1 a的上輪緣4 ;以及與上輪緣4相連的上輪緣 連接部件5。另外,已硫化輪胎1以軸方向上的中心點爲基 準形成對稱的形狀,已硫化輪胎的赤道中心被定義爲穿過 軸方向上的中心點並與之垂直的平面與已硫化輪胎1胎面 相交的線。 • 上述上輪緣4被製成爲具有與上胎框部la的直徑相對 應的外徑圓盤形。上輪緣4的內圈側設有可讓後述的周定 軸33穿過的開口部4a。上輪緣4的上方固定有上輪緣連接 部件5。上輪緣連接部件5被製成圓筒形以包圍開口部4a, 其中心軸與上輪緣4豎直方向上的中心軸重疊。 如上構成的上輪緣機構3可以在旋轉驅動機構1 0作用 下以任意方向以及轉速旋轉。旋轉驅動機構1 〇包括:水平 固定在旋轉驅動機構.1 0外圈面上的從動滑輪η ;設置在從 動滑輪1 1側面的驅動滑輪1 2 ;連接從動滑輪1 1和驅動滑輪 -10- (7) 1295612 1 2的驅動皮帶1 3 ;以及與驅動滑輪1 2相連的輪胎驅動馬達 1 4。而且旋轉驅動機構1 〇可以通過驅動滑輪1 2和驅動皮帶 1 3將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從動滑輪1 1,驅動上輪緣連接部件 5和上輪緣4旋轉,帶動支承在上輪緣4上的已硫化輪胎1高 速旋轉。 例如圖9中所示,此處的“高速旋轉”是指在該已硫化 輪胎1的週邊形成對這部分的氣流的影響大於自然對流之 • 強制對流的旋轉速度。具體而言,是使已硫化輪胎1以 lOOrpm (次/分)以上轉速旋轉時的轉動速度。再說,“高 速旋轉”的轉動速度在lOOrpm以上即可,但優選爲200rpm 以上,更優選爲300rpm以上,還有優選爲lOOOrpm以下, 更優選爲800rpm以下。此處設定上限的理由是、,達到一定 程度後即使繼續提高轉速,冷卻效果(所需冷卻時間)卻 幾乎無變化,反而會造成設備的耐用性顯著降低,同時需 要花費過多的設備費用和勞力以確保安全性。再說,當配 響備翼片時,則其以5 OOrpm以下的轉速旋轉時的效果與未配 備時以800〜lOOOrpm旋轉時的效果相當。 於是,旋轉驅動機構1 0以在該已硫化輪胎1的週邊形 成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流,來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 1,可以強制對流積極地帶走已硫化輪胎1中的熱量,從而 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其冷卻至一定的溫度以下。另外,通過 産生上述強制對流是以已硫化輪胎1的赤道中心爲基準之 在軸方向上兩側對稱的氣流,可以在以赤道中心爲基準之 軸方向上的兩側對稱地冷卻已硫化輪胎1。於是即可提高 -11 - (8) 1295612 膨脹冷卻後的品質,特別是均勻性。換言之,硫化後充氣 裝置,以使已硫化輪胎1的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的 兩側呈現出對稱的物性値,來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1,從 而在已硫化輪胎1的週邊形成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 流,同時對已硫化輪胎1進行膨脹冷卻。說明書中的“物性 値”是指從硬度、拉伸強度、延展性、純橡膠強度、反彈 性、抗拉裂強度、壓縮永久變形、耐磨損性、耐折曲龜裂 鲁性、簾布層(c a r c a s s c 〇 r d )的中間伸縮度等物性因素中的 至少一個物性因素的屬性値,並不一定指所有物性因素的 屬性値。 如圖3所示,上述上輪緣機構3中的上輪緣連接部件5 的內圈側依次設置有:以自由轉動地支承上輪緣機構3的 上輪緣支撐機構2 1 ;以可脫卸地連接上輪緣機構3和下輪 緣機構2的鎖定機構31。上輪緣支撐機構21包括:沿著上 輪緣連接部件5內圈面設置的圓筒形筒狀支撐部件22 ;和 鲁設置在筒狀支撐部件22與上輪緣連接部件5之間的軸承部 件23。筒狀支撐部件22的上端部固定設置在水平框架6上 。此外,水平框架6構成保持硫化後充氣裝置姿勢的未圖 示的框架結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軸承部件23,以將筒 狀支撐部件22和上輪緣連接部件5在上下方向上固定地連 接,同時以自由轉動地支承在水平方向上。於是,上輪緣 支撐機構2 1在水平框架6規定的一定高度位置上以自由轉 動地支承上輪緣機構3。 上述上輪緣支撐機構2 1的內圈側設有鎖定機構3 1。鎖 -12- (9) 1295612 定機構3 1包括鎖定部件3 2、鎖定軸3 3和鎖定用轉動機構3 4 。鎖定部件32以自由轉動地被嵌合在上輪緣支撐機構21的 筒狀支撐部件22中。另外,轉動軸3 5的前端部位可自由轉 動地與鎖定部件3 2的上方部相連。轉動軸3 5被水平設置, 且其後部與液壓缸或氣壓缸等缸筒裝置36相連。轉動軸35 與缸筒裝置3 6構成鎖定用轉動機構3 4,鎖定用轉動機構3 4 通過缸筒裝置36使轉動軸35轉動,從而使鎖定部件32可在 鲁正向或逆向轉動。 上述鎖定用轉動機構34轉動的鎖定部件32具有下方開 口的凹陷部32a。凹陷部32a的上面中心部位殷有氣孔32d ,氣孔32d在豎直方向上貫穿鎖定部件32的上壁部,其另 一端與空氣管7相連。空氣管7與圖中未顯示的供氣裝置相 連。供氣裝置包括:向已硫化輪胎1內供應膨脹用空氣以 使已硫化輪胎1在內壓作用下膨脹的供氣元件;和在已硫 化輪胎1轉動等情況下替換膨脹用空氣換氣機構。 # 另外,凹陷部3 2 a的下端形成有從側壁四面伸向內圈 方向突出的鎖止部32b,且相鄰的鎖止部32b,3 2b之間形 成有插通溝32c (缺口部)。插通溝32c形成爲穿過鎖定軸 3 3的突出部3 3 a。再說,如上構成的鎖定機構3 1,通過鎖 定用轉動機構34例如當往正向轉動鎖定部件32時,則可以 使鎖定軸33的突出部33a與插通溝32c上下對齊,且鎖定軸 33的突出部3 3a可以自由地進入或退出凹陷部32a,另—方 面,例如當往逆向轉動驅動鎖定部件32時’則可以使鎖定 軸33的突出部33a與鎖止部32b上下對齊’且鎖定軸33的突 -13- (10) 1295612 出部33a被固定在凹陷部32a內。 上述鎖定軸33的上述突出部33a被設置在上端部的四 面,且指向外圈方向突出。另外,鎖定軸3 3,以其軸心與 上述下輪緣機構2的中心軸對齊地被配置,具有:從上端 部垂下的軸部33b ;和在軸部33b下端形成的軸支撐部33c 〇 下輪緣機構2可以自由轉動地設置在上述軸支撐部33c φ 上。下輪緣機構2包括:在氣密狀態下保持已硫化輪胎1的 下胎框部位1 b的下輪緣1 6 ;與下輪緣1 6相連的下輪緣支撐 部件1 7 ;以及將下輪緣支撐部件1 7可以自由旋轉地連接在 鎖定軸3 3的軸支撐部3 3 c上的下輪緣連接機構1 8。 上述下輪緣16被製成爲具有與下胎框部lb的直徑相對 應之外徑的圓盤形。下輪緣1 6的內圈側設有可讓上述固定 軸33穿過的開口部16a。下輪緣16的下方固定有下輪緣支 撐部件1 7。下輪緣支撐部件1 7被製成圓筒形以包圍開口部 Φ 1 6 a,其中心軸與下輪緣1 6的中心軸重疊。另外,下輪緣 支撐機構1 7的內圈側設有由軸承部件構成的下輪緣連接機 構1 8。如上構成的下輪緣機構2,通過夾持住已硫化輪胎1 的下胎框部位1 b並隨著上輪緣機構3的轉動而旋轉,以相 對于鎖定軸3 3自由轉動地支承已硫化輪胎1。 另外,鎖定軸33的下端與圖中未顯示的升降機構相連 。升降機構可使鎖定軸3 3在圖中未顯示的輪胎放置位置和 比圖示位置更高的輪胎安裝位置間自由升降。再說,在輪 胎放置位置可將已硫化輪胎1從下輪緣機構2裝卸。另一方 -14- (11) 1295612 面,在輪胎安裝位置’已硫化輪胎1的上胎框部位1 a被上 輪緣機構3夾持固定’並在被下輪緣機構2以及上輪緣機構 3夾持的狀態下進行冷卻處理。 關於上述冷卻處理,除可通過旋轉驅動機構1 〇轉動已 硫化輪胎1外,還可以通過空氣排除機構4 1實施。空氣排 除機構4 1是利用旋轉驅動機構1 〇産生的轉動,強制性排除 已硫化輪胎1側面部的胎壁1 C ’ 1 d附近的空氣的裝置。 φ 亦即,空氣排除機構4 1是通過和輪緣機構3,2 —同轉 動,形成包含沿著已硫化輪胎1的側面方向成分或半徑方 向成分的氣流。具體來說,空氣排除機構4 1分別設置在上 輪緣機構3以及下輪緣機構2處’並配有傳遞旋轉驅動機構 産生的驅動力的多個翼片部件42。如圖4所示,這些翼片 部件42以等間距地設置在各輪緣機構3,2外圏部的圓周上 。此外,翼片部件42是以與各輪緣機構3,2外圈面相當的 曲率半徑彎曲的板狀物,它相對於各輪緣機構3,2的半徑 • 方向傾斜。亦即,翼片部件42內圈側的一端相對於另一端 更傾向旋轉方向(圖中箭頭方向)的上流一側,即形成所 謂的後退翼。由此,通過翼片部件42與各輪緣機構3,2的 共同旋轉,空氣排除機構41可以在不降低圓周方向上的相 對速度的情況下形成包含沿著已硫化輪胎1的側面方向成 分或沿半徑方向向外發散成分的氣流。另外,該空氣排除 機構4 1也可採用類似多翼離心風扇的離心風扇構造。再說 ,翼片部件42不僅可以和輪緣機構共同旋轉,還可作相對 的旋轉。 -15- (12) 1295612 從設置在上側以及下側的翼片部件42方向所見到的輪 胎1對面一側設有作爲空氣排除機構4 1 一部分的分割部件 43。分割部件43將輪胎1的胎壁1 c,1 d側區域分割爲作爲 翼片部件42的空氣流入一側之第一空間區域A以及靠近輪 胎1的胎壁1 c,1 d—側的第二空間區域B。亦即,分割部件 43爲自上而下貫通的圓筒形物。設置的分割部件43可使翼 片部件42側(一側)的內徑接近翼片部件42外圈側的頂部 • 且該側的內徑比另一側內徑小。由此,分割部件43可以防 止第二空間區域B內的空氣流入第一空間區域A,同時可以 集中第一空間區域A中熱交換前的空氣並使其大量地流入 翼片部件42。 另外,可以採用分解部分旋轉驅動機構1〇的驅動力並 傳輸到翼片部件42的結構,也可以採用將旋轉驅動機構1 〇 以外另設的驅動機構的驅動力傳遞到翼片部件42的結構。 相對旋轉時,輪胎1和翼片部件42的旋轉方向上相位不斷 • 變化,因而可以在輪胎圓周方向上實現更加均衡的排氣效 果。此外,在旋轉驅動機構10以外另設向翼片部件42提供 驅動力的驅動機構時,可以在已硫化輪胎1的上方和下方 分別設置由不同驅動機構驅動的翼片部件42。亦可僅爲已 硫化輪胎的上方的翼片部件42另行設置旋轉驅動機構1 〇之 外所發出驅動力的驅動機構。於是可以調整位於已硫化輪 胎1的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之已硫化輪胎1的冷卻能力。即 ’可以對已硫化輪胎1的上下溫差進行更高級的調整。因 此,例如受設備周邊溫度的非對稱性的影響,已硫化輪胎 -16- (13) 1295612 的上側部分的溫度往往過高,或者已硫化輪胎1的上側部 分和下側部分非對稱(例如胎壁1C,1 d的形狀不同)而冷 卻速度出現偏差等情況下,也可調合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 的冷卻速度。另外,也可通過改變已硫化輪胎的上側和下 側的翼片部件42的形狀、或增減其片數以個別地調整已硫 化輪胎的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的冷卻能力。 此外,從設置在上側以及下側的分割部件43方向所見 φ 到的輪胎1對面側設有作爲空氣排除機構4 1的一部分冷卻 空氣供應機構44。冷卻空氣供應機構44包括:以包圍各輪 緣機構3,2的上輪緣連接部件5以及下輪緣支撐部件1 7來 形成而被配置的環狀配管45;向環狀配管45供應冷卻空氣 的圖中未顯示的冷卻空氣供應裝置;以及設置在環狀配管 4 5上以向翼片部件42噴射冷卻空氣之圖中未顯示的噴嘴。 此外,噴嘴也可以是環狀配菅45上形成的貫通孔。 以下,對如上構成的硫化後充氣裝置1 〇 1的運轉狀態 • 進行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硫化機102完成硫化成型後,各旋 轉搬裝機104升降、旋轉將輪胎夾具104B置於各模具1 10內 。然後降低輪胎夾具104B夾持住已硫化輪胎1。接著,升 降、旋轉輪胎夾具104B將已硫化輪胎1從各模具1 1〇旋轉搬 運到硫化後充氣裝置1 0 1的各膨脹冷卻部1 〇3。在將下輪緣 機構2下降至下限位置的圖中未顯示的輪胎放置位置,已 硫化輪胎1隨著各旋轉搬裝機104的下降被搬運至各下輪緣 機構2後,各旋轉搬裝機1 04上升、旋轉,離開各膨脹冷卻 -17- (14) 1295612 部 1 Ο 3 〇 如上所述,已硫化輪胎1被搬至下輪緣機構2後,如圖 3所示,已硫化輪胎1的下胎框部位1 b被下輪緣機構2的下 輪緣1 6夾持。隨後,鎖定軸3 3上升,下輪緣機構2以及已 硫化輪胎1隨之上升。此時,鎖定機構3 1中,鎖定部件32 在鎖定用轉動機構3 4的驅動下正向轉動,使鎖定軸3 3的突 出部33a與鎖定部件32的插通溝32c上下對齊。因此,上升 • 鎖定軸33的突出部33 a穿過插通溝32c進入凹陷部32a內。 然後,鎖定軸3 3到達作爲上限位置的輪胎安裝位置後,其 上升被停止,已硫化輪胎1的上胎框部位1 a被上輪緣機構3 的上輪緣4在氣密狀態下夾持。 隨後,鎖定機構3 1中,鎖定部件3 2逆向轉動,鎖止部 32b相對於鎖定軸33的突出部33a上下對齊。然後圖中未顯 示的供氣裝置內的供氣機構開始運轉,通過空氣管7等向 已硫化輪胎1內充入規定氣壓的膨脹用空氣。結果,鎖定 鲁軸33的突出部33a被凹陷部32a內的鎖止部32b在上下方向 上固定後,出現上輪緣機構3與下輪緣機構2通過鎖定軸33 相隔一定距離地固定的狀態,同時,已硫化輪胎1被膨脹 至規定形狀而保持其形狀。 接著,供氣裝置內的換氣機構適宜地運轉,維持已硫 化輪胎1內一定壓力的同時替換膨脹用空氣。於是,一方 面排出與已硫化輪胎1進行熱交換後升溫的膨脹用空氣, 另一方面向已硫化輪胎1內供應熱交換前的低溫的膨脹用 空氣,從而可在已硫化輪胎1的內部實現高效的冷卻。 -18- (15) 1295612 另外,旋轉驅動機構1 0內的輪胎驅動馬達1 4運轉後, 通過驅動滑輪1 2、驅動皮帶〗3以及從動滑輪1 1轉動上輪緣 機構3,帶動支承在上輪緣機構3上的已硫化輪胎1高速旋 轉。於是,已硫化輪胎1的週邊形成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 強制對流,強制對流積極地帶走已硫化輪胎1中的熱量。 由此,與已硫化輪胎1在停止的狀態下膨脹冷卻,或主要 受自然對流的影響而低速旋轉下使已硫化輪胎1在旋轉的 # 同時膨脹冷卻的情況下相比,已硫化輪胎1可在更短的時 間內冷卻至規定溫度以下。 此外,已硫化輪胎1以軸方向上的中心點爲基準呈對 稱的形狀,因而已硫化輪胎1高速旋轉産生的強制對流是 以已硫化輪胎的赤道中心,即穿過軸方向上的中心點並與 之垂直的平面與已硫化輪胎1胎面相交的線爲基準之軸方 向上兩側對稱的氣流。於是,已硫化輪胎1在以赤道中心 爲基準的軸方向兩側對稱性冷卻,從而提高了膨脹冷卻後 • 的品質,特別是均衡性。 另外,隨著已硫化輪胎1的旋轉,各胎壁1 c,1 d相對 于周圍的空氣移動後,形成胎壁lc,Id的表面相對速度爲 零且越遠離表面相對速度越大的氣流分佈,即所謂的速度 分界層,在空氣排除機構4 1引起的氣流作用下,該速度分 界層比單單旋轉輪胎時更加稀薄。與此相同,在溫度場中 ,靠近胎壁的溫度分界層變得稀薄。該分界層越薄熱阻越 低,胎壁1 c,1 d越可快速地實現冷卻。已硫化輪胎1需以 速度分界層能夠充分變薄的速度來高速旋轉,其轉速應爲 -19- (16) 1295612 lOOrpm以上,優選爲200rPm以上’更優選爲3 00rPm以上。 如進一步提高轉速’則可以更快的速度實現冷卻。 另外,因熱交換而升溫的胎壁lc,Id附近的空氣被空 氣排除機構4 1強制性排除°亦即’已硫化輪胎1的轉動下 開始冷卻後’低溫冷卻空氣從冷卻空氣供應機構44內的環 狀配管4 5噴向翼片部件4 2。另外,各輪緣機構3,2轉動後 ,設置在其內的翼片部件42也將轉動’即在以各輪緣機構 φ 3,2的軸心爲中心的圓周方向上旋轉。於是’包括各輪緣 機構3,2側的第一空間區域A內的冷卻空氣等熱交換前的 空氣被翼片部件42從分割部件43推至輪胎1方向,形成包 含沿著已硫化輪胎1的胎壁1 c ’ 1 d方向成分的氣流(風) 〇 由此,胎壁lc,Id附近熱交換後的高溫空氣被帶離已 硫化輪胎1,並由翼片部件42自第一空間區域A供應熱交換 前的空氣,以補充以上述方式排出的空氣。因此,已硫化 馨輪胎1的胎壁lc,Id —直可以與之存在較大溫差的空氣進 行熱交換。從而可在短時間內冷卻至所定的溫度以下。此 外,在配備翼片部件42與未配備時相比,可以更低的轉速 或更短的時間內實現同等的效果。 再說,胎壁1 c,1 d附近的第二空間區域B被由分割部 件43與第一空間區域A相對隔離,因此,可以阻止與已硫 化輪胎1熱交換後升溫的第二空間區域B的熱空氣向第一空 間區域A流動。於是,第一空間區域A內僅存在熱交換前 的空氣,該空氣流入翼片部件4 2,因此可以更高效地實現 -20- (17) 1295612 胎壁lc,Id的冷卻。 另外,如此般令已硫化輪胎1高速旋轉以冷卻時,上 側以及下側的各胎壁1 C,1 d的空氣沿著已硫化輪胎1的週 邊方向流動。於是可以防止與下側的胎壁1 d完成熱交換後 升溫的空氣因自然對流而上升並繞轉至上側胎壁1 c這一狀 態的出現。因此,上側以及下側的兩胎壁1 c,1 d可在相同 的條件下實現冷卻。另外,該高速旋轉下産生的離心力作 φ 用下,已硫化輪胎1內部的空氣將産生在軸方向上兩側對 稱的氣流,從而可從已硫化輪胎1的內部推動軸方向上兩 側的對稱性(均衡)冷卻。如此,通過採用具有使已硫化 輪胎1能夠以例如1〇〇rpm以上高速旋轉的旋轉驅動機構10 的硫化後充氣裝置101,對轉速、翼片部件42的有無、已 硫化輪胎1與翼片部件42間的相對旋轉的有無、或上下翼 片部件42各自的轉速等進行適宜地調整,可以實現適應輪 胎形狀的冷卻、輪胎內外無偏差的冷卻、以及可調整或縮 • 短冷卻時間,亦可調整至在一個硫化迴圈內完成冷卻。換 言之,硫化後充氣裝置1 〇 1也可具備能夠調整至在一個硫 化迴圈內完成冷卻的構造及功能,例如對轉速、翼片部件 42的有無、已硫化輪胎1與翼片部件42間的相對旋轉的有 無、或上下翼片部件42各自的轉速等進行適宜的調整的構 造及功能。另外,由於可以實現已硫化輪胎1的上下方向 及圓周方向上均衡的冷卻,冷卻後的硫化輪胎1就呈示優 良的品質。 如上完成已硫化輪胎1的冷卻後,排出膨脹用空氣’ -21 - (18) 1295612 在鎖定機構31中,鎖定部件32在鎖定用轉動機構34的驅動 下正向轉動,使鎖定軸33的突出部33a與鎖定部件32的插 通溝32c上下對齊。隨後鎖定軸33下降,置於凹陷部32a內 的突出部33a穿過插通溝32c退出至外部。然後,下輪緣機 構2與冷卻後的已硫化輪胎1 一同下降至圖中未顯示的輪胎 放置位置並停止後,如圖1及圖2所示,旋轉搬裝機104取 出已硫化輪胎1,這樣,不産生待機時間而可以開始下一 φ 個已硫化輪胎1的冷卻。 (實施例2 ) 以下對硫化後充氣裝置的另外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5、圖6中槪略性地顯示了本發明中的硫化後充氣裝 置的另一實施例,圖5爲縱向剖視圖,圖6爲俯視圖,分別 顯示了硫化後充氣裝置等。其中,與實施例1的硫化後充 氣裝置1 〇 1相同的部件付以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另 # 外,雖然圖中未顯示,但也可根據需要適宜地設置空氣排 除機構4 1等實施例1中說明的部件或機構。 如同圖所示,硫化後充氣裝置包括:夾持水平設置的 已硫化輪胎1下側面的下輪緣機構2 ;和夾持已硫化輪胎1 上側面的上輪緣機構3。上輪緣機構3可在旋轉驅動機構74 作用下以任意轉速旋轉。旋轉驅動機構74包括:連接有上 輪緣機構3的旋轉軸部件75 ;以自由旋轉地支承旋轉軸部 件75並將旋轉軸部件75在豎直方向內的外筒部件76 ;以及 通過滑輪或驅動皮帶與旋轉軸部件7 5的上端部相連的驅動 -22- (19) 1295612 馬達77。旋轉軸部件75上設有氣孔75b,氣孔75b上下貫通 ,其另一端通過圖中未顯示的空氣管與供氣裝置相連。 支承上述旋轉軸部件7 5的外筒部件7 6,亦如圖5所示 ,周定設置在水平框架78上。外筒部件76的外圈面側配置 有轉動機構79。轉動機構79包括:設置在筒部件76b的外 圈面、可以使桿80a在豎直方向上進退移動的接合用缸筒 80;可與接合用缸筒80的桿80 a接合的、固定設置在旋轉 φ 軸部件75上的接合盤81 ;以及被外筒部件76支承並使筒部 件7 6b在水平方向上轉動的轉動用缸筒82。 上述轉動機構79的下方設有鎖定機構83。鎖定機構83 包括:形成於旋轉軸部件75的下端部(前端部)的突出部 75a ;以及與上輪緣機構3相連的鎖定部件84。鎖定部件84 上設有上方開口的凹陷部84a。凹陷部84a的上端部設有從 側壁四面伸向內圈方向突出的鎖止部84b,且相鄰的鎖止 部84b,84b之間形成有插通溝(缺口部)。插通溝形成爲 # 穿過旋轉軸部件75的突出部75a。再說,如上構成的鎖定 機構83,通過轉動機構79例如當往正向轉動旋轉軸部件75 時,則可以使突出部75 a與插通溝上下對齊,且突出部75a 可以自由地進入或退出凹陷部84a,另一方面,例如當往 逆向轉動旋轉軸部件75時,則可以使突出部75a與鎖止部 8 4b上下對齊,且突出部75a被固定在凹陷部84a內。其他 構造與實施例i中的硫化後充氣裝置1 0 1相同。 以下,對如上構成的硫化後充氣裝置的運轉狀態進行 說明。 -23- (20) 1295612 首先,在將下輪緣機構2下降至下限位置的圖中未顯 示的輪胎放置位置,已硫化輪胎1搭載在下輪緣機構2上, 已硫化輪胎1被下輪緣機構2支承。隨後,下輪緣機構2與 鎖定機構83—同上升,下輪緣機構2以及已硫化輪胎1隨之 上升。此時,位於鎖定機構8 3的上方的旋轉軸部件7 5,在 轉動機構7 9的驅動下正向轉動後,突出部7 5 a與鎖定部件 32的插通溝32c上下對齊。因此,上升之鎖定部件84的突 馨出部75a進入凹陷部84a內。然後,下輪緣機構2到達作爲 上限位置的輪胎安裝位置後,其上升被停止,已硫化輪胎 1被上輪緣機構3在氣密狀態下夾持。 隨後,轉動機構7 9中,旋轉軸部件7 5被逆向轉動,鎖 定部件84的鎖止部84b相對於旋轉軸部件75的突出部75a上 下對齊。然後,圖中未顯示的供氣裝置內的供氣機構開始 運轉,向已硫化輪胎1內充入所定氣壓的膨脹用空氣。結 果,旋轉軸部件75的突出部75a被凹陷部84a內的鎖止部 • 8 4b在上下方向上固定後,出現上輪緣機構3與下輪緣機構 2通過旋轉軸部件75相隔一定距離地固定的鎖定狀態,同 時,已硫化輪胎1被膨脹至所定形狀並保持其形狀。 隨後,接合用缸筒80的桿80a後退,解除與接合盤81 的接合關係後,旋轉軸部件75就可以相對於外筒部件76自 由轉動。之後,驅動馬達77,通過滑輪和皮帶驅動使軸部 件75旋轉。於是已硫化輪胎1在高速旋轉下進行膨脹冷卻 〇 已硫化輪胎1完成冷卻,排出膨脹用空氣後,鎖定機 -24- (21) 1295612 構8 3以及轉動機構7 9中,通過與連接上述下輪緣機構2和 上輪緣機構3的動作相反的動作來解除鎖定狀態。然後, 下輪緣機構2與冷卻後的已硫化輪胎1 一同下降至圖中未顯 示的輪胎放置位置並停止後,取出已硫化輪胎1,開始下 一個已硫化輪胎1的膨脹冷卻。其他運轉過程與實施例1中 的硫化後充氣裝置1 〇 1相同。 以下,進行如下的比較試驗,以確認本實施例1,2中 鲁的硫化後充氣裝置的冷卻效果。 首先調查了以往的、在靜置已硫化輪胎1時(轉速 Orpm )的其周圍産生氣流的流動狀態。圖7及圖8爲該比較 結果的示意圖。圖7是半徑方向以及豎直方向速度向量圖 ,圖8是半徑方向速度成分的等値圖。圖8中,色調越深則 表示速度越大。其結果如圖7及圖8所示,可知在輪胎外側 産生已硫化輪胎1的下側的胎壁1 d部升溫的空氣上升,並 繞轉至上側胎壁1 c的自然對流性質的氣流(由自然對流形 • 成的氣流,箭頭方向)。而且可知輪胎內側産生提升簾布 內襯(belt inner liner)部的自然對流,並形成溫度分層 ,産生上下溫度差。 其次調查了將已硫化輪胎1安裝在配備翼片部件42的 硫化後充氣裝置中,並以500次/分的轉速旋轉時已硫化輪 胎1的周圍産生氣流的流動狀態。圖9爲該比較結果的示意 圖,是半徑方向以及豎直方向速度向量圖。其結果如圖9 所示,可知産生包含沿著已硫化輪胎1的胎壁1 c,1 d方向 成分的強制對流性質的氣流(箭頭方向),即以已硫化輪 -25- (22) 1295612 胎1的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兩側對稱的氣流,胎壁 1 c ’ 1 d附近的空氣以赤道中心爲基準在軸方向上兩側對稱 且被強制性排除。 此外調查了比較了配備翼片部件42及不配備的情況下 ’以600次/分的轉速旋轉時已硫化輪胎1的周圍産生氣流 的流動狀態。圖1 〇及圖1 1爲該比較結果的示意圖。圖1 〇是 半徑方向成分的等値圖(無翼片的情況下)。圖1 1是半徑 # 方向成分的等値圖(有翼片的情況下)。且兩圖中,均以 色調越深表示速度越大。其結果是産生的氣流與圓周方向 的環境空氣的相對速度很大,佔據支配性地位(其影響大 ),如圖1 〇及圖11所示,可知對於沿半徑方向向外的2次 氣流,配備翼片部件後,包含沿輪胎1的胎壁1 c,1 d方向 成分的氣流(箭頭方向)增大,可以更高效地排除胎壁1 c ,Id附近的空氣。 如上,實施例1,2的硫化後充氣裝置包括:夾持已硫 ® 化輪胎1的上,下胎框部位1 a,1 b的上,下輪緣機構3,2 (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及通過輪緣機構3,2驅動已硫 化輪胎1高速旋轉的旋轉驅動機構1 0 ;該硫化後充氣裝置 構成爲,以使該已硫化輪胎的週邊形成影響大於自然對流 的強制對流,來該旋轉驅動機構1 〇使已硫化輪胎1轉動, 從而利用強制對流積極地帶走已硫化輪胎1熱量(即從外 側積極地對已硫化輪胎1進行冷卻),由此,可以在短時 間內將已硫化輪胎1冷卻至規定溫度以下。 此時,已硫化輪胎1以軸方向上的中心點爲基準呈對 -26 - (23) 1295612 稱的形狀,因而已硫化輪胎1的高速旋轉産生的強制對流 是以已硫化輪胎的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左右對稱的 氣流,另外,對於已硫化輪胎1的內側存在的空氣,也會 産生在軸方向上兩側對稱的氣流,從而可得到在軸方向上 兩側對稱的內表面溫度分佈。即,已硫化輪胎在以輪胎赤 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兩側形成對稱的物性値的狀態下 實現膨脹冷卻。因此,已硫化輪胎1可實現以赤道中心爲 Φ 基準之軸方向上兩側的對稱性冷卻,因而可以提高冷卻後 已硫化輪胎1的品質,例如均衡性、錐度等。 即本實施例1,2中,作爲已硫化輪胎1的冷卻方法, 是以使已硫化輪胎1的輪胎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的 兩側呈現出對稱的物性値、並以在該已硫化輪胎1的週邊 形成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流而形成氣流,來使該已 硫化輪胎1膨脹冷卻的。因此,在該強制對流的作用下, 可實現已硫化輪胎1的上下方向及圓周方向上均衡的冷卻 # ,因而可以提高冷卻後已硫化輪胎1的品質,例如均衡性 、錐度等。而且,由於通過在已硫化輪胎1的外側産生強 制對流性質的氣流以從外側對已硫化輪胎1進行積極的冷 卻,因而可在短時間內實現已硫化輪胎1的膨脹冷卻。 特別是,在實施例1,2中,使已硫化輪胎1以i〇〇rpm 以上的轉速高速轉動,因而可在縮短冷卻時間的同時提高 品質。關於高速旋轉的速度下限値爲lOOrpm的理由,如後 述圖15及圖16中圖表所示,以lOOrpm的轉速使已硫化輪胎 轉動並使其膨脹冷卻時,與不旋轉的狀態下膨脹冷卻的情 -27- (24) 1295612 況相比,錐度可改善30%以上,且冷卻時間可縮短20%以 上’即可得到顯著的效果。另外,以l〇〇rpm以上的轉速高 速旋轉已硫化輪胎1時,可將已硫化輪胎1充分冷卻至不發 生熱收縮的溫度,於是可以防止例如作爲增強纖維的胎體 部件冷卻後的熱收縮,減少以輪胎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 向上兩側物性値的差異,從而可以提高均衡性。 而且,通過旋轉驅動裝置1 〇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1, • 使已硫化輪胎1在轉動中實現冷卻,因而無需增大冷卻的 運行成本,同時與以往使用冷卻用驅動源及管線的方式相 比’避免了裝置的大型化和結構的複雜化,還避免了部件 成本的增加。 另外,利用旋轉驅動裝置1 〇産生的轉動來強制性排除 已硫化輪胎1的胎壁1 c,1 d附近(接近側面部位)的空氣 ,同時配備從外部導入冷空氣的空氣排除機構4 1,因此與 單單旋轉已硫化輪胎1以冷卻的情況相比,可以在更短的 • 時間內將已硫化輪胎1冷卻至規定溫度以下。 特別是,在實施例1中,空氣排除機構4 1中配備了設 置在各輪緣機構3,2中、與各輪緣機構3,2共同旋轉以産 生包含沿著已硫化輪胎1的胎壁1 c,1 d方向成分氣流的翼 片部件42,通過在各輪緣機構3,2處設置翼片部件42這一 簡單的結構,即可有效地排除已硫化輪胎1的胎壁1 c,1 d 附近的空氣,從而可在以輪胎赤道面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 上的兩側實現更爲對稱的物性値。另外,在實施例2的硫 化後充氣裝置中也可配備相同的翼片部件42。
-28- (25) 1295612 再說,翼片部件42只要能夠産生包含沿著已硫化輪胎 1的胎壁1 c,1 d方向成分的氣流,可以選擇任意的形狀及 配置形態。例如翼片部件42的片數可以是單數,每個翼片 部件42的傾斜角度、形狀、尺寸可以各不相同,還可製成 平板形。此外,爲了包含更多相對於胎壁1 c,1 d垂直方向 成分的氣流,翼片部件42的上部可以彎向進行方向的胎壁 1 c,1 d—側,或翼片部件42整體可以向進行方向側傾斜。 φ 另外,翼片部件42也可設置爲滿足在已硫化輪胎1的 期望部位,例如胎壁1 c,1 d的最厚部位等,産生比其他部 位更高速的氣流這一條件的形式。此時,通過在已硫化輪 胎1的期望部位流動更多的空氣流,可以比其他部位帶走 更多熱量,從而可以實現對期望部位的重點冷卻。於是可 以使已硫化輪胎1在更加理想的狀態下實現冷卻。上述的“ 滿足…這一條件”是指,對於例如翼片部件42的設置片數 、傾斜角度、形狀等爲代表例的氣流變動要素,通過調整 # 此些氣流變動要素中的至少一個,來在已硫化輪胎1的期 望部位産生比其他部位更多的氣流。 另外,實施例1中的空氣排除機構41中設置了區分翼 片部件42內的空氣流入側的第一空間區域A和已硫化輪胎1 的胎壁1 c,1 d附近的第二空間區域B的分割部件43,因而 第二空間區域B內的空氣與已硫化輪胎1熱交換而升溫時, 因爲該第二空間區域B被分割部件43與第一空間區域A相對 分割,因此可以有效地阻止升溫後的空氣向第一空間區域 A流動。於是,第一空間區域A內僅存在熱交換前的空氣 -29- (26) 1295612 ,該空氣流入翼片部件42,因此可以更高效地進行已硫化 輪胎1的冷卻。另外,在實施例2的硫化後充氣裝置中也可 配備相同的分割部件43。 另外,實施例1中空氣排除機構4 1配備向翼片部件42 供應冷卻空氣的冷卻空氣供應機構44,並構成爲向已硫化 輪胎1供應冷卻空氣,因而可以更高效地冷卻已硫化輪胎1 。另外,在實施例2的硫化後充氣裝置中也可配備相同的 φ 冷卻空氣供應機構44。 另外,實施例1的硫化後充氣裝置中包含已硫化輪胎1 旋轉時替換使已硫化輪胎1膨脹的膨脹用空氣換氣機構, 可以在已硫化輪胎1的內部積極地對其進行冷卻,因而可 以更高效地冷卻已硫化輪胎1。此外,在實施例2的硫化後 充氣裝置中也可配備相同的換氣機構。 實施例1,2中,如圖1所示,支承從硫化成型作爲胎 坯的生胎1 07的硫化機1 02中搬出已硫化輪胎1並膨脹冷卻 9 ,其包含以硫化機1 02中的硫化時間內將已硫化輪胎1冷卻 至8 0 °C等規定溫度以下的轉速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1的旋 轉驅動機構10。 因此,可以確實地在硫化機102中硫化成型生胎107製 成已硫化輪胎1爲止的一個硫化成型迴圈時間內冷卻已硫 化輪胎1,因此硫化成型後無需等待,即可將已硫化輪胎1 安裝至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2並開始膨脹冷卻。另外,可 將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2控制在必需的最小數量,因此可 以簡化硫化後充氣裝置1 0 1的構造,同時降低部件成本及 - 30- (27) 1295612 組裝成本。此外,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2被設置在規定的 位置,因此可以提高將已硫化輪胎1安裝至已硫化輪胎夾 持機構2時的精度。於是,可以將膨脹冷卻後已硫化輪胎1 的品質維持在較高的狀態,同時減少品質方面的波動。 另外,本實施例1,2中,如圖3所示,硫化後充氣裝 置採用在同一位置及姿勢下通過上,下輪緣機構3 ’ 2 (已 硫化輪胎夾持機構)進行從夾持已硫化輪胎1到膨脹冷卻 • 的整個處理,僅設置一處進行上述處理位置的冷卻位置的 固定式硫化後充氣裝置。因此,設備結構簡單’因而可以 提高機械精度,同時也可提高已硫化輪胎的搬運定位、夾 持等的精度,從而可通過提高輪胎的均衡性等進一步改善 輪胎的品質。此外,還可提高設備的可靠性,降低暫停、 維護的頻率及其費用。另外,對於上下翻轉已硫化輪胎夾 持機構2進行膨脹冷卻的冷卻位置變動方式,需要間隔一 定距離配置硫化機102及硫化後充氣裝置1〇1,與此相對, • 冷卻位置固定方式,硫化機1 02及硫化後充氣裝置1 〇 1間的 距離很近,從而可減小裝置的設置空間(特別是前後的幅 度尺寸)。於是,使用卸載機作爲從硫化機1 〇2向硫化後 充氣裝置1 〇 1搬運已硫化輪胎1的搬運機構的情況下,該卸 載機的旋轉半徑減小,因此旋轉力矩變小,可精確地將已 硫化輪胎1搬運至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2。 另外,實施例1中的空氣排除機構4 1直接利用旋轉驅 動機構1 〇的旋轉驅動力轉動已硫化輪胎1的兩側面部附近 的空氣,以分別在已硫化輪胎1的兩側面部形成氣流,但 -31 - (28) 1295612 是,其構成爲利用J疋轉驅動機構1 0産生的轉動來發揮強制 性排除已硫化輪胎1的胎壁1 c,1 d附近(接近側面部位) 空氣的功能即可,其自身可爲固定不旋轉的結構。 另外,也可在已硫化輪胎1的兩側面部分別對稱或靠 近設置空氣排除機構4 1 ’這時’與已硫化輪胎1的轉動協 同,以強制性地移流或去除已硫化輪胎1的胎壁1 c,1 d附 近的空氣。根據上述構成,空氣排除機構4 1也可不通過已 9 硫化輪胎夾持機構驅動,即不由與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相 同的驅動源驅動。這時,可以驅動其以與已硫化輪胎1相 反的方向轉動,或以與已硫化輪胎1不同的轉速轉動,由 此,在與已硫化輪胎1相配的期望條件下進行冷卻。 \ 另外,空氣排除機構4 1也可由第一空氣排除機構和第 二空氣排除機構構成’第一空氣排除機構利用上述旋轉驅 動機構的旋轉驅動力轉動已硫化輪胎1的某一側面部附近 的空氣,形成相對於該側面部的氣流以強制性地排除,第 • 二空氣排除機構對稱地設置在已硫化輪胎的另一側面,並 與上述已硫化輪胎的轉動協同,以強制性地移流或攪拌已 硫化輪胎的另一側面部附近的空氣以將其排除。再說,另 一側的空氣排除機構可採用與胎壁1 C,1 d對應的固定翼片 或解除了該固定的轉動翼片。 另外,本實施例1,2中,通過上,下輪緣機構3,2 ( 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在水平配置的姿勢下夾持已硫化輪 胎1使之高速旋轉,但並不僅限定於此,也可在傾斜的姿 勢夾持已硫化輪胎1使之高速旋轉,例如可在垂直方向的 -32- (29) 1295612 姿勢、即已硫化輪胎1的軸處於水平位置的姿勢下夾持已 硫化輪胎1來高速旋轉。垂直方向的姿勢下高速旋轉已硫 化輪胎1時,可進一步提高以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兩 側氣流的對稱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冷卻的對稱性,以及均 衡性等方向的品質。 另外,實施例1,2中,以在水平框架6的下方位置冷 卻一個已硫化輪胎1的結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僅限定於 # 此,也可採用以水平框架6爲中心對稱性設置相同結構的 機構而上下翻轉的結構。 另外,本實施例1,2中,如圖1所示,硫化後充氣裝 置採用在同一位置及姿勢下通過上,下輪緣機構3,2(已 硫化輪胎夾持機構)進行從夾持已硫化輪胎1到膨脹冷卻 的整個處理,僅設置一處進行上述處理位置的冷卻位置的 固定式硫化後充氣裝置。因此,設備結構簡單,因而可以 提高機械精度,同時也可提高已硫化輪胎的搬運定位、夾 r • 持等的精度,從而可通過提高輪胎的均衡性等進一步改善 輪胎的品質。此外,還可提高設備的可靠性,降低暫停、 維護的頻率及其費用。 以上基於理想的實施例1,2說明本發明,只要在不超 出以上宗旨的範圍內,可對本發明進行適當的更改。即如 圖1 2所示,硫化後充氣裝置中也可採用以相對於已硫化輪 胎1的胎壁1 c,1 d對稱設置的狀態被固定’並且去除胎壁 lc,Id附近空氣的去除部件51作爲空氣排除機構41。 具體而言,去除部件5 1 ’以與胎壁1 c ’ 1 d的相對面的 (30) 1295612 一側表面與胎壁1 c,1 d的距離相等而被形成。而且去除部 件5 1上下配置,夾合已硫化輪胎1的胎壁1 c,1 d。上側的 去除部件51通過上側支撐部件52固定在筒狀支撐部件22上 。另一方面,下側的去除部件5 1通過下側支撐部件53固定 在鎖定軸33的軸支撐部33c上。 另外,如圖1 3所示,在與胎壁1 c,1 d相面對的環形區 域中,等間距地配置多個去除部件5 1。而且去除部件5 1是 φ 以與已硫化輪胎1外圈面相當的曲率半徑彎曲的板狀物, 且相對於已硫化輪胎1的半徑方向傾斜。亦即,去除部件 5 1外圈側的一端相對於另一端更傾向旋轉方向(圖中箭頭 方向)的上流一側。 另外,去除部件5 1外圈側的一端也可相對於另一端更 傾向旋轉方向(圖中箭頭方向)的下流一側。此外,去除 部件5 1也可與圖3的空氣排除機構4 1中的翼片部件42、分 割部件43或者冷卻空氣供應機構44組合設置。再說,去除 φ 部件5 1只要滿足可相對於已硫化輪胎的胎壁相對轉動,去 除胎壁附近的空氣這一條件,並不限定需固定在鎖定軸及 筒狀部件上。 根據上述構成,已硫化輪胎1轉動時,胎壁1 c,1 d相 對於去除部件51移動,與胎壁lc,Id共同移動的胎壁lc, 1 d附近的空氣被去除部件5 1去除。於是,與已硫化輪胎i 熱交換後升溫的胎壁1 c,1 d附近的空氣被強制性排除。從 而可在短時間內將已硫化輪胎1冷卻至規定溫度以下。 此外,如圖14A、14B所示,硫化後充氣裝置可採用以 •34- (31) 1295612 相面對於已硫化輪胎1的胎壁1 c ’ 1 d對稱設置的狀態下固 定在各輪緣機構3,2上’通過上升氣流或下降氣流來移流 (或排除)胎壁1 c,1 d附近空氣的軸流翼片部件5 4作爲空 氣排除機構4 1的方式。 具體而言,軸流翼片部件54的後端部位固定在各輪緣 機構3,2上,以相對於轉動中心〇偏心的狀態下配置在四 側。軸流翼片部件5 4的前端部位與胎壁1 c ’ 1 d相面對配置 φ ,其包括第二板部件5 5和第一板部件5 6。第二板部件5 6與 胎壁1 c,1 d平行配置。還有,第一板部件5 5,在旋轉方向 上的上流一側的端部與第2板部件56相連’下流一側的端 部向上方傾斜3 0度或其他規定角度。 另外,也可設置爲軸流翼片部件54的第一板部件55的 旋轉方向上上流側的端部與第二板部件56相連’下流側的 端部向下方傾斜3 〇度或其他規定角度的狀態。此外’軸流 翼片部件54也可與圖3的空氣排除機構41中的翼片部件42 φ 、分割部件43或冷卻空氣供應機構44組合設置。還有,軸 流翼片部件54也可設置爲相對於已硫化輪胎旋轉的狀態。 根據上述構成,已硫化輪胎1轉動時,胎壁1 c,1 d與 軸流翼片部件54以相同的速度轉動(移動)或相對轉動。 而且在軸流翼片部件54的第二板部件56的移動産生的壓力 差的作用下,形成遠離胎壁1c’ ld的方向內的上升氣流或 下降氣流。於是與已硫化輪胎1熱交換後升溫的胎壁1 C, 1 d附近的空氣被上升氣流或下降氣流強制性排除。從而可 在短時間內將已硫化輪胎1冷卻至規定溫度以下。 -35- (32) 1295612 如上所示,以實施例1,2爲例說明了本發明,但本發 明的範疇並不僅限於此。也可採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及 範圍的其他各種實施例。另外,包括本實施例1,2,在本 說朋書敍述了根據本發明的構成的作用及效果,此些作用 及效果僅爲舉例,並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 • 首先,對於在胎面部穿過胎壁、延伸至胎框部的主體 部上整體性地設置將胎框軸芯的周圍,從輪胎軸方向的內 側折翻向外側的卷折部之一個胎體胎層構成的胎體構造的 已硫化輪胎,以轉速(rpm )與翼片的有無、翼片的片數 、翼片的形狀等爲冷卻條件,調動此些冷卻條件而以膨脹 冷卻時的冷卻時間(分)、與以往例1相比的所需冷卻時 間(% )、簾布層(中間伸縮度上下差(% ))、錐度爲 試驗專案,進行了調查。另外,針對以往的製法膨脹冷卻 # 已硫化輪胎,也調查了上述的各試驗專案。 上述冷卻時間爲與胎面部相連的胎壁的胎體部冷卻至 8 0 °C所需的時間。但以往製法下的冷卻時間爲現有的2迴 圈方式的PCI時間。另外,簾布層中間伸縮度以從輪胎截 取的胎壁爲試樣進行了測定。錐度爲N= 1 2 ( 1 2個輪胎樣品 的平均値)的資料。 另外,中間伸縮度,即一定負重伸縮率是施加JIS L 1 0 1 7 (化學纖維輪胎簾布試驗方法)的7.7項中記載的一 定負重伸縮率下進行測定的一定負重W時的伸縮率(% ) -36- (33) 1295612 ’該試驗基於其7.7.1項的標準時試驗進行。另外,對於一 定負重W,以W ( kgf) = 4.5x ( d2/dl )的數式計算得出。 上述dl爲根據纖維種類而定的基準線密度(decitex) ,d2 爲試樣顯示的線密度。另外,從每一輪胎的兩側(上下) 的胎壁的圓周上略均等的四處上下相對地截取四套簾布層 的試樣,計算出10輪胎份(40套試樣)的上下差的平均値 ,結果取小數點後一位。 • 具體而言,硫化迴圈時間(硫化時間包含模具開合及 向模具內外搬出入輪胎的時間)爲10分鐘,準備輪胎尺寸 爲 195/65R15 91S 的轎車子午胎(radial tire)。按表 1,2 分別調動上述的冷卻條件進行了膨脹冷卻。具體的冷卻條 件以及調查結果作爲實施例1〜1 3以及以往例1顯示在表1 及表2中。另外,以以往製法下的冷卻時間爲1〇〇% ’計算 出各實施例1〜8的冷卻時間的比率’圖表化地顯示在圖1 5 中。此外,還記載了轉速爲30、50和80rPm時的比率’以 _供參考。 -37- 1295612
S16 S2S9/S6I ^ i 實施例 10 300 擗 SO 平板 配外板 〇〇 寸· 〇 5 -3Ν 實施例 9 300 ΐΡ 平板 (N -2Ν 實施例 8 〇 寸 平板 〇 in 〇 〇 實施例 7 1200 壊 1 1 卜 rn 5 實施例 6 1000 m 1 着 oo rn (N m 5 實施例 5 800 壤 1 1 Ο 寸· m 5 實施例 4 〇 裢 I 1 Ό 實施例 ;3 300 壊 1 1 ο 卜^ 00 to ο ο 實施例 2 1 I 200 堞 雅 1 VO (Ν Ο § 實施例 1 ο 壤 1 1 m cK oo rn 13N 以往例 1 ο m 1 1 12.0 o ΟΝ Ο 20N 轉速(rpm) 戡 片數 形狀 其他 冷卻時間(分鐘) ! 所需冷卻時間與以往例1的比率(%) 簾布層 中間伸縮度上下差(%) 錐度 翼片 (35) 1295612 表2
輪胎尺寸::1 95/65R15 91S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實施例13 轉速(rpm) 500 800 300 翼片 有、無 有 有 有 片數 16 16 16 形狀 平板 平板 後退翼 其他 配外板 配外板 冷卻時間(分鐘) 4.0 3.3 5.4 所需冷卻時間 與以往例1的比率(%) 33 28 45 簾布層 中間伸縮度上下差(%) 0.0 0.1 0.0 錐度 2N -2N 2N 其次,硫化迴圈時間(硫化時間包含模具開合及向模 具內外搬出入輪胎的時間)爲14分鐘,準備輪胎尺寸爲 ® 265/70R16 112S的四輪驅動車子午胎。按表2分別調動上 述的冷卻條件進行了膨脹冷卻。具體的冷卻條件以及調查 結果作爲實施例14〜17以及以往例2顯示在表3中。 -39 - (36) !295612 表3
尺寸::265/70R1 5 1 1 2S
------ 以往例 2 實施例 14 實施例 15 實施例 16 實施例 17 _lf^(rpm) 0 50 100 200 300 翼片 有、無 Arrt. ΙΙ11Ί 無 Μ Μ Aver • 1111; 片數 形狀 其他 冷卻時間(分鐘) 24.0 22.5 18.0 12.5 10.0 所需冷卻時間與以往例2的比率(%) 100 94 75 52 42 簾布層 中間伸縮度上下差(%) 0.9 0.8 0.4 0.4 0.3 錐度 38N 35N 21Ν 18Ν 17N 其次,通過格拉斯霍夫數G^gpATL!3/!)2,雷諾數( Reynolds number) Re = L2Kdco/D的數式計算出相應値。格拉 斯霍夫數(Grashof number ) Gr指處理高溫物體産生的 自然對流時使用的無因次數。 上述g〔 m/s2〕爲重力加速度,β〔1/Κ〕爲空氣的體 積膨脹係數,ΛΤΕΚ〕爲輪胎表面與周圍空氣的溫度差, Li〔m〕爲自然對流代表長度(characteristic length of the natural convection) ,υ〔 m2/s〕爲空氣的動粘性係數 (kinetic viscosity of air ) ,L2〔 m〕爲強制對流代表長 度(characteristic length of the forced convection ) ,d〔 -40- (37) 1295612 m〕爲輪胎直徑,ω〔 rpm〕爲輪胎轉速。另外,計算中Ll =d 且 d。 分別計算出各實施例1〜20中的上述格拉斯霍夫數Gr 及雷諾數 Re後,計算出 Gr/Re2 = gZ\ TL〗3/ ( 7t2〇)2L22d2 )。 另外,將實施例1〜13作爲Gr/Re2 195,實施例14〜17作爲 Gr/Re2265,圖表化地顯示在圖1 6中。此外,在圖1 6中, 同時顯示了實施例1〜7中使用的已硫化輪胎1的圓周速度 φ 與錐度重合。此外,還記載了轉速爲30、50和8 Orpm時的 錐度,以供參考。Gr/Re2的値優選爲0.4以下(轉速80rpm 以上),更優選爲〇·25以下(轉速1〇 〇rpm以上),更加優 選爲0.05以下(轉速200rpm以上),最優選爲0.025以下( 轉速300 rpm以上)。 由表1〜3以及圖15,16可知,轉速爲lOOrpm以上的情 況下,冷卻時間與以往製法相比可大幅縮短(本實施例中 爲80%以下)。關於其理由,可以想見是因爲已硫化輪胎 # 被高速旋轉,如上述比較結果所示,在已硫化輪胎1的週 邊形成了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流。而且可知,高速 旋轉已硫化輪胎的情況下,有翼片時與沒有翼片時相比可 縮短冷卻時間。 此外,還可知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時可提高錐度。具 體而言,可知以10 Orpm以上的速度高速旋轉時錐度提高, 200rpm以上時錐度急劇提高,300rpm以上時錐度大幅提高 。此外,可知以lOOrpm以上的速度高速旋轉進行膨脹冷卻 時,簾布層(中間伸縮度上下差(%))可控制在0.5%以下 -41 - (38) 1295612 。對於其理由,推測是因爲已硫化輪胎周圍的空氣在強制 對流相對于自然對流占支配性地位的狀態下流動,而且該 流動在以輪胎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的兩側對稱性地 發生,從而在以輪胎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的兩側對 稱性地出現已硫化輪胎的物性値。 其次,如表4所示,準備了邊規(side gauge)非對稱 的輪胎。並以上述的冷卻方法進行了膨脹冷卻。具體的調 • 查結果作爲實施例8及實施例18〜19顯示在表4中。此外, 記載了使用以往的PCI冷卻邊規非對稱的輪胎的結果,以 供爲比較例。 表4
輪胎尺寸::195/65R15 91S
對照例 實施例8 實施例18 實施例19 邊規上 3.0 3.0 3.0 3.0 邊規下 5.0 3.0 5.0 5.0 轉速 0 500 500 500 翼片 形狀 平板 平板 平板 片數(上) 4 4 4 片數(下) 4 4 8 冷卻時間(分鐘) 17.0 5.0 7.2 5.9 所需冷卻時間與以往例啲比率(%) 142 42 60 49 簾布層 中間伸縮度上下差(%) 1.8 0.0 1.1 0.2 錐度 27N 2N 12N 3N -42- (39) 1295612 如表4所示,在使用如上所示的翼片部件上下對稱的 裝置冷卻邊規非對稱的輪胎時’對照實施例8及1 8可知, 在簾布層(中間伸縮度上下差(%))以及錐度方面呈示 了惡化,即出現了不均衡的現象。但另一方面,對照實施 例8、1 8及1 9可知,如同實施例1 9,通過增加邊規較厚側 (邊規下)的翼片的片數(實施例18爲4枚、實施例19爲8 枚),促進了厚邊規的冷卻,從而接近均衡。 鲁另外,因爲與以往相比可以大幅縮短冷卻時間,硫化 後充氣裝置應在同一位置及姿勢下進行從夾持已硫化輪胎 到膨脹冷卻的整個處理,即使在硫化機僅設置一處進行該 處理的位置也好,硫化成型後無需等待即可開始膨脹冷卻 。另外,使用尺寸爲1 95/6 5R1 5 91 S的輪胎實驗中硫化迴 圈畤間爲1 0分鐘,目標冷卻溫度爲80 °C,因此將到達目標 冷卻溫度的冷卻時間低於10分鐘的例子(轉速l〇〇rpm以上 )記載爲實施例,但對於相同的輪胎尺寸,如硫化迴圈時 # 間超過1 〇分鐘,或稍稍提高目標冷卻溫度的設定的情況下 ,即使以低於1 OOrpm的轉速旋轉也可得到與上述相同的效 果則是毋庸置疑的。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本發明的硫化後充氣裝置,是包 括:夾持已硫化輪胎的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和使所述已 硫化輪胎轉動的旋轉驅動機構。 本發明的硫化後充氣裝置的旋轉驅動機構,優選通過 所述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使所述已硫化輪胎高速轉動,以 使該已硫化輪胎的週邊形成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流 -43- (40) 1295612 根據上述構成,以使在該已硫化輪胎的週邊形成影響 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流,來進行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 可以通過強制對流積極帶走已硫化輪胎的熱量,從而可在 短時間內將其冷卻至規定溫度以下。此外,已硫化輪胎以 軸方向上的中心點爲基準呈對稱的形狀,因而已硫化輪胎 高速轉動産生的強制對流是以已硫化輪胎的赤道中心,即 # 穿過軸方向上的中心點並與之垂直的平面與已硫化輪胎的 胎面相交線爲基準之軸方向上兩側對稱的氣流。於是,已 硫化輪胎在以赤道中心爲基準的軸方向兩側對稱性地被冷 卻,從而可提高膨脹冷卻後的品質,特別是可提高均衡性 〇 此外,在已硫化輪胎轉動中實現了冷卻,因而無需增 大冷卻的運行成本,同時與以往使用冷卻用驅動源及管線 的方式相比,避免了裝置的大型化和結構的複雜化,還避 # 免了部件成本的增加。 在上述構成中,優選旋轉驅動機構以每分10 0次以上 的轉速來旋轉所述已硫化輪胎。此時可在已硫化輪胎的週 邊切實地形成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流。 此外,更優選還包括空氣排除機構,利用所述旋轉驅 動機構産生的轉動,強制性地排除所述已硫化輪胎的側面 部附近的空氣。 即,隨著已硫化輪胎的轉動,側面部就相對于周圍的 靜止空氣進行移動,形成側面部表面相對速度爲零、越遠 -44- (41) 1295612 離表面相對速度越大的氣流分佈,即形成所謂的速度分界 層,根據上述構成,在空氣排除機構引起的氣流作用下, 該速度分界層比單單旋轉輪胎時更加稀薄。與此相同,對 於溫度場,靠近側面部的溫度分界層也變得稀薄。該分界 層越薄熱阻越低。再說,因熱交換而升溫的側面部附近的 空氣被空氣排除機構強制性排除,並從外部供應熱交換前 的空氣,以補充被排除的空氣。於是,與單單轉動已硫化 # 輪胎進行冷卻的情況相比,可在更短時間內冷卻至規定溫 度以下。此外,利用旋轉驅動機構産生的轉動促進已硫化 輪胎的冷卻,因而無需增大冷卻的運行成本,同時與以往 使用冷卻用驅動源及管線的方式相比,避免了裝置的大型 化和結構的複雜化,還避免了部件成本的增加。 另外,所述空氣排除機構優選具有翼片部件,設置在 所述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上,與該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一 同轉動,以在所述已硫化輪胎的側面部産生氣流。根據上 # 述構成,通過在輪緣機構上設置翼片部件,這簡素的構造 可以排除已硫化輪胎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再說,所述翼片部件,更優選以滿足在所述已硫化輪 胎的所定部位選擇性地産生比其他部位更高速的氣流的條 件而被設置。 根據上述構成,通過在已硫化輪胎的所期望部位高速 流動氣流,可以比其他部位帶走更多熱量’從而可以實現 對期望部位的重點冷卻。 另外,所述空氣排除機構,優選具有區分爲第一空間 -45- (42) 1295612 區域和第二空間區域的分割部件,所述第一空間區域位於 所述翼片部件的空氣流入一側,所述第二空間區域位於所 述已硫化輪胎的側面部附近一側。 根據上述構成,第二空間區域內的空氣與已硫化輪胎 熱交換而升溫時,由於該第二空間區域被分割部件與第一 空間區域相對分割,因此可以阻止升溫後的空氣向第一空 間區域流動。於是,第一空間區域A內僅存在熱交換前的 9 空氣,該空氣流入翼片部件,因此可以更高效地進行已硫 化輪胎的冷卻。 另外,所述空氣排除機構優選還具有向所述翼片部件 供應冷卻空氣的冷卻空氣供應機構。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向已硫化輪胎供應冷卻空氣,因 而可以更高效地冷卻已硫化輪胎。 另外,所述空氣排除機構優選具有去除部件,以面對 於所述已硫化輪胎的側面部的狀態下被固定,去除該側面 •部附近的空氣。 根據上述構成,去除部件去除已硫化輪胎側面部附近 的空氣’從而強制性排出與已硫化輪胎熱交換後升溫的側 面部附近的空氣。從而可在短時間內將已硫化輪胎冷卻至 規定溫度以下。 另外,優選還包括換氣機構,在已硫化輪胎旋轉時, 替換通過內壓作用膨脹該已硫化輪胎的膨脹用空氣。 年艮據上述構成,通過換氣機構替換使已硫化輪胎膨脹 的膨脹用空氣,從而也可從已硫化輪胎的內部進行冷卻, -46 - (43) 1295612 因此可以更高效地冷卻已硫化輪胎。 另外,本發明的硫化後充氣裝置優選還包括空氣去除 器,去除所述已硫化輪胎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所述空氣去除器優選包括多個空氣排除機構,分別以 面對於所述已硫化輪胎的兩側側面部之一側的狀態下被設 置,與該已加硫輪胎的轉動協同,強制性地移流或去除該 已加硫輪胎兩側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φ 或者,所述空氣去除器優選包括另一種多個空氣排除 機構,通過在所述已硫化輪胎的圓周方向上的分別旋轉, 使該已硫化輪胎的兩側側面部分別形成氣流,以強制性地 排除該兩側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或者,所述空氣去除器優選包括:第一空氣排除機構 ,通過在所述已硫化輪胎的圓周方向上的旋轉,使該已硫 化輪胎的一側側面部形成氣流,以強制性地排除該一側側 面部附近的空氣;和第二空氣排除機構,對稱地置於該已 • 硫化輪胎的另一側側面部,與該已硫化輪胎的轉動協同, 強制性地排除該另一側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或者,所述空氣去除器優選包括:第一空氣排除機構 ,通過在所述已硫化輪胎的圓周方向上的旋轉,形成從胎 框側指向該輪胎的兩側側面部的氣流;和第二空氣排除機 構,對稱地置於該兩側側面部,與該已硫化輪胎的轉動協 同,強制性地排除該已硫化輪胎的兩側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〇 根據上述構成,已硫化輪胎轉動時側面部與空氣相對 -47- (44) 1295612 移動,側面部附近的空氣被強制性排除。即,採用使空氣 排除機構與已硫化輪胎的轉動協同以強制性地去除的構成 時,因熱交換而升溫的側面部附近的空氣被空氣排除機構 強制性排除,並從外部供應熱交換前的空氣,以補充被排 除的空氣。於是,與單單轉動已硫化輪胎進行冷卻的情況 相比,可在更短時間內冷卻至規定溫度以下。另外,形成 側面部表面相對速度爲零且越遠離表面相對速度越大的氣 φ 流分佈,即所謂的速度分界層,在空氣排除機構引起的氣 流作用下,該速度分界層比單單旋轉輪胎時更加稀薄。與 此相同,對於溫度場,靠近側面部的溫度分界層也變得稀 薄。該分界層越薄熱阻越低,越可迅速地散熱。此外,利 用旋轉驅動機構産生的轉動促進已硫化輪胎的冷卻,因而 無需增大冷卻的運行成本,同時與以往使用冷卻用驅動源 及管線的方式相比,避免了裝置的大型化和結構的複雜化 ,還避免了部件成本的增加。 • 在這些構成下,所述空氣去除器,優選在所述已硫化 輪胎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設置有多個翼片部件。 根據上述構成,可以在圓周方向上均等地冷卻已硫化 輪胎的側面部。 另外,所述空氣去除器優選具有去除部件,以面對於 所述已硫化輪胎的側面部的狀態下被固定,去除該側面部 附近的空氣。 根據上述構成,去除部件去除已硫化輪胎側面部附近 的空氣,從而強制性排除與已硫化輪胎熱交換後升溫側面 -48 - (45) 1295612 部附近的空氣。從而可在短時間內將已硫化輪胎冷卻至規 定溫度以下。 另一方面,本發明的已硫化輪胎的冷卻方法,是包括 通過在已硫化輪胎外側産生空氣的強制對流,膨脹冷卻已 硫化輪胎的步驟。 本發明的已硫化輪胎的冷卻方法,優選以在所述已硫 化輪胎的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的兩側呈現出對稱的 φ 物性値,來在該已硫化輪胎的外側的空氣形成對該物性値 的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流。 根據上述構成,通過在已硫化輪胎的外側産生強制對 流性質的氣流(由強制對流形成的氣流),可以從外側對 已硫化輪胎進行積極的冷卻,因而可在短時間內實現已硫 化輪胎的膨脹冷卻。此外,該氣流的冷卻下,通過在已硫 化輪胎的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的兩側成爲對稱的物 性値,可提高例如錐度等膨脹冷卻後的品質。 • 本發明的冷卻方法中,所述空氣另外優選,通過在已 硫化輪胎外側的輪胎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的兩側區 域的強制對流,來形成對稱性氣流。 根據上述構成,通過在已硫化輪胎的外側産生氣流, 可以從外側對已硫化輪胎進行積極的冷卻,因而可在短時 間內實現已硫化輪胎的膨脹冷卻。此外,通過在軸方向上 的兩側區域流動對稱的空氣,可在已硫化輪胎之軸方向上 的兩側形成對稱的溫度分佈,因而可提高例如錐度等膨脹 冷卻後的品質。 -49- (46) 1295612 在這些構成下,優選所述空氣的強制對流是通過高速 旋轉所述已硫化輪胎而産生的。 根據上述構成,通過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這一較爲 簡單的方法可以在已硫化輪胎的至少外側産生氣流、縮短 冷卻時間、還提高品質。此外,如此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 時,對已硫化輪胎的內側的空氣也會引起在軸方向上兩側 對稱的氣流。因此,至少可以在軸方向上的兩側形成對稱 • 性的內表面溫度分佈,從而縮短冷卻時間並提高品質。 再說,優選所述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的轉速爲每分 1 0 0次以上。 根據上述構成,可切實地縮短已硫化輪胎高速旋轉下 的冷卻時間並提高品質。 另外,優選Gr/Re2的値在0.4以下,式中,Gr爲評價自 然對流強度的格拉斯霍夫數,Re爲雷諾數。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可以防止作爲增強纖維的胎體部 • 件(例如聚脂類)冷卻後的熱收縮,可以減少以輪胎赤道 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兩側物性値的差異,從而可以提高 均衡性。 另外,本發明的已硫化輪胎是,通過上述已硫化輪胎 的冷卻方法來膨脹冷卻的産品。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採用上述冷卻方法進行膨脹冷卻 而得到,本發明的輪胎可以呈現出優良的品質。 另一方面,本發明的硫化後充氣裝置,優選包括:已 硫化輪胎夾持機構,夾持已硫化輪胎;和空氣排除機構, -50- (47) 1295612 以在所述已硫化輪胎的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的兩側 呈現出對稱的物性値,來使該已硫化輪胎的外側形成對該 物性値的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流。 根據上述構成,通過在已硫化輪胎的外側産生氣流, 可以從外側對已硫化輪胎進行積極的冷卻,因而可在短時 間內實現已硫化輪胎的膨脹冷卻。此外,通過在軸方向上 的兩側區域流動對稱的空氣,可在已硫化輪胎之軸方向上 φ 的兩側形成對稱的溫度分佈,因而可提高例如錐度等膨脹 冷卻後的品質。 再說,所述空氣排除機構優選具有旋轉驅動機構,通 過所述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以每分1 〇〇次以上的轉速使 所述已硫化輪胎高速轉動。 根據上述構成,以lOOrpm以上的轉速高速旋轉水平配 置_已硫化輪胎,可在該已硫化輪胎的外側産生強制對流 性質的氣流(由強制對流形成的氣流)。因此,即可通過 • 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這一較爲簡單的方法在已硫化輪胎的 至少外側産生氣流,縮短冷卻時間、還提高品質。此外, 如此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時,對已硫化輪胎的內側的空氣 也會引起在軸方向上兩側對稱的氣流。因此,至少可以在 軸方向上的兩側形成對稱性的內表面溫度分佈,縮短冷卻 時間並提高品質。 另外,所述空氣排除機構優選具有攪拌所述空氣的翼 片部件。 根據上述構成,可將已硫化輪胎充分地冷卻至不發生 -51 - (48) 1295612 熱收縮的溫度。 另外,本發明的硫化後充氣裝置優選爲冷卻位置固定 式硫化後充氣裝置,並且在同一位置及姿勢下通過所述已 硫化輪胎夾持機構進行從夾持已硫化輪胎到膨脹冷卻的整 個處理,且該裝置僅具有一處進行該處理的位置。 根據上述構成,設備結構簡單,因而可以提高機械精 度,同時也可提高已硫化輪胎的搬運定位、夾持等的精度 # ,從而通過提高輪胎的均衡性等可進一步改善輪胎的品質 。此外,還可加大設備的可靠性,減小暫停次數、維護的 頻率及其費用。 另一方面,本發明的硫化後充氣裝置,優選所述硫化 後充氣裝置爲,通過保持從硫化機中搬出已硫化的用於硫 化的胎坯,來進行膨脹冷卻所述已硫化輪胎;所述旋轉驅 動機構,以在所述硫化機的硫化時間內將所述已硫化輪胎 冷卻至規定溫度以下的轉速,來旋轉該已硫化輪胎;以及 • 所述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置於夾持已硫化輪胎的規定位 置,在同一位置及姿勢下進行從夾持所述已硫化輪胎到膨 脹冷卻的整個處理,且僅具有一處進行該處理的位置。 根據上述構成,可以在硫化機硫化成型胎坯製成已硫 化輪胎爲止的一個硫化成型迴圈時間內切實地冷卻已硫化 輪胎,因此例如對每一模具在規定位置僅設置一個已硫化 輪胎夾持機構的情況下,硫化成型後無需等待,即可將已 硫化輪胎安裝至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並開始膨脹冷卻。另 外,可將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控制在必需的最小數量,因 -52- (49) 1295612 此可以簡化硫化後充氣裝置的結構,同時可以降低部件成 本及組裝成本。另外,設備結構簡單,因而可以提高機械 精度,同時也可提高已硫化輪胎的搬運定位、夾持等的精 度,從而通過提高輪胎的均衡性等可進一步改善輪胎的品 質。此外,還可增加設備的可靠性,減少暫停次數、維護 的頻率及其費用。 另外,優選所述旋轉驅動機構使所述已硫化輪胎高速 • 轉動,以使在該已硫化輪胎的外側空氣中形成強制對流的 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氣流。 根據上述構成,通過已硫化輪胎高速旋轉中産生的強 制對流,可以快速地冷卻已硫化輪胎,因而可以切實地將 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內的冷卻時間控制在硫化機內的硫化 時間內。 另外,所述規定溫度優選處於與胎面部相連的胎壁部 、即鋼束線端(肩部)到胎緣鋼絲的胎壁部爲80 °C。 • 根據上述構成,可以切實地防止增強纖維收縮引起的 已硫化輪胎的變形。 另外,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優選以每分100次以上的轉 速來旋轉所述已硫化輪胎。 根據上述構成,通過lOOrpm以上的高速旋轉可大幅提 高已硫化輪胎的冷卻速度,同時可通過高速旋轉已硫化輪 胎這一比較簡單的方法在已硫化輪胎的至少外側産生氣流 ,縮短冷卻時間、提高品質。 另外,優選還具有攪拌所述已硫化輪胎周圍的空氣的 -53- (50) 1295612 翼片部件。 根據上述構成,可以進一步提高已硫化輪胎的冷卻速 度。 另外,所述翼片部件優選爲後退翼的形狀。 根據上述構成,可以進一步提高已硫化輪胎的冷卻速 度。 •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是表示輪胎硫化機以及硫化後充氣裝置的配置關 係的俯視圖。 圖2是表示輪胎硫化機以及硫化後充氣裝置的配置關 係的前視圖。 圖3是表示硫化後充氣裝置的槪略構成的縱向剖面圖。 圖4是表示翼片部件的配置狀態的說明圖。 圖5是表示硫化後充氣裝置的槪略構成的縱向剖片圖 •。 圖6是表示硫化後充氣裝置的槪略俯視圖。 圖7是表示以往的例子中氣流的比較結果說明圖。 圖8是表示以往的例子中氣流的比較結果說明圖。 圖9是表示本發明中氣流的比較結果說明圖。 圖1 〇是表示本發明中氣流的比較結果說明圖。 圖1 1是表示本發明中氣流的比較結果說明圖。 圖1 2是表示硫化後充氣裝置的槪略構成的縱向剖視圖 -54- (51) 1295612 圖1 3是表示翼片部件的配置狀態的說明圖。 圖1 4A是爲俯視圖,表示翼片部件的配置狀態。 圖14B是前視圖,表示翼片部件的配置狀態。 圖1 5是表示所需冷卻時間的說明圖。 圖1 6是表示所需轉數的判定基準的說明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〇 1 :硫化後充氣裝置 102 :硫化機 1〇3 :膨脹冷卻部 2 :下輪緣機構 1 2 5 :下輪緣升降機構 I :已硫化輪胎 107 :生胎 II 〇 :模具 1 0 4 :旋轉搬裝機 110A :上模具部 1 10B :下模具部 1 1 2 :硫化機機架 1 1 1 A :旋轉臂 1 1 1 B :輪胎夾具 1 12A ··後側中央框架 1 3 3 :導軌 134 :導位台 -55- (52) (52)1295612 1 〇4a :夾爪 103 :膨脹冷卻部 105 :釋放傳送帶 106 :側向搬運輸送帶 3 :下輪緣機構 1 a :上胎框部位 4 :上輪緣 5 :上輪緣連接部件 4a :開口部 33 :固定軸 1 〇 :旋轉驅動機構 1 1 :從動滑輪 1 2 :驅動滑輪 1 3 :驅動皮帶 1 4 ·輪胎驅動馬達 21:上輪緣支撐機構 22 :圓筒形筒狀支撐部件 23 :軸承部件 6 :水平框架 3 1 :鎖定機構 3 2 :鎖定部件 3 3 :鎖定軸 34 :鎖定用轉動機構 3 5 :轉動軸 -56- (53) (53)1295612 36 :缸筒裝置 32a :凹陷部 3 2 :氣孔 3 2b :鎖止部 3 2 c :插通溝 3 3 a :突出部 3 3 b :軸部 3 3 c :軸支撐部 1 b :下胎框部位 1 6 :下輪緣 1 7 :下輪緣支撐部件 1 8 :下輪緣連接機構 1 6 a :開口部 4 1 :空氣排除機構 1 c ·胎壁 1 d ·胎壁 42 :翼片部件 43 :分割部件 44 :冷卻空氣供應機構 45 :環狀配管 74 :旋轉驅動機構 7 5 :旋轉軸部件 76 :外筒部件 7 7 :驅動馬達
-57- (54) (54)1295612 7 5 b :氣孔 7 8 :水平框架 79 :轉動機構 76b :筒部件 8 0 :接合用缸筒 8 0a :桿 82 :轉動用缸筒 8 3 :鎖定機構 84 :鎖定部件 84a :凹陷部 7 5 a :突出部 84b ··鎖止部 5 1 :去除部件 52 :上側支撐部件 5 3 :下側支撐部件 5 4 :軸流翼片部分 5 5 :第一板部分 5 6 :第二板部分

Claims (1)

1295612 十、申請專利範圍 第94 1 3 7495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5年10月24日修正 1 · 一種硫化後充氣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用來夾持已硫化的輪胎;及 一旋轉驅動機構,用來轉動前述已硫化輪胎。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其 中, 前述旋轉驅動機構,藉由前述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使 前述已硫化輪胎高速轉動,以使該已硫化輪胎的週邊形成 影饗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流。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其 中, 前述旋轉驅動機構,以每分1 0 0次以上的轉速來旋轉 前述已硫化輪胎。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其 更包含 空氣排除機構,利用前述旋轉驅動機構産生的轉動, 強制性地排除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其 中,前述空氣排除機構具有, 翼片部件,設置在前述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上,與該 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一同轉動’以在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側 1295612 面部産生氣流。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其 中, 前述翼片部件,以滿足在前述已硫化輪胎的所定部位 選擇性地産生比其他部位更高速的氣流的條件而被設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其 中,前述空氣排除機構還具有, • 向前述翼片部件供應冷卻空氣的冷卻空氣供應機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其 中, 前述空氣排除機構具有區分爲第一空間區域和第二空 間區域的分割部件, 前述第一空間區域位於前述翼片部件的空氣流入一側 ,前述第二空間區域位於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側面部附近一 側。 ^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其 中,前述空氣排除機構具有, 去除部件,以面對於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側面部的狀態 下被固定,去除該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1 〇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更包含 一換氣機構,在已硫化輪胎旋轉時,替換藉由內壓作 用膨脹該已硫化輪胎的膨脹用空氣。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2- 1295612 其更包含 空氣去除器,去除前述已硫化輪胎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〇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 前述空氣去除器,在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圓周方向上等 間隔地設置有多個翼片部件。 •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前述空氣去除器具有, 去除部件,以面對於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側面部的狀態 下被固定,去除該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1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前述空氣去除器包括, 多個空氣排除機構,分別以面對於前述已硫化輪胎的 兩側側面部之一側的狀態下被設置,與該已加硫輪胎的轉 ® 動協同,強制性地移流或去除該已加硫輪胎兩側側面部附 近的空氣。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前述空氣去除器包括, 多個空氣排除機構,藉由在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圓周方 向上的分別旋轉,使該已硫化輪胎的兩側側面部分別形成 氣流,以強制性地排除該兩側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前述空氣去除器包括: -3- 1295612 第一空氣排除機構,藉由在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圓周方 向上的旋轉,使該已硫化輪胎的一側側面部形成氣流,以 強制性地排除該一側側面部附近的空氣;及 第二空氣排除機構,對稱地置於該已硫化輪胎的另一 側側面部,與該已硫化輪胎的轉動協同,強制性地排除該 另一側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1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 其中,前述空氣去除器包括: 第一空氣排除機構,藉由在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圓周方 向上的旋轉,形成從胎框側指向該輪胎的兩側側面部的氣 流;及 第二空氣排除機構,對稱地置於該兩側側面部,與該 已硫化輪胎的轉動協同,強制性地排除該已硫化輪胎的兩 側側面部附近的空氣。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 前述硫化後充氣裝置爲,藉由保持從硫化機中搬出已 硫化的用於硫化的胎坯,來進行膨脹冷卻前述已硫化輪胎 9 前述旋轉驅動機構,以在前述硫化機的硫化時間內將 前述已硫化輪胎冷卻至規定溫度以下的轉速,來旋轉該已 硫化輪胎;及 前述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置於夾持已硫化輪胎的規 定位置,在同一位置及姿勢下進行從夾持前述已硫化輪胎 -4- I295612 到膨脹冷卻的整個處理’且僅具有一處進行該處理的位置 〇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8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 前述旋轉驅動機構使前述已硫化輪胎高速轉動,以使 在該已硫化輪胎的外側空氣中形成強制對流的影響大於自 然對流的氣流。 b 2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 前述規定溫度,處於與胎面部相連的胎壁部爲80°C。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8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 前述旋轉驅動機構,以每分1 〇〇次以上的轉速來旋轉 前述已硫化輪胎。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還具有, 攪拌前述已硫化輪胎周圍的空氣的翼片部件。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 前述翼片部件爲後退翼的形狀。 2 4. —種硫化後充氣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夾持已硫化輪胎;及 空氣排除機構,以在前述已硫化輪胎的赤道中心爲基 準之軸方向上的兩側呈現出對稱的物性値’來使該已硫化 -5- 1295612 輪胎的外側形成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流。 2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前述空氣排除機構具有, 旋轉驅動機構,藉由前述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以每 分1 〇 0次以上的轉速使前述已硫化輪胎高速轉動。 2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前述空氣排除機構具有, # 攪拌前述空氣的翼片部件。 2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硫化後充氣裝置, 其中, 冷卻位置固定式硫化後充氣裝置, 在同一位置及姿勢下藉由前述已硫化輪胎夾持機構進 行從夾持已硫化輪胎到膨脹冷卻的整個處理,且該裝置僅 具有一處進行該處理的位置。 2 8 · —種已硫化輪胎的冷卻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 ® 藉由在已硫化輪胎外側産生空氣的強制對流,膨脹冷 卻已硫化輪胎的步驟。 2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8項所述之已硫化輪胎的冷卻 方法,其中, 前述空氣的強制對流是藉由高速旋轉前述已硫化輪胎 而産生的。 3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已硫化輪胎的冷卻 方法,其中, 前述高速旋轉已硫化輪胎的轉速爲每分1 〇 〇次以上。 Ί295612 3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8項所述之已硫化輪胎的冷卻 方法,其中, 前述空氣,藉由在已硫化輪胎外側的輪胎赤道中心爲 基準之軸方向上的兩側區域的強制對流,來形成對稱性氣 流。 3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已硫化輪胎的冷卻 方法,其中, • 以在前述已硫化輪胎的赤道中心爲基準之軸方向上的 兩側呈現出對稱的物性値,來在該已硫化輪胎的外側的空 氣形成影響大於自然對流的強制對流。 3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2項所述之已硫化輪胎的冷卻 方法,其中, Gr/Re2的値在0.4以下, 式中,Gr爲評價自然對流強度的格拉斯霍夫數’ “爲 雷諾數。
TW094137495A 2004-11-11 2005-10-26 Post cure inflator and vulcanized tire cooling method TWI295612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27584A JP4469257B2 (ja) 2004-11-11 2004-11-11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JP2004327585A JP4704740B2 (ja) 2004-11-11 2004-11-11 加硫済みタイヤの冷却方法および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JP2004327586A JP4469258B2 (ja) 2004-11-11 2004-11-11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16777A TW200616777A (en) 2006-06-01
TWI295612B true TWI295612B (en) 2008-04-11

Family

ID=35709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37495A TWI295612B (en) 2004-11-11 2005-10-26 Post cure inflator and vulcanized tire cool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311872B2 (zh)
EP (1) EP1657049B1 (zh)
KR (1) KR100693240B1 (zh)
TW (1) TWI29561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3400B (zh) * 2008-11-05 2013-08-0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容器用模具交換裝置
US9656435B2 (en) 2013-10-29 2017-05-23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ire vulcanizer system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TWI617412B (zh) * 2013-10-30 2018-03-11 三菱重工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輪胎硫化機系統及其組裝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07000118A5 (de) 2006-01-10 2008-10-02 Harburg-Freudenberger Maschinenbau Gmbh Vorrichtung zur Nachbehandlung von Reifen
JP2008188824A (ja) * 2007-02-02 2008-08-21 Ichimaru Giken:Kk 加硫後タイヤ冷却装置
WO2011050167A2 (en) * 2009-10-21 2011-04-28 Mcneil & Nrm, Inc. Combination loader and post cure inflator
US7963755B1 (en) * 2009-12-02 2011-06-21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Post cure rotational stations
JP5357081B2 (ja) * 2010-02-19 2013-12-04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機のタイヤインフレート方法
US20120126452A1 (en) * 2010-11-19 2012-05-24 Jean-Marie Fell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hock cooling of a cured pneumatic tire
JP5917041B2 (ja) * 2011-08-11 2016-05-11 大和製衡株式会社 タイヤバランス測定装置におけるリム交換装置
BR112014013692B1 (pt) 2011-12-15 2020-11-17 Pirelli Tyre S.P.A. método para vulcanização de um pneu cru, aparelho para concluir a vulcanização de um pneu semi vulcanizado, e, instalação para vulcanização
KR101335710B1 (ko) * 2013-08-29 2013-12-04 동화산기 (주) 가류 후의 타이어 팽창기
CN105934318A (zh) 2014-01-22 2016-09-07 三菱重工机械科技株式会社 卸载装置
US9688036B2 (en) 2014-10-01 2017-06-27 Mcneil & Nrm, Inc. Post cure inflator
EP3562659B1 (en) * 2016-12-28 2021-06-02 Pirelli Tyre S.p.A.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unloading a vulcanised bicycle tyre from a vulcanisation press
EP3573818A1 (en) * 2017-01-30 2019-12-04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Air barrier material appl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5660A (en) * 1966-11-22 1972-02-29 Uniroyal Inc Apparatus for jet air cooling of tires during postinflation
US3792145A (en) * 1966-11-22 1974-02-12 Uniroyal Inc Tire production with jet air cooling during post inflation
US3621521A (en) * 1967-06-12 1971-11-23 Nrm Corp Post cure inflator
US3605182A (en) * 1969-08-25 1971-09-20 Nrm Corp Lock means for post-cure inflator
US3667881A (en) * 1971-03-03 1972-06-06 Goodrich Co B F Tire cooling
US3692444A (en) * 1971-05-05 1972-09-19 Uniroyal Inc Apparatus for cooling tires during post inflation
JPS57146642A (en) * 1981-01-21 1982-09-1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Pci method of tire
JPS63264307A (ja) 1987-04-21 1988-11-01 Bridgestone Corp ポストキユアインフレ−タ
JPH01306208A (ja) * 1988-06-06 1989-12-1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加硫機のタイヤ冷却機におけるタイヤ取付機構
IT1240509B (it) * 1990-07-27 1993-12-17 Firestone Int Dev Spa Metodo di preriscaldamento, vulcanizzazione e stabilizzazione di pneumatici di veicoli
IT1240508B (it) * 1990-07-27 1993-12-17 Firestone Int Dev Spa Dispositivo di carico-scarico e stabilizzazione di pneumatici di veicoli
IT1240510B (it) * 1990-07-27 1993-12-17 Firestone Int Dev Spa Metodo e dispositivo di stabilizzazione di pneumatici vulcanizzati
JPH04288206A (ja) * 1991-03-18 1992-10-13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の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ト方法
JPH0531731A (ja) * 1991-07-31 1993-02-0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ポストキユアインフレータ及び空気供給排出方法
FR2737678A1 (fr) 1995-08-08 1997-02-14 Sedepro Manipulation de pneumatiques vulcanises, en particulier refroidissement de ceux-ci
JP2925477B2 (ja) 1995-10-11 1999-07-2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US6214280B1 (en) * 1999-02-26 2001-04-10 Akron Special Machinery, Inc. Post-cure inflator and method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3400B (zh) * 2008-11-05 2013-08-0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容器用模具交換裝置
US9656435B2 (en) 2013-10-29 2017-05-23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ire vulcanizer system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TWI617412B (zh) * 2013-10-30 2018-03-11 三菱重工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輪胎硫化機系統及其組裝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693240B1 (ko) 2007-03-12
TW200616777A (en) 2006-06-01
EP1657049B1 (en) 2015-04-08
KR20060052570A (ko) 2006-05-19
US20060099285A1 (en) 2006-05-11
US7311872B2 (en) 2007-12-25
EP1657049A1 (en) 2006-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95612B (en) Post cure inflator and vulcanized tire cooling method
JP4917837B2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
JP449320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05170044A (ja) タイヤの製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772455B (zh) 硫化后充气装置以及已硫化轮胎的冷却方法
US6322342B1 (en) Tire vulcanizer
EP245521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hock cooling of a cured pneumatic tire
JP4469258B2 (ja)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JPH06285862A (ja) タイヤ加硫プレス用ブラダ組立体の取付装置及び搬送装置
JP4704740B2 (ja) 加硫済みタイヤの冷却方法および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JP200827309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6007795A (ja) グリーンタイヤ搬送台車
JP7087606B2 (ja) タイヤの冷却装置及び冷却方法
EP2329941B1 (en) Apparatus for cooling a tire, tire building press with such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tire
JP3340560B2 (ja) 加硫済タイヤの搬送方法
JP748845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3822342B2 (ja) タイヤ加硫金型
JP200809398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H04371811A (ja)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及びそれへの搬入装置
JP715228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2216151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H11254445A (ja)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JP2004358926A (ja) タイヤの成形,加硫,仕上げ検査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S6134369B2 (zh)
KR100758966B1 (ko) 타이어 비드 베이스 수리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