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1200A -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軋製部的製造裝置及軋製部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軋製部的製造裝置及軋製部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1200A
TW202341200A TW112112859A TW112112859A TW202341200A TW 202341200 A TW202341200 A TW 202341200A TW 112112859 A TW112112859 A TW 112112859A TW 112112859 A TW112112859 A TW 112112859A TW 202341200 A TW202341200 A TW 2023412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pressed
shearing
cutting
metal wi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2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友弘和
藤中博行
宮部博幸
荒木治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湖北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湖北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湖北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1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120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3/00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apacitors;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apaci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G4/00 - H01G11/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08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軋製部的製造裝置及軋製部的製造方法,在抑制軋製部的成型性降低的同時,適當提高電解電容器的元件體積效率。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1)具有軋製部(12)、棒狀部(18)和引線(20),軋製部的側周面具有:第一主面(14a)和第二主面(14b)、一對剪切面(14c、14d)、連接第一主面和剪切面的第一連接面、連接第二主面和剪切面的第二連接面,第一連接面或第二連接面的一方是塌邊面,另一方包含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中與自身連接的主面連續的被按壓面。在截面視圖中,塌邊面及被按壓面均為大致圓弧狀,在一對剪切面上分別設有沿軸向延伸的臺階,臺階位於從軋製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離開的位置。

Description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軋製部的製造裝置及軋製部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軋製部的製造裝置及軋製部的製造方法。
以往,已知有電解電容器用的引線端子。引線端子具有軋製部、棒狀部和引線。軋製部是軋製金屬線的軸向的一部分而形成的部分。棒狀部是由該金屬線的其他部分構成的部分。導線焊接在棒狀部的頂端部。
引線端子是電解電容器的構成部件之一。電解電容器具有有底圓筒狀的殼體、電容器元件、一對引線端子和封閉殼體的開口部的封口體。電容器元件具有一對電極箔(陽極箔和陰極箔)和設置在這些電極箔之間的隔膜。電容器元件是通過在將各引線端子的軋製部與對應的電極箔連接的狀態下將電極箔和隔膜捲繞成筒狀而形成的,在其內部保持有電解質。電容器組件容納在殼體內。在封口體上設有一對貫通孔。從電容器組件的一端面突出的一對引線端子分別插入到對應的貫通孔中。具體而言,各引線端子以棒狀部位于貫通孔的內部、引線位於殼體的外部的方式插入貫通孔。
近年來,正在進行使電解電容器小型化並且增大靜電容量(大容量化)的技術的開發。電解電容器的靜電電容隨著電容器元件的電極箔(嚴格地說是陽極箔)的表面積變大而增大。因此,實施了通過增大電極箔的捲繞量(換言之,殼體內部的電極箔的容納量)而增大其表面積從而提高元件體積效率的各種研究。另外,元件體積效率是表示殼體內部的每單位體積的靜電電容的大小的指標。
軋製部的截面(嚴格地說,用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斷軋製部時的截面)的四角通常為大致直角。因此,如果為了增大電極箔的捲繞量而以較高的張力在軋製部上捲繞電極箔,則有可能在這些四角損傷電極箔,難以增大捲繞量。
因此,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對軋製部的截面四角實施了倒角加工的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該引線端子的軋製部如下製造:首先,用沖頭對載置在支承臺上的鋁頭部(鋁線的一部分)進行沖壓,形成規定的厚度,接著,用切入用切削刃及切除用切削刃切除擠出到沖頭外的部分。承受臺的按壓面和沖頭的按壓面都是寬度方向的兩側的邊緣部翹曲的形狀。通過在具有這樣的形狀的按壓面的承受臺和沖頭之間沖壓鋁頭部,對軋製部的四角實施倒角加工。另外,在專利文獻1中,引線端子記載為“接頭端子”,承受臺的按壓面及沖頭的按壓面分別記載為“承受臺的頂端”及“沖頭的頂端”。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147703號公報。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如下內容:通過在軋製部的四角實施倒角加工,與以往的平板狀的軋製部相比,即使以較高的張力捲繞電極箔,也難以引起電極箔的損傷,因此能夠更高密度地捲繞電極箔。但是,根據專利文獻1的製造方法,存在軋製部的成型性降低的可能性。
即,一般在承受臺和沖頭之間沖壓鋁頭部時,被軋製的鋁頭部無間隙地填充承受臺的按壓面和沖頭的按壓面之間的空間,剩餘的部分從承受臺和沖頭擠出。但是,如上所述,專利文獻1的承受臺及沖頭的各自的按壓面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的邊緣部成為翹曲的形狀,因此,沖壓時的“承受臺的邊緣部與沖頭的邊緣部之間的距離”變短。其結果,對鋁頭部進行沖壓時,鋁頭部在長度方向上比較容易軋製,但在寬度方向上難以軋製(因為邊緣部阻礙鋁頭部的向寬度方向的軋製)。因此,軋製後的鋁頭部難以良好地填充承受臺的按壓面和沖頭的按壓面之間的空間,軋製部的成型性可能會降低。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即,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抑制軋製部的成型性的降低,並且能夠適當地提高電解電容器的組件體積效率的技術。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1),包括: 軋製部(12),其通過軋製金屬線(50)的軸向的一部分即物件部而形成; 棒狀部(18),其由所述金屬線的其他部分構成;以及 引線(20),其焊接在所述棒狀部(18)的頂端部, 所述軋製部(12)的側周面具有:相互對置的被按壓面即沿所述軋製部(12)的寬度方向及所述軸向擴展的第一主面(14a、114a)及第二主面(14b、114b);相互對置且沿所述軋製部(12)的厚度方向及所述軸向擴展的一對剪切面(14c、114b、14d、114c、114d);連接所述第一主面和所述剪切面的第一連接面(S1、S3、S101、S103);連接所述第二主面和所述剪切面的第二連接面(S2、S4、S102、S104), 所述第一連接面或所述第二連接面的一方(S1、S3、S102、S104)是塌邊面,所述第一連接面或所述第二連接面的另一方(S2、S4、S101、S103)包含被按壓面(S2a、S4a、S101a、S103a),所述被按壓面與所述第一主面(14a、114a)和所述第二主面(14b、114b)中與自身連接的主面(14b、114a)連續, 在以與所述軸向正交的平面切斷所述軋製部(12)的截面中,所述塌邊面(S1、S3、S102、S104)及所述被按壓面(S2a、S4a、S101a、S103a)均為大致圓弧狀, 在一對所述剪切面(14c、14d、114c、114d)上分別設有沿所述軸向延伸的臺階(B1、B2、B101、B102), 所述臺階位於從所述軋製部(12)的所述厚度方向的中心離開的位置。
本發明的軋製部的製造裝置(40)是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的所述軋製部的製造裝置(40),所述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具備:軋製部(12),其通過軋製金屬線(50)的軸向的一部分即物件部而形成;棒狀部(18),其由所述金屬線的其他部分構成;以及引線(20),其焊接在所述棒狀部(18)的頂端部, 所述製造裝置(40)具備: 第一模具(42),其具有第一按壓面(42a),且能夠在與所述第一按壓面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動,所述第一按壓面包括沿第一方向(寬度方向)延伸的邊和沿與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長度方向)延伸的邊,且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第二模具(44),其具有第二按壓面(44a),所述第二按壓面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寬度方向)延伸的邊和沿所述第二方向(長度方向)延伸的邊,與所述第一按壓面(42a)相對,並且以所述金屬線(50)的所述軸向與所述第二方向一致的方式載置所述金屬線的所述物件部; 第一切斷構件(46),其設置為能夠在所述第一模具(42)的外周側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下方向)移動,具有能夠在第一位置(Pu)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動的第一切削刃(46a~46c),所述第一位置(Pu)從所述第一按壓面(42a)的至少沿所述第二方向(長度方向)延伸的邊向其外周側離開規定的第一間隙(C1);以及 第二切斷構件(48),其設置為能夠在所述第二模具(44)的外周側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下方向)移動,具有能夠在第二位置(Pl)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動的第二切削刃(48a~48c),所述第二位置(Pl)從所述第二按壓面(44a)的至少沿所述第二方向(長度方向)延伸的邊向其外周側離開比所述第一間隙(C1)大的規定的第二間隙(C2), 所述第一按壓面(42a)或所述第二按壓面(44a)的一個按壓面(42a)為平坦的,另一個按壓面(44a)的所述第一方向(寬度方向)的兩側的邊緣部(44a1)沿著所述第二方向(長度方向)朝向所述一個按壓面(42a)翹曲,由包含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上下方向)的平面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大致圓弧狀。
本發明的軋製部的製造方法,包括: 按壓步驟,通過將金屬線(50)的軸向的一部分即物件部向與所述軸向正交的厚度方向的一方按壓成規定的厚度(t),形成具有第一被按壓面(Sa)和第二被按壓面(Sb)的按壓部(50a),所述第一被按壓面(Sa)是與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平坦面,所述第二被按壓面(Sb)包含以與所述軸向正交的平面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大致圓弧狀的邊緣部(Sbe); 第一剪切步驟,在通過所述按壓步驟按壓所述按壓部(50a)的狀態下,將位於所述按壓部的外側的擠出部(50b、50c)從第一被按壓面側或第二被按壓面側的一個被按壓面側剪切到所述厚度方向上的規定的剪切位置,在所述按壓部的所述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一對第一剪切面(14c1、14d1、114c1、114d1),所述一對第一剪切面在與所述軸向及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離開規定的寬度方向距離(w1);以及 第二剪切步驟,在通過所述按壓步驟按壓所述按壓部(50a)的狀態下,將所述擠出部(50b、50c)從所述第一被按壓面側或所述第二被按壓面側的另一個被按壓面側沿所述厚度方向剪切,在所述按壓部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部分即一對所述第一剪切面的寬度方向的外側形成一對第二剪切面(14c2、14d2、114c2、114d2),並且切除所述擠出部(50b、50c), 所述剪切位置位於所述按壓部(50a)的所述厚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的所述另一個被按壓面側。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抑制軋製部的成型性的降低,並且能夠適當地提高電解電容器的組件體積效率。
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進行說明。引線端子1是電解電容器的構成部件之一。圖1A和圖1B分別是引線端子1的俯視圖和側視圖。
如圖1A及圖1B所示,引線端子1是沿前後方向延伸的長條構件,具有軋製部12、棒狀部18、引線20、以及焊接部30。
軋製部12和棒狀部18由在軸向(前後方向)上具有相同直徑的規定長度的金屬線形成。該金屬線是通過一次化學轉化處理(浸漬在含有硼酸和己二酸等的化學轉化液中的處理)用一次化學轉化覆蓋膜(氧化被膜)包覆鋁線的整個外表面,然後,將實施了一次化學轉化處理的鋁線切斷為規定長度而形成的。軋製部12是通過使用後述的軋製部製造裝置40通過沖壓加工對金屬線的軸向的一部分進行軋製並且進行切斷其外周的切斷加工而形成的部分。棒狀部18是金屬線中未進行沖壓加工及切斷加工而殘存的部分(即,由金屬線的其他部分構成的部分),是具有與金屬線相同直徑的圓柱。棒狀部18的軸線沿前後方向延伸。以下,也將金屬線的軸向的一部分稱為“金屬線的物件部”。
引線20通過焊接與棒狀部18的後端部(頂端部)連接。引線20是其外周面整體被鍍錫的CP線(銅包覆鋼絲)。導線20的直徑小於棒狀部18的直徑,其軸線與棒狀部18的軸線同軸。另外,引線20不限於CP線,例如也可以是Cu線(銅線)。CP線或Cu線也可以用例如無鉛焊料代替錫進行鍍覆。
焊接部30形成在棒狀部18和引線20之間。焊接部30為大致半球狀,在與棒狀部18的邊界位置具有與棒狀部18相同的直徑,隨著朝向後方而縮徑。
軋製部12具有薄板部14和肋部16。薄板部14是軋製部12中除了肋部16以外的部分。薄板部14具有規定的厚度,是俯視呈大致矩形狀的薄板狀的構件,具有上表面14a(第一主面)及下表面14b(第二主面)。薄板部14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位於棒狀部18的軸線上。另外,薄板部14在俯視時左右對稱,其對稱軸與棒狀部18的軸線在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上一致。
肋部16是用於加強棒狀部18和薄板部14的邊界部分的構件,位於薄板部14的後端部側。肋部16通過用於形成軋製部12的沖壓加工而形成。在側視圖中,肋部16具有設置在薄板部14的上側的肋部16a和設置在薄板部14的下側的肋部16b。肋部16a及肋部16b的後端分別與棒狀部18的外周面連接,肋部16a及肋部16b的前端分別與薄板部14的上表面14a及下表面14b連接。即,肋部16a及肋部16b以各自的厚度朝向前方變小的方式傾斜。
區域R是軋製部12的側周面中在形成電容器組件時電極箔捲繞的區域。電極箔不捲繞在設置有肋部16的區域上。因此,區域R的後端位於比肋部16的前端稍靠前方的位置。區域R的前端與軋製部12的前端一致。
參照圖2至圖3B對薄板部14的側周面(換言之,區域R中的軋製部12的側周面)的構成進行說明。圖2是圖1A的II-II線的薄板部14的截面圖(換言之,是區域R中的軋製部12的截面圖)。圖3A是圖2的截面圖的左側的局部放大圖,圖3B是圖2的截面圖的右側的局部放大圖。另外,II-II線可以設定在區域R內的軸向上的任意位置。如圖2所示,薄板部14的側周面由上表面14a、下表面14b、側面14c、側面14d、上連接面S1及S3(第一連接面)、下連接面S2及S4(第二連接面)構成。
上表面14a是在寬度方向及軸向上擴展的平坦的面,構成薄板部14的一個寬幅面。上表面14a在截面視圖中形成在從位置P1到位置P5的範圍內。
下表面14b是在寬度方向及軸向上擴展的平坦的面,構成薄板部14的另一個寬幅面。下表面14b在截面視圖中形成在從位置P3到位置P7的範圍內,與上表面14a相對。下表面14b的寬度方向的長度(長度P3P7)與上表面14a的寬度方向的長度(長度P1P5)大致相等。薄板部14的厚度(換言之,區域R中的軋製部12的厚度)t被規定為上表面14a和下表面14b之間的距離。
側面14c是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和軸向上擴展的平坦面,相對於上表面14a和下表面14b位於左側。側面14c在截面視圖中形成在從位置P2到位置P4的範圍內。在側面14c上設有沿軸向延伸的臺階B1。如圖3A所示,側面14c被臺階B1分成側面14c1和14c2。在截面視圖中,側面14c1形成在從位置P2到臺階B1的範圍內,側面14c2形成在從位置P4到臺階B1的範圍內。側面14c2相對於側面14c1位於寬度方向外側(左側(外周側))。
如圖2所示,側面14d是在厚度方向及軸向上擴展的平坦的面,相對於上表面14a及下表面14b位於右側。側面14d在截面視圖中形成在從位置P6到位置P8的範圍內。在側面14d上設有沿軸向延伸的臺階B2。如圖3B所示,側面14d被臺階B2分割為側面14d1和側面14d2。在截面視圖中,側面14d1形成在從位置P6到臺階B2的範圍內,側面14d2形成在從位置P8到臺階B2的範圍內。側面14d2相對於側面14d1位於寬度方向外側(右側(外周側))。另外,側面14d2相對於側面14d1向寬度方向外側離開的距離(參照圖3B)與側面14c2相對於側面14c1向寬度方向外側離開的距離(參照圖3A)大致相等。
如圖2所示,位置P2和位置P6在厚度方向上位於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臺階B1和臺階B2在厚度方向上位於大致相同的高度,並且位於從薄板部14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離開的位置(更具體而言,下表面14b側)。另外,位置P4和位置P8在厚度方向上位於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側面14c1和14d1(見圖3A和圖3B)彼此相對並且是全等的。類似地,側面14c2和14d2(見圖3A和3B)彼此相對並且是全等的。
從上述說明可知,一對側面14c1及14d1之間的寬度方向距離w1比一對側面14c2及14d2之間的寬度方向距離w2小。換言之,關於薄板部14的寬度方向的長度,相對於臺階B1及臺階B2的上表面14a側比下表面14b側短。
另外,位置P1和位置P5在寬度方向上對稱。類似地,位置P3和P7在寬度方向上對稱。
上連接面S1連接上表面14a和側面14c(嚴格地說是側面14c1)。在截面視圖中,上連接面S1在從位置P1到位置P2的範圍內形成為具有曲率半徑R1的大致圓弧形狀。
上連接面S3連接上表面14a和側面14d(嚴格地說是側面14d1)。在截面視圖中,上連接面S3在從位置P5到位置P6的範圍內形成為具有曲率半徑R3的大致圓弧形狀。
在此,在薄板部14的截面四角的曲率半徑過小(例如大致直角)的情況下,如果以高張力捲繞電極箔,則有可能在這些四角損傷電極箔。另一方面,在截面四角的曲率半徑過大的情況下,截面四角成為被倒角為直線狀的形狀,在上表面(或下表面)與側面的連接部位形成角部,因此,如果以較高的張力捲繞電極箔,則有可能在這些角部損傷電極箔。因此,在能夠以高張力捲繞電極箔的截面四角的曲率半徑中存在規定的容許範圍Rtol。該容許範圍Rtol可以通過實驗或模擬預先確定。曲率半徑R1和曲率半徑R3彼此大致相等(R1=R3),包含在容許範圍Rtol內。
下連接面S2連接下表面14b和側面14c(嚴格地說是側面14c2)。在截面視圖中,下連接面S2形成在從位置P3到位置P4的範圍內。如圖3A所示,下連接面S2包括表面S2a和表面S2b。在截面視圖中,表面S2a在從位置P3到位置P9(位置P3與位置P4之間的位置)的範圍內形成為具有曲率半徑R2的大致圓弧形狀,表面S2b在從位置P9到位置P4的範圍內形成。
下連接面S4連接下表面14b和側面14d(嚴格地說是側面14d2)。在截面視圖中,下連接面S4形成在從位置P7到位置P8的範圍內。如圖3B所示,下連接面S4包括表面S4a和表面S4b。在截面視圖中,表面S4a在從位置P7到位置P10(位置P7與位置P8之間的位置)的範圍內形成為具有曲率半徑R4的大致圓弧形狀,表面S4b在從位置P10到位置P8的範圍內形成。曲率半徑R2和曲率半徑R4彼此大致相等(R2=R4),包含在容許範圍Rtol內。
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曲率半徑R1、R2、R3和R4之間,R1=R3≈R2=R4的關係成立。
薄板部14的側周面所包含的這些面可以分類為表面結構不同的以下3種面,即塌邊面、剪切面以及被按壓面的某一種。一般,塌邊面是在用切削刃切斷載置在下模上的加工材料時通過拉伸加工材料而形成的彎曲面,成為平滑的表面。剪切面是通過切削刃切入加工材料的內部而形成的平坦面,具有光澤,在切斷方向帶有細小的條紋。被按壓面是通過由上模或下模的按壓面按壓而形成的面。塌邊面、剪切面和受壓面可通過已知的分析表面結構的方法(通常為SEM分析方法)彼此區分。
上表面14a及下表面14b都是被按壓面。側面14c(側面14c1和14c2)和側面14d(側面14d1和14d2)都是剪切面。上連接面S1和S3都是塌邊面。側面14c1及14d1分別相當於“第一剪切面”的一例,側面14c2及14d2分別相當於“第二剪切面”的一例。
這樣,上表面14a及下表面14b、側面14c及側面14d、以及上連接面S1及S3均由一種面構成,與此相對,下連接面S2及S4分別由兩種面構成。
具體而言,下連接面S2所包含的表面S2a是被按壓面,表面S2b是塌邊面。另外,下連接面S4所包含的表面S4a是被按壓面,表面S4b是塌邊面。另外,位置P9和位置P10在厚度方向上位於大致相同的高度。
即,在本實施方式中,上連接面S1及S3和下連接面S2及S4中與上表面14a(即,上表面14a和下表面14b中在厚度方向上遠離臺階B1及B2一側的面)連接的連接面(即,上連接面S1及S3)是塌邊面。另一方面,上連接面S1及S3和下連接面S2及S4中與下表面14b(即,上表面14a和下表面14b中在厚度方向上接近臺階B1及B2一側的面)連接的連接面(即,下連接面S2及S4)包含與下表面14b連續的表面S2a及S4a(被按壓面)和分別與表面S2a及S4a連續的表面S2b及S4b(塌邊面)。
接著,對引線端子1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該製造方法包括金屬線準備步驟、引線焊接步驟、軋製部成型步驟和二次化學轉化步驟。引線端子1可以通過按上述順序實施各步驟來製造。
首先,在金屬線準備步驟中,通過將外周面整體被一次化學轉化處理後的金屬線(鋁線)切斷為規定長度來進行準備。
接著,在引線焊接步驟中,在金屬線的頂端部焊接引線20。焊接可以採用電弧放電焊接、電阻焊接或鐳射焊接等方法。
接著,在軋製部成型步驟中,使用後述的軋製部製造裝置40對金屬線的軸向的一部分進行沖壓加工及切斷加工,從而成型軋製部12。由此,由金屬線形成軋製部12及與其連接的棒狀部18。
另外,軋製部成型步驟也可以在引線焊接步驟之前實施。即,也可以在金屬線準備步驟結束後實施軋製部成型步驟,之後,實施在棒狀部18的後端部焊接導線20的步驟。
接著,在二次化學轉化步驟中,對包括軋製部12的區域R的規定區域進行二次化學轉化處理。二次化學轉化處理是用二次化學轉化覆蓋膜(氧化被膜)包覆規定區域的處理。二次化學轉化處理有多種,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其種類沒有限制。這些二次化學轉化處理都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它們的詳細說明(詳細內容例如參照特開2000-340475號公報和特開昭58-223310號公報)。
另外,也可以在二次化學轉化步驟之後實施樹脂塗覆步驟,在樹脂塗覆步驟中,進行用樹脂層包覆壓延部12中未形成二次化學轉化覆蓋膜的部分的樹脂塗覆處理。
對軋製部成型步驟進行更詳細的說明。圖4是在軋製部成型步驟中使用的軋製部製造裝置40的主視圖。裝置40具有上模42(第一模具)、下模44(第二模具)、上切斷構件46(第一切斷構件)、下切斷構件48(第二切斷構件)、移動裝置60(模具移動裝置)和移動裝置62(切斷構件移動裝置)。
上模42構成為具有面向下方的按壓面42a(第1按壓面),並能夠通過移動裝置60沿上下方向(第3方向)移動。按壓面42a包括沿寬度方向(左右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邊和沿長度方向(前後方向(第二方向))延伸的邊。
下模44配置在上模42的下方,具有面向上方的按壓面44a(第二按壓面)。按壓面44a與按壓面42a相對,包括沿寬度方向延伸的邊和沿長度方向延伸的邊。在按壓面44a(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後述的表面44a2)上,以金屬線的物件部的軸向與長度方向一致的方式對其載置。按壓面42a的外廓和按壓面44a的外廓在俯視下一致。下模44固定在未圖示的基臺上。
圖5是在長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嚴格地說,“按壓面42a及按壓面44a中與薄板部14的區域R(參照圖1A及圖1B)對應的區域內”的長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用與長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斷上模42及下模44時的截面的局部放大圖。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按壓面42a是在寬度方向和長度方向上擴展的平坦面。另一方面,按壓面44a包括邊緣部44a1和表面44a2。邊緣部44a1由左邊緣部44a1l和右邊緣部44a1r形成。
左邊緣部44a1l是按壓面44a的寬度方向的左端部沿著軸向朝向按壓面42a翹曲的部分。在截面視圖中,左邊緣部44a1l在從位置P13到位置P19的範圍內形成為具有曲率半徑R2的大致圓弧形狀。即,在截面視圖中,薄板部14的下連接面S2的表面S2a(參照圖3A)的曲率半徑與左邊緣部44a1l的曲率半徑相等。這是因為表面S2a由左邊緣部44a1l按壓而形成(後述)。
右邊緣部44a1r是按壓面44a的寬度方向的右端部沿著軸向朝向按壓面42a翹曲的部分。在截面視圖中,右邊緣部44a1r在從位置P17到位置P20的範圍內形成為具有曲率半徑R4的大致圓弧形狀。即,在截面視圖中,薄板部14的下連接面S4的表面S4a(參照圖3B)的曲率半徑與右邊緣部44a1r的曲率半徑相等。這是因為表面S4a被右邊緣部44a1r按壓而形成(後述)。
邊緣部44a1的厚度方向的高度為了防止在後述的按壓步驟中邊緣部44a1損傷而設計得較低。邊緣部44a1在寬度方向上的長度被設計成如下長度:即當邊緣部44a1的高度如上所述被設計時的曲率半徑被包括在容許範圍Rtol內。換句話說,邊緣部44a1在寬度方向上的長度可以根據邊緣部44a1的高度自動確定。
另外,只要左邊緣部44a1l和右邊緣部44a1r的截面視圖形狀能夠近似於大致圓弧形狀,它們也可以不是彎曲面,也可以是帶有多個折痕的彎曲面。
表面44a2是在寬度方向和長度方向上擴展的平坦面,位於左邊緣部44a1l和右邊緣部44a1r之間。薄板部14的下表面14b由表面44a2按壓而形成(後述)。
回到圖4繼續進行說明。上切斷構件46以能夠通過移動裝置62沿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設置在上模42的外周側。上切斷構件46具有上切削刃46a、46b及46c(第一切削刃)。上切削刃46a和上切削刃46b是分別設置在沿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和長度方向擴展的平坦面上的切削刃。上切削刃46c是設置在沿高度方向及寬度方向擴展的平坦面上的切削刃。上切削刃46a、46b和46c隨著上切斷構件46的上下移動而上升或下降。具體而言,上切削刃46a及46b能夠在位置Pu(第一位置)通過(能夠上下移動),該位置Pu從按壓面42a的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左右邊向其外周側(左側及右側)分別離開規定間隙C1(參照圖8)。上切削刃46c能夠在位置Pu(省略圖示)通過,該位置Pu從按壓面42a的沿寬度方向延伸的前方的邊(紙面裡側的邊)向其外周側(前側、紙面裡側)離開間隙C1。間隙C1例如是0.015[mm]。另外,上切削刃46a和上切削刃46b之間的距離與薄板部14的寬度方向的長度(w1)(參照圖2)大致相等。
下切斷構件48通過連結構件M1及M2與上切斷構件46連結,與上切斷構件46一體地移動。由此,下切斷構件48能夠上下移動地設置在下模44的外周側。下切斷構件48具有下切削刃48a、48b及48c(第二切削刃)。下切削刃48a及48b是分別設置在沿高度方向及長度方向擴展的平坦面上的切削刃。下切削刃48c是設置在沿高度方向及寬度方向擴展的平坦面上的切削刃。下切削刃48a、48b及48c隨著下切斷構件48的上下移動而上升或下降。具體而言,下切削刃48a及48b能夠在位置Pl(第二位置)通過(能夠上下移動),該位置Pl從按壓面44a的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左右邊向其外周側(左側及右側)分別離開規定間隙C2(參照圖9)。下切削刃48c能夠在位置P1(省略圖示)通過,該位置P1從按壓面44a的沿寬度方向延伸的前方的邊(紙面裡側的邊)向其外周側(前側、紙面裡側)離開間隙C2。間隙C2例如是0.025[mm]。即,間隙C2比間隙C1稍大。位置Pl在俯視時位於位置Pu的外周側。另外,下切削刃48a和下切削刃48b之間的距離與薄板部14的寬度方向的長度(w2)(參照圖2)大致相等。
移動裝置60能夠使用公知的驅動機構使上模42沿上下方向移動。具體而言,移動裝置60構成為使上模42能夠向下方移動,使得金屬線的物件部通過在上模42的按壓面42a和下模44的按壓面44a之間被按壓並被軋製而使其厚度為t。換言之,移動裝置60在按壓面42a和按壓面44a的表面44a2的距離為t的時點停止上模42的下降。
移動裝置62能夠使用公知的驅動機構沿上下方向一體地移動上切斷構件46和下切斷構件48。具體而言,移動裝置62構成為能夠實現上切削刃移動動作(第一切削刃移動動作)和下切削刃移動動作(第二切削刃移動動作)。上切削刃移動動作是指使上切斷構件46下降的動作,使得在軋製後的金屬線的物件部的厚度方向上的一部分,通過上切削刃46a~46c形成剪切面(第一剪切面)。下切削刃移動動作是指使下切斷構件48上升的動作,使得在形成有上述剪切面的金屬線的物件部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部分,通過下切削刃48a~48c形成另一剪切面(第二剪切面),並且切除對象部中的從上模42的按壓面42a和下模44的按壓面44a之間擠出的部分即擠出部。
在本實施方式中,上模42的按壓面即按壓面42a是平坦的,下模44的按壓面即按壓面44a具有邊緣部44a1。移動裝置62以使上切削刃46a~46c的下端從位置Pu下降的距離即切斷距離d比被軋製的金屬線的厚度t的一半的距離長(即,滿足t/2<d<t)的方式使上切斷構件46下降。
以上是裝置40的概要。
軋製部成型步驟還具備金屬線載置步驟、按壓步驟、上切削刃切斷步驟(第1剪切步驟)、下切削刃切斷步驟(第2剪切步驟)、擠出部除去步驟。軋製部12可以通過以上述順序實施各步驟來製造(成型)。
圖6A至圖6F是將裝置40在長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以與長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斷時的截面圖,是例示軋製部成型步驟的各步驟的圖。首先,在金屬線載置步驟中,如圖6A所示,在下模44的按壓面44a上載置金屬線50的物件部。另外,在金屬線50的頂端部,通過引線焊接步驟焊接有引線20(由於圖6A是截面圖而未圖示)。
接著,在按壓步驟中,如圖6B所示,使上模42下降至按壓面42a和按壓面44a的表面44a2之間的距離為t的位置。即,向下方按壓以使金屬線50的物件部成為厚度t,由此形成按壓部50a及位於其外側的擠出部。圖7是圖6B的金屬線50及其附近的局部放大圖。當金屬線50的物件部被按壓並被軋製時,對象部無間隙地填充按壓面42a和按壓面44a之間的空間,剩餘的部分從按壓面42a和按壓面44a之間向外側擠出。
按壓部50a是金屬線50的物件部中的、位於按壓面42a和按壓面44a之間的部分(即,填充兩者之間的空間的部分)。按壓部50a具有被按壓面Sa(第一被按壓面)和被按壓面Sb(第二被按壓面)。被按壓面Sa是在寬度方向及軸向上擴展的平坦面(即,與厚度方向正交的平坦面)。被按壓面Sb包括以與軸向正交的平面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大致圓弧狀的邊緣部Sbe。邊緣部Sbe由左邊緣部Sbel和右邊緣部Sber構成。左邊緣部Sbel是被按壓面Sb的寬度方向的左端部沿軸向彎曲的部分,通過將金屬線的物件部按壓在左邊緣部44a1l(參照圖5)上而形成。右邊緣部Sber是被按壓面Sb的寬度方向的右端部沿軸向彎曲的部分,通過將金屬線的物件部按壓在右邊緣部44a1r(參照圖5)上而形成。
另一方面,擠出部是金屬線50的物件部中的、從按壓面42a和按壓面44a之間擠出的部分。以下,將擠出部中向上模42和下模44的左側和右側擠出的部分分別稱為“擠出部50b”和“擠出部50c”。
接著,在上切削刃切斷步驟中,如圖6C所示,在通過按壓步驟按壓按壓部50a的狀態下,用上切削刃46a~46c將擠出部從被按壓面Sa(參照圖7)側剪切到厚度方向上的規定的剪切位置,在按壓部50a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形成剪切面(第一剪切面)(由於是截面圖,所以上切削刃46c未圖示)。圖8是圖6C的金屬線50及其附近的局部放大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移動裝置62以使切斷距離d滿足t/2<d<t的方式使上切斷構件46下降。
如圖8所示,當上切削刃46a通過位置Pu而以滿足t/2<d<t的方式切斷擠出部50b時,上切削刃46a附近的按壓部50a被拉伸,由此,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1到位置P2的範圍內形成塌邊面。另外,通過上切削刃46a陷入擠出部50b的內部,在截面視圖中從位置P2到剪切位置(上切削刃46a的下端)的範圍(按壓部50a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內形成剪切面。即,塌邊面在形成剪切面時必然形成。這些塌邊面和剪切面分別成為軋製部12成型後的上連接面S1和側面14c1(參照圖3A)。
同樣地,當上切削刃46b通過位置Pu而以滿足t/2<d<t的方式切斷擠出部50c時,上切削刃46b附近的按壓部50a被拉伸,由此,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5到位置P6的範圍內形成塌邊面。另外,通過上切削刃46b陷入擠出部50c的內部,在截面視圖中從位置P6到剪切位置的範圍(按壓部50a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內形成剪切面。這些塌邊面和剪切面分別成為軋製部12成型後的上連接面S3和側面14d1(參照圖3B)。
由上切削刃46a及46b的剪切形成的這一對剪切面的寬度方向距離為距離w1(參照圖2)。
另外,通過切斷距離d滿足t/2<d<t,剪切位置位於按壓部50a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的被按壓面Sb側。
另外,在按壓步驟中形成的被按壓面Sa(參照圖7)中,在截面視圖中形成在從位置P1到位置P5的範圍內的被按壓面成為軋製部12成型後的上表面14a(參照圖2)。
接著,在下切削刃切斷步驟中,如圖6D所示,在通過按壓步驟按壓按壓部50a的狀態下,用下切削刃48a~48c從被按壓面Sb(參照圖7)側沿厚度方向剪切擠出部,在按壓部50a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部分上形成剪切面(第二剪切面),並且切除擠出部(由於是截面圖,所以下切削刃48c未圖示)。由此,軋製部12成型。由於下切削刃48a~48c向上切削刃46a~46c的外周側移動(C2>C1),所以在軋製部12(薄板部14)的側面及前方的端面上形成臺階。
圖9是圖6D的軋製部12及其附近的局部放大圖。如圖9所示,在按壓步驟中形成的被按壓面Sb的左邊緣部Sbel(參照圖7)在截面視圖中形成在從位置P3到位置P9的範圍內。位置P3及P9分別與下模44的按壓面44a的左邊緣部44a1l的位置P13及位置P19對應。左邊緣部Sbel成為軋製部12成型後的表面S2a(下連接面S2的一部分)(參照圖3A)。
另外,當下切削刃48a通過位置Pl而切除擠出部50b時,通過拉伸下切削刃48a附近的按壓部50a(參照圖8),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9到位置P4的範圍內形成塌邊面。進而,下切削刃48a陷入擠出部50b的內部並將其切除,由此,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4到擠出部50b被切除的位置的範圍(按壓部50a的厚度方向的其他部分)內形成剪切面。這些塌邊面和剪切面分別成為軋製部12成型後的表面S2b(下連接面S2的剩餘部分)和側面14c2(參照圖3A)。通過在按壓面42a和按壓面44a之間切除擠出部50b,在側面14c上形成臺階B1。
同樣,在按壓步驟中形成的被按壓面Sb的右邊緣部Sber(參照圖7)在截面視圖中形成在從位置P7到位置P10的範圍內。位置P7及位置P10分別與下模44的按壓面44a的右邊緣部44a1r的位置P17及位置P20對應。右邊緣部Sber成為軋製部12成型後的表面S4a(下連接面S4的一部分)(參照圖3A)。
另外,當下切削刃48b通過位置Pl而切除擠出部50c時,通過拉伸下切削刃48b附近的按壓部50a(參照圖8),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10到位置P8的範圍內形成塌邊面。進而,下切削刃48b陷入擠出部50c的內部並將其切除,由此,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8到擠出部50c被切除的位置的範圍(按壓部50a的厚度方向的其他部分)內形成剪切面。這些塌邊面和剪切面分別成為軋製部12成型後的表面S4b(下連接面S4的剩餘部分)和側面14d2(參照圖3B)。通過在按壓面42a和按壓面44a之間切除擠出部50c,在側面14d上形成臺階B2。
由下切削刃48a及48b的剪切形成的這一對剪切面的寬度方向距離為距離w2(>w1)(參照圖2)。
另外,在按壓步驟中形成的被按壓面Sb(參照圖7)中,在截面視圖中形成在從位置P3到位置P7的範圍內的被按壓面成為軋製部12成型後的下表面14b(參照圖2)。
即,上連接面S1及S3不包含被按壓面,下連接面S2及S4包含被按壓面。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上模42和下模44中,只有下模44的按壓面44a具有邊緣部44a1。
接著,在擠出部除去步驟中,如圖6E所示,上切斷構件46及下切斷構件48下降,殘留在下切削刃48a~48c上的擠出部被氣動除去。然後,如圖6F所示,上模42上升。由此,取出包括軋製部12的引線端子的半成品(換言之,實施二次化學轉化步驟之前的引線端子)。
通過以上的步驟,軋製部12得以成型。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薄板部14的上連接面S1及S3和下連接面S2及S4中,上連接面S1及S3包含塌邊面但不包含被按壓面,下連接面S2及S4包含被按壓面。這意味著在軋製部製造裝置40的上模42和下模44中,按壓面42a不具有邊緣部,僅按壓面44a具有邊緣部44a1。根據該構成,與按壓面42a和44a雙方包含邊緣部的構成相比,在按壓步驟中,能夠抑制按壓面42a和按壓面44a的寬度方向兩側的上下方向的距離過短。因此,金屬線50的物件部向寬度方向的軋製難以被邊緣部44a1阻礙,該物件部能夠很好地填充按壓面42a和按壓面44a之間的空間。
另外,一般來說,切斷距離d越長,上連接面S1及S3的曲率半徑R1及R3越小。這是因為,切斷距離d越長,切斷擠出部50b及50c時按壓部50a被拉伸的力越大。本申請發明人發現,在邊緣部44a1包含在按壓面44a中的情況下,當切斷距離d比薄板部14的厚度t的一半距離長時,這些曲率半徑R1和R3收斂在容許範圍Rtol內。在本實施方式中,根據該見解,以t/2<d<t成立的方式控制切斷距離d(換言之,將臺階B1及臺階B2形成為位於薄板部14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的下表面14b側),由此,上連接面S1及S3的曲率半徑R1及R3包含在容許範圍Rtol內。此外,通過調整下模44的邊緣部44a1的形狀,使下連接面S2的表面S2a及下連接面S4的表面S4a的曲率半徑R2及R4包含在容許範圍Rtol內。根據該構成,能夠以較高的張力將電極箔捲繞在薄板部14(軋製部12)上,能夠增大捲繞量。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抑制軋製部12的成型性的降低,並且能夠適當地提高電解電容器的組件體積效率。
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以曲率半徑R1及R3與邊緣部44a1的曲率半徑R2及R4大致相等的方式控制切斷距離d。由此,無論在形成電容器元件時一對引線端子1相互對置的面是上表面14a還是下表面14b,電極箔的捲繞量都為相同程度,因此能夠抑制電解電容器的靜電容量產生偏差。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軋製部製造裝置40,能夠製造具有截面四角的曲率半徑都在允許範圍Rtol內的薄板部14的軋製部12。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軋製部12的製造方法,能夠製造具有截面四角的曲率半徑都在允許範圍Rtol內的薄板部14的軋製部12。 [變形例]
接著,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變形例的引線端子。對於與上述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相同的要素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詳細的說明。變形例的軋製部的製造裝置分別具有上模142和下模144來代替上模42和下模44,在以下方面與軋製部製造裝置40不同。
上模142的按壓面142a具有邊緣部142a1。
下模144的按壓面144a是平坦面。
圖10是將上模142及下模144在長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以與長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斷時的截面的局部放大圖。如圖10所示,在本變形例中,按壓面142a包括邊緣部142a1和表面142a2。邊緣部142a1由左邊緣部142a1l和右邊緣部142a1r構成。
左邊緣部142a1l是按壓面142a的寬度方向的左端部沿軸向朝向按壓面144a翹曲的部分。在截面視圖中,左邊緣部142a1l在從位置P111到位置P119的範圍內形成為具有曲率半徑R101的大致圓弧形狀。
右邊緣部142a1r是按壓面142a的寬度方向的右端部沿著軸向朝向按壓面144a翹曲的部分。在截面視圖中,右邊緣部142a1r在從位置P115到位置P120的範圍內形成為具有曲率半徑R103的大致圓弧形狀。
曲率半徑R101和曲率半徑R103彼此大致相等(R101=R103),包含在容許範圍Rtol內。
此時,通過按壓步驟形成的按壓部50a的未圖示的被按壓面Sa(即,與厚度方向正交的平坦面)形成為按壓部50a的下表面,未圖示的被按壓面Sb(即,包含邊緣部Sbe(左邊緣部Sbel,右邊緣部Sber)的面)形成為按壓部50a的上表面。即,在本變形例中,在上切削刃切斷步驟中,擠出部從被按壓面Sb側被剪切到厚度方向上的規定的剪切位置。另外,在本變形例中,移動裝置62構成為以切斷距離d比被軋製的金屬線的厚度t的一半的距離長的方式(即,以滿足t/2<d<t的方式)使上切斷構件46下降。因此,剪切位置位於按壓部50a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被按壓面Sa側。
圖11是通過變形例的軋製部製造裝置製造的軋製部的薄板部114的截面圖(與上述實施方式的圖2對應的截面圖),圖12是圖11的左側的局部放大圖。
當金屬線50被按壓面142a的左邊緣部142a1l(參照圖10)按壓時,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101到位置P109(參照圖12)的範圍內形成被按壓面(左邊緣部Sbel)。另外,當上切削刃46a通過位置Pu而以滿足t/2<d<t的方式切斷擠出部50b時,上切削刃46a附近的按壓部50a被拉伸,由此,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109到位置P102的範圍內形成塌邊面。進而,通過上切削刃46a陷入擠出部50b的內部,在截面視圖中從位置P102到剪切位置的範圍(按壓部50a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內形成剪切面。這些被按壓面、塌邊面以及剪切面分別成為軋製部成型後的表面S101a(上連接面S101的一部分)、表面S101b(上連接面S101的剩餘部分)以及側面114c1(參照圖11)。另外,上連接面S101及側面114c1分別相當於“第一連接面”及“第一剪切面”的一例。
另外,通過將金屬線50按壓在按壓面142a的平坦表面142a2上,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101到位置P105的範圍內形成被按壓面。該被按壓面成為軋製部成型後的上表面114a(參照圖11)。上表面114a對應於“第一主表面”的示例。
另一方面,在下切削刃48a通過位置Pl而切除擠出部50c時,下切削刃48a附近的按壓部50a被拉伸,由此,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103到位置P104的範圍內形成塌邊面。另外,下切削刃48a陷入擠出部50c的內部並將其切除,由此,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104到擠出部50c被切除的位置的範圍(按壓部50a的厚度方向的其他部分)內形成剪切面。這些塌邊面和剪切面分別成為軋製部成型後的下連接面S102和側面114c2(參照圖12)。通過在按壓面142a和按壓面144a之間切除擠出部50c,在側面114c上形成臺階B101。這樣形成的下連接面S102的曲率半徑R102包含在容許範圍Rtol內。下連接面S102及側面114c2分別相當於“第二連接面”及“第二剪切面”的一例。
另外,通過將金屬線50按壓在按壓面144a上,在截面視圖中,在從位置P103到位置P107的範圍內形成被按壓面。該被按壓面成為軋製部成型後的下表面114b(參照圖10)。下表面114b相當於“第二主面”的一例。
另外,上連接面S103、側面114d、臺階B102以及下連接面S104分別通過與上連接面S101、側面114c、臺階B101以及下連接面S102相同的方法形成。即,下連接面S104的曲率半徑R104與曲率半徑R102大致相等,包含在容許範圍Rtol內。在本變形例中,臺階B101及B102也位於從薄板部114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離開的位置(更具體而言,下表面114b側)。
另外,上連接面S103的表面103a和表面103b分別與上連接面S101的表面S101a和表面S101b對應(即,表面S103a是在按壓步驟中形成的被按壓面Sb的右邊緣部Sber(省略圖示))。側面114d的側面114d1和114d2分別對應於側面114c的側面114c1和114c2。表面S103a是被按壓面,表面S103b是塌邊面。側面114d1及側面114d2都是剪切面。下連接面S104是塌邊面。
一對側面114c1及114d1之間的寬度方向距離w1比一對側面114c2及114d2之間的寬度方向距離w2小(參照圖11)。
在本變形例中,在上連接面S101的表面S101a的曲率半徑R101、上連接面S103的表面S103a的曲率半徑R103、下連接面S102的曲率半徑R102以及下連接面S104的曲率半徑R104之間,R101=R103≈R102=R104的關係成立。
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切斷距離d(即,在上切削刃切斷步驟中上切削刃46a及46b的下端從位置Pu移動到剪切位置的移動距離)與實施方式同樣為t/2<d<t。因此,在下切削刃切斷步驟中,下切削刃48a及48b的上端從位置P1移動到剪切位置的移動距離D比實施方式的上切削刃切斷步驟中的切斷距離d短。儘管如此,在變形例的下切削刃切斷步驟中形成的下連接面S102及S104的曲率半徑R102及R104與在實施方式的上切削刃切斷步驟中形成的上連接面S1及S3的曲率半徑R1及R3同樣,包含在容許範圍Rtol內。這是因為,在下切削刃切斷步驟中,即使移動距離D比較短,塌邊面的曲率半徑也容易變小。即,在上切削刃切斷步驟結束時,擠出部50b及50c以下模144的按壓面144a的寬度方向兩端的角部為起點向下方彎曲。因此,在下切削刃切斷步驟中,下切削刃48a及48b的上端在比位置Pl靠下方的位置與擠出部50b及50c接觸,將它們抬起的同時進行切斷。即,下切削刃48a及48b在比較早的時刻與擠出部50b及50c接觸而將其抬起,因此,雖然實際的移動距離為D,但下切削刃48a及48b附近的按壓部50a被較大地拉伸,其結果,雖然為移動距離D,但塌邊面的曲率半徑變小。
本申請發明人發現,在邊緣部142a1包含在按壓面142a中的情況下,與實施方式同樣,在切斷距離d比薄板部114的厚度t的一半的距離長時(即,移動距離D比較短時),下連接面S102及S104的曲率半徑R102及R104收斂在容許範圍Rtol內。在本變形例中,基於該見解,以t/2<d<t成立的方式控制切斷距離d(換言之,將臺階B101及臺階B102形成為從薄板部114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開始位於下表面114b側),從而使曲率半徑R102及R104包含在容許範圍Rtol內。
根據變形例的構成,也能夠起到與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
以上,對實施方式及變形例的引線端子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在曲率半徑R1、R2、R3和R4之間,不限於R1=R3≈R2=R4的關係,R1=R3>R2=R4或R1=R3<R2=R4的關係也可以成立。即,曲率半徑R1及R3的值可通過調整切斷距離d而在容許範圍Rtol內變更,另外,曲率半徑R2及R4的值可通過調整下模44的按壓面44a具有的邊緣部44a1(左邊緣部44a1l、右邊緣部44a1r)的曲率半徑而在容許範圍Rtol內變更。因此,曲率半徑R1至R4的值可以根據引線端子的用途以使R1=R3>R2=R4或R1=R3<R2=R4的關係成立的方式發生變更。
這對於曲率半徑R101至R104也是如此。即,在曲率半徑R101、R102、R103及R104之間,不限於R101=R103≈R102=R104的關係,也可以成立R101=R103>R102=R104或R101=R103<R102=R104的關係。
根據這些構成,也能夠起到與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軋製部12也可以相對於棒狀部18偏心。另外,也可以不形成肋部16。
進而,在切斷距離d為d=t/2的情況下,可以按壓面42a具有邊緣部,也可以按壓面44a具有邊緣部。
1:引線端子 12:軋製部 14:薄板部 14a:上表面 14b:下表面 14c、14c1、14c2:側面 14d、14d1、14d2:側面 16:肋部 18:棒狀部 20:引線 30:焊接部 40:軋製部製造裝置 42:上模 42a:按壓面 44:下模 44a:按壓面 44a1、44a1l、44a1r:邊緣部 44a2:表面 46:上切斷構件 46a、46b、46c:上切削刃 48:下切斷構件 48a、48b、48c:下切削刃 50:金屬線 50a、50b:擠出部 60:移動裝置 62:移動裝置 142:上模 142a:按壓面 142a1、142a1l、142a1r:邊緣部 142a2:表面 144:下模 144a:按壓面 B1、B2:臺階 S1、S3:上連接面(第一連接面) S2、S4:下連接面(第二連接面) P1~P8:位置
圖1A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以下也簡稱為“引線端子”。)的俯視圖。
圖1B是圖1的引線端子的側視圖。
圖2是圖1的引線端子的II-II線的截面圖。
圖3A是圖2的左側的局部放大圖。
圖3B是圖2的右側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軋製部的製造裝置的主視圖。
圖5是圖4的上模和下模的縱剖面的局部放大圖。
圖6A是用於說明軋製部的製造方法(金屬線載置步驟)的圖。
圖6B是用於說明軋製部的製造方法(按壓步驟)的圖。
圖6C是用於說明軋製部的製造方法(上切削刃切斷步驟)的圖。
圖6D是用於說明軋製部的製造方法(下切削刃切斷步驟)的圖。
圖6E是用於說明軋製部的製造方法(擠出部除去步驟)的圖。
圖6F是用於說明軋製部的製造方法的圖。
圖7是圖6B的局部放大圖。
圖8是圖6C的局部放大圖。
圖9是圖6D的局部放大圖。
圖10是本發明的變形例的軋製部的製造裝置的上模和下模的縱剖面的局部放大圖。
圖11是變形例的引線端子的與圖2對應的截面圖。
圖12是圖11的左側的局部放大圖。
14:薄板部
14a:上表面
14b:下表面
14c:側面
14d:側面
B1、B2:臺階
S1、S3:上連接面(第一連接面)
S2、S4:下連接面(第二連接面)
P1~P8:位置

Claims (11)

  1. 一種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1),其特徵在於,包括: 軋製部(12),其通過軋製金屬線(50)的軸向的一部分即物件部而形成; 棒狀部(18),其由所述金屬線的其他部分構成;以及 引線(20),其焊接在所述棒狀部(18)的頂端部, 所述軋製部(12)的側周面具有:相互對置的被按壓面即沿所述軋製部(12)的寬度方向及所述軸向擴展的第一主面(14a、114a)及第二主面(14b、114b);相互對置且沿所述軋製部(12)的厚度方向及所述軸向擴展的一對剪切面(14c、14d、114c、114d);連接所述第一主面和所述剪切面的第一連接面(S1、S3、S101、S103);連接所述第二主面和所述剪切面的第二連接面(S2、S4、S102、S104), 所述第一連接面或所述第二連接面的一方(S1、S3、S102、S104)是塌邊面,所述第一連接面或所述第二連接面的另一方(S2、S4、S101、S103)包含被按壓面(S2a、S4a、S101a、S103a),所述被按壓面與所述第一主面(14a、114a)和所述第二主面(14b、114b)中與自身連接的主面(14b、114a)連續, 在以與所述軸向正交的平面切斷所述軋製部(12)的截面中,所述塌邊面(S1、S3、S102、S104)及所述被按壓面(S2a、S4a、S101a、S103a)均為大致圓弧狀, 在一對所述剪切面(14c、14d、114c、114d)上分別設有沿所述軸向延伸的臺階(B1、B2、B101、B102), 所述臺階位於從所述軋製部(12)的所述厚度方向的中心離開的位置。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1),其特徵在於, 通過所述臺階,一對所述剪切面分別被分割為與所述第一連接面連接的第一剪切面(14c1、14d1、114c1、114d1)和與所述第二連接面連接的第二剪切面(14c2、14d2、114c2、114d2), 一對所述第一剪切面之間的寬度方向距離(w1)小於一對所述第二剪切面之間的寬度方向距離(w2), 所述臺階位於所述軋製部的所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的第二主面側。
  3.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連接面(S1、S3、S101、S103)和所述第二連接面(S2、S4、S102、S104)中包含所述被按壓面(S2a、S4a、S101a、S103a)的連接面(S2、S4、S101、S103)還包含與該被按壓面連續的塌邊面(S2b、S4b、S101b、S103b)。
  4. .一種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的軋製部的製造裝置(40),所述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具備:軋製部(12),其通過軋製金屬線(50)的軸向的一部分即物件部而形成;棒狀部(18),其由所述金屬線的其他部分構成;以及引線(20),其焊接在所述棒狀部(18)的頂端部,所述製造裝置(40)的特徵在於,具備: 第一模具(42),其具有第一按壓面(42a),且能夠在與所述第一按壓面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移動,所述第一按壓面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邊和沿與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的邊,且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第二模具(44),其具有第二按壓面(44a),所述第二按壓面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邊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邊,與所述第一按壓面(42a)相對,並且以所述金屬線(50)的所述軸向與所述第二方向一致的方式載置所述金屬線的所述物件部; 第一切斷構件(46),其設置為能夠在所述第一模具(42)的外周側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動,具有能夠在第一位置(Pu)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動的第一切削刃(46a~46c),所述第一位置(Pu)從所述第一按壓面(42a)的至少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邊向其外周側離開規定的第一間隙(C1);以及 第二切斷構件(48),其設置為能夠在所述第二模具(44)的外周側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動,具有能夠在第二位置(Pl)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動的第二切削刃(48a~48c),所述第二位置(Pl)從所述第二按壓面(44a)的至少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邊向其外周側離開比所述第一間隙(C1)大的規定的第二間隙(C2), 所述第一按壓面(42a)或所述第二按壓面(44a)的一個按壓面為平坦的,另一個按壓面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兩側的邊緣部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一個按壓面翹曲,以包含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的平面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大致圓弧狀。
  5.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軋製部的製造裝置(40),其特徵在於,包括: 模具移動裝置(60),其構成為使所述第一模具(42)能夠向所述第三方向的一方移動,使得所述金屬線(50)的所述對象部在所述第一按壓面(42a)和所述第二按壓面(44a)之間被按壓並被軋製,從而成為規定的厚度(t);以及 切斷構件移動裝置(62),其構成為能夠實現第一切削刃移動動作和第二切削刃移動動作, 所述第一切削刃移動動作使所述第一切斷構件(46)向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一方移動,以通過所述第一切削刃(46a~46c)在被軋製的所述金屬線(50)的所述物件部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第一剪切面(14c1、14d1、114c1、114d1), 所述第二切削刃移動動作使所述第二切斷構件(48)向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方移動,以通過所述第二切削刃(48a~48c)在形成有所述第一剪切面的所述金屬線的所述物件部的所述厚度方向的另一部分上形成第二剪切面(14c2、14d2、114c2、114d2),並且切除所述對象部中的從所述第一按壓面(42a)和所述第二按壓面(44a)之間擠出的部分即擠出部(50a、50b)。
  6.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軋製部的製造裝置(40),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切削刃(46a~46c)為了形成所述第一剪切面(14c1、14d1、114c1、114d1)而從所述第一位置(Pu)向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一方移動的切斷距離(d)比所述規定厚度(t)的一半的距離長。
  7. 一種軋製部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 按壓步驟,通過將金屬線(50)的軸向的一部分即物件部向與所述軸向正交的厚度方向的一方按壓成規定的厚度(t),形成具有第一被按壓面(Sa)和第二被按壓面(Sb)的按壓部(50a),所述第一被按壓面(Sa)是與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平坦面,所述第二被按壓面(Sb)包含以與所述軸向正交的平面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大致圓弧狀的邊緣部(Sbe); 第一剪切步驟,在通過所述按壓步驟按壓所述按壓部(50a)的狀態下,將位於所述按壓部的外側的擠出部(50b、50c)從第一被按壓面側或第二被按壓面側的一個被按壓面側剪切到所述厚度方向的規定的剪切位置,在所述按壓部的所述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一對第一剪切面(14c1、14d1、114c1、114d1),所述一對第一剪切面(14c1、14d1、114c1、114d1)在與所述軸向及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離開規定的寬度方向距離(w1);以及 第二剪切步驟,在通過所述按壓步驟按壓所述按壓部(50a)的狀態下,將所述擠出部(50b、50c)從所述第一被按壓面側或所述第二被按壓面側的另一個被按壓面側沿所述厚度方向剪切,在所述按壓部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部分即一對所述第一剪切面的寬度方向的外側形成一對第二剪切面(14c2、14d2、114c2、114d2),並且切除所述擠出部(50b、50c), 所述剪切位置位於所述按壓部(50a)的所述厚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的所述另一個被按壓面側。
  8.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軋製部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第一剪切步驟中,在將所述擠出部(50b、50c)從所述第一被按壓面側剪切到所述剪切位置的情況下,在所述第一剪切步驟結束時,在所述金屬線(50)的所述物件部中的、在所述第一被按壓面側與一對所述第一剪切面(14c1、14d1)連接的部分(S1、S3)形成塌邊面。
  9. 根據請求項8所述的軋製部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第二剪切步驟結束時,在所述邊緣部(Sbel(S2a)、Sber(S4a))和一對所述第二剪切面(14c2、14d2)之間(S2b、S4b)形成塌邊面。
  10.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軋製部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第一剪切步驟中,將所述擠出部(50b、50c)從所述第二被按壓面側剪切到所述剪切位置的情況下,在所述第一剪切步驟結束時,在所述邊緣部(Sbel(S101a)、Sber(S103a))和一對所述第一剪切面(114c1、114d1)之間(S101b、S103b)形成塌邊面。
  11. 根據請求項10所述的軋製部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第二剪切步驟結束時,在所述金屬線(50)的所述物件部中的、在所述第一被按壓面側與一對所述第二剪切面(114c2、114d2)連接的部分(S102、S104)形成塌邊面。
TW112112859A 2022-04-07 2023-04-06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軋製部的製造裝置及軋製部的製造方法 TW2023412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64013 2022-04-07
JP2022064013A JP7180936B1 (ja) 2022-04-07 2022-04-07 電解コンデンサ用リード端子、圧延部の製造装置、及び、圧延部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1200A true TW202341200A (zh) 2023-10-16

Family

ID=84321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2859A TW202341200A (zh) 2022-04-07 2023-04-06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軋製部的製造裝置及軋製部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80936B1 (zh)
TW (1) TW202341200A (zh)
WO (1) WO202319552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2720A (en) * 1979-07-10 1981-02-07 Tozuka Sangyo Kk Lead wire for electrolytic condenser
JPH0623727B2 (ja) * 1985-08-30 1994-03-3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的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45836A (ja) * 1997-07-24 1999-02-16 Niyuucentral Kk 電解コンデンサ用電極端子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4782969B2 (ja) * 2002-05-24 2011-09-28 湖北工業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のタブ端子製造装置
JP4954456B2 (ja) * 2004-09-17 2012-06-13 湖北工業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ー用タブ端子
JP4619754B2 (ja) * 2004-11-17 2011-01-26 湖北工業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ー用タブ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54586A (ja) 2023-10-20
JP7180936B1 (ja) 2022-12-05
WO2023195526A1 (ja) 2023-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95044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plate
JP4836738B2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TW202341200A (zh)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軋製部的製造裝置及軋製部的製造方法
JP6870877B2 (ja) リード線端子の製造方法、チップ型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リード線端子の半製品
JP2010257851A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8056482A (ja) 蓄電デバイス、蓄電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集電板および集電板の製造方法
JP2008010722A (ja) コンデンサ陽極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JP4754094B2 (ja) 電池用電極板の製造方法
JP2006252805A (ja)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極板の製造方法
US20220294087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JPH08287905A (ja) 鉛蓄電池用極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CN1776846A (zh) 电解电容器用插片端子
JP7169686B2 (ja) リード線端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19923A (ja) チップ形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3115865U (ja) 電極端子のプレス装置
JP6832594B2 (ja) チップ型電解コンデンサのリード線端子
JP5546919B2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EP4432455A1 (en) Electrode tab welding apparatus, electrode tab welding method, and secondary battery
JPH07272980A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4954456B2 (ja) 電解コンデンサー用タブ端子
CN113066669B (zh) 芯片型电解电容器用引线端子的制造方法及芯片型电解电容器
JPH05166688A (ja) 電解コンデンサ用リードの製造方法
JP2018137339A (ja) チップ型電解コンデンサのリード線端子及びチップ型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H0717144Y2 (ja) コンデンサ電極端子成形用ポンチ
JP2021197467A (ja) 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ンデン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