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38477B - Improved CD control - Google Patents

Improved CD control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38477B
TW538477B TW088122746A TW88122746A TW538477B TW 538477 B TW538477 B TW 538477B TW 088122746 A TW088122746 A TW 088122746A TW 88122746 A TW88122746 A TW 88122746A TW 538477 B TW538477 B TW 5384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c layer
arc
layer
refractive index
patent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88122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hijian Lu
Xiaoming Yin
Original Assignee
Infineon Technolog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ineon Technologies Corp filed Critical Infineon Technologie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38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3847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4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 G03F7/09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supports, auxiliary layers
    • G03F7/091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supports, auxiliary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antireflection means or light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e.g. anti-halation, contrast enhanc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Materials For Photolithography (AREA)

Description

538477 A7 B7 五、發明說明(f ) 發明領域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本發明一般係有關於積體電路製造,更特別地是關於 製作圖樣期間改良之臨界尺寸的控制。 發明背景 半導體積體電路(ICs)之組成中,電路圖形係形成於基 板之上,這些電路圖形相當於譬如電晶體、電容器及電 阻器等元件,這些元件再相互連接以達成適當之電氣功 會g 。 爲形成這些元件,基板上種覆沈積薄層並適當製作圖 樣於薄層。微影技術即用於製作圖樣於各元件之各層。 此種技術使用一種曝光源,將一光影像自光罩投射於形 成於基板表面上之光阻層。光線照射於光阻層,並使其 曝於適當之圖樣。依所使用之正光阻或負光阻,光阻層 之曝光區或未曝光區即予以移除,未受光阻保護之區域 係透過如蝕刻等過程而在基板內形成電路圖形。 電路圖形之尺寸依微影系統之解析能力而定。依微影 系統型態所能獲致之最小電路圖形尺寸(F)即稱爲微影法 則(GR)。臨界尺寸(CD)定義爲必須納入控制之最小電路 圖形尺寸,包含如線寬、間隔、及接點寬度等。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由於進入光阻層之光線變化,使臨界尺寸亦產生變 化。如何控制臨界尺寸之變化(臨界尺寸控制)即爲一 項重要課題,尤其是因不斷縮小之設計法則(例如0.25 微米以下)。爲便利臨界尺寸之控制,可於光阻層之下使 用防反射塗佈(ARC),以減少由底層引起之進入光阻層之 -3-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3847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說明(>) 反射變化。 ARC可使用於兩種操作模式之一以防止進入光阻之反 射變化。第一種模式爲吸收模式而第二種爲相消干擾模 式。 於吸收模式,ARC會吸收通過塗佈層之光線,依此種 方式使得散射光線減至最小,避免不當之光阻曝光。ARC 應具有一適當之消光係數(k)及厚度以完全吸收光線。爲 達完全吸收光線,所需之k値及厚度依曝光源之波長而 變化。若使用較高之k値,則需一較薄之ARC塗佈層以 完全吸收指定劑量及波長之光線。反之,對較低之k値 而言,需一較厚之ARC塗佈層以完全吸收指定劑量及波 長之光線。舉例而言,k値約爲0.5時,ARC之厚度需約 爲1000埃始能完全吸收248毫微米之光線。 於相消干擾模式中,ARC之底平面處介面產生之反射 相位與ARC之頂平面處介面產生之反射相位彼此異相。 藉適當移動反射並使彼此互爲異相,即可相互抵消(破 壞性抵消)。 傳統上使用若干種有機及無機ARC。有機ARC包含如 Shipley公司推出於市場販售的化合物如AR2及AR3等。 無機ARC包含譬如氮化矽、氮氧化矽、氫化之氮氧化矽、 氮化鈦、非晶矽、碳化矽及非晶碳等。 有機抗反射塗佈通常藉旋塗製程進行沈積。有機抗反 射塗佈在指定之抗反射塗佈聚合系統及染料裝塡情況下 具有較固定之折射係數。不同的有機抗反射塗佈可能具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線一 53847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1、發明說明(4 ) 有不同的折射係數。爲減少ARC/光阻介面處之反射 比,適當的作法是使有機ARC之折射係數與光阻之折射 係數彼此一致,特別是於吸收模式下使用ARC時。由於 有機ARC具有較固定之折射係數,當基板膜厚度有重大 之變化時,有機ARC通常僅使用於吸收模式。 典型地,由於製程上的原因,譬如薄膜沈積或化學機 械硏磨(CMP),使得ARC底下之薄膜疊層具有重大的厚 度變化。爲抑制厚度變化導致之效應,需要一較厚之有 機ARC。使用較厚之有機ARC依序需要一較厚之光阻層 以充分作爲ARC開放製程時之一蝕刻光罩。較厚之光阻 層導致聚焦深度之退化,特別是在較小的設計法則條件 下(譬如0.25微米或以下),因而使製程窗窄化。此種情 況使得有機ARC之使用在製程之設計法則爲0.25微米以 下時較不受人注意。 另一方面,無機ARC愈來愈受歡迎,因爲它們無任何 與有機ARC相關之缺點。此外,無機ARC擁有數項優點, 例如可調特性、低缺陷程度、良好共同特性、及對光阻 之高蝕刻選擇率。 無機ARC雖然可使用於兩種模式,但最佳情況爲使用 相消干擾模式。這是因爲操作於吸收模式時具有足夠高 之k値之無機ARC通常處理之折射係數與光阻之折射係 數不相一致。於較小之設計法則下,此種折射係數之不 一致產生之駐波更爲明顯,導致不利之圖樣劣化。
於相消干擾模式操作時,爲製造破壞性抵消,無機ARC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8477 A7 _B7___ 五、發明說明(4 ) 理想理況下像形成於不透光材料或非常均勻之透光材料 上。如果透光材料例如矽酸鹽玻璃等位於無機ARC之下 面,則該透光材料之厚度變化將造成反射強度之不均勻 現象,使得難以利用相消干擾之特性。 相消干擾模式之應用限制使得提供具有良好臨界尺寸 控制之無機ARC製程不易實現,因為以下之各層通常由 透光材料構成,如矽酸鹽玻璃等具有相當大之厚度變化 。另外,在某些情況下,無機ARC可能會污染上層之光 阻(光阻污損),因此可能需要覆蓋層,如二氧化矽 (S i 0 2 ),以避免光阻污損,而光阻與覆蓋層之間折射 傺數之不同會在光阻内産生駐波效應,對臨界尺寸控制 具有不利之衝擊。 根據上述討論,十分有需要提出一種防反射塗佈(ARC) 層,能獲致改良之臨界尺寸控制。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偽説明本發明之一描繪性實施例; 第2圖偽標示最小反射像數之曲線圖;及 第3圔偽標示最小反射傺數之另一曲線圖。 發明概逑 本發明像關於微影術中改良之臨界尺寸控制,於一實 施例中,改良之臨界尺寸控制是藉使用一多層ARC疊層 而達成,多層ARC疊層包含第一及第二ARC層,且操作 於吸收模式及相消干擾模式,於一實施例中,第一 ARC 層操作於吸收模式而第二ARC層操作於相消干擾模式, 目的為減少光阻中之反射率進而改良臨界尺寸控制。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1------------訂---------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8477 A7 B7__ 1、發明說明(,) 發明詳細說明 本發明係關於半導體製程。特別地,本發明關於改良 臨界尺寸控制。進而產生一較寬之微影製程窗。根據本 發明,改良臨界尺寸控制是藉提供一結合吸收及相消干 擾特性於一體之一多層ARC疊層而達成。 第1圖顯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ARC層。依圖所 示,一 ARC層130位於半導體基板110表面及光阻層170 之間,光阻層包含譬如使用於微影術之任何傳統光阻, 此種光阻可以是正光阻或負光阻。 半導體基板包含譬如一矽晶圓,此外亦可使用其他型 態之基板,例如包含砷化鎵、鍺、矽在絕緣體上(SOI)、 或其他半導體或非半導體材料之基板。基板可以指製造 流程之各階段,譬如基板可以指製程之開始階段,或已 完成部分製程並包含電路圖形(未顯示)。電路圖形用於 形成各種積體電路(ICs),譬如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DRAMs)或其他型態之ICs或機電或機械裝置。爲討論之 目的,基板一詞用於指一般之基板,因此可以是製造流 程中之任何階段。 ARC層130形成於基板之上。如圖所示,ARC層包含 一多層之ARC疊層。於一實施例中,多層ARC疊層包含 第一 ARC 層 135 及第二 ARC 層 140,第二 ARC 層 140 形成於第一 ARC層135之上,而第一 ARC層135形成於 基板110之上,第二ARC層之上則形成光阻170,其中 一 ARC層操作於吸收模式而另一 ARC層操作於相消干擾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 — — — — — — ^ 11111111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847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說明(b ) 模式以改良臨界尺寸控制,於一實施例中,第一 ARC層 操作於吸收模式,第二ARC層操作於相消模式。 第二ARC層之折射係數經選擇以減少光阻層之反射 率,於一實施例中,折射係數之選擇係爲使光阻層中之 反射率減至最小,爲達成減少光阻中之反射率係藉減少 第二ARC層之上平面及下平面介面處之反射強度之差異 且同時使該二反射保持異相,當反射強度差異趨近於零 時,即可獲致光阻中趨近於零之反射率,若反射之振幅 恰等於零,則光阻中之反射率亦等於零,使反射強度差 異降低或最小化即可使相消干擾效應增強或最佳化。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 ARC層操作於吸收模式。第一 ARC 層包含一消光係數(k)及適當厚度以吸收其中之光線。於 一實施例中,ARC含有之k値至少爲0.2,最佳爲至少 0.5,更理想的情況爲至少1 · 〇。於另一實施例中,ARC 含有之k値爲至少1.5。 第一 ARC層之厚度選擇係確保於已知k値及光線劑量 情況下,其中之光線能充分吸收。一般而言,厚度約爲5 至1 5 0毫微米,依不同的應用於不同的k値條件下,該 厚度仍可改變。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 ARC層包含一無機ARC操作於吸 收模式,無機ARC包含一介電質ARC(DARC)’ DARC包
含如氮氧化砂、氫化之氮氧化砂、碳化砂、或在指定之 曝光源波長條件下操作於吸收模式之其他介電防反射材 料。於一實施例中,DARC包含氮氧化矽。使用無機ARC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線一 538477 A7 B7 1、發明說明(7 ) 如氮化鈦、非晶矽、非晶態、或其他在指定之曝光源波 長條件下能操作於吸收模式之無機防反射材料對於形成 第一 ARC層亦有效果,無機之第一 ARC層典型地對於光 阻具有高鈾刻選擇率,並且能調整爲具有一高k値,此 項優點使得較薄之第一 ARC層得以使用。 第一 ARC層形成於基板表面之上係使用傳統沈積技 術,譬如化學氣相沈積(CVD)或物理氣相沈積,其他沈積 技術亦可使用。 第二ARC層140沈積於第一 ARC層135之上,根據本 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二ARC層14〇操作於相消干擾模式。 光阻係形成於第二ARC層之上。任何傳統光阻材料皆 可使用。光阻係藉傳統技術形成,其厚度足以作爲ARC 開放製程及基板蝕刻時之一蝕刻光罩。典型地,光阻層 之厚度約爲0.2至10微米之間。 如前述,多層ARC疊層結合吸收特性及相消干擾特性 於一體以減少光阻層中之反射比。 反射比之產生是由於第二ARC層之上表面及下表面形 成之介面132及116之材料具有不同折射係數。這些反 射現象會通過或經由光阻反射。 光阻能獲致之反射率與反射強度之差異具有一直接之 關係,當反射強度差異變小時,光阻中之反射率亦變小, 光阻中可接受之反射率標準會依設計法則及製程參數而 變化。 於一實施例中,第二ARC層減少由上表面及下表面之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1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8477 A7 B7 1、發明說明(#) 介面處產生之反射比差異,因此減少了光阻中之反射 率。此種差異減少至一理想標準,使光阻中具有可接受 之反射率。更好的情況爲第二ARC層將上表面及下表面 之介面處產生之反射比差異減至最小,使光阻中之反射 率亦減至最小。最佳之情況爲第二ARC層產生之反射比 具有大約相同之強度,如此可獲致一大約爲零之反射率。 於一實施例中,第二ARC層包含一操作相消干擾模式 之無機ARC。該無機ARC於一實施例中包含一介電質 ARC(DARC)。DARC包含如氮化矽、氮氧化矽、氫化之 氮氧化矽、或其他介電防反射材料。於一實施例中,第 二DARC層包含氮氧化矽。無機ARC如氮化鈦、非晶矽、 非晶碳或其他操作於相消干擾模式之無機防反射材料皆 可使用。第二ARC層係藉使用傳統技術而形成。 於一實施例中,第二無機ARC之選擇折射係數係爲減 少上表面及下表面介面處產生之反射差異,並使光阻中 之反射率亦得以降低。第二ARC層之折射係數選擇爲減 少反射比差異至一適當標準,使得光阻中之反射率可以 接受。較好的情況是第二ARC層之折射係數選擇爲使上 表面及下表面之介面處產生之反射比之差異降至最小, 使光阻中之反射率可以降至最小。最佳情況爲第二arc 層之折射係數選擇爲產生大約相等之反射比強度,使反 射率大約爲零。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二ARC層之折射係數相依 於其上下層之折射係數。於一實施例中,第二ARC層包 -10-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線一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8477 A7 B7 五、發明說明(?) 含一折射係數大約等於 n X ~ (ηζ-ιη/?) (1) 其中爲位於光阻層之下,第二ARC層之折射係數之實 部,η ^係位於第二ARC層之下,第一 ARC層之折射係 數之實部,η Λ係位於第二ARC層之上之光阻之折射係數 的實部。上述公式僅考慮第一階反射,因第二階反射可 假設略而不計。 形成一具有根據公式1之折射係數之第二ARC層可將 由上表面及下表面介面產生之反射比差異降至最低。因 此光阻層中之反射比具有大約相同之強度,於光阻中可 獲得一最小之反射率。注意第二ARC層之折射係數可偏 離公式1。依據設計上之需求,如光阻中可接受之反射率 標準,第二ARC層之折射係數大小可略爲偏離公式1。 由於k値相依於η值,當η選定後,第二ARC層之k値亦定 義明確。典型地,第二ARC層之選定η値將導致一較低 之k値。這將確保進入第二ARC層之反射強度不受影響 或其影響可以忽略,且第二ARC層包含一相當小的k値。 於一實施例中,第二ARC層包含之値爲小於0.5而最佳 爲小於0.3。 第二ARC層規劃爲操作於相消干擾模式。將第二ARC 層設計爲相消干擾模式,自其頂平面進入光阻層之反射 光線與經由第二ARC層向上反射之光阻內光線彼此破壞 性疊合。因此,兩種光相互抵消。 於一實施例中,第二ARC層包含一適當之厚度以操作 -1 1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 I 訂-------- 一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8477 A7 B7 $、發明說明(κ ) 於相消干擾模式。第二arc層之厚度導致上表面及下表 面之介面反射比彼此相移1 80 °而造成破壞性抵消。於一 實施例中,第二ARC層之厚度約爲λ /4ηχ,其中λ爲曝 光源之波長,η ζ爲第二ARC層之折射係數。 藉選擇適當之折射係數及厚度,第二ARC層產生之反 射比於光阻中具有大約相同之強度且彼此適當之相移而 致相互抵消。如此於微影程序中能導致改良之臨界尺寸 控制。 製程進行時,來自曝光源之光線將光阻層選擇性曝光 以產生合適的圖案設計於光阻層上。當一光束180射到 光阻170之表面時,光線之一部182由該表面反射,另 一部184則穿透至光阻170之內。 當穿透之一部184衝撃由光阻170及第二ARC層14〇 形成之介面132時,穿透之一部184之一部186反射而 另一部190則穿透第二ARC層140。 光區段190衝擊由第二ARC層140及第一 ARC層135 形成之介面116,此一衝擊使光區段192反射而另一區段 194則穿透第一 ARC層135,當第一 ARC層操作於吸收 模式時,穿透部分194全部或實質上全部皆被吸收’來 自穿透部分194之任何殘存光196皆在第一 ARC層135 及基板110之介面112反射並且由第一 ARC層吸收。 光區段192向上行進且經過第二ARC層。第二ARC層 操作於相消干擾模式,且不吸收光區段192。依此,區段 192將通過介面132並進入光阻層。 -12-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線一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847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說明(") 由於選擇第二ARC層之折射僳數依本發明之一實施例 ,通過介面進入光阻層之光區段192具有之強度約相等 於反射區段186之強度。藉選取適當之第二arc層之厚度 ,反射區段186與192將呈破壞性昼合,因而相抵消或實 質上相抵消。因此,降低光阻中之反射率可達成改良之 臨界尺寸控制。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列,多層ARC璺層130包含第一 及第二ARC層135及140,且分別操作於趿收模式及相消 千擾模式。 第一 ARC層操作於吸收模式,包含一 k值及厚度足以吸 收其中之光線。於一實施例中,ARC層包含一 k值為至少 0.2,較好之情況為至少G.5,最佳之情況為至少ι·〇。於 另一實施例中,ARC包含一 k值為至少1.5,第一 ARC層之 厚度足以確保其中之光線在給定之k值及光劑量條件之 下能被趿收。一般而言,該厚度約5至150毫微米。對於 不同之應用及不同的k值而言,厚度仍可變化。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 ARC層包含一無機ARC操作於吸收 模式。該無機ARC包含譬如一介電質ARC(DARC)。於一實 施例中,該DARC包含氮氧化矽。其他無機防反射材料能 在指定之曝光源波長條件下操作於吸收模式者亦可使用。 第一 ARC層亦可包含一有機ARC,第一 ARC有機層最佳 倩況為含有比第二ARC層更高之k值。此外,防反射材料 能在給定之曝光源波長條件之下操作於趿收模式,並且 在後續製程中維持穩定者,如後續之第二ARC層及光阻 -1 3-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τ-----------訂---------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847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__ 五、發明說明(p ) 層之沈積等,皆可使用。 第一 ARC層偽使用傳統沈積技術而形成於基板表面之 上,譬如化學氣相沈積(CVD)或物理氣相沈積。依ARC之 材料,其他沈積技術,如旋塗技術等,亦可使用。 第二ARC層140位於光阻層170之下及第一 ARC層135之 上,且操作於相消干擾模式。於一實施例中,第二AR C 層包含一有機ARC,數種型態之有機ARC,譬如Shipley 公司之BARL,亦適用於形成第二ARC層,有機ARC層僳透 過數種傳統沈積技術而完成沈積,例如旋轉塗佈,使用 一有機ARC作為第二ARC層避免了潛在的光阻污損問題, 因而無需提供一覆蓋層,因此,與覆蓋層關聯之駐波效 應得以避免發生,如果光阻污損不致構成問題,則可使 用一無機ARC作為第二ARC層。 第二ARC層於下表面之介面116及上表面之介面132皆 産生反射。這些反射通過光阻層或在此處反射。 第二ARC層之參數,譬如η值及厚度等,經過選擇以減 少底部及頂部表面之介面處産生之反射比差異,使得透 過破壞性抵消而減少光阻中之反射率。該差異減少至一 適合標準,因此藉破壞性抵消可獲致一可接受之光阻中 之反射率。更好之情況為第二ARC層能使在上下表面處 之接面産生之反射比差異減至最小,因此透過破瘰性抵 消使光阻中之反射比降至最小。最佳之情況則為第二 ARC層産生具有大約相等強度之反射比,使得破壞性抵 消能産生一幾乎為零之反射比。 第二ARC層之上下表面處之介面産生之反射比相依於 -1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in 1_1 I 一 0, a ϋ —ϋ ϋ ^1- ·ϋ I I 53847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說明(G) 第一及第二ARC層及光阻層之折射係數,據此,ARC層 及光阻層之折射係數及厚度即爲變數,其選擇能自ARC 疊層產生適當之效果。 典型地,第一及第二ARC層之折射係數及第一 ARC層 之厚度之選擇係根據ARC之典型及操作模式,譬如第一 ARC層操作於吸收模式,如果第一 ARC層包含一無機 ARC,則η値將相依於k値,典型地,高k値適於使用較 薄之ARC,此通常表示k之選擇係依第一 ARC層之厚度 參數,由於η係相依於k,選擇k亦含有定義η値之功能, 對有機ARC而言,η與k在給定型態之有機ARC條件下 爲固定,若使用特定型態之有機ARC,則η可存在若干 彈性。另外,若使用包含一無機ARC之第二ARC層,則 仍有若干彈性存在。至於光阻,對給定型態之光阻,η、 k及厚度亦爲固定。光阻參數之彈性存在於選擇使用之光 阻型態。譬如依光阻型態,η之範圍可由1.4至2.0。 對給定之第一及第二ARC層及光阻,第二ARC層之厚 度選擇爲能產生相消干擾,於一實施例中,第二ARC層 之厚度選擇爲能使第二ARC層之上下表面處之介面產生 之反射比相互抵消,於一實施例中,該厚度選擇爲能使 第二ARC層之上下表面處之介面產生之反射比彼此呈 180°之相差,於一實施例中,該厚度之選擇使得第二ARC 層下表面處介面產生之反射比相對於第二ARC層上表面 處介面產生之反射比而言,呈現180°之相差。 當反射比強度差異縮小時,第二ARC層產生之相消干 -15-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訂--------- 線_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847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說明(κ ) 擾將減少光阻中之反射比。 反射光之強度一般可表示爲: I = Rx R * (1) 其中I爲強度,R爲材料之反射率,R*爲材料反射率之倒 數。於第1圖之多層ARC疊層,具有垂直入射(0 = 90°) 且 如 下 標表示 之個別層之反射率可表示如下: Ri 70 ~ ( Γ 17( )+ R 140 ) / ( 1 + Γ 170 X R 140 ), (2) R 140 = (Γ 140 + R 13S)/ (1 + r 140 X R 135) e X p (i 2 k 140 d 140), (3) Ri .35 = ( Γ 13i 5)exp(i2k 135d 135); (4) 其 中 d 爲個別 層之厚度,k爲個別層之波數, r爲別個層 之 反 射 係數, 波數可表示爲: k = =2 π η/ λ (5) 其 中 η 爲個別 層之複數折射係數而λ爲曝光源之波長, 個 別 層 之反射 係數表示爲: r = =(n at — 11)/(11^+ n)= abs(r)exp(i 0 ) (6) 其 中 η π爲個別層之下層之複數折射係數,n爲個別層之 複數折射係數,4爲相消干擾反射比之不相等振幅造成 之相移因數,亦爲多層ARC疊層之各ARC層與光阻層之 折射係數的函數。 如上述之目標係在於減少光阻層中之反射率或使其降 至最小値。由公式1,光阻層之光線強度(I)降低之方法可 藉減少其中之反射率,當I趨近於零時,光阻層具有最小 反射,表不如下: -16-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訂·I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線· 53847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說明(ir ) I— R170xR170*=min(I) (7) 對於給定之光阻而言,I係參數d⑽、ni4Q' ki4Q、n135、 及1^35之一函數,第二ARC層之最佳厚度可藉一階導數 求得如下式: δ 1/5 d 140 = 0 (8) 根據公式8即可求出光阻中最小或零値之反射率,求 解d 14Q即可獲得產生最小反射率之第二arC層之厚度。 由公式(8)可獲得以下公式: 4;r Re(n140)d140/A + 0 1— 0 2==ln7r (m = l,2 …〇〇) (9) 其中Re(n14Q)爲第二ARC層之折射係數之實部,d⑽爲第 一 ARC層之厚度,λ爲曝光源之波長,0 1及0 2如公式 (6)所定義,4 1介於第一 ARC及第二ARC,</) 2介於光阻 及第二ARC,m表示發生最小反射率。 公式9可用以求解第二ARC層之厚度(di4()),該厚度導 致光阻層中幾乎最小之反射比,因爲在特定之有機ARC 條件下,η爲固定。本公式在本質上爲一衰減諧波方程 式,並且可產生數種導致光阻層中最小反射比之厚度, 但是,選擇最小値作爲第二ARC層之厚度較爲適當,如 此可減少ARC開放製程時之光阻消耗。 當厚度d 14()決定以後,於光阻及第二ARC之介面處之 最小反射光可藉公式7設定爲零而求得 1= R170xR170*= 0 第一 ARC層或第二ARC層之最佳折射係數即可決定, 透過如電腦模擬之輔助可求出一最佳折射係數。 -17-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訂------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音?事項再填寫本頁) 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8477 A7 B7 五、發明說明(4) 由以上敘述知,一多層ARC疊層之最佳化可減少光阻 中之反射率並改良臨界尺寸控制,對於不同ARC層及光 阻之給定折射傺數,可決定操作於相消干擾之ARC層之 一最佳厚度,使光阻中之反射率為最小值,此外,為特 殊層選擇之特殊折射偽數可産生具備理想厚度需求及光 特性之一 ARC疊層。 實例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一模擬已執行以決定使用 ARC疊層之光阻中之反射比,ARC叠層包含第一及第二 ARC層,第一 ARC層包含一 70毫微米厚度之介電質ARC, η值為2.08而k值為0.56,且操作於趿收模式,第二ARC 層包含一無機ARC, η值為1.77而k值為0.24。第2圖顯 示光阻/ ARC介面處之反射比為第二ARC厚度之一函數。 依第2圖知,當第二ARC層之厚度為大約48毫微米、115 毫徼米及180毫微米時,光阻/ ARC介面處之反射比為最 小值,依此,為使ARC疊層最佳化,可選擇第一及第二 ARC層之適當η值及k值,以及第二ARC層之厚度,以減少 光阻中之反射比或降至最小值。 一模擬已完成,其目的為比較依本發明使用傳統ARC 及ARC疊層之底層其厚度變化之衝擊,傳統ARC包含一 99毫微米厚度之有機ARC層,其中η值為1.77而k值為 0·24, ARC疊層包含第一及第二ARC層,第一 ARC層包含 一 70毫微米厚之DARC,其η值為2.08而k值為0.56,且 操作於吸收模式,第二ARC層包含一 45毫微米厚之有機 ARC,其η值為1·77而k值為0.24,該二層ARC傺形成 _ 1 8 _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538477 A7 B7 五、發明說明(a ) 於矽酸硼玻璃(BSG)底層之上。 第3圖測量ARC/光阻介面中之反射比爲矽酸硼玻璃 層中厚度變化之一函數,曲線9 0繪出使用傳統AR C之光 阻中之反射比爲BSG厚度之一函數,曲線95繪出使用 ARC疊層之光阻中之反射比,.由曲線90,傳統ARC產生 之反射比隨B S G之厚度而改變,此一不良情況將導致劣 質之臨界尺寸控制,另一方面,曲線95顯示於ARC/光 阻介面處之反射比幾乎爲零,此種結果暗示於光阻中無 駐波產生,且光阻中之反射比獨立於底層之厚度,因而 改良了臨界尺寸控制。 雖然本發明係參考數種實施例特別作一敘述,熟習該 項技術者將能分辨本發明可作修飾或變化而不致脫離其 範圍。因此本發明之範圍決定並不依上述說明而係參考 附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之全部範疇。 符號說明 130…防反射塗佈層 110…基板 1 7 0…光阻層 135.··第一 ARC 層 140···第二 ARC 層 112、132、116···介面 186、192…反射區段 -19-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咅?事項再填寫本頁) #--------^---------線鋤.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Claims (1)

  1. 538477 f > >1 . ------- 六、申請專利範圍 第88 1 22746號「改良之臨界尺寸控制」專利案 (9 2年2月修正)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在微影術中用以減少光阻層中反射率之方法, 包含: 沈積一第一抗反射塗佈(ARC)層於一基板上,其 中該第一 ARC層具有一第一組之參數,該第一組之 參數含有一消光係數及厚度,選擇以吸收該第一 ARC層之光線; 沈積一第二ARC層於該第一 ARC層上,其中該第 二ARC層具有一第二組之參數,該第二組之參數含 有一折射係數及厚度,選擇以相消反射自該第二 ARC層上方及下方表面的光線;以及 沈積一光阻層於該第二ARC層之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第一 ARC層能 夠實質上吸收自曝光源進入其內之全部光線以製作 光阻圖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中第一 ARC層包 含一 k値及厚度,能夠實質上吸收自曝光源進入其 內之全部光線以製作光阻圖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方法,其中第一 ARC層包 含一 k値爲至少〇 · 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方法,其中第一 ARC層包 538477 六、申請專利範圍 含一 k値爲至少0 · 5。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方法,其中用於製作光阻 圖樣之曝光源之光線引起第二ARC層上下表面處之 介面產生反射比,第二ARC層減少反射比強度差異 至一適當標準,使得經由相消干擾可獲致光阻中之 一可接受反射率。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方法,其中用於製作光阻 圖樣之曝光源之光線引起第二ARC層之上下表面處 之介面產生反射比,第二ARC層將該反射比強度差 異降至最小値,使得經由相消干擾可將光阻中之反 射率降至最小値。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方法,其中用於製作光阻 圖樣之曝光源之光線引起第二ARC層之上下表面處 之介面產生反射比,第二ARC層使反射強度彼此大 約相等,因此經由相消干擾可獲致光阻中大約爲零 之反射率。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其中第一 ARC層包 含一無機ARC。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其中第一 ARC層包 含一介電質ARC。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其中第一 ARC層包 含一抗反射材料,於後續之製程能維持穩定。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8項之方法,其中第一 ARC層 538477 六、申請專利範圍 包含一有機ARC。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 0及1 2項中任一項之方法 ’其中第二ARC層包含一折射係數以減少反射比強 度差異至適當標準。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 0及1 2項中任一項之方法 ’其中第二ARC層包含一折射係數,能使反射比強 度差異最小化。 1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 0及1 2項中任一項之方法 ,其中第二ARC層包含一折射係數,使反射比強度 彼此大約相等。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包含一無機ARC。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6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折射係數相依於第二ARC層之下一層之折射係數 及第二ARC層之上一層之折射係數。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折射係數約等於1/2,nx爲第二ARC 層之折射係數之實部,爲第二ARC層之下層之 折射係數之實部,nR爲位於第二ARC層之上層之折 射係數之實部。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8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相消干擾導致反射比彼此互爲異相而造成破壞性 抵消。 538477 六、申請專利範圍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9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相消干擾導致反射比彼此互爲1 80 °之相位差而 造成破壞性抵消。 2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20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厚度選擇爲能產生反射比之破壞性抵消。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2 1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包含一厚度約λ /4ηχ,λ爲曝光源之波長而nx爲第 二ARC層之折射係數。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包含一無機ARC。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2 3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折射係數相依於第二ARC層之下一層之折射係數 及第二ARC層之上一層之折射係數。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折射係數等於大約n^UunK)1/2,nx爲第二ARC 層之折射係數之實部,nx.i爲第二ARC層下一層之 折射係數之實部,nR爲第二ARC層上一層之折射係 數之實部。 2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相消干擾導致反射比彼此互爲異相’因而產生破 壞性抵消。 2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相消干擾導致反射比彼此呈1 80 °之相位差’因 538477 六、申請專利範圍 而產生破壞性抵消。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27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厚度選擇爲能產生反射比之破壞性抵消。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28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包含一厚度約爲λ/4ηχ,λ爲曝光源之波長,ηχ爲 第二ARC層折射係數。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包含一無機ARC。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0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折射係數相依於第二ARC層下一層之折射係數及 第二ARC層上一層之折射係數。 3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1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折射係數約等於爲第二ARC 層之折射係數之實部,nx.i爲第二ARC層下一層之 折射係數之實部,nR爲第二ARC層上一層之折射係 數之實部。 3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2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相消干擾導致反射比彼此互爲異相,因此產生破 壞性抵消。 3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3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相消干擾導致反射比彼此之間爲1 80 °之相位差 ,因此產生破壞性抵消。 3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4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538477 六、申請專利範圍 之厚度選擇爲能產生反射比之破壞性抵消。 3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5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包含一厚度約爲λ /4ηχ,λ爲曝光源之波長,nx爲 第二ARC層之折射係數。 3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9至 1 2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 中第二ARC層包含一有機ARC。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7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包含一厚度,導致光阻中之反射率減少至一適當之 標準。 3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7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包含一厚度,導致光阻中最小之反射率。 4Q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7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包含一厚度,導致光阻中幾乎爲零之反射率。 4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40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厚度係藉一階導數5 I / 5 d而獲得,I等於光阻中 光線之強度,d爲第二ARC層之厚度。 4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41項之方法,其中第二ARC層 之厚度係藉求解公式4;rRe(n)d/A — = (m=l,2…〇〇)中之d而得,η爲第二ARC層之折射係 數,d爲第二ARC層之厚度。 4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42項之方法,其中m選擇爲相 等於1。 180 538477 1/2 (92年2月修正) 第1圖
    第3圖 反射比
TW088122746A 1998-12-28 1999-12-23 Improved CD control TW53847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2109298A 1998-12-28 1998-1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38477B true TW538477B (en) 2003-06-21

Family

ID=22826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88122746A TW538477B (en) 1998-12-28 1999-12-23 Improved CD control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1016930A1 (zh)
JP (1) JP2000195791A (zh)
KR (1) KR20000057111A (zh)
CN (1) CN1268681A (zh)
TW (1) TW5384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14793A (ja) * 2001-01-22 2002-07-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反射防止膜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842737B1 (ko) * 2002-03-14 2008-07-01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반도체 소자의 패턴 형성 방법
JP4058327B2 (ja) * 2002-10-18 2008-03-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234128B2 (en) * 2003-10-03 2007-06-1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critical dimension uniformity of patterned features on wafers
WO2006059452A1 (ja) * 2004-12-03 2006-06-08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二層型反射防止膜を用いたフォトレジスト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
US7816071B2 (en) 2005-02-10 2010-10-19 Az Electronic Materials Usa Corp. Process of imaging a photoresist with multiple antireflective coatings
JP4742943B2 (ja) * 2005-09-06 2011-08-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膜及び露光方法
US7781349B2 (en) * 2005-09-12 2010-08-24 Imec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izing a BARC stack
US7824827B2 (en) 2005-09-12 2010-11-02 Ime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ed lithographic processing
JP4715540B2 (ja) * 2006-02-16 2011-07-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膜及び露光方法
JP4715541B2 (ja) * 2006-02-16 2011-07-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膜及び露光方法
JP4715542B2 (ja) * 2006-02-16 2011-07-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膜及び露光方法
JP4715544B2 (ja) * 2006-02-16 2011-07-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膜及び露光方法
JP4715543B2 (ja) * 2006-02-16 2011-07-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膜及び露光方法
JP2009105218A (ja) * 2007-10-23 2009-05-14 Toshiba Corp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CN101770940B (zh) * 2008-12-31 2012-04-18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叠层底部抗反射结构及刻蚀方法
JP5387451B2 (ja) * 2010-03-04 2014-01-15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Soiウェーハの設計方法及び製造方法
JP5387450B2 (ja) * 2010-03-04 2014-01-15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Soiウェーハの設計方法及び製造方法
CN103325709B (zh) * 2013-05-28 2016-08-10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无氮介质抗反射层的离线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33201A1 (en) * 1996-03-07 1997-09-12 Clariant International, Ltd. Bottom antireflective coatings through refractive index modification by anomalous dispersion
JP2867964B2 (ja) * 1996-06-27 1999-03-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レジスト膜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016930A1 (en) 2000-07-05
KR20000057111A (ko) 2000-09-15
CN1268681A (zh) 2000-10-04
JP2000195791A (ja) 2000-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38477B (en) Improved CD control
US6562522B1 (en) Photomasking
KR100329953B1 (ko) 하프톤 위상쉬프트 포토마스크, 하프톤 위상쉬프트포토마스크용 블랭크스
US8785084B2 (en) Method for mask fabrication and repair
CN100474105C (zh) 金属镶嵌极端远紫外线光刻术用交替型相移光掩模及制造方法
US5614336A (en) Phase shift layer-containing photomask, and its production and correction
US11372323B2 (en) Phase-shift mask for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US8563198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wavelength reduction with a photomask
US5876877A (en) Patterned mask having a transparent etching stopper layer
US5902493A (en) Method for forming micro pattern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8709683B2 (en) Photomask blank, photomask blank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hotomask manufacturing method
TW434681B (en) Method for forming resist pattern
US6593037B1 (en) EUV mask or reticle having reduced reflections
TW479293B (en) ARC for improving CD control
US9280046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mask
US20240053669A1 (en) Euv photo mask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H04234109A (ja) 半導体装置の配線形成方法
KR101396849B1 (ko) 후면 적층막을 가지는 블랭크 마스크 및 포토마스크와 그제조방법
JPH1131650A (ja) 反射防止膜、被処理基板、被処理基板の製造方法、微細パターン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542334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210155863A (ko) 극자외선 리소그래피용 위상 반전 마스크 및 이를 이용한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CN117250822A (zh) Euv光掩模及其制造方法
Lee et al. Optimization of BARC process for hyper-NA immersion lithography
Veter The Design of an Inorganic BAR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