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80069B - Organic thin-film device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 Google Patents

Organic thin-film device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80069B
TWI280069B TW092106121A TW92106121A TWI280069B TW I280069 B TWI280069 B TW I280069B TW 092106121 A TW092106121 A TW 092106121A TW 92106121 A TW92106121 A TW 92106121A TW I280069 B TWI280069 B TW I2800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ayer
layer
organic
laminate
thin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06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306758A (en
Inventor
Tomomi Tateishi
Original Assignee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Photo Film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306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306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800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8006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8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non-liquid printing techniques, e.g.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from a donor shee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1280069 玖、發明說明 (發明說明應敘明: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先前技術、內容、實施方式及圖式簡單說明) (一)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_造可有效用於平板光源(如全色 顯示元件、背光與照明光源、印表機光源陣列等)之有機 薄膜元件(較佳爲有機電致發光(EL )元件)之方法,及藉 此方法製造之有機薄膜元件。 (二) 先前技術 可用於表面發射元件之有機發光元件,如有機電致發 光(EL)元件,已引起極大之注意。特別地,已積極地發展 有機發光元件預期作爲不昂貴、固體發射型、大發射面積、 全色顯示元件及寫入光源陣列。有機發光元件通常包括一 對電極(一透明電極及一背面電極)、及一形成於電極間 之有機發光薄膜層。在對有機發光元件施加電場時,將電 子自背面電極注射至有機發光薄膜層中,同時將電洞自透 明電極注射至其中。電子與電洞在有機發光薄膜層中重組, 及能量程度由導電帶降至共價帶,而將能量轉變成光,其 自有機發光元件發射。 有機發光元件中之有機薄膜層大多藉蒸氣沉積法形 成。例如,;IP 9-167684 A 與 JP 2000-195665 A 專利提議 包括藉蒸氣沉積法在一雲母暫時撐體或膜上均勻地形成一 有機層,使有機層接近基板,及進行加熱蒸氣沉積之方法。 然而,這些方法生產力不良,因其其使用蒸氣沉積法。此 -5 - 1280069 外’因爲僅低分子量有機化合物可用於有機薄膜層,所得 有機發光元件在用於撓性顯示器等耐久性(如彎曲抗性、 膜強度等)不足。此問題在其具有大面積時特別嚴重。 亦已知包括產生綠光之聚(對-伸苯基伸乙烯基) (Nature,第347卷’第539頁,1990)、產生泛紅橙光 之务< (3 -院基噻吩)(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第30卷,第L1938頁,1991)、產生藍光之聚 院基薛(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第 3〇卷,第L1941頁,1991)等之高分子量元件,由分散於 黏合劑樹脂上之低分子量化合物組成之發光薄膜層之高分 子量發光薄膜層。這些具有高分子量化合物之元件在製造 大面積發光元件爲有利的,而且可預期其用於撓性顯示器 之應用。然而,無法使用蒸氣沉積方法形成有機發光薄膜 層。因此,薄膜層通常藉濕式法直接在基板上形成。 然而,濕式法因所形成有機薄膜層之厚度均勻性不足 (因溶液之表面張力),及在將有機薄膜層層疊時,有機 薄膜層在其界面趨於溶解而爲不利的。因此,藉濕式法得 到之有機薄膜元件之發光效率及元件耐久性不良。 W〇00/41893專利揭示一種使用一具有一有機薄膜層 與一光熱轉化層之予體片,藉雷射束將有機薄膜層與光熱 轉化層熱轉移至基板上之方法。此熱轉移法因氣體經常穿 透至有機薄膜層與基板間之界面中而爲不利的。有機EL元 件之發光效率、耐久性與均勻性視有機薄膜層界面之條件 而定,而且氣體穿透至有機薄膜層界面中造成不良之發光 一 6 - 1280069 性質。 在使用印刷技術常用之加熱頭或雷射以預定圖案熱寫 入之情形’因熱擴散在有機薄膜圖案周圍產生之溫度分布 使其輪廓模糊,而無法自予體準確地切割有機薄膜圖案。 因此’此法製造之有機發光元件光發射不均勻,而且因電 連接不足及有機薄膜層破裂而易遭受不良之耐久性。此外, 因基板及加熱頭或雷射束之低準確性定位而使產率低。 (三)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目的之一爲提供一種藉由簡單地在一基 板上形成一具有均勻性及良好黏附界面之有機薄膜層而製 造有機薄膜元件(如有機EL元件等)之方法,特別是一種 使用一種具有以濕式法形成之均勻有機薄膜層之轉移材 料’製造具有優良發光效率、發光均勻性及耐久性之有機 薄膜元件之方法。 本發明之另一個目的爲提供一種藉此法製造之有機薄 膜元件。 發明槪要 關於以上目的之廣泛硏究之結果,發明人已發現,使 用一種包括在一暫時撐體上之一有機薄膜層之轉移材料, 組合將有機薄膜層轉移至包括一基板與至少一個形成於基 板上之透明導電層或背面電極之第一積層之步驟,及將有 機薄膜層黏合於包括一基板與至少一個形成於基板上背面 電極或透明導電層之第二積層之步驟,可以低成本製造發 光效率、發光均勻性及耐久性優良之有機薄膜元件,如有 一7- 1280069 機EL元件等。本發明已基於此發現而完成。 因此,本發明製造有機薄膜元件之方法包括步驟(a )將 一轉移材料加熱及/或加壓,其具有一形成於暫時撐體上之 有機薄膜層及包括一基板與至少一個形成於基板上之透明 導電層或背面電極之第一積層,其彼此重疊使得轉移材料 之有機薄膜層面對第一積層之接收表面,因而形成一疊層 結構;(b )將暫時撐體自疊層結構剝除而將有機薄膜層轉移 至第一積層之接收表面;及(c )將包括一基板與形成於基板 上之至少一個背面電極或透明導電層之第二積層黏合於轉 移至第一積層上之有機薄膜層。 步驟(a )較佳爲包括加熱及加壓。加熱元件較佳爲選自 疊合機、紅外線加熱器與輥加熱器。 均勻地發射光之發光元件可藉由藉濕式法形成轉移材 料而製造。第二積層可具有形成於背面電極或透明導電層 上之有機薄fe層。較佳爲第一積層及第二積層各具有2〇 ppm / °C或更小之熱膨脹係數。有機薄膜層較佳爲含至少— 種發光有機化合物及/或載體運輸有機化合物。 將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 有機發光薄膜層及電子運輸 有機薄膜層連續地傳送。第一積層與第二積層至少之一.較 佳爲具一透明導電層。暫時撐體及/或基板較佳爲連續網之 形式。基板較佳爲由至少一種選自以下之材料製成:聚醯 亞胺;聚酯;聚碳酸酯;聚醚珮;金屬箔,如鋁箔、銅箱、 不銹鋼箔、金箔、銀箔;液晶聚合物之塑膠片;含氟聚合 物,如聚(氯三氟乙烯)、鐵氟龍、聚四氟乙烯一聚乙烯 一 8 - 1280069 共聚物。 本發明之有機薄膜元件較佳爲藉以上之方法製造。以 上製造有機薄膜元件之方法可應用於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 製造。 L四)實施 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1 ]轉移材料 (1 )結構 轉移材料包括一形成於暫時撐體上之有機薄膜層。雖 然轉移材料可藉已知方法適當地製造,就發光效率、發光 均勻性、耐久性、及生產力之方面而言,較佳爲使用濕式 法°具有有機薄膜層之轉移材料可製成分離之轉移材料, 或可在暫時撐體上形成多個各由有機薄膜層組成之連續平 面°在後者之情形,可連續地形成多個有機薄膜層而不必 交換轉移材料。 或者,在使用具有二或更多個事先層疊於暫時撐體上 之有機薄膜層之轉移材料時,可藉單一轉移步驟將多層薄 膜層層疊於基板之接收表面上。在其中有機薄膜層事先層 疊於暫時撐體上之情形,唯各層疊之有機薄膜層具有均勻 界面才可有電洞與電子移動力之均勻性。因此,需要小心 地選擇溶劑以得到均勻界面,而且需要選擇不溶於以上溶 劑之有機薄膜層用有機化合物。 (2 )暫時撐體 用於本發明之暫時撐體應由具化學安定性、熱安定性 -9- 1280069 及撓性之材料製造。材料之指定實例包括氟樹脂,如四氟 乙烯樹脂(PTFE )、三氟氯乙烯樹脂;聚酯,如聚對酞酸乙 二酯與聚萘甲酸乙二酯(PEN );聚芳酯;聚碳酸酯;聚烯 烴,如聚乙烯與聚丙烯;聚醚楓(PES )等。暫時撐體特佳爲 由這些材料之一製成之薄片或其積層。暫時撐體之厚度較 佳爲1微米至300微米,更佳爲3微米至200微米,特別 是3微米至50微米。 暫時撐體可爲單層片或積層。在積層之情形,其可具 有一基板及在一側上至少一個其上形成有機薄膜層之平坦 g 層。製造平坦層之材料並未特別地限制。 (3 )暫時撐體上有機薄膜層之形成 較佳爲藉濕式法在暫時撐體上形成含高分子量化合物 作爲黏合劑之有機薄膜層。將有機薄膜層用材料以所需濃 度溶於有機溶劑中,及將所得溶液塗覆於暫時撐體上。塗 覆方法並未特別地限制,只要其可在乾燥後形成具有2〇〇 奈米或更小厚度及均勻厚度分布之有機薄膜層。塗覆方法 之實例包括旋塗法、凹版塗法、浸塗法、鑄製法、模塗法、 輥塗法、棒塗法、濟製塗法、噴墨塗法等。其中較佳爲高 · 生產力輥對輥、擠製塗法。 (4 )有機薄膜層 視其特徵而定,有機薄膜層,其爲一組成有機薄膜元 件之層,包括有機發光薄膜層、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電 洞運輸有機薄膜層、電子注射層、電洞注射層等。有機薄 膜層不具有光熱轉化層(可藉雷射束造成光熱轉化之層)。 -10- 1280069 此外,可包括各種改良發光之層。用於各有機薄膜層之化 合物之指定實例敘述於,例如,”0 rgan ic EL Display” (Technotimes 公司之 Separate Volume of “Monthly D i s p 1 a y ”,1 9 9 8年1 0月號)等。有機薄膜層之乾厚較佳 爲2奈米至600奈米,更佳爲2奈米至400奈米,進一步 較佳爲2奈米至300奈米。 有機薄膜層本質或其中成分之玻璃轉移溫度較佳爲 40°C或更高且爲轉移溫度+40°C或更低,進一步較佳爲50°C 或更高且爲轉移溫度+20°C或更低,特別是60°C或更高且爲 轉移溫度或更低。轉移材料之有機薄膜層本質或其中成分 之開始流動溫度較佳爲40°C或更高且爲轉移溫度+40°C或更 低,進一步較佳爲50°C或更高且爲轉移溫度+20°C或更低, 特別是60°C或更高且爲轉移溫度或更低。玻璃轉移溫度可 藉由使用差式掃描熱卡計(DSC)測量。開始流動溫度可藉 由,例如,使用得自Shimadzu公司之FLOWTESTER CFT- 500, 在20公斤/平方公分負載下造成樣品自1毫米內徑之孔口 流動,同時以固定之溫度提高速度加熱而測量。 (a )有機發光薄膜層 有機發光薄膜層包括至少一種發光化合物。雖然並無 限制,發光化合物可爲螢光化合物或燐光化合物。螢光化 合物與燐光化合物可組合使用。在本發明中,由發光亮度 及發光效率之觀點,較佳爲使用燐光化合物。 用於本發明之螢光化合物之實例包括苯并噚唑衍生 物;苯并咪唑衍生物;苯并噻唑衍生物;苯乙烯基苯衍生 _ 1 1 - 1280069 物;聚苯基衍生物;二苯基丁二烯衍生物;四苯基丁二烯衍 生物;萘二甲醯亞胺衍生物;薰草素衍生物;二苯并蒽衍生 物;玻納恩(P e r y η ο n e )衍生物;噚二唑衍生物;醛聯氮衍生 物;派洛利啶(P y r a 1 i d i n e )衍生物;環戊二烯衍生物;雙 (苯乙烯基)蒽衍生物;喹吖啶酮衍生物;吡咯基吡啶衍 生物;噻二唑基吡啶衍生物;苯乙烯胺衍生物;芳族二甲啶 化合物;金屬錯合物,如 8 - D奎啉醇金屬錯合物與其衍生物 及稀土金屬錯合物;發光聚合物材料,如聚噻吩衍生物、 聚伸苯基衍生物、聚伸苯基伸乙烯基衍生物、與聚莽衍生 物等。螢光化合物可單獨或組合使用。 燐光化合物較佳爲利用三重項態(T r i P 1 e t )激發發光。 燐光化合物較佳爲鄰位金屬取代錯合物或卟啉錯合物。卟 啉錯合物較佳爲卟啉-鉑錯合物。燐光化合物可單獨或組 合使用。 用於本發明之鄰位金屬取代錯合物可爲如敘述於Ak i 〇 Yamamoto 之”Metalorganic Chemistry,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第 150 至 232 頁,Shokabo Publishing 有 限公司(1982) ; H. Yersin 之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physics of Coordination Compounds”,第 71 至 77 頁及第 135 至 146 頁,Springe r-Ver lag,Inc. (1987)等 之化合物。雖然鄰位金屬取代錯合物並未特別地限制,鄰 位金屬取代錯合物通常具有特定之配位子。特定配位子之 較佳實例包括2 -苯基吡啶衍生物、7,8 -苯并喹啉衍生物、 2 - ( 2 -噻吩基)吡啶衍生物、2 —(丨_萘基)吡啶衍生物、 - 12- 1280069 及2 -苯基噻啉衍生物。衍生物可具有取代基。鄰位金屬取 代錯合物可具有特定配位子以外之其他配位子。鄰位金屬 取代錯合物之中心金屬原子可選自過渡金屬。中心金屬較 佳爲铑、鉑、金、銥、釕、或鈀。包括此鄰位金屬取代錯 合物之有機薄膜層之發光亮度及發光效率優良。JP 2002 -3 1 949 1 A專利揭示之錯合物可在本發明中作爲鄰位金屬取 代錯合物。 用於本發明之鄰位金屬取代錯合物可藉Inorg . Chem ., 30, 1685, 1991; Inorg. Chem., 27, 3464, 1988; Inorg. Chem., 33, 545, 1994; Inorg. Chim. Acta, 181, 245, 1991; J. Organomet. Chem., 3 3 5, 2 9 3, 1 9 8 7; J. Am. Chem. Soc·,107,1431,1 9 8 5等揭示之已知方法合成。 雖然並無限制,有機發光薄膜層中之發光化合物含量 爲,例如,較佳爲0 · 1至7 0質量%,更佳爲1至2 〇質量%。 在發光化合物含量小於0 . 1質量%或超過7 〇質量%時,加入 發光化合物之效果趨於不足。 如果需要’有機發光薄膜層可含宿主化合物、電洞運 輸材料、電子運輸材料、電解不活性聚合物黏合劑等。附 帶地’适些材料之功能可僅藉一種化合物而得。例如,味 唑衍生物不僅可作爲宿主化合物,亦可作爲電洞運輸材料。 宿主化合物爲一種造成由其激態至發光化合物之能量 轉移之化合物,如此造成加速發光化合物之發光。宿主化 合物之實例包括咔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噚唑衍生物、 % 一唑衍生物、咪唑衍生物、聚芳基烷屬烴衍生物、吡唑 - 13- 1280069 啉衍生物、吡唑酮衍生物、伸苯二胺衍生物、芳基胺衍生 物、經胺基取代查酮衍生物、苯乙烯基蒽衍生物、莽酮衍 生物、肼衍生物、二苯乙烯衍生物、矽氮烷衍生物、芳族 三級胺化合物、苯乙烯胺化合物、芳族二甲啶化合物、卟 啉化合物、蒽醌二甲烷衍生物、蒽酮衍生物、二苯基醌衍 生物、二氧化硫哌喃衍生物、苯甲二醯亞胺衍生物、亞荞 基甲烷衍生物、二苯乙烯基吡畊衍生物、衍生自具有如萘 二苯并蒽之結構之雜環四羧酸之酐、酞青衍生物、8 -喹啉 醇金屬錯合物與其衍生物、金屬取代酞青、含苯并噂唑配 馨 位子或苯并噻唑配位子之金屬錯合物、聚矽烷化合物、聚 (N -乙烯基咔唑)衍生物、苯胺共聚物、如低聚噻吩與聚 噻吩之導電性聚合物與低聚物、聚噻吩衍生物、聚伸苯基 衍生物、聚伸苯基伸乙烯基衍生物、聚蕗衍生物等。宿主 化合物可單獨或組合使用。有機發光薄膜層中之宿主化合 物含量較佳爲0至99 . 9質量%,更佳爲0至99 . 0質量%。 雖然並無限制,電洞運輸材料可爲低或高分子量材料, 如果其具有任何將電洞自陽極注射至有機發光薄膜層中、 違輸電洞及將電子阻離陰極之功能。電洞運輸材料之實例 包括咔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噚唑衍生物、噚二唑衍生 物、咪唑衍生物、聚芳基烷屬烴衍生物、吡唑啉衍生物、 ntt唑酮衍生物、伸苯二胺衍生物、芳基胺衍生物、經胺基 取代查酮衍生物、苯乙烯基蒽衍生物、蒹酮衍生物、肼衍 生物、二苯乙烯衍生物、矽氮烷衍生物、芳族三級胺化合 物、苯乙烯胺化合物、芳族二甲啶化合物、卟啉化合物、 -14- 1280069 喝 聚矽烷化合物、聚(N -乙烯基咔唑)衍生物、苯胺共聚物、 如低聚噻吩與聚噻吩之導電性聚合物與低聚物、聚噻吩衍 生物、聚伸苯基衍生物、聚伸苯基伸乙烯基衍生物、聚茜 衍生物等。這些電洞運輸材料可單獨或組合使用。有機發 光薄膜層中之電洞運輸材料含量較佳爲〇至99 · 9質量%, 更佳爲0至80.0質量%。 電子運輸材料並未特別地限制,只要其具有任何將電 子自陰極注射至有機發光薄膜層中、運輸電子、及將電洞 阻離陽極之功能。電子運輸材料之實例包括三唑衍生物、 噚唑衍生物、噚二唑衍生物、莽酮衍生物、蒽醌二甲烷衍 生物、i酮衍生物、二苯基醌衍生物、二氧化硫哌喃衍生 物、苯甲二醯亞胺衍生物、亞莽基甲烷衍生物、二苯乙烯 基吡阱衍生物、衍生自具有如萘二苯并蒽之結構之雜環四 羧酸之酐、酞青衍生物、8 -喹啉醇金屬錯合物與其衍生物、 金屬取代酞青 '含苯并噚唑配位子或苯并噻唑配位子之金 屬錯合物、苯胺共聚物、如低聚噻吩與聚噻吩之導電性聚 合物與低聚物、聚噻吩衍生物、聚伸苯基衍生物、聚伸苯 基伸乙烯基衍生物、聚莽衍生物等。這些電子運輸材料可 單獨或組合使用。有機發光薄膜層中之電子運輸材料含量 較佳爲0至99 · 9質量%,更佳爲0至80 . 0質量%。 可用之聚合物黏合劑之實例包括聚氯乙烯、聚碳酸酯、 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酯、 聚楓、聚環氧苯、聚丁二烯、烴樹脂、酮樹脂、苯氧基樹 月旨、聚醯胺、乙基纖維素、聚乙酸乙烯酯、ABS樹脂、聚 - 15- 1280069 胺甲酸乙酯、三聚氰胺樹脂、不飽和聚酯、醇酸樹脂、環 氧樹脂、聚矽氧樹脂、聚乙烯基丁醛、聚乙烯基乙醛等。 這些聚合物黏合劑可單獨或組合使用。含至少一種聚合物 黏合劑之有機發光薄膜層易藉濕膜形成法形成大面積。 有機發光薄膜層之乾厚較佳爲2奈米至600奈米,更 佳爲2奈米至400奈米,而且特別是2奈米至300奈米。 在有機發光薄膜層之乾厚超過600奈米時,驅動電壓易提 高。另一方面,在有機發光薄膜層之乾厚小於2奈米時’ 在有機薄膜元件中易發生電路短路。 β (b )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 如果需要,有機薄膜元件可包括由以上之電洞運輸材 料製成之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可含 以上之聚合物黏合劑。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之乾厚較佳爲 2奈米至600奈米,更佳爲2奈米至400奈米,進一步較 佳爲2奈米至300奈米。在乾厚超過600奈米時’驅動電 壓易提高。另一方面,在其小於2奈米時,在有機薄膜元 件中易發生電路短路。 φ (c)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 如果需要,有機薄膜元件可包括由以上之電子運輸材 料製成之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可含 以上之聚合物黏合劑。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之乾厚較丨圭胃 2奈米至600奈米,更佳爲2奈米至400奈米’進一步較 佳爲2奈米至300奈米。在乾厚超過600奈米時’驅雲力® 壓易提高。另一方面,在其小於2奈米時,在有機薄膜元 - 1 6 - 1280069 . 件中易發生電路短路。 在有機薄膜層係藉由以濕膜形成法塗覆而形成時,用 於浴解有機薄膜層用材料而製備塗料溶液之溶劑並未特別 地限制,但是可視電洞運輸材料、鄰位金屬取代錯合物、 侣主化合物、聚合物黏合劑等之型式而適當地選擇。溶劑 之貫例包括鹵素溶劑,如氯仿、四氯甲烷、二氯甲烷' 丨,2 _ 一氯乙k、與氯本,酮溶劑,如丙酮、甲乙酮、二乙酮、 正丙基甲基酮、與環己酮;芳族溶劑,如苯、甲苯、與二 甲苯;酯溶劑,如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正丁酯、鲁 丙酸甲酯、丙酸乙酯、γ- 丁內酯、與碳酸二乙酯;醚溶劑, 如四氫呋喃與二噚烷;醯胺溶劑,如二甲基甲醯胺與二甲 基乙酿胺;二甲基亞碾、水等。用於有機薄膜層之塗料溶 液之固體含量並未特別地限制,而且其黏度可完全視濕膜 形成法而選擇。 在形成多個有機薄膜層時,可隨轉移方法一起使用如 蒸氣沉積法及噴鍍法之乾膜形成法,如浸漬法、旋塗法、 浸塗法、鑄製法、模塗法、輥塗法、棒塗法、與凹版塗法 之濕膜形成法,印刷法等。 ® [2 ]使用轉移材料製造有機薄膜元件 本發明有機薄膜元件之製法特徵爲使用一種具有一形 成於暫時撐體上之有機薄膜層之轉移材料,藉剝除轉移法 進行將有機薄膜層轉移至包括一基板與至少一個形成於基 板上之透明導電層或背面電極之第一積層之.步驟,及將藉 剝除轉移法形成之有機薄膜層黏合於包括一基板與至少一 1280069 個形成於基板上之背面電極或透明導電層之第二積層之步 驟。 附帶地,將有機薄膜層轉移至第一積層然後黏合於第 二積層之效果之說明僅爲了解釋方便之目的,而且何者積 層爲第一積層或第二積層實際上並無限制。因此,雖然以 下之解釋係關於其中將有機薄膜層轉移至第一積層之情 形,此解釋可應用於將其轉移至第二積層之情形。 剝除轉移法包括將一重疊於第一積層上之轉移材料加 熱及/或加壓以將有機薄膜層軟化,其黏附於第一積層之接 收表面,及剝除暫時撐體使得僅有機薄膜層殘留在接收表 面上之步驟。黏合方法爲一種藉黏附、壓力黏合、熔融等 黏合至少兩個成員之方法。特別地,將轉移至包括一基板 與至少一個形成於基板上之透明導電層或背面電極之第一 積層之接收表面之有機薄膜層、與包括一基板與至少一個 形成於基板上之背面電極或透明導電層之第二積層(如果 需要,其可具有一有機薄膜層)重疊,然後加熱及/或加壓 以將有機薄膜層軟化,而將有機薄膜層黏合於背面電極或 透明導電層,或第二積層之有機薄膜層(如果有)。在用 於本發明之轉移方法及黏合方法中,加熱及加壓可單獨或 組合進行。 加熱通常藉已知之裝置進行,而且可使用如疊合機、 紅外線加熱器、輥加熱器、雷射、加熱頭等之加熱裝置。 在大面積轉移之情形,表面加熱裝置較佳,而且疊合機、 紅外線加熱器、輥加熱器等更佳。轉移溫度可視有機薄膜 - 1 8 - 1280069 層及加熱成員之材料而定。然而,其較佳爲40 °C至250 °C, 更佳爲5 0 °C至2 0 0 °C,特別是6 0 °C至1 8 0 °C。應注意轉移溫 度之較佳範圍係與加熱成員、轉移材料及基板之耐熱性有 關’其表示隨耐熱性增加,轉移溫度因而提高。 雖然加壓裝置並未特別地限制,在使用易因應變而破 裂之基板時,如玻璃等,可進行均勻加壓者較佳。例如, 其一或兩者係由橡膠製成之一對輥較佳,特別是如得自 Taisei Laminator K.K.之 First Laminator VA- 400 III 疊 合機、熱轉移印表機之加熱頭等較佳。 在本發明中,可重複轉移步驟及剝除步驟以在積層上 層疊多個有機薄膜層。多個有機薄膜層可具有相同或不同 之組成物。相同組成物在防止因不良之轉移與剝除而缺乏 一層爲有利的。在提供不同層之情形,可提供具有改良發 光效率且具指定予不同層之分別功能之設計。例如,可藉 本發明之轉移方法,將透明導電層/有機發光薄膜層/電子 運輸有機薄膜層/電子注射層/背面電極;透明導電層/電洞 注射層/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有機發光薄膜層/電子運輸有 機薄膜層/電子注射層/背面電極層疊於接收表面上。在將 前轉移層相反地轉移至次一轉移層之情形,較佳爲前轉移 材料之加熱温度高於次一轉移材料。 如果需要,較佳爲將轉移至第一積層上之有機薄膜層、 或轉移至前轉移有機薄膜層上之新有機薄膜層再加熱。有 機薄膜層因再加熱而更堅固地黏附於第一積層或前轉移有 機薄膜層。在再加熱時,如果需要,較佳爲進行加壓。再 - 19- l28〇〇69 力口熱溫度較佳爲在轉移溫度土 5 0 °C之範圍。 在前轉移步驟與次一轉移步驟之間可進行用於改良接 \ &表面黏附性之表面處理,使得前轉移層不相反地轉移至 次一轉移層上。此表面處理包括,例如,活化處理,如電 <:放電處理、火燄處理、輝光放電處理、電漿處理等。在 _行表面處理時,前轉移材料之轉移溫度可低於次一轉移 材料,除非發生相反之轉移。 可作爲用於製造有機薄膜元件之設備爲一種包括供應 具有形成於暫時撐體上之有機薄膜層轉移材料之裝置、將 轉移材料送至第一積層之接收表面同時加熱以將有機薄膜 層轉移至第一積層之接收表面之裝置、及在轉移後自有機 薄膜層剝除暫時撐體之元件之設備。 第1圖顯示一個進行製造有機薄膜元件之本發明方法 之設備之實例。自一轉移材料捲繞輥1 1 3供應一具有形成 於暫時撐體1 1 1上之有機薄膜層1 1 2之轉移材料1 1 〇。轉 移設備包括一加熱(加壓)輥1 2 1及一加壓(加熱)輥1 22。 將由一基板101與一透明導電層(陰極或陽極)102組成 之第一積層1 00對位於加熱(加壓)輥1 2 1與加壓(加熱) 輥122之間,及在加熱(加壓)輕121與第一積層100之 透明導電層1 02之間供應轉移材料1 1 0,使得第一積層1 〇〇 之透明導電層102接觸轉移材料110之有機薄膜層112。 藉由以加熱(加壓)輥1 2 1加熱或加壓,或藉由以加熱(加 壓)輥121與加壓(加熱)輥12 2加熱同時加壓,將有機 薄膜層1 1 2轉移至第一積層1 〇 0之透明導電層1 〇 2上。以 1280069 暫時撐體捲繞輥1 1 4捲繞殘留之暫時撐體1 1 1。 用於本發明之製造設備較佳爲包括一將轉移材料 n 〇 及/或第一積層1 〇〇在供應至轉移設備前預熱之裝置。較佳 爲在轉移設備下游提供一冷卻設備。較佳爲將一將轉移材 料110相對第一積層1〇〇之角度調整成90。或更小之裝置 對位於轉移設備‘之前表面上。亦較佳爲將一將暫時撐體u i 相對有機薄膜層1 1 2之剝除角度調整成9 0。或更大之裝置 對位於轉移設備或冷卻設備之後表面上。製造有機薄膜元 件之方法及設備詳細敘述於J P 2 0 0 2 - 2 8 9 3 4 6 A專利等。 [3 ]有機薄膜元件(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1 )結構 此元件包括至少一個在一對電極間含發光層之有機化 合物層。有機薄膜元件之較佳整體結構可爲以下按此順序 或相反之順序在基板上形成之積層結構: (a )透明導電層/有機發光薄膜層/背面電極; (b )透明導電層/有機發光薄膜層/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背 面電極; (c )透明導電層/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有機發光薄膜層/電 子運輸有機薄膜層/背面電極; (d )透明導電層/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有機發光薄膜層/背 面電極; (e)透明導電層/有機發光薄膜層/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電 子注射層/背面電極; (f )透明導電層/電洞注射層/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有機發 -21- 1280069 光薄膜層/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電子注射層/背面電極 等。 有機發光薄膜層包括螢光化合物及/或燐光化合物,及 發射之光通常自透明導電層取得。用於各有機薄膜層之指 定實例敘述於,例如,”Organ i c EL Di SP1 ay”( Techno t imes 公司之 Separate Volume of “Monthly Display,,,1998 年 1 0月號)等。 (2)基板 用於基板之材料之實例包括無機材料,如經鏡安定氧 化锆(YSZ )與玻璃;聚合物,如聚酯(聚對酞酸乙二酯、聚 對酞酸丁二酯、聚萘甲酸乙二酯等)、聚苯乙烯、聚碳酸 酯、聚醚碾、聚芳基化物、烯丙基二甘醇碳酸酯、聚醯亞 胺、聚環烯烴、降冰片烯數樹脂、聚(氯三氟乙烯)、鐵 氟龍、聚四氟乙烯-聚乙烯共聚物;金屬箔,如鋁箔、銅 范、不銹鋼箔、金箔、銀箔;聚醯亞胺、液晶聚合物之塑 膠片等。在本發明中,由破裂抗性、彎曲容易性、低重量 等觀點’較佳爲使用撓性基板。用於形成此基板之材料較 佳爲聚醯亞胺;聚酯;聚碳酸酯;聚醚碾;金屬箔,如鋁 箱、銅箔、不銹鋼箔、金箔、銀箔;液晶聚合物之塑膠片; 含氟聚合物’如聚(氯三氟乙烯)、鐵氟龍、聚四氟乙烯 —聚乙烯共聚物等,其耐熱性、尺寸安定性、溶劑抗性、 電絕緣、及加工性優良,具有極低之氣體滲透性及吸濕性。 基板之形狀、結構及大小可依照有機薄膜元件之目的 及應用而適當地決定。基板通常爲板或片之形狀。基板可 -22- 1280069 具有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基板可由一或多個成員組成。 基板可爲透明或不透明。在因將後述之透明電極對位於基 板側而非包括發光層之有機層之原因而自撐體側取得發射 光時,基板較佳爲無色透明或有色透明,更佳爲無色透明, 使得自有機發光薄膜層發射之光不散射或衰減。 至於用於具電極之發光元件之撓性基板,較佳爲一種 藉由將絕緣層黏附於金屬箔之一或兩側而組成之基板。雖 然並未特別地限制,金屬箔可爲鋁箔、銅箔、不銹鋼箔、 金箔、銀箔等。由加工容易性及成本之觀點,其中較佳爲 鋁箔與銅箔。絕緣層並未特別地限制,而且可由,例如, 如無機氧化物與無機氮化物之陶瓷、如聚酯(聚對酞酸乙 二酯、聚對酞酸丁二酯、聚萘甲酸乙二酯等)、聚苯乙烯、 聚碳酸醋、聚醚楓、聚芳基化物、烯丙基二甘醇碳酸酯、 聚醯亞胺、聚環烯烴、降冰片烯數樹脂、聚(氯三氟乙烯)、 聚醯亞胺筹之塑膠組成。 基板較佳爲具有20 ppm/°C或更小之線性熱膨脹係數。 熱膨脹係數可藉由將樣品以固定速度加熱而偵測其長度變 化之方法測量,例如,TMA法。在線性熱膨脹係數大於20 ppm/ °C時,在黏合時或使用時等易因熱發生電極與有機薄膜層 之剝離,造成耐久性退化。 在基板上形成之絕緣層亦較佳爲具有2 0 p p m / °C或更小 之線性熱膨脹係數。用於形成具20 ppm / °C或更小之線性熱 膨脹係數之絕緣層之材料較佳爲金屬氧化物,如氧化砂、 氧化鍺、氧化鋅、氧化鋁、氧化鈦、氧化銅;金屬氮化物, -23 - 1280069 如氮化矽、氮化鍺、氮化鋁,可組合其一或更多種。金屬 氧化物及/或金屬氮化物之無機絕緣層較佳爲10至1 000奈 米之厚度。在無機絕緣層比1 0奈米薄時,其具有太低之絕 緣性。另一方面,在無機絕緣層比1,0 0 0奈米厚時,易發 生裂開。形成金屬氧化物及/或金屬氮化物之絕緣層之方法 並未特別地限制,但是可使用如蒸氣沉積法、噴鍍法與CVD 法之乾法、如溶膠一凝膠法、塗覆分散於溶劑中之金屬氧 化物及/或金屬氮化物之顆粒之方法之濕式法等。 至於具有20 ppm或更小之線性熱膨脹係數之塑膠材 料,特佳爲聚醯亞胺及液晶聚合物。這些塑膠材料之性質 等細節敘述於 Asahi Kasei AMIDAS 之”PI as t ic” Edi tori al Department編著之”Plastic Databook”等。在聚醯亞胺等 用於絕緣層時,較佳爲將聚醯亞胺等之片與鋁箔層疊。聚 醯亞胺等之片具有10至200微米之厚度。在聚醯亞胺等之 片比1 0微米薄時,在層疊時難以處理。另一方面,在聚醯 亞胺等之片比200微米厚時,其具有不良之撓性,造成處 理不便。絕緣層可附著於金屬箔之一或兩側。在將其附著 於兩側時,兩側可爲金屬氧化物及/或金屬氮化物,或兩側 可爲如聚醯亞胺之塑膠之絕緣層。或者,一側可爲由金屬 氧化物及/或金屬氮化物製成之絕緣層,而另一側可爲由聚 醯亞胺片組成之絕緣層。此外,如果需要,可形成一硬塗 層及一底塗層。 水分滲透抑制層(氣體屏障層)可形成於基板之一或 兩個表面上。氣體屏障層較佳爲由如氮化矽、氧化矽等之 -24- 1280069 無機化合物製成。氣體屏障層可藉無線電頻率噴鍍法等形 成。此外,如果需要,基板上可形成一硬塗層及一底塗層。 較佳爲使用一種具有黏附於金屬箔之一或兩側之絕緣 層之基板。金屬箔並未特別地限制,而且可使用如鋁箔、 銅箔、不銹鋼箔、金箔、銀箔等之金屬箔。其中,由加工 容易性及成本之觀點,鋁或銅箔較佳。絕緣層並未特別地 限制,而且可藉由,例如,如無機氧化物或氮化物之無機 材料、如聚酯(聚對酞酸乙二酯、聚對酞酸丁二酯、聚萘 甲酸乙二酯等)、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醚碾、聚芳基 化物、烯丙基二甘醇碳酸酯、聚醯亞胺.、聚環烯烴、降冰 片烯數樹脂、聚(氯三氟乙烯)、聚醯亞胺等之塑膠組成。 基板具有較佳爲0.1克/平方米•日或更小,更佳爲0.05 克/平方米•日或更小,特別是〇 . 0 1克/平方米•日或更小 之透水力。其透氧力較佳爲0.1毫升/平方米•日atm或更 小,更佳爲0 . 0 5毫升/平方米•日a t m或更小,特別是0 . 0 1 毫升/平方米•日atm或更小。透水力可依照;TISK7129B法 之方法(主要爲MOCON法)測量。透氧力可藉由依照 J ISK7 126B之方法(主要爲MOCON法)測量。如此可防止 水與氧侵入發光元件中造成耐久性退化。 (3)電極(陰極或陽極) 透明導電層及背面電極均可作爲陰極或陽極,其由有 機薄膜元件之組成物決定。陽極之形狀、結構及大小通常 並無限制,只要陽極可用以將電洞供應至有機薄膜層,而 且可依照有機薄膜元件之應用及目的適當地選自已知電 -25- 1280069 極。 極可由金屬、合金、金屬氧化物、導電性化合物、 其混合物等製成。陽極較佳爲由具有4電子伏特或更高之 作業函數之材料製成。陽極用材料之實例包括摻銻氧化錫 (ατό);摻氟氧化錫(FT〇);半導體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錫、 氧化鋅、氧化銦、氧化銦錫(丨τ〇 )、與氧化銦鋅(丨z〇 );金 屬’如金、銀 '鉻、與鎳;金屬與半導體金屬氧化物之混 合物與積層;無機導電性化合物,如碘化銅與硫化銅;有 機導電性化合物,如聚苯胺、聚噻吩與聚吡咯;有機導電 性化合物與I T0之積層等。 陰極可由金屬、合金、金屬氧化物、導電性化合物、 其混合物等製成。陰極較佳爲由具有4 . 5電子伏特或更小 之作業函數之材料製成。陰極用材料之實例包括鹼金屬, 如Li、Na、K、與Cs ;鹼土金屬,如Mg與Ca ;金;銀;鉛; 銘;鈉一鉀合金;鋰-鋁合金;鎂一銀合金;銦;稀土金 屬’如鏡等。雖然此材料可單獨使用,陰極較佳爲由多種 材料製成以改良安定性與電子注射性質。 由電子注射性質之觀點,以上材料中較佳爲鹼金屬及 驗土金屬,及由儲存時安定性之觀點,鋁系材料較佳。可 作爲鋁系材料爲鋁本身及含〇.〇1至1〇質量%鹼金屬或鹼土 金屬之鋁系合金與混合物,如鋰-鋁合金、鎂-鋁合金等。 在自陰極側取得光時,應使用透明陰極。透明陰極僅 需實質上對光爲透明性。爲了符合電子注射及透明性之需 求’透明陰極可具有包括一薄金屬層與一透明導電層之兩 -26- 1280069 層結構。薄金屬層用材料敘述於J P 2 _丨5 5 9 5 A、J P 5 - 1 2 1 1 7 2 A專利等。薄金屬層較佳爲具有1至5 〇奈米之厚度。在薄 金屬層之厚度小於1奈米時,難以提供具均勻厚度之薄金 屬層。另一方面,在其超過50奈米時,薄金屬層對光具有 不良之透明性。 透明導電層用材料並未特別地限制,只要其爲具有導 電性或半導電性之透明材料,而且較佳爲用於以上陽極者。 較佳之材料包括摻銻氧化錫(ΑΤΟ )、摻氟氧化錫(FTO )、氧 化錫、氧化鋅、氧化銦、氧化銦錫(I TO )、與氧化銦鋅(I Ζ〇) 等。透明導電層之厚度較佳爲30至500奈米。在透明導電 層比30奈米薄時,其具有不良之導電性或半導電性。另一 方面,在其超過500奈米時,其生產力不良。 陰極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而且可使用已知之方法, 雖然其較佳爲在真空設備中進行。例如,如真空沉積法、 噴鍍法與離子電鍍法之物理方法;如CVD法與電漿CVD法 之化學方法等。形成方法可視材料對陰極之適合性而適當 地選擇。在使用多種陰極用材料之情形,材料可同時或連 續地噴鍍。在陰極材料爲有機導電性材料時,可使用濕膜 形成法。陽極可以如陰極之相同方式形成。 陰極之圖案化可藉如微影術之化學蝕刻法或使用雷射 束之物理蝕刻法等進行。此外,陰極可藉真空蒸氣沉積或 以光罩噴鍍、剝落法、印刷法等圖案化。陽極之圖案化與 陰極之情形相同。 此外,在陰及與有機薄膜層之間可形成介電層。介電 -27- 1280069 層可由鹼或鹼土金屬之氟化物製成,其具有〇1奈米至5 奈米之厚度。介電層可藉真空蒸氣沉積法、噴鍍法、離子 電鍍法等形成。 (4 )圖案化 爲了形成精細圖案之有機薄膜層,使用具有精細圖案 之開口之光罩(精細光罩)。雖然並無限制,光罩較佳爲 由高度耐久性之不昂貴材料製成,如金屬、玻璃、陶瓷、 耐熱性樹脂等。多種材料可組合使用。由有機薄膜層之機 械強度及轉移正確性之觀點,光罩之厚度較佳爲2微米至 100微米,更佳爲5微米至60微米。 爲了使轉移材料之有機薄膜層以如光罩各開口之精確 地相同之形狀黏附於底層(透明導電層或其他有機薄膜 層),光罩較佳爲具有在轉移材料側具大於基板側之直徑 之尖錐開口。 亦較佳爲使用一種其中基板與具原圖案之轉移材料表 面重疊,使得在轉移材料之凹口中形成之有機薄膜層轉移 至第一基板之圖案化方法。將具有預定圖案之表面原樣之 壓印構件壓印至形成於轉移材料之暫時撐體上之有機薄膜 層表面上,轉移材料之表面可具有對應壓印構件之原圖案。 重複轉移至具有多個具有不同組成物之有機薄膜層之轉移 材料之第一基板,可製造以多個具有不同組成物之有機薄 膜層形成之有機薄膜元件。 (5 )其他層 至於組成有機薄膜元件之層’較佳爲形成一保護層及 -28- 1280069 一松4層以防止發先性hS退化。轉移材料更可在暫時撐體 與有機薄膜層間具有一剝除層’及在有機薄膜層與接收表 面間具有一黏著層以改良轉移力,除非發光性能受影響。 (a )保護層
本發明之有機薄膜元件可包括jp 7-85974 A、JP 192866 A、JP 8-22891 A、JP 1 0 -275682 A、與 jp 10-106746 A專利等揭示之保護層。保護層通常形成於有機薄膜元件 之最上表面。例如,在其中基板、透明導電層、有機薄膜 層、與背面電極按此順序形成之有機薄膜元件中,最上表 面爲背面電極之外表面。此外,例如,在其中基板、背面 電極、有機薄膜層、與透明導電層按此順序形成之有機薄 膜元件中,最上表面爲透明導電層之外表面。保護層之形 狀、大小及厚度並未特別地限制。保護層可由任何可防止 如水與氧之降低有機薄膜元件功能·之物質進入或滲透至元 件中之材料製成。一氧化矽、二氧化矽、一氧化鍺、二氧 化鍺等可用於保護層。 雖然並無限制,保護層可藉真空沉積法、噴鍍法、活 化噴鍍法、分子束磊晶(MBE )法、群串離子束法、離子電鍍 法、電漿聚合法、電漿CVD法、雷射CVD法、熱CVD法、 塗覆法等形成。 (b )密封層 較佳爲在有機薄膜元件中形成密封層以防止水與氧進 入或滲透至元件中。密封層用材料之實例包括四氟乙儲與 至少一種共單體之共聚物、其主鏈中具有環形結構之含氟 -29- 1280069 共聚物、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醯亞胺、 聚脲、聚四氟乙烯、聚氯三氟乙烯、聚二氯二氟乙烯、氯 三氟乙烯或二氯二氟乙烯與其他共單體之共聚物 '具1 %或 更高吸水性之吸水物質、具0 . 1 %或更低吸水性之防水物 質、如 In、Sn、Pb、Au、Cu、Ag、Al、Ti、與 Ni 之金屬、 如 Mg〇、 Si〇、 Si〇2、 Al2〇3、 GeO、 NiO、 CaO、 BaO、 Fe203、 Y2O3、與 Ti02 之金屬氧化物、如 MgF2、LiF、A1F3、與 CaF2 之金屬氟化物、如全氟烷屬烴全氟胺與全氟醚之液態氟化 碳、藉由將吸水或氧之物質加入液態氟化碳而製備之分散 液等。 有機化合物層較佳爲藉由如密封板與密封容器之密封 部份而密封,以使元件將水分、氧等隔離於外部。密封部 份可僅在背面電極側上形成。或者,可以密封部份覆蓋全 部之發光結構。密封部份之形狀、大小及厚度並未特別地 限制,只要密封部份可將有機化合物層密封及隔離外部空 氣。密封部份可由玻璃、不銹鋼、如鋁之金屬、如聚氯三 氟乙烯、聚酯與聚碳酸酯之塑膠、陶瓷等製成。 可使用密封劑或黏著劑在發光結構上形成密封部份。 在以密封部份覆蓋全部之發光結構之情形,密封部份可部 份地彼此熱熔焊而不使用密封劑。可作爲密封劑爲紫外線 硬化樹脂、熱固性樹脂、二件型硬化樹脂等。 此外,可將吸水劑或惰性液體充塡於發光結構與密封 部份之間。雖然並無限制,吸水劑可爲氧化鋇、氧化鈉、 氧化鉀、氧化鈣、硫酸鈉、硫酸鈣、硫酸鎂、五氧化磷、 -30- 1280069 氯化鈣、氯化鎂、氯化銅、氟化鉋、氟化鈮、溴化鈣、溴 化釩、分子篩、沸石、氧化鎂等。雖然並無限制,惰性液 體可爲鏈烷烴、液態鏈烷烴、如全氟烷屬烴、全氟胺與全 氟醚之含氟溶劑;含氯溶劑;矽酮油等。 光可因在陽極與陰極間施加通常爲2至40伏特之DC 電壓(如果需要,其可含AC分量)或DC電流而由本發明 之有機薄膜元件發射。關於發光元件之驅動方法,可使用 敘述於 JP 2-148687 A、JTP 6-301355 A、JP 5-29080 A、 JP 7-134558 A、 JP 8-234685 A、 jp 8-241047 A 專利、 鲁 美國專利5,828, 429、6,023, 308、日本專利2784615等之 方法。 本發明藉以下之實例進一步詳細解釋而非限制由所附 申請專利界定之本發明範圍。 實例1至2 0,比較例1至4 (A )積層A之製造 將0.5晕:米X 2.5公分X 2.5公分之玻璃板引入淸洗 谷器中且以異丙醇(I P A )淸洗’然後接受氧電漿處理。將具 有5毫米X 5毫米發光面積之圖案化蒸氣沉積光罩置於經 鲁 氧電漿處理玻璃板之一側’將A 1在約〇 .丨mPa之低壓大氣 中蒸氣沉積於玻璃板上而形成0 · 3微米厚電極。此外,將 LiF以3奈米厚度以如A1層之相同圖案蒸氣沉積於Ai層 上作爲介電層。將鋁引線連接至A 1電極而形成積層a。 (B )積層B之製造 以如積層A之相同方式製造積層b,除了使用各切割 -31 - 1280069 成25毫米之50微米厚聚醯亞胺膜(UP ILEX-50S,得自Ube Indus t r i es有限公司)取代玻璃板。 (C)積層C之製造 將0 . 5毫米x 2 . 5公分x 2 . 5公分之玻璃板引入淸洗 容器中且以異丙醇(I P A )淸洗,然後接受氧電漿處理。將具 有5毫米X 5毫米發光面積之圖案化蒸氣沉積光罩置於經 氧電漿處理玻璃板之一側,將A 1在約0 . 1 mPa之低壓大氣 中蒸氣沉積於玻璃板上而形成0 . 3微米厚電極。此外,將 L i F以3奈米厚度以如A1層之相同圖案蒸氣沉積於A 1層 上作爲介電層。將鋁引線連接至A 1電極。其次,將具有以 下結構之電子運輸化合物:
在約0.1 mPa之低壓大氣中蒸氣沉積,在LiF上形成 9奈米厚之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 (D)積層D之製造 以如積層C之相同方式製造積層D,除了使用各切割 成25毫米之50微米厚聚醯亞胺膜(UPILEX-50S,得自Ube I n d u s t ι· i e s有限公司)取代玻璃板。 (E )積層E之製造 將0 · 5毫米x 2 . 5公分x 2 · 5公分之玻璃板引入淸洗 容器中且以異丙醇(I P A )淸洗,然後接受氧電漿處理。將具 1280069 有5毫米χ 5毫米發光面積之圖案化蒸氣沉積光罩置於經 氧電漿處理玻璃板之一側,將A 1在約〇 . 1 mp a之低壓大氣 中蒸氣沉積於玻璃板上而形成0 . 3微米厚電極。此外,將 LiF以3奈米厚度以如A1層之相同圖案蒸氣沉積於A1層 上作爲介電層。將鋁引線連接至A 1電極而形成積層A。 以旋塗設備對所得疊層結構塗佈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 用塗料溶液,其具有 10質量份聚乙烯基丁醛 2000L (Mw=2,000 ,得自 Denk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 is ha ) 、20質量份具有以下結構式之電子運輸化合物:
3,50 0質量份1-丁醇之組成物。塗覆液體在80°C真空 中乾燥2小時,在L i F上形成1 5奈米厚之電子運輸有機薄 膜層。 (F) 積層F之製造 以如積層E之相同方式製造積層F,除了使用各切割 成25毫米之50微米厚聚醯亞胺膜(UP ILEX-50S,得自Ube I n d u s t r i e s有限公司)取代玻璃板。 (G) 積層G之製造
將0 · 5毫米x 2 . 5公分χ 2 . 5公分置於真空槽中,在 基板爲25 0°C之溫度及氧壓爲1 χ 1(T3 Pa之條件下,藉DC 1280069 磁控噴鍍使用ΙΤ0鏢靶在其上形成透明ΙΤ0電極。ΙΤ0鏢 靶以95 / 5之銦/錫莫耳比例含1 〇質量%之Sn〇2。透明1τ〇 電極具有0.2微米之厚度及10 Ω /平方之表面電阻。㈡銘 引線連接至透明I T0電極而形成疊層結構。將具透明電極 之玻璃板引入淸洗容器中且以異丙醇(I PA )淸洗’然後接受 氧電漿處理。將經氧電漿處理透明I T0電極旋塗聚伸乙二 氧基噻吩與聚苯乙烯磺酸酯之水性分散液(得自BAYER AG 之” Baytron P”),其具有1.3質量%之固體含量,而且在 1 5 0°C真空乾燥2小時,形成具有100奈米厚度之電洞運輸 有機薄膜層。 (H) 積層Η之製造 以如積層G之相同方式製造積層Η,除了使用各切割 成25毫米之50微米厚聚醯亞胺膜(UP ILEX-50S,得自Ube I n d u s t r i e s有限公司)取代玻璃板。 (I) 積層I之製造 將0.5毫米x 2.5公分x 2.5公分置於真空槽中,在 基板爲25(TC之溫度及氧壓爲1 X 10·3 Pa之條件下,藉DC 磁控噴鍍使用IT0鏢靶在其上形成透明IT0電極。ΙΤ0鏢 靶以95/5之銦/錫莫耳比例含10質量%之Sn02。透明IT0 電極具有0.2微米之厚度及10 Ω /平方之表面電阻。將鋁 引線連接至透明I TO電極而形成疊層結構。將具透明電極 之玻璃板引入淸洗容器中且以異丙醇(IPA)淸洗,然後接受 氧電漿處理。對經處理之透明電極旋塗電洞運輸有機薄膜 層用塗料溶液,其具有40質量份以下結構式表示之電洞運 - 34 - 1280069 輸化合物(PTPDES):
1 0質量份以下結構式表示之添加劑(TBPA):
Br
3,200質量份二氯乙烷之組成物。塗覆液體在室溫 成10 0奈米厚之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 (J )積層〗之製造 以如積層I之相同方式製造積層J,除了使用 成25毫米之50微米厚聚醯亞胺膜(UP ILEX-5 0S,得 I n d u s t r i e s有限公司)取代玻璃板。 (K )積層K之製造 將0 . 5毫米x 2 . 5公分χ 2 . 5公分置於真空槽 基板爲2 5 0°C之溫度及氧壓爲1 X 10·3 Pa之條件下 磁控噴鍍使用I TO鏢靶在其上形成透明I TO電極。 靶以95/5之銦/錫莫耳比例含10質量%之Sn02。透 電極具有0.2微米之厚度及10 Ω /平方之表面電阻 引線連接至透明IT0電極而形成積層K。將積層K 洗容器中且以異丙醇(I P A )淸洗,然後接受氧電漿處 乾燥形 各切割 自Ube 中,在 ,藉DC IT0鏢 明IT0 。將鋁 引入淸 理。 1280069 (L )積層l之製造 以如積層K之相同方式製造積層l,除了使用各切割 成25鼋米之50微米厚聚醯亞胺膜(UPILEX-50S,得自Ube InduSti:les有限公司)取代玻璃板。 (Μ )轉移材料μ之製造 在得自Sumitomo Bakelite有限公司之聚醚楓製成之 188微米厚暫時撐體之一側上旋塗有機發光薄膜層用塗料 溶液’其具有40質量份聚乙烯基咔唑(具有63,00〇之Mw, 得自A 1 dr i Ch Chemi ca 1公司)、1質量份参(2 -苯基吡啶) 銥錯合物(鄰位金屬取代錯合物)、及3,2〇〇質量份二氯 乙院之組成物。塗覆液體在室溫乾燥,在暫時撐體上形成 13奈米厚之有機發光薄膜層。 (N)轉移材料n之製造 在得自Sumitomo Bakelite有限公司之聚醚碾製成之 1 8 8微米厚暫時撐體之一側上旋塗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用 塗料溶液,其具有1〇質量份聚乙烯基丁醛2〇〇〇L (Mw=2,〇〇〇 ’ 得自 Denk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20質量份具有以下結構式之電子運輸化合物:
- 36 1280069 3,5 0 0質量份丨_ 丁醇之組成物。塗覆液體在8 〇它真空中乾 2小時,在暫時撐體上形成1 5奈米厚之電子運輸有機薄 膜層。 (〇 )轉移材料N之製造 在得自Sumitomo Bakelite有限公司之聚醚楓製成之 1 8 8微米厚暫時撐體之一側上旋塗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用 塗料溶液,其具有40質量份以下結.構式表示之電洞運輸化 合物(PTPDES):
1 〇質量份以下結構式表示之添加劑(TBP A ): Br
3,2 0 0資里份_氣乙丨兀之組成物。塗覆液體在室溫乾燥, 在暫時撐體上形成1 〇 〇奈米厚之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 (P)有機EL元件之製造 (1 )將有機薄膜層轉移至疊層結構上 將其有機發光薄膜層向下之轉移材料]y[重疊於其電極 向上之各積層A、B、K、與L,具有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之 各積層C' D、E、與F’及具有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之各積 -37- 1280069 層G、Η、I、與]上,其有機薄膜層上表面向上,及以〜 對加熱輥以1 60°C,0 . 3 MPa,及0 . 05米/分鐘加熱且加壓。 剝除暫時撐體而得各在電極側上具有形成於各積層A至L 上表面上之有機發光薄膜層之積層。藉手提式 UV燈 (UVGL-25,得自Funakoshi有限公司)以254奈米紫外線 照射各積層,以肉眼證實均勻地形成有機發光薄膜層。各 具有有機發光薄膜層而形成之積層各稱爲MA、MB、MC、MD、 ME 、 MF 、 MG 、 ΜΗ 、 MI 、 MJ 、 MK 、與 ML ° 將其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向下之轉移材料N重疊於其 電極向上之各積層A與B,具有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向上 之各積層C、D、E、與F,及有機發光薄膜層向上之各積層 MG、MH、MI、、MK、與ML上,及以一對加熱輥以160°C, 0 · 3 MP a,及0 · 0 5米/分鐘加熱且加壓。剝除暫時撐體而得 各在電極側具有形成於各積層A至F、MG至ML上表面上之 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之積層。藉手提式UV燈(UVGL-25, 得自Fun akoshi有限公司)以2 5 4奈米紫外線照射各積層, 以肉眼證實均勻地形成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各具有電子 運輸有機薄膜層而形成之積層各稱爲ΝΑ、NB、NC、ND、NE、 NF 、 NMG 、 NMH 、 NMI 、 NMJ 、 NMK 、 @ NML ° 將其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向下之轉移材料0重疊於其 電極向上之各積層K與L,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向上之各 積層G、H、I、與],及有機發光薄膜層向上之各積層MA、 MB、MC、MD、ME、MF 上,及以一對力口 熱輥以 1 6 0 〇C,0 . 3 MP a, 及0 . 0 5米/分鐘加熱且加壓。剝除暫時撐體而得各在電極 -3 8 _ 1280069 . 側上具有形成於上表面上之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之積層G 至L、ΜΑ至MF。藉手提式UV燈(UVGL-25,得自Funakoshi 有限公司)以2 5 4奈米紫外線照射各積層,以肉眼證實均 句地形成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各具有電洞運輸有機薄膜 層而形成之積層各稱爲0G、〇H、〇1、0Γ、OK、〇L、ΟΜΑ、0ΜΒ、 〇MC 、〇MD 、〇ME、 〇MF ° (2 )黏合 將所得積層以表1所示之組合重疊,使得電極經有機 發光薄膜層而相對,及將各組重疊之積層以一對加熱輥以 鲁 160°C,0.3MPa,及0.05米/分鐘加熱及加壓而將層黏合, •因而製造有機EL元件。黏合順序爲(玻璃板或聚醯亞胺) /Al/LiF/(有或無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有機發光薄膜層 /(有或無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 I T0 / (玻璃板或聚醯亞 胺)。在具有一層玻璃板/ Al/LiF/(有或無電子運輸有機 薄膜層)/有機發光薄膜層/(有或無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 / I TO / (玻璃板或聚醯亞胺)結構之有機EL元件之情形, 可由玻璃板或聚醯亞胺之側取得光。在其中由玻璃板之側 取得光之實例中,A1層厚度爲0.02微米,而且以如積層G ^ 至L之相同方式在玻璃板與A1層間對位0.2微米厚IT0層。 (Q )比較例樣品之製造 在各所得積層G -;[之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上,及在各 所得積層K、L之ΙΤ0上,旋塗有機發光薄膜層用塗料溶液, 其具有40質量份聚乙烯基咔唑(具有63 ,〇〇〇之Mw,得自 A 1 d r i c h C h e m i c a 1公司)、1質量份参(2 -苯基吡卩定)銥 - 39- 1280069 錯合物(鄰位金屬取代錯合物)、及3,200質量份二氯乙 烷之組成物。塗覆液體在室溫乾燥而形成1 3奈米厚之有機 發光溥膜層,因而製造積層QG至QL。 將具有以下結構式之電子運輸化合物:
在約0 · 1 mPa之低壓大氣中蒸氣沉積在各積層qg至ql之 有機發光薄膜層上,形成具有9奈米厚度之電子運輸有機 薄膜層。其次’將具有5毫米x 5毫米發光面積之圖案化 蒸氣沉積光罩置於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上,在約〇 .丨mPa 之低壓大氣中將LiF以3奈米厚度蒸氣沉積作爲介電層。 此外,將A 1以如L i F層之相同圖案蒸氣沉積作爲電極,及 將鋁引線連接至A1電極而製造積層QG-a至QL-a。 在各積層QG至QL之有機發光薄膜層上旋塗電子運輸 有機薄膜層用塗料溶液,其具有1 0質量份聚乙烯基丁醛 2000L ( Mw=2,000 ,得自 Denk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 s ha ) 、20質量份具有以下結構式之電子運輸化合物: 40- 1280069
3,500質量份1-丁醇之組成物。塗覆液體在80°C真空中乾 燥2小時,形成1 5奈米厚之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其次, 將具有5毫米X 5毫米發光面積之圖案化蒸氣沉積光罩置 於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上,在約〇 · 1 mP a之低壓大氣中將 LiF以3奈米厚度蒸氣沉積於A1層上作爲介電層。此外, 將A 1以如L i F層之相同圖案蒸氣沉積作爲電極,及將銘引 線連接至A1電極而製造積層QG-b至QL-b。 (J )評估 所得有機EL元件係藉以下之方法評估。首先藉得自 Toyo 公司之 Source-Measure Unit 2400,將 DC 電壓施加 於各有機EL元件而造成發光。表1顯示在200 cd/平方米 之發光效率及層結構。在表1中,表示相鄰層間之界 面,” //,,表示相鄰層所黏合之界面,及將藉轉移步驟形成 之層加畫底線。 1280069 表1 樣品號碼 一積層 其他積層 在200 cd/平方米之發光效率(1) 實例1 A MG 10.8% 實例2 B MK 7.9% 實例3 C MJ 15.1% 實例4 D NMI 15.0% 實例5 E ML 11.4%' 實例6 F MI 15.3% 實例7 ΜΑ I 11.2% 實例8 MB MG 11.2% 實例9 MC MH 15.4% 實例10 MD 〇G 14.8% 實例11 ME J 14.7% 實例12 MF MI 15.0% 實例13 〇MA H 11.2% 實例14 0MB K 11.1% 實例15 OMD OG 15.1% 實例16 〇MD I 15.0% 實例17 NC NMG 14.9% 實例18 NE MG 14.8% 實例19 MD G 15.0% 實例20 MD K 14.9% 比較例1 QG - s 未黏合 14.9% 比較例2 QH-a 未黏合 14.5% 比較例3 QI-b 未黏合 15.1% 比較例4 QL-b 未黏合 11.0% 註:(1 )外部量子效率
-42 - 1280069 表1 (續) 號碼 層結構 實例1 玻璃(1)/八1/1^?/几1^(2)/1«1(3)/111〇/玻璃 實例2 聚醯亞胺/Al/LiF//EL/IT0/$· 實例3 玻璃/IT0/Al/LiF/ETL(4)//EL/HTL/IT0/聚醯亞胺 實例4 聚醯亞胺/A1/UF/ETL//ETL/EL/HTL/IT0/玻璃 實例5 玻璃/IT0/A1/UF/ETL//EL/IT0/聚醯亞胺 實例6 聚醯亞胺/Al/LiF/ETL//EL/HTL/ITO/玻璃 實例7 玻璃/Al/LiF/EL//HTL/ITO/玻璃 實例8 聚醯亞胺/Al/LiF/EL//EL/HTL/ITO/玻璃 實例9 玻璃/ITO/Al/LiF/ETL/EL//EL/HTL/ITO/聚醯亞胺 實例10 聚醯亞胺/A1/UF/ETL/EL//HTL/HTL/IT0/玻璃 實例11 玻璃/ITO/Al/LiF/ETL/EL//HTL/ITO/聚醯亞胺 實例12 聚醯亞胺/A1/UF/ETL/EL//EL/HTL/IT0/玻璃 實例13 玻璃/ITO/Al/LiF/EL/HTL//HTL/ITO/聚醯亞胺 實例14 聚醯亞胺/A1/UF/EL/HTL//ITO/玻璃 實例15 聚醯亞胺/Al/LiF/ETL/EL/HTL//HTL/HTL/ITO/玻璃 實例16 聚醯亞胺/Al/LiF/ETL/EL/HTL//HTL/ITO/玻璃 實例17 玻璃/A1/UF/ETL/ETL//ETL/EL/HTL/IT0/玻璃 實例18 玻璃/Al/LiF/ETL/ETL//EL/HTL/ITO/玻璃 實例19 聚醯亞胺/A1/UF/ETL/EL//HTL/IT0/玻璃 實例20 聚醯亞胺/八1/1^?化11化1^//11[〇/玻璃 比較例1 Al/LiF/ETL/EL/HTL/ITO/玻璃 比較例2 Al/LiF/ETL/EL/HTL/ITO/聚醯亞胺 比較例3 Al/LiF/ETL/EL/HTL/ITO/玻璃 比較例4 Al/LiF/ETL/EL/ITO/聚醯亞胺 註(1 )玻璃板。 (2)有機發光薄膜層。 (3 )電洞運輸有機薄膜層。 (4 )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
1280069 因爲實例之有機薄膜元件係由兩個電極側製造,其生 產力比由一側層疊之比較例(習知方法)之有機薄膜元件 高。放大5 0倍之觀察顯示實例所得之任何有機薄膜元件具 有均勻之發光。 此外,藉由以如實例之相同方式進行有機薄膜層轉移, 除了使用具有7 5微米厚度之連續聚醯亞胺網取代長方形玻 璃板或聚醯亞胺膜作爲基板,以良好之生產力得到相同之 結果。 使用包括50微米厚聚醯亞胺膜(UP ILEX-5 0S,得自Ube Indus t r i es有限公司)藉商業可得黏著劑黏合於商業可得 3 0微米厚鋁箔兩側之複合膜取代5 0微米厚聚醯亞胺膜 (UPILEX-50S,得自Ube Industries有限公司),亦得到 相同之結果。 使用本發明之方法,其包括一剝除轉移法及一使用具 有有機薄膜層(組成有機薄膜元件)之轉移材料藉濕式法 塗覆於暫時撐體上之黏合法,可以低成本製造具有優良發 光效率及高生產力之有機薄膜元件,如有機EL元件等。特 別是因爲使用其中將有機薄膜層一次塗覆於暫時撐體上之 方法’可將有機薄膜層製成返比藉雷射(雷射磨耗)之熱 轉移法所得爲薄,造成優良之發光均勻性。 (五)圖式之簡單說明 第1圖爲顯不一個用於製造本發明有機薄膜元件之設 備之實例之略示圖。 1280069 符號之說明 10 0 第一積層 101 基板 102 透明導電層(陰極或陽極) 110 轉移材料 111 暫時撐體 112 有機薄膜層 113 轉移材料捲繞輥
114 暫時撐體捲繞輥 121 加熱(加壓)輥 122 加壓(加熱)輥
-45-

Claims (1)

1280069 齡学‘请日修(更)正本 第92 1 06 1 2 1號「有機薄膜元件及其製法」專利案 (2006年10月13日修正) 拾、申講專利範圍 1 . 一種製造有機薄膜元件之方法,其包括步驟(a )將一轉移 材料加熱及/或加壓,其具有一形成於暫時撐體上之有機 薄膜層及包括一基板與至少一形成於該基板上之透明導 電層或背面電極之第一積層,其彼此重疊使得該轉移材料 之該有機薄膜層面對該第一積層之接收表面,因而形成一 疊層結構;(b )將該暫時撐體自該疊層結構剝除而將該有 機薄膜層轉移至該第一積層之該接收表面;及(c )將包括 一基板與形成於該基板上之至少一個背面電極或透明導 電層之第二積層黏合於轉移至該第一積層上之該有機薄 膜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步驟(a )包括加熱 及加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加熱係藉選自疊 合機、紅外線加熱器與輥加熱器之加熱裝置進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轉移材料係藉濕式 法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積層具有一形 成於該背面電極或該透明導電層上之有機薄膜_。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積層及該第二 積層各具有2 0 p p m / °C或更小之熱膨脹係數。 1280069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方法,其中該有機薄膜層含至少 一種發光有機化合物或載體運輸有機化合物。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方法,其中將電洞運輸有機薄膜 層、有機發光薄膜層及電子運輸有機薄膜層連續地轉移。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積層與該第二 積層至少之一具有一透明導電層。
i 〇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暫時撐體及該基 板至少之一爲連續網之形式。 1 1 .如申請專利軺圍弟1項之方法,其中該基板係由至少一 種選自以下之材料製成:聚醯亞胺;聚酯;聚碳酸酯; 聚醚楓;金屬箔,如鋁箔、銅箔、不銹鋼箔、金箔、銀 箔;液晶聚合物之塑膠片;含氟聚合物,如聚(氯三氟 乙烯)、鐵氟/龍、聚四氟乙稀〜聚乙燃共聚物。
12·—種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方法,其包括步驟(a)將一 轉移材料加熱及/或加壓,其具有一形成於暫時撐體上之 有機薄膜層及包括一基板與至少一形成於該基板上之透 明導電層或背面電極之第一積層,其彼此重疊使得該轉 移材料之該有機薄膜層面對該第一積層之接收表面,因 而形成一疊層結構;(b )將該暫時撐體自該疊層結構剝 除而將該有機薄膜層轉移至該第一積層之該接收表面; 及(c )將包括一基板與形成於該基板上之至少一個背面 電極或透明導電層之第二積層黏合於轉移至該第一積層 上之該有機薄膜層。 1280069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方法,其中該步驟(a )包括加 熱及加壓。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或1 3項之方法,其中加熱裝置係 選自疊合機、紅外線加熱器與輥加熱器。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積層具有一 形成於該背面電極或該透明導電層上之有機薄膜層。
TW092106121A 2002-03-20 2003-03-20 Organic thin-film device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TWI280069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79123 2002-03-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306758A TW200306758A (en) 2003-11-16
TWI280069B true TWI280069B (en) 2007-04-21

Family

ID=28035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06121A TWI280069B (en) 2002-03-20 2003-03-20 Organic thin-film device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52602A1 (zh)
JP (1) JP2005521209A (zh)
AU (1) AU2003217480A1 (zh)
TW (1) TWI280069B (zh)
WO (1) WO20030797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85137B2 (en) * 2002-07-26 2004-08-31 Stmicro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moving heat from an active area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US7781047B2 (en) * 2004-10-21 2010-08-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Polymeric conductor donor and transfer method
DE102005022039B4 (de) * 2005-05-09 2008-11-13 Polyic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verkapselten Elektronikbauteils
JP4795779B2 (ja) * 2005-11-09 2011-10-19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パネル
US7528397B2 (en) * 2006-03-31 2009-05-05 Boyer Thomas R Thermal infrared signage method with application to infrared weapon sight calibration
JP2008084701A (ja) * 2006-09-27 2008-04-10 Fujifilm Corp 電子デバイス用転写材料、電子デバイスの縁層形成方法及び隔壁形成方法、並びに発光素子
GB2453766A (en) * 2007-10-18 2009-04-22 Novalia Ltd Method of fabricat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DE102010040059A1 (de) * 2010-08-31 2012-03-01 Von Ardenne Anlagentechnik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von band- und folienförmigen Substraten in einer Substratbehandlungsanlage
TWM411562U (en) * 2010-09-16 2011-09-11 Tung-Yuan Tsaur System for measuring peeling force of adhesives
US9450192B2 (en) * 2010-12-06 2016-09-20 E-Ra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arbazole derivativ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utilizing the sam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KR101175892B1 (ko) * 2011-02-14 2012-08-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절연 필름 구조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3204846A (zh) * 2012-01-12 2013-07-17 昱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咔唑衍生物及其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及制造方法
US20210045477A1 (en) 2019-08-12 2021-02-18 Nike, Inc. Apparel with cling reduction features
CN110611057B (zh) * 2019-10-17 2020-12-25 山西穿越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卷对卷转印oled柔性显示发光层的方法
US11897241B2 (en) 2022-04-20 2024-02-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odular system for fabricating a laminate
CN116200012A (zh) * 2023-01-29 2023-06-02 安徽华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生产工艺及其生产用吹膜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616177D0 (en) * 1986-07-02 1986-08-06 Service Eng Ltd Applying designs from heat-release transfers
JPH0757871A (ja) * 1993-08-19 1995-03-03 Hitachi Ltd 電場発光表示装置
JP2755216B2 (ja) * 1995-06-20 1998-05-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el素子の製造方法
US5688551A (en) * 1995-11-13 1997-11-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of forming a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JP3899566B2 (ja) * 1996-11-25 2007-03-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0123971A (ja) * 1998-10-15 2000-04-28 Futaba Corp 有機elの製造方法
JP2000195665A (ja) * 1998-12-25 2000-07-14 Toyota Motor Corp 有機膜の形成方法
US6114088A (en) * 1999-01-15 2000-09-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hermal transfer element for forming multilayer devices
JP2001220217A (ja) * 2000-02-07 2001-08-14 Tdk Corp 複合基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el素子
JP2001351787A (ja) * 2000-06-07 2001-12-21 Sharp Corp 有機led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ledディスプレイ
JP2002025762A (ja) * 2000-07-04 2002-01-25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無機elディスプレイガラス基板
US6767807B2 (en) * 2001-03-02 2004-07-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thin film device and transfer material used therei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3079734A1 (en) 2003-09-25
US20050252602A1 (en) 2005-11-17
JP2005521209A (ja) 2005-07-14
AU2003217480A1 (en) 2003-09-29
TW200306758A (en) 200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80069B (en) Organic thin-film device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TWI408193B (zh) 粘著促進劑,含彼之電活性層與電活性裝置,以及彼等之製法
US7026759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specific linear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and gas barrier properties
US20060251905A1 (en) Gas barrier film and an orga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7622862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water-and/or oxygen-absorbing layer and its production
KR101255234B1 (ko) 전도성 박막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KR20070007736A (ko) 가스 배리어성 필름, 기재 필름 및 유기일렉트로루미네선스 소자
JP2006236626A (ja) 電極層付き可撓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6302636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3297561A (ja) 有機薄膜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薄膜素子
WO2006109620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US7157142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thin-film device and transfer material used therein
JP2004311111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4342407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87149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4079300A (ja)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39944A (ja) 多色パター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JP2005222751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89346A (ja) 有機薄膜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転写材料及び装置
JP2003297563A (ja) 有機薄膜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薄膜素子
JP2012084534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78942A (ja) 転写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4079317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3178868A (ja) 転写材料及び有機薄膜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4055533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転写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A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