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4404A -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4404A
TW202234404A TW110124399A TW110124399A TW202234404A TW 202234404 A TW202234404 A TW 202234404A TW 110124399 A TW110124399 A TW 110124399A TW 110124399 A TW110124399 A TW 110124399A TW 202234404 A TW202234404 A TW 2022344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ignal line
period
level
clock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4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2370B (zh
Inventor
李東旭
板垣清太郎
川口一昭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2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237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34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440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4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 G06F13/16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for access to memory bus
    • G06F13/1668Details of memory controll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4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 G11C16/0483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having several storage transistors connected in seri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10Programming or data input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26Sensing or reading circuits; Data output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5/00Details of stores covered by group G11C11/00
    • G11C5/06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ng storage elements electrically, e.g. by wiring
    • G11C5/063Voltage and signal distribution in integrated semi-conductor memory access lines, e.g. word-line, bit-line, cross-over resistance, propagation dela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7/00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 G11C7/10Input/output [I/O] data interface arrangements, e.g. I/O data control circuits, I/O data buffers
    • G11C7/1048Data bus control circuits, e.g. precharging, presetting, equalis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7/00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 G11C7/10Input/output [I/O] data interface arrangements, e.g. I/O data control circuits, I/O data buffers
    • G11C7/1051Data output circuits, e.g. read-out amplifiers, data output buffers, data output registers, data output level conversion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7/00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 G11C7/10Input/output [I/O] data interface arrangements, e.g. I/O data control circuits, I/O data buffers
    • G11C7/1051Data output circuits, e.g. read-out amplifiers, data output buffers, data output registers, data output level conversion circuits
    • G11C7/1066Output synchroniz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7/00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 G11C7/10Input/output [I/O] data interface arrangements, e.g. I/O data control circuits, I/O data buffers
    • G11C7/1078Data input circuits, e.g. write amplifiers, data input buffers, data input registers, data input level conversion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7/00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 G11C7/10Input/output [I/O] data interface arrangements, e.g. I/O data control circuits, I/O data buffers
    • G11C7/1078Data input circuits, e.g. write amplifiers, data input buffers, data input registers, data input level conversion circuits
    • G11C7/1093Input synchroniza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9/00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PROM]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10B41/00 - H10B63/00, e.g. ultraviolet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UVEPROM] devic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32Timing circu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Abstract

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不增大晶片面積便能夠抑制消耗電力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 一實施方式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具備:第1信號線,其具有第1部分及第2部分;第2信號線,其具有第3部分及第4部分;第1反相器,其配置於第1信號線之第1部分與第2部分之間;第2反相器,其配置於第2信號線之第3部分與第4部分之間;及控制電路。於第1期間,響應第1時脈信號而對第1信號線之第1部分輸入第1信號。於第1期間之後的第2期間,響應第2時脈信號而對第2信號線之第3部分輸入第2信號。第1反相器將使第1信號之邏輯反轉所得之第1反轉信號輸出至第2部分。第2反相器將使第2信號之邏輯反轉所得之第2反轉信號輸出至第4部分。控制電路於第1期間使第2信號線為浮動狀態,於第2期間使第1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Description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
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係關於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
於半導體積體電路中,當信號線中傳輸信號時,因信號線彼此之間的電容性耦合而導致消耗電力增大。藉由擴大信號線之間隔使信號線間之耦合電容減少,能夠抑制消耗電力之增大,但晶片面積會增大。
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不增大晶片面積便能夠抑制消耗電力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
一實施方式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具備:第1信號線,其具備第1部分及第2部分;第2信號線,其具備第3部分及第4部分;第1反相器,其配置於第1信號線之第1部分與第2部分之間;第2反相器,其配置於第2信號線之第3部分與第4部分之間;及控制電路。於第1期間,響應第1時脈信號而對第1信號線之第1部分輸入第1信號。於第1期間之後的第2期間,響應第2時脈信號而對第2信號線之第3部分輸入第2信號。第1反相器將使第1信號之邏輯反轉所得之第1反轉信號輸出至第2部分。第2反相器將使第2信號之邏輯反轉所得之第2反轉信號輸出至第4部分。控制電路於第1期間使第2信號線為浮動狀態,於第2期間使第1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於附圖記載中,對相同部分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例如係圖1所示之記憶體系統包含之非揮發性記憶體2。非揮發性記憶體2係能夠非揮發地保存資料之半導體記憶體。非揮發性記憶體2例如具備NAND(Not And,反及)快閃記憶體。記憶體控制器1控制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動作。主機例如為個人電腦、移動終端等電子設備。
首先,對圖1所示之記憶體系統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說明中,信號DQ<7:0>係指分別為1位元信號之信號DQ<0>、DQ<1>、……、DQ<7>之集合。信號DQ<7:0>為8位元信號。
記憶體控制器1從主機接收命令,基於接收到之命令來控制非揮發性記憶體2。具體而言,記憶體控制器1將由主機指示寫入之資料寫入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讀出由主機指示讀出之資料並將其發送至主機。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寫入對象之非揮發性記憶胞由記憶體控制器1指定。以下,將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非揮發性記憶胞亦稱作「記憶胞」。
記憶體控制器1與非揮發性記憶體2經由個別之信號線收發遵循記憶體控制器1與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介面標準的信號。於記憶體控制器1與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間收發之信號為信號/CE、/RB、CLE、ALE、/WE、/RE、RE、/WP、DQ<7:0>、DQS、/DQS等。
信號/CE係用以賦能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晶片賦能信號。信號/RB係表示非揮發性記憶體2處於就緒狀態(受理來自外部之命令之狀態)還是忙碌狀態(未受理來自外部之命令之狀態)之就緒忙碌信號。信號CLE係通知非揮發性記憶體2在信號CLE為H(高)位準期間發送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信號DQ<7:0>為指令之指令鎖存賦能信號。信號ALE係通知非揮發性記憶體2在信號ALE為H位準期間發送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信號DQ<7:0>為位址之位址鎖存賦能信號。
信號/WE係指示將發送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信號DQ<7:0>存入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寫入賦能信號。於單倍資料速率(Single Data Rate,SDR)模式下,指示將在信號/WE之上升邊緣(rising edge)發送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作為指令、位址或資料之信號DQ<7:0>存入。又,於雙倍資料速率(Double Data Rate,DDR)模式下,指示將在信號/WE之上升邊緣發送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作為指令或位址之信號DQ<7:0>存入。信號/WE每當藉由記憶體控制器1以非揮發性記憶體2接收指令、位址及資料時被生效。
信號/RE係指示記憶體控制器1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讀出信號DQ<7:0>之讀取賦能信號。信號RE係信號/RE之互補信號。例如,使用信號/RE及RE來控制輸出信號DQ<7:0>時之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動作時點。更具體而言,於單倍資料速率模式下,指示在信號/RE之下降邊緣(falling edge)將作為資料之信號DQ<7:0>輸出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又,於雙倍資料速率模式下,指示在信號/RE之下降邊緣及上升邊緣將作為資料之信號DQ<7:0>輸出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
信號/WP係指示非揮發性記憶體2禁止資料寫入之寫入保護信號。信號DQ<7:0>係於非揮發性記憶體2與記憶體控制器1之間被收發之資料實體,包含指令CMD、位址ADD及資料DAT。資料DAT包含寫入資料及讀出資料。
信號DQS係用以控制有關信號DQ<7:0>之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動作時點之資料選通信號。信號/DQS係信號DQS之互補信號。信號DQS及/DQS例如基於信號RE及/RE而產生。更具體而言,於雙倍資料速率模式下,指示在信號DQS之下降邊緣及上升邊緣將作為資料之信號DQ<7:0>存入非揮發性記憶體2。又,信號DQS於雙倍資料速率模式下,係基於信號/RE之下降邊緣及上升邊緣而產生,與作為資料之信號DQ<7:0>一起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輸出。
記憶體控制器1具備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11、處理器12、主機介面13、ECC(Error Check and Correction,錯誤檢查與校正)電路14及記憶體介面15。RAM11、處理器12、主機介面13、ECC電路14及記憶體介面15相互之間由匯流排16連接。
RAM11將從主機接收之資料於存儲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前暫時儲存,或將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讀出之資料於發送至主機之前暫時儲存。RAM11例如為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或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等通用半導體記憶體。
處理器12控制整個記憶體控制器1之動作。處理器12例如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處理器)等。處理器12例如響應從主機接收之資料讀出命令,將讀出命令發行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該動作於資料寫入時亦相同。處理器12針對積存於RAM11中之資料,決定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儲存區域(記憶區域)。又,處理器12具有對來自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讀出資料執行各種運算之功能。
主機介面13與主機連接,執行遵循與主機間之介面標準之處理。主機介面13例如將從主機接收之命令及資料傳送至處理器12。又,主機介面13將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讀出之資料、來自處理器12之響應等發送至主機。
ECC電路14對儲存於RAM11中之資料進行編碼,產生碼字。又,ECC電路14對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讀出之碼字進列解碼。
記憶體介面15經由匯流排而與非揮發性記憶體2連接,執行與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間之通信。記憶體介面15根據處理器12之指示,將指令CMD、位址ADD及寫入資料發送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又,記憶體介面15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接收讀出資料。
圖1中,示出了記憶體控制器1分別具備ECC電路14及記憶體介面15之構成例。但是,ECC電路14亦可內置於記憶體介面15中。又,ECC電路14亦可內置於非揮發性記憶體2中。
當從主機接收到寫入命令時,記憶體系統以如下方式動作。處理器12將被指示寫入之資料暫時記憶於RAM11中。處理器12讀出儲存於RAM11中之資料,並將其輸入至ECC電路14。ECC電路14對所輸入之資料進行編碼,將碼字輸入至記憶體介面15。記憶體介面15將所輸入之碼字寫入非揮發性記憶體2。
當從主機接收到讀出命令時,記憶體系統以如下方式動作。記憶體介面15將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讀出之碼字輸入至ECC電路14。ECC電路14對所輸入之碼字進列解碼,將解碼後之資料儲存於RAM11中。處理器12將儲存於RAM11中之資料經由主機介面13發送至主機。
圖2係表示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構成例之方塊圖。非揮發性記憶體2具備記憶胞陣列21、輸入輸出電路22、邏輯控制電路24、暫存器26、定序器27、電壓產生電路28、列解碼器30、感測放大器31、反向中繼器電路40。非揮發性記憶體2進而具備輸入輸出用墊群32、邏輯控制用墊群34、及電源輸入用端子群35。
記憶胞陣列21包含與字元線及位元線建立對應之複數個記憶胞(未圖示)。
輸入輸出電路22於與記憶體控制器1之間收發信號DQ<7:0>、信號DQS及信號/DQS。輸入輸出電路22將信號DQ<7:0>內之指令CMD及位址ADD傳送至暫存器26。又,輸入輸出電路22於與感測放大器31之間收發寫入資料及讀出資料。
邏輯控制電路24從記憶體控制器1接收信號/CE、CLE、ALE、/WE、/RE、RE、/WP、/RB。又,邏輯控制電路24將信號/RB傳送至記憶體控制器1,將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狀態通知給外部。
暫存器26保存指令CMD及位址ADD。暫存器26將位址ADD傳送至列解碼器30及感測放大器31,並且將指令CMD傳送至定序器27。
定序器27接收指令CMD,按照基於所接收到之指令CMD之序列來控制整個非揮發性記憶體2。
電壓產生電路28基於來自定序器27之指示,產生資料寫入、資料讀出、及資料抹除等動作所需之電壓。基於來自暫存器26之位址,將各種電壓從電壓產生電路28供給至列解碼器30、感測放大器31及記憶胞陣列21。
列解碼器30從暫存器26接收位址ADD內之塊位址及列位址。列解碼器30基於塊位址來選擇塊,並且基於列位址來選擇字元線。
感測放大器31於讀出資料時,感測從記憶胞讀出至位元線之讀出資料,將感測到之讀出資料傳送至輸入輸出電路22。感測放大器31於寫入資料時,經由位元線將寫入資料傳送至記憶胞。
感測放大器31與輸入輸出電路22之間的資料傳送係經由資料匯流排YIO而進行。寫入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資料及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讀出之資料由資料匯流排YIO傳輸。
反向中繼器電路40配置於資料匯流排YIO之中央附近。可藉由反向中繼器電路40來抑制於資料匯流排YIO中流通之電源電流之增大,詳情將於下文敍述。
輸入輸出用墊群32包含複數個端子(墊),該等複數個端子(墊)與信號DQ<7:0>及信號DQS、/DQS相對應,用以於非揮發性記憶體2與記憶體控制器1之間收發包含資料之各信號。
邏輯控制用墊群34包含複數個端子(墊),該等複數個端子(墊)與信號/CE、CLE、ALE、/WE、/RE、RE、/WP、/RB相對應,用以於非揮發性記憶體2與記憶體控制器1之間收發各信號。
電源輸入用端子群35包含複數個端子,該等複數個端子被輸入電源電壓Vcc、VccQ、及接地電壓Vss,用以從外部向非揮發性記憶體2供給各種動作電源。電源電壓Vcc係通常作為動作電源從外部賦予之電路電源電壓。例如,電源電壓Vcc為2.5 V。於記憶體控制器1與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間收發信號時使用電源電壓VccQ。例如,電源電壓VccQ為1.2 V。
圖3A表示指示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讀出動作之指令序列之例。圖3B表示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讀出資料之動作相關之指令序列之例。
如圖3A所示,於讀出動作時,記憶體控制器1切換(toggle)信號/WE,同時繼續發行讀出指令「00h」、連續5個週期之位址ADD、及指令「30h」,並將其等發送至非揮發性記憶體2。讀出指令「00h」係命令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記憶胞陣列21讀出資料之指令。指令「30h」係命令開始進行讀出動作之指令。非揮發性記憶體2當接收到指令「30h」時,開始從記憶胞陣列21讀出資料,通知記憶體控制器1信號/RB為L位準,且非揮發性記憶體2為忙碌狀態。從記憶胞陣列21讀出資料之動作完成之後,非揮發性記憶體2通知記憶體控制器1信號/RB為H位準,且非揮發性記憶體2為就緒狀態。
記憶體控制器1於確認非揮發性記憶體2已成為就緒狀態之後,如圖3B所示,切換信號/RE及RE。非揮發性記憶體2與信號/RE及RE同步地將所讀出之資料作為信號DQ<7:0>傳送至記憶體控制器1。又,非揮發性記憶體2與信號DQ<7:0>同步地切換信號DQS及/DQS,並將其傳送至記憶體控制器1。
圖4係表示包含輸入輸出電路22、感測放大器31、反向中繼器電路40及資料匯流排YIO之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部分構成之方塊圖。輸入輸出電路22經由資料匯流排YIO在與感測放大器31之間收發寫入資料及讀出資料。資料匯流排YIO包含複數個信號線D。例如,資料匯流排YIO包含128條信號線D。
感測放大器31具有連接於位元線BL0-BLm之感測放大器單元31A、連接於感測放大器單元31A之資料暫存器31B、連接於資料暫存器31B之資料多工器31C。位元線條數例如為約13萬條。感測放大器單元31A感測讀出至位元線之讀出資料,並經由位元線將寫入資料傳送至記憶胞。資料暫存器31B保存讀出資料或寫入資料。資料多工器31C從在位元線BL0-BLm中傳輸之資料中選擇在構成資料匯流排YIO之信號線D中傳輸之資料。
輸入輸出電路22亦可包含變換匯流排寬度之變換電路221。變換電路221例如將包含128條信號線之資料匯流排YIO之匯流排寬度變換成包含分別供信號DQ<7:0>傳輸之8條信號線之匯流排的匯流排寬度。變換電路221例如亦可為FIFO(First In First Out,先進先出)電路。感測放大器31與變換電路221之間以電源電壓Vcc(例如2.5 V)動作。變換電路221與記憶體控制器1之間以電源電壓VccQ(例如1.2 V)動作。
反向中繼器電路40由控制電路50控制。圖4中,將控制電路50作為不同於輸入輸出電路22及邏輯控制電路24之電路區塊示出。但是,控制電路50例如亦可作為輸入輸出電路22及/或邏輯控制電路24之一部分構成。
圖5中示出反向中繼器電路40之構成例。圖5所示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連接於第1信號線D1及第2信號線D2。第1信號線D1之至少一部分與第2信號線D2之至少一部分沿相同方向延伸,並且相鄰。例如,第1信號線D1及第2信號線D2係構成資料匯流排YIO之複數個信號線D中相鄰配置之信號線D。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相互之間具有電容性耦合。再者,並不限定為第1信號線D1整體與第2信號線D2整體相鄰。即便於第1信號線D1之至少一部分與第2信號線D2之至少一部分相鄰之情形時,相互之間亦會具有電容性耦合。
以下,將第1信號線D1及第2信號線D2亦稱作「信號線D」。第1信號線D1包含第1部分D1a及第2部分D1b。同樣地,第2信號線D2包含第3部分D2a及第4部分D2b。此處,為了使說明變得容易,舉例說明2條信號線時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之動作。又,將由電容性耦合產生之信號線間之電容亦稱作「耦合電容」。
再者,以下說明中以讀出動作為例進行說明。即,記憶體控制器1切換信號/RE及RE,非揮發性記憶體2與信號/RE及RE同步地將所讀出之資料作為信號DQ<7:0>傳送至記憶體控制器1,以此動作為例進行說明。又,於以下說明中,將信號位準為H位準時設為「信號接通」,將信號位準為L位準時設為「信號斷開」。
反向中繼器電路40響應第1時脈信號CLKA及第2時脈信號CLKB而動作。第1時脈信號CLKA於第1位準(例如H位準)與不同於第1位準之第2位準(例如L位準)之間轉變。第2時脈信號CLKB於第3位準(例如H位準)與不同於第3位準之第4位準(例如L位準)之間轉變。例如,第1位準高於第2位準,第3位準高於第4位準。或者,亦可為,第1位準低於第2位準,第3位準低於第4位準。
當第1時脈信號CLKA接通時,第1信號DataA被輸入至第1信號線D1之第1部分D1a。反向中繼器電路40將使第1信號DataA之邏輯反轉所得之信號(以下稱作「反轉信號」)輸出至第1信號線D1之第2部分D1b。連接於第1信號線D1之第1接收電路61接收第1信號DataA之反轉信號。
當第2時脈信號CLKB接通時,第2信號DataB被輸入至第2信號線D2之第3部分D2a。反向中繼器電路40將第2信號DataB之反轉信號輸出至第2信號線D2之第4部分D2b。連接於第2信號線D2之第2接收電路62接收第2信號DataB之反轉信號。
反向中繼器電路40連接於第1接收電路61及第2接收電路62。圖5示出了第1接收電路61及第2接收電路62為觸發器(FF)之例。於此情形時,若第1時脈信號CLKA接通,則第1接收電路61保存第1信號DataA之反轉信號(第1反轉信號)。若第2時脈信號CLKB接通,則第2接收電路62保存第2信號DataB之反轉信號(第2反轉信號)。
圖6表示反向中繼器電路40之動作例之時序圖。圖6中,V_CLK係作為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動作基準之時脈信號的基準時脈信號CLK之電位。V_CLKA係第1時脈信號CLKA之電位,V_CLKB係第2時脈信號CLKB之電位。又,V_DataA係第1信號線D1之電位(更詳細而言係第1信號線D1之第1部分D1a之電位),V_DataB係第2信號線D2之電位(更詳細而言係第2信號線D2之第3部分D2a之電位)。V_EQ係EQ信號之電位。以下,時序圖之信號名與上述相同。
如圖6所示,第1時脈信號CLKA之週期及第2時脈信號CLKB之週期與基準時脈信號CLK之週期相同。
但是,第1時脈信號CLKA及第2時脈信號CLKB之接通期間之長度係基準時脈信號CLK之接通期間之長度的一半。又,第1時脈信號CLKA接通之時點與第2時脈信號CLKB接通之時點錯開相當於基準時脈信號CLK之半個週期的量。
如圖6所示,將第1時脈信號CLKA接通至第1時脈信號CLKA斷開後第2時脈信號CLKB接通為止之期間稱作「第1週期C1」。又,將第2時脈信號CLKB接通至第2時脈信號CLKB斷開後第1時脈信號CLKA接通為止之期間稱作「第2週期C2」。第1時脈信號CLKA於第2週期C2之期間斷開。第2時脈信號CLKB於第1週期C1之期間斷開。以下,將第1週期C1與第2週期C2均稱作「週期」。第1週期C1與第2週期C2交替重複。
於第1週期C1,響應第1時脈信號CLKA而向第1信號線D1輸入第1信號DataA。又,於第2週期C2,響應第2時脈信號CLKB而向第2信號線D2輸入第2信號DataB。換言之,於第1週期C1,響應第1時脈信號CLKA而將第1信號DataA輸入至第1信號線D1之第1部分D1a。於第2週期C2,響應第2時脈信號CLKB而將第2信號DataB輸入至第2信號線D2之第3部分D2a。
反向中繼器電路40具備配置於第1信號線D1之途中之第1反向中繼器411、及配置於第2信號線D2之途中之第2反向中繼器412。換言之,第1反向中繼器411配置於第1信號線D1之第1部分D1a與第2部分D1b之間,第2反向中繼器412配置於第2信號線D2之第3部分D2a與第4部分D2b之間。以下,將第1反向中繼器411及第2反向中繼器412均稱作「反向中繼器41」,或者均簡稱為「反相器41」。
第1反向中繼器411(第1反相器411)在第1時脈信號CLKA為H位準時,將於輸入端子接收到之信號之反轉信號從輸出端子輸出。另一方面,第1反向中繼器411在第1時脈信號CLKA為L位準時,無論於輸入端子接收到之信號之電位位準如何,均不從輸出端子輸出信號。輸入至第1信號線D1之第1信號DataA響應第1時脈信號CLKA之下降邊緣而被輸入至第1反向中繼器411。第1反向中繼器411將第1信號DataA之反轉信號輸出至第1信號線D1,第1接收電路61接收第1信號DataA之反轉信號。換言之,第1反向中繼器411將輸入至第1信號線D1之第1部分D1a之第1信號DataA之反轉信號輸出至第1信號線D1之第2部分D1b。
第2反向中繼器412(第2反相器412)在第2時脈信號CLKB為H位準時,將於輸入端子接收到之信號之反轉信號從輸出端子輸出。另一方面,第2反向中繼器412在第2時脈信號CLKB為L位準時,無論於輸入端子接收到之信號之電位位準如何,均不從輸出端子輸出信號。輸入至第2信號線D2之第2信號DataB響應第2時脈信號CLKB之下降邊緣而被輸入至第2反向中繼器412。第2反向中繼器412將第2信號DataB之反轉信號輸出至第2信號線D2,第2接收電路62接收第2信號DataB之反轉信號。換言之,第2反向中繼器412將輸入至第2信號線D2之第3部分D2a之第2信號DataB的反轉信號輸出至第2信號線D2之第4部分D2b。第2接收電路62接收第2信號DataB之反轉信號之時點與第1接收電路61接收第1信號DataA之反轉信號之時點錯開相當於基準時脈信號CLK之半個週期的量。
非揮發性記憶體2中,圖4所示之控制電路50例如基於從記憶體控制器1接收之信號/RE及信號RE而產生基準時脈信號CLK,基於基準時脈信號CLK之產生而產生第1時脈信號CLKA及第2時脈信號CLKB。例如,將從基準時脈信號CLK之上升邊緣產生之脈衝設為第1時脈信號CLKA,將從基準時脈信號CLK之下降邊緣產生之脈衝設為第2時脈信號CLKB。於此情形時,控制電路50例如具有作為將基準時脈信號CLK分頻之分頻電路之功能。
非揮發性記憶體2與信號/RE及RE同步地於與記憶體控制器1之間傳送資料。因此,控制電路50例如亦可使用信號/RE及RE而產生第1時脈信號CLKA及第2時脈信號CLKB。
控制電路50於第1週期(第1期間)C1使第2信號線D2為浮動狀態,於第2週期(第2期間)C2使第1信號線D1為浮動狀態。又,控制電路50於第1週期C1中第1時脈信號CLKA斷開後之期間、及第2週期C2中第2時脈信號CLKB斷開後之期間,使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均為浮動狀態。
即,於第1週期C1中第1時脈信號CLKA為H位準之期間(第3期間)C1a,第2信號線D2為浮動狀態。於第1週期C1中第1時脈信號CLKA為L位準之期間(第4期間)C1b,第1信號線D1及第2信號線D2為浮動狀態。
而且,於第2週期C2中第2時脈信號CLKB為H位準之期間(第5期間)C2a,第1信號線D1為浮動狀態。於第2週期C2中第2時脈信號CLKB為L位準之期間(第6期間)C2b,第1信號線D1及第2信號線D2為浮動狀態。
反向中繼器電路40具備均衡電路42。均衡電路42使浮動狀態之第1信號線D1之第1反向中繼器411之前後電位平均化,使浮動狀態之第2信號線D2之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前後電位平均化。以下將上述電位平均化稱作「位準調整」。均衡電路42於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均為浮動狀態時進行上述位準調整。再者,關於第1反向中繼器411之前後電位及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前後電位,「前電位」係反向中繼器41之輸入側之信號線D之電位,「後電位」係反向中繼器41之輸出側之信號線D之電位(以下相同)。
通常而言,浮動狀態之信號線之電位容易受到與相鄰信號線之電容性耦合之影響而變動。即,浮動狀態之第1信號線D1之電位受到第2信號線D2之電位之影響。而且,浮動狀態之第2信號線D2之電位受到第1信號線D1之電位之影響。
浮動狀態之信號線D經由電容性耦合受到其他信號線D之影響,從而有可能導致電源電流增加,電路之消耗電力增大。均衡電路42可藉由位準調整來抑制該消耗電力之增大,詳情將於下文敍述。首先,以下對均衡電路42之構成及動作進行說明。
如上文所說明般,響應第1時脈信號CLKA,對第1信號線D1輸入第1信號DataA。第1時脈信號CLKA於第1週期C1之前一半接通,於第1週期C1之後一半斷開。因此,於第1週期C1之前一半,對第1信號線D1輸入第1信號DataA。控制電路50於第1週期C1之後一半使第1信號線D1為浮動狀態。而且,均衡電路42於第1週期C1之後一半對第1信號線D1進行位準調整。
又,響應第2時脈信號CLKB,對第2信號線D2輸入第2信號DataB。第2時脈信號CLKB於第2週期C2之前一半接通,於第2週期C2之後一半斷開。因此,於第2週期C2之前一半,對第2信號線D2輸入第2信號DataB。控制電路50於第2週期C2之後一半使第2信號線D2為浮動狀態。而且,均衡電路42於第2週期C2之後一半對第2信號線D2進行位準調整。
即,均衡電路42於第1週期C1中第1時脈信號CLKA為L位準之期間(第4期間)C1b,當第1信號線D1及第2信號線D2均為浮動狀態時,將第1信號線D1之第1部分D1a與第2部分D1b電性連接,並且將第2信號線D2之第3部分D2a與第4部分D2b電性連接。同樣地,均衡電路42於第2週期C2中第2時脈信號CLKB為L位準之期間(第6期間)C2b,當第1信號線D1及第2信號線D2均為浮動狀態時,將第1信號線D1之第1部分D1a與第2部分D1b電性連接,並且將第2信號線D2之第3部分D2a與第4部分D2b電性連接。
藉由均衡電路42之位準調整,第1反向中繼器411之前後電位一致,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前後電位一致。於各週期中,均衡電路42進行使浮動狀態下之信號線D之反向中繼器41之前後電位一致之位準調整。
如圖5所示,均衡電路42具有第1均衡器421及第2均衡器422。第1均衡器421於由均衡電路42進行之位準調整中,將第1信號線D1之第1反向中繼器411之前後電性連接。第2均衡器422於由均衡電路42進行之位準調整中,將第2信號線D2之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前後電性連接。將第1均衡器421及第2均衡器422均稱作「均衡器420」。
第1均衡器421與第1反向中繼器411並聯連接於第1信號線D1。當第1均衡器421為接通狀態時,第1信號線D1中第1反向中繼器411之前後電性連接。因此,藉由使第1均衡器421成為接通狀態,而於第1反向中繼器411之前後之間有電荷移動。藉由電荷移動,第1信號線D1之第1反向中繼器411之輸入側所保存之電荷與輸出側所保存之電荷被中和。如此,第1信號線D1經由第1均衡器421於第1反向中繼器411之前後短路,從而使第1信號線D1之電位於第1反向中繼器411之前後一致。
第2均衡器422與第2反向中繼器412並聯連接於第2信號線D2。當第2均衡器422為接通狀態時,第2信號線D2中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前後電性連接。因此,藉由使第2均衡器422成為接通狀態,而於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前後之間有電荷移動。藉由電荷移動,第2信號線D2之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輸入側所保存之電荷與輸出側所保存之電荷被中和。如此,經由第2均衡器422於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前後使第2信號線D2短路,從而使第2信號線D2之電位於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前後一致。
控制電路50根據EQ信號及將EQ信號反轉所得之/EQ信號來控制均衡器420之接通動作及斷開動作。於EQ信號接通、/EQ信號斷開之情形時,第1均衡器421及第2均衡器422進行接通動作,第1信號線D1中第1反向中繼器411之前後短路,第2信號線D2中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前後短路。如圖6所示,當第1時脈信號CLKA與第2時脈信號CLKB均斷開時,EQ信號接通,此時,/EQ信號斷開。
再者,圖6中,電位V_DataA及電位V_DataB之粗實線表示被輸入信號時之信號線D之電位。電位V_DataA及電位V_DataB之虛線表示受電容性耦合影響之浮動狀態下之信號線D之電位。電位V_DataA及電位V_DataB之箭頭表示因位準調整產生之信號線D之電位變化。圖6中,電位Vd10係經位準調整後之電位V_DataA,電位Vd20係經位準調整後之電位V_DataB。
如上所述,均衡電路42能夠於第1信號線D1中將第1部分D1a與第2部分D1b電性連接,且能夠於第2信號線D2中將第3部分D2a與第4部分D2b電性連接。均衡器420例如係由n型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及p型MOS電晶體構成之傳輸閘(transfer gate)。或者,亦可由一個電晶體構成均衡器420。
EQ信號及/EQ信號例如亦可使用第1時脈信號CLKA及第2時脈信號CLKB,藉由圖7所示之互斥或(exclusive or)電路51與反相器52之串聯連接而產生。即,控制電路50亦可產生EQ信號作為第1時脈信號CLKA與第2時脈信號CLKB之互斥或,將EQ信號之邏輯值反轉而產生/EQ信號。將EQ信號及/EQ信號均稱作第1控制信號。如此,控制電路50亦可使用第1時脈信號CLKA及第2時脈信號CLKB而產生第1控制信號,並使用第1控制信號來控制均衡電路42。
反向中繼器電路40於驅動2條相鄰信號線D中之一條信號線D之期間使另一條信號線D為浮動狀態。因此,能夠降低電容性耦合對相鄰之其他信號線D之影響。進而,反向中繼器電路40藉由均衡電路42之位準調整來抑制消耗電力之增大。
以下,對藉由均衡電路42之位準調整來抑制消耗電力之情形進行說明。上文中,對存在2條連接有反向中繼器41之信號線D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連接有反向中繼器41之信號線D之條數為任意。以下,針對存在3條連接有反向中繼器41之信號線D之情形,參照圖8說明反向中繼器電路40之動作。
圖8表示實施方式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之電路圖。實施方式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至少與排列配置之第1信號線D1、第2信號線D2及第3信號線D3連接。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相互之間具有電容性耦合,第2信號線D2與第3信號線D3相互之間具有電容性耦合。
圖8所示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係於圖5所示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中追加第3信號線D3、第3反向中繼器413、第3均衡器423、第3接收電路63所得之構成。
當第1時脈信號CLKA接通時,對第3信號線D3輸入第3信號DataC。配置於第3信號線D3之途中之第3反向中繼器413將使第3信號DataC之邏輯反轉所得之反轉信號輸出至第3信號線D3。第3均衡器423藉由位準調整將第3信號線D3之第3反向中繼器413之前後電性連接。第3接收電路63於第1時脈信號CLKA為H位準時接收第3信號DataC之反轉信號。
響應第1時脈信號CLKA,於第1信號線D1及第3信號線D3中傳輸信號。又,響應第2時脈信號CLKB,於第2信號線D2中傳輸信號。
圖9表示時脈信號之電位、信號線D之電位及EQ信號之電位。圖9中,V_DataC係第3信號線D3之電位。電位Vd30係經位準調整後之電位V_DataC。
圖5示出了第1信號線D1及第2信號線D2。相對於此,圖8示出了第1信號線D1、第2信號線D2及第3信號線D3。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之關係相當於第3信號線D3與第2信號線D2之關係。於圖8所示之隔著第2信號線D2配置第1信號線D1與第3信號線D3之構成中,中央之第2信號線D2之電位受到相鄰兩側之信號線D之電位變化之影響。
圖10表示不具有反向中繼器電路40之第1比較例之中繼器電路。以下,將圖8所示之實施方式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之動作與圖10所示之第1比較例之中繼器電路之動作加以比較。
圖10示出了被輸入第1信號DataA之第1信號線D1、及被輸入第2信號DataB之第2信號線D2。第1信號DataA被第1接收電路61接收,第2信號DataB被第2接收電路62接收。第1比較例中,使用普通緩衝器71對信號線D中之信號進行中繼。「普通緩衝器」係不使信號之邏輯值反轉之緩衝電路。
圖11表示圖10所示之電路之動作例之時序圖。圖11中,V_CLK係基準時脈信號CLK之電位,V_DataA係第1信號線D1之電位,V_DataB係第2信號線D2之電位。響應基準時脈信號CLK之上升邊緣,將第1信號DataA輸入至第1信號線D1。又,響應基準時脈信號CLK之上升邊緣,將第2信號DataB輸入至第2信號線D2。即,發送第1信號DataA之時點與發送第2信號DataB之時點一致。
圖12表示第1比較例之信號線D之配置。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之間隔為S,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之間之耦合電容為C。間隔S例如亦可為電路設計規則之最小間距d。
圖13表示連接於圖8所示之實施方式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之信號線D之配置。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之間隔為S,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之間之耦合電容為C。又,第2信號線D2與第3信號線D3之間隔為S,第2信號線D2與第3信號線D3之間之耦合電容為C。對第1信號線D1輸入第1信號DataA,對第3信號線D3輸入第3信號DataC。第2信號線D2為浮動狀態。
又,圖14表示第2比較例之信號線D之配置。第2比較例所示之配置係基於第1比較例將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之間隔擴大至2×S。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之間之耦合電容為0.5×C。
圖15表示圖12所示之第1比較例之信號線D之配置中之電源電流之例、圖13所示之實施方式之信號線D之配置中之電源電流之例、及圖14所示之第2比較例之信號線D之配置中之電源電流之例。圖15中,按照信號線D之電位變化分成狀況1~狀況4之4種情形,示出電源電壓Vcc之電源線中流動之電源電流Ivcc之值、及接地電壓Vss之電源線中流動之電源電流Ivss之值。但是,第1比較例、實施方式、第2比較例中示出之電源電流之大小存在相對關係。
狀況1表示於傳送資料之信號線中配置得最靠近之2個信號線中,兩個信號線之電位朝相反方向變化之例。即,關於狀況1,於第1比較例及第2比較例中,第1信號線D1之電位V_DataA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第2信號線D2之電位V_DataB從L位準變化為H位準。於實施方式中,電位V_DataA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電位V_DataC從L位準變化為H位準。狀況1中,實施方式中之浮動狀態之第2信號線D2之電位V_DataB未發生變化。圖15中,以虛線表示浮動狀態之第2信號線D2之電位V_DataB(狀況2~4中相同)。
狀況2表示於傳送資料之信號線中配置得最靠近之2個信號線中,兩個信號線之電位朝相同方向變化之例。即,關於狀況2,於第1比較例及第2比較例中,電位V_DataA及電位V_DataB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於實施方式中,電位V_DataA及電位V_DataC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狀況2中,實施方式中之第2信號線D2之電位V_DataB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
狀況3表示於傳送資料之信號線中配置得最靠近之2個信號線中,兩個信號線中之其中一個信號線之電位發生變化,使得兩個信號線間成為相同電位之例。即,關於狀況3,於第1比較例及第2比較例中,電位V_DataA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電位V_DataB固定為L位準。於實施方式中,電位V_DataA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電位V_DataC固定為L位準。狀況3中,實施方式中之第2信號線D2之電位V_DataB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但是,實施方式中之電位V_DataB之變化小於其他信號線D之電位之變化。其原因在於,藉由利用均衡電路42進行位準調整,信號線D間之電容性耦合之影響得以降低。藉由位準調整降低電容性耦合之影響之詳情將於下文中進行敍述。
狀況4表示於傳送資料之信號線中配置得最靠近之2個信號線中,兩個信號線中之其中一個信號線之電位發生變化,使得兩個信號線間成為不同電位之例。關於狀況4,於第1比較例及第2比較例中,電位V_DataA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電位V_DataB固定為H位準。於實施方式中,電位V_DataA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電位V_DataC固定為H位準。狀況4中,實施方式中之電位V_DataB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但是,藉由利用均衡電路42進行位準調整,電位V_DataB之變化較小。
若將圖15中之第1比較例與實施方式加以比較,則於狀況1中,電源電流Ivcc及電源電流Ivss在第1比較例中為「2」,與此相對,在實施方式中為「1」。又,狀況3、4中,電源電流Ivcc及電源電流Ivss於第1比較例中為「1」,與此相對,於實施方式中為「0.5」。如此,電源電流在實施方式中比在第1比較例中小。其原因在於,在實施方式中,與第1比較例相比,電容性耦合之影響為大致一半。於使用實施方式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之情形時,信號線D間之電容性耦合之影響較小,其原因在於配置於第1信號線D1與第3信號線D3之間之第2信號線D2為浮動狀態。
即便應用第2比較例之構成,與應用第1比較例之構成之情形相比亦可降低電源電流。如圖15所示,於狀況1中,電源電流Ivcc及電源電流Ivss在第1比較例中為「2」,與此相對,在第2比較例中為「1」。又,於狀況3、4中,電源電流Ivcc及電源電流Ivss在第1比較例中為「1」,與此相對,在第2比較例中為「0.5」。第2比較例中信號線D間之電容性耦合之影響較小,其原因在於第1信號線D1與第2信號線D2之間隔較第1比較例中之上述間隔大。但是,於第2比較例之構成中,由於擴大了信號線D間之間隔,因此電路面積增大。另一方面,於實施方式之構成中,與第2比較例之構成相比,信號線D之間隔雖為一半,但電源電流為相同程度。如此,根據實施方式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可抑制電路面積之增大,並且降低電源電流。
且說浮動狀態之信號線D之電位容易受到與相鄰信號線D之電容性耦合之影響而變動。例如,浮動狀態之第2信號線D2之電位受到第1信號線D1及第3信號線D3之電位變化之影響而變動。
以下,對信號線D之電位從圖16所示之週期01之狀態變化為圖17所示之週期02之狀態的情形進行研究。圖16及圖17中,將電位發生變化之信號線D示為「on」,將浮動狀態之信號線D示為「off」。又,圖16及圖17之箭頭表示信號線D之電位變化之方向。即,圖式中向下之箭頭表示電位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圖式中向上之箭頭表示電位從L位準變化為H位準。上述表示於以下圖式中亦相同。
於週期01中,當第1信號線D1及第3信號線D3之電位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時,浮動狀態之第2信號線D2之電位因電容性耦合之影響而降低。此處,關於浮動狀態之第2信號線D2之電位,將未受到周圍信號線D之影響之情形設為「0」,將因電容性耦合之影響而降低之情形設為「-1」。於週期01中,藉由將第2信號線D2設為浮動狀態,可如上文所述般降低電源電流。
於緊接週期01之後之週期02中,使第1信號線D1及第3信號線D3為浮動狀態,使第2信號線D2之電位為H位準之「1」。此時,若週期01中第2信號線D2之電位為「0」,則只要使第2信號線D2之電位上升「1」即可。但是,若週期01中第2信號線D2之電位已降低至「-1」,則必須使第2信號線D2之電位上升「2」,以使第2信號線D2之電位為「1」。即,藉由在週期01中使第2信號線D2為浮動狀態,可於週期01中抑制電源電流,但週期02中電源電流會增大。
如上所述,於將浮動狀態下電位發生變動之信號線D之電位在下一週期中設定為H位準或L位準之情形時,根據該信號線D之初始狀態,即根據前一週期之動作,消耗電力有可能增大。
對此,具有均衡電路42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會使於信號線D為浮動狀態之期間經由電容性耦合產生之電位變化初始化。因此,反向中繼器電路40能夠抑制下一週期中之電源電流之增大。以下,參照圖18~圖20對均衡電路42之動作進行說明。
於圖18所示之週期1中,第1信號線D1及第3信號線D3之電位從H位準變化為L位準。此時,第2信號線D2之電位於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輸入側從「0」降低為「-1」,於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輸出側從「1」上升為「2」。週期1中,第1均衡器421、第2均衡器422及第3均衡器423為斷開狀態。
繼而,於圖19所示之週期2中,使第1信號線D1、第2信號線D2及第3信號線D3為浮動狀態,並利用均衡電路42進行位準調整。即,使第1均衡器421、第2均衡器422及第3均衡器423為接通狀態。藉由使第2均衡器422為接通狀態,第2信號線D2之電位於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前後一致,為「0.5」。
然後,於圖20所示之週期3中,第1信號線D1及第3信號線D3維持浮動狀態,並將第2信號線D2之電位設定為H位準。此時,第2信號線D2之電位於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輸入側從「0.5」上升為「1」,於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輸出側從「0.5」降低為「0」。如此,於具有均衡電路42之電路中,能夠抑制第2信號線D2之發生變化之電位大小。
再者,於週期3之後,仍利用均衡電路42進行位準調整。具體而言,使連接於第1信號線D1之第1均衡器421與連接於第3信號線D3之第3均衡器423為接通狀態。由此,第1反向中繼器411前後之第1信號線D1之電位一致,第3反向中繼器413前後之第3信號線D3之電位一致。因此,能夠減少因第2信號線D2之電位變化產生之第1信號線D1及第3信號線D3之電位變動。其結果為,能夠抑制第1信號線D1及第3信號線D3之發生變化之電位大小。
如上所述,藉由利用均衡電路42進行位準調整而使電荷均衡,該電荷因與其他信號線D之電容性耦合而於反向中繼器41之前一半及後一半分別蓄積在信號線D中。其結果為,能夠抑制因信號線D為浮動狀態之期間(前一週期)所蓄積之電荷導致之下一週期中之電源電流增大。
如上文所說明般,反向中繼器電路40藉由使相鄰2條信號線D中之1條信號線D為浮動狀態,而降低電容性耦合之影響。其結果為,可於不增大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面積之情形時抑制電源電流。
進而,均衡電路42藉由位準調整,針對處於浮動狀態之信號線D,於被輸入信號之前將反向中繼器41之前後電位平均化。因此,於每個週期,將蓄積於浮動狀態之信號線D中之正電荷與負電荷相抵消。藉由將電荷相抵消,而抑制浮動狀態時信號線D中產生之電位變動於被輸入信號之下一週期中對信號線D造成之影響。其結果為,能夠抑制電源電流之增大。
如上文所說明般,根據實施方式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可於不增大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面積之情形時,在所有週期抑制電源電流之增大,降低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消耗電力。
再者,如圖6所示,控制均衡器420之動作之EQ信號之週期為基準時脈信號CLK之週期之一半。但是,相比從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記憶胞陣列21讀出資料之感測放大器31之動作速度(感測放大器31之控制信號線中之控制信號之傳輸速度)而言,輸入輸出電路22之動作速度設定得較慢。輸入輸出電路22之動作週期例如為100 MHz左右。因此,即便EQ信號之週期為基準時脈信號CLK之週期之一半,反向中繼器電路40亦能穩定地動作。如此,亦可於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信號線中信號傳輸速度相對較慢之信號線中配置反向中繼器電路40。
再者,信號線D之寄生電容之大小於反向中繼器41之輸入側與輸出側越接近,越能藉由位準調整來使浮動狀態之信號線D之反向中繼器41之前後電位一致。即,較佳為,第1信號線D1之寄生電容之大小於第1反向中繼器411之前後相等,第2信號線D2之寄生電容之大小於第2反向中繼器412之前後相等。換言之,於假定配線中每單位長度之寄生電容大致固定之情形時,較佳為第1信號線D1之第1部分D1a之配線長度與第2部分D1b之配線長度相等。又,較佳為第2信號線D2之第3部分D2a之配線長度與第4部分D2b之配線長度相等。例如,於信號線D之寄生電容之大小在信號線D之整個長度中為大致固定之情形時,於信號線D之全長之中央附近配置反向中繼器41。
<變化例> 於圖8所示之實施方式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中,示出了信號在信號線D中沿一方向傳輸之情形。但是,亦可於信號雙向傳輸之信號線D中配置反向中繼器電路40。藉由反向中繼器電路40,即便於信號雙向傳輸之信號線D之情形時,亦可抑制電源電流之增大,降低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消耗電力。
例如,於信號在非揮發性記憶體2之資料匯流排YIO中雙向傳輸之情形時,可藉由反向中繼器電路40來抑制電源電流之增大。以下,將信號從輸入輸出電路22傳輸至感測放大器31之情形稱作「資料傳入」。另一方面,將信號從感測放大器31傳輸到輸入輸出電路22之情形稱作「資料傳出」。
圖21表示實施方式之變化例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A及40B之電路構成。變化例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A及40B係信號於信號線D中雙向傳輸。圖21中,將紙面上從左至右之方向設為「第1方向R1」,將從右至左之方向設為「第2方向R2」。例如,第1方向R1係資料傳入時信號之行進方向,第2方向R2係資料傳出時信號之行進方向。
於圖21所示之變化例之構成中,信號DataA1於第1信號線D1中向第1方向R1行進,信號DataA2於第1信號線D1中向第2方向R2行進。信號DataB1於第2信號線D2中向第1方向R1行進,信號DataB2於第2信號線D2中向第2方向R2行進。
於變化例之構成中,在第1信號線D1及第2信號線D2中配置反向中繼器電路40,該反向中繼器電路40係第1電路401、第2電路402及第3電路403串聯連接而構成。圖21中,將配置於第1信號線D1之途中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示為第1反向中繼器電路40A,將配置於第2信號線D2之途中之反向中繼器電路40示為第2反向中繼器電路40B。
第1電路401具有將信號沿第1方向R1傳輸之普通緩衝器N11與信號沿第2方向R2傳輸之普通緩衝器N12反向並聯連接的構成。第2電路402具有將信號沿第1方向R1傳輸之反向中繼器4111、信號沿第2方向R2傳輸之反向中繼器4112、及均衡器4201並聯連接的構成。第3電路403具有將信號沿第1方向R1傳輸之普通緩衝器N31與信號沿第2方向R2傳輸之普通緩衝器N32反向並聯連接的構成。
響應在第1時脈線CA1中傳輸之時脈信號CLKA_DIN,使信號DataA1於第1反向中繼器電路40A中向第1方向R1行進。又,響應在第2時脈線CA2中傳輸之時脈信號CLKA_DOUT,使信號DataA2於第1反向中繼器電路40A中向第2方向R2行進。另一方面,響應在第3時脈線CB1中傳輸之時脈信號CLKB_DIN,使信號DataB1於第2反向中繼器電路40B中向第1方向R1行進。而且,響應在第4時脈線CB2中傳輸之時脈信號CLKB_DOUT,使信號DataB2於第2反向中繼器電路40B中向第2方向R2行進。
時脈信號CLKA_DIN作為第1時脈信號CLKA與信號DIN之邏輯積由第1AND電路81產生。時脈信號CLKA_DOUT作為第1時脈信號CLKA與信號DOUT之邏輯積由第2AND電路82產生。另一方面,時脈信號CLKB_DIN作為第2時脈信號CLKB與信號DIN之邏輯積由第3AND電路83產生。時脈信號CLKB_DOUT作為第2時脈信號CLKB與信號DOUT之邏輯積由第4AND電路84產生。
當在信號線D中傳輸之信號向第1方向R1行進時,控制電路50使信號DIN為H位準且使信號DOUT為L位準。當信號於信號線D中向第2方向R2行進時,控制電路50使信號DIN為L位準且使信號DOUT為H位準。由此,於變化例之構成中,信號於信號線D中雙向傳輸。而且,第1時脈信號CLKA接通之時點與第2時脈信號CLKB接通之時點錯開相當於基準時脈信號CLK之週期之一半的量。因此,能夠使第1信號線D1之電位變化之時點與第2信號線D2之電位變化之時點錯開相當於基準時脈信號CLK之週期之一半的量。
如上所述,資料傳出時,控制電路50亦可使用信號/RE及RE產生控制反向中繼器電路40之控制信號。另一方面,資料傳入時,控制電路50亦可基於信號DQS及/DQS產生作為控制反向中繼器電路40之控制信號之信號DIN及信號DOUT。
(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說明中,對非揮發性記憶體2為NAND快閃記憶體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非揮發性記憶體2亦可為其他類型之記憶體器件。又,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亦可為非揮發性記憶體以外之半導體積體電路。
以上,對本發明之若干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實施方式係作為示例提出,並不意圖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實施方式可用其他各種方式加以實施,且可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替換、變更。該等實施方式及其變化包含於發明之範圍或主旨中,同樣亦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及與其同等之範圍內。
相關申請案 本申請案享有以日本專利申請案2021-25415號(申請日:2021年2月19日)為基礎申請案之優先權。本申請案藉由參照該基礎申請案而包含基礎申請案之全部內容。
1:記憶體控制器 2:非揮發性記憶體 11:RAM 12:處理器 13:主機介面 14:ECC電路 15:記憶體介面 21:記憶胞陣列 22:輸入輸出電路 24:邏輯控制電路 26:暫存器 27:定序器 28:電壓產生電路 30:列解碼器 31:感測放大器 31A:感測放大器單元 31B:資料暫存器 31C:資料多工器 32:輸入輸出用墊群 34:邏輯控制用墊群 35:電源輸入用端子群 40:反向中繼器電路 40A:反向中繼器電路 40B:反向中繼器電路 42:均衡電路 50:控制電路 51:互斥或電路 52:反相器 61:第1接收電路 62:第2接收電路 63:觸發器 71:普通緩衝器 81:第1AND電路 82:第2AND電路 83:第3AND電路 221:變換電路 401:第1電路 402:第2電路 403:第3電路 411:第1反向中繼器 412:第2反向中繼器 413:第3反向中繼器 421:第1均衡器 422:第2均衡器 423:第3均衡器 4111:反向中繼器 4112:反向中繼器 4201:均衡器 ALE:信號 BL0-BLm:位元線 CLE:信號 /CE:信號 C1:第1週期 C1a:第3期間 C1b:第4期間 C2:第2週期 C2a:第5期間 C2b:第6期間 CA1:第1時脈線 CA2:第2時脈線 CB1:第3時脈線 CB2:第4時脈線 CLKA:第1時脈信號 CLKB:第2時脈信號 CLKA_DIN:時脈信號 CLKA_DOUT:時脈信號 D:最小間距 D:信號線 D1:第1信號線 D1a:第1部分 D1b:第2部分 D2:第2信號線 D2a:第3部分 D2b:第4部分 D3:第3信號線 DataA:第1信號 DataA2:信號 DataB:第2信號 DQ<7:0>:信號 DQ<0>、DQ<1>、……、DQ<7>:信號 DQS及/DQS:信號 Ivcc:電源電流 Ivss:電源電流 N11:普通緩衝器 N12:普通緩衝器 N31:普通緩衝器 N32:普通緩衝器 R1:第1方向 R2:第2方向 /RB:信號 RE:信號 /RE:信號 S:間隔 Vcc:電源電壓 VccQ:電源電壓 Vd10:電位 Vd20:電位 V_DataA:電位 V_DataB:電位 V_DataC:電位 Vss:接地電壓 /WE:信號 /WP:信號 YIO:資料匯流排
圖1係表示包含具有實施方式之半導體積體電路的非揮發性記憶體之記憶體系統之構成的方塊圖。 圖2係表示實施方式之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構成之方塊圖。 圖3A係指示非揮發性記憶體之讀出動作之指令序列之例。 圖3B係非揮發性記憶體之資料讀出動作相關之指令序列之例。 圖4係表示實施方式之非揮發性記憶體之部分構成之方塊圖。 圖5係表示實施方式之反向中繼器((invert repeater))電路之第1例之電路圖。 圖6係圖5所示之電路之動作例之時序圖。 圖7係產生EQ信號及/EQ信號之電路圖。 圖8係表示實施方式之反向中繼器電路之第2例之電路圖。 圖9係圖8所示之電路之動作例之時序圖。 圖10係第1比較例之中繼器電路之模式圖。 圖11係圖10所示之電路之動作例之時序圖。 圖12係表示第1比較例之信號線之配置之模式圖。 圖13係表示實施方式之資料匯流排之信號線之配置的模式圖。 圖14係表示第2比較例之信號線之配置之模式圖。 圖15係表示電源電流之比較之表。 圖16係用以說明信號線之電位變化之模式圖(週期01)。 圖17係用以說明信號線之電位變化之模式圖(週期02)。 圖18係用以說明由均衡電路產生之信號線之電位變化之模式圖(週期1)。 圖19係用以說明由均衡電路產生之信號線之電位變化之模式圖(週期2)。 圖20係用以說明由均衡電路產生之信號線之電位變化之模式圖(週期3)。 圖21係用以說明實施方式之變化例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動作的模式圖。
40:反向中繼器電路
42:均衡電路
61:第1接收電路
62:第2接收電路
411:第1反向中繼器
412:第2反向中繼器
421:第1均衡器
422:第2均衡器
CLKA:第1時脈信號
CLKB:第2時脈信號
D1:第1信號線
D1a:第1部分
D1b:第2部分
D2:第2信號線
D2a:第3部分
D2b:第4部分
DataA:第1信號
DataB:第2信號

Claims (19)

  1. 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其具備: 第1信號線,其具有於第1期間響應第1時脈信號而被輸入第1信號之第1部分、及第2部分; 第2信號線,其具有於上述第1期間之後的第2期間響應第2時脈信號而被輸入第2信號之第3部分、及第4部分; 第1反相器,其配置於上述第1信號線之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之間,將使上述第1信號之邏輯反轉所得之第1反轉信號輸出至上述第2部分; 第2反相器,其配置於上述第2信號線之上述第3部分與上述第4部分之間,將使上述第2信號之邏輯反轉所得之第2反轉信號輸出至上述第4部分;及 控制電路,其於上述第1期間使上述第2信號線為浮動狀態,於上述第2期間使上述第1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 上述第1時脈信號於第1位準與不同於上述第1位準之第2位準之間轉變, 上述第2時脈信號於第3位準與不同於上述第3位準之第4位準之間轉變, 於作為上述第1期間之一部分之第3期間,上述第1時脈信號為上述第1位準,上述第2時脈信號為上述第4位準, 於作為上述第1期間之另一部分之第4期間,上述第1時脈信號為上述第2位準,上述第2時脈信號為上述第4位準, 於作為上述第2期間之一部分之第5期間,上述第1時脈信號為上述第2位準,上述第2時脈信號為上述第3位準, 於作為上述第2期間之另一部分之第6期間,上述第1時脈信號為上述第2位準,上述第2時脈信號為上述第4位準。
  3. 如請求項2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 上述第1位準高於上述第2位準, 上述第3位準高於上述第4位準。
  4. 如請求項2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上述控制電路由基準時脈信號產生上述第1時脈信號及上述第2時脈信號。
  5. 如請求項4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進而具備均衡電路,該均衡電路能夠將上述第1信號線中之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電性連接,並且能夠將上述第2信號線中之上述第3部分與上述第4部分電性連接。
  6. 如請求項5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上述均衡電路具備: 第1均衡器,其將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電性連接;及 第2均衡器,其將上述第3部分與上述第4部分電性連接。
  7. 如請求項6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上述第1均衡器及上述第2均衡器係由n型MOS電晶體及p型MOS電晶體構成之傳輸閘。
  8. 如請求項5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 於上述第3期間, 上述控制電路使上述第2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對上述第1信號線輸入上述第1信號; 於上述第4期間, 上述控制電路使上述第1信號線及上述第2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上述均衡電路將上述第1信號線中之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電性連接,並且將上述第2信號線中之上述第3部分與上述第4部分電性連接; 於上述第5期間, 上述控制電路使上述第1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對上述第2信號線輸入上述第2信號;且 於上述第6期間, 上述控制電路使上述第1信號線與上述第2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上述均衡電路將上述第1信號線中之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電性連接,並且將上述第2信號線中之上述第3部分與上述第4部分電性連接。
  9. 如請求項8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 上述第1信號線之上述第1部分之配線長度與上述第2部分之配線長度相等, 上述第2信號線之上述第3部分之配線長度與上述第4部分之配線長度相等。
  10. 如請求項5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 上述控制電路使用上述第1時脈信號及上述第2時脈信號產生第1控制信號,並使用上述第1控制信號來控制上述均衡電路。
  11. 如請求項10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進而具備: 非揮發性記憶體,其能夠保存資料; 感測放大器,其從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讀出資料;及 資料匯流排,其連接於上述感測放大器,供傳輸從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讀出之上述資料; 上述資料匯流排包含上述第1信號線與上述第2信號線。
  12. 如請求項11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為NAND快閃記憶體。
  13.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 上述第1信號線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2信號線之至少一部分沿相同方向延伸,並且相鄰。
  14. 如請求項2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 上述第3期間之長度與上述第4期間之長度之和與上述第1期間之長度相同, 上述第5期間之長度與上述第6期間之長度之和與上述第2期間之長度相同。
  15. 如請求項14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 上述第1期間之長度與上述第2期間之長度相同, 上述第3期間之長度與上述第5期間之長度相同。
  16.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上述第1信號線與上述第2信號線分別為雙向傳輸信號之信號線。
  17. 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其係於第1期間,響應第1時脈信號,對具有第1部分及第2部分之第1信號線之上述第1部分輸入第1信號, 於上述第1期間之後的第2期間,響應第2時脈信號,對具有第3部分及第4部分之第2信號線之上述第3部分輸入第2信號, 在配置於上述第1信號線之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之間的第1反相器中,將使上述第1信號之邏輯反轉所得之第1反轉信號輸出至上述第2部分, 在配置於上述第2信號線之上述第3部分與上述第4部分之間的第2反相器中,將使上述第2信號之邏輯反轉所得之第2反轉信號輸出至上述第4部分, 於上述第1期間使上述第2信號線為浮動狀態,於上述第2期間使上述第1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18. 如請求項17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其中 使上述第1時脈信號於第1位準與不同於上述第1位準之第2位準之間轉變, 使上述第2時脈信號於第3位準與不同於上述第3位準之第4位準之間轉變, 於作為上述第1期間之一部分之第3期間,將上述第1時脈信號設為上述第1位準,將上述第2時脈信號設為上述第4位準, 於作為上述第1期間之另一部分之第4期間,將上述第1時脈信號設為上述第2位準,將上述第2時脈信號設為上述第4位準, 於作為上述第2期間之一部分之第5期間,將上述第1時脈信號設為上述第2位準,將上述第2時脈信號設為上述第3位準, 於作為上述第2期間之另一部分之第6期間,將上述第1時脈信號設為上述第2位準,將上述第2時脈信號設為上述第4位準。
  19. 如請求項18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其中 於上述第3期間, 使上述第2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對上述第1信號線輸入上述第1信號; 於上述第4期間, 使上述第1信號線與上述第2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將上述第1信號線中之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電性連接,並且將上述第2信號線中之上述第3部分與上述第4部分電性連接; 於上述第5期間, 使上述第1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對上述第2信號線輸入上述第2信號;且 於上述第6期間, 使上述第1信號線與上述第2信號線為浮動狀態, 將上述第1信號線中之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電性連接,並且將上述第2信號線中之上述第3部分與上述第4部分電性連接。
TW110124399A 2021-02-19 2021-07-02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 TWI7623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5415 2021-02-19
JP2021025415A JP2022127330A (ja) 2021-02-19 2021-02-19 半導体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2370B TWI762370B (zh) 2022-04-21
TW202234404A true TW202234404A (zh) 2022-09-01

Family

ID=82199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4399A TWI762370B (zh) 2021-02-19 2021-07-02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62254B2 (zh)
JP (1) JP2022127330A (zh)
CN (1) CN114974375A (zh)
TW (1) TWI7623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53520A (zh) * 2023-01-18 2023-12-19 北京忆芯科技有限公司 区分操作nvm芯片的读时钟与编程时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1977A (ja) 1995-02-13 1996-08-30 Hitachi Ltd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1307487A (ja) * 2000-02-14 2001-11-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
US7664216B2 (en) * 2004-08-05 2010-02-16 Micron Technology, Inc. Digital frequency locked delay line
KR20100073621A (ko) * 2008-12-23 2010-07-01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WO2011086837A1 (en) * 2010-01-15 2011-07-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329612B (zh) * 2017-06-29 2020-04-2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扫描电路、驱动电路及触控显示装置
KR102577999B1 (ko) 2018-05-31 2023-09-14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집적 회로
JP2020047340A (ja) 2018-09-19 2020-03-26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メモリ及びメモリシステム
JP2020102286A (ja) 2018-12-21 2020-07-02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27330A (ja) 2022-08-31
TWI762370B (zh) 2022-04-21
CN114974375A (zh) 2022-08-30
US11862254B2 (en) 2024-01-02
US20220270690A1 (en) 2022-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99168B (zh) 半导体装置
US20110141814A1 (en)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TWI762370B (zh)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控制方法
US7243180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with bus driver circuit configured to transfer an output on a common bus onto an output bus with inversion or no inversion
US20230223938A1 (en) Memory device
US10418088B2 (en) Power reduction technique during read/write bursts
JP5197704B2 (ja) 半導体装置
US11488639B2 (en) Input circuit capable of stabilizing power voltage and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5798533A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装置以及存储系统
US6337826B1 (en) Clock synchronizatio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sequentially outputting data bit by bit
CN109671460B (zh) 用于读写操作的缓存电路和存储器
US11456023B2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JP2023130669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US20230010266A1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JP2015019158A (ja) 半導体回路
JP4093827B2 (ja) タイミング調整回路
US11450390B2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US10255967B1 (en) Power reduction technique during write bursts
JP2024062740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H0469891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24060384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及び半導体記憶装置
CN115116504A (zh) 数据输出缓冲器和包括其的半导体装置
JP5052113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JP2009158048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20102288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