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1749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1749A
TW202241749A TW111111604A TW111111604A TW202241749A TW 202241749 A TW202241749 A TW 202241749A TW 111111604 A TW111111604 A TW 111111604A TW 111111604 A TW111111604 A TW 111111604A TW 202241749 A TW202241749 A TW 20224174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mentioned
vehicle
fender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1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1959B (zh
Inventor
寺尾悠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1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1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19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195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確保擋風板之較大之可動範圍,並且使擋板調整機構之佈局之自由度提高。 右車體軌道及左車體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以右車體軌道之上端與左車體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和右車體軌道之下端與左車體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不同的方式傾斜配置。右擋板軌道及左擋板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以右擋板軌道之上端與左擋板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和右擋板軌道之下端與左擋板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不同的方式傾斜配置。右擋板軌道及左擋板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朝與右車體軌道及左車體軌道相反之方向傾斜配置。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跨坐型車輛中有時具備擋風板與擋板調整機構。擋板調整機構能夠變更擋風板之高度位置。例如,專利文獻1之車輛中,擋板調整機構包含左右軌道、及左右滑塊。左右軌道安裝於車體框架。左右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地配置。左滑塊能夠於左軌道上滑動。右滑塊能夠於右軌道上滑動。擋風板安裝於左右滑塊。藉由使左右滑塊沿左右軌道移動而變更擋風板之高度位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06323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上述跨坐型車輛中,擋風板之可動範圍係由軌道之長度界定。因此,若擴大擋風板之可動範圍,則軌道變長。該情形時,軌道易與軌道周圍之零件產生干涉,從而佈局之自由度變低。本發明之目的在於,確保擋風板之較大之可動範圍,並且使擋板調整機構之佈局之自由度提高。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形態之跨坐型車輛具備:車體、擋板調整機構、及擋風板。擋板調整機構安裝於車體。擋風板經由擋板調整機構而安裝於車體。擋板調整機構能夠變更擋風板之高度位置。擋板調整機構包含右車體軌道、左車體軌道、右擋板軌道、左擋板軌道、右滑塊、及左滑塊。
右車體軌道安裝於車體。左車體軌道安裝於車體。右擋板軌道安裝於擋風板。左擋板軌道安裝於擋風板。右滑塊配置於右車體軌道與右擋板軌道之間。右滑塊能夠於右車體軌道及右擋板軌道上滑動。左滑塊配置於左車體軌道與左擋板軌道之間。左滑塊能夠於左車體軌道及左擋板軌道上滑動。
右車體軌道及左車體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以右車體軌道之上端與左車體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和右車體軌道之下端與左車體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不同的方式傾斜配置。右擋板軌道及左擋板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以右擋板軌道之上端與左擋板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和右擋板軌道之下端與左擋板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不同的方式傾斜配置。右擋板軌道及左擋板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朝與右車體軌道及左車體軌道相反之方向傾斜配置。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中,右滑塊沿右車體軌道移動,且左滑塊沿左車體軌道移動,藉此擋風板與左右擋板軌道移動。又,右滑塊沿右擋板軌道移動,且左滑塊沿左擋板軌道移動,藉此擋風板移動。因此,藉由將用於使擋風板移動之軌道之長度分為車體軌道與擋板軌道,可縮短車體軌道之長度。藉此,確保擋風板之較大之可動範圍,並且使車體軌道之佈局之自由度提高。
右車體軌道及左車體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亦可以右車體軌道之上端與左車體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大於右車體軌道之下端與左車體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右擋板軌道及左擋板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亦可以右擋板軌道之上端與左擋板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小於右擋板軌道之下端與左擋板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該情形時,使擋風板朝上方移動時,左右滑塊之間隔擴大。藉此,擋板調整機構對擋風板之支持剛性提高。
右車體軌道及左車體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亦可以右車體軌道之上端與左車體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小於右車體軌道之下端與左車體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右擋板軌道及左擋板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亦可以右擋板軌道之上端與左擋板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大於右擋板軌道之下端與左擋板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該情形時,左右車體軌道之上端配置得較為緊湊。
右擋板軌道及左擋板軌道亦可配置於與右車體軌道及左車體軌道相同之平面上。該情形時,擋板調整機構得以小型化。
右擋板軌道亦可與右車體軌道重疊配置。左擋板軌道亦可與左車體軌道重疊配置。該情形時,擋板調整機構得以小型化。
右擋板軌道亦可於右滑塊內,與右車體軌道交叉。左擋板軌道亦可於左滑塊內,與左車體軌道交叉。該情形時,擋板調整機構得以小型化。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右擾流板與左擾流板。右擾流板亦可安裝於右滑塊。左擾流板亦可安裝於左滑塊。該情形時,可不使用另外之動力,使左右擾流板與左右滑塊連動而移動。
擋板調整機構亦能夠將擋風板之高度位置於低位置與高位置之間變更。於擋風板為低位置時,右滑塊亦可位於右車體軌道之下端,且位於右擋板軌道之上端。於擋風板為低位置時,左滑塊亦可位於左車體軌道之下端,且位於左擋板軌道之上端。該情形時,於擋風板為低位置時,左右車體軌道與左右擋板軌道配置得較為緊湊。
於擋風板為高位置時,右滑塊亦可位於右車體軌道之上端,且位於右擋板軌道之下端。於擋風板為高位置時,左滑塊亦可位於左車體軌道之上端,且位於左擋板軌道之下端。該情形時,擋風板以左右車體軌道與左右擋板軌道於擋風板之可動方向上之長度合併後之距離朝上方移動。藉此,與相同長度之平行軌道相比,可使擋風板較大地移動。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於跨坐型車輛中,可確保擋風板之較大之可動範圍,並且提高擋板調整機構之佈局之自由度。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進行說明。圖1係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車體2與擋風板3。車體2包含車體框架4、轉向裝置5、燃料箱6、座部7、動力單元8、前輪9、及後輪10。
車體框架4包含頭管11與主框架12。主框架12連接於頭管11。主框架12自頭管11朝後方延伸。再者,本實施方式中,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係指自乘坐於座部7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
轉向裝置5能夠旋轉地支持於頭管11。轉向裝置5支持前輪9使之能夠旋轉。轉向裝置5包含轉向軸14、把手構件15、及前叉16。轉向軸14插入至頭管11。把手構件15配置於相較頭管11更靠上方。把手構件15沿左右方向延伸。於把手構件15之前方,配置有儀錶單元17。儀錶單元17例如包含速度計。前叉16連接於轉向軸14。前叉16支持前輪9使之能夠旋轉。
燃料箱6配置於頭管11之後方。燃料箱6支持於主框架12。座部7配置於燃料箱6之後方。動力單元8配置於燃料箱6之下方。動力單元8支持於主框架12。動力單元8例如包含內燃引擎。後輪10經由擺臂13支持於主框架12。後輪10能夠旋轉地支持於擺臂13。擺臂13能夠擺動地支持於主框架12。
跨坐型車輛1包含前外殼18。前外殼18配置於頭管11之前方。於前外殼18,配置有頭燈或位置燈等照明器19。於前外殼18之上方,配置有擋風板3。擋風板3為樹脂等透明材料製。
圖2及圖3係跨坐型車輛1之一部分之前視圖。如圖2及圖3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擋板調整機構20。擋板調整機構20安裝於車體2。擋風板3經由擋板調整機構20而安裝於車體2。擋板調整機構20與擋風板3配置於儀錶單元17之前方。擋板調整機構20配置於儀錶單元17與擋風板3之間。
擋板調整機構20能夠使擋風板3之高度位置於低位置與高位置之間變更。圖2表示低位置處之擋風板3。圖3表示高位置處之擋風板3。圖4及圖5係擋板調整機構20之立體圖。圖4表示擋風板3於低位置處之擋板調整機構20。圖5表示擋風板3於高位置處之擋板調整機構20。
擋板調整機構20包含車體撐桿21、擋板撐桿22、右滑塊23、及左滑塊24。車體撐桿21安裝於車體。車體撐桿21安裝於儀錶單元17之前表面25。車體撐桿21包含連結部26、右車體軌道27、及左車體軌道28。連結部26配置於右車體軌道27與左車體軌道28之間。連結部26將右車體軌道27與左車體軌道28連結。
右車體軌道27及左車體軌道28相對於車輛上下方向及車寬方向傾斜配置。右車體軌道27及左車體軌道28左右對稱地配置。右車體軌道27及左車體軌道28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以右車體軌道27之上端271與左車體軌道28之上端281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大於右車體軌道27之下端272與左車體軌道28之下端282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
右車體軌道27於正面觀察車輛時朝上方且右方傾斜延伸。左車體軌道28於正面觀察車輛時朝上方且左方延伸。右車體軌道27及左車體軌道28於正面觀察車輛時配置成V字狀。
擋板撐桿22安裝於擋風板3。擋板撐桿22包含右擋板軌道31、左擋板軌道32、及撐桿本體33。右擋板軌道31與左擋板軌道32相對於車輛上下方向及車寬方向傾斜配置。右擋板軌道31與左擋板軌道32左右對稱地配置。右擋板軌道31及左擋板軌道32於正面觀察車輛時朝與右車體軌道27及左車體軌道28相反之方向傾斜配置。
詳細而言,於正面觀察車輛時,右擋板軌道31及左擋板軌道32以右擋板軌道31之上端311與左擋板軌道32之上端321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小於右擋板軌道31之下端312與左擋板軌道32之下端322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
右擋板軌道31於正面觀察車輛時,朝上方且左方傾斜延伸。左擋板軌道32於正面觀察車輛時,朝上方且右方傾斜延伸。右擋板軌道31及左擋板軌道32於正面觀察車輛時配置成倒V字狀。右擋板軌道31及左擋板軌道32配置於與右車體軌道27及左車體軌道28相同之平面上。
撐桿本體33連接於右擋板軌道31及左擋板軌道32。再者,圖4中,撐桿本體33以二點鏈線表示,且透過撐桿本體33示出了配置於撐桿本體33之下方之構造。撐桿本體33包含複數個安裝部34~37。撐桿本體33於複數個安裝部34~37安裝於擋風板3。複數個安裝部34~37例如藉由螺栓等固定構件而安裝於擋風板3。
於撐桿本體33上連接有驅動機構40。驅動機構40使擋板撐桿22相對於車體撐桿21上下移動。驅動機構40例如為滾珠螺桿,其包含螺桿41與螺帽42。螺帽42連接於撐桿本體33。螺桿41螺合於螺帽42。螺桿41藉由電動馬達等致動器旋轉驅動,由此風擋撐桿相對於車體撐桿21上下移動。
右滑塊23配置於右車體軌道27與右擋板軌道31之間。右滑塊23能夠於右車體軌道27及右擋板軌道31上滑動。圖6係右滑塊23之放大圖。如圖6所示,右滑塊23包含第1右槽43。第1右槽43朝與右擋板軌道31相同之方向延伸。右擋板軌道31卡止於第1右槽43。
圖7係右滑塊23之放大剖視圖。如圖7所示,右滑塊23包含第2右槽44。第2右槽44朝與右車體軌道27相同之方向延伸。右車體軌道27卡止於第2右槽44。右擋板軌道31於右滑塊23內,與右車體軌道27交叉,且與右車體軌道27重疊配置。
左滑塊24與右滑塊23左右對稱地配置。左滑塊24配置於左車體軌道28與左擋板軌道32之間。左滑塊24能夠於左車體軌道28及左擋板軌道32上滑動。左滑塊24具有與右滑塊23相同之構造。
如圖4所示,左滑塊24包含第1左槽45。第1左槽45朝與左擋板軌道32相同之方向延伸。左擋板軌道32卡止於第1左槽45。左滑塊24包含第2左槽46。第2左槽46朝與左車體軌道28相同之方向延伸。左車體軌道28卡止於第2左槽46。左擋板軌道32於左滑塊24內,與左車體軌道28交叉,且與左車體軌道28重疊配置。
圖8A至圖8C係表示擋風板3移動時之擋板調整機構20之動作之圖。圖8A表示擋風板3於低位置時之擋板調整機構20。圖8B表示擋風板3於低位置與高位置之間時之擋板調整機構20。圖8C表示擋風板3於高位置時之擋板調整機構20。
如圖8A所示,於擋風板3在低位置時,右滑塊23位於右車體軌道27之下端272,且位於右擋板軌道31之上端311。又,於擋風板3在低位置時,左滑塊24位於左車體軌道28之下端282,且位於左擋板軌道32之上端321。
擋風板3自低位置朝高位置移動時,如圖8B所示,擋板撐桿22與擋風板3一起向上方移動。此時,右滑塊23沿著右車體軌道27朝上方且右方移動,並且沿著右擋板軌道31滑動。又,左滑塊24沿著左車體軌道28朝上方且左方移動,並且沿著左擋板軌道32滑動。即,左右之滑塊23、24朝上方且車寬方向之外側移動。
如圖8C所示,擋風板3到達高位置後,右滑塊23到達右車體軌道27之上端271,且到達右擋板軌道31之下端312。又,左滑塊24到達左車體軌道28之上端281,且到達左擋板軌道32之下端322。
於擋風板3自高位置朝低位置移動時,擋板撐桿22、車體撐桿22、及左右之滑塊23、24朝與上述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即,右滑塊23沿著右車體軌道27朝下方且左方移動,並且沿著右擋板軌道31滑動。又,左滑塊24沿著左車體軌道28朝下方且右方移動,並且沿著左擋板軌道32滑動。即,左右之滑塊23、24朝下方且車寬方向之內側移動。
以上說明之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右滑塊23沿著右車體軌道27移動,且左滑塊24沿著左車體軌道28移動,由此擋風板3與左右擋板軌道31、32移動。又,右滑塊23沿著右擋板軌道31移動,且左滑塊24沿著左擋板軌道32移動,由此擋風板3移動。因此,藉由將用於使擋風板3移動之軌道之長度分為車體軌道27、28與擋板軌道31、32,可縮短車體軌道27、28之長度。藉此,確保擋風板3之較大之可動範圍,並且車體軌道27、28之佈局之自由度提高。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能夠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上述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係所謂街頭摩托車(street motorcycle)。然而,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並不限於街頭摩托車,亦可為越野摩托車。或者,跨坐型車輛亦可為速克達、彎樑、或輕型機踏車。
跨坐型車輛之構成亦可進行變更而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者。例如,車體框架2之形狀亦可進行變更而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者。動力單元8並不限於內燃引擎,亦可包含電動馬達。前輪9之數量並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後輪10之數量並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
擋板調整機構20之構造亦可進行變更而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者。例如,亦可省略車體撐桿21之連結部26。驅動機構40之構造亦可進行變更而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者。亦可省略驅動機構40。即,擋風板3亦可以手動之方式移動。
圖9及圖10係第1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前視圖。圖9表示擋風板3於低位置時之擋板調整機構20。圖10表示擋風板3於高位置時之擋板調整機構20。如圖9及圖10所示,跨坐型車輛亦可具備右擾流板51與左擾流板52。右擾流板51安裝於右滑塊23。左擾流板52安裝於左滑塊24。右擾流板51與左擾流板52為樹脂等透明材料製。然而,右擾流板51與左擾流板52亦可為不透明材料製。
於擋風板3在高位置時,右擾流板51與左擾流板52配置於圖9所示之收納位置。右擾流板51與左擾流板52於收納位置,收納於擋風板3之後方。於擋風板3在高位置時,右擾流板51與左擾流板52配置於圖10所示之展開位置。右擾流板51與左擾流板52於展開位置,自擋風板3朝車寬方向突出而配置。右擾流板51與左擾流板52於展開位置相較收納位置沿車寬方向擴展而配置。第1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其他構成與上述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相同。
第1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中,藉由擋風板3自低位置朝高位置移動,而左右之滑塊23、24分別朝車寬方向之外側移動。藉此,左右之擾流板51、52與滑塊23、24一起朝車寬方向之外側移動,以此自收納位置移動至展開位置。又,藉由擋風板3自高位置朝低位置移動,而左右之滑塊23、24分別朝車寬方向之內側移動。藉此,左右之擾流板51、52與滑塊23、24一起朝車寬方向之內側移動,以此自展開位置移動至收納位置。如上,第1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中,可不使用另外之動力,而使左右之擾流板51、52與左右之滑塊23、24連動而移動。
圖11係第2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立體圖。如圖11所示,右擋板軌道31及左擋板軌道32亦可不配置於與右車體軌道27及左車體軌道28相同之平面上。第2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中,右擋板軌道31及左擋板軌道32配置於相較右車體軌道27及左車體軌道28更靠上方。
圖11中,將擋風板3於低位置時之擋板撐桿22'以二點鏈線表示。又,將擋風板3於高位置時之擋板撐桿22以實線表示。如圖11所示,第2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中,右滑塊23自右車體軌道27朝右擋板軌道31向上方延伸。左滑塊24自左車體軌道28朝左擋板軌道32向上方延伸。第2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其他構成與上述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相同。
右擋板軌道31及左擋板軌道32之傾斜方向亦可進行變更而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者。右車體軌道27及左車體軌道28之傾斜方向亦可進行變更而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者。例如,圖12A至圖12C係表示第3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擋板調整機構20之圖。
如圖12A所示,右車體軌道27及右車體軌道27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亦可以右車體軌道27之上端271與左車體軌道28之上端281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小於右車體軌道27之下端272與左車體軌道28之下端282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即,右車體軌道27及右車體軌道27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亦可配置成倒V字狀。
右擋板軌道31及左擋板軌道32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亦可以右擋板軌道31之上端311與左擋板軌道32之上端321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大於右擋板軌道31之下端312與左擋板軌道32之下端322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即,右擋板軌道31及左擋板軌道32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亦可配置成V字狀。
第3變化例中,如圖12A所示,於擋風板3在低位置時,右滑塊23位於右車體軌道27之下端272,且位於右擋板軌道31之上端311。又,於擋風板3在低位置時,左滑塊24位於左車體軌道28之下端282,且位於左擋板軌道32之上端321。 擋風板3自低位置朝高位置移動時,如圖12B所示,右滑塊23沿著右車體軌道27朝上方且左方移動,並且沿著右擋板軌道31滑動。又,左滑塊24沿著左車體軌道28朝上方且右方移動,並且沿著左擋板軌道32滑動。
如圖12C所示,擋風板3到達高位置後,右滑塊23到達右車體軌道27之上端271,且到達右擋板軌道31之下端312。又,左滑塊24到達左車體軌道28之上端281,且到達左擋板軌道32之下端322。
上述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中,亦與上述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同樣地確保擋風板3之較大之可動範圍,並且車體軌道27、28之佈局之自由度提高。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跨坐型車輛中,可確保擋風板之較大之可動範圍,並且可提高擋板調整機構之佈局之自由度。
2:車體 3:擋風板 17:儀錶單元 20:擋板調整機構 21:車體撐桿 22:擋板撐桿 22':擋板撐桿 23:右滑塊 24:左滑塊 25:前表面 26:連結部 27:右車體軌道 28:左車體軌道 31:右擋板軌道 32:左擋板軌道 33:撐桿本體 34:安裝部 35:安裝部 36:安裝部 37:安裝部 40:驅動機構 41:螺桿 42:螺帽 43:第1右槽 44:第2右槽 45:第1左槽 46:第2左槽 51:右擾流板 52:左擾流板 271:右車體軌道27之上端 272:右車體軌道27之下端 281:左車體軌道28之上端 282:左車體軌道28之下端 311:右擋板軌道31之上端 312:右擋板軌道31之下端 321:左擋板軌道32之上端 322:左擋板軌道32之下端
圖1係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前視圖。 圖3係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前視圖。 圖4係擋板調整機構之立體圖。 圖5係擋板調整機構之立體圖。 圖6係右滑塊之放大圖。 圖7係右滑塊之放大剖視圖。 圖8A係表示擋風板移動時之擋板調整機構之動作之圖。 圖8B係表示擋風板移動時之擋板調整機構之動作之圖。 圖8C係表示擋風板移動時之擋板調整機構之動作之圖。 圖9係第1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前視圖。 圖10係第1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前視圖。 圖11係第2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立體圖。 圖12A係表示第3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擋板調整機構之圖。 圖12B係表示第3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擋板調整機構之圖。 圖12C係表示第3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擋板調整機構之圖。
20:擋板調整機構
21:車體撐桿
22:車體撐桿
23:右滑塊
24:左滑塊
26:連結部
27:右車體軌道
28:左車體軌道
31:右擋板軌道
32:左擋板軌道
33:撐桿本體
34:安裝部
35:安裝部
36:安裝部
37:安裝部
40:驅動機構
41:螺桿
42:螺帽
43:第1右槽
44:第2右槽
45:第1左槽
46:第2左槽
271:右車體軌道27之上端
272:右車體軌道27之下端
281:左車體軌道28之上端
282:左車體軌道28之下端
311:右擋板軌道31之上端
312:右擋板軌道31之下端
321:左擋板軌道32之上端
322:左擋板軌道32之下端

Claims (10)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車體; 擋板調整機構,其安裝於上述車體;及 擋風板,其經由上述擋板調整機構而安裝於上述車體;且 上述擋板調整機構能夠變更上述擋風板之高度位置, 上述擋板調整機構包含: 右車體軌道,其安裝於上述車體; 左車體軌道,其安裝於上述車體; 右擋板軌道,其安裝於上述擋風板; 左擋板軌道,其安裝於上述擋風板; 右滑塊,其配置於上述右車體軌道與上述右擋板軌道之間,能夠於上述右車體軌道及上述右擋板軌道上滑動;及 左滑塊,其配置於上述左車體軌道與上述左擋板軌道之間,能夠於上述左車體軌道及上述左擋板軌道上滑動;且 上述右車體軌道及上述左車體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以上述右車體軌道之上端與上述左車體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和上述右車體軌道之下端與上述左車體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不同的方式傾斜配置, 上述右擋板軌道及上述左擋板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以上述右擋板軌道之上端與上述左擋板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和上述右擋板軌道之下端與上述左擋板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不同的方式傾斜配置, 上述右擋板軌道及上述左擋板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朝與上述右車體軌道及上述左車體軌道相反之方向傾斜配置。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右車體軌道及上述左車體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以上述右車體軌道之上端與上述左車體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大於上述右車體軌道之下端與上述左車體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 上述右擋板軌道及上述左擋板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以上述右擋板軌道之上端與上述左擋板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小於上述右擋板軌道之下端與上述左擋板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右車體軌道及上述左車體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以上述右車體軌道之上端與上述左車體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小於上述右車體軌道之下端與上述左車體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 上述右擋板軌道及上述左擋板軌道於正面觀察車輛時,以上述右擋板軌道之上端與上述左擋板軌道之上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大於上述右擋板軌道之下端與上述左擋板軌道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的方式傾斜配置。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右擋板軌道及上述左擋板軌道配置於與上述右車體軌道及上述左車體軌道相同之平面上。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右擋板軌道與上述右車體軌道重疊配置, 上述左擋板軌道與上述左車體軌道重疊配置。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右擋板軌道於上述右滑塊內,與上述右車體軌道交叉, 上述左擋板軌道於上述左滑塊內,與上述左車體軌道交叉。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 右擾流板,其安裝於上述右滑塊;及 左擾流板,其安裝於上述左滑塊。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擋板調整機構能夠將上述擋風板之高度位置於低位置與高位置之間變更。
  9.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上述擋風板在上述低位置時,上述右滑塊位於上述右車體軌道之下端,且位於上述右擋板軌道之上端, 於上述擋風板在上述低位置時,上述左滑塊位於上述左車體軌道之下端,且位於上述左擋板軌道之上端。
  10.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上述擋風板在上述高位置時,上述右滑塊位於上述右車體軌道之上端,且位於上述右擋板軌道之下端, 於上述擋風板在上述高位置時,上述左滑塊位於上述左車體軌道之上端,且位於上述左擋板軌道之下端。
TW111111604A 2021-03-31 2022-03-28 跨坐型車輛 TWI8219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9302 2021-03-31
JP2021059302A JP2022155869A (ja) 2021-03-31 2021-03-31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1749A true TW202241749A (zh) 2022-11-01
TWI821959B TWI821959B (zh) 2023-11-11

Family

ID=80928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1604A TWI821959B (zh) 2021-03-31 2022-03-28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067217B1 (zh)
JP (1) JP2022155869A (zh)
TW (1) TWI82195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6991A (en) * 1924-04-11 1925-07-13 Lindsay Ash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wind screens for cycles, motor cycles and the like
US2237594A (en) * 1940-01-15 1941-04-08 Dunlap Frank Leeroy Foldable windshield for motorcycles
GB2218060A (en) * 1988-05-07 1989-11-08 Young Hong Tsen Collapsible and adjustable windshield for motorcycles
JP4306890B2 (ja) * 1999-08-31 2009-08-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CN2801605Y (zh) * 2005-05-18 2006-08-02 冯日 摩托车挡风装置
JP5063233B2 (ja) 2007-07-20 2012-10-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用いる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支持機構
TWM371101U (en) * 2009-05-19 2009-12-21 Teng-Qing Cai Liftable windshield of motorcycle
JP2014028591A (ja) * 2012-07-31 2014-02-13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922172B2 (ja) * 2014-03-19 2016-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5913412B2 (ja) * 2014-03-26 2016-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6357004B2 (ja) * 2014-04-18 2018-07-1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6277526B2 (ja) * 2015-03-30 2018-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走行風取り入れ構造
US20190061858A1 (en) * 2017-08-24 2019-02-28 Geoffrey Bruce Goodrick Windshield arrangement
US11400992B2 (en) * 2018-02-28 2022-08-02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creen device for saddled vehicle
CN210063232U (zh) * 2019-06-26 2020-02-14 福建兆翔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及其挡风玻璃调节装置
CN212556616U (zh) * 2020-06-12 2021-02-19 广东大冶摩托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上零件平移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67217A1 (en) 2022-10-05
EP4067217B1 (en) 2023-07-26
TWI821959B (zh) 2023-11-11
JP2022155869A (ja)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6410B2 (en) Vehicle headlight device
US20060056191A1 (en) Vehicle
WO2017221410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光学センサ支持構造
US10935201B2 (en) Lighting apparatus disposition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EP1752367A2 (en) Windscreen position adjusting means for motorcycle
US10408405B2 (en) Lighting apparatus arrangement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and saddle riding vehicle
TW201540584A (zh) 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
JP683911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7828103B2 (en) Vehicle
TWI422508B (zh) 機車
US20030221891A1 (en) Three-wheeled vehicle with a fender assembly and lighting system therefor
EP1642811B1 (en) Windscreen mounting structure in light vehicles
JP452525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ビューミラー支持構造
JP687307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火装置配置構造
TW202241749A (zh) 跨坐型車輛
JP6189617B2 (ja) ヘッドライトの支持構造
JP610398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方構造
JP6752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火装置配置構造
JP2015120497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7091126A (ja) 自動二輪車の可変式ウィンドスクリーン装置
CN107878622B (zh) 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
JP2947858B2 (ja) 自動二,三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JP7504017B2 (ja) 鞍乗型車両
US11628900B2 (en) Straddle vehicle
US11400991B2 (en) Veh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