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8277A - 灑水頭 - Google Patents

灑水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8277A
TW202348277A TW112110879A TW112110879A TW202348277A TW 202348277 A TW202348277 A TW 202348277A TW 112110879 A TW112110879 A TW 112110879A TW 112110879 A TW112110879 A TW 112110879A TW 202348277 A TW202348277 A TW 2023482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t
outer edge
deflector
slits
sprinkler he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0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千葉雅春
佐佐木義輝
伊藤一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千住撒水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千住撒水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千住撒水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8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827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7/00Control of fire-fighting equipment
    • A62C37/08Control of fire-fighting equipment comprising an outlet device containing a sensor, or itself being the sensor, i.e. self-contained sprinklers
    • A62C37/10Releasing means, e.g. electrically released
    • A62C37/11Releasing means, e.g. electrically released heat-sensitiv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增加插銷設置方向上的灑水量,而增加所有方向上的灑水量。包括:在導流板的噴嘴側的表面上設置凹部26,從支柱的周圍朝向導流板的外緣21b,相對導流板的噴嘴側的表面凹陷。在凹部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設置第一狹縫27,其開放端27c設置為鄰接凹部的外緣26b。複數個第二狹縫24的開放端24a沿著導流板的外緣設置,在與第一狹縫的寬度方向上設置凹部的一側相對的相反側,其封閉端24b設置為從閥蓋的外緣3a隔開。複數個第三狹縫28的開放端28a沿著導流板的外緣設置,在與第二狹縫的寬度方向上設置第一狹縫的一側相對的相反側,其封閉端28b設置為比第二狹縫更從閥蓋的外緣隔開。

Description

灑水頭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滅火用的灑水頭。
灑水頭在火災時自動地啟動噴水。噴嘴隨時都藉由閥門來關閉。上述閥門在下端藉由感熱作動部支持。結合在上述感熱作動部中的感熱元件藉由火災的熱作用,而感熱作動部藉此分解作動。上述閥門藉由感熱作動部被壓向噴嘴,當閥門從噴嘴離開時,藉此開放噴嘴。從噴嘴釋放的水衝擊在設置於噴嘴之軸的延長方向上的板狀導流板,使水朝四方飛散而撲滅火災。
沖洗型的灑水頭為上述灑水頭的一範例。沖洗型的灑水頭設置為,與供水管道連接的本體埋設在天花板中,只有感熱作動部的下方在室內側突出於天花板表面。導流板被接收在灑水頭內部。在火災時感熱作動部分解作動之後,導流板朝向室內移動一定距離。導流板藉由複數根插銷與本體連結。
從噴嘴釋放的水朝向導流板的中心側衝擊之後,以放射狀流動,從導流板的邊緣飛散。此時,在插銷的周圍,從導流板的中心朝向邊緣流動的水被插銷遮擋,在插銷的配置方向上的灑水量有減少的傾向。
所以,較少的插銷數量可以均一化灑水的型態。然而,若減少插銷數量,為了確保能承受水流量的強度,必須增加插銷的厚度。因此,隨著插銷變厚,對水流的影響變大,獲得均一的灑水型態變得更困難。
作為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方法,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在導流板的插銷周圍設置凹陷,且上述凹陷的底部形成在導流板的外圍。在專利文獻1的灑水頭中,藉由引導凹陷內部的水流,確保在插銷設置方向上流動的水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型公開H6-39030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的問題]
然而,為了提高火災的抑制效果,期望可以確保在插銷設置方向上流動的水量,同時增加灑水頭全方位方向的灑水量。
本揭露的目的在於提供,增加在支持灑水頭中的導流板之插銷的設置方向上的灑水量,同時增加所有方向上的灑水量之灑水頭。 [為解決問題的方式]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揭露提供以下的灑水頭。亦即,本揭露的一型態包括:具有釋放滅火流體的噴嘴之本體;關閉前述噴嘴之閥蓋;保持前述閥蓋對前述噴嘴的關閉狀態,且在分解作動時開放前述關閉狀態之感熱作動部;將從前述噴嘴釋放的前述滅火流體在前述噴嘴的軸交叉方向上向外飛散之圓盤狀的導流板;以及支持前述導流板之支柱。其中更包括:設置在前述導流板的前述噴嘴側的表面,從前述支柱的周圍朝向前述導流板的外緣,相對前述導流板的前述噴嘴側的表面形成凹陷之凹部;設置於前述凹部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其開放端設置為鄰接前述凹部的外緣之第一狹縫;其開放端沿著前述導流板的外緣設置,在與前述第一狹縫的寬度方向上設置前述凹部的一側相對的相反側,其封閉端設置為從前述閥蓋的外緣隔開之複數個第二狹縫;以及其開放端沿著前述導流板的外緣設置,在與前述第二狹縫的寬度方向上設置前述第一狹縫的一側相對的相反側,其封閉端設置為比前述第二狹縫更從前述閥蓋的外緣隔開之複數個第三狹縫。
根據本揭露的一型態,水流入凹部並被整流,在與凹部的外緣正交的方向上,大量的水飛散。並且,從第一狹縫飛散的水在假想線延伸的方向上飛散。因此,可增加插銷配置方向上的灑水量。此外,因為在導流板的外緣側進一步設置了複數個第二狹縫及複數個第三狹縫,可增加所有方向上的灑水量。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揭露,可增加在支持灑水頭中的導流板之插銷的配置方向上的灑水量,同時增加所有方向上的灑水量。
以下具體地說明本揭露的一型態。然而,此說明並非意欲於限制本揭露的範圍,而應理解為說明示例性的實施例。以下的說明並沒有不當地限制申請專利範圍,且並非在本實施例中說明的所有構造都是解決方式所必需的。
以下說明中使用的方向性用語「上」、「下」、「左」、「右」是為了方便說明,並非限制使用方法或使用態樣。在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的「第一」和接續「第一」的「第n」(n為整數)等用語是為了區別不同元件而使用的識別用語,並非表示特定的順序或優劣等。
以下說明中所使用的用語僅做為說明特定實施例的目的,並非意欲限定本揭露的範圍。根據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的一態樣之構成元件,除非上下文明確地記載為單數或複數,否則意欲為包含複數。用語「及/或」意指包括一或多個相關列舉元件的任何及全部的組合,並意欲包含上述組合。在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的用語「包括(includes)」、「包括(including)」、「包括、包含(comprises)」及/或「包括、包含(comprising)」是指示特徵、動作、元件、步驟的存在。然而,這些用語的使用方式並不排除存在或追加一或多個其他特徵、動作、元件、步驟及/或其組合。
關於本揭露的「灑水頭」之一實施例,參照第1圖至第6圖說明。灑水頭S具有本體1、導流板單元2、閥蓋3、感熱作動部4以及集熱器5。本實施例的灑水頭S設置為,與供水管道連接的本體1埋設在天花板中的沖洗型灑水頭。
本體1為中空筒狀,內部具有噴嘴11。噴嘴11為筒狀,在本體1的一端側與另一端側之間的筒軸方向(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延伸。並且,在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噴嘴11的「軸方向」稱為「筒軸方向」。在本體1的一端側,設置有與供水管道P連接的外螺紋12。本體1在另一端側具有往外側擴張的緣邊部13。在緣邊部13處,螺紋連接筒狀的框架14。
框架14設置於噴嘴11的出口端的外周側。在框架14內部的下端部(與框架14中與緣邊部13連接的一側相反側的端部)處,設置有向內周延伸的階段15。下述的感熱作動部4之桿件41被鎖定在此階段15處。
第3圖的導流板單元2構成為具有導流板21、作為支柱的插銷22以及導引環23。導流板單元2收容在框架14的內部。導流板21為圓板狀,在周緣(外緣)處具有複數個狹縫24、27、28。此些狹縫24、27、28如第4圖所示,設置為相對假想線Lx為對稱,假想線Lx通過插銷22的中心軸及導流板21的中心。
在本實施例中,沿著導流板21的外緣21b,設置了複數個各種形狀及大小相異的第一狹縫27、第二狹縫24及第三狹縫28。第一狹縫27設置於下述凹部26的寬度方向之兩側上,開放端27c設置為鄰接凹部26的外緣26b。並且,關於第一狹縫27的詳細構造將於下文描述。
第二狹縫24如第4圖所示,其開放端24a設置為沿著導流板21的外緣21b、在與第一狹縫27的寬度方向上設置凹部26的一側相對的相反側。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狹縫24相對於通過插銷22的中心軸及導流板21的中心之假想線Lx,在從導流板21的中心之45°、135°、225°及315°的方向上各設置兩個。此外,第二狹縫24的封閉端24b設置為從閥蓋3的外緣3a隔開,使狹縫的切口縮短。並且,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狹縫24的數量不限於相對於假想線Lx,在從導流板21的中心之45°、135°、225°及315°的方向上各設置兩個。亦即,第二狹縫24也可以在上述的各方向上設置複數個,也可以構成為在各方向上設置三個以上。此外,在本說明書中,相對於假想線Lx,從導流板21的中心之45°、135°、225°及315°的方向亦可記載為「45°方向」。
第三狹縫28的開放端28a設置為沿著導流板21的外緣21b、在與第二狹縫24的寬度方向上設置第一狹縫27的一側相對的相反側。在本實施例中,第三狹縫28相對於假想線Lx,在從導流板21的中心之72°至108°以及252°至288°的方向上各設置三個。此外,第三狹縫28的封閉端28b設置為從閥蓋3的外緣3a隔開,比第二狹縫24更縮短狹縫的切口。並且,在本實施例中,第三狹縫28的數量不限於相對於假想線Lx,在從導流板21的中心之72°至108°以及252°至288°的方向上各設置三個。亦即,第三狹縫28也可以在上述的各方向上設置複數個,也可以構成為在各方向上設置二個或四個以上。此外,在本說明書中,相對於假想線Lx,從導流板21的中心之72°至108°以及252°至288°的方向亦可記載為「72°方向」。
第二狹縫24及第三狹縫28為寬度從導流板21的中心側朝向外周側(外緣側)的開放端24a、開放端28a逐漸變寬的形狀(錐形)。錐形的角度較佳在20°至30°,以實現灑水性能。第二狹縫24及第三狹縫28的錐形可實質上增廣角度而增加灑水量。然而,若增廣錐形的角度而使導流板21的尖端尖銳化,會有降低導流板21在量產時模具之耐久性的可能。因此,在本實施例中,錐形的角度為25°,做為固定第二狹縫24及第三狹縫28的深度,所能達成最廣的錐形角度。
導流板21在板厚方向(本體1的筒軸方向)有一個貫通其中心的孔(中心孔)。在上述孔處,設置有可旋轉的閥蓋3。第二狹縫24及第三狹縫28的導流板21中心側的封閉端24b及封閉端28b分別設置為從閥蓋3的外緣3a隔開。在本實施例中,第三狹縫28的封閉端28b設置為比第二狹縫24更從閥蓋3的外緣3a隔開。亦即,第三狹縫28為切口比第二狹縫24更淺的狹縫。
在導流板21與導引環23之間設置有複數個插銷22。本實施例的灑水頭S具有兩個插銷22。插銷22在導流板21的周緣附近插入貫通於導流板21的板厚方向(本體1的筒軸方向)的孔21c(插銷插入孔)中。此外,插銷22配置為鄰接設置於導流板21的閥蓋3之外緣3a。插銷22的一端(導引環側端部)固定連接至圓環狀的導引環23,插銷22的另一端(導流板側端部)具有緣邊25。因此,導流板21可滑動地保持在導引環23與緣邊25之間。
在導流板21的噴嘴11側的平面21a處,從插銷22插入的孔21c周圍朝向導流板21的外緣21b,設置有凹部26,相對導流板21的噴嘴11側的平面21a在感熱作動部4側處形成凹陷。凹部26的底面26f與導流板21的一般平面,即平面21a之間的段差具有側壁26a。流入凹部26的水(滅火流體)藉由側壁26a整流,從凹部26的外緣26b飛散。凹部26的段差具有將從噴嘴11釋放的滅火流體引導至凹部26的功能。並且,在本實施例中,雖然將凹部26的底面26f呈現為從導流板21的平面21a凹陷且從下方突出的形狀,舉例來說,亦可藉由將形成導流板21的金屬材料粉碎來形成凹部。在此情況下,在導流板21的板厚方向的凹部(凹部的底面部分)的板厚形成為比凹部周邊部分的板厚更薄。
凹部26的外緣26b配置為比第5圖以虛線顯示之導流板21的假想外周緣更內側,形成為直線狀。因此,水在與直線狀外緣26b正交的方向上大量飛散。此外,因為凹部26的直線狀外緣26b配置為比導流板21的假想外周緣更內側,從凹部26飛散的水之飛行距離比從導流板21的外緣飛散的水之飛行距離更短。因此,水可以散布在離灑水頭S所設置的地點距離很近的範圍內。另一方面,凹部26的內緣26d配置為與閥蓋3的外緣3a重疊。並且,在本實施例中,凹部26的外緣26b雖然形成為直線狀,只要外緣26b的構造配置為比導流板21的假想外周緣更內側,外緣26b的形狀不限於直線狀。
如第5圖所示,凹部26的寬度W較佳構成為插銷22之直徑D的1.2至1.5倍。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為約1.3倍。藉此,插銷22與凹部26的側壁26a之間具有狹窄部26e,可提高水通過狹窄部26e的流速。
在凹部26寬度方向的兩側,設置有第一狹縫27。如第5圖所示,第一狹縫27的開放端27c設置為鄰接凹部26的外緣26b。第一狹縫27具有位於插銷22側的第一邊緣27a以及與第一邊緣27a相對的第二邊緣27b。第一邊緣27a沿著鄰接的凹部26之側壁26a形成,形成為平行於假想線Lx。另一方面,第二邊緣27b形成為從第一狹縫27的封閉端側朝向開放端側靠近第一邊緣27a。換句話說,第二邊緣27b相對假想線Lx傾斜,第二邊緣27b形成為與在第一狹縫27的開放端27c之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線Lx交叉。
也就是說,每一第一狹縫27的第二邊緣27b相對假想線Lx傾斜,因此,當在第一狹縫27的開放端27c之方向上延伸時,第二邊緣27b與假想線Lx交叉。因此,因為第一狹縫27的狹縫寬度隨著朝向導流板21的外緣而變窄,提高流入的水之流速,並使從第一狹縫27飛散的水在插銷22的配置方向上向假想線Lx延伸的方向飛散。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因為第一狹縫27設置於凹部26寬度方向的兩側,可增加插銷22的配置方向上的灑水量。
流入第一狹縫27的水沿著第二邊緣27b流動,然後水在相對於連接開放端27c的直線垂直的方向上流動,藉此向著插銷22的背部的假想線Lx之延伸部分流動。此外,若前述凹部26的外緣26b與第一狹縫27之間的角度缺乏斜度而設置斜面26c,則促使流經第一狹縫27的水藉著斜面26c朝假想線Lx的方向流動。
如第5圖所示,第一狹縫27的封閉端27d配置為從閥蓋3的外緣3a隔開。詳細而言,將假想線Lx旋轉90度而成假想線Ly,以導流板21的中心做為起點,從假想線Ly到插銷22的外周之長度L1與從假想線Ly到第一狹縫27的封閉端之長度L2構成為大約等長。在第一狹縫27較淺,存在長度L1小於長度L2之關係的情況下,則在離插銷22背面方向的頭部較遠的位置灑水。另一方面,在第一狹縫27較深,存在長度L1小於長度L2之關係的情況下,則在離插銷22背面方向的頭部過近的位置灑水。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為長度L1大約等於長度L2,以便在適當靠近插銷22背面方向的頭部之所需適當位置灑水。
導引環23固定連接在如前述插銷22的一端。導引環23的外徑小於框架14的內徑,且大於階段15的內徑。因此,導引環23構成為在藉由感熱作動部4的作動而脫落之後,被鎖定於階段15。
在導引環23的外緣設置有臂部23a。臂部23a設置為平行於插銷22,配置為鄰接插銷22。具體而言,臂部23a配置在圖未示的假想平面上,此假想平面與假想線Lx及噴嘴11的軸交叉。臂部23a的長度短於插銷22的長度。臂部23a收容在形成於框架14的階段15之溝槽15a中。溝槽15a平行於噴嘴11的軸,在導引環23在框架14內滑動時起到引導作用。
此外,在噴嘴11開放且釋放水時,藉由溝槽15a來保持臂部23a的側面。藉此,即使水流不安定,導流板21的平面21a也能相對噴嘴11的中心軸垂直,可防止導流板21震動。此外,因為臂部23a收容在溝槽15a中,可阻止導引環23及導流板21向周方向的移動。如第2圖所示,以噴嘴11的軸為中心,溝槽15a設置於從桿件41與階段15接合的位置開始旋轉90°的位置。
閥蓋3形成為具有在噴嘴11側處突起的圓盤狀。閥蓋3與桿件41之間設置有板狀的鞍座31。閥蓋3藉由桿件41與階段15接合,且透過鞍座31按壓而保持在噴嘴11的出口位置,藉此,閉塞噴嘴11的出口端。
在閥蓋3與噴嘴11的出口端之間設置有密封部件32。密封部件32例如由氟樹脂構成。在本實施例中,密封部件32設置於噴嘴11的出口端,但密封部件32也可設置在閥蓋3。在此狀態下,設置為承載有閥蓋3之型態的導流板21配置在框架14內接近導引環23位置。在導引環23與緣邊部13之間設置有附接的彈簧33。然後,在感熱作動部4作動時,彈簧33促使導引環23、導流板21及閥蓋3從框架14向外部移動。並且,彈簧33的荷重低於將閥蓋3按壓在噴嘴11出口端的荷重。
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閥蓋3具有與噴嘴11出口端接觸的環狀平面部34a、設置於平面部34a內側且突出於噴嘴11內部側的內側凸部34b以及在與內側凸部34b相反側的方向上突出的外側凸部34c。在平面部34a的外緣處形成有從內側凸部34b側的面朝向外緣的斜面34d。在灑水頭作動時,從噴嘴11釋放的水衝擊平面部34a、內側凸部34b及斜面34d的形狀且流過其表面,影響灑水型態。
閥蓋3的外緣3a配置為與凹部26的內緣26d重疊。藉此,水在閥蓋3的斜面34d上流動且流入凹部26而不減低其強度。此外,閥蓋3的外緣3a配置為與第二狹縫24的封閉端24b及第三狹縫28的封閉端28b隔開。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插銷22配置為鄰接閥蓋3的外緣3a。具體而言,在此配置中,在感熱作動部4作動時,導流板21沿著插銷22滑動,因此配置為閥蓋3的外緣3a與插銷22靠近,閥蓋3與插銷22之間僅有少許間隙的狀態。因此,藉由插銷22與閥蓋3的外緣3a靠近的配置,從噴嘴11釋放的水直接從閥蓋3流入設置插銷22的凹部26,因此在保持水的強度的狀態下從凹部26的外緣26b飛散。
第1圖及第2圖、第6圖所示的感熱作動部4構成為具有一對桿件41、支持板42、平衡件43、固定螺栓44、圓柱件45、柱塞46以及可熔合金47。感熱作動部4的構成中之已知部分例如由專利文獻日本發明公開2005-27929號公報等所記載。
圓柱件45形成為有底的圓筒狀,從其底面有外螺紋突出。在圓柱件45的內部,填充有可熔合金47。進一步地,可熔合金47的上方(也就是與圓柱件45的底面相對的一側)放置有柱塞46。藉由此些構件構成感熱作動部4的感熱元件。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在外螺紋處連接集熱器5。藉此,集熱器5以從本體1下端突出的方式保持在本體1上。
集熱器5呈碗狀,在中心處安裝有螺帽51。螺帽51與圓柱件45的外螺紋45a螺旋接合。螺帽51形成為在集熱器5側的端部直徑較大,圓柱件45側的直徑較小。藉此,在螺帽51的中間處,形成有階段54。在將螺帽51與圓柱件45連接之後,在螺帽51與外螺紋45a的螺旋接合部處,流入的接著劑固化。
螺帽51在集熱器5側的端部處與圓柱件45的底面直接接觸。螺帽51在集熱器5側的端部具有比圓柱件45側的端部更大的直徑。藉此,集熱器5與螺帽51的接觸面積增大,因此獲得集熱器5與螺帽51穩定的接合強度。進一步地,因為集熱器5與螺帽51的接觸面積比圓柱件側的端部更大,集熱器5吸收的熱量可更有效率地傳遞至螺帽51。
螺帽51端部的外徑構成為小於或等於圓柱件45底面的直徑。螺帽51端部的外徑較佳地構成為小於或等於圓柱件45的內徑。藉此,集熱器5吸收的熱例如,透過螺帽51及圓柱件45的底面傳遞至可熔合金47,而不需經由圓柱件45的側面,抑制熱在傳遞時的損失。
集熱器5在側面形成複數個開口55。開口55各自等長且等間隔,配置在集熱器5側面的整個周長上。在第1圖所示的實施例中,設置有六個開口55。開口55的數量多於桿件41的數量。開口55藉由具有一定程度的尺寸,可提升氣流通過集熱器5的效率。具體而言,開口55的高度為2至5毫米,開口55的寬度為8至12毫米。藉由如此的構造,被火災加熱的氣流從開口55流入集熱器5的內部,因此集熱器5也可從內側吸收熱。
飾板E構成為具有盤部E1以及筒部E2,盤部E1覆蓋天花板C與灑水頭S之間的孔H,筒部E2從盤部E1的內緣延伸且接合框架14。盤部E1構成為從筒部E2的下端向外增廣的外周緣可能接觸天花板面C1。
接下來,利用圖式說明關於本揭露的灑水頭的性能測試及測試結果。第7圖(A)、(B)為本揭露的灑水頭之灑水分布測試的說明圖。第8圖為本揭露的灑水頭之欄式(crib)火災測試的說明圖。第9圖(A)、(B)為本揭露的灑水頭之欄式火災測試的測試結果說明圖。第10圖(A)、(B)為本揭露的灑水頭之灑水分布測試的測試結果說明圖。第11圖為本揭露的灑水頭之灑水分布測試的其他測試結果說明圖。並且,在第9圖(A)、(B)、第10圖(A)、(B)及第11圖中,來自各狹縫的灑水區域以虛線表示。
做為本揭露的灑水頭S之性能測試,進行水取樣分布測試以及欄式火災測試。在水取樣分布測試中,水從灑水頭S實際地灑水至在一平方英尺內取樣水的四行四列總共16個水取樣器單元60,並進行每一水取樣器的平均水取樣量之測定。具體而言,如第7圖(A)所示,四個灑水頭S以10英尺的間隔配置在水取樣器單元60四個角落外側,且如第7圖(B)所示,六個灑水頭S以與四個角落橫向的中間10英尺的間隔配置在水取樣器單元60四個角落外側,以這樣的情況進行水取樣測試。另一方面,在欄式火災測試中,如第8圖所示,燃燒四平方英尺的柵欄70,柵欄70四個角落的外側以10英尺的間隔配置四個灑水頭S,以此進行實際的滅火作業,確認抑制火災的效果。
在欄式火災測試中做為比較例的導流板21’,如第9圖(A)所示,在45°方向上僅設置一個小錐狀角度、深切口的狹縫做為狹縫24’。因此,從45°方向的狹縫24’之灑水區域僅限定於柵欄70對角線上的周邊區域,所以無法藉由向柵欄70全區域的灑水而充分地執行火災的抑制。此外,在比較例中,因為一個狹縫24’的切口較深,使更多的水流至此狹縫24’。因此,減少向第一狹縫27’的灑水量,且無法確保朝插銷方向充分的灑水量。如此一來,由比較例的欄式火災測試的測試結果,了解到需要提高柵欄70全區域的火災抑制效果。
與此相對地,如第9圖(B)所示,本實施例的導流板21在45°方向上設置兩個第二狹縫24,其狹縫的切口較淺,且比起比較例的狹縫24’有較廣的錐狀。因此,從第二狹縫24之灑水的飛散距離延長,可從導流板21的45°方向更廣範圍地灑水。
此外,在本實施例的導流板21中,因為第二狹縫24比起比較例的狹縫24’之狹縫切口更淺,單一狹縫的大小變小。因此,流至一個第二狹縫24的水量減少,從而不會減少來自第一狹縫27的灑水量,可確保朝插銷方向充分的灑水量。
進一步地,即使每個第二狹縫24構成為比狹縫24’更小,因為在45°方向上設置兩個第二狹縫24,仍可確保較廣範圍的可能灑水量。因此,藉由在導流板21的45°方向上設置兩個狹縫切口較淺的錐狀第二狹縫24,可增加向導流板21的45°方向的灑水量,而可擴大灑水區域,從而瞭解到可獲得柵欄70全面的火災抑制效果。
另一方面,由水取樣分布測試的測試結果可見,在做為比較例的導流板21’,與凹部26’並排的第一狹縫27’構成為較平行的小錐狀角度。因此,如第10圖(A)所示,設置於水取樣器單元60之前側角落的水取樣器之平均水取樣量較多,水取樣器單元60之中心側的水取樣器之平均水取樣量較少。亦即,由水取樣分布測試的測試結果可知,當與凹部26’並排的第一狹縫27’構成為平行時,需要確保插銷22方向上充分的灑水量。
與此相對地,如第10圖(B)所示,在本實施例的導流板21中,第一狹縫27的寬度構成為從導流板21的中心側向外緣側逐漸變窄。因此,從第一狹縫27的灑出的水朝向水取樣器單元60的中心側,使在水取樣器單元60中心側的水取樣器的平均水取樣量可增加。因此,藉由在凹部26的兩側設置其狹縫寬度從導流板21的中心側向外緣側逐漸變窄的第一狹縫27,可增加插銷22方向的灑水量,包含插銷22的背側。
此外,由灑水分布測試的其他測試結果可見,如第11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在從導流板21的中心之72°至108°的方向上設置狹縫切口更淺的錐狀的三個第三狹縫28。因此,可增加水取樣器單元60四個角落前側的水取樣器的平均水取樣量。因此,藉由在從導流板21的中心之72°至108°的方向上設置三個錐狀的淺的第三狹縫28,可增加向水取樣器單元60四個角落的水取樣器的灑水量。進一步地,因為第三狹縫28構成為比起第二狹縫24切口更淺的狹縫,可灑水到更遠的地方,可擴大灑水區域。
由這些性能測試的結果,在本實施例中,藉由在導流板21的插銷22設置方向上設置凹部26及其兩側的第一狹縫27,可增加向導流板21的插銷方向的灑水量。此外,藉由在導流板21的45°方向上設置複數個向外緣側擴大的錐狀的第二狹縫24,可增加從導流板21的45°方向的灑水量,而可擴大灑水區域。進一步地,藉由在導流板21的72°方向(72°至108°的方向)上設置複數個向外緣側擴大的錐狀的第三狹縫28,使從導流板21的72°方向灑水的飛散距離變大,而可增加向滅火目標的四個角落之灑水量。亦即,在本實施例中,藉由在導流板21設置凹部26、第一狹縫27、第二狹縫24以及第三狹縫28,可增加向的插銷22方向的灑水量,而可增加灑水頭S所有方向上的灑水量,進而可提高火災的抑制效果。
接下來,利用圖式說明關於在火災時,根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之灑水頭S的作動過程。第12圖圖式本揭露的灑水頭在灑水時的狀態。
如前述的第1圖所示,灑水頭S是以本體1與供水管道P螺紋連接,集熱器5從天花板C向室內側露出的狀態來設置。在天花板C形成孔H,灑水頭S可通過孔H而插入至室內側,為了覆蓋孔H而設置飾板E。
當火災發生時,火災的熱將室內的空氣加熱,產生上升氣流,使變暖的空氣積聚在天花板C下。此上升氣流做為動力,空氣沿著飾板E的盤部E1流動,流入位於筒部E2與集熱器5之間的間隙部E3。進一步地,氣流通過開口55,到達集熱器5的內部。此氣流的熱從集熱器5、螺帽51、圓柱件45的表面被吸收,且傳遞至可熔合金47,促進可熔合金47的熔融。
當可熔合金47熔融時,柱塞46向圓柱件45的底面方向移動,使平衡件43與桿件41的接合鬆動,使桿件41的下端旋轉而從平衡件43脫離。桿件41進一步旋轉而從框架14的階段15脫落。進一步地,載置於桿件41的鞍座31以及閥蓋3也從框架14的外部脫落。
組裝有閥蓋3的導流板單元2在框架14內滑動而向階段15的方向移動,從而使導引環23的外緣側藉由彈簧33的作用而與階段15接合。如第12圖所示,導流板21以及閥蓋3沿著插銷22向圖面的下方移動,而在緣邊25被鎖定。藉此,導流板21以及閥蓋3藉由插銷22吊掛在框架14的下方。當閥蓋3遠離噴嘴11的出口端時,供水管道P內的水從噴嘴11釋放,衝擊閥蓋3及導流板21。
衝擊閥蓋3的水流過其表面,通過導流板21的表面,向地面飛散。流過插銷22周圍的水從閥蓋3的外緣3a側的斜面34d流入凹部26而不經過導流板21的表面。流入凹部26的水通過插銷22與凹部26的側壁26a之間的狹窄部26e時,提升流速且同時藉由側壁26a整流,且從凹部26的外緣26b飛散。此時,水在相對凹部26的直線狀外緣26b正交的方向上飛散,此飛散距離散布在比起從導流板21的外緣21b飛散的水距離灑水頭S更近的位置。此外,通過鄰接於凹部26之第一狹縫27的水增加流速,在假想線Lx延伸的方向上流動,增加插銷22背部的灑水量。
如此一來,在本實施例中,從導流板21中的插銷22周圍向外緣21b設置凹部26,且在凹部26寬度方向的兩側設置第一狹縫27。藉由導流板21如此的構造,可增加向插銷22配置方向的灑水量。尤其,第一狹縫27的間隔越窄,灑出的水在插銷22左右兩邊分開的角度越小,增加向插銷22方向的灑水量。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將凹部26的寬度保持在最小,使第一狹縫27互相靠近的狀態。
另一方面,從閥蓋3流至第二狹縫24的水散布在靠近灑水頭S所設置位置之範圍的地面上。如前述,第二狹縫24呈寬度向著開放端24a逐漸擴大的錐狀。因此,流至第二狹縫24的水沿著錐形一邊擴散一邊飛散。藉此,靠近灑水頭S之範圍的灑水量增加,進一步達成減少灑水量偏差的灑水型態。另一方面,從導流板21的外緣21b飛散至地面的水散布在遠離灑水頭S所設置位置之範圍的地面上。
根據上述,衝擊導流板21的水相對地面不偏移地向各個方向飛散,抑制及壓制火災。尤其,在本實施例中,導流板21在具有插銷22的方向上設置凹部26,在凹部26的兩側設置第一狹縫27,以及各自設置複數個淺的第二狹縫24及第三狹縫28,具有朝向導流板21的外緣側加寬的錐狀。因此,可增加支持導流板21的插銷22所設置方向上的灑水量,因為增加灑水頭S所有方向上的灑水量,可提高火災的抑制效果。
以下描述上文未說明的本揭露的效果。
第二狹縫24配置為其封閉端24b從閥蓋3的外緣3a隔開,因此流經閥蓋3表面的水從斜面34d流至導流板21的平面21a,再流入第二狹縫24。進一步地,閥蓋3的內側凸部34b的高度增加越多,從第二狹縫24飛散的水越散布在靠近灑水頭S的位置。相較於從與導流板21相反的平面部34a背面至平面部34a的高度,從平面部34a至內側凸部34b的頂部之高度較佳為2至3倍。在本實施例中,較佳構成為2.5至2.8倍。
此外,因為外緣26b配置比導流板21的假想外周圓更內側,從凹部26的外緣26b飛散的水散布在靠近灑水頭S的位置。另一方面,若外緣26b的位置靠近導流板21的外周徑,水可散布至更遠的位置。
透過組合上文所述之構造,可增加靠近灑水頭S位置的灑水量。
並且,雖然關於本揭露的各實施例已如上文所述詳細地說明,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容易地理解,可能有多種變化而不實質上超出本揭露的新穎揭露及效果。因此,如此的變化實施例全數皆包含在本揭露的範圍內。
舉例來說,在說明書或圖式中,至少提及一次的用語與其更廣義或同義的不同用語可一起由說明書或圖式中任何一處中不同的用語取代。此外,灑水頭和導流板的構造及操作也不限於本揭露中說明的內容,可能實現各種變化。
1:本體 2:導流板單元 3:閥蓋 3a:外緣 4:感熱作動部 5:集熱器 11:噴嘴 12:外螺紋 13:緣邊部 14:框架 15:階段 15a:溝槽 21:導流板 21’:導流板 21a:平面 21b:外緣 21c:孔(插銷插入孔) 22:插銷(支柱) 23:導引環 23a:臂部 24:第二狹縫(狹縫) 24’:狹縫 24a:開放端 24b:封閉端 25:緣邊 26:凹部 26a:側壁 26b:外緣 26c:斜面 26d:內緣 26e:狹窄部 26f:底面 27:第一狹縫(狹縫) 27a:第一邊緣 27b:第二邊緣 27c:開放端 27d:封閉端 28:第三狹縫(狹縫) 28a:開放端 28b:封閉端 31:鞍座 32:密封部件 33:彈簧 34a:平面部 34b:內側凸部 34c:外側凸部 34d:斜面 41:桿件 42:支持板 43:平衡件 44:固定螺栓 45:圓柱件 45a:外螺紋 46:柱塞 47:可熔合金 51:螺帽 54:階段 55:開口 60:水取樣器單元 70:柵欄 C:天花板 C1:天花板面 D:直徑 E:飾板 E1:盤部 E2:筒部 E3:間隙部 H:孔 L1:長度 L2:長度 Lx:假想線 Ly:假想線 P:供水管道 S:灑水頭 W:寬度
第1圖為本揭露的灑水頭之剖面圖。 第2圖為第1圖所示II-II線段之剖面圖。 第3圖為導流板單元的立體圖。 第4圖為導流板的俯視圖。 第5圖為第3圖中插銷(支柱)附近的放大圖。 第6圖為感熱作動部的立體爆炸視圖。 第7圖中,(A)、(B)為本揭露的灑水頭之灑水分布測試的說明圖。 第8圖為本揭露的灑水頭之欄式(crib)火災測試的說明圖。 第9圖中,(A)、(B)為本揭露的灑水頭之欄式火災測試的測試結果說明圖。 第10圖中,(A)、(B)為本揭露的灑水頭之灑水分布測試的測試結果說明圖。 第11圖為本揭露的灑水頭之灑水分布測試的其他測試結果說明圖。 第12圖為本揭露的灑水頭在灑水時的狀態之示意圖。
2:導流板單元
3:閥蓋
3a:外緣
21:導流板
21a:平面
21b:外緣
21c:孔(插銷插入孔)
22:插銷(支柱)
23:導引環
23a:臂部
24:第二狹縫(狹縫)
24a:開放端
24b:封閉端
26:凹部
26a:側壁
26b:外緣
26c:斜面
26d:內緣
26f:底面
27:第一狹縫(狹縫)
27a:第一邊緣
27b:第二邊緣
27c:開放端
27d:封閉端
28:第三狹縫(狹縫)
28a:開放端
28b:封閉端
34a:平面部
34b:內側凸部
34d:斜面

Claims (9)

  1. 一種灑水頭,包括: 本體,具有釋放滅火流體的噴嘴; 閥蓋,關閉該噴嘴; 感熱作動部,保持該閥蓋對該噴嘴的關閉狀態,且在分解作動時開放該關閉狀態; 圓盤狀的導流板,將從該噴嘴釋放的該滅火流體在該噴嘴的軸交叉方向上向外飛散;以及 支柱,支持該導流板; 其中更包括: 凹部,設置在該導流板的該噴嘴側的表面,從該支柱的周圍朝向該導流板的外緣,相對該導流板的該噴嘴側的表面形成凹陷; 第一狹縫,設置於該凹部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其開放端設置為鄰接該凹部的外緣; 複數個第二狹縫,其開放端設置為沿著該導流板的外緣、在與該第一狹縫的寬度方向上設置該凹部的一側相對的相反側,其封閉端設置為從該閥蓋的外緣隔開;以及 複數個第三狹縫,其開放端設置為沿著該導流板的外緣、在與該第二狹縫的寬度方向上設置該第一狹縫的一側相對的相反側,其封閉端設置為比該些第二狹縫更從該閥蓋的外緣隔開。
  2. 如請求項1之灑水頭,其中 該些第二狹縫相對於通過該支柱的中心軸及該導流板的中心之假想線,在從該導流板的該中心之45°、135°、225°及315°的方向上各設置兩個; 該些第三狹縫相對於該假想線,在從導流板的該中心之72°至108°以及252°至288°的方向上各設置三個。
  3. 如請求項1之灑水頭,其中該些第二狹縫及該些第三狹縫為寬度從該導流板的中心側朝向該外緣側逐漸變寬的錐形。
  4. 如請求項3之灑水頭,其中該錐形的角度為20°至30°。
  5. 如請求項4之灑水頭,其中該錐形的角度為25°。
  6.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之灑水頭,其中該第一狹縫的寬度從該導流板的中心側朝向該外緣側逐漸變窄。
  7.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之灑水頭,其中 該第一狹縫具有位於該支柱側的第一邊緣以及相對該第一邊緣的第二邊緣; 該第一邊緣沿著鄰接的該凹部的側壁形成; 該第二邊緣形成為從該第一狹縫的封閉端側朝向開放端側,接近該第一邊緣。
  8.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之灑水頭,其中該凹部的該外緣配置在該導流板的假想外周圓的內側。
  9.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之灑水頭,其中該凹部的該外緣形成為直線狀。
TW112110879A 2022-04-04 2023-03-23 灑水頭 TW2023482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22/017047 2022-04-04
PCT/JP2022/017047 WO2023195046A1 (ja) 2022-04-04 2022-04-04 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8277A true TW202348277A (zh) 2023-12-16

Family

ID=88242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0879A TW202348277A (zh) 2022-04-04 2023-03-23 灑水頭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48277A (zh)
WO (1) WO202319504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75420B2 (ja) * 1999-10-04 2007-09-12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消火設備用放水ヘッドの性能評価方法
JP2003062108A (ja) * 2001-08-23 2003-03-04 Senju Sprinkler Kk 泡水溶液噴霧ヘッド
JP2012040165A (ja) * 2010-08-19 2012-03-01 Senju Sprinkler Kk 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JP2012080961A (ja) * 2010-10-07 2012-04-26 Senju Sprinkler Kk 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JP7092545B2 (ja) * 2018-04-25 2022-06-28 千住スプリンクラー株式会社 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95046A1 (ja) 2023-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58703B1 (ko) 회전가능한 디플렉터가 구비된 스프링클러 헤드
US6082463A (en) Concealed extended coverage quick response sprinkler
WO2019123711A1 (ja) 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TW202348277A (zh) 灑水頭
KR20200089396A (ko) 나선형 유로가 형성된 디플렉터가 구비된 스프링클러 헤드
TWI772508B (zh) 灑水頭
TW202110506A (zh) 灑水頭
JP2018166854A (ja) 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WO2022220132A1 (ja) 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RU2258551C1 (ru) Способ создания распыленного потока жидкости и спринклер
KR102158704B1 (ko) 날개부가 형성된 디플렉터가 구비된 스프링클러 헤드
JP3014504U (ja) フラッシュ型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JP2006191961A (ja) 側壁型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JP2021013682A (ja) 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JP2020130750A (ja) スプリンクラヘッド
JP2009112586A (ja) 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JP2003062108A (ja) 泡水溶液噴霧ヘッド
JP3016190U (ja) フラッシュ型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JP2012110643A (ja) 消火用散水ノズル
JPH0313334Y2 (zh)
JP6925606B2 (ja) 消火用ヘッド
JP4795828B2 (ja) スプリンクラヘッド
JP3100870U (ja) 消火用ノズル組立体
US11511144B2 (en) Sprinkler head
TW202128252A (zh) 灑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