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0603A - 手乾燥裝置 - Google Patents

手乾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0603A
TW202220603A TW110116530A TW110116530A TW202220603A TW 202220603 A TW202220603 A TW 202220603A TW 110116530 A TW110116530 A TW 110116530A TW 110116530 A TW110116530 A TW 110116530A TW 202220603 A TW202220603 A TW 20222060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
nozzle portion
air
drying devi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6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澤部健司
鈴村晋也
深野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0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060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KSANITARY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OILET ACCESSORIES
    • A47K10/00Body-drying implements; Toilet paper; Holders therefor
    • A47K10/48Drying by means of hot ai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AREA)

Abstract

手乾燥裝置係包括:外殼(20),被連接於高壓空氣產生源之送風通路(22),係被形成於內部;以及噴嘴部(40),被設於外殼(20)的側邊(28),使流在送風通路(22)之空氣,呈末端擴大狀地噴出。

Description

手乾燥裝置
本開示係關於一種手乾燥裝置。
先前,乾燥洗淨後之濡濕之手之手乾燥裝置,係被廣為使用。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有一種往水槽之上延伸,使用空氣刀以自使用者的手,機械性地掃除水分之手乾燥機。此手乾燥機係包含兩個細長之空氣刀釋出口,各釋出口係被連接於空氣源,同時往使用者的手上,使每一個空氣刀往下釋出,空氣刀釋出口係在水槽的洗手碗之上,橫向並列配置,各空氣刀釋出口係沿著成上反角地構成之手乾燥機部分以延伸,使得各空氣刀釋出口的內側端部,來到空氣刀釋出口的外側端部之下方。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5-523127號公報(段落0012、圖3~圖6)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在專利文獻1所述之手乾燥機中,使用者係在設有空氣刀釋出口之手乾燥機部分之下方,插入手到手乾燥機部分與水槽的洗手碗之間,以乾燥手。此時,手乾燥機部分係成為阻礙,自使用者較難看見自身的手之乾燥狀況,而有易用性較差之課題。
本開示係為解決如上述之課題所研發出者,可獲得一種較容易確認手之乾燥狀況,易用性良好之手乾燥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開示之手乾燥裝置係包括:外殼,被連接於高壓空氣產生源之送風通路,係被形成於內部;以及噴嘴部,被設於外殼的側邊,使流在送風通路之空氣,呈末端擴大狀地噴出。 [發明效果]
當依據本開示時,在以手乾燥裝置乾燥手之時,可較容易確認手之乾燥狀況,使易用性良好。
以下,一邊參照附圖,一邊說明實施形態。在各圖中,於相同或相當之部分,係賦予同一之編號。
實施形態1. 圖1係實施形態1中之手乾燥裝置1之右側視圖。圖2係手乾燥裝置1之俯視圖。圖3係手乾燥裝置1的外殼20之右側視圖。圖4係沿著圖3之IV-IV線之剖面圖。圖5係沿著圖4之V-V線之剖面圖。在圖1及圖2中,係表示手乾燥裝置1被設置於洗臉台10之狀態。
洗臉台10係具有洗臉盆12。在本實施形態中,洗臉台10係被設置於壁WL。洗臉盆12係被形成為盆狀,使得可承受或積存水。在洗臉盆12的底部,係形成有排水口14。在排水口14之下方,係連接有未圖示之排水配管。
又,在洗臉台10係設有水吐出部16。水吐出部16係被配置為往洗臉盆12的內側,吐出水。在本實施形態中,水吐出部16係被設成在前後方向X1上延伸。前後方向X1係往使用洗臉台10之使用者側之方向。水吐出部16係例如被連接於水管之水龍頭。水吐出部16係貫穿洗臉台10,以被連接於用於供給吐出之水之上水道。水吐出部16係具有未圖示之先前之偵知器、控制電路及電磁閥。此偵知器係藉檢知使用者的手,電磁閥係自動打開,而水自水吐出部16被吐出。
手乾燥裝置1係具有外殼20與噴嘴部40。外殼20係被連接於高壓空氣產生源之送風通路22,被形成於內部,呈管狀地延伸。又,外殼20係被設成自洗臉盆12的外邊,往洗臉盆12之上方延伸。在本實施形態中,外殼20係被形成為圓筒狀,自洗臉台10的上部,在前後方向X1上,往洗臉盆12之上方延伸。在外殼20中,自洗臉台10的上部突出之部分,係在水吐出部16之附近並列配置。此外殼20之突出長度,係考慮使用者之易用性,而被設定在100mm~300mm左右。外殼20係例如以金屬形成。
高壓空氣產生源係在本實施形態中,設有風扇30。風扇30係被收納於鄰接壁WL設置之動力部殼體32。風扇30之構造係具有馬達及被此馬達所旋轉之渦輪風扇,空氣自未圖示之吸入口被吸入,以產生高壓空氣。在吸入口係可卸下地設有收集空氣中的塵埃或雜質等之空氣過濾器(未圖示)。空氣過濾器係例如可為塑膠網或金屬網等,也可以係可收集更細之粉塵之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過濾器。又,在動力部殼體32係設有控制風扇30之動作之控制電路34。控制電路34係藉例如訊號線,而被連接於風扇30。
在風扇30的吐出側,係連接有通風管道36的一端。在通風管道36的另一端,係連接有外殼20的基端部24。通風管道36係通入空氣到內部之管狀構件。在本實施形態中,通風管道36係貫穿壁WL及洗臉台10的上部,而被連接於外殼20的基端部24。以風扇30所產生之高壓空氣,係自通風管道36通過外殼20的內部的送風通路22,被供給到外殼20的尖端部26。通風管道36係由例如具有可撓性之塑膠所成型。
噴嘴部40係被設於外殼20的側邊28,使流在送風通路22之空氣,呈末端擴大狀地噴出。在本實施形態中,側邊28係有相對於前後方向X1而言,右側的側邊28與左側的側邊28。噴嘴部40係被設於外殼20的尖端部26,被配置於洗臉盆12之上方。換言之,噴嘴部40係被配置於在外殼20中,比前後方向X1中之中間位置還要靠近前方(前後方向X1所朝向之方向),被配置於接近尖端部26的前方端26a之位置。又,噴嘴部40係具有:右手用噴嘴部40A,用於使風噴到使用者的右手;以及左手用噴嘴部40B,用於使風噴到使用者的左手。在本實施形態中,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係相對於外殼20的尖端部26之左右方向X2之中心部分而言,被配置為在左右方向X2上對稱。在此,左右方向X2係直交於前後方向X1之方向。
在噴嘴部40係設有用於噴出自送風通路22被供給之高壓空氣之吹出口42。吹出口42係連通送風通路22與外殼20外部之開口。在本實施形態中,吹出口42係被形成於外殼20之細長狹縫。因此,吹出口42的外側開口緣44,係被設於與外殼20的外表面相同之表面上。在吹出口42中,狹縫之縱向係在剖面為圓之外殼20之圓周方向上延伸。吹出口42係被形成於外殼20,使得在吹出口42中,狹縫之縱向之一端位於上方,另一端位於下方。在吹出口42中,狹縫寬度(狹縫之橫向之尺寸),係例如被設定為2mm以下且均一。在這種構造中,噴嘴部40係在外殼20的側面上,呈線狀地細長配置,做為外殼20之延伸方向之前後方向X1,與做為噴嘴部40之縱向之狹縫之縱向係交叉。尤其,在本實施形態中,前後方向X1與狹縫之縱向係直交。又,在噴嘴部40中,構成吹出口42的外側開口緣44之尖端部分46,係具有自外殼20的內側往外側突出之形狀。具體說來,尖端部分46係自平行於前後方向X1之方向觀之,形成為自外殼20的內側往外側突出之圓弧狀。藉這種尖端部分46之形狀,使高壓空氣自吹出口42,呈扇狀地,亦即,呈末端擴大狀地噴出。
自噴嘴部40呈末端擴大狀地被噴出之空氣之噴出方向A1,係在自水平方向往下之範圍內。參照圖4以具體說明之。而且,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係在左右方向X2上對稱,所以,以下,說明右手用噴嘴部40A,省略左手用噴嘴部40B之說明。在圖4中,左右方向X2係水平方向之一,上下方向X3係與鉛直方向一致。又,上下方向X3係直交於前後方向X1與左右方向X2之方向。如圖4所示,右手用噴嘴部40A中之空氣之噴出方向A1,係在自左右方向X2朝上下方向X3之往下之範圍內。在圖4之例中,當將左右方向X2當作0°,隨著相對於左右方向X2而言,愈往下則角度增加時,空氣之噴出方向A1係在0°~60°之範圍內。又,空氣之噴出方向A1,係直交於前後方向X1之方向。此時,吹出口42的上端42a,係具有平行於左右方向X2之面,空氣係自上端42a附近往左右方向X2噴出。吹出口42的下端42b係具有相對於左右方向X2而言,平行於往下傾斜60°之方向之面,空氣係自下端42b附近,往相對於左右方向X2而言,往下傾斜60°之方向噴出。在此,於吹出口42中,自上端42a至下端42b為止之長度,係被設定為比使用者的手TE之寬度還要小。又,例如右手用噴嘴部40A中之空氣之噴出方向A1,也可以在0°~30°之範圍內。
噴嘴部40係為了呈末端擴大狀地噴出空氣,而具有指定噴出之空氣之擴大角度之角度指定部。角度指定部係指定空氣之末端擴大狀之擴大之兩端。在本實施形態中,吹出口42的上端42a與下端42b,係發揮做為角度指定部之功能。具體說來,自吹出口42的外側開口緣44連續之上端42a的外側開口緣44旁邊的表面,係平行於左右方向X2,做為噴出方向A1最往上之空氣,係沿著此上端42a的面以噴出。如此一來,藉上端42a的面,空氣之末端擴大狀之擴大之上限係被指定。又,自吹出口42的外側開口緣44連續之下端42b的外側開口緣44旁邊的表面,係平行於相對於左右方向X2而言,往下傾斜60°之方向,做為噴出方向A1最往下之空氣,係沿著此下端42b之面以噴出。如此一來,藉下端42b的面,空氣之末端擴大狀之擴大之下限係被指定。自噴嘴部40噴出之空氣之擴大角度,係被上端42a的面與下端42b的面之夾角所指定。在此,上端42a的面與下端42b的面,係隨著自外側開口緣44遠離,亦即,隨著接近外殼20的內側,而彼此近接之位置關係,上端42a的面與下端42b的面之夾角係60°。藉此,自噴嘴部40噴出之空氣,係以具有若干擴散之約60°之角度,呈末端擴大狀地擴大。
又,在外殼20係設有於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之間,不噴出空氣之呼吸部48。呼吸部48係被設於在外殼20中,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間之鉛直下側的部分。
手乾燥裝置1係還包括檢知使用手乾燥裝置1之使用者的手之有無之手檢知機構50。手檢知機構50係在外殼20中,被設於比噴嘴部40還要靠近前方。亦即,手檢知機構50係被配置於比噴嘴部40還要靠近使用者側。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5所示,手檢知機構50係被收納於被設於外殼20的尖端部26之偵知器收納部52內,被安裝於偵知器收納部52。手檢知機構50之檢知範圍係被設定,使得可檢知自外殼20的尖端部26之前方,往尖端部26插出之手。又,手檢知機構50係設有右手用手檢知機構50A與左手用手檢知機構50B。右手用手檢知機構50A係被配置於比右手用噴嘴部40A還要靠近前方,且於右手用噴嘴部40A之旁邊。左手用手檢知機構50B係被配置於比左手用噴嘴部40B還要靠近前方,且於左手用噴嘴部40B之旁邊。
手檢知機構50係例如由光電偵知器所構成,藉此,可小型化。手檢知機構50係藉電線54,而與控制電路34相連接。藉此電線54,來自手檢知機構50之訊號係被傳遞到控制電路34。設有手檢知機構50之偵知器收納部52,係與外殼20的送風通路22相分離。如圖5所示,電線54係自偵知器收納部52,貫穿偵知器收納部52與送風通路22間之壁部,以通過送風通路22內,而通過通風管道36內以延伸至控制電路34。電線54自偵知器收納部52往送風通路22貫穿之部分,係以橡膠或矽膠等之零件密封,而防止偵知器收納部52與送風通路22間之空氣之進出。
圖6係手乾燥裝置1之控制方塊圖。手檢知機構50係當檢知使用者的手時,輸出訊號到控制電路34。控制電路34係當自手檢知機構50,接收檢知到手之訊號後,輸出用於動作風扇30之訊號到風扇30。風扇30係遵照自控制電路34被輸出之訊號以動作,產生高壓空氣。由風扇30所產生之高壓空氣,係自通風管道36通過送風通路22以被傳送到噴嘴部40,自吹出口42噴出到外部。風扇30之輸出,係例如被設定為自吹出口42噴出之空氣之風速成為80m/s以上。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手檢知機構50係設有右手用手檢知機構50A與左手用手檢知機構50B共兩個,但是,其係被設定為當任一者檢知到使用者的手時,風扇30動作。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手乾燥裝置1係包括:外殼20,被連接於高壓空氣產生源之送風通路22,係被形成於內部;以及噴嘴部40,被設於外殼20的側邊28,使流在送風通路22之空氣,呈末端擴大狀地噴出。
如此一來,噴嘴部40係被設於外殼20的側邊28,所以,當使用者乾燥手之時,可防止使用者的手被配置於外殼20之下方等,而使用者的手與外殼20重疊,自使用者較難觀看之情事。而且,來自噴嘴部40之空氣係呈末端擴大狀地被噴出,所以,隨著自噴嘴部40遠離,被噴出之氣流之寬度係變寬。因此,如圖4所示,在自噴嘴部40遠離之位置中,可使氣流之寬度大於使用者的手TE之寬度,所以,即使在遠離噴嘴部40之位置,也可充分乾燥手。如此一來,不與外殼20重疊地,在遠離噴嘴部40之位置,可乾燥手,所以,在乾燥手之時,可較容易確認到手之乾燥狀況,可使易用性良好。
又,在噴嘴部40係設有做為連通送風通路22與外殼20外部之開口之吹出口42,在噴嘴部40中,構成吹出口42的外側開口緣44之尖端部分46,係具有自外殼20內側往外側突出之形狀。藉這種構造,可自噴嘴部40,使空氣呈末端擴大狀地噴出。
在吹出口42中,自做為最上方之端部之上端42a,至做為最下方之端部之下端42b為止之長度,係小於使用者的手TE之寬度。在本實施形態中,空氣係自噴嘴部40,呈末端擴大狀地被噴出,所以,可加大隨著遠離噴嘴部40以被噴出之氣流之寬度。因此,在吹出口42中,使自最上方之端部至最下方之端部為止之長度,小於使用者的手TE之寬度,藉此,可小型化噴嘴部40及外殼20,而且,可產生比使用者的手TE之寬度還要寬之寬度之氣流。如此一來,藉外殼20小型化,可確保使用者在乾燥手之時,手之動作範圍較廣,可更加提高易用性。
吹出口42的外側開口緣44,係被設於與外殼20的外表面相同之面上。藉這種構造,噴嘴部40係不自外殼20的外表面突出等,可收納噴嘴部40在外殼20之外形尺寸之範圍內,所以,可小型化手乾燥裝置1。
噴嘴部40係被設於外殼20的尖端部26。藉這種構造,可配置噴嘴部40到較接近使用者之位置,所以,可更加提高手乾燥裝置1之易用性。
噴嘴部40中之空氣之噴出方向A1,係處於自做為水平方向之一之左右方向X2,往下之範圍內。藉這種構造,空氣係不自噴嘴部40往上方噴出,所以,可防止自噴嘴部40噴出之空氣,直接吹到使用者的臉等,或者,使附著在使用者的手之水滴,往上方飛出之情事。
當將左右方向X2當作0°,相對於左右方向X2而言,隨著往下而角度增加時,噴出方向A1係處於0°以上60°以下之範圍內。如此一來,自噴嘴部40,0°以上60°以下之範圍內,使空氣呈末端擴大狀地噴出,藉此,使用者可以較容易看見乾燥狀況之手之角度,乾燥手,可更加提高手乾燥裝置1之易用性。
噴嘴部40係具有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在外殼20係設有於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之間,不噴出空氣之呼吸部48。如此一來,分別設有用於乾燥使用者的右手之噴出空氣之右手用噴嘴部40A、及用於乾燥使用者的左手之噴出空氣之左手用噴嘴部40B,藉此,可提高易用性。又,在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之間,設有呼吸部48,藉此,在來自右手用噴嘴部40A之氣流與來自左手用噴嘴部40B之氣流之間,形成有不噴出空氣之空間。藉此,使用者可感覺到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被分開設置之情事。
呼吸部48係被設於在外殼20中,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間之鉛直下側的部分。通常,在手乾燥裝置1的噴嘴部40之下方,係配置有例如如洗臉盆12,承受藉自噴嘴部40噴出之空氣,而自使用者的手被打落之水滴之承受構件。如本實施形態所示,係於在外殼20中,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間之鉛直下側的部分,設有呼吸部48,藉此,可防止空氣係自外殼20的鉛直下側的部分,直接往下方噴出,而衝撞到承受構件,水滴跳飛,而濡濕周圍或使用者之情事。
手乾燥裝置1係還包括被設於在外殼20中,比噴嘴部40還要靠近前方,檢知手之有無之手檢知機構50。如此一來,手檢知機構50係被配置於比噴嘴部40還要靠近前方,所以,當使用者往噴嘴部40伸出手時,可在噴嘴部40前面,手檢知機構50係檢知使用者的手,而動作手乾燥裝置1。藉此,當使用者往噴嘴部40伸出手後,零等待時間地,可自噴嘴部40噴出空氣,而可提高易用性。
手乾燥裝置1係還包括具有洗臉盆12之洗臉台10,外殼20係被設成自洗臉盆12的外邊,往洗臉盆12之上方延伸,噴嘴部40係被配置於洗臉盆12之上方。藉這種構造,洗臉盆12與其上方之外殼20間之空間,係成為為了使使用者乾燥手,而配置手之乾燥空間,使自噴嘴部40噴出之空氣,噴射到被配置於此乾燥空間之使用者的手,藉以乾燥手。在本實施形態中,與外殼20不重疊地,可於遠離噴嘴部40之位置乾燥手,所以,使用者可不與外殼20相干涉地,自由地自喜好之方向,配置手到乾燥空間。又,無須擔心配置於乾燥空間之手與外殼20相接觸,所以,在乾燥之途中,可自由地移動手,以使用者喜好之身體姿勢乾燥手。藉此,可提高使用者之易用性。
外殼20係呈管狀地延伸,自外殼20之延伸方向,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自前後方向X1觀之,自噴嘴部40被噴出之空氣係呈末端擴大狀。通常,外殼20係較多地往使用者側延伸,在此情形下,自使用者側觀之,空氣係成為自噴嘴部40呈末端擴大狀地被噴出。藉此,使用者係較容易插入手到自噴嘴部40被噴出之末端擴大狀之氣流,可提高易用性。又,噴嘴部40係在外殼20的側面上,呈線狀地細長配置,做為外殼20之延伸方向之前後方向X1,與噴嘴部40之縱向係交叉。如此一來,相對於做為外殼20之延伸方向之前後方向X1而言,噴嘴部40之縱向係以既定角度被配置,所以,可自噴嘴部40,相對於前後方向X1而言,以既定角度交叉且平面狀地噴出空氣。
而且,在上述之本實施形態中,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係相對於外殼20的尖端部26之左右方向X2之中心部分而言,在左右方向X2上對稱配置,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也可以在左右方向X2上,不對稱配置。
又,偵知器收納部52之構造,也可以係可與外殼20的尖端部26分離。藉此,可較容易組立手檢知機構50及偵知器收納部52,可提高維修之便利性。
手檢知機構50係設有右手用手檢知機構50A與左手用手檢知機構50B共兩個,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手檢知機構50也可以僅設有右手用手檢知機構50A與左手用手檢知機構50B之任一者。又,例如也可以在外殼20的尖端部26之左右方向X2之中央部分,單獨設有手檢知機構50。
實施形態2. 接著,參照圖7,說明實施形態2。圖7係本實施形態中之手乾燥裝置101的外殼120之右側視圖。而且,本實施形態之中,與實施形態1同樣之部分之說明係予以省略。
本實施形態之被設於外殼120之噴嘴部140,係吹出口142之形狀,與實施形態1中之噴嘴部40之吹出口42不同。如圖7所示,在吹出口142中,位於上方之部分之開口寬度,係成為大於位於下方之部分之開口寬度。在本實施形態中,吹出口142係被形成為狹縫狀,所以,開口寬度係狹縫寬度。吹出口142的上端142a中之狹縫寬度係最大,隨著往吹出口142的下端142b,而狹縫寬度變小,下端142b中之狹縫寬度係成為最小。
通常,當使用者以手乾燥裝置101乾燥手時,係於拇指位於上側之狀態下,手被伸出。如上所述,在吹出口142中,使位於上方之部分之開口寬度,大於位於下方之部分之開口寬度,藉此,可增加在吹出口142中,自位於上方之部分噴出之空氣之風量,所以,可增加風量往拇指等之較難乾燥之部位,可有效地乾燥手。而且,可減少自吹出口142中,位於下方之部分噴出之空氣之風量,所以,可減少往被配置於下方之洗臉盆12之風量,而減弱與洗臉盆12之衝撞。藉此,可減少自噴嘴部140噴出之空氣往洗臉盆12衝撞所伴隨之噪音,可減少在洗臉盆12內的水滴之移動,可減少在衝撞到洗臉盆12後,朝向使用者之風之風量及風速。
實施形態3. 接著,參照圖8,說明實施形態3。圖8係本實施形態中之手乾燥裝置201的外殼220之右側視圖。而且,本實施形態之中,與實施形態1同樣之部分之說明係予以省略。
本實施形態之被設於外殼220之噴嘴部240,係吹出口242之配置,與實施形態1中之噴嘴部40的吹出口42不同。如圖8所示,吹出口242係被配置為隨著進入到下方,而位於前方。在本實施形態中,吹出口242係被形成為狹縫狀。又,自平行於左右方向X2之方向觀之,吹出口242係直線狀地延伸,吹出口242延伸之縱向,係相對於做為鉛直方向之上下方向X3而言,以一定角度傾斜。相對於上下方向X3之吹出口242之縱向之傾斜之鋭角之角度B1,係被設定在0°以上45°以下之範圍。
洗臉台10的水吐出部16之高度,係被設定為使用者將手插入水吐出部16之下方,以自水吐出部16吐出之水,洗滌手時之合理姿勢之高度。具體說來,使用者係以稍微傾斜之姿勢,插入手到水吐出部16之下方,以自水吐出部16吐出之水洗滌手。通常,手乾燥裝置201的外殼220,係在水吐出部16之附近,隔開一定間隔,被配置於水吐出部16的右側或左側,外殼220之高度,係大概與水吐出部16一致。因此,使用者使用手乾燥裝置201之姿勢,也與使用水吐出部16時同樣地,姿勢稍微向前傾斜。當以此姿勢,使用者伸出手到手乾燥裝置201時,手係成為往壁WL而朝向斜下方。因此,如上所述,配置使得隨著使吹出口242前進到下方,而位於前方,藉此,可使自吹出口242噴出之空氣,以相對於使用者的手之前後之動作而言,接近直角之角度碰觸,所以,可更有效地吹飛附著在使用者的手之水滴,可提高乾燥效率。
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中,自平行於左右方向X2之方向觀之,吹出口242係呈直線狀地延伸,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吹出口242係只要被配置,使得隨著前進到下方而位於前方時,也可以係例如自平行於左右方向X2之方向觀之,呈曲線狀地延伸。
又,使上述各實施形態適宜地組合,或變形及省略,也包含在實施形態所示之技術性思想之範圍內。
例如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噴嘴部的吹出口係一個狹縫,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也可以係如圖9所示之被設於第1變形例之外殼320之噴嘴部340所示,複數之吹出口342係被並列設置。圖9係外殼320之右側視圖。在圖9之例中,係於噴嘴部340,狹縫狀之兩個之吹出口342係在前後方向X1上,被並列設置。
又,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然被設於噴嘴部之吹出口係被形成為狹縫狀,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也可以係如圖10所示之第2變形例之外殼420所示,藉做為被一列配置之複數小孔之吹出口442,構成噴嘴部440。圖10係外殼420之右側視圖。在圖10之例中,做為複數圓孔之吹出口442係被一列配置以構成噴嘴部440。藉這種構造,其與狹縫形狀相比較下,其設有連接做為開口之小孔與小孔間之部分,所以,可補強噴嘴部440之強度。而且,小孔之形狀係並不侷限於圓,也可以係矩形。
在實施形態1中,係於噴嘴部40,分開設有右手用噴嘴部40A與左手用噴嘴部40B,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如圖11及圖12所示之第3變形例之外殼520所示,其也可以係設有連接右手用噴嘴部與左手用噴嘴部之一個之噴嘴部540。圖11係外殼520之右側視圖。圖12係沿著圖11之XII-XII線之剖面圖。在圖11及圖12之例中,噴嘴部540的吹出口542,係自平行於前後方向X1之方向觀之,為半圓弧狀之狹縫。藉這種構造,在外殼520之正下方,空氣也自吹出口542噴出,而空氣噴出之範圍變寬,所以,在不僅乾燥使用者的手且乾燥手臂等之時,可提高易用性。
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外殼的尖端部係被設成在前後方向X1上延伸,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也可以係例如如圖13及圖14所示之第4變形例之外殼620的尖端部626所示,被設成在前後方向X1上延伸,以在上下方向X3上彎曲之略呈L字形。圖13係外殼620之右側視圖。圖14係沿著圖13之XIV-XIV線之剖面圖。在圖13及圖14之例中,外殼620的尖端部626係呈圓筒狀地,在上下方向X3上延伸,尖端部626的尖端627係被形成為半球狀。在外殼620的尖端部626的側邊628,係設有噴嘴部640。噴嘴部640的吹出口642,係被形成為尖端部626之半球狀之部分,空氣係自吹出口642呈末端擴大狀地被噴出。吹出口642係被形成為細長狹縫狀,自平行於左右方向X2之方向觀之,沿著上下方向X3以呈線狀地延伸。又,在外殼620中,比噴嘴部640還要靠近前方地,於比噴嘴部640還要接近尖端部626的前方端626a之位置,係設有手檢知機構650。
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噴嘴部的吹出口係被形成於外殼的尖端部的外表面上,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也可以係如圖15及圖16所示之第5變形例之外殼720的尖端部726所示,被設成與外殼720分開形成之噴嘴部740,係自外殼720的尖端部726的外表面突出。圖15係外殼720之右側視圖。圖16係沿著圖15之XVI-XVI線之剖面圖。在圖15及圖16之例中,係於外殼720的尖端部726的側邊728,設有噴嘴部740。噴嘴部740的吹出口742係被形成為細長狹縫狀,自平行於左右方向X2之方向觀之,沿著上下方向X3以呈線狀地延伸。在噴嘴部740中,構成吹出口742的外側開口緣744之尖端部分746,係被設於比外殼720的尖端部726的外表面,還要往外側突出之位置,具有自外殼720的內側往外側突出之形狀。具體說來,尖端部分746係自平行於前後方向X1之方向觀之,被形成為自外殼720的內側往外側突出之圓弧狀。藉這種尖端部分746之形狀,使高壓空氣自吹出口742,呈扇狀地,亦即,呈末端擴大地被噴出。而且,自平行於尖端部分746之前後方向X1之方向觀得之形狀,係並不侷限於圓弧,如果其係自外殼720的內側往外側突出之形狀時,也可以係組合複數曲線之形狀或組合直線與曲線之形狀等。
如此一來,在噴嘴部740中,構成吹出口742的外側開口緣744之尖端部分746,係被設於比外殼720的外表面還要往外側突出之位置,所以,可充分確保自送風通路22至吹出口742的外側開口緣744為止之噴嘴部40之長度。藉此,可使整流通過噴嘴部40內部之空氣之距離更長,所以,可更確實進行自吹出口742呈扇狀地噴出之空氣之整流。
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於在前後方向X1上延伸之外殼中,直交於前後方向X1之剖面之外形係呈圓形,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也可以係多角形或橢圓形、組合複數曲線之形狀、組合直線與曲線之形狀等。例如如圖17及圖18所示之第6變形例之外殼820所示,也可以係直交於前後方向X1之剖面之外形呈八角形。圖17係外殼820之右側視圖。圖18係沿著圖17之XVIII-XVIII線之剖面圖。在圖17及圖18之例中,於外殼820的尖端部826的側邊828,係設有噴嘴部840。噴嘴部840的吹出口842係被形成為細長狹縫狀,自平行於左右方向X2之方向觀之,沿著上下方向X3以呈線狀地延伸。在噴嘴部840中,構成吹出口842的外側開口緣844之尖端部分846,係具有自外殼820的內側往外側突出之形狀。具體說來,尖端部分846係自平行於前後方向X1之方向觀之,被形成為自外殼820的內側往外側突出之略V字形。藉這種尖端部分846之形狀,使高壓空氣自吹出口842呈末端擴大狀地噴出。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當依據本開示時,可提供一種在乾燥手之中,可較容易確認手之乾燥狀況之手乾燥裝置。
1,101,201:手乾燥裝置 10:洗臉台 12:洗臉盆 14:排水口 16:水吐出部 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外殼 22:送風通路 24:基端部 26,626,726,826:尖端部 26a,626a:前方端 28,628,728,828:側邊 30:風扇 32:動力部殼體 34:控制電路 3B:通風管道 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噴嘴部 40A:右手用噴嘴部 40B:左手用噴嘴部 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吹出口 42a,142a:上端 42b,142b:下端 44,744,844:外側開口緣 46,746,846:尖端部分 48:呼吸部 50,650:手檢知機構 50A:右手用手檢知機構 50B:左手用手檢知機構 52:偵知器收納部 54:電線 627:尖端 A1:噴出方向 B1:角度 TE:手 X1:前後方向 X2:左右方向 X3:上下方向 WL:壁
〔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手乾燥裝置之右側視圖。 〔圖2〕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手乾燥裝置之俯視圖。 〔圖3〕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手乾燥裝置的外殼之右側視圖。 〔圖4〕係沿著圖3之IV-IV線之剖面圖。 〔圖5〕係沿著圖4之V-V線之剖面圖。 〔圖6〕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手乾燥裝置之控制方塊圖。 〔圖7〕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手乾燥裝置的外殼之右側視圖。 〔圖8〕係表示實施形態3之手乾燥裝置的外殼之右側視圖。 〔圖9〕係外殼之第1變形例之右側視圖。 〔圖10〕係外殼之第2變形例之右側視圖。 〔圖11〕係外殼之第3變形例之右側視圖。 〔圖12〕係沿著圖11之XII-XII線之剖面圖。 〔圖13〕係外殼之第4變形例之右側視圖。 〔圖14〕係沿著圖13之XIV-XIV線之剖面圖。 〔圖15〕係外殼之第5變形例之右側視圖。 〔圖16〕係沿著圖15之XVI-XVI線之剖面圖。 〔圖17〕係外殼之第6變形例之右側視圖。 〔圖18〕係沿著圖17之XVIII-XVIII線之剖面圖。
20:外殼
22:送風通路
26:尖端部
28:側邊
40:噴嘴部
40A:右手用噴嘴部
40B:左手用噴嘴部
42:吹出口
42a:上端
42b:下端
44:外側開口緣
46:尖端部分
48:呼吸部
A1:噴出方向
TE:手
X2:左右方向
X3:上下方向

Claims (16)

  1. 一種手乾燥裝置,其包括: 外殼,被連接於高壓空氣產生源之送風通路,係被形成於內部;以及 噴嘴部,被設於該外殼的側邊,使流在該送風通路之空氣,呈末端擴大狀地噴出。
  2. 如請求項1之手乾燥裝置,其中該噴嘴部中之該空氣之噴出方向,係在自水平方向往下之範圍內。
  3. 如請求項2之手乾燥裝置,其中當將該水平方向當作0°,相對於該水平方向而言,隨著愈往下而角度增加時,該噴出方向係在0°以上60°以下之範圍內。
  4. 如請求項1之手乾燥裝置,其中在該噴嘴部係設有做為連通該送風通路與該外殼的外部之開口之吹出口, 在該噴嘴部中,構成該吹出口的外側開口緣之尖端部分,係具有自該外殼的內側往外側突出之形狀。
  5. 如請求項4之手乾燥裝置,其中在該吹出口中,自最上方之端部至最下方之端部為止之長度,係小於使用者的手之寬度。
  6. 如請求項4之手乾燥裝置,其中在該吹出口中,位於上方之部分之開口寬度,係大於位於下方之部分之開口寬度。
  7. 如請求項4之手乾燥裝置,其中該吹出口係被配置成隨著前進到下方,而位於前方。
  8. 如請求項4之手乾燥裝置,其中該吹出口的該外側開口緣,係被設於與該外殼的外表面相同之面上。
  9. 如請求項4之手乾燥裝置,其中該尖端部分係被設於比該外殼的外表面,還要往外側突出之位置。
  10. 如請求項1之手乾燥裝置,其中該噴嘴部係被設於該外殼的尖端部。
  11. 如請求項1之手乾燥裝置,其中該噴嘴部係具有右手用噴嘴部與左手用噴嘴部, 在該外殼係於該右手用噴嘴部與該左手用噴嘴部之間,設有不噴出該空氣之呼吸部。
  12. 如請求項11之手乾燥裝置,其中該呼吸部係被設於在該外殼中,該右手用噴嘴部與該左手用噴嘴部間之鉛直下側之部分。
  13. 如請求項1之手乾燥裝置,其中還包括被設於在該外殼中,比該噴嘴部還要靠近前方,檢知手之有無之手檢知機構。
  14. 如請求項1之手乾燥裝置,其中還包括具有洗臉盆之洗臉台, 該外殼係被設成自該洗臉盆的外邊,往該洗臉盆之上方延伸, 該噴嘴部係被配置於該洗臉盆之上方。
  15. 如請求項1~請求項14中任一項之手乾燥裝置,其中該外殼係成管狀延伸, 自該外殼之延伸方向觀之,自該噴嘴部被噴出之該空氣係呈末端擴大狀。
  16. 如請求項15之手乾燥裝置,其中該噴嘴部係在該外殼的側面上,呈線狀地細長配置, 該外殼之延伸方向與該噴嘴部之縱向係交叉。
TW110116530A 2020-11-27 2021-05-07 手乾燥裝置 TW2022206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44302 WO2022113292A1 (ja) 2020-11-27 2020-11-27 手乾燥装置
WOPCT/JP2020/044302 2020-11-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0603A true TW202220603A (zh) 2022-06-01

Family

ID=817554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6530A TW202220603A (zh) 2020-11-27 2021-05-07 手乾燥裝置
TW111129704A TWI801296B (zh) 2020-11-27 2021-05-07 手乾燥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9704A TWI801296B (zh) 2020-11-27 2021-05-07 手乾燥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71759A1 (zh)
EP (1) EP4252604A4 (zh)
JP (1) JP7374346B2 (zh)
CN (1) CN116456878A (zh)
TW (2) TW202220603A (zh)
WO (1) WO202211329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0165B2 (ja) * 1992-08-03 2000-12-25 九州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ドライヤ
JP2005278979A (ja) 2004-03-30 2005-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手乾燥装置
TWM259569U (en) * 2004-08-10 2005-03-21 Hokwang Ind Co Ltd Body-drying apparatus
WO2009011198A1 (ja) * 2007-07-18 2009-01-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手乾燥装置
US9565979B2 (en) * 2012-06-14 2017-02-14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Hand drying
CN203693460U (zh) * 2013-12-30 2014-07-09 浙江莫顿洁具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干手器
CN205136778U (zh) * 2015-12-06 2016-04-06 曹卫国 水龙头
JP6761439B2 (ja) * 2018-03-30 2020-09-23 コイト電工株式会社 手乾燥装置、及び、該手乾燥装置を備えた洗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71759A1 (en) 2023-11-23
JPWO2022113292A1 (zh) 2022-06-02
TW202243634A (zh) 2022-11-16
TWI801296B (zh) 2023-05-01
EP4252604A1 (en) 2023-10-04
EP4252604A4 (en) 2023-12-27
CN116456878A (zh) 2023-07-18
WO2022113292A1 (ja) 2022-06-02
JP7374346B2 (ja) 2023-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84421B2 (ja) 手乾燥装置
JP4153154B2 (ja) 手乾燥装置
JP5085135B2 (ja) 手乾燥装置
JP4087894B2 (ja) 手乾燥装置
WO2010095251A1 (ja) 手乾燥装置
JP4207911B2 (ja) 手乾燥装置
JP2004261510A (ja) 手乾燥装置
JP6501871B2 (ja) ハンドドライヤー
JP6742507B2 (ja) 手乾燥装置
TW202220603A (zh) 手乾燥裝置
JP4720264B2 (ja) 手乾燥装置
JP2004357820A (ja) 手乾燥装置
US20020020077A1 (en) Blowing apparatus
WO2022113291A1 (ja) 手乾燥装置
JP3808950B2 (ja) 手乾燥装置
JP6385590B2 (ja) 手乾燥装置
JP2011160884A (ja) 乾燥装置
JP3747723B2 (ja) 手乾燥装置
WO2017022110A1 (ja) 手乾燥装置
JP2007229117A (ja) 手乾燥装置
JP3956228B2 (ja) 手乾燥装置
JP6298990B2 (ja) 手乾燥装置
JP5586302B2 (ja) 手乾燥装置
WO2024024057A1 (ja) ハンドドライヤー
JP5938575B2 (ja) 手乾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