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62039B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 Google Patents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62039B
TWI262039B TW093125695A TW93125695A TWI262039B TW I262039 B TWI262039 B TW I262039B TW 093125695 A TW093125695 A TW 093125695A TW 93125695 A TW93125695 A TW 93125695A TW I262039 B TWI262039 B TW I2620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rganic
emitting region
terminal
an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25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511894A (en
Inventor
Masato Hieda
Kentaro Yamashita
Masayuki Harada
Hironori Ito
Yoshifumi Kato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511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11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620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620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Description

1262039 九、發明說明: (一)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二) 先前技術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有機EL元件)包含一陽極、一有 機電致發光層(有機EL層)及一陰極,且這些係依層壓方 式且一般性地形成於基板上。落在相對於該有機EL層之 光輸出一側上的組件對輸出到有機EL元件外面的光而言 具透明度(呈透明的)。該有機E L元件會在陽極與陰極之 間施加有電壓時肇因於流經該有機EL層的電流而發光。 由於將要裝配有機EL元件之裝置(例如可攜式終端機 之類)的大小有限,故應該減小這種有機EL元件的體積及 所佔面積以連接到元件上的佈線結構。同時應該在相同的 體積及面積下加大該有機E L元件的有效顯示區域(發光面 積)。此外,應該簡化該有機EL元件與用於驅動該元件之 外部驅動電路間的連接以便簡化其製程。 對上述要求而言,習知設計中係將一陽極端子及一陰 極端子安排在該有機EL元件之一側上,如同日本未審查 專利公告第 7-211459號文件之第[0005]、[0006]、[0009] 行及第1圖和第3圖中所揭示的。現在將參照第7A圖和 第7B圖說明這種有機EL元件。 上述習知有機EL元件2 1局部地包含的透明電極(陽極) 23係由形成於基板(透明基板)22上之錫銦氧化物(ITO)製 成的而具有一延伸部分2 2 1。集極2 4係形成於透明電極2 3 1262039 上以便在朝基板2 2之延伸部分2 2 1延伸的狀態中變爲外 部導引端子(陽極端子)2 5的兩倍。發光層(有機E L層)2 6 及反射絕緣層(未標示)則依序形成於該透明電極2 3及集 極24(除了該外部導引端子25以外)上◦背面電極(陰極)27 係形成於發光層26及反射絕緣層上。該背面電極(陰極)2 7 形成式是使之朝基板2 2之延伸部分2 2 1延伸以便局部地 變爲該外部導引端子(陰極端子)2 5’的兩倍。 較之設置於如第8圖所示之矩形有機EL元件2 1之相 對側上之各別電極的端子結構,這種有機EL元件2 1的尺 寸減小了第8圖中之寬度A亦即一個端子的寬度。 較之如第8圖所示之有機EL元件21,具有相同尺寸 的基板允許其上安排有較大尺寸(面積)的有機EL層。明 確地說,即使是安排有端子25’的區域也能用作有效的顯 示區域亦即也可設置有一有機EL層。 此外,由於係將各外部導引端子設置於如第7B圖所 示之有機EL元件21上不同於第8圖之有機EL元件21 的一側之上,故只在該有機E L元件2 1的某一側上執行佈 線工作。據此,吾人能夠設置連接器之類以便連接如第7B 圖所示之陽極端子25與陰極端子25’且只藉由插入這類端 子完成佈線工作。除此之外,可使一外部驅動電路與該有 機EL元件2 1之間的可攜式終端機內爲佈線結構所佔據的 面積及體積小於第8圖之有機E L元件2 1中的情形。 不過,因爲係將各端子安排在發光區域的某一側之上 ,故發生了有有機EL層之每一點上流動之電流強度在靠近 -6 - 1262039 各端子一側非常大而在遠離各端子一側則非常小的問題。 這種問題係因爲至少陽極和陰極之一的體積電阻率會增加 到可量測的程度。 如上所述,必需使該有機E L元件可自相對於有機E L 層之至少一側輸出光。據此,應該令光輸出一側上的電極 對上述輸出光呈透明的同時具有不致降解該有機E L層的 特徵,因此限制了可用的材料。因此一般而言,應該以較 之另一側上的電極具有高體積電阻率之材料製作落在光輸 出一側上的電極。 Φ 因爲上述理由,透過與陽極端子相鄰之有機EL層通 往陰極發光區域的路徑具有較小的電阻値,而通往遠離陽 極W子之陰極發光區域的路徑具有較大的電阻値。換句話 說’在有機EL層之每一點上的電流會隨著與陽極端子之 距離而增加。因此,出現了下列問題: -亮度不均勻性的產生 由於該有機EL元件含其中有非常大電流的部分以及 其中有非常小電流的部分,故整體而言會在元件內產生亮 修 度不均勻性。當電流增加時,該有機E L元件的亮度會上 升。因此,當該有機EL元件含其中有非常大電流的部分 以及其中有非常小電流的部分時,元件內上述各部分之間 的亮度差異會上升而產生了亮度不均勻性。 -元件使用期限的差異 兀件之使用期限會因其中有非常大電流的部分與其中 有非常小電流的部分之間的差異而改變。一般而言,其中 1262039 有非常大電流流過的部分會縮短其使用期限。較之具有均 勻電流的有機EL元件,此有機EL元件會因具有使用期 限非常短的部分而縮短其使用期限。除此之外,當長時間 使用該元件時會出現某一部分不發光或是亮度低於其他部 分的現象。 -諸如降解之類的問題 由於該有機EL元件含其中有非常大電流的部分以及 其中有非常小電流的部分,故可能發生因位置而降解的現 象。 -色品不均勻性的產生 由於該有機EL元件含其中有非常大電流的部分以及 其中有非常小電流的部分,故於包含螢光材料的有機EL 元件內造成S-S殲滅現象同時包含磷光材料的有機EL元 件內造成T-T殲滅現象。據此,可在其發光層含有多種發 光材料以便發射波長至少與另一種發光材料不同之色光的 有機EL元件內,使每一層的亮度在其中有非常均勻之電 流的部分與其中有非常不均勻之電流的部分間出現差異, 結果可能產生色品不均勻性。 據此,當只在顯示區域的某一側上設置各端子時會發 生上述問題以致很難確實使用上述結構當作有機EL元件 。因此,必需提供一種有機EL元件使之具有落在個別發 光區域之一側上的各端子並使該有機EL層之每一點上流 動的電流強度具有很小的差異。同時當提供有上述有機EL 元件時,本發明的發明人發現各端子與各發光區域之間存
1262039 在有適當的關聯以便減小在該有機EL層每一點上 電流強度的差異。 (三)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含有 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一有機電致發光層。該第一電 第一發光區域以及一自該第一發光區域延伸出來的 子。該第二電極具有第二發光區域以及一自該第二 域延伸出來的第二端子。該第一電極係由一種其體 率大於該第二電極之材料製成的。該有機電致發光 入在該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該第一發光區域 發光區域分別會接觸到該有機電致發光層。該第一 域與第一端子之間邊界的長度會大於該第二發光區
本發明的其他槪念及優點將會因爲以下參照依 原理實例顯示之各附圖的說明而變得更明顯。 (四)實施方式 現在將參照第1圖和第2圖說明一種根據本發ζ 實施例之第一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或第一有機EL元 。第1圖係用以顯示該有機EL元件1 1之剖開透視g 2圖則係用以顯示該有機EL元件1 1之截面圖示。 (第一有機E L元件1 1 ) 如第1圖和第2圖所示,該有機EL元件1 1內 地層壓而形成有一陽極或第一電極13、一有機電致 或有機EL層14及一陰極或第二電極15,且係形成 動之 第一 具有 一端 光區 電阻 係插 第二 光區 與第 發明 丨較佳 件)1 1 ί,第 $交替 I光層 -基板 1262039 1 2的某一表面上以構成一般性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或有 機EL元件。陽極13(至少含有一陽極發光區域或第一發 光區域131)係由一種其體積電阻率大於陰極15(至少含有 一陰極發光區域或第二發光區域151)之材料製成的。現在 將要說明個別的組件。 (基板12) 該基板12實質上是一種用於支撐該有機EL元件11 的平板狀構件。由於每一個成份層都是極薄的,一般而言 係將該有機EL元件11製造成一種有機EL裝置以便支撐 於該基板1 2上。較佳的是,該基板1 2是既平坦又平滑, 因爲該有機EL元件1 1係依層壓方式形成於其上。除此之 外,該基板2會在座落於該有機EL層1 4之光輸出一側上 時對輸出光而言呈透明的。 應該注意的是較佳實施例中「透明」一詞意指對自該 有機EL元件1 1輸出到外面之光而言呈透明的。一般而言 ,較佳實施例中「透明構件」係對上述光具有等於或大於 5 0%的透明度,且較佳的是使之具有等於或大於70%的透 明度。 該基板12可使用具有上述特徵的材料。一般而言, 選擇的是諸如玻璃基板、矽基板及石英基板之類的陶瓷基 板以及塑膠基板。也可使用金屬基板以及在其支撐主體上 形成金屬范構成的基板。此外,可結合複數個相同或不同 種類的基板以形成組合薄片並用作基板。 1262039 (陽極13) 陽極1 3指的是一種用於將正性電洞注入該有機E L層 14內的電極,且係如第1圖所示包含一陽極發光區域131 及陽極端子或第一端子132。該陽極發光區域131係呈矩 形形狀且會接觸到該有機EL層1 4。於操作期間,係將正 性電洞自連接於該陽極端子1 3 2上之外部驅動電路傳輸到 該陽極發光區域1 3 1上,並由該陽極發光區域1 3 1將正性 電洞注入到該有機EL層1 4內。該陽極端子1 3 2係與該陽 極發光區域1 3 1合倂地形成,且係如第1圖所示自該陽極 發光區域1 3 1的一側突出到外面。亦即,該陽極端子1 3 2 係與陽極發光區域131在其間的邊界上直接形成電氣連接 〇 於較佳實施例中,係如第1圖所示將兩個陽極端子132, 13 2’形成於該陽極發光區域131的某一側上。各陽極端子 132,132’係設置於該陽極發光區域131 —側的個別終端上 且各具有實質上相同的形狀。亦即,陽極端子132與陽極 發光區域131之間邊界的長度Lai實質上會等於陽極端子 132’與陽極發光區域131之間邊界的長度La2。 於操作期間,係將各陽極端子1 3 2, 1 3 2’連接到一外 部驅動電路(未標示)的端子上並傳輸來自該外部驅動電路 的正性電洞。吾人應該注意的是各陽極端子132,132’至 少局部地連接到該外部驅動電路之端子上但是不需要完全 連接其上。 用於形成陽極1 3的材料指的是一種可賦予陽極1 3以 -11- 1262039 上述特徵的材料’且一般而言使用的是諸如金屬、合金、 導電化合物之類的已知材料或是這些材料的混合物。陽極 1 3的製:is方式是使得其陽極發光區域1 3 i中接觸到有機E L 層14之表面的工作函數等於或大於4eV。用於形成陽極13 的材料包含例如: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這類 金屬的合金、碘化銅的合金及導電聚合物。該等金屬氧化 物及金屬氮化物包含··錫銦氧化物(ITO)、鋅銦氧化物(IZ0) 、氧化錫、氧化鋅、錦鋅氧化物及氮化鈦之類。該等金屬 包含:金、鉛、銀、銅、鋁、鎳、鈷、鉛、鉻、鉬、鎢、 鉅及鈮之類。該等導電聚合物包含:聚苯胺聚噻吩、聚吡 咯、聚次苯基次亞乙烯基、聚(3_甲基噻吩)及聚次苯基硫 化物之類。 一般而言’該陽極13會在座落於該有機EL層14之 光輸出一側上時對輸出光具有等於或大於1 0 %的透明度。 當輸出落在可見範圍內的光時,較佳的是使用在可見光範 圍內具有高透明度的錫銦氧化物(ITO)。當以陽極13當作 反射電極時,可自上述材料中適當地選擇一種額外地具有 可反射輸出光之性質的材料。一般而言,可選擇金屬、合 金及金屬化合物。 該陽極13可以是只由上述材料之一製成的也可由上 述材料中複數種材料之混合物製成的。同時,其多重層結 構可以是由具有相同組成或是不同組成之複數個層構成的 〇 當陽極13具有高電阻係數時,可藉由設置一子電極以 -12- 1262039 減低其電阻係數。該子電極的形成方式是藉由在陽極 的一部分上設置諸如銅、鉻、鋁、鈦及鋁合金之類金屬或 是這類金屬構成的層壓結構。 該陽極1 3特別是陽極發光區域1 3 i的厚度係取決於 所用的材料,不過一般而言係選擇從大約5奈米到大約J 微米’較佳的是選擇從大約i 〇奈米到大約1微米,更佳 的是選擇從大約1 0奈米到大約〗〇 〇微米,最佳的是選擇 從大約1 0奈米到大約3 0 0微米,且最好是選擇從大約j 〇 奈米到大約200微米。 籲 该陽極1 3係以上述材料藉由諸如濺射法、離子電鍍 法、真空沉積法、旋轉塗覆法及電子束沉積法之類已知的 薄膜沉積程序形成的。可以紫外線臭氧淸潔法或是電漿淸 潔法處理其表面。 爲了控制有機E L元件內的短路現象及缺陷,可選擇 微細粒子的直徑或在施行薄膜沉積之後進行拋光以便將其 表面粗權度控制爲2 0奈米或是低於其均方根値。 (有機EL層14) # 該有機E L層1 4係由具有已知層壓結構及已知材料層 之已知有機E L元件製成的且係藉由已知的製造程序所製 造的◦亦即,足以使該有機EL層1 4運用下列功能。該有 機EL層14可以是一種多重層結構,而其中每一層都具有 以下任意一種功能’或者可以是一種具有下列各功能的單 層結構: -電子可注入功能 -13- 1262039 這種功能係用以自一電極(陰極)注入電子(電子可注入 性質)。 -正性電洞可注入功能 這種功能係用以自一電極(陽極)注入正性電洞(正性電 洞可注入性質)。 -載體可傳輸功能 這種功能係用以傳輸電子及/或正性電洞(載體可傳輸 性質)。用以傳輸電子的功能係稱作電子可傳輸功能(電子 可傳輸性質),而用以傳輸正性電洞的功能則稱作正性電 洞可傳輸功能(正性電洞可傳輸性質)。 -發光功能 這種功能係用以使所注入/注入之電子與載體復合以 產生激態(受激狀態)並在回到基態時發射出光。 據此,該有機E L層1 4內落在接觸到陽極發光區域1 3 1 之表面與接觸到陰極發光區域151之表面間的區域(發光 區域)會因上述各功能而發射出光。這種發光區域是一種 有效率的顯示區域。一般而言,該有機E L層1 4係以實質 上與該陽極發光區域1 3 1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狀形成於 該陽極發光區域1 3 1的表面上。較佳實施例中,係將具有 中與該陽極發光區域1 3 1相同之尺寸和相同之形狀(矩形) 的有機E L層1 4形成於該陽極發光區域丨3 1的表面上。 該有機EL層14可以是藉由自陽極13 一側層壓一正 性電洞傳輸層、一發光層及一電子傳輸層而形成的。 該正性電洞傳輸層會將正性電洞自陽極1 3傳輸到發 -14- l262〇39 光層上。用於形成該正性電洞傳輸層的材料包含:低分子 材料、聚合材料、聚噻吩高聚材料及現有之正性電洞傳輸 材料。適合的低分子材料;諸如銅酞花青染料及四丁基銅 歌化青染料之類的金屬酞花青染料系列;非金屬酞花青染 料系列;喹吖酮化合物;諸如1,1-雙(4_二對芳基(aryll)氨 本基)環己烷、N,N,-二苯基-N,N’-雙(3-甲基苯基雙 本基-4,4’_二胺及N,N’-二(卜萘基)-N,N,-二苯基- l,i,_雙苯 基M,4’-二胺之類的芳香族胺。適合的聚合性材料包含聚 _吩及聚苯胺之類。 該發光層係藉由使由陽極1 3傳輸出的正性電洞與自 陰極1 5傳輸出的電子復合而達成受激狀態,並在從受狀 2狀態回到基態時發射出光。用於發光層的材料包含螢光 材料及磷光材料之類。除此之外,可使其主材料含有摻雜 物(螢光材料及磷光材料)。 用於形成發光層的材料包含:低分子材料;聚合性材 料及其他現有的發光材料。適合的低分子材料包含:9,1〇_ 二芳基蒽衍生物;芘衍生物;暈苯衍生物; 衍生物;紅 螢燦衍生物;1,1,4,4 -四苯基丁二烯衍生物;三(8 -喹啉並酯) 銘錯合物;三(4_甲基喹啉並酯)鋁錯合物;雙(8_喹啉並 醋)鋅錯合物;三(4-甲基_5_三氟曱基-8-喹啉並酯)鋁錯合 物;三(4_甲基_5_氰基-8-喹啉並酯)鋁錯合物;雙(2 -甲基- 5-三氟甲基-8-喹啉並酯)[4-(4-氰苯基)酚鹽]鋁錯合物;雙(2-甲基-5-氰甲基-8-喹啉並酯)[4-(4-氰苯基)酚鹽]鋁錯合物;三 (8 -喹啉並酯)銃錯合物;雙(8 -對甲苯磺醯氨喹啉)鋅錯合物 ;鎘錯合物;I,2,3,4-四苯基環戊二烯;五苯基環戊二烯; -15- 1262039 聚-2,5-二庚氧基對次苯基次亞乙烯;香豆素系列螢光物質 ;茈系列螢光物質;吡喃系列螢光物質;蒽酮系列螢光物 質;紫菜鹼系列螢光物質;喹吖酮系列螢光物質;N,N’-二烷基取代的喹吖酮系列螢光物質;萘二甲醯亞胺系列螢 光物質及N,N ’ -二烷基取代的吡咯並吡咯系列螢光物質之 類。適合的聚合性材料包含:聚芴;聚對位次苯基亞乙烯 及聚噻吩。其主材料及客材料(摻雜物)可適當地選自上述 材料以便用作主/客型組成。 該電子傳輸層會將電子自陰極1 5傳輸到發光層上。 用於形成該電子傳輸層的材料包含:2-(4-雙苯基)-5-(4-特 -丁基)-1,3,4-噁二唑;2,5-雙(1-萘基)-1,3,4-噁二唑;噁二 唑衍生物;雙(10-羥苯基啉並酯)鈹錯合物及三唑化合物之 類。 應該注意的是可設置一諸如緩衝層、正性電洞阻斷層 、電子注入層或是正性電洞注入層之類的層用作已知的有 機EL層。可藉由已知的製造程序以已知的材料製成上述 各層。 (陰極15) 如第1圖所示,陰極15包含相互合倂的陰極發光區 域151及一陰極端子或第二端子152。 該陰極發光區域1 5 1係設置在該有機EL層1 4上與陽 極發光區域1 3 1相對的一側之上,且一般而言實質上與該 有機EL層1 4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狀。較佳實施例中, 係將該陰極發光區域1 5 1設計成與有機EL層1 4亦即陽極 發光區域1 3 1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狀。換句話說,該陰 -16- 1262039 極發光區域1 5 1具有一落在其外部周緣的側邊i 5 4,此 側邊1 54係對應於落在該陽極發光區域1 3 1外部周緣的側 邊 1 34。 因此,該陰極發光區域151係疊層在與有機EL層14 之陽極發光區域1 3 1接觸之表面的相對表面上。操作期間 ,係將電子自連接於陰極端子1 5 2上之外部驅動電路傳輸 到陰極發光區域151上,並由該陰極發光區域151將電子 注入到有機E L層1 4內。 該陰極端子152係自該陰極發光區域151的側邊154 向外延伸,該側邊1 54則對應於有陽極端子1 3 2延伸出的 側邊134。亦即,該陰極端子152係與陰極端子152延伸 於該有機E L元件1 1內的相同一側上。 較佳實施例中,設置有一尺寸和形狀與陽極端子1 3 2 相同的陰極端子1 5 2。據此,該陰極端子1 5 2與陰極發光 區域151之間邊界153的長度Lc實質上會等於邊界133 的長度Lai。 據此,邊界133’之長度La2和各陽極端子132,132’與 陽極發光區域131間邊界133之長度Lai的總和(Lal+La2) 會大於該陰極端子152與陰極發光區域151之間邊界15 3的 長度Lc。根據較佳實施例,(Lal+La2)是Lc的兩倍。 如第1圖所示,係在組裝有有機EL元件1 1時將該陰 極端子152安排在基板12上。同時,係將該陰極端子152 安排在各陽極端子132,132’之間以便於其間形成電氣連接 。亦即,將各陽極端子132,132’和陰極端子152交替地安 1262039 排在發光區域1 3 1 ( 1 5 1 )的一個側邊1 3 4 ( 1 5 4 )上,共將各陽 極端子132,13 2’安排在該側邊134的兩個終端上。 操作期間,係將該陰極端子1 5 2連接於外部驅動電路 (未標示)上,並用以將自上述電路傳輸來的電子傳輸到陰 極發光區域1 5 1上。吾人應該注意的是該陰極端子1 52至 少會與該外部驅動電路的端子作局部連接且不需要完全連 接。 陰極1 5會將電子注入到該有機E L層1 4 (亦即遵循上 述疊層結構的電子傳輸層)上。可使用其工作函數小於4.5 cV ,一般而言等於或大於4.0eV且通常等於或小於3.7eV之 金屬、合金、導電化合物及其混合物當作電極材料。 上述電極材料包含··鋰、鈉、鎂、金、銀、銅、鋁、 銦、錦、錫、釘、鈦、猛、絡、銘、銘-錦合金、錦-鋰合 金、銘-鎂合金、鎂-銀合金、鎂-銦合金、鋰-銦合金、鈉-鉀合金、鎂及銅混合物,鋁及氧化鋁混合物之類。除此之 外,也可使用用於陽極1 3的材料。 一般而Η,當座落於發光層之光輸出一側時,該陰極 15對該輸出光具有等於或大於10%的透明度。例如,可 使用一種將透明的導電氧化物層壓於一超薄鎂-銀合金膜 上所形成的電極。這種陰極15中,爲了防止發光層在濺 射導電氧化物時爲電漿所破壞,故在陰極1 5與有機E L層 1 4之間設置添加有銅酞花青染料的緩衝層。 在將該陰極1 5用作光反射性電極時,可自上述材料中 適當地選一種具有可反射該輸出光之性質的材料。一般而 -18- 1262039 言可選擇金屬、合金或金屬化合物。 該陰極15可以是只由上述材料之一形成的也可由上 述材料中的複數種材料形成的。例如,當在鎂上添加大約 5 %到大約1 0 %之銀或銅時,可防止陰極1 5發生氧化並提 高陰極15與有機EL層14之黏著度。除此之外,該陰極 1 5可以是只由包含複數個相同組成或不同組成之多重層 結構製成的。例如,可依下列方式形成該陰極1 5 : -爲了防止陰極15發生氧化,可於陰極15上一不致 接觸到有機EL層1 4的部分上形成具有抗鈾性的金屬保護 · 層。較佳的是,用於形成該保護層的材料包含銀和鋁之類 〇 -爲減小陰極15的工作函數,可在陰極15與有機EL 層1 4之間的邊界內塞入工作函數非常小的氧化物、氟化 物及金屬化合物之類。例如,該陰極1 5是由鋁製成的並 於邊界內塞入氟化鋰及氧化鋰。該陰極15可藉由諸如真 空沉積法、濺射法、游離真空沉積法、離子電鍍法及電子 束沉積法之類已知的薄膜沉積程序形成的。 鲁 現在將要說明該有機E L元件1 1的操作。 (操作) 因爲外部驅動電路係與該有機EL元件1 1之各陽極端 子1 3 2, 1 3 2’及其陰極端子152呈電氣連接,故可將正性電 洞自各陽極端子132,132’傳輸到陽極發光區域131上,同 時將電子自陰極端子152傳輸到陰極發光區域151上。 正性電洞係自該陽極發光區域1 3 1注入到有機EL層 -19- 1262039 14內,而電子係自陰極發光區域1 5 1注入到該有機EL層 1 4內◦然後,至少一個正性電洞會與傳輸到該有機E L層 1 4上的電子復合以產生受激狀態,使得發光材料達到受 激狀態並在回到基態時發射出光。 隨後,將要說明藉由該有機EL元件1 1所獲致的有利 效應。 (有利效應)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可獲致以下(1 )到(6)的有 利效應: _ (1)在該有機EL層14上每一點上流動之電流密度間 的差異會小於習知元件上所出現之電流密度間的差異。( 第一部) 由於該有機EL元件1 1內陰極1 5的體積電阻率對陽 極1 3而言是足夠低的,則在考量無限多個電流路徑(各陽 極端子132,132’-陽極發光區域131-有機EL層14 -陰極發 光區域151-陰極端子152)下只要硏究陽極13就夠了。亦 即,可忽略該陰極1 5內的電阻値。 φ 該有機EL元件11內,因爲縮短了徑經該陽極發光區 域1 3 1之路徑的距離,故減小了該路徑的電阻値。 另一方面,該有機EL元件11內各陽極端子1 3 2, 1 3 2, 與陽極發光區域131間個別邊界133,133 f之長度Lai,La2 的總和(或Lal+La2)會大於該陰極端子152與陰極發光區 域151之間邊界153的長度Lc。因此,較之第7A,7B圖 和第8圖所示其陽極端子與陽極發光區域之間距離很短的 -20- 1262039 有機E L元件2 1,較佳實施例中從該端子到發光區域內最 遠部分之間的距離會變短。亦即,在元件內具有最大電阻 値之電流路徑中,有機EL元件1 1具有小於有機EL元件 2 1的電阻値。對該有機EL元件1 1及習知元件兩者而言 具有最小電阻値的電流路徑會通過相鄰的陽極端子朝有機 EL層行進,而其電阻値則實質上被當作是零。 據此,該有機EL元件1 1在電阻値上具有比習知元件 更小的最大差異。因此,在該有機E L層1 4上每一點上流 動之電流密度間的差異會小於習知元件上所出現之電流密 度間的差異。 由於電極內發光區域與具有非常高之體積電阻率之端 子之間邊界的長度會大於其與具非常低之體積電阻率的端 子之間邊界的長度,故獲致了這種有利效應。同時也因爲 相同的理由獲致了以下(2)到(6)的有利效應。 (2) 可整體地減小電極的電阻値 由於增長了以高體積電阻率材料製成之陽極內發光區 域與端子之間的邊界,故整體地減小從陽極端子到有機EL 元件的電阻値。 由於係以體積電阻率足夠低之材料製成陰極,故即使 當發光區域與端子之間的邊界很短時,較之陽極其從該端 子到有機EL元件的電阻値也會受到足夠小的影響。結果 ,減小了電極的功率耗損,因此改良了該有機EL元件的 功率效益。 (3) 可減小有機E L元件11的尺寸 1262039 該有機el元件11內,陽極端子132及陰極端子152 係自個別發光區域1 3 1,1 5 1及有機E L層1 4的一側延伸 出來的。據此,當各發光區域131,151具有定常尺寸時, 較之如第8圖所示其內各端子並非發光區域延伸出來的有 機E L元件可減小其元件尺寸,較佳實施例中可使該元件 及基板減小一個端子的尺寸(第8圖中的長度A)。 同時,由於各端子1 3 2, 1 3 2’,152係自個別發光區域 131,151延伸出來的,故較之如第8圖所示其內各端子並 非自發光區域延伸出來的有機EL元件可減小外部驅動電 路與個別端子1 3 2,1 3 2 ' 1 5 2之間的長度。 (4) 當使用具有相同尺寸的基板時,可增大有機EL層14 的尺寸(發光區域131或151的尺寸) 由於各端子1 3 2, 1 3 2’,152係自有機EL元件11內之 個別發光區域131,151延伸出來的,故較之其內各端子並 非自發光區域延伸出來的有機EL元件可增大各發光區域 1 3 1,1 5 1及有機E L層1 4的尺寸。亦即,可增大其有效顯 示區域。較之如第8圖所示之有機EL元件,可使各發光 區域13 1,151的面積擴大該元件之一個端子的尺寸(第8 圖中的長度A)。 (5) 可以很容易地使有機EL元件與外部驅動電路連接 由於各端子132,132’,152係自有機EL元件11內之 個別發光區域1 3 1,1 5 1延伸出來的,故較之其內各端子係 自複數個發光區域延伸出來的元件,可以很容易地完成各 端子1 3 2,1 3 2 ’,1 5 2與外部驅動電路之間連接或佈線結構 -22- 1262039 的運作。同時,由於佈線結構只在各發光區域1 3 1,1 5 1 — 側上運作,故可設置一連接器之類以便使各陽極端子1 3 2, 1 3 2f和陰極端子152與外部驅動電路連接,且只藉由將該 連接器之類插到這些端子1 3 2,1 3 2 ’,1 5 2上完成其佈線結 構的運作。 (6)在該有機EL層14上每一點上流動之電流密度間的差 異會小於習知元件上所出現之電流密度間的差異。( 第二部) 由於係將複數個陽極端子1 3 2,1 3 2 ’設置於該有機E L 元件1 1內,故較之只含一個端子的元件可進一步有效地 獲致第(1 )段中提及的有利效應。 含有複數個自發光區域1 3 1 —側延伸出來之陽極端子 13 2,13 2’的元件內,較之只含一個自陽極發光區域一側延 伸出來之端子的元件其從陽極端子到陽極發光區域1 3 1內 最遠部分的距離是比較短的。據此,前者具有比較小的最 大電阻値差異,以致進一步減小了在該有機EL層1 4上每 一個上流動之電流密度間的差異。 由於該有機E L元件1 1可執行上述有利效應(1 )到(6 ) ,故可進一步執行下列有利效應(a)到(d): (a)亮度不均勻性的控制 亮度不均勻性的產生 由於該有機E L元件1 1之亮度會隨著電流密度的增大 而變高,故當有機EL元件含其中有非常大電流的部分以及 其中有非常小電流的部分時會產生亮度差異而造成亮度不 -23- 1262039 均勻性。另一方面,較之習知有機E L元件該有機E L元 件1 1減小電流路徑內的電阻値差異。據此,可於該有機 EL層1 4內減小在其中有非常大電流的部分與其中有非常 小電流的部分之間的電流値差異。因此,該有機EL元件 1 1整體地減小了其亮度不均勻性。 (b)元件使用期限的擴充 一般而言,其中有非常大電流的部分具有較短的使用 期限。另一方面,較之習知有機E L元件該有機E L元件1 1 可減小在其中有非常大電流的部分與其中有非常小電流的 部分之間的電流値差異。因此,減小了在其中有非常長之 使用期限的部分與其中有非常短之使用期限的部分之間肇 因於電流強度在使用期限上產生的差異。 (〇防止元件出現降解 較之習知有機EL元件,該有機EL元件1 1可減小有 機E L層1 4內在其中有非常大電流的部分與其中有非常小 電流的部分之間的電流値差異。因此,減小了在元件內非 常容易降解的部分與元件內非常不容易降解的部分之間肇 因於電流強度在降解程度上的差異。 (d)色品不均勻性的控制 可控制有機EL元件內之色品不均勻性以便自該有機EL 層內的複數種發光材料發射出複數個波長的光。例如,可 藉由層壓一紅色發光層、一藍色導電氧化物及一綠色發光 層以發射白光。這種有機EL元件中,可隨著該有機EL 層1 4內電流強度的變化改變每一種發光材料的發光亮度 -24- 1262039 ’亦即可隨著元件的變化(如S-S殲滅現象及T-T殲滅現象) 改變其發光色彩(色品)。 不過,該有機E L元件1 1可減小有機E L層1 4內在 其中有非常大電流的部分與其中有非常小電流的部分之間 的電流値差異。據此,可控制上述現象以控制其色品不均 勻性。 (替代實施例) 該有機E L元件1 1可修正爲下列替代實施例。同時, 可使每一個替代實施例相互結合只要不致相互衝突便可。 (第一替代實施例) 陽極端子132與陽極發光區域131之間邊界133的長 度Lai可以不同於陽極端子132’與陽極發光區域131之間 邊界的長度La2。亦即,該有機EL元件11在各陽極端子 與陽極發光區域之間邊界的總長度會大於其在各陰極端子 與陰極發光區域之間邊界的總長度。 同樣地,即使當陽極端子1 3 2與陽極發光區域1 3 1之 間邊界133的長度Lai不同於陰極端子152與陰極發光區 域151之間邊界153的長度Lc時,也只須令該有機EL元 件 Π滿足上述要求便可。亦即,發光區域與具非常高體 積電阻率之電極內端子之間邊界的長度會大於發光區域與 具非常低體積電阻率之電極內端子之間邊界的長度。 (第二替代實施例) 陽極端子1 3 2及陰極端子1 5 2的形狀並不受限於是矩 形的。只要至少分別接觸到各發光區域的各部分實質上係 -25- 1262039 呈筆直線段,則任何形狀都可以。吾人應該注意的是「實 質上呈筆直線段」意指即使當局部呈彎曲或是整個呈彎曲 時實質上也可將之當作直線的線段。據此,即使當陽極端 子1 3 2之總面積小於陰極端子1 5 2之總面積時,也只須令 該有機EL元件11滿足上述要求便可。 (第三替代實施例) 陽極發光區域1 3 1及陰極發光區域1 5 1的形狀並不受 限於是精確的矩形。例如,截角矩形及圓鈍角矩形也能適 用。吾人應該注意的是因爲發光區域的角落已被截斷或圓 鈍化,故減小了角落上的功率集中現象。 (第四替代實施例) 陽極發光區域131及陰極發光區域151並不受限於是 矩形的形狀。有端子自其上延伸出來的各部分(或側邊)都 是至少實質上呈筆直線段的形狀,且這些部分(或側邊)實 質上係透過該有機EL層14相互對應。吾人應該注意的是 呈實質對應的各部分係落在相對於沿著該有機EL層1 4在 穿透厚度方向之中點延伸的平面呈實質對稱的位置上。 (第五替代實施例) 可將陰極發光區域1 5 1製作得比陽極發光區域1 3 1更 小。如是,因爲減小了稍後層壓其上之電極發光區域之尺 寸’故幾乎不致在各電極之間出現短路。 (第六替代實施例) 圍繞有機EL層1 4設置一絕緣層因此防止了陽極發光 區域1 3 1與陰極發光區域1 5 1之間出短路。例如較佳的是 -26- 1262039 ,首先形成陽極發光區域131且隨後於該陽極發光區域131 上形成該有機EL層14,之後圍繞該有機EL層14形成一 絕緣層,以便不致使該陽極發光區域1 3 1曝露於此製程中 ,然後再形成陰極發光區域151。在形成該陽極發光區域131 之後,形成該絕緣層以蓋住該陽極發光區域1 3 1之周邊, 然後再形成該有機EL層14及陰極發光區域151。 能以塗覆於已知有機EL元件之絕緣層的材料用作形 成絕緣層用的材料。這類材料包含:Si02、SiNO、AL203 、Si3N4、SiAlON、Υ2 03、BaTi03、Sm203、BaTa2 06、Ta205 、ATO、Al2 03 _Ti02、SrTi03、PbTi03,等及其類同物。 可使用諸如濺射法、電子束沉積法及化學氣相沉積法(CVD) 之類已知的形成程序當作這種形成程序。 (第七替代實施例) 如第3A圖和第3B圖所示,設置一子電極使之與陽 極發光區域131呈電氣連接。 如第3A圖所示,在將一子電極18安排在該陽極發光 區域1 3 1內有陽極端子1 3 2自其上延伸出來之一側的相對 一側上時,可整體地減小緊鄰該子電極1 8之陽極的體積 電阻率,以致電流會傾向於流入該有機EL層1 4的這類部 分內。據此,獲致了上述有利效應。 如第3B圖所示,在此設置了子電極18, 19並使之與 陽極端子132,132’呈電氣連接時,與各子電極18,19相鄰 之陽極發光區域131的電位會趨近各陽極端子132,132’的 -27- 1262039 電位因此獲致了上述有利效應。 該子電極都是藉由已知的子電極製造程序以其體積電 阻率低於陽極1 3之材料製成的。用於形成子電極的材料 包含:例如鉻、銀、銀基合金、銅、鋁、鋁基合金、鎳、 鎳基合金、鉬、鎢及金及其類同物。 (第八替代實施例) 可以只設置一個陽極端子1 3 2。即使是此例中,如第 4A圖所示當陽極端子132與陽極發光區域131間邊界133 之長度Lai大於該陰極端子152與陰極發光區域151之間 邊界153的長度Lc時,也能獲致上述有利效應(1)到(5)及 (a)到(d)。 (第九替代實施例) 也可設置三個或更多個陽極端子和兩個或更多個陰極 端子。例如,如第4B圖所示可設置三個陽極端子1 3 2, 1 3 2’, 13 2”和兩個陰極端子1 52, 1 52’。此例中,當各陽極端子132, 1 3 2 ’,1 3 2 ”與陽極發光區域1 3 1間個別邊界1 3 3,1 3 3 ’,1 3 3 ” 之長度Lal,La2,La3的總和(或Lal+La2 + La3)大於各陰極 端子152,152’與陰極發光區域151間邊界153,153之長 度Lcl,Lc2的總和(或Lcl+Lcl)時,可獲致上述有利效應 (1)到(5)及(a)到(d)。此外’如第4B圖所示可交替地設置 各陽極端子132,132’,132”和陰極端子152,152’,或是將 陽極端子1 3 2,1 3 2 ”設置在每一個最外側終端上而進一步 獲致上述有利效應(6)。 -28- 1262039 (第十替代實施例) 爲了保護有機EL層14之類不受周遭空氣的影響,可 藉由惰性膜或封裝罐保護有機E L元件1 1。然後,必要的 是保護露出於該有機E L ·元件1 1外面之各陽極端子1 3 2, 132’,132”和陰極端子152,152,。該惰性膜指的是一種設 置在與基板1 2相對之一側上的保護層(或封裝層)以便防 止該有機EL元件1 1接觸到氧氣及濕氣。用於惰性膜的材 料包含有機聚合材料、無機材料及光固型樹脂之類。用於 保護層的材料可以疋單~'或是多種材料。該保護層可以是 單層結構或是多重層結構。該惰性膜具有足夠的厚度以隔 絕來自外面的濕氣和氣體。 可列舉的有機聚合材料實例有:諸如氯三氟乙烯聚合 物、一氯一氟乙烯聚合物及氯三氟乙嫌聚合物和二氯二氟 乙烯聚合物的共聚物之類的氟素樹脂;諸如聚甲基丙烯酸 酯及聚丙烯酸酯之類的丙烯酸樹脂;環氧樹脂;矽酮樹脂 ;環氧矽酮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酯樹脂;聚碳酸(鹽) 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醯胺醯亞胺樹脂 ;聚對二甲苯樹脂;聚乙烯樹脂;及聚苯氧樹脂。 該無機材料包含:聚矽氨烷;鑽石薄膜;非晶型矽石 ;電氣絕緣玻璃;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碳化物 及金屬硫化物之類。 該封裝罐係由諸如封裝板及封裝盒之類封裝構件構成 的且係設置於與基板1 2相對之一側上以隔絕來自外面的 濕氣和氣體。該封裝盒可以只設置於背面的電極一側(與基 -29- 1262039 板1 2相對之一側)上或是蓋住整個有機EL元件1 1。該封 裝構件的形狀、尺寸及厚度並未設限只要該封裝構件可密 封該有機EL元件1 1隔絕周遭的空氣便可。用於封裝構件 的材料包含:玻璃、不銹鋼、金屬[鋁及其類同物]、塑膠[ 聚氯三氟乙烯、聚酯及聚碳酸(鹽)酯及其類同物]及陶瓷, 及其類同物。 在將封裝構件黏接到有機EL元件1 1上時可適當地使 用封裝化合物(黏著劑)。當整個有機E L元件1 1都爲該封 裝構件所覆蓋時,可在不使用封裝化合物下藉由加熱封裝 法接合各封裝構件。該封裝化合物包含:紫外線烘烤型樹 脂;熱定型樹脂及雙組成烘烤型樹脂之類。 應該注意的是可將一吸濕劑塞入該惰性膜或封裝罐與 有機EL元件1 1之間的空間內。該吸濕劑並未設限但是可 包含:例如鋇氧化物、鈉氧化物、鉀氧化物、鈣氧化物、 鈉硫化物、鈣硫化物、鎂硫化物、五氧化二磷、鈣氯化物 、鎂氯化物、銅氯化物、絶氟化物、鈮氟化物、鈣溴化物 、釩溴化物、分子篩、沸石、鎂氧化物,及其類同物。 可將非活性氣體密封於該惰性膜和封裝罐內。該非活 性氣體不致與有機EL元件1 1發生反應且可包含諸如氦氣 、氬氣及氖氣之類貴氣體。 (第十一替代實施例) 上述各實施例揭示的都是已合倂陽極1 3的實例。不 過’可分開製陽極1 3的每一個組件並加以組裝因此形成 陽極1 3。同樣地,也可分開製造陰極1 5的每一個組件。 -30- 1262039 (第十二替代實施例) 有機EL元件11也許不會自整個發光區域但是可安排 成於矩陣內配置有複數個有機E L元件1 1。此例中,該有 機E L元件係藉由被動矩陣式控制法或是主動矩陣式控制 法顯示影像。 (第十三替代實施例) 上述各實施例揭示的都是其體積電阻率高於陰極之材 料製成之陽極的實例。不過,也可在陰極之體積電阻率高 於陽極時,依上述方式處理該陰極。 · 上述各實施例揭示的都是緊鄰基板而由其體積電阻率 高於另一電極之材料製成之電極的實例。不過,也可在另 一電極之體積電阻率高於緊鄰基板之電極的體積電阻率高 時,依上述方式處理該另一電極。 (第十四替代實施例) 該陽極端子132和陰極端子152可藉由在其間插入一 絕緣層而層壓在一起。如是,可使該陽極端子1 3 2與陽極 發光區域1 3 1之間的邊界1 3 3變長以獲致上述有利效應。 春 現在將參照第5圖和第6圖說明一種根據本發明較佳 實施例之第二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或第二有機EL元件)31 。第5圖係用以顯示該第二有機EL元件3 1之平面圖示。 第6圖係用以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第二有機 EL元件31之平面圖示。吾人應該注意的是第5圖和第6 圖中係以相同的符號標示出實質上與第1圖到第4B圖, 第7圖和第8圖完全相同的組件。 -31- 1262039 ; » (第二有機el元件31) 該第二有機EL元件31包含:一陽極或第一透明電極 ;一陰極或第二電極;以及一有機電致發光層或有機EL 層,係三夾於兩個電極之間。每一個電極都是依下列方式 形成的。 -該陽極係由其體積電阻率高於該陰極之材料製成的。 -如第5圖所示,該陽極包含:該陽極發光區域1 3 i ,係與該有機EL層連接;及該陽極端子132,係自該陽 極發光區域131延伸出來。 · 如第5圖所示,該陽極端子132和陰極端子152並非 設置於實質上呈矩形之各發光區域的對應側邊,亦即該陽 極發光區域1 3 1和陰極發光區域1 5 1並非自各對應側邊延 伸出來的,這是不同於有機EL元件11的。該陽極端子132 係自該陽極發光區域131之一側(第5圖中該陽極發光區 域131之左側)延伸出來的,而該陰極端子152則係自該 陰極發光區域1 5 1之一側(第5圖中該陰極發光區域1 5 1之 下邊)延伸出來的。亦即,其上有該陽極發光區域丨31延 · 伸出來的側邊係緊鄰其上有該陰極發光區域1 5 1延伸出來 的側邊。 該第二有機EL元件31係藉由與有機EL元件11相 同的機構進行發光。同時如同該有機EL元件1 1 一般’具 有高體積電阻率之電極內該陽極發光區域131與陽極端子 132之間邊界的長度La會大於具有低體積電阻率之電極 內該陰極發光區域151與陰極端子152之間邊界的長度Lc -32- 1262039 ,而獲致了上述有利效應(1),(2)及(a)到(d)。 應該注意的是除非抵觸了本發明的主要目的該第二有 機EL元件3 1如同該有機EL元件1 1 一般都是可修正的 。同時,也能選擇用在已知有機EL元件上的結構。 例如,可分別設置有複數個陽極端子及複數個陰極 端子。此例中,個別陽極端子與陽極發光區域之間邊界 長度的總和會大於個別陰極端子與陰極發光區域之間邊 界長度的總和。如第6圖所示,該陽極發光區域1 3 1和 陰極發光區域1 5 1各具有落在其外部周緣上的一對側邊( · 第6圖中個別發光區域1 3 1,1 5 1之左側和下邊)。分別自 每一對側邊上延伸出兩個陽極端子132,132’及兩個陰極 端子152,152’。令各陽極端子132,132’與陽極發光區域 1 3 1間邊界之長度Lai , La2的總和(或Lai + La2)大於各陰 極端子152,152’與陰極發光區域151間邊界之長度Lcl, L c 2 的總和(或 L c 1 + L c 2 )。 此外,各發光區域與端子之間的邊界並不受限於是 實質上筆直的線段。 φ 該第二有機EL元件3 1的相關技術槪念也可應用在 其陰極之體積電阻率高於陽極之體積電阻率的有機EL元 件上。 因此,應該將本發明的各實例及較佳實施例當作顯 示用而非限制用的,且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中給定的細 節而是可在不偏離本發明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架構下作 各種修正。 -33- 1262039 * * (五)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之各新穎的特徵特別地將之列舉於本發明申請 專利範圍之各附屬項目中。以下將參照各附圖藉由對各較 佳實施例的說明以更淸楚地了解本發明連同其目的及優點 〇 第1圖係用以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有機 電致發光元件或有機EL元件的分解透視圖。 第2圖係用以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有機 EL元件的截面圖示。 _ 第3 A圖係用以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替代實施例之有 機EL元件的平面圖示。 第3 B圖係用以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替代實施例之有 機EL元件的平面圖示。 弟4A圖係用以顯不一種根據本發明替代實施例之有 機EL元件在第一端子部分亦即第一電極與第二端子之間 關係的平面圖示。 第4B圖係用以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替代實施例之有 β 機E L元件在第一端子部分亦即第一電極與第二端子之間 關係的平面圖示。 第5圖係用以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第二 有機EL元件的平面圖示。 第6圖係用以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另一 第二有機EL元件的平面圖示。 第7Α圖係用以顯示一種根據習知設計之有機EL元 -34- 1262039 件的剖開透視圖。 第7 B圖係用以顯示一種根據習知設計之有機EL元件 的平面圖示。 第8圖係用以顯示一種根據習知設計之另一有機E L 元件的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1 12 13 14 15 2 1 22 23 24 25 25? 26 27 13 1 132 第一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基板 陽極 有機電致發光層 第二電極(陰極) 電致發光元件 基板 電極(陽極) 有機 透明 透明 集極 外部 外部 發光 背面 導引端子 導引端子(陰極端子) 層 電極(陰極) 第一(陽極)發光區域 第一(陽極)端子 132’,132” 陽極端子 1 3 3,1 3 3 ’,1 3 3 ” 1 3 2,1 3 2 ’,1 3 2 ” 與 1 3 1 之邊界 134 第一發光區域之側邊 -35- 1262039 15 1 152, 1 53 1 5 3 f 1 54 22 1 Lai, 第二發光區域 5 2’ 陰極端子 151與152之邊界 1 5 1與1 52’之邊界 第二發光區域之側邊 延伸部分 a2,Lc 邊界長度
•36-

Claims (1)

1262039 第93 1 2 569 5號「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專利案 (2006年1月4日修正)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包括: 一第一電極,具有一第一發光區域以及一自該第一 發光區域延伸出來的第一端子; 一第二電極,具有一第二發光區域以及一自該第二 發光區域延伸出來的第二端子,其中該第一電極係由一 種其體積電阻率大於該第二電極之材料製成的;以及 一有機電致發光層,係插入在該第一電極與第二電 極之間,其中該第一發光區域及第二發光區域分別接觸 到該有機電致發光層,在該第一發光區域與第一端子之 間邊界的長度會大於在該第二發光區域與第二端子之間 邊界的長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該第 一發光區域及第二發光區域各在其周緣上具有一實質上 呈筆直線段的側邊,該第一發光區域的側邊實質上會透 過該有機電致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區域的側邊對應,該 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則各由個別的對應側邊延伸出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該第 一發光區域及第二發光區域分別都是呈矩形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該第 1262039 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係交替地安排在該第一發光區域及第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該第 一端子係安排在該第一發光區域上該側邊的每一個終端 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該第 一電極指的是陽極。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進一 步包括: 一設置於第一電極上的子電極。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該子 電極係由一種其體積電阻率小於該第一電極之材料製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該子 電極至少係安排在第一端子延伸出之側邊的相對側邊上 1 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該子 電極會與第一電極形成電氣連接。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該第 一發光區域及第二發光區域各具有一側邊在一周緣上, 自第一端子延伸出的該第一發光區域的側邊鄰接自第二 端子延伸出的該第二發光區域的側邊。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分別 形成有複數個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1262039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爹 第一發光區域及第二發光區域各具有一對相互鄰接的側 邊在一周緣上,該第一發光區域及第二發光區域上成對 的側邊會相互對應,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則分別自每 一對側邊上延伸出來。
1262039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1 )圖。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11 第一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13 陽極 14 有機電致發光層 15 第二電極(陰極) 13 1 第一(陽極)發光區域 1 32 第一(陽極)端子 132' 陽極端子 133,1331 132,132’,132 π 與 131 之邊界 134 第一發光區域之側邊 15 1 第二發光區域 152 陰極端子 1 53 151與152之邊界 154 第二發光區域之側邊 Lai,La2,Lc 邊界長度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4-
TW093125695A 2003-08-29 2004-08-27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TWI262039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07259 2003-08-29
JP2003406455A JP2005100916A (ja) 2003-08-29 2003-12-04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11894A TW200511894A (en) 2005-03-16
TWI262039B true TWI262039B (en) 2006-09-11

Family

ID=34106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25695A TWI262039B (en) 2003-08-29 2004-08-27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235921B2 (zh)
EP (1) EP1510563A2 (zh)
JP (1) JP2005100916A (zh)
KR (1) KR100683468B1 (zh)
CN (1) CN1592529A (zh)
TW (1) TWI26203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0852B (zh) * 2011-03-07 2014-11-11 Panasonic Corp 面狀發光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75295B1 (ko) * 2002-09-20 2010-08-12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전기 디바이스 및 전기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JP4020060B2 (ja) * 2003-08-29 2007-12-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6351462A (ja) * 2005-06-20 2006-12-28 Toyota Industries Corp El素子
JP2007026971A (ja) * 2005-07-20 2007-02-01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ユニット
KR100754483B1 (ko) * 2006-06-02 2007-09-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US8227980B2 (en) 2008-04-11 2012-07-24 Rohm Co., Ltd. Organic EL device
JP5396036B2 (ja) * 2008-04-11 2014-01-22 ローム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DE102008027519A1 (de) * 2008-06-10 2009-12-1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Flächige Leuchtkörper und ein Verfahren zum Kontaktieren flächiger Leuchtkörper
KR101091964B1 (ko) * 2009-11-19 2011-12-08 금호전기주식회사 배면 전극을 갖는 oled 장치
JP6069947B2 (ja) * 2012-08-18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電子機器、撮像装置、検査装置
EP3011612B1 (en) * 2013-05-23 2020-02-19 OLEDWorks GmbH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alternating arrangement of anode pads and cathode pads
KR102012711B1 (ko) * 2016-04-05 2019-08-21 한국화학연구원 높은 내열성을 가지는 페로브스카이트 태양전지
WO2018216432A1 (ja) * 2017-05-23 2018-11-29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20017538A (ja) * 2019-10-30 2020-01-3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9877A (ja) * 1990-08-07 1993-06-25 Showa Shell Sekiyu Kk 平面型電気光学的素子
JPH05205874A (ja) * 1992-01-24 1993-08-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薄膜elパネル
JPH07211459A (ja) 1994-01-26 1995-08-11 Nec Kansai Ltd 電界発光灯
JPH09129371A (ja) * 1995-10-31 1997-05-16 Nippon Seiki Co Ltd 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248392B1 (ko) * 1997-05-15 2000-09-01 정선종 유기물전계효과트랜지스터와결합된유기물능동구동전기발광소자및그소자의제작방법
JPH1140369A (ja) * 1997-07-15 1999-02-12 Casio Comput Co Ltd 電界発光素子
JP2000252058A (ja) * 1999-03-01 2000-09-14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素子およびその封止方法
JP2001085158A (ja) * 1999-09-10 2001-03-30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2202732A (ja) * 2000-12-28 2002-07-19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フラットパネル表示装置
JP2002313570A (ja) * 2001-04-13 2002-10-25 Toyota Motor Corp 有機el素子
JP3605060B2 (ja) * 2001-09-28 2004-12-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6833667B2 (en) * 2002-02-27 2004-12-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or portable terminal unit using thereof
JP4216551B2 (ja) * 2002-09-11 2009-01-2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固定パターン表示パネル作成方法及び表示パネル
JP4114551B2 (ja) * 2003-06-06 2008-07-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補助電極を用いた面状発光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0852B (zh) * 2011-03-07 2014-11-11 Panasonic Corp 面狀發光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10563A2 (en) 2005-03-02
JP2005100916A (ja) 2005-04-14
US7235921B2 (en) 2007-06-26
TW200511894A (en) 2005-03-16
CN1592529A (zh) 2005-03-09
KR100683468B1 (ko) 2007-02-20
US20050077818A1 (en) 2005-04-14
KR20050021948A (ko) 2005-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35901B1 (ko)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유기 전계발광 장치
TWI300314B (en)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JP4943545B2 (ja) 照明装置
TWI262039B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6751459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照明パネ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照明装置
JP4833748B2 (ja) 有機発光素子
TWI243628B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KR20100063730A (ko)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WO2011039911A1 (ja) 有機el照明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46702B2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JP4669786B2 (ja) 表示デバイス
JP2007531297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装置の中間層及び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装置
JP2003123990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6102741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881212B2 (ja) 電界発光素子
JP2005531899A (ja) 透明な陰極を備える電場発光装置
JP4423103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発光装置
JP2004146121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WO2013094375A1 (ja) 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05122650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11204646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3163085A (ja) 発光素子及びディスプレイ
JP2012243429A (ja)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