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3189A - 針織機的針織系統及針 - Google Patents

針織機的針織系統及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3189A
TW202223189A TW110140053A TW110140053A TW202223189A TW 202223189 A TW202223189 A TW 202223189A TW 110140053 A TW110140053 A TW 110140053A TW 110140053 A TW110140053 A TW 110140053A TW 202223189 A TW202223189 A TW 2022231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working
recess
shank
elev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0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馬汀 沃恩
馬克斯 賽特加斯特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葛羅斯貝克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葛羅斯貝克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葛羅斯貝克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3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318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4Latch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10Needle be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14Needle cylin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針織系統18以及針1,在針織過程中顯示出更大的穩定性及消耗更少的功率的,包含彎曲部分9,其中至少一凹部11係配置在針1的至少一側表面23及/係形成以在周邊方向U,在針1的工作部分10及針1的柄部分8之間存在一軸偏移S。

Description

針織機的針織系統及針
本揭露有關於一種針織機的針織系統及針。
多年來已有非常多種的針織系統以及環成形針為人所知。在針織機中,通常使用包含凹槽的導針裝置,其中環成形針係被導引以及可在凹槽的縱向方向平移(moved translatorially),其指向工作方向。在圓編針織機中,這些導針裝置係典型為針織滾筒(knitting cylinders),其基本形狀係圓柱形及其滾筒軸指向工作方向。然後,該些凹槽係接著配置在針織滾筒的圓柱形基座表面上。在橫針織機中,這些導針裝置係典型為具有基本上矩形形狀的針床。在此種針床中的凹槽係配置在針床的平面(planar)基座表面上,該平面基座表面指向高程方向。高程方向係與工作方向成直角。橫針織機的針床以及圓編針織機的針織滾筒都構成導針裝置。在其前端部,針大多具有環成形元件—在大多數情況下,為鉤子形狀—在針織過程中可形成環(loops)。導針裝置具有複數個並排配置的凹槽,這些凹槽沿導針裝置的周邊方向相隔一界定的距離,該距離對應至間距。本揭露的該周邊方向係與工作方向及高程方向成直角,以及沿導針裝置的基座區域延伸。因此,在針織滾筒的情況下,周邊方向總是沿著針織滾筒的圓柱形基座區域為切向地運行。每一針包含至少一驅動凸片,藉由其可平移移動。為此,針的驅動凸片與凸輪嚙合,凸輪在導針裝置的周邊方向具有曲面輪廓。凸輪及導針裝置之間在周邊方向的相對運動啟動針的驅動凸片的工作方向的平移運動。
WO 2012055591 A1顯示了一種具有針的針織機,這些針在往後柄部分係導引在滑動或導引凹槽中,在往前工作部分係導引在環成形或邊緣凹槽中。導引凹槽和邊緣凹槽係配置在一針織滾筒上,其中相關的導引凹槽及邊緣凹槽在針織筒的周邊方向相互(mutually)偏移。環成形針中之每一者係在自己的導引凹槽以及自己的邊緣凹槽中導引,能夠藉由彈性彎曲來補償此偏移。如此,原本的直針(straight needle)可在導引凹槽及邊緣凹槽中導引,邊緣凹槽在周邊方向相對於該導引凹槽係偏移。然而,已知的具有高針間距的環成形針(即具有大柄寬度的針)並不是為這種負載而設計的。因此,它們的使用壽命較短,以及比慣用的環成形針消耗更多的能量。
因此,基於先前技術,本揭露的目的係構思一種針織系統及針,與早前已知的針織系統及針相比,顯示出更大的穩定性,更不容易磨損,並且需要更少的動力。
該目標是藉由請求項1及11達成。一種針織系統,其特徵為在一導針裝置,具有基座表面,其指向高程方向,以及至少一導引凹槽,其係配置在導針裝置的基座表面上以及實質上在工作方向延伸,其中工作方向係與高程方向成直角。至少一邊緣凹槽係配置在導針裝置的基座表面上以及係在周邊方向及工作方向相對於至少一導引凹槽偏移,該周邊方向在導針裝置的基座表面上與工作方向及高程方向成直角地延伸。至少一針,在其指向正工作方向的第一端部具有合併的環成形元件的工作部分,以及在指向負工作方向的第二端部包含柄部分,其中,在柄部分以及工作部分之間,插入彎曲部分,其中至少一針具有在周邊方向及工作方向中有方向分量的彎折。至少一針的工作部分係容納在邊緣凹槽中以及至少一針的柄部分係容納在導引凹槽中。若在至少一針的彎曲部分中,至少一凹部係配置在其指向周邊方向或高程方向的至少一側表面,及/或至少一針的彎曲部分係塑性地成形,以在周邊方向產生在工作部分及柄部分之間的塑性柄偏移,是有利的。此處的側表面係指在周邊方向及高程方向與針結合的表面。若在至少一針的彎曲部分中,至少二凹部係界定在其至少一指向周邊方向或高程方向的側表面上,是特別有利的。舉例而言,複數個凹部可界定在相同側表面上,或者在二側表面上各一凹部。同樣可能的是,至少一凹部被界定在指向周邊方向的側面表上,以及至少一凹部被界定在指向高程方向的側表面上。邊緣凹槽以及導引凹槽之間存在的周邊方向的偏移,係藉由針藉由其彎曲部分的彈性或塑性彎折而補償。只有這樣,針的柄部分才有可能容納在導引凹槽中,以及其工作部分在相對於導引凹槽的周邊方向偏移的邊緣凹槽中。在彎曲部分有凹部的針的柄部分及工作部分可組構以具有更大穩定性,而不需要為彎曲部分的彎折提供更高的彎曲力。舉例而言,可增加針高度。考慮到撬動效應(prying effect),在柄部分增加針高度促使驅動力,特別是促使自凸輪傳遞到針的驅動凸片的驅動力,以在導引通道中以較低的支撐力而被更好地支撐。因此,這種針不僅顯示更大的穩定性,而且係更不容易磨損,以及需要更少的動力。導引凹槽以及邊緣凹槽可用不同的方式製造:舉例而言,其可藉由加工方法引入至導針裝置中。亦可通過插入基座表面的壁來形成凹槽(導引凹槽以及邊緣凹槽),這些凹槽突出於基座表面以及與相鄰的壁形成凹槽。根據本揭露的針織系統可包含藉由先前已知的所有製造方法以及建構方法製作的導引凹槽及邊緣凹槽。對於至少一針的凹部,採用以下:藉由加工過程,諸如研磨或銑削,及/或成形過程,諸如軋製,及/或分割過程,諸如衝壓,以產生凹部是有利的。研磨的凹部尤其有利。藉由加工及成形方法產生的凹部,特別是研磨的凹部,可便宜且精確地製成。在凹部的區域中,針的橫剖面比周圍的區域要小。
可獲得進一步優勢的是,若在指向周邊方向的側表面上的至少一凹部具有10微米(μm)至100μm的凹部深度,有利的是30μm至70μm,及/或在指向高程方向的側表面上的至少一凹部具有150μm至500μm的凹部深度,有利的是200μm至400μm。在此的凹部深度係為凹部表面沉下(sunk)所界定的凹部的側表面之下的深度。因此,在指向周邊方向的側表面上的凹部之情況下,凹部表面也指向周邊方向,以及在指向高程方向的側表面上的凹部之情況下,凹部表面也指向高程方向。若凹部太深,針在彎曲部分就會被弱化得太多。這樣一來,就無法利用因驅動力而改善針的支撐所帶來的優勢,尤其在柄部分。另一方面,若凹部不夠深,針在柄部分及工作部分的穩定性就不能充分改善。上述選擇範圍已證明為有利的,習慣上針寬度小於0.6毫米(mm)及針高度小於4mm。
若至少一凹部在與工作方向及周邊方向成直角的高程方向延伸過整個針高度則是有利的。延伸過整個針高度的凹部比僅延伸過針高度的部分的凹部需要較不複雜的製造方法。然而,在針高度上最多延伸過凹部的90%,較佳為延伸過凹部的80%亦是有利的。針的彎曲特性亦可以不延伸過整個針高度的凹部而優化。
若至少一凹部在工作方向延伸至針的整個彎曲部分,係有利的。因此,彎曲部分在工作方向的長度係與對應至凹部在工作方向的延伸處的凹部長度係相同的。若至少一凹部在工作方向最多延伸過彎曲部分的80%,較佳為最多延伸過50%,可獲得額外的優勢。因此,凹部長度係小於在工作方向的彎曲部分的長度。特別是,針亦可在沒有凹部之處彎曲。若在針的指向周邊方向的側表面上界定至少二凹部是特別有利的。因此,在相同的側表面上界定複數個凹部。也可在每個情況下在複數個側表面上界定超過一個凹部。若在側表面上提供的至少二凹部在工作方向及/或高程方向彼此隔開是有利的。
特別有利的情況下的針織系統,在延伸狀態及/或縮回狀態下,至少一針的至少一凹部係完全在至少一邊緣凹槽及/或至少一導引凹槽的外側。如前所述,針在工作方向可在邊緣凹槽及導引凹槽中平移移動。在這種情況下,針的延伸狀態係指針的環成形元件在工作方向最遠地突出邊緣凹槽的狀態。針的縮回狀態係指針的環成形元件在工作方向突出邊緣凹槽的最短距離的狀態。同樣在延伸及縮回狀態下,工作部分係容納在邊緣凹槽中,以及柄部分在導引凹槽中。針織系統係組構以當針係在延伸或縮回狀態時,針的彎曲部分中的凹部不會接合邊緣凹槽或導引凹槽,從而防止在針織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汙物(舉例而言,絨毛、磨損的金屬或灰塵)透過凹部引入導引及邊緣凹槽。這減少了摩擦以及對有關針織系統的磨損及耗電是有利的。
更有利的是,當在縮回狀態下,至少一針的至少一凹部係在至少一導引凹槽的外側,到一幅度至少為凹部長度的60%,但較佳為80%,這對應至凹部在工作方向的延伸處,及/或當在延伸狀態的至少一針的至少一凹部係在至少一邊緣凹槽之外側,到一幅度至少為凹部長度的60%,但較佳為80%。依據對針織系統及要產出的針織品的要求,可能無法將針織系統組構成,在縮回狀態下,凹部亦係完全在導引凹槽之外側;及/或在延伸狀態下,在邊緣凹槽之外側。若凹部係在導引凹槽及/或邊緣凹槽之外側,到一幅度至少為凹部長度的60%,這對應至凹部在工作方向的延伸處,在此種情況下是有利的。在這種情況下,引入導引凹槽及/或邊緣凹槽的汙物量將不足以防止根據本揭露的針織系統的所述優點得到利用。
同樣有利的是一種針織系統,包含至少一驅動凸片,其係配置在至少一針的柄部分中以及在高程方向突出於周圍的柄部分,以及彎曲部分間隙,在工作方向對應至在至少一驅動凸片以及彎曲部分之間的距離,其中彎曲部分間隙至少與對應至針在縮回狀態及延伸狀態之間在工作方向的路徑的一延伸處長度一樣大。藉此,針的驅動凸片區域總是容納在導引凹槽中以及作用在驅動凸片上的驅動力係能更好地支撐。不過,針直接與驅動凸片接壤的區域暴露在高機械負載下。針的彎曲部分亦由於不斷的(在針織期間亦為交替的)彈性彎曲而係必須承受高機械負載的區域。為了避免這些高負載在過渡區域的重疊,若驅動凸片係與彎曲部分有隔開足夠的距離係為有利的。
若至少一針的工作部分及柄部分在工作方向實質上彼此平行延伸,可獲得進一步的優勢。若工作部分及導引部分在工作方向彼此平行運行,以及針平移,環成形元件在工作方向執行線性運動。若柄部分及驅動部分之間有角偏移(angular offset),可能導致環成形元件在周邊方向的額外運動。這導致針織缺陷及不均勻的環結構。此外,針的工作部分及邊緣凹槽之間形成的力會更大,使得磨損及功率消耗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兩部分的相互平行(mutual parallelism)是一種理想。製造公差及針與各自的導引凹槽及邊緣凹槽之間的遊隙(play)幾乎總是致生工作部分及柄部分之間的小的角偏移。在這種情況下,「實質上平行 」所表達的意思為工作部分及柄部分在常規地使用的製造方法的技術公差限制內盡可能地平行。
同樣有利的是,根據本揭露的針織系統,具有至少一導引壁,其在周邊方向限制至少一導引凹槽,以及至少一附加桿,其在工作方向與至少一導引壁相鄰以及係配置在導針裝置的基座表面上,其中,導引壁寬度(b FS)與附加桿寬度(b HS)的寬度比(V),V=b FS/b HS,採用以下:2.0 ≤ V ≤ 2.5,較佳為2.1≤V≤2.4。使用附加桿來支撐沉降片支架(Sinker holder)(與圓編針織機滾筒有關,這也被稱為沉降片環),其中配置沉降片槽,用於在針織過程中涉及的附加針織工具,舉例而言,多年來已知的沉降片。然而,迄今為止,已知的附加桿通常在周邊方向具有與相鄰的導引壁相同的寬度。在根據本揭露的針織系統的情況下,附加桿及針的彎曲部分在工作方向位於相同的高度。為了防止針的彎曲部分及附加桿之間的碰撞及摩擦,將附加桿組構使其比導引壁更窄係因此而有利的,特別是考慮到上述的尺寸比例。由於同時避免了接觸點,整個針織系統的功率消耗降低,磨損也減少。為了保證正確的功能,沒有必要在每一導引壁都具有一相鄰的附加桿。相反地,附加桿的數量可以少於導引壁的數量。
若在沿著刀具的縱向方向延伸至工作部分的中間的工作部分中心線及沿著刀具的縱向方向延伸至柄部分的中間的柄部分中心線之間,存在一周邊方向的柄偏移S,其係由彈性變形產生的塑性柄偏移S PL及彈性柄偏移S EL組成,即S = S PL+ S EL,則可獲得額外的優勢,其中,對於柄偏移,作為間距及柄寬度d S的函數,採用關係式S=(t-d S)/2。為了補償導引凹槽及邊緣凹槽之間的柄偏移,除了純粹的彈性彎折及純粹的塑膠彎折外,在彎曲部分疊加(superimpose)一塑膠及一彈性彎折係有利的。由於彎折的塑膠部件,必須用彈性彎折來補償的柄偏移的比例減少了,因此,彎曲力及由於彈性變形而產生的部件負載也減少了。這在大的間距(即大的柄偏移)的情況下尤其有利。
若至少二針的柄部分係容納在同一導引凹槽中係有利的。導引凹槽的形成係需要壁。作用在針的驅動凸片上的橫向力被釋放至這些壁上。若在同一導引凹槽中容納二或更多的針,導引凹槽的數量以及給定數量的針所需的導向壁的數量就會減少(安裝空間係因此能更好地利用)。因此,在不改變周邊方向的導針裝置的尺寸的情況下(例如為針織滾筒,不增加圓周或滾筒的直徑)就有可能操作更多數量的針以及獲得更細的間距。
同樣有優勢的係一種具有以下特徵的針: 一環成形元件,配置在針的一第一端部,第一端部指向一正工作方向, 一柄部分,其係適合容納在一導針裝置的一導引凹槽中,以及係配置在針的一第二端部,第二端指向負工作方向, 一工作部分,合併環成形元件,以及係適合容納在一導針裝置的一邊緣凹槽中, 一彎曲部分,其係在工作方向插入在柄部分以及工作部分之間, 其特徵在於,在針的彎曲部分中,至少一凹部係配置在其至少一側表面上,其指向周邊或高程方向,及/或彎曲部分係塑性地成形,以在與工作方向成直角的一寬度方向,在工作部分及柄部分之間產生塑性柄偏移。在沒有外力作用在針上的一狀態下,亦存在塑膠柄偏移。在導針裝置中,其導引以及邊緣凹槽的配置方式使得針必須補償工作部分及柄部分之間在周邊方向的偏移,目前已知的針會受到高彈性變形的影響。由於針的塑性變形,在這種情況下,彈性變形以及該彈性變形所需的力會減少。
若在指向周邊方向的一側表面上的至少一凹部具有10μm至100μm的一凹部深度係有利的,有利的是30μm至70μm,及/或在指向高程方向的一側表面上的至少一凹部具有150μm至500μm的一凹部深度,有利的是200μm至400μm。若凹部太深,針在彎曲部分就會被弱化得太多。另一方面,若凹部不夠深,針在柄部分及工作部分的穩定性就不能充分改善。上述選擇範圍已證明為有利的,習慣上針寬度小於0.6mm,因為在柄部分及工作部分的穩定性及耐磨性方面獲得了正向的效果,但與此同時,針在彎曲部分不會被弱化得太多。
若至少一凹部在與工作方向及寬度方向成直角的高程方向延伸過整個針高度,則可獲得進一步的優勢。延伸過整個針高度的凹部比僅延伸過針高度的部分的凹部需要較不複雜的製造方法。
然而,在針高度上最多延伸過凹部的90%,較佳為最多延伸過凹部的80%亦是有利的。特別有利的是,若凹部在高程方向的高度(即凹部高度)最多為針高的90%,但較佳係最多為針高的80%。針的彎曲特性亦可用凹部而特別適應針織系統,而凹部並不延伸過整個針高度。凹部相對於針高度在高程方向的延伸處因此影響了針在彎曲部分的剛性及強度。
若工作部分及柄部分在工作方向實質上彼此平行延伸亦為有利的。在針織過程的期間,針織機針通常在針的工作方向執行純平移運動。若工作部分及柄部分係相互平行,對精確的針織運動係有利的。
圖1顯示了導針裝置3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具有複數個導引凹4,其係配置在導針裝置3的基座表面12上以及藉由導引壁5在周邊方向U彼此隔開。在工作方向A及周邊方向U相對於導引凹槽4而偏移的複數個邊緣凹槽6係配置在導針裝置3的基座表面12上,以及在周邊方向U藉由邊緣壁7彼此隔開。在工作方向A,每一第二導引壁5都與一附加桿21相鄰。附加桿21支撐著沉降片支架17,其係適合在沿著高程方向H運行的沉降片凹槽20中導引沉降片。與針織滾筒形式的導針裝置3有關,沉降片支架17因其圓形形狀也被稱為沉降片環。複數個針1係配置在導引凹槽4及邊緣凹槽6中,兩個針1總是一起配置在一導引凹槽4中以及每一針1總是單獨配置在一邊緣凹槽6中。
圖2顯示了針1的側視圖,在其指向工作方向A的前端部具有合併的一環建立元件(loop-building element)2(為鉤子形狀)的一工作部分。工作部分10係適合容納在一導針裝置3的一邊緣凹槽6中。在其另一端部,指向遠離環成形元件2,針1包含一柄部分8,其係適合容納在一導針裝置3的一導引凹槽4中。在柄部分8及工作部分10之間插入一彎曲部分9。針高度13係針1在彎曲部分9中的高程方向H的高度。針1在周邊方向U及高程方向H藉由側表面23而結合。在彎曲部分9中,一凹槽11係界定在指向周邊方向U的側表面23上以及在工作方向A延伸過彎曲部分9的整個長度、在高程方向H延伸過整個針高度13。一驅動凸片16係配置在針柄部分8中,驅動凸片16以及彎曲部分9之間的距離(即彎曲部分間隙19)大於驅動凸片長度14。當針1係在運作時,藉由在驅動凸片16處引入的力,使針在工作方向A起動而執行平移運動。在彎曲部分9中,針係能夠彈性地變形及/或塑性地成形,使得工作部分10及柄部分8在周邊方向U相互偏移。從理想的觀點來看,工作部分10及柄部分8在工作方向總是正好平行地對準。
圖3顯示了圖2的針1的俯視圖,針在彎曲部分9中既沒有塑性地亦沒有彈性地成形。對於柄部分8、彎曲部分9及工作部分10的分段,對應於圖2的分段。柄部分8、彎曲部分9及工作部分10正好位在一中心線15上而在周邊方向U沒有任何相互偏移。在其前端部,在工作方向A,針1具有一為鉤子形狀的環成形元件2。 在彎曲部分9中,凹部11係界定在指向周邊方向U的二者側表面23上。然而,於彎曲部分9在指向周邊方向U或高程方向H界定一側表面23所僅具有的一凹部11的針1,對於針織系統的所有實施例亦是有利的。圖3還指出了細節A的位置,該細節在圖4中被放大顯示。
圖4顯示了圖3的細節A。與柄部分寬度d S及工作部分寬度d A相較,二凹部11中的每一者皆藉由凹部深度22減少了針1在彎曲部分9的周邊方向U的寬度(即彎曲部分寬度d B)。凹部深度22係在上述的選擇範圍內。 為了更清楚地顯示凹部11,凹部深度22在圖式未按比例顯示,但與針的其他部件相比,係已放大。
圖5顯示了導針裝置3的基座表面12的一橫截面的俯視圖。導針裝置可為圓編針織機的針織滾筒或橫針織機的針床。圖5的相關特徵可分配給導針裝置3的兩種變體。在圖式中的左邊端部,顯示了複數個導引凹槽4,在其中一個導引凹槽中容納二針1,即針1的柄部分8在一導引凹槽4中係配置為在彼此旁邊。二針1的工作部分10係各配置在一邊緣凹槽6中。圖式中顯示複數個導引凹槽4,其係藉由導引壁5相互隔開。亦顯示複數個邊緣凹槽6,其係藉由邊緣壁7相互隔開。為了清楚起見,僅有一導引凹槽4、一邊緣凹槽6、一導引壁5及一邊緣壁7提供了元件符號。圖5中的較低的(lower)針1係顯示為延伸狀態,環成形元件2最大程度地凸出超過邊緣凹槽6。相較下,圖5中的二針1中的較高的針係顯示為縮回狀態,環成形元件2最小程度地凸出超過邊緣凹槽6。在延伸狀態,針1相對於其在縮回狀態的位置藉由延伸處長度25在工作方向A而位移。在延伸狀態(較低的針),較低的針1的凹部11係完全在導引凹槽4及邊緣凹槽6的外側。由於這是在正工作方向A的平移運動中的端部位置,凹部11在任何其他位置也不會在針移動時到達邊緣凹槽6。這樣一來,就減少了進入邊緣凹槽的汙物。 在縮回狀態(較高的針1),較高的針1的凹部11係完全在邊緣凹槽6的外側以及在導引凹槽4之外側為三分之二的凹部長度24的幅度。由於這是在負工作方向A的平移運動的端部位置,因此沒有其他位置,儘管在針移動時,凹部11在導引凹槽6外側的長度小於凹部長度24的三分之二。在圖5中,二導引壁5各相鄰一附加壁21。二附加壁21的附加壁寬度b FS係小於導引壁寬度b FS。因此,在過度變形的情況下,可防止針1在其彎曲部分9中接觸附加桿21。導引壁寬度b FS及附加桿寬度b HS之間的尺寸比的有利選擇範圍已在前面說明。 在此實施例中,二附加桿21具有不同的附加桿寬度b HS。若至少二(較佳為全部)附加桿21具有相同的附加桿寬度b FS亦係有利的。
圖6顯示了圖5的放大的細節。在針1的柄部分8的各柄部分中心線27以及工作部分10的工作部分中心線28之間,在周邊方向U存在柄偏移S。相鄰的針1的柄部分中心線27之間的距離對應於柄寬度d S。間距t是相鄰針1的工作部分中心線28之間在周邊方向的距離。對於柄偏移S,作為柄寬度d S及間距t的函數,採用關係式:S=(t-d S)/2。
圖7顯示了針1的俯視圖,在彎曲部分9中,其成形方式係在工作部分10的工作部分中心線28以及柄部分8的柄部分中心線27之間存在一柄偏移S。變形可為塑性及/或彈性變形。雖然針1在導針裝置3的工作方向A的平移運動期間,柄偏移S不會改變,但變形的形狀不是恆定的,而是根據針1的變位(deflection)而改變。在彎曲部分9中,在指向周邊方向U的二側表面23上界定凹部11。這些凹部11減少了針1在彎曲部分9的周邊方向U的寬度。在彎曲部分9中只有一側表面23上有凹部11的針1亦係有利的。指向周邊方向U的側表面23上的凹部11的凹部深度22係在上述10μm至100μm的選擇範圍內,更有利的為30μm至70μm。在圖7中,凹部深度22及柄偏移S沒有按比例繪製,但為了更清楚地顯示而將其放大。
圖8顯示了圖5的針1。柄部分中心線27及工作部分中心線28之間的柄偏移S係由塑性柄偏移S PL以及彈性柄偏移S EL組成。針1在完全塑性變形(無彈性變形)狀態下的輪廓在此用連續線表示。塑性變形及彈性變形疊加狀態下的針1的輪廓用斷線表示。凹部11及柄偏移S未按比例繪製,但為了更清楚地顯示,與圖中的其他部分相比係被放大。
圖9顯示了針1的側視圖。在其指向周邊方向U的側表面23上,針1具有一凹部11,其在高程方向H延伸過針高度13的80%以下。在另一指向周邊方向U的側表面23上(在本圖中不可見),針1具有一第二凹部11。凹部11在工作方向A的凹部長度24係小於彎曲部分9在工作方向A的長度的50%。然而,若凹部長度24達到彎曲部分9長度的100%或小於50%亦係有利的。
圖10顯示了圖9的針1在凹部11位置的H-U平面中的橫剖面。凹部表面29指向周邊方向U及其每一者相對於指向周邊方向U的側表面23藉由凹部深度22係階狀的(stepped);亦即,凹部11中之每一者藉由凹部深度22減少周邊方向U的彎曲部分寬度d B。凹部高度26在高程方向H係小於針高度13的80%。此特徵可與針織系統18及針1的每個實施例有利地結合。
圖11顯示了針1的側視圖。在其指向高程方向H的二側表面23上,針1具有一凹部11,其沿著周邊方向U延伸過彎曲部分9的整個寬度。在指向高程方向H的側表面23上的該凹部11的凹部深度22係在上述150μm至500μm的選擇範圍內,更有利的為200μm至400μm。二凹部11在工作方向A的凹部長度24係小於彎曲部分9在工作方向A的長度的50%。然而,對於針織系統18及針1的所有實施例而言,亦可以想像凹部長度24最多為彎曲部分9長度的100%或小於50%。
圖12顯示了在H-U平面中透過圖11的針1在凹部11的位置的橫剖面。凹部11延伸過整個彎曲部分寬度d B。凹部表面29指向高程方向H,及相對於指向高程方向H的側表面23藉由凹部深度22係階狀的,致使凹部11的每一者在高程方向H的彎曲部分的橫剖面藉由凹部深度22減少。
1:針 2:環成形元件 3:導針裝置 4:導引凹槽 5:導引壁 6:邊緣凹槽 7:邊緣壁 8:柄部分 9:彎曲部分 10:工作部分 11:凹部 12:導針裝置3的基座區域 13:針高度 14:驅動凸片的長度 15:中心線 16:驅動凸片 17:沉降片支架 18:針織系統 19:驅動凸片16及彎曲部分9之間的距離 20:沉降片凹槽 21:附加桿 22:凹部深度 23:側表面 24:凹部長度 25:延伸處長度 26:凹部高度 27:柄部分中心線 28:工作部分中心線 29:凹部表面 S:柄偏移 S PL:塑性柄偏移 S EL:彈性柄偏移 t:間距 b HS:附加桿寬度 b FS:導引壁寬度 d A:工作部分10的工作部分寬度 d B:彎曲部分9的彎曲部分寬度 d S:柄部分8的柄寬度 A:工作方向 H:高程方向 U:周邊方向
圖1顯示了導針裝置3的一部分,其具有導引凹槽4及邊緣凹槽6、附加桿21、針1及沉降片支架17。 圖2顯示了針1的側視圖。 圖3顯示了針1的俯視圖,該針在彎曲部分9中既不是塑性地也不是彈性地成形。 圖4以放大的形式顯示了圖3的細節A。 圖5顯示了導針裝置3的基座表面12的俯視圖,具有導引凹槽4及邊緣凹槽6、附加桿21,以及至少一處於伸展狀態的針及一處於縮回狀態的針。 圖6顯示了從圖5放大的細節,間距t,柄偏移S及二柄部分比例中心線27之間的距離,這相當於柄寬度d S。 圖7顯示了一環成形針1,其在彎曲部分9中係塑性地成形。 圖8顯示了在彎曲部分9中塑性成形的針1,以及在其上疊加的環成形針1係塑性地及彈性地成形的狀態。 圖9顯示了針1具有凹部11,其在高程方向H延伸過針高度13的80%以下。 圖10顯示了圖9的針1在凹部11位置的H-U平面中的橫剖面。 圖11顯示了針1具有二凹部11,其係設置在指向高程方向H的側表面23上。 圖12顯示了在H-U平面中透過圖11的針1在凹部11的位置的橫剖面。
1:針
2:環成形元件
8:柄部分
9:彎曲部分
10:工作部分
11:凹部
13:針高度
14:驅動凸片的長度
16:驅動凸片
19:驅動凸片16及彎曲部分9之間的距離
20:沉降片凹槽
23:側表面
A:工作方向
H:高程方向
U:周邊方向

Claims (15)

  1. 一種針織系統(18),包含以下特徵: 至少一導針裝置(3),其具有一基座表面(12),其指向一高程方向(H), 至少一導引凹槽(4)其係配置在該導針裝置(3)的該基座表面(12)上以及實質上在工作方向(A)延伸,其中該工作方向(A)係與該高程方向(H)成直角, 至少一邊緣凹槽(6),其係配置在該導針裝置(3)的該基座表面(12)上以及係在周邊方向(U)及工作方向(A)相對於該至少一導引凹槽(4)偏移,其中該周邊方向(U)係與該工作方向(A)及該高程方向(H)成直角, 至少一針(1),在其指向正工作方向(A)的第一端部包含合併的一環成形元件(2)的一工作部分(10),在指向負工作方向(A)的第二端部包含一柄部分(8), 其中,在該柄部分(8)以及該工作部分(10)之間,插入一彎曲部分(9),其中該至少一針(1)具有在周邊方向(U)及工作方向(A)中有方向分量的一彎折(bend), 其中,該至少一針(1)的該工作部分(10)係容納在一邊緣凹槽(6)中以及該至少一針(1)的該柄部分(8)在一導引凹槽(4)中, 其特徵在於, 在該至少一針(1)的彎曲部分(9)中,至少一凹部(11)係配置在其指向周邊方向(U)或高程方向(H)的至少一側表面(23),及/或該至少一針(1)的該彎曲部分(9)係塑性地成形,以在周邊方向(U)產生在該工作部分(10)及該柄部分(8)之間的一塑性柄偏移S PL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針織系統(18),其中在指向周邊方向(U)的一基座表面(23)的至少一凹部(11)具有10μm至100μm的一凹部深度(22),有利的是30μm至70μm,及/或在指向高程方向(H)的一基座表面(23)的至少一凹部(11)具有150μm至500μm的一凹部深度(22),有利的是200μm至400μm。
  3. 如請求項1至2中之任一項所述的針織系統(18),其中該至少一凹部(11)在高程方向(H)延伸過整個針高度(13)。
  4. 如請求項1至3中之任一項所述的針織系統(18),其中在一延伸狀態及/或一縮回狀態下,該至少一針(1)的該至少一凹部(11)係完全在該至少一邊緣凹槽(6)及/或該至少一導引凹槽(4)的外側。
  5. 如請求項1至4中之任一項所述的針織系統(18),其中在該縮回狀態的該至少一針(1)的至少一凹部(11)係在至少一導引凹槽(4)之外側,到一幅度至少為凹部長度(24)的60%,但較佳為80%,這對應至該凹部(11)在工作方向(A)的延伸處,及/或在該延伸狀態的該至少一針(1)的該至少一凹部(11)係在該至少一邊緣凹槽(6)之外側,到一幅度至少為凹部長度(24)的60%,但較佳為80%。
  6. 如請求項1至5中之任一項所述的針織系統(18),其中 至少一驅動凸片(16),其係配置在該至少一針(1)的該柄部分(8)中以及在高程方向(H)突出於周圍的該柄部分(8), 以及一彎曲部分間隙(19),在工作方向(A)對應至在該至少一驅動凸片(16)以及該彎曲部分(9)之間的距離,其中該彎曲部分間隙(19)至少與對應至該針(1)在該縮回狀態及該延伸狀態之間在工作方向(A)的路徑的一延伸處長度(25)一樣大。
  7. 如請求項1至6中之任一項所述的針織系統(18),其中該至少一針(1)的該工作部分(10)及該柄部分(8)在工作方向(A)實質上彼此平行延伸。
  8. 如請求項1至7中之任一項所述的針織系統(18),其中 至少一導引壁(5),在周邊方向(U)限制該至少一導引凹槽(4), 至少一附加桿(21),在工作方向(A)與該至少一導引壁(5)相鄰以及係配置在該導針裝置(3)的該基座表面上,其中,該導引壁寬度(b FS)與該附加桿寬度(b HS)的寬度比(V),V=b FS/b HS,採用以下: 2.0 ≤ V ≤ 2.5 較佳為2.1≤V≤2.4。
  9. 如請求項1至8中之任一項所述的針織系統(18),其中 在沿著刀具縱向方向(z)延伸在該工作部分(10)中間的一工作部分中心線(28)以及在沿著刀具縱向方向(z)延伸在該柄部分(8)中間的柄部分中心線(27)之間,存在一在周邊方向(U)的柄偏移(S),其係由一彈性變形產生的一塑性柄偏移S PL及一彈性柄偏移S EL組成,即S = S PL+ S EL, 對於柄偏移(S),作為一間距(t)及柄寬度(d S)的函數,採用關係式S=(t-d S)/2。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之任一項所述的針織系統(18),其中 至少二針(1)的該柄部分(8)係容納在相同的導引凹槽(4)中。
  11. 一種針(1),具有以下特徵: 一環成形元件(2),配置在該針(1)的一第一端部,該第一端部指向一正工作方向(A), 一柄部分(8),其係適合容納在一導針裝置(3)的一導引凹槽(4)中,以及係配置在該針(1)的一第二端部,該第二端指向負工作方向, 一工作部分(10),合併該環成形元件(2),以及係適合容納在一導針裝置(3)的一邊緣凹槽(6)中, 一彎曲部分(9),其係在工作方向(A)插入在該柄部分(8)以及該工作部分(10)之間, 其特徵在於 在該針(1)的該彎曲部分(9)中,至少一凹部(11)係配置在其至少一側表面(23)上,其指向與該工作方向(A)成直角的周邊方向(U),或指向與工作方向(A)及周邊方向(U)成直角的高程方向(H),及/或該彎曲部分(9)係塑性地成形,以在與該工作方向(A)成直角的一周邊方向(U),在該工作部分(10)及該柄部分(8)之間產生一塑性柄偏移(S PL)。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針(1),其中 在指向周邊方向(U)的一基座表面(23)的至少一凹部(11)具有10μm至100μm的一凹部深度(22),有利的是30μm至70μm,及/或在指向高程方向(H)的一基座表面(23)的至少一凹部(11)具有150μm至500μm的一凹部深度(22),有利的是200μm至400μm。
  13. 如請求項11至12中之任一項所述的針(1),其中 該至少一凹部(11)在高程方向(H)延伸過整個針高度(13)。
  14. 如請求項11至13中之任一項所述的針(1),其中 該至少一凹部(11)在高程方向(H)最多延伸過針高度(13)的90%,較佳為80%。
  15. 如請求項11至14中之任一項所述的針(1),其中 該工作部分(10)及該柄部分(8)在工作方向(A)實質上彼此平行延伸。
TW110140053A 2020-10-30 2021-10-28 針織機的針織系統及針 TW2022231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0128660.0 2020-10-30
DE102020128660.0A DE102020128660A1 (de) 2020-10-30 2020-10-30 Stricksystem und 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3189A true TW202223189A (zh) 2022-06-16

Family

ID=78500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0053A TW202223189A (zh) 2020-10-30 2021-10-28 針織機的針織系統及針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4237606A1 (zh)
JP (1) JP2023547648A (zh)
KR (1) KR20230093430A (zh)
CN (1) CN116547419A (zh)
DE (1) DE102020128660A1 (zh)
TW (1) TW202223189A (zh)
WO (1) WO202209035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4808A (en) * 1899-12-13 1900-12-25 Dodge Needle Company Knitting-machine needle.
US2240761A (en) * 1938-10-13 1941-05-06 Hemphill Co Needle and method of frictioning
DE3921506C1 (zh) * 1989-06-30 1990-08-09 Theodor Groz & Soehne & Ernst Beckert Nadelfabrik Kg, 7470 Albstadt, De
IT1402415B1 (it) 2010-10-26 2013-09-04 Santoni & C Spa Macchina per maglieria, particolarmente ad elevata finezza.
ITMI20111696A1 (it) * 2011-09-21 2013-03-22 Santoni & C Spa Macchina per maglieria, particolarmente ad elevata finezza, con camme di azionamento degli aghi perfezionate.
ITBS20140214A1 (it) * 2014-12-18 2016-06-18 Santoni & C Spa Organo porta-aghi per macchina tessile circolare
EP3643822B1 (en) 2018-10-23 2021-06-09 Groz-Beckert KG Device for loop-forming, sinker means and method for loop form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93430A (ko) 2023-06-27
DE102020128660A1 (de) 2022-05-05
WO2022090356A1 (en) 2022-05-05
EP4237606A1 (en) 2023-09-06
CN116547419A (zh) 2023-08-04
JP2023547648A (ja) 2023-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63009B1 (en) Sinker for a knitting system and knitting system showing reduced wear
US20050235700A1 (en) System component having a braking spring
KR102607933B1 (ko) 루프 형성 방법,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 구성 요소
US8438877B2 (en) Knitting system with flattened guide channels
KR100859110B1 (ko) 편물바늘 및 바늘대
CN106460265B (zh) 用于针织机的针织工具
JP3076014B2 (ja) 打抜き加工された編成工具並びに緯編み機又は経編み機
TW202223189A (zh) 針織機的針織系統及針
US7690223B2 (en) Part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US4041734A (en) Device for supporting and guiding knitting needles for knitting machines
EP2050849B1 (en) Movable sinker and weft knitting machine
EP2471984B1 (en) Flat knitting machine
KR102612127B1 (ko) 루프 형성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US7631576B2 (en) Groove follower for a shift drum of a multi-step transmission
CN111101288A (zh) 经编机复合针
KR102366041B1 (ko) 횡편기
JP5330383B2 (ja) 編針
JPH0413462B2 (zh)
KR101296781B1 (ko) 횡편기
JP2024519163A (ja) 編み物を製造するためのシンカー、編み装置、および編み方法
JP2024515935A (ja) 針本体、複合針アセンブリ、経編み機
CN110820155A (zh) 圆型针织机的针床和具有该针床的圆型针织机
CN201864891U (zh) 横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