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4503A - 積體晶片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積體晶片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24503A
TW202324503A TW111114191A TW111114191A TW202324503A TW 202324503 A TW202324503 A TW 202324503A TW 111114191 A TW111114191 A TW 111114191A TW 111114191 A TW111114191 A TW 111114191A TW 202324503 A TW202324503 A TW 20232450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terial layer
sidewall
self
layer
insul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4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3250B (zh
Inventor
陳高超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4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45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3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325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56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using multiple spacer layers, e.g. multiple sidewall spac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68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gate sidewall spacers, e.g. double spacers, particular spacer material o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2Field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107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225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 H01L21/0226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deposition process
    • H01L21/02263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deposition process deposition from the gas or vapour phase
    • H01L21/02266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deposition process deposition from the gas or vapour phase deposition by physical ablation of a target, e.g. sputtering, reactive sputter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or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008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 H01L21/28017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 H01L21/28026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 H01L21/28123Lithography-related aspects, e.g. sub-lithography lengths; Isolation-related aspects, e.g. to solve problems arising at the crossing with the side of the device isolation; Planarisation aspects
    • H01L21/28141Lithography-related aspects, e.g. sub-lithography lengths; Isolation-related aspects, e.g. to solve problems arising at the crossing with the side of the device isolation; Planarisation aspects insulating part of the electrode is defined by a sidewall spacer, e.g. dummy spacer, or a similar technique, e.g. oxidation under mask, p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105After-treatment
    • H01L21/311Etching the insulating layers by chemical or physical means
    • H01L21/31105Etching inorganic layers
    • H01L21/31111Etching inorganic layers by chemical means
    • H01L21/31116Etching inorganic layers by chemical means by dry-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3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0405, H01L21/0445, H01L21/06, H01L21/16 and H01L21/18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42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42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42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2Field plates
    • H01L29/404Multiple field plat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49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e.g. gates of MOSFET
    • H01L29/4983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e.g. gates of MOSFET with a lateral structure, e.g. a Polysilicon gate with a lateral doping variation or with a lateral composition variation 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idewalls being composed of conductive, resistive or dielectr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568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66575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where the source and drain or source and drain extensions are self-aligned to the sides of the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568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66659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with asymmetry in the channel direction, e.g. lateral high-voltage MISFETs with drain offset region, extended drain MISF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1/00Magnetic memory devices, e.g. magnetoresistive RAM [MRAM] devices
    • H10B61/20Magnetic memory devices, e.g. magnetoresistive RAM [MRAM] devices comprising components having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e.g. transistors
    • H10B61/22Magnetic memory devices, e.g. magnetoresistive RAM [MRAM] devices comprising components having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e.g. transistors of th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ty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3/0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 H10B63/3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comprising selection components having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e.g.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01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20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e.g. memris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8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8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10N70/821Device geometry
    • H10N70/826Device geometry adapted for essentially vertical current flow, e.g. sandwich or pillar typ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Obtaining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In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涉及一種製造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該方法在基板之上形成中間第一材料層以及在中間第一材料層上形成中間第二材料層。中間第二材料層係圖案化以形成一絕緣層。中間第一材料層係圖案化以形成第一材料層,該第一材料層具有最外側壁,其從絕緣層的最外側壁向內縮進。執行離子轟擊製程在絕緣層上,以使一或多個原子從絕緣層移出。執行再沉積製程,再沉積一或多個原子在第一材料層的最外側壁上,以及在絕緣層下方形成一自填充間隔件。

Description

自填充間隔件結構
本發明實施例係關於一種製造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以及一種積體晶片結構。
現代的積體晶片係運用數百道連續的製程步驟在半導體材料的晶圓上所形成。積體晶片製造中常用的兩個製程步驟包含沉積製程以及圖案化製程。沉積製程係形成材料在晶圓之上的製程。圖案化製程係在材料之上形成遮罩的製程,以及隨後根據遮罩對材料蝕刻以去除材料的選定部分。
本揭露涉及一種製造一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包含:形成中間第一材料層在基板之上;形成中間第二材料層在中間第一材料層上;圖案化中間第二材料層以形成絕緣層;圖案化中間第一材料層以形成第一材料層,第一材料層具有最外側壁,其從絕緣層的最外側壁向內縮進;執行離子轟擊製程(ion bombardment process)在絕緣層上以使一或多個原子從絕緣層移出;以及執行再沉積製程(re-deposition process)以再沉積一或多個原子到第一材料層的最外側壁上以及形成自填充間隔件在絕緣層下方。
本揭露還涉及一種製造一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包含:形成裝置結構在基板之上;沿著裝置結構的側壁形成第一介電層;形成中間第一材料層在第一介電層上;形成中間第二材料層在中間第一材料層上;圖案化中間第二材料層以形成絕緣層;圖案化中間第一材料層以形成第一材料層,第一材料層具有最外側壁,其藉由在絕緣層下方的空腔從絕緣層的最外側壁而橫向後移(set back),其中由俯視觀看,空腔環繞第一材料層的外周邊;圖案化中間第一材料層之後形成自填充間隔件在空腔內;以及形成介電層在自填充間隔件以及絕緣層之上。
本揭露還另涉及一種積體晶片結構,包含:第一材料層,設置在基板之上以及具有最外側壁;絕緣層,設置在第一材料層之上,其中絕緣層從第一材料層的正上方橫向延伸以橫向超過第一材料層的最外側壁,以界定在絕緣層下方的空腔;自填充間隔件,配置在空腔內以及包含與絕緣層相同的至少一種相同材料;以及介電層,配置在絕緣層上以及沿著自填充間隔件的最外側壁。
如下的揭露提供許多不同實施例,或示範例,用於實現所提供主題的不同特徵。為簡化本揭露,下文描述組件及配置的具體示範例。當然,這些組件以及配置僅為示範例以及不意以為限制。舉例而言,在接下來的描述中,第一特徵在第二特徵之上或上的形成可包含直接接觸地形成第一特徵以及第二特徵的實施例,以及亦可包含附加特徵可形成於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使得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可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本揭露可能會在各種實施例中重複元件符號及/或符號。這樣的重複是為了簡單明瞭,其本身並不決定所討論的各種實施例及/或組構之間的關係。
再者,為便於描述,可在本揭露中使用諸如「在…下面」、「在…下方」、「下」、「在…上方」、「上」及類似者之空間相對術語來描述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些)元件或特徵之關係,如圖式中繪示。空間相對術語旨在涵蓋除在圖式中描繪之定向以外之使用或操作中之裝置之不同定向。設備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按其他定向)且本揭露中使用之空間相對描述符同樣可相應地解釋。
在積體晶片結構的形成期間,在圖案化數個層之前,製造製程沉積多個層到彼此之上。舉例而言,在形成側壁間隔件期間,一第一層係形成在基板之上以及沿著電極(例如閘極電極)的一側。第二層隨後係形成在第一層之上。接著,藉由一或多個蝕刻製程而圖案化第一層以及第二層,以形成側壁間隔件。由於第一層及第二層之間的蝕刻選擇性(etching selectivities)不同,一或多個蝕刻製程可能會使第一層的橫向蝕刻比第二層快。蝕刻第一層的速度比蝕刻第二層的速度快,可能導致第二層懸垂於第一層,以及在多層結構的一側內形成一空腔。
第二層超過第一層的懸垂會在隨後的製造製程中造成問題。舉例而言,當一附加層係形成在第一層及第二層上時,附加層會沿著第二層的懸垂部分的多個表面(例如上表面、下表面及側壁)連續形成。然而,隨著附加層的厚度增加,附加層的表面積也會增加,以及附加層會伸展(stretch)以覆蓋更大的表面積。附加層的伸展導致附加層上的應力。該應力可能導致裂縫形成在附加層,以及可能導致積體晶片內的結構不穩定。結構不穩定會進一步導致可靠性問題。舉例而言,當裂縫在靠近金屬特徵(例如導電接觸)的側壁間隔件的壁內形成時,金屬可能進入裂縫,造成不想要的導電路徑,從而導致可靠性降低(例如與時間有關的介電崩潰的增加)、短路,及甚至良率損失及/或積體晶片故障。
本揭露涉及一種積體晶片結構,包含一自填充間隔件,其係組構以填充一空腔,該空腔係在蝕刻製程期間在雙膜結構的側壁內形成,以減輕覆蓋在雙膜結構上的一層的應力。在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結構可包含第一材料層,其設置在基板之上以及具有最外側壁。絕緣層係設置在第一材料層之上。絕緣層從第一材料層的正上方橫向延伸以橫向超過第一材料層的最外側壁,從而界定在絕緣層下方的空腔。自填充間隔件係配置在空腔內。介電層係配置在絕緣層之上以及沿著絕緣層及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由於自填充間隔件填充了在絕緣層下方的空腔,介電層不會沿著絕緣層的底部形成,從而減少了介電層上的應力。藉由減少介電層上的應力,可減輕介電層內的裂縫,從而減少對介電層的損害,以及提高積體晶片結構的可靠性。
圖1說明積體晶片結構100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包含雙膜結構,其具有自填充間隔件。
積體晶片結構100包含一基板102。在各種實施例中,基板102可為任何類型的半導體本體(例如矽、SiGe、SOI等),諸如半導體晶圓及/或晶圓上的一或多個裸片,以及與其相關的任何其他類型的半導體及/或磊晶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102可包含一或多個介電層、一或多個層間介電(ILD)層及/或一或多個設置在半導體本體之上的互接件(interconnect)。
多層結構係設置在基板102之上。該多層結構包含設置在基板102之上的第一材料層104以及設置在第一材料層104之上的絕緣層106。第一材料層104及絕緣層106包含不同材料。第一材料層104具有一個最外側壁104s,其從絕緣層106的最外側壁106s縮進(例如橫向後移)一個非零距離108,使得絕緣層106懸垂於第一材料層104。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零距離108可在第一材料層104的厚度約30%及約100%之間。絕緣層106的懸垂形成空腔110,該空腔藉由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及絕緣層106的下表面界定。
自填充間隔件112係配置在空腔110內。自填充間隔件112填充空腔110,以便覆蓋絕緣層106的下表面及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06及自填充間隔件112完全地覆蓋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邊緣。在這樣的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112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邊緣具有一非零厚度114。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零厚度係小於非零距離108。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06及自填充間隔件112共同形成一遠離第一材料層104的平滑外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06及自填充間隔件112包含一相同材料,其從絕緣層106內連續延伸至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
附加層係配置在絕緣層106之上以及沿著自填充間隔件112的最外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附加層可包含一介電層116,其配置在絕緣層106之上以及沿著絕緣層106及自填充間隔件112的最外側壁。因為自填充間隔件112填充在絕緣層106下方的空腔110,介電層116不沿著絕緣層106的下表面延伸。由於介電層116不沿著絕緣層106的下表面延伸,減輕介電層116上的應力,從而減少介電層116中的裂縫的形成。藉由減少介電層116中裂縫的形成,可減輕積體晶片結構100的可靠性問題,以及可提高積體晶片結構100的性能及/或良率。
圖2A說明包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雙膜結構的積體晶片結構200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
積體晶片結構200包含設置在基板102之上的裝置結構202。在各種實施例中,裝置結構202可包含電晶體閘極結構、記憶體裝置(例如電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RRAM)裝置、磁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MRAM)裝置、導電橋式隨機存取記憶體(CBRAM)裝置、磁穿隧結(MTJ)裝置等)、被動裝置(例如電容、電感等)或類似物。
一側壁間隔件204係配置在裝置結構202的相對兩側。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件204可包含彼此堆疊的複數個層。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件204可包含配置在下介電層206以及絕緣層106之間的第一材料層104。下介電層206係配置在基板102之上以及沿著裝置結構202的側壁。第一材料層104係沿著側壁及下介電層206的上表面配置,絕緣層106係沿著側壁及第一材料層104的上表面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材料層104包含沿著裝置結構202的側壁延伸的垂直延伸段104v以及從垂直延伸段104v的側壁向外突出的水平延伸段104h。第一材料層104有一最外側壁104s,其係從絕緣層106的最外邊緣橫向縮進,以便在絕緣層106的外邊緣下方形成一空腔110。
在一些實施例中,下介電層206可包含及/或為第一介電材料,諸如氧化物(例如氧化矽)、氮化物(例如氮化矽)或類似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材料層104可包含及/或為導電材料或非導電材料。舉例而言,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材料層104可包含及/或為金屬、金屬合金、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聚合物、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或類似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06可包含及/或為第二介電材料,諸如氧化物(例如氧化矽)、氮化物(例如氮化矽)、碳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聚合物或類似物。
自填充間隔件112係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以及在絕緣層106的下表面下方配置。自填充間隔件112從絕緣層106的下表面的正下方延伸到絕緣層106的外邊緣,以便填充空腔110。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112可進一步從第一材料層104的正下方延伸到橫向超過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邊緣。自填充間隔件112包含與絕緣層106相同至少一種相同材料。自填充間隔件112具有一第一側壁,面向第一材料層104以及接觸第一材料層104的側壁。自填充間隔件112還包含第二側壁,遠離第一材料層104。
介電層116係配置在絕緣層106上以及沿著自填充間隔件112的第二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16可包含氮化物(例如氮化矽、氮氧化矽或類似物)、碳化物(例如碳化矽、碳氧化矽或類似物)或其他類似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16係組構做為一蝕刻停止層。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06的外邊緣可為圓形的(rounded)。雖然絕緣層106的外邊緣的圓形形狀會導致介電層116在沒有自填充間隔件112(因為其會增加介電層116的伸展)的情況下造成相對較大的應力,自填充間隔件112藉由填充絕緣層106下方的空腔110來減少介電層116的應力。
層間介電(ILD)結構118係配置在介電層116上。在一些實施例中,ILD結構118可包含二氧化矽、經碳摻雜的氧化矽(carbon doped silicon oxide;SiCOH)、磷矽酸鹽玻璃(phosphosilicate glass;PSG)、硼磷矽酸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BPSG)、氟矽酸鹽玻璃(fluorosilicate glass;FSG)、未經摻雜的矽酸鹽玻璃(undoped silicate glass;USG)或類似物中的一或多者。ILD結構118橫向圍繞一或多個互接件208,這些互接件延伸穿過ILD結構118至接觸裝置結構202及/或源極/汲極區308。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互接件208可包含導電接點。為了提高積體晶片內電晶體裝置的密度,一或多個互接件208可在距離側壁間隔件204的外側壁(例如距離第一材料層104及/或絕緣層106的外側壁)的一短距離上設置。自填充間隔件112減少來自一或多個互接件208的金屬在介電層116的裂縫內形成的機會,從而減輕了積體晶片結構200內的電氣短路及/或可靠性問題(例如與時間有關的介電崩潰)。
圖2B說明圖2A的積體晶片結構200的一些實施例的俯視圖210。圖2B的俯視圖210係沿著圖2A的A-A´線截取,而圖2A的剖面圖係沿著圖2B的B-B´線截取。
如俯視圖210所示,第一材料層104以及自填充間隔件112以一封閉迴路(closed loop)環繞該裝置結構202。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在絕緣層(未示出)正下方的一封閉路徑中延伸,使得自填充間隔件112以沿著第一方向212以及沿著垂直於第一方向212的第二方向214延伸的一環形形狀連續延伸圍繞第一材料層104的外周邊。
圖3A說明積體晶片結構300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包含電晶體,其包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
積體晶片結構300包含設置在基板102內的電晶體裝置。電晶體裝置包含設置在基板102之上的閘極結構302。閘極結構302包含藉由閘極介電體306從基板102分開的閘極電極304。源極/汲極區308係設置在基板102內,在閘極結構302的相對側。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隔離結構310係設置在基板102內以及圍繞源極/汲極區308。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隔離結構310可包含一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結構。
在閘極結構302的相對側配置一側壁間隔件204。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件204可包含配置在下介電層206以及絕緣層106之間的第一材料層104。下介電層206係配置在基板102之上以及沿著裝置結構202的側壁。第一材料層104係沿著側壁以及下介電層206的上表面配置以及絕緣層106係沿著側壁以及第一材料層104的上表面配置。
自填充間隔件112係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及在絕緣層106的下表面下方設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在剖面圖中所看到的,自填充間隔件112可具有實質上的三角形形狀。在其他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112可具有不同的形狀(例如梯形、倒梯形、倒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或類似的形狀)。在絕緣層106以及自填充間隔件112上設置介電層116,在介電層116上配置ILD結構118。
圖3B說明圖3A中所示的積體晶片結構300的一個區段的剖面圖312。
如剖面圖312所示,自填充間隔件112可包含一個比自填充間隔件112的頂部還寬的底部。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112可包含具有第一寬度314的底部表面。自填充間隔件112以小於第一寬度314的一第二距離316延伸超過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邊緣。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112可包含面向第一材料層104的第一側壁112s1以及遠離第一材料層104的第二側壁112s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壁112s1可為一傾斜側壁。舉例而言,第一側壁112s1可用第一角度318定向,該角度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底部表面係一銳角,為通過自填充間隔件112所測得。在一些附加的實施例中,第一側壁112s1可為曲面的。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側壁112s2可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底部表面為實質上垂直(例如以大約90°的角度320定向,為通過自填充間隔件112測得)。
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06可包含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上表面的一介面配置的第一部分106a以及沿著絕緣層106的相對外表面配置的第二部分106b。第一部分106a包含及/或係第一材料。第二部分106b包含和/或係第一材料以及一或多個附加的原子及/或離子(例如氬氣、氧氣或類似物)。舉例而言,第一部分106a可包含絕緣材料(例如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或類似物),而第二部分106b可包含絕緣材料(例如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或類似物)以及一或多個附加原子及/或離子(例如氬、氧或類似物)。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附加原子及/或離子可包含絕緣材料中的相同元素(例如氧),以便第二部分106b具有比第一部分106a更高的元素濃度。
圖3C說明顯示做為絕緣層106內位置的函數的一或多個附加原子及/或離子的濃度324的一些實施例的圖表322。如圖表322所示,在絕緣層106的第一部分106a內,一或多個附加原子及/或離子的濃度324具有為低的第一值(例如實質上為0)。然而,在絕緣層106的第二部分106b內,一或多個附加原子及/或離子的濃度324具有明顯高於第一值的第二值。一或多個附加原子及/或離子的較高濃度是由於來自絕緣層106的原子與用於從絕緣層106移出原子的一或多個附加原子及/或離子一起再沉積。
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112可與絕緣層106的第二部分106b為相同的材料。在這樣的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112可包含第一材料以及一或多個附加原子及/或離子。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112可具有一最大寬度,其係大於絕緣層106的第二部分106b的最大厚度。自填充間隔件112的較大最大寬度允許絕緣層106以及自填充間隔件形成平滑外表面。
圖4A說明積體晶片結構400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面圖,包含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圍繞的電晶體裝置。
積體晶片結構400包含一電晶體裝置,其具有設置在基板102上的閘極結構302。在閘極結構302的相對側配置側壁間隔件204。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件204包含配置在下介電層206以及絕緣層106之間的第一材料層104。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配置一自填充間隔件112。介電層116係配置在絕緣層106以及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側壁上,以及ILD結構118係設置在介電層116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場板接點(field plate contact)402延伸穿過ILD結構118、介電層116以及絕緣層106以接觸第一材料層104。在這樣的實施例中,第一材料層104係導電材料,使得第一材料層104係組構做為電晶體裝置的場板。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互接件208(例如導電接點)延伸穿過ILD結構118,以接觸閘極結構302以及在閘極結構302的相對側的源極/汲極區308。自填充間隔件112減少在形成一或多個互接件208期間(例如在形成圖4A中最右邊的一個源極/汲極區308上的導電接點期間)沉積金屬在介電層116中不想要的裂縫內的機會,從而減輕了場板以及最接近的源極/汲極區308之間的電氣短路。
圖4B說明積體晶片結構404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面圖,包含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圍繞的電晶體裝置。
積體晶片結構404包含一電晶體裝置,具有設置在基板102之上的閘極結構302。在閘極結構302的相對側配置側壁間隔件204。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件204包含配置在下介電層206以及絕緣層106之間的第一材料層104。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配置一自填充間隔件112。介電層116係配置在絕緣層106以及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側壁上,以及ILD結構118係設置在介電層116上。
場板層(field plate layer)406係配置在介電層116之上以及沿著閘極結構302的一側。場板層406包含導電材料,諸如銅、鋁、鎢或類似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場板接點402延伸穿過ILD結構118以接觸場板層406。在這樣的實施例中,介電層116橫向地且垂直地將場板層406與側壁間隔件204分開。自填充間隔件112減少了在形成場板層406期間,沉積金屬從介電層116的不想要的裂縫中進入的機會。
圖5係積體晶片結構500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面圖,包含具有側壁間隔件的電晶體裝置,該側壁間隔板包含自填充間隔件。
積體晶片結構500包含一電晶體裝置,具有設置在基板102之上的閘極結構302。在閘極結構302的相對側配置側壁間隔件204。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件204包含配置在下介電層206以及絕緣層106之間的第一材料層104。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相對於第一材料層104的底部以鈍角502定向,其為通過第一材料層104所測得。
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配置一自填充間隔件112。自填充間隔件112包含與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鄰接的第一側壁112s1以及遠離第一材料層104的第二側壁112s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壁112s1以及第二側壁112s2可為傾斜側壁。舉例而言,第一側壁112s1可為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底部以銳角504定向,其為通過自填充間隔件112測得。第二側壁112s2可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底部以銳角506定向,其為通過自填充間隔件112測得。第一側壁112s1的銳角504以及第二側壁112s2的銳角506使自填充間隔件112實質上為三角形形狀。
圖6係積體晶片結構600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面圖,包含具有側壁間隔件的電晶體裝置,該側壁間隔件包含自填充間隔件。
積體晶片結構600包含側壁間隔件204,配置設置在基板102之上的閘極結構302的相對側。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件204包含配置在下介電層206以及絕緣層106之間的第一材料層104。第一材料層104包含最外側壁104s,其係相對於第一材料層104的底部以銳角602定向,其為通過第一材料層104測得。
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配置一自填充間隔件112。自填充間隔件112包含與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鄰接的第一側壁112s1以及遠離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 112s2的第二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壁112s1可為一傾斜側壁。舉例而言,第一側壁112s1可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底部以鈍角604定向,其為通過自填充間隔件112測得。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側壁112s2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底部實質上垂直(例如以約等於90°的角度606定向,為通過自填充間隔件112測得)。第一側壁112s1的鈍角604以及第二側壁112s2的角度606使自填充間隔件112為倒三角形形狀。
圖7係積體晶片結構700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面圖,包含具有側壁間隔件的電晶體裝置,該側壁間隔件包含一自填充間隔件。
積體晶片結構700包含側壁間隔件204,配置閘極結構302的相對側,閘極結構302設置在基板102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件204包含配置在下介電層206以及絕緣層106之間的第一材料層104。第一材料層104包含最外側壁104s,其相對於第一材料層104的底部以銳角702定向,其為通過第一材料層104測得。
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配置一自填充間隔件112。自填充間隔件112包含與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鄰接的第一側壁112s1以及遠離第一材料層104的第二側壁112s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壁112s1以及第二側壁112s2可為傾斜側壁。舉例而言,第一側壁112s1可相對於自填充隔板112的底部以鈍角704定向,其為通過自填充間隔件112測得。第二側壁112s2可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底部以銳角706定向,其為通過自填充間隔件112測得。
圖8A係積體晶片結構800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面圖,包含電晶體裝置,其具有包含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
積體晶片結構800包含側壁間隔件204,配置在閘極結構302的相對側,閘極結構302設置在基板102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件204包含配置在下介電層206以及絕緣層106之間的第一材料層104。第一材料層104包含具有鋸齒狀輪廓(jagged profile)802的最外側壁。第一材料層104的鋸齒狀輪廓802係顯示在圖8B的剖面圖806中,其說明圖8A的積體晶片結構800的一部分。如剖面圖806所示,最外側壁的鋸齒狀輪廓包含沿著不同以及相交方向延伸的表面808-810,以在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內形成複數個凹槽812。
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配置一自填充間隔件112。自填充間隔件112包含與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鄰接的第一側壁以及遠離第一材料層104的第二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壁可具有一鋸齒狀輪廓,其係與第一材料層104的鋸齒狀輪廓802互鎖。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8A所示,自填充間隔件112的第二側壁係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底部實質上垂直(例如以約90°的角度804定向,其為通過自填充間隔件112測得)。在其他實施例中,如圖9的剖面圖900所示,自填充間隔件112的第二側壁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底部以銳角902定向,其為通過自填充間隔件112測得。
圖10係積體晶片結構1000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包含不同類型的裝置,其側壁間隔件分別包含自填充間隔件。
積體晶片結構1000包含側壁間隔件204,配置在閘極結構302的相對側,閘極結構302設置在基板102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件204包含配置在下介電層206以及絕緣層106之間的第一材料層104。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配置一自填充間隔件112。介電層116係配置在絕緣層106之上以及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側壁上。ILD結構118係配置在介電層116之上。一或多個互接件208係配置在ILD結構118內。
第一附加ILD結構1002係設置在ILD結構118上以及第一附加互接件1004係配置在第一附加ILD結構1002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附加互接件1004可包含互接導線,其包含導電材料(例如銅、鋁、鎢或類似材料)。一個下絕緣結構1006係配置在第一附加ILD結構1002上。一記憶體裝置1008係設置在下絕緣結構1006之上。記憶體裝置1008包含下電極1010,其係藉由一資料儲存層1012與上電極1014分開,資料儲存層1012係組構以儲存一資料狀態。下電極1010延伸穿過下絕緣結構1006以接觸第一附加互接件1004。在一些實施例中,記憶體裝置1008可包含MRAM裝置、RRAM裝置、CBRAM裝置或其他類似裝置。
記憶體裝置側壁間隔件1016係配置在記憶體裝置1008的相對側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記憶體裝置側壁間隔件1016包含配置在附加下介電層1022以及附加絕緣層1020之間的附加第一材料層1018。附加自填充間隔件1024係沿著附加第一材料層1018的最外側壁配置。附加介電層1026係配置在附加絕緣層1020之上以及附加自填充間隔件1024的側壁上。上ILD結構1028係配置在附加介電層1026之上。上互接件1030係配置在上ILD結構1028內。
可理解的是,在各種實施例中,積體晶片結構1000可為設置在不同的封裝類型內。舉例而言,積體晶片結構1000可設置在SoIC(小外型積體電路;small outline integrated circuit)封裝、InFO(積體扇出;integrated fan out)封裝、InFO Pop(封裝上的積體扇出封裝;integrated fan out package on package)封裝、CoWoS(基板上的晶圓上的晶片;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封裝或類似封裝內。
圖11至圖18B說明剖面圖1100-1804,顯示形成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該積體晶片結構包含電晶體裝置,其包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雖然圖11至圖18B係關於方法來描述,但可理解的是,圖11至圖18B中揭露的結構並不限於這樣的方法,而是可以作為獨立於該方法的結構而獨立存在。
如圖11的剖面圖1100所示,提供一基板102。在各種實施例中,基板102可為任何類型的半導體本體(例如矽、SiGe、SOI等),諸如半導體晶圓及/或晶圓上的一或多個裸片,以及任何其他與其相關類型的半導體及/或磊晶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102可包含一或多個介電層、一或多個層間介電(ILD)層及/或一或多個設置在半導體本體之上的互接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基板102之上形成一裝置結構202。在一些實施例中,裝置結構202可包含在基板102之上形成的閘極結構302。在這樣的實施例中,閘極結構302可藉由在基板102之上沉積閘極介電體306以及在閘極介電體306之上沉積閘極電極304而形成。閘極電極304以及閘極介電體306隨後被圖案化以形成閘極結構302。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結構302可形成在主動區內,主動區係由形成在基板102內的一或多個隔離結構310(例如淺溝槽隔離(STI)結構)所界定。
如圖12的剖面圖1200所示,摻雜劑1202係植入基板102中,以在閘極結構302的相對側形成源極/汲極區308。在各種實施例中,摻雜劑1202可包括n型摻雜劑(例如砷、磷或類似物)或p型摻雜劑(例如硼或類似物)。
如圖13的剖面圖1300所示,中間下介電層1302可形成在基板102之上以及沿著閘極結構302的一或多個側壁。在中間下介電層1302之上形成中間第一材料層1304,以及在中間第一材料層1304上形成中間第二材料層1306。
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下介電層1302、中間第一材料層1304以及中間第二材料層1306可藉由沉積製程(例如PVD製程、CVD製程、PE-CVD製程或類似製程)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下介電層1302可藉由第一沉積製程來形成,接著藉由第一回蝕製程以使中間下介電層1302凹陷在閘極結構302的一頂部下方。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第一材料層1304可藉由第二沉積製程來形成,接著藉由第二回蝕製程以使中間第一材料層1304凹陷在閘極結構302的一頂部下方。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第二材料層1306可藉由第三沉積製程來形成,接著藉由第三回蝕製程以使中間第二材料層1306凹陷在閘極結構302的一頂部下方。
如圖14的剖面圖1400所示,在中間第一材料層(例如圖13的1304)上執行一或多個蝕刻製程以形成第一材料層104,以及在中間第二材料層(例如圖13的1306)上執行蝕刻以形成絕緣層106。一或多個蝕刻過程係組構以橫向蝕刻中間第一材料層的速度比中間第二材料層的速度快,從而使第一材料層104具有最外側壁104s,其從絕緣層106的最外側壁縮進(例如橫向凹陷)一非零距離108。第一材料層104的經凹陷最外側壁與絕緣層106的下表面一起界定一空腔110,該空腔110在絕緣層106正下方。
在各種實施例中,一或多個蝕刻製程可藉由將中間第一材料層及/或中間材料層暴露於一或多個蝕刻劑1402來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蝕刻劑1402可包含在乾式蝕刻製程中使用的乾式蝕刻劑、在濕式蝕刻製程中使用的濕式蝕刻劑或其組合。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第二材料層可根據乾式蝕刻製程而蝕刻,而中間第一材料層可根據濕式蝕刻製程而蝕刻。在一些實施例中,濕法蝕刻製程可包含氟化氫(HF)蝕刻劑,該蝕刻劑用於移除中間第二材料層以暴露出基板102。由於中間第一材料層以及中間第二材料層係具有不同蝕刻選擇性的不同材料,中間第一材料層將以比中間第二材料層更快的速度橫向蝕刻,從而導致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從絕緣層106的最外側壁橫向縮進。在其他實施例中,中間第一材料層以及中間第二材料層可同時根據乾式蝕刻製程或根據濕式蝕刻製程而蝕刻。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蝕刻製程以及第二蝕刻製程可包含相同的蝕刻製程(例如單一乾式蝕刻製程或單一濕式蝕刻製程)。
如圖15的剖面圖1500所示,原子1503(例如離子)從絕緣層106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原子1503可藉由離子轟擊製程的方式被電離(ionized)以及從絕緣層106移除。在這樣的實施例中,電漿1502內的離子1501可朝絕緣層106加速。當離子1501接觸到絕緣層106時,離子會電離及/或撞開絕緣層106的原子1503。在不同的實施例中,離子1501可包含氬離子、氧離子或類似離子。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06可受到一離子劑量(ion dose)的轟擊,其範圍在約0.8 x 10 11個離子/cm 3以及約1.5 x 10 11個離子/cm 3之間。從絕緣層106中移除原子1503,使絕緣層106的厚度從第一厚度減少到小於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原子1503可藉由在製程室1504內產生導電耦合電漿(co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CCP)而被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高頻CCP系統產生CCP,該系統包含配置在基板102的相對側的第一電極1506及第二電極1508以及與電源系統1509耦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1506係與第一電源1510耦合以及第二電極1508系與第二電源1512耦合。第一電源1510可包含經組構以在第一頻率(例如約60MHz)下操作的高頻電源,而第二電源1512可包含經組構以在低於第一頻率的第二頻率(例如約2MHz)下操作的低頻電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1506以及第二電極1508可操作以從工作氣體(例如氬氣、氧氣或類似氣體)中點燃電漿1502,該工作氣體從一氣體源1514引入製程室1504,其流速在約100sccm(standard cubic centimeters per minute;標準立方釐米/分鐘)以及約500sccm之間。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源1510以及第二電源1512可分別以約50瓦特(W)及約600 W之間的功率在工作氣體下操作。在一些實施例中,製程室1504可保持在約55℃以及約65℃之間的溫度。
如圖16的剖面圖1600所示,被電離及/或從絕緣層106中移除的原子1503係沿著第一材料層104的最外側壁104s再沉積,以在空腔110內形成自填充間隔件112。自填充間隔件112包含至少一種與絕緣層106相同的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112還可包含來自離子轟擊製程中使用的離子的一或多個附加材料(例如氬氣、氧氣或類似物)(如圖15所示)。
在一些實施例中,從絕緣層106中移除的原子1503也被再沉積到絕緣層106上,因此,再沉積的材料從空腔110內連續延伸到沿著絕緣層106的側壁及/或上表面。在這樣的實施例中,絕緣層的外表面可比絕緣層106的內部區域具有更高的一或多種附加材料(例如,氬氣、氧氣或類似物)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原子1503可在原位再沉積,同時從絕緣層106中移除原子1503。在一些實施例中,被從絕緣層106中移除的原子1503的重再沉積使絕緣層106的厚度從第二厚度增加到第三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向第一電極1506施加第一功率以及向第二電極1508施加第二功率而再沉積原子150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功率可在約50W以及約600W之間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功率可在約50W以及約400W之間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再沉積製程期間,製程室1504可被保持在約55℃以及約65℃之間的溫度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操作真空泵1516以在再沉積製程期間將製程室1504保持在約30 mTorr以及約150 mTorr之間的壓力範圍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112可藉由複數個循環(cycle)的方式形成,這些循環分別包含離子轟擊製程(例如圖15所示),接著是再沉積製程(例如圖16所示)。藉由執行複數個這樣的循環,再沉積的材料可以在空腔110內形成比絕緣層106上更大的厚度,從而使沿著絕緣層106以及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側邊有平滑表面。這是因為每個循環內的離子轟擊製程將從絕緣層106的上表面以及側壁以比空腔110內更大的速度移除再沉積的材料。
如圖17的剖面圖1700所示,在絕緣層106之上以及沿著絕緣層106以及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側壁形成介電層116。介電層116可包含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或類似物。介電層116從沿著自填充間隔件112的側壁連續延伸到絕緣層106之上。由於自填充間隔件112填充空腔110以及與絕緣層106形成平滑表面,在形成其間對介電層116的應力被降低,因此減輕了介電層116的裂縫。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16係實質上沒有裂縫。減輕介電層116的裂縫可以提高積體晶片結構的性能及/或可靠性。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16可藉由沉積製程(例如PVD製程、CVD製程、PE-CVD製程或類似製程)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介電層116形成之前,可在裝置結構202及/或源極/汲極區308之上形成一或多個金屬矽化物部分(metal silicide portions),金屬矽化物部分將與接著形成的一或多個互接件208(例如一或多個接點)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ILD結構118可形成在介電層116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ILD結構118可藉由沉積製程(例如PVD製程、CVD製程、PE-CVD製程或類似製程)的方式形成。在不同的實施例中,ILD結構118可包含二氧化矽、經碳摻雜的氧化矽(SiCOH)、磷矽酸鹽玻璃(PSG)、硼磷矽酸鹽玻璃(BPSG)、氟矽酸鹽玻璃(FSG)、未經摻雜的矽酸鹽玻璃(USG)或類似物的一或多者。
如圖18A至圖18B的剖面圖1800以及1804所示,一或多個互接件208可形成在ILD結構118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8A的剖面圖1800所示,一或多個互接件208可藉由執行圖案化製程來形成,其在ILD結構118內界定了一或多個開口1802(例如通孔及/或溝槽)。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16係直接以及橫向地在自填充間隔件112及一或多個開口1802中最靠近的一個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16界定一或多個開口1802的側壁。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8B的剖面圖1804所示,一或多個導電材料係設置在一或多個開口1802內。由於自填充間隔件112減輕了介電層116內的裂縫,一或多個導電材料不會填充入介電層內的裂縫,從而減輕了可靠性問題。隨後進行平面化製程(例如CMP製程)以移除過多的一或多個導電材料,以及在ILD結構118內界定一或多個互接件208。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導電材料可包含鋁、銅、鎢或類似材料。
圖19說明形成包含自填充間隔件的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1900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
雖然本文將方法1900說明及描述為一系列的步驟或事件,但可理解的是,所說明的這些步驟或事件的順序不應為限制性的解釋。舉例而言,一些步驟可能以不同的順序發生及/或與除本文說明及/或描述的步驟或事件之外的其他步驟或事件同時發生。此外,並非所有說明的步驟都需要實現本文描述的一或多個方面或實施例。此外,本文所描述的一或多個步驟可在一或多個單獨的步驟及/或階段中進行。
在步驟1902,在基板之上形成一中間第一材料層。圖13說明對應於步驟1902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1300。
在步驟1904,在中間第一材料層之上形成中間第二材料層。圖13說明對應於步驟1904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1300。
在步驟1906,中間第二材料層藉由第一蝕刻製程被圖案化以形成絕緣層。圖14說明對應於步驟1906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1400。
在步驟1908,中間第一材料層藉由第二蝕刻製程被圖案化,以形成具有最外側壁的第一材料層,該最外側壁從絕緣層的最外側壁內縮。第二蝕刻製程在絕緣層下方形成一個空腔。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第一蝕刻製程以及第二蝕刻製程可為不同的蝕刻製程或相同的蝕刻製程。圖14說明與步驟1908相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1400。
在步驟1910,在空腔內形成一自填充間隔件。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步驟1912-1914的方式形成自填充間隔件。
在步驟1912,對絕緣層執行離子轟擊製程,以使原子及/或離子從絕緣層中移出。圖14說明對應於步驟1912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1400。
在步驟1914,執行再沉積製程,以沿著第一材料層的最外側壁再沉積來自絕緣層的原子及/或離子,以形成自填充間隔件。圖15說明對應於步驟1914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1500。
在步驟1916處,在絕緣層之上以及沿著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形成介電層。圖16說明對應於步驟1916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1600。
在步驟1918,在介電層之上形成層間介電(ILD)結構。圖17說明對應於步驟1918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1700。
在步驟1920,可在ILD結構內形成一或多個互接件。圖18A至圖18B說明對應於步驟1920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1800及1804。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涉及一種積體晶片結構,包含一自填充間隔件,其係組構以填充空腔,該空腔是在蝕刻製程期間在雙膜結構的側壁內形成,以減輕覆蓋在雙膜結構上的層的應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涉及一種製造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該方法包含:形成中間第一材料層在基板之上;形成中間第二材料層在中間第一材料層上;圖案化中間第二材料層以形成絕緣層;圖案化中間第一材料層以形成第一材料層,第一材料層具有最外側壁,其從絕緣層的最外側壁向內縮進;執行離子轟擊製程在絕緣層上以使一或多個原子從絕緣層移出;以及執行再沉積製程(re-deposition process)以再沉積一或多個原子到第一材料層的最外側壁上以及形成自填充間隔件在絕緣層下方。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第一材料層包含導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第一材料層包含非導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第二材料層包含介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包含與第一材料層接觸的第一側壁以及與第一側壁對立的第二側壁,其中第二側壁包含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的底部的實質上垂直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包含與第一材料層接觸的第一側壁以及與第一側壁對立的第二側壁,其中第二側壁包含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的底部的傾斜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離子轟擊製程以及再沉積製程係在原位(in-situ)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執行離子轟擊製程包含:從氬氣點燃電漿以形成氬離子;以及用氬離子轟擊絕緣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執行離子轟擊製程包含:從氧氣點燃電漿以形成氧離子;以及用氧離子轟擊絕緣層。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揭露涉及一種製造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該方法包含:形成裝置結構在基板之上;沿著裝置結構的側壁形成第一介電層;形成中間第一材料層在第一介電層上;形成中間第二材料層在中間第一材料層上;圖案化中間第二材料層以形成絕緣層;圖案化中間第一材料層以形成第一材料層,第一材料層具有最外側壁,其藉由在絕緣層下方的空腔從絕緣層的最外側壁而橫向後移(set back),其中由俯視觀看,空腔環繞第一材料層的外周邊;圖案化中間第一材料層之後形成自填充間隔件在空腔內;以及形成介電層在自填充間隔件以及絕緣層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自填充間隔件在空腔內包含:執行離子轟擊製程在絕緣層上以使原子從絕緣層移出;以及執行再沉積製程以沉積原子在第一材料層的最外側壁上以及形成自填充間隔件。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的頂部具有第一寬度以及自填充間隔件的底部具有大於第一寬度的第二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具有斜邊緣。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材料層的外側壁在通過第一材料層以及相對於第一材料層的底部測量時係以一銳角定向。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材料層的外側壁在通過第一材料層以及相對於第一材料層的底部測量時係以一鈍角定向。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材料層的外側壁具有鋸齒狀紋理。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懸垂在自填充間隔件。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包含沿著與第一材料層的介面配置的第一部分以及沿著絕緣層的對立外表面配置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包含第一材料以及第二部分具有第一材料以及一或多個附加材料。
在另外其他的實施例中,本揭露涉及一種積體晶片結構。該積體晶片結構包含第一材料層,設置在基板之上以及具有最外側壁;絕緣層,設置在第一材料層之上,其中絕緣層從第一材料層的正上方橫向延伸以橫向超過第一材料層的最外側壁,以界定在絕緣層下方的空腔;自填充間隔件,配置在空腔內以及包含與絕緣層相同的至少一種相同材料;以及介電層,配置在絕緣層上以及沿著自填充間隔件的最外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填充間隔件包含與第一材料層接觸的第一側壁以及與第一側壁對立的第二側壁,其中第二側壁包含相對於自填充間隔件的底部的傾斜側壁。
上述內容概述了幾個實施例或示範例的特徵,以便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更好地理解本揭露的各方面。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認識到,其可很容易地將本揭露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及結構的基礎,以實現相同的目的及/或實現本文介紹的實施例或示範例的相同優勢。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還應該認識到,這種等效的結構並不偏離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其可在不偏離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對本文進行各種改變、替代及改動。
100:積體晶片結構 102:基板 104:第一材料層 104h:水平延伸段 104s:最外側壁 104v:垂直延伸段 106:絕緣層 106a:第一部分 106b:第二部分 106s:最外側壁 108:非零距離 110:空腔 112:自填充間隔件 112s1:第一側壁 112s2:第二側壁 114:非零厚度 116:介電層 118:層間介電結構/ILD結構 200:積體晶片結構 202:裝置結構 204:側壁間隔件 206:下介電層 208:互接件 210:俯視圖 212:第一方向 214:第二方向 300:積體晶片結構 302:閘極結構 304:閘極電極 306:閘極介電體 308:源極/汲極區 310:隔離結構 312:剖面圖 314:第一寬度 316:第二距離 318:第一角度 320:角度 322:圖表 324:濃度 400:積體晶片結構 402:場板接點 404:積體晶片結構 406:場板層 500:積體晶片結構 502:鈍角 504:銳角 506:銳角 600:積體晶片結構 602:銳角 604:鈍角 606:角度 700:積體晶片結構 702:銳角 704:鈍角 706:銳角 800:積體晶片結構 802:鋸齒狀輪廓 804:角度 806:剖面圖 808:表面 810:表面 812:凹槽 900:剖面圖 902:銳角 1000:積體晶片結構 1002:第一附加ILD結構 1004:第一附加互接件 1006:下絕緣結構 1008:記憶體裝置 1010:下電極 1012:資料儲存層 1014:上電極 1016:記憶體裝置側壁間隔件 1018:附加第一材料層 1020:附加絕緣層 1022:附加下介電層 1024:附加自填充間隔件 1026:附加介電層 1028:上ILD結構 1030:上互接件 1100:剖面圖 1200:剖面圖 1202:摻雜劑 1300:剖面圖 1302:中間下介電層 1304:中間第一材料層 1306:中間第二材料層 1400:剖面圖 1402:蝕刻劑 1500:剖面圖 1501:離子 1502:電漿 1503:原子 1504:製程室 1506:第一電極 1508:第二電極 1509:電源系統 1510:第一電源 1512:第二電源 1514:氣體源 1516:真空泵 1600:剖面圖 1700:剖面圖 1800:剖面圖 1802:開口 1804:剖面圖 1900:方法 1902:步驟 1904:步驟 1906:步驟 1908:步驟 1910:步驟 1912:步驟 1914:步驟 1916:步驟 1918:步驟 1920:步驟
當結合附圖閱讀時自以下詳細描述最佳理解本揭露之態樣。應注意,根據業界中之標準實踐,各種特徵未按比例繪製。實際上,為了清楚論述起見,可任意增大或減小各種構件之尺寸。
圖1說明積體晶片結構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包含雙膜(dual-film)結構,其具有自填充間隔件,該自填充間隔件係組構以減少一覆蓋層(overlying layer)的應力。
圖2A至圖2B說明包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雙膜結構的積體晶片結構的一些實施例。
圖3A至圖3C說明積體晶片結構的一些實施例,包含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圍繞的電晶體裝置。
圖4A至圖4B說明積體晶片結構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面圖,該積體晶片結構包含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圍繞的電晶體裝置。
圖5說明積體晶片結構的一些附加的實施例的剖面圖,該積體晶片結構包含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圍繞的電晶體裝置。
圖6說明包含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圍繞的電晶體裝置的積體晶片結構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7說明包含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圍繞的電晶體裝置的積體晶片結構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8A至圖8B說明包含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圍繞的電晶體裝置的積體晶片結構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9說明包含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圍繞的電晶體裝置的積體晶片結構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10說明包含不同類型的裝置的積體晶片結構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這些裝置具有分別包含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
圖11至圖18B說明形成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該積體晶片結構包含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側壁間隔件圍繞的電晶體裝置。
圖19說明形成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該積體晶片結構包含具有自填充間隔件的雙膜結構。
100:積體晶片結構
102:基板
104:第一材料層
104s:最外側壁
106:絕緣層
106s:最外側壁
108:非零距離
110:空腔
112:自填充間隔件
114:非零厚度
116:介電層
118:層間介電結構/ILD結構

Claims (20)

  1. 一種製造一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包含: 形成一中間第一材料層在一基板之上; 形成一中間第二材料層在該中間第一材料層上; 圖案化該中間第二材料層以形成一絕緣層; 圖案化該中間第一材料層以形成一第一材料層,該第一材料層具有一最外側壁,其從該絕緣層的一最外側壁向內縮進; 執行一離子轟擊製程(ion bombardment process)在該絕緣層上以使一或多個原子從該絕緣層移出;以及 執行一再沉積製程(re-deposition process)以再沉積該一或多個原子到該第一材料層的該最外側壁上以及形成一自填充間隔件在該絕緣層下方。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中間第一材料層包含一導電材料。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中間第一材料層包含一非導電材料。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中間第二材料層包含一介電材料。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自填充間隔件包含與該第一材料層接觸的一第一側壁以及與該第一側壁對立的一第二側壁,其中該第二側壁包含相對於該自填充間隔件的一底部的一實質上垂直側壁。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自填充間隔件包含與該第一材料層接觸的一第一側壁以及與該第一側壁對立的一第二側壁,其中該第二側壁包含相對於該自填充間隔件的一底部的一傾斜側壁。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離子轟擊製程以及該再沉積製程係在原位(in-situ)執行。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執行該離子轟擊製程包含: 從一氬氣點燃一電漿以形成氬離子;以及 用該氬離子轟擊該絕緣層。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執行該離子轟擊製程包含: 從一氧氣點燃一電漿以形成氧離子;以及 用該氧離子轟擊該絕緣層。
  10. 一種製造一積體晶片結構的方法,包含: 形成一裝置結構在一基板之上; 沿著該裝置結構的一側壁形成一第一介電層; 形成一中間第一材料層在該第一介電層上; 形成一中間第二材料層在該中間第一材料層上; 圖案化該中間第二材料層以形成一絕緣層; 圖案化該中間第一材料層以形成一第一材料層,該第一材料層具有一最外側壁,其藉由在該絕緣層下方的一空腔從該絕緣層的一最外側壁而橫向後移(set back),其中由俯視觀看,該空腔環繞該第一材料層的一外周邊; 圖案化該中間第一材料層之後形成一自填充間隔件在該空腔內;以及 形成一介電層在該自填充間隔件以及該絕緣層之上。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該自填充間隔件在該空腔內包含: 執行一離子轟擊製程在該絕緣層上以使原子從該絕緣層移出;以及 執行一再沉積製程以沉積該原子在該第一材料層的該最外側壁上以及形成該自填充間隔件。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自填充間隔件的一頂部具有一第一寬度以及該自填充間隔件的一底部具有大於該第一寬度的一第二寬度。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自填充間隔件具有一斜邊緣。
  14.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材料層的該外側壁在通過該第一材料層以及相對於該第一材料層的一底部測量時係以一銳角定向。
  15.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材料層的該外側壁在通過該第一材料層以及相對於該第一材料層的一底部測量時係以一鈍角定向。
  16.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材料層的該外側壁具有一鋸齒狀紋理。
  17.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絕緣層懸垂在該自填充間隔件。
  18.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絕緣層包含沿著與該第一材料層的一介面配置的一第一部分以及沿著該絕緣層的一對立外表面配置的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包含一第一材料以及該第二部分具有該第一材料以及一或多個附加材料。
  19. 一種積體晶片結構,包含: 一第一材料層,設置在一基板之上以及具有一最外側壁; 一絕緣層,設置在該第一材料層之上,其中該絕緣層從該第一材料層的正上方橫向延伸以橫向超過該第一材料層的該最外側壁,以界定在該絕緣層下方的一空腔; 一自填充間隔件,配置在該空腔內以及包含與該絕緣層相同的至少一種相同材料;以及 一介電層,配置在該絕緣層上以及沿著該自填充間隔件的一最外側壁。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積體晶片結構,其中該自填充間隔件包含與該第一材料層接觸的一第一側壁以及與該第一側壁對立的一第二側壁,其中該第二側壁包含相對於該自填充間隔件的一底部的一傾斜側壁。
TW111114191A 2021-12-08 2022-04-14 積體晶片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813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87144P 2021-12-08 2021-12-08
US63/287,144 2021-12-08
US17/673,104 US20230178633A1 (en) 2021-12-08 2022-02-16 Self-filling spacer structure
US17/673,104 2022-0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4503A true TW202324503A (zh) 2023-06-16
TWI813250B TWI813250B (zh) 2023-08-21

Family

ID=85769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4191A TWI813250B (zh) 2021-12-08 2022-04-14 積體晶片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8633A1 (zh)
KR (1) KR20230086547A (zh)
CN (1) CN115881640A (zh)
DE (1) DE102022104004A1 (zh)
TW (1) TWI81325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12266B1 (en) 2001-07-11 2003-01-2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SiO2 spacers and annealing caps
US7446007B2 (en) 2006-11-17 2008-11-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layer spacer with inhibited recess/undercut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on thereof
US7541288B2 (en) 2007-03-08 2009-06-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of forming integrated circuit structures using insulator deposition and insulator gap filling techniques
TWI569333B (zh) * 2011-10-11 2017-02-01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種製作半導體元件的方法
US9087917B2 (en) * 2013-09-10 2015-07-2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Inner L-spacer for replacement gate flow
TWI521481B (zh) * 2014-10-23 2016-02-11 China Steel Corp Regional control system and its positioning method
US11309404B2 (en) * 2018-07-05 2022-04-19 Applied Materials, Inc. Integrated CMOS source drain formation with advanced contro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04004A1 (de) 2023-06-15
US20230178633A1 (en) 2023-06-08
CN115881640A (zh) 2023-03-31
TWI813250B (zh) 2023-08-21
KR20230086547A (ko)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2084B (zh) 三维存储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TWI647791B (zh) 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
TW201924027A (zh) 三維記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11362003B2 (en) Prevention of contact bottom void in 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
KR102171265B1 (ko) 금속 마스크를 이용한 패터닝 방법 및 그 패터닝 방법을 포함한 반도체 소자 제조방법
TW201814832A (zh) 半導體裝置之形成方法
US20220376043A1 (en) Methods for Reducing Contact Depth Variation in 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
US11120998B2 (en) Etching method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0249507B2 (en) Methods for selective etching of a silicon material
TW201543536A (zh) 形成積體電路結構之方法
TWI572019B (zh) 垂直通道結構
CN116453941B (zh) 一种栅极结构及制作方法
US20150129939A1 (en)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forming contacts
TWI813250B (zh) 積體晶片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US11257911B2 (en) Sacrificial layer for semiconductor process
TWI479600B (zh) 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WO2022183718A1 (zh) 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和半导体结构
KR100564119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금속배선 형성 방법
TW202139457A (zh) 半導體裝置
TW202347735A (zh) 積體電路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N117135928A (zh) 集成电路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KR20080020061A (ko) 콘택 형성 방법
KR20110075401A (ko) 플래시 메모리 소자의 셀 제조 방법
KR20100098793A (ko) 새들핀형 채널을 갖는 반도체 장치 제조방법
KR20070059731A (ko) 반도체 소자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