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83422B - Optical deflection elements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deflection elements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583422B TW583422B TW092102184A TW92102184A TW583422B TW 583422 B TW583422 B TW 583422B TW 092102184 A TW092102184 A TW 092102184A TW 92102184 A TW92102184 A TW 92102184A TW 583422 B TW583422 B TW 58342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degrees
- plane
- inclination angle
- ang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8—Linear indentations or grooves, e.g. arc-shaped grooves or meandering grooves, extending over the full length or width of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583422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頜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邊緣照明(edge light)方式之光源裝 置以及其所使用的光偏向元件,此係構成在筆記型個人電 腦、液晶電視機、行動電話機、携帶資訊終端等以顯示部 加以使用之液晶顯示裝置等,特別係關於配置在導光體之 出光面側之光偏向元件的改良。 先前技術 近年來,彩色液晶顯示裝置係以携帶用筆記型個人電 腦或個人電腦等之監視器(monitor),或者爲液晶電視機或 視頻(video)—體型液晶電視機,行動電話機,携帶資訊終 端等之顯示部,在種種領域加以使用。又,隨資訊處理量 之增大化,需求之多樣化,對應多媒體等,盛行液晶顯示 裝置之大畫面化,高精細化等。 液晶顯示裝置基本上係由後照光(back light)部與液晶 顯不兀件部所構成。後照光部係有在液晶顯示元件部之正 下面配置光源之正下面方式或使光源以對向配置於導光體 之側端面的邊緣照明方式,從液晶顯示裝置之微型化觀黑占 較多用邊緣照明方式。 可是,近年來,對比較小畫面尺寸之顯示裝置其觀察 方向範圍比較狹窄例如行動電話機之顯示部所使用之液晶 顯示裝置等,從低減耗電之觀點,對邊緣照明方式之後照 光部,爲有效利用從一次光源所發出之光量,而利用盡量 使從畫面出射之光束的發散角度變小,以使光集中於所胃 10833pif.doc/008 6 583422 之角度範圍加以出射。 一種光源裝置係使用於此種觀察方向範圍有所限定之 顯示裝置,爲提高一次光源之光量的利用效率減低消耗電 力以集中在比較狹窄範圍進行光出射的光源裝置,本案之 申請案人在日本專利特開2001-143515號公報提案使用鄰 接於導光體之出射光面在兩面具有棱鏡形成面之稜鏡薄層 (prism sheet)。此兩面棱鏡薄層係在一方之面的入光面及 他方之面的出光面各形成互相平行的複數稜鏡列,使入光 面與出光面之稜鏡列方向一致且彼此稜鏡列配置於對應位 置。藉此,從導光體之光出射面對該光出射面在傾斜之方 向可使具有出射光峰値(peak),分布於適宜角度範圍所出 射之光,從稜鏡薄層之入光面的一方之稜鏡面入射在他方 之稜鏡面經內面反射,更在受出光面之稜鏡之折射作用’ 可使光向比較狹窄之所要方向集中出射。 依照此種光源裝,雖可使在狹窄角度範圍集中出射, 使用爲光偏向元件之稜鏡薄層必要使在兩面互相平行之複 數稜鏡列,以入光面與出光面之稜鏡列方向一致且彼此稜 鏡列配置於對應位置,此種成形成爲複雜。 發明內容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光偏向元件及光源裝置,使 出射光之分布控制非常狹窄,可提昇一次光源之光量的利 用效率(即,使從一次光源發出之光向所要之觀察方向集 中出射的效率變高)而且以簡單化之結構容易提昇畫像形 成用照明的品質之光偏向元件及光源裝置。 7 10833pif.doc/008 583422 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係具有入光面與出光面。其中, 入光面係使光入射,出光面係位置於入光面之相反側,使 入射光加以出射,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入光面係由兩稜鏡 面所構成之稜鏡列以互相大略並列複數排列,該稜鏡列之 至少一方之棱鏡面係由兩個傾斜角互異之平面所構成,位 置愈近上述出光面側之平面其傾斜角愈大,位置最近於上 述出光面之平面的傾斜角與從上述出光面最遠之平面的傾 斜角之差爲15度以下。 又,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係具有入光面與出光面,其 中,入光面係使光入射,出光面係位置於入光面之相反側, 使入射光加以出射,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入光面係由兩稜 鏡面所構成之稜鏡列以互相大略並列複數排列,該稜鏡列 之至少一方之稜鏡面係由三個傾斜角互異之平面所構成, 位置愈近於上述出光面側之平面其傾斜角愈大。 又,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係具有入光面與出光面,其 中,入光面係使光入射,出光面係位置於入光面之相反側, 使入射光加以出射,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入光面由兩個稜 鏡面所構成之稜鏡列係以互相大略並列複數排列,該稜鏡 列之至少一方之稜鏡面係由兩個傾斜角互異之凸曲面所構 成,位置愈近於上述出光面側之凸曲面其傾斜角愈大。 又’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係以一方之面爲入光面而 且以ί反相側之面爲出光面,在上述入光面係形成以互相 並列排列之複數稜鏡列,該稜鏡列係具有第一稜鏡面與第 二稜鏡面之兩個稜鏡面,至少上述第二稜鏡面之位置於上 10833pif.doc/008 8 583422 述稜鏡列的頂部側之一部分係由大略爲平面所構成,位置 於上述出光面側之其他部分係成爲凸曲面形狀之光偏光元 件,其特徵在於,從上述稜鏡列之頂部至凸曲面形狀部之 高度(h)對上述稜鏡列之高度(H)的比率(h/H)係爲25〜60%。 更且,本發明之光源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一次光 源、導光體與上述光偏向元件,其中,導光體係使該一次 光源所發出之光加以導光並且具有使從上述一次光源所發 出之光加以入射之光入射面及經導光之光加以出射之光出 射面,上述光偏向元件係鄰接配置於該導光體之光出射 面。 如以上說明,依照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光源裝置,藉由 使形成於光偏向元件之入光面的稜鏡列之至少一方的稜鏡 面由傾斜角相異之複數平面或凸曲面所構成時,可使從一 次光源所發出之光能以高效率(一次光源之光量的利用效 率)向所要觀察之方向加以集中射出。 又,依照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光源裝置,藉由使形成 於光偏向元件之入光面的稜鏡列之至少一方的稜鏡面由入 光面側之大略平面部與出光面側之凸曲面形狀部所構成 時,可使從一次光源所發出之光向所要觀察方向能以高效 率加以集中出射,並且光偏向元件之出光面係以平坦面加 以簡樸化能容易加以成形。 爲^讓本發明之上述原理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 明顯易懂,下文特舉一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 詳細說明如下: 10833pif.doc/008 9 583422 實施方式 以下,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光源裝置的面光源裝置之一實 施形態的模式斜視圖。如第1圖所示,本發明之面光源裝 置係由導光體3、一次光源1、光偏向元件4、光擴散元件 6及光反射元件5所構成。其中,導光體3係至少以一側 端面爲光入射面31,以與此大略直交之一表面爲光出射面 33,一次光源1係以對向配置於此導光體3之光入射面31 以光源反射器(reflector)〗所覆蓋,光偏向元件4係配置於 導光體3之光出射面上,光擴散元件6係配置於光偏向元 件4之出光面上,光反射元件5係以對向配置於導光體3 之光出射面33的相反側之背面34。 導光體3係配置與XY面平行,其全體呈爲矩形板狀。 導光體3係具有四個側端面,其中以與YZ面平行之一對 側端面中之至少一側端面爲光入射面31。光入射面31係 以與光源1對向配置,從光源1發出之光係從光入射面31 入射於導光體3內。在本發明,例如,在與入射面31對 向之側端面32等的其他側端面也可對向配置光源。 大略直交於導光體3之光入射面31的兩主面係各位置 於與XY面大略平行,任何一方之主面(在圖中爲上面)爲 光出射面33。在光出射面33及背面34中之至少一方的面, 係藉ί給與指向性光出射機能部等,使從光入射面31入 射之光在導光體3中一面導光一面從光出射面33使在直 交於光入射面31及光出射面33之面(ΧΖ面)內之出射光光 10833pif.doc/008 10 度分布具有指向性之光加以出射。其中,指向性光出射機 能部係由粗面所成之指向性光出射機能部或稜鏡列、雙凸 透鏡(lenticular lens)列、斷面V字狀之溝等之多數透鏡列 與光入射面31大略平行以並列所形成之透鏡面加以構成。 在此XZ面內的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峰値(peak)方向與光出 射面33所成之角度爲a時,此角度a係以10〜40度爲宜, 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係以10〜40度爲宜。 在導光體3之表面所形成之粗面或透鏡列,由 IS04287/1-1984之平均傾斜角0 a係以在〇·5〜15度之範圍 時,對圖謀光出射面33內之輝度均齊度觀點較好。平均 傾斜角<9 a再好係在1〜2度之範圍,更好係在1.5〜11度之 範圍。此平均傾斜角0 a係由導光體3之厚度⑴與入射光 傳導方向之長度(L)的比(L/t)以設定最適範圍爲宜。即,導 光體3使用L/t爲20〜200程度之場合係以使平均傾斜θ a 爲0.5〜7.5度時較好,再好係以1〜5度之範圍,更好係在 1·5〜4度之範圍。又,導光體3使用L/t爲20以下程度的 場合,平均傾斜Θ a係以7〜12度較好,再好係在8〜11度 之範圍。 在導光體3所形成的粗面之平均傾斜角0a係依據 IS04287/1-1984,使用觸針式表面粗糙度儀測定粗面形狀, 測定方向之座標爲X,從所得之傾斜函數f(x)使用以下之(1) 及(2)^可求得。在此,L係測定長度,Aa係平均傾斜角 0 a之正切。
Aa=(l/L)f |(d/dx)f(x)|dx ...........(1) 10833pif.doc/008 11 583422 Θ a) ............(2) 更且,對導光體3係以其光出射率在0.5〜5%之範圍較 好,再好係在1〜3%之範圍。此係因爲光出射率小於0.5% 時從導光體3出射之光量變少有未能取得充分輝度之傾 向,光出射率大於5%時在一次光源1近傍出射多量之光, 在光出射面33內之X方向之光衰減顯著,在光出射面33 之輝度的均齊度有低降傾向的關係。如此藉由使導光體3 之光出射率在0.5〜5%時,可使從光出射面所射出的光之 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的峰値光角度(峰値角度)對光出 射面的法線成爲在50〜80度之範圍,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 値全幅度爲10〜40度的具有高指向性之出射特性的光從導 光體3加以出射,在其出射方向可由光偏向元件4加以有 效率的偏向,可以提供具有高輝度之面光源元件。 在本發明,從導光體3之光出射率係可定義如下。在 光出射面33之光入射面31側之端緣的出射光之光強度(I。) 與從光入射面31側之端緣至距離L之位置的出射光強度(I) 之關係,導光體3之厚度(Z方向尺寸)爲t時,係滿足如 下之(3)式之關係。 Ι=Ι〇α (l-α )L/t-------(3) 在此,常數α爲光出射率,係在光出射面33之與光入 射面ίΐ直交的X方向之單位長度(相當於導光體厚度t之 長度)處從導光體3使光射出之比率(%)。此光出射率α係 在縱軸取從光出射面33之出射光的光強度之對數,在橫 12 10833pif.doc/008 583422 軸取(L/t),藉由繪圖其關係,可從其坡度求得。 又,未附與指向性光出射機能之其他主面,爲控制與 導光體3之出射光的光源1平行之面(YZ面)的指向性,係 以形成在對入射面31大略垂直方向(X方向)伸延由多數透 鏡列所排列的透鏡面爲宜。在第1圖所示之實施形態,在 光出射面33形成粗面,在背面34形成在對光入射面31 大略垂直方向(X方向)伸延由多數透鏡列排列所構成之透 鏡面。在本發明係與第1圖所示形態相反,也可在光出射 面33形成透鏡面,以背面34爲粗面。 如第1圖所示,在導光體3之背面34或光出射面33 形成透鏡列之場合,其透鏡列係雖可舉大略在X方向伸延 的稜鏡列,雙凸透鏡列V字狀溝等,而以YZ斷面之形狀 爲大略三角形狀的稜鏡列爲宜。 在本發明,導光體3之透鏡列以形成棱鏡列的場合, 其頂角係以70〜150度之範圍爲宜。此係藉由使頂角在此 範圍時,從導光體3之出射光可充分加以聚光,而能圖謀 面光源裝置之輝度的充分提昇。即,藉由使稜鏡頂角在此 範圍內時,包含在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峰値光在與 XZ面垂直之面可使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以35〜65 度所聚光之出射光加以射出,而可提昇面光源裝置之輝 度。尙且,使稜鏡列形成於光出射面33之場合,頂角係 以80〜100度之範圍爲宜,使稜鏡列形成於背面34之場合, 頂角係以70〜80度或100〜150度之範圍爲宜。 10833pif.doc/008 13 尙且,在本發明替代如上述之在光出射面33或其背面 34形成光出射機能部,或者也可與此倂用,在導光體內部 藉由混入分散光擴散微粒子以附與指向性出射機能。又, 導光體3並非限定於第1圖所示之斷面形狀,也可使用楔 形狀、船型狀等之種種斷面形狀。 第2圖係光偏向元件4之稜鏡列的形狀說明圖,光 偏向元件4係以主表面之一方爲入光面41,他方之面爲出 光面42。在入光面41係由多數之稜鏡列大略以並列排列, 各稜鏡列係由第一稜鏡面44與第二稜鏡面45之兩個稜鏡 面所構成。其中,第一稜鏡面44係在光源側之位置。第 二稜鏡面45係在從光源較遠側之位置。在第2圖所示之 實施形態,第一稜鏡面44爲平面,第二稜鏡面45係由三 個互爲相異傾斜角之平面46〜48所構成,愈靠近出光面之 平面其傾斜角愈大。又,平面46〜48之中,最近於出光面 之平面48與從出光面最遠之平面46的傾斜角之差成爲15 度以下。尙且,在本發明平面之傾斜角係對稜鏡列形成平 面43之各平面的傾斜角度。 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4係藉由使第二稜鏡面45由傾斜 角互異之至少兩平面加以構成,此平面之傾斜角愈近出光 面愈變大,最近於出光面之平面與從出光面最遠之平面的 傾斜角之差在15度以下時,可發揮極高之聚光效果,光 源裝ί可取得極高輝度。此最近於出光面之平面與從出光 面最遠之平面的傾斜角之差係以〇·5〜1〇度之範圍爲較好, 再好爲1〜7度之範圍。尙且,使傾斜角相異之平面形成三 10833pif.doc/008 14 583422 個以上之場合,此傾斜角之差係以在上述範圍爲宜,但並 非特別限定於此範圍。又,藉由使第二稜鏡面45爲此種 結構時,可容易設計具有所期望之聚光性的偏向元件之同 時’能以穩定製造具有一定光學特性之光偏向元件。 其次,對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的稜鏡面之形狀加以說 明。第3圖〜第14圖係由兩稜鏡面均爲平面稜鏡頂角爲65.4 度之習知的光偏向元件,使從導光體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 面內)的峰値角度爲20度之光,在對導光體之光入射面及 光出射面的兩方之面成垂直之平面,表示以何種出射光光 度分布(XZ面內)從光偏向元件加以出射者。第3圖〜第12 圖係使從第一稜鏡面入射之入射光由第二稜鏡面經全反射 而從出光面42加以出射之狀態,將第二稜鏡面在X方向 均寺分割爲十個區域(are a)加以表不從各區域之出射光光 度分布(XZ面內)。十個區域係從接近稜鏡頂部開始依序爲 Parti ' Part2 ' ."partlO °對在第二稜鏡面經全反射而出射 之全體的光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係如第13圖所 示,其峰値光係在法線方向出射,具有22度之半値全幅 度。 但,觀察Parti〜PartlO之各區域的出射光光度分布(χζ 面內)時,其峰値角度對parti及part2係在約-9度(負之角 度値係以法線方向爲〇度表示傾斜於一次光源之方向的場 合)附^出射,對Part3〜Part7係峰値光向0度方向(法線方 向)位移,再對Part8〜PartlO可知峰値光逐次位移於正的角 度方向。最接近出光面43之區域(PartlO)經全反射所出射 15 10833pif.doc/008 583422 之峰値角度爲7度,在第二稜鏡面(Parti〜PartlO之間)其 峰値角度有16度之寬度。又從各區域之峰値光的強度係 從Parti向PartlO以緩慢的變小。 如此,可知由一平面所構成之稜鏡面經全反射所出 射之光係依存於稜鏡面之全反射區域而以廣範圍加以分 散。使此從各區域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峰値光, 藉由將各區域之傾斜角各加以調整,在全區域使峰値角度 出射於大略同一方向時,可使大部分之出射光以集中於特 定方向加以出射。此時,在各區域的面之傾斜角,係從parti 至partlO之順序,即使愈接近於出光面42之區域的稜鏡 面之傾斜角愈大。如此藉由調整各區域的面之傾斜角時, 如第14圖所示,可使在棱鏡面全體所全反射之出射光聚 光於一定方向,能以高指向性,大峰値強度之光加以出射。 使稜鏡面加以分割之各區域雖係以至少設定兩個,此 區域數(傾斜角相異之平面數)過少時,由光偏向元件之聚 光性低降,有損輝度提昇效果之傾向的關係,係以三個以 上爲較好,再好係五個以上,更好係六個以上。尙且,使 區域數爲兩個的場合,爲能以某程度抑止聚光特性之低 降,有必要使用兩個平面的傾斜角之差在15度以下,以 〇·5〜10度之範圍爲較好,再好係在1〜7度之範圍。區域數 雖在兰個以上之場合,最近於出光面之平面的傾斜角與從 出光面最遠之平面的傾斜角之差係以在15度以下時對聚 光特性較好,再好爲0.5〜10度,更好在1〜7度之範圍。 10833pif.doc/008 16 一方面,使此區域數變多時,在稜鏡面可以全面使 峰値角度細加調整之關係,雖可提昇全體之集中度,但需 要形成細小的傾斜角相異之平面,對形成光偏向元件之稜 鏡面的金屬模型切削用的切削刀(bite)之設計或製造變成複 雜同時以穩定取得具有一定光學特性之光偏向元件成爲困 難。因而’在稜鏡面形成之區域數係以20以下較好,再 好爲12以下。此稜鏡面之分割雖係以均等分割爲宜,並 不必要以均等分割,可依據所期望之稜鏡面全體的出射光 輝度分布(XZ面內)加以調整。又,具有相異傾斜角之各平 面的寬度(在稜鏡列斷面之各平面部分的長度)係對稜鏡列 之間距以4〜47%之範圍較好,再好爲6〜30%,更好係在 7〜20%之範圍。 在本發明,例如,在第15圖及第16圖所示,也可 使如上述之具有相異傾斜角之平面的至少一個平面爲凸曲 面,也可使全平面爲凸曲面。在第15圖,使第二稜鏡面45 分割爲四區域,由三個平面49〜51與一個凸曲面52所構 成。在第16圖,使第二稜鏡面45分割爲兩個區域,由形 狀相異之兩個凸曲面53、54所構成。圖中,55係決定曲 面53之形狀的非圓形狀,56係決定曲面54之形狀的圓形 狀。又,也可以通過分割第二稜鏡面45之各區域的境界 之曲面加以構成,此種場合,在不導致輝度之大幅度低降 之範圍時曲面係可稍微偏離各區域之境界。例如,曲面之 通過位置(從稜鏡頂部之距離)對棱鏡列間距之比率對區域 境界之比率的偏離係以4%以下即可’再好爲2%以下’更 10833pif.doc/008 17 583422 好係在1%以下之範圍,尙且,在本發明,凸曲面之傾斜 角係將一凸曲面的全體位置之傾斜角加以平均者。如此, 使稜鏡面以相異傾斜角之複數凸曲面加以構成之場合,與 以相異傾斜角之平面加以構成之場合比較時,區域數係可 較少,可用2〜10之區域數,較好係在2〜8之範圍。但區 域數過少時,調整所期望之出射光度分布(XZ面內)的各凸 曲面之設計變爲困難之關係,區域數係在3〜8之範圍爲宜。 又,凸曲面之形狀,可使其XZ斷面之形狀爲圓弧或 非圓弧。更且,由複數凸曲面構成稜鏡面之場合,各凸曲 面之形狀以相異爲宜,雖可使斷面圓弧形狀之凸曲面與斷 面非圓弧形狀之凸曲面加以組合,至少使一個凸曲面爲斷 面非圓弧形狀爲宜。使複數凸曲面爲斷面圓弧形狀之場 合,也可使各凸曲面加以變化其曲率。非圓弧形狀係可舉 橢圓形狀之一部分,拋物線形狀之一部分等。 更且,凸曲面係以曲率半徑⑴與稜鏡列之間距(P)之 比(r/P)以在2〜50之範圍較好,再好爲5〜30,更好係在7〜10 之範圍。此rVP未滿2,超過50時,不能充分發揮聚光特 性,輝度有低降之傾向。 如此傾斜角相異之平面及凸曲面,係使在各平面及 凸曲面以全反射之光從出光面出射時之在出射輝度分布 (XZ面內)之峰値角度雖以大略能成爲一定角度加以設計, 此各峰値角度係未必要使成爲大略一定角度,可以使全部 峰値角度在15度以內之範圍內加以設計,以10度以下較 10833pif.doc/008 18 583422 好再好爲7度以下,更好係在5度以下之範圍。 又,在由此構成之稜鏡列,如第3圖〜第12圖所示, 從Parti〜Part5區域經全反射從出光面出射之光的在出射 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強度,係佔以稜鏡面全體經全反射 從出光面出射之光的在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強度的 75%以上之關係,以此等區域經全反射所出射之出射光使 向所期望之方向聚光成爲特別重要。因而,稜鏡列之從稜 鏡頂部之高度爲h,稜鏡列全體之高度爲Η之場合,在至 少到h/H成爲60%以下之高度h的領域使傾斜角相異之平 面或凸曲面至少形成兩個較好,再好爲形成三個以上。到 高度h之領域,再好係h/H成爲50%之領域,更好係成爲 40%以下之領域。尙且,到高度h之領域過小時有不能取 得充分之聚光特性的傾向之同時金屬模型之製造變成複雜 之關係,h/H係以20%以上爲宜。此種場合,在到高度h 之領域的區域數係以3〜8之範圍較好,再好爲3〜6,更好 係爲3〜4範圍。 又’稜鏡面由傾斜角相異之複數平面或凸曲面所構成 時’爲確保充分聚光特性起見,連結稜鏡列之頂部與底部 (谷部)的假想平面Q(第2圖、第15、第16圖)與複數平面 或凸曲面(實際之稜鏡面)之最大距離d對稜鏡列之間距(P) 之比率(d/P)係以〇·4〜5%較好。此係d/P未滿0.4%或超過 5%時’聚光特性有低下之傾向,有無法圖謀充分之輝度提 昇的傾向之關係,再好爲0.4〜3%之範圍,更好爲0.7〜2.2% 10833pif.doc/008 19 583422 之範圍。 在本發明,稜鏡列之頂角在考慮聚光特性或光之利 用效率時,係以35〜80度較好,再好係35〜70度之範圍, 更好係40〜70度之範圍。又,對稜鏡頂角之法線的左右分 角(兩個對稜鏡面之法線的傾斜角度)α、万係可相同或相 異,爲能以有效率的提昇在大略法線方向(以法線方向爲0 度之場合係在ΧΖ面內之±10度的範圍)的輝度之場合,係 以設定相異角度爲宜。此種場合,使位置於光源側之分角 α爲40度以下,沒係25〜50度之範圍爲宜。此頂角之分 角α、/5係以稍微有差之場合其光利用效率變高較能提昇 輝度之關係,使分角α爲25〜40度,分角召爲25〜45度之 範圍,使分角α與/5之差的絕對値(|α -/3 |)在0.5〜10度較 好,再好爲1〜10度,更好爲1〜8度之範圍。尙且,使在 出射光輝度分布(ΧΖ面內)之峰値光向大略法線方向以外之 場合,係藉由調整稜鏡頂角之分角α、yj,可取得在所期 望之方向具有峰値光之出射光輝度分布(χζ面內)。 又’藉由使分角α爲20度以下也可使光利用效率變高 能提昇輝度。雖使分角α愈小愈能使光利用效率提高,分 胃α過小時稜鏡列之頂角有變小之傾向而稜鏡層之製造方 法變爲困難之關係,分角α係在3〜15度之範圍較好,再 好爲5〜10度之範圍。此種場合,爲使在出射光輝度分布(χζ 面內)之峰値光在從法線方向土 2度之範圍而要加以提昇法 線輝度時,使分度/5在35〜40度之範圍即可。 10833pif.doc/008 20 583422 如此使分角α爲20度以下之場合,在稜鏡列之斷面形 狀連結稜鏡頂部與谷部之兩條直線長度的比(從光源較遠 側之直線長度L2對接近於光源側之直線長度L1之比 L2/L1)在1.1倍以上較好。此係藉由使L2/L1爲1.1倍以 上時,可使從接近於一次光源側之稜鏡面所入射之光由從 一次光源較遠側之稜鏡面以有效率的受光,可使光利用效 率變高能提昇輝度之關係,再好爲1.15倍以上,更好係1.17 倍以上。一方面,L2/L1過大時稜鏡列之頂角有變小之傾 向而稜鏡薄層之製造變爲困難之關係,以1.3倍以下較好, 再好爲1.25倍以下,更好爲1.2倍以下。又,從一之光源 較遠側之直線長度L2對稜鏡列之間距Ρ之比(L2/P)由同 樣理由係以1.25倍以上較好,再好爲1.3倍以上,更好爲 1.4倍以上。一方面,此L2/P變成過大時,稜鏡列之頂角 有變小之傾向而稜鏡薄層之製造變成困難的關係,以1.8 倍以下較好,再好爲1.6倍以下,更好爲1.5倍以下。 又,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係如第Π圖、第18圖所 例示在鄰接之稜鏡列間也可以形成比稜鏡列之傾斜角小的 傾斜角之凸形狀或平面(光透射領域)。藉由形成此種光透 射領域,可使從液晶面板側入射之外光57由此部份導入 光源裝置內,由鄰接配置於導光體背面之反射薄層(光反 射元件)5加以反射,藉由再向液晶面板側以出射光58加 以出射,外光也能有效加以利用。此時,爲維持由反射薄 層5所反射之外光的均一性,以在反射薄層附與微弱擴散 性,或在光偏向元件之出光面形成光擴散層,或在光偏向 10833pif.doc/008 21 583422 元件之出光面載置光擴散薄層爲宜。又,外光之利用效率 變高時,對後照光之光利用效率變低之關係,必要考慮使 用形態以決定光透射領域之比率。例如,光透射領域之寬 度係以稜鏡列之間距的20〜50%之範圍較好,再好爲 20〜40%之範圍。對光透射領域係可舉如第17圖所示之平 面形狀領域59,如第18圖所示之曲面形狀領域60或多角 柱面形狀領域等。其中,以藉由使光透射領域爲多角柱面 形狀或曲面形狀,可控制外光之反射之關係爲較好。 在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使光加以聚光出射時從導光 體之出射光的光度分布以強烈反映之關係,從光偏向元件 之出光面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在法線方向前後之角 度係有成爲非對稱之傾向。使第二稜鏡面45由一個曲面 加以構成之場合,導光體之光入射面側之出射光輝度分布 (XZ面內)係以急劇低降,從法線方向觀察時可視認在有效 視野角範圍之強烈的非對稱性。因此,在本發明,藉由使 稜鏡面由傾斜角相異之複數平面或凸曲面加以構成時,可 緩和如上述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的非對稱性。即, 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之非對稱性係如19圖所示,可 由從光偏向元件所出射之出射光的輝度分布(XZ面內)之峰 値角度與輝度成爲峰値光之輝度(峰値輝度)的1/2之角度 的差之絕對値(寬度)彼此之差的絕對値(| △ ΘΙ) | )加以定義。從而,以使此| △ 0b | 成爲9度以下,藉由調整構成稜鏡面之平面或凸曲面的傾 斜角,可加以緩和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之非對稱性。 10833pif.doc/008 22 583422 此丨△ 0b I再好爲6度以下,更好在4度以下之 範圍。藉由使| △ 0 a-Δ 0 b |爲9度以下時視認性大略 變成良好’藉由爲4度以下時幾乎不感覺起因於非對稱性 之不快感。 更且,在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4,如第20圖所示,有 可能生起第一棱鏡面44之平面在形成稜鏡列圖案時所發 生由彎曲等之形狀變化(從連結稜鏡列之頂部與底部的平 面之位移)的場合。在此種平面之位移大的場合會影響光 偏向元件4之光學特性的關係,以使位移抑制成微小爲宜。 即,從連結稜鏡列之頂部與底部的平面之稜鏡面之位移中 之最大距離S對稜鏡列之間距p之比率(S/P)以〇.008以下 較好,再好爲0.0065以下,更好爲0.005以下之範圍。此 種大略平面之變形係主要起因於形成稜鏡列圖案時重合收 縮的影響之關係,預先使由重合收縮之變形程度加以定量 化,再以能使其相抵的方式加以設計金屬模型之棱鏡列形 狀爲且。 在本發明,具有如上述之凸曲面形狀部之稜鏡面係以 形成於從一次光源1較遠側之面(第二稜鏡面45)爲宜。藉 此,從導光體3之端面32也配置一次光源之場合的光偏 向元件4所出射之光的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可使成爲 充份ί小的分布。具有凸曲面形狀部之稜鏡面係例如在導 光體3傳導之光,在與光入射面31相反側之端面32經反 射而返回之比率較高的場合或,在導光體3所對向之兩個 10833pif.doc/008 23 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A之對從導光體3 的光出射面33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 B的比率,也由從導光體3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的 半値全幅度B而變。例如,從導光體3之出射光光度分布 (XZ面內)的半値全幅度B未滿26度之場合,半値全幅度 A爲半値全幅度B之30〜95%之範圍較好,再好爲30〜80% 之範圍,更好係在30〜70%之範圍。又,從導光體3之出 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B爲26度以上之場 合,半値全幅度A爲半値全幅度B之30〜80%之範圍較好, 再好爲30〜70%之範圍,更好係在30〜60%之範圍。特別, 從導光體3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B 爲26〜36度之場合,半値全幅度A爲半値全幅度B之 30〜80%的範圍較好,再好爲30〜70%之範圍,更好係在 30〜60%之範圍。更且,從導光體3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 面內)之半値全幅度B超過36度之場合,半値全幅度A爲 半値全幅度B之30〜70%之範圍較好,再好爲30〜60%之範 圍,更好係在30〜50%之範圍。
一般欲提高導光板之出射效率時,似覺從導光體3之 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B變大而聚光效 率低降,實際上係如上述狹視野化之效果變大之關係,在 狹視野化的效率及面光源裝置的光利用效率之觀點,係以 使用與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B爲26度 以上之導光體組合的光偏向元件爲宜,再好爲半値全幅度 B超過36度之導光體。又,從導光體3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 10833pif.doc/008 25 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小之場合雖狹視野化之效果變小, 從導光體3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愈小 愈能圖謀高輝度化之關係’在高輝度化之觀點係以使用與 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B爲26度未滿之 導光體組合的光偏向元件爲宜。 一次光源1係延伸於Y方向之線狀光源,該一次光源 1係例如可使用螢光燈或冷陰極管。尙且,在本發明,一 次光源1並非限定於線狀光源,也可使用LED光源,鹵 素燈(halogen lamp)、金屬鹵素燈等的點光源。特別,在行 動電話機或攜帶式資訊終端等之比較小的畫面尺寸之顯示 裝置使用的場合,係以使用LED等之小點光源爲宜。又, 一次光源1係不僅如第1圖所示在導光體3之一方的側面 端設置之場合,按照需要也可更在相反側之側端面設置。 例如,對一次光源1使LED光源等之大略點狀光源配 置於導光體3之隅角等加以使用之場合,入射於導光體3 之光係在與光出射面33平行之平面內大略以一次光源1 爲中心,在導光體3中以放射狀傳導,從光出射面33所 出射之出射光也同樣以一次光源1爲中心之放射狀加以出 射。使此種以放射狀出射之出射光不關其出射方向如欲以 有效率的偏向於所期望之方向時,將形成於光偏向元件4 之稜繞列係以大略弧狀之大略並列圍繞一次光源1配置爲 宜。如此,藉由使稜鏡列以大略弧狀之大略並列圍繞一次 光源配置時,幾乎從光出射面33以放射狀出射之光的大 10833pif.doc/008 26 583422 部分對光偏向元件4之稜鏡列的延伸方向大略以垂直入射 之關係,在導光體3之光出射面33之全領域可使出射光 以良好效率指向特定方向,可提昇輝度之均一性。在光偏 向元件4所形成之大略弧狀的稜鏡列係按照在導光體3中 傳導之光的分布以選定其弧狀程度,使從光出射面33以 放射狀出射之光的幾乎全部能對光偏向元件4之稜鏡列之 延伸方向以大略垂直入射爲宜。具體的係可舉使LED等 之點狀光源爲大略中心之同心圓狀的圓弧半徑逐漸變大之 方式以大略並列配置者,稜鏡列之圓弧的半徑範圍,係由 在面光源系統之點狀光源的位置與,相當於液晶顯示區域 (area)之面光源的有效區域之位置關係或大小所決定。 光源反射器2係係使一次光源1之光以減少損失導向 於導光體3。其材質係可使用例如在表面具有金屬蒸鍍反 射層之塑膠薄膜(plastic film)。如第1圖所示,光源反射 器2係從光反射元件5之端緣部外面經一次光源1之外面 捲繞至光擴散元件6之出射面端緣部。另外,光源反射器 2係可避開光擴散元件6,從光反射元件5之端緣部外面 經一次光源1之外面捲繞至光偏向元件4之出光面端緣部 或導光體3之光出射面端緣部。 一種與光源反射器2同樣之反射構件,也可使附裝於 導光Μ 3之側端面31以外的側端面。光反射元件5係例 如可使用在表面具有金屬蒸鍍反射層之塑膠薄層(plastic sheet)。在本發明,代替光反射元件5之反射薄層,也可 10833pif.doc/008 27 583422 以在導光體3之背面34由金屬蒸鍍等所形成之光反射層 等。 本發明之導光體3及光偏向元件4係可由光透射率高 的合成樹脂加以構成。此種合成樹脂可例示,甲基丙烯酸 樹脂(methacrylic resin)、丙烯酸樹脂(acryl resin)、聚碳酸 酯系樹脂(polycarbonate resin)、聚酯系樹脂(polyester resin)、氯乙稀系樹脂(vinyl chloride resin)。特別,以甲基 丙烯酸樹脂,在高之光透射率、耐熱性、力學特性、成形 加工性較優,爲最適合。此種甲基丙烯酸樹脂係以甲基丙 燦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爲主要成份之樹脂,以甲基 丙烯酸甲酯爲80重量%以上者爲宜。當形成導光體3及光 偏向元件4之粗面的表面構造或稜鏡列等之表面構造時, 也可將透明合成樹脂板使用具有所期望之表面構造之模型 構件以熱壓制加以形成,也可由絲網印刷(silk screen)、由 壓出成形或射出成形等加以成形與同時給與形狀。又,也 可使用熱或者光硬化性樹脂等加以形成構造面。更且’也 可在由聚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氯 乙烯系樹脂、亞醯胺系樹脂(polymethacrylimide resin)等所 構成透明之薄膜(film)或薄層(sheet)等之透明基材上,使 由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線硬化型樹脂所構成之粗面構 造或透鏡列排列構造在表面加以形成,使此種薄層由粘 著、融合等方法也可在另外之透明基材上加以接合一體 化。活化能線硬化型樹脂係可使用多官能(甲基)丙嫌基化 合物[(metha)acryl compound]、乙嫌基化合物(vinyl 10833pif.doc/008 28 583422 compound)、(甲基)丙嫌酸酯[(metha)acrylic ester]類、嫌丙 基化合物(allyl compound)、(甲基)丙烯酸[(metha)acrylic acid]之金屬塩等。 在由如以上之一次光源1、光源反射器2、導光體3、 光偏向元件4、光反射元件5及光擴散元件6所構成之面 光源裝置的發光面(光擴散元件6之出射面62)上,藉由配 置液晶顯示元件以構成液晶顯示裝置。液晶顯示裝置係從 第1圖之上方經過液晶顯示元件由觀察者加以觀察。又, 在本發明,可使充分錨準(collimate)之狹分布的光,從面 光源裝置入射於液晶顯示元件之關係,在液晶顯示元件無 階調反轉等可得明亮、色相之均一性良好的畫像顯示之同 時,可得集中於所期望的方向之光照射,可提高一次光源 之發光光量對此方向之照射的利用效率。 更且,在本發明,如此在由光偏向元件4加以狹視野 化而高輝度化之光源裝置,爲盡量不導致輝度之低降,可 按照目的適度加以控制視野範圍之關係,以使光擴散元件 6鄰接配置於光偏向元件4之出光面上。又,在本發明, 藉由如此使光擴散元件6加以配置,可抑止品質低降之原 因的強烈閃耀或輝度斑等能圖謀品質提昇。 光ϋ散元件6係也可在光偏向元件4之出光面側與光 偏向元件4以一體化加以形成,也可另外使光偏向元件6 載置於光偏向元件4之出光面側。以另外使光偏向元件6 加以配置爲宜。另外使光偏向元件6加以載置之場合,在 10833pif.doc/008 29 583422 光擴散元件6之對向於光偏向元件4的入射面61,爲防止 與光偏向元件4之粘附製品缺陷(sticking),係以附與凹凸 構造爲宜。同樣,在光擴散元件6之出射面62,有必要考 慮與在其上面配置的液晶顯示元件之間的粘附製品缺陷, 係也以在光擴散元件6之出射側的面附與凹凸構造爲宜。 此凹凸構造,僅以防止吸附製品缺陷之目的而加以附與之 場合,係以平均傾斜角爲0.7度以上之構造較好,再好爲 1度以上,更好係1.5度以上。 在本發明,考慮輝度特性、視認性及品質等之平衡, 係以使用具有可使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射光適度加以擴散 之光擴散特性的光擴散元件6爲宜。即,當光擴散元件6 之光擴散性較低之場合,充分擴大視野角成爲困難而使視 認性低降之同時,品質改善效果有不充分之傾向,相反的 當光擴散性過高之場合,由光偏向元件4之狹視野化的效 果損失之同時,全光線透射率也變低有輝度低下之傾向。 於是,在本發明之光擴散元件6,係使用平行光入射時之 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在1〜13度之範圍 者。光擴散元件6的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 度係以在3〜11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4〜8.5度之範圍。 尙且,在本發明之光擴散元件6的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 內)之半値全幅度,係如第21圖所示,表示入射於光擴散 元件6之平行光線在出射時以何種程度加以擴散擴大之情 形,係指在透過光擴散元件6所擴散之出射光的光度分布 (XZ面內)對峰値之半値的擴大角之全幅度的角度(△ Θ 10833pif.doc/008 30 583422 Η) 〇 此種光擴散特性係藉由在光擴散元件6中混入光擴散 劑,在光擴散元件6之至少一方的表面附與凹凸構造時可 加以給與。在表面所形成之凹凸構造,在光擴散元件6之 一方的表面加以形成之場合與在兩方之表面加以形成的場 合,其程度爲相異。在光擴散元件6之一方的表面形成凹 凸構造之場合,其平均傾斜角爲在0.8〜12度之範圍較好, 再好爲3.5〜7度,更好爲4〜6.5度。在光擴散元件6之兩 · 方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以使一方之表面形成凹凸構造的 平均傾斜角爲0.8〜6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2〜4度,更好 爲2.5〜4度,此種場合,爲抑止光擴散元件6之全光線透 射率的低降,係以使光擴散元件6之入射面側之平均傾斜 角比出射面側之平均傾斜角較大爲宜。 又,光擴散元件6之霧化(haze)値爲8〜82%之範圍時, 從輝度特性提昇與視認性改良之觀點較好,再好爲30〜70% 之範圍,更好爲40〜65%之範圍。 春 在本發明之光源裝置,在從其發光面(光擴散元件6之 出射面62)之法線方向所觀察的場合的顯示區域(即與光源 裝置組合所使用之液晶顯示元件等之顯示元件的有效顯示 區域所對應之有效發光領域)內的輝度也要求均一性。此 輝度乏均一性係也依存於光源之顯示區域之大小,例如, 在適用於筆記型個人電腦或個人電腦監視器等之有效顯示 區域較大的大型光源裝置,有要求比較廣視野角特性之場 10833pif.doc/008 31 合,要求使從發光面所出射之出射光的輝度分布(xz面內) 更加變廣。一方面,在適用於行動電話機或攜帶資訊終端 等之有效區域較小的小型光源裝置,有優先提昇高輝度或 顯示畫像形成用照明之品質的場合,此種場合係也可使從 發光面所出射之出射光的輝度分布(xz面內)比較狹小。因 而,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使用可按照光源裝置之顯示區 域的大小具有適當的光擴散特性者爲宜。 茲對此種按照光源裝置之顯示區域的大小的光擴散元 件6之光擴散特性加以說明。尙且,光源裝置之顯示區域 之大小係以其展開長度爲基準加以說明。在此,光源裝置 之展開長度(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係如第22圖所示,在線 狀之冷陰極光源爲一次光源1在導光體3之光入射面31 以對向配置的場合,係指在入射於導光體3之光所導光之 方向,即與光入射面31垂直之X方向的顯示區域AR之 最長距離L。又,如第23圖所示,在導光體3之隅角所 形成之光入射面31以對向配置LED等之點光源爲一次光 源的場合,係指連結顯示區域AR之從點光源最遠的位置 與最近位置之距離L。 (1) 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爲8cm以下的場合 此種光源裝置係使用線狀之冷陰極管(一燈型)或LED 等爲一次光源,因使用於行動電話機、攜帶資訊終端、數 位照相~機等之有效顯示區域較小之顯示裝置的關係,不必 要使視野角以那樣程度變大,使抑止品質低下之原因的強 烈閃耀或輝度斑等之光擴散性,由光擴散元件6加以附與, 10833pif.doc/008 32 583422 以提高光利用效率維持高輝度之同時,有必要抑低消耗電 力。因而,光擴散元件6係以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 半値全幅度爲1〜6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1〜5度,更好係 在2〜5度之範圍。又,霧化値係以8〜60%之範圍較好,再 好爲8〜50%,更好係在20〜50%之範圍。更且,在光擴散 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其平均傾斜角爲 0.8〜5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0.8〜4度,更好係在2〜4度 之範圍。 (2)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8cm在23cm以下之場合 (使用一燈型之冷陰極管爲一次光源1) 此種光源裝置係因使用於筆記型個人電腦、桌上型個 人電腦之監視器、比較小型的液晶電視機等之顯示裝置的 關係,必要較廣之視野角,隨要求液晶顯示裝置之高解像 度化必要品質較高之高輝度。因而,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 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3〜11度之範圍 較好,再好爲4〜10度,更好係在4〜9度之範圍。又,霧 化値係以在30〜80%之範圍較好,再好爲40〜73%,更好係 在45〜70%之範圍。更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 成凹凸構造之場合,其平均傾斜角爲3〜9.5度之範圍較好, 再好爲3·5〜8.5度,更好係在4.5〜7度之範圍。 特別在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8cm在18cm以下之 場合’例如因爲使用於比較小型之筆記型個人電腦的顯示 裝置之關係,所必要之視野角爲稍微狹小。因而,對光擴 散元件6係以出射光光度分布(χζ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 10833pif.doc/008 33 583422 3〜8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4〜8度,更好係在4〜7度之範 圍。又,霧化値係以在30〜70%之範圍爲較好,再好爲 40〜65%,更好係在45〜60%之範圍。更且,在光擴散元件 6之表面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其平均傾斜角係以在 3〜7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3.5〜6.5度,更好係在4.5〜6.5 度之範圍。 又,特別在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18cm在22cm以 下之場合,例如因爲使用於比較大之筆記型個人電腦的顯 示裝置之關係,必要比較廣之視野角之同時,必要達成在 顯示區域內之輝度的均一性。因而,對光擴散光件6係以 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4〜10度之範圍 較好,再好爲5〜9度,更好係在5〜8.5度之範圍。又,霧 化値係以在40〜75%之範圍較好,再好爲50〜70%,更好係 在50〜65%之範圍。更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 成凹凸構造之場合,其平均傾斜角係以在3.5〜8度之範圍 較好,再好爲4〜7度,更好係在4.5〜6.5度之範圍。 又,特別在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22cm在23cm以 下之場合,例如使用於比較大型之筆記型個人電腦等的顯 示裝置。此係以一燈型之冷陰極管使用爲一次光源1的筆 記型個人電腦其顯示區域爲較大者,與導光體3之展開長 度爲22cm以下者比較時,有必要更提高光利用效率以提 昇輝ί。如此欲更提高輝度時,例如在光源裝置之導光體 3之背面所配置之反射薄層,有必要替代指向性反射性較 低之發泡PET反射薄膜’加以使用指向性反射性較優之銀 10833pif.doc/008 34 反射薄層或鋁反射薄層等之金屬反射薄層。但’使用金屬 反射薄層之場合,會強烈出現金屬反射特有之強烈閃耀、 在導光體光入射面近傍出現之暗線·輝線、在導光體光入 射面兩端部近傍出現之暗部等之缺陷,光源裝置之品質有 損失之傾向。爲抑止此種品質低降,雖有必要使用出射光 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超過9度之高光擴散性之 光擴散元件6,在使用此種光擴散元件6之場合,光擴散 性變爲過大之同時,會導致全光線透射率之大幅低降之關 係,具有無法取得充分高輝度之問題點。因此,使此種品 質低降由導光體3或光偏向元件4加以抑止外,光擴散元 件6係以使用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 5〜11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6〜10度,更好係在7〜9度之 範圍。又,對於霧値化,係以在50〜80%之範圍較好,再 好爲55〜73%,更好係在55〜70%之範圍。更且,在光源擴 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其平均傾斜角 係以在4.5〜9.5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5〜8.5度,更好係 在5〜7度之範圍。 0)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8cm在28cm以下之場合 (使用多燈型之冷陰極管爲一次光源1) 此種光源裝置係因使用於桌上型個人電腦之監視器、 液晶電視機等之顯示裝置之關係,必要比較廣之視野角之 同時也必要高輝度。因而,一次光源1係在導光體3之互 以大略平行之兩端面使用各配置一個以上之冷陰極管的多 燈型者。對於此種光源裝置,與使用一燈型之一次光源者, 10833pif.doc/008 35 583422 關於品質之視認性相異,如後述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 內)之非對稱性消失,光源裝置之中央部附近之出射光輝 度分布(XZ面內)DI係如第24圖所示,在未使用光擴散元 件6之場合也提昇對稱性。更且,近於一次光源之兩端部 近傍的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D2、D3係各受從最近之 一次光源所出射經導光之光的影響,成爲帶有若干非對稱 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即,在第24圖之左側的 端部近傍,在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D2,接近一次光 源側爲陡坡中央側有緩坡之托尾(tailing)傾向的關係,在 左端部近傍之光的出射方向係稍向中央部之成分較多。一 方面,在第24圖之右側的端部近傍,在出射光輝度分布(XZ 面內)D3,接近一次光源側爲陡坡,中央側有緩坡之托尾 傾向的關係,在右端部近傍之光的出射方向係稍向中央部 之成分較多。因此,可得從中央部觀察兩端部近傍時之視 認性較優之出射光特性,有利於構成可一直到端部都具有 高品質高輝度之光源裝置。因而,對光擴散元件6係必要 可得廣視野角之光擴散性,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 値全幅度係以使用0.7〜13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1〜11度, 更好係在2〜9度之範圍。又,對霧化値,係以30〜82%之 範圍較好,再好爲35〜75%,更好係在40〜70%之範圍。更 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凹凸構造的場合,其 平均傾斜角係以在0.8〜12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1〜8.5度, 更好係在1.5〜7度之範圍。 特別,在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22cm在28cm以下 36 10833pif.doc/008 583422 之場合,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使用出射光光度分布(χζ 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6〜13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7〜11 度,更好係在7〜9度之範圍。又,對霧化値,係以50〜82% 之範圍較好,再好爲60〜75%,更好係在65〜70%之範圍。 更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 其平均傾斜角係以在4.5〜12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5.5〜8.5 度,更好係在6〜7度之範圍。 更且,在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8cm在22cm以下 之場合,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使用出射光光度分布(XZ 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0.7〜6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1〜5度, 更好係在2〜4度之範圍。又,對霧化値,係以在30〜60% 之範圍較好,再好爲35〜55%,更好係在40〜50%之範圍。 更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 其平均傾斜角係以在0.8〜6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1〜5度, 更好係在1.5〜4.5度之範圍。 對於本發明之光源裝置,在使用如上述之光擴散元件 6的場合,係以使用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 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19〜26度程度的聚光性比較弱之光 偏向元件4的同時,以使用光擴散性比較弱的光擴散元件 6時,較能抑制在YZ面內之擴散所引起的輝度低降之關 係,從提昇輝度之觀點有較好的場合。此種場合,對光擴 散元件6,有必要取得廣視野角之光擴散性,係以使用出 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1〜8度之範圍較 好,再好爲2〜8度,更好係在3〜7度之範圍。又,對霧化 37 10833pif.doc/008 値,係以在8〜70%之範圍較好’再好爲30〜60% ’更好係 在40〜60%之範圍。更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一方的表面 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其平均傾斜角係以在〇·8〜7度 之範圍較好,再好爲3〜6·5度,更好係在3.5〜6度之範圍。 使凹凸構造形成於兩面之場合,其一方之表面的平均傾斜 角係在0.8〜4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1〜4度,更好係在2〜4 度之範圍。 對於本發明之光源裝置’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光面所 出射的出射光係如第25圖所示具有非對稱之出射光輝度 分布(XZ面內;無光擴散元件)的場合。此出射光輝度分布 (XZ面內)係由來於從導光體3所出射之出射光光度分布 (XZ面內)。此種非對稱性的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係 例如,在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射光的輝度分布(XZ面內)之 半値全幅度爲20度以下之高指向性的出射光所出射之場 合加以出現之傾向。特別,在顯示區域比較大之光源裝置, 爲緩和此種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之非對稱性,有必要 使用光擴散性比較強的光擴散元件6(在第25圖表示使用 此種光擴散元件之場合的出射光輝度分布(具有光擴散元 件)。)。一方面,光擴散元件6使用出射光光度分布(XZ 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4度以上,霧化値爲35%以上者之 場合,從光擴散元件6所出射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 的峰値角度對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射光的輝度分布(XZ面 內)之峰値角度,有向與一次光源相反側之方向發生1〜3 度程度之偏角。此種場合,從光偏向元件之出射光的輝度 10833pif.doc/008 38 583422 分布(xz面內)之峰値角度在所期望之方向(例如法線方向) 的場合,藉由使用光擴散元件6時會導致在所期望之方向 的輝度低降。從而,在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射光的輝度分 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20度以下之場合使用如上述 之光擴散兀件6時,係如第7圖所示,預先,以使從光偏 向元件4之出射光的輝度分布(XZ面內)之峰値角度從所期 望之方向偏向於光源側0.5〜3度,再好爲0.5〜2度,更好 係1〜2度,加以設計光偏向元件4等爲宜。 在本發明,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使用光擴散性具有各 向異性者爲宜,係因可提高光擴散元件6之全光線透射率, 能使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射光加以有效率的擴散,可提昇 輝度之關係。例如,在導光體3之一端面以對向配置線狀 之冷陰極管爲一次光源1的光源裝置,使從導光體3之光 出射面所出射的出射光由光偏向元件4在XZ面內以圖謀 狹視野化爲主,使在此XZ面內所狹視野化之光更再由光 擴散元件6主要經擴散以使視野角變廣。但,對光擴散元 件6使用各向同性擴散性之場合,對在未由光偏向元件加 以狹視野化之YZ面內因以同等使光擴散之關係,會導致 輝度之低降。於是,如第26圖所示,藉由使用在XZ面內 之光擴散性比在YZ面內較高之具有各向異擴散性之光擴 散元件6時,由光偏向元件4可使狹視野化之XZ面內之 光的擴散加強,能使未狹視野化之YZ面內之光的擴散變 弱,如此可使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射光以有效率的擴散, 能盡量抑制輝度之低降至最小。 39 10833pif.doc/008 583422 在本發明,對於此種光擴散元件6之各向異擴散性’ 使用具有何種各向異性之光擴散元件6,並非僅由如上述 之在XZ面內及YZ面內之各向異性之要因所決定,係可 按照導光體3之光出射機能部之形狀、光偏向元件4之透 鏡形狀或排列、光源裝置之用途等加以適宜選定。即,如 第27圖所示,想像包含對光擴散元件6之出射面的法線 軸及出射面內之任意方向(P-n方向(n=l,2,...))的任意面 (ZP-n面(n=l,2,···)),藉由使在此等之任意面的出射光分布 之半値全幅度成爲相異特可附與各向異性。尙且,ZP-n面 之半値全幅度之中的最大者爲最大半値全幅度,最小者爲 最小半値全幅度。以同樣,對於光擴散元件6附與各向異 擴散性之凹凸構造的平均傾斜角,也藉由使ZP-n面與光 擴散元件6(XY面)交差之在任意的P-n方向之平均傾斜角 成爲相異時可附與平均傾斜角之各向異性。此時,P-n方 向之平均傾斜角之中的最大者爲最大平均傾斜角,最小者 爲最小平均傾斜角。 例如,在導光體3之一端面以對向配置線狀之冷陰極 管爲一次光源的場合,光偏向元件4係主要在XZ面圖謀 狹視野化,在YZ面幾乎不作用之關係,係以使用具有從 光偏向元件4之出射光在χζ面內加以有效果的擴散,在 YZ面^內不加以擴散的各向異擴散性之光擴散元件6爲最 適合。從而,光擴散元件6係以具有在XZ面內表示最大 半値全幅度,在YZ面內表示最小半値全幅度之各向異擴 散性爲宜。以同樣,在光擴散元件6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也 10833pif.doc/008 40 以在χ方向具有最大傾斜角,在γ方向具有最小傾斜角 的構造或配置爲宜。 甚至於在具有此種各方異擴散性之光擴散元件6,考 慮輝度特性、視認性及品質等之平衡以使用具有可使從光 偏向元件4之出射光能適度加以擴散之光擴散特性的光擴 散元件6爲宜。g卩,在光擴散元件6之光擴散性低之場合, 要充分加寬視野角成爲困難而視認性低降之同時,品質改 善效果有不能充分之傾向,相反的光擴散性過高之場合由 光偏向元件4之狹視野化的效果損失之同時,全光線透射 率也低降有輝度低降之傾向。於是,使用出射光光度分布 (XZ面內)之最大半値全幅度爲1〜13度之範圍者,以3〜11 度之範圍較好,再好係在4〜9度之範圍。又,最大半値全 幅度對最小半値全幅度之比(最大半値全幅度/最小半値 全幅度)爲1.1〜20之範圍較好,再好爲2〜15之範圍,更好 係在4〜10之範圍。此係藉由使最大半値全幅度/最小半 値全幅度爲Μ以上時可提昇光之利用效率能提高輝度之 關係,藉由使20以下時可抑止由強光擴散性之輝度低降。 在光擴散元件6之一方的表面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之場 合,其最大平均傾斜角在0.8〜15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 3.5〜11度,更好係4〜9度。又,從與最大半値全幅度/最 小半値全幅度同樣之各向異性的觀點,最大平均傾斜角對 最小平均傾斜角之比(最大平均傾斜角/最小平均傾斜角) 係在1.1〜20之範圍較好,再好爲2〜15之範圍,更好係在 4〜10之範圍。凹凸構造係也可形成於光擴散元件6之兩方 10833pif.doc/008 41 的表面,此種場合,爲抑止光擴散元件6之全光線透射率 的低降,係以使光擴散元件6之入射面側的平均傾斜角比 出射面側的平均傾斜角較大爲宜。又,光擴散元件6之霧 化値係在8〜82%之範圍時從輝度特性提昇與視認性改良之 觀點較好,再好爲30〜70%之範圍,更好係在40〜65%之範 圍。 又,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使用可按照光源裝置之顯示 區域的大小具有適當的光擴散特性者爲宜。在導光體3之 展開長度爲8cm以下之場合,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出射 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最大半値全幅度在1〜6度之範圍較 好,再好爲1〜5度,更好係在2〜5度之範圍。又,對霧化 値係在8〜60%之範圍較好,再好爲8〜50%,更好係在 20〜50%之範圍。更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 凹凸構造之場合,其最大平均傾斜角係以在0.8〜5度之範 圍較好,再好爲0.8〜4度,更好係在2〜4度之範圍。 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8cm在23cm以下之場合(使 用一燈型之冷陰極管爲一次光源),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 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最大半値全幅度在3〜13度之 範圍較好,再好爲4〜10度,更好係在4〜9度之範圍。又, 對霧化値係在30〜80%之範圍較好,再好爲40〜73%,更好 係在45〜70%之範圍。更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 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其最大平均傾斜角係以在3〜15度 之範圍較好,再好爲3.5〜10度,更好係在4.5〜8度之範圍。 其中,導光體之展開長度超過8cm在18cm以下之場合, 10833pif.doc/008 42 583422 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最大半 値全幅度在3〜10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4〜10度,更好係 在4〜9度之範圍。又,對霧化値係以在30〜70%之範圍較 好,再好爲40〜65%,更好係在45〜60%之範圍。更且,在 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其最大平 均傾斜角係以在3〜9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3.5〜8度,更 好係在4.5〜8度之範圍。又,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18cm 在22cm以下之場合,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出射光光度 分布之最大半値全幅度(XZ面內)爲4〜13度之範圍較好, 再好爲5〜11度,更好係在5〜8.5度之範圍。又,對霧化 値係以在40〜75%之範圍較好,再好爲50〜70%,更好係在 50〜65%之範圍。更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 凹凸構造之場合,其最大平均傾斜角係以在3.5〜15度之 範圍較好,再好爲4〜9度,更好係在4.5〜6.5度之範圍。 更且,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22cm在23cm以下之場 合,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使用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 之最大半値全幅度爲5〜13度之範圍者較好,再好爲6〜12 度,更好係在7〜9度之範圍。又,對霧化値係以在50〜80% 之範圍較好,更好爲55〜73%,更好係在55〜70%之範圍。 更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 其最大平均傾斜角係以在4.5〜15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 5〜10度,更好係在5〜7度之範圍。 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8cm在28cm以下之場合(使 用多燈型之冷陰極管爲一次光源1),對光擴散元件6,必 10833pif.doc/008 43 要取得廣視野角之光擴散性,係以使用出射光光度分布(χ Z面內)之最大半値全幅度在0.7〜13度之範圍者較好,再 好爲1〜11度,更好係在2〜9度之範圍。又,對霧化値係 以在30〜82%之範圍較好,再好爲35〜75%,更好係在 40〜70%之範圍。更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 凹凸構造之場合,其最大平均傾斜角係以在0.8〜15度之 範圍較好,再好爲1〜13度,更好係在1.5〜7度之範圍。 其中,導光體3之展開長度超過22cm在28cm以下之場 合,對光擴散元件6,係以使用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 之最大半値全幅度在6〜13度之範圍者較好,再好爲7〜11 度,更好係在7〜9度之範圍。又,對霧化値係以在50〜82% 之範圍較好,再好爲60〜75%,更好係在65〜70%之範圍。 更且,在光擴散元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 其最大平均傾斜角係以在4.5〜15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 5·5〜13度,更好係在6〜7之範圍。更且,導光體3之展開 長度超過8cm在22cm以下之場合,對光擴散元件6,係 以使用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最大半値全幅度在 〇·7〜6度之範圍者較好,再好爲1〜5度,更好係在2〜4度 之範圍。又,對霧化値係以在30〜60%之範圍較好,再好 爲35〜55%,更好係在40〜50%之範圍。更且,在光擴散元 件6之表面加以形成凹凸構造之場合,其最大平均傾斜角 係以在〇·8〜10度之範圍較好,再好爲1〜7度,更好係在 1.5〜5度之範圍。 對具有此種各向異擴散性之光擴散元件6的擴散性附 10833pif.doc/008 44 583422 與構造,例如,可舉在第28〜30圖所示之凹凸構造。在第 28圖所示之凹凸構造係使在一軸上以長加伸延之雙凸透鏡 (lenticular lens)列等之透鏡列6a以多數並列加以聯設之排 列構造。此種透鏡列之排列間距(pitch)係以選定對在顯示 裝置所使用之液晶顯不兀件之像素的排列間距及光偏向兀 件4之稜鏡列等之透鏡列之排列間距不容易產生干涉條紋 (moire)之間距或以任意(random)排列間距爲宜。通常,透 鏡列之排列間距係以在1〜70//m之範圍較好,從製造之容 易性或防止干涉條紋之發生的觀點再好爲5〜40/zm,更好 係在10〜30//m之範圍。又,與透鏡列之長軸方向直交的 方向之平均傾斜角係以在〇·8〜15度之範圍時從輝度提昇 與視認性提昇觀點爲較好,再好係在3.5〜11度,更好係在 4〜9度之範圍。 在第29圖所示之凹凸構造係使多數之柱面透鏡 (cylindrical lens)形狀體6b以離散方式排列的構造。柱面 透鏡形狀體之排列間距係可以爲一定規劃的間距,也可以 爲任意之排列間距。通常,柱面透鏡形狀體之排列間距係 以在1〜70//m之範圍較好,從製造之容易性或防止干涉條 紋之觀點再好係5〜40// m,更好係在1〇〜30// m之範圍。 又,與柱面透鏡形狀體之長軸方向直交的方向之平均傾斜 角係以_在〇·8〜15度時從輝度提昇與視認性提昇之觀點爲 較好,再好爲3.5〜11度,更好係在4〜9度之範圍。此種 離散方式之排列構造係以使要求表示最大半値全幅度之面 與光擴散元件6之出射面所交差的線,能以高機率與柱面 45 10833pif.doc/008 583422 透鏡形狀體之長軸方向大略直交的方式加以排列爲宜。 又,以使要求表示最小半値全幅度之面與光擴散件6之出 射面所交差的線,能以高機率與柱面透鏡形狀體之長軸方 向大略平行的方式加以排列爲宜。 在第30圖所示之凹凸構造係髮紋(hair* line)構造。直 交於髮紋6c之延伸方向的方向之平均傾斜角係以在〇.8〜15 度時從輝度提昇與視認性提昇之觀點爲較好,再好係 3·5〜11度,更好係在4〜9度之範圍。髮紋之延伸方向係以 與,成爲光擴散元件6之最大半値全幅度所必要的面與光 擴散元件6之出射面交差的線,大略直交之方向爲宜。 在附與此種各向異擴散性之凹凸構造所形成的面及其 背面之至少一方藉由附與消光(mat)構造時,可抑制強烈閃 耀或輝度斑等能提昇品質。但,消光構造之光擴散性變強 時會有導致各向異擴散性之損失,輝度之低降的場合之關 係,係以附與光擴散性比較弱之消光構造爲宜。對於此種 消光構造係以平均傾斜角在0.5〜5度之範圍較好,再好係 0.8〜4度,更好係在1〜3.5度之範圍。尙且,在各方異性 附與凹凸構造之表面附與消光構造之場合的消光構造之平 均傾斜角係指去除起因於凹凸構造之平均傾斜角度之消光 構造本身之平均傾斜角。此種平均傾斜角係可在無凹凸構 造部分或平行於凹凸構造之長軸方向的方向加以測定,可 使用觸針粗糙儀計測,對光擴散元件6之斷面形狀之畫像 解析方法,可用原子間力顯微鏡等加以測定。 在本發明,也可使用光偏向元件4將從導光體3之出 10833pif.doc/008 46 583422 射光加以出射於法線方向等之特定方向,將此出射光使用 具有各向異擴散性之光擴散元件6加以出射於所期望之方 向。此種場合,也可在光擴散元件6附與各向異擴散作用 與光偏向作用之兩方機能。例如,對於凹凸構造使用雙凸 透鏡列或柱面透鏡形狀體者,藉由使其斷面形狀爲非對稱 形狀時’可附與各向異擴散作用與光偏向作用之兩機能。 又’在本發明,爲調整光源裝置之視野角、提昇品質 之目的,也可使光偏向元件4或光擴散元件6加以含有光 擴散材料。此種光擴散材料係可使用與構成光偏向元件4 或光擴散元件6之基材折射率相異之透明微粒子,例如, 可舉砂珠(silicon bead)、聚苯乙烯(polystrene)、聚甲基丙 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氟化甲基丙嫌酸甲酯 (fluoromethacrylate)等之單獨聚合體或共聚物等。對於光 擴散材料係以不損及光偏向元件4之狹視野效果或光擴散 元件6之適度的擴散效果,有必要適宜選定含有量、粒徑、 折射率等。例如,光擴散材料之折射率係與光偏向元4或 光擴散元件6之基材的折射率差過小時擴散效果較小,過 大時發生過剩的散亂折射作用之關係,折射率差係以在 0.01〜0·1之範圍較好,再好係〇·〇3〜0.08,更好係在〇·〇3〜0.05 之範圍。又,光擴散材料之粒徑係在粒徑過大時散射變強 而引起強烈閃耀或輝度之低降,過小時發生著色之關係, 平均粒徑係以在0.5〜20 // m之範圍較好,再好係2〜15 // m, 更好係在2〜10// m之範圍。 尙且,使用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之光源裝置的出射光 10833pif.doc/008 47 583422 輝度分布(XZ面內)係具有出現非對稱性之出射光輝度分 布(XZ面內)的場合,上述非對稱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 Z面內)係以峰値位置爲界,在一次光源側之出射光輝度 分布(XZ面內),從峰値光愈遠輝度係以急劇低降,在從 一次光源較遠側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輝度係以比 較緩坡度低降的非對稱之出射光輝度分布。例如,使此種 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之光源裝置使用於10英吋以上 之筆記型個人電腦等之必要比較廣視野角之液晶顯示裝置 的場合’係以比較光擴散性高之光擴散元件配置於光偏向 元件之出光面上,以進行使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加 寬而使視野角變廣。在使用霧化値爲50%以上之光擴散性 強的光擴散元件之場合,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之峰 値角度係以1〜3度程度偏向於從光源較遠之側。因而,從 光偏向元件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的峰値角度位置 於其出光面之法線方向的場合,由光擴散元件之出射光輝 度分布(XZ面內)之峰値角度,從法線方向以i〜3度程度 偏向於從光源較遠之側,結果從法線方向觀察之場合的輝 度係以極端的低降。此係藉由使用光擴散元件,雖多少可 緩和從光偏向元件所出射的出射光輝度分布(X Z面內)之 非對稱性,因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之以比較急劇低 降輝度的部份,位置於法線方向之關係。爲避免此種輝度 之極端低降,係以預先使從光偏向元件的出射光之輝度分 布(XZ面內)之峰値角度從法線方向以1〜3度程度偏向於 光源側爲宜。 48 10833pif.doc/008 583422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更再有的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型 態。 第31圖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之面光源裝置的一實施型態 之模式斜視圖。如第31圖所示,本實施型態之面光源裝 置係由一次光源1、導光體3、光偏向元件4、及光反射元 件5所構成。其中,導光體3係至少以一側端面爲光入射 面31,以與此光入射面31大略直交之一表面爲光出射面 33,一次光源1係以對向配置於此導光體3之光入射面31 由光源反射器2所覆蓋,光偏向元件4係配置於導光體3 之光出射面上,光反射元件5係以對向配置於導光體3之 光出射面33的背面34。此等構成構件之中,一次光源1、 光源反射器2、導光體3及光反射元件5,係與關連於在 上述第1圖所說明者同樣之關係,在此將其說明從略。 第32圖係光偏向元件之稜鏡列的形狀之說明圖,光偏 向元件4係以主表面之一方爲入光面41,他方之面爲出光 面42。在入光面41多數之稜鏡列以並列排列,各稜鏡列 係第一稜鏡面44與第二稜鏡面45所構成。其中,第一稜 鏡面44係位置於一次光源側,第二稜鏡面45係位置於從 一次光源較遠之側。在第32圖所示之實施型態’第一稜 鏡面44爲平面,第二稜鏡面45之位置於稜鏡列的頂部側 之一部份係由大略平面所構成’位置於出光面側之其他部 分係成爲凸曲面形狀。 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4係藉由使第二稜鏡面45爲特定 形狀時,可得極高之聚光效果’能得極高輝度之光源裝置。 10833pif.doc/008 49 583422
即,使第一稜鏡面44之傾斜角(稜鏡頂角之一方的分角)α 爲28〜34度,第二稜鏡面45之傾斜角(稜鏡頂角之他方的 分角)/3爲32.5〜37度,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的傾斜角r 爲30〜35度,對稜鏡列之高(Η)之從稜鏡列的頂部至凸曲 面形狀部146之高[即,從稜鏡列之頂部至大略平面部147 與凸曲面形狀部146之界的高度](h)之比率(h/H)爲 25〜60%,稜鏡列之間距(P)與上述凸曲面形狀之曲率半徑⑴ 之比(r/P)爲5〜11。在此,傾斜角α,冷,r係對稜鏡列形 成面43之法線的角度。又,凸曲面形狀部M6之弦係對 應於連結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兩端部Ql、Q2的平面。 又,在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4,上述凸曲面形狀係不 限於如上述之以r/P所規定的斷面圓弧狀者,也可以凸曲 面形狀部I46之弦與凸曲面形狀部M6之最大距離(d)對棱 鏡列之間距(P)之比率(d/P)爲0.2〜2%之斷面非圓弧形狀 者0
更且,對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4,如第33圖所示,@ 第一稜鏡面44之大略平面,於形成稜鏡列圖案時,具胃 由所發生之彎曲等而引起的形狀變化(從連結稜鏡列;^ 了胃 部與底部的平面之位移)的場合。此種大略平面之位移了 其位移較大之場合因會影響光偏向元件4之光學特性 係,係以抑制成微小爲宜。即,從連結稜鏡列之頂部! 部的平面之大略平面之位移中之最大距離S對棱鏡列的0 距p之比率(s/ρ)係以〇·〇〇8以下較好,再好係〇·〇〇65以卞曰 更好係〇·〇〇65以下,更好係在0.005以下之範圍。肚Μ ’ 10833pif.doc/008 50 583422 略平面之變形係主要起因於形成稜鏡列圖案時之重和收縮 之關係,預先使由重和收縮之變形程度加以定量化,再以 能使其相抵的方式加以設計金屬模型之稜鏡列形狀爲宜。 如上述之稜鏡列之形狀係依存於從導光體3所出射之 出射光光度分布的半値全幅度或峰値角度,第一稜鏡面44 之傾斜角α與第二稜鏡面45之傾斜角/3的差之絕對値。 以下,說明適合於本發明之光源裝置的導光體及光偏向元 件之代表例。 在從導光體3之出射光光度分布的峰値角度對光出射 面33之法線爲60〜75度,半値全幅度爲26〜35度,第一 稜鏡面44之傾斜角α與第二稜鏡面45之傾斜角石之差的 絕對値(I α -/5 | )爲0.3以上未滿1.8之場合,係使第一 稜鏡面44之傾斜角α以32〜33.5度,第二稜鏡面45之傾 斜角;5以32.5〜34.5度,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的傾斜角 Τ以30〜31.5度,對稜鏡列之高度(Η)之從稜鏡列的頂部至 凸曲面形狀部146之高度(h)的比率(h/H)以25〜60%,稜鏡 列之間距(P)與上述凸曲面形狀之曲率半徑⑴的比(r/P)以 5〜9.5,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與凸 曲面形狀部146的最大距離(d)之比率(d/P)以0.2〜2%爲較 好,再好係以傾斜角α爲32.2〜33.1度,傾斜角/3爲 32.8〜33.8度,傾斜角τ爲30.4〜31.3度,h/H爲30〜56%, r/P爲5.5〜8.5,d/P爲0.23〜1.1%。更好係以傾斜角α爲 32.4〜32.8度,傾斜角/3爲33〜33.4度,傾斜角r爲30.8〜3 1.2 度,h/H 爲 38〜50%,r/Ρ 爲 6〜8.5,d/P 爲 0.25〜0.68%。 10833pif.doc/008 51 583422 在第一稜鏡面44之傾斜角α與第二稜鏡面45之傾斜 角/5的差之絕對値(| α -/5 | )爲0.3未滿的場合,係使第 一棱鏡面44之傾斜角以32.5〜34度’第_^棱鏡面45之 傾斜角/3以32.5〜34度、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的傾斜角 r以30〜31.5度,對稜鏡列之高度(Η)的從稜鏡列之頂部至 凸曲面形狀部146之高度(h)的比率(h/H)以25〜50%,稜鏡 列之間距(P)與凸曲面形狀之曲率半徑⑴的比(r/P)以 5〜10,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與凸曲 面形狀部146之最大距離(d)的比率(d/p)以0.2〜1.5%爲較 好。再好係以傾斜角α爲32.7〜34度,傾斜角/5爲32.7〜34 度,傾斜角7爲30·4〜3 1.3度,h/H爲30〜41%,r/P爲6〜10, d/P爲0.2〜1.3%。更好係以傾斜角α爲33.5〜33.9度,傾 斜角/5爲33.5〜33.9度,傾斜角τ爲30·8〜31.2度,h/H爲 35〜39%,r/P 爲 7〜8.5,d/P 爲 0.3〜1.1%。 第一棱鏡面44之傾斜角α與第二稜鏡面45之傾斜角 /5的差之絕對値(| α-/3丨)爲1.8以上8.5以下的場合, 係以使第一稜鏡面44之傾斜角α以28〜32度,第二稜鏡 面45之傾斜角沒以33〜37度,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的 傾斜角r以32〜34度,對棱鏡列之高度(Η)的從稜鏡列之 頂部至凸曲面形狀部146之高度(h)的比率(h/H)以 30〜45%,稜鏡列之間距(P)與凸曲面形狀之曲率半徑⑴的 比(r/P)以5〜11,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凸曲面形狀部ι46 之弦與凸曲面形狀部146之最大距離(d)的比率(d/P)以 〇·2〜2%爲較好。再好係以傾斜角α爲28.5〜31.5度,傾斜 10833pif.doc/008 52 角/3爲33.5〜36度,傾斜角r爲31·7〜33·2度,h/H爲 33〜42%,iVP爲5·2〜10.5,d/P爲0.3〜1%。更好係以傾斜 角α爲29.5〜30·9度,傾斜角/5爲34.5〜34.9度,傾斜角7 爲 31.5〜32.5 度,h/H 爲 37.5〜39%,r/P 爲 5.3〜10,d/P 爲 0.4〜0.85%。 在從導光體3之出射光光度分布的峰値角度對光出射 面33之法線爲60〜75度,半値全幅度爲未滿26度,第一 稜鏡面44之傾斜角α與第二稜鏡面45之傾斜角/5之差的 絕對値(I α-/3 | )爲0.3以上未滿1.8的場合,係使第一 稜鏡面44之傾斜角α以32〜33.5度,第二稜鏡面45之傾 斜角沒以32.5〜34.5度,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的傾斜角 r以30〜31.5度,對稜鏡列之高度(Η)的從稜鏡列之頂部至 凸曲面形狀部146之高度(h)的比率(h/H)以30〜55%,稜鏡 列之間距(P)與凸曲面形狀之曲率半徑⑴的比(iVP)以5〜9, 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與凸曲面形狀 部146的最大距離⑷之比率(d/P)以0.25〜2%爲較好。再好 係以傾斜角α爲32.2〜33.1度,傾斜角万爲32.7〜33.7度, 傾斜角r爲30.4〜31.3度,h/H爲37〜52%,r/P爲5.5〜8·5, d/P爲0.28〜1.1%。更好係以傾斜角α爲32.4〜32.8度,傾 斜角/3爲33〜33.4度,傾斜角7爲30.8〜31.2度,h/H爲 43〜50%,r/P 爲 6〜8,d/P 爲 0.3〜0.7%。 第一稜鏡面44之傾斜角α與第二稜鏡面45之傾斜角 /5之差的絕對値(| α -点| )爲未滿0.3之場合,係使第一 稜鏡面44之傾斜角α以33.5〜34度,第二稜鏡面45之傾 10833pif.doc/008 53 583422 斜角/3以33.5〜34度,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的傾斜角y 以30〜31.5度,對稜鏡列之高度(Η)的從稜鏡列之頂部至凸 曲面形狀部146之高度(h)的比率(h/H)以35〜48%,稜鏡列 之間距(P)與凸曲面形狀之曲率半徑⑴的比(r/Ρ)以7〜9,對 稜鏡列之間距(P)的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與凸曲面形狀部 146之最大距離⑷的比率(d/P)以0.3〜2%爲較好。再好係 以傾斜角α爲33〜33.5度,傾斜角/3爲33〜33.5度,傾斜 角 7 爲 30.4〜31.3 度,h/H 爲 37〜42%,r/P 爲 7.2〜8·8,d/P 爲0·33〜1.1%。更好係以傾斜角α爲32.5〜32.9度,傾斜角 厶爲32.5〜32.9度,傾斜角r爲30.8〜31.2度,h/H爲 37〜40%,r/P 爲 7.8〜8.2,d/P 爲 0.35〜0.7%。 第一稜鏡面44之傾斜角α與第二稜鏡面45之傾斜角 /5的差之絕對値(| α - /? | )爲1.8以上8.5以下的場合, 係使第一稜鏡面44之傾斜角α以28〜31.5度,第二稜鏡 面45之傾斜角万以33〜37度,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的 傾斜角r以31〜35度,稜鏡列之高度(Η)的從稜鏡列之頂 部至凸曲面形狀部146之高度(h)的比率(h/H)以30〜45%, 稜鏡列之間距(P)與凸曲面形狀之曲率半徑⑴的比(r/P)以 6〜9,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與凸曲 面形狀部146之最大距離(d)的比率(d/P)以0·43〜2%爲較 好。再#好係以傾斜角α爲28.6〜3 1.4度,傾斜角/3爲33.5〜36 度,傾斜角7爲31·5〜35度,h/H爲33〜42%,r/P爲6.8〜8.8, d/P爲0.45〜0.9%。更好係以傾斜角α爲28.5〜31.3度,傾 斜角/3爲34.5〜34.9度,傾斜角r爲31.5〜35度,h/H爲 54 10833pif.doc/008 583422 33〜42%,r/P 爲 7.8〜8·2,d/P 爲 0.5〜0.6%。 又,稜鏡列之最合適形狀的第一稜鏡面44之傾斜角 α,第二稜鏡面45之傾斜角石,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 的傾斜角r ’對稜鏡列之高(Η)的從稜鏡列之頂部至凸曲 面形狀部146之高度(h)的比率(h/H),稜鏡列之間距(P) 與凸曲面形狀之曲率半徑⑴的比(r/P)對棱鏡列之間距(P) 的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與凸曲面形狀部146的最大距離 (d)之比率(d/P)之最適範圍,如第1表及第2表所示係以斷 續的存在。在第1表所示之最適範圍係從導光體的出射光 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爲比較寬之場合(半値全幅度爲26 度以上)者,在第2表所示之最適範圍係從導光體之出射 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爲比較狹窄之場合(半値全幅度 爲未滿26度)者。尙且,在第1表及第2表所示範圍係並 非表示最適範圍的全部係表示其一部分者。
10833pif.doc/008 55 583422 a (deg) /5 (deg) r (deg) h/H(%) r/P d/P(%) 32.5 士 0.5 33·2 士 0·5 31 士0.5 48 士 4 11·1士0.5 0.26 士 0·1 32·5 士 0.5 33·2 士 0.5 31 士0·5 48 士 4 9·3 土 0·5 0·31 士 0·1 32.5 士 0·5 33·2 土 0·5 3U0.5 48 士 4 8.4 士 0·5 0·34 士 0·1 32·5 士 0.5 33.2 士 0.5 31 土0·5 48 士 4 7.5±0.5 0.38 士 0·1 32.5±0.5 33.2 士 0·5 31 士0·5 48 土 4 7·1 土 0.5 0·41 士 0·1 32·5 士 0·5 33·2 士 0·5 31±0.5 48 士 4 6.6 士 0·5 0·43 士 0·1 32.5 士 0·5 33.2±0.5 31 士0.5 48 士 4 5.5±0.5 0·52 土 0·1 32·5 士 0·5 33·2 士 0·5 31 士0.5 30.3 士 4 8 士 0.5 0·66 士 0·1 32.5 士 0.5 33·2 士 0.5 31 士0.5 38.9 士 4 8 士 0.5 0·5 士 0·1 32.5±0.5 33.2±0.5 31 士0.5 48 士 4 8 士 0.5 0·36 士 0·1 32·5 士 0·5 33.2 士 0·5 31 士0.5 55.9 士 4 8 士 0·5 0.26 士 0·1 32·5 士 0.5 33·7 士 0.5 31 士0.5 39·3 士 4 8 士 0.5 0·49 士 0·1 32·7 士 0.5 33.7 士 0·5 31±0.5 48.4 士 4 7· 1 土 0.5 0·41 士 0·1 32·7 士 0.5 33·7 士 0·5 31 士0.5 39·5 士 4 7·1 士 0.5 0·55 士 0·1 32·7 士 0.5 33·7 士 0·5 31 士0.5 48.4 士 4 8 士 0.5 0·36 土 0·1 32·7 士 0·5 33.7 土 0.5 31 士0·5 39.5 土 4 8 土 0.5 0.48 土 0.1 32.7±0.5 33·7 士 0·5 31 士0.5 30·8 士 4 8 士 0.5 0.64 土 0·1 32.7 士 0·5 32.7 土 0·5 30 土 0.5 38.3 士 4 7.1±0.5 0·58 土 0.1 32·7 士 θ·5 32·7 土 0·5 31 土 0·5 47.8 士 4 8 士 0.5 0.36 士 0·1 32.7 土 0·5 32.7 土 0.5 31 土0.5 38.7 士 4 8 士 0.5 0.5 士 0·1 32·7 士 0·5 32.7 士 0.5 31 士0.5 30.2±4 8 士 0.5 0.66 土 0·1 32.7 士 0.5 32.7±〇.5 31 士0.5 30.2 士 4 10士0.5 0.53 士 0.1
10833pif.doc/008 56 583422 32·7 士 0.5 32·7 士 0·5 30 士 0·5 47·3 士 4 8 士 0.5 0.37 士 0.1 32.7 士 0.5 32.7 土 0·5 30 士 0.5 38·3 士 4 8 士0.5 0.51 士 0,1 33.7 士 0.5 33.7±0.5 31 士0·5 40·8 士 4 8 士 0.5 0.44 士 0.1 30·5 士 0·5 35·5 士 0·5 33.07士 0·5 41 士 4 6.8 士 0.5 0.57 士 0.1 30.7 士 0·5 34 士 0·5 30 士 0·5 36.8 士 4 8 士 0.5 0.57 士 0.1 28.7 士 0.5 36.7 士 0.5 34 士 0·5 38·4 士 4 8 士 0.5 0.55 士 0·1 30·7±0·5 34.7 士 0·5 32 士 0.5 38.3 士 4 5.3±0.5 0.81 士 0·1 30·7 士 0·5 34·7 士 0.5 32 士 0·5 38.3 士 4 8 士 0.5 0.53 士 0.1 30·7 士 0·5 34·7 士 0·5 32 士 0·5 38.3 士 4 10 士0.5 0.43 士 0.1 31.7±0.5 33·7 士 0·5 31 士0·5 38·3 士 4 8 士 0·5 0.52 士 0.1 29·7 士 0·5 35·7 土 0·5 33 士 0.5 38.3 土 4 8 士 0.5 0.54 士 0.1
10833pif.doc/008 57 583422 m2 mi a (deg) /3 (deg) Τ (deg) h/H(%) r/P d/P(%) 32·5 士 0.5 33·2 土 0·5 31 土0·5 48 土 4 7.5±0.5 0.38 土 0.1 32·5 士 0·5 33.2 士 0·5 31 士0·5 48±4 7.08 士 0.5 0.41 土 0.1 32·5 士 0·5 33.2 土 0.5 31 士0.5 48 士 4 6.64 士 0.5 〇·43 士 0.1 32.5 士 0.5 33.2 土 0·5 31 士〇·5 30.3 士 4 8 士 0.5 0.66 土 0.1 32.5 士 0.5 33.2 士 0.5 31 士0·5 48 土4 8 土 0.5 〇·36 土 0·1 32·5 士 0·5 33·7 士 0.5 31 士0·5 39.3 士 4 8 士 0.5 0.49 士 0·1 32·7 士 0.5 33·7 士 0·5 30 士 0.5 39.5 士 4 7·08 士 0.5 0.55士 0·1 32·7 土 0·5 33·7 土 0·5 31 士0.5 39.5 土 4 8 士 0.5 〇·48 士 0·1 32·7 士 0·5 33.7 士 0.5 31 士0.5 30.8 士 4 8 士 0.5 0.64 士 0·1 32.7 土 0·5 32·7 士 0·5 30士 0.5 38·3 士 4 7.08 士 0·5 0.58 士 0·1 32·7 士 0.5 32.7 士 0·5 30 士 0.5 47.3 士 4 8 士 0.5 0.37 土 0·1 31.7士0.5 33.7 士 0.5 31 土0.5 38.3 士 4 8 士 0.5 〇·52 士 0·1 30·7 士 0.5 34·7±0·5 32 士 0·5 38.3 士 4 8 士 0.5 0.53 土 0·1 29·7 士 0.5 35.7 士 0.5 33 土 0.5 38.3 士 4 8 士 0.5 0·54 土 0·1 28·7 士 0·5 36·7 士 0.5 34 土 0.5 38·4 土 4 8 士 0.5 0·55 土 0·1 第二稜鏡面45之形狀係例如以如下之方式加以設定。 即,設定由傾斜角《及/5兩稜鏡面所構成之斷面三角 形狀的假想稜鏡列I。此假想稜鏡列1之兩稜鏡面 之傾斜角α及/3,係以使從導光體之光出射面33所到來 之光的ΧΖ面內之強度分布的峰値出射光(傾斜角a)入射於 假想鏡列I,由假想稜鏡面1-2經內面全反射後,從出光 面42向所定方向(較好係對出光面42之法線在±10之範圍) 58 10833pif.doc/008 出射的方式加以設定。其次,以如以上方式所設定形狀的 假想稜鏡列I之形狀爲基準,爲使至少一方之稜鏡面1-2 的一部分成爲凸曲面形狀,係依凸曲面形狀之弦的傾斜角 T,對稜鏡列之高度(H)的從稜鏡列之頂部至凸曲面形狀 部146之高度(h)的比率(h/H)、稜鏡列之間距(P)與凸曲面 形狀之曲率半徑⑴的比(r/P)或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凸曲面 形狀部146之弦與凸曲面形狀部146的最大離(d)之比率 (d/P)加以設定凸曲面形狀部146,以決定實際稜鏡列之形 狀。尙且,在第32圖所示之K2係想像從導光體3之光出 射面33所出射之光的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峰値出射光(出傾 斜角a)掠過鄰接一次光源1側之稜鏡列的頂部入射於假想 稜鏡列I所設定之假想光,此假想光通過假想稜稜鏡面I-1之位置K1,到達假想稜鏡面1-2之位置。 例如,想像使在假想稜鏡列I之位置K2以內面全反射 之光出射於出光面42之法線方向的場合時,在第32圖所 示尺寸z(稜鏡列之頂點與假想稜鏡面1-2之內面反射位置 K2之間的Z方向距離)由(4)式: z={(P · tan a · cot[ θ !2]/ (tan a +cot[ Θ 12})} · [cot [ Θ /2] + {cot0/ (cot [0/2]- cot0 }) ...........(4) 所示之値以上的Z方向位置,實際之稜鏡面係可使具有比 以下;£(5)式: ncos[3 0 /2]=Sin( α -[ 0 /2]) .........(5) 所表示之假想稜鏡列I之稜鏡面1-2的傾斜角較大之傾斜 WSMpif.doc/OO8 59 583422 角(尙且,式中n係稜鏡列之折射率)。 藉由如上述之方式加以設定入光面41之稜鏡列形狀之 關係’可使從光偏向元件4所出射的光之分布角度(半値 全幅度)加以變小。其理由係如下。即,在假想稜鏡列I到 達於比稜鏡面1-2之內面全射射位置K2較靠近於出光面42 位置的光係從比一次光源側之鄰接假想稜鏡列的頂部較下 側以比a大的傾斜角所入射之光線的集合。從而,其分布 峰値之方向係比a大之傾斜方向,其內面全反射之分布峰 値的方向係成爲從出光面42之法線方向移向沿內面全反 射之假想稜鏡面方向之一方傾斜之方向。此種光係呈現使 從出光面42之出射光的角度分布加以擴寬之作用。於是, 爲使光量以集中出射於特定方向,藉由在假想稜鏡列I之 比稜鏡面1-2的內面全反射位置K2較靠近出光面42之位 置使實際之稜鏡列的稜鏡面之傾斜角比所對應之假想稜鏡 面之傾斜角較大時,在此領域可加以修正以使實際內面全 反射之光的進行方向比假想稜鏡面之反射光較能移動於出 光面42之法線方向的一方,可圖謀高輝度化,狹視野化。 在本發明,凸曲面形狀部146係藉由在對稜鏡列之高度(H) 的從稜鏡列之頂部至凸曲面形狀部146之高度(h)的比率 (h/H)成爲25〜60%之位置開始加以形成凸曲面形狀部146 時,可圖謀如上述之高輝度化、狹視野化,係以30〜56% 之範圍較好,再好係33〜50%之範圍。此係離開h/H爲 25〜60%之範圍時有導致輝度低降的傾向。 在此,第一稜鏡面44之傾斜角α爲避免輝度之低降係 10833pif.doc/008 60 583422 以在28〜34度之範圍爲較好,再好28.5〜34度之範圍,更 好係在29.5〜33·9度之範圍。又,第二稜鏡面45之傾斜角 /5爲避免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峰値角度由大偏向所引起之輝 度低降係以32.5〜37度之範圍較好,再好係在32.7〜35度 之範圍,更好係在33〜34.9度之範圍。 在此,凸曲面形狀部146係以使其曲率半徑⑺與稜鏡 列之間距(Ρ)之比(r/P)在5〜11之範圍爲較好,再好係在 5·2〜10.5之範圍,更好係在5.3〜10之範圍。此係藉由使r/P 在此範圍時可使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光面42所出射的出 射光輝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充分狹窄,能充分提高光源裝 置的輝度。例如,在稜鏡列之間距爲40〜60# m的場合, 曲率半徑r係以在200〜660//m之範圍爲較好,再好係在 205〜630 // m範圍,更好係在210〜600 // m之範圍。 又,對凸曲面形狀部146,係以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 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弦與凸曲面形狀部146之最大距離d 之比率(d/P)使在0.2〜2%之範圍成爲比較緩的面形狀爲較 好,再好係在0.2〜1.5%之範圍,更好係在0.25〜1.1%之範 圍。此係,d/P超過2%時由光偏向元件4之聚光效果損失 有起光之發散的傾向,在於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光面42 所出射的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有不能使充分狹窄 之傾向的關係。相反的,d/P爲未滿0.2%時,由光偏向元 件4之聚光效果有不充分之傾向,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光 面42所出射的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有不能使充 分狹窄之傾向的關係。 10833pif.doc/008 61 583422 在第二稜鏡面45之大略平面部147與凸曲面形狀部 146的接連部分(境界部分)係以使其境界點之凸曲面形狀 部146與大略平面部147之傾斜成爲相等之方式,即雖可 加以設計成以順利接連,也可藉由在其接連部分之稜鏡列 形成面43之法線與連結凸曲面形狀部146之兩端部Q1、 Q2的平面(凸曲面形狀部之弦)之角度(傾斜角r)使在 30〜35度之範圍時,雖大略平面部147與凸曲面形狀部146 之接連部分的傾斜成爲以不連續接連的場合,也可藉由調 整第二稜鏡面之傾斜角/5及凸曲面形狀之曲率半徑⑴與稜 稜鏡列之間距(P)的比(r/P),可取得不導致光學特性之低降 的優良光偏向元件。此傾斜角r係以在30.4〜35度之範圍 較好,再好係在30.8〜35度之範圍。 在本發明,具有如上述之凸曲面形狀部146的稜鏡面 係以至少形成於從一次光源較遠側之面(第二稜鏡面45)爲 宜。藉此,在導光體3之端面32也配置一次光源的場合 之從光偏向元件4所出射的光之分布角度可充分加以變 小。具有凸曲面形狀部146之稜鏡面,例如,在導光體3 傳導之光,在與光入射面31相反側之端面32所反射返回 的比率比較高之場合或,在導光體3之對向的兩端面各配 置一次光源1之場合,係以使靠近一次光源1側之稜鏡面 (第一稜鏡面44)也以同樣形狀爲宜。一方面,在導光體3 傳導之光,在與光入射面31相反側之端面32反射返回之 比率比較低的場合,靠近一次光源之棱鏡面也可使成爲大 略平面。又’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4,因其稜鏡列之頂部 10833pif.doc/008 62 583422 係由兩個大略平面所構成之關係’爲棱鏡列之形成,可正 確加以形成成形用模型構件之形狀轉移面形狀,能抑止使 光向元件4載置於導光體3時的粘附製品缺陷現象。 在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以精確製作所期望之稜鏡形 狀,可取得安定的光學性能之同時,爲抑止組立作業時或 以面光源裝置使用時之稜鏡頂部之摩損或變形的目的,也 可在稜鏡列之頂部形成平坦部或曲面部。此種場合,在稜 鏡頂部形成平坦部或面部之寬度,從抑止面光源裝置之輝 度低降或由粘附製品缺陷現象所引起之輝度不均一圖形之 發生觀點,係以在3//m以下爲較好,再好係在2# m以 下,更好係在l//m以下。 又,在本發明,爲調整面光源裝置之視野角或爲提昇 品質之目的,也可在光偏向元件之出光面側形成光擴散 層,或在稜鏡列中使含有光擴散劑。對於光擴散層,可藉 由在光偏向元件之出光面側載置光擴散元件,或在出光面 側以與光偏向元件成爲一體的方式形成光擴散層等加以形 成。此種場合,爲不妨礙由光偏向元件之狹視野之的輝度 提昇效果’係以形成各向異擴散性之光擴散層使光擴散於 所期望之方向爲宜。對於分散於稜鏡列之光擴散劑,係可 使用與稜鏡列折射率相異之透明微粒子。此種場合,以盡 量不妨礙由光偏向元件之狹視野化的輝度提昇效果,加以 選疋光擴散劑之含有量,粒徑、折射率等。 如此,藉由在導光體3之光出射面33上,將上述之光 偏向元件4,以使其稜鏡列形成面成爲入光面側之狀態加 10833pif.doc/008 63 583422 以載置時,可使從導光體3之光出射面33所出射的指向 性出射光之在XZ面內的出射光光度分布更狹窄,能圖謀 光源裝置之高輝度化、狹視野化。此種從光偏向元件4的 出射光之在XZ面內的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係以 在5〜25度之範圍爲較好,再好係在10〜20度之範圍,更 好係在12〜18度之範圍。此係藉由使此出射光輝度分布之 半値全幅度在5度以上時可消除由極端狹視野化所引起的 畫像等之難視性,藉由在25度以下時可圖謀高輝度化與 狹視野化之關係。 在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4之狹視野化係受從導光體3 之光出射面33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擴廣程度(半 値全幅度)影響的關係,從光偏向元件4之出光面42的出 射光輝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A之對從導光體3之光出射面 33的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B的比率也依從導光 體3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B而變。例如,在從導 光體3的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B爲未滿26度的 場合,半値全幅度A係以在半値全幅度B的30〜95%之範 圍爲較好,再好係在30〜80%之範圍,更好係在30〜70%之 範圍。又,在從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 B爲26度以上之場合,半値全幅度A係以在半値全幅度 B的30〜80%之範圍爲較好,再好係在30〜70%之範圍’更 好係在30〜60%之範圍。特別,在從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 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B爲26〜36度之場合,半値全幅度A 係以在半値全幅度B的30〜80%之範圍爲較好,再好係在 10833pif.doc/008 64 583422 30〜70之範圍,更好係在30〜60%之範圍。更且,在從導 光體3的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B超過36度之場 合,半値全幅度A係以在半値全幅度B的30〜70%之範圍 爲較好,再好係在30〜60%之範圍,更好係在30〜50%之範 圍。 一般欲提高導光體之出射效率時,似覺從導光體3之 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B變大而聚光效率低降,實 際上係如上述狹視野化之效果變大之關係在狹視野化的效 率及面光源裝置的光利用效率之觀點,係以使用與出射光 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B爲26度以上之導光體組合的光 偏向元件爲較好,再好爲半値全幅度B超過36度之導光 體。又,從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爲小 的場合雖狹視野化之效果變小,從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度 分布之半値全幅度愈小愈能圖謀高輝度化之關係,在高輝 度化之觀點係以使用與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B爲 未滿26度之導光體組合的光偏向元件爲宜。 對一次光源使LED光源等之大略點狀光源以鄰接配置 於導光體3之隅角等加以使用之場合,入射於導光體3之 光係在與光出射面33平行之平面內大略以一次光源1爲 中心,在導光體3中以放射狀傳導,從光出射面33所出 射之出射光也同樣以一次光源1爲中心之放射狀加以出 射。使此種以放射狀出射之出射光不關其出射方向如欲以 有效率的偏向於所期望之方向時,將形成於光偏向元4之 稜鏡列以大略弧狀延伸,使此以圍繞一次光源1之方式加 10833pif.doc/008 65 以並列配置爲宜。如此,藉由使稜鏡列以圍繞一次光源1 之方式以大略弧狀的並列配置時,幾乎從光出射面33以 放射狀出射之光的大部份對光偏向元件4之稜鏡列的延伸 方向大略以垂直入射之關係,在導光體3之光出射面33 的全領域可使出射光以良好效率指向特定方向,可提昇輝 度之均一性。在光偏向元件4所形成之大略弧狀的稜鏡列 係按照在導光體3中傳導之光的分布以選定其弧狀程度, 使從光出射面33以放射狀出射之光的幾乎全部能對光偏 向元件4之稜鏡列之延伸方向大略以垂直入射爲宜。具體 的係可舉使LED等之點狀光源爲大略中心之同心圓狀的 圓弧半徑逐漸變大之方式以大略並列配置者,稜鏡列之半 徑範圍,係由在面光源系統之點狀光源的位置與,相當於 液晶顯示元件之顯示區域之面光源的有效區域之位置關係 或大小加以適宜決定。 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4係可由與關連在第1圖的其他 實施形態所說明者同樣之光透射率高的合成樹脂加以構 成。 在由如以上之一次光源1、光源反射器2、導光體3、 光偏向元件4及光反射元件5所構成之面光源裝置之發光 面(光偏向元件4之出光面42)上,藉由配置液晶顯示元件 以構成液晶顯不裝置。液晶顯示裝置係從第3 1圖之上方 經液晶顯示元件由觀察者加以觀察。又,在本發明,可使 充分猫準之狹分布光從面光源裝置入射於液晶顯示元件之 關係’在液晶顯示元件無階調反轉等,可得明亮,色相之 10833pif.doc/008 66 583422 均一性良好的畫像顯示之同時,可得集中於所期望的方向 之光照射,可提高一次光源之發光光量對此方向之照射的 利用效率。 使用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的光源裝置之出射光輝度分 布係以峰値位置爲界,在一次光源側之出射光輝度分布愈 從峰値角度遠離輝度係以急劇低降,在從一次光源較遠側 之出射光輝度分布係以比較緩的低降輝度,表示成爲非對 稱之出射光輝度分布。例如,將此種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光 源裝置使用於10英吋以上之筆記型個人電腦等之必要比 較廣視野角的液晶顯示裝置之場合,使光擴散性比較高之 光擴散元件配置於光偏向元件之出光面上,以進行擴廣出 射光輝度分布而加寬視野角。在使用霧化値爲50%以上之 光擴散性強的光擴散元件之場合,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峰値 角度係以1〜3度程度偏向於從一次元源較遠側。因此,從 光偏向元件的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峰値角度位置於其出光面 之法線方向的場合,由光擴散元件,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峰 値角度係從法線方向以1〜3度程度偏向於從一次光源較遠 側,結果從法線方向觀察的場合輝度係以極端的低降。此 係藉由使用光擴散元件,雖多少可緩和從光偏向元件所出 射的出射光輝度分布之非對稱性,因出射光輝度分布之以 比較_劇低降輝度的部分,位置於法線方向之關係。爲避 免比種輝度之極端低降,係以預先使從光偏向件元件的出 射光輝度分布之峰値角度從法線方向以i〜3度偏向於一次 光源側爲宜。 10833pif.doc/008 67 583422 以下,依實施例以具體的說明本發明。 尙且,在以下之實施例的各特性値之測定係如下述的 方法進行。 法線輝度、半値全幅度、峰値角度之測定 一次光源係使用冷陰極管,在其驅動電路之變換器 (inverter)[Harrison 公司製 HIU-742A]施力□ DV12V,以高 頻點燈。法線輝度係將面光源裝置或導光體之表面在20mm 四方的正方形以3x5分割,以求各正方形之法線方向的輝 度値之15點平均。導光體之光度半値全幅度係,在導光 體之表面使具有4mm0之針孔(pinhole)之黑色紙以使針孔 位置於導光體表面之中央的方式加以固定,調整距離以至 輝度儀之測定圓成爲8〜9mm,在冷陰極管之長軸方向軸與 垂直方向及平行方向以針孔爲中心調節以使測角(gonio)迴 轉軸能迴轉。在各方向使迴轉軸從+ 80度〜-80度以1度間 隔迴轉以輝度儀測定出射光之光度分布(XZ面內),以求峰 値角度,半値全幅度(峰値之1/2以上値之分布(XZ面內) 的分散角度)。又,面光源裝置之輝度半値全幅度係,使 輝度儀之視野角度爲0.1度,以面光源裝置之發光面的中 央爲測定位置調節使測角迴轉軸能迴轉。在各方向使迴轉 軸從+80度〜-80度以1度間隔迴轉,以輝度儀測定出射光 之輝度分布(XZ面內),以求峰値角度,半値全幅度(峰値 之I/2以上値之分布(XZ面內)的分散角度)。 平均傾斜角(0 a)之測定 依照 IS04287/1-1987,觸針係使用 010-2528(1 // mR. 55 10833pif.doc/008 68 度圓錐、金剛石)的觸針型表面粗糙儀(東京精器公司製廿 〜汐〕厶570A),以驅動速度爲〇.〇3mm/秒測定粗面之粗 糙度。由此測定所得之記錄表格,減去其平均線加以補正 傾斜,由上述(1)式及(2)式計算求得。 ft化値之測定 依照JIS K7105之B法,使50mm X 50mm大小之試 樣以用積分球式反射透射率儀(村上色彩技術硏究社製RT-100型)求得之全光線透射率(Tt)、擴散光線透射率(Td), 依下式(6)計算求得之。 霧化値(%)=Td/Tt……(6) 光櫨散元件之出射光光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的測定 對50mm X 50mm大小之試樣,由自動變角光度儀(村 上色彩硏究社製GP-200型)進行測定,所求得之峰値光度 之1/2光度的半値半幅角度之兩倍爲半値全幅角度(α)。 尙且,入射於試樣之光係從光源之光由聚焦透鏡(condenser lens)聚光於針孔,經過准直儀透鏡(collimator lens)成爲平 行光(平行度± 0.5度以下),通過光束光圈(開口徑10.5 mm) 入射於試樣之入射面。透過試樣之光經受光透鏡(開口徑 11.4mm)(試樣面爲平滑的場合,係聚光於受光光圏之位 置),通過受光光圈達到受光元件,以電壓値輸出。又, 使試樣迴轉進行同樣之測定,以求得最大半値全幅度(Max α )與最小半値全幅度(Min α )。 [實施例1] 使用丙烯酸樹脂(acryl resin)(三菱RAYON公司製7夕 10833pif.doc/008 69 583422 卜VH5#000)由射出成形製作一方之面爲消光(mat) 的導光體。該導光體係呈爲216mm X 290mmm,厚度 2·Omm-O·7mm之楔子板狀。在此導光體之鏡面側,以與導 光體之長度216mm邊(短邊)平行,由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 樹脂形成稜鏡列之稜鏡頂角1〇〇° 、間距50//m之稜鏡列 以並列連設配置的稜鏡層。沿對應於導光體之長度290mm 之邊(長邊)之一方的側端面(厚度2.0mm之側端面)配置冷 陰極管以光源反射器(麗光社製銀反射薄膜)覆蓋。更且, 在其他之側端面貼附光擴散反射薄膜(東麗公司製E60)。 在稜鏡列排列面(背面)配置反射薄層。將以上之構成結構 組入框架。此導光體在垂直於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 的面內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最大峰値角度對光出 射面法線方向爲70度,半値全幅度爲22.5度。 一方面,用折射率1.5064之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樹脂, 如第3表所示,使構成稜鏡列之一方的稜鏡面(第一稜鏡 面)與法線所成角度(α)爲32.5度之平面,使他方之稜鏡 面(第二稜鏡面)從稜鏡頂部至稜鏡列之高度21.4//m爲斷 面橢圖形狀(與長軸之交點的曲率半徑爲400//m與短軸之 交點的曲率半徑爲800 ^m之橢圖形狀的與短軸之交點近 傍)的凸曲面(傾斜角56.6度、/5=33.8度),從稜鏡頂部之 稜鏡列的高度21.4//m以上爲曲率半徑400 μ m之斷面圓 弧形狀的凸曲面(傾斜角=59·0度)之兩凸曲面(從稜鏡頂部 側之區域1、2)所構成之間距56.5/zm的稜鏡列以大略並 列所連設的稜鏡列形成面,使此稜鏡列形成面形成於厚度 10833pif.doc/008 70 583422 125//m之聚酯(polyester)薄膜之一方的表面以製作稜鏡薄 層(prism sheet)。稜鏡薄層之第二稜鏡面與假想平面的最 大距離(d)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比率(d/P)爲1.03%。 使所得之稜鏡薄層,以稜鏡列形成面向上述導光體之 光出射面側,稜鏡之稜線平行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 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方式載置於上述導光體之光出射面 側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在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之光入射面 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加 以測定以比較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峰値角 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有峰 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 將其結果表示於第4表。 [實施例2] 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二稜鏡面,如第3表所示,從稜鏡 頂部至稜鏡列之高度16/zm爲傾斜角55.2度之平面(沒 =34.8度),從稜鏡列之高度16//m至稜鏡底部由接近稜鏡 頂部側開始傾斜角爲55.5度、56.2度、57.0度、57.8度、 58.4度、59.4度之同一寬度的六個平面,共計由七個平面 (從稜鏡頂部側之區域1、2、·.···7)構成以外,係與實施例 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薄層。稜鏡薄層之第二稜鏡面與假想 平面之最大距離⑷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比率(d/P)爲 1.10%。 使所得之稜鏡薄層,在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面 側以使稜鏡列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的光出射面,稜鏡的稜 10833pif.doc/008 71 線平行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 方式加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在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 之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 (XZ面內),加以測定以比較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 比率、峰値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 幅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Δ Θ a-△ 0 b|),將其結果表示於第4表。 [實施例3] 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二稜鏡面,如第3表所示,從棱鏡 頂部至稜鏡列之高度l〇.6/zm爲傾斜角56.4度之平面(/5 =38.6度),稜鏡列之高度10.6// m〜21.3# m爲傾斜角56.8 度之平面,稜鏡列之高度21.3//m以上爲曲率半徑400// m之斷面圓弧形狀的凸曲面(傾斜角=59·2度)之由二個平面 與一個凸曲面(從稜鏡頂部側爲區域1、2、3)所構成以外, 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薄層。稜鏡薄層之第二稜 鏡面與假想平面的最大距離(d)對稜鏡列之間距(Ρ)的比率 (d/P)爲 1.03%。 使所得之稜鏡薄層,在實施例1之導光體之光出射面 側以使稜鏡列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的光出射面,稜鏡的稜 線平行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 方式加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 之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 (xz面內),加以測定以比較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 比率,峰値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 10833pif_doc/008 72 583422 幅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6>a- 0 b|),將其結果表示於第4表。 [實施例4] 使構成棱鏡列之第二稜鏡面,如第3表所示,從稜鏡 頂部至棱鏡列之局度21.5//m爲傾斜角56.8度之平面(/5 =33.2度),稜鏡列之高度21.5// m以上爲傾斜角58.7度之 平面的由兩個平面(從稜鏡頂部側爲區域1、2)所構成以 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薄層。稜鏡薄層之第 二稜鏡面與假想平面之最大距離(d)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 比率(d/P)爲 0.76%。 使所得之棱鏡薄層,在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面 側以稜鏡列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稜線 平行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方 式加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之 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 面內),加以側定以比較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 率、峰値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 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0 3-△ Θ b |),將其結果表τπ:於第4表。 [實施例5] 如第3表所示,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一稜鏡面與法線所 成的€度(α)爲29.0度,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二稜鏡面,從 稜鏡頂部至稜鏡列之高度16.0//m爲傾斜角55.3度之平 面(/3 =34.7度),從稜鏡列之高度16.0// m至稜鏡底部由 10833pif.doc/008 73 583422 接近稜鏡頂部側開始傾斜角爲55.7度、56·5度、57·4度、 58·2度、59.0度、59.6度、60.3度之问^一'寬度的七個平面, 共計由八個平面(從稜鏡頂部側開始爲區域1、2、.....8)m 構成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薄層。棱鏡薄 層之第二稜鏡面與假想平面之最大距離(d)對稜鏡列之胃g巨 (P)的比率(d/P)爲 0.73%。 使所得之稜鏡薄層,在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面 側,以稜鏡列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稜 線平行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 方式加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 之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 加以測定以比較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峰値 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的角度(半値全幅度)、有 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的角度差之絕對値(|Δ , 將其結果表示於第4表。 [實施例6] 如第3表所示,使實施例5之從稜鏡列高度16.0//m 至稜鏡底部之七個區域以通過各境界的曲面加以構成(從 接近稜鏡頂部開始各區域之傾斜角爲55.4度、56·2度、57.1 度、57.9度、58.7、59.3度、60.0度)以外,係與實施例1 同樣加以製作稜鏡薄層。稜鏡薄層之第二稜鏡面與假想平 面之最大距離(d)對稜鏡列之間距(Ρ)的比率(d/P)爲0.68%。 使所得之棱鏡薄層,在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面 側,以稜鏡列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稜 10833pif.doc/008 74 線平行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 方式加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 之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 加以測定以比較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峰値 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有 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Δ 0 a-△ 0 b|), 將其結果表示於第4表。 [實施例7] 如第3表所示,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一稜鏡面與法線所 成的角度(α)爲15.0度之平面,使第二稜鏡面從稜鏡頂部 至稜鏡列之高度l〇.4//m爲傾斜角52.0度之平面(石=38 度),從稜鏡列之高度10.4//m至稜鏡底部由接近稜鏡頂 部側開始傾斜角爲52.6度、52.8度、53.7度、54.5度、55.3 度、56.1度、56.8度、57.5度、58.4度、60.0度之同一寬 度的十個平面之由十一個平面(從稜鏡頂部開始爲區域1、 2、··…11)所構成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 薄層。稜鏡薄層之第二稜鏡面與假想平面的最大距離(d)對 稜鏡列之間距(P)的比率(d/P)爲1.48%。 使所得之稜鏡薄層,在與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 面側,以稜鏡列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 稜線平行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 之方^加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 置之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 布,加以測定以實施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 10833pif.doc/008 75 583422 峰値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 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Δ0α-Δ0 b | ),將其結果表示於第4表。 [實施例8] 如第3表所示,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一稜鏡面與法線所 成的角度(α)爲10.0度之平面,使第二稜鏡面從稜鏡頂部 至稜鏡列之高度11.5/zm爲傾斜角52.0度之平面(/5=38.0 度),從稜鏡列之高度11.5//m至稜鏡底部由接近稜鏡頂 部開始傾斜角爲52.6度、52·8度、53·7度、54.5度、55.3 度、56.1度、56.8度、57.5度、58·4度、60.0度之同一寬 度的十個平面之由十一個平面(從稜鏡頂部側開始爲區域 1、2、.....11)所構成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 薄層。稜鏡薄層之第二稜鏡面與假想平面的最大距離(d)對 稜鏡列之間距(P)的比率(d/P)爲1.64%。 使所得之稜鏡薄層,在與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 面側,以稜鏡列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 稜線平行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 之方式加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 置之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 布,加以測定以比較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 峰値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 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 b|),將其結果表示於第4表。 [實施例9] 76 10833pif.doc/008 583422 如第3表所示,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一稜鏡面與法線所 成的角度(α)爲5度之平面,使第二稜鏡面從稜鏡頂部至 稜鏡列之高度12·9 V⑺爲傾斜角52.0度之平面(/3 =38度), 從稜鏡列之高度12.9//m至稜鏡底部由接近稜鏡頂部側開 始傾斜角爲52.6度、52.8度、53.7度、54.5度、55.3度、 56.1度、56.8度、57.5度、58.4度、60.0度之同一寬度的 十個平面之由十一個平面(從稜鏡頂部側開始爲區域1、 2、.....11)所構成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 薄層。稜鏡薄層之第二稜鏡面與假想平面的最大距離(d)對 稜鏡列之間距(P)的比率(d/P)爲1.83%。 使所得之稜鏡薄層,在與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 面側,以稜鏡列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 稜線平彳了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棱鏡面在一次光源側 之方式加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 置之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 布,加以測定以比較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 峰値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 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 b|),將其結果表示於第4表。 [實施例10] 如第3表所不,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一稜鏡面與法線所 成的角度(α)爲0.1度之平面,使第二稜鏡面從稜鏡頂部 至稜鏡列之高度爲傾斜角52.0度之平面(/5=38 度),從稜鏡列之高度14.5/zm至稜鏡底部由接近稜鏡頂 10833pif.doc/008 77 部側開始傾斜角爲52.6度、52.8度、53·7度、54.5度、55.3 度、56.1度、56.8度、57.5度、58.4度、60.0度之同一寬 度的十個平面之由十一個平面(從稜鏡頂部側開始爲區域 1、2、.....11)所構成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 鏡薄層。稜鏡薄層之第二稜鏡面與假想平面的最大距離(d) 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比率(d/P)爲2.06%。 使所得之稜鏡薄層,在與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 面側,以稜鏡列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 稜線平行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 之方式加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 置之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 布,加以測定以比較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 峰値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 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 b|),將其結果表示於第4表。 [比較例1] 使稜鏡薄層之稜鏡列,兩個稜鏡面均爲平面,稜鏡頂 角爲65.4度之斷面等邊三角形(a =/3=32.7度)以外,係與 實施例1同樣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之 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ΧΖ 面內),以峰値輝度爲1.00,加以測定峰値角度、有峰値 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有峰値輝度之1/2 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Δ 0 a-△ 0 b|),將其結果表示 於第4表。 10833pif.doc/008 78 583422
厂trn細J §豸 s o 二 8 § O 〇 S S8 s CN 1 平面、凸曲面之傾斜角(° ) r-H Ini 1 I 1 1 1 〇 S 〇 $ 〇 $ 〇 S 1 1 1 1 1 1 降陌 降陌 1 區域ίο 1 1 1 1 1 1 S S ^Τ) S 1 1 1 1 1 1 降Η ^陌 1 〇\ W til I 1 1 1 1 in in m ! 1 1 1 1 1 1 00 鑀 l5i 1 1 1 m $ 〇 S 00 00 oo 00 1 I 1 1 ΰ租胆 降Η 1^胆 1 卜 feel 1 茨 1 Ό m v-H 1 1 1 ¢1 粗[Θ 降Η 奸·陌 1 \D 域 tee) 1 1 卜 m m C^) ro 1 1 1 ¢1租晅 &陌 j fell 1 00 in 1 〇\ to ur> 1 1 1 ¢1租陌 1 寸 1 〇 in 1 Sn $ »/Ί 1 1 睜陌 1 亞租陌 1 cn 替 ti) 1 3 〇〇 〇〇 00 00 1 1 細 ¢1租聒 降脃 亞租胆 1 (N 筠 Ini o Os 00 vd r- od iT) VO Ό ! 陌 降晅 Π〇租回 1 13) Ό v〇 & in oo vd m $ m 〇 〇 〇 1 t[SfS 降陌 1 糎。W OCL 00 00 v〇 cn 卜 卜 § cn § m § § ΠΊ 卜· (N cn H m m p? »〇 (N m (N m 〇 τ-Η f—Η Γ Η m J 議- 属 R _寸 m 1" 1" 議卜 職 1°° S 職 S I
6L ooOOPOP.J-aeeoool 583422 [第4表] |Δ Θ^Α 6b\ L2/L1 L2/P 峰値輝度比 峰値角度 (。) (。) --- 實施例1 4.7 1.00 0.93 1.53 -3 實施例2 5.7 1.00 0.93 1.50 0 實施例3 4.6 1.00 0.93 1.54 -3 實施例4 4.1 1.00 0.93 1.23 -3 實施例5 6.3 1.04 0.99 1.55 -2 實施例6 7.2 1.04 0.99 1.50 -3 實施例7 2.1 1.17 1.28 1.59 -1 實施例8 2.4 1·19 1.41 1.66 -2 實施例9 5.6 1.21 1.58 1.79 -2 實施例10 0.2 1.21 1.78 1.43 -3 比較例1 0.8 1.00 0.93 1.00 0
[實施例11〜22] 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二稜鏡面,由在第5表所示之傾斜 角及分割高度之三個平面(從稜鏡頂部側開始爲區域1、2、 3)所構成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薄層。使 所得之稜鏡薄層,在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面側,以 稜鏡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棱線平行於 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方式加以 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之光入射 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 10833pif.doc/008 80 583422 加以測定以比較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峰値 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有 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ζχ 0b|), 將其結果表示於第5表。 [比較例2] 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二稜鏡面,全體爲曲率半徑452 //m 之斷面圓弧形狀之凸曲面(傾斜角=57.3度、点=36.3度)以 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薄層。使所得之稜鏡 薄層,在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面側,以稜鏡形成面 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稜線平行於導光體之光 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方式加以載置,以得 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之光入射面及光出射 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加以測定以 比較例1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峰値角度、有峰 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有峰値輝度之1/2 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Δ β a-Δ 0 b|),將其結果表示 於第5表。 10833pif.doc/008 81 583422 sss Μ 8 S S — T 丨〒 〇 C0 LO 卜 T C0 ^LJ Ϊ 擊 1 芬 T~ CO t— σ> τ— Ύ— CO τ— CO τ— 茺 τ— 茺 τ— CD CO τ— τ— 茺 τ— 1— s o s o 丨s ο s ο o o 〇 〇? 〇 § 〇 σ> σ> ο 〇 〇 s o i 8 s o 8 τ— s ο s CD s τ— 8 τ— 8 τ— ο τ— c5 S 8 τ— CD < < C CM T~ CD 'r— CN C0 LO Ο LO CO in CO 卜 c\i in csj 00 CO CO 七 00 C0 : CL \ TJ 2 s o 8 8 β τ— 8 T— s τ— 5 τ— 'T— ο 'Τ— τ— τ— τ— 'Γ— Ύ— 8? 〇 S? O 0 I 繼 1 s σ> S s ο 8 S o s o ai LO 〇 S 〇 S 00 CD LO 00 σ> 8 CO K 謹w o s 00 s ο S 00 κ ⑦ σ> fB σ> C5 σ> \Β σ> s 卜 〇 CT) LO 卜 ίβ n i1· 00 iB CO C0 ίΒ C0 00 K CO β CO ίΒ CO s CO S3 CO CO ίΒ LO s E m CM i 卜 1 LO 17.4-30.4 CD 8 I CO r< 13. 6 - 28.6 17.4 - 30.8 17.4-30.8 17.4-30.8 17.4-30.8 17.4-30.8 17.4-28.0 17.8 - 39.4 18. 3 - 30.9 1 5 i in 1 o 寸 卜· τ™ I ο CD 卜 Τ Ι ο CO CO I Ο 寸 卜· Τ Ι ο 寸 τ- Ι ο 寸 ι< i— I ο 寸 卜· τ— I ο 寸 τ- Ι Ο 寸 卜 τ— I 〇 00 ι< τ- Ι ο CO 00 Τ Ι ο 1 0 m 骑 1 CSJ 辑 卜 cvi CO 卜 卜 csj CO 卜 卜 卜 卜 卜 cd CO 卜 卜 LO 辑 CO LO cvi CO 卜 cvi CO LO 卜 <n CO 卜 cvi CO 卜 卜 卜 卜 卜 卜 LO 8 卜 1 国 ^9| 圍 暖in r~ L_ C0 _00 Hr _ 窗〇 ||CM 麵^ pCVJ g<M OJ i s
583422 [實施例23〜34] 使用丙烯酸樹脂(三菱RAYON公司製7夕g K v卜 VH5#000)由射出成形製作一方之面爲消光的導光體。該導 光體係呈爲230mm X 310mmm,厚度3.5mm-1.2mm之楔 子板狀。在此導光體之^面側’以與導光體之長度230mm 邊(短邊)平行之方式,由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樹脂形成稜 鏡列之稜鏡頂角100° 、間距50//m之稜鏡列以大略並列 連設配置的稜鏡層。沿對應於導光體之長度310mm之邊(長 邊)之一方的側端面(厚度3.5mm之側端面)配置冷陰極管 ♦ 以光源反射器(麗光公司製銀反射薄膜)覆蓋。更且,在其 他之側端面貼附光擴散反射薄膜(東麗公司製E60)。在稜 鏡列排列面(背面)配置反射薄層。將以上之構成結構組入 框架。此導光體在垂直於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 內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最大峰値角度對光出射面 法線方向爲70度,半値全幅度爲33度。 一方面,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二稜鏡面由第6表所示之 傾斜角及分割高度之三個平面(從稜鏡頂部側開始爲區域 參 1、2、3)所構成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薄 層。
將所得之稜鏡薄層,在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面 側,以稜鏡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稜線 平行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方 式加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之 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 10833pif.doc/008 83 583422 583422 [實施例35〜39] 使構成稜鏡列之一方的稜鏡面(第一稜鏡面)與法線所 成之角度(α)、他方之稜鏡面(第二稜鏡面)側之分角(/3)爲 如第7表所示之角度,使第二稜鏡面由第7表所示之傾斜 角及分割高度的兩個平面(從稜鏡頂部側開始爲區域1、2) 所構成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薄層。將所 得之稜鏡薄層,在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面側,以稜 鏡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稜線平行於導 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方式加以載 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之光入射面 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ΧΖ面內),加 以測定以比較例5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峰値角 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有峰 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 將其結果表示於第7表。 [比較例5] 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二稜鏡面全體爲傾斜角=55.0度(/? =35.0度)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薄層。將 所得之稜鏡薄層,在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面側,以 稜鏡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棱線平行於 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方式加以 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之光入射 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 以峰値輝度爲1.00,加以測定峰値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 86 10833pif.doc/008 583422 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 角度差的絕對値(ΙΔ 0b|),將其結果表示於第7表。
10833pif.doc/008 87 583422 【撇卜城】 峰値角度 1 Ο Pp 下 CO 〇 CO CNJ 峰値輝度 比 1.20 ί— CM CVJ τ— C\J CM τ— 卜 Ύ— 1.00 L2/P Oi C\J l- CSJ 'Τ— 1.27 1.25 CSJ τ— CO CSJ L2/L1 CO τ— Ύ~ 卜 τ— 卜 τ— T- σ> τ— τ— CD τ— CO τ— < <1 〇 CVJ <Ν 00 00 LO C\J ιή LO CO 0.9 d/P /^N 0. 97 0. 48 0. 97 0.97 0. 85 I 平面、凸曲面之傾斜 角(。) 區域2 57.0 56.0 56.0 55.0 ο 55.0 區域1 55.0 55.0 54.0 53.0 55.0 平面之高度(/im) 區域2 18. 6-60. 5 I ί_ 18. 6-59.4 18. 8-58. 9 19.0-57.3 15. 1-60.8 I 區域1 0-18.6 0-18.6 0-18.8 0-19.0 0-15. 1 I 稜鏡頂角、(°) 〇0. 35.0 35.0 36.0 ο 35.0 35.0 ο in 〇 iri 〇 in ο lo τ— ο 15.0 實施例 3 5 實施例 3 6 實施例 3 7 實施例 3 8 實施例 3 9 比較例 5
583422 [實施例40〜44] 使構成稜鏡列之一方的稜鏡面(第一稜鏡面)與法線所 成之角度(^:)、他方之稜鏡面(第二稜鏡面)側之分角(Θ)爲 如第8表所示之角度,使第二稜鏡面由第8表所示之傾斜 角及分割高度的兩個平面(從稜鏡頂部側開始爲區域1、2) 所構成以外,係與實施例23〜34同樣加以製作棱鏡薄層。 將所得之稜鏡薄層,在實施例1之導光體的光出射面側, 以稜鏡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稜線平行 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之方式加 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置之光入 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 內),加以測定以比較例6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 峰値角度、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 有峰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Δ0α-Δ0 b|),將其結果表示於第8表。 [比較例6] 使構成稜鏡列之第二稜鏡面全體爲傾斜角=55.0度(/5 =35.0度)之平面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加以製作稜鏡薄 層。將所得之稜鏡薄層,在實施例23〜34之導光體的光出 射面側,以稜鏡形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稜鏡的 稜線平行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在一次光源側 之方式加以載置,以得面光源裝置。求垂直於此面光源裝 置之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之雙方的面內之出射光輝度分布 (XZ面內),以峰値輝度爲1.00,加以測定峰値角度、有峰 10833pif.doc/008 89 583422 値輝度之1/2的輝度之角度(半値全幅度)、有峰値輝度之1/2 的輝度之角度差的絕對値(|Δ Θ a-Δ 0 b|),將其結果表示 於第8表。
10833pif.doc/008 90 583422 I- 峰値角度 〇 00 C\J τ— ιη 峰値輝度 比 1.20 ο τ— τ— 1.20 LO τ— 1.00 L2/P 1.29 CVJ τ— C\J 1.25 σ> C\J τ— CD CVJ r— L2/L1 CD Ί— 卜 τ— 卜 τ— Ί— τ— CO ^τ— τ— 00 τ— t~ jQ CD < ι« φ < 〇 00 C0 σί 00 σ> 8.3 CVJ σί CO oi d/P 0. 97 0. 48 0. 97 0. 97 0. 85 I 平面、凸曲面之傾斜 角(。) I區域2 I 57.0 56.0 56.0 ο LO LO ο 55.0 區域1 55.0 55.0 54.0 53.0 55.0 平面之高度(/^m) I區域2 I 18. 6-60.5 18.6-59.4 18. 8-58.9 19.0-57.3 15. 1-60.8 I 區域1 0-18.6 0-18.6 0-18.8 0-19.0 0-15. 1 I 稜鏡頂角、(°) 35.0 35.0 36.0 ο 35.0 35.0 ο ιη τ— ο LO 'Τ— ο ιη τ— ο ιη 'Τ— ο τ— LO o LO ▼— 實施例 4 0 實施例 4 1 實施例 4 2 實施例 4 3 實施例 4 4 比較例 6
ooOOPOPJ-aeeooOI 583422 [實施例45] 在實施例1之面光源裝置,使一方之表面爲平均傾斜 角度7.27度之消光面,他方之表面爲平均傾斜角度0.7度 之消光面,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9.4 度之光擴散元件,在光偏向元件之出光面上,以平均傾斜 角度爲7.27度之消光面對向於光偏向元件側之方式加以載 置’以得面光源裝置。將所製作之面光源裝置的出射光輝 度分布(XZ面內)之以比較例5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 率、輝度半値全幅度,以目視確認之品質評價結果表示於 第9表。 [實施例46] 使一方之表面爲平均傾斜角度5.0度之消光面,他方 之表面爲平均傾斜角度0.7度之消光面,出射光光度分布 (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6度之光擴散元件,在光偏向元 件之出光面上,以平均傾斜角度爲5.0度之消光面對向於 光偏向元件之方式載置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以得面光 源裝置。將所製作之面光源裝置的出射光輝度分布(XZ面 內)之以比較例5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輝度半 値全幅度,以目視確認之品質評價結果表示於第9表。 [實施例47] 在厚度125//m之聚酯薄膜之一方的表面形成間距30 "m之多數雙凸透鏡(lenticular lens)列以大略並列連設, 使雙凸透鏡列之表面形成粗面化於平均傾斜角1度之最大 平均傾斜角爲10.4度,最大平均傾斜角/最小平均傾斜角 10833pif.doc/008 92 583422 爲ΐ〇·4之透鏡排列構造,在他方之表面形成平均傾斜角度 〇·7度之消光面的出射光光度分布(ΧΖ面內)之半値全幅度 爲11.2度之光擴散元件,使此光擴散元件,以雙凸透鏡列 平行於光偏向元件之稜鏡列,透鏡排列構造面對向於光偏 向元件之方式加以載置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以得面光 源裝置。將所製作的面光源裝置之出射光輝度分布(ΧΖ面 內)之以比較例5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輝度半 値全幅度,以目視確認之品質評價結果表示於第9表。 [實施例48] 在厚度125//m之聚酯薄膜之一方的表面形成最大平 均傾斜角爲8.2度之髮紋(hair line),在他方之表面形成平 均傾斜角0.7度之消光面的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 値全幅度爲10.5度之光擴散元件,使此光擴散元件,以髮 紋之方向大略平行於光偏向元件之稜鏡列,髮紋形成面對 向於光偏向元件側之方式加以載置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 樣以得面光源裝置。將所製作的面光源裝置之出射光輝度 分布(XZ面內)之以比較例5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 率、輝度半値全幅度,以目視確認之品質評價結果表示於 第9表。 [實施例49] 在^厚度125//m之聚酯薄膜之一方的表面形成以蝕刻 (etching)所形成之寬度30// m,長度60// m之多數柱面透 鏡(cylindrical lens)形狀體在同一方向以離散排列之最大平 均傾斜角爲6.0度,最大平均傾斜角/最小平均傾斜角爲6.〇 10833pif.doc/008 93 583422 之透鏡排列構造,在他方之表面形成平均傾斜角0.7度之 消光面的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爲7.0度 之光擴散元件,使此光擴散元件,以柱面透鏡之排列方向 與光偏向元件之稜鏡列大略平行,透鏡排列構造面對向於 光偏向元件側之方式加以載置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以 得面光源裝置。將所製作的面光源裝置之出射光輝度分布 (XZ面內)之以比較例5爲基準之場合的峰値輝度比率、輝 度半値全幅度,以目視確認之品質評價結果表示於第9表。
10833pif.doc/008 94 583422 【ss 品質 稍微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有閃耀 輝度半値全幅 度(。) C\J CO τ— τ— LO LO τ— 00 LO T— 16.2 丨 寸 in τ— CO 峰値輝度比率 1.53 CN τ— τ— 00 τ— τ— τ— 00 X— r— 荔 Ύ— 1.00 光擴散元件 霧化値(%) I 73. 60 I 58.25 64.70 62. 00 55.00 I 半値全幅度(°) I 寸 ai 〇 cd <N τ— τ— 10.5 〇 I 平均傾斜角(°) I 7.27 5.00 最大:10.40 最小:1.00 8. 20 最大:6. 00 最小:1.00 I 實施例1 實施例 4 5 實施例 4 6 實施例 4 7 實施例 4 8 實施例 4 9 比較例5
ooOOPOP.Jldeeoool 583422 [實施例50〜84] 使用丙烯酸樹脂藉由射出成形,以製作一方之主面爲 消光,在他方之主面使延伸在與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直交方 向之稜鏡列以並列連設排列之14英吋的斷面楔形狀之導 光體。使以光源反射器(麗光公司製銀反射薄膜)覆蓋的冷 陰極管一次光源以對向配置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更且, 在其他之側端面貼附光擴散反射薄膜(東麗公司製E60), 在稜鏡列排列面(背面)配置反射薄層。將以上構成結構組 入框架。此導光體的出射光光度分布之最大峰値角度對光 出射面法線方向爲70度,半値全幅度爲33度。 一方面,用折射率1.5064之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樹 脂,使構成稜鏡列之接近於一次光源側的稜鏡面(第一稜 鏡面)爲大略平面,使從一次光源較遠側之稜鏡面(第二稜 鏡面)之接近稜鏡頂部之面爲大略平面,接近於出光面側 之面爲凸曲面形狀的間距50/zm之多數稜鏡列以並列連設 的稜鏡列形成面,使此稜鏡列形成面形成於厚度125//m 之聚酯薄膜之一方的表面以製作稜鏡薄層。此時稜鏡列之 形狀係使第一稜鏡面之傾斜角α、第二稜鏡面之傾斜角 /3、凸曲面形狀部之弦的傾斜角r,對稜鏡列之高度(Η) 的從稜鏡列之頂部至凸曲面形狀之高度(h)的比率(h/H)、 稜鏡列之間距(P)與凸曲面形狀之曲率半徑(r)的比(rVP)、對 稜鏡列之間距(P)的凸曲面形狀部之弦與凸曲面形狀部的最 大距離(d)之比率(d/P)爲如第10表所示之値。 使此稜鏡薄層,在導光體之光出射面側以稜鏡列形成 10833pif.doc/008 96 583422 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側,稜鏡的稜線平行於導光體 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與一次光源平行之方式加以載置 以得面光源裝置。加以測定所得的面光源裝置之峰値輝度 的強度比、垂直於冷陰極管之面內的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半 値全幅度及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峰値角度,將其結果表示於 第10表。 [比較例7] 對稜鏡薄層,使從一次光源較遠側之稜鏡面(第二稜鏡 面)之全面爲曲率半徑400/zm的斷面圓弧之凸曲面形狀以 外,係與實施例50同樣以得面光源裝置。加以測定所得 面光源裝置之峰値輝度的強度比,垂直於冷陰極管之面內 的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及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峰値 角度,將其結果表示於第1〇表。
10833pif.doc/008 97 583422 【第1 〇表】 a (deg) β (deg) Ύ (deg) h/H (%) r /P d/P (%) 半値全幅度 (度) 輝度比率 峰値角度 (度) 50 32.5 33.2 31 48 11. 1 0. 26 16.0 1.018 -2 51 32.5 33.2 31 48 9.3 0.31 15.6 1.037 -2 52 32.5 33.2 31 48 8.4 0. 34 15.4 1.056 -3 53 32.5 33.2 31 48 7.5 0.38 15.2 1.080 - 3 54 32.5 33.2 31 48 7. 1 0. 41 15.2 1.084 -3 55 32.5 33.2 31 48 6.6 0. 43 15.2 1.075 -3 56 32.5 33.2 31 48 5.5 0.52 15.8 1.030 - 2 57 32.5 33.2 31 30.3 8.0 0. 66 15.3 1.074 -4 58 32.5 33.2 31 38.9 8.0 0. 50 15.2 1.067 -3 59 32.5 33.2 31 48 8.0 0. 36 15.3 1.070 - 3 60 32.5 33.2 31 55.9 8.0 0.26 15.8 1.035 -2 61 32.5 33. 7 31 39.3 8.0 0.49 15.2 1.059 - 3 62 32. 7 33. 7 31 48.4 7. 1 0.41 15.2 1.054 - 3 63 32. 7 33.7 31 39.5 7. 1 0.55 15. 1 1.070 - 4 64 32.7 33.7 31 48.4 8.0 0.36 15.3 1.052 -2 65 32. 7 33. 7 31 39.5 8.0 0.48 15.2 1.066 - 3 66 32. 7 33. 7 31 30.8 8.0 0.64 15.4 1.064 -4 mm\ 67 32. 7 32. 7 30 38.3 7. 1 0.58 15. 1 1.085 - 6 68 32. 7 32. 7 31 47.8 8.0 0.36 16.2 1.022 - 3 69 32. 7 32. 7 31 38. 7 8.0 0.50 15.6 1.046 -3 70 32.7 32.7 31 30.2 8.0 0.66 15.2 1.066 -4 71 32. 7 32. 7 31 30.2 5.3 0. 99 16.2 1.007 -3 72 32.7 32. 7 31 30.2 10.0 0. 53 16.3 1.018 -3 73 32. 7 32. 7 30 47.3 8.0 0. 37 15.3 1.068 - 5 74 32. 7 32.7 30 38.3 8.0 0.51 15.3 1.078 ~6 75 31.7 31.7 30 36.4 8.0 0.58 18.2 1.008 - 6 76 33.7 33.7 31 40.8 8.0 0.44 15. 1 1.051 -3 77 30.5 35.5 33.07 41 6.8 0.57 15. 1 1.060 2 78 30.7 34 30 36.8 8.0 0.57 16.9 1.019 -4 79 28. 7 36. 7 34 38.4 8.0 0.55 16.0 1.070 4 80 30.7 34.7 32 38.3 5.3 0.81 16.0 1.047 0 81 30.7 34.7 32 38.3 8.0 0. 53 15.3 1.079 -1 82 30. 7 34. 7 32 38.3 10.0 0.43 15. 9 1.053 0 83 31.7 33. 7 31 38.3 8.0 0.52 15.3 1.080 - 4 84 29· 7 35. 7 33 38. 3 8.0 0.54 15.4 1.095 1 mm 7 32. 7 32. 7 — 一 8.0 1.34 16.2 1.000 - 2 10833pif.doc/008 98 583422 [實施例85〜105] 使用丙烯酸樹脂藉由射出成形,以製作一方之主面爲 消光,在他方之主面使延伸在與導光體之光入射面直交方 向之稜鏡列以並列連設排列之14英吋的斷面楔形狀之導 光體。使以光源反射器(麗光公司製銀反射薄膜)覆蓋的冷 陰極管一次光源以對向配置於導光體之光入射面。更且, 在其他之側端面貼附光擴散反射薄膜(東麗公司製E60), 在稜鏡列排列面(背面)配置反射薄層。將以上構成結構組 入框架。此導光體的出射光光度分布之最大峰値角度對光 出射面法線方向爲71度,半値全幅度爲21.5度。 一方面,用折射率1.5064之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樹 脂,使構成稜鏡列之接近於一次光源側之稜鏡面(第一稜 鏡面)爲大略平面,使從一次光源較遠側之稜鏡面(第二稜 鏡面)之接近稜鏡頂部之面爲大略平面,接近於出光面側 之面爲凸曲面形狀的間距50// m之多數稜鏡列以並列連設 的稜鏡列形成面,使此稜鏡列形成面形成於厚度l25//m 之聚酯薄膜之一方的表面以製作稜鏡薄層。此時稜鏡列之 形狀係使第一稜鏡面之傾斜角α、第二稜鏡面之傾斜角 /5、凸曲面形狀部之弦的傾斜角7,對棱鏡列之高度(Η) 的從稜鏡列之頂部至凸曲面形狀部之高度(h)的比率 (h/H)、稜鏡列之間距(p)與凸曲面形狀之曲率半徑⑴的比 (r/P)、對稜鏡列之間距(p)的凸曲面形狀部之弦與凸曲面形 狀部的最大距離(d)之比率(d/P)爲如第11表所示之値。 使此稜鏡薄層,在導光體之光出射面側,以棱鏡列形 10833pif.doc/008 99 583422 成面對向於導光體之光出射面側,稜鏡的稜線平行於導光 體之光入射面,第一稜鏡面與一次光源平行之方式加以載 置以得面光源裝置。加以測定所得的面光源裝置之峰値輝 度的強度比、垂直於冷陰極管之面內的出射光輝度分布之 半値全幅度及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峰値角度,將其結果表示 於第11表。 [比較例8] 對稜鏡薄層,使從一次光源較遠側之稜鏡面(第二稜鏡 面)之全面爲曲率半徑400//m的斷面圓弧之凸曲面形狀以 外,係與實施例50同樣以得面光源裝置。加以測定所得 面光源裝置之峰値輝度的強度比,垂直於冷陰極管之面內 的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半値全幅度及出射光輝度分布之峰値 角度,將其結果表示於第11表。 雖然本發明已以一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 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 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 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爲準。 10833pif.doc/008 100 583422 【第1 1表】 a (deg) β (deg) r (deg) h/H (%) r /P d/P (%) 半値全幅 度(度) 輝度比率 峰値角度 (度) 實施例 85 32.5 33.2 31 48 8.4 0.34 14.2 1.007 -3 86 32. 5 33.2 31 48 7.5 0.38 14. 1 1.027 - 3 87 32.5 33.2 31 48 7. 1 0.41 14. 1 1.031 -3 88 32.5 33.2 31 48 6.6 0. 43 14.2 1.022 89 32.5 33.2 31 30.3 8.0 0.66 13. 7 1.020 - 4 90 32.5 33.2 31 38.9 8.0 0. 50 13.8 1.008 -3 91 32.5 33.2 31 48 8.0 0.36 14. 1 1.019 -3 92 32.5 33.7 31 39.3 8.0 0. 49 13. 6 1.029 -4 93 32.7 33.7 31 48.4 7. 1 0.41 13.8 1.007 -3 94 32.7 33.7 31 39.5 7. 1 0.55 13.5 1.042 - 4 95 32. 7 33. 7 31 38.3 8.0 0.48 13.6 1.023 - 3 96 32.7 33. 7 31 30.8 8.0 0.64 13. 7 1.026 -4 97 32.7 32.7 30 38.3 7.1 0.58 13.4 1.034 - 6 98 32.7 32.7 31 30.2 8.0 0. 66 13.9 1.005 -4 99 32.7 32.7 30 47.3 8.0 0. 37 13.7 1.013 - 5 100 32.7 32.7 30 38.3 8.0 0.51 13.6 1.029 - 6 101 30.5 35.5 33.07 41 6.8 0. 57 13.6 1.011 2 102 30.7 34.7 32 38.3 8.0 0. 53 13.6 1.028 -1 103 31.7 33.7 31 38.3 8.0 0.52 13.7 1.040 -4 104 29.7 35.7 33 38.3 8.0 0. 54 13.6 1.052 1 105 28.7 36.7 34 38.4 8.0 0. 55 13.6 1.034 3 比較例 8 32.7 32.7 一 一 8.0 1.34 14.0 1.000 -2 圖式之簡單說明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光源裝置的模式斜視圖。 第2圖係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的入光面之稜鏡列的形 狀之說明圖。 落3圖至第12圖係表示從光偏向元件之第二稜鏡面(平 面)的各區域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的說明圖。 第13圖係表示從光偏向元件之第二稜鏡面(平面)全體 之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的說明圖。 101
10833pif.doc/008 583422 第14圖係表示從光偏向元件之第二稜鏡面全體之出射 光光度分布(XZ面內)的說明圖。 第15圖至第18圖係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的入光面之 稜鏡列的形狀之說明圖° 第19圖係表示從光偏向元件之出射光輝度分布(xz® 內)的說明圖。 第20圖係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的入光面之稜鏡列的形 狀之說明圖。 第21圖係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之半値全幅度的 說明圖。 第22圖係光源裝置之展開長度的說明圖。 第23圖係光源裝置之展開長度的說明圖。 第24圖係表示從本發明之光源裝置的光偏向元件之出 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的§兌明圖。 第25圖係表示從本發明之光源裝置的光偏向元件之出 射光輝度分布(XZ面內)的曲線圖。 第26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光擴散元件的各向異擴散性之 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內)的說明圖。 第27圖係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的各向異擴散性之說明 圖。 第28圖至第30圖係表示具有本發明之各向異擴散性 的光偏向元件之凹凸構造的槪略圖。 第31圖係表示依照本發明之面光源裝置的模式斜視 圖。 102 10833pif.doc/008 第32圖係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的入光面之稜鏡列的形 狀之模式部分斷面圖。 第33圖係本發明之光偏向元件的入光面之稜鏡列的形 狀之模式部分斷面圖。 g[^之標示說明: 1 一次光源 2 光源反射器 3 導光體 4 光偏向元件 5 光反射兀件 6 光擴散元件 31 光入射面 32 對向於光入射面31之側端面 33 光出射面 34 背面 41 入光面 42 出光面 44 第一稜鏡面 45 第二稜鏡面 49〜5 1平面 52〜54凸曲面 61 對向於光擴散元件6之光偏向元件4的入射面 62 光擴散兀件6之出射面 146 凸曲面形狀部 10833pif.doc/008 103 583422 147 大略平面部 Θ a 平均傾斜角 r 曲率半徑 P 稜鏡列之間距 . h 稜鏡列之從稜鏡頂部的高度 Η 稜鏡列全體之高度 Q 假想平面 d 假想平面與實際稜鏡面之最大距離 α,卢稜鏡頂角之對法線的左右分角 t 導光體之厚度 L 入射光傳導方向之長度
10833pif.doc/008 104
Claims (1)
-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光偏向元件,係具有: 一入光面,係使光加以入射;以及 一出光面’係位置於該入光面之相反側,使入射光加 以出射;其特徵在於: 在該入光面係由兩個稜鏡面所構成之一稜鏡列以互相 大略並列複數排列,該稜鏡列之至少一方之一稜鏡面係由 至少兩個傾斜角互異之一平面所構成,位置愈近於該出光 面側之該平面其傾斜角愈大,位置最近於該出光面之該平 面的傾斜角與從該出光面最遠之該平面的傾斜角之差係在 15度以下。 2· —種光偏向元件,係具有: 一入光面,係使光加以入射;以及 一出光面,係位置於該入光面之相反側,使入射光加 以出射;其待徵在於: 在該入光面係由兩個棱鏡面所構成之一棱鏡列以互相 大略並列複數排列,該稜鏡列之至少一方的一稜鏡面係由 三個傾斜角互異之一平面所構成,位置愈近於該出光面側 之該平面其傾斜角愈大。 3. —種光偏向元件,係具有: 一入光面,係使光加以入射;以及 一出光面,係位置於該入光面之相反側,使入射光加 以出射;其特徵在於: 在該入光面係由兩個稜鏡面所構成之一稜鏡列以互相 10833pif.doc/008 105 583422 大略並列複數排列,該稜鏡列之至少一方的一棱鏡面係由 至少兩個傾斜角互異之一凸曲面所構成,位置愈近於該出 光面側之該凸曲面其傾斜角愈大。 4·一種光偏向元件,係具有: 一入光面,係使光加以入射;以及 一出光面’係位置於該入光面之相反側,使入射光加 以出射;其特徵在於: 在該入光面係由兩個稜鏡面所構成之一稜鏡列以互相 大略並列複數排列,該稜鏡列之至少一方的一稜鏡面係由 至少兩個傾斜角互異之一平面與至少一凸曲面所構成,位 置愈近於該出光面之該平面或該凸曲面其傾斜角愈大。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4項中之任何一項所述 之光偏向元件,其特徵在於: 最近於該出光面之該平面或該凸曲面之傾斜角與從該 出光面最遠之該平面或該凸曲面之傾斜角之差係在15度 以下。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特 在於,該些凸曲面之形狀係各相異。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及第4項之任何一項所述之 光偏向元件,其特特在於,該凸曲面之一曲率半徑⑴與該 稜鏡列之一間距(P)的比(rVP)係在2〜50。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及第4項之任何一項所述之 光偏向元件,其特特在於,該凸曲面之至少一個係一斷面 非圓弧形狀。 10833pif.doc/008 106 583422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之任何一項所述 之光偏向元件,其特特在於,該平面及/或該凸曲面係在 從一稜鏡頂部至從該稜鏡頂部之高度h的一領域至少形成 兩個,稜鏡列之高度爲Η時,h/H係在60%以下。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之任何一項所 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特在於,該平面及/或該凸曲面與 連結一稜鏡頂部與一稜鏡底部之一假想平面的一最大距離 (d)對該稜鏡列之一間距(P)之比率(d/P)係在0·4〜5%。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之任何一項所 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特在於,該稜鏡列之一頂角的一方 之一分角α係在40度以下,他方之一分角冷係在25〜50 度。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之任何一項所 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特在於,該兩個分角α、/5之差的 絕對値(丨α -/3 |)係在0.5〜1〇度。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之任何一項所 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特在於,該稜鏡列之該頂角之一方 的該分角α係在20度以下。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之任何一項所 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特在於,構成該稜鏡列之一方的該 棱鏡^係由該平面及/或該凸曲面所構成,他方之一稜鏡 面係一大略平面。 I5·一種光源裝置,係包括: 10833pif.doc/008 107 583422 一導光體,係使從該一次光源所發出之光加以導光並 具有: 一光入射面,係使從該一次光源所發出之光加以入 射; 一光出射面,係使經導光之光加以出射;以及 一光偏向元件,係鄰接配置於該導光體之該光出射面 的申請專利範圍從第i項至第4項中之任何一項所述之光 偏向元件。 16·—種光偏向元件,係以一方之面爲一入光面,並且 以其相反側之面爲一出光面,在該入光面係形成以互相並 列排列之複數稜鏡列,該稜鏡列係具有一第一稜鏡面與一 第二稜鏡面之兩個稜鏡面,至少該第二稜鏡面之位置於該 稜鏡列之一頂部側的一部分係由一大略平面所構成,位置 於該出光面側之其他部分係呈爲一凸曲面形狀之光偏向元 件,其特徵在於,對該稜鏡列之高度(H)的從該稜鏡列之 該頂部至一凸曲面形狀部的高度(h)之比率(h/H)係在 25〜60%。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 徵在於,該第一棱鏡面之一傾斜角α係在28〜34度,該第 二稜鏡列面之一傾斜角Θ係在32.5〜37度,該凸曲面形狀 之弦的一傾斜角r係在30〜35度。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 徵在於,該稜鏡列之一間距(P)與該凸曲面形狀之一曲率半 徑⑴之比(r/P)係在5〜11。 10833pif.doc/008 108 583422 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 徵在於,該凸曲面形狀部之弦與該凸曲面形狀部的一最大 距離(d)對該稜鏡列之一間距(Ρ)的比率(d/P)係在0.2〜2%。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 徵在於,該第一稜鏡面之一傾斜角α爲32〜33.5度,該第 二稜鏡面之一傾斜角/3爲32.5〜34.5度,該凸曲面形狀部 之弦的一傾斜角r爲30〜31.5度,該稜鏡列之一間距(Ρ)與 該凸曲面形狀之一曲率半徑⑴之比(r/P)爲5〜9.5。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 徵在於,該第一稜鏡面之一傾斜角α爲32〜33.5度,該第 二棱鏡面之一傾斜角/5爲32.5〜34.5度,該凸曲面形狀之 弦的一傾斜角r爲30〜31.5度,該凸曲面形狀部之弦與該 凸曲面形狀部的一最大距離(d)對該稜鏡列之一間距(P)的 比率(d/P)爲0.2〜2%。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及第21項之任何一項所 述之光偏向兀件,其特徵在於,該第一稜鏡面之該傾斜角 α與該第二稜鏡面之該傾斜角6之差的一絕對値爲〇·3度 以上1.8度未滿。 2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 徵在於,該第一稜鏡面之一傾斜角爲32.5〜34度,該第 二稜_面之一傾斜角0爲32.5〜34度,該凸曲面形狀之弦 的一傾斜角7爲30〜31.5度,對該稜鏡列之高度(Η)的從該 稜鏡列之該頂部至該凸曲面形狀部的高度(h)之比率(h/H) 爲25〜50%,該稜鏡列之一間距與該凸曲面形狀之一曲 109 10833pif.doc/008 583422 率半徑⑴的比(r/P)爲5〜10。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 徵在於,該第一稜鏡面之一傾斜角α爲32.5〜34度,該第 二稜鏡面之一傾斜角/5爲32.5〜34度,該凸曲面形狀之弦 的一傾斜角r爲30〜31.5度,對該稜鏡列之高度(Η)的從該 稜鏡列之該頂部至該凸曲面形狀部的高度⑻之比率(h/H) 爲25〜50%。 25.如申專利範圍第23項及第24項之任何一項所述之 光偏向元件,其特徵在於,該第一稜鏡面之該傾斜角α與 該第二稜鏡面之該傾斜角/5的差之一絕對値爲0.3未滿。 2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 徵在於,該第一稜鏡面之一傾斜角α爲28〜32度,該第二 稜鏡面之一傾斜角Θ爲3 3〜3 7度,該凸曲面形狀之弦的一 傾斜角7爲32〜34度,對該稜鏡列之高度(H)的從該稜鏡 列之該頂部至該凸曲面形狀部的高度(h)之比率(h/H)爲 30〜45%。 2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 徵在於,該第一稜鏡面之一傾斜角α爲28〜32度,該第二 稜鏡面之一傾斜角0爲33〜37度,該凸曲面形狀之弦的一 傾斜角r爲32〜34度,對該稜鏡列之高度(Η)的從該稜鏡 列之該頂部至該凸曲面形狀部的高度(h)之比率(h/H)爲 30〜45% 〇 2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及第27項之任何一項所述 之光偏向元件,其特徵在於,該第一稜鏡面之該傾斜角α 10833pif.doc/008 110 583422 與該第二稜鏡面之該傾斜角/3的差之一絕對値爲1.8以上 8.5以下。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其特 徵在於,該第一稜鏡面係一大略平面。 30. —種光源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一次光源; 一導光體,係使從該一次光源所發出之光加以導光並 且具有: 一光入射面,係使從該一次光源所發出之光加以入 射; 一光出射面,係使經導光之光加以出射;以及 一光偏向元件,係鄰接配置於該導光體之該光出射面 的申請專利範圍從第16項至第21項、第23、24、26、27 項及第29項中之任何一項所述之光偏向元件。 111 10833pif.doc/008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024422 | 2002-01-31 | ||
JP2002031418 | 2002-02-07 | ||
JP2002072971 | 2002-03-15 | ||
JP2002137098 | 2002-05-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306442A TW200306442A (en) | 2003-11-16 |
TW583422B true TW583422B (en) | 2004-04-11 |
Family
ID=27670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2102184A TW583422B (en) | 2002-01-31 | 2003-01-30 | Optical deflection elements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153017B2 (zh) |
KR (1) | KR100712766B1 (zh) |
CN (1) | CN100445824C (zh) |
TW (1) | TW583422B (zh) |
WO (1) | WO200306508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11390B2 (en) * | 1997-07-15 | 2006-03-14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Printing mechanism having wide format printing zone |
KR101082907B1 (ko) * | 2004-02-18 | 2011-11-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US7102824B2 (en) * | 2004-05-13 | 2006-09-05 | The Boeing Company | Optical element for efficient sensing at large angles of incidence |
TW200600919A (en) * | 2004-06-22 | 2006-01-0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Optical film,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CN1989432A (zh) * | 2004-07-26 | 2007-06-27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多发射模式背光 |
JP2006209076A (ja) * | 2004-12-27 | 2006-08-10 | Nichia Chem Ind Ltd | 導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発光装置 |
TW200624944A (en) * | 2005-01-14 | 2006-07-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
KR100895753B1 (ko) * | 2005-02-25 | 2009-04-30 | 미츠비시 레이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면 광원장치 및 그것에 사용하는 도광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
US7628502B2 (en) * | 2005-09-22 | 2009-12-08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Light controlling sheet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
TWI315432B (en) * | 2005-11-21 | 2009-10-01 | Optoma Corp |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
JP2007258152A (ja) * | 2006-02-24 | 2007-10-04 |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US7452120B2 (en) * | 2006-03-24 | 2008-11-18 | Rohm And Haas Denmark Finance A/S |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film |
JP4923671B2 (ja) | 2006-03-29 | 2012-04-2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KR100754400B1 (ko) * | 2006-04-21 | 2007-08-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4105736B2 (ja) | 2006-04-28 | 2008-06-25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レンズ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及び表示装置 |
US7950838B2 (en) * | 2006-05-31 | 2011-05-3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Light directing film |
JP4962884B2 (ja) * | 2006-06-06 | 2012-06-27 | 三国電子有限会社 | 面光源装置ならびにプリズムシートと液晶表示装置 |
JP4165579B2 (ja) * | 2006-06-16 | 2008-10-1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源装置、表示装置 |
JP2008053466A (ja) * | 2006-08-24 | 2008-03-06 | Nec Electronics Corp | 光送信モジュール |
KR100832060B1 (ko) * | 2006-08-24 | 2008-05-27 |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측면형 백라이트 장치의 도광판 구조 |
WO2008061125A1 (en) * | 2006-11-15 | 2008-05-2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Back-lit displays with high illumination uniformity |
US20080111947A1 (en) * | 2006-11-15 | 2008-05-1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Back-lit displays with high illumination uniformity |
KR100903028B1 (ko) * | 2007-01-15 | 2009-06-18 |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 쐐기형 배면프리즘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백라이트 유닛용 도광판 |
JP2008177070A (ja) * | 2007-01-19 | 2008-07-31 | Sony Corp | 光制御素子、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TW200900801A (en) * | 2007-06-29 | 2009-01-01 | Coretronic Corp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
KR101372849B1 (ko) * | 2007-07-27 | 2014-03-1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콜리메이팅 도광판, 확산 유닛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장치 |
US8585273B2 (en) * | 2007-07-31 | 2013-11-19 | Rambus Delaware Llc | Illumination assembly including wavelength converting material |
US20090040771A1 (en) * | 2007-08-08 | 2009-02-12 | Rohm And Haas Denmark Finance A/S | Thin light guiding plat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
CN101796344B (zh) * | 2007-09-10 | 2012-07-25 | 夏普株式会社 | 背光装置 |
US7957082B2 (en) * | 2007-10-03 | 2011-06-07 | Skc Haas Display Films Co., Ltd. | Turning film having multiple slopes |
US7654722B2 (en) * | 2007-10-24 | 2010-02-02 |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Light guide plate |
KR20090047926A (ko) * | 2007-11-09 | 2009-05-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유닛 |
TWI451804B (zh) * | 2007-12-03 | 2014-09-01 | Epistar Corp | 交流發光裝置 |
US8598799B2 (en) * | 2007-12-19 | 2013-12-03 | Epistar Corporation | Alternating curr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
KR101604243B1 (ko) * | 2007-12-31 | 2016-03-1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도광판, 이를 포함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
KR101421628B1 (ko) * | 2008-01-11 | 2014-07-2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
KR101243709B1 (ko) * | 2008-02-22 | 2013-03-13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양면 돌출부를 갖는 편향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엣지형백라이트 유닛 |
US20090219723A1 (en) * | 2008-03-03 | 2009-09-03 | Dong-Yih Liou |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
US20090274876A1 (en) * | 2008-04-30 | 2009-11-05 | Dong-Yih Liou | Match of two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s |
TWI379105B (en) * | 2008-07-17 | 2012-12-11 | Coretronic Corp | Optical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KR100978078B1 (ko) | 2008-08-26 | 2010-08-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프리즘 시트와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
TWM353379U (en) * | 2008-11-03 | 2009-03-21 | Nano Prec Corp | Backlight module |
US20100110342A1 (en) * | 2008-11-04 | 2010-05-06 | Skc Haas Display Films Co., Ltd. | Novel turning film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US20100128351A1 (en) * | 2008-11-21 | 2010-05-2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Curved sided cone structures for controlling gain and viewing angle in an optical film |
KR101518734B1 (ko) * | 2008-12-23 | 2015-05-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편광된 광을 제공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TWI401475B (zh) * | 2009-01-15 | 2013-07-11 | Coretronic Corp | 光學膜片 |
JP2010164914A (ja) * | 2009-01-19 | 2010-07-29 | Hitachi Displays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WO2010122468A2 (en) | 2009-04-24 | 2010-10-28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Luminaire with functionality-enhancing structure |
US20110044582A1 (en) | 2009-08-21 | 2011-02-24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Efficient collimation of light with optical wedge |
US8354806B2 (en) * | 2009-08-21 | 2013-01-15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canning collimation of light via flat panel lamp |
EP2320255A3 (en) * | 2009-11-04 | 2012-01-25 | SKC Haas Display Films Co., Ltd. | Novel turning film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DE202009016729U1 (de) * | 2009-12-09 | 2011-04-28 | Heise, Sebastian, Dipl.-Ing. (FH) |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mit mindestens einer LED |
CN102656488A (zh) * | 2009-12-17 | 2012-09-05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光重新定向构造 |
TWI425301B (zh) * | 2010-02-09 | 2014-02-01 | Qisda Corp | 高光機效率的投影裝置 |
CN102252271A (zh) * | 2010-05-17 | 2011-11-23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导光微结构片,导光方法,以及窗户结构 |
US9201185B2 (en) | 2011-02-04 | 2015-12-01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Directional backligh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TWI452359B (zh) | 2011-04-29 | 2014-09-11 | Coretronic Corp |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
US20130027772A1 (en) | 2011-07-27 | 2013-01-31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Variable-depth stereoscopic display |
US8797480B2 (en) * | 2011-10-18 | 2014-08-05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Light guide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US20140071255A1 (en) * | 2011-12-28 | 2014-03-13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Light source control device and video display device |
US9354748B2 (en) | 2012-02-13 | 2016-05-31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Optical stylus interaction |
US9870066B2 (en) | 2012-03-02 | 2018-01-16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input device |
US8873227B2 (en) | 2012-03-02 | 2014-10-28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Flexible hinge support layer |
US9075566B2 (en) | 2012-03-02 | 2015-07-07 | Microsoft Technoogy Licensing, LLC | Flexible hinge spine |
US9134807B2 (en) | 2012-03-02 | 2015-09-15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Pressure sensitive key normalization |
US20130300590A1 (en) | 2012-05-14 | 2013-11-14 | Paul Henry Dietz | Audio Feedback |
WO2013173695A1 (en) | 2012-05-18 | 2013-11-21 | Reald Inc. | Controlling light sources of a directional backlight |
US9188731B2 (en) | 2012-05-18 | 2015-11-17 | Reald Inc. | Directional backlight |
US9678267B2 (en) | 2012-05-18 | 2017-06-13 | Reald Spark, Llc | Wide angle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
CN104380185B (zh) | 2012-05-18 | 2017-07-28 |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 定向背光源 |
US9235057B2 (en) | 2012-05-18 | 2016-01-12 | Reald Inc. | Polarization recovery in a directional display device |
US8947353B2 (en) | 2012-06-12 | 2015-02-03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Photosensor array gesture detection |
US9256089B2 (en) | 2012-06-15 | 2016-02-09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Object-detecting backlight unit |
US8964379B2 (en) | 2012-08-20 | 2015-02-24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witchable magnetic lock |
TWI490607B (zh) * | 2012-10-15 | 2015-07-01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及其發光模組與導光板 |
TWI485483B (zh) * | 2012-10-16 | 2015-05-21 |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 導光板、發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KR20140066522A (ko) * | 2012-11-23 | 2014-06-0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BR112015020160B1 (pt) | 2013-02-22 | 2022-01-18 | Reald Spark, Llc | Retroiluminação direcional |
US9552777B2 (en) | 2013-05-10 | 2017-01-24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Phase control backlight |
KR102030412B1 (ko) * | 2013-05-31 | 2019-10-1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라운드 다각패턴을 가진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
CN110234000B (zh) | 2013-06-17 | 2021-07-13 |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 远程会议方法和远程通信系统 |
EP3058562A4 (en) | 2013-10-14 | 2017-07-26 | RealD Spark, LLC | Control of directional display |
US9739928B2 (en) | 2013-10-14 | 2017-08-22 | Reald Spark, Llc | Light input for directional backlight |
JP6450995B2 (ja) * | 2014-02-04 | 2019-01-1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採光部材、採光装置、および採光部材の設置方法 |
US10120420B2 (en) | 2014-03-21 | 2018-11-06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Lockable display and techniques enabling use of lockable displays |
JP2015195181A (ja) * | 2014-03-28 | 2015-11-0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KR20160138984A (ko) * | 2014-04-01 | 2016-12-06 |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 다중 광원을 갖는 비대칭적 터닝 필름 |
CN106662773B (zh) | 2014-06-26 | 2021-08-06 | 瑞尔D 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 定向防窥显示器 |
US10324733B2 (en) | 2014-07-30 | 2019-06-18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Shutdown notifications |
EP3204686B1 (en) | 2014-10-08 | 2019-07-17 | RealD Spark, LLC | Connection unit for a directional backlight |
WO2016105541A1 (en) | 2014-12-24 | 2016-06-30 | Reald Inc. | Adjustment of perceived roundness in stereoscopic image of a head |
CN104536069B (zh) * | 2015-01-06 | 2018-01-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分光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RU2596062C1 (ru) | 2015-03-20 | 2016-08-27 | Автономная Некоммерческая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колков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Науки И Технологий" | Способ коррекции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глаз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машинного обуч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машинного обучения |
EP3283911B1 (en) | 2015-04-13 | 2021-12-08 | RealD Spark, LLC | Wide angle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
EP3295226A1 (en) * | 2015-05-13 | 2018-03-21 | Corning Incorporated | Light guides with reduced hot spot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
US10228505B2 (en) | 2015-05-27 | 2019-03-12 | Reald Spark, Llc | Wide angle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
JP6618289B2 (ja) * | 2015-07-23 | 2019-12-11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面光源装置及びプリズムシート |
US10948650B2 (en) * | 2015-08-13 | 2021-03-16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Display including turning film and diffuser |
EP3369034B1 (en) | 2015-10-26 | 2023-07-05 | RealD Spark, LLC | Intelligent privacy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
US10459321B2 (en) | 2015-11-10 | 2019-10-29 | Reald Inc. | Distortion matching polarization conversion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of |
EP4293417A3 (en) | 2015-11-13 | 2024-01-24 | RealD Spark, LLC | Surface features for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
US10330843B2 (en) | 2015-11-13 | 2019-06-25 | Reald Spark, Llc | Wide angle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
CN114143495A (zh) | 2016-01-05 | 2022-03-04 |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 多视角图像的注视校正 |
EP3458897A4 (en) | 2016-05-19 | 2019-11-06 | RealD Spark, LLC | DIRECTIONAL BACKLIGHTS FOR WIDE ANGLE IMAGING |
EP4124795B1 (en) | 2016-05-23 | 2024-04-10 | RealD Spark, LLC | Wide angle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
CN110168416B (zh) * | 2017-01-04 | 2022-07-22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具有顶帽式光输出分布的不对称转向膜 |
CN110178072B (zh) | 2017-01-04 | 2022-03-11 |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成像定向背光源的光学叠堆 |
JP2018146809A (ja) * | 2017-03-06 | 2018-09-20 | 恵和株式会社 | 光学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EP3607387A4 (en) | 2017-04-03 | 2020-11-25 | RealD Spark, LLC | SEGMENTED DIRECTIONAL IMAGING BACKLIGHT |
CN111183405A (zh) | 2017-08-08 | 2020-05-19 |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 调整头部区域的数字表示 |
US11115647B2 (en) | 2017-11-06 | 2021-09-07 | Reald Spark, Llc | Privacy display apparatus |
WO2019147771A1 (en) | 2018-01-25 | 2019-08-01 | Reald Spark, Llc | Touch screen for privacy display |
CN108469642B (zh) | 2018-03-29 | 2021-03-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棱镜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09407203B (zh) * | 2018-12-28 | 2020-11-03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KR102418663B1 (ko) | 2019-01-29 | 2022-07-08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시야각 보상필름,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A3197284A1 (en) * | 2019-04-30 | 2020-11-05 | Leia Inc. | Light source, multiview backlight, and method with a bifurcated emission pattern |
KR102739838B1 (ko) * | 2019-05-14 | 2024-12-05 | 라디안트 (광저우) 옵토-엘렉트로닉스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광원 구조,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표시 장치 |
CN116194812A (zh) | 2020-09-16 | 2023-05-30 |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 车辆外部照明装置 |
WO2023278847A1 (en) * | 2021-07-02 | 2023-01-05 | Fluidigm Corporation | An angled illumination system for microfluidic devices |
WO2024030274A1 (en) | 2022-08-02 | 2024-02-08 | Reald Spark, Llc | Pupil tracking near-eye displa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1316159C (en) | 1987-05-08 | 1993-04-13 | Sanford Cobb, Jr. | High aspect ratio light fixture and film for use therein |
US5303322A (en) | 1992-03-23 | 1994-04-12 | Nioptics Corporation | Tapered multilayer luminaire devices |
JP3272106B2 (ja) | 1993-06-25 | 2002-04-08 | 株式会社キャタラー | ガス浄化装置 |
JP3106050B2 (ja) | 1994-02-17 | 2000-11-06 |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 面光源用輝度向上シート |
US5506929A (en) * | 1994-10-19 | 1996-04-09 | Clio Technologies, Inc. | Light expanding system for producing a linear or planar light beam from a point-like light source |
JPH08304607A (ja) | 1995-05-09 | 1996-11-22 | Toshiba Corp | バックライト |
JPH09105804A (ja) | 1995-10-13 | 1997-04-22 | Konica Corp | 光制御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3632208B2 (ja) * | 1995-11-06 | 2005-03-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並びにそれら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H1127765A (ja) * | 1997-07-04 | 1999-01-29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載用情報通信システム |
JPH1138209A (ja) | 1997-07-18 | 1999-02-12 | Konica Corp | 光制御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H11271765A (ja) * | 1998-01-26 | 1999-10-08 |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 面光源装置 |
JP2000015840A (ja) | 1998-07-07 | 2000-01-18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0035763A (ja) | 1998-07-21 | 2000-02-02 | Casio Comput Co Ltd | 表示装置 |
JP2001143515A (ja) | 1999-09-03 | 2001-05-25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プリズムシートおよび面光源素子 |
JP2001124909A (ja) | 1999-10-26 | 2001-05-11 | Yuka Denshi Kk | 調光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US6648485B1 (en) | 2000-11-13 | 2003-11-18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Highly collimating tapered light guide for uniform illumination of flat panel displays |
US6502947B2 (en) | 2001-03-30 | 2003-01-07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
JP5027969B2 (ja) | 2001-08-27 | 2012-09-19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二次元視野拡大部材の製造方法 |
-
2003
- 2003-01-30 KR KR1020047011718A patent/KR10071276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3-01-30 CN CNB038030144A patent/CN10044582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1-30 TW TW092102184A patent/TW58342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1-30 WO PCT/JP2003/000923 patent/WO200306508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01-30 US US10/502,931 patent/US715301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6
- 2006-07-13 US US11/485,443 patent/US740196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306442A (en) | 2003-11-16 |
US7401962B2 (en) | 2008-07-22 |
KR100712766B1 (ko) | 2007-05-02 |
US20060250817A1 (en) | 2006-11-09 |
US20050094295A1 (en) | 2005-05-05 |
KR20040079962A (ko) | 2004-09-16 |
CN100445824C (zh) | 2008-12-24 |
CN1625701A (zh) | 2005-06-08 |
WO2003065083A1 (fr) | 2003-08-07 |
US7153017B2 (en) | 2006-1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583422B (en) | Optical deflection elements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 |
TW594108B (en) |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ght deflection element | |
JP4677019B2 (ja) | 光源装置 | |
TWI240832B (en) | Light deflection device | |
JP4323189B2 (ja) | 光偏向素子及び面光源装置 | |
JP4889130B2 (ja) | 光偏向素子及び面光源装置 | |
TWI241424B (en) | Light deflecting device an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 |
JP4242162B2 (ja) | 光源装置 | |
JP4400867B2 (ja) | 光偏向素子及び光源装置 | |
TW504558B (en) |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ism sheet used with the same | |
JP2003187617A (ja) | 光源装置 | |
JP4485416B2 (ja) | 光偏向素子及び光源装置 | |
JP2003203513A (ja) | 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光偏向素子 | |
JP2003302508A (ja) | 光偏光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 |
JP2003187619A (ja) | 光源装置 | |
JP2009020533A (ja) | 光偏向素子及び光源装置 | |
JP2003187618A (ja) | 光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C4A | Revocation of granted patent | ||
MK4A |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