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7935A - 衣物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7935A
TW202237935A TW111104453A TW111104453A TW202237935A TW 202237935 A TW202237935 A TW 202237935A TW 111104453 A TW111104453 A TW 111104453A TW 111104453 A TW111104453 A TW 111104453A TW 202237935 A TW202237935 A TW 20223793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rum
rear cover
shaft
cover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4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9087B (zh
Inventor
尹柱翰
李政桓
金想勳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100173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20114166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100242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20120317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7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7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90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908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D06F58/08Driv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D06F58/06Mountings for the rotating dru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包括配置以容納衣物的滾筒。滾筒包括圓柱形的滾筒體和界定滾筒後表面的後蓋。後蓋包括複數個後蓋加強肋,該些後蓋加強肋從後蓋的中心徑向延伸,並連接到後蓋的周邊。該衣物處理裝置配置以使熱的和乾的空氣循環通過滾筒的內部。

Description

衣物處理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衣物處理裝置,更具體地,涉及一種配置以加強滾筒的後表面的加強肋。
衣物處理裝置是指設計用於在家中或自助洗衣店中洗滌及烘乾衣物及/或去除衣物上的褶皺的裝置。例如,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包括:洗衣機,配置以洗滌衣物;烘乾機,配置以烘乾衣物;洗衣和烘乾兩用機,配置以執行洗滌和烘乾兩者;衣物管理機,配置以使衣物清爽;以及蒸熱機,配置以去除衣物上的褶皺。
烘乾機可以分為排氣式烘乾機和循環式烘乾機,其等均配置以執行烘乾程序,該烘乾程序包括使用加熱器產生熱氣並將衣物暴露於熱氣以去除衣物中的水分。例如,烘乾機可以配置以藉由向待處理物品供應熱氣來蒸發容納在滾筒(或槽)中待處理物品所含的水分,其中待處理物品諸如衣服、床上用品等。此處,烘乾機根據處理包含水分的濕熱氣的方法可以分為冷凝型和排氣型。
在一些情況下,烘乾機可以配置以執行烘乾程序,並省略用於向衣物供水或排水的結構。在某些情況下,烘乾機亦可以省略其中容納有水的槽。烘乾機的簡化內部結構可以藉由將熱氣直接供應給其中容納有衣物的滾筒來提高烘乾效率。
在一些情況下,烘乾機可以使用圍繞滾筒的皮帶將轉動力傳送給滾筒,以旋轉其中容納有衣物的滾筒。在某些情況下,皮帶可能無法精確控制滾筒的旋轉速度或改變滾筒的旋轉方向。在某些情況下,烘乾機可以藉由改變設置在烘乾機中的滾筒的旋轉速度和旋轉方向來減少烘乾時間並提高烘乾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烘乾機可以具有一種其中熱氣透過界定滾筒後表面的後支撐件來引入的結構。在此結構中,當滾筒的外周表面透過皮帶旋轉時,熱氣可以通過後支撐件的一部分,即月牙形開口來供應。在某些情況下,在滾筒旋轉期間,透過後支撐件供應的熱氣可能不會與滾筒一起旋轉。因此,熱氣與衣物接觸的時間段可能受到限制。
在一些情況下,直接耦接型(或直接驅動型)烘乾機可以包括直接連接到滾筒後側的馬達,以改變烘乾機滾筒的旋轉速度和旋轉方向。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省略習知安置在滾筒下方以向滾筒傳送動力的組件,從而可以擴大熱氣流通過的流動通道。
在某些情況下,當氣流強度因流動通道的擴大而增加時(例如,當風扇的容量增加時),位於滾筒中的衣物可能被向前推。在此情況下,滾筒中的衣物可能無法正常混合,從而降低烘乾效率。特別是,在提升件沿前後方向延伸的情況下,位於滾筒中的衣物可以沿滾筒的旋轉方向攪動,從而降低烘乾效率。
本發明描述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能夠在滾筒旋轉期間於旋轉的同時供應熱氣。
本發明描述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可以增加後蓋的剛性,從而抑制後蓋的變形。
本發明描述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可以有助於防止衣物黏附到滾筒的後表面,從而在供應熱氣時不被損壞。
本發明描述一種能夠在滾筒旋轉期間有效地攪動衣物的衣物處理裝置。
本發明描述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可以沿前後方向和沿滾筒的旋轉方向攪動位於滾筒中的衣物。
本發明描述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可以透過滾筒的旋轉攪動滾筒中之加熱的空氣。
本發明描述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可以有助於防止在滾筒中攪動的衣物卡在滾筒內。
根據本申請中所描述的主題的一個態樣,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滾筒,其配置以容納衣物並包括具有圓柱形形狀的滾筒體和界定滾筒後表面的後蓋;以及驅動單元,包括配置以使滾筒旋轉的滾筒軸。後蓋包括:後蓋中心部,其向滾筒的內側突出,並界定沿滾筒軸的軸向貫穿後蓋的後蓋通孔;後蓋周邊部,其界定後蓋的外周;複數個後蓋加強肋,其等沿滾筒軸的徑向將後蓋中心部連接到後蓋周邊部;以及後蓋凹部,設置在複數個後蓋加強肋之間,其中後蓋凹部沿軸向相對於複數個後蓋加強肋遠離滾筒凹陷,並且後蓋在後蓋凹部界定複數個空氣引入孔。
根據此態樣的實施例可以包括以下特徵中的一個或多個。例如,後蓋周邊部可以包括後蓋輪緣,其具有環形形狀並連接到複數個後蓋加強肋;以及後蓋側面,其從後蓋輪緣徑向向外延伸,其中後蓋側面從後蓋輪緣彎曲並耦接到滾筒體。在一些示例中,從後蓋凹部到後蓋輪緣沿軸向的距離可以等於從後蓋凹部到複數個後蓋加強肋沿軸向的距離。換言之,後蓋輪緣和複數個後蓋加強肋可以位於相同的軸向位置。在一些示例中,後蓋輪緣沿徑向的徑向寬度可以小於後蓋凹部沿徑向的徑向寬度。
在一些示例中,後蓋可以進一步包括複數個後蓋凹部,其等徑向設置在後蓋輪緣與後蓋中心部之間,並沿後蓋的圓周方向設置在複數個後蓋加強肋之間,其中後蓋凹部是複數個後蓋凹部中的一個。
在一些實施例中,從後蓋凹部到複數個後蓋加強肋沿軸向的距離可以小於或等於從後蓋凹部到具有後蓋通孔的後蓋中心部沿軸向的距離。換言之,後蓋中心部可以沿軸向相對於複數個後蓋加強肋朝滾筒內側突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後蓋中心部可以包括:中心平面,其界定後蓋通孔;以及中心側面,其從中心平面的周邊徑向向外延伸並圍繞中心平面的中心側面,其中複數個後蓋加強肋從中心側面沿徑向向外延伸。在一些示例中,中心側面可以包括曲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後蓋凹部到複數個後蓋加強肋沿軸向的距離可以小於或等於後蓋凹部到中心平面沿軸向的距離。在一些實施例中,複數個後蓋加強肋的邊界具有圓形,並連接到後蓋凹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包括提升件,設置在滾筒體的內周表面上並配置以基於滾筒的旋轉干擾衣物,其中提升件的縱向軸線貫穿後蓋,並設置在複數個後蓋加強肋中的兩個之間。在一些示例中,提升件沿軸向延伸並具有彎曲形狀。在一些示例中,提升件可以從滾筒體的內周表面朝滾筒體的旋轉中心突出,並且提升件的側面可以朝滾筒體的旋轉中心逐漸變細。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升件沿軸向延伸並具有階梯形狀,其中提升件具有複數個提升表面,包括:第一提升表面,其沿軸向延伸;第二提升表面,從第一提升表提升表面延伸且相對於第一提升表面傾斜;以及第三提升表面,從第二提升表面沿軸向延伸,從而沿滾筒體的圓周方向界定相對於第一提升表面的台階。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包括烘乾單元,配置以使空氣通過滾筒循環,其中烘乾單元配置以將空氣供應給滾筒,從而從衣物吸收水分。例如,烘乾單元可以包括:排氣通道,配置以接收從滾筒排出的空氣;熱交換單元,設置在排氣通道中,並配置以對空氣進行除濕接著加熱空氣;以及供應通道,配置以將空氣從排氣通道引向滾筒。
在一些實施例中,驅動單元可以進一步包括:馬達,包含配置以產生旋轉磁場的定子和配置以由旋轉磁場旋轉的轉子;轉子軸,設置在後蓋與馬達之間,轉子軸具有固定到轉子的一端並配置成由轉子旋轉;以及動力傳送單元,包含一個或多個齒輪,其配置以將轉子軸的轉動力傳送給滾筒軸。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包括:軸支架,其固定到後蓋並覆蓋後蓋通孔,其中軸支架耦接到滾筒軸並配置以將來自滾筒軸的轉動力傳送給滾筒;以及旋轉軸耦接構件,其將滾筒軸耦接到軸支架。軸支架可以界定軸耦接孔,使得滾筒軸可以插入軸耦接孔中並朝滾筒突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包括保護蓋,設置在滾筒中並覆蓋滾筒軸和軸支架。在一些實施例中,旋轉軸耦接構件可以具有圓柱形形狀並從軸支架的前表面朝滾筒突出,其中旋轉軸耦接構件在其內周表面界定內螺紋,並且滾筒軸的端部具有耦接到內螺紋的外螺紋。
在一些實施例中,空氣引入孔可以界定在滾筒向外方向凹陷的部分,並將熱氣供應給滾筒的後表面。後蓋加強肋可以增加後蓋的剛性,並可以比形成空氣引入孔的凹部更向前突出。換言之,本發明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在後蓋加強肋與凹部之間具有高度差。
在一些示例中,後蓋加強肋可以用作一種風扇的翼,用於旋轉通過空氣引入孔引入的空氣。換言之,後蓋加強肋不僅能夠增加後蓋的剛性,而且還能夠在滾筒旋轉期間使引入滾筒的空氣沿圓周方向旋轉。
由後蓋加強肋(或橋)旋轉的空氣可以長時間與旋轉的衣物接觸,從而提高衣物處理裝置的烘乾性能。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包括:空氣引入孔,形成為穿過後蓋;烘乾單元,配置以從滾筒的外部朝空氣引入孔供應加熱的空氣;驅動單元,配置以在主要旋轉方向上旋轉滾筒,該主要旋轉方向設定為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中的一個;以及提升件,設置在滾筒體的內周表面上以攪動衣物。
提升件可以包括從後蓋朝前蓋延伸並在主旋轉方向傾斜的部分。當滾筒沿主旋轉方向旋轉時,提升件可以將衣物引向後蓋。
驅動單元可以包括:馬達,固定到固定面板並產生轉動力;以及滾筒軸,其一端連接到馬達,而其另一端連接到後蓋,以傳送馬達的轉動力給滾筒。
滾筒體可以包括:防滑部,形成在其內周表面上以凸出或凹入,以防止衣物滑動;以及滑移誘導部,其界定為滾筒體的內周表面的一部分,其上未形成防滑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滑移誘導部可以包括:第一滑移誘導部,其不僅沿滾筒軸的縱向延伸,而且在滾筒體的後端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延伸;以及第二滑移誘導部,其從第一滑移誘導部沿滾筒軸的縱向延伸,並且提升件耦接到第二滑移誘導部。
防滑部可以包括:第一防滑部,其從滾筒體的內周表面凸出;以及第二防滑部,其從滾筒體的內周表面凹入,並且第二防滑部的尺寸小於第一防滑部的尺寸。
在一些實施例中,後蓋可以包括:驅動凹部,其向前突出並且滾筒軸耦接到驅動凹部;複數個後蓋肋,從驅動凹部徑向延伸;以及引入板,其設置在複數個後蓋肋之間,並穿過該引入板形成空氣引入孔。
在一些示例中,提升件可以沿滾筒軸的縱向設置在與引入板間隔開的位置。提升件可以沿滾筒軸的縱向設置在與空氣引入孔重疊的位置。驅動凹部可以是圓形的。引入板可以比複數個後蓋肋更向後突出。提升件可以從滾筒體的內周表面朝滾筒體的旋轉中心突出,並可以沿提升件突出的方向逐漸變細。
提升件可以包括:固定表面,其與滾筒體的內周表面接觸;突出表面,其朝滾筒體的旋轉中心與固定表面間隔開;以及延伸表面,其在固定表面與突出表面之間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提升件沿滾筒軸的縱向安置在滾筒體的長度中心之前的第一部分可以在滾筒軸的主旋轉方向上與提升件沿滾筒軸的縱向安置在滾筒體的長度中心之後的第二部分間隔開。
在一些示例中,突出表面可以包括:第一突出提升表面,其沿滾筒軸的縱向從滾筒體的後側延伸;第二突出提升表面,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的方向從第一突出提升表面傾斜地延伸;以及第三突出提升表面,其沿滾筒軸的縱向從第二突出提升表面延伸。固定表面可以沿滾筒軸的縱向延伸。第二突出提升表面可以沿滾筒軸的縱向安置在滾筒體的長度中心。
在一些示例中,突出表面可以包括:第一突出提升表面,其沿滾筒軸的縱向從滾筒體的後側延伸;第二突出提升表面,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的方向從第一突出提升表面延伸;第三突出提升表面,其沿滾筒軸的縱向從第二突出提升表面延伸;第四突出提升表面,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的方向從第三突出提升表面延伸;以及第五突出提升表面,其沿滾筒軸的縱向從第四突出提升表面延伸。
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表面可以包括:第一固定提升表面,其沿滾筒軸的縱向從滾筒體的後側延伸;第二固定提升表面,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的方向從第一固定提升表面延伸;第三固定提升表面,其沿滾筒軸的縱向從第二固定提升表面延伸;第四固定提升表面,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的方向從第三固定提升表面延伸;以及第五固定提升表面,其沿滾筒軸的縱向從第四固定提升表面延伸。在一些示例中,第三突出提升表面和第三固定提升表面可以沿滾筒軸的縱向安置在滾筒體的長度中心。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提升件可以以波浪方式延伸。突出表面可以包括第一突出衣物攪動表面,其延伸以在主旋轉方向上凸出;以及第二突出衣物攪動表面,其延伸以在與主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凸出。在一些示例中,固定表面可以包括第一固定衣物攪動表面,其延伸以在主旋轉方向上凸出;以及第二固定衣物攪動表面,其延伸以在與主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凸出。
將結合所附圖式描述本發明的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
圖1示出衣物處理裝置100的示例。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100可以包括:機殼1;以及滾筒2,其可旋轉地設置在機殼1中,並界定用於容納衣物(待洗滌或烘乾的物體)的空間。如圖2所示,機殼1可以在其中設置有乾燥單元3,配置以供應熱的和乾的空氣(具有高於環境溫度的溫度且乾燥度高於室內空氣的乾燥度的空氣),從而從衣物去除水分。
在一些示例中,參照圖1和圖2,機殼1可以包括:前面板11,界定衣物處理裝置100的前表面;以及基板17,界定衣物處理裝置100的底面。前面板11可以設置有與滾筒2連通的入口111。入口111可以配置為由門113打開和關閉。
前面板11可以設置有控制面板115。控制面板115可以包括輸入單元,由使用者輸入控制指令於其中;以及顯示單元,配置以輸出能夠由使用者選擇之諸如控制指令的資訊。輸入單元可以包括:供電請求單元,配置以要求向衣物處理裝置100供電;進程輸入單元,配置以允許使用者在複數個進程中選擇期望的進程;以及執行請求單元,配置以要求執行由使用者選擇的進程。
滾筒2可以配置以具有中空圓柱體的形式。圖2示出滾筒2由在其前後表面開口的圓柱形滾筒體21、界定滾筒體21前表面的前蓋22、以及界定滾筒體21後表面的後蓋23組成的示例。前蓋22可以包括滾筒入口221,滾筒體21的內部通過滾筒入口221與外部連通,並且後蓋23可以包括空氣引入孔233(參見圖3),外部空氣通過空氣引入孔233引入滾筒體21中。
滾筒體21可以進一步包括提升件24(參見圖7)。提升件24可以配置為使得從前蓋22朝後蓋23延伸的板從滾筒體21朝滾筒2的旋轉中心(亦即,從滾筒2的圓周表面朝滾筒2的旋轉中心)突出。
當衣物處理裝置100設計以僅執行衣物的烘乾時,不需要設置滾筒通孔,該些滾筒通孔形成為穿過滾筒體21以允許滾筒2的內部與外部連通。
滾筒2可以由第一支撐件12或第二支撐件15中的至少一個可旋轉地固定住。在此實施例中,後蓋23可以由第二支撐件15固定住,從而可以由馬達5(參見圖3)旋轉,並且前蓋22可旋轉地連接到第一支撐件12。
第一支撐件12可以由支撐面板121組成,支撐面板121固定到機殼1並安置在前面板11與前蓋22之間。支撐面板121可以固定到基板17,並可以安置在前面板11和前蓋22之間。此處,前面板11的後表面(面向支撐面板121的表面)可以固定到支撐面板121,且前面板11的下端可以固定到基板17。
支撐面板121可以包括:支撐面板通孔122;滾筒連接體123(參見圖2),將支撐面板通孔122與滾筒入口221連接;以及面板連接體125,將支撐面板通孔122與入口111連接。支撐面板通孔122可以形成為穿過支撐面板121,以允許入口111與滾筒入口221連通。
如圖2所示,滾筒連接體123可以由固定到支撐面板121的後表面(面向滾筒入口的表面)的管構成。滾筒連接體123的一端可以配置以圍繞支撐面板通孔122,而滾筒連接體123的自由端可以配置以支撐前蓋22。換言之,滾筒連接體123的自由端可以配置以插入滾筒入口221中,或與界定滾筒入口221的前蓋22的自由端接觸。
圖2示出滾筒連接體123的自由端與前蓋22的自由端接觸的示例。此處,滾筒連接體123可以設置有環形的連接阻尼器124。當滾筒2旋轉或振動時,連接阻尼器124可以用於使滾筒入口221與滾筒連接體123分離的風險(滾筒中的空氣洩漏到機殼中的風險)最小化。
面板連接體125可以由固定到支撐面板121的前表面(面向前面板的表面)的管構成。面板連接體125的一端可以配置以圍繞支撐面板通孔122,而面板連接體125的另一端可以配置以連接到入口111。因此,供應到入口111的衣物可以透過面板連接體125、支撐面板通孔122、滾筒連接體123和滾筒入口221傳送給滾筒體21。
支撐面板121可以包括排氣口126,其形成為穿過面板連接體125。過濾器127可以可拆卸地固定到排氣口126。過濾器127可以配置以具有能夠從自滾筒2流向排氣口126的空氣中過濾污染物的任何結構。
支撐面板121可以進一步包括滾筒支撐件128,配置以防止滾筒2下垂。滾筒支撐件128可以包括:第一滾輪,其固定到支撐面板121以可旋轉地支撐滾筒2;以及第二滾輪。在一些示例中,如圖3所示,第一滾輪可以支撐滾筒體21。在一些示例中,該些滾輪可以支撐前蓋22。
第二支撐件15可以由固定面板151構成,固定面板151固定到機殼1以與後蓋23間隔開。圖3示出固定面板151固定到基板17以界定衣物處理裝置100的後表面(即機殼1的後表面)的示例。
固定面板151可以包括馬達安裝凹部152,其界定安裝馬達5的空間。馬達安裝凹部152可以由從固定面板151朝滾筒2的後蓋23凹陷的凹槽構成。固定面板151可以包括固定面板通孔153,其中配置以旋轉滾筒2的軸穿過該固定面板通孔153延伸。固定面板通孔153可以安置在馬達安裝凹部152中。
如上所述,當滾筒2由滾筒體21、固定到滾筒體21的前蓋22、以及固定到滾筒體21的後蓋23組成時,相較於其中開放的滾筒體21的前表面和後表面分別可旋轉地連接到支撐面板121和固定面板151的結構,滾筒2的剛性增加。滾筒2增加的剛性在滾筒2旋轉期間使滾筒體21的變形最小化,從而使衣物卡在滾筒體21與固定面板151之間的問題最小化(即,從而能夠最小化馬達的負載)。
如圖2所示,乾燥單元3可以包括:排氣通道31,連接到排氣口126;供應通道32,配置以將排氣通道31中的空氣引向滾筒體21;以及熱交換單元34,其設置在排氣通道31中,以依序進行空氣的除濕和加熱。
排氣通道31可以包括:第一管道311,連接到排氣口126;第二管道312,連接到供應通道32;以及第三管道313,將第一管道311連接到第二管道312。第三管道313可以固定到基板17。
熱交換單元34可以實施為能夠依序對引入排氣通道31中的空氣進行除濕和加熱的任何裝置。圖2示出熱交換單元34實施為熱幫浦的示例。具體而言,熱交換單元34可以包括:第一熱交換器(吸熱部)341,配置以從引入排氣通道31中的空氣去除水分;第二熱交換器(熱輻射部)343,配置以加熱已穿過吸熱部341的空氣;以及風扇349,配置以使從滾筒2排出的空氣依序穿過吸熱部341和熱輻射部343,然後傳送給供應通道32。
吸熱部341和熱輻射部343可以沿空氣流動的方向依序設置,並可以經由構成冷媒循環通道的冷媒管348彼此連接。冷媒可以藉由安置在排氣通道31外部的壓縮機345沿冷媒管348傳送,並且冷媒管348可以設置有配置以調節冷媒的壓力的壓力調節器347。
如圖3所示,形成在滾筒2的後蓋23中的空氣引入孔233可以實施為複數個孔,該些孔佈置以圍繞後蓋23的中心(即,滾筒2的旋轉中心)。此處,供應通道32可以包括:供應管道321,其設置在固定面板151,以界定從第二管道312排出的空氣的傳送路徑;以及第一通道界定部323和第二通道界定部324,其等用於將供應管道321中的空氣引向空氣引入孔233。
供應管道321可以以固定面板151沿遠離後蓋23的方向彎曲以界定一通道(空氣傳送通道)的方式來形成。此外,供應管道321可以配置以具有圍繞馬達安裝凹部152的環形形式,並且第二管道312可以連接到供應管道321的圓周表面。
第一通道界定部323可以配置以圍繞由空氣引入孔233構成之環狀的外周表面,而第二通道界定部324可以配置以圍繞由空氣引入孔233構成之環狀的內周表面。
第一通道界定部323和第二通道界定部324可以固定到後蓋23,並也可以固定到供應管道321。圖3示出第一通道界定部323和第二通道界定部324固定到後蓋23的示例。在圖3中,第一通道界定部323的自由端可以圍繞由供應管道321界定的通道(環形通道)的外周表面,而第二通道界定部324的自由端可以圍繞由供應管道321界定的通道的內周表面。第一通道界定部323和第二通道界定部324可以由橡膠或毛氈製成。
配置以使滾筒2旋轉的馬達5可以包括:定子51,其安置在馬達安裝凹部152中,以產生旋轉磁場;以及轉子52,其由於旋轉磁場的旋轉而旋轉。轉子52的旋轉運動經由固定到固定面板151的動力傳送單元6傳送給滾筒2,而定子51可以固定到固定面板151和動力傳送單元6中的一個。當定子51固定到動力傳送單元6時,具有以下優點:維持設置在動力傳送單元6的轉子軸64與滾筒軸65之間的同軸度(可以最小化衣物處理裝置的振動和動力傳送單元6的耐用性劣化)。
為了防止設置在馬達安裝凹部512中的馬達5暴露於外部(從而提高馬達的耐用性並防止事故的發生),固定面板151可以進一步設置有蓋面板19,配置以防止馬達5暴露於外部。此外,蓋面板19可以配置以具有能夠防止供應管道321暴露於外部的形狀(圍繞供應管道321的形狀)。其原因不僅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熱量洩漏到供應管道321外部,而且也是為了防止當人體與供應管道321接觸時可能發生的事故。
衣物處理裝置100可以包括驅動單元10,配置以使滾筒2旋轉。驅動單元10可以包括:馬達5,配置以產生轉動力;以及動力傳送單元6,配置以將轉動力傳送給滾筒2。換言之,如圖3所示,由於旋轉磁場的旋轉而旋轉的馬達5的轉子軸64可以連接到動力傳送單元6,而不是直接連接到滾筒2。動力傳送單元6可以經由額外的滾筒軸65連接到滾筒2。其原因是經由動力傳送單元6降低馬達5的轉速並增加馬達5的扭矩。
具體而言,驅動單元10可以包括:定子51,配置以產生旋轉磁場;動力傳送單元6,由包含轉子52的馬達5組成,該轉子由於旋轉磁場的旋轉而旋轉;轉子軸64,其安置在後蓋23與馬達5之間,並且其一端固定到轉子52以隨其旋轉;滾筒軸65,其一端耦接至軸支架27以使滾筒2旋轉;以及齒輪單元G,配置以將轉子軸64的旋轉運動傳送給滾筒軸65。
圖4和圖5示出動力傳送單元6的示例。動力傳送單元6可以包括:殼體H(參見圖5),固定到固定面板151;轉子軸64,可旋轉地固定到殼體H的底面(殼體H面向轉子的表面);滾筒軸65,可旋轉地固定到殼體H的上表面(殼體H面向固定面板的表面);以及齒輪單元G(參見圖5),其設置在殼體H中以將轉子軸64的旋轉運動傳送給滾筒軸65。轉子軸64可以實施為軸,其一端固定到轉子52,而其另一端安置在殼體H中,並且滾筒軸65可以實施為軸,其一端固定到後蓋23,而其另一端安置在殼體H中。
殼體H可以固定到固定面板151,並可以安置在與設置滾筒2的空間隔離的空間(機殼的外部空間)中。其原因是藉由最小化機殼1中的熱量(從滾筒或乾燥單元產生的熱量)傳送到殼體H內部來提高動力傳送單元6的耐用性。
轉子軸64可以經由圖3中所示的軸耦接件54耦接至轉子52。軸耦接件54可以包括圓盤形耦接主體和軸耦接孔,軸耦接孔穿過耦接主體形成並耦接到轉子軸64的一端。
滾筒軸65可以插入固定面板通孔153中,並可以耦接到滾筒2。後蓋23可以設置有軸支架27(參見圖3),滾筒軸65固定到軸支架27。其原因是在滾筒軸65旋轉期間分散了施加到後蓋23中心的應力。
為了防止殼體H下垂並最小化馬達安裝凹部152的變形,殼體H可以經由傳動支架61和殼體耦接件612固定到固定面板151。
如圖3所示,傳動支架61可以具有支架通孔611,滾筒軸65穿過支架通孔611延伸,並且殼體耦接件612可以實施為將殼體H連接到傳動支架61的螺栓。傳動支架61可以由與固定面板151相同的材料製成,並可以由強度高於固定面板151的材料製成。
在一些示例中,如圖3所示,傳動支架61可以固定到固定面板151面向後蓋23的表面。在一些示例中,傳動支架61可以固定到固定面板151面向蓋面板19的表面。
如圖5所示,殼體H可以包括:殼體主體62,其配置以具有中空圓柱形形式,在其面向固定面板151的表面中形成有開口孔;以及殼體蓋63,其固定到殼體主體62並封閉該開口孔。
殼體主體62可以具有容納空間622,齒輪單元G安裝在其中。容納空間622可以經由開口孔與外部連通。容納空間622可以包括:殼體基部621a,轉子軸64固定到該殼體基部621a;以及殼體周壁621b,從殼體基部621a的周邊朝殼體蓋63延伸。
如圖5所示,殼體主體62可以包括轉子軸支撐件625,其從殼體基部621a朝轉子52延伸。轉子軸支撐件625可以實施為圍繞轉子軸通孔626的管,該轉子軸通孔626形成為穿過殼體主體62。換言之,轉子軸通孔626可以形成為穿過轉子軸支撐件625,以與容納空間622連通。
插入轉子軸通孔626中的轉子軸64可以經由轉子軸軸承628和629由轉子軸支撐件625可旋轉地支撐。該些轉子軸軸承可以包括第一轉子軸軸承628和第二轉子軸軸承629,第二轉子軸軸承629固定在轉子軸通孔626中,以安置在第一轉子軸軸承628與轉子52之間。
轉子軸支撐件625的自由端可以插入形成在軸耦接件54的耦接主體彎曲部542中。為了支撐兩個轉子軸軸承628和629,必須增加轉子軸支撐件625的長度。因此,當轉子軸支撐件625的自由端插入耦接主體彎曲部542中時,具有將安裝馬達5和動力傳送單元6的空間量(衣物處理裝置的體積)最小化的效果。
殼體蓋63可以配置以具有能夠打開和關閉形成在殼體主體62中的開口孔的任何形式。圖5示出殼體蓋63包括圓盤形的蓋體631的示例。殼體蓋63可以經由設置在殼體周壁621b上的蓋固定板623固定到殼體主體62。
殼體蓋63可以包括:滾筒軸支撐件635,其從蓋體631朝固定面板151延伸;滾筒軸通孔632,其形成為穿過滾筒軸支撐件635並且滾筒軸65插入其中;以及滾筒軸軸承638和639,其等設置在滾筒軸支撐件635,以在滾筒軸通孔632中可旋轉地支撐滾筒軸65。
殼體蓋63可以包括安裝部637,其設置在蓋體631且定子51固定到該安裝部。安裝部637可以配置以具有能夠與定子耦接件(例如,螺栓等)耦接的任何形式。例如,圖式示出安裝部637配置以具有中空圓柱體形式的示例。
安裝部637可以包括複數個安裝部,其等沿蓋體631的圓周表面佈置,並且定子支架515可以包括與安裝部637相同數量的定子支架。
當安裝部637配置以具有從蓋體631朝轉子52突出的圓柱形形式時,蓋固定板623可以具有安裝部637插入其中的固定板通孔624。其原因是為了使蓋固定板623的外徑最小化(即,最小化安裝殼體的空間量)。
為了增加殼體蓋63的強度,蓋體631可以包括彎曲部634,其由包含朝固定面板151突出的滾筒軸通孔632的區域形成。
該些滾筒軸軸承可以包括第一滾筒軸軸承638和第二滾筒軸軸承639,其等固定到滾筒軸支撐件635並安置在滾筒軸通孔632中。為了防止外部空氣供應給滾筒軸軸承638和639,殼體蓋63可以進一步包括密封件633,其固定到滾筒軸支撐件635以封閉滾筒軸通孔632。
殼體H可以經由殼體耦接件612固定到固定面板151,並且定子51可以藉由將定子耦接件插入耦接件通孔516中並將其固定到安裝部637來固定到殼體H。轉子52可以經由轉子軸64固定到殼體H。換言之,因為定子51和轉子52固定到殼體H(亦即,由於定子51和轉子52與殼體H一起振動),因此可以最小化轉子軸64與滾筒軸65之間同軸度的誤差。
齒輪單元G可以包括:環形齒輪66,其固定到殼體周壁621b並安置在容納空間622中;主動齒輪69,其固定到轉子軸64並安置在容納空間622中;支撐架67,其安置在容納空間622中且滾筒軸65的另一端固定到該支撐架67;以及從動齒輪68,其可旋轉地固定到支撐架67以將主動齒輪69連接到環形齒輪66。
如圖6所示,為了最小化因向轉子軸64施加外力而使第一轉子軸軸承628和第二轉子軸軸承629或轉子軸支撐件625分離的風險,衣物處理裝置100可以包括阻尼器9。
為了削弱第一轉子軸軸承628傳送給第二轉子軸軸承629的振動,阻尼器9可以設置在轉子軸通孔626中,以安置在第一轉子軸軸承628與第二轉子軸軸承629之間。
阻尼器9可以實施為彈性體(例如,橡膠等),其固定到轉子軸64的圓周表面並安置在第一轉子軸軸承628與第二轉子軸軸承629之間。如圖5所示,阻尼器9可以包括:阻尼體91,其直徑大於轉子軸64的直徑但小於轉子軸通孔626的直徑(亦即,阻尼體的直徑小於轉子軸軸承的外徑);以及阻尼體通孔92,其形成為穿過阻尼體91並且轉子軸64插入阻尼體通孔92中。
如圖6所示,為了使殼體H的振動最小化,阻尼體91的一端可以與第一轉子軸軸承628接觸,而阻尼體91的另一端可以與第二轉子軸軸承629接觸。
轉子軸支撐件625可以進一步包括止擋件(第一止擋件)627,其從轉子軸通孔626的中心突出,並安置在第一轉子軸軸承628與第二轉子軸軸承629之間。第一止擋件627可以用作限制第一轉子軸軸承628朝第二轉子軸軸承629移動的範圍或第二轉子軸軸承629朝第一轉子軸軸承628移動的範圍的裝置。
因為阻尼體91耦接到轉子軸64的圓周表面(因為阻尼體91與轉子軸64一起旋轉),所以阻尼體91的半徑(阻尼器的外徑)可以設定為小於轉子軸通孔626中心與第一止擋件627之間的距離。
為了使滾筒軸軸承638和639因向滾筒軸65施加外力而從殼體H分離的風險最小化,滾筒軸支撐件635可以包括止擋件(第二止擋件)635c,用於限制第一滾筒軸軸承638和第二滾筒軸軸承639的移動範圍。
為了最小化傳送到殼體H內部的熱量並將殼體H的熱量散發到外部,衣物處理裝置可以進一步包括散熱單元8。如圖5所示,散熱單元8可以包括第一散熱器81或者第二散熱器82中的至少一個,第一散熱器81設置在耦接主體541,以將殼體主體62與轉子52之間的空氣排放到轉子52外部,第二散熱器82設置在殼體主體62的殼體周壁621b上,以將容納空間622中的熱量散發到容納空間622外部。
第一散熱器81可以實施為從耦接主體541朝殼體基部621a突出的葉片。因為當轉子52旋轉時,耦接主體541和第一散熱器81是旋轉的,所以轉子52與殼體主體62之間的空氣通過轉子通孔531排放到轉子52外部,同時殼體H的溫度降低。
在一些示例中,如圖5所示,第一散熱器81可以包括複數個葉片,該些葉片圍繞軸耦接孔543徑向佈置。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散熱器81可以包括設置在耦接主體541的單個葉片。
當耦接主體541包括耦接主體彎曲部542時,第一散熱器81可以實施為葉片,其從耦接主體彎曲部542延伸到耦接主體541的周邊。因此,因為葉片的高度(葉片在從耦接主體朝殼體主體方向的長度)增加,所以具有增加排出的空氣量的效果。
第二散熱器82可以實施為以下中的至少一個:從殼體周壁621b突出的殼體突起(例如,冷卻片等);或從殼體周壁621b朝容納空間622彎曲的殼體彎曲部(例如,彎曲凹槽等)。因為第二散熱器82增加殼體周壁621b的表面積,所以可以使殼體主體62容易與外部空氣進行熱交換。
圖7的(a)示出設置在衣物處理裝置100中的滾筒2的示例。參照圖7的(a),滾筒2可以包括:圓柱形的滾筒體21;以及後蓋23,界定滾筒體21的後表面。滾筒體21可以包括提升件24。提升件24可以實施為板,其從前蓋22朝後蓋23延伸,並從滾筒體21朝滾筒2的旋轉中心突出(亦即,從滾筒2的圓周表面朝旋轉中心突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可以進行壓紋加工。具體而言,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可以具有多個彎曲的凹部,其等朝滾筒體21的外周表面凹陷,並以等間距重複地佈置。該些凹陷的凹部可以包括:各具有較大半徑的第一類型凹部;以及各具有較小半徑的第二類型凹部。第二類型凹部中的每一個可以安置在相鄰的第一類型凹部之間。
在一些示例中,提升件24可以具有平板的形式。在一些示例中,提升件24可以具有波紋表面的弧形板的形式。具體而言,提升件24可以彎曲以從滾筒2的前端朝後端移動而變為凹形,然後從拐點變為凸形。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將衣物向後而不是向前移動,以使用從後蓋23的空氣引入孔233引入的熱氣有效地乾燥衣物。
提升件24可以包括設置在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上的至少一個提升件。
設置在滾筒2的後蓋23的空氣引入孔233可以實施為複數個孔,該些孔佈置以圍繞後蓋23的中心(即,滾筒2的旋轉中心)。如上所述,供應通道32可以包括:供應管道321,其設置在固定面板151,以界定從第二管道312排出的空氣的傳輸通道;以及第一通道界定部323和第二通道界定部324,其等配置以將供應管道321中的空氣引向空氣引入孔233。
滾筒2可以包括保護蓋25,配置以防止軸支架27和滾筒軸65從後蓋23的中心暴露到衣物容納空間。
圖7的(b)示出當移除保護蓋25時露出的軸支架27、滾筒軸65、旋轉軸耦接構件26和支架耦接構件225的一部分。
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包括:滾筒2,其包括圓柱形的滾筒體21和後蓋23,後蓋23界定滾筒體21的後表面並在其中容納衣物;驅動單元10,包括配置以使滾筒2旋轉的滾筒軸;後蓋通孔231,形成為沿滾筒軸65的軸向穿過後蓋23;軸支架27,耦接到滾筒軸65以封閉後蓋通孔231;以及保護蓋25,其安置在後蓋23,以防止軸支架27和滾筒軸65與衣物接觸。
因此,當保護蓋25移除時,軸支架27和滾筒軸65可能會暴露。在一些示例中,軸支架27和滾筒軸65可以由金屬製成。在一些情況下,由於附接至衣物的配飾或拉鍊,因此可能會形成刮傷等,並且由於濕衣物因此可能會產生生鏽。為了防止這些問題,可以設置保護蓋25。保護蓋25可以由塑膠製成。保護蓋25可以配置以具有圓頂的形式,以屏蔽軸支架27和滾筒軸65。具體而言,保護蓋25可以沿遠離後蓋23的軸向凹陷。因此,保護蓋25的後表面,即保護蓋後表面259可以覆蓋後蓋通孔231中心周圍的預定區域。由保護蓋25覆蓋的預定區域可以是後蓋23包含後蓋通孔231的區域,該區域由保護蓋25屏蔽並因此不暴露於外部。
圖7(a)示出由保護蓋25覆蓋的預定區域包括配置以將軸支架27耦接到後蓋23的支架耦接構件225的示例。與此不同的是,如圖12所示,保護蓋25可以暴露支架耦接構件225,並可以屏蔽後蓋通孔231和僅屏蔽後蓋通孔231周圍的部分區域。
圖8的(a)示出後蓋23的示例。後蓋23可以包括形成在其中心的後蓋通孔231(參見圖9),軸支架27和滾筒軸65插入並耦接在後蓋通孔231中。後蓋通孔231可以形成為沿滾筒軸65的軸向穿過後蓋23。滾筒軸65必須連接到滾筒2以使滾筒2旋轉。因此,滾筒軸65可以耦接到設置在後蓋23中心的軸支架27,並且軸支架27可以固定到後蓋23,從而封閉後蓋通孔231。
參照圖8的(a)和圖9,保護蓋25可以固定到滾筒軸65。保護蓋25可以包括蓋耦接孔251,其形成為沿軸向穿過保護蓋25的中心。藉由蓋耦接孔251,保護蓋25和滾筒軸65可以透過保護蓋緊固構件255彼此耦接。
保護蓋緊固構件255可以是諸如螺釘的緊固構件。保護蓋25圍繞蓋耦接孔251的部分可以凹陷,以對應於保護蓋緊固構件255的尺寸,使得保護蓋緊固構件255的頭部,即螺釘頭,不會從保護蓋25突出。其原因是為了防止突出的頭部對衣物造成損壞。
保護蓋緊固構件255的螺紋可以形成在使得當保護蓋緊固構件255沿與滾筒2相同的方向旋轉時滾筒軸65和保護蓋25彼此更緊密地緊固的方向上。其原因是為了防止保護蓋緊固構件255從滾筒軸上鬆脫並分離,從而防止後蓋23在滾筒2旋轉期間與保護蓋25分離。
滾筒軸65經由軸支架27耦接到後蓋23,並且後蓋23耦接到滾筒軸65。因此,因為當滾筒軸65旋轉時,後蓋23和保護蓋25以相同的速度旋轉,所以不會由於後蓋23與保護蓋25之間的速度差而產生滑動或摩擦。
參照圖11的(a),後蓋23可以包括:後蓋通孔231,其形成在後蓋23的中心且軸支架27插入其中;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圍繞後蓋通孔231以等間距佈置;以及軸支架耦接部235,其包括後蓋通孔231和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並向前凸出以形成保護蓋25耦接到的區域。
軸支架耦接部235可以沿滾筒2的前方比空氣引入孔233更突出。其原因是當驅動單元10安置在滾筒2後面時,減小了由驅動單元10佔據的體積。具體而言,驅動單元,特別是動力傳送單元的滾筒軸65可以向前突出,並且突出部分可以容納在滾筒軸容納空間279中,該空間由軸支架耦接部235的凹陷部分界定。因為滾筒軸65和軸支架27容納在後表面凹部2321中(參見圖11的(b)),該凹部形成在作為後蓋23後表面的後耦接表面2352中,所以可以減少用於將滾筒2耦接到驅動單元10的結構的整體尺寸。
後蓋23可以包括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其等像輻條一樣從軸支架耦接部235徑向延伸並連接到後蓋23的周邊。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旨在增加後蓋23的強度。複數個空氣引入孔233可以在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各自之間形成為穿過後蓋23。
圖10的(a)示出軸支架27的示例,軸支架27固定到後蓋23以封閉後蓋通孔231。軸支架27可以插入後蓋通孔231中,並可以具有軸耦接孔271,軸耦接孔271形成為穿過軸支架27以使滾筒軸65突出到滾筒2中。軸支架27可以配置以朝後蓋23突出。軸耦接孔271可以安置在軸支架27的突出部分。
圖8的(b)示出後蓋23、軸支架27、滾筒軸65和保護蓋25彼此耦接的組合的剖面。滾筒軸65可以耦接到軸耦接孔271中。滾筒軸65可以包括滾筒軸凸緣655(參見圖9),其從滾筒軸65的外周表面徑向延伸,以防止在滾筒軸65插入軸耦接孔271中超過預定距離時,滾筒軸65插入軸耦接孔271中超出預定點。換言之,當滾筒軸65插入軸支架27中時,滾筒軸凸緣655可以用作組裝的引導件。
軸支架27可以固定到後蓋23。軸支架27可以固定到軸支架耦接部235。如上所述,在軸支架27配置以沿後蓋23的前進方向突出的情況下,包含軸耦接孔271的軸支架27的部分可以插入後蓋通孔231中,並在軸支架27固定到後蓋23時可以突出到滾筒2中。
因此,當滾筒軸65耦接到軸支架27時,滾筒軸65的預定部分可以突出到滾筒2中。
圖8的(c)示出動力傳送單元6的滾筒軸65插入軸耦接孔271中並從其突出、且軸支架27插入後蓋通孔231中並從其突出的結構的剖面圖。
保護蓋25可以具有蓋耦接孔251,其形成為沿軸向穿過保護蓋25的中心。滾筒軸65可以具有蓋安置孔653,其軸向形成在插入滾筒2中的滾筒軸65的端部,以對應於蓋耦接孔251。保護蓋緊固構件255可以穿過蓋耦接孔251旋入蓋安置孔653中,以將保護蓋25固定到滾筒軸65。
保護蓋25可以以除螺紋方式以外的任何方式連接到滾筒軸65,只要保護蓋25能夠耦接到滾筒軸65並隨其旋轉。因為保護蓋25耦接到滾筒軸65的原因是為了使保護蓋25能夠以與滾筒2相同的速度旋轉,所以保護蓋25亦可以耦接到後蓋23而不是耦接到滾筒軸65。
參照圖8的(b),保護蓋25的外徑C2可以大於後蓋通孔231的內徑C1。因為保護蓋25旨在至少防止軸支架27和滾筒軸65暴露,所以保護蓋25必須具有足以覆蓋後蓋通孔231的尺寸。
如上所述,後蓋23可以具有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形成在後蓋通孔231周圍,用於耦接到軸支架27。
圖8的(b)示出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是偶數個軸支架耦接孔且每對彼此徑向面對之軸支架耦接孔維持其間的最大距離D2的示例。因為多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圍繞後蓋通孔231佈置在同心圓上,考慮到軸支架耦接孔232的直徑,可以基於每對彼此徑向相對之軸支架耦接孔232之間的距離來獲得最小距離D1和最大距離D2。
因為保護蓋25的外徑C2的一半大於後蓋23的中心與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之間的距離中的最大距離(D2的一半),即使當軸支架耦接孔232的數量是奇數,也可以防止後蓋通孔231和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暴露出來。
參照圖8的(b),軸支架耦接部235從後蓋23的後表面(圖8的(b)中最右邊的表面)沿滾筒2的前進方向被壓下或升高預定的第一距離R1。當軸支架27耦接到後蓋23圍繞後蓋通孔231的區域時,軸支架27可以從後蓋23的後表面突出到滾筒2中預定的第二距離R2。因此,因為軸支架耦接部235升高第一距離R1,所以軸支架27可以突出到滾筒2中第二距離R2與第一距離R1之間的差值(R2-R1)。
換言之,軸支架27可以具有軸耦接孔271,其形成為沿軸向穿過軸支架27,且滾筒軸65可以穿過軸耦接孔271耦接到軸支架27,並可以插入滾筒2中。
參照圖8的(c),保護蓋25可以包括:保護蓋後表面259,其面向後蓋23;以及至少一個蓋鉤2591,其從保護蓋後表面259沿軸向突出,並插入後蓋通孔231的內周表面中,以便以鉤狀方式與其耦接。蓋鉤2591可以防止保護蓋25從後蓋通孔231分離,並可以與後蓋23緊密接觸。因此,可以防止衣物卡在後蓋23與蓋鉤2591之間。
保護蓋25可以進一步包括蓋加強肋252,其安置在保護蓋後表面259上,以徑向圍繞蓋鉤2591並支撐保護蓋25。因為保護蓋25配置以具有沿特定方向凹陷的圓頂形式,所以保護蓋25可能具有降低的強度。為了補償強度的降低,保護蓋25可以包括蓋加強肋252。為了防止蓋加強肋252暴露於外部,蓋加強肋252可以設置在保護蓋後表面259。
蓋加強肋252可以包括複數個蓋加強肋,其等同心地佈置在蓋耦接孔251周圍。
圖9是示出與後蓋組裝的主要組件的分解圖。
保護蓋25可以具有蓋耦接孔251,其形成為沿軸向穿過保護蓋25的中心。滾筒軸65可以具有蓋安置孔653,其沿軸向形成在滾筒軸65插入滾筒2中的端部,以對應於蓋耦接孔251。保護蓋緊固構件255可以穿過蓋耦接孔251旋入蓋安置孔653中。
如上所述,當軸支架27耦接到後蓋23時,軸支架27的一部分可以穿過後蓋通孔231插入滾筒2中。換言之,滾筒軸65可以插入軸耦接孔271中,可以耦接到軸支架27,並可突出到滾筒2中。
滾筒軸65可以包括:滾筒軸凸緣655,其從滾筒軸65的外周表面徑向延伸;滾筒軸插入部651,包含滾筒軸螺紋6511,其形成在滾筒軸插入部651的外周表面上,介於滾筒軸65插入軸耦接孔271中的端部與滾筒軸凸緣655之間;以及滾筒軸傳動部657,其在滾筒軸螺紋6511與滾筒軸凸緣655之間耦接到軸支架27。當滾筒軸65耦接到軸支架27和後蓋23時,滾筒軸插入部651可以插入軸耦接孔271中,並可以突出到滾筒2中。
當滾筒軸65耦接到軸耦接孔271時,滾筒軸凸緣655可以與軸支架27的後表面接觸,從而防止滾筒軸65進一步插入。
因為軸支架27的外徑大於後蓋通孔231的內徑,所以軸支架27可以固定到後蓋23的後表面,同時封閉後蓋通孔231。
軸耦接孔271的半徑可以小於滾筒軸凸緣655的半徑,但可以等於或大於滾筒軸插入部651的半徑。因此,滾筒軸插入部651可以自由地貫穿軸耦接孔271,但可能不會貫穿滾筒軸凸緣655。軸支架耦接部235可以配置以具有與軸耦接孔271的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因此,當軸耦接孔271的內周表面具有例如鋸齒形狀時,軸支架耦接部235的外周表面可以設置有與軸耦接孔271的鋸齒形狀相對應的鋸齒形狀,以便與之嚙合。
這是因為滾筒軸插入部651必須耦接到軸耦接孔271,以將滾筒軸65的轉動力傳送給軸支架27。因此,為了傳遞轉動力而不在其間滑動,滾筒軸插入部651與軸耦接孔271之間的對應表面可以具有對應的齒形形式或鋸齒形形式。
滾筒軸插入部651的外周表面可以設置有滾筒軸螺紋6511。其原因是當滾筒軸插入部651插入軸耦接孔271中並突出到滾筒2中時,經由耦接螺帽或旋轉軸耦接構件26將軸支架27耦接到滾筒軸65。例如,旋轉軸耦接構件26可以具有圓柱形形狀,並從軸支架27的前表面朝滾筒2突出。旋轉軸耦接構件26在其內周表面界定內螺紋,並且滾筒軸65的端部具有耦接到該內螺紋的外螺紋。
由於保護蓋25的凹陷形狀,旋轉軸耦接構件26亦可以容納在保護蓋25中,從而不暴露出來。
保護蓋25可以具有形成為穿過其中心的蓋耦接孔251。滾筒軸65可以具有蓋安置孔653,其沿軸向形成在滾筒軸65插入滾筒2中的端部,以對應於蓋耦接孔251。因此,保護蓋25可以通過蓋耦接孔251和蓋安置孔653固定到滾筒軸65。
只要保護蓋25能夠耦接到滾筒軸65並隨其旋轉,保護蓋25可以以除了螺紋方式以外的任何方式耦接到滾筒軸65。因為保護蓋25耦接到滾筒軸65的原因是為了使保護蓋25以與滾筒2相同的速度旋轉,所以保護蓋25可以耦接到後蓋23而不是耦接到滾筒軸65。
當滾筒軸插入部651耦接到軸耦接孔271時,滾筒軸墊圈28可以進一步插設在滾筒軸凸緣655與軸支架27之間。當滾筒軸墊圈28裝配在滾筒軸65上且滾筒軸插入部651耦接到軸耦接孔271時,滾筒軸墊圈28可以安置在滾筒軸凸緣655與軸支架27之間。當滾筒軸65與軸支架27嚙合並隨其旋轉時,滾筒軸墊圈28可以用於減小在滾筒軸凸緣655與軸支架27之間產生的摩擦力。
圖10的(a)和圖10的(b)示出從前方及後方觀察時的軸支架27的示例。軸支架27可以包括:軸耦接件278,其具有軸耦接孔271,其中滾筒軸65耦接到軸耦接孔271,並且軸耦接孔271界定軸支架27的中心部分;軸支架凸緣275,其沿軸耦接件278的徑向向外延伸,並固定到後蓋23;以及軸支架傾斜部277,在軸耦接件278與軸支架凸緣275之間傾斜地延伸,並將軸耦接件78與軸支架凸緣275彼此連接。
換言之,軸支架27可以包括:環形的軸耦接件278,其具有軸耦接孔271;軸支架凸緣275,其基於軸耦接孔271與軸耦接件278徑向間隔開,並固定到後蓋23;以及軸支架傾斜部277,其在軸耦接件278與軸支架凸緣275之間傾斜地延伸,並將其等彼此連接。
軸耦接件278可以配置以具有環形平板,該平板具有形成為穿過其中心的軸耦接孔271。該環形平板(或環平板)可以用作止擋件,當滾筒軸65插入軸耦接孔271中時其卡在滾筒軸凸緣655上。
軸耦接孔271的內周表面可以具有鋸齒狀或齒狀。滾筒軸65的滾筒軸插入部651的外周表面也可以具有與軸耦接孔271的鋸齒狀或齒形相對應的形狀,使得滾筒軸65與軸耦接孔271嚙合,從而傳送轉動力。包含軸耦接孔271的軸耦接件278可以沿滾筒2的前方比軸支架27的其他部分更突出。因此,軸耦接件278可以插入後蓋通孔231中,並可以耦接到滾筒軸65,從而減少滾筒2和驅動單元10的組件尺寸。
當包含軸耦接孔271的軸耦接件278安置在軸支架27中心時,沿軸耦接孔271的徑向設置的軸支架凸緣275可以具有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形成為穿過軸支架凸緣275,用於耦接到後蓋23。
參照圖9,後蓋23可以具有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其等圍繞後蓋通孔231佈置以分別對應於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在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分別與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對齊之後,後蓋23和軸支架27可以透過支架耦接構件225彼此耦接。
軸支架傾斜部277可以包括:第一傾斜部2771,其從軸耦接件278徑向並傾斜地延伸;以及第二傾斜部2772,其從第一傾斜部2771徑向延伸,並連接到軸支架凸緣275。
參照圖10的(a),第一傾斜部2771可以在軸向沿遠離後蓋23的方向向外傾斜。換言之,第一傾斜部2771可以配置以增加從軸耦接孔271徑向向外移動的剖面積。換言之,第一傾斜部2771可以配置以具有錐形外表面,其具有從軸耦接孔271沿徑向移動而增加的剖面積。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傾斜部2772可以沿與第一傾斜部2771的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傾斜,並可以將第一傾斜部2771連接到軸支架凸緣275。
軸支架27在第一傾斜部2771連接到第二傾斜部2772處的部分可以基於軸支架凸緣275安置成比後蓋23更靠近馬達5。因此,當軸支架27放置在地面上時,軸支架27在第一傾斜部2771連接到第二傾斜部2772處的部分可以與地面接觸。
參照圖8的(c)和圖10的(b),剖面積隨著遠離軸耦接孔271而增加之錐形的第一傾斜部2771當從後方觀察時可以界定能夠容納滾筒軸65的滾筒軸容納空間279。其原因是為了對應於動力傳送單元6的輪廓,從而使由動力傳送單元6佔據的空間最小化。換言之,滾筒軸容納空間279可以容納連接到動力傳送單元6的滾筒軸65、殼體蓋63、以及絕緣體的一部分。
因為軸支架27在第一傾斜部2771連接到第二傾斜部2772處的部分基於軸支架凸緣275安置成比後蓋23更靠近馬達5,所以第一傾斜部2771和第二傾斜部2772可以界定軸支架凹部276。換言之,軸支架凹部276可以是界定在第一傾斜部2771與軸支架凸緣275之間的凹陷部分。
參考圖8的(b),蓋鉤2591與軸支架凹部276之間的距離B2可以大於蓋鉤2591與軸支架凸緣275之間的距離B1。
當蓋鉤2591與後蓋通孔231嚙合時,軸支架凹部276旨在容納鉤部。具體而言,後蓋23的內周表面可能無法僅透過藉由切削後蓋23而在後蓋23中形成圓孔來形成,而是可以透過藉由切削後蓋23接著沿後蓋23後表面的方向將後蓋通孔231的內周表面與蓋鉤2591對應的部分彎曲而在後蓋23中形成圓孔來形成。因此,需要考慮蓋鉤2591與後蓋通孔231嚙合的情況來設計軸支架27。在一些示例中,軸支架27可以包括軸支架凹部276。
參照圖10的(b),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可以朝軸支架27的後表面凹陷。其原因是為了當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與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對齊,並經由支架耦接構件225與其等耦接時,使支架耦接構件225的頭部從軸支架27的突出最小化。當圓頂形的保護蓋25耦接到後蓋23時,支架耦接構件225將安置在保護蓋25的最高部分處而不是在保護蓋25的中心。其原因是因為保護蓋25周邊部分的高度低於保護蓋25中心部分的高度,且因此因為當支架耦接構件225過度突出時,支架耦接構件225會與保護蓋25發生干擾。
圖11的(a)和圖11的(b)是從後蓋23的前表面和後表面觀察時的視圖。參照圖11的(a),後蓋23可以包括:後蓋通孔231,形成在後蓋23的中心,軸支架27插入後蓋通孔231中;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其等形成為穿過後蓋23並圍繞後蓋耦接孔272以等間距佈置;以及軸支架耦接部235,其具有形成在後蓋23中的後蓋通孔231和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並且其沿滾筒2的前進方向升高,並耦接到保護蓋25。
軸支架耦接部235可以沿滾筒2的向前方向比形成有空氣引入孔233的部分更突出。其原因是當驅動單元10安置在滾筒2後面時,減小了由驅動單元10佔據的體積。換言之,驅動單元10特別是動力傳送單元6的滾筒軸65向前突出。突出部分可以容納在由軸支架耦接部分235的凹陷部分界定的滾筒軸容納空間中。隨後,滾筒軸65和軸支架27可以容納在後表面凹部2321中(參見圖11的(b)),該凹部形成在作為後蓋23後表面的後耦接表面2352中,從而減少了滾筒2和驅動單元10的組件尺寸。
後蓋23可以包括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其像輻條一樣從軸支架耦接部235徑向延伸並連接到後蓋23的周邊。後蓋加強肋237旨在增加後蓋23的強度。複數個空氣引入孔233可以在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之間形成為穿過後蓋23。
如上所述,供應管道321可以將供應管道321中的空氣透過第一通道界定部323和第二通道界定部324引導至空氣引入孔233,該供應管道321設置在固定面板151處並界定用於從第二管道312排出的空氣的傳送通道。
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的高度可以基於引入板234的高度等於或大於後蓋輪緣2381的高度。其原因是因為當後蓋輪緣2381的高度大於引入板234的高度時,後蓋輪緣2381可以防止衣物靠近滾筒體的內周表面。
圖11的(a)示出後蓋加強肋237的高度基於引入板234等於後蓋輪緣2381的高度的示例。
後蓋輪緣2381徑向上的長度V1可以小於引入板234徑向上的長度V2。其原因是為了向滾筒2內部供應足夠的熱氣。此外,其原因是當後蓋輪緣2381的長度大於引入板234的長度V2時,後蓋輪緣2381由熱氣加熱,從而對衣物造成損壞。
引入板234可以形成在由後蓋輪緣2381、後蓋中心部236和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界定的區域中。因此,可以在增強後蓋23剛性的同時有效地將熱氣供應給滾筒2內部。
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的高度可以小於後蓋中心部236的高度。換言之,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的高度可以等於或小於安置後蓋通孔231所在的中心平面2361的高度。
為了防止損壞衣物,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與引入板234相交的部分可以是圓形的。
軸支架27可以固定到軸支架耦接部235。如上所述,當朝後蓋23突出的軸支架27固定到後蓋23時,包含軸耦接孔271的軸支架27的部分可以插入後蓋通孔231中並可以突出到滾筒2中。
保護蓋25可以耦接到耦接前表面,該耦接前表面界定軸支架耦接部235的前表面。換言之,保護蓋25可以耦接到後蓋中心部236。
蓋鉤2591可以與後蓋通孔231嚙合。此處,為了與蓋鉤2591嚙合,後蓋通孔231的內周表面與蓋鉤2591嚙合的部分可以朝後蓋23的後表面彎曲,使得蓋鉤2591與後蓋通孔231的圓周表面的彎曲部分嚙合。因此,耦接到後耦接表面2352的軸支架27可以包括軸支架凹部276。
如上所述,當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和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透過支架耦接構件225彼此耦接時,為了使支架耦接構件225的頭部從軸支架27的突出最小化,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亦可以凹陷。因此,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亦可以凹陷。
參照圖11的(a)和圖11的(b),朝後蓋23後表面凹陷的引入板234可以形成在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之間。複數個空氣引入孔233可以安置在引入板234。其原因是因為當空氣引入孔233安置在與後蓋加強肋237相同的表面時,空氣引入孔233可能會在滾筒2的旋轉期間被衣物堵塞。此外,為了使通過空氣引入孔233引入的熱氣打旋,有利的是後蓋加強肋237和空氣引入孔233形成在相同的位準而不是在不同的位準。
界定軸支架耦接部235後表面的後耦接表面2352可以耦接到軸支架27。具體而言,軸支架凸緣275可以耦接到後耦接表面2352。
後蓋23可以包括界定其側面的後蓋側面。其原因是便於後蓋23與滾筒體21的耦接。
可選地,後蓋23可以包括:後蓋通孔231,軸支架27和滾筒軸65穿過其插入;以及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形成為圍繞後蓋通孔231。軸支架27可以包括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其數量與軸支架耦接孔232的數量相同,以分別對應於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在軸支架27和後蓋23可以安置成使得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與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對齊之後,軸支架27和後蓋23可以透過支架耦接構件225彼此耦接。因此,軸支架27可以固定到後蓋23,並可以封閉後蓋通孔231。
保護蓋25可以配置以具有圓頂形式,以屏蔽軸支架27和滾筒軸65。換言之,保護蓋25可以沿遠離後蓋23的軸向凹陷。因此,保護蓋25的後表面,即保護蓋後表面259,可以覆蓋圍繞後蓋通孔231的中心而界定的預定區域。
後蓋通孔231被保護蓋25覆蓋的預定區域是指包含當保護蓋25覆蓋後蓋23時後蓋通孔231不暴露於外部的區域。
參照圖7的(a),被保護蓋25覆蓋的預定區域可以是包含後蓋通孔231和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的圓形區域。因此,圖7的(a)示出保護蓋25覆蓋軸支架27、滾筒軸65和支架耦接構件225的示例。
與此不同的是,保護蓋25的周邊安置在後蓋通孔231與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之間,以防止後蓋通孔231暴露,但允許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暴露於外部。
其原因是因為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與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對齊,並透過支架耦接構件225與其耦接,且因此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由支架耦接構件225封閉。因此,衣物中所含的水分難以通過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對驅動單元產生影響。因此,雖然保護蓋25可以不覆蓋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但保護蓋25防止滾筒軸65和軸支架27暴露的主要功能不會變差。
因此,保護蓋25的周邊可以安置在後蓋通孔231與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之間,以防止後蓋通孔231暴露,但允許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暴露於外部。
換言之,保護蓋25的半徑,即保護蓋25外徑的一半,可以大於後蓋通孔231的外徑,但可以小於後蓋23的中心與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之間的最小距離。
在一些實施例中,為了防止衣物被突出的支架耦接構件225損壞,當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透過支架耦接構件225耦接到分別對應於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的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時,支架耦接構件225可以不從後蓋23突出。
當支架耦接構件225例如是螺釘時,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和對應於軸支架耦接孔232的複數個後蓋耦接孔272中的每一個可以凹陷,以對應於螺釘的頭部,使得螺釘的頭部容納在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的每一個中。
換言之,複數個軸支架耦接孔232可以朝後蓋23的後表面凹陷,以防止支架耦接構件225從後蓋23突出。
圖11的(c)示出引入板234與後蓋輪緣2381或後蓋加強肋237之間的差距G1、以及後蓋加強肋237與中心平面2361之間的差距K1。
後蓋加強肋237可以從引入板234朝滾筒2內部突出。後蓋中心部236可以比後蓋加強肋237更向內凹陷。
參照圖11的(c),後蓋側面2382的高度可以大於後蓋中心部236從後蓋輪緣2381凹陷的深度。
圖12的(a)和圖12的(b)示出後蓋23的另一實施例。提升件24可以沿軸向從滾筒入口221朝後蓋23延伸。提升件24可以配置以具有朝滾筒2的旋轉中心突出的板狀。滾筒2的徑向長度可以大於圖7的(a)中所示之提升件24的徑向長度。因此,在滾筒2旋轉期間,滾筒2中的熱氣可以被有效地混合,使得旋轉的熱氣有效地將熱量傳送給滾筒2中的衣物。
為了熱氣的有效旋轉,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的高度基於後蓋凹部238可以等於或大於後蓋輪緣2381的高度。其原因是因為當後蓋輪緣2381的高度大於後蓋加強肋237的高度時,後蓋輪緣2381可以防止衣物位於靠近滾筒體21 內周表面的位置。
圖11的(a)示出後蓋加強肋237的高度基於引入板234等於後蓋輪緣2381的高度的示例。在一些示例中,圖12的(b)示出後蓋加強肋237的高度大於後蓋輪緣2381的高度的示例。此實施例可以更有效地用於旋轉引入滾筒2中之熱的和乾的空氣。
因為將安置在滾筒2下方的習知組件(若存在)被乾燥單元3取替,所以由乾燥單元3佔據的體積可以增加。特別是,當氣流通過的通道(排氣通道31和供應通道32)的剖面積增加時,設置在至少一個通道中的風扇349的容量可以增加。
當風扇349的容量增加時,在通道中流動的氣流強度增加。在此情況下,通過空氣引入孔233引入滾筒體21中的熱氣可能使位於滾筒體21中的衣物向前移動。
當放置在滾筒體21中的衣物向前移動時,可能存在熱氣難以與整個衣物接觸且向前移動的衣物阻塞排氣口126的問題。
圖13示出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提升件24的形狀。具體而言,圖13示出提升件24,並額外以放大圖示出提升件24。
如圖13所示,提升件24可以耦接到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以便在滾筒體21旋轉期間攪拌衣物。提升件24可以從滾筒體21的後端朝前端延伸。此處,提升件24可以與後蓋23和前蓋22兩者間隔開。
提升件24可以從後蓋23朝前蓋22延伸,並可以包括在滾筒2的主旋轉方向MD上傾斜的部分。
如上所述,可以改變滾筒2的旋轉方向。滾筒2的主旋轉方向MD是指滾筒2主要旋轉的方向。具體而言,衣物處理裝置100可以執行供應加熱的空氣或濕氣的烘乾程序,以去除衣物上的水分或褶皺。滾筒2的主旋轉方向MD可以是滾筒2在烘乾程序中主要旋轉的方向。
或者,主旋轉方向MD可以是滾筒2在烘乾程序的一部分期間主要旋轉的方向。具體而言,在烘乾程序的初始階段可能會花費一段時間來加熱空氣,而在烘乾程序的結束階段,衣物的溫度可能幾乎等於空氣的溫度,從而降低烘乾效率。因此,主旋轉方向MD可以是滾筒2在從烘乾程序的起始點經過預定時間段的點與從烘乾程序的結束點到預定時間段之前的點之間的間隔期間主要旋轉的方向。
在一些示例中,順時針方向CD和逆時針方向CCD中的一個可以設置為主旋轉方向,並且驅動單元10可以使滾筒2在主旋轉方向上旋轉。具體而言,驅動單元10可以設定為在烘乾程序期間使滾筒2主要在順時針方向CD和逆時針方向CCD中的一個方向上顯著旋轉。
提升件24可以配置以具有各種形式中的一種。將參照圖9和隨後的圖式詳細描述提升件24的具體形式。
因此,當滾筒2沿主旋轉方向MD旋轉時,提升件24可以將位於滾筒2中的衣物沿向後方向RD引向後蓋23。
提升件24不僅能夠在順時針方向CD和逆時針方向CCD上而且能夠在向後方向RD上攪動位於滾筒2中的衣物。因此,當滾筒2沿主旋轉方向MD旋轉時,可以更有效地烘乾位於滾筒2中的衣物。
當提升件24包括沿主旋轉方向MD傾斜的傾斜部分時,可能存在滾筒2中的衣物朝後蓋23集中的問題。
為了解決衣物向一個方向集中的問題,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211可以設置有:防滑部213,配置以防止衣物滑移;以及滑移誘導部215,配置以誘導衣物滑移。
防滑部213可以從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211凸出或凹入。
滑移誘導部215可以界定為由防滑部213在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211上界定的部分。換言之,滑移誘導部215可以是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211上未形成防滑部213的部分。此處,滑動誘導部215可以是具有預定曲率的曲面。
防滑部213可以包括:第一防滑部2131,其從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211凸出;以及第二防滑部2133,其從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211凹入,並且第二防滑部2133的尺寸小於第一防滑部2131。
第一防滑部2131和第二防滑部2133中的每一個均可以包括複數個防滑部,並且複數個第一防滑部2131和複數個第二防滑部2133可以交替佈置。
防滑部213可以在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211上向前後延伸。此處,防滑部213可以從與後蓋23間隔開的位置延伸到與前蓋22間隔開的位置。其原因是為了防止位於滾筒2中的衣物朝前蓋22和後蓋23中的一個集中。
防滑部213能夠在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211上向前後延伸,並且能夠在圓周方向上彼此間隔開。提升件24可以安置在防滑部213之間。
滑移誘導部215可以包括:第一滑移誘導部2151,其不僅沿滾筒軸65的縱向延伸,而且沿順時針方向CD或逆時針方向CCD在滾筒體21的後端延伸;第二滑移誘導部2153,其沿滾筒軸65的縱向從第一滑移誘導部2151延伸;以及第三滑移誘導部2155,其沿順時針方向CD或逆時針方向CCD從第二滑移誘導部2153的遠端延伸。
提升件24可以耦接到第二滑移誘導部2153。
因此,提升件24可以容易地與位於滾筒2中的衣物接觸。第一滑移誘導部2151可以幫助通過空氣引入孔233引入之加熱的空氣沿向前方向FD移動,並推動位於後蓋23的衣物。因此,即使當提升件24將位於滾筒2中的衣物朝後蓋23引導時,亦可以防止由於衣物集中到後蓋23而不能將加熱的空氣引入滾筒2中的現象。
另一方面,後蓋23可以包括:後蓋中心部236,其向前突出並且滾筒軸65耦接到該後蓋中心部236;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其從後蓋中心部236徑向延伸;以及引入板234,其設置在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之間,並且穿過該引入板234形成空氣引入孔233。
後蓋中心部236可以從後蓋23面向前蓋22表面的中心朝前蓋22突出。
後蓋中心部236可以包括:耦接板2311,其朝前蓋22與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間隔開,並且滾筒軸65固定到該耦接板2311;以及安裝空間界定部2313,其從耦接板2311向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延伸,以界定用於在其中容納滾筒軸65的空間。
後蓋中心部236可以是圓形的。因此,可以防止由提升件24引導到後蓋23的衣物卡在後蓋中心部236中。
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可以從安裝空間界定部2313的外周徑向延伸。此處,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可以以等間距彼此間隔開並可以延伸。圖8示出六個後蓋加強肋237以等間隔彼此間隔開的示例。
引入板234可以包括複數個引入板,該些引入板分別安置在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之間。圖8示出六個引入板234分別設置在六個後蓋加強肋237之間的示例。複數個引入板234可以在圓周方向上彼此間隔開,以圍繞後蓋中心部236的至少一部分。
當設置複數個引入板234和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時,空氣引入孔233可以分別設置在複數個引入板234中。
空氣引入孔233中的每一個可以包括:複數個空氣引入孔233,其形成為穿過引入板234以將加熱的空氣引導到滾筒2中;以及後蓋輪緣2381,圍繞複數個空氣引入孔233。
引入板234可以從後蓋輪緣2381向後突出。
引入板234和後蓋輪緣2381可以與後蓋23的周邊間隔開。此處,後蓋23可以進一步包括後蓋側面2382,其圍繞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和後蓋輪緣2381並延伸至後蓋23的周邊邊緣。
因此,通過空氣引入孔233引入之加熱的空氣可以產生更強烈的氣流。其原因是因為能夠由風扇349產生的氣流強度是有限的,因此當空氣引入孔233的面積與後蓋23面積的比率減少時,通過空氣引入孔233引入之加熱的空氣的強度會增加。
特別是,考慮到提升件24能夠前後攪動位於滾筒2中的衣物,減少空氣引入孔233的面積與後蓋23面積的比率可以提高前後攪動衣物的效率。
此外,考慮到後蓋23為可旋轉的組件,且引入板234向後突出,複數個後蓋加強肋237可以攪動滾筒2中之加熱的空氣。其原因是因為後蓋加強肋237比引入板234更向前突出,因此用作配置以攪動滾筒2中之加熱的空氣的葉片。
此外,考慮到提升件24是配置為攪動位於滾筒2中之衣物的組件,提升件24可以沿滾筒軸65的縱向安置在與引入板234間隔開的位置。在此情況下,通過空氣引入孔233引入之加熱的空氣可以透過提升件24容易地與衣物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升件24可以安置成沿滾筒軸65的縱向與空氣引入孔233中的每一個重疊。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4至圖16描述提升件24的各種實施例。
考慮到通過空氣引入孔233引入之加熱的空氣將衣物向前推動,提升件24可以將衣物朝後蓋23引導。
具體而言,當滾筒2沿主旋轉方向MD旋轉時,提升件24沿滾筒軸65的縱向安置在滾筒體21的長度中心C之前的部分可以將位於滾筒2中的衣物朝後蓋23引導(在圓周方向和前後方向上攪動衣物)。
在一些示例中,當滾筒2沿主旋轉方向MD旋轉時,提升件24沿滾筒軸65的縱向安置在滾筒體21的長度中心C之後的部分可以沿順時針方向CD或逆時針方向CCD攪動位於後蓋23的衣物(僅在前後方向上攪動衣物)。
提升件24可以從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211朝滾筒體21的旋轉中心突出。此處,提升件24可以沿提升件24從滾筒體21突出的方向逐漸變細。
提升件24可以包括:固定表面241,其與滾筒體21的內周表面211接觸;突出表面243,其朝滾筒體21的旋轉中心與固定表面241間隔開;以及延伸表面245,其在固定表面241與突出表面243之間延伸。
固定表面241可以作為提升件24的固定端,而突出表面243可以作為提升件24的自由端。
當突出表面243沿與朝滾筒體21的旋轉中心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正交突出時,突出表面243可以與固定表面241重疊。
圖14的(a)示出從滾筒2的旋轉中心觀察時提升件24的示例。圖14的(b)是提升件24的立體圖。
如圖14所示,提升件24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安置在滾筒體21的長度中心C之前的部分可以在主旋轉方向MD上與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安置在滾筒體21的長度中心C之後的部分間隔開。
具體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表面243可以包括:第一突出提升表面2431,其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從滾筒體21的後側延伸;第二突出提升表面2433,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MD的方向從第一突出提升表面2431傾斜地延伸;以及第三突出提升表面2435,其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從第二突出提升表面2433延伸。
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表面241可以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從滾筒體21的後側延伸。第二突出提升表面2433可以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安置在滾筒體21的長度中心C。在一些情況下,如圖15中所示,提升件24可以彎曲一次(第二突出提升表面)。在其他示例中,提升件24可以彎曲兩次或更多次。
因為突出表面243沿延伸方向的部分與固定表面241沿延伸方向的部分不同,因此延伸表面245的錐形程度可以沿提升件24的長度變化。特別是,因為固定表面241在主旋轉方向MD上的端部241a與突出表面243在主旋轉方向MD上的端部243a的位置不同,因此可以更容易地攪動衣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5中所示,提升件24可以在主旋轉方向MD上從滾筒體21的後側朝前側移動而呈台階狀(稱為「階梯狀」)。
在一些示例中,提升件24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安置在滾筒體21的長度中心C之前的部分可以在主旋轉方向MD上與提升件24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安置在滾筒體21的長度中心C之後的部分間隔開。
在一些示例中,突出表面243可以包括:第一突出提升表面2431,其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從滾筒體21的後側延伸;第二突出提升表面2433,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MD的方向從第一突出提升表面2431延伸;第三突出提升表面2435,其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從第二突出提升表面2433延伸;第四突出提升表面2437,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MD的方向從第三突出提升表面2435延伸;以及第五突出提升表面2439,其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從第四突出提升表面2437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固定表面241可以包括:第一固定提升表面2411,其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從滾筒體21的後側延伸;第二固定提升表面2413,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MD的方向從第一固定提升表面2411延伸;第三固定提升表面2415,其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從第二固定提升表面2413延伸;第四固定提升表面2417,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MD的方向從第三固定提升表面2415延伸;以及第五固定提升表面2419,其沿滾筒軸65的縱向LD從第四固定提升表面2417延伸。
因此,與先前的實施例相比,可以減小固定表面241的端部241a與突出表面243的端部243a之間的位置差。此處,儘管減少衣物沿延伸表面245滑動的情況,但是提升件24的轉動力可以更有效地傳送給衣物。在一些示例中,提升件24可以能夠更容易在前後方向上攪動衣物。
圖16的(a)是示出提升件24的示例的視圖。圖16的(b)是示出圖16的(a)中所示之提升件24耦接到滾筒2的視圖。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如圖16所示,提升件24可以如波浪形(即,呈「波浪狀」)從滾筒體21的後側向前延伸。在一些示例中,提升件24的前端和後端可以在滾筒軸65的縱向LD上彼此重疊。在一些示例中,突出表面243可以包括:第一突出衣物攪動表面2491,其延伸以在主旋轉方向MD上突出;以及第二突出衣物攪動表面2493,其延伸以在與主旋轉方向MD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表面241可以包括:第一固定衣物攪動表面2495,其延伸以在主旋轉方向MD上突出;以及第二固定衣物攪動表面2497,其延伸以在與主旋轉方向MD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延伸表面245面向主旋轉方向MD的側面可以包括:第一延伸表面2451,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MD的方向從滾筒體21的後側延伸;第二延伸表面2453,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MD的相反方向從第一延伸表面2451延伸;以及第三延伸表面2455,其沿傾斜於主旋轉方向MD的方向從第二延伸表面2453延伸。
第一延伸表面2451可以界定第一衣物容納部249a,配置以在其中容納衣物,以防止位於後蓋23的衣物向前移動,而第二延伸表面2453和第三延伸表面2455可以界定第二衣物容納部249b,配置以在其中容納位於前蓋22的衣物,並透過提升件24將衣物引向後蓋23。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升件24可以有助於防止位於後側的衣物被推動,並允許位於前側的衣物向後移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在滾筒旋轉期間,在旋轉熱氣的同時供應熱氣。因此,可以藉由增加熱氣與衣物接觸的時間段來提高烘乾性能。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增加後蓋的剛性,從而抑制後蓋的扭曲。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可以有助於防止衣物黏附到滾筒的後表面,並因此防止在供應熱氣時被損壞。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在滾筒旋轉期間有效地攪動衣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可以沿前後方向和滾筒的旋轉方向攪動位於滾筒中的衣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在滾筒中沿滾筒的旋轉方向混合加熱的空氣。
在一些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可以有助於防止在滾筒中攪動的衣物卡在滾筒內部。
對於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清楚理解的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修改和變化。因此,目的為本發明涵蓋本發明的修改和變化,只要它們落入附加請求項及其等同物的範圍內。
本申請主張於2021年2月8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21-0017344號及2021年2月23日提交的第10-2021-0024266號的優先權,其揭露內容如同在此充分闡述的內容,作為參考文獻完整地併入本文中。
1:機殼 2:滾筒 3:乾燥單元 5:馬達 6:動力傳送單元 8:散熱部件 9:阻尼器 10:驅動單元 11:前面板 12:第一支撐件 15:第二支撐件 17:基板 19:蓋面板 21:滾筒體 22:前蓋 23:後蓋 24:提升件 25:保護蓋 26:旋轉軸耦接構件 27:軸支架 28:滾筒軸墊圈 31:排氣通道 32:供應通道 34:熱交換單元 51:定子 52:轉子 54:軸耦接件 61:傳動支架 62:殼體主體 63:殼體蓋 64:轉子軸 65:滾筒軸 66:環形齒輪 67:支撐架 68:從動齒輪 69:主動齒輪 81:第一散熱器 82:第二散熱器 91:阻尼體 92:阻尼體通孔 100:衣物處理裝置 111:入口 113:門 115:控制面板 121:支撐面板 122:支撐面板通孔 123:滾筒連接體 124:連接阻尼器 125:面板連接體 126:排氣口 127:過濾器 128:滾筒支撐件 151:固定面板 152:馬達安裝凹部 153:固定面板通孔 211:內周表面 213:防滑部 215:滑移誘導部 221:滾筒入口 225:支架耦接構件 231:後蓋通孔 232:軸支架耦接孔 233:空氣引入孔 234:引入板 235:軸支架耦接部 236:後蓋中心部 237:後蓋加強肋 238:後蓋凹部 241:固定表面 241a,243a:端部 243:突出表面 245:延伸表面 249a:第一衣物容納部 249b:第二衣物容納部 251:蓋耦接孔 255:保護蓋緊固構件 259:保護蓋後表面 271:軸耦接孔 272:後蓋耦接孔 275:軸支架凸緣 276:軸支架凹部 277:軸支架傾斜部 278:軸耦接件 279:滾筒軸容納空間 311:第一管道 312:第二管道 313:第三管道 321:供應管道 323:第一通道界定部 324:第二通道界定部 341:吸熱部、第一熱交換器 343:熱輻射部、第二熱交換器 345:壓縮機 347:壓力調節器 348:冷媒管 349:風扇 541:耦接主體 542:耦接主體彎曲部 543:軸耦接孔 611:支架通孔 612:殼體耦接件 621a:殼體基部 621b:殼體周壁 622:容納空間 623:蓋固定板 624:固定板通孔 625:轉子軸支撐件 626:轉子軸通孔 627:止擋件、第一止擋件 628:轉子軸軸承、第一轉子軸軸承 629:轉子軸軸承、第二轉子軸軸承 631:蓋體 632:滾筒軸通孔 633:密封件 634:彎曲部 635:滾筒軸支撐件 635c:止擋件、第二止擋件 637:安裝部 638:滾筒軸軸承、第一滾筒軸軸承 639:滾筒軸軸承、第二滾筒軸軸承 651:滾筒軸插入部 653:蓋安置孔 655:滾筒軸凸緣 657:滾筒軸傳動部 2131:第一防滑部 2133:第二防滑部 2151:第一滑移誘導部 2153:第二滑移誘導部 2155:第三滑移誘導部 2313:安裝空間界定部 2321:後表面凹部 2352:後耦接表面 2361:中心平面 2381:後蓋輪緣 2382:後蓋側面 2411:第一固定提升表面 2413:第二固定提升表面 2415:第三固定提升表面 2417:第四固定提升表面 2419:第五固定提升表面 2431:第一突出提升表面 2433:第二突出提升表面 2435:第三突出提升表面 2437:第四突出提升表面 2439:第五突出提升表面 2451:第一延伸表面 2453:第二延伸表面 2455:第三延伸表面 2491:第一突出衣物攪動表面 2493:第二突出衣物攪動表面 2495:第一固定衣物攪動表面 2497:第二固定衣物攪動表面 2591:蓋鉤 6511:滾筒軸螺紋 B1,B2,D1,D2,R1,R2:距離 C:長度中心 C1:內徑 C2:外徑 CD:順時針方向 CCD:逆時針方向 G1,K1:差距 G:齒輪單元 H:殼體 V1,V2:長度 FD:向前方向 LD:縱向 MD:主旋轉方向 RD:向後方向
圖1示出衣物處理裝置的示例。 圖2示出衣物處理裝置的剖面。 圖3示出衣物處理裝置的內部結構的示例。 圖4示出動力傳送單元的示例。 圖5顯示動力傳送單元的分解圖。 圖6示出動力傳送單元的剖面。 圖7的(a)示出滾筒和保護蓋的示例;以及圖7的(b)示出移除保護蓋之軸支架的示例和耦接螺帽的示例。 圖8的(a)示出從前方觀察時滾筒的後蓋的示例;圖8的(b)示出保護蓋、滾筒-滾筒軸、軸支架和後蓋的組裝剖面的示例;以及圖8的(c)示出保護蓋、滾筒-滾筒軸、軸支架和後蓋的組裝的示例。 圖9顯示滾筒的後蓋的分解圖。 圖10的(a)和圖10的(b)示出從前方及後方觀察時的軸支架。 圖11的(a)示出從前方觀察時的後蓋;圖11的(b)示出從後方觀察時的後蓋;以及圖11的(c)是沿圖11的(b)中之S-S'線所截取的後蓋的剖面圖。 圖12的(a)和圖12的(b)示出後蓋加強肋的另一示例。 圖13顯示滾筒體的示例的立體圖。 圖14的(a)顯示從滾筒的旋轉中心觀察時提升件的示例;以及圖14的(b)顯示提升件的示例的立體圖。 圖15顯示提升件的立體圖。 圖16的(a)是顯示提升件的示例的立體圖;以及圖16的(b)顯示圖16的(a)中所示之提升件耦接到滾筒的視圖。
2:滾筒
21:滾筒體
23:後蓋
24:提升件
25:保護蓋
26:旋轉軸耦接構件
211:內周表面
225:支架耦接構件
233:空氣引入孔
236:後蓋中心部
238:後蓋凹部

Claims (18)

  1. 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包括: 一滾筒,包括一圓柱形的滾筒體和界定該滾筒體的一後表面的一後蓋,並將衣物容納於其中;以及 一驅動單元,包括配置以使該滾筒旋轉的一旋轉軸, 其中,該後蓋包括: 一後蓋通孔,形成為沿該旋轉軸的軸向穿過該後蓋; 一後蓋中心部,形成為貫穿該後蓋通孔,並從該後蓋向該滾筒的內側凹陷; 一後蓋周邊部,界定該後蓋的周邊; 複數個後蓋加強肋,在該後蓋中心部與該後蓋周邊部之間沿該旋轉軸的徑向延伸,並將該後蓋中心部與該後蓋周邊部彼此連接; 一後蓋凹部,安置在該複數個後蓋加強肋之間,並比該複數個後蓋加強肋更向該滾筒的向外方向凹陷;以及 複數個空氣引入孔,形成為在該後蓋凹部中穿過該後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後蓋周邊部包括: 一環形的後蓋輪緣,連接到該複數個後蓋加強肋;以及 一後蓋側面,在該後蓋輪緣彎曲並從其延伸,該後蓋側面耦接到該滾筒體。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後蓋輪緣的高度基於該後蓋凹部等於該複數個後蓋加強肋的高度。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後蓋輪緣的徑向長度小於該後蓋凹部的徑向長度。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後蓋凹部包括複數個後蓋凹部,形成在該後蓋輪緣、該後蓋中心部和該複數個後蓋加強肋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複數個後蓋加強肋的高度基於該後蓋凹部等於或小於該後蓋通孔的高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後蓋中心部包括: 一中心平面,形成有貫穿其中的該後蓋通孔;以及 一中心側面,從該中心平面的周邊延伸,以界定該後蓋中心部的一側面,並將該中心平面連接到該些後蓋加強肋,以及 其中該複數個後蓋加強肋從該中心側面沿徑向延伸。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中心側面具有曲面。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複數個後蓋加強肋的高度基於該後蓋凹部等於或小於該中心平面的高度。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後蓋在該複數個後蓋加強肋與該後蓋凹部相接的部分是圓形的。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提升件,安置在該滾筒體的一內周表面上,以在該滾筒旋轉期間攪動衣物,該提升件當其沿軸向突出到該後蓋時安置在該複數個後蓋加強肋之間。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提升件以彎曲形狀沿軸向延伸。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提升件在朝該滾筒體的一旋轉中心逐漸變細的同時從該滾筒體的該內周表面朝該滾筒體的該旋轉中心突出。
  14. 如請求項1所述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還包括一乾燥單元,配置以循環該滾筒中的空氣,並供應熱的和乾的空氣,從而去除該衣物中的水分。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乾燥單元包括: 一排氣通道,將該滾筒中的空氣引入其中; 一供應通道,配置以將該排氣通道中的空氣引向該滾筒;以及 一熱交換單元,設置在該排氣通道中,以依序執行除濕和加熱。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驅動單元包括: 一定子,配置以產生一旋轉磁場; 一馬達,包括一轉子,該轉子因該旋轉磁場的旋轉而旋轉; 一轉子軸,安置在該後蓋與該馬達之間,且其一端固定到該轉子,以隨該轉子旋轉;以及 一動力傳送單元,包括一齒輪單元,該齒輪單元配置以將該轉子軸的旋轉運動傳送給該旋轉軸。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軸支架,固定到該後蓋並耦接到該旋轉軸,以封閉該後蓋通孔,並將該旋轉軸的旋轉運動傳送給該滾筒;以及 一軸耦接孔,形成為沿軸向穿過該軸支架,該旋轉軸插入該軸耦接孔中, 其中該旋轉軸插入該軸耦接孔中以便突出到該滾筒中,並透過一旋轉軸耦接構件耦接到該軸支架。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衣物處理裝置,還包括一保護蓋,安置在該滾筒中以保護該旋轉軸和該軸支架。
TW111104453A 2021-02-08 2022-02-08 衣物處理裝置 TWI8290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17344 2021-02-08
KR1020210017344A KR20220114166A (ko) 2021-02-08 2021-02-08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021-0024266 2021-02-23
KR1020210024266A KR20220120317A (ko) 2021-02-23 2021-02-23 의류처리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7935A true TW202237935A (zh) 2022-10-01
TWI829087B TWI829087B (zh) 2024-01-11

Family

ID=80445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4453A TWI829087B (zh) 2021-02-08 2022-02-08 衣物處理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51761A1 (zh)
EP (1) EP4039868A1 (zh)
CN (1) CN114941233B (zh)
AU (1) AU2022218063A1 (zh)
TW (1) TWI829087B (zh)
WO (1) WO20221693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99075S (en) * 2020-02-25 2023-06-21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 set for laundry purpose
USD981664S1 (en) * 2020-02-25 2023-03-21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 for laundry purpo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2867B2 (ja) * 1995-04-10 2000-07-12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衣類乾燥機のフィルタ装置
JP2005034163A (ja) * 2003-05-21 2005-02-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衣類乾燥機能を有する洗濯機
KR20040100894A (ko) * 2003-05-21 2004-12-02 산요덴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의류건조 기능을 갖는 세탁기
KR101073508B1 (ko) * 2003-11-17 2011-10-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의류 건조기
DE102005026175A1 (de) * 2005-06-06 2006-12-07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Wasserführendes Haushaltsgerät mit einer Prägungen aufweisenden Wäschetrommel
JP2007167263A (ja) * 2005-12-21 2007-07-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4499769B2 (ja) * 2007-09-05 2010-07-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CN201538898U (zh) * 2009-12-03 2010-08-04 博西威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衣物处理桶和使用该衣物处理桶的衣物处理设备
AU2011269936B2 (en) * 2010-06-25 2015-04-09 Fisher & Paykel Appliances Limited A rotor for a motor, and a motor and an appliance comprising the rotor, and a method for making a rotor
JP2014014584A (ja) * 2012-07-11 2014-01-30 Panasonic Corp 衣類乾燥機
CN205012082U (zh) * 2015-09-01 2016-02-03 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干衣机的滚筒和具有其的干衣机
KR102449509B1 (ko) * 2016-01-05 2022-09-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용 리프터
KR102281197B1 (ko) * 2016-01-05 2021-07-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용 리프터
KR102360869B1 (ko) * 2017-03-17 2022-02-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 건조기
CN207362548U (zh) * 2017-08-07 2018-05-15 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 滚筒组件和干衣机
CN107904888B (zh) * 2017-11-20 2020-03-24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干衣机
KR102568204B1 (ko) 2018-05-08 2023-08-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 처리 장치
CN111041764B (zh) * 2018-10-11 2022-12-20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衣物处理装置和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组件
KR20200066169A (ko) * 2018-11-30 2020-06-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기
KR20200065931A (ko) * 2018-11-30 2020-06-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기
KR20210017344A (ko) 2019-08-08 2021-02-17 주식회사 프레밀리 애완동물 건조장치
KR20210024266A (ko) 2019-08-21 2021-03-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통신 시스템
CN211368136U (zh) * 2019-09-09 2020-08-28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搅拌叶片及干衣机
CN211284938U (zh) * 2019-10-17 2020-08-18 苏州尼昂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滚筒洗衣机内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2218063A1 (en) 2023-08-24
TWI829087B (zh) 2024-01-11
CN114941233B (zh) 2024-04-26
EP4039868A1 (en) 2022-08-10
US20220251761A1 (en) 2022-08-11
CN114941233A (zh) 2022-08-26
WO2022169325A1 (en) 2022-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9087B (zh) 衣物處理裝置
JP4347892B2 (ja) 乾燥兼用洗濯機
US20080245113A1 (en) Drum Type Washing Machine
KR20060095810A (ko) 건조겸용 드럼세탁기의 응축덕트 구조
KR20050101660A (ko) 건조겸용 드럼세탁기
JP4911623B2 (ja) 乾燥機
TWI820617B (zh) 衣物處理裝置
US20220251763A1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TWI841921B (zh) 衣物處理裝置
US20220275558A1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14908508B (zh) 衣物处理装置
KR20230111120A (ko) 의류처리장치
CN100519912C (zh) 具备烘干功能的滚筒洗衣机的虹吸现象防止结构
KR20220120317A (ko) 의류처리장치
EP4050150A1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KR20230007049A (ko) 의류 처리장치
KR20220114165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20230007050A (ko) 의류 처리장치
KR20220120318A (ko) 의류처리장치
CN114908533A (zh) 衣物处理装置
KR20220114166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20230000173A (ko) 의류 처리장치
TW202413764A (zh) 衣物處理裝置
KR20050105527A (ko) 건조겸용 드럼세탁기의 역수압방지 구조
TW200819587A (en) A drum type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