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7952A - 光擴散控制構件及反射型顯示體 - Google Patents

光擴散控制構件及反射型顯示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7952A
TW202417952A TW112132120A TW112132120A TW202417952A TW 202417952 A TW202417952 A TW 202417952A TW 112132120 A TW112132120 A TW 112132120A TW 112132120 A TW112132120 A TW 112132120A TW 202417952 A TW202417952 A TW 2024179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ffusion
diffusion control
light
layer
adhes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2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草間健太郎
福島裕貴
石鍋隆宏
藤掛英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大學法人東北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大學法人東北大學 filed Critical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7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7952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提供一種即使組裝至可變更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的反射型顯示體時,無論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為何都能夠實現優異的視認性之光擴散控制構件、以及具有如此視認性的反射型顯示體。一種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其具備: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112)中具備複數個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之規則的內部結構之光擴散控制層(11);以及含有光擴散性微粒之擴散黏著劑層(12),其中該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自針對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測定的反射光確定之L 1、L 2以及L 3滿足: L 1>1.00 …(1) 0.70≦L 2≦1.00 …(2) L 3<2.00 …(3)。

Description

光擴散控制構件及反射型顯示體
本發明關於一種具備能夠將預定的入射角度範圍內的入射光以強烈且光耗損低的狀態進行穿透擴散的光擴散控制層之光擴散控制構件、以及具備該光擴散控制構件之反射型顯示體。
在液晶顯示裝置、有機電激發光(EL)顯示器、電子紙等顯示體中,有被分類為具備反射層的反射型顯示體。在如此的反射型顯示體中,一般而言,經由室內照明或太陽等光源、或者設置於顯示體的顯示面側的光源照射反射型顯示體的顯示面,來自如此光源的光經由反射層反射,藉由此反射光能夠使顯示良好地進行視認。
在反射型顯示體中,由於使用外部光源,通常光源和視認者之間的位置關係通常不是恆定。因此,容易發生由於光源的位置無法使充分的光到達視認者,而使視認性降低、顯示器整體無法明亮地照明等問題。為了解決如此的問題,考慮將光擴散板組裝至顯示體。然而,單僅組裝一般的光擴散板,會有為了獲得良好的視認性而無法充分獲得必要的光擴散性、或為了實現高的光擴散而產生因雜散光或向後散射所致的光耗損使得影像鮮明度受損等問題。自解決如此問題的觀點而言,探討在反射型顯示體中,於視認者側的表面與反射層之間設置能夠使預定的入射角度範圍內的入射光以強烈且光耗損低的狀態進行穿透擴散的光擴散控制層。
例如,專利文獻1及2中,揭示了具備上述光擴散控制層、以及含有光擴散性微粒的等向性光擴散層之光擴散控制構件。在如此的光擴散控制構件,藉由存在上述光擴散控制層,經由反射層反射的光被適當地擴散,而減少依賴於光源位置的視認性的降低。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許第6981984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許第699397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然而,近年來多數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具備對應其顯示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而切換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之功能。亦即,顯示面的短邊與地面呈平行時,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是以與顯示面的長邊平行的方式顯示,顯示面的長邊與地面呈平行時,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是以與顯示面的短邊平行的方式顯示。
在如此以能夠變更顯示面的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的方式構成的反射型顯示體中,變更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時,會有無法充分獲得藉由上述的光擴散控制層提升視認性的效果之問題。例如,即使顯示面的短邊與地面呈平行,且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是以與顯示面的長邊平行的方式顯示時可獲得良好的視認性,但在顯示面的長邊與地面呈平行,且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是以與顯示面的短邊平行的方式顯示時,則光擴散控制層無法充分發揮其效果,仍有無法獲得充分視認性的問題。
本發明有鑑於上述的情況,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組裝至可變更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的反射型顯示體時,無論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為何都能夠實現優異的視認性之光擴散控構件、以及具有如此視認性的反射型顯示體。 [用以解決問題的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第1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光擴散控制構件,其特徵在於具備: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具備複數個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之規則的內部結構之光擴散控制層;以及積層於前述光擴散控制層的一面側,且含有光擴散性微粒之擴散黏著劑層,其中,對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中任意的一面積層於任意的反射鏡反射面而成的測定樣品中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側的面的任意一點,將與前述面的法線的角度為30°的光線,從以前述一點作為中心的方位角0°、90°、180°及270°的4個方向分別照射,並使來自前述一點擴散反射的反射光各自產生在前述方位角,前述反射光,在包含前述一點及前述法線的平面,且相對於前述光線照射的方位角垂直的平面內行進的同時,針對與前述法線的角度為30°以內的前述反射光,對每個前述方位角計算其輝度的標準偏差(cd/m 2)的值,將具有值最大的標準偏差的方位角作為排除角度,針對前述測定樣品中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側的面的任意一點,將與前述面的法線的角度為30°的光線,從排除前述4個方向的方位角中的前述排除角度的3個方向的方位角分別照射,並使來自前述一點擴散反射的反射光各自產生在前述3個方向的方位角,針對每個前述3個方向的方位角測定反射光中朝向前述面的正面方向的反射光的輝度(cd/m 2),所得的3個輝度中最小的輝度值設為L min,最大的輝度值設為L max,針對任意的標準白色版中一面的任意一點,將與前述一面的法線的角度為30°的光線,從測定為前述L min的方位角照射,並將自前述一點向正面方向擴散反射的反射光的輝度(cd/m 2)的值設為L STD時, 以L 1=L min/L STD表示的L 1滿足以下公式(1) L 1>1.00 …(1), 以L 2=L min/L max表示的L 2滿足以下公式(2) 0.70≦L 2≦1.00 …(2), 將排除前述4個方向的方位角中的前述排除角度的3個方向的方位角之標準偏差(cd/m 2)的值分別設為L 3時,針對前述3個方向所有的L 3,滿足以下公式(3) L 3<2.00 …(3) (發明1)。
上述發明(發明1)之光擴散控制構件具備光擴散控制層及擴散黏著劑層的同時,滿足上述L 1、L 2及L 3的條件,以在組裝至可變更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的反射型顯示體時,即使變更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亦能夠實現均一且良好的明亮度,藉此能夠實現優異的視認性。
在上述發明(發明1)中,較佳地,前述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為自前述光擴散控制層的一面側向另一面側延伸的柱狀物,前述光擴散控制層,具備至少一層由前述柱狀物豎立在前述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而成的柱狀結構所形成的層,在前述柱狀物的至少一部分中,平行於前述延伸方向的直線相對於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的厚度方向傾斜(發明2)。
上述發明(發明2)中,較佳地,由前述柱狀結構所形成的層的至少一層中,前述柱狀物的一端與另一端之間彎曲(發明3)。
上述發明(發明2)中,較佳地,前述光擴散控制層具備二層由前述柱狀結構所形成的層(發明4)。
上述發明(發明1)中,較佳地,前述光擴散控制層具備積層在前述光擴散控制層與前述擴散黏著劑層之間的中間黏著劑層,前述中間黏著劑層由含有羧基的黏著劑所構成(發明5)。
上述發明(發明1)中,較佳地,前述光擴散性微粒為由具有無機與有機的中間結構之含矽化合物所形成的微粒(發明6)。
第2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反射型顯示體,其為以能夠變更顯示面的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的方式構成的反射型顯示體,其具備: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發明1)、設置於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中任意的一面側的顯示裝置、以及設置於前述顯示裝置中與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相對的面側或者組裝於前述顯示裝置內的反射層(發明7)。 [發明功效]
根據本發明之光擴散控制構件,無論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為何都能夠實現優異的視認性之反射型顯示體。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1圖示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之截面圖。如第1圖所示,光擴散控制構件1a具備:光擴散控制層11,其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具備複數個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的規則的內部結構、以及含有光擴散性微粒的擴散黏著劑層12,其積層在光擴散控制層11中的一面側。
第2圖示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之截面圖。如第2圖所示,光擴散控制構件1b具備:與光擴散控制構件1a同樣的光擴散控制層11及擴散黏著劑層12,其更進一步積層在光擴散控制層11與擴散黏著劑層12之間的中間黏著劑層13。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形態並未特別限定,而以膜狀、板狀等為佳,特別以膜狀為佳。
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能夠適當使用於反射型顯示體的製造。第3圖示出如此的反射型顯示體的一例的截面圖。該反射型顯示體100具備:上述的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設置於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中的一面側的顯示裝置2、以及設置於顯示裝置2中與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相對的面側的反射層3。在此,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任一面(光擴散控制層11側的面或者擴散黏著劑層12側的面)是否對顯示裝置2及反射層3進行積層可根據欲製造的反射型顯示體100的結構進行適當選擇。又,本實施形態之反射型顯示體100以能夠變更顯示面的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的方式構成的顯示體為佳。
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中,光擴散控制層11如上所述,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具備複數個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之規則的內部結構。作為如此的規則的內部結構的一例,第4圖為示意性示出柱狀結構(細節於後述)。如第4圖(a)~(c)所示,在光擴散控制層11呈現複數個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柱狀物)在厚度方向延伸,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112填充其周圍的結構。在此,規則的內部結構是指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112中,複數個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以具有預定規則性配製而成的內部結構。作為如此的內部結構,是指例如,當在觀察與光擴散控制層11的表面平行的平面上切斷光擴散控制層11所得的截面,且在上述規則的內部結構存在的位置切斷所得的截面時,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112中,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沿著上述截面內的至少一方向以約相同的間距重複配置而成的內部結構。並且,在其中的規則的內部結構,在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延伸於光擴散控制層11的厚度方向而成的方面上,區分為一相以沒有明確的規則性的方式存在於另一相中的相分離結構、或者於海成分中以接近球狀的島成分存在而成的海島結構。第4圖(a)~(c)所示的結構的差異細節於下文描述。
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在對該光擴散控制層11側的面照射光線,產生擴散反射的反射光時,滿足預定的光學特性。下文,針對該光學特性進行說明。
首先,針對用於確定上述光學特性所進行的測定方法說明。第6圖示出準備測定樣品,並對所得的測定樣品照射預定光線之步驟。首先,如第6圖(a)所示,將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任意一面積層於反射鏡4的反射面,以準備測定樣品200。接著,如第6圖(b)(自光擴散控制構件1側的面觀看測定樣品200的平面)所示,將該測定樣品200中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側的面中的任意一點預設為照射點201,並且以上述照射點201為中心預設方位角0°、90°、180°的270°的4個方向。並且,如第6圖(c)所示,對照射點201,以與光擴散控制構件1側的面的法線的角度為30°的光線202自上述4個方位角中任一進行照射。
再者,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積層於反射鏡4之際,雖然可將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中的任一面積層於反射鏡4上,但較佳為在構成反射型顯示體100之際以相對於反射層3的方向貼合。亦即,在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光擴散控制層11側的面對反射層3進行積層時,將該面對反射鏡4進行積層以形成測定樣品200為佳。又,在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擴散黏著劑層12側的面對反射層3進行積層時,將該面對反射鏡4進行積層以形成測定樣品200為佳。
又,本說明書中的「反射鏡」是指於玻璃板的一面側積層金屬膜而成的鏡,又,反射鏡的「反射面」是指與該金屬膜的玻璃板的相對側的面。作為構成該金屬膜的金屬,可舉出鋁、銀等為佳。
所照射的光線202藉由測定樣品200擴散反射,藉此產生反射光,為了取得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光學特性,針對所產生的反射光的一部分測定其輝度。作為如此測定的對象之反射光存在2種,使用第7圖對此進行說明。
第7圖(a)示出第1個測定對象。如圖所示,光線202被擴散反射的反射光中,將自照射點201朝向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側的面的法線方向(正面方向)的反射光203作為第1個測定對象。
第7圖(b)示出第2個測定對象。首先,如圖所示,預設平面P,其為包含照射點201的同時,包含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側的面的法線之平面,並且相對於光線202照射的方位角(在第7圖(b)中為0°)垂直(換言之,在第7圖(b)中與方位角90°及270°平行)。並且,光線202被擴散反射的反射光中,將進入上述平面P內,以及與上述法線的角度為30°以內的反射光(第7圖(b)中,以反射光204a與反射光204b作為端部,形成扇形的反射光的集合)作為第2個測定對象。
接著,針對為了確定前述的光學特性所需的「排除角度」、「L min」、「L max」以及「L STD」等概念依序說明。
「排除角度」是指如下述方式確定的角度。首先,針對如前述方式製作的測定樣品,進行如前述方式光線的照射,針對方位角0°、90°、180°及270°的4個方向,使前述的第2個測定對象的反射光(第7圖(b)中,以反射光204a與反射光204b作為端部,形成扇形的反射光的集合)產生。並且,針對該反射光,對上述每個方位角計算出其輝度的標準偏差(cd/m 2)的值。藉此獲得的4個標準偏差中,具有值最大的標準偏差的方位角作為「排除角度」。
接著,「L min」及「L max」分別以下述方式進行確定。首先,針對如前述方式製作的測定樣品,進行如前述方式光線的照射,使前述第1個測定對象的反射光(第6圖(c)所示,朝向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側的面的法線方向(正面方向)的反射光203)產生,並測定其輝度(cd/m 2)。在此,作為照射光線之際的方位角,僅為自方位角0°、90°、180°及270°的4個方向排除上述「排除角度」的3個方向。並且,將所得的3個輝度中最小輝度的值設為「L min」,最大輝度的的值設為「L max」。
最後,「L STD」是指使用任意的標準白色板進行測定而作為基準的輝度。具體而言,對任意的標準白色板中一面的任意一點,將與該一面的法線的角度為30°的光線自測定為上述L min的方位角照射,並自上述一點產生向正面方向擴散反射的反射光。並且將該反射光的輝度(cd/m 2)的值確定為「L STD」。再者,本說明書中的「標準白色板」是指反射率99%以上的反射板。該「標準白色板」作為光學測定的校正基準。藉由使用該「標準白色板」,可消除由於光源的差異引起的測定光的強度等變異。
在以上情況中,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 以L 1=L min/L STD表示的L 1滿足以下公式(1)為佳, L 1>1.00 …(1)。 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滿足該公式(1),即使在輝度最低的情況(L min),亦能夠獲得較標準白色板所產生的擴散(朗伯擴散(lambertian diffusion)時的輝度(L STD)更高的輝度。因此,在組裝有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反射型顯示體中,對顯示面使用自各種方位角照射的光,容易實現更明亮的顯示。自此觀點而言,L 1以1.10以上為佳,以1.20以上為較佳,以1.30以上為特佳,以1.40以上為更佳,以1.45以上為最佳。再者,針對L 1的上限值並未特別限定,例如以4.00以下為佳,以3.00以下為較佳,以2.00以下為特佳,以1.60以下為更佳,其中以1.50以下為佳。
又,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 以L 2=L min/L max表示的L 2滿足以下公式(2)為佳, 0.70≦L 2≦1.00 …(2)。 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滿足該公式(2),使得輝度最低的情況(L min)與輝度最高的情況(L max)之間的差異變得較小。因此,在組裝有光擴散控制構件1的反射型顯示體中,即使在例如將該反射型顯示體橫放,而改變顯示面與外部光源的位置關係的情況下,亦能抑制顯示的明亮度的變化,容易實現相同的明亮度。自此觀點而言,L 2以0.71以上為特佳,以0.72以上為更佳。又,L 2的上限值只要為1.00以下則未特別限定,自與容易兼具後述的L 3的觀點而言,以0.95以下為佳,以0.90以下為較佳,以0.85以下為特佳,以0.80以下為更佳,其中以0.76以下為較佳,以0.73以下為最佳。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將前述輝度的標準偏差中,排除上述排除角度的3個方向的方位角之輝度的標準偏差的值分別作為L 3時,針對此3個方向所有的L 3滿足以下公式(3)為佳, L 3<2.00 …(3)。 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滿足該公式(3),即使自任一方向照射光的情況下,在組裝有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反射型顯示體中,在視認者的水平方向上能夠良好地擴散反射均勻的光。因此,視認者在右眼與左眼能夠以相同程度的輝度視認顯示,從而難以識別到不均勻的明亮度。自此觀點而言,L 3以1.6以下為佳,以1.2以下為較佳,以1.1以下為特佳,以1.05以下為更佳。再者,L 3的下限值並未特別限定,例如以0.01以上為佳,以0.1以上為較佳,以0.15以上為特佳。
在習知的反射型顯示體中,例如將反射型顯示體橫放,使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改變的情況下,會有相對於顯示體自上方照射的光無法向正面方向充分擴散反射、或者伴隨照射的方向變化而使顯示的明亮度變動變大的問題。
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中,藉由滿足上述L 1、L 2及L 3的條件,組裝有該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反射型顯示體具有優異的視認性。具體而言,與未設置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情況相比,能夠將自外部照射的光有效地向正面方向擴散反射,進而能夠實現明亮的顯示。又,例如即使將反射型顯示體橫放,而改變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該上下方向的改變所伴隨的顯示明亮度的變動,而能夠實現相同的明亮度顯示。再者,即使改變自外部照射的光的方向的情況下,能夠以一樣的明亮度對視認者的水平方向進行擴散反射,使得視認者難以識別到不均勻的明亮度。
另外,關於以上輝度的測定方法的細節如後述試驗例所載。
1.光擴散控制層 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層11只要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112中具備複數個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之規則的內部結構,且可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的條件,則並未特別限定。
自容易形成如上述的規則的內部結構的同時,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條件之觀點而言,本實施形態的光擴散控制層11,以使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硬化而成為佳,該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含有高折射率成分、及具有較該高折射率成分更低的折射率之低折射率成分。特別是,高折射率成分以及低折射率成分以分別具有1個或2個的聚合性官能基的成分為佳。
(1)高折射率成分 作為高折射率成分的較佳例,可舉出含有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特別較佳可舉出含有複數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作為含有複數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的例子,可舉出(甲基)丙烯酸聯苯酯、(甲基)丙烯酸萘酯、(甲基)丙烯酸蒽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酯、(甲基)丙烯酸聯苯基氧烷基酯(biphenyloxyalkyl(meta) acrylate)、(甲基)丙烯酸萘基氧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蒽基氧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氧烷基酯等,該等的一部份以鹵素、烷基、烷氧基(alkoxy)、鹵化烷基等取代等。其中,自容易形成良好的規則的內部結構的同時,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條件之觀點而言,以(甲基)丙烯酸聯苯酯為佳,具體而言,以丙烯酸鄰苯基苯氧基乙酯、丙烯酸鄰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酯等為佳。再者,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的兩者。其他的類似用語亦相同。
高折射率成分的分子量,以150~2500為佳,以200~1500為特佳,以250~1000為更佳。藉由該分子量在上述範圍,容易形成具有期望的規則的內部結構之光擴散控制層11的同時,容易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的條件。再者,上述高折射率成分在基於分子結構可確定理論分子量的情況下,高折射率成分的分子量意指該理論分子量。另一方面,上述高折射率成分在因例如高分子成分所造成難以確定上述理論分子量的情況下,高折射率成分的分子量是指以凝膠滲透層析(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法測定的標準聚苯乙烯換算值所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再者,本說明書中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的測定方法是指藉由該GPC法測定的標準聚苯乙烯換算值。
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以1.45~1.70為佳,以1.50~1.65為較佳,以1.54~1.62為特佳,以1.56~1.59為更佳。藉由該折射率在上述範圍,容易形成具有期望的規則的內部結構之光擴散控制層11的同時,容易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的條件。再者,本說明書中的折射率表示在硬化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之間的預定成分的折射率,又,該折射率是遵循JIS K0062:1992測定者。
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中的高折射率成分的含量,相對於低折射率成分100質量份,以25~400質量份為佳,以50~350質量份為較佳,以75~300質量份為特佳,以100~200質量份為更佳。藉由該含量在上述範圍,在所形成的光擴散控制層11的規則的內部結構中,源自高折射率成分的區域與源自低折射率成分的區域可以期望的比例存在,而容易形成具有期望的規則的內部結構的同時,容易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的條件。
(2)低折射率成分 作為低折射率成分的較佳例,可舉出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側鎖具有(甲基)丙烯醯基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含有(甲基)丙烯醯基的矽酮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等。其中,自容易形成良好的規則的內部結構的同時,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條件之觀點而言,特別以使用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為佳。更具體而言,以由(a)含有至少2個異氰酸酯基的化合物、(b)聚伸烷二醇(polyalkylene glycol)、以及(c)(甲基)丙烯酸羥烷酯所形成的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為佳。
作為上述的(a)含有至少2個異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的較佳例,可舉出2,4-甲苯二異氰酸酯、2,6-甲苯二異氰酸酯、1,3-二甲苯二異氰酸酯(1,3-xylyene diisocyanate)、1,4-二甲苯二異氰酸酯等的芳香族聚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的脂肪族聚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sophorone dissocyanate);氫化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等的脂環式聚異氰酸酯等;及該等的雙縮脲體、三聚異氰酸酯體、進一步與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蓖麻油等的含有低分子活性氫的化合物的反應物之加成物等。其中,以脂環式聚異氰酸酯為佳,特別是以脂環式二異氰酸酯為佳。
作為上述的(b)聚伸烷二醇的較佳例,可舉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聚己二醇等,其中以聚丙二醇為佳。再者,(b)聚烷二醇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以2300~19500為佳,以3000~14300為特佳,以4000~12300為更佳。
作為上述的(c)(甲基)丙烯酸羥烷酯的較佳例,可舉出(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丙酯、(甲基)丙烯酸3-羥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丁酯、(甲基)丙烯酸3-羥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丁酯等,其中,以(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為佳。
以上述(a)~(c)的成分作為材料的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可遵照通常方法進行。此時,(a)~(c)成分的調配比例,從有效地合成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觀點而言,以莫耳比,以(a)成分︰(b)成分︰(c)成分=1~5:1:1~5的比例為佳,以1~3:1:1~3的比例為特佳。
低折射率成分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以3000~20000為佳,以5000~15000為特佳,以7000~13000為更佳。藉由該重量平均分子量在上述範圍,容易形成具有期望的規則的內部結構之光擴散控制層11的同時,容易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的條件。
低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以1.30~1.59為佳,以1.38~1.50為較佳,以1.42~1.49為特佳,以1.46~1.48以下為更佳。藉由該折射率在上述範圍,容易形成具有期望的規則的內部結構之光擴散控制層11的同時,容易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的條件。
(3)其他添加劑 前述的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亦可含有高折射率成分以及低折射率成分以外的其他添加劑。作為其他添加劑,可舉出例如多官能性單體(具有3個以上聚合性官能基的化合物)、光聚合起始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抗靜電劑(antistatic agent)、聚合促進劑、聚合抑制劑(polymerization-inhibitor)、紅外線吸收劑、塑化劑、稀釋溶劑、及整平劑(leveling agent)等。
(3-1)光聚合起始劑 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以含有光聚合起始劑作為其他添加劑為佳。藉此,容易有效地形成具有期望的規則的內部結構之光擴散控制層11的同時,容易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的條件。
作為光聚合起始劑的例子,可舉出安息香、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異丙醚、安息香正丁醚、安息香異丁醚、苯乙酮、二甲基胺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烷-1-酮、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丙基)酮、二苯甲酮(benzophenone)、對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胺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第三丁基蒽醌、2-胺基蒽醌、2-甲基噻噸酮、2-乙基噻噸酮、2-氯噻噸酮、2,4-二甲基噻噸酮、2,4-二乙基噻噸酮、苄基二甲基縮酮、苯乙酮二甲基縮酮、對二甲基胺基安息香酸酯、寡聚[2-羥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烷]等。該等可以1種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在使用光聚合起始劑的情況下,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中的光聚合起始劑的含量,相對於高折射率成分與低折射率成分的總量100質量份,以0.2~20質量份為佳,以0.5~16質量份為較佳,以1~13質量份為特佳,以1~10質量份為更佳。藉由該含量成為上述範圍,容易有效地形成具有期望的規則的內部結構之光擴散控制層11的同時,容易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的條件。
(3-2)紫外線吸收劑 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以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作為其他添加劑為佳。在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的情況下,對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的塗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線之際,藉由紫外線吸收劑,可在預定範圍下選擇性吸收預定波長的活性能量射線。藉由將紫外線吸收劑的種類或添加量最適化,可不阻礙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的硬化,而容易在所形成的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柱狀物)產生彎曲。因此,光擴散控制層11能夠實現更廣的光擴散的角度範圍,而更容易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的條件。
作為紫外線吸收劑,可舉出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羥基苯基三𠯤系紫外線吸收劑、二苯甲酮系紫外線吸收劑、羥基苯甲酸酯系紫外線吸收劑等,其中,以使用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為佳。上述的紫外線吸收劑可以1種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在使用紫外線吸收劑的情況下,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中的紫外線吸收劑的含量,相對於高折射率成分與低折射率成分的總量100質量份,以0.001~10質量份為佳,以0.01~1質量份為較佳,以0.03~0.5質量份為特佳,以0.06~0.1質量份為更佳。藉由該紫外線吸收劑的含量成為上述範圍,能夠有效地在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柱狀物)產生彎曲。因此,光擴散控制層11能夠實現更廣的光擴散的角度範圍,而更容易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的條件。
(4)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的製備 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能夠藉由將前述的高折射率成分及低折射率成分、以及根據所期望光聚合起始劑、紫外線吸收劑等其他添加劑均勻混合而製備。
上述混合時,可邊加熱到40~80℃的溫度邊攪拌,得到均勻的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此外,亦可添加稀釋溶劑混合使所得的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成為所期望的黏度。
(5)規則的內部結構 如前所述,本實施形態的光擴散控制層11,在其內部具有規則的內部結構,該規則的內部結構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112中具備複數個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作為該規則的內部結構的例子,除了前述的柱狀結構之外,可舉出將將不同折射率的複數板狀區域沿著膜面的任意的一方向上交互配置而成的百葉結構等。
本實施形態的光擴散控制層11中,自容易滿足前述L 1、L 2以及L 3的條件的觀點而言,規則的內部結構以柱狀結構為佳。更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的光擴散控制層11中,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為自光擴散控制層11一面側向另一面側延伸的柱狀物111,光擴散控制層11以具備至少一層由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豎立有柱狀物111而成的柱狀結構所形成的層為佳。第4圖顯示示意性示出如此的柱狀結構的透視圖。
在入射至具有如此柱狀結構的光擴散控制層11的光成為預定的入射角度範圍內的情況下,可以預定的開口角度強烈地擴散的同時,自光擴散控制層11射出。另一方面,入射光在以上述入射角度範圍外的角度入射時,以不擴散的方式穿透、或者伴隨著較入射角度範圍內的入射光時更弱的擴散的方式射出。再者,在造影體平行於光擴散控制層11表面設置的情況下,藉由柱狀結構產生的上述入射角度範圍內的入射光所致的擴散光成為在任意的方向上擴散,且具有圓形或接近圓形的形狀(橢圓形等)。另一方面,在由於上述入射角度範圍以外的入射光所造成的上述擴散較弱的情況下,擴散光成為月牙狀。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光擴散控制層11中,自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的觀點而言,柱狀物111的至少一部分中,以與上述延伸方向平行的直線相對於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厚度方向傾斜為佳。如第4圖所示的3種柱狀結構皆為傾斜的結構。再者,如第4圖(b)所示的柱狀結構為積層二層豎立的柱狀物111之形態,其中一層(圖面,上側的層)為柱狀物111以幾乎垂直的方式豎立,而另一層(圖面,下側的層)以傾斜的方式豎立。
關於上述傾斜,基於第5圖進行更詳細地說明。第5圖的透視圖是將光擴散控制層11的內部中本來存在複數個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為了說明而省略描繪成僅剩餘1個方式的圖式。第5圖中,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在第5圖中自下側向上側延伸,與其延伸方向(方向A)平行的直線,相對於光擴散控制層11的厚度方向(方向B)以角度a的程度傾斜。
再者,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柱狀物)111如後述的方式彎曲的情況下,上述的延伸方向(方向A)是指該柱狀物中自彎曲部位向一端的延伸方向,特別是指自彎曲部位向視認者側的一端的延伸方向。
並且,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中,上述角度a以超過0°為佳,以1°以上為特佳,以2°以上為更佳。藉由如此的範圍,可使顯示內容更明亮地顯示。又,上述角度a以30°以下為佳,以15°以下為較佳,以8°以下為特佳,以5°以下為更佳。藉由如此的範圍,可在改變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之際更降低明亮度的差異。再者,上述角度a可藉由使用光學數位顯微鏡觀察光擴散控制層11的截面以進行測定。
又,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層11中,自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的觀點而言,由柱狀結構形成的層的至少一層中,以柱狀物111的一端與另一端之間彎曲為佳。第4圖(a)所示的柱狀結構為具備如此彎曲的柱狀物111之柱狀結構的一例。又,第4圖(b)所示的柱狀結構中,下側的層中,柱狀物111呈現彎曲。
再者,自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的觀點而言,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層11,以具備二層由柱狀結構所形成的層為佳。亦即,如第4圖(b)所示的柱狀結構,以積層二層由豎立的柱狀物111所形成的層為佳。在此情況下,各層的傾斜或彎曲的態樣在二層之間可為相同,亦可為不同,而較佳地,如第4圖(b)所示的柱狀結構,由與光擴散控制層的厚度方向接近平行(亦即,相對於光擴散控制層主面接近垂直)的方式豎立的柱狀物所形成的層1、以及由相對於光擴散控制層的厚度方向傾斜,且在延伸方向的途中彎曲的柱狀物所形成的層2的二層所形成者,進一步地,以層1與層2中的層1配置於視認者側為特佳。
在以上的柱狀結構中,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柱狀物)的折射率與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112的折射率的差,以0.01以上為佳,以0.05以上為特佳,以0.1以上為更佳。藉此,可進行有效的擴散。再者,上述的差的上限並未特別限制,例如可為0.3以下。再者,計算出上述的差之際的折射率是指針對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111以及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112的材料分別單獨硬化所得到的硬化物,而各自測定的折射率。再者,在此所述的材料是指除了作為必要成分的前述的高折射率成分以及低折射率成分之外,亦可根據需要包含前述的光聚合起始劑或紫外線吸收劑等其他添加劑。又,使用其他添加劑的情況下,其含量或具體例可如前所述。
上述的柱狀物以具有自光擴散控制層11的一面向另一面,直徑增加的結構為佳。具有如此結構的柱狀物,與自一面向另一面直徑幾乎不變的柱狀物相比,將更容易改變與柱狀物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光的行進方向。藉此,光擴散控制層11能夠有效地使光擴散。
又,在將柱狀物於延伸方向上以水平面切斷時的截面中,直徑的最大值以0.1~15μm為佳,以0.5~10μm為特佳,以1~5μm為更佳。藉由直徑的最大值在上述範圍,光擴散控制層11能夠有效地使光擴散。再者,關於與柱狀物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切斷時的截面形狀,並未特別限定,以例如圓、橢圓、多角形、畸形等為佳。
上述的柱狀結構中,相鄰的柱狀物間的距離,以0.1~15μm為佳,以0.5~10μm為特佳,以1~5μm為更佳。藉由相鄰的柱狀物間的距離在上述範圍,光擴散控制層11能夠有效地使光擴散。
再者,以上柱狀結構的規則的內部結構之尺寸等,可藉由使用光學數位顯微鏡觀察柱狀結構的截面而測定。
(6)光擴散控制層的厚度 光擴散控制層11的厚度,以1~500μm為佳,以10~300μm為較佳,以30~200μm為特佳,以50~150μm為更佳,其中以70~130μm為佳,以80~115μm為最佳。藉由該厚度在上述範圍,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又,能夠防止影像模糊和總透光率的降低。
再者,光擴散控制層11為如第4圖(b)所示的二層積層構成的情況下,二層整體的厚度,以1~500μm為佳,以50~400μm為較佳,以100~300μm為特佳,以150~250μm為更佳。又,上述二層中,配置於視認者側的層的厚度,以1~300μm為佳,以25~200μm為較佳,以50~150μm為特佳。又,上述二層中,配置於與視認者相對側的層的厚度,以1~300μm為佳,以25~200μm為較佳,以50~150μm為特佳。自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的觀點而言,以滿足上述厚度範圍為佳。
2.擴散黏著劑層 本實施形態的擴散黏著劑層12為含有光擴散性微粒則並未特別限定。構成擴散黏著劑層12的黏著劑並未特別限定,可例如為丙烯酸系黏著劑、聚酯系黏著劑、聚氨酯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矽酮系黏著劑等中的任意。又,該黏著劑可為乳液型、溶劑型或非溶劑型中的任意,且可為交聯型或非交聯型中的任意。其中,以黏著物性、光學特性等優異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為佳。作為丙烯酸系黏著劑,以交聯型為佳,以熱交聯型為更佳。
本實施形態的擴散黏著劑層12由丙烯酸系黏著劑構成的情況下,該黏著劑以將含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交聯劑、以及光擴散微粒的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交聯而成者為佳。再者,本說明書中,「聚合物」亦包含「共聚物」的概念。
(1)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的成分 (1-1)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 本實施形態中(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以包含分子內具有與交聯劑進行反應的反應性基之含反應性基的單體為佳。來自此含反應性基的單體的反應性基與交聯劑進行反應,形成交聯結構(三維網狀結構),可獲得具有期望的凝聚力的黏著劑。
作為含反應性基的單體,較佳可舉出分子內具有羥基的單體(含羥基的單體)、在分子內具有羧基的單體(含羧基的單體)、在分子內具有胺基的單體(含胺基的單體)等。其中,以與交聯劑的反應性優異的含羥基的單體為佳。
作為含羥基的單體,較佳可舉出,例如,(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丙酯、(甲基)丙烯酸3-羥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丁酯、(甲基)丙烯酸3-羥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丁酯等的(甲基)丙烯酸羥烷基酯等。當中,以所獲得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中的羥基的與交聯劑的反應性以及與其他單體的共聚合性的觀點而言,以具有碳數為1~4的羥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羥烷基酯為佳。具體而言,較佳可舉出,例如,(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甲基)丙烯酸4-羥丁酯等。該等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含反應性基的單體以含有1~50質量%為佳,以含有7~45質量%為較佳,以含有13~40質量%為特佳,以含有18~35質量%為更佳,其中以含有22~30質量%為佳。藉此,容易在所得的黏著劑中形成良好的交聯結構的同時,有使黏著劑中的光擴散微粒的分散性有變得良好的傾向。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亦以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為佳。藉此,能夠表現良好的黏著性。烷基可為直鏈狀或支鏈狀。
作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自黏著性的觀點而言,以烷基的碳數1~20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為佳,較佳可舉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肉豆蔻酯、(甲基)丙烯酸棕櫚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其中,自更提升黏著性的觀點而言,以烷基的碳數4~8的(甲基)丙烯酸酯為佳,以(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或者(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為特佳。再者,該等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含有20~99質量%為佳,以含有30~90質量%為較佳,以含有40~80質量%為特佳,以含有45~70質量%為更佳。藉此,所得的黏著劑能夠發揮適當的黏著性。又,光擴散微粒在黏著劑中的分散性有變得良好的傾向,在不損害期望的黏著性下,容易發揮期望的光擴散性。並且,在(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中能夠將含反應性官能基的單體等其他單體成分導入適當的量。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以含有在分子內具有脂環式結構的單體(含脂環式結構的單體)為佳。由於含脂環式結構的單體體積大,藉由此等存在於聚合物中,可擴增聚合物彼此的間隔,可具有降低塗佈液黏度、光擴散微粒在黏著劑中的分散性變得良好的傾向。
含脂環式結構的單體中的脂環式結構的碳環可以是飽和結構,也可以是具有一部分的不飽和鍵者。此外,脂環式結構可以是單環的脂環式結構,也可以是多環的脂環式結構。自上述觀點而言,以多環的脂環式結構(多環結構)為佳,以二環自四環的多環結構為特佳。再者,自上述觀點而言,脂環式結構的碳數(是指形成環的部分的全部碳數,當獨立存在複數個環時,是指其合計的碳數),以5~15為佳,以7~10為特佳。
作為含脂環式結構的單體,具體而言,可舉出(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甲基)丙烯酸金剛烷酯、(甲基)丙烯酸異莰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氧基乙酯等。其中,自發揮光擴散微粒在黏著劑中的分散性或優異的黏著性的觀點而言,以(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脂環式結構的碳數:10)、(甲基)丙烯酸金剛烷酯(脂環式結構的碳數:10)或(甲基)丙烯酸異莰酯(脂環式結構的碳數:7)為佳,以(甲基)丙烯酸異莰酯為特佳。此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而含有含脂環式結構的單體時,該含脂環式結構的單體以含有1~20質量%為佳,以含有5~15質量%為特佳,以含有7~12質量%為更佳。藉此,可使光擴散微粒在黏著劑中的分散性變得良好,所得的黏著劑可發揮期望的光擴散性。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以含有含氮原子的單體為佳。藉由將含氮原子的單體作為構成單元而存在於聚合物中,可對黏著劑賦予預定的極性,對於如玻璃等具有某種程度極性的被黏著體,具有優異的親和性。作為含氮原子的單體,自(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具有適度剛性的觀點而言,以具有含氮雜環的單體為佳。此外,自提高在所構成的黏著劑的高階構造中,來自上述含氮原子的單體部分的自由度的觀點而言,該含氮原子的單體除了用以形成(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聚合中所使用的1個聚合性基以外,以不含有反應性不飽和雙鍵基為佳。
作為具有含氮雜環的單體,可舉出,例如,N-(甲基)丙烯醯嗎啉、N-乙烯基-2-吡咯啶酮、N-(甲基)丙烯醯吡咯啶酮、N-(甲基)丙烯醯哌啶、N-(甲基)丙烯醯吡咯啶、N-(甲基)丙烯醯氮丙啶、(甲基)丙烯酸氮丙啶乙酯、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2-乙烯基吡𠯤、1-乙烯基咪唑、N-乙烯基咔唑、N-乙烯基酞醯亞胺等。其中,自發揮光擴散微粒在黏著劑中的分散性或優異的黏著性的觀點而言,以N-(甲基)丙烯醯嗎啉為佳。此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而含有含氮原子的單體時,該含氮原子的單體以含有1~20質量%為佳,以含有3~16質量%為特佳,以含有5~12質量%為更佳。藉此,所得的黏著劑能夠充分發揮對玻璃或金屬膜的優異的黏著力。又,可使光擴散微粒在黏著劑中的分散性變得良好,所得的黏著劑可發揮期望的光擴散性。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根據需要,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亦可含有其他單體。作為其他單體,為了以不阻礙含反應性官能基的單體的前述的作用,以不含反應性官能基的單體為佳。作為相關單體,可舉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等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醋酸乙烯酯、苯乙烯等。該等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以直鏈狀的聚合物為佳。藉此,由於變得容易發生分子鏈的纏饒,可期待凝聚力的提升,進而容易獲得黏著性及耐久性優異的黏著劑。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以藉由溶液聚合法所獲得的溶液聚合物為佳。藉此,由於易於獲得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可期待凝聚力的提升,進而容易獲得黏著性及耐久性優異的黏著劑。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聚合態樣,可以是隨機共聚物,亦可以是嵌段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以20萬~200萬為佳,以30萬~150萬為較佳,以40萬~100萬為特佳,以50萬~70萬為更佳。藉此,可使光擴散微粒在黏著劑中的分散性變得良好,所得的黏著劑可發揮期望的光擴散性的同時,亦能夠發揮良好的黏著性。
再者,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中,(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1-2)交聯劑 作為交聯劑,若為與(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具有的反應性基進行反應者即可,可舉出,例如,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樹脂系交聯劑、胺系交聯劑、三聚氰胺系交聯劑、氮丙啶系交聯劑、肼系交聯劑、縮醛系交聯劑、㗁唑啉系交聯劑、金屬醇鹽系交聯劑、金屬螯合物系交聯劑、金屬鹽系交聯劑、銨鹽系交聯劑等。上述之中,以使用與羥基的反應性優異的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為佳。再者,交聯劑可單獨使用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使用。
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為至少包括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可舉出例如,甲苯二異氰酸酯、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二甲苯二異氰酸酯等的芳香族聚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的脂肪族聚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氫化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等的脂環式聚異氰酸酯等,以及此等的縮二脲體(biuret)、異氰脲酸酯體,進一步與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蓖麻油等的含低分子活性氫的化合物的反應產物的加成物等。其中,從與羥基的反應性的觀點而言,以三羥甲基丙烷改質的芳香族聚異氰酸酯,特別以三羥甲基丙烷改質甲苯二異氰酸酯以及三羥甲基丙烷改質二甲苯二異氰酸酯為佳。
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中的交聯劑的含量,相對於(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100質量份,以0.01~10質量份為佳,以0.04~5質量份為較佳,以0.08~1質量份為特佳,以0.1~0.4質量份為更佳。藉此,容易使所得的黏著劑的凝集力或黏著力成為適當。
(1-3)光擴散微粒 作為光擴散微粒子(C),可列舉,例如,二氧化矽、碳酸鈣、氫氧化鋁、氫氧化鎂、黏土、滑石、二氧化鈦等的無機系微粒;丙烯酸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乙烯樹脂、環氧樹脂等的有機系的透光性微粒;矽酮樹脂之類具有無機與有機的中間結構的含矽化合物所形成的微粒(例如,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公司製的TOSPEARL系列)等。其中,以具有無機與有機的中間結構的含矽化合物所形成的微粒為佳,特別是,自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的觀點而言,以具有無機與有機的中間結構的含矽化合物所形成的微粒以及二氧化鈦為佳,進一步,自抑制向後散射的觀點而言,以具有無機與有機的中間結構的含矽化合物所形成的微粒為佳。以上的光擴散微粒可單獨使用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使用。
作為光擴散微粒的形狀可為定形或不定形中的任一,而自可獲得均勻光擴散的擴散黏著劑層容易發揮期望的光學性能之觀點而言,以定形的微粒為佳,以球狀的微粒為特佳,以真球狀的微粒為更佳。藉此,所得的擴散黏著劑層容易發揮期望的光擴散性,並且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又,難以產生因向後散射所致的光耗損而能夠提供良好的畫質。
光擴散微粒的根據離心沉降光穿透法的平均粒徑,以0.1~20.0μm為佳,以0.2~15.0μm為較佳,自抑制向後散射的觀點而言,以0.5~10.0μm為佳,以3.0~6.0μm為特佳,以4.0~5.0μm為更佳。藉此,所得的擴散黏著劑層容易發揮期望的光擴散性,並且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特別是,難以產生因向後散射所致的光耗損而能夠提供良好的畫質。
再者,根據上述離心沉降光穿透法的平均粒徑,為將微粒1.2g與異丙醇98.8g充分地攪拌後當作測試用樣品,使用離心式自動粒度分佈測定裝置(堀場製作所公司製,CAPA-700)所測定。
再者,關於光擴散微粒的平均粒徑,光擴散微粒為所謂的奈米粒子,且在以上述離心沉降光穿透法計測困難的情況下,該平均粒徑為透過雷射繞射.散射法進行測定者。在此情況下,光擴散微粒的藉由雷射繞射.散射法的平均粒徑,以10~1000nm為佳,以100~600nm為特佳,以200~400nm為更佳。藉此,所獲得的擴散黏著劑層容易發揮期望的光擴散性,並且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
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中的光擴散微粒的含量,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100質量份,以0.1~50質量份為佳,以0.4~40質量份為較佳,以1~30質量份為特佳,以5~22質量份為更佳,其中以10~16質量份為佳。藉此,所獲得的擴散黏著劑層容易發揮期望的光擴散性,並且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又,難以產生因向後散射所致的光耗損而能夠提供良好的畫質。進一步,能夠成為發揮期望的光擴散性,同時亦容易發揮優異的耐久性。
(1-4)其他成分 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根據需要,亦可含有上述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交聯劑以及光擴散微粒以外的成分。例如,該組成物,自對所得的黏著劑賦予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的觀點而言,亦可含有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成分。在此情況下,自藉由活性能量射線有效地進行硬化之觀點而言,以含有光聚合起始劑為佳。又,可在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可在丙烯酸系黏著劑中添加一般所使用的各種添加劑,例如,矽烷偶合劑、防鏽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著色劑、抗靜電劑、增黏劑、抗氧化劑、光穩定劑、軟化劑、折射率調整劑等。再者,下述聚合溶媒、稀釋溶媒是不包括在構成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的添加劑中。
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以含有上述當中的矽烷偶合劑為佳。藉此,即使被黏著體為塑膠板、玻璃構件、金屬膜,與該被黏著體的密附性提升,成為耐久性優異者。作為矽烷偶合劑,以在分子內具有至少1個烷氧基矽烷基的有機矽化合物,以與(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相溶性佳,具有光穿透性者為佳。
作為矽烷偶合劑,較佳可舉出例如,含聚合性不飽和基的矽化合物、具有環氧結構的矽化合物、含巰基的矽化合物、含胺基的矽化合物、含烷基的矽化合物的縮合物等。其中,自不損害期望的光擴散性而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同時,並提升耐久性的觀點而言,以具有環氧結構的矽化合物為佳,以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為特佳。該等可以1種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中的矽烷偶合劑的含量,相對於(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100質量份,以0.01~2質量份為佳,以0.05~1.5質量份為較佳,以0.1~1質量份為特佳,以0.2~0.5質量份為更佳。藉此,所得的擴散黏著劑層能夠不損害期望的光擴散性而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的同時,容易提升耐久性。
(2)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的製備 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可藉由製造(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將所得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交聯劑及光擴散微粒混合的同時,根據需要添加其他成分等而製造。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可藉由將構成聚合物的單體的混合物,藉由一般的自由基聚合法進行聚合而製造。該聚合根據需要以使用聚合起始劑,藉由溶液聚合法進行為佳。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在無溶劑中進行聚合。作為聚合溶媒,可舉出例如,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異丁酯、甲苯、丙酮、己烷、丁酮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作為聚合起始劑,可舉出偶氮系化合物、有機過氧化物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再者,在上述聚合步驟中,藉由調配2-巰基乙醇等的鏈轉移劑,可調節所獲得的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在獲得(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之後,藉由該聚合物的溶液中,添加交聯劑、光擴散微粒、以及根據需要的其他成分等,充分地混合,而獲得經溶劑稀釋的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溶液)。再者,在上述各成分的任一種當中,使用固體狀時,或者,以未經稀釋的狀態與其他成分混合時產生析出的情況,亦可將此成分單獨地預先溶解或稀釋於稀釋溶媒中之後,再與其他成分混合。
作為稀釋溶劑,可使用例如,己烷、庚烷、環己烷等的脂肪族烴、甲苯、二甲苯等的芳香族烴、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的鹵化烴、甲醇、乙醇、丙醇、丁醇、1-甲氧基-2-丙醇等的醇、丙酮、丁酮、2-戊酮、異佛爾酮、環己酮等的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的酯、乙基賽珞蘇等的賽珞蘇系溶劑等。
作為如此所製備的塗佈溶液的濃度、黏度並未特別限制,可對應在可塗佈的範圍狀況下進行適當選擇。例如,以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的濃度成為10~60質量%的方式進行稀釋。再者,在獲得塗佈溶液之際,稀釋溶劑等的添加並非必要條件,只要是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為可塗佈的黏度等,亦可不添加稀釋溶劑。在此情況下,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成為將(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聚合溶媒直接當作稀釋溶劑的塗佈溶液。
(3)擴散黏著劑層的厚度 擴散黏著劑層12的厚度,以1~500μm為佳,以10~300μm為較佳,以20~100μm為特佳,以30~75μm為更佳,其中,以38~55μm為佳,以42~48μm為最佳。藉由該厚度在上述範圍,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又,能夠防止影像的模糊或總透光率的降低。進一步,能夠發揮良好的耐久性。
擴散黏著劑層12的霧度值,以20~100%為佳,以40~96%為較佳,以60~92%為特佳,以70~90%為更佳,其中,以80~88%為佳。藉由該霧度值在上述範圍,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又,難以產生因向後散射所致的光耗損而能夠提供良好的畫質。再者,本說明書中的霧度值是如後述試驗例所測定的值。
3.中間黏著劑層 第2圖所示的光擴散控制構件1b具備中間黏著劑層13。中間黏著劑層13對於光擴散控制層11以及擴散黏著劑層12充分地密著,能夠抑制該等層的剝離或錯位的發生。因此,具備中間黏著劑層13的光擴散控制構件1b成為耐久性優異者。中間黏著劑層13,自更容易實現優異的耐久性之觀點而言,由含羧基的黏著劑所構成者為佳。
構成中間黏著劑層13的黏著劑並未特別限定,可為例如丙烯酸系黏著劑、聚酯系黏著劑、聚氨酯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矽酮系黏著劑等的任一。又,該黏著劑可為乳化型、溶劑型或無溶劑型的任一者,也可以是交聯型或非交聯型的任一者。其中,以黏著物性、光學特性等優異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為佳。作為丙烯酸系黏著劑,以交聯型為佳,以熱交聯型為更佳。
本實施形態中的中間黏著劑層13由丙烯酸系黏著劑構成時,該黏著劑以將含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及交聯劑的中間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進行交聯而成者為佳。
上述(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亦可與用於形成擴散黏著劑層12所使用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相同,亦可不同。自對光擴散控制層11以及擴散黏著劑層12充分地密著而容易實現優異的耐久性的觀點而言,中間黏著劑層13中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以含羧基的單體為佳。
作為含羧基的單體,可舉出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酸、順丁烯二酸、衣康酸、檸康酸等的乙烯性不飽和羧酸。其中,從所獲得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中的羧基的與交聯劑的反應性以及與其他單體的共聚合性的觀點而言,以丙烯酸為佳。該等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中間黏著劑層13中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含羧基的單體以含有1~30質量%為佳,以含有3~24質量%為較佳,以含有6~18質量%為特佳,以含有9~12質量%為更佳。藉此,所得的中間黏著劑層13,成為對於光擴散控制層11以及擴散黏著劑層12充分地密著,且容易達成優異的耐久性者。
中間黏著劑層13中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亦以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為佳。作為該(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使用與用於形成擴散黏著劑層12所使用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相同者。
中間黏著劑層13中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作為構成該聚合物的單體單元,(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含有70~99質量%為佳,以含有76~97質量%為較佳,以含有82~94質量%為特佳,以含有88~91質量%為更佳。藉此,所得的中間黏著劑層13表現良好的黏著性而容易達成優異的耐久性。
中間黏著劑層13所使用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以10萬~200萬為佳,以20萬~120萬為較佳,以30萬~80萬為特佳,以35萬~50萬為更佳。藉此,所得的中間黏著劑層13表現良好的黏著性而容易達成優異的耐久性。
作為中間黏著劑層13的交聯劑,可與用於形成擴散黏著劑層12所使用的交聯劑相同,若為與(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具有的反應性基進行反應者即可,例示為相同。其中,以使用與羧基的反應性優異的環氧系交聯劑為佳。再者,交聯劑可以單獨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
作為環氧系交聯劑,可舉出例如,1,3-雙(N,N-二縮水甘油胺基甲基)環己烷、N,N,N’,N’-四縮水甘油基間苯二甲胺、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縮水甘油醚、三羥甲基丙烷二縮水甘油醚、二縮水甘油基苯胺、二縮水甘油胺等。期中,從與羧基的反應性的觀點而言,以1,3-雙(N,N-二縮水甘油胺基甲基)環己烷為佳。
中間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中的交聯劑的含量,相對於(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100質量份,以0.001~10質量份為佳,以0.005~1質量份為較佳,以0.01~0.5質量份為特佳,以0.02~0.1質量份為更佳。藉此,所得的中間黏著劑層13表現良好的凝集力及黏著性而容易達成優異的耐久性。
中間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除了上述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以及交聯劑之外,亦可含有其他成分。作為該其他成分的例子,可舉出可添加於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的前述成分。再者,中間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自容易達成優異的耐久性之觀點而言,以不含有光擴散微粒為佳。
中間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可以與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同樣方式製備。又,關於中間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所含有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亦可以與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所含有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同樣方式製備。
中間黏著劑層13的厚度,以1~300μm為佳,以4~100μm為較佳,以8~60μm為特佳,以10~30μm為更佳,其中以12~20μm為佳。藉由該厚度在上述範圍,對於光擴散控制層11以及擴散黏著劑層12充分地密著而容易達成優異的耐久性。又,中間黏著劑層13的厚度,以較光擴散控制層11的厚度、或擴散黏著劑層12的厚度更薄為佳,特別以較任一層的厚度更薄為佳。藉此,能夠發揮優異的耐久性的同時,容易發揮光擴散控制層11以及擴散黏著劑層12各自的光學性能,而容易滿足前述的L 1、L 2以及L 3的條件。
4.其他元件 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亦可具備上述的光擴散控制層11、擴散黏著劑層12以及中間黏著劑層13以外的元件。例如,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在擴散黏著劑層12側的面具備剝離片。該剝離片保護擴散黏著劑層12的位於與光擴散控制層11相對側的面(黏著面),直到該面貼附於預定對象時為止。
作為剝離片,可使用例如,聚乙烯膜、聚丙烯膜、聚丁烯膜、聚丁二烯膜、聚甲基戊烯膜、聚氯乙烯膜、氯乙烯共聚物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膜、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膜、聚氨酯膜、乙烯乙酸乙烯酯膜、離子聚合物樹脂膜、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膜、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膜、聚苯乙烯膜、聚碳酸酯膜、聚醯亞胺膜、氟樹脂膜等樹脂膜。又,亦能夠使用該等的交聯膜。而且,亦可為該等的積層膜。
剝離片的剝離面,以經施行剝離處理為佳。作為在剝離處理所使用的剝離劑,較佳可舉出例如,醇酸系、矽酮系、氟系、不飽和聚酯系、聚烯烴系、蠟系的剝離劑。
剝離片的厚度並未特別限制,自處理性優異的觀點而言,以20~200μm為佳,以30~100μm為較佳。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亦可在光擴散控制層11側的面具備加工片(process sheet)。該加工片除了使用於塗佈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以形成光擴散控制層11之外,亦保護光擴散控制層11中位於與擴散黏著劑層12相對側的面,直到該加工片被剝離時為止。
作為加工片,可使用作為上述剝離片所使用的樹脂膜、交聯膜、或該等的積層膜。本實施形態中,亦可將上述剝離片作為加工片使用,以容易形成期望的光擴散控制層11之觀點為佳。
加工片的厚度,自容易形成期望的光擴散控制層11之觀點以及直到使用時能夠良好的保護光擴散控制層11之觀點而言,以20~250μm為佳,以30~200μm為較佳。
又,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亦可在光擴散控制層11中與擴散黏著劑層12相對側的面設置中間黏著劑層的方式構成。亦即,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可具有中間黏著劑層/光擴散控制層11/擴散黏著劑層12之層構成,或者具有中間黏著劑層/光擴散控制層11/中間黏著劑層13/擴散黏著劑層12之層構成。
具有上述層構成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以製造將該光擴散控制層11側的面積層在顯示裝置2以及反射層3而成的反射型顯示體100的情況為較佳。在該反射型顯示體100,可將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中光擴散控制層11側的面透過中間黏著劑層充分固定於顯示裝置2或反射層3。
設置於光擴散控制層11中與擴散黏著劑層12相對側的面之中間黏著劑層,亦可與設置於光擴散控制層11及擴散黏著劑層12之間的中間黏著劑層13相同。
5.光擴散控制構件的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的製造方法並未特別限定,可藉由習知的製造方法製造。例如,光擴散控制層11以及擴散黏著劑層12進一步根據需要而分別製作中間黏著劑層13之後,適當積層光擴散控制層11、擴散黏著劑層12以及中間黏著劑層13,而可獲得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
作為光擴散控制層11的形成方法並未特別限定,可藉由過去習知的方法形成。
例如,在加工片的一面,塗佈前述的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形成塗膜後,在該塗膜中與加工片相對側的面貼合剝離片的一面(特別是剝離面)。接著,越過加工片或剝離片,對上述塗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線以進行硬化,而可形成光擴散控制層11。如此,藉由將剝離片積層於上述塗膜,可保持剝離片與加工片的間隙,以抑制被塗膜壓損,容易形成均勻厚度且具有期望的規則的內部結構之光擴散控制層11。
又,例如,將前述的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塗佈於加工片的一面,形成塗膜之後,對上述塗膜照射第一次的活性能量射線以進行一次硬化,接著對該塗膜中與加工片相對側的面貼合剝離片的一面。並且,越過加工片或剝離片,對上述塗膜照射第二次的活性能量射線以進行二次硬化,而能夠形成光擴散控制層11。如此,以2個階段照射活性能量射線以進行硬化,容易形成如第4圖(b)所示的二層積層的光擴散控制層11。
作為上述塗佈的方法,可舉出例如,刀式塗佈法、輥塗佈法、棒塗佈法、刮刀塗佈法、模具塗佈法、以及凹版塗佈法等。又,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根據需要亦可使用溶劑稀釋。
對塗膜的活性能量射線照射,對應欲形成的規則的內部結構藉由不同的態樣進行。該照射可藉由過去習知的方法進行。例如,形成前述的柱狀結構的情況下,對塗膜照射光線平行度高的平行光。
再者,上述活性能量射線,是指電磁波或帶電粒子束當中具有能量量子者,具體而言,可舉出紫外線、電子束等。活性能量射線當中,以易於操作而容易形成期望的規則的內部結構之紫外線為特佳。
作為活性能量射線使用紫外線,形成柱狀結構的情況下,作為該照射條件,以塗膜表面中波峰照度設為0.1~10mW/cm 2為佳。再者,如此的波峰照度,是指照射於塗膜表面的活性能量射線顯示最大值的部分之測定值。進一步地,塗膜表面中的累積光量,以5~200mJ/cm 2為佳。
再者,自更確實完成硬化之觀點而言,以在進行使用前述的平行光或帶狀的光之硬化之後,亦照射通常的活性能量射線(不進行轉換成平行光或帶狀的光之處理的活性能量射線,散射光)為佳。
關於擴散黏著劑層12以及中間黏著劑層13的形成方法各自並未特別限定,可藉由過去習知的方法形成。例如,可藉由交聯前述的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以及中間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的塗佈層)而形成。此等的組成物的交聯通常可藉由加熱處理進行。再者,加熱處理亦能夠從塗佈在期望的對象物上的組成物的塗佈層,使稀釋溶劑等揮發時的乾燥處理兼任。
加熱處理的加熱溫度,以50~150℃為佳,以70~120℃為特佳。又,加熱時間,以10秒~10分鐘為佳,以50秒~2分鐘為特佳。
加熱處理後,根據需要,亦可設置在常溫(例如,23℃、50%RH)1~2週左右的熟成期間。此熟成期間為必要時,在熟成期間過後,在不需要熟成期間時,則在加熱處理結束後,形成擴散黏著劑層12或中間黏著劑層13。
6.反射型顯示體 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如前所述,較佳可使用於反射型顯示體100的製造。反射型顯示體100,以具備例如,上述的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設置於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中任意的一面側之顯示裝置2、以及設置於顯示裝置2中與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相對面的側或者組裝於顯示裝置內2的反射層3為佳。
反射型顯示體100藉由具備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能夠實現如前述的優異視認性。特別是,即使變更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的情況下,亦能夠實現一樣的明亮度之顯示。因此,反射型顯示體100適合以可變更顯示面中的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之方式構成。
反射型顯示體100的顯示面形狀並未特別限定,而典型以顯示面具有矩形的形狀為佳。在此情況下,顯示面可為由一對長邊與一對短邊形成的長方形,亦可為全部邊長長度相等的正方形。並且,顯示面成為如此矩形形狀的情況下,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是以至少與上述矩形一邊平行的方向、以及至少可與該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方式構成為佳。另外,顯示面的形狀,可為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等矩形以外的四角形,亦可為三角形、五角形等四角形以外的多角形,亦可為正圓形、橢圓形等圓形,再者亦可為該等以外的不規則形狀。
(1)顯示裝置 顯示裝置2並未特別限定,可為安裝於一般的反射型顯示體中的顯示裝置。例如,顯示裝置2可舉出液晶顯示器、有機EL顯示器、電子紙、電泳顯示器、MEMS顯示器、固體結晶顯示器等,而且亦可將觸控面板進一步積層於上述顯示器。
(2)反射層 反射層3並未特別限定,可以作為一般的反射型顯示體的反射層使用。作為反射層3的較佳例,可舉出在預定的表面上沉積金屬而得到的金屬氣相沉積膜。作為如此金屬的較佳例,可舉出鋁、銀、鎳等。
由金屬氣相沉積膜所形成的反射層3的厚度並未特別限定,自發揮期望的反射特性之觀點而言,例如以1~3000nm為佳,以10~1000nm為特佳,以50~400nm為更佳。
由金屬氣相沉積膜所形成的反射層3亦可設置於作為支持體的樹脂膜的表面。作為如此的樹脂膜的例子,亦可使用與作為上述剝離片所例示的樹脂膜相同。
反射層3也可為反射電極。在此情況下,反射電極,例如也可組裝於顯示裝置2的內部。通常,反射電極並未設置為覆蓋反射型顯示體100的整體顯示面,而且也存在未形成電極的部分。因此,在具備反射電極的反射型顯示體100中,外部光能夠被反射電極所反射,而設置於顯示裝置2的背面之背光等的光線則從未形成電極的部分穿透。作為反射層3的反射電極的材料並未特別限定,可以利用一般的反射電極的材料形成。
再者,如第3圖所示的反射型顯示體100中,反射層3被繪示成獨立於顯示裝置2的構件。並且,反射層3被繪示成存在於橫向方向上的整個區域(與顯示裝置2中的光擴散控制構件1相對側的面的整個區域)。然而,本實施形態的反射型顯示體100並不限定於如第3圖所示,其可為還包括具備上述反射電極作為反射層3之反射型顯示體。
反射層3另外亦可為具有同時表現出光穿透的性質和光反射之性質的半穿透半反射性的反射層。
(3)其他構件 反射型顯示體100亦可具備上述的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顯示裝置2以及反射層3以外的構件。例如,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中與顯示裝置2相對面側,亦可設置表面塗佈層、保護面板(cover panel)等。再者,也可以在顯示裝置2中與光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相對面側設置背光。
(4)反射型顯示體的製造方法 作為反射型顯示體100的製造方法並未特別限定,可藉由習知的製造方法製造。例如,在製造第3圖所示的反射型顯示體100的情況下,可分別製造光擴散控制構件1a、1b、顯示裝置2以及反射層3之後,積層該等而獲得反射型顯示體100。
以上說明的實施形態為為了易於理解本發明所記載,且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而記載。因此,亦上述實施形態中所揭示的各元件亦旨在包含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的所有設計變更或等效物。
例如,光擴散控制層與擴散黏著劑層之間、或者光擴散控制層中與擴散黏著劑層相對側的面亦可設置其他層。
再者,本說明書中,記載「X~Y」(X、Y為任意的數字)時,只要並未特別限定的情況,亦包含「X以上且Y以下」之含意,同時亦包含「較佳地較X更大」或者「較佳地較Y更小」之含意。又,記載「X以上」(X為任意的數字)時,只要並未特別限定的情況,亦包含「較佳地較X更大」之含意,記載「Y以下」(Y為任意的數字)時,只要並未特別限定的情況,亦包含「較佳地較Y更小」之含意。 [實施例]
以下,透過實施例等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然而本發明的範圍並不限定於這些實施例等。
〔製作例1〕(光擴散控制層A) (1)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的製備 對於作為低折射率成分的使聚丙二醇與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與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進行反應所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9,900的聚醚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40質量份(以固體成分換算的值;以下亦同),添加作為高折射率成分的分子量為268之鄰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60質量份、作為光聚合起始劑的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8質量份、以及作為紫外線吸收劑的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BSF公司製,製品名「TINUVIN 384-2」)0.08質量份之後,於80℃的條件下進行加熱混合,獲得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
(2)光擴散控制層的形成 將所得到的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塗佈於作為加工片之長條的經矽酮系剝離劑剝離處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的一面的剝離片(琳得科公司製,製品名「SP-PET188CL」,厚度:188μm)之剝離處理面,形成厚度110μm的塗膜。接著,將經矽酮系剝離劑剝離處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一面的剝離片(琳得科公司製,製品名「SP-PLZ383030」,厚度:38μm)之剝離處理面積層於該塗膜中與加工片相對側的面。
將由上述方式得到的剝離片、上述塗膜和加工片所構成的積層體放置於輸送帶上。此時,將積層體以剝離片側的面成為上側,且同時將積層體的長度方向設置為與輸送帶的輸送方向平行。並且,將中心光線平行度控制於±3°以內的紫外線聚光(spot)平行光源(由Jatec公司製)設置於放置了積層體的輸送帶。此時,該光源設置成能夠相對於積層體的塗膜側的面之法線方向以在輸送帶的輸送方向上傾斜5°的方向照射平行光。
之後,藉由在使輸送帶運作而使得積層體移動的同時,在波峰照度1.02mW/cm 2、累積光量26.35mJ/cm 2的條件下,在塗膜表面照射平行度為2°以下的平行光(來自主峰值波長365nm,其他在254 nm、303 nm、313 nm具有波峰之高壓汞燈的紫外線),使得積層體中的塗膜硬化,以形成厚度為110μm的光擴散控制層A。結果,獲得以加工片、光擴散控制層A(厚度:110μm)、以及剝離片的順序積層而成的積層體。
再者,將附有受光器的UV METER(由Eye Graphics公司製,製品名「Eye紫外線累積照度計UVPF-A1」)設置於上述塗膜的位置處以測定上述波峰照度及累積光量。使用恆壓厚度測量器(由寶製作所公司製,製品名「Teclock PG-02J」)測定光擴散控制層A的厚度。
〔製作例2〕(光擴散控制層B) 除了將光擴散控制層的厚度形成為60μm之外,以與製作例1相同的方式,製作以加工片、光擴散控制層B(厚度:60μm)、以及剝離片的順序積層而成的積層體。
〔製作例3〕(光擴散控制層C) 自紫外線聚光平行光源照射的平行光的照射角度變更為10°之外,以與製作例1相同的方式,製作以加工片、光擴散控制層C(厚度:110μm)、以及剝離片的順序積層而成的積層體。
〔製作例4〕(光擴散控制層D) 以與製作例1的步驟(1)同樣的方式,獲得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並且,將所得的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塗佈於作為加工片之長條的經矽酮系剝離劑剝離處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一面的剝離片(琳得科公司製,製品名「SP-PET188CL」,厚度:188μm)之剝離處理面,形成厚度200μm的塗膜。藉此所得的由上述塗膜與加工片所形成的積層體放置於輸送帶上。此時,將積層體以塗膜面成為上側,且同時將積層體的長度方向設置為與輸送帶的輸送方向平行。
並且,將中心光線平行度控制於±3°以內的紫外線聚光平行光源(由Jatec公司製)設置於放置了積層體的輸送帶。此時,該光源設置成能夠相對於積層體的塗膜側的面之法線方向以在輸送帶的輸送方向上傾斜10°的方向照射平行光。
之後,藉由在使輸送帶運作而使得積層體移動的同時,在波峰照度1.06mW/cm 2、累積光量28.76mJ/cm 2的條件下,在塗膜表面照射平行度為2°以下的平行光(來自主峰值波長365nm,其他在254 nm、303 nm、313 nm具有波峰之高壓汞燈的紫外線)(第1階段的照射)。
接著,在塗佈層的露出面側,積層厚度38μm之具有紫外線穿透性的剝離膜(琳得科公司製,製品名「SP-PET382030」)的剝離處理面。
並且,將中心光線平行度控制於±3°以內的紫外線聚光平行光源(由Jatec公司製)設置於放置了積層體的輸送帶。此時,該光源設置成能夠相對於積層體的塗膜側的面之法線方向以在輸送帶的輸送方向上傾斜0°的方向照射平行光。
接著,藉由在使輸送帶運作而使得積層體移動的同時,在波峰照度2.54mW/cm 2、累積光量46.76mJ/cm 2的條件下,越過剝離膜在塗膜表面照射平行度為2°以下的平行光(來自主峰值波長365nm,其他在254 nm、303 nm、313 nm具有波峰之高壓汞燈的紫外線)(第2階段的照射)。
藉此,形成厚度200μm的光擴散控制層D。結果,獲得以加工片、光擴散控制層D(厚度:200μm)、以及剝離片的順序積層而成的積層體。
〔製作例5〕(光擴散控制層E) 自紫外線聚光平行光源照射的平行光的照射角度變更為20°之外,以與製作例1相同的方式,製作以加工片、光擴散控制層E(厚度:110μm)、以及剝離片的順序積層而成的積層體。
〔製作例6〕(光擴散控制層F) 使用不添加紫外線吸收劑的光擴散控制層用組成物的同時,自紫外線聚光平行光源照射的平行光的照射角度變更為15°、並進一步將光擴散控制層的厚度形成為120μm之外,以與製作例1相同的方式,製作以加工片、光擴散控制層F(厚度:120μm)、以及剝離片的順序積層而成的積層體。
如上述製作的光擴散控制層A~F的細節整理於表1。
如表1所示,進行所形成的光擴散控制層A、B、C、E、F截面的顯微鏡觀察等時,確認到在光擴散控制層A、B、C、E、F的內部形成有在厚度方向整體豎立複數個柱狀物而成的柱狀結構。亦即,所得的光擴散控制層A、B、C、E、F的內部中柱狀結構區域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比例皆為100%。又,針對光擴散控制層A、B、C、E、F中第5圖的方向C進行確認時,可知在紫外線照射面設為上側的情況,輸送帶進行側(MD方向)與方向C皆為一致。
光擴散控制層A、B、C、E的內部的柱狀物,皆如第4圖(a)所示,確認到在延伸方向的途中彎曲。並且,自該柱狀物的彎曲部位往紫外線照射面側的部分之延伸方向(第5圖中為A方向)與光擴散控制層的厚度方向(第5圖中為B方向)所形成的角度(第5圖中為角度a),分別確認到在光擴散控制層A以及B為3.2°,在光擴散控制層C為6.4°,在光擴散控制層E為12.7°。再者,本說明書中,該角度是以B方向作為基準而A方向往輸送帶進行側(MD方向)傾斜時的角度標記為正,而往與輸送帶進行側的相對側傾斜時的角度標記為負。
光擴散控制層F的內部的柱狀物,如第4圖(c)所示,確認到並未彎曲而以接近直線狀延伸。並且,關於確認到該柱狀物的延伸方向(第5圖中為A方向)與光擴散控制層F的厚度方向(第5圖中為B方向)所形成的角度(第5圖中為角度a)為9.6°之光擴散控制層D將於下文進行描述。
又,光擴散控制層D的截面進行顯微鏡觀察等時,確認到在光擴散控制層D的內部,是以積層二層在厚度方向整體豎立複數個柱狀物而成的柱狀結構的狀態形成。在合併二層考慮的情況下,光擴散控制層D內部中柱狀結構區域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比例為100%。並且,該等二層的結構與第4圖(b)所示的結構相同。亦即,紫外線照射面側的層(亦有稱為「第一層」的情況)中,確認到柱狀物以與光擴散控制層D的厚度方向接近平行(亦即,相對於光擴散控制層D的主面接近垂直)的方式豎立。相對於此,在另一層(亦有稱為「第二層」的情況)中,確認到柱狀物相對於光擴散控制層D的厚度方向傾斜,且在延伸方向的途中彎曲。針對第二層中第5圖的方向C進行確認時,可知在紫外線照射面設為上側的情況,輸送帶進行側(MD方向)與方向C一致。又,確認到自第二層中的上述彎曲部位往紫外線照射面側的部分之延伸方向(第5圖中為A方向)與光擴散控制層D的厚度方向(第5圖中為B方向)所形成的角度(第5圖中為角度a)為6.4°。
〔製備例1〕(中間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 將丙烯酸正丁酯90質量份以及丙烯酸10質量份藉由溶液聚合法進行共聚,以獲得(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該(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以後述的方法進行測定時,為40萬。
將所得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100質量份(以固體成分換算的值;以下亦同)、作為交聯劑的1,3-雙(N,N-二縮水甘油胺基甲基)環己烷0.025質量份混合,並充分攪拌,藉由丁酮稀釋,獲得中間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的塗佈溶液。
〔製備例2〕(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A) 將丙烯酸正丁酯25質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25質量份、丙烯酸異莰酯10質量份、N-丙烯醯嗎啉10質量份、以及丙烯酸2-羥乙酯30質量份藉由溶液聚合法進行共聚,以製備(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該(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以後述的方法進行測定時,為50萬。
將所得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100質量份、作為交聯劑的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三井化學公司製,製品名「Takenate D101E」0.2質量份、作為光擴散性微粒的由矽酮樹脂(具有無機與有機的中間結構)所形成的微粒(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公司製,製品名「TOSPEARL 145」,平均粒徑:4.5μm)15質量份、作為矽烷偶合劑的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0.3質量份混合,並充分攪拌,藉由丁酮稀釋,獲得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A的塗佈溶液。
〔製備例3〕(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B) 作為光擴散性微粒,使用二氧化鈦微粒(堺化學工業公司製,製品名「R-62N」,平均粒徑:260nm)0.5質量份之外,以與製備例2同樣的方式,獲得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B的塗佈溶液。
前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是使用凝膠滲透層析法(GPC)以下列條件測量(GPC測量)的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測定條件> .GPC測定裝置:Tosoh公司製,HLC-8020 .GPC管柱(依以下順序通過):Tosoh公司製 TSK  guard  column  HXL-H TSK  gel  GMHXL(×2) TSK  gel  G2000HXL .測定溶媒:四氫呋喃 .測定溫度:40℃
〔實施例1〕 (1)中間黏著劑層的形成 將製備例1所得的中間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的塗佈溶液使用刮刀塗佈機,塗佈於經矽酮系剝離劑剝離處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一面的重剝離型剝離片1(琳得科公司製,製品名「SP-PET382050」,厚度:38μm)的剝離處理面之後,使用乾燥爐於90℃加熱1分鐘以進行乾燥,獲得厚度15μm的塗佈層。
接著,在上述塗佈層中與重剝離型剝離片相對側的面,貼附經矽酮系剝離劑剝離處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一面的輕剝離型剝離片1(琳得科公司製,製品名「SP-PET382120」,厚度:38μm)的剝離處理面。之後,於23℃、50%Rh的條件熟成7天,將上述塗佈層作為中間黏著劑層。
根據上述,獲得以重剝離型剝離片1、厚度15μm中間黏著劑層、以及輕剝離型剝離片1的順序進行積層而成的積層體。
(2)擴散黏著劑層的形成 將製備例2所得的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A的塗佈溶液使用刮刀塗佈機,塗佈於經矽酮系剝離劑剝離處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一面的輕剝離型剝離片2(琳得科公司製,製品名「SP-PET381031」,厚度:38μm)的剝離處理面之後,於90℃加熱處理1分鐘而形成塗佈層(厚度:40μm)。接著,在上述塗佈層中與輕剝離型剝離片相對側的面,貼附重剝離型剝離片2(琳得科公司製,製品名「SP-PET382120」,厚度:38μm)的剝離處理面。之後,於23℃、50%Rh的條件熟成7天,將上述塗佈層作為擴散黏著劑層。
根據上述,獲得以輕剝離型剝離片2、厚度40μm擴散黏著劑層、以及重剝離型剝離片2積層而成的積層體。
再者,如上述形成之厚度40μm擴散黏著劑層的霧度值(%),根據JIS K7136:2000、JIS K7361-1:1997以及ASTM D 1003,使用霧度計(日本電色工業社製,製品名「NDH5000」)測量時,為74%。
(3)光擴散控制構件的製作 自製作例1所製作的積層體剝離加工片,使光擴散控制層A露出。又,自上述步驟(1)所製作的積層體剝離輕剝離型剝離片1,使中間黏著劑層露出。並且,將光擴散控制層A的露出面與中間黏著劑層的露出面貼合。再者,光擴散控制層A中與中間黏著劑層相對側的面作為光擴散控制層A形成時照射紫外線的面。
再者,中間黏著劑層的與光擴散控制層A相對側的面的重剝離型剝離片1剝離,將中間黏著劑層的露出面、與自上述步驟(2)所製作的積層體剝離輕剝離型剝離片2而露出的擴散黏著劑層的面貼合。藉此,獲得以剝離片、光擴散控制層A、中間黏著劑層、擴散黏著劑層、以及重剝離型剝離片2的順序積層而成的光擴散控制構件。
(4)反射型顯示體樣品的製作 接著,準備鏡(JDSU公司製,製品名「BV2鏡」,長75mm×寬65mm)。並且,自上述步驟(3)所得的光擴散控制構件剝離重剝離型剝離片2,進而使露出的擴散黏著劑層的露出面積層於上述鏡的反射面。最後,將積層於光擴散控制層A的剝離片剝離,藉此獲得反射型顯示體樣品。
〔實施例2、4及6~8以及比較例3~5〕 光擴散控制層的種類以及擴散黏著劑層的厚度以表3所示的方式進行變更之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式製造光擴散控制構件,進而獲得反射型顯示體樣品。
〔實施例3〕 不使用中間黏著劑層,直接積層光擴散控制層與擴散黏著劑層之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式製造光擴散控制構件,進而獲得反射型顯示體樣品。
〔實施例5〕 擴散黏著劑層的形成中,使用製備例3所得的擴散黏著劑層形成用組成物B的塗佈溶液的同時,將擴散黏著劑層的厚度變更為25μm之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式製造光擴散控制構件之後,進而獲得反射型顯示體樣品。再者,表3中,顯示本實施例所使用的擴散黏著劑層的霧度值(%)。
〔實施例9〕 自製作例1所製作的積層體剝離剝離片,使光擴散控制層A露出。又,自以與實施例1的步驟(1)同樣方式製作的積層體剝離輕剝離型剝離片1,使露出的中間黏著劑層的露出面與光擴散控制層A的露出面貼合。接著,將中間黏著劑層的與光擴散控制層A相對側的面的重剝離型剝離片1剝離,將中間黏著劑層的露出面,與自以與實施例1的步驟(2)同樣方式製作的積層體剝離輕剝離型剝離片2而露出的擴散黏著劑層的露出面貼合。接著,剝離光擴散控制層A的加工片,並將自與實施例1的步驟(1)同樣方式製作的積層體剝離輕剝離型剝離片1而露出的中間黏著劑層的露出面與光擴散控制層A的露出面貼合。藉此,獲得以重剝離型剝離片2、擴散黏著劑層、中間黏著劑層、光擴散控制層A、中間黏著劑層、以及重剝離型剝離片1的順序積層而成的光擴散控制構件。接著,將自所得的光擴散控制構件剝離重剝離型剝離片1而露出的中間黏著劑層的露出面,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式積層於鏡的反射面。最後,將積層於擴散黏著劑層的重剝離型剝離片2剝離,獲得反射型顯示體樣品。
〔比較例1〕 不使用光擴散控制層以及中間黏著劑,將形成為60μm厚度的擴散黏著劑層單層作為光擴散控制構件之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式製造光擴散控制構件,進而獲得反射型顯示體樣品。
〔比較例2〕 不使用擴散黏著劑層,將光擴散控制層與中間黏著劑層積層者作為光擴散控制構件之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式製造光擴散控制構件,進而獲得反射型顯示體樣品。
再者,表3中,亦顯示各個實施例及比較例所使用的擴散黏著劑層的霧度值(%)。
〔試驗例1〕(輝度以及標準偏差的測定) (1)標準偏差的計算以及排除角度的確定 針對實施例以及比較例所製造的反射型顯示體樣品,如第6圖(b)所示,將光擴散控制構件側的面(照射面)的一點預設作為照射點(第6圖(b)中,符號為201的點)的同時,以該照射點為中心預設方位角0°、90°、180°以及270°的4個方向。此時,光擴散控制構件1中的光擴散控制層的第5圖中的方向C設定成與方位角270°一致。
接著,將反射型顯示體樣品200設置於錐光偏振儀(conoscope) (Autronic Melcher公司製),以反射模式,對上述照射點自方位角0°的方向照射光線,測定擴散反射的反射光的輝度分佈。此時,如第6圖(c)所示,以使光線202,與反射型顯示體樣品200的上述面的法線所形成的角度成為30°的方式照射。
並且,如第7圖(b)所示,預設包含照射點201與相對於照射面的法線的平面,以及相對於方位角0°垂直(亦即,與方位角90°以及270°平行)的平面(第7圖(b)中為平面P)。自上述輝度分佈讀取行進於該平面內的同時,與上述照射面的法線的角度為30°以內的反射光的輝度,計算出方位角0°的輝度的標準偏差(cd/m 2)。此結果示於表2。
接著,針對自方位角90°、180°以及270°照射光線的情況,分別以與上述同樣的方式預設平面,計算出方位角90°、180°以及270°的輝度的標準偏差(cd/m 2)。該等結果示於表2。
如上述所得的4個方位角各自的輝度的標準偏差中,確定值最大的標準偏差,將具有該標準偏差的方位角作為排除角度。該排除角度示於表2。
(2)正面方向的輝度的測定 以與上述步驟(1)同樣的方式,針對4個方位角分別對反射型顯示體樣品照射光線,並測定經擴散反射的反射光的輝度分佈。並且,自所得的4個方位角的輝度分佈,讀取針對向正面方向(與上述反射型顯示體樣品的一面的法線平行的方向)反射的反射光(第7圖(a)中,以符號203表示的光線)的輝度(cd/m 2)。該結果示於表3。然而,表3中,上述步驟(1)所確定的排除角度之輝度賦予刪除線表示。
再者,排除上述排除角度的3個方位角的輝度中,最小輝度設為L min,最大輝度設為L max。該等示於表3。
又,將反射型顯示體樣品變更為標準白色板(Labsphere公司製,製品名「SRS-99-010),以與上述具有L min之方位角相同的方位角,以與上述同樣的方式測定輝度分佈。並且,自該輝度分佈讀取針對向正面方向反射的反射光的輝度,將其設為L STD。該結果示於表3。
(3)L 1、L 2以及L 3的計算 使用上述步驟(2)所確定.測定的L min L max以及L STD的值,自L 1=L min/L STD的公式、以及L 2=L min/L max的公式計算出L 1以及L 2。該等的值示於表3。
又,上述步驟(1)所得的4個標準偏差中,將排除上述排除角度的3個方位角之標準偏差各自設為L 3。該L 3示於表3。再者,表3中,排除角度之標準偏差賦予刪除線表示。
〔試驗例2〕(光學性能的評估) 將實施例以及比較例所製造的反射型顯示體樣品,於晴天的日中太陽光下、以及設置有複數個照明的室內環境下,以手持,改變、或旋轉觀察的方向、或反射型顯示體樣品的角度之際,在相當於白顯示的狀態下,基於以下基準評估是否存在因明亮度急遽變化或面內發生有明亮度差而在觀看上的問題。結果示於表4。再者,各環境的明亮度使用照度計(HIOKI公司製,製品名「3423 LUX HiTESTER」)進行測量,太陽光下為105000lx,室內複數照明下為780lx。 ○:即使改變或旋轉觀看角度,明亮度的變化小 ×:改變或旋轉觀看角度時,明亮度的變化大
〔試驗例3〕(向後散射性的評估) 自實施例以及比較例所製造的光擴散控制構件剝離重剝離型剝離片2,將因此露出的擴散黏著劑層的露出面貼附於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製的黑色板(厚度2mm)的一面。接著,將積層於光擴散控制層A的剝離片剝離,藉此獲得測定用樣品。
再者,針對實施例9之光擴散控制構件,藉由將重剝離型剝離片1剝離而露出的中間黏著劑層的露出面貼附至上述黑色板,以作成測定用樣品。又,針對比較例1之光擴散控制構件,藉由將輕剝離型剝離片2剝離而露出的擴散黏著劑層的露出面貼附至上述黑色板,以作成測定用樣品。接著,針對比較例2之光擴散控制構件,將中間黏著劑層中與光擴散控制層相對側的面貼附於上述黑色板,以作成測定用樣品。
如上述所取得的測定用樣品於螢光燈下目視,確認透過光擴散控制構件觀看的黑色板的顏色。並且,基於以下基準評估向後散射性。結果示於表4。 ○:沒有發白感的黑色。 ×:有發白感的黑色。
再者,在有向後散射的情況下,黑色板的黑色會與霧度相關,而黑色會被視認為有發白感。亦即,藉由黑輝度提升,與自白輝度與黑輝度計算出的對比度降低相關。
〔試驗例4〕(耐久性的評估) 以與前述〔實施例1〕的步驟(1)記載同樣的方式,製作以重剝離型剝離片1、厚度15μm的中間黏著劑層(與反射型顯示體樣品中的中間黏著劑層區別,以下亦稱為「固定用黏著劑層」)、以及輕剝離型剝離片1的順序積層而成的積層體。並且,自該積層體剝離輕剝離型剝離片1,將露出的固定用黏著劑層貼合至一面設有易接著面而成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化學公司製,製品名「DIAFOIL T600E」,厚度:38μm)的一面。接著,剝離重剝離型剝離片1,將露出的固定用黏著劑層貼合至實施例以及比較例所製造的反射型顯示體樣品的光擴散控制層側的面,以製作耐久性評估用的樣品。將該樣品分別進行於85℃的高溫環境下保管500小時的耐久性試驗1、以及於60℃、90%RH的高溫高濕條件下保管500小時的耐久性試驗2。
之後,自各環境下取出反射型顯示體樣品,並以目視確認光擴散控制層與中間黏著劑層的界面、中間黏著劑層與擴散黏著劑層的界面、擴散黏著劑層與鏡的界面之狀態,藉由以下基準評估耐久性。結果示於表4。 ○…任一界面均未產生氣泡或浮起.剝離。 ×…任一界面中,產生氣泡或浮起.剝離。
[表1]
[表2]
[表3]
[表4]
自表4,可知藉由使用實施例的光擴散控制構件,能夠製造具有優異的視認性之反射型顯示體。特別是,實施例1~9之光擴散控制構件無論在屋外以及屋內的任一環境中具有優異視認性,另一方面,比較例1~5之光擴散控制構件具有視認性差的結果。特別是,比較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在旋轉反射型顯示體樣品之際或角度稍微傾斜之際,明暗的變化顯著,無法承受作為反射型顯示體的使用。又,實施例1~4以及6~9之光擴散控制構件中,亦可知能夠良好地抑制向後散射。再者,實施例1~2以及4~9之光擴散控制構件亦可知具有優異的耐久性。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光擴散控制構件適合使用於以可變更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的方式構成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等顯示體的製造。
1a、1b:光擴散控制構件 11:光擴散控制層 12:擴散黏著劑層 13:中間黏著劑層 111: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柱狀物) 112: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 2:顯示裝置 3:反射層 4:反射鏡 100:反射型顯示體 200:測定樣品 201:照射點 202:光線 203、204a、204b:反射光
第1圖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之截面圖。 第2圖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之截面圖。 第3圖為使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所製造的反射型顯示體之一例之截面圖。 第4圖為示意性示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光擴散控制層的規則的內部結構的例子(柱狀結構)之透視圖。 第5圖為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關於光擴散控制層的各種方向之透視圖。 第6圖為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中光學物性的測定方法之圖式。 第7圖為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控制構件中光學物性的測定方法之圖式。
1a:光擴散控制構件
11:光擴散控制層
12:擴散黏著劑層

Claims (7)

  1. 一種光擴散控制構件,其具備: 光擴散控制層,其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具備複數個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之規則的內部結構;以及 擴散黏著劑層,其積層於前述光擴散控制層的一面側,且含有光擴散性微粒, 其中,對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中任意的一面積層於任意的反射鏡反射面而成的測定樣品中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側的面的任意一點,將與前述面的法線的角度為30°的光線,從以前述一點作為中心的方位角0°、90°、180°及270°的4個方向分別照射,並使來自前述一點擴散反射的反射光各自產生在前述方位角,前述反射光,在包含前述一點及前述法線的平面,且相對於前述光線照射的方位角垂直的平面內行進的同時,針對與前述法線的角度為30°以內的前述反射光,對每個前述方位角計算其輝度的標準偏差(cd/m 2)的值,將具有值最大的標準偏差的方位角作為排除角度, 針對前述測定樣品中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側的面的任意一點,將與前述面的法線的角度為30°的光線,從排除前述4個方向的方位角中的前述排除角度的3個方向的方位角分別照射,並使來自前述一點擴散反射的反射光各自產生在前述3個方向的方位角,針對每個前述3個方向的方位角測定反射光中朝向前述面的正面方向的反射光的輝度(cd/m 2),所得的3個輝度中最小的輝度值設為L min,最大的輝度值設為L max, 針對任意的標準白色版中一面的任意一點,將與前述一面的法線的角度為30°的光線,從測定為前述L min的方位角照射,並將自前述一點向正面方向擴散反射的反射光的輝度(cd/m 2)的值設為L STD時, 以L 1=L min/L STD表示的L 1滿足以下公式(1) L 1>1.00 …(1), 以L 2=L min/L max表示的L 2滿足以下公式(2) 0.70≦L 2≦1.00 …(2), 將排除前述4個方向的方位角中的前述排除角度的3個方向的方位角之標準偏差(cd/m 2)的值分別設為L 3時,針對前述3個方向所有的L 3,滿足以下公式(3) L 3<2.00 …(3)。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光擴散控制構件,其中前述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為自前述光擴散控制層的一面側向另一面側延伸的柱狀物, 前述光擴散控制層,具備至少一層由前述柱狀物豎立在前述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而成的柱狀結構所形成的層, 在前述柱狀物的至少一部分中,平行於前述延伸方向的直線相對於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的厚度方向傾斜。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光擴散控制構件,其中由前述柱狀結構所形成的層的至少一層中,前述柱狀物的一端與另一端之間彎曲。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光擴散控制構件,其中前述光擴散控制層具備二層由前述柱狀結構所形成的層。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光擴散控制構件,其中前述光擴散控制層具備積層在前述光擴散控制層與前述擴散黏著劑層之間的中間黏著劑層, 前述中間黏著劑層由含有羧基的黏著劑所構成。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光擴散控制構件,其中前述光擴散性微粒為由具有無機與有機的中間結構之含矽化合物所形成的微粒。
  7. 一種反射型顯示體,其為顯示面以可變更顯示內容的上下方向的方式構成的反射型顯示體,其具備: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光擴散控制構件; 設置於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中任意的一面側的顯示裝置;以及 設置於前述顯示裝置中與前述光擴散控制構件相對的面側、或者組裝於前述顯示裝置內的反射層。
TW112132120A 2022-08-25 2023-08-25 光擴散控制構件及反射型顯示體 TW2024179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34551 2022-08-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7952A true TW202417952A (zh) 2024-05-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7865B (zh) Adhesive compositions, adhesives, and adhesive sheets
JPWO2014178231A1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TWI570203B (zh) Adhesive compositions, adhesives, and adhesive sheets
JP7340997B2 (ja)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光学積層体
KR20210112232A (ko) 점착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표시 장치
TW201542735A (zh) 黏著性組成物、黏著劑及黏著片
TW202006096A (zh) 黏著片及光學積層體
JP6908379B2 (ja)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液晶表示部材
JP6770569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貼付用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2427087B1 (ko) 점착제 및 점착 시트
KR2021002908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표시 장치
JP6764924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KR102298392B1 (ko) 점착 시트
TW202417952A (zh) 光擴散控制構件及反射型顯示體
JP7445081B2 (ja)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表示体
WO2024043333A1 (ja) 光拡散制御部材および反射型表示体
US11567244B2 (en) Light diffusion control member and reflective display body
JP7383448B2 (ja) 粘着剤、粘着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826444B (zh) 波紋抑制薄膜、波紋抑制薄膜層合體、具備波紋抑制薄膜之複合顯示裝置
TW202124136A (zh) 積層體及光擴散控制膜
TWI840565B (zh) 光擴散控制體及反射型顯示體
WO2023171222A1 (ja)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JP7426539B2 (ja) 構成体の製造方法
WO2023095452A1 (ja)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表示体
WO2023047860A1 (ja) 粘着性組成物、粘着剤、粘着シートおよび積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