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5855A - 積層聚酯膜 - Google Patents

積層聚酯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5855A
TW202335855A TW111149093A TW111149093A TW202335855A TW 202335855 A TW202335855 A TW 202335855A TW 111149093 A TW111149093 A TW 111149093A TW 111149093 A TW111149093 A TW 111149093A TW 202335855 A TW202335855 A TW 20233585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mass
acid
coating layer
contact ang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9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多喜博
山口洋平
瀧井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5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585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26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 C08F220/28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containing no aromatic rings in the alcohol moie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5/00Compositions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5/04Polyurethan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穩定地提供一種對各種塗材之通用接著性優異的積層聚酯膜。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膜於聚酯膜基材的至少1面具備塗佈層,前述塗佈層係由包含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之組成物所形成,前述塗佈層滴附1-溴萘1秒後之接觸角(A)為13度至25度,且滴附5秒後之接觸角(B)為9度至20度。

Description

積層聚酯膜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積層聚酯膜。更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最適合光學用途、包裝用途、標籤用途等所有領域之易接著性之塗佈層之積層聚酯膜。
熱塑性樹脂膜、尤其是聚酯膜具有機械性質、電性、尺寸穩定性、透明性、耐化學品性等優異的性質,因此被廣泛用於磁性記錄材料、包裝材料、太陽電池用途、平板顯示器等所使用之抗反射膜、擴散片、稜鏡片等光學膜及標籤印刷用膜等。然而,聚酯膜由於表面高度結晶配向,故於這些用途中的加工中,具有與各種塗材亦即塗料、樹脂、UV(ultraviolet;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或油墨等之接著性不足之缺點。
因此,自先前以來,一直研究利用各種方法來對聚酯膜表面賦予接著性。作為這種方法,主要被熟知的是於聚酯膜的表面設置具有易接著性能力之塗佈層之方法(參照專利文獻1)。就接著性的機制之觀點而言,接著之界面狀態很重要,主要指的是由分子之交纏、分子間相互作用、化學鍵結所帶來之效果。例如,進行下述等各種研究:就分子之交纏之觀點而言,藉由在界面設置由彼此之樹脂構成之中間層,來提高接著性(參照專利文獻2);就分子間相互作用之觀點而言,於易接著層設置接近塗材之組成物(參照專利文獻3);就化學鍵結之觀點而言,使易接著層中含有與塗材組成物具有反應性之成分(參照專利文獻4)。然而,於這些方法中,塗材之組成或加工條件受限,故就通用性之觀點而言存在課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58-7876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6-18655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2-183724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3-17697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作為積層聚酯膜,因被用於各種用途且使用環境變得多樣,故近年來越來越要求具有對各種塗材通用的接著性。然而,先前之積層聚酯膜於通用的接著方面尚不滿足市場需求。
本發明係以該先前技術之課題為背景而完成。亦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穩定地提供一種對各種塗材之通用接著性優異的積層聚酯膜。並且,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接著性對於各種塗料、樹脂、UV硬化性樹脂或油墨等而言良好,尤其是與使用有機溶劑之UV硬化性樹脂之接著性優異,且高水準的接著性之長期維持優異。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於對上述課題進行研究之過程中,著眼於設置於塗佈層上部之塗材的溶劑對構成塗佈層之樹脂的溶解性很重要這一點。然而,塗材的溶劑有甲苯、己烷等烴系,甲基乙基酮、環己酮等酮系,四氫呋喃、丙二醇甲醚等醚系,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系等,且併用使用之情況較多,要調整樹脂於各種溶劑中的溶解性很困難。本發明人等於該方面進行了各種研究,結果發現藉由特定的溶劑的接觸角能夠解決本發明的課題,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係由以下構成所構成。 (1) 一種積層聚酯膜,係於聚酯膜基材的至少1面具備塗佈層,前述塗佈層係由包含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之組成物所形成,前述塗佈層滴附1-溴萘1秒後之接觸角(A)為13度至25度,且滴附5秒後之接觸角(B)為9度至20度。 (2) 如上述(1)所記載之積層聚酯膜,其中前述塗佈層滴附1-溴萘1秒後之接觸角(A)與滴附5秒後之接觸角(B)之差(A-B)為4度至7度。 [發明功效]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由於塗膜的透明性、接著性,尤其是與溶劑型塗材之接著性優異,故適合用作光學用途或建材用途硬塗膜等之UV硬化樹脂、UV硬化油墨或熱硬化型樹脂、溶劑乾燥型油墨等之基材用膜。
(聚酯膜基材) 於本發明中構成聚酯膜基材之聚酯樹脂除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乙烯-2,6-萘二甲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等以外,亦為將如前述之聚酯樹脂的二醇成分或二羧酸成分的一部分替換成如以下之共聚成分所得之共聚聚酯樹脂,例如作為共聚成分,可列舉二乙二醇、新戊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聚伸烷基二醇等二醇成分或己二酸、癸二酸、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5-間苯二甲酸鈉、2,6-萘二羧酸等二羧酸成分等。
於本發明中適合用於聚酯膜基材之聚酯樹脂主要選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乙烯-2,6-萘二甲酸酯。這些聚酯樹脂之中,就物性與成本的平衡而言,最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又,由這些聚酯樹脂構成之聚酯膜基材較佳為雙軸延伸聚酯膜,可提高耐化學品性、耐熱性、機械強度等。
作為製造聚酯樹脂時所使用之用於縮聚之觸媒,並無特別限定,由於三氧化二銻為廉價且具有優異的觸媒活性之觸媒,故較佳。又,亦較佳為使用鍺化合物或鈦化合物。作為進而較佳的縮聚觸媒,可列舉含有鋁及/或其化合物及酚系化合物之觸媒、含有鋁及/或其化合物及磷化合物之觸媒、含有磷化合物之鋁鹽之觸媒。
又,本發明中的聚酯膜基材的層構成並無特別限定,可為單層聚酯膜,亦可為成分互不相同的2層構成,還可為具有外層與內層之由至少3層構成之聚酯膜基材。
(塗佈層) 本發明人如前述般對測定接觸角之溶劑種類進行了各種研究。尤其是於測定接觸角時,於注射器針尖生成液滴、對測定面之附著及測定過程中的溶劑的穩定性為重要,將這一點亦考慮在內而選擇了1-溴萘,1-溴萘因比重相對較高(1.48),故容易於注射器針尖生成液滴及附著於測定面,且因沸點相對較高(282℃),故能夠忽略測定過程中的氣化。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為了提高塗膜的透明性、接著性,尤其是與溶劑型塗材之接著性,較佳為於其至少單面具備有由包含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之組成物所形成之塗佈層,並且前述塗佈層滴附1-溴萘1秒後之接觸角(A)為13度至25度且滴附5秒後之接觸角(B)為9度至20度。塗佈層亦可設置於聚酯膜的兩面,還可根據用途僅設置於聚酯膜的單面,且於另一面設置其他種類樹脂被覆層。
於本發明中,塗佈層的1-溴萘的液滴的接觸角及該接觸角的時間變化為重要。藉由使1-溴萘的液滴之1秒後之接觸角(A)處於13度至25度之範圍,塗佈層表面對某種溶劑顯示出最佳親和性、溶劑性或浸透性,且在塗材與塗佈層的界面構成由彼此之樹脂所構成之中間層,故就接著性之方面而言較佳,更佳為14度至21度之範圍。繼而,塗佈層表面對某種溶劑顯示出最佳的溶劑性或浸透性,就抑制因塗佈層過度溶解所致之對塗佈層與基材界面的接著性之影響之方面而言,1-溴萘的液滴之滴附5秒後之接觸角(B)較佳為9度至20度之範圍,更佳為10度至17度之範圍。又,關於前述滴附1秒後之接觸角(A)與滴附5秒後之接觸角(B)之差(A-B),就於塗材與塗佈層之界面構成由彼此之樹脂所構成之最佳中間層厚度之方面而言,較佳為4度至7度之範圍,就良好的接著性及耐久性之方面而言,更佳為4.5度至6度之範圍。
本發明中的塗佈層較佳為包含如下組成物而形成,該組成物包含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於本發明中,所謂主要係指相對於整個塗佈層,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較佳為70質量%以上,更佳為7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藉由使前述樹脂於整個塗佈層中為70質量%以上,有效地獲得密接性、接著性等,故而較佳。可於本發明的塗佈層中併用前述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樹脂以外之其他樹脂,尤佳為併用交聯劑。藉由併用交聯劑,能夠進一步提高本發明的耐久性。
本發明中的塗佈層較佳為將1-溴萘的液滴的接觸角調整為特定範圍,為此,能夠藉由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的各樹脂組成及/或各樹脂的調配比率進行調節。作為將塗佈層中的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丙烯酸樹脂合計所得之樹脂成分,就密接性之觀點而言,聚酯樹脂較佳為50質量%以上至90質量%以下之含量,更佳為53質量%以上至70質量%以下之含量,進而較佳為57質量%以上至67質量%以下之含量。又,聚胺基甲酸酯樹脂較佳為47質量%以下,更佳為45質量%以下之含量,進而較佳為43質量%以下之含量。丙烯酸樹脂較佳為未達40質量%,更佳為37.5質量%以下之含量,進而較佳為35質量%以下之含量。又,即便並非僅調配這些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而且使這些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吸附於潤滑材料等添加劑而間接地調配亦無問題。其中,於間接調配這些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之情形時,即便少於前述含量亦可獲得同樣的效果,故能夠將聚酯樹脂的含量的上限設為97質量%。
於樹脂組成方面,有藉由存在芳香族成分、親水性成分而使得1-溴萘的液滴的接觸角變高,藉由存在脂肪族成分而使得接觸角降低之傾向。又,於樹脂種類方面,有丙烯酸樹脂骨架之接觸角通常高於聚酯樹脂骨架及聚胺基甲酸酯樹脂骨架之接觸角之傾向。為了調整為本發明中的1-溴萘的液滴的接觸角之範圍,作為一例,如下所述。首先,選定塗佈層所使用之聚酯樹脂,測定將該聚酯樹脂製成塗佈層之情形時之1秒後之接觸角。若該數值高於規定,則併用聚胺基甲酸酯樹脂,藉此降低數值。又,若該數值較低,則併用丙烯酸樹脂,藉此提高數值,來調整為1秒後之接觸角之規定範圍內。繼而,確認經調整過之組成之5秒後之接觸角。假設於該5秒後之接觸角較低之情形時,以自1秒後之接觸角開始提高之方式再次實施樹脂的併用量之調整。假設於即便將1秒後之接觸角調高但5秒後之接觸角仍較低之情形時,併用交聯劑並再次實施調整。又,於使用主要樹脂及交聯劑以外之其他樹脂、添加劑之情形時,必須依據前述進行最終調整。但是,於本發明中,1-溴萘的液滴的接觸角之規定較為重要,前述方法僅為接觸角之調整之一例,並非否定其他調整方法等。
繼而對本發明中所使用之樹脂等之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聚酯系樹脂) 聚酯系樹脂通常可由二羧酸及二醇獲得。作為二羧酸,例如可列舉: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三甲基己二酸、庚二酸、2,2-二甲基戊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富馬酸、馬來酸、依康酸等脂肪族二羧酸;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苄基丙二酸、聯苯二甲酸、4,4'-氧二苯甲酸、2,6-萘二羧酸、1,8-萘二羧酸、2,3-萘二羧酸、2,7-萘二羧酸等萘二羧酸等芳香族二羧酸;1,3-環戊二羧酸、1,2-環己二羧酸、1,3-環戊二羧酸、1,4-環己二羧酸、2,5-降莰烷二羧酸等脂環族二羧酸等;作為三元以上之多羧酸,例如可列舉:偏苯三甲酸、均苯四甲酸、金剛烷三羧酸、1,3,5-苯三甲酸等。這些羧酸可單獨使用或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二醇,例如可列舉: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9-壬二醇等直鏈脂肪族二醇; 丙二醇、二丙二醇、2,4-二甲基-2-乙基己烷-1,3-二醇、2-甲基-1,3-丙二醇、2,2-二甲基-1,3-丙二醇(新戊二醇)、1,3-丁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2,4-三甲基-1,6-己二醇等支鏈脂肪族二醇; 1,2-環己烷二甲醇、1,3-環己烷二甲醇、1,4-環己烷二甲醇、螺二醇、三環癸烷二甲醇等脂環族二醇; 4,4'-亞甲基二苯酚、雙酚S,雙酚A、雙酚茀、4,4'-二羥基聯苯、2,5-萘二醇、對二甲苯二醇等芳香族二醇或此等的環氧乙烷、環氧丙烷加成物等。作為三元以上之多元醇,可列舉: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甘油、三羥甲基丙烷、三羥甲基乙烷等。這些醇類可單獨使用或將2種以上併用。
於本發明中設置塗佈層時所使用之聚酯樹脂的溶劑並無特別限定。但是,就作業環境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主要使用水作為溶劑。
於主要使用水作為聚酯樹脂的溶劑之情形時,就塗佈層的耐水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水分散體。為了使聚酯樹脂實現水分散,存在有使用親水性的界面活性劑之方法及於樹脂中導入親水性基之方法。於使用界面活性劑之情形時,可將聚酯樹脂預先溶解於有機溶劑中且於界面活性劑存在下進行水分散,藉此來製備。所使用之有機溶劑能藉由減壓蒸餾而去除。於所使用之有機溶劑為少量之情形時,可殘留於系統中而直接使用。
在樹脂中導入親水性基之情形時,作為親水性基,可使用聚乙二醇等聚氧烷基、羥基、羧基、磺酸、膦酸、次膦酸基等親水性基。作為這些親水性基,較佳為使用聚乙二醇基、羧基、磺酸基。
具有聚乙二醇基之聚酯系樹脂可藉由使用具有聚乙二醇基之二羧酸或二醇而容易地獲得。
具有羧基之聚酯系樹脂可藉由過量地包含前述二羧酸而容易地獲得。然而,於該情形時,由於羧基被導入至分子末端,故若僅增多羧基之導入量,則分子量會變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亦可使用適量3官能以上之多元羧酸或多元醇來設置支鏈結構,於本發明中,較佳為使聚酯分子中的羥基與多元羧酸酐反應而將羧基導入至分子中。
為了導入羧基,上述多元羧酸酐為具有至少3元以上羧基且這些羧基具有至少1個羧酸酐結構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偏苯三甲酸酐、環己烷-1,2,4-三羧酸1,2-酐、均苯四甲酸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4,4-氧二苯二甲酸二酐、1,2,3,4-環丁烷四羧酸二酐、環戊烷四羧酸二酐、伸乙基四羧酸二酐、1,2,3,4-丁烷四羧酸二酐等。這些多元羧酸酐可單獨使用或將2種以上併用。
聚酯樹脂中的羧基以酸值計較佳為10mgKOH/g至60mgKOH/g之範圍,酸值更佳為15mgKOH/g至50mgKOH/g之範圍。若酸值為10mgKOH/g以上,則就提高聚酯樹脂的水分散性及本發明中的接觸角之方面而言較佳,若酸值為60mgKOH/g以下,則就耐濕熱性之方面而言較佳。
又,聚酯樹脂中的羧基量較佳為藉由三乙胺等三級胺化合物來形成鹽。藉由形成胺鹽,聚酯樹脂的親水性提高,水分散體的穩定性良好。
具有磺酸基之聚酯樹脂可藉由將含磺酸基之二羧酸用作二羧酸成分而容易地獲得。作為含磺酸基之二羧酸,可列舉磺基對苯二甲酸、5-磺基間苯二甲酸、5-磺基間苯二甲酸鈉等。聚酯樹脂中的磺酸基較佳為於二羧酸成分中以1莫耳%至10莫耳%之範圍使用。若磺酸基為1莫耳%以上,則就提高聚酯樹脂的水分散性及本發明中的接觸角之方面而言較佳,若磺酸基為10莫耳%以下,則就耐濕熱性之方面而言較佳。
又,只要於不損及本發明的效果之範圍內,則前述親水性基亦可併用2種以上或併用其他親水性基。
於聚酯樹脂的組成方面,可藉由提高聚乙二醇基、羧基、磺酸基、羥基等親水性成分之比率來提高1-溴萘的接觸角,可藉由提高作為脂肪族成分之脂肪族二羧酸或脂肪族二醇的比率來降低接觸角。又,可藉由於骨架中導入支鏈結構來降低接觸角。但是,若提高親水性成分的比率,則會導致樹脂的玻璃轉移點(Tg)降低或分子量降低,對操作性及密接性等性能造成不良影響,故較佳為玻璃轉移點(Tg)為20℃以上,作為分子量的標準之比濃黏度(reduced viscosity)為0.30dL/g,更佳為玻璃轉移點(Tg)為30℃以上,比濃黏度為0.40dL/g。
比濃黏度係將聚酯樹脂0.05g溶解於25mL之混合溶劑(苯酚/四氯乙烷=60/40(質量比))中,且使用奧士華黏度計以30℃進行測定而算出。又,聚酯樹脂的玻璃轉移點(Tg)使用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示差掃描熱量測定)之測定結果。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為至少源自多元醇成分及聚異氰酸酯成分、以及進而視需要添加之擴鏈劑而成之胺基甲酸酯樹脂。
所謂多元醇成分,可列舉: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等聚醚多元醇類;具有己二酸等作為酸成分之脂肪族聚酯、具有對苯二甲酸等之芳香族聚酯、具有環己烷二羧酸等之脂環族聚酯、ε-己內酯等藉由開環聚合而形成之內酯系聚酯等所代表之聚酯多元醇類;1,6-己二醇與碳酸乙二酯之聚合物所代表之碳酸酯多元醇類;於丙烯酸共聚物中導入了羥基之丙烯酸多元醇類、末端具有羥基之丁二烯或作為其共聚物之聚丁二烯多元醇類等。其中,較佳為聚醚多元醇類、聚酯多元醇類、碳酸酯多元醇類、丙烯酸多元醇類,就耐久性之方面而言,尤佳為碳酸酯多元醇類與丙烯酸多元醇類。
作為本發明中的前述多元醇的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300至5000。更佳為400至4000,最佳為500至3000。若為300以上,則可提高密接性,故而較佳。若為5000以下,則可提高耐濕熱性等耐久性,故而較佳。
作為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所使用之聚異氰酸酯,例如可列舉: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等芳香族脂肪族二異氰酸酯類;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及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1,3-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等脂環式二異氰酸酯類;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及2,2,4-三甲基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脂肪族二異氰酸酯類;或者由二異氰酸酯類製造之含異氰尿酸酯鍵、縮二脲鍵或脲基甲酸酯鍵之改質聚異氰酸酯類;使單一或複數種二異氰酸酯類預先與三羥甲基丙烷等加成而成之聚異氰酸酯類。於使用前述芳香族脂肪族二異氰酸酯類、脂環式二異氰酸酯類、或脂肪族二異氰酸酯類等之情形時,不存在黃變之問題,故而較佳。
作為擴鏈劑,可列舉:乙二醇、二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及1,6-己二醇等二醇類;甘油、三羥甲基丙烷、及季戊四醇等多元醇類;乙二胺、己二胺、及哌嗪等二胺類;單乙醇胺及二乙醇胺等胺基醇類;硫代二乙二醇等硫代二乙醇類;或者水。又,亦可使用3官能基以上之甘油、三羥甲基丙烷、及季戊四醇等多元醇或多胺等,只要為少量即可。
與前述聚酯樹脂同樣,就作業環境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主要使用水作為溶劑。於主要使用水作為溶劑之情形時,就塗佈層的耐水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水分散體。於使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產生水分散時,與聚酯樹脂同樣,存在使用親水性的界面活性劑之方法及於樹脂中導入親水性基之方法。於使用界面活性劑之情形時,可以與前述聚酯樹脂同樣之方式製備。
又,在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中導入親水性基之情形時,作為親水性基,可使用聚乙二醇等聚氧烷基、羥基、羧基、磺酸、膦酸、次膦酸基等親水性基。作為這些親水性基,較佳為使用聚乙二醇基、羧基。
對於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中導入聚乙二醇基時,藉由使用聚乙二醇作為前述多元醇,可容易地導入至主鏈中。又,亦可藉由利用並非多元醇而是聚乙二醇單烷基醚等一元醇進行異氰酸基之末端封端而導入至側鏈中。
具有羧基之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可藉由主要使用含羧基之多元醇成分作為胺基甲酸酯之成分而較佳地獲得。
作為該含羧基之多元醇成分,可列舉如下述之成分。可使用分子量相對較高之成分,例如含羧基之聚伸烷基二醇、含羧基之丙烯酸多元醇、含羧基之聚烯烴多元醇、含羧基之聚酯多元醇等。又,可使用分子量相對較低之成分,例如2,2-二羥甲基丙酸、2,2-二羥甲基丁酸、2,2-二羥甲基丁酸、2,2-二羥甲基戊酸等。導入羧基時,尤其適合使用2,2-二羥甲基丙酸、2,2-二羥甲基丁酸。
具有羧基之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以酸值計較佳為10mgKOH/g至60mgKOH/g之範圍,酸值更佳為15mgKOH/g至50mgKOH/g之範圍。若酸值為10mgKOH/g以上,則就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水分散體的穩定性之方面而言較佳,若酸值為60mgKOH/g以下,則就耐濕熱性之方面而言較佳。其中,只要於不損及本發明的效果之範圍內,則亦可導入其他親水性基例如羥基、醚、磺酸、膦酸等來彌補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水溶性或者水分散性。
又,較佳為這些聚胺基甲酸酯中的羧基藉由胺化合物來形成鹽。若羧基形成鹽,則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的親水性提高,因此水分散體的穩定性良好。
本發明中的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亦可於末端或側鏈具有封端異氰酸基等反應性基來提高強硬性。
於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的組成中,可藉由提高聚乙二醇基、羧基、磺酸基、羥基等親水性成分的比率來提高1-溴萘的接觸角,可藉由提高作為脂肪族成分之脂肪族聚酯多元醇酸或脂肪族聚碳酸酯多元醇的比率來降低接觸角。又,可藉由於擴鏈劑使用具有支鏈結構之二醇等來降低接觸角。但是,若提高親水性成分的比率,則作為聚胺基甲酸酯樹脂而言,有降低塗佈層的耐黏連性或耐濕熱性之傾向,故需要注意所併用之聚酯樹脂或交聯劑的組成、調配量。
(丙烯酸樹脂) 本發明中的丙烯酸樹脂為主要由丙烯酸、甲基丙烯酸或此等的酯所形成之共聚物。作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可使用各種化合物。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異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異丁酯、丙烯酸正戊酯、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癸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環己酯、丙烯酸異莰酯、丙烯酸硬脂酯等丙烯酸酯類,作為甲基丙烯酸酯,可列舉將前述丙烯酸替換成甲基丙烯酸而成之甲基丙烯酸酯。
與前述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同樣,就作業環境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主要使用水作為溶劑。於主要使用水作為溶劑之情形時,就塗佈層的耐水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水分散體。於使丙烯酸樹脂水分散時,與先述同樣,存在使用親水性的界面活性劑之方法以及於樹脂中導入親水性基之方法。
又,對於丙烯酸樹脂中導入親水性基之情形時,作為親水性基,可使用聚乙二醇等聚氧烷基、羥基、羧基、磺酸、膦酸、次膦酸基等親水性基。作為這些親水性基,較佳為使用聚乙二醇基、羧基。
又,於不損及本發明的效果之範圍內可列舉:導入了羥基、醚基、磺酸基等之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醯胺或甲基丙烯醯胺、丙烯腈或甲基丙烯腈等腈類;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苯乙烯類;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類;乙酸烯丙酯、丙酸烯丙酯等烯丙基類。就賦予樹脂親水性之觀點而言,使用丙烯醯胺或甲基丙烯醯胺、丙烯腈或甲基丙烯腈等腈類尤其有用。
本發明的具有羧基之丙烯酸樹脂以酸值計,較佳為10mgKOH/g至60mgKOH/g之範圍,酸值更佳為15mgKOH/g至50mgKOH/g之範圍。若酸值為10mgKOH/g以上,則就本發明的效果、亦即抑制塗膜缺陷或塗膜不均之發生之方面而言較佳,若酸值為60mgKOH/g以下,則就耐濕熱性之方面而言較佳。
丙烯酸樹脂的羧基可藉由使用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來賦予,馬來酸、依康酸等不飽和羧酸同樣亦可使用。
丙烯酸樹脂的羧基亦與前述同樣,較佳為藉由胺化合物來形成鹽。藉由使羧基形成鹽,作為丙烯酸樹脂之親水性良好,水分散體的穩定性提高,故而較佳。
於丙烯酸樹脂的組成中,可藉由提高聚乙二醇基、羧基、磺酸基、羥基、醯胺、腈等親水性成分的比率來提高1-溴萘的接觸角。但是,若提高親水性成分的比率,則作為丙烯酸樹脂而言,有降低塗佈層的耐黏連性或耐濕熱性之傾向,故需要注意所併用之聚酯樹脂或交聯劑的組成、調配量。
本發明中的塗佈層中,除前述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樹脂以外,亦可併用其他樹脂。作為其他樹脂,可列舉前述以外之不具有羧基之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樹脂、或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羥基纖維素等。
(溶劑) 作為本發明中的塗材用之溶劑,可使用如下述之溶劑。 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正丙醇、異丙醇、正丁醇、異丁醇、第二丁醇、第三丁醇、正戊醇、異戊醇、第二戊醇、第三戊醇、1-乙基-1-丙醇、2-甲基-1-丁醇、正己醇、環己醇等醇類;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乙基丁基酮、環己酮、異佛爾酮等酮類;四氫呋喃、二噁烷等醚類;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異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異丁酯、乙酸-第二丁酯、乙酸-3-甲氧基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等酯類;乙二醇、乙二醇單甲醚、乙二醇單乙醚、乙二醇單丙醚、乙二醇單丁醚、乙二醇乙醚乙酸酯、二乙二醇、二乙二醇單甲醚、二乙二醇單乙醚、二乙二醇單丁醚、二乙二醇乙醚乙酸酯、丙二醇、丙二醇單甲醚、丙二醇單丁醚、丙二醇甲醚乙酸酯等二醇衍生物;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四氫呋喃、四氫吡喃、1,3-二氧雜環戊烷、1,2-二噁烷、1,3-二噁烷、1,4-二噁烷、1,4-二氧環己烯、苯甲醚等醚類;進而3-甲氧基-3-甲基丁醇、3-甲氧基丁醇、乙腈、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二丙酮醇、乙醯乙酸乙酯、環己烷;亦可視需要將這些有機溶劑混合使用。 於本發明中,尤佳為使用酮類、酯類、二醇衍生物。
(交聯劑) 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為於塗佈層中將交聯劑與前述樹脂併用。藉由併用交聯劑,能提高塗佈層的接觸角。又,藉由使交聯劑中含有已述親水性成分,能進一步提高接觸角。作為交聯劑的種類,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異氰酸酯系、噁唑啉系、碳二醯亞胺系、環氧系、三聚氰胺系等。
交聯劑的使用量相對於前述樹脂與交聯劑的合計量,較佳為未達50質量%。交聯劑具有提高本發明中的接觸角的數值之效果,故若交聯劑未達50質量%,則容易將接觸角的數值調整為本發明中的較佳範圍,就密接性等觀點而言較佳。交聯劑更佳為45質量%以下,尤佳為40質量%以下。
(添加劑) 亦可於無損本發明的效果之範圍內,於本發明中的塗佈層中添加公知的添加劑,例如界面活性劑、抗氧化劑、耐熱穩定劑、耐候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有機或無機易滑劑、顔料、染料、有機或無機粒子、抗靜電劑等。
於本發明中,於塗佈層中添加粒子以進一步提高塗佈層的耐黏連性亦為較佳態樣。於本發明中,作為塗佈層中所含有的粒子,例如為氧化鈦、硫酸鋇、碳酸鈣、硫酸鈣、二氧化矽、氧化鋁、滑石、高嶺土、黏土等或者此等的混合物,進而可列舉其他普通無機粒子,例如磷酸鈣、雲母、鋰膨潤石、氧化鋯、氧化鎢、氟化鋰、氟化鈣及與其他併用等之無機粒子或苯乙烯系、丙烯酸系、三聚氰胺系、苯并胍胺系、聚矽氧系等有機聚合物系粒子等。
又,就防止本發明中所使用之粒子的凝聚之方面而言,亦可利用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樹脂等具有羧基等極性基之樹脂預先對所使用之粒子進行處理。所使用之樹脂並無特別限制,於本發明中,尤佳為利用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樹脂等預先進行處理。或許是藉由該處理使得這些樹脂有效地分佈於以聚酯樹脂為主體之塗佈層內,故這些樹脂能夠以少於上述所記載之量的使用量來容易地達成本發明中的效果。作為處理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列舉於有機溶劑下將粒子與樹脂預先混合後進行水分散之方法、於水分散粒子中混合樹脂之方法、將粒子與單體預先混合後進行聚合之方法等。
塗佈層中的粒子的平均粒徑(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所得之個數基準的平均粒徑,以下相同)較佳為0.04μm至2.0μm,進而較佳為0.1μm至1.0μm。若惰性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04μm以上,則容易於膜表面形成凹凸,故膜的滑動性及捲取性等操作性提高,貼合時之加工性良好,故而較佳。另一方面,若惰性粒子的平均粒徑為2.0μm以下,則不易產生粒子的脫落,故而較佳。塗佈層中的粒子濃度於固形物成分中較佳為1質量%至20質量%。
粒子的平均粒徑的測定方法係以如下方法進行:利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對積層聚酯膜的截面的粒子進行觀察,觀察30個粒子,並取其平均值作為平均粒徑。
只要滿足本發明的目的即可,粒子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球狀粒子、不定形非球狀粒子。不定形粒子的粒徑可以圓等效直徑來計算。圓等效直徑係將所觀察到的粒子的面積除以π,算出平方根並乘以2倍所得之值。
(積層聚酯膜的製造) 關於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製造方法係列舉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有時簡記為PET)膜基材的例來進行說明,當然並不限定於此。
將PET樹脂充分地真空乾燥後,供給至擠出機,自T字模將約280℃之熔融PET樹脂呈片狀熔融擠出至旋轉冷卻輥,藉由靜電施加法冷卻固化,獲得未延伸PET片材。前述未延伸PET片材可為單層構成,亦可為藉由共擠出法所得之複數層構成。
對所獲得之未延伸PET片材進行單軸延伸或雙軸延伸,藉此進行結晶配向。於例如雙軸延伸之情形時,利用加熱至80℃至120℃之輥於長邊方向延伸至2.5倍至5.0倍,獲得單軸延伸PET膜後,利用夾子固持膜的端部,並導入加熱至80℃至180℃之熱風區域,且於寬度方向延伸至2.5倍至5.0倍。又,於單軸延伸之情形時,於拉幅機內延伸至2.5倍至5.0倍。延伸後繼而導入熱處理區域進行熱處理以完成結晶配向。
熱處理區域的溫度的下限較佳為170℃,更佳為180℃。若熱處理區域的溫度為170℃以上,則硬化充分,高濕度環境下的耐黏連性良好,故而較佳,保管環境等之調整容易,故而較佳。另一方面,熱處理區域的溫度的上限較佳為260℃,更佳為250℃。若熱處理區域的溫度為250℃以下,則有膜的物性降低之虞,故而欠佳。
塗佈層可於製造膜後或製造步驟中設置。尤其是就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將塗佈液塗佈於膜製造步驟的任意階段,亦即塗佈於未延伸或單軸延伸後之PET膜的至少一面來形成塗佈層。
用以將該塗佈液塗佈於PET膜之方法可使用公知之任意方法。例如可列舉逆輥塗佈法、凹版塗佈法、接觸塗佈法、模嘴塗佈法、輥刷法、噴霧塗佈法、氣刀塗佈法、線棒塗佈法、刮刀塗佈法、含浸塗佈法、簾幕式塗佈法等。可將這些方法單獨或加以組合來進行塗敷。
於本發明中,塗佈層的厚度可於0.001μm至2.00μm之範圍內適當設定,為了兼顧加工性與接著性,較佳為0.01μm至1.00μm之範圍,更佳為0.02μm至0.80μm,進而較佳為0.05μm至0.50μm。若塗佈層的厚度為0.001μm以上,則接著性良好,故而較佳。若塗佈層的厚度為2.00μm以下,則不易產生黏連,故而較佳。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霧度的上限較佳為2.5%,更佳為2.0%,進而較佳為1.5%,尤佳為1.2%。若霧度為2.5%以下,則就透明性之方面而言較佳,亦可較佳地用於要求透明性之光學膜。霧度越小越佳,但較佳可為0.1%以上,較佳亦可為0.3%以上。 [實施例]
繼而,使用實施例及比較例對本發明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首先,以下對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評價方法進行說明。
(1) 霧度 所獲得之積層聚酯膜的霧度係依據JIS K 7136:2000且使用濁度計(日本電色製造,NDH5000)進行測定。
(2) 接觸角 於25℃、50%RH之條件下使用接觸角計(協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全自動接觸角計(DM-701),於膜的樹脂層面使用22G之注射器針製作1-溴萘的液滴,且自動測定其接觸角。接觸角係將液體滴落至樹脂層面後,採用1000ms(1秒)、5000ms(5秒)後之接觸角。接觸角係改變部位共計測定7處,排除這些測定值中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取合計5處之平均值。又,本測定係以下述軟體及下述設定實施。 軟體  界面測定/解析綜合系統FAMAS(Ver3.7.2) 液滴穩定等待時間:500ms 滴附識別線:50dot 液量控制:0.9μL 手法:液滴法,方法:θ/2法
(3) 酸值 樹脂及交聯劑的酸值係藉由JIS K-1557-5所記載之滴定法進行測定。但是,於利用胺等進行過中和處理之羧基之情形時,藉由高溫處理將胺等去除,或預先利用鹽酸等進行處理而使胺等游離並將其去除後進行測定。於所測定之樹脂於作為溶劑之異丙醇中的溶解性較差之情形時,使用N-甲基吡咯啶酮代替異丙醇。於上述等任一處理中皆充分地實施了對比用之測定。
(4) 耐黏連性 將2片膜試樣以塗佈層面彼此對向之方式重疊,施加98kPa之負載,使其於50℃之氛圍下密接並放置24小時。然後,將膜剝離,並以下述基準判定其剝離狀態。 ◎:塗佈層未轉移,能夠輕鬆地剝離。 ○:塗佈層雖未轉移,但剝離時存在少許阻力。 △:塗佈層得以維持,但塗佈層的表層局部轉移到對向面。 ×:2片膜固接而無法剝離,或者即便能夠剝離,膜基材亦會解離。 作為基準,將○以上判定為合格。
(5) 相對於硬塗層之密接性 使用#5線棒於積層聚酯膜的塗佈層上塗佈下述所記載之硬塗層塗劑(HC-甲),且以80℃乾燥1分鐘。繼而,使用高壓水銀燈對經塗佈之膜照射100mJ/cm 2的紫外線,獲得硬塗膜(甲)。繼而,使用間隙間隔2mm之切割導向器,於硬塗層面形成貫通硬塗層並到達膜基材之100個柵格狀切口。繼而,將透明黏著帶(米其邦製造,405號;寬24mm)貼附於柵格狀切口面,且使其牢固地附著。然後,將透明黏著帶自硬塗膜(甲)的硬塗層面垂直地剝離。於同一部位將黏著帶附著剝離操作共計進行5次後,目視計數自硬塗膜(甲)的硬塗層面剝落的柵格數量,根據下述式求出硬塗層與膜基材的密接性。再者,柵格中局部剝離的柵格亦作為已剝落的柵格來進行計數,如下述式般求出硬塗膜(甲)的密接性(甲)。 密接性(A)(%)=100-(已剝落的柵格數) 以下述基準判定密接性。 ◎:100%、○:96~99%、△:80~95%、×:未達80%。 作為基準,將○以上判定為合格。
針對硬塗層塗劑(HC-乙)、(HC-丙)及(HC-丁),亦以與硬塗層塗劑(HC-甲)同樣之方式製作各硬塗膜(乙)至硬塗膜(丁)。各硬塗膜(乙)至硬塗膜(丁)的密接性以與硬塗膜(甲)同樣之方式進行評價並作為各密接性(乙)至密接性(丁)。
(硬塗層塗劑(HC)之製備) 將由二季戊四醇聚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A-9950)67質量份、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A-TMPT)15質量份、聚丙二醇#400二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APG-400)15質量份及光聚合起始劑(IGM Resins B.V.公司製造 Omnirad184)3質量份構成之硬塗劑溶解於甲苯/甲基乙基酮=50/50(質量比)(溶劑甲)中,製備固形物成分濃度50質量%之硬塗層塗劑(HC-甲)。 除變更溶劑的種類以外,以與上述同樣之方式製備硬塗層塗劑(HC-乙)至硬塗層塗劑(HC-丁)。 溶劑甲:甲苯/甲基乙基酮=50/50(質量比) 溶劑乙:甲苯/乙酸乙酯=25/75(質量比) 溶劑丙:甲基乙基酮=100(質量比) 溶劑丁:丙二醇單甲醚/甲基乙基酮=40/60(質量比)
(6) 耐濕熱性 將以與上述(5)同樣之方式製作之硬塗膜(甲)及(乙)於80℃、80%RH之環境下使塗佈面垂直,且以其他膜等不與塗佈面接觸之狀態放置500小時。處理後,於23℃、65%RH之環境下,以其他膜等不與塗佈面接觸之狀態放置10分鐘。經過時間後立刻以與前述同樣之方式評價塗佈面的密接性,作為耐濕熱性(甲)及(乙)。
(共聚聚酯樹脂PES-1的聚合) 朝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及局部回流式冷凝器之不鏽鋼製高壓釜中添加對苯二甲酸二甲酯471質量份、間苯二甲酸二甲酯471質量份、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44.4質量份、乙二醇444質量份、新戊二醇882質量份及鈦酸四-正丁酯0.4質量份,以160℃至220℃之溫度歷時4小時進行酯交換反應。繼而,升溫至255℃為止,將反應體系緩慢減壓後,於30Pa之減壓下反應1小時30分鐘,獲得共聚聚酯樹脂(PES-1)。所獲得之共聚聚酯樹脂(PES-1)為淡黃色透明之固體,樹脂的比濃黏度為0.60dL/g,玻璃轉移點(Tg)為61℃,酸值為0.8mgKOH/g。共聚聚酯樹脂(PES-1)的組成為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5-磺基間苯二甲酸鈉//乙二醇/新戊二醇=48.5/48.5/3//48/52(莫耳比)。
以與共聚聚酯樹脂PES-1同樣之方式獲得下述組成之共聚聚酯PES-2至PES-5。 共聚聚酯樹脂PES-2:對苯二甲酸/5-磺基間苯二甲酸鈉//乙二醇/二乙二醇/雙酚A之EO(Ethylene Oxide;環氧乙烷)加成物(n=2)=97/3//70/5/25(莫耳比)。比濃黏度:0.49dL/g,玻璃轉移點(Tg):69℃,酸值:1.0mgKOH/g。 共聚聚酯樹脂PES-3:對苯二甲酸/癸二酸/5-磺基間苯二甲酸鈉//乙二醇/二乙二醇/雙酚A之EO加成物(n=2)=60/38.5/1.5//30/55/15(莫耳比)。比濃黏度:0.55dL/g,玻璃轉移點(Tg):44℃,酸值為0.8mgKOH/g。 共聚聚酯樹脂PES-4:2,6-萘二羧酸/對苯二甲酸/癸二酸/5-磺基間苯二甲酸鈉//乙二醇/二乙二醇/1,6-己二醇=70/9/15/6//45/5/50(莫耳比)。比濃黏度:0.53dL/g,玻璃轉移點(Tg):37℃,酸值為0.6mgKOH/g。 共聚聚酯樹脂PES-5: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乙二醇/1,4-丁二醇/二乙二醇/聚乙二醇(600)=85/15//57/40/2/1(莫耳比),比濃黏度:0.51dL/g,玻璃轉移點(Tg):47℃,酸值為0.4mgKOH/g。
(共聚聚酯樹脂PES-1的水分散體(PES-1WD)之製備) 朝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及回流裝置之反應器中添加相同質量份的共聚聚酯樹脂(PES-1)及乙二醇-正丁醚,且以110℃加熱、攪拌而使樹脂熔解。於樹脂完全熔解後,一邊進行攪拌,一邊將預定量的水緩慢添加至聚酯溶液中,添加結束後,將溶液一邊攪拌,一邊冷卻至室溫。添加適量水後,製備固形物成分30質量%共聚聚酯樹脂PES-1的水分散體(PES-1WD)。
(共聚聚酯樹脂PES-2的水分散體(PES-2WD)之製備) 朝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及減壓蒸餾裝置之反應器中添加共聚聚酯樹脂(PES-2)及樹脂之3倍質量份之四氫呋喃並使之溶解。添加樹脂之10%質量份之聚(氧化乙烯)烷基醚(烷基C12至C15、環氧乙烷加成莫耳數11莫耳至19莫耳)。將所獲得之溶液一邊進行攪拌,一邊滴加樹脂之3倍質量份之水,獲得乳白色的分散體。繼而,於2.5kPa之減壓下對該分散體進行蒸餾而將四氫呋喃蒸餾去除,將溶液一邊攪拌,一邊冷卻至室溫。添加適量水,製備樹脂固形物成分30質量%之共聚聚酯樹脂PES-2的水分散體(PES-2WD)。
共聚聚酯樹脂PES-3係以與共聚聚酯樹脂PES-2同樣之方式製備水分散體(PES-3WD)。進而,共聚聚酯樹脂PES-4及共聚聚酯樹脂PES-5係以與共聚聚酯樹脂PES-1同樣之方式製備水分散體(PES-4WD)及水分散體(PES-5WD)。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1之聚合) 朝具備攪拌機、戴氏冷凝器、氮氣導入管、矽膠乾燥管、及溫度計之四口燒瓶中投入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58.0質量份、數量平均分子量800之聚碳酸酯二醇(1,6-己二醇型)90.8質量份、及作為溶劑之乙基甲基酮244質量份,於氮氣氛圍下以75℃攪拌1小時。繼而,朝該反應液中添加數量平均分子量800之聚乙二醇單甲醚44質量份及新戊二醇7.2質量份,進而攪拌2小時,確認到反應液達到預定之胺當量。使該反應液降溫至室溫以下,藉此獲得固形物成分45.0質量%之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1)溶液。該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1)溶液的固形物成分酸值為0.2mgKOH/g。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2之聚合) 朝具備攪拌機、戴氏冷凝器、氮氣導入管、矽膠乾燥管、及溫度計之四口燒瓶中投入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54.06質量份、二羥甲基丙酸20.0質量份、數量平均分子量2000之聚碳酸酯二醇(1,6-己二醇型)126.0質量份、及作為溶劑之乙基甲基酮224質量份,於氮氣氛圍下以75℃攪拌3小時,確認到反應液達到預定之胺當量。將該反應液降溫至室溫以下,藉此獲得固形物成分45.0質量%之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2)溶液。該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2)溶液的固形物成分酸值為41.8mgKOH/g。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3至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6之聚合) 以與前述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2)之聚合同樣之方式使下述組成(質量比)及酸值的固形物成分45.0質量%的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3)至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6)聚合。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3): (環己烷-1,2-二基雙亞甲基)二異氰酸酯/數量平均分子量1000之聚碳酸酯二醇(1,6-己二醇型)/二羥甲基丙酸/1,6-己二醇=26.0/64.8/6.2/3.0(質量比) 酸值:25.9mgKOH/g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4): 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數量平均分子量2000之聚碳酸酯二醇(1,6-己二醇/1,5-戊醇型=50/50(莫耳比)型)/二羥甲基丙酸=20.5/73.5/6.0(質量比) 酸值:25.1mgKOH/g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5): 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數量平均分子量2000之聚酯二醇(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乙二醇/新戊二醇=50/50//50/50(莫耳比))/二羥甲基丙酸/新戊二醇=36.0/49.5/11.8/2.7(質量比) 酸值:49.4mgKOH/g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6): 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數量平均分子量2000之聚酯二醇(癸二酸//3-甲基-1,5-戊二醇=100//100(莫耳比))/二羥甲基丙酸/新戊二醇=36.0/49.5/11.8/2.7(質量比)、 酸值:49.4mgKOH/g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1)的水分散體(PU-1WD)之製備) 朝具備能夠高速攪拌的均質分散機之反應容器中添加預定量的水,調整為25℃,一邊以2000min -1攪拌混合,一邊添加前述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1)溶液進行水分散,藉此獲得乳白色的分散體。繼而,將該分散體於2.5kPa之減壓下進行蒸餾而將乙基甲基酮去除。利用水調整濃度,藉此製備固形物成分35質量%之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1的水分散體(PU-1WD)。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2)的水分散體(PU-2WD)之製備) 朝具備攪拌機、戴氏冷凝器、氮氣導入管、矽膠乾燥管、及溫度計之四口燒瓶中加入預定量的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2)溶液,朝該溶液中於室溫下添加與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2)的酸值以預定量對應之當量之1.05倍的三乙醇胺,並直接攪拌30分鐘。繼而,朝具備能夠高速攪拌的均質分散機之反應容器中添加預定量的水,調整為25℃,一邊以2000min -1攪拌混合,一邊添加前述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2)之中和溶液來進行水分散,藉此獲得乳白色的分散體。然後,於2.5kPa之減壓下將作為溶劑之乙基甲基酮去除。利用水調整濃度,藉此製備固形物成分35質量%之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2)的水分散體(PU-2WD)。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3)至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5)的水分散體(PU-3WD)至水分散體(PU-5WD)之製備) 以與前述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2)的水分散體(PU-2WD)之製備同樣之方式製備水分散體。但是,使用三乙胺代替三乙醇胺,且所添加之三乙胺的量對應於各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的酸值進行了調整。
(丙烯酸樹脂(A-1)之聚合) 朝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凝管之燒瓶中加入作為溶劑之丙二醇單甲醚129.6質量份,加熱保持為100℃,且歷時3小時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195.2質量份(64莫耳%)、丙烯酸乙酯84.1質量份(28莫耳%)、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7.8質量份(2莫耳%)、N-羥甲基丙烯醯胺15.2質量份(5莫耳%)及偶氮雙異丁腈5質量份(1莫耳%)之混合物。滴加後,以該溫度熟化2小時。將該反應液降溫至室溫以下,藉此獲得固形物成分70.0質量%之丙烯酸樹脂(A-1)溶液。該丙烯酸樹脂(A-1)溶液的固形物成分酸值為0.4mgKOH/g。
(丙烯酸樹脂(A-1)的水分散體(A-1WD)之製備) 朝預定量的前述丙烯酸樹脂(A-1)溶液中於室溫下添加丙烯酸樹脂(A-1)的1.5質量%的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鈉,直接攪拌30分鐘而製作丙烯酸樹脂(A-1)的混合溶液。繼而,朝具備能夠高速攪拌的均質分散機之反應容器中添加預定量的水,調整為25℃,一邊以2000min -1攪拌混合,一邊添加前述丙烯酸樹脂(A-1)混合溶液進行水分散。利用水調整濃度,藉此製備樹脂固形物成分30質量%之丙烯酸樹脂(A-1)的水分散體(A-1WD)。
(丙烯酸樹脂(A-2)之聚合) 藉由與丙烯酸樹脂(A-1)同樣的步驟獲得甲基丙烯酸甲酯70莫耳%、丙烯酸乙酯20莫耳%、甲氧基-聚乙二醇(n=9)丙烯酸酯5莫耳%、N-羥甲基丙烯醯胺5莫耳%之樹脂組成比之固形物成分70.0質量%之丙烯酸樹脂(A-2)溶液。該丙烯酸樹脂(A-2)溶液的固形物成分酸值為0.2mgKOH/g。
(丙烯酸樹脂(A-2)的水分散體(A-2WD)之製備) 朝具備能夠高速攪拌的均質分散機之反應容器中添加預定量的水,調整為25℃,一邊以2000min -1攪拌混合,一邊添加預定量的前述丙烯酸樹脂(A-2)溶液進行水分散。利用水調整濃度,藉此製備樹脂固形物成分30質量%之丙烯酸樹脂(A-2)的水分散體(A-2WD)。
(丙烯酸樹脂(A-3)之聚合) 藉由與丙烯酸樹脂(A-1)同樣的步驟獲得丙烯酸乙酯34莫耳%、丙烯酸丁酯15莫耳%、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5莫耳%、甲基丙烯酸甲酯38莫耳%、甲基丙烯酸8莫耳%之樹脂組成比之固形物成分70.0質量%之丙烯酸樹脂(A-3)溶液。該丙烯酸樹脂(A-3)溶液的固形物成分酸值為36.7mgKOH/g。
(丙烯酸樹脂(A-3)的水分散體(A-3WD)之製備) 朝前述丙烯酸樹脂(A-3)溶液中於室溫下添加相對於樹脂酸值為1.05當量之三乙胺,直接攪拌30分鐘,製作丙烯酸樹脂(A-3)的混合溶液。繼而,朝具備能夠高速攪拌的均質分散機之反應容器中添加預定量的水,一邊以25℃且以2000min -1攪拌混合,一邊添加前述丙烯酸樹脂(A-3)的混合溶液進行水分散。利用水調整濃度,藉此製備固形物成分30質量%之丙烯酸樹脂(A-3)的水分散體(A-3WD)。
(丙烯酸樹脂(A-4)之聚合) 藉由與丙烯酸樹脂(A-1)同樣之步驟獲得甲基丙烯酸甲酯41莫耳%、丙烯酸乙酯47莫耳%、丙烯腈8莫耳%、N-羥甲基丙烯醯胺4莫耳%之樹脂組成比之固形物成分70.0質量%之丙烯酸樹脂(A-4)溶液。該丙烯酸樹脂(A-4)溶液的固形物成分酸值為0.2mgKOH/g。
(丙烯酸樹脂(A-4)的水分散體(A-4WD)之製備) 朝預定量的前述丙烯酸樹脂(A-4)溶液中於室溫下添加丙烯酸樹脂(A-4)固形物成分之1.0質量%之聚氧乙烯(n=13)油醚,直接攪拌30分鐘,製作丙烯酸樹脂(A-4)的混合溶液。繼而,朝具備能夠高速攪拌的均質分散機之反應容器中添加預定量的水,調整為25℃,一邊以2000min -1攪拌混合,一邊添加前述丙烯酸樹脂(A-4)混合溶液進行水分散。利用水調整濃度,藉此製備樹脂固形物成分30質量%之丙烯酸樹脂(A-4)的水分散體(A-4WD)。
(封端異氰酸酯系交聯劑(C-1)溶液之製備) 朝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凝管之燒瓶中添加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51.5質量份、二羥甲基丙酸20.5質量份、二丙二醇二甲醚150.0質量份,於氮氣氛圍下以70℃保持2小時。然後,滴加甲基乙基酮肟28.0質量份。測定反應液的紅外光譜,確認到異氰酸基之吸收消失。繼而,將該反應液冷卻至室溫以下,滴加三乙胺16.2質量份且加以混合。進而將預定量的水添加至該混合液中,製備固形物成分40.0質量%之封端異氰酸酯系交聯劑(C-1)溶液。
(噁唑啉系交聯劑(C-2)溶液之製備) 朝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凝管之燒瓶中添加水50.0質量份及甲氧基丙醇50.0質量份,且於氮氣氛圍下加熱至80℃。然後,於氮氣氛圍下,將燒瓶內保持為80℃,並且歷時2小時分別自滴加漏斗滴加由甲基丙烯酸甲酯45.0質量份、2-異丙烯基-2-噁唑啉30.0質量份、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10.0質量份及由n=10之聚乙二醇與甲基丙烯酸而成之酯化合物15.0質量份所構成之單體混合物、以及由2,2'-偶氮雙(2-甲脒基丙烷)二鹽酸鹽5.0質量份及水50.0質量份所構成之聚合起始劑溶液。滴加結束後,以80℃攪拌5小時,然後冷卻至室溫。添加適量水,製備固形物成分40質量%之噁唑啉系交聯劑(C-2)溶液。
(封端異氰酸酯系交聯劑(C-3)溶液之製備) 朝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凝管之燒瓶中添加以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為原料之具有異氰尿酸酯結構之聚異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學製造,Duranate TPA-100)55.5質量份、二丙二醇二甲醚30.0質量份及數量平均分子量500之聚乙二醇23.2質量份,且於氮氣氛圍下以70℃保持2小時。然後,滴加由3,5-二甲基吡唑21.3質量份及二丙二醇二甲醚20質量份所構成之溶液。測定反應液的紅外光譜,確認異氰酸基之吸收消失後,一邊攪拌,一邊添加適量水,製備固形物成分40.0質量%之封端異氰酸酯系交聯劑(C-3)溶液。
(封端異氰酸酯系交聯劑(C-4)溶液之製備) 朝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凝管之燒瓶中添加以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為原料之具有異氰尿酸酯結構之聚異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學製造,Duranate TPA-100)62.8質量份、二丙二醇二甲醚30.0質量份及二羥甲基丙酸7.2質量份,且於氮氣氛圍下以70℃保持2小時。然後,滴加由3,5-二甲基吡唑24.3質量份及二丙二醇二甲醚20質量份所構成之溶液。測定反應液的紅外光譜,確認到異氰酸基之吸收消失後,添加三乙胺5.7質量份後,一邊攪拌,一邊添加適量水,製備固形物成分40.0質量%之封端異氰酸酯系交聯劑(C-4)溶液。
(粒子) (粒子P-1) 將作為粒子(P-1)之固形物成分濃度為20質量%之平均粒徑10nm至15nm之膠體二氧化矽(Snowtex O;日產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直接用作粒子(P-1)溶液。
(粒子P-2) 將作為粒子(P-2)之固形物成分濃度為20質量%之平均粒徑500nm之膠體二氧化矽(Seahostar KE-W50;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直接用作粒子(P-2)溶液。
(粒子P-3) 將作為粒子(P-3)之固形物成分濃度為20質量%之平均粒徑10nm至20nm之氧化鋯粒子(ZSL00014;第一稀元素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直接用作粒子(P-3)溶液。
(丙烯酸樹脂處理粒子(P-3-A)之製備) 於具備攪拌機及溫度計之燒瓶中,朝前述粒子(P-3)溶液50質量份中,一邊攪拌,一邊緩慢添加前述丙烯酸樹脂(A-3)溶液5質量份。添加結束後,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後,添加預定量的水,製備固形物成分濃度為20質量%之丙烯酸樹脂處理粒子(P-3-A)。關於該粒子的固形物成分,氧化鋯粒子成分為74.1質量%,丙烯酸樹脂為25.9質量%。
(基材用聚酯樹脂(E-1)之製造) (三氧化二銻溶液之製備) 將三氧化二銻(西格瑪奧德里奇日本有限公司製造)與乙二醇一起添加至燒瓶中,以150℃攪拌4小時而溶解後,冷卻至室溫,製備20g/L之三氧化二銻之乙二醇溶液。
(基材用聚酯樹脂(E-1)之聚合) 朝附攪拌機之2升不鏽鋼製高壓釜中添加高純度對苯二甲酸及其2倍莫耳量之乙二醇,添加相對於酸成分而言為0.3莫耳%之三乙胺,於0.25MPa之加壓下以250℃一邊將水蒸餾去除至系統外,一邊進行酯化反應,獲得酯化率約為95%之對苯二甲酸雙(2-羥基乙基)酯與低聚物之混合物(以下稱為BHET混合物)。於BHET混合物中使用上述三氧化二銻溶液作為縮聚觸媒,且以銻原子相對於聚酯中的酸成分成為0.04莫耳%之方式添加,繼而,於氮氣氛圍下,於常壓下以250℃攪拌10分鐘。然後,一邊歷時60分鐘升溫至280℃,一邊緩慢降低反應系統的壓力而成為13.3Pa(0.1Torr),進而以280℃、13.3Pa實施68分鐘縮聚反應,獲得固有黏度(IV)(溶劑:苯酚/四氯乙烷=60/40)為0.61dL/g且實質上不含粒子之聚酯樹脂(E-1)。
(基材用聚酯樹脂(E-2)之製造) (鋁化合物溶液之製備例) 將相對於鹼性乙酸鋁(二乙酸羥基鋁;西格瑪奧德里奇日本有限公司製造)之20g/L水溶液為等量(容量比)之乙二醇一起添加至燒瓶中,於室溫下攪拌6小時後,一邊於減壓(133Pa)下以70℃至90℃攪拌數小時,一邊自系統中將水蒸餾去除,製備20g/L之鋁化合物的乙二醇溶液。
(磷化合物溶液之製備例) 將作為磷化合物之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苄基膦酸二乙酯(Irganox1222(BASF公司製造))與乙二醇一起添加至燒瓶中,於氮氣置換下一邊攪拌,一邊以液溫160℃加熱25小時,製備50g/L之磷化合物的乙二醇溶液。
(鋁化合物的溶液與磷化合物的溶液的混合物之製備) 將上述鋁化合物之製備例及上述磷化合物之製備例中獲得之各乙二醇溶液添加至燒瓶中,以鋁原子與磷原子以莫耳比計成為1:2之方式於室溫下加以混合,且攪拌1天,製備觸媒溶液。
(基材用聚酯樹脂(E-2)之聚合) 使用前述鋁化合物的溶液與磷化合物的溶液的混合物代替作為縮聚觸媒之三氧化二銻溶液,且以相對於聚酯中的酸成分而鋁原子及磷原子分別成為0.014莫耳%及0.028莫耳%之方式添加,除此以外,以與聚酯樹脂E-1同樣的方式聚合。但是,聚合時間設為68分鐘,藉此獲得固有黏度(IV)為0.61dL/g且實質上不含粒子之聚酯樹脂(E-2)。
(實施例1) (1) 塗佈液(No.1)之製備 於水與異丙醇的混合溶劑(80/20質量份比)中混合下述塗劑來調整為共計100質量份。將聚酯樹脂PES-1的水分散體(PES-1WD)與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1的水分散體(PU-1WD)的固形物成分質量比設為65/35,總固形樹脂成分濃度設為4質量%。繼而,將粒子(PA-1)與粒子(PA-2)相對於前述樹脂等總固形物成分100而言,各固形物成分質量比設為12.0及0.4。進而,朝該塗佈液中添加聚矽氧系界面活性劑之10%水溶液1質量%來製備塗佈液(No.1)。將各塗佈液的樹脂等的調配比示於表1。又,將基於表1的調配比之聚酯樹脂與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的總樹脂成分中的各樹脂比率及塗膜中的交聯劑比率示於表2。
塗佈液No.1之製備例
混合溶劑(水/異丙醇) 83.85質量份
聚酯樹脂(PES-1)的水分散體(PES-1WD)
8.67質量份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U-1)的水分散體(PU-1WD)
4.00質量份
粒子(P-1)溶液   2.40質量份
粒子(P-2)溶液   0.08質量份
界面活性劑水溶液  1.00質量份
共計100.00質量份
(2) 積層聚酯膜之製造 將作為膜原料樹脂之聚酯樹脂(E-1)之樹脂顆粒於133Pa之減壓下以135℃乾燥6小時。然後,供給至擠出機,以約280℃呈片狀熔融擠出,且於表面溫度保持為20℃之旋轉冷卻金屬輥上驟冷密接固化,獲得未延伸PET片材。
利用經加熱過之輥群及紅外線加熱器將該未延伸PET片材加熱成100℃,然後利用存在周速差之輥群於長邊方向延伸至3.5倍,獲得單軸延伸PET膜。
繼而,將前述塗佈液(No.1)以最終(雙軸延伸後)乾燥後之塗佈量成為0.08g/m 2之方式塗佈於PET膜之單面。塗佈後,以90℃熱處理3秒,以40℃熱處理3秒來進行乾燥。繼而,將膜以110℃於寬度方向延伸至4.0倍,以將膜的寬度方向固定之狀態以230℃加熱5秒。進而,進行3%之寬度方向之鬆弛處理,獲得厚度100μm之積層聚酯膜。塗佈層的厚度為70nm。將該膜的評價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2至實施例12) 使用表3的各實施例所記載之塗佈液No代替實施例1的塗佈液,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式獲得積層聚酯膜。各塗佈液No所使用之樹脂等的種類、調配量比及粒子使用表1所記載的內容。又,將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之總樹脂成分中的各樹脂比率及塗膜中的交聯劑比率示於表2。尤其是於實施例11中,粒子使用前述丙烯酸樹脂處理粒子(P-3-A),因此將附著於粒子之丙烯酸樹脂成分亦考慮在含量中來算出樹脂比率等。
(實施例13) 使用E-2代替E-1作為膜原料樹脂,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式獲得積層聚酯膜。
(比較例1至比較例9) 使用表3的各比較例所記載之塗佈液No代替實施例1的塗佈液,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式獲得積層聚酯膜。
將各實施例、比較例的評價結果示於表3。
如表3所示,於各實施例1至實施例13中,於霧度、耐黏連性、相對於硬塗層之密接性及耐濕熱性之方面獲得令人滿意的評價結果。另一方面,比較例1至比較例9之評價結果並不令人滿意。
[表1]
塗佈液No. 聚酯樹脂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 丙烯酸樹脂 交聯劑 潤滑材料A 潤滑材料B
種類 比率 種類 比率 種類 比率 種類 比率 種類 比率 種類 比率
1 PES-1 65 PU-1 35 - - - - P-1 12 P-2 0.4
2 PES-2 53 PU-2 47 - - - - P-1 12 P-2 0.4
3 PES-5 57 PU-5 38 A-1 5 - - P-1 12 P-2 0.4
4 PES-3 67 - - A-1 33 - - P-1 12 P-2 0.4
5 PES-3 58 - - A-1 25 C-1 17 P-1 12 P-2 0.4
6 PES-3 55 - - A-1 35 C-2 10 P-1 12 P-2 0.4
7 PES-1 68 PU-3 20 A-2 12 - - P-1 12 P-2 0.4
8 PES-1 80 PU-4 10 - - C-3 10 P-1 12 P-2 0.4
9 PES-4 47 PU-4 38 A-3 3 C-4 12 P-1 12 P-2 0.4
10 PES-4 45 PU-4 30 - - C-4 25 P-3 12 P-2 0.4
11 PES-4 80 - - - - C-4 20 P-3-A 16 P-2 0.4
12 PES-1 43 PU-1 22 C-1 35 P-1 12 P-2 0.4
13 PES-1 55 - - A-2 30 C-3 15 P-1 12 P-2 0.4
14 PES-1 80 - - - - C-4 20 P-1 12 P-2 0.4
15 - - PU-4 90 - - C-4 10 P-1 12 P-2 0.4
16 - - - - A-3 100 - - P-1 12 P-2 0.4
17 - - - - A-4 80 C-2 20 P-1 12 P-2 0.4
18 PES-4 60 - - A-3 40 - - P-1 12 P-2 0.4
19 PES-4 45 PU-4 55 - - - - P-1 12 P-2 0.4
20 PES-4 35 PU-4 40 A-4 10 C-3 15 P-1 12 P-2 0.4
21 PES-1 50 PU-4 10 - - C-3 40 P-1 12 P-2 0.4
22 PES-4 30 PU-6 30 - - C-3 40 P-1 12 P-2 0.4
比率係以固形物成分的質量份表示。
[表2]
塗佈液No. 總樹脂中 塗膜組成中(滑劑除外)
聚酯樹脂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 丙烯酸樹脂 合計 總樹脂 交聯劑 合計
比率* 比率* 比率* - 比率 比率 -
1 65.0 35.0 0.0 100 100.0 0.0 100
2 53.0 47.0 0.0 100 100.0 0.0 100
3 55.0 40.0 5.0 100 100.0 0.0 100
4 67.0 0.0 33.0 100 100.0 0.0 100
5 69.9 0.0 30.1 100 83.0 17.0 100
6 61.1 0.0 38.9 100 90.0 10.0 100
7 68.0 20.0 12.0 100 100.0 0.0 100
8 88.9 11.1 0.0 100 90.0 10.0 100
9 53.4 43.2 3.4 100 88.0 12.0 100
10 60.0 40.0 0.0 100 75.0 25.0 100
11 96.0 0.0 4.0 100 80.8 19.2 100
12 66.2 33.8 0.0 100 65.0 35.0 100
13 64.7 0.0 35.3 100 85.0 15.0 100
14 100.0 0.0 0.0 100 80.0 20.0 100
15 0.0 100.0 0.0 100 90.0 10.0 100
16 0.0 0.0 100.0 100 100.0 0.0 100
17 0.0 0.0 100.0 100 80.0 20.0 100
18 60.0 0.0 40.0 100 100.0 0.0 100
19 45.0 55.0 0.0 100 100.0 0.0 100
20 41.1 47.1 11.8 100 85.0 15.0 100
21 83.3 16.7 0.0 100 60.0 40.0 100
22 50.0 50.0 0.0 100 60.0 40.0 100
總樹脂中的比率*係以總樹脂成分中的質量份表示。
總樹脂成分: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樹脂
表示全部基於固形物成分的質量份。
[表3]
實施例/比較例 設定 接觸角(°) 評價結果
區分 No. 塗佈液No. 膜原料樹脂 1秒後 5秒後 霧度(%) 耐黏連性 密接性 耐濕熱性
(A) (B) (A-B)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實施例 1 1 E-1 16.2 10.3 5.9 0.9
2 2 E-1 13.2 12.0 1.2 1.1
3 3 E-1 23.2 16.4 6.8 1.2
4 4 E-1 15.6 11.1 4.5 0.9
5 5 E-1 20.9 16.8 4.1 0.8
6 6 E-1 16.9 13.1 3.8 0.9
7 7 E-1 13.8 9.3 4.5 1.0
8 8 E-1 17.4 10.6 6.8 1.1
9 9 E-1 14.6 9.0 5.6 0.9
10 10 E-1 14.9 10.2 4.7 1.5
11 11 E-1 19.5 14.3 5.2 1.3
12 12 E-1 22.5 18.5 4.0 1.6
13 13 E-1 24.0 19.0 5.0 1.3
14 1 E-2 15.9 10.0 5.9 0.7
比較例 1 14 E-1 21.0 15.0 6.0 0.6 × ×
2 15 E-1 14.1 8.6 5.5 0.8 × ×
3 16 E-1 19.0 15.0 4.0 1.1 × × × × × ×
4 17 E-1 18.5 13.8 4.7 1.2 × × × ×
5 18 E-1 11.0 6.2 4.8 1.3 × ×
6 19 E-1 12.8 6.7 6.1 0.9 × × × ×
7 20 E-1 10.8 6.0 4.8 1.0 ×
8 21 E-1 41.7 29.5 12.2 1.1 ×
9 22 E-1 12.6 9.1 3.5 1.2 × × ×
[產業可利用性]
藉由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具有最適合於光學用途、包裝用途、標籤用途等所有領域之易接著性之積層聚酯膜。

Claims (2)

  1. 一種積層聚酯膜,係於聚酯膜基材之至少1面具備塗佈層,前述塗佈層係由包含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或丙烯酸樹脂之組成物所形成,前述塗佈層滴附1-溴萘1秒後之接觸角(A)為13度至25度,且滴附5秒後之接觸角(B)為9度至20度。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積層聚酯膜,其中前述塗佈層滴附1-溴萘1秒後之接觸角(A)與滴附5秒後之接觸角(B)之差(A-B)為4度至7度。
TW111149093A 2022-01-25 2022-12-21 積層聚酯膜 TW2023358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9438 2022-01-25
JP2022-009438 2022-01-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5855A true TW202335855A (zh) 2023-09-16

Family

ID=87471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9093A TW202335855A (zh) 2022-01-25 2022-12-21 積層聚酯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35855A (zh)
WO (1) WO20231454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1418A1 (ja) * 2022-11-11 2024-05-16 Mcppイノベーション合同会社 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02701A (ja) * 2002-12-24 2004-07-22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pp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7182487A (ja) * 2006-01-06 2007-07-19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pp 薄膜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16031817A1 (ja) * 2014-08-29 2016-03-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印刷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装飾ガラス、並びに、ロール
CN111051404B (zh) * 2017-09-22 2023-09-22 东洋纺株式会社 易粘接性聚酯薄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45408A1 (ja) 2023-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2246B (zh) 偏光片保護用聚酯薄膜、偏光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CN102905899A (zh) 叠层聚酯膜
JP5692225B2 (ja)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7405103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I573688B (zh)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JP5493940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202335855A (zh) 積層聚酯膜
JP2024045365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2162691A (ja)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I793248B (zh) 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JP7207589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202212152A (zh) 積層聚酯膜
TWI813253B (zh) 抗靜電聚酯膜以及黏著膜
CN104582962A (zh) 涂布膜
WO2021261174A1 (ja) 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24009589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23049612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22030123A1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202212442A (zh) 印刷物
TW202210308A (zh) 積層聚酯膜
JP2018058365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