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28381B -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with - Google Pat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with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28381B
TWI228381B TW093101377A TW93101377A TWI228381B TW I228381 B TWI228381 B TW I228381B TW 093101377 A TW093101377 A TW 093101377A TW 93101377 A TW93101377 A TW 93101377A TW I228381 B TWI228381 B TW I2283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electron transport
cath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01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25785A (en
Inventor
Takeshi Takashima
Shuichi Takei
Katsuyuki Morii
Hirofumi Hokari
Rie Makiura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425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25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28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2838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7Carrier injection layers
    • H10K50/171Electron injection lay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8Metal complexes
    • C09K2211/181Metal complexes of the alkali metals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S428/917Electroluminesc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1228381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有機電致發光(EL)裝置之製造方法,而 且也有關於使用他們的電子裝置。 本申請案主張日本專利申請第2003 — 15102號案及日 本專利申請第2003 — 3 0 8 968號案的優先權,其內容在此 被倂入當作參考資料。 【先前技術】 通常’適於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有機電致發光(EL)組 件具有有機發光材料被配置成爲夾在陽極與陰極(或者正 電極與負電極)間之薄膜的結構,其中,由此二電極所噴 射出之電子及電洞在發光層中再度合而爲一,因此致使能 量的激發而發射出光。這些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在電極與發 光層之間具有相對高的電荷噴射阻障,爲此原因,他們通 常使用層疊結構,其包括當作陽極緩衝層的電洞傳輸層 (或電洞噴射層)及當作陰極緩衝層的電子傳輸層(或電子 噴射層)。在此層疊結構中,電子傳輸層特別係由氟化鋰 (LiF)或氧化鎂(MgO)所組成的,藉此,有可能產生實施低 電壓驅動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舉例來說,這被揭示於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第 70 冊(1 997)第 152 頁。 目前,用於電致發光裝置之有機發光材料主要被分類 成兩群,亦即,低分子群及高分子(或聚合物)群。低分子 群之有機發光材料通常遭受氣相程序(例如’真空蒸發法) -5- 1228381 (2) 而形成薄膜,然後再遭受使用遮罩的圖案化,舉例來說, 這被揭示於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第 51 冊( 1 997)第 34 頁。聚合物群之有機發光材料能夠溶解於溶劑中,使得他 們遭受塗施方法(或塗敷方法)而形成膜,然後再遭受藉由 液滴排放法(例如,噴墨法)的圖案化,舉例來說,這被揭 示於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第 71 冊(1997)第 34 頁。藉 由液滴排放法所形成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用的製造方法係 已知的,其一例被揭不於日本專利申請公告第 H e i 1 0 -1 23 7 7號案中。 針對當作陽極緩衝層的電洞傳輸層,已經發展出能夠 遭受塗施方法而形成膜的材料,其能夠藉由氣相程序而形 成膜,這被揭示於Nature,第3 5 7冊( 1 992)第477頁上的 文章中。 針對當作陰極緩衝層的電子傳輸層,通常使用真空蒸 發法來形成膜。但是,從能量耗損及材料的供應之觀點來 看,這可能會增加製造成本。除此之外,這可能會造成干 擾用於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基板尺寸放大之不想要的因 素,其在未來將被特別使用且結合入顯示器中。當藉由氣 相程序來形成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時,有機物質墊層或基板 必須暴露於高溫環境;因此,在具有不良之耐熱性的預定 材料情況中,諸如發光特性變差及基板變形的各種問題可 能會發生。 當電子傳輸層在液相中被形成於發光層上時,當作墊 層用的發光層由於一些溶劑真正被使用而必須被溶解。 -6 - (3) 1228381 有關在液相程序中形成陰極緩衝層(當作電子傳輸 層),已經發展出各種例子’舉例來說’日本專利申請公 告第2000— 252076號案揭示一種方法,其中,藉由濕式 方法,使用被溶解或散佈之具有電子傳輸能力的聚合物 (其中,1到5種烷基或烷氧基成分被包含在各重複單元 中)來形成諸層。除此之外’日本專利申請公告弟2 〇 〇 〇 — 2 5 2 0 7 9號案揭示一種方法,其中,藉由濕式方法,使用 四氫-鋁酸成分被溶解或散佈於其中之溶液(或分散溶液) 來形成電子噴射層。 有關在液相程序中形成電子傳輸層的習知例未能揭示 電子傳輸層的形成,而此等電子傳輸層被形成於液相程序 中,使用鹼金屬或鹼土族金屬(其在習知氣相程序中產生 良好的結果)以及稀土族金屬的鹵化物(例如’ LiF)及氧化 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中,預定層被形成於液相程序中,使用鹼金屬或 鹼土族金屬(其在習知氣相程序中產生良好的結果)以及稀 土族金屬的鹵化物(例如,LiF)及氧化物。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前述有機電致發 光裝置之電子裝置。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基本上包含配置於陽極與陰極之間 的發光層,他們被配置而彼此相向。依據本發明的製造方 -7- (4) 1228381 法’ _子傳輸層形成材料在液相程序中被導入,以便形成 電子傳輸層,他們被配置在發光層與陰極之間。明確地 說’兩種類型的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依據液滴排放法而被 導入’藉由此方法,對應之液滴被選擇性地置放及排放在 配置於圖素電極上或上方之有機組排層之開口內的預定位 置’也就是說,由預定成分所組成的第一材料,其係選自 鹼金屬、鹼土族金屬、及稀土族金屬的鹵化物(例如,LiF) 或氧化物中,被導入有機組排層的開口中,以便形成電子 傳輸層於實現藍色發射之藍色發光層上;及由有機金屬錯 合物(例如,A -二酮錯合物)所組成的第二材料,其一般 能夠被表示成ΜAn的化學式(其中,Μ表示中心原子(例 如,Ca) ; Α表示配合基(例如,乙醯丙酮));及η表示中 心原子Μ的價數,被導入有機組排層的開口中,以便形 成電子傳輸層於實現紅色及綠色發射之紅色及綠色發光層 上。 上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包含許多步驟;明 確地說’ 一多晶矽層經由表面保護層而被形成於基板上, 而後遭受圖案化以形成矽層,其係覆蓋有一閘極絕緣層並 且形成爲源極和汲極區域,而同時閘極絕緣層的整個表面 係覆蓋有一導電層;閘極電極係藉由圖案化而和陰極電源 線一起被形成;使用遮罩來實施離子植入,以掺雜雜質進 入矽層中;基板的整個表面係覆蓋有一第一層間絕緣層, 其藉由微影法而遭受圖案化,以便形成接觸孔於對應源極 和汲極電極的預定位置;第一層間絕緣層係覆蓋有一導電 -8- (5) 1228381 層,其而後使用遮罩而遭受圖案化以形成源極和汲極電 極;第一層間絕緣層係覆蓋有一第二層間絕緣層,而在第 二層間絕緣層中,藉由蝕刻而形成對應於汲極電極的接觸 孔;基板的整個表面係覆蓋有一透明導電層,其而後遭受 圖案化以形成圖素電極及假性圖案;圖素電極及假性圖案 係覆蓋有一親液控制層;有機組排層係藉由微影法或蝕刻 於親液控制層之預定位置而被形成的,而後遭受電漿處 理;電洞傳輸層係藉由液滴排放、乾燥、及加熱來予以形 成的;發光層係藉由液滴排放、乾燥、及加熱有機組排層 的開口內部來予以形成的;電子傳輸層係藉由液滴排放、 乾燥、及加熱有機組排層的開口內部來予以形成的;陰極 係使用鋁,藉由蒸發或濺擊來予以形成的,且一膠封基板 被形成,以膠封組件及元件於基板上;以及膠封基板與基 板之間的空間最後使用密封樹脂(例如,熱固性樹脂)及紫 外線固性樹脂而被密封於惰性氣體環境中。 【實施方式】 將參照附圖,舉例說明來進一步詳細敘述本發明。 在明確敘述依據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 法之前,將參照圖1來說明適於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配線 結構。 圖1爲一簡單的配線圖,顯示使用薄膜電晶體(TFTs) 做爲切換元件之主動矩陣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101及多 圖1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包括多條掃描線 -9 - (6) 1228381 條訊號線1 02(他們被配線而長方形地互相交叉),以及多 條電源線1 03 (被配線而和訊號線1 02平行)。除此之外’ 圖素區域X分別被配置在掃描線101與訊號線102之間 的交叉點附近。 所有的訊號線1 02和包括移位暫存器、位準移位器' 視頻線、及類比開關之資料線驅動電路1 〇 0相連接,所有 的掃描線1 01和包括移位暫存器及位準移位器之掃描線驅 動電路8 0相連接。 各圖素區域X提供一切換TFT 1 12(其閘極電極係經 由掃描線101來供應掃描訊號)、一電容元件1 13(用以固 持經由切換TFT 1 12而供應自訊號線102的圖素訊號)、 一驅動TFT 123(其閘極電極係供應以由電容元件113所 固持之圖素訊號,當經由驅動TFT 123而和電源線103電 連接時’驅動電流從電源線1 〇 3流進圖素電極(亦即’陽 極)中)、及一功能層11〇(係夾在圖素電極23與陰極50之 間)。一發光組件(亦即,有機電致發光組件)係由圖素電 極2 3、陰極5 0及功能層1 1 0所構成的。 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中,當驅動掃描線1 〇 1來開啓 切換TFT 1 12時,藉由電容元件1 13來保持訊號線102的 電位,使得驅動TFT 123的開啓/關閉狀態取決於電容元 件1 13的狀態。然後,電流從電源線1〇3經由驅動TFT 123的通道而流到圖素電極23,並且其進一步經由功能層 1 1 0而流進陰極5 0中。因此,功能層1 1 0發射光以回應 於流經其中之電流的量。 -10- (7) 1228381 接著,將參照圖2到圖5來說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i 的結構。 如圖2所示,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包含一基板2〇、 圖素電極區域(未顯示出)、電源線(未顯示出)、及圖素部 分3 ’基板2 0具有先透射㉟力及電絕緣能力,而在圖素 電極區域中,和切換TFTs相連接之圖素電極呈矩陣形式 而被配置在基板2 0上,電源線被配置在圖素電極區域的 周圍並且和圖素電極相連接,圖素部分3具有位於圖素電 極區域上或上方之從平面觀之實際爲矩形的形狀(由圖2 之單虛線所包圍的區域)。除此之外,圖素部分3被分隔 成位於其中心區之真顯示區4(由圖2之雙虛線所包圍的 區域)及配置在真顯示區4周圍的假顯示區5(界定在單虛 線與雙虛線之間的區域)。 許多具有電極之顯示區域R,G,及B(代表紅色、綠 色、及藍色)分別以他們在A— B方向及C一 D方向上彼此 單獨分開如此之方式而被配置在真顯示區4中。 一對掃描線驅動電路8 0被配置在真顯示區4的兩側 上,並且被配置在假顯示區5的下方。 一檢驗電路9 0被配置在真顯不區4的上側,以便檢 驗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的操作條件,其包含檢驗資訊輸出 機構(未顯示出),用以將檢驗結果輸出至外部裝置等等。 因此,有可能對顯示裝置的品質及缺陷實施檢驗,而同時 被製造或者當被運送出貨時,此檢驗電路90被配置在假 顯不區5的下方。 -11 - (8) 1228381 一電源供應單元(未顯示出)分別經由驅動電壓導體 31〇(見圖3)及驅動電壓導體34〇(見圖4)而將驅動電壓施 加於掃描線驅動電路8 0及檢驗電路9 0。除此之外,一用 來控制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的整個操作之主驅動器(未顯 示出)分別經由驅動控制訊號導體3 20(見圖3)及驅動電壓 導體3 5 0(見圖4)而將驅動控制訊號及驅動電壓傳送和施 加於掃描線驅動電路8 0及檢驗電路9 0。在此,驅動控制 訊號爲來自主驅動器的指示訊號,其係和掃描線驅動電路 8 〇及檢驗電路9 0輸出訊號的控制有關。 如圖3及圖4所示,藉由將基板20與膠封基板3 0經 由密封樹脂4 0而連結在一起來構成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 的整個結構。在由基板2 0、膠封基板3 0、及密封樹脂4 0 所包圍的空間中,乾燥器(或乾燥劑)45被黏結於膠封基板 30的內壁,以氮氣塡充此空間而形成一氮氣塡充層46。 由於前述結構,有可能可靠地防止水分及氧氣滲入有機電 致發光裝置1的內部,因此,有可能增加有機電致發光裝 置1的壽命。附帶地,舉例來說,有可能以吸氣(劑)來代 替乾燥劑4 5。 在所謂的頂發射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情況中,所發 射之光係輸出自配置而與基板2 0相向的膠封基板3 0 ;因 此,基板20有可能使用透明基板或不透明基板。許多例 子能夠被表列做爲不透明基板,舉例來說,對由氧化鋁所 做的陶瓷材料或由不銹鋼所做的鐵片實施例如表面氧化之 絕緣程序的基板,以及由熱固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所做的 -12- (9) 1228381 基板。 在所謂的背發射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情況中,所發 射之光係輸出自基板2 0 ;因此,基板2 0有可能使用透明 基板或半透明基板。舉例來說,對於基板2 0而言,有可 能列出預定的材料,例如,玻璃、石英、及樹脂(例如, 塑膠及塑膠膜),其中,特別較佳使用玻璃基板。本實施 例爲所發射之光係輸出自基板2 0之背發射型有機電致發 光裝置;因此,透明或半透明基板被用作基板20。 除此之外,對於膠封基板3 0而言,舉例來說,有可 能使用具有電氣絕緣能力的板形構件。此外,密封樹脂 40,舉例來說,係由熱固性樹脂或紫外線固性樹脂所做 的,特別是,對於密封樹脂40而言,較佳使用環氧樹 脂,其係一種熱固性樹脂。 一包含用來驅動圖素電極23之驅動TFTs 1 23的電路 層1 1被形成在基板2 0上,發光組件(例如,有機電致發 光組件)被配置在此電路層1 1上,如圖5所示,發光組件 係藉由依序形成一當作陽極之圖素電極2 3、一用來從圖 素電極2 3噴射或傳輸電洞的電洞傳輸層7 0、一包含有機 電致發光物質(其係有機電致發光物質的其中一種類型)的 發光層60、及一陰極50來予以構成的。 如圖2所示,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在真顯示區4中提 供三種類型的發光點,亦即,紅(R)、綠(G)、及藍(B) 點,藉以實現全色顯示。圖5顯示一放大圖,其中,用來 從陰極50噴射或傳輸電子的電子傳輸層65B及65RG, -13- 1228381 (10) 分別被形成在發光層60與陰極50之間,在此,爲藍(B) 色照明點(亦即,藍點)而形成電子傳輸層65B,並且爲紅 (R)及綠(G)色照明點而形成電子傳輸層65 RG,這應付了 在陰極5 0與照射紅色、綠色、及藍色之發光層6 〇間之電 荷噴射阻障的高度上差異,也就是說,在由發光層60所 實現之紅色、綠色、及藍色上採取預定的電子傳輸材料, 以便提升發光效率。 在具有前述結構的發光組件中,從電洞傳輸層7 0所 噴射出的電洞和來自陰極5 0的電子在發光層6 〇中相結 合,其因此被激勵而造成光發射。明確地說,來自陰極 5 0的電子經由和藍點有關之電子傳輸層6 5 B而被傳輸進 入發光層6 0中,針對紅點及綠點,來自陰極5 0的電子經 由電子傳輸層65 RG而被傳輸進入發光層60中。因此, 有可能進一步增加電子傳輸效率。 在係背發射型的本實施例中,使用預定之透明導電材 料(較佳使用銦-錫氧化物(IΤ Ο))來形成當作陽極之圖素 電極2 3。除此之外,有可能使用其他材料,舉例來說, 例如由和氧化銦及氧化鋅有關之預定成分所組成的非晶系 透明導電膜(亦即,’IZO’),其係一註冊商標,係由 Idemitsu— Kosan Co·,Ltd·所製造的。爲了方便起見,本 貫施例使用IΤ Ο,或者’有可能使用其他元素,例如,p t, Ir5 Ni,及 Pd 〇 圖素電極23具有從50 nm到200 nm之預定的厚度範 圍係較佳的,其中,較佳設定厚度爲大約1 50 nm。對用 -14- (11) 1228381 作圖素電極23之ITO的表面實施氧(〇2)電漿處理,藉 此,親液特性被施加於圖素電極2 3,亦淸潔其表面及調 整其功函數。然後,在預定之條件下實施〇2電漿處理, 其中,電漿功率範圍從1 〇 〇 k W到8 0 0 k W,氧氣流動範圍 從 50 nil/min到 1 〇〇 ml/min,基板載運速度範圍從 〇·5 mm/sec到 1 〇 mm/sec,以及基板溫度範圍從 7 0。(:到 90 °C。 使用其中添加有聚噻吩衍生物或聚吡咯衍生物之聚苯 乙烯磺酸的材料來形成電洞傳輸層70。明確地說,做爲 用於電洞傳輸層 70 之形成的材料,較佳使用以 PEDOT/PSS = 1/20之混合比値來混合3, 4 —聚乙烯二噻吩 (PEDOT)及聚苯乙烯磺酸(PSS)的分散溶液(產品名稱:由 Byer Co·,Ltd.所製造的Bytron — p),也就是說,3,4 —聚 乙烯二噻吩被分散於用作分散介質之聚苯乙烯磺酸中,而 且進一步被分散於用作極性溶劑(或分散介質)之水中的分 散溶液。 做爲極性溶劑(或分散介質),有可能使用預定的物質 而不是水,例如,異丙醇(IP A)、正丁醇、r 一丁內酯、N 一甲基一吡咯酮 (NMP)、1—,3 —二甲基—2 —咪唑酮 (DM I)及其衍生物,以及乙酸咔必酯及乙二醚,例如,乙 酸一咔必一 丁酯。 用於電洞傳輸層之形成的材料並不需要被限定在前述 的材料;因此,有可能使用各種成分,舉例來說,有可能 使用一種分散溶液,其中,例如聚苯乙烯、聚吡咯、聚苯 -15- (12) 1228381 胺、Ire乙炔、及其衍生物被分散於適當的分散介質中,例 如,聚苯乙烯磺酸。 做爲用於發光層6 0之形成的材料,有可能使用能夠 產生螢光或磷光的已知發光材料。明確地說,有可能使用 預定的聚合物,例如,(聚)一對苯撐一乙烯撐衍生物、聚 苯撐衍生物、聚芴衍生物、具乙烯基一咔唑、聚噻吩衍生 物、二萘嵌苯色素、闊馬靈色素、及玫瑰紅色素;或者, 舉例來說,有可能使用藉由將紅螢烯、二萘嵌苯、9 一, 1 0 —二苯蒽、四苯丁二烯、尼羅河紅(淡紅)、闊馬靈6 ' 或二氫D奎吖啶酮掺雜入前述聚合物中所實現之預定的成 分。 做爲使前述材料液化的溶劑,使用不可溶於電洞傳輸 層7 〇之預定的非極性溶劑,以便避免電洞傳輸層70的再 溶解。特別是,在藉由例如噴墨法之液滴排放法來實施用 於發光層60之形成的材料之塗施的情況(其詳細內容將被 敘述於後)中,做爲前述非極性溶劑,有可能使用二氫-苯並呋喃、三甲基苯、四甲基苯、環己苯、或他們的混合 物。在藉由旋塗法或浸鍍法來實施此塗施的情況中,較佳 使用甲苯、二甲苯等等。 其次,將詳細敘述形成在藍色發光層上的電子傳輸層 65B及形成在紅色-及-綠色發光層上的電子傳輸層 65RG。 使用例如鹼金屬、鹼土族金屬、及稀土族金屬的鹵化 物或氧化物之預定的材料來形成電子傳輸層65 RG,舉例 -16- (13) 1228381 來說,例如Li,Na,及Cs之預定的成分被使用於鹼金屬; 例如C a,B a,及S r之預定的成分被使用於驗土族金屬;例 如Sm,Tb,及Er之預定的成分被使用於稀土族金屬,這些 金屬較佳被轉變成氟化物。替換地’他們可以被轉變成其 他的鹵化物(亦即,氯化物或溴化物)或氧化物。 在用作用於電子傳輸層6 5 B之材料的化合物中,使用 LiF等等而能夠蒸發之預定的化合物可以藉由溶劑捕捉法 及冷捕捉法之氣態蒸發法而被轉變成其直徑爲1 # hi或1 // m以下的微細粒子,其詳細內容被揭示於,舉例來說, 標題爲,,explication for dispersion and aggregation,and applied technology therefore”(1992),第 30 頁的論文中。 也就是說,微細粒子被均勻地分散在分散介質中,以便產 生分散溶液(或者膠質),這讓此塗施能夠藉由液滴排放法 來予以實施;也就是說,這讓膜形成能夠被實施於液相程 序中。 由前述化合物所做之電子傳輸層65B厚度的範圍較佳 從0 · 5 n m到1 0 n m ;特別是,較佳形成具有5 n m或5 n m 以下厚度之非常薄的膜。除此之外,較佳藉由例如噴墨法 之液滴排放法來形成電子傳輸層65 B(其詳細內容將被敘 述於後),因爲在分散溶液之塗施的情況中,能夠形成具 有幾毫微米等級之厚度的薄膜。此外,做爲使用於前述微 細粒子之分散的分散介質,較佳使用水、甲醇、乙醇、丙 醇、異丙醇(IPA)、及極性溶劑(例如,二甲酮),因爲這些 成分並不會造成發光層60的再溶解。 -17- (14) 1228381 在發光層6 0被溶解於極性溶劑中的例外情況中,較 佳使用非極性溶劑,例如,甲苯、二甲苯 '苯、正己院、 環己烷、正十四烷、及異辛烷。 在能夠被使用於電子傳輸層6 5 Β之形成的材料中,一 些包含Na,K, Rb,及Cs的氟化物顯現水溶性,他們藉由 被溶解於極性溶劑(或者視發光層60的類型而例外使用非 極性溶劑)中而係溶解了的,因此得以實施由液滴排放法 的塗施,亦即,得以實施由液相程序的膜形成。 明確地說,有可能列出當作使用於電子傳輸層6 5 B之 形成的材料用之精確的例子(例如,LiF及NaF),使得其 特定的製造方法將配敘述於下。
(a ) LiF 首先’藉由例如溶劑捕捉法及冷捕捉法之氣態蒸發法 來製造微細粒子,其係由氟化鋰(LiF)所組成且具有實際 上爲毫微米等級之直徑。然後,微細粒子被均勻地分散於 水中以產生分散溶液(或者膠質)中。 前述分散溶液係藉由噴墨法(或液滴排放法)而被塗施 於由聚芴材料所組成的藍色發光層上,使得其膜厚係槪略 設定爲5 nm。在此,針對發光層6 0,沒有不良的影響(例 如,再溶解)被偵測到。 除此之外’針對由形成於上述液相程序中之LiF膜所 做的電子傳輸層65B,確定能夠獲得到和藉由習知真空蒸 發法所形成之LiF膜相同的效果。 (b)氟化鈉(NaF)係可溶解的,因爲其在每1〇〇克水 -18- 1228381 (15) 中有4.1 5克的溶解度。在此,必需準備分散於分 中的微細粒子;因此,有可能實現使用其水溶液之 也就是說,以聚乙烯醇(PVA)來稀釋NaF的飽和溶 便產生預定的溶液,此溶液係藉由,舉例來說,液 法及旋塗法來予以塗施而形成良好的薄膜。 藉由塗施前述溶液,其係藉由以P V A來予以 製備的,於由聚芴材料所組成的藍色發光層上,確 傳輸層6 5 B能夠產生預期的功效。 電子傳輸層65RG係由有機金屬錯合物所組成 係一種一般以化學式MAn來予以表示的有機金屬 (其中,η表示由金屬元素所組成之中心原子Μ的 而Α表示由有機材料所做的配合基)。做爲前述金 物,有可能使用各種具有不同結構的錯合物,例如 錯合物及冠醚錯合物。 明確地說,做爲配合基A,舉例來說,較佳使 如乙醯丙酮(acac)、二叔戊醯甲烷(dpm)、六氟—乙 (hfa)、2,2,6,6 —四甲基一3,5 —辛二酮(TMOD)、噻 三氟丙酮(TTA)、1 一苯—3-異庚烷基一 1、及3 — 之成分所組成的yS —二酮配合基(產品名稱:由 Co·,Ltd·所製造的Llx54,Llx51);並且較佳使用由 —羥基D奎啉(oxine)、及2—甲基一 8-羥基喹啉之 組成的羥基喹啉系配合基;較佳使用往 trioctylhoffineoxide(TOPO)、磷酸三丁酯(TBP)、 基酮(MBK)、及雙(2—乙基)磷酸酯(D2EHPA)之成 散溶液 塗施’ 液,以 滴排放 稀釋而 定電子 的,其 錯合物 價數’ 屬錯合 ,螯合 用由例 醯丙酮 吩甲醯 丙二酮 Henkel I例如8 成分所 3例如 異丁甲 分所組 -19- (16) 1228381 成的磷酸配合基;以及較佳使用由例如醋酸及苯甲酸之成 分所組成的羧酸配合基;以及二苯基硫咔巴腙配合基。在 他們之中,錯合物/3 -二酮配合基(亦即,/3 -二酮錯合 物)對應於酸試劑及使用氧原子的多重配位基;因此,其 能夠被使用來形成穩定的金屬錯合物。 爲了增加電子傳輸層6 5 RG與陰極5 0之間的黏著 性,本實施例被設計而使得中心原子Μ係由和陰極5 0相 同的金屬成分所組成的。在此處,中心原子Μ必須和係 位於電子傳輸層65RG處之介面附近之陰極50的組成成 分相同。在陰極5 0係構成爲包含多個薄膜之層疊結構的 情況中,前述錯合物的中心原子Μ必須和多個薄膜內之 形成在最接近電子傳輸層6 5 RG之薄膜的組成成分相同。 明確地說,當陰極5 0係由由鋁(A 1)所組成之單層膜所構 成時,前述錯合物係由其中心原子和所指定之金屬元素 (亦即,A1)相匹配的 Al(acac)2所組成的。舉例來說,在 陰極50係由包含Ca及A1之層疊薄膜所構成的情況中, 前述錯合物係由其中心原子和位於接近電子傳輸層65RG 之’Ca’相匹配的Ca(acaC)2所組成的。在陰極50係由包含 BCP及Cs之互相沉積的膜所構成的情況中,前述錯合物 係由Cs(acas)所組成的。 對於陰極50來說,在電子傳輸層65 RG處的介面上 較佳包含具有低的功函數之預定的金屬元素,其詳細內容 將敘述於後。在此情況中,錯合物的中心原子Μ係由例 如鹼金屬、鹼土族金屬、鎂、及稀土族金屬之預定的金屬 -20- 1228381 (17) 元素所組成的。此錯合物具有相當高的親合力以加速電子 傳輸;因此,有可能進一步增加電子的傳輸效率。 前述錯合物能夠被單獨使用,或者能夠被混合進具有 電子傳輸能力的習知材料中。做爲習知的電子可傳輸材 料,有可能列出環戊二烯衍生物、氧二氮茂衍生物、雙苯 乙烯基-苯衍生物、P 一苯撐化合物、菲繞啉 (phenanthrolin)衍生物 '三唑衍生物等等。較佳地,電子 傳輸層6 5 R G之厚度的範圍係從〇 · 1 nm到2 0 nm,以便確 保導電性。 如圖3到圖5所示,陰極5 〇的全部面積大於真顯示 區4和假顯示區5的總合;因此,陰極5 〇被配置而廣泛 地覆蓋真顯示區4和假顯示區5兩者。 對於陰極50之位在接近發光層60之底層部分的形成 用之材料來說,較佳選擇具有低的功函數之預定的材料 (例如,Ca及Mg)。另一方面,具有高的功函數之另一材 料(例如,A1)係用於陰極50之頂層部分(或封閉側)的形 成。較佳地,陰極5 0之厚度的範圍係從1 〇 〇 n m到1 0 〇 〇 nm厚度的範圍係從〇· 1 nm到20 nm,特別是,範圍係較 佳從2 0 0 nm到5 0 0 nm。因爲本發明係背發射型,所以不 需要採用光透射陰極5 0。 如圖5所示,電路層1 1係配置在前述發光組件的下 方,並且被形成在基板20上或其上方。明確地說,主要 由Si02所組成之墊層被形成而當作是基板20之表面上的 表面保護層2 8 1 ;以及一矽層2 4 1被形成於墊層上。除此 -21 - (18) 1228381 之外,主要由Si02及/或SiN所組成之閘極絕緣層2 82被 形成於矽層2 4 1的表面上。 矽層2 4 1包含一通道區域2 4 1 a,其被夾在閘極絕緣 層2 8 2之間,並且被配置而和一閘極電極242垂直地匹配 於適當的位置,閘極電極2 4 2構成前述掃描線1 〇 1 (未顯 示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主要由S i 0 2所組成之第一層 間絕緣層2 8 3而覆蓋矽層2 4 1,並且被形成於設置閘極電 極2 4 2之閘極絕緣層2 8 2的表面上。 一低濃度源極區域2 4 1 b及一高濃度源極區域2 4 1 S被 配置在矽層241內之通道區域241a的源極側上,除此之 外,一低濃度汲極區域241c及一高濃度汲極區域24 1D被 配置在矽層241內之通道區域241a的汲極側上,這建立 了所謂的輕度掺雜汲極(LDD)結構。高濃度源極區域241 S 經由一被打開而貫通閘極絕緣層2 8 2及第一層間絕緣層 283之接觸孔243a而連接至源極電極243,源極電極243 構成前述電源線103 (見圖1)的一部分,其係延長於在源 極電極24 3的位置處三維地垂直於圖5之圖紙的方向上。 除此之外,高濃度汲極區域24 1 D經由一被打開而貫通閘 極絕緣層282及第一層間絕緣層2 8 3之接觸孔244a而連 接至汲極電極244(其係形成在和源極電極243相同的層 中)。 第一層間絕緣層2 8 3之頂層部分(其中,源極電極 243及汲極電極244係覆蓋以主要由丙烯酸樹脂成分所所 組成的第二層間絕緣層2 84),做爲用於第二層間絕緣層 -22- (19) 1228381 2 8 4之形成的材料,有可能使用和丙烯酸絕緣材料不同的 其他材料例如,SiN及Si02。由ITO所組成之圖素電極 2 3被形成於第二層間絕緣層2 8 4的表面上,並且經由一 被形成而貫通第二層間絕緣層2 8 4之接觸孔23a而連接至 汲極電極244,也就是說,圖素電極23經由汲極電極244 而被連接至高濃度汲極區域241D。 多個TFTs(亦即,驅動TFTs)係包含在掃描線驅動電 路 80及檢驗電路90中,其中,η-通道及/或p-通道 TFTs被用來構成包含在移位暫存器中的反相器,各TFTs 實際上具有和前述驅動TFTs 123相同的結構,除了沒有 和圖素電極2 3相連接之外。 圖素電極2 3形成於其上之第二層間絕緣層2 8 4的表 面係覆蓋有圖素電極23、主要由親液性材料(例如,Si 02) 所組成之親液控制層2 5、及由丙烯酸或聚醯亞胺所組成 之有機組排層221。一開口 25a被形成於親液控制層25 中,及一開口 221a被形成於有機組排層221中,在各開 口 25a及221a中,電洞傳輸層70及發光層60依序以從 圖素電極2 3計算起之順序來予以層疊,在本實施例中, 親液控制層25具有相較於形成有機組排層22 1之丙烯酸 及聚醯亞胺材料還更高的親液特性。 前述範圍從基板2 0到第二層間絕緣層2 8 4的諸層被 集總而形成電路層1 1。 爲了實現彩色顯示,本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 被設計而使得發光層60被形成以使三原色適合於其發射 -23- (20) 1228381 波長頻帶中,舉例來說,提供有其發射波長頻帶和紅色相 符之紅色發光層6 0 R、其發射波長頻帶和綠色相符之綠色 發光層60G、其發射波長頻帶和藍色相符之藍色發光層 6 0 B,他們分別被分配到顯示區R,G,及B。因此,藉由這 些顯示區R,G,及B來構成單一圖素,一黑色矩陣(BM, 未顯示出)係藉由濺擊金屬鉻於彩色顯示區之間的邊界來 予以形成的’並且係位在有機組排層22 1與親液控制層 2 5之間。 其次,將參照圖6A到圖6P來敘述用於本實施例之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的製造方法,各圖爲沿圖2之直線A 一 B所取下的剖面圖。 首先,如圖6A所示,一表面保護層281被形成於基 板20的表面上,接著,非晶矽層501係藉由IC VD法或 電漿CVD法(其中,’CVD’表示’化學氣相沉積’)而被形成 於表面保護層2 8 1上。然後,實施雷射退火法或快速加熱 法以致使晶粒的生長,藉以形成多晶矽層。 接著,如圖6B所示,多晶矽層遭受藉由微影法的圖 案化,藉以形成島形矽層241,251,及261。矽層241被形 成於前述顯示區中,以便形成和圖素電極2 3相連接的驅 動TFT,其他的矽層251及261分別被用來形成包含在掃 描線驅動電路80之中的p-通道及n一通道TFTs。 接著,使用其厚度大約範圍從30 nm到200 nm之氧 化矽膜來實施電漿CVD法或熱氧化法,以便形成閘極絕 緣層282’其被配置來覆盍包含砂層241, 251,及261和表 -24 - 1228381 (21) 面保護層2 8 1的全部表面。當藉由熱氧化法來形成閘極絕 緣層2 82時,對矽層24 1, 25 1,及261實施結晶化,他們 因此被轉變成爲多晶砂層。 當對矽層24 U 251,及261實施通道掺雜時,在預定 的時序以約1 X l〇12/cm2的劑量速率來植入硼離子。結 果,矽層241,251,及261被轉變成爲低濃度p 一通道矽 層,其雜質濃度(使用在活化退火之後的雜質所計算的)爲 約 1 X 1 0 17 / c m 2。 接著,一離子植入選擇遮罩被局部形成於p -通道及 η —通道TFTs的通道層中。然後,以約lx l〇15/cm2的劑 量速率來植入磷離子。結果,高濃度的離子以自行對準方 式而被導引入圖案化遮罩中。因此,如圖6C所示,相關 於矽層241的一對高濃度源極區域241S及高濃度汲極區 域241D被形成;同樣地,相關於矽層261的一對高濃度 源極區域261S及高濃度汲極區域261D被形成。 如圖6 C所示,然後,閘極絕緣層2 8 2的全部表面係 覆蓋有閘極電極形成導電層5 02,其係由掺雜矽膜或矽化 物膜所做的,或者其係由金屬膜(例如,鋁膜、鉻膜、及 鉅膜)所做的,導電層5 0 2的厚度爲約5 0 0 nm。然後,如 圖6D所示,實施圖案化以形成用於p-通道驅動TFT之 形成的閘極電極2 52、用於圖素TFT之形成的閘極電極 242、及用於η-通道驅動TFT之形成的閘極電極2 62。 除此之外,驅動控制訊號導體3 2 0 (或3 5 0 )以及用於陰極 電源線之第一層1 2 1被同時形成,在此情況中,驅動控制 -25- (22) 1228381 訊號導體320(或350)被配置在假顯示區5中。 其後,如圖6D所示,使用閘極電極242,25 2,及262 做爲遮罩,以約 4x 1013/cm2的劑量速率來對矽層 241, 2 5 1,及2 6 1實施磷離子的離子植入。結果,低濃度的離子 以自行對準方式而被導引入閘極電極242,2 5 2,及262 中。因此,如圖6 D所示,相關於砂層2 4 1的一對低濃度 源極區域241b及低濃度汲極區域241c被形成,並且相關 於矽層2 6 1的一對高濃度源極區域2 6 1 b及高濃度汲極區 域261c被形成。除此之外,相關於矽層251的一對低濃 度雜質區域251S及251D被形成。 接著,如圖6E所示,一離子植入選擇遮罩5 0 3被形 成來覆蓋除了和P-通道驅動TFT 252相關之預定區域以 外的全部表面,也就是說,使用離子植入選擇遮罩5 03來 實施離子植入,使得以約1.5x 1015/cm2的劑量速率來將 硼離子導引入矽層251中。在此處,形成一部分p—通道 驅動TFT 2 52的閘極電極252係當做遮罩用,使得高濃度 雜質以自行對準方式被掺雜入矽層2 5 2中。因此,低濃度 雜質區域2 5 1 S及2 5 1 D兩者被反向掺雜,以便形成用於p 一通道驅動TFT的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 接著,如圖6F所示,一第一層間絕緣層2 8 3被形成 在基板20的全部表面上,而後遭受藉由微影法的圖案 化,使得接觸孔C被形成在和TFTs之源極電極與汲極電 極相符的預定位置處。 接著,如圖6G所示,一由預定金屬(例如,鋁、鉻、 -26- (23) 1228381 及鉅)所組成之導電層5 04被形成來覆蓋第一層間絕緣層 2 8 3,導電層 5 04之厚度的範圍大約從 200 nm到 800 nm。然後,圖案化遮罩505被形成來覆蓋用於TFTs之源 極電極與汲極電極之形成的區域2 4 0 a、用於驅動電壓導 體310(或340)之形成的區域310a、及用於導電層5 04內 之陰極電源線的第二層之形成的區域1 2 2 a。除此之外, 導電層5 04遭受圖案化,以便形成源極電極243,253,及 263以及汲極電極244,254,及264,如圖6H所示。 接著,如圖61所示,一由預定之聚合物材料(例如, 丙烯酸樹脂)所組成之第二層間絕緣層284被形成來覆蓋 含有前述成分的第一層間絕緣層2 8 3,第二層間絕緣層 2 8 4之厚度的範圍較佳從1 // m到2 // m。替代地,有可能 形成由SiN或Si02所組成之第二層間絕緣膜。在此處, SiN膜的厚度較佳被設定爲200 nm,且Si02膜的厚度較 佳被設定爲800 nm。 接著,如圖6J所示,對應於用於第二層間絕緣層 2 84內之驅動TFTs的汲極電極244之區域係藉由蝕刻來 予以去除,以便形成接觸孔23a。 然後,一形成圖素電極23之透明導電膜被形成來覆 蓋基板2 0的全部表面,此透明導電膜遭受圖案化,以便 形成圖素電極2 3,其係經由第二層間絕緣層2 8 4中的接 觸孔23a而和汲極電極244電氣導通,以及用於假區的假 性圖案26,如圖6K所示。爲了方便起見,在圖3及圖4 中,圖素電極2 3和假性圖案2 6被統合表示成圖素電極 -27- (24) 1228381 23。 假性圖案2 6被構成而並未經由第二層間絕緣層2 8 4 來和配置於其下方之金屬配線相連接,也就是說,假性圖 案26被配置成島形,其可以實質上和配置在真顯示區中 之圖素電極2 3的形狀相符。當然,他們能夠被形成爲和 配置在真顯示區中之圖素電極2 3的形狀不同的另一個形 狀,在此情況中,假性圖案2 6應該包含至少位於驅動電 壓導體310(或3 40)上方之某些區域。 接著,如圖6 L所示,一當作絕緣層用之親液控制層 2 5被形成於圖素電極2 3、假性圖案2 6、以及第二層間絕 緣層2 8 4上。當親液控制層2 5被形成而使得諸開口被形 成於圖素電極處時,電子有可能移動自開口 25a中的圖素 電極23(見圖3及圖9M)。相反地,當假性圖案26並未設 置開口 25a時,親液控制層(或絕緣層)25用作孔移動阻擋 層以避免孔移動。之後,一黑色矩陣(B Μ,未顯示出)被 形成且配置在空心坑中,其係形成於親液控制層2 5中, 並且係位在相鄰的圖素電極2 3之間。明確地說,使用金 屬鉻而針對親液控制層2 5的空心坑實施濺擊,藉以形成 預定的膜。 接著,如圖6 Μ所示,有機組排層2 21被形成於親液 控制層 2 5的預定位置處,以便覆蓋前述的黑色矩陣 (ΒΜ)。明確地說,以依據各種塗施法(例如,旋塗法及浸 塗法)的其中一種來塗施溶液(其中,由丙烯酸或聚醯亞胺 所組成之抗蝕劑被溶解於溶劑中)這樣的方式來形成有機 -28- (25) 1228381 組排層22 1,藉以形成有機層。附帶地,構成有機 料能夠係選自沒有被溶解於溶劑(例如,墨水)中, 很容易藉由蝕刻來予以圖案化之各種材料中。 其後,有機層遭受利用微影技術或蝕刻技術 化,使得組排開口 221a被形成於有機層中,其中 組排層22 1的壁面係位於組排開口 22 1 a中。在 中,有機組排層2 2 1 a必須含有至少某些位於前述 制訊號導體3 20上方的區域。 接著,親液性區域及疏液性區域被形成於有機 22 1的表面上,在本實施例中,這些區域係藉由電 來予以形成的,其包含四個步驟;亦即,預熱步驟 機組排層2 2 1的頂面、開口 2 2 1 a的壁面、圖素電| 電極表面2 3 c、及親液控制層2 5的頂面能夠和墨 之親墨水步驟、使有機組排層2 2 1的頂面、及開[ 的壁面能夠和墨水疏離之疏墨水步驟、以及冷卻步 也就是說,預定的基底材料(亦即,包含組排 20)被加熱於,舉例來說,範圍從7〇 °C到80 °C的 度;然後,做爲親墨水步驟,在露天環境中使用氧 反應氣體來實施電漿程序(亦即,〇2電漿程序)°然 爲疏墨水步驟,在露天環境中使用甲烷四氟化物當 氣體來實施電漿程序(亦即,CF4電漿程序)。之後 熱於電漿程序中一次之基底材料被冷卻到室溫’使 對預定的區域實施親液特性及疏液特性。 附帶地,圖素電極2 3的電極表面2 3 c及親液 :層之材 且能夠 之圖案 ,有機 此情況 驅動控 組排層 漿處理 、使有 亟23的 水親近 ^ 22 1a 驟。 的基板 預定溫 氣當作 後,做 作反應 ,被加 得能夠 控制層 -29- (26) 1228381 25可以稍微受到CF4電漿程序的影響。但是,因爲 I T 0 (其係用於圖素電極2 3的指定材料)及s i 0 2或T i 0 2 (其 係用於親液控制層2 5的指定材料)兩者皆對氟具有不良的 親液性,所以有可能維持圖素電極2 3及親液控制層2 5中 的親液特性,因爲沒有用氟基來代替在親墨水步驟中所施 加的羥基。 接著’實施電洞傳輸層形成程序而形成電洞傳輸層 7 〇。做爲電洞傳輸層形成程序,有可能使用一製造方法, 其中,一薄膜在液相程序中被形成爲範圍從幾毫微米到幾 百毫微米的厚度。在液相程序中,用於薄膜之形成的預定 材料被溶解或分散而產生液體物體,而後遭受旋塗法、浸 鍍法、或液滴排放法(或噴墨法)以便產生薄膜。在此處, 旋塗法或浸鍍法適合於全部表面塗施,而液滴排放法致使 薄膜能夠遭受圖案化於預定的位置。爲此原因,電洞傳輸 層Jb成程序較佳使用液滴排放法,而藉此液滴排放法,電 洞傳輸層形成材料被塗施於電極表面2 3 c上。 在藉由液滴排放法(或噴墨法)來實施電洞傳輸層形成 材料之選擇性塗施的情況中,液滴排放頭(未顯示出)首先 塡充有電洞傳輸層形成材料;然後,其排放噴嘴係定位而 面對電極表面2 3 c,電極表面2 3 c係位於親液控制層2 5 的開口 25a中。在液滴排放頭與基底材料(亦即,基板2〇) 正彼此相對地移動的同時,排放噴嘴朝向電極表面23 c排 放出液滴(各液滴的量被控制著)。 之後’貝施乾燥程序及加熱程序’以便蒸發電洞傳輸 -30- (27) 1228381 層形成材料中所含的分散介質及/或溶劑,使得其厚度範 圍從幾毫微米到幾百毫微米的薄膜被形成於電極表面2 3 c 上當作是電洞傳輸層70。較佳地,在氮氣環境中,於室 溫時,在約133.3 Pa(l Torr)的預定壓力下實施乾燥程 序,在乾燥程序之後,加熱程序較佳被實施於真空中,於 2 0 0 C持續約幾十分鐘。 自排放噴嘴所排放出的液滴被散佈在實施有親液性程 序的電極表面23c上,使得他們塡滿親液控制層25的開 口 2 5 a。另一方面,液滴被排斥並且不會黏著於實施有疏 液性程序之有機組排層22 1的頂面上。因此,甚至當液滴 逸出預定的排放位置而且非期望地排放在有機組排層22 1 的頂面上時,也不會使有機組排層22 1的頂面變溼,使得 被排斥之液滴可以塡滿親液控制層2 5的開口 2 5 a。 在完成電洞傳輸層形成程序之後,爲了避免電洞傳輸 層7 0及發光層60的氧化,後續的程序較佳實施於惰性氣 體環境中,例如,氮氣環境或氬氣環境。 接著’如圖6N所示,實施發光層形成程序以形成發 光層6 0。在發光層形成程序中,實施前述液滴排放法以 便排放發光層形成材料於電洞傳輸層7 0上;然後,實施 乾燥程序及加熱程序,以便形成發光層6 0於有機組排層 221的開口 221a中。在發光層形成程序中,爲了避免電 洞傳輸層7 0的再溶解,前述不可溶於電洞傳輸層7 〇之非 極性溶劑被用作使用於發光層形成材料的溶劑。 明確地說’在發光層形成程序中,前述液滴排放法被 -31 - (28) 1228381 用來選擇性塗施藍色發光層形成材料於藍色顯示區,然後 遭受乾燥程序。同樣地,實施液滴排放法,以便分別塗施 綠色及紅色發光層形成材料於綠色及紅色顯示區,然後遭 受乾燥程序。在使用液滴排放法塗施前述材料於指定之顏 色顯不區的情況中,用基板以2 0 0 °C或低於2 0 〇 °C的預定 溫度而被加熱於熱板(未顯示出)上,以使液體含量被乾燥 及蒸發這樣的方式來實施乾燥程序。在實施旋塗法或浸鍍 法來塗施前述材料於指定之顏色顯示區的情況中,氮氣被 噴灑於基板上,或者基板被轉動而致使空氣流動於其表面 上,因而使之乾燥。 接著,如圖6 0所示,實施電子傳輸層形成程序而形 成電子傳輸層65B及65RG。在電子傳輸層形成程序中, 實施前述液滴排放法以排放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 爲了形成電子傳輸層65B,LiF分散溶液或NaF水溶 液被選擇性排放於藍色發光層上,然後遭受乾燥程序及加 熱程序,使得電子傳輸層6 5 B被形成在有機組排層2 2 1的 開口 22 1 a內。在此電子傳輸層形成程序中,爲了避免發 光層6 0的再溶解,不可溶於發光層6 0之非極性溶劑被用 作使用於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的溶劑。 在電子傳輸層65RG的形成中使用一有機金屬錯合 物,其中心原子和陰極5 0的構成成分(例如,C a)相匹 配。明確地說,前述金屬錯合物(例如,Ca(acac)2)被溶解 於溶劑中,其然後被排放入有機組排層221的開口 221a 中,藉以形成電子傳輸層65RG。 -32- (29) 1228381 在此電子傳輸層形成程序中,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遭 受塗施,然後遭受乾燥程序,其中,基板以2〇〇它或低於 200 °C之預定溫度而被加熱於熱板(未顯示出)上,而因此 被乾燥,使得水分被蒸發。 接著,如圖1 0P所示,實施陰極層形成程序而形成陰 極50 5其中,預定的陰極材料(例如,鋁(A1)),舉例來 說’藉由蒸發或濺擊而被轉變成膜。 之後,實施密封程序以形成膠封基板3 〇,其中,乾 燥益(或乾燥劑)4 5被黏結於膠封基板3 0的內壁,以便防 止水氣及氧氣滲入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內部;然後,藉由 密封樹脂4 0來密封在基板2 0與膠封基板3 0之間所形成 的空間’熱固性樹脂或紫外線固性樹脂被用做密封樹脂 40。附帶地,密封程序較佳被實施於惰性氣體環境中,例 如,氮氣、氬氣、或氦氣。 結果,藉由圖 6A到圖 6P所示之前述步驟及程序來 製造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在此處,當然確定當在二電極 (亦即,陽極與陰極)之間施加1 0 V或低於1 0 V之電壓 時’特別是,較佳從圖素電極2 3發射出藍色光。 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的製造中,使用LiF分散溶液 或N aF水溶液當作其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來形成電子傳 輸層65B ;以及使用一液體物體(其中,金屬錯合物(例 如,Ca(acac)2)被溶解於溶劑中)當作其電子傳輸層形成材 料來形成電子傳輸層 65RG,這讓電子傳輸層 65B及 6 5 RG能夠被可靠地形成於液相程序中。因此’有可能除 -33- 1228381 (30) 去前述缺點,其係在氣相程序中之形成的情況中所造成 的,例如,不想要的成本增加,以及在高溫環境中有機墊 層材料及基板之不想要的露出。 簡言之,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在製造效率及成本上係有 利的,並且適合於大量生產所採用,其中,在製造不需要 限定其基板尺寸之大螢幕顯示器方面係特別有效的,這是 因爲採用液滴排放法之故。除此之外,此製造方法不需要 蒸發遮罩,其有利於高解析度及精密之顯示器的製造。此 外,此製造方法將會有效地加速使用具有低耐熱性之塑膠 基板的可撓性顯示器。 因爲以液滴排放法來塗施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所以 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能夠被選擇性定位及塗施於預定位 置。明確地說’ LiF分散溶液能夠被選擇性塗施於藍色發 光層60B,以便形成電子傳輸層65B,並且含有金屬錯合 物Ca(acac)2之液體物體能夠被選擇性塗施於紅色及綠色 發光層60RG,以便形成電子傳輸層65RG。因此,有可能 以高效率形成具有高亮度之紅色、綠色、及藍色發光組 件。 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中,電子傳輸層65B及65RG 分別被形成於發射不同顏色之發光層60上,以便應付在 陰極5 0與分別發射紅色、綠色、及藍色之發光層6 0間之 電荷噴射阻障的高度上差異,這增加了針對分別發射紅 色、綠色、及藍色之發光層60各者的電子傳輸效率。槪 括地說,由於在發光組件之光發射上的高亮度及高效率, -34- (31) 1228381 所以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在發光特性上係優異的。 本實施例係敘述爲背發射型,當然,本發明並不需要 僅限於背發射型,而且能夠很容易被應用於頂發射型。除 此之外,本發明能夠被應用於其他類型的顯示器,其中, 光係發射自兩側。 接著,將參照圖7來敘述結合前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之電子裝置,圖7顯示可攜式電話(或蜂巢式電話)的外 觀。 在圖7中,參考數字1〇〇〇表示可攜式電話的本體(或 外殻),而參考數字1001表示結合前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之顯示器。 因爲圖7之電子裝置包含結合前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之顯示器1 〇〇 1,所以此顯示器1 001展現高的顯示特性, 並且可以滿足使用者在視覺上的喜好。 如先前所述,本發明具有各種的功效及技術特徵,其 將敘述於下。 (1)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基本上包含配置在 陽極與陰極之間的發光層,而發光層係彼此相向配置,其 中,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被導入於液相程序中,以便形成 電子傳輸層,而電子傳輸層被配置在發光層與陰極之間。 因爲電子傳輸層被形成於液相程序中,所以有可能除去發 生在氣相程序中之形成的情況中的問題’例如’不想要的 成本增加,以及在高溫環境中有機墊層材料及基板之不想 要的露出。附帶地’電子傳輸層具有電子傳輸能力及阻擋 -35- (32) 1228381 電洞之移動的電洞阻擋能力,其因此保持在發光層中。 (2 )做爲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有可能使用預定的 成分,例如,鹼金屬、鹼土族金屬、及稀土族金屬的鹵化 物或氧化物。 (3 )替換地,有可能使用LiF微粒被分散於其中之 分散溶液做爲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習知上,L i F當被使 用做爲用於發射藍色光之發光層用之電子傳輸層形成的材 料時,產生良好的結果,其中,其幾乎不溶解於水或其他 溶劑中,使得使用LiF之電子傳輸層的形成能夠被實施於 氣態程序(例如,真空蒸發)中,但是未曾實施於液相程序 中。在本發明中,LiF被轉變成其直徑爲丨“^或l//m以 下之微小粒子(或微小晶粒),其被分散於例如水之極性溶 劑(或分散介質)中,以便產生液體物體,其然後遭受液滴 排放法’使得液滴係選擇性定位及排放於預定的位置處, 這讓使用L i F之電子傳輸層的形成能夠被達成於液相程序 中。因此’有可能可靠地製造具有良好的發光特性之有機 電致發光裝置,而同時避免前述問題的發生。 (4 )做爲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有可能使用預定的 成分’例如,鹼金屬、鹼土族金屬、及稀土族金屬的鹵化 物或氧化物’其係溶解於水中,以產生水溶液,這是因爲 甚至當非極性溶劑被用做使用來形成發光層之材料時,水 溶液也不會溶解發光層。因此,有可能可靠地形成電子傳 輸層於液相程序中,而沒有使發光層的特性變差。 (5 )所指定之發光層被設計來發射藍色,也就是 -36- 1228381 (33) 說’包含預定的成分,例如,鹼金屬、鹼土族金屬、及稀 土族金屬的鹵化物或氧化物之電子傳輸層被配置於藍色發 光層上或其上方。由於用來形成發光層之預定成分之相當 低的功函數,所以有可能顯著地改善藍色發光層的發射效 率。 (6 )做爲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有可能使用有機金 屬錯合物,而電子傳輸層係藉由此有機金屬錯合物而被形 成於液相程序中,舉例來說,有機金屬錯合物爲;8 -二酮 錯合物。也就是說,使用有機金屬錯合物之電子傳輸層能 夠增加在由預定金屬所做之陰極的介面和由預定之有機物 質所做之發光層的介面兩者處之黏著性,這增加了發光層 的發射效率。有機金屬錯合物爲一般被表示成MAn之化 學式的有機金屬化合物(其中,Μ表示由金屬成分所組成 的中心原子;Α表示由有機成分所組成的配合基;及η表 示中心原子Μ的價數)。做爲配合基A,較佳使用乙醯丙 酮(acac),做爲中心原子Μ,較佳使用具有相當小之功函 數的金屬,特別是例如,鈣(Ca)。 (7 )其他的發光層被設計來發射紅色或綠色,也就 是說,由有機金屬錯合物所組成之電子傳輸層被形成於紅 色或綠色發光層上或其上方。他們增加了在由預定金屬所 做之陰極的介面和由預定之有機物質所做之發光層的介面 兩者處之黏著性;因此,有可能顯著地改善發光層的發射 效率。 (8 )電子傳輸層之厚度的範圍較佳從〇. 1 nm到20 -37- (34) 1228381 nm,這保證良好的導電性’並且改善發光層中的發射效 率 〇 (9 )爲了實現使用三原色(亦即,藍色、綠色、及紅 色)的全色顯示,包含鹼金屬、鹼土族金屬、及稀土族金 屬的鹵化物或氧化物之預定成分的第一材料遭受液相程 序,以形成電子傳輸層於藍色發光層上,而包含有機金屬 錯合物之第二材料遭受液相程序,以形成電子傳輸層於綠 色及紅色發光層上。由於第一材料之相當低的功函數,所 以有可能顯著地改善藍色發光層中的發射效率。因爲第二 材料能夠增加在陰極之介面和發光層之介面兩者處的黏著 性,所以有可能顯著地改善綠色及紅色發光層中的發射效 率。因爲在所有藍色、綠色、及紅色發光層中之發射效率 的改善,所以有可能在使用前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全色 顯示中實現高的對比性及良好的分級。 (1 〇 )況且,各種的電子裝置(例如,可攜式電話)能 夠使用前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來予以製造,其能夠可靠地 除去由於氣態程序所導致之高製造成本及及在高溫環境中 有機墊層材料及基板之不想要的露出等問題。因此,有可 能以相當低的成本來製造具有高可靠度的電子裝置。 因爲本發明能夠以幾種方式來予以具體化,而沒有違 離其精神或基本特性,所以本實施例及其相關的例子僅係 例舉說明而非限制的,因爲本發明的範疇係藉由附加之申 請專利範圍來予以界定,而非藉由在他們之前的敘述,並 且落在申請專利範圍之分界或者如此之分界的等同之物內 -38- (35) 1228381 的所有改變因此被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的這些及其他目的、樣態及實施例將參照下面 的圖形來做更詳細的說明。 圖1係一電路圖,顯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有機 電致發光裝置的配線結構; 圖2係一平面圖,示意顯示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電路 佈局及結構; 圖3係沿圖2之線A — B所取下的剖面圖; 圖4係沿圖2之線C 一 D所取下的剖面圖; 圖5係一放大圖,顯示圖3所示之剖面結構的基本部 件; 圖6 A係一剖面圖,顯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有 機電致發光裝置製造方法的第一步驟’其中’一多晶矽層 經由表面保護層而被形成於基板上; 圖6B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二步驟,其 中,多晶矽層遭受圖案化而形成矽層’其係覆蓋有一閘極 絕緣層; 圖6C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三步驟,其 中,源極和汲極區域被形成而相對於矽層,且一導電層被 形成以覆蓋閘極絕緣層的整個表面; 圖6D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四步驟,其 中,實施圖案化以形成閘極電極,且陰極電源線同時被形 -39- 1228381 (36) 成; 圖 6E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五步驟,其 中,使用遮罩來實施離子植入,以掺雜雜質進入矽層中; 圖 6F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六步驟,其 中,第一層間絕緣層被形成以覆蓋基板的整個表面,而後 藉由微影法以遭受圖案化,因此形成接觸孔於對應源極和 汲極電極的預定位置; 圖6 G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七步驟,其 中,一導電層被形成以覆蓋第一層間絕緣層; 圖6H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八步驟,其 中,導電層係使用遮罩而遭受圖案化以形成源極和汲極電 極; 圖61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九步驟,其 中,第一層間絕緣層被形成以覆蓋第一層間絕緣層; 圖6J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十步驟,其 中,藉由蝕刻而形成對應於汲極電極的接觸孔,穿透過第 二層間絕緣層; 圖6K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十一步驟,其 中,覆蓋基板的整個表面之透明導電層遭受圖案化以形成 圖素電極及假性圖案; 圖6L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十二步驟,其 中,一親液控制層被形成以覆蓋第二層間絕緣層上的圖素 電極及假性圖案; 圖6M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十三步驟,其 -40- (37) 1228381 中,有機層係藉由微影法或蝕刻而遭受圖案化,以便形成 有機組排層於親液控制層的預定位置,而後遭受電漿處 理,且其中,電洞傳輸層係藉由液滴排放、乾燥、及加熱 來予以形成的; 圖6N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十四步驟,其 中,發光層係藉由液滴排放、乾燥、及加熱有機組排層的 開口內部來予以形成的; 圖6 0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十五步驟,其 中’電子傳輸層係藉由液滴排放、乾燥、及加熱有機組排 層的開口內部來予以形成的; 圖6P係一剖面圖’顯示製造方法的第十六步驟,其 中,陰極係使用鋁,藉由蒸發或濺擊來予以形成的,且一 膠封基板也被形成,以膠封組件及元件於基板上;以及 圖7係一立體圖,顯示包含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電子 裝置(例如,可攜式電話)的外觀。 元件對照表 46 氮 氣 塡 充 層 50 陰 極 60 發 光 層 60R 紅 色 發 光 層 60G 綠 色 發 光 層 60B 藍 色 發 光 層 65B;65RG 電 子 傳 輸 層 -41 - (38)1228381 70 電洞傳輸層 80 掃描線驅動電路 90 檢驗電路 100 資料線驅動電路 10 1 掃描線 102 訊號線 1 03 電源線 110 功能層 112 切換T F T 113 電容元件 12 1 第一層 123 驅動T F T 241,251,261 石夕層 22 1 有機組排層 240a,310a,122a 區域 24 1 a 通道區域 241b,261b 低濃度源極區域 24 1 c,26 1 c 低濃度汲極區域 24 1 D,26 1 D 高濃度汲極區域 241S,261S 高濃度源極區域 242,2 52,262 閘極電極 243,2 5 3,263 源極電極 243 a,244a,23a 接觸孔 244,2 54,264 汲極電極 -42- (39)1228381 25 1D?25 1 S 低濃度雜質區域 28 1 表面保護層 282 閘極絕緣層 283 第一層間絕緣層 284 第二層間絕緣層 3 10,340 驅動電壓導體 3 20,3 5 0 驅動控制訊號導體 501 非晶矽層 502 閘極電極形成導電層 503 離子植入選擇遮罩 504 導電層 505 圖案化遮罩 1000 本體 -43-

Claims (1)

1228381 ⑴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造方法,該有機電致 發光裝置包含發光層在陽極與陰極之間,該方法包含步 驟: 在液相程序中,導入至少一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於發 光層與陰極之間;以及 形成電子傳輸層於發光層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 造方法,其中,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包含預定的成分,其 係選自鹼金屬、鹼土族金屬、及稀土族金屬的鹵化物或氧 化物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 造方法,其中,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係由LiF微粒被分散 於其中之分散溶液所做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 造方法,其中,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係由水溶液所做的, 而在該水溶液中,選自鹼金屬、鹼土族金屬、及稀土族金 屬的鹵化物或氧化物中之預定成分被溶解於水中。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到第4項任一項之有機電 致發光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發光層實現藍色發射。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 造方法,其中,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係由有機金屬錯合物 所做的。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 -44- (2) 1228381 造方法,其中,有機金屬錯合物爲/3 -二酮錯合物。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之有機電致發光 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發光層實現綠色及/或紅色發 射。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 造方法,其中,液相程序對應於液滴排放程序。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 造方法,其中,電子傳輸層具有範圍從〇 · 1 n m到2 0 η πί 的厚度。 1 1 .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造方法,包含步驟: 形成第一、第二、及第三陰極; 形成一藍色發光層於第一陰極上方; 形成一綠色發光層於第二陰極上方; 形成一紅色發光層於第三陰極上方; 在液相程序中,導入第一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其包 含一選自鹼金屬、鹼土族金屬、及稀土族金屬的鹵化物或 氧化物中之預定成分,以便形成第一電子傳輸層於藍色發 光層上;以及 在液相程序中,導入包含有機金屬錯合物之第二電子 傳輸層形成材料,以便分別形成第二及第三電子傳輸層於 綠色及紅色發光層上。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 製造方法,其中,第一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係由LiF微粒 被分散於其中之分散溶液所做的。 -45- (3) 1228381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 法’其中,有機金屬錯合物爲^一二酮錯合物。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 Μ ^ $法’其中,液相程序對應於液滴排放程序。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 製造方法’其中,第一、第二、及第三電子傳輸層具有範 圍從〇· 1 nm到20 nm的厚度。 16· —種包含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電子裝置,其包 含: 多個發光層,配置在陽極與陰極之間;以及 #個電子傳輸層,其係藉由在液相程序中,導入至少 ~ S子*傳輸層形成材料於發光層與陰極之間而被形成在發 光層上。 17· —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含: 多個發光層’配置在陰極與對應於圖素電極的陽極之 間,陰極和陽極係彼此相向配置;以及 多個電子傳輸層,其係藉由在液相程序中,導入至少 一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於發光層與陰極之間而分別被形成 在多個發光層上。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其中’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係依據液滴排放法來予以導 入’而藉由該液滴排放法,液滴被定位及排放在配置於圖 素電極上方之有機組排層之開口內的預定位置。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8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46 - (4) 1228381 其中,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係由選自鹼金屬、鹼土族金 屬、及稀土族金屬的鹵化物或氧化物中之預定成分所組成 的’使得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被導入於有機組排層之開口 中,以便形成電子傳輸層於實現藍色發射的發光層上。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8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其中’電子傳輸層形成材料係由被表示成MAn之化學式 的有機金屬錯合物所組成的(其中,Μ表示中心原子;A 表不配合基;及η表示中心原子μ的價數),電子傳輸層 形成材料被導入於有機組排層之開口中,以便形成電子傳 輸層於竇現紅色或綠色發射的發光層上。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其中’有機金屬錯合物對應於Θ -二酮錯合物,其中,中 心原子 Μ對應於 Ca,且配合基 A對應於乙醯丙酮 (acac) ° -47-
TW093101377A 2003-01-23 2004-01-19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with TWI22838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15102 2003-01-23
JP2003308968A JP4830254B2 (ja) 2003-01-23 2003-09-01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25785A TW200425785A (en) 2004-11-16
TWI228381B true TWI228381B (en) 2005-02-21

Family

ID=33032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01377A TWI228381B (en) 2003-01-23 2004-01-19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with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252570B2 (zh)
JP (1) JP4830254B2 (zh)
CN (2) CN101241879B (zh)
TW (1) TWI22838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26964B (zh) * 2008-09-17 2014-02-21 Hitachi High Tech Corp Organic EL mask cleaning device, organic EL display manufacturing device, organic EL display and organic EL mask cleaning method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22844B1 (en) * 2003-12-30 2009-11-24 Hipercon, Llc Metal fiber brush interface conditioning
KR100755398B1 (ko) * 2004-05-21 2007-09-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0499199C (zh) * 2004-07-12 2009-06-10 西安宝莱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改善有机薄膜元器件中有机膜电荷注入的方法
US20060066235A1 (en) * 2004-09-27 2006-03-30 Brody Thomas P Receptacles for inkjet deposited PLED/OLED device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20060103299A1 (en) * 2004-11-15 2006-05-18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as an electrode for a light emitting diode &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KR100700650B1 (ko) * 2005-01-05 2007-03-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6235492A (ja) 2005-02-28 2006-09-07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4760063B2 (ja) * 2005-03-09 2011-08-3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有機化合物層の積層方法、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462081B2 (ja) 2005-03-18 2010-05-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4438685B2 (ja) * 2005-05-23 2010-03-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とその形成方法、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6339328A (ja) * 2005-06-01 2006-12-14 Seiko Epson Corp 電子デバイス用基板、電子デバイス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268744B (en) * 2005-06-02 2006-12-11 Ritdisplay Corp A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EP1760798B1 (en) * 2005-08-31 2012-01-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548301B2 (ja) * 2005-10-21 2010-09-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0647339B1 (ko) * 2006-01-11 2006-1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평판표시장치
KR100647340B1 (ko) * 2006-01-11 2006-1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평판표시장치
GB2434915A (en) * 2006-02-03 2007-08-08 Cdt Oxford Ltd Phosphoescent OLED for full colour display
GB2436163A (en) 2006-03-10 2007-09-19 Seiko Epson Corp Device fabrication by ink-jet printing materials into bank structures, and embossing tool
JP5402642B2 (ja) * 2007-11-12 2014-01-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338266B2 (ja) * 2007-11-20 2013-1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09104488A1 (ja) * 2008-02-20 2009-08-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白色発光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7786481B2 (en) * 2008-08-26 2010-08-31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KR101097454B1 (ko) * 2009-02-16 2011-12-23 네오뷰코오롱 주식회사 Oled 패널의 화소 회로,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및 oled 패널의 구동 방법
JP5190709B2 (ja) * 2009-02-20 2013-04-2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45265B1 (ko) * 2009-05-29 2011-06-29 네오뷰코오롱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DE102011080620B4 (de) * 2011-08-08 2014-06-0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für die Beschichtung eines Isolationsbauteils und Isolationsbauteil sowie elektrisch leitfähiges Heizkabel
JP2013200941A (ja) * 2012-03-23 2013-10-03 Konica Minolta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998745B2 (ja) * 2012-08-24 2016-09-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照明装置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156797B2 (ja) * 2013-08-22 2017-07-05 国立大学法人山形大学 有機電子デバイス
KR101664007B1 (ko) * 2014-12-31 2016-10-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624094B (zh) * 2015-11-30 2018-05-11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二極體及包含該有機發光二極體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WO2017126677A1 (en) * 2016-01-20 2017-07-27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Non-aqueous ink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and uses thereof in organic electronics
BR112018017217A2 (pt) * 2016-03-01 2019-04-16 Daicel Corporation método para produzir ácido acético
CN107293646B (zh) * 2016-04-13 2019-09-03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23751B (zh) * 2017-04-28 2019-04-1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
KR102577043B1 (ko) * 2017-12-11 2023-09-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CN109887957B (zh) * 2019-01-29 2021-01-0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背板结构
CN115191012B (zh) * 2020-02-28 2023-09-01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36436B2 (ja) 1996-06-19 2000-04-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型有機el表示体の製造方法
JP3899566B2 (ja) * 1996-11-25 2007-03-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395409B2 (en) * 1997-09-29 2002-05-28 Minolta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3743630B2 (ja) * 1998-03-17 2006-0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薄膜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6631147B2 (en) * 1998-09-14 2003-10-07 Optc Co., Ltd. Organic semiconductor laser device
JP3741340B2 (ja) * 1998-09-21 2006-02-01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1,2,4−オキサ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からなる有機発光素子材料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発光素子
JP2000252076A (ja) 1999-03-03 2000-09-14 Honda Motor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252079A (ja) 1999-03-03 2000-09-14 Honda Motor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060493A (ja) * 1999-08-23 2001-03-0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を用いた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01041229A1 (en) 1999-11-29 2001-06-0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JP2001284055A (ja) * 2000-03-29 2001-10-12 Honda Motor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860052B2 (ja) * 2000-05-12 2012-01-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
US6905784B2 (en) * 2000-08-22 2005-06-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SG118110A1 (en) * 2001-02-01 2006-01-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element
US20020130612A1 (en) * 2001-03-13 2002-09-19 Morrissy Joseph Hourigan Display device formed of a multi-color light emitting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4733285B2 (ja) * 2001-04-09 2011-07-27 オプト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0431193C (zh) * 2001-06-06 2008-11-05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JP4522698B2 (ja) * 2001-08-30 2010-08-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
GB0202997D0 (en) * 2002-02-08 2002-03-27 Elam T Ltd Method for forming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US7164155B2 (en) * 2002-05-15 2007-01-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4116347B2 (ja) * 2002-07-08 2008-07-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被膜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4172090A (ja) * 2002-10-31 2004-06-17 Seiko Epson Corp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26964B (zh) * 2008-09-17 2014-02-21 Hitachi High Tech Corp Organic EL mask cleaning device, organic EL display manufacturing device, organic EL display and organic EL mask clean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25800A (zh) 2004-09-01
JP2004247279A (ja) 2004-09-02
CN101241879B (zh) 2010-09-01
TW200425785A (en) 2004-11-16
CN100413116C (zh) 2008-08-20
CN101241879A (zh) 2008-08-13
JP4830254B2 (ja) 2011-12-07
US7252570B2 (en) 2007-08-07
US20040207312A1 (en) 2004-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28381B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with
KR101011346B1 (ko) 발광 장치 및 그 제작 방법
JP4182467B2 (ja) 回路基板、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6633121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7659011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CN103681746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8063553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651916B2 (ja)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JP2003316296A (ja) 回路基板、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
KR20030038431A (ko) 전기 광학 장치, 막상 부재, 적층막, 저굴절율막, 다층적층막, 전자 기기
GB2416919A (en) Liquid electrodes for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JP4545385B2 (ja)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US7514115B2 (en) Method of forming thin film of organometallic compound, thin film of organometallic compou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oelectronic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organo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259575B (en) Circuit board,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machine
JP2005085731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TWI260186B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656074B2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5079064A (ja) 有機el装置、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4171943A (ja)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JP4837227B2 (ja) 成膜装置
JP2003323138A (ja) 回路基板、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
JP2005063834A (ja) 有機el装置、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5056757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電子機器
JP2006113598A (ja) 回路基板、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6186155A (ja) 有機el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