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1445A - 晶圓之製造方法、晶片之製造方法、晶圓及雷射光束之對位方法 - Google Patents

晶圓之製造方法、晶片之製造方法、晶圓及雷射光束之對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1445A
TW202301445A TW111107943A TW111107943A TW202301445A TW 202301445 A TW202301445 A TW 202301445A TW 111107943 A TW111107943 A TW 111107943A TW 111107943 A TW111107943 A TW 111107943A TW 202301445 A TW202301445 A TW 2023014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fer
laser beam
substrate
laser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79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橋本一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迪思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迪思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迪思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1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144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36Removing material
    • B23K26/38Removing material by boring or cut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36Removing material
    • B23K26/362Laser etching
    • B23K26/364Laser etching for making a groove or trench, e.g. for scribing a break initiation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02Positioning or observing the workpiece, e.g. with respect to the point of impact; Aligning, aiming or focusing the laser beam
    • B23K26/035Aligning the laser be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50Working by transmitting the laser beam through or within the workpiece
    • B23K26/53Working by transmitting the laser beam through or within the workpiece for modifying or reforming the material inside the workpiece, e.g. for producing break initiation cra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70Auxiliary operations or equipment
    • B23K26/702Auxiliary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002Preparing wafers
    • H01L21/02005Preparing bulk and homogeneous wafers
    • H01L21/02008Multistep processes
    • H01L21/0201Specific process step
    • H01L21/02013Grinding, lap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4Mechanical treatment, e.g. grind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43Making grooves, e.g. c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ositioning, orientation or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86Modifying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the pattern or the conductivity of conductive members, e.g. formation of alloys, reduction of contact resistances
    • H01L21/76892Modifying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the pattern or the conductivity of conductive members, e.g. formation of alloys, reduction of contact resistances modifying the pattern
    • H01L21/76894Modifying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the pattern or the conductivity of conductive members, e.g. formation of alloys, reduction of contact resistances modifying the pattern using a laser, e.g. laser cutting, laser direct writing, laser repai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36Electric or electronic devices
    • B23K2101/40Semiconducto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 Dicing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既可抑制晶片之強度的降低並且可適當地調節雷射光束的照射位置之晶圓之製造方法。 [解決手段]一種晶圓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準備步驟,準備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並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及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從晶圓的積層體側沿著分割預定線照射對積層體具有吸收性之波長的第1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分割預定線之雷射加工溝,第1雷射光束的照射條件是設定成:在外周剩餘區域比器件區域更易於產生積層體的熔融。

Description

晶圓之製造方法、晶片之製造方法、晶圓及雷射光束之對位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晶圓、該晶圓之製造方法、分割該晶圓來製造晶片的晶片之製造方法、及使用於該晶圓的加工的雷射光束之對位方法。
在可組入行動電話、個人電腦等之各種電子機器的晶片的製造上,可使用在被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切割道)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各自形成有器件之晶圓。藉由沿著分割預定線分割此晶圓,可獲得各自具備器件之複數個器件晶片(器件晶片)。
在晶圓的分割中,可使用以環狀的切削刀片來切削被加工物之切削裝置。另一方面,近年來,藉由雷射加工來分割晶圓之製程的開發也在進行中。在晶圓的雷射加工中可使用雷射加工裝置,前述雷射加工裝置具備保持被加工物之工作夾台、及對被加工物照射雷射光束之雷射照射單元。
例如,可藉由一面使對晶圓具有穿透性之波長的雷射光束在晶圓的內部聚光,一面使雷射光束沿著分割預定線掃描,而在晶圓的內部沿著分割預定線形成改質層。晶圓之形成有改質層的區域會變得比其他的區域更脆弱。因此,若對形成有改質層之晶圓賦與外力,改質層會作為分割起點來發揮功能而將晶圓沿著分割預定線分割。
用於器件晶片的製造之晶圓包含以矽等半導體材料所構成之基板、及形成於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積層體具有以下之構造:積層有作為電極而發揮功能之導電膜、作為層間絕緣膜而發揮功能之絕緣膜(例如低介電常數絕緣膜(Low-k膜))等之各種薄膜。藉由在基板的正面側形成積層體,即可構成半導體器件、或用於進行半導體器件的檢查之TEG(測試元件群,Test Element Group)等。
再者,若分割晶圓時積層體殘留在分割預定線上,會有成為晶圓的分割的妨礙之情形。於是,有在晶圓的分割前藉由雷射加工來事先沿著分割預定線進行將積層體斷開之處理的作法(參照專利文獻1)。藉此,變得易於適當地分割晶圓,並且可以防止在晶圓的分割時包含於積層體之薄膜剝落而損傷器件之情形。
積層體的斷開是藉由對積層體照射雷射光束來形成深度到達基板之溝(雷射加工溝)來進行。此時,不僅是對積層體,也會對基板的正面側照射雷射光束,而有在基板形成加工痕跡之情形。在此情況下,恐有在藉由晶圓的分割而得到的器件晶片上殘留加工痕跡,且器件晶片的抗折強度(彎曲強度)降低之疑慮。
於是,已有一種在積層體中以不將積層體完全地斷開的方式形成深度未到達基板之雷射加工溝,並將雷射加工溝作為積層體的分割起點來利用之手法被提出(參照專利文獻2)。藉由使用此手法,可以避免在基板形成加工痕跡之情形,並防止器件晶片的抗折強度的降低。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7347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254867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如上述地在積層體形成有雷射加工溝後,可藉由雷射光束的照射而在基板的內部形成改質層,並分割晶圓。再者,在形成改質層時,是從基板的背面側照射雷射光束,以免因形成在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而阻礙雷射光束的照射。因此,會將基板配置成正面側(積層體側)和工作夾台的保持面相面對,且背面側朝上方露出。
又,為了適當地分割晶圓,所要求的是將改質層形成在和已形成於積層體之雷射加工溝重疊之位置。因此,在對基板照射雷射光束之前,會進行基板與雷射光束的對位(校準),以便將雷射光束沿著雷射加工溝來掃描。
一般而言,在藉由工作夾台保持有基板的正面側(積層體側)的情況下,會藉由紅外線相機從背面側拍攝基板,而隔著基板來觀察形成於積層體之雷射加工溝。並且,可依據雷射加工溝的位置來調節工作夾台的位置。然而,在如前述地形成有深度未到達基板之雷射加工溝的情況下,積層體的一部分(殘留部)會殘留在基板與雷射加工溝之間,雷射加工溝之拍攝會因殘留部而受到妨礙。其結果,在無法觀察雷射加工溝的情形下,校準的實施會變困難。
本發明是有鑒於所述之問題而作成的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既可抑制晶片的強度之降低並且可適當地調節雷射光束的照射位置之晶圓、該晶圓之製造方法、分割該晶圓來製造晶片的晶片之製造方法、或使用於該晶圓的加工的雷射光束之對位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根據本發明的一態樣,可提供一種晶圓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 準備步驟,準備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且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及 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從該晶圓的該積層體側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對該積層體具有吸收性之波長的第1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雷射加工溝, 該第1雷射光束的照射條件是設定成:在該外周剩餘區域比該器件區域更易於產生該積層體的熔融。
再者,較佳的是,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能量密度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能量密度更大。又,較佳的是,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峰值功率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峰值功率更大。又,較佳的是,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重疊率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重疊率更大。
又,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可提供一種晶圓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 準備步驟,準備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且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及 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從該晶圓的該積層體側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對該積層體具有吸收性之波長的第1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雷射加工溝, 形成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雷射加工溝比形成於該器件區域之該雷射加工溝更深。
再者,較佳的是,在該器件區域形成深度未到達該基板之該雷射加工溝,且在該外周剩餘區域形成深度到達該基板之該雷射加工溝。
又,根據本發明的其他的一個態樣,可提供一種晶片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 準備步驟,準備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且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 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從該晶圓的該積層體側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對該積層體具有吸收性之波長的第1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雷射加工溝; 改質層形成步驟,在實施該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之後,從該基板的背面側將對該基板具有穿透性之波長的第2雷射光束的聚光位置定位在該基板的內部來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該第2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改質層;及 分割步驟,在實施該改質層形成步驟之後,對該晶圓賦與外力而沿著該分割預定線分割該晶圓, 該第1雷射光束的照射條件是設定成:在該外周剩餘區域比該器件區域更易於產生該積層體的熔融。
再者,較佳的是,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能量密度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能量密度更大。又,較佳的是,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峰值功率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峰值功率更大。又,較佳的是,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重疊率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重疊率更大。
又,根據本發明的其他的一個態樣,可提供一種晶片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 準備步驟,準備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且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 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從該晶圓的該積層體側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對該積層體具有吸收性之波長的第1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雷射加工溝; 改質層形成步驟,在實施該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後,從該基板的背面側將對該基板具有穿透性之波長的第2雷射光束的聚光位置定位在該基板的內部來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該第2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改質層;及 分割步驟,在實施該改質層形成步驟後,對該晶圓賦與外力而沿著該分割預定線分割該晶圓, 形成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雷射加工溝比形成於該器件區域之該雷射加工溝更深。
再者,較佳的是,在該器件區域中形成深度未到達該基板之該雷射加工溝,且在該外周剩餘區域形成深度到達該基板之該雷射加工溝。又,較佳的是,該晶片之製造方法更包含對位步驟,前述對位步驟是在實施該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之後,且在實施該改質層形成步驟之前,從該基板的背面側觀察已形成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雷射加工溝,並將該晶圓與該第2雷射光束的位置關係調節成該第2雷射光束會照射於和該雷射加工溝重疊之區域。
又,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可提供一種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且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格子狀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 在該積層體設置有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溝, 設置在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溝比設置在該器件區域之該溝更深。
再者,較佳的是,在該器件區域設置有深度未到達該基板之該溝,且在該外周剩餘區域設置有深度到達該基板之該溝。
又,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可提供一種雷射光束之對位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 開槽晶圓準備步驟,準備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並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且前述晶圓在該積層體設置有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溝;及 對位步驟,從該基板的背面側觀察已形成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溝,並將該晶圓與該雷射光束的位置關係調節成雷射光束會照射在和該溝重疊之區域, 已設置在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溝會比已設置在該器件區域之該溝更深。
再者,較佳的是,在該器件區域設置有深度未到達該基板之該溝,且在該外周剩餘區域設置有深度到達該基板之該溝。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態樣,可在晶圓的器件區域形成深度未到達基板之雷射加工溝。藉此,可以避免在基板殘留加工痕跡而使晶片的抗折強度降低之情形,並且形成作為積層體的分割起點而發揮功能之雷射加工溝。又,可在晶圓的外周剩餘區域形成比形成於器件區域的雷射加工溝更深之雷射加工溝。藉此,變得容易從基板的背面側觀察外周剩餘區域的雷射加工溝,而變得容易進行依據雷射加工溝的位置之晶圓與第2雷射光束的對位(校準)。其結果,變得既可抑制晶片的強度的降低並且可適當地調節第2雷射光束的照射位置。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照附加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態樣的實施形態。首先,說明可使用於本實施形態之晶圓之製造方法及晶片之製造方法之晶圓的構成例。圖1(A)是顯示晶圓11的立體圖。
晶圓11包含圓盤狀的基板13。例如基板13是以矽等的半導體材料所構成,並具備相互大致平行之正面(第1面)13a與背面(第2面)13b。不過,對基板13的材質、形狀、大小等並無限制。例如基板13亦可為以矽以外的半導體(砷化鎵(GaAs)、碳化矽(SiC)、磷化銦(InP)、氮化鎵(GaN)等)、藍寶石、玻璃、陶瓷、樹脂、金屬等所構成之基板。再者,基板13的背面13b相當於晶圓11的背面(第2面)11b。
於基板13的正面13a側設有經積層之包含複數個薄膜的積層體15。積層體15包含作為電極而發揮功能之導電膜、作為層間絕緣膜而發揮功能之絕緣膜(例如低介電常數絕緣膜(Low-k膜))等之各種薄膜,並且涵蓋基板13的正面13a側之整體而形成。再者,積層體15的正面(上表面)相當於晶圓11的正面(第1面)11a。
晶圓11已被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排列成格子狀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切割道)17區劃成複數個矩形狀的區域。並且,於被分割預定線17所區劃出之複數個區域各自形成有IC(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LSI(大型積體電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MEMS(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器件等之器件19。不過,對於器件19的種類、數量、形狀、構造、大小、配置等並無限制。
晶圓11具有形成有複數個器件19之大致圓形的器件區域21、與圍繞器件區域21之外周剩餘區域23。外周剩餘區域23相當於包含基板13以及積層體15的外周緣之預定的寬度(例如2mm左右)之環狀的區域。於圖1(A)中以虛線表示器件區域21與外周剩餘區域23之交界。
圖1(B)是顯示晶圓11的一部分的剖面圖。積層體15當中被分割預定線17所包圍之複數個區域各自構成有器件19。例如,可藉由基板13的正面13a側與包含於積層體15之薄膜來構成半導體元件。又,包含於積層體15之薄膜的一部分也會形成在分割預定線17上。積層體15當中位於分割預定線17上之區域,亦可構成例如使用於器件19的檢查之TEG等。
可藉由沿著分割預定線17來分割晶圓11,而製造各自具備器件19之複數個晶片(器件晶片)。例如晶圓11可藉由使用了雷射加工裝置之雷射加工來分割。以下,說明分割晶圓11來製造晶片的晶片之製造方法的具體例。
首先,準備晶圓11(準備步驟)。如前述,晶圓11包含基板13、與設置於基板13的正面13a側之積層體15。又,晶圓11具備器件區域21與外周剩餘區域23(參照圖1(A)以及圖1(B))。
晶圓11是被環狀的框架所支撐。圖2是顯示已被環狀的框架27所支撐之晶圓11的立體圖。可於基板13的背面13b側貼附直徑比基板13更大之圓形的膠帶25。例如膠帶25包含形成為圓形之薄膜狀的基材、與設置在基材上之黏著層(糊層)。基材是以聚烯烴、聚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樹脂所構成。又,黏著層是以環氧系、丙烯酸系或橡膠系的接著劑等構成。再者,黏著層亦可是會因紫外線的照射而硬化之紫外線硬化型的樹脂。
膠帶25的外周部是貼附在由SUS(不鏽鋼)等金屬所構成之環狀的框架27。在框架27的中央部設有在厚度方向上貫通框架27之圓形的開口27a。再者,開口27a的直徑比基板13的直徑更大。若在已將基板13配置於開口27a的內側的狀態下,將膠帶25的中央部貼附於基板13的背面13b側,並且將膠帶25的外周部貼附於框架27時,晶圓11即透過膠帶25被框架27所支撐。
其次,從晶圓11的積層體15側沿著分割預定線17照射對積層體15具有吸收性之波長的雷射光束(第1雷射光束),來形成沿著分割預定線17之溝(雷射加工溝)(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在本實施形態中,是使用雷射加工裝置對晶圓11施行第1雷射加工,而形成雷射加工溝。
圖3是顯示雷射加工裝置2之局部剖面正面圖。再者,在圖3中,X軸方向(加工進給方向、第1水平方向)與Y軸方向(分度進給方向、第2水平方向)是相互垂直之方向。又,Z軸方向(鉛直方向、上下方向、高度方向)是和X軸方向以及Y軸方向垂直之方向。
雷射加工裝置2具備有保持晶圓11之工作夾台(保持工作台)4。工作夾台4的上表面是大致平行於水平方向(XY平面方向)之圓形的平坦面,並構成有保持晶圓11之保持面4a。保持面4a是透過形成於工作夾台4的內部之流路(未圖示)、閥(未圖示)等而連接到噴射器等之吸引源(未圖示)。
於工作夾台4連結有使工作夾台4沿著X軸方向移動之滾珠螺桿式的移動機構(未圖示)。又,在工作夾台4連結有馬達等之旋轉驅動源(未圖示),前述旋轉驅動源使工作夾台4以繞著和保持面4a大致垂直的旋轉軸之方式來旋轉。此外,在工作夾台4的周圍設置有可把持並固定框架27之複數個夾具6。
又,雷射加工裝置2具備照射雷射光束之雷射照射單元8。雷射照射單元8包含YAG雷射、YVO 4雷射、YLF雷射等之雷射振盪器(未圖示)、與配置於工作夾台4的上方之照射頭10。在照射頭10中內置有將從雷射振盪器所射出之脈衝振盪的雷射光束導向晶圓11之光學系統,並且光學系統包含使雷射光束聚光之聚光透鏡等之光學元件。可藉由從雷射照射單元8所照射之雷射光束(第1雷射光束)12來加工晶圓11。
在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中,首先是藉由工作夾台4來保持晶圓11。具體而言,晶圓11是以背面11b側(基板13的背面13b側,膠帶25側)和保持面4a相面對,且正面11a側(積層體15側)朝上方露出的方式,來配置於工作夾台4上。又,框架27被複數個夾具6所固定。若在此狀態下使吸引源的吸引力(負壓)作用於保持面4a,即可讓晶圓11隔著膠帶25被工作夾台4吸引保持。
其次,使工作夾台4旋轉,而將分割預定線17(參照圖1(A)等)的長度方向對齊於加工進給方向(X軸方向)。又,將工作夾台4的分度進給方向(Y軸方向)上的位置調節成照射雷射光束12之區域(被照射區域)與分割預定線17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的內側之區域(例如分割預定線17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的Y軸方向上的位置一致。此外,將照射頭10的位置或光學系統的配置調節成:雷射光束12的聚光位置定位在和積層體15的正面或內部相同的高度位置(Z軸方向上的位置)。
然後,一面從雷射照射單元8照射雷射光束12,一面使工作夾台4沿著加工進給方向(X軸方向)移動。藉此,工作夾台4與雷射光束12沿著加工進給方向(X軸方向)以預定的速度(加工進給速度)相對地移動,而使雷射光束12從晶圓11的正面11a側(積層體15側)沿著分割預定線17來照射。
再者,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是設定成可對積層體15施行燒蝕加工。具體而言,雷射光束12的波長是設定成至少雷射光束12的一部分會被積層體15吸收。亦即,雷射光束12是對積層體15具有吸收性之波長的雷射光束。又,其他的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也是設定成可適當地在積層體15施行燒蝕加工。
當沿著分割預定線17對積層體15照射雷射光束12後,即可將積層體15當中照射了雷射光束12之區域藉由燒蝕加工來去除。其結果,可在積層體15形成沿著分割預定線17之雷射加工溝29。
在此,在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中,是將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設定成:在外周剩餘區域23比在器件區域21更易於產生積層體15的熔融。亦即,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之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第1照射條件)、與照射於器件區域21之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第2照射條件)不同。並且,第1照射條件會設定為比第2照射條件更容易產生積層體15的熔融而易於形成雷射加工溝29之條件。
例如,在第1照射條件與第2照射條件中,是將雷射光束12的能量密度或重疊率設定為不同的值。當將雷射光束12的平均輸出設為P(W),將雷射光束12的重複頻率設為F(kHz),且將雷射光束12的照射面積(聚光位置中的面積)設為S(cm 2)時,可將雷射光束12的脈衝能量E(mJ)與能量密度I(mJ/cm 2)各自以式(1)、(2)來表示。
[數學式1]
Figure 02_image001
[數學式2]
Figure 02_image003
又,將雷射光束12的照射時的加工進給速度設為V(mm/s),將雷射光束的光斑直徑(聚光位置中的直徑)設為d(mm)時,可將雷射光束12的重疊率OL(%)以式(3)來表示。
[數學式3]
Figure 02_image005
並且,可將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之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第1照射條件)設定為如例如以下。 波長               :355nm 平均輸出       :2W 重複頻率       :200kHz 加工進給速度 :400mm/秒
又,可將照射於器件區域21之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第2照射條件)設定為如例如以下。 波長               :355nm 平均輸出       :1W 重複頻率       :200kHz 加工進給速度 :400mm/秒
若如上所述地設定第1照射條件以及第2照射條件,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之雷射光束12的平均輸出會變得比照射於器件區域21之雷射光束12的平均輸出更大。藉此,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之雷射光束12的能量密度會變得比照射於器件區域21之雷射光束12的能量密度更大。其結果,變得在外周剩餘區域23中比器件區域21更易於產生積層體15的熔融。
再者,第1照射條件以及第2照射條件之設定方法不限於上述。例如,亦可在第1照射條件及第2照射條件中,僅使雷射光束12之峰值功率不同。雷射光束12的峰值功率是相當於將雷射光束12的脈衝能量除以雷射光束12的脈衝寬度之值,且會對積層體15的熔融造成影響。
若將第1照射條件的峰值功率設定為比第2照射條件的峰值功率更大之值,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之雷射光束12的峰值功率會變得比照射於器件區域21之雷射光束12的峰值功率更大。在此情況下,即使雷射光束12的能量密度在第1照射條件與第2照射條件中相等,仍然會變得在外周剩餘區域23中比器件區域21更易於產生積層體15的熔融。
又,亦可在第1照射條件與第2照射條件中僅使加工進給速度不同。在此情況下,是將第1照射條件的加工進給速度設定為比第2照射條件的加工進給速度更小的值。亦即,使雷射光束12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時之加工進給速度,變得比雷射光束12照射於器件區域21時之加工進給速度更小。藉此,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之雷射光束12的重疊率,會變得比照射於器件區域21之雷射光束12的重疊率更大。其結果,變得在外周剩餘區域23比器件區域21更易於產生積層體15的熔融。
又,亦可藉由將其他的雷射光束12的參數(光斑直徑、照射面積、重複頻率等)在第1照射條件與第2照射條件設定為不同之值,來形成為在外周剩餘區域23中比器件區域21更易於產生積層體15的熔融。此外,亦可在第1照射條件及第2照射條件中將2種以上的參數設定為不同之值。
當進行工作夾台4的加工進給時,會依序將雷射光束12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的一端部、器件區域21、外周剩餘區域23的另一端部。並且,在雷射光束12從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的一端部之狀態轉換到照射於器件區域21之狀態的時間點上,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會從第1照射條件切換成第2照射條件。又,在雷射光束12從照射於器件區域21之狀態轉換到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的另一端部之狀態的時間點上,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會從第2照射條件切換成第1照射條件。
圖4(A)是顯示對外周剩餘區域23的一端部照射雷射光束12時之晶圓11的一部分的剖面圖。首先,可在已將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設定為第1照射條件之狀態下,將雷射光束12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的一端部。藉此,可在積層體15沿著分割預定線17形成深度到達基板13的正面13a之雷射加工溝29(雷射加工溝29a)。
並且,當照射雷射光束12之區域到達外周剩餘區域23與器件區域21之交界時,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會從第1照射條件切換成第2照射條件。之後,以已將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設定為第2照射條件的狀態,來將雷射光束12照射於器件區域21。
圖4(B)是顯示對器件區域21照射雷射光束12時之晶圓11的一部分的剖面圖。如前述,第2照射條件是比第1照射條件更難以產生積層體15的熔融之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因此,當將雷射光束12以第2照射條件照射於器件區域21時,會在積層體15沿著分割預定線17形成深度未到達基板13的正面13a之雷射加工溝29(雷射加工溝29b)。
並且,當照射雷射光束12之區域到達器件區域21與外周剩餘區域23之交界時,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會從第2照射條件切換成第1照射條件。之後,以已將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設定為第1照射條件的狀態,來將雷射光束12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的另一端部。
圖4(C)是顯示對外周剩餘區域23的另一端部照射雷射光束12時之晶圓11的一部分的剖面圖。當將雷射光束12以第1照射條件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的另一端部時,在積層體15會沿著分割預定線17形成深度到達基板13的正面13a之雷射加工溝29(雷射加工溝29a)。
之後,重複同樣的程序,來沿著其他的分割預定線17照射雷射光束12。其結果,在晶圓11的外周剩餘區域23中,會沿著分割預定線17形成將積層體15斷開之雷射加工溝29a。另一方面,在晶圓11的器件區域21中,會沿著分割預定線17呈格子狀地形成未將積層體15斷開之雷射加工溝29b。
再者,也可以將雷射光束12沿著各分割預定線17各照射複數次。例如亦可將雷射光束12沿著各分割預定線17以往返的方式來照射。在此情況下,在往路(或返路)會將雷射光束12以第1照射條件照射於外周剩餘區域23,在返路(或去路)會將雷射光束12以第2照射條件照射於器件區域21。
圖5(A)是顯示晶圓11的外周剩餘區域23的一部分的剖面圖,圖5(B)是顯示晶圓11的器件區域21的一部分的剖面圖。若以上述之條件將雷射光束12照射於晶圓11,形成於外周剩餘區域23之雷射加工溝29a會變得比形成於器件區域21之雷射加工溝29b更深。並且,在外周剩餘區域23的分割預定線17上,是積層體15被去除,且基板13的正面13a側會露出。另一方面,在器件區域21的分割預定線17上,是積層體15的一部分會殘留在基板13與雷射加工溝29a之間,且基板13的正面13a側不會露出。
再者,雷射加工溝29a不一定要在外周剩餘區域23的整個區域中形成得比雷射加工溝29b更深(到達基板13)。亦即,雷射加工溝29a只要形成為至少一部分比雷射加工溝29b更深(到達基板13)即可。另一方面,雷射加工溝29b宜形成為在器件區域21的整個區域中不會到達基板13。
例如,亦可在雷射光束12的照射區域到達外周剩餘區域23的一端部與器件區域21的交界之前,將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從第1照射條件切換成第2照射條件。又,亦可在雷射光束12的照射區域已到達器件區域21與外周剩餘區域23的另一端部的交界後,將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從第2照射條件切換成第1照射條件。在此情況下,是將雷射加工溝29a的一部分形成為和雷射加工溝29b同等的深度。
又,形成於外周剩餘區域23之雷射加工溝29a亦可僅形成於分割預定線17上的一部分的區域。例如,在外周剩餘區域23中,亦可沿著分割預定線17形成複數個點狀的雷射加工溝29a。在此情況下,可將雷射加工溝29a存在之區域與不存在之區域沿著分割預定線17交互地配置排列。
又,形成於外周剩餘區域23之雷射加工溝29a不一定要沿著全部之分割預定線17來形成。例如,亦可每隔預定的條數(2條以上)的分割預定線17來形成1條雷射加工溝29a。
此外,亦可取代照射雷射光束12,而使環狀的切削刀片切入外周剩餘區域23。在此情況下,可取代雷射加工溝29a而形成切削溝。並且,將已形成於外周剩餘區域23之切削溝與已形成於器件區域21之雷射加工溝29b連結。再者,形成切削溝之區域、切削溝的深度、形狀、數量等,可以和雷射加工溝29a同樣地設定。又,切削溝的形成在雷射加工溝29b的形成前與形成後的哪一個時間點實施皆可。
藉由實施上述之準備步驟與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可得到在積層體15設置有沿著分割預定線17之溝(雷射加工溝29)的晶圓11(開槽晶圓)(開槽晶圓準備步驟)。亦即,開槽晶圓準備步驟相當於開槽晶圓之製造方法。
接著,對基板13施行第2雷射加工。可藉由例如使雷射光束16(參照圖7)照射於基板13,而在基板13的內部形成作為分割起點(分割的開端)而發揮功能之改質層35(參照圖7)。再者,雖然在以下針對將雷射加工裝置2使用於基板13的加工之情況來說明,但是在基板13的雷射加工中亦可使用其他的雷射加工裝置。
在對基板13施行雷射加工時,首先會調節晶圓11與雷射光束16的位置關係(對位步驟)。圖6(A)是顯示對位步驟中的雷射加工裝置2的局部剖面正面圖。以下,說明雷射光束16的對位方法的具體例。
雷射加工裝置2具備有設置在工作夾台4的上方之拍攝單元14,並且利用拍攝單元14來進行晶圓11與雷射光束16的對位。例如拍攝單元14是具備可將紅外線接收並轉換成電氣訊號之拍攝元件的紅外線相機。
在對位步驟中,首先,是將膠帶25(參照圖2)從在積層體15設置有雷射加工溝29之晶圓11(開槽晶圓)剝離,之後透過膠帶31以環狀的框架33來支撐晶圓11。再者,膠帶31、框架33的構造以及材質分別和膠帶25、框架27(參照圖2等)同樣。然後,將膠帶31的中央部貼附於晶圓11的正面11a側(積層體15側),並且將膠帶31的外周部貼附於框架33。不過,也可以省略由框架33所形成之晶圓11的支撐。在此情況下,毋須將膠帶31貼附於框架33。
接著,藉由工作夾台4來保持晶圓11。具體而言,晶圓11是在工作夾台4上配置成正面11a側(積層體15側,膠帶31側)和保持面4a面對,且背面11b側(基板13的背面13b側)朝上方露出。又,框架33被複數個夾具6所固定。若在此狀態下使吸引源的吸引力(負壓)作用於保持面4a,晶圓11即隔著膠帶31被工作夾台4吸引保持。
其次,從基板13的背面13b側觀察形成於外周剩餘區域23之雷射加工溝29。具體而言,首先是將工作夾台4與拍攝單元14的位置關係調節成:將拍攝單元14定位在晶圓11的外周剩餘區域23的正上方。然後,以拍攝單元14拍攝晶圓11的外周剩餘區域23。
圖6(B)是顯示被拍攝單元14所拍攝之晶圓11的剖面圖。在外周剩餘區域23中,會在積層體15形成有到達基板13之雷射加工溝29a,且基板13會在雷射加工溝29a的內側部分地露出。因此,在外周剩餘區域23當中雷射加工溝29a存在之區域與不存在之區域中,光(紅外線)的透射率會不同。其結果,可在藉由拍攝單元14所取得之圖像中顯示和雷射加工溝29a的輪廓對應之影像。
如此,若已將雷射加工溝29a形成為到達基板13後,就可以明確地從基板13的背面13b側觀察雷射加工溝29a。藉此,即使在晶圓11的正面11a側(積層體15側)已被工作夾台4的保持面4a所覆蓋的狀態下,也可以正確地掌握雷射加工溝29a的位置。
再者,在圖6(B)中,雖然圖示有將雷射加工溝29a形成為到達基板13之情形,但雷射加工溝29a的深度亦可小於積層體15的厚度。亦即,亦可在基板13的正面13a與雷射加工溝29a之間稍微殘留有積層體15的一部分(殘留部)。
若殘留部充分地薄,會使光(紅外線)穿透殘留部,而可將雷射加工溝29a的輪廓淺淺地顯現於藉由拍攝單元14所取得之圖像。在此情況下,即使雷射加工溝29a並未到達基板13,也可以確認雷射加工溝29a的位置。
為了在藉由拍攝單元14所取得之圖像明確地顯示雷射加工溝29a的輪廓,殘留部的厚度宜為積層體15的厚度的1/5以下,且較佳為1/10以下。更具體而言,殘留部的厚度宜為2μm以下,且較佳為1μm以下。
接著,調節晶圓11與雷射光束16(參照圖7)的位置關係。再者,雷射光束16是在後述之改質層形成步驟中照射於晶圓11之雷射光束。
具體而言,首先是依據藉由拍攝單元14所取得之圖像來特定雷射加工溝29a的位置。然後,將晶圓11與雷射光束16的位置關係調節成:在後述的改質層形成步驟中,雷射光束16會照射於和雷射加工溝29重疊之區域。
更具體而言,是依據藉由拍攝單元14所取得之圖像,來調節工作夾台4的角度,而讓雷射加工溝29的長度方向對齊於加工進給方向(X軸方向)。又,將工作夾台4的分度進給方向(Y軸方向)上的位置調節成:照射雷射光束16之區域(被照射區域)、與雷射加工溝29a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的內側之區域(例如,雷射加工溝29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的Y軸方向上的位置一致。
接著,從基板13的背面13b側沿著分割預定線17照射對基板13具有穿透性之波長的雷射光束(第2雷射光束)16,來形成沿著分割預定線17之改質層(改質層形成步驟)。圖7是顯示改質層形成步驟中的雷射加工裝置2的局部剖面正面圖。
在改質層形成步驟中,是將照射頭10的位置或光學系統的配置調節成:將雷射光束16的聚光位置定位在和基板13的內部(正面13a與背面13b之間)相同的高度位置。然後,一面從雷射照射單元8朝向晶圓11照射雷射光束16,一面使已在對位步驟中調節位置之工作夾台4沿著加工進給方向(X軸方向)移動。藉此,工作夾台4與雷射光束16會沿著加工進給方向(X軸方向)以預定的速度(加工進給速度)相對地移動,而從基板13的背面13b側沿著分割預定線17來照射雷射光束16。
再者,雷射光束16的照射條件是設定成:基板13的照射有雷射光束16之區域藉由多光子吸收而被改質並變質。具體來說,雷射光束12的波長是設定成至少雷射光束16的一部分會穿透基板13。亦即,雷射光束16是對基板13具有穿透性之波長的雷射光束。又,其他的雷射光束16的照射條件也是設定成可適當地將基板13改質。可將基板13改質之雷射光束16的照射條件之例是如以下。 波長               :1064nm 平均輸出       :1W 重複頻率        :100kHz 加工進給速度 :800mm/秒
若對基板13照射雷射光束16,基板13的內部會因多光子吸收而被改質並變質,而沿著分割預定線17以及雷射加工溝29形成改質層(變質層)35。再者,因為是從基板13的背面13b側照射雷射光束16,所以不會有對基板13的內部之雷射光束16的照射被積層體15阻礙之情形。之後,以同樣的程序沿著其他分割預定線17以及雷射加工溝29來照射雷射光束16,而可在基板13的內部形成格子狀的改質層35。
圖8(A)是顯示形成有改質層35之晶圓11的外周剩餘區域23的一部分的剖面圖,圖8(B)是顯示形成有改質層35之晶圓11的器件區域21的一部分的剖面圖。改質層35包含藉由多光子吸收而被改質且已變質之複數個改質區域(變質區域)37。改質區域37形成於雷射光束16(參照圖7)的聚光位置,且沿著分割預定線17以及雷射加工溝29配置排列。又,若形成改質區域37,會在改質區域37產生裂隙(龜裂)39,且會從改質區域37朝向基板13的正面13a以及背面13b擴展。
基板13當中形成有改質層35以及裂隙39之區域,會變得比基板13的其他區域更脆弱。因此,當對晶圓11賦與外力時,基板13會以改質層35以及裂隙39作為起點而沿著分割預定線17以及雷射加工溝29被分割。亦即,改質層35以及裂隙39會作分割起點(分割的開端)而發揮功能。
再者,會有裂隙39因雷射光束16(參照圖7)的照射條件或改質區域37的位置而到達基板13的正面13a之情形。在此情況下,在外周剩餘區域23(參照圖8(A))中,可將裂隙39連接至雷射加工溝29a。又,在器件區域21(參照圖8(B))中,會有裂隙39也擴展至積層體15的內部,而到達雷射加工溝29b之情形。
又,在基板13的內部,亦可將改質層35在基板13的厚度方向上形成複數層。例如,在基板13為厚度200μm以上之矽晶圓等的情況下,可藉由形成2層以上的改質層35,而變得易於適當地分割基板13。在形成複數層改質層35的情況下,是一面改變基板13的厚度方向上的雷射光束16的聚光位置,一面沿著各分割預定線17來逐條各自照射複數次雷射光束16。
接著,對晶圓11賦與外力,而沿著分割預定線17分割晶圓11(分割步驟)。在分割步驟中,首先是將晶圓11藉由磨削來進行薄化。在晶圓11的磨削中可使用磨削裝置。
圖9是顯示磨削裝置20的立體圖。磨削裝置20具備保持晶圓11之工作夾台(保持工作台)22、與對晶圓11進行磨削之磨削單元24。
工作夾台22的上表面是沿著水平方向而形成之平坦面,且構成有保持晶圓11之保持面22a。保持面22a透過形成於工作夾台22的內部之流路(未圖示)、閥(未圖示)等而連接到噴射器等之吸引源(未圖示)。
在工作夾台22連結有使工作夾台22沿著水平方向移動之滾珠螺桿式的移動機構(未圖示)。又,在工作夾台22連結有馬達等之旋轉驅動源(未圖示),前述旋轉驅動源使工作夾台22以繞著和保持面22a大致垂直的旋轉軸之方式來旋轉。
在工作夾台22的上方配置有磨削單元24。磨削單元24具備沿著鉛直方向配置之圓筒狀的主軸26。於主軸26的前端部(下端部)固定有以金屬等構成之圓盤狀的安裝座28。又,在主軸26的基端部(上端部)連結有使主軸26旋轉之馬達等的旋轉驅動源(未圖示)。
可在安裝座28的下表面側,裝設磨削晶圓11之磨削輪30。磨削輪30具備環狀的基台32,前述基台32是以不鏽鋼、鋁等的金屬所構成且形成為和安裝座28大致相同直徑。在基台32的下表面側固定有複數個磨削磨石34。例如,複數個磨削磨石34形成為長方體形,且沿著基台32的外周呈大致等間隔地配置排列。
磨削磨石34是藉由將以鑽石、cBN(立方氮化硼,cubic Boron Nitride)等所構成之磨粒以金屬結合劑、樹脂結合劑、陶瓷結合劑(vitrified bond)等之結合材來固定而形成。不過,對磨削磨石34的材質、形狀、構造、大小等並無限制,可因應於基板13的材質等來合宜選擇。又,磨削磨石34的數量也可以任意地設定。
磨削輪30是藉由從旋轉驅動源透過主軸26以及安裝座28所傳達之動力,而繞著大致垂直於保持面22a的旋轉軸旋轉。又,於磨削單元24連結有使磨削單元24沿著和保持面22a大致垂直的方向來升降之滾珠螺桿式的移動機構(未圖示)。此外,在磨削單元24的內部或附近設置有可對晶圓11以及磨削磨石34供給純水等之液體(磨削液)的磨削液供給路(未圖示)。
可藉由磨削裝置20磨削晶圓11的背面11b(基板13的背面13b側)側。具體而言,首先是在晶圓11的正面11a側(積層體15側)貼附以樹脂等所構成之保護片材41。藉此,積層體15可被保護片材41覆蓋而受到保護。
並且,可藉由工作夾台22來保持晶圓11。晶圓11會在工作夾台22上配置成:正面11a側(保護片材41側)面對於保持面22a,且背面11b側(基板13的背面13b側)朝上方露出。若在此狀態下使吸引源的負壓作用於保持面22a,晶圓11即隔著保護片材41被工作夾台22所吸引保持。
之後,將工作夾台22配置到磨削單元24的下方。並且,一邊使工作夾台22與磨削輪30各自朝預定方向以預定的旋轉數旋轉,一邊使磨削輪30朝向工作夾台22下降。此時的磨削輪30的下降速度是調節成可將磨削磨石34以適當之力來壓抵於晶圓11。
當磨削磨石34接觸於基板13的背面13b側時,基板13的背面13b側會被磨削,且基板13會被薄化。然後,當從改質層35擴展之裂隙39(參照圖8(A)以及圖8(B))在基板13的背面13b側露出時,晶圓11即沿著分割預定線17被分割。
再者,在晶圓11形成有改質層35之階段中,會有裂隙39未到達基板13的正面13a之情形。在此情況下,可藉由將磨削磨石34壓抵於晶圓11,來對晶圓11賦與外力,且裂隙39會朝向基板13的正面13a擴展。其結果,裂隙39會到達雷射加工溝29a、29b,而將晶圓11分割。
較佳的是,晶圓11的磨削是繼續進行到形成於基板13的內部之改質層35被去除為止。藉此,可以避免在磨削後的晶圓11殘留改質層35之情形,而防止藉由晶圓11的分割所得到的晶片的抗折強度的降低。
如上述,可以藉由磨削晶圓11並且對晶圓11賦與外力,而將晶圓11分割成經薄化之複數個晶片。但是,在磨削加工中即使將磨削磨石34壓抵於晶圓11,仍然會有以下情形:未對晶圓11賦與充分的外力,且晶圓11的分割變得不充分。在此情況下,較佳的是進一步對磨削後的晶圓11賦與外力。
例如,已將保護片材41從晶圓11剝離後,晶圓11會透過膠帶43(參照圖10(A))而被環狀的框架45(參照圖10(A))所支撐。膠帶43、框架45的構造以及材質分別和膠帶25、框架27(參照圖2等)同樣。然後,將膠帶43的中央部貼附於晶圓11的背面11b側(基板13的背面13b側),並且將膠帶43的外周部貼附於框架45。
再者,膠帶43是可藉由外力的賦與而擴張之擴展膠帶。然後,當將已貼附於晶圓11之膠帶43藉由朝向半徑方向外側拉伸來擴張時,會對晶圓11賦與外力。其結果,將晶圓11沿著分割預定線17斷開,而分割成複數個晶片。
膠帶43的擴張,可由作業人員以手動方式進行,亦可藉由專用的擴張裝置來實施。圖10(A)是顯示擴張裝置40的局部剖面正面圖。
擴張裝置40具有圓筒狀的圓筒42。在圓筒42的上端部,沿著圓筒42的圓周方向設置有複數個滾輪44。又,在圓筒42的外側配置有複數個支撐構件46。在支撐構件46的下端部分別連結有使支撐構件46沿著鉛直方向移動(升降)之氣缸(未圖示)。
在複數個支撐構件46的上端部固定有環狀的工作台48。在工作台48的中央部設置有在厚度方向上貫通工作台48之圓形的開口。再者,工作台48的開口的直徑比圓筒42的直徑更大,且圓筒42的上端部會形成為可插入工作台48的開口。並且,在工作台48的外周部配置有將支撐有晶圓11之框架45把持並固定之複數個夾具50。
在分割晶圓11時,首先是藉由氣缸(未圖示)使支撐構件46移動,而將滾輪44的上端與工作台48的上表面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然後,將框架45配置在工作台48上,且藉由複數個夾具50來固定框架45。此時,晶圓11是配置成和圓筒42的內側之區域重疊。
其次,藉由氣缸(未圖示)使支撐構件46下降,而將工作台48向下拉。藉此,膠帶43會在已受到滾輪44支撐的狀態下,朝向半徑方向外側被拉伸。其結果,可將膠帶43放射狀地擴張。
圖10(B)是顯示將膠帶43擴張之擴張裝置40的局部剖面正面圖。當將膠帶43擴張時,會對貼附有膠帶43的晶圓11賦與外力。其結果,基板13會以裂隙39為起點而被斷開。又,在晶圓11的器件區域21(參照圖8(B)等)中,是在積層體15形成有雷射加工溝29b。並且,當對晶圓11賦與外力時,雷射加工溝29b會作為分割起點而發揮功能,且積層體15會沿著雷射加工溝29b而被斷開。
當將基板13與積層體15各自沿著分割預定線17斷開後,晶圓11會分割成各自具備器件19(參照圖1(A)等)之複數個晶片47。然後,可將晶片47從膠帶43剝離來拾取,並組裝到例如預定的組裝基板。再者,因為當將膠帶43擴張時,會在晶片47彼此之間形成間隙,所以晶片47的拾取會變容易。
如以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晶圓11的分割前,會藉由雷射光束12的照射而沿著分割預定線17形成雷射加工溝29。並且,將雷射光束12的照射條件設定成:在外周剩餘區域23中比器件區域21更易於產生積層體15的熔融。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在晶圓11的器件區域21形成深度未到達基板13之雷射加工溝29b。藉此,既避免在基板13殘留加工痕跡而使晶片47的抗折強度降低之情形,並且可以形成作為積層體15的分割起點而發揮功能之雷射加工溝29b。又,可在晶圓11的外周剩餘區域23形成有比形成於器件區域21之雷射加工溝29b更深之雷射加工溝29a。藉此,變得較易於從基板13的背面13b側觀察外周剩餘區域23的雷射加工溝29a,而變得容易進行依據雷射加工溝29a的位置之晶圓11與雷射光束16的對位(校準)。其結果,變得可既抑制晶片47的強度的降低並且可適當地調節雷射光束16的照射位置。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之構造、方法等,只要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目的之範圍內,均可適當變更而實施。
2:雷射加工裝置 4,22:工作夾台(保持工作台) 4a,22a:保持面 6,50:夾具 8:雷射照射單元 10:照射頭 11:晶圓 11a,13a:正面(第1面) 11b,13b:背面(第2面) 12:雷射光束(第1雷射光束) 13:基板 14:拍攝單元 15:積層體 16:雷射光束(第2雷射光束) 17:分割預定線(切割道) 19:器件 20:磨削裝置 21:器件區域 23:外周剩餘區域 24:磨削單元 25,31,43:膠帶 26:主軸 27,33,45:框架 27a:開口 28:安裝座 29,29a,29b:雷射加工溝 30:磨削輪 32:基台 34:磨削磨石 35:改質層(變質層) 37:改質區域(變質區域) 39:裂隙(龜裂) 40:擴張裝置 41:保護片材 42:圓筒 44:滾輪 46:支撐構件 47:晶片 48:工作台 X,Y,Z:方向
圖1(A)是顯示晶圓的立體圖,圖1(B)是顯示晶圓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2是顯示被環狀的框架所支撐之晶圓的立體圖。 圖3是顯示雷射加工裝置的局部剖面正面圖。 圖4(A)是顯示對外周剩餘區域的一端部照射雷射光束時之晶圓的一部分的剖面圖,圖4(B)是顯示對器件區域照射雷射光束時之晶圓的一部分的剖面圖,圖4(C)是顯示對外周剩餘區域的另一端部照射雷射光束時之晶圓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5(A)是顯示晶圓之外周剩餘區域的一部分的剖面圖,圖5(B)是顯示晶圓的器件區域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6(A)是顯示對位步驟中的雷射加工裝置的局部剖面正面圖,圖6(B)是顯示被拍攝單元拍攝之晶圓的剖面圖。 圖7是顯示改質層形成步驟中的雷射加工裝置的局部剖面正面圖。 圖8(A)是顯示形成有改質層之晶圓的外周剩餘區域的一部分的剖面圖,圖8(B)是顯示形成有改質層之晶圓的器件區域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9是顯示磨削裝置的立體圖。 圖10(A)是顯示擴張裝置的局部剖面正面圖,圖10(B)是顯示將膠帶擴張之擴張裝置的局部剖面正面圖。
11:晶圓
11a,13a:正面(第1面)
11b,13b:背面(第2面)
13:基板
15:積層體
17:分割預定線(切割道)
19:器件
21:器件區域
23:外周剩餘區域

Claims (17)

  1. 一種晶圓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包含以下步驟: 準備步驟,準備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且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及 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從該晶圓的該積層體側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對該積層體具有吸收性之波長的第1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雷射加工溝, 該第1雷射光束的照射條件是設定成:在該外周剩餘區域比該器件區域更易於產生該積層體的熔融。
  2. 如請求項1之晶圓之製造方法,其中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能量密度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能量密度更大。
  3. 如請求項1或2之晶圓之製造方法,其中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峰值功率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峰值功率更大。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晶圓之製造方法,其中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重疊率,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重疊率更大。
  5. 一種晶圓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包含以下步驟: 準備步驟,準備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且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的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及 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從該晶圓的該積層體側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對該積層體具有吸收性之波長的第1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雷射加工溝, 形成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雷射加工溝比形成於該器件區域之該雷射加工溝更深。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晶圓之製造方法,其中在該器件區域形成深度未到達該基板之該雷射加工溝,且在該外周剩餘區域形成深度到達該基板之該雷射加工溝。
  7. 一種晶片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包含以下步驟: 準備步驟,準備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且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 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從該晶圓的該積層體側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對該積層體具有吸收性之波長的第1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雷射加工溝; 改質層形成步驟,在實施該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之後,從該基板的背面側將對該基板具有穿透性之波長的第2雷射光束的聚光位置定位在該基板的內部來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該第2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改質層;及 分割步驟,在實施該改質層形成步驟之後,對該晶圓賦與外力而沿著該分割預定線分割該晶圓, 該第1雷射光束的照射條件是設定成:在該外周剩餘區域比該器件區域更易於產生該積層體的熔融。
  8. 如請求項7之晶片之製造方法,其中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能量密度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能量密度更大。
  9. 如請求項7或8之晶片之製造方法,其中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峰值功率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峰值功率更大。
  10. 如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之晶片之製造方法,其中照射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重疊率比照射於該器件區域之該第1雷射光束的重疊率更大。
  11. 一種晶片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包含以下步驟: 準備步驟,準備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且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 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從該晶圓的該積層體側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對該積層體具有吸收性之波長的第1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雷射加工溝; 改質層形成步驟,在實施該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後,從該基板的背面側將對該基板具有穿透性之波長的第2雷射光束的聚光位置定位在該基板的內部來沿著該分割預定線照射該第2雷射光束,而形成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改質層;及 分割步驟,在實施該改質層形成步驟後,對該晶圓賦與外力而沿著該分割預定線分割該晶圓, 形成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雷射加工溝比形成於該器件區域之該雷射加工溝更深。
  12. 如請求項7至11中任一項之晶片之製造方法,其中在該器件區域形成深度未到達該基板之該雷射加工溝,且在該外周剩餘區域形成深度到達該基板之該雷射加工溝。
  13. 如請求項7至12中任一項之晶片之製造方法,其更包含對位步驟,前述對位步驟是在實施該雷射加工溝形成步驟之後,且在實施該改質層形成步驟之前,從該基板的背面側觀察已形成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雷射加工溝,並將該晶圓與該第2雷射光束的位置關係調節成該第2雷射光束會照射於和該雷射加工溝重疊之區域。
  14. 一種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且具備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格子狀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前述晶圓的特徵在於: 在該積層體設置有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溝, 設置在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溝比設置在該器件區域之該溝更深。
  15. 如請求項14之晶圓,其中在該器件區域設置有深度未到達該基板之該溝,且在該外周剩餘區域設置有深度到達該基板之該溝。
  16. 一種雷射光束之對位方法,其特徵在於: 包含以下步驟: 開槽晶圓準備步驟,準備晶圓,前述晶圓包含基板與設置在該基板的正面側之積層體,並具備基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之外周剩餘區域,前述器件區域是在被配置排列成互相交叉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所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設置有複數個器件之區域,且前述晶圓在該積層體設置有沿著該分割預定線之溝;及 對位步驟,從該基板的背面側觀察已形成於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溝,並將該晶圓與該雷射光束的位置關係調節成雷射光束會照射在和該溝重疊之區域, 已設置在該外周剩餘區域之該溝會比已設置在該器件區域之該溝更深。
  17. 如請求項16之雷射光束之對位方法,其中在該器件區域設置有深度未到達該基板之該溝,且在該外周剩餘區域設置有深度到達該基板之該溝。
TW111107943A 2021-03-09 2022-03-04 晶圓之製造方法、晶片之製造方法、晶圓及雷射光束之對位方法 TW2023014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7482A JP2022137807A (ja) 2021-03-09 2021-03-09 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チップの製造方法、ウェーハ及びレーザービームの位置合わせ方法
JP2021-037482 2021-03-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1445A true TW202301445A (zh) 2023-01-01

Family

ID=83005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7943A TW202301445A (zh) 2021-03-09 2022-03-04 晶圓之製造方法、晶片之製造方法、晶圓及雷射光束之對位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88722A1 (zh)
JP (1) JP2022137807A (zh)
KR (1) KR20220126635A (zh)
CN (1) CN115106658A (zh)
DE (1) DE102022202126A1 (zh)
TW (1) TW20230144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73475A (ja) 2005-12-21 2007-07-05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ウエーハの分割方法
JP5992731B2 (ja) 2012-06-07 2016-09-14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88722A1 (en) 2022-09-15
CN115106658A (zh) 2022-09-27
KR20220126635A (ko) 2022-09-16
DE102022202126A1 (de) 2022-09-15
JP2022137807A (ja) 2022-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0809B (zh) 晶圓之加工方法
TWI462163B (zh) Wafer processing method
JP5307384B2 (ja) ウエーハの分割方法
JP2008283025A (ja) ウエーハの分割方法
US7915142B2 (en) Wafer processing method
US20150357224A1 (en) Wafer processing method
JP2011187479A (ja)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6815692B2 (ja)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JP2008294191A (ja) ウエーハの分割方法
JP2015153770A (ja)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および加工装置
TW201419392A (zh) 晶圓之加工方法
TW201401360A (zh) 晶圓之加工方法
TW201820437A (zh) 晶圓的加工方法
TW201712748A (zh) 晶圓的加工方法
TW201707127A (zh) 單晶基板之加工方法
JP2014135348A (ja)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TW201707069A (zh) 單晶基板之加工方法
JP7154860B2 (ja)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5943727B2 (ja) 接着フィルムの破断方法
JP2011151070A (ja)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2008227276A (ja) ウエーハの分割方法
TW201935549A (zh) 晶圓之加工方法
TW202301445A (zh) 晶圓之製造方法、晶片之製造方法、晶圓及雷射光束之對位方法
JP2005222986A (ja) ウエーハの分割方法
KR102727198B1 (ko) 웨이퍼의 가공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