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388103B - Method of forming field oxide layer with double sidewall layer - Google Patents

Method of forming field oxide layer with double sidewall lay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388103B
TW388103B TW87116463A TW87116463A TW388103B TW 388103 B TW388103 B TW 388103B TW 87116463 A TW87116463 A TW 87116463A TW 87116463 A TW87116463 A TW 87116463A TW 388103 B TW388103 B TW 3881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idewall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forming
nitr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87116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ung-Chang Liau
Tz-Jing Tsai
Lin-Ching Su
Original Assignee
Nanya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ya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Nanya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TW871164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388103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388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388103B/zh

Links

Landscapes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Description

五、發明說明(1) --------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的製造,特 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隔離製程的改良,其利用形成之 壁層來實施局部矽氧化法(L〇c〇s : L〇cal 0xidatiQn 男’
Silicon) ’以形成具有良好結構特徵之場氧化層。〇 近年來’隨著半導體積體電路製造技術之改良,b曰 所含兀件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元件尺寸也因積集度^提 昇而不斷縮小’例如目前生產線上使用的線路寬度已進入 $次微米以下的範圍。然而元件尺寸無論如何的縮小,在 晶片中各個元件仍必須予以適當地絕緣或隔離,方可得到 良好的元件性質,這方面的技術一般稱為元件隔離技術 (Device Is〇lati〇n Technology),其主要目的係在各元 件間形成隔離物’並在確保良好隔離效果的情況下盡量 縮小隔離物的區域,以空出更多晶片面積來容納更多元 件0 目前局部矽氧化法是一種廣為應用的隔離技術,其可 生成一厚的氧化層當作絕緣層,以有效地將各個元件隔 離。為了清楚起見,請參照第^至…圖之剖面示意圖,說 明一般局部矽氧化方法之製造流程。首先如第u圖所示 者,在一半導體基底10,例如是一矽晶圓上,依序形成一 墊氧化層11和一氮化矽層12,共同作為一罩幕層。其次以 一微影製程和姓刻步驟,定義出墊氧化層Η和一氮化矽層 12的圖案’用以形成開口13,其露出半導體基底1〇欲形成 70件隔離區的部份。 接著如第1Β圖所示,施行一熱氧化成長程序,例如將 iMgi^gr C:\Program Files\Patent\0548-3826-E.ptd第 4 頁 五、發明說明(2) 矽晶圓10置入一高溫爐中,並在介於8〇〇至11〇〇它溫度 下,通入含氧氣體使其與矽晶圓反應,用以形成一A 氧化層14,定義出主動區(AC : active area)的範圍。' ~ 中由於氮化矽層12的氧化速率遠小於矽晶圓1〇,可、 氧化生長時之罩幕(mask),使得場氧化層僅形成在矽曰蘭、 10未被氮化梦層覆蓋之部分上。最後除去塾氧化層u = 化珍層12,完成元件隔離製程。 _上面所述習知的局部石夕氧化方法’由於製程步驟 早,並且隔離效果不錯,因此廣為業界所採用。_而 件尺寸逐漸縮小時,特別是應用於次微米製㈣ :方法便會顯現許多缺點。首先由於在形成場氧化層^ :因G:1 的〇:氧2應不只發生在開°13的範圍内,亦 :因氧刀子的钕入和擴散作用而向兩側擴張,@ :14會長詩氧化層丨丨和氮切心的下方, 層14的邊緣部份形成烏嘴構造, t場氧化 beak effect) 〇 _ 之為鳥嘴效應(b r rd,s
此外,由於從矽變成二氧化矽時,其 倍,所以場氧化層14將突出於石夕晶圓1〇表面,形陡2 面;再者’由於在場氧化層形成期間H 近生成許多晶格缺陷,*此得烏嘴區域附 元件可靠度的降低。 冑因接面漏電流的增大而導致 為了改善習知局部碎氣 >(卜^p、土 Μ 離製程被予以提出,如第2圖所f為、點,許多改良的隔 示嗶所不,為防止氧分子的侵入
五、發明說明(3) 和擴散作用而向主動泛堪a -係在圖案化之塾氧二問題,目前解決方法之 梦側壁層16,其稱=1 二,化,層12之兩側形成複晶 而當對矽a圓1〇推l為PSL製程(po y spacer L0C0S),然 ^ ^ ^ ^ ^ 層(未顯不),以至於在進行除去墊 刻步驟時’難以將側壁賴所生成之厚 12 Α胃π ^在案之墊氧化層11和氮化矽層 =H ㈣層17,其稱之為說㈤tride spacer L〇C〇S),由於對矽晶圊10進行後續埶負&在1 + 驟時,氮化㈣壁層17不會隨之生長步 因此,在後續蝕刻步驟時可以完全地除去然@,氮 材質對石夕基底之應力問題,會造志私 排缺陷(di— defecf)造的:陷者例如差 低。 eiect),因而導致兀·件可靠度的降 有鍟於此,本發明之一目#即在於解決前述問題而提 出一種以雙側壁層形成場氧化層(DSI^d〇uble ea LOCOS)之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形成一罩幕層於半 體基底上,然後選擇性除去罩幕層以定義出£動區並 成一露出半導體基底表面之開口以作為隔離區。接著蝕 隔離區之半導體基底至一既定深度以形成凹槽並於半導 體基底和罩幕層表面順應性形成一導電層和一絕緣層。其 次回蝕刻絕緣層和導電層以於罩幕層側邊形成—導電側壁
C:\Prograra Files\Patent\0548-3826-E.ptd第 6 頁
,和絕緣側壁層。然後實施一熱氧化成長製程,以在隔離 :之半導體基底形成場氡化層,以及使導電側壁層生長成 化物側壁層。隨之除去罩幕層、絕緣側壁層和氧化物側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以雙側壁層形成場氧化層之方法, 包括下列步驟。首先提供一半導體基I,然後形成一罩幕 層於半導體基底上,依序’罩幕層包括一墊氧化層和一第 一氮化物層。接著選擇性蝕刻罩幕層以定義其下方之主動 區並形成一露出半導體基底表面之開口以定義隔離區。 其次,蝕刻隔離區之半導體基底至一既定深度以形成凹 槽,於半導體基底和罩幕層表面順應性形成一複晶矽層和 一第二氮化物層。接著回蝕刻第二氮化物層和複晶矽層以 於罩幕層侧邊形成一複晶矽側壁層和一氮化物側壁層。然 後實施一熱氧化成長製程’以在隔離區半導 場氧化層,以及使複晶發側壁層生長成 之蝕刻除去罩幕層之第一氮化物層及氮化物側壁層及蝕 刻除去塾氧化層和氧化物側壁層。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 顯易僅,下文特舉一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囷式,作 細說明如下: 圖式之簡單說明: 第ΙΑ、1B囷係半導趙剖面圈,其顯示依傳統局部矽氧 化方法形成場氧化層之製程方法。 第2圖係半導艘剖面圖’其顯示依傳統局部矽氧化方
五、發明說明(5) 法中,以複晶矽側壁層形成場氧化層之製程方法。 第3圖係半導體剖面圖,其顯示依傳統局部矽氧化方 法中,以氮化物側壁層形成場氧化層之製程方法。 第4至11圖係半導體刮面圖,其顯示本發明之實施例 中’以雙側壁層形成場氧化層之方法。 元件符號說明 半導髏基底〜10,20 ;場氧化層〜14,50,60 ;罩幕層 19,39,主動區〜18,38 ;開口〜13 ;塾氧化層〜,31 , 42 ;氮化物層~12,22,27,32 ;複晶矽層〜26 ;複晶矽側 壁層〜36 ;氧化物側壁層~46 ;氮化物側壁層〜37。 實施例 依據第4至11圖,一種以雙側壁層形成場氧化層之方 法’其主要步称包括如下。 首先形成一罩幕層29於半導體基底20上,然後選擇性 除去單幕層29以定義出主動區28 ’並形成一露出半導艘基 底表面之開口以作為隔離區28。接著蚀刻隔離區28之半導 體基底至一既定深度以形成凹槽23,並於半導體基底2〇和 罩幕層39表面順應性形成一導電層26和一絕緣層27。其次 回蝕刻導電層26和絕緣層27以於罩幕層39側邊形成一絕緣 側壁層37和導電側壁層36。然後實施一熱氧也成長製程, 以在隔離區28之半導體基底形成場氧化層50,以及使導電 側壁層36生長成氧化物側壁層46。隨之除去罩幕層39、絕 緣側壁層37和氧化物側壁層46。 舉例而言,請參閱第4圖,其顯示本發明之起始步
C:\ProgramFiles\Patent\0548-3826-E.ptd第 8 頁 五、發明說明(6) 驟β在該圖中,首先為提供一基底2〇,基底2〇為一半導體 材質如石夕(siHc〇n) ’錯(germanium),而形成方式 則有如遙晶(expi taxial )或絕緣層上有矽(si丨ic〇ri on insulator )等,為方便說明,在此以一p型矽基底為例。 接著為以一般製程技術形成一墊氧化層21和氮化物層 22以構成罩幕層29,例如可先在基底2〇表面形成一熱生長 式之二氧化發層,或以化學氣相沈積法CVD)形成之二氧化 石夕層,其厚度約介於50埃至200埃。其次,於墊氧化層21 表面沈積一氮化矽層22,如以二氣矽甲烷SiH2Cl2、氨NH3 為主反應物,並藉低壓化學氣相沈積LPCVD)製程產生,其 厚度约介於1000埃至2〇〇〇埃。 接著請參閱第5圖,其以一微影製程步驟定義該罩幕 層2 9之圖案’其次’進行非等向性餘刻,如以氟化碟電漿 CHF3為主蝕刻反應氣體,而藉反應性離子蝕刻法R〖e : reactive i〇n etch)依序選擇性蝕刻氮化物層22和墊氧化 層21,形成一由圖案化墊氧化層31和氮化物層32構成之罩 幕層39,用以定義其下方之主動區38,並在基底2〇之既定 位置,形成一開口以作為隔離區28,然後,蝕刻隔離區28 之基底至一既定深度以形成凹槽23 ’蝕刻深度約為3〇〇埃 至800埃。 ' 接著’請參閱第6圖,其顯示一依據第5圖之基底來形 成塾氧化層42之步称。如前所述,塾氧化層42係以熱生長 程序在基底20之凹槽表面形成一二氡化矽層,其厚度約介 於50埃至200埃。 ’ Ι^ΗΠΙΗΗ C:\Program Files\Patent\0548-3826-E.ptd第 9 頁 五、發明說明(7) 請參閱第7圖,其顯示一依據第6圖之基底來形成導電 層26和絕緣層27之步驟。 其中,導電層26可為一複晶矽層,如其可以矽曱烷 SiH4為主反應物,並藉低壓化學氣相沈積LPCVD)製程產 生,用以順應性覆蓋墊氧化層42和罩幕層39之氮化物層32 表面,厚度約為1〇〇至30 0埃。 絕緣層27可為一氮化物層,如其可以二氣矽甲烷SiH J12、氨NH3為主反應物,並藉低壓化學氣相沈積LPCVD)製 程產生,用以順應性覆蓋複晶矽層2 6,其厚度約介於1 〇〇 埃至80 0埃。 請參閱第8、9圖,其顯示一依據第7圖之基底回蝕刻 導電層26和絕緣層27以形成雙側壁層之步驟。首先如第8 圓所示,可以複晶*夕層26為蚀刻停止層,回蚀刻氮化物層 2 7 ’以形成一氮化物側壁層3 7,其中回蝕刻氮化物層2 7之 步驟可以氟化氮電漿NF3為主蝕刻反應氣體,藉反應性離 子蝕刻法進行非等向性蝕刻形成氮化物側壁層3 7,厚度約 為100至800埃。 接著請參閱第9圖,其以墊氧化層42為蝕刻停止層, 回蝕刻複晶矽層26,以形成一複晶矽側壁層,其中回钱刻 複晶矽層26之步驟可以氣Clz、鹽酸HC1、氣祀矽SiCl2等為 蝕刻反應氣體,藉反應性離子蝕刻法進行非等向性蝕刻形 成複晶矽侧壁層,厚度約為100至30 0埃。 然後對前述結構實施熱氧化成長製程之步驟》例如先 將基底20置入一高溫爐管中,並在介於8〇〇至1150 °C溫度
C:\Prograra Files\Patent\0548-3826-E.ptd第 10 頁 五、發明說明(8) 下’通入含氧氣艘與其發生氧化反應,以在隔離區28之半 導體基底形成場氧化層5 〇和墊氧化層52,以及使複晶矽側 壁層生長成氧化物側壁層3 6,其中由於複晶矽側壁層厚度 遠較傳統製程為薄,因此經氧化成長製程後形成之氧化物 側壁層36厚度約僅為2〇〇至6〇〇埃。 請參閱第10圖’其顯示一依據第9圖之基底蝕刻除去 罩幕層之氮化物層32及氮化物側壁層37之步驟。例如,可 以熱填酸溶液之濕式蝕刻,除去罩幕層之氮化物層32及氮 化物側壁層3 7,留下氧化物側壁層3 6、墊氧化層52和場氧 化層5 0。 請參閱第11圖,其顯示一依據第1〇圖之基底蝕刻除去 墊氧化層52和氧化物側壁層36。例如’可以含氫氟酸溶液 之濕式蝕刻,除去墊氧化層52和氧化物側壁層36,留下場 氧化層60,完成本發明之製造流程。 綜合上述’由於本發明在罩幕層周圍形成雙側壁層, 因此可以避免傳統隔離技術上之缺點,例如使突出於基底 之場氧化層傾斜表面較為平坦等β 此外藉由外側之氮化矽側壁層,可以防止氧分子侵入 罩幕層下方之主動區。而在半導體基底與氮化矽側壁層之 間則藉由複晶矽層來消除氮化矽層對主動區造成的應力。 另外’由於複晶矽側壁層厚度遠較傳統製程為薄,因 此經氧化成長製程後形成之氧化物側壁層可以濕蝕刻去 除。 本發明中所應用之物質材料,並不限於實施例所引述
C:\Program Files\Patent\0548-3826-E_ptd第 11 頁 五、發明說明(9)
&其能由各種具恰當特性之物質和形成方 本發明之結構空間亦不限於實施例引 ::置換’且 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離== 圍内:t可做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之精 瘦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之保
C:\ProgramFiles\Patent\0548-3826-E.ptd第 12 頁

Claims (1)

  1.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以雙側壁層形成場氧化層之方法,包括下列步 驟: 提供一半導體基底; 形成一罩幕層於一半導體基底上; 選擇性除去該罩幕層以定義出主動區,並形成一露出 該半導體基底表面之開口以作為隔離區; 除去該隔離區之半導體基底至一既定深度以形成凹 槽; 於該半導體基底和罩幕層表面順應性形成一導電層和 一絕緣層; 回蝕刻該絕緣層和導電層以於該罩幕層側邊形成一導 電側壁層和絕緣側壁層; 實施一熱氧化成長製程,以在該隔離區之半導體基底 形成場氧化層,以及使該導電側壁層生長成氧化物側壁 層; 除去該罩幕層及絕緣側壁層;及 除去該氧化物側壁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罩幕 層包括一塾氧化層和一第一氮化物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導電 層為·一複晶梦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絕緣 層為一氣化物層。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氧化
    C:\Program Files\Patent\0548-3826-E.ptd第 13 頁
    物側壁層係以濕蝕刻去除。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方法,其 刻去除該氧化物側壁層時,該墊氧化層—併去除。濕蝕 驟:7. -種以雙側壁層形成場氧化層之方法,包括下列步 提供一半導體基底; f成-罩幕層於該半導體基底上,依序,該罩幕層包 括一墊氧化層和一第一氮化物層; 選擇性蝕刻該罩幕層以定義其下方之主動區並形成 一露出該半導體基底表面之開口以作為隔離區; 蝕刻該隔離區之半導體基底至一既定深度以形成凹 槽; 於該半導體基底和罩幕層表面順應性形成一複晶石夕層 和一第二氮化物層; 回姓刻該第二氮化物層和複晶矽層以於該罩幕層側邊 形成一複晶矽側壁層和一氮化物側壁層; 實施一熱氧化成長製程,以在該隔離區之半導體基底 形成場氧化層,以及使該複晶矽側壁層生長成氧化物側壁 層; 蝕刻除去該罩幕層之第一氮化物層及氮化物側壁層; 及 蝕刻除去該墊氧化層和氧化物側壁層。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於蝕刻 該隔離區之半導體基底至一既定深度以形成凹槽後,更包
    C:\Program Files\Patent\0548-3826-E.ptd第 14 頁 六、申請專利範圍 括於該凹槽表面形成一第二墊氧化層 法,其令,該凹槽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方 深度約為300至8〇〇埃。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複晶 石夕侧壁層厚度約為10〇至3〇〇埃。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氣化 物側壁層厚度約為丨〇〇至8〇〇埃。 1 2. —種以雙側壁層形成場氧化層之方法,包括下列 步驟: 提供一半導體基底; 形成一罩幕層於該半導想基底上’依序,該罩幕層包 括一第一墊氧化層和一第一氮化物層; 選擇性蝕刻該罩幕,以定義出其下方之主動區,並形 成一露出該半導體基底之開口以作為隔離區; 蝕刻該隔離區之半導艘基底炱一既定深度以形成凹 槽; 形成一第二塾氧化層於該半導體基底之凹槽表面’ 於該第二墊氧化層和罩幕層表面順應性形成一複晶矽 層和一第二氮化物層; 以該複晶矽層為蝕刻停止層,回蝕刻該第二氮化物 層,形成一氮化物側壁層; 以該第二墊氧化層為蝕刻停止層,回蝕刻該複晶矽 層,形成一複晶矽侧壁層; 實施一熱氧化成長製程,以在該隔離區之半導體基底
    C:\PrograinFiles\Pateiit\0548-3826-E.ptd第 15 頁 六'申請專利範圍 形成場氧化層,以及使該複晶矽側壁層生長成氧化物側壁 層; 濕触刻除去該罩幕層之第一氮化物層及氮化物側壁 層;及 濕蚀刻除去該第一墊氧化層和氧化物側壁層。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罩 幕層之第一氮化物層及氮化物側壁層係以熱磷酸溶液蝕刻 去除。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氧 化物側壁層係以氫氟酸溶液去除。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氧 化物側壁層厚度約為2 〇 〇至6 〇 〇埃。
    C:\Program Files\Patent\0548-3826-E.ptd第 16 頁
TW87116463A 1998-10-02 1998-10-02 Method of forming field oxide layer with double sidewall layer TW388103B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87116463A TW388103B (en) 1998-10-02 1998-10-02 Method of forming field oxide layer with double sidewall lay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87116463A TW388103B (en) 1998-10-02 1998-10-02 Method of forming field oxide layer with double sidewall laye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388103B true TW388103B (en) 2000-04-21

Family

ID=21631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87116463A TW388103B (en) 1998-10-02 1998-10-02 Method of forming field oxide layer with double sidewall layer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388103B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55012B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lash memory cell
KR970011134B1 (ko) 반도체 소자 제조 공정
EP0098374A2 (en) Isolated dielectric structure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uch structure
JP2005159266A (ja) Ono構造上に酸化物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
WO2018064984A1 (zh) 去除晶片上的二氧化硅的方法及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JP4394846B2 (ja) 半導体素子の素子分離膜形成方法
JPH0237745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953563B2 (ja) 絶縁物上シリコン技術のための分離酸化物形成方法
US20050260816A1 (en) Method for removing a semiconductor layer
TW388103B (en) Method of forming field oxide layer with double sidewall layer
JP4182177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475025B1 (ko) 반도체소자의 소자분리절연막 형성방법
JPH05102297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5747357A (en) Modified poly-buffered isolation
JP2004152965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と半導体装置
KR100325605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얕은 트렌치 소자 분리 제조 방법
JPH11145274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10003417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소자분리막 형성방법
JPH09205137A (ja) 素子分離領域形成法
KR100278997B1 (ko) 반도체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101097981B1 (ko) 반도체 소자 제조 방법
JP3270912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7254594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940009578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4335155A (zh) Ldmos器件场板隔离介质层的制作方法及ldmos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K4A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