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2202A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2202A
TW202412202A TW112104136A TW112104136A TW202412202A TW 202412202 A TW202412202 A TW 202412202A TW 112104136 A TW112104136 A TW 112104136A TW 112104136 A TW112104136 A TW 112104136A TW 202412202 A TW202412202 A TW 20241220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ip
semiconductor
semiconductor device
wire
semiconductor chi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4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長谷川一磨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2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2202A/zh

Links

Abstract

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具備基板、第1半導體晶片、第2半導體晶片、第1導線、及第2導線。基板具有第1面。第1半導體晶片設置於第1面上。第2半導體晶片係設置於自第1面上之第1半導體晶片之位置起與第1面大致平行之第1方向上之位置。第1導線以與第1半導體晶片電性連接,朝第2半導體晶片側延伸之方式設置。第2導線以與第2半導體晶片電性連接,朝第1半導體晶片側延伸之方式設置。第1導線及第2導線係自與第1方向、及大致垂直於第1面之第2方向之兩個方向大致垂直之第3方向觀察時,呈交叉。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於半導體封裝中,有於基板上設置半導體晶片,設置連接基板與半導體晶片之導線之情形。為了將封裝小型化,期望減小設置面積。
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可使封裝更小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具備基板、第1半導體晶片、第2半導體晶片、第1導線、及第2導線。基板具有第1面。第1半導體晶片設置於第1面上。第2半導體晶片係設置於自第1面上之第1半導體晶片之位置起與第1面大致平行之第1方向上之位置。第1導線以與第1半導體晶片電性連接,朝第2半導體晶片側延伸之方式設置。第2導線以與第2半導體晶片電性連接,朝第1半導體晶片側延伸之方式設置。第1導線及第2導線自與第1方向、及大致垂直於第1面之第2方向之兩個方向大致垂直之第3方向觀察,呈交叉。
根據上述之構成,可提供一種可使封裝更小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並非限定本發明。圖式係模式性或概念性之圖式,各部分之比例等未必與實物相同。於說明書與圖式中,對與關於已出現之圖式上述者同樣之要件標註相同符號,適當省略詳細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半導體裝置1具備配線基板10、積層體S1、S2、電子零件40、接合線81、82、及密封樹脂91。半導體裝置1係例如NAND(Not-AND:與非)型快閃記憶體之封裝。
另,圖1顯示與基板(配線基板10)之表面平行且相互垂直之X方向及Y方向、與垂直於基板(配線基板10)之表面之Z方向。於本說明書中,將+Z方向作為上方向處理,將-Z方向作為下方向處理。-Z方向可與重力方向一致,亦可不一致。
配線基板10可為包含配線層(未圖示)與絕緣層(未圖示)之印刷基板或插入器。於配線層例如使用銅(Cu)、鎳(Ni)或其等之合金等之低電阻金屬。於絕緣層例如使用玻璃環氧樹脂等之絕緣性材料。配線基板10亦可具有積層複數個配線層及複數個絕緣層而構成之多層配線構造。配線基板10例如亦可如插入器般,具有貫通其表面與背面之貫通電極。
於配線基板10之表面(面F1),設置有設置於配線層上之阻焊劑層。阻焊劑層保護配線層,亦使用於用以抑制短路不良之絕緣層。於配線基板10之表面,設置焊墊17、18。焊墊17、18係自阻焊劑層露出之配線層。焊墊17與積層體S1電性連接。焊墊18與積層體S2電性連接。焊墊17、18係例如鍍金(Au)電極。
於配線基板10之背面(面F2)設置有設置於配線層上之阻焊劑層。於自阻焊劑層露出之配線層設置有金屬凸塊13。金屬凸塊13為了電性連接未圖示之其他零件與配線基板10而設置。
積層體S1具有半導體晶片20、與接著層21。接著層21係例如DAF(Die Attachment Film:晶粒附著膜)。積層體S1係複數個半導體晶片20向垂直於積層方向(Z方向)之方向(例如,-X方向)偏移積層之積層體。又,積層體S1設置於面F1上。
半導體晶片20係例如包含NAND型快閃記憶體之記憶體晶片。半導體晶片20於其表面(上表面)具有半導體元件(未圖示)。半導體元件例如亦可為記憶胞陣列及其周邊電路(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路)。記憶胞陣列亦可為將複數個記憶胞三維配置之立體型記憶胞陣列。於圖中,積層有作為4個記憶體晶片之半導體晶片20。但,半導體晶片之積層數可為3個以下,亦可為5個以上。
積層體S2具有半導體晶片30、與接著層31。接著層31係例如DAF(Die Attachment Film)。積層體S2係複數個半導體晶片20向垂直於積層方向(Z方向)之方向(例如,+X方向)偏移積層之積層體。又,積層體S2係設置於自面F1上之積層體S1之位置起與面F1大致平行之X方向上之位置。
半導體晶片30係例如包含NAND型快閃記憶體之記憶體晶片。半導體晶片30於其表面(上表面)具有半導體元件(未圖示)。半導體元件例如可為記憶胞陣列及其周邊電路(CMOS電路)。記憶胞陣列亦可為將複數個記憶胞三維配置之立體型記憶胞陣列。於圖中,積層有作為4個記憶體晶片之半導體晶片30。但,半導體晶片之積層數亦可為3個以下,亦可為5個以上。
接合線81連接於配線基板10及半導體晶片20之任意焊墊。接合線82連接於配線基板10及半導體晶片30之任意焊墊。接合線81、82係例如金(Au)導線。為了由接合線81、82連接,半導體晶片20、30以偏移焊墊20p、30p(參照圖2)之量積層。
於圖1所示之例中,積層體S1之偏移方向(半導體晶片20之偏置方向)係-X方向。積層體S2之偏移方向(半導體晶片30之偏置方向)係+X方向。與積層體S1之半導體晶片20連接之接合線81設置於積層體S2側。與積層體S2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之接合線82設置於積層體S1側。
接合線81電性連接積層體S1、與配線基板10。更詳細而言,接合線81電性連接最下段之半導體晶片20、與焊墊17。接合線81將半導體晶片20彼此電性連接。此處,基板之焊墊17與積層體S1之最下段以外之半導體晶片20亦可由接合線81連接。
接合線82電性連接積層體S2、與配線基板10。更詳細而言,接合線82電性連接最下段之半導體晶片30、與焊墊18。接合線82將半導體晶片30彼此電性連接。此處,基板之焊墊17與積層體S2之最下段以外之半導體晶片30亦可由接合線81連接。
以下,將複數個接合線81之中電性連接半導體晶片20與焊墊17之接合線81稱為接合線811。同樣地,將複數個接合線82之中電性連接半導體晶片30與焊墊17之接合線82稱為接合線821。
更詳細而言,接合線811以與半導體晶片20電性連接,朝積層體S2側延伸之方式設置。接合線821以與半導體晶片30電性連接,朝積層體S1側延伸之方式設置。接合線811係第1導線之一例。接合線821係第2導線之一例。
又,接合線811、821自與X方向、及大致垂直於面F1之Z方向之兩個方向大致垂直之Y方向觀察,呈交叉(於一部分重疊)。藉此,配線基板10之焊墊17、18、與積層體S1、S2之間之區域可於積層體S1、S2彼此共用(重複)一部分。該結果,可使封裝尺寸更小。Z方向係第2方向之一例。Y方向係第3方向之一例。
電子零件40係使用於半導體裝置1之動作之零件。電子零件40例如包含電容器及電阻等。電子零件40設置於配線基板10上。另,對於電子零件40之配置之細節,之後進行說明。
再者,密封樹脂91密封積層體S1、S2、電子零件40、接合線81、82等。藉此,半導體裝置1將積層體S1、S2於配線基板10上作為1個半導體封裝構成。
接著,對接合線81、82之細節進行說明。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線81、82及焊墊17、18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圖2係自Z方向觀察圖1所示之接合線81、82之圖。
焊墊17、18例如具有配線形狀(指形狀)。
焊墊17配置於積層體S2(半導體晶片30)側。焊墊18配置於積層體S1(半導體晶片20)側。此係為了確保形成接合線81、82所需之打點間距離。因此,最下段之半導體晶片20、與最下段之半導體晶片30之間之距離根據接合線81、82之打點間距離設定。
圖2所示之焊墊17、18之配置係一例。例如,於焊墊20p、30p比較密地配置之位置,焊墊17、18沿著Y方向交替配置。焊墊20p、30p係例如鋁(Al)電極。
圖3係顯示接合之方法及接合線形狀之例之圖。圖3之左側顯示正接合。圖3之右側顯示逆接合。圖3之上側顯示焊針C1之前端之軌道C2。圖3之下側顯示接合之順序。
於正接合中,於半導體晶片20、30側,即與配線基板10相反側進行第1接合,於配線基板10側進行第2接合。於正接合中,為了形成導線形狀,焊針C1於第1接合後,移動至與第2接合之位置相反側(圖3之紙面左方向)。
如圖3之上側所示,接合線81、82於第1接合(焊墊20p、30p)之端部具有球形接合部,具有第2接合(焊墊17、18)之端部之楔形接合部。
又,如圖3之下側所示,於正接合中,複數個接合線81、82自上至下依序形成。
於逆接合中,於配線基板10側進行第1接合,於半導體晶片20、30側,即與配線基板10相反側進行第2接合。於逆接合中,為了形成導線形狀,焊針C1於第1接合後,移動至與第2接合之位置相反側(圖3之紙面左方向)。
如圖3之上側所示,接合線81、82於第1接合(焊墊17、18)之端部具有球形接合部,具有第2接合(焊墊20p、30p)之端部之楔形接合部。
又,如圖3之下側所示,於逆接合中,複數個接合線81、82自下至上依序形成。
於逆接合之情形時,如上述般,焊針C1移動至與半導體晶片20、30相反側(圖3之紙面左方向)。於該情形時,有焊針C1與其他半導體晶片20、30或電子零件等接觸之可能性。因此,接合線81、82較佳為由正接合形成。即,接合線81、82較佳為於與配線基板10相反側之端部具有球形接合部,於配線基板10側之端部具有楔形接合部。藉此,可將積層體S1、S2、及電子零件40等更接近配置。該結果,可使封裝尺寸更小。
如以上,根據第1實施形態,接合線811、821自Y方向觀察,交叉。Y方向係大致垂直於X方向及Z方向之兩個方向之方向。X方向係積層體S1、S2排列之方向。Z方向係大致垂直於配線基板10之面F1之方向。藉此,可抑制所需之配置面積,可使封裝尺寸(面積)更小。
又,電子零件40配置於積層體S1與配線基板10之間之空間(簷下)SP1、及積層體S2與配線基板10之間之空間(簷下)SP2之至少一部分。於圖1所示之例中,電子零件40以進入到空間SP2之方式配置。即,電子零件40以自Z方向觀察,與積層體S2重疊之方式配置。空間SP1、SP2形成於與設置於中心部之接合線81、82相反側即外側。因此,其他零件等亦可配置於空間SP1、SP2。藉此,可使封裝尺寸更小。另,電子零件40之配置不限於圖1所示之例。又,亦可不必設置電子零件40。
另,與配線基板10(焊墊17)連接之接合線811係與最下段之半導體晶片20連接。但,不限於此,接合線811亦可與積層體S1中之最下段以外之半導體晶片20連接。又,與配線基板10(焊墊18)連接之接合線821係與最下段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但,不限於此,接合線821亦可與積層體S2中之最下段以外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
(比較例) 圖4係顯示比較例之半導體裝置1a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圖4之上側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下側顯示比較例之半導體裝置1a。另,省略金屬凸塊13。
於比較例中,積層體S1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積層體S2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與積層體S1之半導體晶片20連接之接合線81,設置於與積層體S2相反側。與積層體S2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之接合線82,設置於與積層體S1相反側。因此,接合線81、82自Y方向觀察,不交叉。
於比較例中,晶片-晶片間距離D1係積層體S1與積層體S2之間之距離。指形區域距離D2係最下層之半導體晶片(晶片端)與焊墊(焊墊端)之間之距離。
於第1實施形態中,可使晶片-晶片間距離D1、積層體S1之指形區域距離D2、及積層體S2之指形區域距離D2部分共用。藉此,可減少晶片-晶片間距離D1與指形區域距離D2之和。例如,最大可減少晶片-晶片間距離D1之300 μm、及指形區域距離D2之410 μm之和之710 μm之配置距離。該結果,可使封裝尺寸更小。
(第2實施形態) 圖5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在於積層體S1、S2係分別為1段半導體晶片20、30。
半導體裝置1具備1段半導體晶片20、1段半導體晶片30、1個接合線81、及1個接合線82。
圖5所示之接合線81、82與參照圖1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同樣,自Y方向觀察,交叉。藉此,可使封裝尺寸更小。
因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對應構成同樣,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第2實施形態,半導體晶片20、30之積層數亦可分別為1段。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第3實施形態) 圖6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於第3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比較,積層體S1、S2之積層數不同。
積層體S1具有晶片群20g1、20g2。
晶片群20g1係複數個半導體晶片20向大致平行於面F1之偏移方向(偏置方向)偏移積層之晶片群。晶片群20g1例如具有4個半導體晶片20。晶片群20g1係第1晶片群之一例。
晶片群20g2設置於晶片群20g1上。晶片群20g2係複數個半導體晶片20向與晶片群20g1之偏移方向相反方向偏移積層之晶片群。晶片群20g2例如具有4個半導體晶片20。晶片群20g2係第2晶片群之一例。
於圖6所示之例中,晶片群20g1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晶片群20g2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與晶片群20g1之半導體晶片20連接之接合線81設置於與積層體S2相反側。與晶片群20g2之半導體晶片20連接之接合線81設置於積層體S2側。
積層體S2具有晶片群30g1、30g2。
晶片群30g1係複數個半導體晶片30向大致平行於面F1之偏移方向偏移積層之晶片群。晶片群30g1例如具有4個半導體晶片30。晶片群30g1係第3晶片群之一例。
晶片群30g2設置於晶片群30g1上。晶片群30g2係複數個半導體晶片30向與晶片群30g1之偏移方向相反方向偏移積層之晶片群。晶片群30g2例如具有4個半導體晶片30。晶片群30g2係第4晶片群之一例。
於圖6所示之例中,晶片群30g1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晶片群30g2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與晶片群30g1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之接合線82設置於與積層體S1相反側。與晶片群30g2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之接合線82設置於積層體S1側。
圖6所示之接合線811、821自Y方向觀察,交叉。藉此,可使封裝尺寸更小。
又,於積層體S1與配線基板10之間存在空間SP1。於積層體S2與配線基板10之間存在空間SP2。
接合線811以到達空間SP2之方式延伸。接合線811於空間SP2與焊墊17連接。即,焊墊17、及連接於焊墊17之接合線811自Z方向觀察,與積層體S2重疊。藉此,可進而減小封裝尺寸。
接合線821以到達空間SP1之方式延伸。接合線821於空間SP1與焊墊18連接。即,焊墊18、及連接於焊墊18之接合線821自Z方向觀察,與積層體S1重疊。藉此,可進而減小封裝尺寸。
又,晶片群20g1之偏移方向係積層體S2側之方向。晶片群30g1之偏移方向係積層體S1側之方向。於該情形時,如圖6所示,合併積層體S1之積層體S2側之側面形狀、及積層體S2之積層體S1側之側面形狀之形狀成為大致X字狀。於該情形時,可容易使接合線811進入到空間SP2內,同樣地,可容易使接合線821進入到空間SP1內。
另,接合線811與晶片群20g2之最下段之半導體晶片20連接。但,不限於此,接合線811例如亦可與晶片群20g2之最下段以外之半導體晶片20連接。又,接合線821與晶片群30g2之最下段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但,不限於此,接合線821例如亦可與晶片群30g2之最下段以外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
如第3實施形態,積層體S1、S2之積層數亦可變更。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第4實施形態) 圖7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於第4實施形態中,與第3實施形態比較,接合線81、82與空間SP1、SP2之間之位置關係不同。
於圖7所示之例中,接合線811未到達空間SP2。接合線821未到達空間SP1。
因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對應之構成同樣,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第4實施形態,亦可變更接合線81、82與空間SP1、SP2之間之位置關係。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3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第5實施形態) 圖8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於第5實施形態中,與第3實施形態比較,積層體S2之半導體晶片30之偏移方向不同。
於圖8所示之例中,晶片群30g1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晶片群30g2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與晶片群30g1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之接合線82設置於積層體S1側。與晶片群30g2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之接合線82設置於與積層體S1相反側。
又,於積層體S1與積層體S2之間,半導體晶片之偏移方向相同。
因第5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對應之構成同樣,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第5實施形態,亦可變更半導體晶片之偏移方向。第5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3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第6實施形態) 圖9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於第6實施形態中,與第3實施形態比較,積層體S1、S2之半導體晶片20、30之偏移方向不同。
於圖9所示之例中,晶片群20g1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晶片群20g2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與晶片群20g1之半導體晶片20連接之接合線81設置於積層體S2側。與晶片群20g2之半導體晶片20連接之接合線81設置於與積層體S2相反側。
於圖9所示之例中,晶片群30g1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晶片群30g2之偏移方向係-X方向。與晶片群30g1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之接合線82設置於積層體S1側。與晶片群30g2之半導體晶片30連接之接合線82設置於與積層體S1相反側。
因第6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對應之構成同樣,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第6實施形態,亦可變更半導體晶片之偏移方向。第6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3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第7實施形態) 圖10A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圖10B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圖11B係自Z方向觀察圖11A所示之中繼晶片50之圖。於第7實施形態中,與第3實施形態比較,進而設置中繼晶片50。
半導體裝置1進而具備中繼晶片50、與接著層51。
中繼晶片50設置於積層體S1與積層體S2之間。中繼晶片50於上表面具有焊墊50p1、50p2。焊墊50p1、50p2與配線基板10電性連接。中繼晶片50介隔接著層51接著於面F1。
中繼晶片50係例如矽晶片。中繼晶片50例如亦可為設置與配線基板10電性連接之金屬圖案之構件。構件之材質例如亦可為玻璃或樹脂等。
接合線811具有接合線811a、與接合線811b。
接合線811a將半導體晶片20、與焊墊50p1電性連接。接合線811a係第1導線之一例。
接合線811b將焊墊50p1、與焊墊17電性連接。接合線811b係第3導線之一例。
接合線821具有接合線821a、與接合線821b。
接合線821a將半導體晶片30、與焊墊50p2電性連接。接合線821a係第2導線之一例。
接合線821b將焊墊50p2、與焊墊18電性連接。接合線821b係第4導線之一例。
圖10A及圖10B所示之接合線811a、821a自Y方向觀察,交叉。藉此,可使封裝尺寸更小。
又,接合線811b以到達空間SP2之方式延伸。接合線811b於空間SP2與焊墊17連接。接合線821b以到達空間SP1之方式延伸。接合線821b於空間SP1與焊墊18連接。藉此,可進而減小封裝尺寸。
另,中繼晶片50例如亦可具有將焊墊50p1、50p2、與配線基板10電性連接之貫通電極。於該情形時,中繼晶片50例如覆晶連接於配線基板10。又,亦可不設置接合線811b、821b。
因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對應之構成同樣,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接著,對半導體裝置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圖11A~圖11C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剖視圖。
首先,如圖11A所示,於面F1上介隔接著層51設置中繼晶片50。中繼晶片50於上表面具有焊墊50p1、50p2。其後,形成接合線81、82。即,形成將焊墊50p1與焊墊17電性連接之接合線811b、及將焊墊50p2與焊墊18電性連接之接合線821b。
接著,如圖11B所示,於沿著大致平行於面F1之X方向之中繼晶片50之兩側設置晶片群20g1、30g1。其後,形成與晶片群20g1、30g1之各者電性連接之接合線81、82。
接著,如圖11C所示,於晶片群20g1、30g1上設置晶片群20g2、30g2。藉此,形成積層體S1、S2。其後,形成與晶片群20g2、30g2之各者電性連接之接合線81、82。即,形成電性連接積層體S1(晶片群20g2)、與焊墊50p1之接合線811a、及電性連接積層體S2(晶片群30g2)、與焊墊50p2之接合線821a。
其後,藉由形成密封樹脂91,完成圖10A及圖10B所示之半導體裝置1。
如第7實施形態,亦可設置中繼晶片50。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3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 圖12A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圖12B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圖12B係自Z方向觀察圖12A所示之中繼晶片50之圖。於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中,與第7實施形態比較,中繼晶片50之周邊之配線構成不同。
於圖12A及圖12B所示之例中,接合線811b自焊墊50p1朝積層體S1延伸。接合線812b自焊墊50p2朝積層體S2延伸。
於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中,接合線811b以到達空間SP1之方式延伸。接合線811b於空間SP1與焊墊17連接。接合線821b以到達空間SP2之方式延伸。接合線821b於空間SP2與焊墊18連接。藉此,可進而減小封裝尺寸。
因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對應之構成同樣,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亦可變更中繼晶片50之周邊之配線構成。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7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第7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 圖13A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圖13B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圖13B係自Z方向觀察圖13A所示之中繼晶片50之圖。於第7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中,與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比較,焊墊50p1、50p2之構成不同。
於圖13A及圖13B所示之例中,焊墊50p1、50p2係例如矩形狀。焊墊50p1、50p2之X方向之長度,長於焊墊50p1、50p2之Y方向之長度。焊墊50p1、50p2係例如自Y方向觀察,重疊。藉由焊墊50p1具有於X方向較長之形狀,而可使接合線811a、811b之接合位置於X方向偏移。藉由焊墊50p2具有於X方向較長之形狀,而可使接合線821a、821b之接合位置於X方向偏移。
因第7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之其他構成,係與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之對應之構成同樣,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第7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亦可變更焊墊50p1、50p2之構成。第7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同樣之效果。
(第7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 圖14A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圖14B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圖14B係自Z方向觀察圖14A所示之中繼晶片50之圖。於第7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中,與第7實施形態比較,中繼晶片50之周邊之配線構造不同。
焊墊50p1具有焊墊50p1a、50p1b。焊墊50p2具有焊墊50p2a、50p2b。
中繼晶片50進而具有配線50r。配線50r將焊墊50p1a與焊墊50p1b電性連接。又,配線50r將焊墊50p2a與焊墊50p2b電性連接。配線50r係例如再配線。
接合線811a將半導體晶片20、與焊墊50p1a電性連接。
接合線811b將焊墊50p1b、與焊墊17電性連接。
接合線821a將半導體晶片30、與焊墊50p2a電性連接。
接合線821b將焊墊50p2b、與焊墊18電性連接。
於第7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中,接合線811b以到達空間SP1之方式延伸。接合線811b於空間SP1與焊墊17連接。接合線821b以到達空間SP2之方式延伸。接合線821b於空間SP2與焊墊18連接。藉此,可進而減小封裝尺寸。
如第7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亦可變更中繼晶片50之周邊之配線構成。第7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7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第8實施形態) 圖15係顯示第8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於第8實施形態中,與第3實施形態比較,設置有間隔件60。另,積層體S1、S2之偏移方向與圖8所示之積層體S1、S2之偏移方向相同。
半導體裝置1進而具備間隔件60、與接著層61。
間隔件60設置於配線基板10、與積層體S2之間。間隔件60介隔接著層61接著於面F1。間隔件60係例如矽晶片。
又,亦可藉由間隔件60形成空間SP2,接合線811以到達空間SP2之方式延伸。
另,間隔件60亦可設置於配線基板10、與積層體S1之間。
因第8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對應之構成同樣,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第8實施形態,亦可設置間隔件60。第8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3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第9實施形態) 圖16係顯示第9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於第9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比較,作為焊墊17、18使用相同焊墊。
配線基板10進而具有焊墊19。
焊墊19與接合線811及接合線821之兩者電性連接。更詳細而言,焊墊19連接基準電壓供給用之焊墊20p、30p彼此。基準電壓係例如電源電壓或接地。藉此,可進行電源強化。另,焊墊19亦可連接信號輸入輸出用之焊墊20p、30p彼此。
圖17係顯示第9實施形態之接合線81、82及焊墊19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
另,除了焊墊19外,亦設置圖2所示之焊墊17、18。但,於圖17中,省略焊墊17、18。
因第9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對應之構成同樣,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第9實施形態,亦可使用相同焊墊作為焊墊17、18。第9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第10實施形態) 圖18係顯示第10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於第10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比較,於積層體S1、S2間連接有半導體晶片彼此。
半導體裝置1進而具備連接配線70。連接配線70係例如接合線。
連接配線70將半導體晶片20、與半導體晶片30電性連接。更詳細而言,連接配線70連接基準電壓供給用之焊墊20p、30p彼此。基準電壓係例如電源電壓或接地。藉此,可進行電源強化。另,連接配線70亦可連接信號輸入輸出用之焊墊20p、30p彼此。
另,於圖18中,設置2個連接配線70。但,連接配線70之數量不限於2個。又,連接配線70與自下起第1段及第4段之半導體晶片20、30連接。但,不限於此,連接配線70亦可與其他段之半導體晶片20、30連接。亦可由連接配線70連接在積層體S1與S2處於不同段之半導體晶片20、30。例如,連接配線70亦可連接積層體S1之第4段與積層體S2之第1段。
因第10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對應之構成同樣,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第10實施形態,亦可於積層體S1、S2間連接半導體晶片彼此。第10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3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第11實施形態) 圖19係顯示第1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於第11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比較,設置有半導體晶片52。
半導體裝置1進而具備半導體晶片52、與接著層53。
半導體晶片52設置於積層體S1與積層體S2之間。半導體晶片52於上表面具有焊墊(未圖示)。半導體晶片52介隔接著層53接著於面F1。另,省略將半導體晶片52、與配線基板10電性連接之接合線。
半導體晶片52係例如控制記憶體晶片之控制器晶片。於半導體晶片52之與朝向配線基板10之面相反側之面設置有未圖示之半導體元件。半導體元件例如可為構成控制器之CMOS電路。
圖19所示之接合線811、821自Y方向觀察,交叉。更詳細而言,接合線811、821於半導體晶片52之上方交叉。藉此,可使封裝尺寸更小。
另,接合線81、82亦可與圖10A及圖10B所示之中繼晶片50同樣地,直接連接半導體晶片52、與半導體晶片20或半導體晶片30之間。
因第1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之對應之構成同樣,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第11實施形態,亦可設置半導體晶片52。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雖已說明本發明之若干個實施形態,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作為例提示者,並不意圖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實施形態可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省略、置換、及變更。該等實施形態或其變化包含於發明之範圍或主旨,同樣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及其均等之範圍內。 [相關申請案之引用]
本申請案基於根據2022年09月01日申請之先前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22-139469號之優先權之利益,且謀求其利益,其內容整體以引用之方式包含於此。
1:半導體裝置 1a:半導體裝置 10:配線基板 13:金屬凸塊 17:焊墊 18:焊墊 19:焊墊 20:半導體晶片 20g1:晶片群 20g2:晶片群 20p:焊墊 21:接著層 30:半導體晶片 30g1:晶片群 30g2:晶片群 30p:焊墊 31:接著層 40:電子零件 50:中繼晶片 50p1:焊墊 50p1a:焊墊 50p1b:焊墊 50p2:焊墊 50p2a:焊墊 50p2b:焊墊 50r:配線 51:接著層 52:半導體晶片 53:接著層 60:間隔件 61:接著層 70:連接配線 81:接合線 82:接合線 91:密封樹脂 811:接合線 811a:接合線 811b:接合線 821:接合線 821a:接合線 821b:接合線 C1:焊針 C2:焊針 D1:距離 D2:距離 F1:面 F2:面 S1:積層體 S2:積層體 SP1:空間 SP2:空間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線及焊墊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3係顯示接合之方法及接合線形狀之例之圖。 圖4係顯示比較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5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6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7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8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9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0A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0B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11A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1B係顯示繼圖11A後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段面圖。 圖11C係顯示繼圖11B後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段面圖。 圖12A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2B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13A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3B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14A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4B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15係顯示第8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6係顯示第9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7係顯示第9實施形態之接合線及焊墊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18係顯示第10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9係顯示第1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
1:半導體裝置
10:配線基板
13:金屬凸塊
17:焊墊
18:焊墊
20:半導體晶片
20g1:晶片群
20g2:晶片群
21:接著層
30:半導體晶片
30g1:晶片群
30g2:晶片群
31:接著層
50:中繼晶片
50p1:焊墊
50p2:焊墊
51:接著層
81:接合線
82:接合線
91:密封樹脂
811a:接合線
811b:接合線
821a:接合線
821b:接合線
F1:面
F2:面
S1:積層體
S2:積層體
SP1:空間
SP2:空間

Claims (15)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其包含: 基板,其具有第1面; 第1半導體晶片,其設置於上述第1面上; 第2半導體晶片,其設置於自上述第1面上之上述第1半導體晶片之位置起與上述第1面大致平行之第1方向上之位置; 第1導線,其以與上述第1半導體晶片電性連接,朝上述第2半導體晶片側延伸之方式設置;及 第2導線,其以與上述第2半導體晶片電性連接,朝上述第1半導體晶片側延伸之方式設置;且 上述第1導線及上述第2導線係自與上述第1方向、及大致垂直於上述第1面之第2方向之兩個方向大致垂直之第3方向觀察時,呈交叉。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包含: 複數個半導體晶片於上述第2方向積層之第1積層體;及 複數個半導體晶片於上述第2方向積層之第2積層體;且 上述第1半導體晶片係上述第1積層體之1個半導體晶片, 上述第2半導體晶片係上述第2積層體之1個半導體晶片。
  3. 如請求項2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第1積層體包含: 複數個半導體晶片向大致平行於上述第1面之第4方向偏移積層之第1晶片群;及 設置於上述第1晶片群上,複數個半導體晶片向與上述第4方向相反方向偏移積層之第2晶片群;且 上述第2積層體包含: 複數個半導體晶片向大致平行於上述第1面之第5方向偏移積層之第3晶片群;及 設置於上述第3晶片群上,複數個半導體晶片向與上述第5方向相反方向偏移積層之第4晶片群。
  4. 如請求項3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第4方向係上述第2積層體側之方向, 上述第5方向係上述第1積層體側之方向。
  5. 如請求項3之半導體裝置,其為上述第1導線以到達上述第2積層體與上述基板之間之空間之方式延伸、及上述第2導線以到達上述第1積層體與上述基板之間之空間之方式延伸之至少任一者。
  6. 如請求項3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包含:構件,其設置於上述第1積層體與上述第2積層體之間,具有與上述基板電性連接之第1焊墊及第2焊墊;且 上述第1導線與上述第1焊墊連接, 上述第2導線與上述第2焊墊連接。
  7. 如請求項6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包含: 第3導線,其將上述第1焊墊、與上述基板電性連接;及 第4導線,其將上述第2焊墊、與上述基板電性連接;且其為 上述第3導線以到達上述第2積層體與上述基板之間之空間之方式延伸、及 上述第4導線以到達上述第1積層體與上述基板之間之空間之方式延伸之至少任一者。
  8. 如請求項2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包含設置於上述基板上之電子零件;且 上述電子零件係配置於複數個半導體晶片向平行於上述第1面之方向偏移積層之上述第1積層體或上述第2積層體、與上述基板之間之空間之至少一部分。
  9.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包含間隔件,該間隔件設置於上述基板、與上述第1半導體晶片及上述第2半導體晶片之至少一者之間。
  10.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基板進而包含與上述第1導線及上述第2導線之兩者電性連接之第3焊墊。
  11. 如請求項2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包含連接配線,該連接配線將上述第1積層體之半導體晶片、與上述第2積層體之半導體晶片電性連接。
  1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包含第3半導體晶片,該第3半導體晶片設置於上述第1半導體晶片、與上述第2半導體晶片之間;且 上述第1導線及上述第2導線係自上述第3方向觀察,於上述第3半導體晶片之上方交叉。
  13.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第1導線及上述第2導線於與上述基板相反側之端部具有球形接合部,於上述基板側之端部具有楔形接合部。
  14. 一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包含: 於基板之第1面上設置具有第1焊墊及第2焊墊之構件; 於沿著大致平行於上述第1面之第1方向之上述構件之兩側,設置積層有複數個半導體晶片之第1積層體及第2積層體;及 形成將上述第1積層體與上述第1焊墊電性連接之第1導線、及將上述第2積層體與上述第2焊墊電性連接之第2導線;且 上述第1導線及上述第2導線係自與上述第1方向、及大致垂直於上述第1面之第2方向之兩個方向大致垂直之第3方向觀察時,呈交叉。
  15. 如請求項14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進而包含:於設置上述構件後,形成將上述第1焊墊與上述基板電性連接之第3導線、及將上述第2焊墊與上述基板電性連接之第4導線。
TW112104136A 2022-09-01 2023-02-06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24122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39469 2022-09-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2202A true TW202412202A (zh) 2024-03-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51351B2 (ja) 半導体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4580730B2 (ja) オフセット接合型マルチチップ半導体装置
US871064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 first conductive member connecting a chip to a wiring board pad and a second conductive member connecting the wiring board pad to a land on an insulator covering the chip and the wiring board
JP4225036B2 (ja)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及び積層型半導体パッケージ
JP2002076057A5 (zh)
JP4102969B2 (ja) 半導体装置
TWI511249B (zh)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140007550A (ko)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90125888A (ko) 반도체 다이들을 스택하는 방법
JP4538830B2 (ja) 半導体装置
TWI771888B (zh) 半導體裝置
JP3688755B2 (ja) 電子部品および電子部品モジュール
TWI673852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WO2014203739A1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507961B1 (ko) 반도체 칩 스택 배열체 및 이러한 반도체 칩 스택 배열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반도체 칩
TW202412202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17637625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4083376B2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2020145407A (ja) ワイヤボンディング連結構造を有する積層半導体パッケージ
JP2005057271A (ja) 同一平面上に横配置された機能部及び実装部を具備する半導体チップパッケージ及びその積層モジュール
TWI838696B (zh) 半導體裝置
JP4090348B2 (ja) 部品内蔵モジュール
TWI716198B (zh) 晶片封裝元件
TWI825373B (zh) 半導體裝置
JP3834052B2 (ja) 実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