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3805A - 熱收縮性膜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熱收縮性膜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3805A
TW202313805A TW111129220A TW111129220A TW202313805A TW 202313805 A TW202313805 A TW 202313805A TW 111129220 A TW111129220 A TW 111129220A TW 111129220 A TW111129220 A TW 111129220A TW 202313805 A TW202313805 A TW 20231380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aw material
heat
resin
recycl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9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林達也
中尾宰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郡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郡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郡是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3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380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7Thermal properties
    • B32B7/028Heat-shrinka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包括:準備包裝材料,上述包裝材料包含具有以熱塑性樹脂作為主成分之樹脂層、及印刷層之膜標籤;準備熱塑性樹脂之第1及第2原始原料;自樹脂層回收熱塑性樹脂之再生原料;於原料中包含再生原料而成形具備核心層、及積層於核心層之表層的樹脂膜;成形樹脂膜包括下述情況中至少一種情況:成形至少包含再生原料及第1原始原料之核心層、及以第2原始原料作為主成分之表層;成形包含第1原始原料之核心層、及包含第2原始原料及25重量%以下之再生原料之表層。

Description

熱收縮性膜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熱收縮性膜及其製造方法。
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使用再生原料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藉由該製造方法所製造之熱收縮性膜包含原始原料及再生原料。關於該熱收縮性膜,為了抑制光學特性等各種物性下降,作為原始原料及再生原料,可使用相同原料,例如可使用以聚酯樹脂作為主成分之原料。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6-4781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再生原料且品質較高之熱收縮性膜,及提供其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第1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包括: ・準備包裝材料,上述包裝材料包含複數個具有以熱塑性樹脂作為主成分之樹脂層、及印刷層之膜標籤; ・準備熱塑性樹脂之第1原始原料、及與上述第1原始原料不同之熱塑性樹脂之第2原始原料; ・自上述樹脂層回收1種或複數種熱塑性樹脂之再生原料; ・於原料中包含上述再生原料而成形具備核心層、及積層於上述核心層之表層的樹脂膜。 回收上述1種或複數種熱塑性樹脂之再生原料包括:將上述包裝材料及去除了上述印刷層之上述樹脂層之至少一者進行單片化;及自上述包裝材料及上述包裝材料之單片之至少一者分離上述印刷層,獲得去除了上述印刷層之上述樹脂層及去除了上述印刷層之上述樹脂層之單片之至少一者。 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下述情況中至少一種情況:成形至少包含上述再生原料及上述第1原始原料之上述核心層、及以上述第2原始原料作為主成分之上述表層;成形至少包含上述第1原始原料之上述核心層、及包含上述第2原始原料及25重量%以下之上述再生原料之上述表層。
本發明之第2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係如第1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成形至少包含上述再生原料及上述第1原始原料之上述核心層、及以上述第2原始原料作為主成分之上述表層;且上述再生原料包含第1熱塑性樹脂之第1再生原料、及與上述第1熱塑性樹脂不同之第2熱塑性樹脂之第2再生原料。
本發明之第3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係如第1觀點或第2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原始原料為上述第1熱塑性樹脂之原始原料。
本發明之第4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觀點至第3觀點中任一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以上述核心層中之上述再生原料中之上述第2再生原料之比率成為25重量%以下之方式成形上述核心層。
本發明之第5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觀點至第4觀點中任一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以上述核心層中之上述再生原料之比率成為2.5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之方式成形上述核心層。
本發明之第6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觀點至第5觀點中任一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熱塑性樹脂為聚苯乙烯系樹脂,上述第2熱塑性樹脂為聚酯系樹脂。
本發明之第7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觀點至第6觀點中任一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熱塑性樹脂為聚丙烯系樹脂及石油系樹脂,上述第2熱塑性樹脂為聚乙烯系樹脂及環狀烯烴系樹脂。
本發明之第8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觀點至第7觀點中任一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成形至少包含上述第1原始原料之上述核心層、及包含上述第2原始原料及25重量%以下之上述再生原料之上述表層;且上述再生原料包含第3熱塑性樹脂之第3再生原料、及與上述第3熱塑性樹脂不同之第4熱塑性樹脂之第4再生原料。
本發明之第9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觀點至第8觀點中任一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2原始原料為上述第3熱塑性樹脂之原始原料。
本發明之第10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觀點至第9觀點中任一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以上述表層中之再生原料中之上述第4再生原料之比率成為15重量%以下之方式成形上述表層。
本發明之第11觀點之熱收縮性膜具備:核心層,其包含原始原料及再生原料;及表層,其積層於上述核心層之至少一個表面,且實質上僅由與上述核心層之原始原料不同之原始原料構成。
根據上述熱收縮性膜,由於包含再生原料之核心層之表面被實質上僅由原始原料所構成之表層覆蓋,故而光學特性等不易下降。因此,即便於使用再生原料之情形時,熱收縮性膜之品質亦較高。
本發明之第12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1觀點之熱收縮性膜,其中,上述核心層之再生原料包含第1再生原料、及與上述第1再生原料不同之第2再生原料。
根據上述熱收縮性膜,可使用包含由第1再生原料所構成之層及由第2再生原料所構成之層之積層膜作為核心層之再生原料,換言之,可使用包含不同原料之積層膜作為核心層之再生原料。
本發明之第13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2觀點之熱收縮性膜,其中,上述第1再生原料為與上述核心層之原始原料相同之原料。
根據上述熱收縮性膜,可進一步提高品質。
本發明之第14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3觀點之熱收縮性膜,其中,上述核心層之再生原料中之上述第2再生原料之比率為25重量%以下。
根據上述熱收縮性膜,可進一步提高品質。
本發明之第15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1觀點至第14觀點中任一觀點之熱收縮性膜,其中,上述核心層中之上述再生原料之比率為2.5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
根據上述熱收縮性膜,由於上述核心層中之上述再生原料之比率包含在上述範圍內,故而衝擊強度較高。
本發明之第16觀點之熱收縮性膜具備:核心層,其包含原始原料;及表層,其積層於上述核心層之至少一個表面,且包含與上述核心層之原始原料不同之原始原料、及再生原料;且上述表層中之上述再生原料之比率為25重量%以下。
根據上述熱收縮性膜,由於核心層之表面被再生原料之比率較低之表層覆蓋,故而光學特性等不易下降。因此,即便於使用再生原料之情形時,熱收縮性膜之品質亦較高。
本發明之第17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6觀點之熱收縮性膜,其中,上述表層之再生原料包含第3再生原料、及與上述第3再生原料不同之第4再生原料。
根據上述熱收縮性膜,可使用包含由第3再生原料所構成之層及由第4再生原料所構成之層之積層膜作為表層之再生原料,換言之,可使用包含不同原料之積層膜作為表層之再生原料。
本發明之第18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7觀點之熱收縮性膜,其中,上述第3再生原料為與上述表層之原始原料相同之原料。
根據上述熱收縮性膜,可進一步提高品質。
本發明之第19觀點之熱收縮性膜係如第18觀點之熱收縮性膜,其中,上述表層之再生原料中之上述第4再生原料之比率為15重量%以下。
根據上述熱收縮性膜,可進一步提高品質。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即便於使用再生原料之情形時,亦可提供一種品質較高之熱收縮性膜。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進行說明,其後,對一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1.第1實施方式> <1-1.熱收縮性膜之構成> 圖1係表示第1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之層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本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例如可用作貼合於PET瓶或金屬罐等容器之熱收縮性膜標籤之基底膜。熱收縮性膜10包含核心層20、及積層於核心層20之表層30。本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之核心層20包含與原始原料不同之原料之再生原料。一般而言,於將與原始原料之原料不同之再生原料用於熱收縮性膜之情形時,有膜表面粗糙而光澤度及印刷特性等下降之傾向。本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係以下述方式構成:即便於核心層20包含與原始原料不同之原料之再生原料之情形時,膜表面亦不易產生粗糙而品質較高。
熱收縮性膜10之整體厚度例如較佳為10 μm以上,更佳為12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5 μm以上,且較佳為70 μm以下,更佳為65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60 μm以下。即,熱收縮性膜10之整體厚度較佳為10 μm以上70 μm以下,更佳為12 μm以上65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5 μm以上60 μm以下。若熱收縮性膜整體之厚度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優異之熱收縮性、印刷、中封等之優異轉化性(converting ability)、或優異之裝設性。
<1-2.核心層> 核心層20包含原始原料(第1原始原料)及再生原料。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可適當選擇公知之熱塑性樹脂來使用。作為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例如可例舉:聚醯胺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乙烯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環狀烯烴系樹脂、石油系樹脂等。關於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就熱收縮性之觀點而言,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較佳為聚苯乙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石油系樹脂、或聚丙烯系樹脂,其中,更佳為石油系樹脂及聚丙烯系樹脂之組合、或單獨為聚苯乙烯系樹脂。
[聚苯乙烯系樹脂及聚酯系樹脂] 作為聚苯乙烯系樹脂,就表現熱收縮性之觀點而言,例如可使用: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丁二烯共聚物、或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等。作為聚酯系樹脂,例如可使用使二羧酸成分與二醇成分縮合聚合所獲得之樹脂。
[聚丙烯系樹脂] 作為聚丙烯系樹脂,就表現熱收縮性之觀點而言,例如較佳為以丙烯作為主成分且以α-烯烴作為共聚成分之二元或三元無規共聚物。作為共聚成分之α-烯烴之比率較佳為1~10莫耳%。又,丙烯系樹脂可為不同之丙烯-α-烯烴無規共聚物之混合物。作為α-烯烴,可例舉: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等,亦可包含2種以上之α-烯烴,並無特別限定。聚丙烯系樹脂亦可包含長鏈分支聚丙烯、丙烯系彈性體等。
[石油系樹脂] 石油系樹脂係藉由石腦油之熱裂解而去除了乙烯、丙烯、丁二烯等後所殘留之C4~C5餾份(主要為C5餾份)或C5~C9餾份(主要為C9餾份)、或使該等混合物聚合所獲得之樹脂,例如可例舉:來自環戊二烯或其二聚物之脂環式石油樹脂或來自C9成分之芳香族石油樹脂。就抑制熱收縮性膜10在100℃以下軟化,或確保透明性或剛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具有一部分氫化或完全氫化之脂環結構之氫化脂環式石油樹脂。又,亦可同樣使用將C5餾份或C9餾份中之單一成分或複數種成分進行純化並使之聚合所得者。又,石油系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亦可由萜烯樹脂或松香樹脂等代替。作為萜烯樹脂,可例舉:來自α蒎烯或β蒎烯之萜烯樹脂、α蒎烯及β蒎烯等之共聚物、芳香族改質萜烯樹脂、萜烯-酚樹脂、及氫化萜烯樹脂等。作為松香系樹脂,可例舉:松香(gum rosin)、木松香(wood rosin)、松油松香、經甘油或新戊四醇等改質之酯化松香、及氫化松香系樹脂等。
作為核心層20之再生原料,例如可例舉:對含有自市場回收之包含印刷層之膜標籤之包裝材料實施脫墨處理所得者、對在印刷製程中被降級者實施脫墨處理所得者、自膜製造過程中產生為邊角材料之製造餘材、分切餘材、非標準製品等回收之1種或複數種熱塑性樹脂。進而,亦可包含自膜製造過程中在成形裝置中產生之樹脂組成物之塊、股線屑等未成形為膜之狀態之樹脂組成物回收的1種或複數種熱塑性樹脂。以下,將上述膜標籤之製程中所產生之脫墨完成者、邊角材料及樹脂組成物統稱為「製造中間材料」。本實施方式之核心層20之再生原料包含第1熱塑性樹脂之第1再生原料、及與第1熱塑性樹脂不同之第2熱塑性樹脂之第2再生原料。於本實施方式中,所謂熱塑性樹脂不同,並不限定於熱塑性樹脂之種類不同之情形,亦包括即便為相同種類之熱塑性樹脂,熱塑性樹脂之菲卡軟化溫度、玻璃轉移點、共聚組成、及重量平均分子量等亦不同的情形。就進一步提高熱收縮性膜10之品質之觀點而言,第1再生原料較佳為與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之熱塑性樹脂相同之熱塑性樹脂之再生原料。即,作為第1再生原料,尤其較佳為石油系樹脂及聚丙烯系樹脂之組合、或單獨之聚苯乙烯系樹脂。如此,於將第1再生原料與第1原始原料設為相同種類之熱塑性樹脂之情形時,第1熱塑性樹脂可為單一之熱塑性樹脂,亦可為2種以上之不同熱塑性樹脂之組合。
核心層20之熱塑性樹脂整體中之再生原料之比率RX可任意選擇。就提高衝擊強度之觀點而言,比率RX較佳為包含在2.5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之範圍,更佳為包含在3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之範圍。
核心層20之熱塑性樹脂整體中之再生原料(第1再生原料+第2再生原料)中之第2再生原料之比率RA可任意選擇。於第1再生原料為與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相同之原料之情形時,就提高熱收縮性膜10之品質之觀點而言,比率RA較佳為25重量%以下,更佳為15重量%以下,更佳為10重量%以下。
核心層20之厚度例如較佳為5 μm以上~5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7 μm以上~40 μm以下。
<1-3.表層> 表層30例如經由接著層而積層於核心層20之表面之至少一者。於本實施方式中,表層30積層於核心層20之表面之雙面。表層30亦可僅積層於核心層20之一個表面。
表層30實質上僅由與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第1原始原料)不同之熱塑性樹脂之原始原料(第2原始原料)構成。表層30之原始原料例如可自作為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例示之熱塑性樹脂中任意選擇,其中,較佳為聚乙烯系樹脂、環狀烯烴系樹脂及上述聚酯系樹脂,更佳為聚乙烯系樹脂及環狀烯烴系樹脂之組合或單獨之聚酯系樹脂。再者,所謂實質上僅由與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不同之原始原料構成,亦包括下述情形,即,表層30除了包含原始原料以外,亦以實質上表面不會產生粗糙之程度包含再生原料。換言之,表層30係以與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不同之原始原料作為主成分。於表層30包含再生原料之情形時,表層30之再生原料較佳為與表層30之原始原料相同之原料。表層30中所含之再生原料、及實質上構成表層30之原始原料可分別為2種以上。
[聚乙烯系樹脂] 作為聚乙烯系樹脂,可例舉: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支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離子聚合物樹脂、或其等之混合物。進而,亦可例舉乙烯與α-烯烴之共聚物作為乙烯系樹脂。作為α-烯烴,可例舉碳數3~20之α-烯烴,具體而言,例如可例舉:丙烯、1-丁烯、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癸烯、1-十四烯、1-十六烯、1-十八烯、1-二十烯等。作為共聚成分之α-烯烴之比率較佳為1~25莫耳%。又,乙烯系樹脂亦可為不同之乙烯-α-烯烴無規共聚物之混合物。以乙烯作為主成分之共聚物可為無規共聚物,亦可為嵌段共聚物。
[環狀烯烴系樹脂] 環狀烯烴系樹脂可降低熱收縮性膜之結晶性,提高熱收縮率,且亦可提高製造時之延伸性。所謂環狀烯烴系樹脂,例如為(a)乙烯或丙烯與環狀烯烴之無規共聚物、(b)該環狀烯烴之開環聚合物或與α-烯烴之共聚物、(c)上述(b)之聚合物之氫化物、(d)利用不飽和羧酸及其衍生物等所得之(a)~(c)之接枝改質物等。
作為環狀烯烴,例如可例舉:降莰烯、6-甲基降莰烯、6-乙基降莰烯、5-丙基降莰烯、6-正丁基降莰烯、1-甲基降莰烯、7-甲基降莰烯、5,6-二甲基降莰烯、5-苯基降莰烯、5-苄基降莰烯等降莰烯及其衍生物,但並無特別限定。進而,可例舉:四環十二烯、8-甲基四環-3-十二烯、8-乙基四環-3-十二烯、5,10-二甲基四環-3-十二烯等四環十二烯及其衍生物。關於α-烯烴,係如上所述。
表層30之厚度例如較佳為1 μm以上~30 μm以下,更佳為2 μm以上~2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3 μm以上~10 μm以下。
表層30亦可包含用於表現抗黏連性能之抗黏連劑。作為抗黏連劑(抗黏連用微粒子),有機系微粒子或無機系微粒子均可使用。作為有機系微粒子,可使用丙烯酸系樹脂微粒子、苯乙烯系樹脂微粒子、苯乙烯-丙烯酸系樹脂微粒子、胺酯(urethane)系樹脂微粒子、聚矽氧系樹脂微粒子等有機系微粒子。其等可交聯,亦可不交聯,但理想為交聯以提高微粒子之耐熱性。其中,就與上述苯乙烯系樹脂之相容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丙烯酸系樹脂微粒子,進而較佳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交聯微粒子。又,上述有機系微粒子之中,作為市售品,例如可例舉:Techpolymer(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Fine Sphere(Nippon Paint公司製造)、Ganzpearl(Aica Kogyo公司製造)、Art Pearl(根上工業公司製造)等。
<1-4.熱收縮性膜之作用及效果> 根據熱收縮性膜10,由於包含再生原料之核心層20之表面被實質上僅由原始原料構成(換言之,以第2原始原料作為主成分)之表層30覆蓋,故而光學特性等不易下降。因此,即便於將與原始原料不同之原料之再生原料用於核心層20之情形時,熱收縮性膜10之品質亦較高。
又,由於核心層20之再生原料包含第1再生原料、及與上述第1再生原料不同之第2再生原料,故而可使用包含由第1再生原料所構成之層及由第2再生原料所構成之層之積層膜作為核心層20之再生原料,換言之,可使用包含不同原料之積層膜作為核心層20之再生原料。特別是於第1再生原料及第1原始原料為石油系樹脂及聚丙烯系樹脂之組合,且第2再生原料及第2原始原料為聚乙烯系樹脂及環狀烯烴系樹脂之組合之情形時,可維持熱收縮率或表面性狀等品質,同時抑制熱收縮性膜10之自然收縮。進而,於核心層20包含再生材料之情形時,可提高壓縮強度。
<2.第2實施方式> 第2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X具備核心層20X及表層30X,就該方面而言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其他構成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以下,對於第2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X,以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之部分作為中心進行說明。
<2-1.熱收縮性膜之構成> 圖2係表示第2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X之層構成之一例之剖視圖。熱收縮性膜10X包含核心層20X、及積層於核心層20X之至少一個表面之表層30X。於熱收縮性膜之表層包含再生原料之情形時,有膜表面粗糙而光澤度及印刷特性等下降之虞。本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X係以下述方式構成:即便於表層30X包含再生原料之情形時,膜表面亦不易產生粗糙而品質較高。
<2-2.核心層之構成> 於本實施方式中,核心層20X實質上僅由原始原料(第1原始原料)構成(換言之,以第1原始原料作為主成分)。核心層20X之原始原料例如可使用第1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之核心層20中所例示之任意熱塑性樹脂。
<2-3.表層之構成> 表層30X包含原始原料(第2原始原料)及再生原料。表層30X之原始原料與核心層20X之原始原料不同。表層30X之原始原料可使用第1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之表層30中所例示之任意熱塑性樹脂。於本實施方式中,表層30X之原始原料為聚酯系樹脂。
第2實施方式之表層30X之再生原料包含第3熱塑性樹脂之第3再生原料、及與第3熱塑性樹脂不同之第4熱塑性樹脂之第4再生原料。此處,熱塑性樹脂不同之定義係與第1實施方式中所定義之內容相同。就進一步提高熱收縮性膜10X之品質之觀點而言,第3再生原料較佳為與表層30X之原始原料相同之原料。於本實施方式中,第3再生原料為聚酯系樹脂,第4再生原料為聚苯乙烯系樹脂。
關於表層30X之熱塑性樹脂整體中之再生原料之比率RY,就抑制表層30X之表面產生粗糙之觀點而言,表層30X之熱塑性樹脂整體中之再生原料之比率RY為25重量%以下。
表層30X之熱塑性樹脂整體中之再生原料(第3再生原料+第4再生原料)中之第4再生原料之比率RB可任意選擇。於第3再生原料為與表層30X之原始原料相同之原料之情形時,就提高熱收縮性膜10X之品質之觀點而言,比率RB較佳為15重量%以下。
<2-4.熱收縮性膜之作用及效果> 根據熱收縮性膜10X,由於核心層20X之表面被比率RY較低之表層30X覆蓋,故而光學特性等不易下降。因此,即便於使用再生原料之情形時,熱收縮性膜10X之品質亦較高。
又,由於表層30X之再生原料包含第3再生原料、及與上述第3再生原料不同之第4再生原料,故而可使用包含由第3再生原料所構成之層及由第4再生原料所構成之層之積層膜作為表層30X之再生原料,換言之,可使用包含不同原料之積層膜作為表層30X之再生原料。
<3.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 圖3係表示將包裝材料作為起始原料來製造熱收縮性膜10之方法之流程之流程圖。以下,一面參照圖3,一面對熱收縮性膜10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準備作為用於製造熱收縮性膜10之起始原料之包裝材料。包裝材料主要包含自市場回收之複數個膜標籤。該等膜標籤具有以熱塑性樹脂作為主成分之樹脂層、及積層於樹脂層且由油墨構成之印刷層。本實施方式之膜標籤之樹脂層至少包含第1熱塑性樹脂及第2熱塑性樹脂。膜標籤可為在1個樹脂層中混合包含有第1熱塑性樹脂及第2熱塑性樹脂者。除此以外,至少一部分之膜標籤亦可具有由被覆劑所構成之被覆層。又,膜標籤可為熱收縮性,亦可不為熱收縮性。再者,包裝材料除了包含該等膜標籤以外,亦可包含以第1熱塑性樹脂、第2熱塑性樹脂及其等之混合樹脂作為主成分之膜等不具有印刷層之其他包裝材料。較佳為第1熱塑性樹脂為聚丙烯系樹脂與石油系樹脂之組合,且第2熱塑性樹脂為環狀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之組合。或較佳為第1熱塑性樹脂為聚苯乙烯系樹脂,第2熱塑性樹脂為聚酯系樹脂。進而,亦可另外準備第1熱塑性樹脂之原始原料(第1原始原料)及第2熱塑性樹脂之原始原料(第2原始原料)。
繼而,將上述包裝材料之各者單片化成小片狀(步驟S1)。作為將包裝材料進行單片化之方法,可使用公知之分切機、撕碎機、粉碎機及裁斷機等進行,但並無特別限定。藉此獲得之包裝材料之單片亦被稱為毛碎料。毛碎料之尺寸較佳為能夠供給至擠出機之尺寸,但並無特別限定。
繼而,進行脫墨處理,上述脫墨處理係自上述毛碎料之樹脂層分離印刷層,獲得去除了印刷層之樹脂層之單片(以下,亦將其稱為「脫墨毛碎料」)(步驟S2)。脫墨處理之方法可採用公知方法,但並無特別限定。更具體而言,可例舉如下方法等:如日本特開平11-333952號公報等所揭示,將毛碎料浸漬於鹼性水溶液中而去除印刷層。此處,被覆層亦某種程度地與樹脂層分離,而自樹脂層被去除。
於步驟S2中所獲得之脫墨毛碎料中包含有第1熱塑性樹脂及第2熱塑性樹脂。進而,於上述脫墨毛碎料中亦可殘留有微量之來自被覆劑之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
繼而,將步驟S2中所獲得之脫墨毛碎料浸漬於酸性水溶液中以中和鹼性(步驟S3)。作為酸性水溶液,例如可使用乙酸水溶液,但並無特別限定。於在步驟S2中使用鹼性水溶液之情形時,藉由設置該步驟S3,可節約下述洗淨製程中所使用之水之量。
繼而,用水洗淨脫墨毛碎料,對附著於脫墨毛碎料之鹼性水溶液及酸性水溶液之至少一者進行沖洗(步驟S4)。
繼而,對完成洗淨之脫墨毛碎料進行乾燥,去除殘留之水分(步驟S5)。藉此,於將脫墨毛碎料供給至擠出機來進行熔融混練之情形、或由脫墨毛碎料製作再造顆粒之情形時,可抑制熱塑性樹脂熱裂解或劣化。乾燥方法可使用熱風式乾燥機、真空乾燥機、及送風機等來進行乾燥,並無特別限定。乾燥溫度較佳為脫墨毛碎料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不會熔接之溫度以下。
繼而,使核心層20之原料包含步驟S5中所獲得之脫墨毛碎料(即,第1熱塑性樹脂之第1再生原料及第2熱塑性樹脂之第2再生原料)及第1原始原料而進行樹脂膜之成形,上述樹脂膜具備核心層20、及表層30(步驟S6)。更具體而言,將步驟S5中所獲得之脫墨毛碎料及其他原料供至擠出機中,將其等進行熔融混練,而擠出成形至少積層有核心層20及表層30之樹脂膜。擠出成形可為核心層20與表層30之共擠出,於本實施方式中,以核心層20之雙面分別積層有表層30之方式進行共擠出。進而,亦可以在核心層20與表層30之間積層有接著層之方式進行共擠出。
核心層20係於步驟S6中藉由於原料中包含上述第1原始原料、第1熱塑性樹脂之第1再生原料、及作為第2再生原料之第2熱塑性樹脂而成形。又,核心層20亦可藉由在再生原料中包含除作為起始原料之包裝材料以外之原料、例如上述製造中間材料而成形。即,步驟S6亦可包括:成形進而包含來自除起始原料以外之原料之第1熱塑性樹脂或第2熱塑性樹脂之再生原料之核心層20。
步驟S6進而包括:成形以上述第2原始原料作為主成分之表層30。於本實施方式中,表層30係以構成表層30之熱塑性樹脂之100%成為第2熱塑性樹脂之原始原料的方式成形。
繼而,一面藉由捲取輥捲取步驟S6中所成形之樹脂膜,一面進行冷卻固化,其後進行單軸或雙軸延伸。藉此可獲得熱收縮性膜10(步驟S7)。
<4.實施例> <4-1.整體概要> 本案發明者(等人)製造實施例之熱收縮性膜、比較例之熱收縮性膜及參考例1之熱收縮性膜,並實施測定熱收縮性膜之物性之試驗。表1係表示與實施例1~9之熱收縮性膜、比較例之熱收縮性膜及參考例1之熱收縮性膜相關之參數之表。比較例之熱收縮性膜不具有表層。參考例1之熱收縮性膜之表層及核心層僅由原始原料構成。實施例1~7係與第1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相關之實施例。實施例8、9係與第2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10X相關之實施例。實施例1~9之熱收縮性膜係在核心層之雙面積層有表層。該等熱收縮性膜係以聚苯乙烯系樹脂及聚酯系樹脂之至少一者作為主成分。又,表2係表示與實施例10~12之熱收縮性膜及參考例2之熱收縮性膜相關之參數之表。該等熱收縮性膜係在核心層之雙面積層有表層。又,以烯烴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環狀烯烴系樹脂及石油系樹脂)作為主成分,且比重未達1。
<4-2.原始原料> 實施例、比較例及參考例之熱收縮性膜中所使用之原始原料之參數如下所示。
<4-2-1.聚酯系樹脂> 聚酯系樹脂之原始原料含有作為二羧酸成分之來自對苯二甲酸之成分100莫耳%、作為二醇成分之來自乙二醇之成分65莫耳%、來自二乙二醇之成分20莫耳%、及來自1,4-環己烷二甲醇之成分15莫耳%。玻璃轉移溫度為70℃。
<4-2-2.聚苯乙烯系樹脂> 聚苯乙烯系樹脂之原始原料為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之苯乙烯含量為81.3重量%、丁二烯含量為18.7重量%。菲卡軟化溫度為80℃。
<4-2-3.聚丙烯系樹脂> 聚丙烯系樹脂之原始原料係以丙烯作為主成分且以α-烯烴作為共聚成分之無規共聚物。密度為0.9 kg/m 3,230℃之熔體質量流率(MFR)為5.5 g/10 min,菲卡軟化溫度為111℃,熔點為132℃。
<4-2-4.聚乙烯系樹脂> 聚乙烯系樹脂之原始原料係以乙烯作為主成分且以α-烯烴作為共聚成分之茂金屬系低密度聚乙烯。密度為0.915 kg/m 3,基於JISK7210之MFR為1.0 g/10 min,菲卡軟化溫度為98℃,熔點為118℃。
<4-2-5.石油系樹脂> 石油系樹脂之原始原料可用於黏著劑或塑膠改質劑,係具有完全氫化之脂環結構之氫化脂環式石油樹脂。密度為0.98 kg/m 3,菲卡軟化溫度為125℃。
<4-2-6.環狀烯烴系樹脂> 環狀烯烴系樹脂之原始原料為高純度環狀烯烴共聚物。密度為1.01 kg/m 3,基於ISO 1133之熔體體積流率(MVR)為12 cm 3/10分鐘(230℃,2.16 kg),玻璃轉移溫度為78℃。
<4-3.參考例之製造方法> 參考例1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如下所示。首先,使用表1所示之原料作為構成核心層及表層之原料,投入至滾筒溫度為160~250℃之擠出機中,自210℃之多層模具中擠出成3層結構之片狀,藉由30℃之抽取滾筒進行冷卻固化。其次,於預熱區域105℃、延伸區域89~91℃、熱固定區域85℃之拉幅延伸機內以延伸倍率6倍進行延伸後,藉由捲取機進行捲取,藉此獲得與主收縮方向正交之方向為MD(Machine Direction)、主收縮方向為TD(Transverse Direction)之熱收縮性膜。
又,參考例2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如下所示。首先,使用表2所示之原料作為構成核心層及表層之原料,投入至滾筒溫度為190~210℃之擠出機中,自180℃之多層模具中擠出成3層結構之片狀,藉由30℃之抽取滾筒進行冷卻固化。其次,於預熱區域110℃、延伸區域82~87℃、熱固定區域82℃之拉幅延伸機內以延伸倍率6倍進行延伸後,藉由捲取機進行捲取,藉此獲得與主收縮方向正交之方向為MD、主收縮方向為TD之熱收縮性膜。
<4-4.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再生原料之製造方法> 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再生原料之製造方法如下所示。使用凹版印刷機將印刷層積層於參考例1及2之熱收縮性膜之一個面。進而,關於參考例2,將被覆層積層於另一個面。被覆層係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之層。其次,藉由粉碎機將具有印刷層之熱收縮性膜加工成小片狀,實施脫墨處理,藉由熱風來進行乾燥處理,藉此製作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再生原料。
<4-5.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 實施例1~9、及比較例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如下所示。使用表1所示之原料作為構成核心層及表層之原料,將其等以表1所示之比率進行混合,藉此獲得構成實施例1~9、及比較例之核心層及表層之原料組成物。使用該原料組成物,藉由與參考例1之熱收縮性膜相同之方法來製作實施例1~9、及比較例之熱收縮性膜。表中之比率RA表示構成核心層之熱塑性樹脂整體之中來自參考例之表層之聚酯系樹脂之比率,比率RB表示構成表層之熱塑性樹脂整體之中來自參考例之核心層之聚苯乙烯系樹脂之比率。 [表1]
      使用材料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比較例 參考例1
構成 表層 原始原料(聚酯系樹脂)[重量%]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5 80 - 100
再生原料(聚酯系樹脂及聚苯乙烯系樹脂)[重量%] - - - - - - - 5 20 - -
核心層 原始原料(聚苯乙烯系樹脂) 95 90 80 65 50 35 20 100 100 80 100
再生原料(聚苯乙烯系樹脂及聚酯系樹脂)[重量%] 5 10 20 35 50 65 80 - - 20   
厚度 表層厚度[μm] 5 5 5 5 5 5 5 5 5 - 4.4
核心層厚度[μm]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35 26.2
表層厚度[μm] 5 5 5 5 5 5 5 5 5 - 4.4
總厚度[μm]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比率 比率RA[重量%] 1.7 3.4 6.8 11.9 17.0 22.1 27.2 - - - -
比率RB[重量%] - - - - - - - 3.3 13.2 - -
又,實施例10~12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如下所示。使用表2所示之原料作為構成核心層及表層之原料,將其等以表2所示之比率進行混合,藉此獲得構成實施例10~12之核心層及表層之原料組成物。表2中之丙烯酸樹脂含有率係指來自參考例2之被覆層之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相對於構成各熱收縮性膜之熱塑性樹脂整體100重量%之含有比率。丙烯酸樹脂含有率係基於藉由對各熱收縮性膜進行NMR測定所獲得之 1H-NMR光譜的來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側鏈之訊號之面積而算出。使用該原料組成物,藉由與參考例2之熱收縮性膜相同之方法來製作實施例10~12之熱收縮性膜。表中之比率RA表示構成核心層之熱塑性樹脂整體之中來自參考例之表層之聚乙烯系樹脂及環狀烯烴系樹脂之比率。 [表2]
      使用原料 實施例10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參考例2
構成 表層 原始原料(聚乙烯系樹脂、環狀烯烴系樹脂)[重量%] 100 100 100 100
再生原料(聚丙烯系樹脂及石油系樹脂、聚乙烯系樹脂、環狀烯烴系樹脂)[重量%] - - - -
核心層 原始原料(聚丙烯系樹脂、石油系樹脂)[重量%] 80 50 20 100
再生原料(聚丙烯系樹脂及石油系樹脂、聚乙烯系樹脂、環狀烯烴系樹脂)[重量%] 20 50 80 -
厚度 表層厚度[μm] 5 5 5 5
核心層厚度[μm] 30 30 30 30
表層厚度[μm] 5 5 5 5
總厚度[μm] 40 40 40 40
比率 比率RA[重量%] 5.3 13.2 21.1 -
比率RB[重量%] - - - -
丙烯酸樹脂含有率[重量%](來自被覆層之丙烯酸樹脂比率) 0.2 0.4 0.5 0
<5.試驗> 本案發明者(等人)對實施例1~12、比較例及參考例1~2之熱收縮性膜,實施測定以下項目之試驗。
<5-1.濕熱收縮率> 將實施例1~12、比較例及參考例1~2所獲得之熱收縮性膜切割成MD 100 mm×TD 100 mm大小之樣品,獲得試片。將所獲得之試片於70℃、80℃、90℃之溫水、及沸水(100℃)中浸漬10秒後,取出試片,浸漬於15℃之水中5秒,依據下式(1)求出MD方向上之熱收縮率,依據下式(2)求出TD方向上之熱收縮率。再者,下式(1)中之L MD係熱收縮後之試片在MD方向上之長度,下式(2)中之L TD係熱收縮後之試片在MD方向上之長度。再者,關於熱收縮率,對各實施例、比較例及各參考例之熱收縮性膜,使用2個試片進行測定,使用其平均值。 熱收縮率(%)={(100-L MD)/100}×100・・・(1) 熱收縮率(%)={(100-L TD)/100}×100・・・(2)
<5-2.霧度> 藉由依據JIS Z7136之方法,使用Haze meter(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造,NDH5000),對實施例1~12、比較例及參考例1~2之熱收縮性膜測定霧度。再者,關於霧度,對各實施例、比較例及各參考例,使用4個試片進行測定,算出其平均值。
<5-3.光澤度> 藉由依據JIS Z8741之方法,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造之VG-2000型,對各實施例、比較例及各參考例之熱收縮性膜,測定入射角45°時之光澤度。
<5-4.衝擊強度> 將實施例1~12、比較例及參考例1~2之熱收縮性膜切割成MD 100 mm×TD 100 mm大小之樣品,獲得試片。使用東洋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膜衝擊試驗儀(Film Impact Tester),藉由依據JIS P8134之方法對所獲得之試片進行測定。具體而言,將試片固定於台之上。其次,藉由對固定有膜衝擊試驗儀(Film Impact Tester)之支臂之掛鉤進行卸除,而使扇形之支臂以軸為中心旋轉,使安裝於支臂之前端之衝擊頭穿破試片。關於衝擊強度,將衝擊頭穿破試片時所需之能量進行數值化來作為衝擊強度。關於衝擊強度,進行5次測定,求出平均值。
<5-5.壓縮強度> 關於實施例1~12、比較例及參考例1~2之熱收縮性膜,藉由依據JIS P8126之方法來測定壓縮強度。具體而言,使用以下方法。將所獲得之熱收縮性膜切割成長度152.4 mm、寬度12.7 mm之短條狀,以圓筒狀設置於預先製作之支持具中,其後,將支持具置於環壓碎強度測定儀(Ring Crush Tester)(東洋精機製作所公司製造,型號D)之台座上來進行測定。關於測定,僅對縱方向(膜之流動方向)上之壓縮強度進行測定,n=8,將其平均值作為壓縮強度之值。
<5-6.楊氏模數> 將實施例1~12、比較例及參考例1~2之熱收縮性膜切割成MD 250 mm×TD 5 mm大小之樣品,獲得試片。使用東洋精機製作所公司製造之Strograph VE-1D,藉由依據ASTM D882之方法對所獲得之試片進行測定。再者,關於楊氏模數,對各實施例、比較例及各參考例,使用4個試片進行測定,算出其平均值。
<5-7.表面粗糙度> 將實施例1~12、比較例及參考例1~2之熱收縮性膜設置於東京精密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Surfcom 570A,依據ISO13565-1規格,測定Ra(算術平均粗糙度)、Ramax(最大高度粗糙度)、Rz(十點平均粗糙度)。測定條件如下所示。 ・截止值:0.8 mm ・測定端子之驅動速度:0.3 mm/秒 ・測定長度:20.0 mm ・測定倍率:縱向倍率×10,000、橫向倍率×5
<5-8.自然收縮率> 自實施例10~12及參考例2之熱收縮性膜之任意部位分別切出3片MD 100 mm×TD 100 mm之樣品。將各樣品在調整至固定溫度之低溫恆溫器(Yamato Scientific公司製造之IL-82)中靜置7天後,分別測量各樣品在MD方向上之長度L MD(mm)及在TD方向上之長度L TD(mm)。溫度條件設為30℃及40℃。對於各樣品,依據上述式(1)及(2),算出MD方向及TD方向上之自然收縮率(%)之平均值。
<6.試驗結果> 表3係表示實施例1~9、比較例及參考例1之試驗結果之表。關於實施例1~8之熱收縮性膜,對於各測定項目,可獲得與參考例1之熱收縮性膜大致相同之結果。又,雖實施例9之熱收縮性膜之霧度較參考例1之熱收縮性膜之霧度略高,且光澤度較參考例1之熱收縮性膜之光澤度略低,但對於其他測定項目,可獲得與參考例1之熱收縮性膜大致相同之結果。認為其原因在於,關於實施例1~7之熱收縮性膜,包含再生原料之核心層之表面被實質上僅由原始原料所構成之表層覆蓋,關於實施例8、9之熱收縮性膜,核心層之表面被比率RY較低之表層覆蓋,因此具有與參考例1之熱收縮性膜之物性相近之物性。另一方面,比較例之熱收縮性膜之各測定項目中之霧度較參考例之熱收縮性膜之霧度更高,光澤度較參考例1之熱收縮性膜之光澤度更低。認為其原因在於,比較例之熱收縮性膜之核心層包含與原始原料不同之原料之再生原料,因此光澤度下降。 [表3]
   項目 條件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比較例 參考例1
物性 濕熱收縮率 (10 s) MD/TD 70℃ % -4/41 -3/41 -3/41 -3/39 -2/40 -3/39 -3/35 -4/40 -3/38 -3/41 -4/41
80℃ % -4/60 -4/60 -2/60 -3/57 -1/61 -3/60 -3/60 -4/59 -6/58 -4/60 -3/60
90℃ % 0/70 1/70 1/69 0/67 -1/68 0/69 -1/69 2/69 3/68 1/71 2/70
100℃ % 7/75 7/75 8/75 5/74 6/76 8/75 8/75 7/75 7/74 7/76 5/74
霧度       % 7.26 7.14 7.55 6.74 6.86 7.66 7.74 6.32 8.05 9.73 5.95
光澤度       % 172.7 172.9 172.3 165.6 165.5 166.5 165.5 171.4 149 110 173.4
衝擊強度       J 0.81 0.96 1.21 0.98 0.97 1.01 0.98 0.88 0.87 0.85 0.81
壓縮強度       N 3.09 3.41 3.36 3.3 3.49 3.34 3.3 3.12 3.05 2.74 3.11
楊氏模數 MD/TD    GPa 1.4/2.6 1.5/2.5 1.5/2.9 1.6/3.0 1.6/3.0 1.5/3.1 1.6/3.3 1.4/2.5 1.3/2.0 1.2/1.8 1.4/2.5
表面粗糙度 Ra    μm 0.10 0.09 0.10 0.07 0.08 0.09 0.08 0.08 0.09 0.13 0.08
   Rmax    μm 4.22 3.75 4.52 3.44 3.45 4.12 3.85 3.88 3.84 3.59 4.13
   Rz    μm 1.98 1.78 2.51 1.62 1.98 1.87 2.14 2.34 2.20 2.16 1.82
表4係表示實施例10~12及參考例2之試驗結果之表。確認到,實施例之熱收縮性膜在濕熱收縮率之方面均為使用上沒有問題之水準。又,實施例之熱收縮性膜之自然收縮率均較參考例2之熱收縮性膜有所改善。認為其原因在於,核心層包含再生原料、特別是環狀烯烴系樹脂。又,關於壓縮強度,亦得到提高。雖各實施例之熱收縮性膜之霧度及光澤度與參考例2相比略差,但確認為使用上沒有問題之水準。關於衝擊強度、楊氏模數及表面粗糙度,於各實施例之熱收縮性膜與參考例2之熱收縮性膜中大致為相同程度,確認到,即便使用再生原料,亦可維持該等物性之水準。 [表4]
   項目 條件 單位 實施例10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參考例2
物性 濕熱收縮率 (10 s) MD/TD 70℃ % 1/14 1/13 1/11 1/15
80℃ % 3/37 3/38 3/37 4/37
90℃ % 5/55 6/55 6/56 6/56
100℃ % 10/62 11/64 11/65 12/62
自然收縮率(1 W) MD/TD 30℃ % 0.1/0.4 0.1/0.3 0.0/0.2 0.1/0.5
40℃ % 0.4/2.7 0.3/2.5 0.3/2.4 0.4/2.8
霧度       % 4.4 4.5 4.9 4.1
光澤度       % 144 140 137 145
衝擊強度       J 0.36 0.32 0.38 0.35
壓縮強度       N 4.6 4.6 4.7 4.4
楊氏模數 MD/TD    GPa 1.4/1.8 1.4/1.9 1.5/2.0 1.4/1.8
表面粗糙度 Ra    μm 0.12 0.12 0.1 0.11
   Rmax    μm 2.7 2.9 2.8 2.8
   Rz    μm 1.9 1.9 2 2
<7.變化例> 上述各實施方式係與本發明相關之熱收縮性膜可採取之形態的例示,並不意圖限制其形態。與本發明相關之熱收縮性膜可採取與各實施方式所例示之形態不同之形態。其一例係對各實施方式之構成之一部分置換、變更或省略後之形態、或於各實施方式中附加新穎構成後之形態。以下表示各實施方式之變化例之若干例。
<7-1> 於第1實施方式中,核心層20之第1再生原料為與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相同之原料,但第1再生原料亦可為與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不同之原料。即,於該變化例中,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第1再生原料與第2再生原料為不同之原料。
<7-2> 於第1實施方式中,核心層20之再生原料包含第1再生原料及第2再生原料,但核心層20之再生原料亦可僅為第1再生原料。於該變化例中,第1再生原料可為與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相同之原料,亦可為與核心層20之原始原料不同之原料。
<7-3> 於第2實施方式中,核心層20X實質上僅包含原始原料,但核心層20X亦可以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之方式包含再生原料。
<7-4> 於第2實施方式中,表層30X之第3再生原料為與表層30X之原始原料相同之原料,但第3再生原料亦可為與表層30X之原始原料不同之原料。即,於該變化例中,表層30X之原始原料、第3再生原料與第4再生原料為不同之原料。
<7-5> 於第2實施方式中,表層30X之再生原料包含第3再生原料及第4再生原料,但表層30X之再生原料亦可僅為第3再生原料。於該變化例中,第3再生原料可為與表層30X之原始原料相同之原料,亦可為與表層30X之原始原料不同之原料。
<7-6> 上述實施方式之步驟S1~步驟S5之順序可進行變更。例如亦可為,在進行自包裝材料分離印刷層之脫墨處理後,視需要進行中和、洗淨及乾燥等,其後,將去除了印刷層之包裝材料之樹脂層進行單片化,獲得脫墨毛碎料。又,可適當省略單片化、中和、洗淨及乾燥中之至少1者,亦可視需要進行2次以上。又,再生原料亦可在經過顆粒化之製程後用於步驟S6,而不是以毛碎料之形態用於步驟S6。
<7-7> 熱收縮性膜10X可藉由下述方式製造,即,於上述實施方式之步驟S6中,進行樹脂膜之成形,上述樹脂膜具備包含步驟S5所獲得之脫墨毛碎料(再生原料)及第2原始原料之表層30X、及至少包含第1原始原料之核心層20X。於該情形時,表層30X係以相對於表層30X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整體包含20重量%以下之再生原料的方式成形。於該情形時,脫墨毛碎料可包含第3熱塑性樹脂之第3再生原料、及與第3熱塑性樹脂不同之第4熱塑性樹脂之第4再生原料,且第2原始原料亦可為第3熱塑性樹脂之原始原料。進而,步驟S6亦可包括:以表層30X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整體中之再生原料中之第4再生原料之比率成為15重量%以下的方式成形表層30X。
10,10X:熱收縮性膜 20,20X:核心層 30,30X:表層
[圖1]係第1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之剖視圖。 [圖2]係第2實施方式之熱收縮性膜之剖視圖。 [圖3]係表示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流程圖。

Claims (12)

  1. 一種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包括: 準備包裝材料,上述包裝材料包含複數個具有以熱塑性樹脂作為主成分之樹脂層、及印刷層之膜標籤; 準備熱塑性樹脂之第1原始原料、及與上述第1原始原料不同之熱塑性樹脂之第2原始原料; 自上述樹脂層回收1種或複數種熱塑性樹脂之再生原料;及 於原料中包含上述再生原料而成形具備核心層、及積層於上述核心層之表層的樹脂膜;且 回收上述1種或複數種熱塑性樹脂之再生原料包括: 將上述包裝材料及去除了上述印刷層之上述樹脂層之至少一者進行單片化;及 自上述包裝材料及上述包裝材料之單片之至少一者分離上述印刷層,獲得去除了上述印刷層之上述樹脂層及去除了上述印刷層之上述樹脂層之單片之至少一者;且 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下述情況中至少一種情況: 成形至少包含上述再生原料及上述第1原始原料之上述核心層、及以上述第2原始原料作為主成分之上述表層; 成形至少包含上述第1原始原料之上述核心層、及包含上述第2原始原料及25重量%以下之上述再生原料之上述表層。
  2. 如請求項1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成形至少包含上述再生原料及上述第1原始原料之上述核心層、及以上述第2原始原料作為主成分之上述表層;且 上述再生原料包含第1熱塑性樹脂之第1再生原料、及與上述第1熱塑性樹脂不同之第2熱塑性樹脂之第2再生原料。
  3. 如請求項2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原始原料為上述第1熱塑性樹脂之原始原料。
  4. 如請求項3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以上述核心層中之上述再生原料中之上述第2再生原料之比率成為25重量%以下之方式成形上述核心層。
  5. 如請求項1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以上述核心層中之上述再生原料之比率成為2.5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之方式成形上述核心層。
  6. 如請求項2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熱塑性樹脂為聚苯乙烯系樹脂,上述第2熱塑性樹脂為聚酯系樹脂。
  7. 如請求項2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熱塑性樹脂為聚丙烯系樹脂及石油系樹脂,上述第2熱塑性樹脂為聚乙烯系樹脂及環狀烯烴系樹脂。
  8. 如請求項1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成形至少包含上述第1原始原料之上述核心層、及包含上述第2原始原料及25重量%以下之上述再生原料之上述表層,且 上述再生原料包含第3熱塑性樹脂之第3再生原料、及與上述第3熱塑性樹脂不同之第4熱塑性樹脂之第4再生原料。
  9. 如請求項8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2原始原料為上述第3熱塑性樹脂之原始原料。
  10. 如請求項9之熱收縮性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成形上述樹脂膜包括:以上述表層中之再生原料中之上述第4再生原料之比率成為15重量%以下之方式成形上述表層。
  11. 一種熱收縮性膜,其具備: 核心層,其包含原始原料及再生原料;及 表層,其積層於上述核心層之至少一個表面,且實質上僅由與上述核心層之原始原料不同之原始原料構成。
  12. 一種熱收縮性膜,其具備: 核心層,其包含原始原料;及 表層,其積層於上述核心層之至少一個表面,且包含與上述核心層之原始原料不同之原始原料、及再生原料;且 上述表層中之上述再生原料之比率為25重量%以下。
TW111129220A 2021-08-05 2022-08-03 熱收縮性膜及其製造方法 TW2023138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8995 2021-08-05
JP2021-128995 2021-08-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3805A true TW202313805A (zh) 2023-04-01

Family

ID=851558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9222A TW202313806A (zh) 2021-08-05 2022-08-03 熱收縮性膜及其製造方法
TW111129220A TW202313805A (zh) 2021-08-05 2022-08-03 熱收縮性膜及其製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9222A TW202313806A (zh) 2021-08-05 2022-08-03 熱收縮性膜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WO2023013689A1 (zh)
CN (2) CN117715751A (zh)
TW (2) TW202313806A (zh)
WO (2) WO202301368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0411A (ja) * 2000-06-05 2001-12-21 Fuji Seal Inc 熱収縮性ラベルからのインキ層の除去方法
JP4012361B2 (ja) * 2000-08-18 2007-11-2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熱収縮ラベル及び印刷インキの剥離方法
JP4326460B2 (ja) * 2004-09-29 2009-09-09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熱収縮性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該フィルムを用いた成形品、容器
JP4717596B2 (ja) * 2004-11-10 2011-07-06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熱収縮性積層フィルム、並びに該フィルムを用いた成形品、熱収縮性ラベル及び容器
JP5011651B2 (ja) * 2005-04-08 2012-08-29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熱収縮性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および熱収縮性ラベル
JP4817983B2 (ja) * 2006-06-20 2011-11-16 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広島循環型社会推進機構 廃プラスチックの薄物製品へのリサイクル方法
JP5752897B2 (ja) * 2010-06-24 2015-07-22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20066652A1 (ja) * 2018-09-25 2020-04-02 Dic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の分離回収方法
JP6849141B1 (ja) * 2020-05-27 2021-03-24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熱収縮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013689A1 (zh) 2023-02-09
CN117715751A (zh) 2024-03-15
TW202313806A (zh) 2023-04-01
WO2023013689A1 (ja) 2023-02-09
WO2023013690A1 (ja) 2023-02-09
CN117729998A (zh) 2024-03-19
JPWO2023013690A1 (zh) 2023-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22454C2 (ru) Ориентированная в машинном направлении пленка для этикеток
WO2010143737A1 (ja) 空洞含有熱収縮性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542086B1 (ko) 열가소성 수지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인몰드 성형용 라벨 그리고 라벨이 부착된 플라스틱 용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09107591A1 (ja) 白色熱収縮性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白色熱収縮性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ラベル、及び包装体
JP2007517924A (ja) ボイド含有ポリエステル収縮フィルム
JP2009012465A (ja) 積層フィルム、並びに該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延伸フィルム、熱収縮性フィルム、成形品、熱収縮性ラベル、及び該ラベルを装着した容器
JP2016521372A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ラベル付きプラスチック容器
JP6268136B2 (ja) 熱収縮性多層フィルム
JP2017052932A (ja) 半透明性延伸フィルム
JP5492547B2 (ja) ラベル付き容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38233A (ja) 半透明性延伸フィルム
TW202313805A (zh) 熱收縮性膜及其製造方法
JPWO2017010306A1 (ja)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04495B1 (ja) 熱収縮性フィルム、包装資材、成形品または容器
JP2003191324A (ja) 二軸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包装材料、包装体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17136130A (zh) 树脂膜的制造方法
JP2020111390A (ja) 熱成形性下部フィルムとシール性および剥離性上部フィルムとを有するポリエステルから成る包装体、その使用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43607A (ja) 包装体
WO2022215723A1 (ja) 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6082383A (ja) 熱収縮性オレフィンフィルム
JP4188093B2 (ja) 熱収縮性包装材
US20240181692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resin film
JP4636067B2 (ja) 熱収縮性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4090526A (ja) 熱収縮性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321385A (zh) 熱收縮性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