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7545A - 致動器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致動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7545A
TW202307545A TW111110658A TW111110658A TW202307545A TW 202307545 A TW202307545 A TW 202307545A TW 111110658 A TW111110658 A TW 111110658A TW 111110658 A TW111110658 A TW 111110658A TW 202307545 A TW202307545 A TW 2023075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holder
disposed
housing
dri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0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劉政起
權韓菀
李現重
Original Assignee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7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754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2Permanent magnets [PM]
    • H01F7/0231Magnetic circuits with PM for power or force generation
    • H01F7/0242Magnetic drives, magnetic coupl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 G02B7/18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for rotating or oscillating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282Autofocusing of zoom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6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tuating electro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081Magnetic constr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2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dditional sensors, e.g. acceleration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46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zoom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 H01F2007/1692Electromagnets or actuators with two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 H01F7/1638Armatures not entering the winding
    • H01F7/1646Armatures or 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having permanent magne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根據本實施例之致動器裝置包含:一固持器;一反射構件,其安置於該固持器上;一剛性移動器,其耦接至該固持器;一第一磁鐵,其安置於該剛性移動器上;一第二磁鐵,其與該第一磁鐵產生一斥力;以及一第一驅動磁鐵,其用於使該固持器傾斜,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包含在導向該反射構件之一方向上的一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二磁鐵包含在導向該反射構件之一方向上的一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包含最鄰近於該第二磁鐵之一第一區,並且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一第一區具有與該第二磁鐵的該第一表面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

Description

致動器裝置
本實施例係關於一種致動器裝置。
攝影機裝置係拍攝個體之圖像或視訊的裝置,且安裝於諸如智慧型手機、無人機及車輛等光學裝置中。
在最新攝影機裝置中,存在對以下各者的需求:校正由使用者移動引起之影像抖動以改良影像品質的光學影像穩定(OIS)功能、自動調整影像感測器與透鏡之間的距離以對準透鏡之焦距的自動聚焦(AF)功能,以及經由變焦透鏡增大或減小遠端個體之放大率的變焦功能。
本實施例意欲提供一種其中經由反射構件之傾斜而實施OIS功能的致動器裝置。
此外,本發明意欲提供一種致動器裝置,其中磁鐵之間的磁場干擾被最小化。
根據本實施例之致動器裝置包含:一固持器;一反射構件,其安置於該固持器上;一剛性移動器,其耦接至該固持器;一第一磁鐵,其安置於該剛性移動器上;一第二磁鐵,其與該第一磁鐵產生一斥力;以及一第一驅動磁鐵,其用於使該固持器傾斜,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包含在朝向該反射構件之一方向上的一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二磁鐵包含在朝向該反射構件之一方向上的一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包含最鄰近於該第二磁鐵之一第一區,並且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區可具有 與該第二磁鐵的該第一表面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
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可包含具有與該第一區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之一第二區。
該第一驅動磁鐵包含與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相對的一第二表面,並且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二表面可包含具有與該第一區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之一第三區以及具有與該第二區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之一第四區。
該致動器裝置可包含:一外殼;以及一移動板,其安置於該外殼與該固持器之間,其中該第二磁鐵可安置於該外殼中。
該第一磁鐵之大小可不同於該第二磁鐵之大小。
該第一磁鐵之中心軸線可經安置以相對於第一光軸而與該移動板之中心軸線偏心。
該剛性移動器可包含藉由一阻尼器耦接至該外殼之一突出部分。
該第一驅動磁鐵可包含安置於該第一區與該第二區之間的一中性部分。
其包含與該第一驅動磁鐵互動之一第一線圈,並且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二表面可面向該第一線圈。
該第二磁鐵包含安置在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一表面之一相對側處的一第二表面,該第一磁鐵包含面向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二表面的一第一表面,並且該第一磁鐵之該第一表面可具有與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二表面相同的極性。
在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所導向的一方向上,該第二磁鐵可經安置以免與該第一驅動磁鐵重疊。
在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一表面所導向的一方向上,該第二磁鐵可經安置以免與該第一驅動磁鐵重疊。
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區可具有一S極,且該第二區可具有一N極。
該固持器可包含凹入地形成於該固持器之一下表面上的一 凹槽,且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至少一部分可安置於該固持器之該凹槽中。
該第一驅動磁鐵及該第一線圈可使該固持器相對於一第一軸線傾斜。
其包含一第二驅動磁鐵及一第二線圈,該第二線圈用於使該固持器相對於與該第一軸線垂直之一第二軸線傾斜,且該第二驅動磁鐵可安置於該固持器之兩個側表面上。
其可包含安置於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與該固持器之間的一磁軛。
該移動板可安置於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一表面與該固持器之間。
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包含:一印刷電路板;一影像感測器,其安置於該印刷電路板中;一致動器裝置;以及一透鏡,其安置於藉由該致動器裝置之反射構件及該影像感測器形成的一光學路徑中。
根據本實施例之光學裝置可包含:一主體;一攝影機裝置,其安置於該主體上;以及一顯示器,其安置於該主體上且輸出藉由該攝影機裝置拍攝的一視訊及一影像中之至少一者。
根據本實施例之致動器裝置包含:一固定部件;一移動部件,其相對於該固定部件移動;一第一磁鐵,其安置於該移動部件上;一第二磁鐵,其與該第一磁鐵產生一斥力;以及一第一驅動磁鐵,其用於使該移動部件傾斜,其中該第二磁鐵包含與面向該第一磁鐵之一表面相對的一第一表面,並且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最鄰近於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一表面的一區可具有一極性,該極性用於與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一表面產生一引力。
根據本實施例之致動器裝置包含:一固定部件;一移動部件,其抵靠著該固定部件移動;一磁鐵,其安置於該固定部件中且與該移動部件產生一斥力;以及一驅動磁鐵,其用於驅動該移動部件,其中該磁鐵之該第一表面及該驅動磁鐵的最鄰近於該磁鐵之該第一表面的該第一區可與彼此產生一引力。
該磁鐵之該第一表面可為一N極。
該驅動磁鐵之該第一區可為一S極。
該固定部件包含一外殼,其中該移動部件包含安置於該外殼內之一固持器,並且其中該驅動磁鐵可包含用於使該固持器抵靠著一第一軸線傾斜的一第一驅動磁鐵以及用於使該固持器抵靠著與該第一軸線垂直之一第二軸線傾斜的一第二驅動磁鐵。
該第一驅動磁鐵可安置於該固持器與該外殼之一下表面之間。
該第二驅動磁鐵可安置於該固持器與該外殼之一側表面之間。
該第一驅動磁鐵可包含一第一表面,該第一表面包含最鄰近於該磁鐵之該第一表面的一區,並且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區可具有與該磁鐵的該第一表面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
根據本實施例之致動器裝置包含:一固定部件;一移動部件,其相對於該固定部件移動;一移動板,其安置於該固定部件與該移動部件之間;一第一磁鐵,其安置於該移動部件上;一第二磁鐵,其安置於該固定部件上且與該第一磁鐵產生一斥力;以及用於使該移動部件傾斜之一第一驅動磁鐵及一第一線圈,以及一第二驅動磁鐵及一第二線圈,其中該第二磁鐵及該第一驅動磁鐵中之每一者包含面向該移動部件之中心的一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包含具有彼此不同之極性的一第一區及一第二區,其中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一表面鄰近於該第一驅動磁鐵而非該第二驅動磁鐵而安置,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區鄰近於該第二磁鐵而非該第二區而安置,並且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區可具有與該第二磁鐵的該第一表面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
該第一驅動磁鐵包含與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相對安置且面向該第一線圈的一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二表面可包含:一第三區,其安置在對應於該第一區的一位置處且具有與該第一區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以及一第四區,其安置在對應於該第二區之一位置處且具有與該第二區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
在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所導引的一方向上,該第二磁鐵可經安置以免與該第一驅動磁鐵重疊。
在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一表面所導引的一方向上,該第二磁鐵可經安置以免與該第一驅動磁鐵重疊。
根據本實施例之致動器裝置包含:一外殼;一固持器,其安置於該外殼內部;一反射構件,其安置於該固持器上;一移動板,其安置於該外殼與該固持器之間;一剛性移動器,其耦接至該固持器;一第一磁鐵,其安置於該剛性移動器上;一第二磁鐵,其安置於該外殼上;以及一第一驅動磁鐵及一第一線圈,其用於使該固持器傾斜,其中該第二磁鐵及該第一驅動磁鐵中之每一者包含面向該固持器之中心的一第一表面,並且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一表面可包含具有不同極性的區。
經由本實施例,驅動磁鐵與磁鐵之間的用於維持姿勢之磁場干擾可最小化。更具體言之,排斥性磁鐵對驅動磁鐵與線圈之間的電磁互動之影響可最小化。由此,可確保穩定之驅動效能。
此外,由於引力在安置於固持器上之驅動磁鐵與安置於外殼上之斥力磁鐵之間起作用,因此可加強按壓移動板的固持器之力。由此,移動板之分離及移除可最小化。
1:光學裝置
10:攝影機裝置
20:主體
30:顯示器
1000:反射構件驅動裝置
1100:固定部件
1110:外殼
1111:第一部分
1112:第二部分
1113:第三部分
1114:孔
1115:凹槽
1115-1:第一凹槽
1115-2:第二凹槽
1116:突出部分
1117:突起部
1118:突起部
1119:凹槽
1120:第二磁鐵
1130:基板
1140:懸架/SUS
1150:陀螺儀感測器
1160:板
1170:驅動器IC
1200:移動部件
1210:固持器
1211:凹槽
1211-1:第一凹槽
1211-2:第二凹槽
1212:第一突起部
1214:黏著劑容納凹槽
1215:凹槽
1216:凹槽
1217:磁鐵容納凹槽/凹槽
1218:凹槽
1219:側擋止件
1220:反射構件
1230:剛性移動器
1231:突出部分
1232:耦接部分
1240:第一磁鐵
1300:移動板
1310:第一突起部
1320:第二突起部
1400:驅動單元
1410:第一驅動單元
1411:第一驅動磁鐵/驅動磁鐵
1412:第一線圈
1413:霍爾感測器
1414:磁軛
1420:第二驅動單元
1421:第二驅動磁鐵/驅動磁鐵
1421-1:第一子磁鐵
1421-2:第二子磁鐵
1422:第二線圈
1422-1:第一子線圈
1422-2:第二子線圈
1423:霍爾感測器
1424:磁軛
1500:阻尼器
2000:透鏡驅動裝置
2100:固定部件
2110:外殼
2110-1:第一外殼
2110-2:第二外殼
2111:第一凹槽
2112:第二凹槽
2113:第一孔
2113-1:板
2114:第二孔
2115:突起部
2115-1:第一突起部
2115-2:第二突起部
2116:導引突起部
2117:凹槽
2118:突起部
2119:排氣孔
2120:第一透鏡
2130:導軌
2133:軌道
2140:基板/板
2140-1:第一區
2140-2:第二區
2141:第一基板
2142:第二基板
2145:懸架
2150:EEPROM
2200:第一移動部件/移動部件
2210:第一固持器
2211:突起部
2211-1:平坦表面
2211-2:傾斜表面
2212:軌道凹槽
2213:突起部
2220:第二透鏡
2300:第二移動部件/移動部件
2310:第二固持器
2311:突起部
2311-1:平坦表面
2311-2:傾斜表面
2312:軌道凹槽
2313:突起部
2320:第三透鏡
2410:第一驅動單元
2411:第一驅動磁鐵
2411-1:第一磁鐵部分
2411-2:第二磁鐵部分
2411-3:中性部分
2412:第一線圈
2412-1:第一部分
2412-2:第二部分
2413:第一霍爾感測器/霍爾感測器
2414:第二霍爾感測器/霍爾感測器
2415:磁軛
2415-1:延伸部分
2415-2:凹槽
2420:第二驅動單元
2421:第二驅動磁鐵
2422:第二線圈
2423:第三霍爾感測器/霍爾感測器
2425:磁軛
2430:第一磁軛
2440:第二磁軛
2500:滾珠
2600:虛設玻璃
2700:泡棉
3100:覆蓋構件
3110:上部板
3120:側板
3300:印刷電路板
3310:標記單元
3320:懸架
3400:影像感測器
3500:感測器底座
3600:濾光片
3700:基板/板
3710:連接器
3800:溫度感測器
3900:驅動器IC
A:水平中心軸線
B:水平中心軸線
D1:第二直徑
D2:第一直徑
D3:第三直徑
D4:第四直徑
G:間隙
G1:間隙
G2:間隙
H1:高度
H2:高度
OA:光軸
W1:寬度
W2:寬度
圖1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透視圖。
圖2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底部透視圖。
圖3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平坦表面圖。
圖4係沿圖3之線A-A截取之橫截面視圖。
圖5係沿圖3之線B-B截取之橫截面視圖。
圖6係沿圖3之線C-C截取之橫截面視圖。
圖7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分解透視圖。
圖8係其中自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省略覆蓋構件之透視圖。
圖9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透視圖。
圖10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分解透視圖。
圖11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底部分解透視圖。
圖12及圖13係用於解釋與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移動板相關之結構的圖。
圖14係其中省略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移動部件之組態的狀態之透視圖。
圖15係圖14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在其中省略諸如基板等組件之狀態下的透視圖。
圖16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固定部件及相關組態之透視圖。
圖17係繪示其中移動部件安置於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中的固定部件中之狀態的透視圖。
圖18係繪示剛性移動器之相關形狀及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固定部件之分解透視圖。
圖19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固定部件之第二磁鐵之配置狀態的透視圖。
圖20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固持器與剛性移動器之間的耦接狀態之透視圖。
圖21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固持器的正視圖。
圖22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剛性移動器、第一磁鐵及第二磁鐵的透視圖。
圖23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第一磁鐵、第二磁鐵及驅動單元的透視圖。
圖24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第一磁鐵、第二磁鐵及驅動磁鐵的透視圖。
圖25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第一磁鐵、第二磁鐵及驅動磁鐵的側視圖。
圖26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橫截面視圖。
圖27係根據經修改實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橫截面透視圖。
圖28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第一磁鐵及第二磁鐵的透視圖(a)及後側視圖(b)。
圖29係繪示其中移動板安置於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移動部件中的狀態之透視圖。
圖30及圖31係用於解釋圍繞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x軸之傾斜的圖。
圖32至圖34係用於解釋圍繞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y軸之傾斜的視圖。
圖35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透視圖。
圖36係其中省略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一些組態的透視圖。
圖37係在圖36中所繪示之狀態下在自另一方向查看時的透鏡驅動裝置之透視圖。
圖38係其中省略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一些組態的透視圖。
圖39係其中在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中省略諸如基板及線圈等組態之狀態的透視圖。
圖40係其中在圖39中所繪示之狀態的透鏡驅動裝置中省略第一透鏡及相關組件之狀態的透視圖。
圖41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一部分的透視圖及局部放大視圖。
圖42係用於解釋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的線圈及感測器之配置結構的圖。
圖43係繪示其中在圖39中所繪示之狀態的透鏡驅動裝置中省略第二外殼之狀態的透視圖。
圖44係其中自圖43中所繪示之狀態的透鏡驅動裝置省略導軌之狀態的透視圖。
圖45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一些組態的放大視圖。
圖46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的第一移動部件及第二移動部件以及其相關組態之透視圖。
圖47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的第二移動部件以及相關組態之透視圖。
圖48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分解透視圖。
圖49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第二外殼的透視圖。
圖50及圖51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的一些組態之分解透視圖。
圖52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橫截面視圖。
圖53至圖55係用於解釋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變焦功能及自動聚焦功能的實施之圖。
圖56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局部組態的透視圖。
圖57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濾光片及相關組件的分解透視圖。
圖58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光學裝置的前側之透視圖。
圖59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光學裝置的後表面之透視圖。
【最佳模式】
在下文中,將參考隨附圖式詳細地描述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
然而,本發明之技術想法不限於待描述的一些實施例,但可以各種形式實施,且在本發明之技術想法的範疇內,可在實施例之間選擇性地組合或替代構成元件中之一或多者。
此外,除非明確地定義及描述,否則用於本發明之實施例中的術語(包含技術及科學術語)可解釋為通常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理解之含義,且可考慮相關技術之上下文的含義來解釋諸如詞典中所定義之術語的常用術語。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術語用於描述實施例且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
在本說明書中,除非在片語中特定陳述,否則單數形式可包含複數形式,且當描述為「A及B及C中之至少一者(或多於一者)」時,該單數形式可包含可與A、B及C組合的所有組合中之一或多者。
另外,在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組件時,可使用諸如第一、第二、A、B、(a)及(b)之術語。此等術語僅意欲區分該等組件與其他組 件,且該等術語並不限制組件之性質、次序或序列。
且當將組件描述為『連接』、『耦接』或『互連』至另一組件時,該組件不僅直接連接、耦接或互連至另一組件,而且可包含由於彼等其他組件之間的彼另一組件而『連接』、『耦接』或『互連』之情況。
另外,當描述為形成或配置於每一組件「之上(上方)」或「之下(下方)」時,「之上(上方)」或「之下(下方)」意謂其不僅包含兩個組件直接接觸之情況,而且包含一或多個其他組件形成或配置於兩個組件之間的情況。此外,當表示為「之上(上方)」或「之下(下方)」時,可不僅包含向上方向而且包含基於一個組件之向下方向的意義。
在下文中,將參考圖式描述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
圖9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透視圖;圖10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分解透視圖;圖11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底部分解透視圖;圖12及圖13係用於解釋與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移動板相關之結構的圖;圖14係其中省略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移動部件之組態的狀態之透視圖;圖15係圖14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在其中省略諸如基板等組件之狀態下的透視圖;圖16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固定部件及相關組態之透視圖;圖17係繪示其中移動部件安置於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中的固定部件中之狀態的透視圖;圖18係繪示剛性移動器之相關形狀及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固定部件之分解透視圖;圖19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固定部件之第二磁鐵之配置狀態的透視圖;圖20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固持器與剛性移動器之間的耦接狀態之透視圖;圖21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固持器的正視圖;圖22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剛性移動器、第一磁鐵及第二磁鐵的透視圖;圖23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第一磁鐵、第二磁鐵及驅動單元的透視圖;圖24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第一磁鐵、第二磁鐵及驅動磁鐵的透視圖;圖25係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第一磁鐵、第 二磁鐵及驅動磁鐵的側視圖;圖26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橫截面視圖;圖27係根據經修改實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橫截面透視圖;圖28(a)係透視圖且(b)係後側視圖,其繪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第一磁鐵及第二磁鐵;以及圖29係繪示其中移動板安置於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之移動部件中的狀態之透視圖。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執行光學影像穩定(OIS)功能。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執行訊號交換校正功能。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移動反射構件1220。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使反射構件1220傾斜。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使反射構件1220圍繞兩個軸線傾斜。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使反射構件1220圍繞x軸及y軸傾斜。x軸與y軸可彼此垂直。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為反射構件致動器。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為OIS致動器。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為OIS驅動裝置。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為稜鏡驅動裝置。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為致動器。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為致動器裝置。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為致動器驅動裝置。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為傾斜裝置。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固定部件1100。當移動部件1200移動時,固定部件1100可為相對固定部件。固定部件1100可容納移動部件1200之至少一部分。固定部件1100可安置於移動部件1200外部。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外殼1110。固定部件1100可包含外殼1110。外殼1110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外部。外殼1110可容納固持器1210之至少一部分。外殼1110可包含上部板中之開口或孔及用於固定光路徑的側板中之任一者。外殼1110可包含上部板、下部板及複數個側板。
外殼1110可包含第一部分1111。第一部分1111可形成於外殼1110之側板上。移動板1300可安置於第一部分1111上。第一部分1111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與剛性移動器1230之間。第一部分1111可安置於剛性移動器1230與移動板1300之間。第二磁鐵1120可安置於第一部分1111上。移動板1300可安置於第一部分1111之一側上,且第二磁鐵1120可安 置於相對側之另一側上。外殼1110之一部分可安置於移動板1300與剛性移動器1230之間。
外殼1110可包含第二部分1112。第二部分1112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上。當固持器1210向上移動時,第二部分1112可與固持器1210接觸。第二部分1112可在固持器1210之移動方向上與固持器1210重疊。第二部分1112可為外殼1110之上部板。
外殼1110可包含第三部分1113。第三部分1113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下方。當固持器1210向下移動時,第三部分1113可與固持器1210接觸。第三部分1113可在移動方向上與固持器1210重疊。第三部分1113可為外殼1110之下部板。
外殼1110可包含孔1114。孔1114可為剛性移動器通孔。孔1114可形成於外殼1110之側板中。孔1114可形成於外殼1110之第一部分1111中。剛性移動器1230可安置於孔1114中。剛性移動器1230可經安置以穿過孔1114。孔1114可形成為大於剛性移動器1230之移動空間,以免干擾剛性移動器1230。外殼1110可包含剛性移動器1230所插入至之兩個孔1114
外殼1110可包含凹槽1115。凹槽1115可為移動板之第一突起部之容納凹槽。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可安置於凹槽1115中。凹槽1115可容納移動板1300之至少一部分。凹槽1115可遏止除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之旋轉以外的移動。凹槽1115可包含與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接觸的傾斜表面。傾斜表面可包含複數個傾斜表面。
外殼1110可包含複數個凹槽1115,複數個第一突起部1310安置於該複數個凹槽中。外殼1110之複數個凹槽1115可包含:第一凹槽1115-1,其在四個點處與複數個第一突起部1310當中的第一突起部1310接觸;以及第二凹槽1115-2,其在兩個點處與複數個第一突起部1310當中之另一者的第一突起部1310接觸。
凹槽1115可包含第一凹槽1115-1。第一凹槽1115-1可為四點接觸凹槽。第一凹槽1115-1可在四個點處與移動板1300之兩個第一突起 部1310當中的一者接觸。由此,外殼1110之第一凹槽1115-1可遏止除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當中的一者之旋轉以外的在四個方向,向上、向下、向左及向右之移動。
凹槽1115可包含第二凹槽1115-2。第二凹槽1115-2可為兩點接觸凹槽。第二凹槽1115-2可在兩個點處與移動板1300之兩個第一突起部1310當中的另一者接觸。由此,外殼1110之第二凹槽1115-2可遏止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當中的另一者在兩個方向上之移動。舉例而言,外殼1110之第二凹槽1115-2可遏止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的上下移動且可不遏止自左向右之移動。
外殼1110可包含突出部分1116。突出部分1116可耦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突出部分1116可形成於外殼1110之側板上。突出部分1116可形成於外殼1110之面向透鏡驅動裝置2000的一側上。突出部分1116可具有梯形橫截面。突出部分1116可耦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外殼2110。突出部分1116可插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外殼2110的第一凹槽2111中。突出部分1116可藉由黏著劑耦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外殼2110
外殼1110可包含突起部1117。突起部1117可耦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突起部1117可形成於外殼1110之側板上。突起部1117可形成於外殼1110之面向透鏡驅動裝置2000的一側上。突起部1117可包含圓形橫截面。突起部1117可耦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外殼2110。突起部1117可插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外殼2110的第二凹槽2112中。突起部1117可藉由黏著劑耦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外殼2110
外殼1110可包含突起部1118。突起部1118可為待與剛性移動器接觸之突起部。突起部1118可形成於外殼1110之第二表面上。突起部1118可與剛性移動器1230接觸。突起部1118可形成於剛性移動器1230所穿過的外殼1110之孔1114的內部圓周表面上。當剛性移動器1230移動時,突起部1118可形成為與剛性移動器1230之下表面及上表面中的任何一或多者接觸。突起部1118可防止剛性移動器1230過度與原始位置分離且自原始位置移除。
突起部1118可包含複數個突起部。突起部1118可包含兩個突起部。兩個突起部可間隔開與外殼1110之凹槽1119當中安置在下方的第二凹槽相同之距離。當剛性移動器1230之主體部分向下移動時,剛性移動器1230之主體部分可與外殼1110的兩個突起部1118接觸。
外殼1110可包含凹槽1119。突出部分1231之至少一部分可安置於凹槽1119中。突出部分1231之一部分可安置於凹槽1119中。凹槽1119可朝向外殼1110之外部開放。凹槽1119可大於剛性移動器1230之突出部分1231。凹槽1119可與剛性移動器1230之突出部分1231間隔開。在電力未施加至驅動單元1400之初始狀態下,凹槽1119可與剛性移動器1230之突出部分1231間隔開。即使當電力施加至待驅動之驅動單元1400時,凹槽1119亦可與剛性移動器1230之突出部分1231間隔開。外殼1110之凹槽1119及剛性移動器1230之突出部分1231可藉由外部衝擊而彼此接觸。亦即,外殼1110之凹槽1119及剛性移動器1230之突出部分1231在剛性移動器1230的正常驅動範圍內是不接觸的,且當它們由於衝擊而在正常驅動範圍之外時,它們可彼此接觸。外殼1110之凹槽1119及剛性移動器1230之突出部分1231可在衝擊後執行擋止件功能。
凹槽1119可包含第一凹槽部分及自第一凹槽部分凹入之第二凹槽部分。凹槽1119可形成為兩級凹槽。凹槽1119可具有雙凹槽形狀。阻尼器1500可安置於第二凹槽部分中。阻尼器1500與外殼1110之間的接觸面積可藉由第二凹槽部分而增大。第二凹槽部分可防止阻尼器1500流動。
凹槽1119可包含複數個凹槽。凹槽1119可包含其中安置有剛性移動器1230之第一突出區之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凹槽,及其中安置有第二突出區之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凹槽。外殼1110可包含與剛性移動器1230之主體部分之上表面相對的第一表面。外殼1110可包含面向剛性移動器1230之主體部分之下表面的第二表面。外殼1110可包含形成於外殼1110之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凹槽及形成於外殼1110之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凹槽。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第二磁鐵1120。固定部件1100可包含第二磁鐵1120。第二磁鐵1120可安置於固定部件1100中。第二磁鐵1120可為第二斥力磁鐵。第二磁鐵1120可安置於外殼1110中。第 二磁鐵1120可安置於外殼1110之第一部分1111上。第二磁鐵1120可相對於外殼1110之第一部分1111安置於移動板1300的相對側上。第二磁鐵1120可安置於第一磁鐵1240與移動板1300之間。第二磁鐵1120可經安置以面向第一磁鐵1240。第二磁鐵1120可與第一磁鐵1240產生斥力。第二磁鐵1120可經安置以與第一磁鐵1240產生斥力。第二磁鐵1120可經安置以面向與第一磁鐵1240相同之極性。第二磁鐵1120可將第一磁鐵1240推出。
第二磁鐵1120之至少一部分可安置於第一磁鐵1240與移動板1300之間。第二磁鐵1120可安置於第一磁鐵1240與移動板1300之間。第二磁鐵1120之中心可安置在與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相同的高度處。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單元1400可使移動部件1200相對於移動板1300的彼此垂直之x軸及y軸傾斜。此時,在y軸方向上,穿過第二磁鐵1120之中心的水平軸線可經安置以與移動板1300之x軸偏心。水平軸線可平行於x軸。
在穿過x軸之方向上,第二磁鐵1120之中心可不與y軸偏心。當自移動板1300朝向第一磁鐵1240查看時,第二磁鐵1120之中心可經安置以與y軸重合。第二磁鐵1120之中心可安置在與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相同的高度處。第二磁鐵1120之中心可安置在與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相同的高度處。第二磁鐵1120之重心可安置在與第一磁鐵1240之重心相同的高度處。
第二磁鐵1120可包含與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相對安置的第二表面。第一磁鐵1240可包含面向第二磁鐵1120之第二表面的第一表面。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可具有與第二磁鐵1120之第二表面相同的極性。
在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一表面所面向的方向上,第二磁鐵1120可經安置以免與第一驅動磁鐵1411重疊。在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所面向的方向上,第二磁鐵1120可經安置以免與第一驅動磁鐵1411重疊。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基板1130。固定部件1100 可包含基板1130。基板1130可為可撓性印刷電路板(FPCB)。基板1130可為可撓性印刷電路板。基板1130可安置於外殼1110中。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懸架(SUS)1140。固定部件1100可包含SUS 1140。懸架1140可安置於基板1130上。懸架1140可安置於基板1130之外表面上。懸架1140可加強基板1130之強度。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陀螺儀感測器1150。固定部件1100可包含陀螺儀感測器1150。陀螺儀感測器1150可偵測攝影機裝置10之晃動。由陀螺儀感測器1150偵測到之晃動可經由手部晃動校正功能抵消。陀螺儀感測器1150可安置於基板1130上。陀螺儀感測器1150可安置於基板1130之外表面上。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板1160。固定部件1100可包含板1160。板1160可耦接至外殼1110。板1160可蓋住剛性移動器1230。板1160可覆蓋剛性移動器1230。板1160可經安置以覆蓋外殼1110之開放部分。板1160可經安置以閉合外殼1110之開放前部。板1160可由金屬板形成。外殼1110可包含其中安置有用於將板1160固定至外殼1110之黏著劑的凹槽。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驅動器IC 1170。固定部件1100可包含驅動器IC 1170。驅動器IC 1170可安置於基板1130上。驅動器IC 1170可電連接至第一線圈1412及第二線圈1422。驅動器IC 1170可將電流供應至第一線圈1412及第二線圈1422。驅動器IC 1170可控制施加至第一線圈1412及第二線圈1422中之每一者的電壓及電流中之至少一者。驅動器IC 1170可電連接至霍爾(Hall)感測器14131423。驅動器IC 1170可回饋控制經由藉由霍爾感測器14131423偵測到之反射構件1220的位置而施加至第一線圈1412及第二線圈1422之電壓及電流。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移動部件1200。移動部件1200可為正移動部件。移動部件1200可為可移動部件。移動部件1200可為移動器。移動部件1200可相對於固定部件1100移動。移動部件1200可相對於固定部件1100傾斜。移動部件1200可安置於固定部件1100內部。移動部件1200之至少一部分可與固定部件1100間隔開。
在本實施例中,在無電流施加至驅動單元1400之初始狀態下,移動部件1200可與固定部件1100接觸。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固持器1210。移動部件1200可包含固持器1210。固持器1210可安置於外殼1110中。固持器1210可相對於外殼1110移動。固持器1210可相對於外殼1110傾斜。固持器1210之至少一部分可與外殼1110間隔開。固持器1210可與外殼1110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固持器1210可藉由第一驅動單元1410在外殼1110之第二部分1112與第三部分1113之間移動。在無電流施加至第一驅動單元1410之初始狀態下,固持器1210可與外殼1110接觸。在該初始狀態下,固持器1210可與外殼1110的鄰近於反射構件1220之入射表面的內表面接觸。當電流被施加至驅動單元1400時,固持器1210可與外殼1110之內表面間隔開且可相對於移動板1300之第一軸線傾斜。
固持器1210可包含凹槽1211。凹槽1211可為移動板之第二突起部之容納凹槽。移動板1300之第二突起部1320可安置於凹槽1211中。凹槽1211可容納移動板1300之至少一部分。凹槽1211可遏止除移動板1300之第二突起部1320之旋轉以外的移動。凹槽1211可包含與移動板1300之第二突起部1320接觸的傾斜表面。傾斜表面可包含複數個傾斜表面。
固持器1210可包含其中安置有複數個第二突起部1320之複數個凹槽1211。固持器1210之複數個凹槽1211包含與複數個第二突起部1320當中之第二突起部1320中的一者以及複數個第二突起部1320呈四點接觸之第一凹槽1211-1。其可包含與另一第二突起部1320呈兩點接觸之第二凹槽1211-2
凹槽1211可包含第一凹槽1211-1。第一凹槽1211-1可為四點接觸凹槽。第一凹槽1211-1可在四個點處與移動板1300之兩個第二突起部1320當中的一者接觸。由此,固持器1210之第一凹槽1211-1可遏止除移動板1300之第二突起部1320當中的一者之旋轉以外的在四個方向,向上、向下、向左及向右之移動。
凹槽1211可包含第二凹槽1211-2。第二凹槽1211-2可為兩 點接觸凹槽。第二凹槽1211-2可在兩個點處與移動板1300之兩個第二突起部1320當中的另一者接觸。由此,固持器1210之第二凹槽1211-2可遏止移動板1300之第二突起部1320當中的另一者在兩個方向上之移動。舉例而言,固持器1210之第二凹槽1211-2可遏止移動板1300之第二突起部1320的左右方向上之移動且可不遏止上下方向上之移動。
固持器1210可包含第一突起部1212。第一突起部1212可為上部擋止件。第一突起部1212可形成於固持器1210之上表面上。第一突起部1212可自固持器1210之上表面突出。當固持器1210向上移動時,第一突起部1212可與外殼1110接觸。當固持器1210向上移動時,第一突起部1212可與外殼1110之第二部分1112接觸。
固持器1210可包含第二突起部1213。第二突起部1213可為下部擋止件。第二突起部1213可形成於固持器1210之下表面上。第二突起部1213可自固持器1210之下表面突出。當固持器1210向下移動時,第二突起部1213可與外殼1110接觸。當固持器1210向下移動時,第二突起部1213可與外殼1110之第三部分1113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在初始狀態下,固持器1210之第一突起部1212可與外殼1110之第二部分1112接觸。固持器1210之第二突起部1213可藉由將電流施加至第一驅動單元1410或藉由衝擊而與外殼1110之第三部分1113接觸。
固持器1210可包含黏著劑容納凹槽1214。黏著劑容納凹槽1214可接納用於將反射構件1220固定至固持器1210之黏著劑。黏著劑容納凹槽1214可形成於與反射構件1220接觸之表面上。黏著劑可安置於黏著劑容納凹槽1214中。
固持器1210可包含凹槽1215。凹槽1215可為在凹槽1215與反射構件1220之間提供分隔空間之分隔凹槽。凹槽1215可形成於與反射構件1220接觸之表面上。反射構件1220與固持器1210之間的接觸面積可藉由凹槽1215減小。
固持器1210可包含凹槽1216。凹槽1216可為減薄凹槽。凹槽1216可形成於固持器1210之中心部分中。固持器1210之重量可藉由 凹槽1216減小。
固持器1210可包含磁鐵容納凹槽1217。驅動磁鐵14111421可安置於磁鐵容納凹槽1217中。磁鐵容納凹槽1217可形成為對應於驅動磁鐵14111421之形狀。磁鐵容納凹槽1217可凹入地形成於固持器1210之下表面上。磁鐵容納凹槽1217可形成於固持器1210之下表面及兩個側表面上。磁鐵容納凹槽1217可包含複數個磁鐵容納凹槽。磁鐵容納凹槽1217可包含容納第一驅動磁鐵1411及磁軛1414之第一磁鐵容納凹槽。磁鐵容納凹槽1217可包含容納第二驅動磁鐵1421及磁軛1424之第二磁鐵容納凹槽。
固持器1210可包含凹槽1218。凹槽1218可為剛性移動器容納凹槽。剛性移動器1230之耦接部分1232可安置於凹槽1218中。凹槽1218可形成為對應於剛性移動器1230之耦接部分1232的形狀。凹槽1218可包含其中容納有用於將剛性移動器1230之耦接部分1232固定至固持器1210的黏著劑之凹槽。固持器1210可包含形成於凹槽1218內部之複數個突起部。剛性移動器1230之耦接部分1232之至少一部分可插入至凹槽1218中。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用於將剛性移動器1230固定至固持器1210之黏著劑。黏著劑之至少一部分可安置在形成於固持器1210之凹槽1218內部的複數個突起部之間。由此,剛性移動器1230與固持器1210之間的耦接力可增強。
固持器1210可包含側擋止件1219。側擋止件1219可形成於固持器1210之兩側上。側擋止件1219可自固持器1210之側表面突出。當固持器1210側向移動時,側擋止件1219可與外殼1110接觸。當固持器1210側向移動時,側擋止件1219可與外殼1110之側板接觸。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反射構件1220。移動部件1200可包含反射構件1220。反射構件1220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上。反射構件1220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內部。反射構件1220可耦接至固持器1210。反射構件1220可固定至固持器1210。反射構件1220可藉由黏著劑固定至固持器1210。反射構件1220可與固持器1210一體地移動。反射構件1220可改變光之路徑。反射構件1220可反射光。反射構件1220可包含稜鏡。 反射構件1220可包含鏡面。反射構件1220可形成為三稜柱形狀。入射至反射構件1220之光的路徑與射出光之路徑之間的角度可為90度。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剛性移動器1230。移動部件1200可包含剛性移動器1230。剛性移動器1230可耦接至固持器1210。剛性移動器1230可形成為與固持器1210分離之構件。剛性移動器1230可經由外殼1110之孔1114耦接至固持器1210。剛性移動器1230可由非磁性金屬形成。第一磁鐵1240及第二磁鐵1120可安置於剛性移動器1230與固持器1210之間。第一磁鐵1240及第二磁鐵1120可經安置以面向相同極性且可彼此排斥。固定至外殼1110之第一磁鐵1240可將第二磁鐵1120向外推動。第二磁鐵1120藉由第一磁鐵1240之斥力而固定至的剛性移動器1230亦可被朝向外側按壓。剛性移動器1230所固定至之固持器1210亦可被朝向外側按壓。由此,固持器1210可將移動板1300壓靠在外殼1110上。由此,移動板1300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與外殼1110之間而不會分離及移除。
剛性移動器1230可包含突出部分1231。突出部分1231可自剛性移動器1230之主體部分延伸。突出部分1231可藉由阻尼器1500耦接至外殼1110。突出部分1231可安置於剛性移動器1230之中心區中。突出部分1231可形成於剛性移動器1230之中心區中。突出部分1231可自剛性移動器1230之主體部分之上表面突出。當剛性移動器1230移動時,突出部分1231可與外殼1110接觸。
突出部分1231可包含複數個突出部分。剛性移動器1230之突出部分1231可包含形成於剛性移動器1230之主體部分的上表面上之第一突出部分。其可包含形成於剛性移動器1230之主體部分之下表面上的第二突出部分。剛性移動器1230之第一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安置於外殼1110之第一凹槽中。剛性移動器1230之第二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安置於外殼1110之第二凹槽中。突出部分1231可包含突出至一側之第一突出區及突出至另一側之第二突出區。第一突出區及第二突出區中之每一者可被稱作突出部分。
剛性移動器1230可包含主體部分。主體部分可安置在移動 板1300相對於外殼1110之第一部分1111的相對側處。剛性移動器1230可包含自主體部分之兩側突出的兩個耦接部分1232。剛性移動器1230可包含自主體部分在向上及向下方向突出之兩個突出部分1231
剛性移動器1230可包含耦接部分1232。耦接部分1232可為支腿部分。耦接部分1232可自剛性移動器1230之主體部分延伸。耦接部分1232可穿過外殼1110之孔1114。耦接部分1232可耦接至固持器1210。耦接部分1232可藉由黏著劑固定至固持器1210。耦接部分1232之至少一部分可插入至固持器1210之凹槽1218中。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第一磁鐵1240。移動部件1200可包含第一磁鐵1240。第一磁鐵1240可安置於移動部件1200中。第一磁鐵1240可為第一斥力磁鐵。第一磁鐵1240可安置於剛性移動器1230上。第一磁鐵1240可安置於剛性移動器1230之主體部分中。第一磁鐵1240可經安置以面向第二磁鐵1120。第一磁鐵1240可經安置以與第二磁鐵1120產生斥力。第一磁鐵1240可經安置以面向與第二磁鐵1120相同之極性。第一磁鐵1240可推動第二磁鐵1120
在本實施例中,相對於第一光軸,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軸線可經安置以與移動板1300之中心軸線偏心。此時,第一光軸可為z軸。第一光軸可為垂直於影像感測器3400之感測器表面的軸線。第一光軸可為鄰近於影像感測器3400而安置之透鏡群組的光軸。
如圖26中所繪示,第一磁鐵1240及第二磁鐵1120之水平中心軸線A可偏心地置放以在縱向方向上與移動板1300之水平中心軸線B具有間隙G
當自移動板1300朝向第一磁鐵1240查看時,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可經安置以與移動板1300之中心偏心。
相對於對向表面,穿過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軸線的水平軸線可在穿過移動板1300之中心軸線的水平軸線及垂直於第一光軸之第二光軸的方向上偏心。此時,水平軸線可為x軸。水平軸線可安置於水平方向上。第二光軸可為y軸。第二光軸可為平行於影像感測器3400之感測器表面的軸線。第二光軸可安置於豎直方向上。相對於對向表面,與第一磁鐵 1240之中心軸線會合或接觸的水平軸線可在穿過移動板1300之中心軸線的水平軸線及垂直於第一光軸之第二光軸的方向上偏心。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可經安置以相對於移動板1300之中心在縱向方向上偏心。
相對於對向表面,穿過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軸線的豎直軸線可不在穿過移動板1300之中心軸線的豎直軸線及水平軸線之方向上偏心。此時,水平軸線可為x軸。水平軸線可安置於水平方向上。第二光軸可為y軸。第二光軸可為平行於影像感測器3400之感測器表面的軸線。第二光軸可安置於豎直方向上。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可經安置以免相對於移動板1300之中心在水平方向上偏心。
相對於對向表面,穿過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的水平線可在豎直方向上與穿過移動板1300之中心的水平線偏心。相對於對向表面,穿過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的豎直線可不在水平方向上與穿過移動板1300之中心的豎直線偏心。
第一磁鐵1240之水平軸線可安置得比移動板1300之水平軸線高。作為經修改實施例,第一磁鐵1240之水平軸線可安置得比移動板1300之水平軸線低。
第一磁鐵1240及第二磁鐵1120可安置於剛性移動器1230與移動板1300之間。
第一磁鐵1240之大小可不同於第二磁鐵1120之大小。第一磁鐵1240可以不同於第二磁鐵1120之大小的大小形成。第一磁鐵1240之大小可大於第二磁鐵1120之大小。第一磁鐵1240可形成為大於第二磁鐵1120
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的面積可大於第二磁鐵1120之面向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之面積。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任意地被稱為兩個表面中之一者,且另一者可被稱為第二表面,且兩者均可被稱為第一表面。第一磁鐵1240可包含第一表面。第二磁鐵1120可包含面向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的第一表面。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的面積可大於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的面積。
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可包含第一側。第二磁鐵1120之 第一表面可包含在對應於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側的方向上安置之第一側。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側可為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側的55%至75%。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側可為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側的60%至66%。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側可為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側的62%至64%。第一磁鐵1240之高度H1可大於第二磁鐵1120之高度H2。第一磁鐵1240之寬度W1可大於第二磁鐵1120之寬度W2
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的面積可為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之面積的30%至50%。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的面積可為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之面積的35%至45%。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的面積可為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之面積的38%至42%。
第一磁鐵1240及第二磁鐵1120可形成為具有相同厚度。第二磁鐵1120之體積可為第一磁鐵1240之體積的30%至50%。
當自第二磁鐵1120朝向第一磁鐵1240查看時,第二磁鐵1120之邊緣區可安置於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內部。邊緣區可為拐角區。邊緣區可為拐角。第一磁鐵1240可經安置以使得第二磁鐵1120之所有區正在第一磁鐵1240面向第二磁鐵1120的第一方向上與第一磁鐵1240重疊。第一磁鐵1240可經安置以使得第二磁鐵1120之所有區正在第一磁鐵1240面向第二磁鐵1120的第一方向上與第一磁鐵1240重疊。
作為經修改實施例,第一磁鐵1240之大小可小於第二磁鐵1120之大小。第二磁鐵1120可形成為大於第一磁鐵1240
第一磁鐵1240與第二磁鐵1120之中心軸線可重合。然而,在實際產品中,可出現±1%至±2%之公差。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磁鐵1120可包含面向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此時,第一磁鐵1240之中心軸線可經安置以在垂直於第一表面的方向上與移動板1300之中心軸線偏心。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的面積可大於第二磁鐵1120之第二表面的面積。
在本實施例中,在無電流施加至驅動單元1400之初始狀態下,移動部件1200可與固定部件1100接觸。當自第二磁鐵1120朝向第一磁鐵1240查看時,第一磁鐵1240之邊緣可環繞第二磁鐵1120。當自第二 磁鐵1120朝向第一磁鐵1240查看時,第二磁鐵1120可安置在第一磁鐵1240之拐角的內側。
第一磁鐵1240可包含面向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可包含第一側及短於該第一側之第二側。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側可形成為1mm至5mm。第一磁鐵1240之第二側可形成為0.8mm至4mm。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之間的厚度可形成為0.1mm至0.5mm。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第一驅動單元1410形成之力Fx可在7mN內。此外,藉由第二驅動單元1420形成之力Fy可在7mN內。或者,藉由第一驅動單元1410形成之力Fx可在3mN內。此外,藉由第二驅動單元1420形成之力Fy可在3mN內。
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可形成為正方形形狀。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可形成為正方形形狀。或者,第一磁鐵1240之第一表面及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中的每一者可形成為矩形形狀。第一磁鐵1240可至少部分地具有正方形橫截面。第二磁鐵1120可至少部分地具有正方形橫截面。第一磁鐵1240可形成為具有圓化邊緣。第二磁鐵1120可形成為具有圓化邊緣。
作為經修改實施例,第一磁鐵1240可具有圓形橫截面。第一磁鐵1240可形成為圓柱形形狀。第二磁鐵1120可具有圓形橫截面。第二磁鐵1120可形成為圓柱形形狀。第一磁鐵1240可形成為具有圓化邊緣。第一磁鐵1240可形成為具有彎曲邊緣。第一磁鐵1240可形成為使得邊緣具有曲率。第一磁鐵1240可形成為具有C切口或R切口邊緣。第二磁鐵1120可形成為具有圓化邊緣。第二磁鐵1120可形成為具有彎曲邊緣。第二磁鐵1120可形成為使得邊緣具有曲率。第二磁鐵1120可形成為具有C切口或R切口邊緣。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移動板1300。移動板1300可為中間板。移動板1300可安置於外殼1110與固持器1210之間。移動板1300可安置於剛性移動器1230與固持器1210之間。移動板1300可安置於第一磁鐵1240與固持器1210之間。移動板1300可置放於固定部件1100 與移動部件1200之間。移動板1300可安置於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與固持器1210之間。移動板1300可導引固持器1210抵靠著外殼1110移動。移動板1300可提供固持器1210之傾斜中心。亦即,固持器1210可圍繞移動板1300傾斜。移動板1300可具有安置於固持器1210上之一側及安置於外殼1110中之另一側。移動板1300可與固持器1210及外殼1110接觸。
移動板1300可包含面向外殼1110之第一表面及面向固持器1210之第二表面。移動板1300之第一表面可包含在第一軸線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的複數個第一突起部1310。移動板1300之第二表面可包含在第二軸線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的複數個第二突起部1320
移動板1300可包含形成於一個表面上之複數個第一凸面部分以及形成於另一表面上之複數個第二凸面部分。第一凸面部分可為第一突起部1310。第二凸面部分可為第二突起部1320。該x軸可對應於連接該複數個第一凸面部分當中之兩個凸面部分的一直線。該x軸可與連接該複數個第一凸面部分當中之兩個凸面部分的一直線重合或平行。該y軸可對應於連接該複數個第二凸面部分當中之兩個凸面部分的一直線。該y軸可與連接該複數個第二凸面部分當中之兩個凸面部分的一直線重合或平行。在經修改實施例中,第一突起部可為第二突起部1320且第二突起部可為第一突起部1310
移動板1300可包含第一突起部1310。第一突起部1310可安置於外殼1110中。第一突起部1310可與外殼1110接觸。第一突起部1310可安置於外殼1110之凹槽1115中。第一突起部1310可提供相對於固持器1210之第一軸線傾斜中心。第一突起部1310可向固持器1210提供x軸傾斜中心。第一突起部1310可包含兩個第一突起部。兩個第一突起部可在x軸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兩個第一突起部可安置於x軸上。固持器1210可藉由第一驅動單元1410而圍繞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傾斜。固持器1210可藉由第一驅動單元1410而圍繞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在向上及向下方向傾斜。
移動板1300之第一軸線可由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及外殼1110的凹槽1115界定。在本實施例中,藉由將移動板1300之 第一突起部1310安置於外殼1110側而非固持器1210側,圍繞第一軸線之傾斜的旋轉中心可進一步遠離。由此,可增加用於偵測第一軸線之傾斜移動量的霍爾值之準確度。可確保用於x軸傾斜驅動之機械衝程。
移動板1300可包含第二突起部1320。第二突起部1320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中。第二突起部1320可與固持器1210接觸。第二突起部1320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之凹槽1211中。第二突起部1320可向固持器1210提供垂直於第一軸線之第二軸線傾斜中心。第二突起部1320可向固持器1210提供y軸傾斜中心。第二突起部1320可包含兩個第二突起部。兩個第二突起部可在y軸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兩個第二突起部可安置於y軸上。固持器1210可藉由第二驅動單元1420而圍繞移動板1300之第二突起部1320傾斜。固持器1210可藉由第二驅動單元1420相對於移動板1300之第二突起部1320在左右方向上傾斜。
作為經修改實施例,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向固持器1210提供y軸傾斜中心,且移動板1300之第二突起部1320可提供x軸傾斜中心。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潤滑脂。潤滑脂可安置於移動板1300與外殼1110之間。潤滑脂可由不同於阻尼器1500之材料的材料形成。潤滑脂可與阻尼器1500間隔開。潤滑脂可區別於阻尼器1500。潤滑脂可以不同於阻尼器1500之形狀的形狀來塗佈。潤滑脂可在與阻尼器1500不同之位置處塗佈。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驅動單元1400。驅動單元1400可使移動部件1200抵靠著固定部件1100移動。驅動單元1400可使移動部件1200抵靠著固定部件1100傾斜。驅動單元1400可使固持器1210傾斜。驅動單元1400可使移動部件1200相對於移動板1300的彼此垂直之x軸及y軸傾斜。驅動單元1400可包含線圈及磁鐵。驅動單元1400可經由電磁互動來移動移動部件1200。在經修改實施例中,驅動單元1400可包含形狀記憶合金(SMA)。
驅動單元1400可包含第一驅動單元1410及第二驅動單元1420。第一驅動單元1410可包含第一驅動磁鐵1411及第一線圈1412。其 可包含第二驅動單元1420、第二驅動磁鐵1421及第二線圈1422。第一驅動磁鐵1411及第一線圈1412可使固持器1210圍繞第一軸線傾斜。第二驅動磁鐵1421及第二線圈1422可使固持器1210圍繞垂直於第一軸線之第二軸線傾斜。第一驅動磁鐵1411及第二驅動磁鐵1421中之一者可被稱為第三磁鐵,且另一者可被稱為第四磁鐵。
驅動單元1400可包含第一驅動單元1410。第一驅動單元1410可使移動部件1200圍繞第一軸線抵靠著固定部件1100傾斜。第一驅動單元1410可使固持器1210相對於移動板1300之第一軸線傾斜。第一驅動單元1410可使移動部件1200圍繞x軸抵靠著固定部件1100傾斜。第一驅動單元1410可包含線圈及磁鐵。第一驅動單元1410可經由電磁互動來移動移動部件1200。作為經修改實施例,第一驅動單元1410可包含形狀記憶合金(SMA)。
第一驅動單元1410可包含第一驅動磁鐵1411。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中。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之下表面上。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固定至固持器1210。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藉由黏著劑固定至固持器1210。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與外殼1110之下表面之間。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與外殼1110之下部板之間。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與固持器1210一體地移動。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使固持器1210傾斜。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使固持器1210抵靠著第一軸線傾斜。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經安置以面向第一線圈1412。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面向第一線圈1412。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安置在對應於第一線圈1412之位置處。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與第一線圈1412互動。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以電磁方式與第一線圈1412互動。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至少一部分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之凹槽1217中。
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包含在朝向反射構件1220之方向上的第一表面。第二磁鐵1120可包含在朝向反射構件1220之方向上的第一表面。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一表面可包含最接近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區。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一區可具有與第二磁鐵1120的第一表面之極性不同的極性。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一表面可包含具有與第一區之極性 不同的極性之第二區。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一區具有S極,且第二區可具有N極。此時,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可具有N極。作為經修改實施例,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一區具有N極且第二區可具有S極。
在本實施例中,磁場干擾可經由第一驅動磁鐵1411及第二磁鐵1120之磁鐵極性的配置而最小化。
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包含與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二表面可包含具有與第一區之極性不同的極性之第三區。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二表面可包含具有與第二區之極性不同的極性之第四區。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二表面可面向第一線圈1412。第三區具有N極,且第四區可具有S極。作為經修改實施例,第三區具有S極且第四區可具有N極。
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包含安置於第一區與第二區之間的中性部分。第一驅動磁鐵1411可包含安置於第三區與第四區之間的中性部分。中性部分可為具有接近中性之極性的部分。中性部分可為空隙。或者,作為經修改實施例,中性部分可安置於第一區與第三區之間及第二區與第四區之間。
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最接近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的區可具有用於與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產生引力的極性。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及第一驅動磁鐵1411的最接近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的第一區可彼此產生引力。
第二磁鐵1120及第一驅動磁鐵1411中之每一者可包含面向移動部件1200之中心部分的第一表面。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一表面可包含具有不同極性之第一區及第二區。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可安置為相較於接近第二驅動磁鐵1421而更接近於第一驅動磁鐵1411。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一區可比第二區安置得更接近於第二磁鐵1120。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一區可具有與第二磁鐵1120的第一表面之極性不同的極性。
第二磁鐵1120及第一驅動磁鐵1411中之每一者可包含面向固持器1210之中心部分的第一表面。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第一表面及第二磁鐵1120之第一表面可包含具有不同極性的區。
第一驅動單元1410可包含第一線圈1412。第一線圈1412可安置於基板1130上。第一線圈1412可安置於外殼1110中。第一線圈1412可在對應於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位置處安置於基板1130上。第一線圈1412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下方。第一線圈1412可與第一驅動磁鐵1411互動。當電流施加至第一線圈1412時,電磁場形成於第一線圈1412周圍以與第一驅動磁鐵1411互動。第一驅動磁鐵1411及第一線圈1412可使固持器1210相對於第一軸線傾斜。此時,第一軸線可為x軸。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驅動電流可施加至第一線圈1412以驅動第一線圈1412。此時,與第一方向驅動電流相對之第二方向驅動電流可不用於驅動第一線圈1412。亦即,僅在反向方向或正向方向中之任一者上的電流可供應至第一線圈1412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霍爾感測器1413。霍爾感測器1413可偵測第一驅動磁鐵1411。霍爾感測器1413可偵測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磁力。霍爾感測器1413可偵測固持器1210之位置。霍爾感測器1413可偵測反射構件1220之位置。霍爾感測器1413可偵測以固持器1210之x軸為中心的傾斜量。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磁軛1414。磁軛1414可安置於第一驅動磁鐵1411與固持器1210之間。磁軛1414可形成為對應於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形狀。磁軛1414可增加第一驅動磁鐵1411與第一線圈1412之間的互動力。
驅動單元1400可包含第二驅動單元1420。第二驅動單元1420可使移動部件1200圍繞第二軸線抵靠著固定部件1100傾斜。第二驅動單元1420可使固持器1210相對於與移動板1300之第一軸線垂直的第二軸線傾斜。第二驅動單元1420可使以y軸為中心之移動部件1200抵靠著固定部件1100傾斜。第二驅動單元1420可包含線圈及磁鐵。第二驅動單元1420可經由電磁互動來移動移動部件1200。作為經修改實施例,第二驅動單元1420可包含形狀記憶合金(SMA)。
第二驅動單元1420可包含第二驅動磁鐵1421。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中。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 之兩個側表面上。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固定至固持器1210。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藉由黏著劑固定至固持器1210。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與外殼1110之側表面之間。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與外殼1110之側板之間。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與固持器1210一體地移動。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使固持器1210傾斜。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使固持器1210相對於與第一軸線垂直之第二軸線傾斜。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經安置以面向第二線圈1422。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面向第二線圈1422。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安置在對應於第二線圈1422之位置處。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與第二線圈1422互動。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以電磁方式與第二線圈1422互動。
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包含不具有極性之中性部分。中性部分可為空隙。中性部分可安置於N極與S極之間。中性部分可安置在對應於第二驅動磁鐵1421之前側的第一部分與對應於第二驅動磁鐵1421之後側的第二部分之間。或者,中性部分可安置於第二驅動磁鐵1421之內側部分與外側部分之間。
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包含第一子磁鐵1421-1。第一子磁鐵1421-1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之一側上。第一子磁鐵1421-1可經安置以面向第一子線圈1422-1。第一子磁鐵1421-1可面向第一子線圈1422-1。第一子磁鐵1421-1可安置在對應於第一子線圈1422-1之位置處。第一子磁鐵1421-1可與第一子線圈1422-1互動。第一子磁鐵1421-1可以電磁方式與第一子線圈1422-1互動。
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包含第二子磁鐵1421-2。第二子磁鐵1421-2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之另一側上。第二子磁鐵1421-2可安置在第一子磁鐵1421-1之相對側處。第二子磁鐵1421-2可具有與第一子磁鐵1421-1相同之大小及形狀。第二子磁鐵1421-2可經安置以面向第二子線圈1422-2。第二子磁鐵1421-2可面向第二子線圈1422-2。第二子磁鐵1421-2可安置在對應於第二子線圈1422-2之位置處。第二子磁鐵1421-2可與第二子線圈1422-2互動。第二子磁鐵1421-2可以電磁方式與第二子線圈1422-2互動。
第二驅動單元1420可包含第二線圈1422。第二線圈1422可安置於基板1130上。第二線圈1422可安置於外殼1110中。第二線圈1422可安置於基板1130之第二部分上。第二線圈1422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之兩個側表面上。當電流施加至第二線圈1422時,電磁場形成於第二線圈1422周圍以與第二驅動磁鐵1421互動。第二線圈1422可包含相對於固持器1210彼此相對安置之兩個子線圈1422-11422-2。兩個子線圈1422-11422-2可電連接至彼此。第二驅動磁鐵1421及第二線圈1422可使固持器1210相對於與第一軸線垂直之第二軸線傾斜。此時,第二軸線可為y軸。第一軸線可為x軸,且z軸可為影像感測器3400之光軸。
第二線圈1422可包含第一子線圈1422-1。第一子線圈1422-1可安置於基板1130上。第一子線圈1422-1可安置於外殼1110中。第一子線圈1422-1可安置於基板1130之第二部分上。第一子線圈1422-1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之一側上。當電流施加至第一子線圈1422-1時,電磁場形成於第一子線圈1422-1周圍以與第一子磁鐵1421-1互動。
第二線圈1422可包含第二子線圈1422-2。第二子線圈1422-2可安置於基板1130上。第二子線圈1422-2可安置於外殼1110中。第二子線圈1422-2可安置於基板1130之第二部分上。第二子線圈1422-2可安置於固持器1210之一側上。當電流施加至第二子線圈1422-2時,電磁場形成於第二子線圈1422-2周圍以與第二子磁鐵1421-2互動。
第二驅動磁鐵1421可包含安置於固持器1210之第一側表面上的第一子磁鐵1421-1及安置於固持器1210之第二側表面上的第二子磁鐵1421-2。第二線圈1422可包含安置於基板上且安置在對應於第一子磁鐵1421-1之位置處的第一子線圈1422-1以及安置於基板上且安置在對應於第二子磁鐵1421-2之位置處的第二子線圈1422-2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霍爾感測器1423。霍爾感測器1423可偵測第二驅動磁鐵1421。霍爾感測器1423可偵測第二驅動磁鐵1421之磁力。霍爾感測器1423可偵測固持器1210之位置。霍爾感測器1423可偵測反射構件1220之位置。霍爾感測器1423可偵測以固持器1210之y軸為中心的傾斜量。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磁軛1424。磁軛1424可安置於第二驅動磁鐵1421與固持器1210之間。磁軛1424可形成為具有對應於第二驅動磁鐵1421之形狀的形狀。磁軛1424可增加第二驅動磁鐵1421與第二線圈1422之間的互動力。
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可包含阻尼器1500。阻尼器1500可包含黏著材料。阻尼器1500可具有黏度。阻尼器1500可安置於固定部件1100與移動部件1200之間。阻尼器1500可安置於剛性移動器1230與外殼1110之間。阻尼器1500可連接剛性移動器1230與外殼1110。阻尼器1500可耦接至剛性移動器1230及外殼1110。阻尼器1500可安置於剛性移動器1230上。阻尼器1500可與剛性移動器1230耦接。阻尼器1500可耦接至剛性移動器1230。剛性移動器1230可耦接至外殼1110。外殼1110及剛性移動器1230可藉由阻尼器1500附接至彼此。
阻尼器1500可安置於外殼1110之第一部分1111的上部部分及下部部分當中之至少一者上。阻尼器1500可連接剛性移動器1230之突出部分1231與外殼1110。阻尼器1500之至少一部分可在剛性移動器1230之突出部分1231與外殼1110之間安置於外殼1110的凹槽1119中。阻尼器1500之至少一部分可安置於自外殼1110之第一凹槽部分凹入的第二凹槽中。
在本實施例中,可施加充當外殼1110與剛性移動器1230之間的阻尼器之凝膠組件之接合。由此,有可能藉由確保相位邊限同時維持增益值來增加致動器之回應性。亦即,FRA特性可得以改良。詳言之,以x軸為中心之傾斜之回應特性可得以改良。亦可增強以y軸為中心之傾斜(偏轉)。
圖30及圖31係用於解釋圍繞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x軸之傾斜的圖。
在本實施例中,固持器1210可在電流未供應至第一驅動單元1410之初始狀態下安置於外殼1110之上部板與下部板之間。此時,固持器1210可與外殼1110之上部板接觸(參考圖30)。
此時,當在第一方向上之電流施加至第一線圈1412時,固 持器1210可藉由第一線圈1412與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間的電磁互動而以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為中心向下傾斜(參考圖31之θ)。
亦即,電流施加至第一線圈1412,以使得固持器1210可以x軸為中心抵靠著外殼1110向下傾斜。此時,由於反射構件1220亦與固持器1210一起傾斜,因此光學路徑改變,以使得由陀螺儀感測器1150偵測之晃動可抵消。
在本實施例中,僅在第一方向上之電流可用於控制第一線圈1412,且可不使用在與第一方向相對之第一方向上的電流。由此,可基本上防止可在第二方向上之電流施加至第一線圈1412時發生的移動板1300之分離及移除問題。
更詳言之,作為比較實例,當第一磁鐵1240及第二磁鐵1120之中心安置在與移動板1300之第一突起部1310相同的高度時,移動部件1200藉由電磁力滑動,且移動板1300可在第一磁鐵1240與第二磁鐵1120之間的斥力及第一線圈1412與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間的電磁力不均勻時被分離及移除。當第一線圈1412與第一驅動磁鐵1411之間的電磁力大於第一磁鐵1240與第二磁鐵1120之間的斥力時,出現以下現象:剛性移動器1230脫落得與第一磁鐵1240與第二磁鐵1120之間的間隙一樣大且移動板1300可分離。此可為不良霍爾校準動態特性之原因。
在本實施例中,斥力之中心軸線與x軸驅動力之中心軸線可偏離某一距離。由此,反射構件1220可在向上方向上以機械方式移位。此時,向上方向可為與重力相對之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其可由程式碼而非電流控制來控制。在類似本實施例之樞轉結構中,出於諸如由於重力的偏轉等原因而難以知曉在開放狀態下之初始位置,因此可能需要閉合方法(移動部件1200在初始狀態下與固定部件1100接觸的方法)。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其由閉合方法控制,因此可執行更精確之驅動。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由移動部件1200在各處移動所產生之雜訊亦可藉由閉合方法最小化。
圖32至圖34係用於解釋圍繞根據本實施例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的y軸之傾斜的視圖。
在本實施例中,在電流未供應至第二驅動單元1420之初始狀態下,固持器1210可安置於外殼1110之兩個側板之間。此時,固持器1210可處於與外殼1110之全部兩個側板間隔開的狀態(參考圖32)。
此時,當第一方向上之電流施加至第二線圈1422時,固持器1210可由於第二線圈1422與第二驅動磁鐵1421之間的電磁互動而以移動板1300之第二突起部1320為中心傾斜至一側(參考圖33a)。
同時,當與第一方向相對之第二方向上的電流施加至第二線圈1422時,固持器1210可由於第二線圈1422與第二驅動磁鐵1421之間的電磁互動而以移動板1300之第二突起部1320為中心傾斜至另一側(參考圖34b)。
亦即,電流在兩個方向上選擇性地施加至第二線圈1422,以使得固持器1210可以y軸為中心抵靠著外殼1110在左右方向上傾斜。此時,由於反射構件1220亦與固持器1210一起傾斜,因此光學路徑改變,以使得由陀螺儀感測器1150偵測之晃動可抵消。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可執行x軸傾斜及y軸傾斜,亦即2軸傾斜,之手部晃動校正。
在下文中,將參考圖式描述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
圖35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透視圖;圖36係其中省略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一些組態的透視圖;圖37係在圖36中所繪示之狀態下在自另一方向查看時的透鏡驅動裝置之透視圖;圖38係其中省略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一些組態的透視圖;圖39係其中在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中省略諸如基板及線圈等組態之狀態的透視圖;圖40係其中在圖39中所繪示之狀態的透鏡驅動裝置中省略第一透鏡及相關組件之狀態的透視圖;圖41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一部分的透視圖及局部放大視圖;圖42係用於解釋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的線圈及感測器之配置結構的圖;圖43係繪示其中在圖39中所繪示之狀態的透鏡驅動裝置中省略第二外殼之狀態的透視圖;圖44係其中自圖43中所繪示之狀態的透鏡驅動裝置省略導軌之狀態的透視圖;圖45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一些組態的放大視圖;圖46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的第一移動部件及第二移動部件以及其相關組態之透視 圖;圖47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的第二移動部件以及相關組態之透視圖;圖48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分解透視圖;圖49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第二外殼的透視圖;圖50及圖51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的一些組態之分解透視圖;以及圖52係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橫截面視圖。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執行變焦功能。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執行持續變焦功能。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執行自動聚焦(AF)功能。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移動透鏡。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沿光軸移動透鏡。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按每一組移動形成於複數個群組中之透鏡。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移動第二群組透鏡。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移動第三群組透鏡。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為透鏡致動器。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為AF致動器。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為變焦致動器。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音圈馬達(VCM)。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透鏡。或者,透鏡可描述為攝影機裝置10之一個組態而非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一個組態。透鏡可安置於藉由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之反射構件1220及影像感測器3400形成的光學路徑中。透鏡可包含複數個透鏡。複數個透鏡可形成複數個群組。透鏡可形成三個群組。透鏡可包含第一至第三透鏡群組。第一透鏡群組、第二透鏡群組及第三透鏡群組可依序安置於反射構件1220與影像感測器3400之間。第一透鏡群組可包含第一透鏡2120。第二透鏡群組可包含第二透鏡2220。第三透鏡群組可包含第三透鏡2320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固定部件2100。當第一移動部件2200及第二移動部件2300移動時,固定部件2100可為相對固定部件。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外殼2110。固定部件2100可包含外殼2110。外殼2110可安置於第一固持器2210及第二固持器2310外部。外殼2110可容納第一固持器2210及第二固持器2310之至少一部分。外殼2110可包含前板、後板及複數個連接板。此時,前板可稱為上部板,後板可稱為下部板,且連接板可稱為側板。
外殼2110可包含第一外殼2110-1。第一外殼2110-1可為罩 蓋。第一外殼2110-1可形成外殼2110之前板。第一外殼2110-1可耦接至第一透鏡2120。第一外殼2110-1可為罩蓋。第一外殼2110-1可耦接至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第一透鏡2120可固定至第一外殼2110-1
外殼2110可包含第二外殼2110-2。第二外殼2110-2可為外殼。第二外殼2110-2可形成外殼2110之後板及連接板。第二外殼2110-2可向前打開。第一外殼2110-1可耦接至第二外殼2110-2之前部。導軌2130之一部分可安置於第一外殼2110-1與第二外殼2110-2之間。
外殼2110可包含第一凹槽2111。第一凹槽2111可耦接至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之外殼1110的突出部分1116。第一凹槽2111可形成為對應於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之突出部分1116的形狀。用於將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耦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黏著劑可安置於第一凹槽2111中。
外殼2110可包含第二凹槽2112。第二凹槽2112可耦接至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之外殼1110的突起部1117。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之突起部1117可插入至第二凹槽2112中。第二凹槽2112可形成為對應於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之突起部1117的形狀。用於將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耦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黏著劑可安置於第二凹槽2112中。
外殼2110可包含第一孔2113。第一孔2113可曝露第一固持器2210之突起部2211及第二固持器2310之突起部2311。第一孔2113可形成於外殼2110之連接板中。在製造測試步驟中,藉由檢查第一固持器2210之突起部2211及第二固持器2310之突起部2311經由第一孔2113曝露,可檢查透鏡驅動裝置2000是否正常操作。
外殼2110可包含板2113-1。板2113-1可覆蓋第一孔2113。板2113-1安置於第一孔2113中且可閉合第一孔2113
外殼2110可包含第二孔2114。第二孔2114可為其中安置有第一線圈2412及第二線圈2422之線圈容納孔。第一線圈2412及第二線圈2422可安置於第二孔2114中。第二孔2114可形成為大於第一線圈2412及第二線圈2422
外殼2110可包含突起部2115。突起部2115可形成於第二 外殼2110-2中。突起部2115可形成為兩級突起部。突起部2115可耦接至導軌2130。突起部2115可耦接至第一外殼2110-1。導軌2130可耦接至具有突起部2115之大直徑的部分,且第一外殼2110-1可耦接至具有突起部2115之小直徑的部分。
突起部2115可包含第一突起部2115-1。第一突起部2115-1可包含具有第一直徑D2之第一部分2115a及自第一部分2115a突出且具有第二直徑D1之第二部分2115b。突起部2115可包含第二突起部2115-2。第二突起部2115-2可包含具有第三直徑D3之第三部分及自第三部分突出且具有第四直徑D4之第四部分。此時,第四直徑D4可小於第二直徑D1。由此,第一突起部2115-1可比第二突起部2115-2更緊緊地耦接至第一外殼2110-1
外殼2110可包含導引突起部2116。導引突起部2116可形成於外殼2110之內表面上。導引突起部2116可形成為對應於第一固持器2210及第二固持器2310之至少一部分之形狀的形狀。由此,導引突起部2116可導引第一固持器2210及第二固持器2310在光軸方向上移動。此時,光軸方向可為垂直於x軸及y軸之z軸方向。導引突起部2116可安置在光軸方向上。導引突起部2116可在光軸方向上延伸。
外殼2110可包含凹槽2117。凹槽2117可形成於第一外殼2110-1中。第一外殼2110-1之凹槽2117可耦接至第二外殼2110-2之突起部2115
外殼2110可包含突起部2118。突起部2118可耦接至基板2140。突起部2118可插入至基板2140之凹槽中。突起部2118可形成為具有對應大小及形狀以適應基板2140之凹槽。
外殼2110可包含排氣孔2119。排氣孔2119可形成於外殼2110之後板中。排氣孔2119可在外殼2110與虛設玻璃2600之間形成間隙。空氣可流入外殼2110與虛設玻璃2600之間的間隙中。在黏著劑之固化程序期間產生之氣體可經由排氣孔2119逸出。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第一透鏡2120。或者,第一透鏡2120可描述為攝影機裝置10之一個組態而非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一個組 態。固定部件2100可包含第一透鏡2120。第一透鏡2120可安置於光軸上。第一透鏡2120可安置於反射構件1220與影像感測器3400之間。第一透鏡2120可安置於反射構件1220與第二透鏡2220之間。第一透鏡2120可安置於第一外殼2110-1中。第一透鏡2120可固定至第一外殼2110-1。第一透鏡2120可維持固定狀態,甚至在第二透鏡2220及第三透鏡2320正移動時亦如此。
第一透鏡2120可為第一透鏡群組。第一透鏡2120可包含複數個透鏡。第一透鏡2120可包含三個透鏡。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導軌2130。固定部件2100可包含導軌2130。導軌2130可耦接至固定部件2100。導軌2130可耦接於第一外殼2110-1與第二外殼2110-2之間。導軌2130可耦接至第二外殼2110-2之突起部2115。導軌2130可導引第一固持器2210及第二固持器2310之移動。導軌2130可導引第一固持器2210及第二固持器2310以在光軸方向上移動。導軌2130可包含在光軸方向上安置之軌道。導軌2130可包含在光軸方向上延伸之軌道。導軌2130可包含形成為使得滾珠2500滾動之軌道。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基板2140。固定部件2100可包含基板2140。基板2140可安置於固定部件2100中。基板2140可安置於外殼2110之兩個側表面上。基板2140可為FPCB。第一線圈2412及第二線圈2422可安置於基板2140上。
基板2140可包含第一區2140-1。第一區2140-1可形成於基板2140之端部處。端子可安置於第一區2140-1中。基板2140可包含第二區2140-2。基板2140之第一區2140-1可相對於第二區2140-2向內彎曲。由此,印刷電路板3300之大小可最小化,同時確保連接板2140之端子與印刷電路板3300的用於焊接配置之區。第一區2140-1可與第二區2140-2形成鈍角。
基板2140可包含第一基板2141。第一基板2141可安置在外殼2110之一側。第一線圈2412可安置於第一基板2141上。第一霍爾感測器2413及第二霍爾感測器2414可安置於第一基板2141上。
基板2140可包含第二基板2142。第二基板2142可安置在 外殼2110之另一側。第二基板2142可安置在第一基板2141之相對側處。第二線圈2422可安置於第二基板2142上。第三霍爾感測器2423及第四霍爾感測器2424可安置於第二基板2142上。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懸架(SUS)2145。懸架2145可安置於基板2140上。懸架2145可加強基板2140之強度。懸架2145可耗散由基板2140產生之熱。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EEPROM 2150。EEPROM 2150可電連接至第一線圈2412及第二線圈2422。EEPROM 2150可用於在製造階段中將透鏡驅動裝置2000連接至驅動器IC 3900之前控制施加至第一線圈2412及第二線圈2422之電流。亦即,EEPROM2150可用於測試透鏡驅動裝置2000是否正常操作。EEPROM 2150可安置於基板2140之內表面上。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第一移動部件2200。第一移動部件2200可抵靠著固定部件2100移動。第一移動部件2200之至少一部分可安置於固定部件2100與第二移動部件2300之間。第一移動部件2200可在固定部件2100與第二移動部件2300之間移動。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第一固持器2210。第一移動部件2200可包含第一固持器2210。第一固持器2210可安置於外殼2110內部。第一固持器2210可抵靠著外殼2110移動。第一固持器2210之至少一部分可與外殼2110間隔開。第一固持器2210可與外殼2110接觸。當移動時,第一固持器2210可與外殼2110接觸。或者,在初始狀態下,第一固持器2210可與外殼2110接觸。
第一固持器2210可包含突起部2211。突起部2211可為測試突起部。突起部2211可形成於第一固持器2210之外表面上。突起部2211可自第一固持器2210突出。突起部2211可經由外殼2110之第一孔2113自外部可見。突起部2211可用於測試透鏡驅動裝置2000是否正常操作。突起部2211可包含平坦表面2211-1及傾斜表面2211-2
第一固持器2210可包含軌道凹槽2212。滾珠2500可安置於軌道凹槽2212中。在軌道凹槽2212中,滾珠2500可藉由滾動來移動。 軌道凹槽2212與滾珠2500可在兩個點處接觸。軌道凹槽2212可安置在光軸方向上。軌道凹槽2212可在光軸方向上延伸。
軌道凹槽2212可包含複數個軌道凹槽。軌道凹槽2212可包含四個軌道凹槽。軌道凹槽2212可包含第一至第四軌道凹槽。一或多個滾珠2500可安置於複數個軌道凹槽2212中之每一者中。
第一固持器2210可包含突起部2213。突起部2213可形成於面向第一固持器2210之第一外殼2110-1的表面上。第一固持器2210可包含面向第一外殼2110-1之第一表面,及形成於第一表面上且與第一外殼2110-1接觸之複數個突起部2213。當第一固持器2210在變得更接近第一外殼2110-1之方向上移動時,突起部2213可與第一外殼2110-1接觸。此時,當突起部2213形成時,第一固持器2210與第一外殼2110-1之間的接觸面積與省略突起部2213的情況相比可減小。由此,歸因於第一固持器2210與第一外殼2110-1之間的接觸而產生之衝擊及雜訊可最小化。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第二透鏡2220。或者,第二透鏡2220可描述為攝影機裝置10之一個組態而非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一個組態。第一移動部件2200可包含第二透鏡2220。第二透鏡2220可安置於光軸中。第二透鏡2220可安置於反射構件1220與影像感測器3400之間。第二透鏡2220可安置於第一透鏡2120與第三透鏡2320之間。第二透鏡2220可安置於第一固持器2210中。第二透鏡2220可耦接至第一固持器2210。第二透鏡2220可固定至第一固持器2210。第二透鏡2220可抵靠著第一透鏡2120移動。第二透鏡2220可與第三透鏡2320分開地移動。
第二透鏡2220可為第二透鏡群組。第二透鏡2220可包含複數個透鏡。第二透鏡2220可包含兩個透鏡。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第二移動部件2300。第二移動部件2300可抵靠著固定部件2100移動。第二移動部件2300可與第一移動部件2200分開地移動。第二移動部件2300可安置在第一移動部件2200之後側處。第二移動部件2300可在變得更接近及遠離第一移動部件2200之方向上移動。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第二固持器2310。第二移動部件 2300可包含第二固持器2310。第二固持器2310可安置於外殼2110內部。第二固持器2310可抵靠著外殼2110移動。第二固持器2310之至少一部分可與外殼2110間隔開。第二固持器2310可與外殼2110接觸。當移動時,第二固持器2310可與外殼2110接觸。或者,在初始狀態下,第二固持器2310可與外殼2110接觸。第二固持器2310可與第一固持器2210接觸。第二固持器2310可與第一固持器2210間隔開。當移動時,第二固持器2310可與第一固持器2210接觸。或者,在初始狀態下,第二固持器2310可與第一固持器2210接觸。
第二固持器2310可包含突起部2311。突起部2311可為測試突起部。突起部2311可形成於第二固持器2310之外表面上。突起部2311可自第二固持器2310突出。突起部2311可經由外殼2110之第一孔2113自外部可見。突起部2311可用於測試透鏡驅動裝置2000是否正常操作。突起部2311可包含平坦表面2311-1及傾斜表面2311-2
第二固持器2310可包含軌道凹槽2312。滾珠2500可安置於軌道凹槽2312中。在軌道凹槽2312中,滾珠2500可藉由滾動來移動。軌道凹槽2312與滾珠2500可在兩個點處接觸。軌道凹槽2312可安置在光軸方向上。軌道凹槽2312可在光軸方向上延伸。
軌道凹槽2312可包含複數個軌道凹槽。軌道凹槽2312可包含四個軌道凹槽。軌道凹槽2312可包含第一至第四軌道凹槽。一或多個滾珠2500可安置於複數個軌道凹槽2312中之每一者中。
第二固持器2310可包含突起部2313。突起部2313可形成於面向第二固持器2310之第一固持器2210的表面上。第二固持器2310可包含面向第一固持器2210之第二表面及形成於第二表面上且與第二固持器2310接觸之複數個突起部2313。當第二固持器2310在變得更接近第一固持器2210之方向上移動時,突起部2313可與第一固持器2210接觸。此時,當突起部2313形成時,第二固持器2310與第一固持器2210之間的接觸面積與省略突起部2313的情況相比可減小。由此,歸因於第二固持器2310與第一固持器2210之間的接觸而產生之衝擊及雜訊可最小化。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第三透鏡2320。或者,第三透鏡 2320可描述為攝影機裝置10之一個組態而非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一個組態。第二移動部件2300可包含第三透鏡2320。第三透鏡2320可安置於光軸中。第三透鏡2320可安置於反射構件1220與影像感測器3400之間。第三透鏡2320可安置於第二透鏡2220與影像感測器3400之間。第三透鏡2320可安置於第二固持器2310中。第三透鏡2320可耦接至第二固持器2310。第三透鏡2320可固定至第二固持器2310。第三透鏡2320可抵靠著第一透鏡2120移動。第三透鏡2320可與第二透鏡2220分開地移動。
第三透鏡2320可為第三透鏡群組。第三透鏡2320可包含複數個透鏡。第三透鏡2320可包含兩個透鏡。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驅動單元2400。驅動單元2400可移動該複數個透鏡中之至少一些。驅動單元2400可使第一移動部件2200及第二移動部件2300抵靠著固定部件2100移動。驅動單元2400可包含線圈及磁鐵。驅動單元2400可經由電磁互動來移動第一移動部件2200及第二移動部件2300。在經修改實施例中,驅動單元2400可包含形狀記憶合金。
驅動單元2400可包含第一驅動單元2410。第一驅動單元2410可使第一移動部件2200抵靠著固定部件2100移動。第一驅動單元2410可使第一移動部件2200抵靠著第二移動部件2300移動。第一驅動單元2410可用於驅動變焦功能。或者,第一驅動單元2410可用於驅動自動聚焦功能。
第一驅動單元2410可包含第一驅動磁鐵2411。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安置於第一移動部件2200中。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安置於第一固持器2210中。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安置於第一固持器2210之側表面上。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耦接至第一固持器2210。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固定至第一固持器2210。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藉由黏著劑固定至第一固持器2210。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與第一固持器2210一體地移動。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經安置以面向第一線圈2412。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面向第一線圈2412。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安置在對應於第一線圈2412之位置處。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與第一線圈2412互動。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以電磁 方式與第一線圈2412互動。
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包含第一磁鐵部分2411-1。第一磁鐵部分2411-1可具有第一極性。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包含第二磁鐵部分2411-2。第二磁鐵部分2411-2可具有不同於第一極性之第二極性。此時,第一極性可為N極且第二極性可為S極。相反地,第一極性可為S極且第二極性可為N極。
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包含中性部分2411-3。中性部分2411-3可安置於第一磁鐵部分2411-1與第二磁鐵部分2411-2之間。中性部分2411-3可具有中性極性。中性部分2411-3可為未經磁化之部分。
第一驅動單元2410可包含第一線圈2412。第一線圈2412可安置於基板2140上。第一線圈2412可安置於第一基板2141上。第一線圈2412可安置於外殼2110中。第一線圈2412可安置於第一固持器2210之外側處。當電流施加至第一線圈2412時,電磁場形成於第一線圈2412周圍以與第一驅動磁鐵2411互動。
作為經修改實施例,第一線圈2412可安置於第一固持器2210上,且第一驅動磁鐵2411可安置於外殼2110中。
第一線圈2412可形成為環形。第一線圈2412可形成為方形環或圓環。即使當第一線圈2412形成為矩形環時,拐角部分亦可形成為彎曲的。第一線圈2412可包含其間具有間隙G1之第一部分2412-1及第二部分2412-2。第一霍爾感測器2413及第二霍爾感測器2414可安置於第一線圈2412之間隙G1中。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霍爾感測器。霍爾感測器可偵測第一驅動磁鐵2411。霍爾感測器可包含複數個霍爾感測器。霍爾感測器可包含第一霍爾感測器2413及第二霍爾感測器2414。第一霍爾感測器2413及第二霍爾感測器2414可彼此間隔開。第一霍爾感測器2413及第二霍爾感測器2414可間隔開以在其間形成間隙G2。第一霍爾感測器2413及第二霍爾感測器2414可偵測第一驅動磁鐵2411。第一霍爾感測器2413及第二霍爾感測器2414可偵測第一驅動磁鐵2411之磁力。第一霍爾感測器2413及第二霍爾感測器2414可偵測第一固持器2210之位置。第一霍爾感測器 2413及第二霍爾感測器2414可偵測第二透鏡2220之位置。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磁軛2415。磁軛2415可安置於第一驅動磁鐵2411與第一固持器2210之間。磁軛2415可安置於第一驅動磁鐵2411與第一移動部件2200之間。磁軛2415可形成為對應於第一驅動磁鐵2411之形狀。磁軛2415可增加第一驅動磁鐵2411與第一線圈2412之間的互動力。
磁軛2415可包含延伸部分2415-1。延伸部分2415-1可環繞第一驅動磁鐵2411之前側表面及後側表面。磁軛2415可包含凹槽2415-2。凹槽2415-2可形成於磁軛2415之主體部分的中心部分中。
驅動單元2400可包含第二驅動單元2420。第二驅動單元2420可使第二移動部件2300抵靠著固定部件2100移動。第二驅動單元2420可使第二移動部件2300抵靠著第一移動部件2200移動。第二驅動單元2420可用於驅動自動聚焦功能。或者,第二驅動單元2420可用於驅動變焦功能。
第二驅動單元2420可包含第二驅動磁鐵2421。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安置於第二移動部件2300中。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安置於第二固持器2310中。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安置於第二固持器2310之側表面上。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耦接至第二固持器2310。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固定至第二固持器2310。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藉由黏著劑固定至第二固持器2310。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與第二固持器2310一體地移動。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經安置以面向第二線圈2422。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面向第二線圈2422。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安置在對應於第二線圈2422之位置處。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與第二線圈2422互動。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以電磁方式與第二線圈2422互動。
第二驅動單元2420可包含第二線圈2422。第二線圈2422可安置於基板2140上。第二線圈2422可安置於第二基板2142上。第二線圈2422可安置於外殼2110中。第二線圈2422可安置於第二固持器2310外部。當電流施加至第二線圈2422時,電磁場形成於第二線圈2422周圍以與第二驅動磁鐵2421互動。
作為經修改實施例,第二線圈2422可安置於第二固持器2310上,且第二驅動磁鐵2421可安置於外殼2110上。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霍爾感測器。霍爾感測器可偵測第二驅動磁鐵2421。霍爾感測器可包含複數個霍爾感測器。霍爾感測器可包含第三霍爾感測器2423及第四霍爾感測器2424。第三霍爾感測器2423及第四霍爾感測器2424可彼此間隔開。第三霍爾感測器2423及第四霍爾感測器2424可間隔開以在其間形成間隙G2。第三霍爾感測器2423及第四霍爾感測器2424可偵測第二驅動磁鐵2421。第三霍爾感測器2423及第四霍爾感測器2424可偵測第二驅動磁鐵2421之磁力。第三霍爾感測器2423及第四霍爾感測器2424可偵測第二固持器2310之位置。第三霍爾感測器2423及第四霍爾感測器2424可偵測第三透鏡2320之位置。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磁軛2425。磁軛2425可安置於第二驅動磁鐵2421與第二固持器2310之間。磁軛2425可形成為具有對應於第二驅動磁鐵2421之形狀的形狀。磁軛2425可增加第二驅動磁鐵2421與第二線圈2422之間的互動力。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第一磁軛2430
第一磁軛2430可經安置以使得引力作用於第一磁軛2430與第一驅動磁鐵2411之間。第一磁軛2430可安置於外殼2110中。第一磁軛2430可安置於基板2140上。第一磁軛2430可安置於第一基板2141上。第一固持器2210可藉由在第一驅動磁鐵2411與第一磁軛2430之間的引力朝向導軌2130按壓滾珠2500。亦即,滾珠2500可維持在第一固持器2210與導軌2130之間,而不會藉由第一驅動磁鐵2411與第一磁軛2430之間的引力分離及移除。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第二磁軛2440。第二磁軛2440可為磁性材料。第二磁軛2440可經安置以使得引力作用於第二磁軛2440與第二驅動磁鐵2421之間。第二磁軛2440可安置於外殼2110中。第二磁軛2440可安置於基板2140上。第二磁軛2440可安置於第二基板2142上。第二固持器2310可藉由在第二驅動磁鐵2421與第二磁軛2440之間的引力朝向導軌2130按壓滾珠2500。亦即,滾珠2500可維持在第二固持器2310 與導軌2130之間,而不會藉由第二驅動磁鐵2421與第二磁軛2440之間的引力分離及移除。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滾珠2500。滾珠2500可導引第一固持器2210之移動。滾珠2500可安置於導軌2130與移動部件2200及2300之間。滾珠2500可安置於第一固持器2210與導軌2130之間。滾珠2500可導引第二固持器2310之移動。滾珠2500可安置於第二固持器2310與導軌2130之間。滾珠2500可形成為球形。滾珠2500可在第一固持器2210之軌道凹槽2212及導軌2130之軌道2133上方滾動。滾珠2500可在光軸方向上在第一固持器2210之軌道凹槽2212與導軌2130之軌道2133之間移動。滾珠2500可在第二固持器2310之軌道凹槽2312及導軌2130之軌道2133上方滾動。滾珠2500可在光軸方向上在第二固持器2310之軌道凹槽2312與導軌2130之軌道2133之間移動。滾珠2500可包含複數個滾珠。可提供總計八個滾珠2500,四個在第一固持器2210中且四個在第二固持器2310中。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虛設玻璃2600。虛設玻璃2600可安置於外殼2110中。虛設玻璃2600可閉合外殼2110之後開口。虛設玻璃2600可形成為透明的以允許光通過。
透鏡驅動裝置2000可包含泡棉2700。泡棉2700可為衝擊吸收構件。泡棉2700可使由第一固持器2210及第二固持器2310之移動產生的衝擊及雜訊最小化。泡棉2700可安置在第一固持器2210與外殼2110碰撞之部分處。泡棉2700可安置在第二固持器2310與外殼2110碰撞之部分處。
圖53至圖55係用於解釋根據本實施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變焦功能及自動聚焦功能的實施之圖。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2120、第二透鏡2220及第三透鏡2320可在電流未供應至驅動單元2400的初始狀態下在與光軸OA對準之狀態下安置(參考圖53)。
此時,當電流施加至第一線圈2412時,第二透鏡2220可歸因於第一線圈2412與第一驅動磁鐵2411之間的電磁互動而沿光軸OA移 動(參考圖54中之a)。當第二透鏡2220在第一透鏡2120為固定的同時移動時,可執行變焦功能。當第一方向上之電流施加至第一線圈2412時,第二透鏡2220可在變得更接近第一透鏡2120之方向上移動。當與第一方向相對之第二方向上的電流施加至第一線圈2412時,第二透鏡2220可在變得遠離第一透鏡2120之方向上移動。
同時,當電流施加至第二線圈2422時,第三透鏡2320可歸因於第二線圈2422與第二驅動磁鐵2421之間的電磁互動而沿光軸OA移動(參考圖55b)。自動聚焦(AF)功能可藉由第三透鏡2320抵靠著第一透鏡2120及第二透鏡2220之相對移動而執行。當第一方向上之電流施加至第二線圈2422時,第三透鏡2320可在變得更接近第一透鏡2120的方向上移動,且當與第一方向相對之第二方向上的電流施加至第二線圈2422時,第三透鏡2320可在變得遠離第一透鏡2120之方向上移動。
在下文中,將參考圖式描述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
圖1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透視圖;圖2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底部透視圖;圖3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平坦表面圖;圖4係沿圖3之線A-A截取之橫截面視圖;圖5係沿圖3之線B-B截取之橫截面視圖;圖6係沿圖3之線C-C截取之橫截面視圖;圖7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分解透視圖;圖8係其中自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省略覆蓋構件之透視圖;圖56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局部組態的透視圖;以及圖57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濾光片及相關組態的分解透視圖。
攝影機裝置10可包含覆蓋構件3100。覆蓋構件3100可為『罩蓋罐』或『屏蔽罐』。覆蓋構件3100可經安置以覆蓋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及透鏡驅動裝置2000。覆蓋構件3100可安置在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及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外側處。覆蓋構件3100可環繞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及透鏡驅動裝置2000。覆蓋構件3100可容納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及透鏡驅動裝置2000。覆蓋構件3100可由金屬材料形成。覆蓋構件3100可阻斷電磁干擾(EMI)。
覆蓋構件3100可包含上部板3110。上部板3110可包含開 口或孔。光可經由上部板3110之開口或孔入射。上部板3110之開口或孔可形成在對應於反射構件1220之位置處。
覆蓋構件3100可包含側板3120。側板3120可包含複數個側板。側板3120可包含四個側板。側板3120可包含第一至第四側板。側板3120可包含彼此相對地安置之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以及彼此相對地安置之第三側板及第四側板。
攝影機裝置10可包含印刷電路板3300(PCB)。印刷電路板3300可為板或電路板。感測器底座3500可安置於印刷電路板3300上。印刷電路板3300可電連接至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及透鏡驅動裝置2000。印刷電路板3300可具備各種電路、元件、控制單元及其類似者以將在影像感測器3400上形成之影像轉換成電信號且將其傳輸至外部裝置。
印刷電路板3300可包含標記單元3310。標記單元3310可安置於印刷電路板3300之後表面上。
攝影機裝置10可包含懸架(SUS)3320。懸架3320可安置於印刷電路板3300之後表面上。懸架3320可加強印刷電路板3300之強度。懸架3320可輻射在印刷電路板3300中所產生之熱。
攝影機裝置10可包含影像感測器3400。影像感測器3400可安置於印刷電路板3300上。穿過透鏡及濾光片3600之光可入射至影像感測器3400以形成影像。影像感測器3400可電連接至印刷電路板3300。舉例而言,影像感測器3400可藉由表面黏著技術(SMT)耦接至印刷電路板3300。作為另一實例,影像感測器3400可藉由覆晶技術耦接至印刷電路板3300。影像感測器3400可經安置以使得透鏡與光軸重合。影像感測器3400之光軸及透鏡之光軸可對準。影像感測器3400可將輻射至影像感測器3400之有效影像區的光轉換成電信號。影像感測器3400可包含電荷耦合裝置(CCD)、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CPD及CID中之任何一或多者。
攝影機裝置10可包含感測器底座3500。感測器底座3500可安置於印刷電路板3300上。濾光片3600可安置於感測器底座3500上。開口可形成於感測器底座3500之一部分中,其中濾光片3600經安置以使得穿過濾光片3600之光可入射於影像感測器3400上。
攝影機裝置10可包含濾光片3600。濾光片3600可用以在穿過透鏡之光中阻擋特定頻帶之光入射於影像感測器3400上。濾光片3600可安置於透鏡與影像感測器3400之間。濾光片3600可安置於感測器底座3500上。濾光片3600可包含紅外線濾光片。紅外線濾光片可阻擋紅外線區中之光入射於影像感測器3400上。
攝影機裝置10可包含基板3700。基板3700可連接至印刷電路板3300。基板3700可自印刷電路板3300延伸。基板3700可包含電連接至反射構件驅動裝置1000之端子。基板3700可包含向外延伸之延伸部分。
攝影機裝置10可包含連接器3710。連接器3710可安置於板3700上。連接器3710可安置於板3700之延伸部分的下表面上。連接器3710可連接至例如智慧型手機之電源單元。
攝影機裝置10可包含溫度感測器3800。溫度感測器3800可偵測溫度。由溫度感測器3800偵測之溫度可用於訊號交換校正功能、自動聚焦功能及變焦功能中之任何一或多者的更準確控制。
攝影機裝置10可包含驅動器IC 3900。驅動器IC 3900可電連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驅動器IC 3900可描述為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一個組態。驅動器IC 3900可電連接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第一線圈2412及第二線圈2422。驅動器IC 3900可將電流供應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第一線圈2412及第二線圈2422。驅動器IC 3900可控制施加至透鏡驅動裝置2000之第一線圈2412及第二線圈2422中之每一者的電壓或電流中之至少一者。驅動器IC 3900可電連接至霍爾感測器2413241424232424。驅動器IC 3900可執行對經由藉由霍爾感測器2413241424232424偵測之第二透鏡2220及第三透鏡2320之位置施加至第一線圈2412及第二線圈2422的電壓及電流之回饋控制。
在下文中,將參考圖式描述根據本實施例之光學裝置。
圖58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光學裝置的前側之透視圖;以及圖59係根據本實施例之光學裝置的後表面之透視圖。
光學裝置1可包含以下中之任何一或多者:手機、行動電 話、攜帶型終端機、行動終端機、智慧型手機、智慧型平板、攜帶型智慧型裝置、數位攝影機、膝上型電腦、數位廣播終端機、個人數位助理(PDA)、攜帶型多媒體播放器(PMP)及導航。光學裝置1可包含用於拍攝影像或相片之任何裝置。
光學裝置1可包含主體20。光學裝置1可包含攝影機裝置10。攝影機裝置10可安置於主體20中。攝影機裝置10可拍攝個體。光學裝置1可包含顯示器30。顯示器30可安置於主體20上。顯示器30可輸出由攝影機裝置10拍攝之視訊及影像中之任何一或多者。顯示器30可安置於主體20之第一表面上。攝影機裝置10可安置於主體20之第一表面及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上。
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10可為摺疊攝影機模組。摺疊攝影機模組可具有15度至40度之視角。摺疊攝影機模組可具有18mm至20mm或更大之焦距。摺疊攝影機模組可用作光學裝置1之後攝影機。具有70度至80度之視角的主攝影機可安置於光學裝置1之後表面上。此時,摺疊攝影機可緊鄰主攝影機而安置。亦即,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10可應用於光學裝置1之複數個後攝影機中的任何一或多者。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10可應用於光學裝置1之諸如兩個、三個、四個或更多個之後攝影機中的一個攝影機。
同時,根據本實施例之攝影機裝置10可安置於光學裝置1之前表面上。然而,當光學裝置1之前攝影機為一個時,可應用廣角攝影機。當光學裝置1中存在兩個或更多個前攝影機時,其中之一者可為如在本實施例中之伸縮式攝影機。然而,由於焦距短於後伸縮式攝影機之焦距,故可應用不包含反射構件之正常攝影機模組而非摺疊攝影機模組。
儘管上文已參考隨附圖式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但本發明所屬領域中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本發明可在不改變其技術精神或基本特徵之情況下以其他特定形式實施。因此,應理解,上文所描述之實施例在所有方面均為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1120:第二磁鐵
1240:第一磁鐵
1411:第一驅動磁鐵/驅動磁鐵
1421:第二驅動磁鐵/驅動磁鐵
1421-1:第一子磁鐵
1421-2:第二子磁鐵

Claims (10)

  1. 一種致動器裝置,其包含:
    一固持器;
    一反射構件,其安置於該固持器上;
    一剛性移動器,其耦接至該固持器;
    一第一磁鐵,其安置於該剛性移動器上;
    一第二磁鐵,其經組態以與該第一磁鐵產生一斥力;以及
    一第一驅動磁鐵,其經組態以使該固持器傾斜,
    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包含在朝向該反射構件之一方向上的一第一表面,
    其中該第二磁鐵包含在朝向該反射構件之一方向上的一第一表面,
    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包含最鄰近於該第二磁鐵之一第一區,並且
    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區具有與該第二磁鐵的該第一表面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
  2. 如請求項1之致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的該第一表面包含具有與該第一區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之一第二區。
  3. 如請求項2之致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包含與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一表面相對的一第二表面,並且
    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二表面包含具有與該第一區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之一第三區以及具有與該第二區之極性不同的一極性之一第四區。
  4. 如請求項1之致動器裝置,其包含:
    一外殼;以及
    一移動板,其安置於該外殼與該固持器之間,
    其中該第二磁鐵安置於該外殼上。
  5. 如請求項1之致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磁鐵之一大小不同於該第二磁鐵的一大小。
  6. 如請求項4之致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磁鐵之一中心軸線經安置以相 對於一第一光軸而與該移動板的一中心軸線偏心。
  7. 如請求項4之致動器裝置,其中該剛性移動器包含藉由一阻尼器耦接至該外殼之一突出部分。
  8. 如請求項3之致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包含安置於該第一區與該第二區之間的一中性部分。
  9. 如請求項3之致動器裝置,其包含與該第一驅動磁鐵互動之一第一線圈,
    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該第二表面面向該第一線圈。
  10. 一種致動器裝置,其包含:
    一固定部件;
    一移動部件,其經組態以相對於該固定部件移動;
    一第一磁鐵,其安置於該移動部件上;
    一第二磁鐵,其經組態以與該第一磁鐵產生一斥力;以及
    一第一驅動磁鐵,其經組態以使該移動部件傾斜,
    其中該第二磁鐵包含與面向該第一磁鐵之一表面相對的一第一表面,並且
    其中該第一驅動磁鐵之最鄰近於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一表面的一區具有一極性,該極性經組態以與該第二磁鐵之該第一表面產生一引力。
TW111110658A 2021-03-24 2022-03-24 致動器裝置 TW2023075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38368 2021-03-24
KR1020210038368A KR20220133050A (ko) 2021-03-24 2021-03-24 액추에이터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7545A true TW202307545A (zh) 2023-02-16

Family

ID=83397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0658A TW202307545A (zh) 2021-03-24 2022-03-24 致動器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63557A1 (zh)
EP (1) EP4318508A1 (zh)
JP (1) JP2024512007A (zh)
KR (1) KR20220133050A (zh)
CN (1) CN117043898A (zh)
TW (1) TW202307545A (zh)
WO (1) WO202220341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04084A1 (en) * 2020-07-03 2022-01-06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Optical member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0968A1 (ko) * 2022-10-24 2024-05-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장치 및 광학기기
WO2024091006A1 (ko) * 2022-10-26 2024-05-0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미지 스태빌라이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67069B1 (ko) * 2017-06-16 2020-01-1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KR101942743B1 (ko) * 2017-10-31 2019-01-28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손떨림 보정 반사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1936908B (zh) * 2018-04-23 2021-12-21 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具有扩展的两个自由度旋转范围的光路折叠元件
EP3674768B1 (en) * 2018-12-27 2023-09-20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member driving mechanism
JP2022543008A (ja) * 2019-07-29 2022-10-07 エルジー イノ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カメラアクチュエー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04084A1 (en) * 2020-07-03 2022-01-06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Optical member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2001123B2 (en) * 2020-07-03 2024-06-04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Optical member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63557A1 (en) 2024-05-16
EP4318508A1 (en) 2024-02-07
WO2022203412A1 (ko) 2022-09-29
JP2024512007A (ja) 2024-03-18
KR20220133050A (ko) 2022-10-04
CN117043898A (zh) 202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307545A (zh) 致動器裝置
JP2023126227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光学機器
CN114174915B (zh) 相机模块
TW202303250A (zh) 致動器裝置
CN116547980A (zh) 相机装置
JP2022542671A (ja) 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携帯端末機器
EP4286936A1 (en) Actuator device
TW202307522A (zh) 透鏡驅動裝置
TW202349093A (zh) 致動器及相機裝置
US20240152028A1 (en) Reflective member driving device
CN117099174A (zh) 致动器装置
KR20220133049A (ko) 액추에이터 장치
KR20220133044A (ko) 액추에이터 장치
KR20220157810A (ko) 액추에이터 장치
KR20230001389A (ko) 액추에이터 장치 및 카메라 장치
US20220326510A1 (en) Prism drive device
KR20230174102A (ko) 반사부재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장치 및 광학기기
KR20220136830A (ko) 반사부재 구동 장치
KR20230016036A (ko) 반사부재 구동 장치
KR20220136831A (ko) 반사부재 구동 장치
KR20220136827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KR20220136828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KR20220136829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CN116457724A (zh) 相机装置和光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