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24819B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24819B
TWI224819B TW93101487A TW93101487A TWI224819B TW I224819 B TWI224819 B TW I224819B TW 93101487 A TW93101487 A TW 93101487A TW 93101487 A TW93101487 A TW 93101487A TW I224819 B TWI224819 B TW I2248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tage process
isolation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sco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3101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525639A (en
Inventor
Neng-Kuo Chen
Teng-Chun Tsai
Hsiu-Chuan Chu
Chih-An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931014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22481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248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24819B/zh
Publication of TW200525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25639A/zh

Links

Landscapes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Description

1224819 五、發明說明(1)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製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 種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在半導體元件之積集度日趨緊密的今日,元件之間的 隔離變得十分重要,為防止相鄰的元件發生短路,通常會 在其間加入隔離層。此隔離層之製作,在傳統上,較普遍 的技術係為區域局部氧化法(L 0 C 0 S ),此方法能夠以較低 的成本’獲得信賴度南且有效之元件隔離結構。然而’區 域局部氧化法仍具有多項缺點,包括由應力之產生所衍生 出之相關問題,以及LOCOS場隔離結構之周圍鳥嘴區 (Bird’s Beak)的形成等。其中,鳥嘴區之形成對元件積 集度之提升是最不利的。有鑑於此,係發展出其他之元件 隔離方法。現今較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係為淺溝渠隔離結 構製程。 第1 A圖至第1 C圖是繪示習知一種淺溝渠隔離結構之製 造流程剖面示意圖。請參照第1 A圖,提供依序形成有墊氧 化層(Pad Oxide Layer)102 罩幕層(Mask Layer)104 的基 底1 0 0,其中罩幕層1 0 4係由氮化矽層1 0 1與氧化矽層1 0 3所 構成。接著,蝕刻罩幕層1 0 4、墊氧化層1 0 2與基底1 0 0, 以形成溝渠1 0 6。 接著,請參照第1 B圖,進行熱氧化製程,以於溝渠 106之表面上形成氧化石夕襯層(Liner Oxide Layer)108。 之後,於基底1 0 0上沉積一層至少填滿溝渠1 0 6之氧化矽絕
12335twf.ptd 第8頁 1224819 五、發明說明(2) 緣層1 1 0。 然後’請參照第1 c圖,以氮化矽層1 0 1為研磨終止 層’進行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 i sh i ng, CMP)製程,以移除溝渠丨〇6以外之絕緣層1 1 〇 與氧化矽層1 0 3,而形成絕緣層1 1 〇 a。繼之,進行濕式蝕 刻製程,以移除罩幕層1 〇 4與墊氧化層1 〇 2。 然而’在移除罩幕層1 〇 4與墊氧化層1 0 2的過程中,濕 式蝕刻製程所使用之蝕刻液會侵蝕絕緣層1 1 〇 a,而造成溝 渠1 0 6之邊角處凹陷(D i v 〇 t) 1 1 2。此凹陷1 1 2會累積電荷, 繼之在積體電路中造成元件之次啟始漏電流 (Sub-Threshold Leakage Current),而造成所謂的頸結 效應(Kink Effect)或是閘極誘導汲極漏電(Gate Induced Drain Leakage,GIDL)效應,進而使得元件的可靠度與良 率降低。 雖然目前係發展出數種能夠解決上述之凹陷問題的方 法,其例如是利用回蝕刻,以使罩幕層内縮 (Pull-Back),來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或是利用襯層之 形成,來修補因姓刻溝渠所造成的缺陷,並且同時使該處 之應力獲得釋放,以改善上述的問題。然而,隨著元件尺 寸愈來愈小,以及元件特性規格日趨嚴格,上述之補救方 式已無法滿足未來產品的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上 述之凹陷的問題,並且避免元件漏電,已成為9〇及90次奈 米(Sub-90nm Technology Node)製程中,重要的製程能力 指標之一。
12335twf.ptd 第9頁 1224819 五、發明說明(3) 【發明内容】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淺溝渠隔離 結構的製造方法,以解決在習知製程中,易於溝渠邊角處 產生凹陷的問題。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造 方法,以使得所填入之絕緣層具有較佳之緻密度。 本發明提出一種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造方法,此方法 係先提供基底,且此基底上係已形成有圖案化之墊氧化層 與罩幕層,以及於此基底中係已形成有至少一溝渠,而且 此墊氧化層與此罩幕層係暴露出此溝渠。之後,於溝渠的 表面上形成襯層。接著,進行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 (High Density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 H D P - C V D )製程,以於基底上形成至少填滿溝渠之絕緣層。 其中,此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包括第一階段製程 以及第二階段製程,且此第二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大 於此第一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而且其沈積/蝕刻比 小於第一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之後,移除溝渠以外 之絕緣層。繼之,移除罩幕層。然後,移除墊氧化層。 本發明提出一種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造方法,此方法 係先提供基底,且此基底上係已形成有圖案化之墊氧化層 與罩幕層,以及於此基底中係已形成有至少一溝渠,而且 此墊氧化層與此罩幕層係暴露出此溝渠。然後,對罩幕層 進行回蝕刻製程,以使此罩幕層内縮移(Pul 1-Back)。之 後,於溝渠的表面上形成襯層。接著,進行高密度電漿化
12335twf.ptd 第10頁 1224819 五、發明說明(4) 學氣相沈積製程,以於基底上形成至少填滿溝渠之絕緣 層。其中,此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包括第一階段 製程以及第二階段製程,且此第二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 率大於此第一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而且其沈積/ # 刻比小於第一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之後,移除溝渠 以外之絕緣層。繼之,移除罩幕層。然後,移除墊氧化 層。 由於本發明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造方法,在進行第 二階段之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時,其偏壓射頻功 率大於第一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以及/或是其沈積/ 蝕刻比小於第一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因此所填入之 絕緣層具有較佳的緻密度。而且,由於所填入之絕緣層其 品質較佳,因此,因移除罩幕層與墊氧化層而於溝渠邊角 所產生之凹陷程度較為輕微,甚至不會產生凹陷。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 顯易懂,下文特舉一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 細說明如下: 【實施方式】 第2 A圖至第2 F圖所示,其繪示依照本發明一較佳實施 例的一種淺溝渠隔離結構之製造流程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第2 A圖,本發明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造方法 係先提供基底2 0 0。然後,於基底2 0 0上依序形成全面性的 墊氧化層202與罩幕層204。其中,墊氧化層202的材質例 如是氧化石夕,而其形成方法例如是進行熱氧化製程,而形
12335twf.ptd 第11頁 1224819 五、發明說明(5) 成之。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罩幕層2 0 4係由下層之氮化 石夕層201與上層之氧化石夕層203所構成。其中,氮化石夕層 2 0 1的形成方法例如是進行化學氣相沉積製程,而形成 之。此外,氧化矽層2 0 3的形成方法例如是利用四乙基矽 酸酯(Tetra-Ethyl-Ortho-Silicate,TEOS)來進行化學氣 相沈積製程,而於氮化矽層2 0 1上形成之。另外,在另一 較佳實施例中,罩幕層2 0 4例如是僅由氮化矽層2 0 1所構 成。 接著,請參照第2 B圖,圖案化氧化矽層2 0 3、氮化矽 層201與墊氧化層202,以暴露出預定形成溝渠處之基底 2 0 0表面。然後,以圖案化之氧化矽層2 0 3、氮化矽層2 0 1 與墊氧化層2 0 2為蝕刻罩幕,蝕刻基底2 0 0,以形成溝渠 2 0 8 ° 之後,請繼續參照第2 B圖,於溝渠2 0 8的表面上形成 襯層2 1 0。其中,襯層2 1 0的材質例如是氧化矽,而其形成 方法例如是進行熱氧化製程,而形成之。值得一提的是, 於此所形成之襯層2 1 0可以使得溝渠2 0 8之邊角圓化,進而 使得應力能夠獲得釋放。此外,所形成之襯層2 1 0還能夠 修補在上述蝕刻溝渠2 0 8的蝕刻製程中,對基底2 0 0所造成 之損傷。 接著,請參照第2 C圖,進行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 製程之第一階段製程,以形成絕緣保護層2 1 2,且絕緣保 護層2 1 2係覆蓋住基底2 0 0上已形成之結構。其中,絕緣保 護層2 1 2的材質例如是氧化矽。此外,高密度電漿化學氣
12335twf.ptd 第12頁 1224819 五、發明說明(6) 相沈積製程之偏壓射頻功率例如是小於2 5 0 0瓦,其較佳例 如是介於9 0 0至2 5 0 0瓦。另外,沈積/蝕刻比例如是大於 1 〇,其較佳例如是介於1 〇至2 0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此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之所 使用之偏壓射頻功率係用以控制電漿方向性,並提供轟擊 (Bombardment),而使得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機台同 時具有沈積和蝕刻效果。而且,利用此高密度電漿化學氣 相沈積製程所形成之絕緣保護層2 1 2,可以覆蓋住基底2 0 0 上已形成之結構,如此可以避免這些結構遭受後續之第二 階段的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的損傷。 接著,請參照第2 D圖,進行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 製程之第二階段製程,以於基底2 0 0上形成至少填滿溝渠 2 0 8之絕緣層2 1 4。其中,絕緣層2 1 4的材質例如是與絕緣 保護層2 1 2相同,其例如是氧化矽。此外,高密度電漿化 學氣相沈積製程之偏壓射頻功率例如是大於2 5 0 0瓦,其較 佳例如是介於2 5 0 0至3 3 0 0瓦。另外,沈積/蝕刻比例如是 小於1 0,其較佳例如是介於5至1 0之間。 同樣地,在此所進行之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 程,其所使用之偏壓射頻功率係用以控制電漿方向性,並 提供轟擊,而使得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機台同時具有 沈積和蝕刻效果。而且,由於第二階段製程所使用之偏壓 射頻功率大於第一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且其沈積/ 蝕刻比小於第一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因此其轟擊效 果會大於第一階段製程之轟擊效果,進而使得所沈積之絕
12335twf.ptd 第13頁 1224819 五、發明說明(7) 緣材料其緻密度較佳。除此之外,雖然第二階段製程之沈 積/蝕刻比小於第一階段製程之沈積/蝕刻比,但是由於此 比值之減少是由於#刻速率增大所致,亦即沈積速率不會 受到影響,因此不會影響製程之產能。 之後,請參照第2 E圖,移除溝渠2 0 8以外之絕緣層2 1 4 與絕緣保護層2 1 2,且在本實施例中,此移除步驟更包括 將氧化矽層2 0 3 —併移除。其中,移除的方法例如是以氮 化矽層2 0 1為研磨終止層,進行化學機械研磨製程,而移 除之,並且形成包括有絕緣層2 1 4 a與絕緣保護層2 1 2 a之絕 緣填充層2 1 6。 繼之,請繼續參照第2 E圖,移除氮化矽層2 0 1。其中 移除的方法例如是使用熱鱗酸(Η 〇 t P h 〇 s p h 〇 r i c A c i d )作 為蝕刻劑,以進行濕式蝕刻製程而移除之。然後,移除墊 氧化層2 0 2。其中移除的方法例如是使用氫氟酸(HF ) 作為 蝕刻劑,以進行濕式蝕刻製程而移除之。值得注意的是, 由於先前所沈積之絕緣層2 1 4 (即絕緣填充層2 1 6 )其品質較 佳,因此在移除氮化矽層2 0 1與墊氧化層2 0 2時,於溝渠 208之邊角處所產生之凹陷程度較為輕微(甚至不會產生凹 陷)。 此外,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在形成溝渠2 0 8之後(如 第2A圖所示),以及在形成襯層210之前(如第2B圖所示), 更包括對罩幕層2 0 4進行回蝕刻製程,以得到如第2 F圖所 示之結構。其中,回蝕刻製程可使得罩幕層2 0 4與墊氧化 層2 0 2内縮移。關於此回蝕刻製程之詳細說明是,此回蝕
12335twf.ptd 第14頁 1224819 五、發明說明(8) 製程主要是以移除溝渠2 0 8之開口側壁處的部分氮化矽層 2 0 1為主,不過由於蝕刻液亦會同時對氧化矽層2 0 3與墊氧 化層202造成程度不一的侵蝕,因此會造成氧化矽層203、 氮化矽層201與墊氧化層202程度不一之内縮移,進而裸露 出溝渠2 0 8邊角處之基底2 0 0表面。如此將有助於後續之填 溝製程,並且有助於溝渠208之邊角圓化(Corner R〇u n d i n g )。當然,在回#刻之後,亦同樣地繼續進行第 2 C圖至第2 E圖之製程,以完成淺溝渠隔離結構。 為了證明本發明確實可以改善溝渠之邊角處凹陷的問 題,並且減少元件漏電之發生,以下係使用不同之偏壓射 頻功率來進行上述之沈積製程’並將所得之晶圓進行接面 漏電量之量測,其結果如第3圖所示。 第3圖所示,是繪示使用不同之偏壓射頻功率來進行 沈積製程所得之不同編號之晶圓其接面漏電量之量測結果 圖。其中橫軸係表示所量測之晶圓標號,縱軸係表示接面 漏電量(單位:安培),且在第3圖中,所區分之4個區域係 表示利用習知之偏壓射頻功率與本發明之偏壓射頻功率所 得之晶圓其接面漏電量之量測結果,由左至右係分別為正 常偏壓射頻功率(習知)、高偏壓射頻功率(本發明)、正常 偏壓射頻功率(習知)以及正常偏壓射頻功率(習知)。 由第3圖之量測結果可知,利用本發明之高偏壓射頻 功率所得之晶圓,其接面漏電量係小於全程利用正常偏壓 射頻功率所得之晶圓其接面漏電量。因此,本發明的方法 的確能夠提升所沈積之絕緣層的緻密度,進而有效改善習
㈣ U
12335twf.ptd 第15頁 1224819 五、發明說明(9) 知之漏電的問題。 另外,在移除罩幕層與墊氧化層之後,係利用掃描式 電子顯微鏡對所得之淺溝渠隔離結構進行攝影,其所得之 照片圖如第4 A圖與第4 B圖所示。其中,第4 A圖是使用習知 之正常偏壓功率進行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程所得之淺溝渠 隔離結構的照片圖,而第4 B圖是使用本發明之高偏壓功率 進行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程所得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照片 圖。 由第4 A圖與第4 B圖可知,利用本發明之高偏壓射頻功 率所得之淺溝渠隔離結構,其在溝渠邊角之凹陷4 0 2,相 較習知的凹陷4 0 0確獲得改善。之後,更進一步對溝渠邊 角所產生之凹陷4 0 0、4 0 2進行深度之量測。其中,利用正 常偏壓射頻功率所得之淺溝渠隔離結構,在溝渠邊角之凹 陷4 0 0的深度約為1 6 0 . 7埃,而利用本發明之高偏壓射頻功 率所得之淺溝渠隔離結構,在溝渠邊角之凹陷4 0 2的深度 卻僅有7 3埃。因此,本發明的方法的確能夠有效改善習知 於溝渠邊角產生凹陷的問題。 綜上所述,本發明至少具有下面的優點: 1 .由於本發明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造方法,在進行 第二階段之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時,其偏壓射頻 功率大於第一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以及/或是其沈 積/蝕刻比小於第一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因此所填入 之絕緣層具有較佳的緻密度。而且,由於所填入之絕緣層 其品質較佳,因此,因移除罩幕層與塾氧化層而於溝渠邊
12335twf.ptd 第16頁 1224819 五、發明說明(ίο) 角所產生之凹陷程度較為輕微,甚至不會產生凹陷。 2 .使用本發明之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法,不但可 以沈積緻密度較佳的絕緣層,還可以改善此高密度電漿化 學氣相沈積法的填溝(Gap Fi 1 1 )能力。 3 .本發明並不只限於二步驟之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 積製程的應用,其亦可應用於二步驟以上之高密度電漿化 學氣相沈積製程。亦即,只需在二步驟以上之高密度電漿 化學氣相沈積製程的最後一步驟採用本發明之第二階段之 製程參數,即可形成緻密度較佳之絕緣層。 4.在本發明之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中,雖然 第二階段製程之沈積/蝕刻比小於第一階段製程之沈積/蝕 刻比,但是由於此比值之減少是由於#刻速率增大所致, 亦即沈積速率不會受到影響,因此不會影響製程之產能。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 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 和範圍内,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 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2335twf.ptd 第17頁 1224819 圖式簡單說明 第1 A圖至第1 C圖是習知的一種淺溝渠隔離結構之製造 流程剖面示意圖。 第2 A圖至第2 F圖是依照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 淺溝渠隔離結構之製造流程剖面示意圖。 第3圖是使用不同之偏壓射頻功率來進行沈積製程所 得之不同編號之晶圓其接面漏電量之量測結果圖。 第4 A圖與第4 B圖是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對所得之淺 溝渠隔離結構進行攝影所得之照片圖,其中第4 A圖是使用 習知之正常偏壓功率進行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程所得之淺 溝渠隔離結構的照片圖,第4 B圖是使用本發明之高偏壓功 率進行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程所得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照 片圖。 【圖式標 記說曰/ Η 100 >200 基 底 101 >20 1 氮 化 矽 層 102 > 202 墊 氧 化 層 103 > 203 氧 化 矽 層 104 、204 罩 幕 層 106 >208 溝 渠 108 >210 襯 層 110、2 1 4、2 1 4 a :絕緣層 112 、400 、402 :凹陷 2 1 2、2 1 2 a :絕緣保護層 2 1 6 :絕緣填充層
12335twf.ptd 第18頁

Claims (1)

1224819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基底,該基底上係已形成有圖案化之一墊氧化 層與一罩幕層,以及於該基底中係已形成有至少一溝渠, 且該墊氧化層與該罩幕層係暴露出該溝渠; 於該溝渠的表面上形成一襯層; 進行一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以於該基底上 形成至少填滿該溝渠之一絕緣層,其中該高密度電漿化學 氣相沈積製程包括一第一階段製程以及一第二階段製程, 且該第二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大於該第一階段製程的 偏壓射頻功率,而且該第二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小於 該第一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 移除該溝渠以外之該絕緣層; 移除該罩幕層;以及 移除該墊氧化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 造方法,其中該第一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係介於9 0 0 至2 5 0 0瓦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 造方法,其中該第二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係介於2 5 0 0 至3 3 0 0瓦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 造方法,其中該第一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係介於1 〇至 2 0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
12335twf.ptd 第19頁 1224819 六、申請專利範圍 造方法,其中該第二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係介於5至1 0 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 造方法,其中該第二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係介於2 5 0 0 至3 3 0 0瓦之間,且該第二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係介於5 至1 0之間。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 造方法,其中該絕緣層的材質包括氧化矽。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 造方法,其中該罩幕層係由下層之一氮化矽層與上層之一 氧化;5夕層所構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 造方法,其中在移除該溝渠以外之該絕緣層的步驟中,更 包括移除該氧化矽層。 1 0. —種淺溝渠隔離結構的製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基底,該基底上係已形成有圖案化之一墊氧化 層與一罩幕層,以及於該基底中係已形成有至少一溝渠, 且該墊氧化層與該罩幕層係暴露出該溝渠; 對該罩幕層進行一回#刻製程,以使該罩幕層内縮移 (Pull-Back); 於該溝渠的表面上形成一襯層; 進行一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以於該基底上 形成至少填滿該溝渠之一絕緣層,其中該高密度電漿化學 氣相沈積製程包括一第一階段製程以及一第二階段製程,
12335twf.ptd 第20頁 1224819 六、申請專利範圍 且該第二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大於該第一階段製程的 偏壓射頻功率,而且該第二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小於 該第一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 移除該溝渠以外之該絕緣層; 移除該罩幕層;以及 移除該塾氧化層。 1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 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係介於 9 0 0至2 5 0 0瓦之間。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 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係介於 2 5 0 0至3 3 0 0瓦之間。 1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 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係介於1 0 至2 0之間。 1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 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係介於5至 1 0之間。 1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 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階段製程的偏壓射頻功率係介於 2 5 0 0至3 3 0 0瓦之間,且該第二階段製程的沈積/蝕刻比係 介於5至1 0之間。 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 製造方法,其中該絕緣層的材質包括氧化矽。
12335twf.ptd 第21頁 1224819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 製造方法,其中該罩幕層係由下層之一氮化矽層與上層之 一氧化矽層所構成,且該回蝕刻製程係移除該溝渠之開口 側壁處的部分該氮化矽層。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所述之淺溝渠隔離結構的 製造方法,其中在移除該溝渠以外之該絕緣層的步驟中, 更包括移除該氧化矽層。
12335twf.ptd 第22頁
TW93101487A 2004-01-20 2004-01-20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TWI224819B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3101487A TWI224819B (en) 2004-01-20 2004-01-20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3101487A TWI224819B (en) 2004-01-20 2004-01-20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224819B true TWI224819B (en) 2004-12-01
TW200525639A TW200525639A (en) 2005-08-01

Family

ID=34570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3101487A TWI224819B (en) 2004-01-20 2004-01-20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224819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25639A (en) 2005-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28727B1 (en) Method to form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 with rounded corners and reduced trench oxide recess
TWI247377B (en) Integrated circuits having adjacent p-type doped regions having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s without liner layers therein therebetween and methods of forming same
US20070111467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trench using hard mask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isolation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060252228A1 (en)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having reduced dislocation density
JPH11340313A (ja) トレンチ隔離形成方法
US6583025B2 (en) Method of forming a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comprising annealing the oxidation barrier layer thereof in a furnace
JP2000124303A (ja) トレンチ隔離の製造方法
US7611950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i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6040232A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KR100825014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소자분리막 제조방법
TWI234228B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US7795110B2 (en) Trench isolation type semiconductor device which prevents a recess from being formed in a field region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0477154C (zh) 浅沟槽隔离结构的制造方法
KR100403627B1 (ko) 트랜치 소자분리 방법
TWI336918B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US6180492B1 (en) Method of forming a liner for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US6503815B1 (en) Method for reducing stress and encroachment of sidewall oxide layer of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TWI224819B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US20050159007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JP2000031261A (ja) 半導体装置のトレンチ隔離形成方法
KR20070008114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소자분리막 제조방법
KR100321174B1 (ko) 반도체장치의 소자분리막 형성방법
TW459339B (en)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process for preventing the corner form exposing
KR20010019185A (ko) 트렌치 격리 제조 방법
KR20010008560A (ko) 반도체소자의 소자분리막 형성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