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2525A - 片材、物品、化妝片材、化妝材料及硬化性組合物 - Google Patents

片材、物品、化妝片材、化妝材料及硬化性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2525A
TW202402525A TW112109014A TW112109014A TW202402525A TW 202402525 A TW202402525 A TW 202402525A TW 112109014 A TW112109014 A TW 112109014A TW 112109014 A TW112109014 A TW 112109014A TW 202402525 A TW202402525 A TW 20240252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layer
surface layer
polymerizable compound
l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9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齋藤昂秀
中村勝二
桜井玲子
西根祥太
西垣亮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8793529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202402525(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2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252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formed with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e.g. hollows, grooves, protuberances, rib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0/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 C08F290/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unsaturated end groups
    • C08F290/06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7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used
    • C08G18/72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 C08G18/77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having heteroatoms in addition to the isocyanate or isothiocyanate nitrogen and oxygen or sulfur
    • C08G18/78Nitrogen
    • C08G18/79Nit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yisocyanates used, these having groups formed by oligomerisation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Abstract

於本揭示中提供一種片材,其係具有表面層者,且上述表面層之一表面具備具有皺褶結構之表面形狀,上述表面形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輪廓曲線之橫向參數即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為50 μm以下,上述表面層含有聚合物,該聚合物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

Description

片材、物品、化妝片材、化妝材料及硬化性組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片材、物品、化妝片材、化妝材料及硬化性組合物。
於內裝材料及外裝材料等建材、顯示裝置等各種物品中,有時為了賦予消光性及保護物品,會於表面配置消光膜。
作為消光膜,例如已知一種膜,其如專利文獻1之記載,具有含有樹脂及粒子(消光劑)之消光層。又,例如已知一種方法,其如專利文獻2記載,作為於膜表面形成凹凸之方法,對硬化性組合物照射準分子光,於硬化膜形成皺褶狀凹凸結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70313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22-2562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亦要求配置於各種物品之表面之膜具有耐擦傷性。
於上述具有含有樹脂及粒子(消光劑)之消光層的消光膜中,藉由粒子本身所具有之光擴散效果而獲得消光效果。於使用粒子(消光劑)之情形時,為了提高消光效果,需要增加粒子之使用量。然而,隨著粒子之使用量增多,消光層之表面受到摩擦時粒子容易自消光層脫落。此會導致耐擦傷性降低。又,存在表面性能降低之傾向,例如粒子之脫落所引起之光澤變化會導致擦傷容易變得醒目等。另一方面,若為了抑制表面性能之降低而減少粒子之使用量,則存在消光效果降低之傾向。因此,表面性能與消光效果存在二律背反之關係。
又,於上述對硬化性組合物照射準分子光而於硬化膜形成皺褶狀凹凸結構之方法中,藉由皺褶狀凹凸結構而獲得消光效果。於該情形時,為了提高耐擦傷性,考慮使用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作為硬化性組合物,增加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之含量,或增加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之官能基數。然而,若增加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之含量,或增加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之官能基數,則存在難以形成皺褶狀凹凸結構而消光效果降低之傾向。因此,於該情形時,表面性能與消光效果亦存在二律背反之關係。
進而,亦存在如下問題:於硬化性組合物為紫外線硬化性組合物或電子束硬化性組合物等之情形時,其硬化容易受氧阻礙,從而導致表面硬度降低,無法獲得良好之耐擦傷性。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兼顧消光性及耐擦傷性之片材。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片材,其係具有表面層者,且上述表面層之一表面具備具有皺褶結構之表面形狀,上述表面形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輪廓曲線之橫向參數即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為50 μm以下,上述表面層含有聚合物,上述聚合物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物品,其於表面具有上述片材。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化妝片材,其具有上述片材。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化妝材料,其具有被接著體、及配置於上述被接著體之一面之上述化妝片材。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硬化性組合物,其係用於具備具有皺褶結構之表面形狀之表面層者,且其含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聚合性化合物。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產生能夠提供能兼顧消光性及耐擦傷性之片材的效果。
於下述參照圖式等對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本發明能夠以多種不同態樣實施,不應限定於下述例示之實施方式之記載內容。又,為了使說明更加明確,圖式與實際之形態相比,有時會模式性地表示各部分之寬度、厚度、形狀,但此僅為一例,而不應進行限定性解釋。
於本說明書中,於描述在某一構件之上配置另一構件之態樣時,於僅表述為「上」或「下」之情形時,只要未特別說明,則同時包含另一構件與某一構件相接地配置於其正上方或正下方之情形、及另一構件介隔又一構件配置於某一構件之上方或下方之情形。又,於本說明書中,於描述在某一構件之面配置另一構件之態樣時,於僅表述為「面」或「面側」之情形時,只要未特別說明,則同時包含另一構件與某一構件相接地配置於其正上方或正下方之情形、及另一構件介隔又一構件配置於某一構件之上方或下方之情形。
又,於本說明書中,用語「板」、「片材」、「膜」並不僅基於呼稱之不同來彼此區分。例如,「片材」亦包含被稱為「板」或「膜」之構件。
以下,對本發明中之片材、物品、化妝片材、化妝材料及硬化性組合物進行詳細說明。
A.片材 本發明中之片材係具有表面層者,且上述表面層之一表面具備具有皺褶結構之表面形狀,上述表面形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輪廓曲線之橫向參數即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為50 μm以下,上述表面層含有聚合物,上述聚合物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
圖1係例示本發明中之片材之概略剖視圖。圖2係本發明中之片材之表面層表面之顯微鏡圖像。圖1所示之片材10具有表面層1,表面層1之一表面S1具備具有皺褶結構之表面形狀。進而,表面層1含有聚合物,該聚合物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
根據本發明中之片材,因表面層於一表面具有皺褶結構,故而藉由表面層與空氣之折射率差界面處之光擴散效果,能夠抑制光反射。藉此,表現出消光效果。
又,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係輪廓曲線之橫向參數,為基準長度下輪廓曲線要素之長度平均值。Rsm越小,則基準長度所含之凸部越多。根據本發明中之片材,RSm為規定值以下,因此密集地存在凸部。因此,能夠提昇消光效果。
此處,如下所述,於使硬化性組合物硬化而形成表面層時,若藉由短波長紫外線對硬化性組合物進行照射處理,則紫外線之能量僅滲透至表面部分,能量不會到達更下層,因此僅表面部分開始硬化。於是,認為僅表面產生硬化收縮,從而形成皺褶結構。於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具有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之情形時,藉由聚氧伸烷基導入柔軟之部分。因此,推測僅表面部分之硬化收縮充分進行。因此,根據本發明中之片材,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具有包含柔軟之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藉此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提昇消光效果。
又,根據本發明中之片材,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具有包含剛性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因此能夠提高表面層之硬度及強度。進而,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具有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藉此,於使硬化性組合物硬化而形成表面層時,能夠抑制氧造成之硬化阻礙。聚氧伸烷基中,氫原子容易被奪走,因此即便生成過氧自由基,亦容易對其賦予氫原子而產生自由基。因此,能夠抑制氧造成之硬化阻礙。藉此,能夠提高表面層之表面硬度。因此,藉由使表面層含有聚合物,該聚合物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能夠提昇表面層之耐擦傷性。因此,即便不增加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之量或增加多官能之官能基數,亦能夠獲得優異之耐擦傷性。
如此,根據本發明中之片材,能夠兼顧消光性及耐擦傷性。又,於本發明中,因表現出消光效果,故而獲得了低光澤感,不僅能夠對片材賦予設計性,亦能夠獲得防眩性。
以下,對本發明中之片材之各構成進行說明。
1.表面層 於本發明中,表面層之一表面具備具有皺褶結構之表面形狀。又,表面形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輪廓曲線之橫向參數即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為50 μm以下。再者,以下,有時將上述之表面形狀稱為特定之表面形狀。又,表面層含有聚合物,該聚合物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
於本發明中之片材具有積層結構之情形時,較佳為具有表面層作為最表層。即,較佳為片材之最表面具有上述之表面形狀。
(1)表面形狀 本發明中之表面層所具有之表面形狀具有皺褶結構。又,表面形狀之RSm處於規定之範圍。
(a)皺褶結構之形狀 對於本發明中之表面層所具有之表面形狀,只要RSm處於規定之範圍,則皺褶結構之形狀便無特別限定,皺褶結構較佳為具有以下之形狀。
皺褶結構較佳為具有不規則皺褶所形成之凹凸形狀。不規則皺褶較佳為具有由複數個突起部形成之複數個凸部、及由複數個突起部包圍形成之凹部。又,突起部較佳為具有線條之突起部。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線條之突起部」意為突起部之長度與寬度之比(長度/寬度)為3以上,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0以上。突起部之長度及寬度之確定方法如下所述。以下,有時將線條之突起部稱為線條突起部。
作為皺褶結構之具體態樣,例如可列舉圖2所示之態樣。於圖2中,作為表面層之表面形狀,亦示出如下形狀:於俯視下具有不規則皺褶;不規則皺褶具有由複數個彎曲線條突起部形成之複數個凸部3、及由複數個突起部(複數個凸部3)包圍形成之凹部2;複數個彎曲凸部3之至少一部分各自由蜿蜒之線條突起部形成,蜿蜒之線條突起部包圍形成蜿蜒之凹部2。表面層之表面形狀藉由具有包含如圖2所示之不規則皺褶的皺褶結構,而提昇消光效果。
此處,「彎曲」意為:於俯視下,具有一處以上連續之線條凸部3之延伸方向自一側向另一側反轉的部分。以下,有時將連續之線條凸部3之延伸方向自一側向另一側反轉之部分稱為反轉部分。作為反轉部分之一例,例如可例舉如下形態等:其於忽略線條凸部3之俯視形狀之寬度(將寬度視為0時)而使其近似連續曲線之情形時具有反曲點。又,作為反轉部分之另一例,可例舉如下形態等:其於無視線條凸部3之俯視形狀之寬度而使其近似直線之情形時,具有近似V字型摺線或夾著三角形之一個頂點之兩條邊的部分。
又,「蜿蜒」意為於俯視下具有如下部分:其具有兩處以上反轉部分,線條凸部3沿該延伸方向行進時,於相互鄰接之兩處反轉部分,線條凸部3之延伸方向交替向相反方向反轉。例如可例舉如下形態等:其於無視線條凸部3之俯視形狀之寬度而使其近似連續曲線之情形時,具有近似字母「S」之部分。又,例如可例舉如下形態等:其於無視線條凸部3之俯視形狀之寬度而使其近似直線之情形時,具有近似字母「W」之部分。
於本說明書中,「不規則」意為:不符合具有固定規律之形狀、及以固定規律排列、即所謂經圖案化的情況。作為非不規則之形狀(規則形狀)之典型例,例如可例舉於特定方向上具有固定週期性地排列而成之形狀等,如使圓柱形狀之單位透鏡沿與其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相互鄰接地排列複數個而成之所謂雙凸透鏡。於是,於本發明中,形成表面層之表面形狀之皺褶結構可具有之不規則皺褶包括:一個突起部之形狀本身並非為具有週期性等固定規律形成之形狀,係不規則之形狀;由複數個突起部形成之複數個凸部之形狀並非為具有固定規律形成及排列而成者,係不規則之形狀;由此種複數個突起部包圍而成凹部之形狀亦不規則。
形成表面形狀之皺褶結構中,若一個突起部(一個凸部)之形狀本身、複數個突起部(複數個凸部)各者之形狀及其排列、由複數個突起部包圍之凹部之形狀之任一者不規則,則表面層之表面容易成為特定之表面形狀。出於與此同樣之理由,更佳為其任一者均不規則。
如上所述,表面層之一表面具有皺褶結構,實質上具有凹凸形狀。關於凹凸形狀中之凸部與凹部,以凹凸形狀中之高度分佈之中間值為基準,將高度超過該中間值之區域定義為凸部,將高度為該中間值以下之區域定義為凹部。例如,利用具有與表面層之表面之高度1:1對應之濃度的圖像之濃度差(即明度差),將濃度分佈圖像中最濃之部分設為灰階255,將濃度分佈圖像中最淡之部分設為灰階0,對灰階0~255進行二值化處理,將灰階0~127劃分為凹部,將灰階128~255劃分為凸部即可。再者,於該情形時,與高度之中間值相對之濃度之中間值為127。
又,例如亦如圖2所示,皺褶結構較佳為具有由雖然不規則但具有一定均質性之複數個突起部所形成的複數個凸部、及由凸部包圍之凹部。因此,於圖2所示之凸部(突起部)中,凸部之寬度急遽變化之形狀、或凸部之高度急遽變化之形狀無法稱為適合獲得消光效果之態樣。關於構成皺褶結構之皺褶之形狀、即凸部(突起部)及凹部之形狀,以下對可有效提昇消光效果之具體態樣進行說明。
於剖視時,凹部之形狀可為銳角狀,亦可為半圓狀或半橢圓狀,亦可為該等之組合。又,於剖視時,凹部之形狀可為一個凸部於其一部分具有凹部之形狀。
另一方面,於剖視時,凸部之形狀可具有寬度有所不同之半圓或半橢圓之形狀。
凸部之高度(突起部之高度)例如較佳為0.5 μm以上,更佳為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2 μm以上。又,凸部之高度例如為約10 μm以下。又,凸部之寬度例如較佳為0.1 μm以上,更佳為0.3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0.5 μm以上。又,凸部之寬度例如較佳為10 μm以下,更佳為4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3 μm以下。凸部之高度及寬度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得以藉由與凹部之關係提昇消光效果。
凹部之深度例如較佳為0.5 μm以上,更佳為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2 μm以上。又,凹部之深度例如為10 μm以下約。又,凹部之寬度例如較佳為0.1 μm以上,更佳為0.2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0.3 μm以上。又,凹部之寬度例如較佳為10 μm以下,更佳為3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2 μm以下。若凹部之深度及寬度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得以藉由與凸部關係提昇消光效果。
凸部之頂至凹部之底之距離(凸部與凹部之高低差)例如較佳為1 μm以上,更佳為2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4 μm以上。又,上述距離例如較佳為20 μm以下,更佳為8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7 μm以下。若上述距離處於上述範圍內,則提昇消光效果。
此處,對於表面層之表面,取任意10個部位(100 μm見方之區域×10個部位)中任意10個凸部(突起部)、即合計100個凸部之平均值作為凸部之尺寸。又,如圖2所示,於1個凸部(突起部)中,凸部之寬度有所不同,因此取1個凸部(突起部)中任意5個部位之寬度之平均值作為1個凸部(突起部)之寬度。1個凸部(突起部)之高度亦如此。
又,以與上述凸部之尺寸同樣之方式確定凹部之尺寸。
凸部之佔有比率例如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又,凸部之佔有比率例如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0%以下,進而較佳為60%以下。若凸部之佔有比率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藉由與凸部所包圍之凹部之佔有比率關係而使表面層之表面容易成為特定之表面形狀,提昇消光效果。
此處,凸部之佔有比率係表面層之任意10個部位(100 μm見方之區域×10個部位)中凸部之佔有比率之平均值。
凸部及凹部可具有大致同一方向及大致同一寬度之部位,但較佳為該部位之長度較小。若上述長度較小,則表面層之表面容易成為特定之表面形狀,提昇消光效果。具體而言,大致同一方向及大致同一寬度之凸部及凹部連續之長度較佳為95 μm以下,更佳為8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70 μm以下。又,上述長度例如較佳為5 μm以上,更佳為10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5 μm以上。若上述長度處於上述範圍內,則皺褶會變得更加不規則,因此提昇消光效果。
此處,對於表面層之任意10個部位(100 μm見方之區域×10個部位)中任意10個凸部及凹部(即合計100個凸部及凹部),較佳為其中80%以上滿足上述條件,更佳為85%以上,進而較佳為90%以上,進而更佳為95%以上。
再者,本說明書中之「大致同一」之「大致」意為大體相同,於不分支之情況下,大致同一方向指±3°以內,大致同一寬度指±5%以內。
又,100 μm見方之區域中凸部(突起部)之數量例如較佳為10個以上,更佳為20個以上,進而較佳為30個以上。上述凸部之數量例如較佳為200個以下,更佳為100個以下,進而較佳為70個以下。若上述凸部之數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表面層之表面容易成為特定之表面形狀,提昇消光效果。
此處,100 μm見方之區域中凸部之數量為表面層之10個部位(100 μm見方之區域×10個部位)中凸部之數量之平均值。
表面層之一表面較佳為於其至少一部分具有皺褶結構,更佳為於整個面具有皺褶結構。
(c)皺褶結構之表面性狀 本發明中之表面層所具有之表面形狀中,只要RSm處於規定之範圍,則皺褶結構之表面性狀便無特別限定,皺褶結構較佳為具有以下之表面性狀。
(i)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 作為表面性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為50 μm以下。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為輪廓曲線之橫向參數,係基準長度下輪廓曲線要素之長度之平均值。Rsm越小,則基準長度所含之凸部越多。因此,Rsm較小之表面形狀中密集存在突起部頂點,因此消光效果較好。
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較佳為47.5 μm以下,更佳為45 μm以下。亦考慮到製造容易度等,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之下限較佳為20 μm以上,更佳為22.5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25 μm以上。
再者,測定本說明書中之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時,臨界值為0.8 mm。又,於本說明書中,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係任意10個部位之測定值之平均值。
(ii)Rz(最大高度) 作為表面性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Rz(最大高度)較佳為10 μm以下。Rz(最大高度)為輪廓曲線之峰及高度參數之一,係基準長度下之輪廓曲線中,最高峰之高度與最深谷之深度之和。Rz(最大高度)之數量值越大,則自谷(凹部)觀察時存在形狀較大(高)之凸部,成為表示存在較多此種凸部之傾向的指標。因此,若Rz(最大高度)處於上述範圍,則凸部之高度之偏差變少,表現出均勻之消光效果。
Rz(最大高度)更佳為8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7 μm以下。為了表現出消光效果,Rz(最大高度)之下限較佳為3 μm以上,更佳為3.2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3.5 μm以上。
再者,測定本說明書中之Rz(最大高度)時,臨界值為0.8 mm。又,於本說明書中,Rz(最大高度)係任意10個部位之測定值之平均值。
(iii)Ra(算術平均粗度) 作為表面性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Ra(算術平均粗度)較佳為2 μm以下。Ra(算術平均粗度)係輪廓曲線之高度方向之參數之一,係基準長度下的輪廓曲線中距平均面之高低差之平均值。Ra(算術平均粗度)係輪廓曲線之高度方向之參數之一,係基準長度下的輪廓曲線中距平均面之高低差之平均值。Ra(算術平均粗度)之數量值越小,則表面形狀中之凸部、與其相應形成之凹部之高低差越小,其係表示存在形成更加光滑均勻之傾向的指標。因此,若Ra(算術平均粗度)處於上述範圍,則表面形狀所具有之凸部存在更多更加均勻且平緩之形狀,表現出均勻之消光效果。
Ra(算術平均粗度)更佳為1.9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8 μm以下。為了提昇消光效果,Ra(算術平均粗度)之下限較佳為0.1 μm以上,更佳為0.4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0.6 μm以上。
再者,測定本說明書中之Ra(算術平均粗度)時,臨界值為0.8 mm。又,於本說明書中,上述Ra(算術平均粗度)係任意10個部位之測定值之平均值。
(iv)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 作為表面性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較佳為8000 mm -1以下。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係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三維表面性狀參數之一,係峰頂之前端部之平均曲率(平均銳度),其係根據基準區域所含之形體圖像中被分類為峰(凸部)之部位之峰頂(突起部頂點)之曲率半徑之算術平均值求出。因此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為半徑(mm)之倒數(mm -1)。
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之值越大,則峰頂(凸部)之前端部之曲率越大(其倒數之曲率半徑越小,前端部之形狀越銳利)。另一方面,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之值越小,則突起部頂點之曲率越小(其倒數之曲率半徑越大,前端部之形狀越鈍)。即,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越小,則突起部之弧度越大,越接近平面,因此其光澤會變大。因此,若為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較大之表面形狀(突起部頂點較銳利之表面形狀),則光於表面之擴散變強,光澤減少。另一方面,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較小表面形狀,其突起部頂點具有弧度,因此雖然視認者自正面觀察片材時之消光效果變差,但自斜向視認片材時之消光效果得到改善。因此,若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處於上述範圍,則表面形狀所具有之凸部存在更多更加平緩之形狀,表現出均勻之消光效果。
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更佳為7000 mm -1以下,進而較佳為6500 mm -1以下。為了表現出均勻之消光效果,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之下限較佳為3000 mm -1以上,更佳為3500 mm -1以上,進而較佳為4000 mm -1以上。
再者,測定本說明書中之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時,臨界值為0.8 mm。又,於本說明書中,Spc(突起部頂點之算術平均曲率)係任意10個部位之測定值之平均值。
(2)表面層之物性 本發明中之片材藉由具有具備特定之表面形狀之表面層,而發揮出優異之消光效果。藉由消光效果,使光澤不易視認,獲得低光澤感,或獲得防眩性。
表面層之具有表面形狀的表面之60°光澤值例如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7.5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下,其中,較佳為4.0以下,尤其較佳為3.6以下。
此處,表面層之具有表面形狀的表面之60°光澤值係按照JIS K5600-4-7:1999測定之60°鏡面光澤度,例如可使用光澤計等測定。表面層之具有表面形狀的表面之60°光澤值係任意10個部位之測定值之平均值。
(3)表面層之材料 本發明中之表面層含有聚合物,該聚合物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藉由使表面層含有此種聚合物,能夠提高表面層之硬度及強度,提昇耐擦傷性。
(a)聚合物 (i)第1重複單元 構成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之第1重複單元包含環狀結構。
(i-1)環狀結構 作為環狀結構,例如可例舉脂環式結構、芳香環結構、雜環結構等。具體而言,作為環狀結構,可例舉脂環式烴環結構、芳香族烴環結構、脂環式雜環結構、芳香族雜環結構等。
又,環狀結構可為不飽和環結構,亦可為飽和環結構。不飽和環結構為於環內具有不飽和鍵之環狀結構。又,飽和環結構為於環內不具有不飽和鍵之環狀結構。其中,環狀結構較佳為飽和環結構。藉由使環狀結構於環內不具有不飽和鍵,能夠抑制紫外線或熱等所造成之表面層之劣化,提高表面層之耐候性。
又,環狀結構可為單環結構,亦可為多環結構。於多環結構之情形時,環狀結構可為縮合環結構,亦可為螺環結構。其中,環狀結構較佳為並非橋接環結構。橋接環結構係於環內具有橋接結構之環狀結構。橋接環結構中,環不易彼此相互作用。因此,認為於環狀結構並非橋接環結構之情形時,即便如芳香環結構般不包含π鍵,亦能夠產生環彼此之相互作用,從而提高表面層之強度或強度。
又,環狀結構較佳為平面性較高。如上所述,能夠提高環彼此之相互作用,從而能夠提昇表面層之強度或強度。
又,環狀結構可經取代或未經取代。
作為脂環式烴環結構,例如可例舉環烷烴環結構、環烯烴環結構等。作為環烷烴環結構,例如可例舉環員數3以上20以下之環烷烴環結構。作為環烷烴環結構,具體而言,可例舉環丙烷環結構、環丁烷環結構、環戊烷環結構、環己烷環結構、環庚烷環結構、環辛烷環結構、環癸烷環結構、環十二烷環結構等。又,作為環烯烴環結構,例如可例舉環員數3以上20以下之環烯烴環結構。作為環烯烴環結構,具體而言,可例舉環丙烯環結構、環丁烯環結構、環戊烯環結構、環己烯環結構、環庚烯環結構、環己二烯環結構、環辛二烯環結構等。
其中,如上所述,脂環式烴環結構可為不飽和環結構,亦可為飽和環結構,較佳為飽和環結構。即,脂環式烴環結構可為不飽和脂環式烴環結構,亦可為飽和脂環式烴環結構,較佳為飽和脂環式烴環結構。作為飽和脂環式烴環結構,例如可例舉上述環烷烴環結構。
又,如上所述,脂環式烴環結構較佳為橋接環結構。進而,脂環式烴環結構中,如上所述,脂環式烴環結構較佳為平面性較高。
於是,脂環式烴環結構較佳為飽和脂環式烴環結構,更佳為單環之飽和脂環式烴環結構。具體而言,脂環式烴環結構較佳為環庚烷環結構或環己烷環結構之至少一個。
作為芳香環結構,例如可例舉苯環結構、萘環結構、蒽環結構、菲環結構等。其中,較佳為苯環結構。
作為雜環結構,例如作為構成環之原子,可例舉包含選自由氮、氧及硫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個以上雜原子的雜環結構。具體而言,可例舉包含氮原子之雜環結構、包含氧原子之雜環結構、包含硫原子之雜環結構、包含氧原子及氮原子之雜環結構、以及包含硫原子及氮原子之雜環結構等。
其中,較佳為雜環結構係異氰尿酸酯環結構。異氰尿酸酯環結構具有剛性結構,且環彼此之相互作用較強,因此能夠提高表面層之強度及硬度。又,異氰尿酸酯環結構於環內不具有不飽和鍵,因此能夠提高表面層之耐候性。
尤其較佳為環狀結構係脂環式烴環結構或異氰尿酸酯環結構之至少任一者。此種環狀結構並非芳香環結構,因此能夠提高表面層之耐候性。
此處,例如可藉由熱分解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氣相層析-質譜)及FT−IR(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來分析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
第1重複單元中,環狀結構可導入主鏈,亦可導入側鏈。
(i-2)第1重複單元之結構 第1重複單元較佳為來自第1聚合性化合物之重複單元,其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及環狀結構。藉由使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為游離輻射硬化性組合物之硬化物,而容易形成特定之表面形狀。
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係藉由照射游離輻射而交聯硬化之基。例如,較佳為可例舉(甲基)丙烯醯基、乙烯基、烯丙基等具有乙烯性不飽和雙鍵之官能基等。
再者,(甲基)丙烯醯基表示丙烯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又,(甲基)丙烯酸酯表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
又,游離輻射意為電磁波或帶電粒子束中具有能使分子聚合及/或交聯之能量量子者,通常使用紫外線(UV)或電子束(EB),除此以外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電磁波;α射線、離子束等帶電粒子束。
作為第1聚合性化合物,可例舉電子束硬化性化合物及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其中,較佳為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能夠藉由皺褶形成穩定劑使皺褶穩定形成,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具體而言,作為第1聚合性化合物,可自先前常用作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之聚合性單體、聚合性低聚物中適當選擇使用。
聚合性單體包含上述環狀結構,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較佳為至少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又,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單體較佳為多官能單體。因此,聚合性單體較佳為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其包含上述環狀結構,於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且至少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
作為包含環狀結構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例如可例舉包含環烷烴環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異三聚氰酸(甲基)丙烯酸酯單體等。
於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單體為多官能單體之情形時,多官能單體之官能基數較佳為2以上8以下,更佳為2以上6以下,進而較佳為2以上4以下。上述官能基數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單體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複數種使用。
聚合性低聚物較佳為(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其包含上述環狀結構,於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且至少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
作為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低聚物,例如可例舉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醚(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異三聚氰酸(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等。
又,作為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低聚物,例如可例舉於聚丁二烯低聚物之側鏈具有(甲基)丙烯酸酯基之高疏水性聚丁二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於主鏈具有聚矽氧烷鍵之矽酮(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將小分子內具有多個反應性基之胺基樹脂改性而成的胺基樹脂(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等。進而,作為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低聚物,例如可例舉酚醛型環氧樹脂、雙酚型環氧樹脂、脂肪族乙烯醚、芳香族乙烯醚等於分子中具有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之低聚物等。
其中,較佳為包含環狀結構之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包含環狀結構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包含環狀結構之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包含環狀結構之聚醚(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包含環狀結構之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尤其較佳為包含環狀結構之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低聚物之官能基數較佳為2以上10以下,更佳為2以上7以下,進而較佳為2以上4以下。若上述官能基數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又,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低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2,500以上7,500以下,更佳為3,000以上7,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500以上6,000以下。若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此處,重量平均分子量係藉由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凝膠滲透層析法)分析測定,且以標準聚苯乙烯換算之平均分子量。
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低聚物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複數種使用。其中,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低聚物較佳為單獨使用一種。
第1聚合性化合物可為聚合性單體,亦可為聚合性低聚物。其中,第1聚合性化合物較佳為聚合性低聚物。於用於形成表面層之硬化性組合物無溶劑之情形時,若使用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單體,則可能導致硬化性組合物之黏度上升,使硬化性組合物難以塗佈。因此,藉由使第1聚合性化合物為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低聚物,能夠容易調整硬化性組合物之黏度使其變低。
相對於聚合物中所有重複單元之合計,聚合物中第1重複單元之含有比率例如可為1莫耳%以上60莫耳%以下、1.5莫耳%以上55莫耳%以下,亦可為2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藉由使第1重複單元之含有比率為上述範圍內,能夠提昇表面層之強度及硬度。
再者,聚合物中第1重複單元之含有比率可根據原料之添加比求出。
(ii)第2重複單元 構成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之第2重複單元包含聚氧伸烷基。
(ii-1)聚氧伸烷基 作為聚氧伸烷基,例如可例舉如下之聚氧伸烷基,其中構成該聚氧伸烷基之氧伸烷基係碳數2以上2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氧伸烷基。具體而言,可例舉聚氧乙烯基、聚氧丙烯基、聚氧丁烯基等。
此處,例如可藉由熱分解GC−MS及FT−IR分析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是否具有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
(ii-2)第2重複單元之結構 第2重複單元較佳為來自第2聚合性化合物之重複單元,其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及聚氧伸烷基。如上所述,藉由使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為游離輻射硬化性組合物之硬化物,容易形成特定之表面形狀。
關於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與構成用作上述第1重複單元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的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同樣。
作為第2聚合性化合物,可例舉電子束硬化性化合物及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其中,較佳為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能夠藉由皺褶形成穩定劑使皺褶穩定形成,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具體而言,作為第2聚合性化合物,可自先前常用作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之聚合性單體、聚合性低聚物中適當選擇使用。
聚合性單體較佳為如下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其包含聚氧伸烷基,且至少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又,包含聚氧伸烷基之聚合性單體較佳為多官能單體。因此,聚合性單體較佳為如下之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其包含聚氧伸烷基,於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且至少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
於包含聚氧伸烷基之聚合性單體為多官能單體之情形時,多官能單體之官能基數較佳為2以上8以下,更佳為2以上6以下,進而較佳為2以上4以下。上述官能基數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作為包含聚氧伸烷基之聚合性單體,例如可例舉環氧烷改性(甲基)丙烯酸酯。作為環氧烷改性(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例舉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烷氧化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烷氧化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烷氧化二丙烯酸烷基酯等。
包含聚氧伸烷基之聚合性單體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複數種使用。
聚合性低聚物較佳為如下之(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其包含聚氧伸烷基,於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且至少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
作為包含聚氧伸烷基之聚合性低聚物,例如可例舉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醚(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等。
又,作為包含聚氧伸烷基之聚合性低聚物,例如可例舉於聚丁二烯低聚物之側鏈具有(甲基)丙烯酸酯基之高疏水性聚丁二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於主鏈具有聚矽氧烷鍵之矽酮(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將於小分子內具有多個反應性基之胺基樹脂改性而成的胺基樹脂(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等。進而,作為包含聚氧伸烷基之聚合性低聚物,例如可例舉酚醛型環氧樹脂、雙酚型環氧樹脂、脂肪族乙烯醚、芳香族乙烯醚等於分子中具有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之低聚物等。
其中,較佳為聚氧伸烷基改性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氧伸烷基改性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氧伸烷基改性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氧伸烷基改性聚醚(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氧伸烷基改性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尤其較佳為聚氧伸烷基改性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包含聚氧伸烷基之聚合性低聚物之官能基數較佳為2以上10以下,更佳為2以上7以下,進而較佳為2以上4以下。若上述官能基數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又,包含聚氧伸烷基之聚合性低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2,500以上7,500以下,更佳為3,000以上7,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500以上6,000以下。若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包含聚氧伸烷基之聚合性低聚物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複數種使用。其中,包含聚氧伸烷基之聚合性低聚物較佳為單獨使用一種。
第2聚合性化合物可為聚合性單體,亦可為聚合性低聚物。
相對於聚合物中所有重複單元之合計,聚合物中第2重複單元之含有比率例如為20莫耳%以上99莫耳%以下,亦可為25莫耳%以上97莫耳%以下,亦可為30莫耳%以上95莫耳%以下。第2重複單元之含有比率為上述範圍內,則能夠充分抑制氧造成之硬化阻礙,提昇表面層之表面硬度。又,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提昇消光效果。
再者,可根據原料之添加比求出聚合物中第2重複單元之含有比率。
(iii)第1重複單元及第2重複單元 較佳為用作第1重複單元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為聚合性低聚物,用作第2重複單元之第2聚合性化合物為聚合性單體。即,較佳為組合使用聚合性低聚物與聚合性單體。於該情形時,作為第1聚合性化合物之聚合性低聚物較佳為多官能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更佳為多官能性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又,作為第2聚合性化合物之聚合性單體較佳為多官能單體,更佳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單體,進而較佳為多官能丙烯酸酯單體。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又,能夠使硬化性組合物之塗佈性變好。
又,第1重複單元亦可進而包含聚氧伸烷基,兼作第2重複單元。
於該情形時,聚合物可具有包含環狀結構及聚氧伸烷基之第1重複單元,亦可具有包含環狀結構及聚氧伸烷基之第1重複單元、以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亦可具有包含環狀結構及聚氧伸烷基之第1重複單元、以及包含環狀結構但不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1重複單元。
又,於該情形時,用作第1重複單元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可為聚合性單體,亦可為聚合性低聚物,較佳為聚合性低聚物。如上所述,藉由使第1聚合性化合物為包含環狀結構之聚合性低聚物,能夠容易地將硬化性組合物之黏度調整得較低。
又,於該情形時,相對於聚合物中所有重複單元之合計,聚合物中第1重複單元之含有比率例如為0.5莫耳%以上60莫耳%以下,亦可為0.75莫耳%以上55莫耳%以下,亦可為1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藉由使第1重複單元之含有比率為上述範圍內,能夠提昇耐擦傷性。又,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提昇消光效果。
(iv)其他重複單元 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亦可具有第1重複單元及第2重複單元以外之其他重複單元。
其他重複單元係不包含環狀結構及聚氧伸烷基之任一者之重複單元。
其他重複單元較佳為來自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之聚合性化合物的重複單元。如上所述,藉由使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為游離輻射硬化性組合物之硬化物,容易形成特定之表面形狀。
關於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與構成上述用作第1重複單元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之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相同。
作為聚合性化合物,可例舉電子束硬化性化合物及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其中,較佳為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能夠藉由皺褶形成穩定劑使皺褶穩定形成,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具體而言,聚合性化合物可自先前常用作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之聚合性單體、聚合性低聚物中適當選擇使用。
聚合性單體較佳為至少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又,聚合性單體可為單官能單體,亦可為多官能單體。
於聚合性單體為多官能單體之情形時,多官能單體之官能基數較佳為2以上8以下,更佳為2以上6以下,進而較佳為2以上4以下。若上述官能基數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聚合性單體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複數種使用。
聚合性低聚物較佳為如下之(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其於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且至少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
作為聚合性低聚物,例如可例舉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醚(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等。
又,作為聚合性低聚物,例如可例舉於聚丁二烯低聚物之側鏈具有(甲基)丙烯酸酯基之高疏水性聚丁二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於主鏈具有聚矽氧烷鍵之矽酮(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將於小分子內具有多個反應性基之胺基樹脂改性而成的胺基樹脂(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等。進而,作為聚合性低聚物,例如可例舉酚醛型環氧樹脂、雙酚型環氧樹脂、脂肪族乙烯醚、芳香族乙烯醚等於分子中具有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之低聚物等。
其中,較佳為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醚(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尤其,較佳為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聚合性低聚物之官能基數較佳為2以上10以下,更佳為2以上7以下,進而較佳為2以上4以下。若上述官能基數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又,聚合性低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2,500以上7,500以下,更佳為3,000以上7,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500以上6,000以下。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能夠穩定地形成皺褶,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
聚合性低聚物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複數種使用。
聚合性化合物可為聚合性單體,亦可為聚合性低聚物,較佳為聚合性單體。
相對於聚合物中所有重複單元之合計,聚合物中之其他重複單元之含有比率例如為40莫耳%以下,亦可為30莫耳%以下,亦可為20莫耳%以下。
再者,聚合物中之其他重複單元之含有比率可根據原料之添加比求出。
(b)其他成分 (i)皺褶形成穩定劑 本發明中之表面層可含有亦可不含有皺褶形成穩定劑。
於表面層包含皺褶形成穩定劑之情形時,能夠於表面層之表面穩定地形成皺褶。再者,即便不使用皺褶形成穩定劑亦能夠於表面層形成皺褶結構,但藉由使用皺褶形成穩定劑,能夠使所形成之皺褶結構穩定化,從而賦予穩定之消光效果、以及表面層之整個面穩定形成皺褶所帶來之面狀態之均勻性。
再者,「皺褶形成穩定」意為:藉由添加皺褶形成穩定劑,皺褶之形狀及皺褶之幾何學特性值(各個突起部之長度、寬度、及長寬比)、及皺褶之表面性狀(Ra、RSm、Spc等)與未添加之情形時相比,其面內分佈(分散σ)收斂。藉此,表面層之60°光澤值之面內分佈(分散σ)亦收斂。添加皺褶形成穩定劑之目的並非在於使光擴散而進行光反射之抑制及消光,而是在於使皺褶結構穩定化。
因此,先前技術之所謂「消光劑」與本發明中之「皺褶形成穩定劑」即便構成物質、平均粒徑相同或類似,兩者之抑制光反射及消光之機制(作用)、用以表現抑制光反射及消光作用之結構、以及使用量與表面之光澤(光澤值)程度之關係亦不相同。
先前技術中,用於抑制光反射及消光之消光劑係藉由物理形狀所產生之光擴散效果,使其本身發揮防眩效果及消光效果。具體而言,關於通常被稱為消光劑之粒子,一般粒子與周圍之樹脂及空氣具有折射率差,藉由與該粒子之輪廓形狀對應之光線反射及折射性界面所產生的光擴散效果,表現出防眩效果及消光效果。因此,若於表面層使用消光劑,則外界光(入射光)會因消光劑而擴散,導致對比度降低。
另一方面,皺褶形成穩定劑並非藉由粒子本身所產生之光線反射及折射引起光擴散從而表現出防眩效果及消光效果,而是利用皺褶形成穩定劑於表面層之表面穩定地形成皺褶,藉此利用該表面與空氣之折射率差界面處之光擴散效果,對片材穩定地賦予防眩效果及消光效果。因此,本發明所使用之皺褶形成穩定劑與本身表現出防眩效果及消光效果之消光劑(即便兩者之構成物質、平均粒徑相同或類似),兩者之抑制光反射及消光之機制(作用)、用於表現出抑制光反射及消光之結構等不同。
進而,「皺褶形成穩定劑」與「消光劑」於含量與表面之光澤(光澤值)之關係之方面亦不同。將同一物質A用作皺褶形成起始劑AW(W:皺褶,wrincle),以特定量C含有該物質且於表面形成皺褶時,表面之60°光澤值設為G 60° AW(C),將該物質A僅用作消光劑AM,以特定量C含有該物質但於表面不形成皺褶時,表面之60°光澤值設為G 60° AM(C),G 60° AW(C)與G 60° AM(C)相比明顯降低。即,以下之關係式成立。 G 60° AW(C)<G 60° AM(C)
作為皺褶形成穩定劑,只要並非為消光劑,具體而言,只要平均粒徑以表面層之厚度之100%以下及30 μm以下中任意較小一方作為上限,則使用上便無限制。
此處,使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於加速電壓3.0 kV、放大倍率5萬倍之條件下觀察表面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測定隨機選擇之100個粒子之非凝集體,所得之粒徑之平均值(算術平均徑)即為皺褶形成穩定劑等粒子之平均粒徑。再者,使粒子之截面夾於平行之任意2條直線之間時,測定該2條直線間距離最大之2條直線之組合的直線間距離,所得之值即為粒徑。
作為皺褶形成穩定劑,例如可使用有機粒子、無機粒子。作為構成有機粒子之有機物,可例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樹脂、苯并胍胺-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矽酮、氟系樹脂及聚酯系樹脂等。為了減小樹脂與皺褶形成穩定劑之折射率差,減少表面層之內部霧度,較佳為使用有機粒子。作為構成無機粒子之無機物,可例舉氧化矽、氧化鋁、碳酸鈣、鋁矽酸鹽及硫酸鋇等。其中,較佳為透明性優異之氧化矽。為了提昇表面層之強度,較佳為使用無機粒子。
作為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球形、多面體、鱗片狀、不規則形狀等。其中,較佳為球狀。其原因在於:認為藉由設為球狀,抑制皺褶形成穩定劑造成之反射光之擴散,從而不易產生對比度之降低。
皺褶形成穩定劑之表面為了抑制光擴散,亦可藉由有機化合物被覆。
又,為了消光效果,關於平均粒徑以表面層之厚度之100%以下及30 μm以下之任意較小一方為上限的皺褶形成穩定劑,較佳為使用以其平均粒徑劃分之兩種皺褶形成穩定劑之至少任一種。具體而言,兩種皺褶形成穩定劑為平均粒徑1 μm以上、且以表面層之厚度之100%以下及30 μm以下之任意較小一方為上限的第1皺褶形成穩定劑、以及平均粒徑未達1 μm之第2皺褶形成穩定劑。若使用兩種皺褶形成穩定劑之至少任一者,則使皺褶之形成穩定,從而穩定地獲得優異之消光效果。
第1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平均粒徑為1 μm以上,且以表面層之厚度之100%以下及30 μm以下之任意較小一方為上限。為了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第1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3 μm以上,更佳為1.5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8 μm以上。又,相對於表面層之厚度,第1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平均粒徑較佳為表面層之厚度之90%以下,更佳為表面層之厚度之80%以下,進而較佳為表面層之厚度之70%以下。又,第1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平均粒徑之絕對值較佳為20 μm以下,更佳為1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8 μm以下,進而更佳為7 μm以下。第1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平均粒徑設為將相對於表面層之厚度之上限與絕對值之上限任意組合時的任意較小一方即可。例如,可將表面層之厚度之90%以下及20 μm以下之任意較小一方設為上限,亦可將表面層之厚度之90%以下及10 μm以下之任意較小一方設為上限。再者,表面層之厚度將於下文敍述。
又,第2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平均粒徑未達1 μm。為了穩定地形成皺褶,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第2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 nm以上,更佳為3 nm以上,進而較佳為5 nm以上。又,第2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平均粒徑較佳為900 nm以下,更佳為7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0 nm以下。若平均粒徑為可見光附近或其以下,則有利於減少表面層相對於可見光之內部霧度。
相對於聚合物100質量份,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含量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7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1.2質量份以上。若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含量為上述範圍,則能夠藉由皺褶形成穩定劑使皺褶穩定形成,從而穩定地提昇消光效果。又,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含量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相對於聚合物100質量份,較佳為25.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尤其較佳為7.5質量份以下,最佳為6.0質量份以下。若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含量為上述範圍,則能夠使硬化性組合物之塗佈性變好,且有效率地提昇消光效果。
於併用第1皺褶形成穩定劑與第2皺褶形成穩定劑之情形時,作為第1皺褶形成穩定劑及第2皺褶形成穩定劑各者之含量,只要合計之含量為上述範圍內便無特別限定。相對於聚合物100質量份,第2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含量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又,相對於聚合物100質量份,第2皺褶形成穩定劑之含量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尤其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下。又,作為第1皺褶形成穩定劑與第2皺褶形成穩定劑之調配比率,於將其等之合計量設為100質量份之情形時,第1皺褶形成穩定劑之調配量較佳為0.0質量份以上,0.9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0.10質量份以上,0.9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0.20質量份以上,0.80質量份以下,尤其較佳為0.30質量份以上,0.70質量份以下。
如上所述,作為皺褶形成穩定劑,可使用有機粒子、無機粒子,該等粒子之種類本身可包含先前亦用作消光劑者。消光劑為了藉由物理形狀所產生之光擴散效果使其本身表現出防眩效果及消光效果,必須大量使用。然而,於本發明中,如上所述,即便含量較少,也就是說,即便含量少於藉由物理形狀所產生之光擴散效果使其本身表現出消光效果所需的含量,與藉由消光劑獲得之效果相比,亦能夠獲得極其優異之消光效果。因此,可稱本發明之片材即便實質上不包含消光劑,藉由於表面穩定形成皺褶,與使用消光劑之情形時相比穩定地獲得了更加優異之消光效果。
(ii)光聚合起始劑及光聚合促進劑 於構成聚合物之各重複單元所使用之聚合性化合物為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之情形時,用於形成表面層之硬化性組合物可包含光聚合起始劑、光聚合促進劑等。
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例舉選自苯乙酮、二苯甲酮、α-羥烷基酮、米其勒酮、苯偶姻、苯偶醯二甲基縮酮、苯甲醯基苯甲酸酯、α-醯基肟酯、噻噸酮類等之1種以上。
又,光聚合促進劑能夠減輕硬化時空氣造成之聚合阻礙,加快硬化速度。作為光聚合促進劑,例如可例舉選自對二甲胺基苯甲酸異戊酯、對二甲胺基苯甲酸乙酯等之1種以上。
相對於聚合物100質量份,光聚合起始劑之含量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又,相對於聚合物100質量份,光聚合起始劑之含量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3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尤其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若光聚合起始劑之含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則有效率地獲得使用光聚合起始劑之效果。又,光聚合促進劑之含量與上述光聚合起始劑相同。
(iii)耐候劑 表面層例如可包含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等耐候劑。藉此,能夠對表面層賦予耐候性。作為紫外線吸收劑,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二苯甲酮系紫外線吸收劑、三嗪系紫外線吸收劑、羥基苯基三嗪系紫外線吸收劑等。作為光穩定劑,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哌啶癸二酸酯系光穩定劑等受阻胺系光穩定劑等。又,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亦可於分子中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乙烯基、烯丙基等具有乙烯性雙鍵之反應性官能基。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等耐候劑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複數種使用。
相對於聚合物100質量份,紫外線吸收劑之含量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上,尤其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上。又,相對於聚合物100質量份,紫外線吸收劑之含量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8.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份以下,尤其較佳為6.0質量份以下。紫外線吸收劑之含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則有效率地獲得使用紫外線吸收劑之效果。又,光穩定劑之含量與上述紫外線吸收劑相同。
(4)表面層 只要為能夠形成特定之表面形狀之厚度,則表面層之厚度便無特別限定,亦考慮到形成容易度等,通常為1 μm以上,較佳為2 μm以上,更佳為3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4 μm以上,尤其較佳為5 μm以上。又,表面層之厚度較佳為300 μm以下,更佳為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50 μm以下,尤其較佳為100 μm以下。表面層之厚度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表面形狀容易成為特定之表面形狀。
此處,於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拍攝片材之截面所得之圖像中,測定20個部位之厚度,將20個部位之值之平均值設為表面層之厚度。再者,SEM之加速電壓為3 kV,倍率根據厚度設定。又,其他層之厚度亦如此。
於本發明中之片材如下所述進而具有基材層之情形時,表面層相對於片材,可配置於局部,亦可配置於整面。其中,較佳為表面層配置於片材之整面。
(5)表面層之形成方法 表面層之形成方法較佳為具有:塗佈層形成步驟,其係於基材層之一面側塗佈硬化性組合物而形成塗佈層;及表面層形成步驟,其係藉由以游離輻射進行之照射處理使塗佈層,形成具有特定之表面形狀之表面層。
(i)塗佈層形成步驟 於塗佈層形成步驟中,作為硬化性組合物之塗佈方法,例如可例舉凹版印刷法、硬塗法、輥塗法、逆輥塗法、缺角輪塗佈法等公知方法。
塗佈層之厚度可與表面層之厚度相同。
又,於硬化性組合物含有溶劑之情形時,亦可於塗佈硬化性組合物後使溶劑乾燥。
(ii)表面層形成步驟 於表面層形成步驟中,藉由以游離輻射進行之照射處理使上述塗佈層硬化,形成具有特定之表面形狀之表面層。
作為照射處理,較佳為依序進行至少以下(1)及(2)之照射處理。 (1)100 nm以上且未達200 nm之第1波長光之照射處理 (2)以電子束及200 nm以上400 nm以下之第2波長光之至少一個進行之照射處理 藉由進行上述(1)及(2)之照射處理,表面形狀容易成為特定之表面形狀,進而容易提昇耐擦傷性。
藉由至少以上述(1)及(2)之照射處理進行照射,容易獲得特定之表面形狀的機制之詳細情況尚未明確,推測係藉由以下之機制獲得。
首先,認為當藉由上述(1)之低波長(短波長)之紫外線進行照射處理時,紫外線之能量僅滲透至表面部分,能量不會到達較其下層之部分,藉此僅使塗佈層之表面部分開始硬化,於是,僅表面產生硬化收縮,藉此形成皺褶結構。如此,認為藉由照射低波長(短波長)之紫外線,僅距塗佈層之表面固定厚度方向上發生硬化,於該狀態下形成皺褶結構。
繼而,藉由利用上述(2)之電子束及高波長(長波長)之200 nm以上400 nm以下之紫外線之至少一個進行照射處理,能夠於保持形成於塗佈層之表面之皺褶結構之狀態下,促進硬化進展較慢之表面附近部分至深度方向上較遠之深層部分之硬化。
藉由上述(1)之照射處理,亦能夠使塗佈層於厚度整體成為硬化物,從而成為表面層,但藉由進而組合上述(2)之照射處理,提昇了硬化狀態。認為其結果為,於表面層之表面表現出皺褶結構,容易獲得特定之表面形狀。進而,認為藉由於厚度整體成為硬化物、且提昇硬化狀態,亦提昇了耐擦傷性。
作為上述(1)之照射處理中採用之100 nm以上未達200 nm之第1波長光,例如較佳為Ar、Kr、Xe、Ne等稀有氣體、藉由F、Cl、I、Br等鹵素所形成之稀有氣體之鹵素化物等氣體、或藉由該等之混合氣體之放電而形成的激發狀態之二聚物、即包含來自準分子(excimer)之紫外線波長區域之光的「準分子光」。作為準分子光之波長及成為光源之準分子,例如較佳為可採用自Ar 2之準分子輻射之波長126 nm之光(以下,簡稱為例如「126 nm(Ar 2)」)、146 nm(Kr 2)、157 nm(F 2)、172 nm(Xe 2)、193 nm(ArF)等波長光。作為準分子光,自發發射光、藉由感應發射所得之高相干(可干涉性)雷射光均可使用,通常使用自發發射光即可。再者,放射該等光(紫外線)之放電燈亦稱為「準分子燈」。
準分子光之特徵可例舉:波峰單一,以及與通常之紫外線(例如自金屬鹵素燈、水銀燈等放射之紫外線)相比,波長之半值寬較窄。藉由使用此種準分子光,容易表現出皺褶結構。
出於與上述相同之理由,第1波長光之波長較佳為120 nm以上,更佳為140 nm以上,進而較佳為150 nm以上,進而更佳為155 nm以上。又,第1波長光之波長未達200 nm,尤其較佳為172 nm(Xe 2)。如此,亦可謂為了容易表現出皺褶結構,較佳為使用更低波長(短波長)之波長光,低波長(短波長)之紫外線(波長:280 nm以下)中,較佳為未達200 nm之區域之低波長(短波長)之紫外線。
第1波長光之累計光量較佳為1 mJ/cm 2以上,更佳為2 mJ/cm 2以上,進而較佳為5 mJ/cm 2以上。又,第1波長光之累計光量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考慮到減少照射第1波長光所需之燈數,以及提昇生產效率等生產性,第1波長光之累計光量較佳為1,000 mJ/cm 2以下,更佳為300 mJ/cm 2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mJ/cm 2以下,尤其較佳為10 mJ/cm 2以下。
紫外線照度較佳為1 mW/cm 2以上,更佳為5 mW/cm 2以上,進而較佳為10 mW/cm 2以上。又,紫外線照度較佳為10 W/cm 2以下,更佳為3 W/cm 2以下,進而較佳為1 W/cm 2以下。尤其考慮到生產性,紫外線照度較佳為500 mW/cm 2以下,更佳為300 mW/cm 2以下,進而較佳為150 mW/cm 2以下。
又,較佳為照射第1波長光時之氧濃度較低,較佳為1,000 ppm以下,更佳為750 ppm以下,進而較佳為500 ppm以下,尤其較佳為300 ppm以下。
於表面層形成步驟中,較佳為藉由上述(1)之100 nm以上未達200 nm之第1波長光進行照射處理後,藉由上述(2)電子束及200 nm以上400 nm以下之第2波長光之至少一個進行照射處理。
作為上述(2)之照射處理所採用之電子束之照射條件,只要使硬化性組合物硬化便無特別限定。電子束之加速電壓較佳為10 kV以上,更佳為30 kV以上,進而較佳為50 kV,進而更佳為75 kV以上。又,電子束之加速電壓較佳為300 kV以下,更佳為250 kV以下,進而較佳為200 kV以下。若電子束之加速電壓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容易於保持皺褶結構之形狀不變之狀態下成為硬化物。又,提昇耐擦傷性。又,出於與上述相同之理由,電子束之照射線量較佳為5 kGy以上,更佳為10 kGy以上,進而較佳為15 kGy以上。又,電子束之照射線量較佳為150 kGy以下,更佳為125 kGy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kGy以下。
作為電子束源,只要能夠發揮上述照射條件便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Cockcroft Walton型、Vande Graaff型、共振變壓器型、絕緣芯變壓器型、以及直線型、高頻高壓型、高頻型等各種電子束加速器。
上述(2)之照射處理所採用之200 nm以上400 nm以下之第2波長光例如可使用以超高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低壓水銀燈、碳弧燈、黑光螢光燈、金屬鹵素燈等為光源之紫外線照射裝置進行照射。又,亦可使用200 nm以上400 nm以下之準分子光、例如222 nm(KrCl)、247 nm(KrF)、308 nm(XeCl)等波長光。
作為上述(2)之照射處理所採用之第2波長光之波長,較佳為330 nm以上,390 nm以下。若第2波長光之波長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容易保持皺褶結構之形狀不變。又,亦提昇耐擦傷性。出於與上述相同之理由,紫外線照射裝置之輸出較佳為50 W/cm以上,更佳為100 W/cm以上。又,紫外線照射裝置之輸出較佳為300 W/cm以下,更佳為200 W/cm以下。又,照射速度較佳為1 r/min以上,更佳為3 r/min以上。又,照射速度較佳為50 r/min以下,更佳為10 r/min以下。
又,亦可於上述(1)及(2)之照射處理前,進行(3)用於預硬化之照射處理。藉由利用上述(3)之用於預硬化之照射處理使塗佈層整體預硬化,對硬化性組合物賦予適度之黏性。因此,能夠抑制藉由上述(1)之照射處理形成之皺褶結構之塌邊,使皺褶結構保持更良好之狀態。
上述(3)之用於預硬化之照射處理中採用之游離輻射之波長光例如為超過320 nm之波長光即可,可例舉較佳為超過320 nm且400 nm以下,更佳為385 nm以上400 nm以下之波長光(紫外線)。藉由於上述(3)之照射處理中使用上述波長光(紫外線),能夠有效率地進行塗佈層之整體預硬化。
上述(3)之照射處理中之紫外線照度較佳為0.01 W/cm 2以上,更佳為0.1 W/cm 2以上,進而較佳為0.3 W/cm 2以上。又,紫外線照度較佳為5 W/cm 2以下,更佳為3 W/cm 2以下,進而較佳為2 W/cm 2以下。若紫外線照度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塗佈層不會完全硬化,能夠有效率地行塗佈層之整體預硬化。
上述(3)之照射處理所採用之波長光例如可使用以超高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低壓水銀燈、碳弧燈、黑光螢光燈、金屬鹵素燈、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燈等作為光源之紫外線照射裝置進行照射。
如上,獲得具備特定之表面形狀之表面層。
2.其他層 本發明中之片材亦可具有表面層以外之其他層。作為其他層,例如可例舉基材層、透明性樹脂層、裝飾層、接著層、隔離層、底塗層等。本發明中之片材之層構成可視用途適當設計,亦可進而包含具有特定功能之其他層。
3.較佳之態樣 作為本發明中之片材之較佳之態樣,可例舉片材整體透明之第1態樣、及片材具有裝飾層之第2態樣。以下,對各態樣進行說明。
(1)片材之第1態樣 本態樣之片材中,片材整體透明。圖3及圖4係例示本態樣之片材之概略剖視圖。圖3所示之片材10A於厚度方向Dt上具有表面層1及基材層4。圖4所示之片材10A於厚度方向Dt上依序具有表面層1、透明性樹脂層5、基材層4及接著層6。於本態樣中,片材整體透明,因此不會損害被接著體之視認性及設計。
(a)層構成 以下,對本態樣之片材中之表面層以外之構成進行說明。
(i)基材層 本態樣之片材亦可於表面層之具有表面形狀的表面之相反側之面具有基材層。基材層係支持表面層之構件。藉由於基材層之一面配置表面層,能夠容易地形成表面層。又,藉由使片材具有基材,使機械強度、後續加工適性等各種性能提昇,因此提昇了作為片材之使用性。
於本態樣中,基材層透明。只要基材層之透明程度能使被接著體被視認即可,除無色透明以外,亦可為著色透明及半透明。即,於本說明書中,「透明」以為包括無色透明,亦包括著色透明及半透明。
基材層之全光線透過率例如較佳為90%以上,進而較佳為92%以上。
此處,可依照JIS K7361-1測定基材層之全光線透過率。
作為基材層,可使用透明樹脂基材、玻璃基材。基材層之種類根據片材之用途適當選擇。
作為構成透明樹脂基材之樹脂,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離子聚合物、各種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等烯烴樹脂;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氯乙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乙二醇-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共聚物、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等聚酯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等丙烯酸樹脂;尼龍6、尼龍66等為代表之聚醯胺樹脂;三乙酸纖維素、賽璐凡、賽璐珞等纖維素樹脂;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樹脂)等苯乙烯樹脂;聚乙烯醇、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碳酸酯樹脂、聚芳酯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等。該等樹脂可根據片材之用途等適當選擇。
基材層亦可視需要包含添加劑。作為添加劑,例如可例舉阻燃劑、潤滑劑、發泡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等。添加劑之含量只要處於不妨礙表面特性、加工特性等之範圍內便無特別限制,可根據要求特性等適當設定。其中,就提昇片材之耐候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等耐候劑。作為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與上述表面層所使用之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相同。
基材層可為單層,亦可為兩層以上之積層體。
基材層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10 μm以上300 μm以下,更佳為20 μm以上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40 μm以上100 μm以下。
為了提高與相接於基材層之層之密接性、例如與表面層之密接性、與透明性樹脂層之密接性、與接著層之密接性,基材層亦可實施表面處理。作為表面處理,例如可例舉氧化法、凹凸化法等物理表面處理、化學表面處理等。作為氧化法,例如可例舉電暈放電處理、鉻氧化處理、火焰處理、熱風處理、臭氧-紫外線處理法等。作為凹凸化法,例如可例舉噴砂法、溶劑處理法等。該等之表面處理係根據基材層之種類適當選擇,考慮到表面處理之效果及操作性等,通常較佳為電暈放電處理。
(ii)透明性樹脂層 本態樣之片材亦可於表面層與基材層之間具有透明性樹脂層。藉由透明性樹脂層,能夠提高片材之強度。
透明性樹脂層之透明程度能使被接著體被視認即可,除無色透明以外,亦可為著色透明及半透明。
作為透明性樹脂層之樹脂,例如可例舉聚烯烴系樹脂、聚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以下,亦稱為「ABS樹脂」)、丙烯酸樹脂、氯乙烯樹脂等。考慮到加工適性,其中較佳為聚烯烴系樹脂、氯乙烯樹脂。樹脂可單獨使用,或使用2種以上。
透明性樹脂層亦可視需要包含添加劑。作為添加劑,例如可例舉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等耐候劑。作為耐候劑,自上述者適當選擇使用即可。
考慮到加工適性等,透明性樹脂層之厚度較佳為20 μm以上150 μm以下,更佳為40 μm以上12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60 μm以上100 μm以下。
作為透明性樹脂層之形成方法,可例舉塗佈樹脂組合物之方法、藉由乾式層壓等積層樹脂膜之方法。
(iii)接著層 本態樣之片材亦可於基材層之與表面層相反之面側具有接著層。接著層係用以將片材貼附於被接著體之構件。
於本態樣中,接著層透明。接著層之透明程度能使被接著體被視認即可,除無色透明以外,亦可為著色透明及半透明。
作為用於接著層之接著劑,可例舉硬化型接著劑、感壓型接著劑等。具體而言,可例舉胺基甲酸酯系接著劑、丙烯酸系接著劑、環氧系接著劑、橡膠系接著劑等。又,作為接著層,亦可使用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學透明接著劑)或OCR(Optically Clear Resin,光學透明樹脂)等。
就高效地獲得所期望之接著力之觀點而言,接著層之厚度較佳為5 μm以上100 μm以下,更佳為10 μm以上75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μm以上50 μm以下。
作為接著層之形成方法,可例舉塗佈接著劑組合物之方法、藉由乾式層壓等積層接著膜之方法。
(iv)底塗層 為了提昇構成片材之複數個層之層間密接性,本態樣之片材亦可具有底塗層。例如,於片材具有基材層之情形時,底塗層可配置於表面層與基材層之間。又,於片材具有透明性樹脂層之情形時,底塗層可配置於透明性樹脂層與表面層之間。
底塗層主要包含黏合劑樹脂,亦可視需要包含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等添加劑。
作為黏合劑樹脂,可例舉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多元醇樹脂、丙烯酸樹脂、酯樹脂、醯胺樹脂、丁醛樹脂、苯乙烯樹脂、胺基甲酸酯-丙烯酸共聚物、聚碳酸酯系胺基甲酸酯-丙烯酸共聚物(來自於聚合物主鏈具有碳酸酯鍵、於末端、側鏈具有2個以上羥基之聚合物(聚碳酸酯多元醇)的胺基甲酸酯-丙烯酸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丙烯酸共聚物樹脂、氯化丙烯樹脂、硝化纖維素樹脂(nitrocellulose)、乙酸纖維素樹脂等。該等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複數種使用。
又,作為黏合劑樹脂,亦可為對上述樹脂添加異氰酸酯系硬化劑、環氧系硬化劑等硬化劑,使其交聯硬化而成的樹脂。例如,較佳為藉由異氰酸酯系硬化劑使丙烯酸多元醇樹脂等多元醇系樹脂交聯硬化而成的樹脂、更佳為藉由異氰酸酯系硬化劑使丙烯酸多元醇樹脂交聯硬化而成的樹脂。
底塗層之厚度較佳為0.5 μm以上,更佳為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2 μm以上。又,底塗層之厚度較佳為10 μm以下,更佳為8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6 μm以下。
作為底塗層之形成方法,可例舉塗佈樹脂組合物並視需要進行乾燥、硬化之方法。
(v)隔離層 本態樣之片材亦可於接著層之與基材層相反之側之面具有隔離層。隔離層係保護接著層之構件,於將片材貼附於被接著體時被剝離。作為隔離層,可使用先前公知者。
(b)片材之物性 本態樣之片材透明。具體而言,片材之全光線透過率較佳為85%以上,更佳為88%以上,進而較佳為90%以上。如此,藉由使全光線透過率較高,能夠成為透明性良好之片材。
再者,於片材具有隔離層之情形時,片材之全光線透過率係指除隔離層以外之片材之全光線透過率。
此處,可依照JIS K7361-1測定片材之全光線透過率。
(c)用途 本態樣之片材例如可用於防眩膜、保護膜、覆蓋片膜、各種功能性膜等。
(2)第2態樣 本態樣之片材具有裝飾層。圖5及圖6係例示本態樣之片材之概略剖視圖。圖5所示之片材10B於厚度方向Dt上依序具有表面層1、透明性樹脂層5、裝飾層7、基材層4、接著層6及隔離層8。圖6所示之片材10B於厚度方向Dt上具有表面層1及基材層4,基材層4兼作裝飾層7。
(a)層構成 以下,對本態樣之片材中表面層以外之構成進行說明。
(i)基材層 本態樣之片材亦可於表面層之具有表面形狀的表面之相反側之面具有基材層。基材層係支持表面層之構件。藉由於基材層之一面配置表面層,能夠容易地形成表面層。又,藉由使片材具有基材層,而提昇機械強度、後續加工適性、設計性等各種性能,因此提昇作為片材之使用性。
基材層並無特別限定,可例舉樹脂基材、玻璃基材、金屬基材、纖維基材等。基材層之種類根據片材之用途適當選擇。
作為用於樹脂基材之樹脂,可例舉各種合成樹脂、天然樹脂等。作為合成樹脂,可例舉熱塑性樹脂、硬化性樹脂。考慮到片材之製造適性、處理適性、後續加工適性等,較佳為熱塑性樹脂。
作為熱塑性樹脂,可例舉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離子聚合物、各種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等烯烴樹脂;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氯乙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乙二醇-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共聚物、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等聚酯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等丙烯酸樹脂;以尼龍6、尼龍66等為代表之聚醯胺樹脂;三乙酸纖維素、賽璐凡、賽璐珞等纖維素樹脂;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樹脂)等苯乙烯樹脂;聚乙烯醇、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碳酸酯樹脂、聚芳酯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等。
作為天然樹脂,可例舉天然橡膠、松脂、琥珀等。
又,作為硬化性樹脂,可例舉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等。
作為用於金屬基材之金屬,例如可例舉鋁或杜拉鋁等鋁合金;鐵或碳鋼、不鏽鋼等鐵合金;銅或黃銅、青銅等銅合金;金、銀、鉻、鎳、鈷、錫、鈦等。金屬基材亦可於表面具有鍍敷皮膜或陽極氧化皮膜。
作為用於纖維基材之纖維質材料,例如可例舉薄片紙、牛皮紙、高級紙、和紙、鈦紙、棉絨紙、硫酸紙、石蠟紙、羊皮紙、玻璃紙、壁紙用襯底紙、紙板、石膏板用原紙等紙;聚酯樹脂纖維、丙烯酸樹脂纖維、絹、棉、麻等蛋白質或纖維素系天然纖維、玻璃纖維、碳纖維等纖維所構成之織布或不織布等。纖維基材中可添加丙烯酸樹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三聚氰胺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等各種樹脂。於纖維基材為紙基材之情形時,能夠提昇紙基材之纖維間之強度、或紙基材與其他基材之層間強度。又,能夠抑制起毛。作為樹脂添加方法,可於抄紙後含浸樹脂,亦可於抄紙時內填樹脂。作為添加樹脂之紙基材,例如可例舉紙間強化紙、樹脂含浸紙等。
於纖維基材之情形時,較佳為於纖維基材之表面層側之面配置防透過用層樹脂層。作為用於浸透防止用樹脂層之樹脂,例如為2液硬化型胺基甲酸酯樹脂。防透過用層樹脂層可藉由塗佈等方法形成。
基材層亦可視需要含有添加劑。於樹脂基材之情形時,作為添加劑,例如可例舉無機充填劑、阻燃劑、潤滑劑、發泡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著色劑等。各種添加劑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複數種使用。添加劑之含量只要處於不妨礙表面特性、加工特性等之範圍內即可,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要求特性等適當設定。
為了提昇耐候性,上述添加劑中,較佳為使用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等耐候劑。作為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可使用與用於上述表面層者相同之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
基材層可為單層,亦可為兩層以上之積層體。於積層體之情形時,基材層可具有2層以上相同種類之基材,亦可具有2層以上不同種類之基材。
於本態樣中,基材層亦可兼作後述裝飾層。
基材層可為透明,亦可為不透明。於基材層不透明之情形時,基材層可作為裝飾層。
又,基材層可被著色。於基材層被著色之情形時,基材層可作為裝飾層。著色之態樣並無特別限定,可為透明著色,亦可為不透明著色(隱蔽著色),該等可任意選擇。
於基材層被著色之情形時,可含有著色劑。作為著色劑,例如可例舉鈦白等白色顏料、鐵黑、黃鉛、鈦黃、紅丹、鎘紅、群青、鈷藍等無機顏料;喹吖啶酮紅、異吲哚啉酮黃、酞菁藍、鎳-偶氮錯合物、甲亞胺偶氮系黑色顏料、苝系黑色顏料等有機顏料或染料;鋁、黃銅等包含鱗片狀箔片之金屬顏料;二氧化鈦被覆雲母、鹼性碳酸鉛等包含鱗片狀箔片之真珠光澤(pearl)顏料等。例如,於積層片材之被接著體之表面色相不均勻之情形時,若想隱蔽表面色相,提昇裝飾層之色調之穩定性,則使用白色顏料等無機顏料即可。
為了提高與相接於基材層之層之密接性、例如與裝飾層之密接性、與接著層之密接性,基材層亦可實施表面處理。表面處理與上述第1態樣之片材中之基材層相同。
又,於基材層為積層體之情形時,為了提昇與鄰接各層之接著性,亦可於各層間配置接著劑層或底塗層。
基材層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根據基材層之材料等適當選擇。於含有樹脂之基材層之情形時,基材層之厚度例如較佳為10 μm以上300 μm以下,更佳為20 μm以上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40 μm以上100 μm以下。又,於基材層為紙基材之情形時,基重通常較佳為20 g/m 2以上150 g/m 2以下,更佳為30 g/m 2以上100 g/m 2以下。
(ii)裝飾層 本態樣之片材亦可於表面層之具有特定表面形狀的表面之相反之面側,具有裝飾層。藉由裝飾層,能夠對片材賦予設計。裝飾層配置於表面層之具有特定表面形狀的表面之相反之面側即可,例如裝飾層可配置於基材層與表面層之間,又,如下所述,於片材具有透明性樹脂層之情形時,裝飾層亦可配置於基材層與透明性樹脂層之間。
作為裝飾層,例如可為著色層,亦可為圖樣層,亦可為金屬層。又,裝飾層亦可具有著色層與圖樣層。
著色層亦可為配置於片材之整面的所謂整體著色層。著色層可含有黏合劑樹脂及著色劑。著色層可藉由塗佈法形成。
作為圖樣層之圖樣(花紋),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木材板表面之年輪、導管槽等木理圖樣;大理石、花崗岩等石板表面之石理圖樣;布帛表面之布理圖樣;皮革表面之皮褶皺圖樣;幾何學花紋;文字;圖形;該等之組合等。
圖樣層可含有黏合劑樹脂及著色劑。圖樣層可藉由印刷法形成。
作為用於著色層及圖樣層之黏合劑樹脂,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多元醇樹脂、丙烯酸樹脂、酯樹脂、醯胺樹脂、丁醛樹脂、苯乙烯樹脂、胺基甲酸酯-丙烯酸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丙烯酸共聚物樹脂、氯化丙烯樹脂、硝化纖維素樹脂、乙酸纖維素樹脂等樹脂。又,可使用1液硬化型樹脂、伴隨有異氰酸酯化合物等硬化劑之2液硬化型樹脂等各種樹脂。
作為用於著色層及圖樣層之著色劑,可例舉顏料、染料。其中,著色劑較佳為隱蔽性及耐候性優異之顏料。關於顏料,可使用與上述基材層所使用之顏料相同者。相當於黏合劑樹脂100質量份,著色劑之含量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9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上8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上70質量份以下。
著色層及圖樣層亦可視需要含有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等耐候劑、體質顏料、穩定劑、可塑劑、硬化劑、觸媒等添加劑。
作為用於金屬層之金屬材料,例如可例舉鋁、鉻、錫、銦等。金屬層可藉由蒸鍍法形成。
裝飾層之厚度根據所期望之設計及裝飾層之種類適當選擇。於裝飾層具有著色層及圖樣層之至少任一者之情形時,考慮到隱蔽被接著體之底色且提昇設計性,裝飾層之厚度例如較佳為0.5 μm以上20 μm以下,更佳為1 μm以上1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2 μm以上5 μm以下。
(iii)透明性樹脂層 本態樣之片材亦可於表面層與與裝飾層之間具有透明性樹脂層。藉由透明性樹脂層,能夠提高片材之強度或保護裝飾層。
透明性樹脂層之透明程度能使裝飾層被視認即可,除無色透明以外,亦可為著色透明及半透明。
作為透明性樹脂層,與上述第1態樣之片材中之透明性樹脂層相同,此處省略說明。
(iv)接著層 本態樣之片材亦可於基材層之與裝飾層相反之面側具有接著層。接著層係用以將片材貼附於被接著體之構件。
接著層可為透明,亦可為不透明。
關於用於接著層之接著劑及接著層之厚度,與上述第1態樣之片材中之接著層相同。
(v)底塗層 為了提昇構成片材之複數個層之層間密接性,本態樣之片材亦可具有底塗層。作為底塗層,與上述第1態樣之片材中之底塗層相同。
(vi)隔離層 本態樣之片材亦可於接著層之與基材層相反之側之面具有隔離層。隔離層係保護接著層之構件,於將片材貼附於被接著體時被剝離。作為隔離層,與上述第1態樣之片材中之隔離層相同。
(b)用途 本態樣之片材例如可用於化妝片材、裝飾片材、人工皮革等。
B.物品 本發明中之物品具有2個實施方式。以下,分別對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I.物品之第1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之物品於表面具有上述片材。物品中,上述片材係以使具有上述表面層之上述表面形狀的表面處於觀察者側之方式配置。
圖7(a)係例示本實施方式之物品之概略剖視圖,係物品具有上述第1態樣之片材之例。圖7(a)所示之物品100A於表面具有第1態樣之片材10A。於物品100A中,片材10A經由片材10A之接著層6貼合於物品本體20。
於本實施方式之物品具有第1態樣之片材之情形時,第1態樣之片材透明,因此能視認物品本體。
圖7(b)係例示本實施方式之物品之概略剖視圖,係物品具有上述第2態樣之片材之例。圖7(b)所示之物品100B於表面具有第2態樣之片材10A。於物品100B中,片材10B經由片材10B之接著層14貼合於物品本體20。
於本實施方式之物品具有第2態樣之片材之情形時,第2態樣之片材具有裝飾層,因此能夠賦予設計性。
以下,對本實施方式之物品之各構成進行說明。
1.片材 本發明中之片材配置於物品之表面。片材係以使表面層之具有表面形狀的表面處於觀察者側之方式配置。
關於片材,與上述「A.片材」中記載之內容相同,因而此處省略說明。
2.物品 本實施方式之物品可用於室外,亦可用於室內。
於上述片材為第1態樣之片材之情形時,物品較佳為供人視認之視認對象物、或配置於觀察者與視認對象物之間之物品。作為成為視認對象物之物品,例如可例舉液晶顯示裝置、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裝置、LED顯示裝置等顯示裝置;道路標識、工程標識等標識;招牌;塗裝構件;化妝構件;車輛之儀錶板;時鐘等。此處,塗裝構件意為被塗裝之建材、傢俱等。又,化妝構件意為藉由化妝片材裝飾之建材、傢俱等。又,作為配置於觀察者與視認對象物之間之物品,例如可例舉櫥櫃、櫥窗、窗戶等。
又,於上述片材為第2態樣之片材之情形時,物品通常具有可裝飾之面。作為此種物品,例如可例舉牆壁、天花板、地板等建築物之內裝用構件;外壁、屋頂、簷頂、柵欄、外門等外裝用構件;窗框、門、扶手、壁腳板、線板、飾帶等建具或裝修構件;衣櫃、架子、書桌等一般傢俱;餐桌、料理台等廚房傢俱;廚房、廁所、浴室、洗漱台等用水場所使用之各種傢俱及構件;家電、OA(Office Automation,辦公室自動化)機器等之機殼等之表面化妝板;車輛之內裝或外裝用構件等。
物品中,配置片材之面例如可為平面,可為曲面,亦可為凹凸面。
II.物品之第2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之物品於表面具有表面層,上述表面層之觀察者側之表面具備具有皺褶結構表面形狀,上述表面形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為50 μm以下,上述表面層含有聚合物,上述聚合物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
圖8係表示本實施方式之物品之一例之概略剖視圖。圖8所示之物品100C於表面具有表面層1,表面層1之觀察者側之表面S1具備具有皺褶結構表面形狀。於物品100C中,於物品本體20之表面直接配置有表面層1。
以下,對本實施方式之物品之各構成進行說明。
1.表面層 作為本實施方式中之表面層,與上述「A.片材 1.表面層」中記載之內容相同,因而此處省略說明。
2.物品 作為本實施方式之物品,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之物品相同,因而此處省略說明。
C.化妝片材 本發明中之化妝片材具有上述片材。
本發明中之化妝片材具有上述片材,因此能夠兼具消光性及耐擦傷性。
作為化妝片材之構成,與上述「A.片材 3.較佳之態樣 (2)片材之第2態樣」所記載之內容相同,因而此處省略說明。
D.化妝材料 本發明中之化妝材料具有被接著體、及配置於上述被接著體之一面之上述化妝片材。於化妝材料中,上述化妝片材係以使具有上述表面層之上述表面形狀的表面處於觀察者側之方式配置。
作為化妝片材,與上述「C.化妝片材」所記載之內容相同,因而此處省略說明。
作為被接著體,可例舉各種素材之平板、曲面板等板材、圓柱、多角柱等立體形狀物品、片材等。例如可例舉杉木、柏木、松木、柳安木等各種木材所構成之木材單板、木材合板、集成材料、塑合板、MDF(中密度纖維板)等木質纖維板等板材、用作立體形狀物品等之木質構件;鐵、鋁、銅及包含1種以上該等金屬之合金等金屬所構成之板材、用作立體形狀物品或片材等之金屬構件;玻璃、陶磁器等陶瓷、石膏、水泥、ALC(輕量氣泡混凝土)、矽酸鈣系等非陶瓷窯業系材料所構成之板材、用作立體形狀物品等之窯業構件;丙烯酸樹脂、聚酯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丙烯等聚烯烴樹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樹脂、酚系樹脂、氯乙烯樹脂、纖維素樹脂、橡膠等樹脂所構成之板材、用作立體形狀物品及片材等之樹脂構件等。又,該等構件可單獨使用,或組合複數種使用。
又,作為被著材,具體而言可例舉牆壁、天花板、地板等建築物之內裝用構件;外壁、屋頂、簷頂、柵欄、外門等外裝用構件;窗框、門、扶手、壁腳板、線板、飾帶等建具或裝修構件;衣櫃、架子、書桌等一般傢俱;餐桌、料理台等廚房傢俱;廚房、廁所、浴室、洗漱台等用水場所使用之各種傢俱及構件;家電、OA機器等之機殼等之表面化妝板;車輛之內裝或外裝用構件等。
本發明中之化妝材料可用於室外,亦可用於室內。
E.硬化性組合物 本發明中之硬化性組合物係用於具備具有皺褶結構之表面形狀之表面層者,其含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聚合性化合物。
根據本發明中之硬化性組合物,如上述「A.片材」所記載,能夠兼具消光性及耐擦傷性。
以下,對本發明中之硬化性組合物之各構成進行說明。
1.第1聚合性化合物 第1聚合性化合物包含環狀結構。
作為第1聚合性化合物,與上述「A.化妝片材 1.表面層 (3)表面層之材料 (a)聚合物 (i)第1重複單元」所記載之內容相同,因而此處省略說明。
相對於硬化性組合物之固形物成分,第1聚合性化合物之含量例如為5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亦可為10質量%以上55質量%以下,亦可為15質量%以上50質量%以下。
又,第1聚合性化合物亦可進而包含聚氧伸烷基,兼作第2聚合性化合物。
於該情形時,硬化性組合物可含有包含環狀結構及聚氧伸烷基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亦可含有包含環狀結構及聚氧伸烷基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聚合性化合物,亦可含有包含環狀結構及聚氧伸烷基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及包含環狀結構且不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
於第1聚合性化合物兼作第2聚合性化合物之情形時,相對於硬化性組合物之固形物成分,第1聚合性化合物之含量例如為10質量%以上80質量%以下,亦可為15質量%以上75質量%以下,亦可為20質量%以上70質量%以下。
2.第2聚合性化合物 第2聚合性化合物包含聚氧伸烷基。
作為第2聚合性化合物,與上述「A.化妝片材 1.表面層 (3)表面層之材料 (a)聚合物 (ii)第2重複單元」所記載之內容相同,因而此處省略說明。
相對於硬化性組合物之固形物成分,第2聚合性化合物之含量例如為30質量%以上90質量%以下,亦可為35質量%以上85質量%以下,亦可為40質量%以上80質量%以下。
3.其他聚合性化合物 本發明中之硬化性組合物亦可含有第1聚合性化合物及聚合性化合物以外之其他聚合性化合物。作為其他聚合性化合物,與上述「A.化妝片材 1.表面層 (3)表面層之材料 (a)聚合物 (iv)其他重複單元」所記載之內容相同,因而此處省略說明。
相對於硬化性組合物之固形物成分,其他聚合性化合物之含量例如為30質量%以下,亦可為25質量%以下,亦可為20質量%以下。
4.其他成分 本發明中之硬化性組合物可含有亦可不含皺褶形成穩定劑。作為皺褶形成穩定劑,與上述「A.化妝片材 1.表面層 (3)表面層之材料 (b)其他成分」所記載之內容相同,因而此處省略說明。
又,於第1聚合性化合物及第2聚合性化合物為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之情形時,本發明中之硬化性組合物可包含光聚合起始劑、光聚合促進劑。作為光聚合起始劑、光聚合促進劑,與上述「A.化妝片材 1.表面層 (3)表面層之材料 (b)其他成分」所記載之內容相同,因而此處省略說明。
本發明中之硬化性組合物例如可包含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等耐候劑。作為耐候劑,與上述「A.化妝片材 1.表面層 (3)表面層之材料 (b)其他成分」所記載之內容相同,因而此處省略說明。
本發明中之硬化性組合物可含有亦可不含溶劑。其中,硬化性組合物較佳為不含溶劑之無溶劑。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上述實施方式為例示,具有與本發明中之專利申請範圍所記載之技術思想實質上相同之構成、產生同樣之作用效果者均包含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內。 [實施例]
[合成例1] 將包含由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所衍生之異氰尿酸酯環的聚異氰酸酯(東梭公司製造,Coronate HXLV)60.7質量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39.2質量份、對甲氧基苯酚0.06質量份、二丁基羥基甲苯0.32質量份混合,加熱至60℃。於內溫穩定於60℃後,添加四乙醯丙酮酸鋯0.06質量份。於四乙醯丙酮酸鋯之發熱穩定後,將溫度保持於90℃反應4小時,合成包含異氰尿酸酯環之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其後,藉由JIS K7301所規定之方法,求出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之異氰酸酯基含有率,確認異氰酸酯基含有率為0.1%以下。藉此,獲得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1。
[合成例2] 合成例1中,將聚異氰酸酯變更為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53.1質量份,將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量變更為46.9質量份,除此以外,按照與合成例1相同之步序,合成包含環己烷環之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其後,按照與合成例1相同之步序,確認異氰酸酯基含有率為0.1%以下。藉此,獲得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2。
[合成例3] 合成例1中,將聚異氰酸酯之量變更為39.9質量份,將丙烯酸2-羥基乙酯變更為環氧乙烷改性丙烯酸2-羥基乙酯(日油公司製造,Blemmer AE-200)60.1質量份,除此以外,按照與合成例1相同之步序,合成包含異氰尿酸酯環之環氧乙烷改性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其後,按照與合成例1相同之步序,確認異氰酸酯基含有率為0.1%以下。藉此,獲得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3。
[合成例4] 合成例1中,將聚異氰酸酯變更為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58.1質量份,將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量變更為41.9質量份,除此以外,按照與合成例1相同之步序,合成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其後,按照與合成例1相同之步序,確認異氰酸酯基含有率為0.1%以下。藉此,獲得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4。
[合成例5] 合成例1中,將聚異氰酸酯變更為二甲苯二異氰酸酯44.8質量份,將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量變為55.2質量份,除此以外,按照與合成例1相同之步序,合成包含苯環之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其後,按照與合成例1相同之步序,確認異氰酸酯基含有率為0.1%以下。藉此,獲得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5。
[實施例1] (1)硬化性組合物之製備 將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1 30質量份、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共榮社化學公司製造,Light acrylate 3EG-A)70質量份、光聚合起始劑(IGM公司製造,Omnirad TPO-L)2質量份混合,充分攪拌後獲得硬化性組合物。
(2)片材之作製 作為基材層,使用厚度140 μm之聚丙烯片材。於基材層之一面塗佈包含丙烯酸樹脂及胺基甲酸酯樹脂之樹脂組合物,形成厚度2 μm之底塗層。於底塗層上以乾燥時塗佈量5 g/m 2塗佈上述硬化性組合物,形成塗佈層。對於塗佈層,使用包含LED之UV照射裝置照射紫外線(LED-UV照射,波長395 nm,最大照度0.6 W/cm 2,累計光量30 mJ/cm 2),進行預硬化。繼而,使用準分子光照射裝置照射紫外線(準分子照射,波長172 nm(Xe 2),紫外線輸出密度30 m W/cm 2,累計光量30 mJ/cm 2,氮氣氛圍)。進而,照射電子束(加速電壓125 kV,照射線量50 kGy),形成表面層。
[實施例2~5及比較例1~3] 使用下述表1所示之組成之硬化性組合物,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片材。
再者,丙烯酸單體1為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共榮社化學公司製造,Light acrylate 3EG-A)。丙烯酸單體2為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共榮社化學公司製造,Light acrylate 1.6HX-A)。丙烯酸單體3為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日本化藥製造,KAYARAD DPHA)。
[評價] (1)表面形狀 依照JIS B0601:2013,具體而言藉由以下之方法測定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得片材之Rz(最大高度)及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對於任意10個部位之長方形(1024 μm×768 μm)之試料,使用形狀解析雷射顯微鏡(「VK-X150(控制部)/VK-X160(測定部)」,基恩士股份有限公司製),於對物透鏡:50倍、雷射波長:658 nm、測定模式:表面形狀模式、測定間距:0.13 μm、測定品質:高速模式之條件下進行測定。將任意10個部位之測定值之平均值設為Rz(最大高度)及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
又,根據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得片材之光學顯微鏡圖像,確認表面具有皺褶結構。
(2)60°光澤值 對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得片材,使用光澤計(BYK Gardner公司製造之「micro-gloss」),按照JIS K5600-4-7測定60°鏡面光澤度。
(3)霍夫曼刮痕試驗 對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得片材,進行霍夫曼刮痕試驗,對耐擦傷性進行評估。使用霍夫曼刮痕測試機(BYK Gardner公司製造之「Hoffman Scratch Hardness Tester」),設置成使刮痕刀相對於片材表面以45度之角度相接,以100 mm/sec之速度拖拽移動刮痕刀,摩擦表面。目視確認塗膜表面是否產生擦傷,若未產生擦傷則增加對刮痕刀施加之負重後再次進行試驗。於肉眼能夠確認產生擦傷時,將此時施加於刮痕刀之負重設為擦傷產生負重。
(4)耐候性 對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得片材,藉由金屬鹵素燈(MWOM)(Daipla Wintes公司製造之「Daipla Metal Weather」)進行加速耐候試驗。具體而言,於照度:65 m W/cm 2、黑面板溫度:63℃、槽內濕度:50%RH之條件下進行20小時紫外線照射後,於照度:0 m W/cm 2、槽內濕度:98%RH之條件下進行4小時冷凝,將以上步驟作為1個循環,實施反覆進行上述循環之試驗400小時。目視觀察試驗後之片材表面,按以下之基準評估。 A:無顯著外觀變化。 B:產生裂痕或剝離。
[表1]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比較例1 比較例2 實施例5 比較例3
組成 胺基甲酸酯低聚物1 30                   30
胺基甲酸酯低聚物2    30                  
胺基甲酸酯低聚物3       30 30    30      
胺基甲酸酯低聚物4             30         
胺基甲酸酯低聚物5                   30   
丙烯酸單體1 70 70 70    70    70   
丙烯酸單體2          70          70
丙烯酸單體3                70      
光聚合起始劑 2 2 2 2 2 2 2 2
RZ(μm) 5.9 4.8 6.5 5.1 5.2 2.7 3.8 2.9
RSm(μm) 30.8 30.1 27.1 35.2 30.8 54.1 34.5 52.5
60°光澤值 2.2 1.9 1.8 3.1 2.1 10.9 4.1 10.1
霍夫曼刮痕試驗 400 g 300 g 300 g 300 g 100 g 400 g 400 g 300 g
耐候性 A A A A A A B A
實施例1~5之片材,其等之RSm處於規定範圍內,表面層含有具有規定重複單元之聚合物,因此60°光澤值較小,消光效果優異,且耐擦傷性優異。另一方面,比較例1之片材,其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不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重複單元,因此耐擦傷性較差。又,比較例2之片材之RSm較大,因此60°光澤值較大,消光效果較低。又,比較例3之片材,其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不具有包含聚氧伸烷基之重複單元,因此RSm較大,60°光澤值較大,消光效果較低。
又,根據實施例1~4與實施例5之比較確認,於表面層所含有之聚合物具有包含脂環式烴環結構或異氰尿酸酯環之重複單元作為包含環狀結構之重複單元的情形時,耐候性亦優異。
本發明提供以下之發明。 [1] 一種片材,其係具有表面層者,且 上述表面層之一表面具備具有皺褶結構之表面形狀, 上述表面形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為50 μm以下, 上述表面層含有聚合物,上述聚合物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 [2] 如[1]中所述之片材,其中上述環狀結構為脂環式烴環結構或異氰尿酸酯環結構之至少任一者。 [3] 如[1]或[2]中所述之片材,其中上述第1重複單元係來自第1聚合性化合物之重複單元,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及上述環狀結構, 上述第2重複單元係來自第2聚合性化合物之重複單元,上述第2聚合性化合物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及上述聚氧伸烷基。 [4] 如[3]中所述之片材,其中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為聚合性低聚物,上述第2聚合性化合物為聚合性低聚物或聚合性單體之至少任一者。 [5] 如[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片材,其中上述第1重複單元進而包含上述聚氧伸烷基,上述第1重複單元兼作上述第2重複單元。 [6] 如[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片材,其中上述表面層含有皺褶形成穩定劑。 [7] 如[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片材,其中上述表面形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Rz(最大高度)為3 μm以上。 [8] 如[1]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片材,其於上述表面層之具有上述表面形狀的表面之相反側之面,具有基材層。 [9] 如[8]中所述之片材,其於上述表面層與上述基材層之間具有裝飾層。 [10] 如[8]或[9]中所述之片材,其於上述表面層與上述基材層之間具有透明性樹脂層。 [11] 一種物品,其於表面具有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片材。 [12] 一種化妝片材,其具有[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片材。 [13] 一種化妝材料,其具有被接著體、及配置於上述被接著體之一面之如[12]中所述之化妝片材。 [14] 一種硬化性組合物,其係用於具備具有皺褶結構之表面形狀之表面層者,且 其含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聚合性化合物。 [15] 如[14]中所述之硬化性組合物,其中上述環狀結構為脂環式烴環結構或異氰尿酸酯環結構之至少任一者。 [16] 如[14]或[15]中所述之硬化性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及上述環狀結構,上述第2聚合性化合物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及上述聚氧伸烷基。 [17] 如[14]至[16]中任一項所述之硬化性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為聚合性低聚物,上述第2聚合性化合物為聚合性低聚物或聚合性單體之至少任一者。 [18] 如[14]至[17]中任一項所述之硬化性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進而包含上述聚氧伸烷基,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兼作上述第2聚合性化合物。 [19] 如[14]至[18]中任一項所述之硬化性組合物,其含有皺褶形成穩定劑。
1:表面層 4:基材層 5:透明性樹脂層 6:接著層 7:裝飾層 8:隔離層 10:片材 10A:片材 10B:片材 20:物品本體 100A:物品 100B:物品 100C:物品 Dt:厚度方向 S1:表面
圖1係例示本發明中之片材之概略剖視圖。 圖2係本發明中之片材之表面層表面之顯微鏡圖像之一例。 圖3係例示本發明中之第1態樣之片材之概略剖視圖。 圖4係例示本發明中之第1態樣之片材之概略剖視圖。 圖5係例示本發明中之第2態樣之片材之概略剖視圖。 圖6係例示本發明中之第2態樣之片材之概略剖視圖。 圖7(a)、(b)係例示本發明中之第1實施方式之物品的概略剖視圖。 圖8係例示本發明中之第2實施方式之物品的概略剖視圖。
1:表面層
10:片材
S1:表面

Claims (19)

  1. 一種片材,其係具有表面層者,且 上述表面層之一表面具備具有皺褶結構之表面形狀, 上述表面形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RSm(曲線要素之平均長度)為50 μm以下, 上述表面層含有聚合物,上述聚合物具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重複單元、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重複單元。
  2. 如請求項1之片材,其中上述環狀結構為脂環式烴環結構或異氰尿酸酯環結構之至少任一者。
  3. 如請求項1之片材,其中上述第1重複單元係來自第1聚合性化合物之重複單元,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及上述環狀結構, 上述第2重複單元係來自第2聚合性化合物之重複單元,上述第2聚合性化合物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及上述聚氧伸烷基。
  4. 如請求項3之片材,其中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為聚合性低聚物,上述第2聚合性化合物為聚合性低聚物或聚合性單體之至少任一者。
  5. 如請求項1之片材,其中上述第1重複單元進而包含上述聚氧伸烷基,上述第1重複單元兼作上述第2重複單元。
  6. 如請求項1之片材,其中上述表面層含有皺褶形成穩定劑。
  7. 如請求項1之片材,其中上述表面形狀由JIS B0601:2013規定之Rz(最大高度)為3 μm以上。
  8. 如請求項1之片材,其於上述表面層之具有上述表面形狀的表面之相反側之面,具有基材層。
  9. 如請求項8之片材,其於上述表面層與上述基材層之間具有裝飾層。
  10. 如請求項8之片材,其於上述表面層與上述基材層之間具有透明性樹脂層。
  11. 一種物品,其於表面具有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片材。
  12. 一種化妝片材,其具有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片材。
  13. 一種化妝材料,其具有被接著體、及配置於上述被接著體之一面之如請求項12之化妝片材。
  14. 一種硬化性組合物,其係用於具備具有皺褶結構之表面形狀之表面層者,且 其含有包含環狀結構之第1聚合性化合物、及包含聚氧伸烷基之第2聚合性化合物。
  15. 如請求項14之硬化性組合物,其中上述環狀結構為脂環式烴環結構或異氰尿酸酯環結構之至少任一者。
  16. 如請求項14或15之硬化性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及上述環狀結構,上述第2聚合性化合物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及上述聚氧伸烷基。
  17. 如請求項14或15之硬化性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為聚合性低聚物,上述第2聚合性化合物為聚合性低聚物或聚合性單體之至少任一者。
  18. 如請求項14或15之硬化性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進而包含上述聚氧伸烷基,上述第1聚合性化合物兼作上述第2聚合性化合物。
  19. 如請求項14或15之硬化性組合物,其含有皺褶形成穩定劑。
TW112109014A 2022-03-11 2023-03-10 片材、物品、化妝片材、化妝材料及硬化性組合物 TW2024025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38397A JP2023132841A (ja) 2022-03-11 2022-03-11 シート、物品、化粧シート、化粧材、および硬化性組成物
JP2022-038397 2022-03-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2525A true TW202402525A (zh) 2024-01-16

Family

ID=87935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9014A TW202402525A (zh) 2022-03-11 2023-03-10 片材、物品、化妝片材、化妝材料及硬化性組合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2023132841A (zh)
TW (1) TW202402525A (zh)
WO (1) WO202317177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38878A (ja) * 2004-11-10 2006-06-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
JP7035396B2 (ja) * 2017-09-13 2022-03-15 Dic株式会社 床材用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組成物
JP2019167433A (ja) * 2018-03-23 2019-10-03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艶消し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艶消し積層フィルム等
JP7363034B2 (ja) * 2019-01-17 2023-10-1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硬化物
JP2021024177A (ja) * 2019-08-02 2021-02-22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積層体
KR102467560B1 (ko) * 2019-10-10 2022-11-17 (주)엘엑스하우시스 내오염성이 뛰어난 바닥재
JP2022008024A (ja) * 2020-03-31 2022-01-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艶消物品及び艶消物品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1773A1 (ja) 2023-09-14
JP7355183B2 (ja) 2023-10-03
JP2023133076A (ja) 2023-09-22
JP2023132841A (ja) 2023-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01105A1 (ja) 艶消物品及び艶消物品の製造方法
US20230364640A1 (en) Matte article
WO2022054644A1 (ja) 艶消物品
JP2022008024A (ja) 艶消物品及び艶消物品の製造方法
US20240165911A1 (en) Matte article
TW202402525A (zh) 片材、物品、化妝片材、化妝材料及硬化性組合物
CN109789679B (zh) 装饰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装饰材料
EP4316818A1 (en) Matte article
JP2023049868A (ja) 化粧シート及び化粧材
JP7342994B1 (ja) シート、物品、賦形用シート、転写シート、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WO2024071126A1 (ja) 化粧シートおよび化粧材
JP7215514B2 (ja) 艶消物品
US20240173744A1 (en) Matte article
JP2024052513A (ja) 化粧シートおよび化粧材
JP2022154615A (ja) 転写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化粧材の製造方法及び化粧材
JP2022149930A (ja) 転写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化粧材の製造方法
JP2022157494A (ja) 転写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化粧材の製造方法及び化粧材
JP2022154689A (ja) 転写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化粧材の製造方法及び化粧材
JP2022154680A (ja) 転写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化粧材の製造方法及び化粧材
JP2022154695A (ja) 転写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化粧材の製造方法及び化粧材
JP2023045596A (ja) 積層体
TW202342279A (zh) 裝飾材用之賦形片、裝飾材用之轉印片、裝飾材之製造方法
JP2023133283A (ja) 積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