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5312A - 透明導電膜及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明導電膜及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5312A
TW202205312A TW110111118A TW110111118A TW202205312A TW 202205312 A TW202205312 A TW 202205312A TW 110111118 A TW110111118 A TW 110111118A TW 110111118 A TW110111118 A TW 110111118A TW 202205312 A TW202205312 A TW 20220531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film
layer
conductive
conductive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1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野由克
西澤剛
立花真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引能仕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引能仕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引能仕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5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531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9/00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9/02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14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or films on insulating-sup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Shaping Of Tube Ends By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透明導電膜,該透明導電膜抑制透視見骨、透明性優異、電阻低且具備對透明膜具有高密接性之導電部。透明導電膜具備於表面具有槽之透明膜、及存在於上述槽內部之導電部。上述導電部包含存在於上述槽之內表面上的含鈀之矽氧烷層、及存在於上述矽氧烷層上之導電材料。上述導電部之線寬W為0.2~10 μm;上述導電部之高度H相對於上述導電部之線寬W之比H/W為1~5。

Description

透明導電膜及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透明導電膜及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
透明導電膜用於薄型電視、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平板等之顯示裝置或觸控面板,太陽電池,電致發光元件,電磁屏蔽,功能性玻璃等中。作為透明導電膜之導電材料,氧化銦錫(以下,簡稱為ITO)為主流。
然而,由於作為ITO之原料之銦為稀有金屬,因此認為其不足以滿足今後需求。又,因用於製造ITO膜之濺鍍等製程之生產性低、生產成本變高,因此需要一種不使用ITO之透明導電膜。
作為不使用ITO之透明導電膜,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了一種使用導電奈米線網狀物之導電膜。由於構成該導電奈米線網狀物之奈米線之平均寬度為1.5 μm以下,因此奈米線網狀物難以被視認(即,不易發生「透視見骨」),但存在因使用銀而容易產生遷移之問題。
又,本申請人於專利文獻2揭示了一種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使用奈米纖維製造無規網狀結構之金屬模具,使用該金屬模具製造具有無規網狀結構之導電部的透明導電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國際公開第2014/129504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國際公開第2017/008663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除上述問題以外,期待降低透明導電膜之電阻以提高顯示性能,例如顯示器之大型化、高清晰化等。又,為了進一步提高視認性,要求較高之透明性。進而,於觸控面板等中,由於使用者之輸入操作等,可能會對透明導電膜施加應力,因此亦存在如下問題:導電部容易自透明膜剝離、透明導電膜之電阻值變高。即,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使用ITO之透明導電膜,該透明導電膜抑制透視見骨、透明性優異、電阻低且具備對透明膜具有高密接性之導電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根據本發明之第1態樣,提供一種透明導電膜,其具備於表面具有槽之透明膜、及存在於上述槽內部之導電部;其中,上述導電部包含存在於上述槽之內表面上的含鈀之矽氧烷層、及存在於上述矽氧烷層上之導電材料,上述導電部之線寬W為0.2~10 μm,上述導電部之高度H相對於上述導電部之線寬W之比H/W為1~5。
上述矽氧烷層之厚度可為0.5~500 nm。於上述矽氧烷層中,矽之原子濃度X相對於鈀之原子濃度Y之比率X/Y可為0.01~999。上述矽氧烷層之與上述導電材料接觸之面的鈀之原子濃度可高於上述矽氧烷層之內部的鈀之原子濃度。矽氧烷化合物可存在於上述透明膜之除上述槽以外之表面。
上述槽可呈格子狀地配置於上述透明膜之表面。上述透明導電膜之波長550 nm之光之透過率可為50%以上,表面電阻值可為0.02~15 Ω/sq.。
根據本發明之第2態樣,提供一種第1態樣之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準備於表面形成有上述槽之上述透明膜;於上述槽之內表面形成含有上述鈀之矽氧烷層;藉由無電解鍍覆,於形成有上述矽氧烷層之上述槽內填充導電材料,形成上述導電部。
準備上述透明膜之步驟可包括:使用具有與上述導電部對應之凹凸圖案之模板進行壓印,藉此於上述透明膜上形成上述格子槽。上述透明膜具有透明支持基材、及形成於上述透明支持基材上之透明樹脂層,準備上述透明膜之步驟可包括:準備具有與上述導電部對應之凹凸圖案之上述模板;於上述模板之形成有上述凹凸圖案之表面塗佈光硬化性樹脂而形成塗佈層;於上述塗佈層上配置上述透明支持基材;自上述透明支持基材側照射紫外線光,使上述塗佈層硬化而形成上述透明樹脂層;自上述透明樹脂層剝離上述模板。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膜係ITO膜之替代材料,其導電部之高度相對於寬度之比(深寬比)較大,因此可實現透視見骨之抑制、透明性之提高、及低電阻化。又,藉由具有含鈀之矽氧烷層,導電部相對於透明膜之密接性、及透明導電膜之耐彎曲性得到提高。藉此,於觸控面板等之操作時在膜表面產生應力之用途中,耐久性亦優異。因此,本發明之透明導電膜可適當地用於觸控面板、電子紙、薄膜太陽電池等各種裝置中。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透明導電膜及其製造方法之實施方式加以說明。
[透明導電膜] 如圖1(a)及(b)所示,本實施方式之透明導電膜10具備:包含透明支持基材33及形成於其上之透明樹脂層12的透明膜11、及形成於透明膜11上之導電部13。於透明樹脂層12中形成有剖面為矩形之凹部(槽)11c,導電部13填充於凹部11c中。導電部13包含:形成於凹部13c之內表面的含鈀之矽氧烷層14、及填充於形成有矽氧烷層14之凹部11c之導電材料(無電解鍍膜)15。如圖2所示,於俯視透明導電膜10之情形時,凹部11c形成格子狀圖案,導電部13形成複數個線部13e有規律地正交之格子狀圖案。
<透明膜> 如上所述,透明膜11具有透明支持基材33及積層於其上之透明樹脂層12。
作為透明樹脂層12,可使用光硬化及熱硬化、濕氣硬化型、化學硬化型(二液混合)等樹脂。具體而言,例如可例舉:環氧系、丙烯酸系、甲基丙烯酸系、乙烯醚系、氧雜環丁烷系、胺基甲酸酯系、三聚氰胺系、脲系、聚酯系、聚烯烴系、酚系、交聯型液晶系、氟系、矽酮系、聚醯胺系等單體、低聚物、聚合物等之各種樹脂。透明樹脂層12之厚度可為0.5~500 μm之範圍內。若厚度未達上述下限,則形成於透明樹脂層12之凹部11c之深度容易變得不足,若厚度超過上述上限,則顧慮硬化時所生成之樹脂之體積變化之影響變大。
作為透明支持基材33,可利用透過可見光之公知之膜基材。例如,可利用包含玻璃等透明無機材料之基材、及包含如下樹脂之基材等:聚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芳酯等)、(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苯乙烯系樹脂(ABS樹脂等)、纖維素系樹脂(三乙醯纖維素等)、聚醯亞胺系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醯亞胺醯胺樹脂等)、環烯烴聚合物等樹脂。從可撓性之觀點出發,透明支持基材33可為樹脂膜。從光學特性之觀點出發,透明支持基材33之厚度較佳為1~500 μm。
<導電部> 如上所述,導電部13包含含鈀之矽氧烷層14、及導電材料(無電解鍍膜)15。
如圖1(b)所示,含鈀之矽氧烷層14形成於凹部11c之內部。含鈀之矽氧烷層14包含以矽氧烷鍵為骨架之矽烷偶合劑之交聯物、及作為無電解鍍覆觸媒而發揮功能之鈀(以下,適當地將「含鈀之矽氧烷層14」稱為「含Pd之交聯層14」)。矽烷偶合劑之交聯物藉由與凹部11c之內表面之羥基反應而牢固密接於透明膜11。又,導電材料15係以含Pd之交聯層14中之鈀為無電解鍍覆觸媒而生長之無電解鍍膜,因此導電材料15牢固密接於含Pd之交聯層14。其結果,藉由設置含Pd之交聯層14,可提高導電部13相對於透明膜11之密接性。即使透明導電膜10彎曲,導電部13也難以自透明膜11剝離,透明導電膜10之耐彎曲性得到提高。
作為用於形成含Pd之交聯層14之矽烷偶合劑,例如可使用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3-(N-苯基)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等胺基矽烷化合物,或具有其他反應性官能基之矽烷化合物。其中,藉由將鈀配位鍵結於胺基上,可進一步提高導電部13相對於透明膜11之密接性及透明導電膜之耐彎曲性,因此胺基矽烷化合物較佳。
於含Pd之交聯層14中,矽之原子濃度X相對於鈀之原子濃度Y之比率X/Y較佳為0.01~999、1~99、或1~9。若比率X/Y未達上述範圍之下限值,即,矽之比例低,鈀之比例高,則可能無法獲得導電部13相對於透明膜11之充分之密接性。又,若比率X/Y超過上述範圍之上限值,即,矽之比例高,鈀之比例低,則透明導電膜10可能無法獲得充分之耐彎曲性,且無電解鍍膜(導電材料)15可能會析出不均。再者,矽之原子濃度X及鈀之原子濃度Y例如可藉由利用TEM-EDX分析法對含Pd之交聯層14之剖面進行分析而求出。
含Pd之交聯層14之與導電材料15接觸之面的鈀之原子濃度可高於含Pd之交聯層14之內部的鈀之原子濃度。藉此可進一步提高導電部13相對於透明膜11之密接性、及透明導電膜10之耐彎曲性。
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膜厚)較佳為0.5~500 nm、1~200 nm、5~150 nm或10~80 nm。又,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可為50 nm以上。若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未達上述範圍之下限值,則可能無法獲得導電部13相對於透明膜11之充分之密接性及透明導電膜10之充分之耐彎曲性。藉由以表面改質為目的之通常之矽烷偶合處理而獲得之矽烷偶合層的膜厚比本實施方式之含Pd之交聯層14之上述範圍之膜厚薄。於本實施方式中,藉由設置比以往厚之含Pd之交聯層14,可於內部容納足夠量之鈀,藉此可充分提高導電部13相對於透明膜11之密接性、及透明導電膜10之耐彎曲性。又,藉由使含Pd之交聯層14之膜厚足夠厚,可提高凹部11c內之無電解鍍覆之反應性。由於無電解鍍膜自凹部11c之內表面開始生長,若無電解鍍覆之反應性低,則鍍覆膜無法充分生長,且導電部13之內部可能會產生空隙。若產生空隙,則導電部13之導電性可能會降低。於本實施方式中,藉由使含Pd之交聯層14之膜厚足夠厚,可提高凹部11c內之無電解鍍覆之反應性,抑制該空隙產生。另一方面,若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超過上述範圍之上限值,則導電材料15於凹部11c內所占之量可能會不足,從而有無法獲得充分之導電性之虞。
如圖1(b)所示,含Pd之交聯層14可形成於凹部11c之底11c1及側面11c2上。又,如圖7及圖8之TEM圖像所示,含Pd之交聯層14之底11c1上之厚度可以大於側面11c2上之厚度,底11c1之拐角處(底11c1與側面11c2之交界附近)之厚度可最大。藉由增大底11c1上之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可進一步提高導電部13相對於透明膜11之密接性、及透明導電膜10之耐彎曲性。再者,於底11c1上之厚度大於側面11c2上之厚度之情形時,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膜厚)係指底11c1上之厚度。又,於底11c1上之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不固定之情形時,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膜厚)係指最大厚度。
作為導電材料15之材料,可例舉鎳、銅、鋅、鉻、鈀、銀、錫、鉛、金、鋁等金屬,以及該等金屬之合金或化合物等。從導電性之觀點出發,鎳、銅、銀、金等金屬以及該等金屬之合金或化合物等較佳,從可撓性之觀點出發,銀、銅等金屬或合金較佳。
如圖1(b)所示,導電部13(線部13e)以填充形成有含Pd之交聯層14之透明膜11之凹部(槽)11c之方式而形成,且並不向凹部11c之膜之面內方向之外側突出。本實施方式中,於導電部13之上表面13s(從槽露出之部分)與透明膜11之表面11s之間並無階差,兩者位於同一平面內。即,凹部11c之深度與導電部13之高度H相等。再者,透明膜11之表面11s係指透明膜11之除凹部11c以外之表面部分。
凹部11c之深度D與導電部13之高度H亦可不等。例如,如圖3(a)所示,導電部13之高度H可高於凹部11c之深度D。即,可存在導電部13之隆起部13x(比透明膜11之表面11s高之部分)。如圖3(a)所示,隆起部13x可不向凹部11c之基板面內方向之外側突出。藉此可使構成金屬配線之導電部13之剖面面積增大,其結果,可於不提高金屬配線之膜面之覆蓋率之情況下降低金屬配線之電阻值。相反地,隆起部13x可略微向凹部11c之基板面內方向之外側突出。由於導電部13之量增加,因此可降低電阻值。當隆起部13x向凹部11c之外側突出時,隆起部13x之寬度例如可為0.2~10 μm、0.3~8 μm、或0.5~5 μm。此處,隆起部13x之寬度係指表面11s上的與線部13e之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上的隆起部13x的寬度。
隆起部13x之高度(距表面11s之高度)理想的是0.5 μm以下,較佳為0.3 μm以下。若超過0.5 μm,則導電部之耐磨性降低。當用導電部13之高度H與凹部11c之深度D之比來表示時,從耐磨性之觀點出發,H/D較佳為1.0<H/D≤1.2,尤佳為1.0<H/D≤1.1(其中,隆起部13x之高度為0.5 μm以下)。
或者,可如圖3(b)所示,導電部13低於凹部11c之深度,導電部13部分地填充於凹部11c之內部。藉此使導電部13完全收容於凹部內,因此透明膜11之表面之耐磨性優異,且導電部13不易劣化。於此情形時,為了確保導電性,導電部13之高度H理想的是至少為0.02 μm以上。於導電部13之高度H不滿0.02 μm之情形時,導電性可能會不足。導電部13之高度H相對於凹部11c之深度D之比需要為0.01<H/D(其中,導電部13之高度H為0.02 μm以上),從確保導電性之觀點出發,較佳為0.1≤H/D,進而較佳為0.3≤H/D。
如圖2所示,導電部13中存在複數個正交部,即,具有相同線寬W之複數個線部13e有規律地交叉為格子狀,且直線彼此正交之交叉部R。線寬W係與線部13e之延伸方向垂直之剖面中的線部13e的寬度(亦簡稱為「導電部之線寬」)。但是,線部13e未必一定由直線構成,也可以由諸如正弦曲線之曲線彼此正交而形成交叉部R(參照圖9)。藉由使線部13e互相正交、且線部於俯視下均等地分散,可抑制透視見骨。導電部13之線部13e之寬度W可為0.2~10 μm之範圍內,較佳為0.2~7 μm、0.2~5 μm、0.3~5 μm或0.5~3.0 μm。又,寬度W可為0.5 μm以下。若線寬W超過10 μm,則導電部13變得可視認,且可能會產生透視見骨。於線寬W未達0.2之情形時,導電部13之導電性可能會不足。至於導電膜10之反射率,例如相對於波長550 nm之光,較佳為50%以下、1~30%、5~25%、或7~20%。
圖2所示之導電部13包含於X方向上延伸之線部13e、及於與X方向正交之Y方向上延伸之線部13e。於X方向上鄰接(相鄰)之2個線部13e之間隔,即,於X方向上鄰接之2個凹部(槽)11c之間隔Px可為1~1000 μm,較佳為10~500 μm、10~400 μm、或10~300 μm。又,間隔Px可為100 μm以下。於Y方向上鄰接(相鄰)之2個線部13e之間隔,即,於Y方向上鄰接之2個凹部(槽)11c之間隔Py可為1~1000 μm,較佳為10~500 μm或10~300 μm。又,間隔Py可為100 μm以下。若間隔Px及/或間隔Py未達上述範圍之下限,則可能會變得容易產生透明導電膜10之透視見骨。又,若間隔Px及/或間隔Py超過上述範圍之上限,則透明導電膜10之導電性可能會不足。再者,間隔Px為於X方向上鄰接之2個線部13e之相對向之邊緣(端)之間的距離,間隔Py為於Y方向上鄰接之2個線部13a之相對向之邊緣(端)之間的距離。
導電部13對透明膜11之覆蓋率可為0.3%~40%之範圍內,更佳為0.3%~16%、或0.3%~10%。於覆蓋率未達上述範圍之下限值之情形時,透明導電膜10之導電性可能會不足。於覆蓋率超過上述範圍之上限值之情形時,透明導電膜10之透明性(透過率)可能會不足。於以透過率來表示透明導電膜10之透明性之情形時,例如,相對於波長550 nm之光,較佳為50%以上、55~99%、70~99%或75~96%。此處,覆蓋率係指俯視觀察透明膜11時,導電部13之面積相對於透明膜11之面積之比率。
又,導電部13之高度H相對於導電部13之線寬W之比H/W可為1~5之範圍內,更佳為1~4或1~3。本說明書中,將導電部13之高度H相對於導電部13之線寬W之比適當地稱為「深寬比」。即,與導電部13之延伸方向垂直之面中之剖面形狀的深寬比可為H:W=1:1~5:1(H/W=1~5),較佳為H:W=1:1~4:1(H/W=1~4)或H:W=1:1~3:1(H/W=1~3)。藉由使本實施方式之導電部13之高度H為線寬W之1倍以上,透明導電膜10可抑制透視見骨、維持高透明性、且具有充分之導電性。根據此種構成,透明導電膜10可具有0.02~15 Ω/sq.、較佳為0.1~10 Ω/sq.、更佳為0.1~3 Ω/sq.之範圍內之低表面電阻值(薄片電阻值)。另一方面,於導電部13之高度H未達線寬W之1倍之情形時,導電部13可能會變得容易從凹部11c剝離;於導電部13之高度H大於線寬W之5倍之情形時,斜視透明導電膜10之情形時視認性可能會降低。
透明導電膜10可具備與導電部13之末端連結之引出配線,以便用於諸如觸控面板之各種用途。引出配線可與導電部13之上表面13s處於相同高度,尤其是導電部13之上表面13s及透明膜11a之表面11s之間無階差,且均位於同一平面內。作為引出配線之材料,可使用與例示為導電部13之材料相同者。
[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 如圖4之流程圖所示,透明導電膜10之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準備於表面11s形成有槽11c之透明膜11(圖4之步驟S1);於槽11c之內表面形成含Pd之交聯層14(圖4之步驟S2);藉由無電解鍍覆,於槽11c內填充導電材料而形成導電部13(圖4之步驟S3)。透明導電膜10例如可使用具有與導電部13對應之凹凸圖案之模板,藉由壓印形成附有凹凸之透明膜11。以下,將參照圖5及圖6對透明導電膜10之製造方法之具體例加以說明。
<模板之準備步驟> 如圖5(a)所示,準備附有凹凸圖案之模板20,其表面以規定間隔形成有剖面形狀為矩形之凸部20a。模板之凹凸圖案於俯視下為複數個直線部以規定間隔交叉之格子圖案(參照圖2)。凸部20a之高度及寬度、以及凸部20a之間的間隔應與上述導電部13之設計尺寸相同。模板20例如可使用光微影法而製作,即,介隔具有規定圖案之遮罩對塗佈於矽基板上之光阻劑進行感光及蝕刻。於模板20之表面,可塗佈脫模劑以進行下一步驟。
<藉由壓印製備透明膜之步驟> 其次,於模板20之形成有凸部20a之表面塗佈諸如紫外線硬化樹脂之光硬化性樹脂而形成塗佈層22。其次,於塗佈層22上配置例如PET膜之類的包含合成樹脂之透明支持基材33,形成如圖5(b)所示之積層體。其次,自透明支持基材33側對該積層體照射紫外線光。藉此使構成塗佈層22之光硬化性樹脂硬化而形成透明樹脂層12。其次,如圖5(c)所示,自積層體之透明樹脂層12剝離模板20而獲得具備透明樹脂層12之透明膜11,該透明樹脂層12於表面形成有與模板之凸部20a之圖案對應的格子狀凹部(槽)11c。
<形成含鈀之矽氧烷層> 於如上所述獲得之透明膜11之透明樹脂層12之凹部11c的內表面形成含Pd之交聯層14。
(a)形成鍍覆觸媒基底層(矽烷偶合處理) 首先,對透明樹脂層12之形成有凹部(槽)11c之整個表面實施矽烷偶合處理。本實施方式中,將矽烷偶合劑之溶液塗佈於透明膜11之表面並使其乾燥。所塗佈之矽烷偶合劑交聯,形成包含交聯物之鍍覆觸媒基底層28。此時,矽烷偶合劑之交聯物亦與透明膜11表面之羥基反應。為了提高鍍覆觸媒基底層28對透明樹脂層12表面之密接性,可於塗佈矽烷偶合劑之溶液後,對透明膜11進行加熱。又,於塗佈矽烷偶合劑之溶液前,可對透明樹脂層12之表面照射紫外線而進行透明樹脂層12之表面改質。
(b)選擇性去除鍍覆觸媒基底層 其次,實施處理以使得鍍覆觸媒基底層28僅存在於凹部11c之內表面。該處理例如包括對包含凹部11c之透明膜11之整個表面(凹部11c及表面11s)照射紫外線之步驟。於此情形時,無需使用遮斷光之遮罩等。或者,該處理包括僅對除凹部11c之開口部以外之透明樹脂層12之表面上之鍍覆觸媒基底層28照射紫外線之步驟。於此情形時,可視需要使用遮斷光之遮罩等。其結果,可獲得如圖6(b)所示之僅於凹部11c之內表面存在鍍覆觸媒基底層28之透明膜11。
對包含凹部11c之透明膜11之整個表面照射紫外線而可選擇性地去除鍍覆觸媒基底層28之機制尚不明確,但推測有如下若干因素。(1)藉由塗佈矽烷偶合劑之溶液,於凹部11c之內表面與透明膜11之表面11s(除凹部11c以外之表面部分)之兩者形成鍍覆觸媒基底層28。但是,由於所塗佈之矽烷偶合劑之溶液滯留於凹部11c之內部,因此凹部11c之內表面之膜厚大於面11s之膜厚。因此,即使同樣地照射紫外線,凹部11c之內表面也容易殘留鍍覆觸媒基底層28。(2)又,凹部11c之內部距紫外線源之距離變長,因此難以去除鍍覆觸媒基底層28。(3)進而,紫外線使周圍大氣中之氧氣產生臭氧,由於該臭氧而起到蝕刻鍍覆觸媒基底層28之效果。該效果(蝕刻)容易於大氣容易對流之透明膜11之表面11s(除凹部11c以外之表面部分)產生,難以於大氣對流困難之凹部11c內產生。由於以上所說明之因素,鍍覆觸媒基底層28容易殘存於凹部11c之內表面,而表面11s(除凹部11c以外之表面部分)之鍍覆觸媒基底層28容易被去除。其結果,可推測即使對包含凹部11c之透明膜11之整個表面照射紫外線,亦可選擇性地去除表面11s之鍍覆觸媒基底層28。
由於上述因素,凹部11c之側面11c2之鍍覆觸媒基底層28比凹部11c之底11c1之鍍覆觸媒基底層28更容易去除。又,鍍覆觸媒基底層28最容易殘留於底11c1之拐角處(底11c1與側面11c2之交界附近)。其結果,關於鍍覆觸媒基底層28之厚度,凹部11c之底11c1上之厚度可大於凹部11c之側面上之厚度,且底11c1之拐角處之厚度可最大。
再者,透明膜11之表面11s(除凹部11c以外之表面部分)上之鍍覆觸媒基底層28可完全去除,但無需完全去除,只需部分去除以使鈀離子之擔載量變少即可。鈀離子與矽烷偶合劑之胺基配位鍵結而摻入至鍍覆觸媒基底層28。藉由照射紫外線去除鍍覆觸媒基底層28之胺基,可減少鈀離子之擔載量,因此於表面11s上可殘留鍍覆觸媒基底層28之一部分,即,矽氧烷化合物。由於表面11s上所殘留之矽氧烷化合物與鈀相互作用之部分(胺基)較少,因此鈀難以擔載於表面11s上。與完全去除鍍覆觸媒基底層28相比,部分去除鍍覆觸媒基底層28之方法具有去除所需之時間、能量較少之優點。殘存於透明膜11之表面11s上之矽氧烷化合物對透明導電膜10之光學特性、機械特性、電特性並無特別惡劣影響。
(c)鍍覆觸媒之擔載 其次,將如上所述獲得之僅於凹部11c之內表面存在鍍覆觸媒基底層28之透明膜11浸漬於公知之鍍覆觸媒液中。藉此使作為鍍覆觸媒之鈀離子擔載於凹部11c之內部之鍍覆觸媒基底層28上。作為鍍覆觸媒之鈀例如與矽烷偶合劑之胺基配位鍵結而摻入至基底層28。作為鍍覆觸媒液,例如可使用氯化鈀(II)溶液。進而,藉由對該透明膜11進行還原處理,將擔載於鍍覆觸媒基底層28之鈀離子還原,且僅於凹部11c之內表面形成含Pd之交聯層14(參照圖6(b))。
如圖7及圖8所示,關於含Pd之交聯層14之膜厚,凹部11c之底11c1上厚度可大於側面11c2上之厚度,且底11c1之拐角處(底11c1與側面11c2之交界附近)之厚度可最大。又,如圖8所示,透明膜11之表面11s(除凹部11c以外之表面部分)上可存在矽氧烷化合物29。矽氧烷化合物29不含鈀,或者即使含有鈀,鈀之含量也很少,以至於不會發生無電解鍍覆反應。
<無電解鍍覆> 將於凹部11c之內表面形成有含Pd之交聯層14之透明膜11浸漬於無電解鍍覆液中而實施無電解鍍覆。藉由無電解鍍覆,僅於凹部11c之內部填充導電材料(無電解鍍膜)15。以此方式可獲得如圖6(c)所示之於凹部11c之內部形成有導電部13之透明導電膜10。
由於凹部11c之內表面、尤其底面形成有比以往通常之矽烷偶合層更厚之含Pd之交聯層14,因此無電解鍍覆之反應性提高,且導電部13之內部不易產生空隙。從抑制導電部13之內部產生空隙之觀點出發,較佳為於鍍覆觸媒基底層28之形成步驟中,將矽烷偶合劑之溶液塗佈於透明膜11之表面之後,並不清洗透明膜11,使矽烷偶合劑交聯而形成鍍覆觸媒基底層28。例如,亦可將矽烷偶合劑之溶液塗佈於透明膜11之表面之後,並不清洗透明膜11而進行乾燥或加熱,從而形成鍍覆觸媒基底層28。
如上所說明那樣,本實施方式之透明導電膜10具有特定範圍之較細之線寬W,且具有特定範圍之較大之深寬比H/W。藉此可實現透視見骨之抑制、透明性之提高、及低電阻化。又,藉由具有含Pd之交聯層14,可提高導電部13對透明膜11之密接性、及透明導電膜10之耐彎曲性。
又,本實施方式之透明導電膜10中,藉由將凹部11c與形成於其內表面之含Pd之交聯層14組合,可以簡便方法形成具有特定範圍之較細之線寬W之導電部13。以往,於基材上形成導電部之圖案之方法通常係使用遮罩之蝕刻法。但是,非常難以形成與不易發生透視見骨之10 μm以下之線寬對應之蝕刻用遮罩。如上所述,本發明者等人發現藉由UV照射等簡便方法,可僅於基材(透明膜11)之凹部11c內形成含Pd之交聯層14。藉此,可不使用遮罩,藉由無電解鍍覆僅於凹部11c內形成導電部13。 [實施例]
以下,對透明導電膜及其製造方法之實施例加以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
[實施例1] <透明膜之製備步驟> 作為模板20,準備於一個表面上由剖面形狀為矩形(高度2 μm、寬度1 μm)之線狀凸部形成有如圖2所示之格子圖案之矽晶圓(300 mm×300 mm)(參照圖5(a))。於矽晶圓之表面上,將X方向上鄰接之2個凸部之間隔設為100 μm,將垂直於X方向之Y方向上鄰接之2個凸部之間隔設為100 μm。再者,所謂凸部間之間隔係指於X方向或Y方向上鄰接之凸部間之平面部分之寬度。藉由於具有凸部之表面塗佈氟系精密脫模劑而實施脫模處理。
於實施了脫模處理後之模板20表面滴鑄丙烯酸系UV硬化樹脂(以下,有時簡稱為「UV硬化樹脂」),形成厚度為13 μm之包含UV硬化樹脂之塗佈層22。其次,於該塗佈層22上配置厚度為100 μm之PET膜(透明支持基材33),形成包含UV硬化樹脂之塗佈層22(未硬化之透明樹脂層12)夾於模板20與PET膜33之間的積層體(參照圖5(b))。其次,使用高壓水銀燈自PET膜33側,以2000 mJ/cm2 對該積層體照射中心波長為365 nm之紫外線,使形成塗佈層22之UV硬化樹脂硬化,形成透明樹脂層12(厚度10 μm)。其次,自積層體之透明樹脂層12剝離模板20,獲得具備透明樹脂層12之透明膜11,該透明樹脂層12之表面形成有來自模板20之凸部之圖案形狀的格子狀凹部(參照圖5(c))。
所獲得之透明膜11具備作為透明支持基材33之PET膜、及具有凹部11c之透明樹脂層12。X方向上鄰接(相鄰)之2個凹部11c之間隔Px為100 μm,Y方向上鄰接(相鄰)之2個凹部11c之間隔Py為100 μm。又,凹部11c之剖面形狀為矩形,凹部之寬度為1.0 μm,且凹部之深度D為2.0 μm。於表1中示出透明膜11之凹部11c之寬度及深度D、以及間隔Px及Py。
<形成含鈀之矽氧烷層> 如下所說明那樣,首先,於透明膜之凹部內形成鍍覆觸媒基底層(不含鈀之矽烷偶合劑的交聯物之層)28,使作為觸媒之鈀擔載於鍍覆觸媒基底層28,形成含鈀之矽氧烷層(含Pd之交聯層)14。
(a)形成鍍覆觸媒基底層之步驟 以如下方式製備矽烷偶合處理中所使用之基底層原料溶液。於200 mL乙醇中添加1 mL 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攪拌30分鐘而製成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之溶液(基底層原料溶液)(溶劑:乙醇,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之濃度:0.5體積%)。
對如上所述獲得之透明膜11之透明樹脂層12側表面之整個面,以3000 mJ/cm2 照射紫外線,預先進行透明樹脂層12之表面改質。其次,使用棒式塗佈機,於表面改質後之透明膜11之透明樹脂層12側之表面塗佈基底層之原料溶液以使膜厚(濕膜厚)成為10 μm。其後,並不清洗透明膜11而使其乾燥,於透明樹脂層12側之表面之整個面(包含凹部11c之內表面的整個面)形成包含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之鍍覆觸媒基底層(包含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之交聯物與透明膜上之羥基之反應物的層)28。其後,為了使包含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之層(鍍覆觸媒基底層28)與透明膜11之透明樹脂層12側之表面及凹部11c之內表面更加充分地密接,將透明膜11於70℃之烘箱內加熱3分鐘。以此方式於透明膜11之透明樹脂層12側之表面及凹部11c之內表面之整個面形成包含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之鍍覆觸媒基底層28(參照圖6(a))。
(b)選擇性去除鍍覆觸媒基底層之步驟 其次,對透明膜11之鍍覆觸媒基底層28側表面之整個面照射紫外線。藉此,去除存在於透明膜11表面附近之鍍覆觸媒基底層28。此時,於凹部11c之內表面上,除透明膜11之表面附近以外,存在基底層。即,獲得了僅於透明膜11之凹部11c之內表面選擇性地形成有鍍覆觸媒基底層28之透明膜11(參照圖6(b))。
(c)選擇性擔載鍍覆觸媒之步驟 於0.2 g氯化鈀(II)中添加1.0 mL鹽酸,進行加熱使其溶解後,藉由添加1 L離子交換水,獲得氯化鈀(II)之溶液作為鍍覆觸媒液。其次,於室溫條件下,將如上所述獲得之僅於凹部11c之內表面形成有基底層28之透明膜11於所得之鍍覆觸媒液中浸漬10分鐘。藉此使鈀離子僅擔載於形成在凹部11c之內表面上之基底層28。
利用離子交換水對擔載有鈀離子之透明膜11進行水洗後,於室溫條件下將其於還原用溶液(包含還原劑之處理液)中浸漬10分鐘,該還原用溶液係於1 L離子交換水中溶解有3.2 g二甲胺硼烷者。如此將鈀離子還原為金屬鈀,藉此於凹部之內部形成含Pd之交聯層14(參照圖6(b))。
對形成於凹部11c之含Pd之交聯層14之剖面進行TEM-EDX分析,求出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含Pd之交聯層14中矽之原子濃度X及鈀之原子濃度Y。於表2中示出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含Pd之交聯層14中矽之原子濃度X相對於鈀之原子濃度Y之比率X/Y。如圖7及圖8之TEM圖像所示,關於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底11c1上之厚度大於側面11c2上之厚度,又,底11c1之拐角(底11c1與側面11c2之交界附近)之厚度最大。又,於本實施例中,上述(b)選擇性去除鍍覆觸媒基底層之步驟中,並未將鍍覆觸媒基底層28完全去除,如圖8所示,透明膜11之表面11s(除凹部11c以外之表面部分)上殘存有矽氧烷化合物29。據推測,藉由紫外線照射,矽氧烷化合物29之來自鍍覆觸媒基底層28所含之矽烷偶合劑之胺基被去除。由於胺基被去除之矽氧烷化合物29不易吸附鈀離子,因此存在於表面11s的鈀之量少於存在於凹部11c之內表面的鈀之量。因此,據推測,於以下所說明之無電解鍍覆步驟中,於表面11s上並不發生無電解鍍覆反應。
<無電解鍍覆步驟> 製備具有如下組成之無電解鍍覆液(無電解鍍銅液)。 硫酸銅五水合物(以Cu2 計):0.03 mol/L 甲醛:0.2 mol/L EDTA(乙二胺四乙酸):0.24 mol/L 聚乙二醇:100 ppm 2,2'-聯吡啶:10 ppm 氫氧化鈉:使pH成為12.5~13.2之添加量 溶劑:離子交換水
將形成有含Pd之交聯層14之透明膜11浸漬於無電解鍍覆液中,於溫度60℃、時間10分鐘之條件下實施無電解鍍覆。其後,用純水加以清洗並進行乾燥,藉此獲得於凹部11c之內部形成有包含銅之導電部13的透明導電膜10(參照圖6(c))。再者,導電部13之高度H與透明膜之凹部之深度D大致相同。於表2中示出本實施例之導電部之寬度W、高度H、及深寬比H/W。
[實施例2~9] 於實施例2~9中,為了於透明膜11上形成如表1所示尺寸之凹部之圖案,變更矽晶圓之凸部之剖面形狀(高度及/或寬度)、X方向及/或Y方向上之凸部間之間隔。又,如表2所示地變更含Pd之交聯層14之膜厚、及含Pd之交聯層14中之比率X/Y。除上述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造透明導電膜。
[實施例10及11] 於實施例10及11中,除了變更含Pd之交聯層14之膜厚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造透明導電膜。
[實施例12] 於實施例12中,為了於透明膜11上形成如表1所示尺寸之凹部之圖案,變更Si晶圓的X方向及/或Y方向上之凸部間之間隔。又,如表2所示地使導電部13之高度H大於透明膜之凹部之深度D。又,如表2所示地變更含Pd之交聯層14中之比率X/Y。除上述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造透明導電膜。
[比較例1] 於比較例1中,如表2所示地未設置含Pd之交聯層14。又,為了於透明膜11上形成如表1所示尺寸之凹部之圖案,變更矽晶圓的X方向及/或Y方向上之凸部間之間隔。又,如表2所示地使導電部13之高度H大於透明膜之凹部之深度D。除上述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造透明導電膜。
[比較例2] 於比較例2中,使導電部13之高度H相對於導電部13之線寬W之比(深寬比)H/W為0.5。又,為了於透明膜11上形成如表1所示尺寸之凹部之圖案,變更矽晶圓之凸部之剖面形狀(高度及/或寬度)。除上述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造透明導電膜。
[比較例3] 於比較例3中,使用市售之透明導電膜1(尾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型號:KH100NMH3)。透明導電膜1具有下述積層結構,且整體膜厚為100 μm。透明導電膜1層之積層結構:ITO層/下塗層/防刮層/PET膜(基材)/硬塗層。
於透明導電膜1中,作為透明導電層之ITO層形成於基材(PET膜)之整個表面上。因此,並未於透明導電膜1之基材上形成凹部(槽),亦不存在填充於凹部之線狀導電部。
[比較例4] 於比較例4中,使用市售之透明導電膜2(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型號:AG-YSD2764)。電膜2具有下述積層結構,且整體膜厚為100 μm。透明導電膜2層之積層結構:層壓層/外覆層/Ag奈米線層/COP膜(基材)/層壓。
於透明導電膜2之作為透明導電層之銀奈米線層中,隨機地遍佈有銀細線(奈米線)之層形成於作為基材之COP膜(環烯烴聚合物膜)之整個面上。因此,並未於透明導電膜2之基材上形成凹部(槽),亦不存在填充於凹部之線狀導電部。再者,於表2之導電部之覆蓋率一欄中,用括號表示Ag奈米線之覆蓋率。
[比較例5] 於比較例5中,使用市售之透明導電膜3(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導電膜3具有下述積層結構,且整體膜厚為100 μm。導電膜3層之積層結構:黑化層/銅網(銅配線)/黑化層/PET膜(基材)。
透明導電膜3之作為導電部之銅網係藉由蝕刻而於基材(PET膜)上形成為格子狀之凸部之配線。因此,並未於透明導電膜3之基材上形成凹部(槽),亦不存在填充於凹部之線狀導電部。再者,於表2之間隔Px及間隔Py之欄中,分別用括號表示於X方向及Y方向鄰接之2個銅網之凸部配線之間隔。又,於表2之導電部之寬度W、高度H、深寬比H/W、及覆蓋率之欄中,分別用括號表示銅網之凸部配線之寬度、高度、深寬比及覆蓋率。
[透明導電膜之特性之評估] 針對實施例1~12及比較例1~2中獲得之透明導電膜、以及比較例3~5之市售之透明導電膜1~3進行以下評估。將結果示於表2中。又,於表2中,除了評估結果,還示出了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及含Pd之交聯層14中之比率X/Y、以及導電部13之寬度W、高度H、深寬比H/W、及覆蓋率。
(1)電特性評估試驗 使用實施例1~12及比較例1~5之透明導電膜,使用電阻評估裝置(三菱化學ANALYTECH公司製造,商品名「Loresta-GX」)藉由四探針法測量形成有金屬導電層之表面側之電特性,求出表面電阻值。
(2)透明性評估試驗 如下所述對實施例1~12及比較例1~5之透明導電膜之透明性進行評估。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商品名「日立分光光度計U-4100」),對各透明導電膜照射波長550 nm之光,測定透過率。
(3)耐彎曲性評估試驗 藉由如下方法對實施例1~12及比較例1~5之透明導電膜進行耐彎曲性之評估試驗。將直徑為6 mm之金屬棒壓抵於透明導電膜之無金屬導電層之PET膜側(基材側)之表面,以使PET膜側之表面沿金屬棒之圓弧密接之方式自兩端支持透明導電膜,藉此進行彎曲試驗。以此方式使透明導電膜彎曲後,分別以與上述電特性評估試驗相同之方法測定表面電阻值。計算彎曲試驗後之表面電阻值相對於彎曲試驗前之表面電阻值之增加率(變化率)。若無變化,則計算為100%。
(4)密接性評估試驗 如下所述對實施例1~12及比較例1~5之透明導電膜之金屬導電層之密接性進行評估。首先,使透明膠帶(米其邦股份有限公司製造,Sellotape(註冊商標))貼合於透明導電膜之形成有金屬導電層之表面,其後,用橡皮擦擦拭透明膠帶之表面,使透明膠帶附著。2分鐘過後,持著透明膠帶之端面,向垂直於透明導電膜表面之方向瞬間剝離透明膠帶。並且,於進行了此種透明膠帶之附著及剝離作業後,使用所得之透明導電膜,以與上述電特性評估試驗相同之方式測定其表面電阻值,藉此確認金屬導電層之密接性。計算上述透明膠帶之進行附著及剝離作業後之表面電阻值相對於進行相同作業前之表面電阻值之增加率(變化率)。若表面電阻值無變化,則計算為100%。再者,未對比較例3及4進行密接性評估試驗。
(5)透視見骨評估試驗 對於實施例1~12及比較例1~5之透明導電膜,於400 lux之螢光燈環境下目視檢查透明導電膜之外觀,根據以下標準評估導電部之透視見骨。
<透視見骨之評估標準> ◎:即使從距透明導電膜30 cm之正面及斜方向處,也無法視認導電部。 〇:從距透明導電膜30 cm之正面處觀察,無法視認導電部;但若從斜方向觀察,則可視認配線。 △:從距透明導電膜30 cm之正面處觀察,可清楚視認導電部。 ×:從距透明導電膜50 cm之正面處觀察,可清楚視認導電部。
(6)反射率測定 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商品名「日立分光光度計U-4100」),對各透明導電膜照射波長550 nm之光,測定反射率。
[表1]
   透明膜
凹部之寬度 (μm) 凹部之深度 D(μm) X方向之凹部間隔Px(μm) Y方向之凹部間隔Py(μm)
實施例1 1.0 2.0 100 100
實施例2 5.0 5.0 350 350
實施例3 0.5 0.5 10 10
實施例4 2.0 2.0 200 200
實施例5 0.2 0.2 1 1
實施例6 0.5 2.5 100 100
實施例7 0.5 1.5 100 100
實施例8 0.5 1.25 100 75
實施例9 0.5 1.5 300 300
實施例10 1.0 2.0 100 100
實施例11 1.0 2.0 100 100
實施例12 2.0 2.0 25 25
比較例1 1.0 2.0 25 25
比較例2 1.0 0.5 100 100
比較例3 - - - -
比較例4 - - - -
比較例5 - - (150) (150)
[表2]
   含Pd之交聯層 導電部 評估結果
厚度 (nm) Si/Pd原子濃度比X/Y 線寬W(μm) 高度H(μm) 深寬比H/W 覆蓋率(%) 表面電阻值 (Ω/sq.) 透過率(%) 耐彎曲性 (%) 密接 性 (%) 透視見骨 反射 率 (%)
實施例1 100 1.2 1 2 2 1.99 1.266 86.01 102 104 13.99
實施例2 150 99 5 5 1 2.837 1.266 85.16 100 100 14.84
實施例3 1 1 0.5 0.5 1 9.75 1.034 78.25 107 118 21.75
實施例4 500 999 2 2 1 1.99 0.355 86.01 105 100 13.99
實施例5 0.5 0.01 0.2 0.2 1 36 0.7 52 107 120 48
實施例6 100 1 0.5 2.5 5 0.998 2.021 87.00 100 100 13.00
實施例7 10 3 0.5 1.5 3 0.998 3.368 87.00 105 112 13.00
實施例8 50 5 0.5 1.25 2.5 0.748 3.032 87.25 103 110 12.75
實施例9 100 7 0.5 1.5 3 0.331 10.09 87.67 101 102 12.33
實施例10 10 1.2 1 2 2 2.0 1.27 86.0 105 112 14.0
實施例11 150 1.2 1 2 2 2.0 1.27 86.0 100 100 14.0
實施例12 100 9 2 2 1 15.36 0.161 72.64 101 106 27.36
比較例1 0 - 1 2.6 2.6 29.44 0.115 64.8 108 156 35.2
比較例2 100 1.2 1 0.5 0.5 1.99 5.65 86.01 107 125 13.99
比較例3 - - - - - - 95 90.2 405 - 9.8
比較例4 - - - - - (9.5) 40.00 90.0 103 - 9.5
比較例5 - - (8) (7) (0.875) (6.556) 0.29 83.4 100 100 × 16.6
如表2所示,關於實施例1~12之透明導電膜,已確認如下:(1)表面電阻值足夠小,於低負荷下使電流良好地流通;(2)波長550 nm之單色光之透過率為50%以上,具有充分之透明性;(3) 耐反覆彎曲性非常高;(4)導電部對透明膜顯示出較高之密接性;(5)充分抑制了透視見骨;(6)波長550 nm之單色光之反射率為50%以下,充分抑制了光反射。
尤其是於導電部之寬度W為0.5 μm以下,且X方向之凹部11c之間隔Px及Y方向之凹部11c之間隔Py為100 μm以下的實施例3及5~8中,進一步抑制了透視見骨(透視見骨評估結果:◎)。
又,若將含Pd之交聯層14之膜厚不同但其他條件相同之實施例1、10及11加以比較,則含Pd之交聯層之膜厚越厚,密接性評估試驗後之表面電阻值之變化率越小,且耐彎曲性評估試驗後之表面電阻值之變化率越小。根據該結果可知:含Pd之交聯層14之厚度越厚,導電部對於透明膜之密接性、及透明導電膜之耐彎曲性越提高。又,與含Pd之交聯層14之膜厚未達50 nm之實施例3、5、7及10相比,含Pd之交聯層14之膜厚為50 nm以上(50 nm~500 nm)之實施例1、2、4、6、8、9、11及12的導電部對於透明膜之密接性較高。
另一方面,與實施例1~12之透明導電膜相比,比較例1及2之透明導電膜的密接性評估試驗後之表面電阻值之變化率較大。據推測,於比較例1中,不具有含Pd之交聯層,因此透明膜與導電部13之密接性較低。據推測,於比較例2中,深寬比H/W小至0.5,即,導電部13之線寬W(凹部11c之寬度)相對於高度H較大,因此導電部13容易自凹部11c剝離。
又,可知與實施例1~12之透明導電膜相比,比較例3及4之市售之透明性導電膜1及2於電特性評估試驗中表面電阻值較高,導電性不足。進而,與實施例1~12相比,比較例4之耐彎曲性評估試驗後之表面電阻值較大程度地增加,耐彎曲性較低。
又,與實施例1~12相比,比較例5之市售之透明性導電膜3之透視見骨較為顯著。
<變化例> 於上述實施例中,製作了具有俯視時呈週期性地縱橫交叉之格子狀圖案之導電部之透明導電膜,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具有各種圖案之導電部的透明導電膜。又,導電部可於交叉點正交。例如,可如圖9之模擬圖所示般為週期性圖案,其於俯視時諸如正弦曲線之曲線以縱橫彼此正交之方式交叉。藉由設為此種正弦曲線,於對基板進行彎曲或拉伸(於製造元件之步驟中,加工時有時會拉伸)時,彎曲部延伸(成為線狀),因此緩和了應力而難以斷線,因此可抑制電阻率增大。圖9示出了導電部之間距(直線間隔)為100 μm、正弦曲線週期為200 μm,振幅(單側)為20 μm、且線寬為1 μm之圖案作為一例,其中間距可在10~1000 μm之範圍內任意設置(正弦曲線週期為間距之2倍,振幅(單側)為間距之一半以下)。如圖9所示之導電部之圖案可藉由製作形成有相同圖案之凸部的模板,使用上述壓印法而形成。除正弦曲線以外,亦可設為任意線狀圖案,例如複數個圓重疊而成之圖案。
以上,藉由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一步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之透明導電膜及金屬模具、以及該等之製造方法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可於發明專利申請範圍所記載之技術思想之範圍內適當地改變。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膜之透明性高,且可充分抵抗彎曲或摩擦等,表面電阻值低。因此,本發明之透明導電膜可適用於觸控面板、電子紙、薄膜太陽電池等各種裝置中。
10:透明導電膜 11:透明膜 11s:透明膜表面 11c:凹部(槽) 11c1:凹部11c之底 11c2:凹部11c之側面 12:透明樹脂層 13:導電部 13e:導電部之線部 13s:導電部表面 13x:導電部隆起部 14:含鈀之矽氧烷層(含Pd之交聯層) 15:導電材料(無電解鍍膜) 20:模板 20a:模板凸部 22:塗佈層 28:鍍覆觸媒基底層 29:矽氧烷化合物 33:透明支持基材 D:深度 H:高度 Px:間隔 Py:間隔 R:交叉部 W:線寬
圖1(a)係概念性地表示實施方式之透明導電膜10之剖面結構之圖,圖1(b)係表示圖1(a)中所示之導電部13之附近之放大剖面結構之圖。 圖2係概念性地表示實施方式之透明導電膜10之平面結構之圖。 圖3(a)係表示導電部13從膜表面11s突起之其他實施方式之圖,圖3(b)係表示導電部13部分地填充於凹部11c之其他實施方式之圖。 圖4係說明實施方式之透明導電膜10之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5(a)~(c)係概念性地表示於透明導電膜10之製造方法中,製造具備表面形成有格子狀凹部11c之透明樹脂層12的透明膜11之步驟的圖。 圖6(a)~(c)係概念性地表示於透明導電膜10之製造方法中,無電解鍍覆所需步驟之圖。 圖7係填充實施例1中所製造之導電材料之前的透明膜11之凹部11c附近的剖面照片(TEM圖像)。圖7中,藉由點線(輔助線)示出透明膜11之表面11s及凹部11c之內表面。 圖8係圖7之區域VIII之放大照片(TEM圖像)。 圖9係概念性地表示透明導電膜之平面結構之變化例之圖,導電部具有正弦曲線在交叉部互相正交之模擬圖案。

Claims (11)

  1. 一種透明導電膜,其具備:於表面具有槽之透明膜、 存在於上述槽內部之導電部; 其中,上述導電部包含 存在於上述槽之內表面上的含鈀之矽氧烷層、 及存在於上述矽氧烷層上之導電材料; 上述導電部之線寬W為0.2~10 μm; 上述導電部之高度H相對於上述導電部之線寬W之比H/W為1~5。
  2. 如請求項1之透明導電膜,其中,上述矽氧烷層之厚度為0.5~500 nm。
  3. 如請求項1之透明導電膜,其中,於上述矽氧烷層中,矽之原子濃度X相對於鈀之原子濃度Y之比率X/Y為0.01~999。
  4. 如請求項1之透明導電膜,其中,上述矽氧烷層之與上述導電材料接觸之面的鈀之原子濃度高於上述矽氧烷層之內部的鈀之原子濃度。
  5. 如請求項1之透明導電膜,其中,矽氧烷化合物存在於上述透明膜之除上述槽以外之表面。
  6. 如請求項1之透明導電膜,其中,上述槽呈格子狀地配置於上述透明膜之表面。
  7. 如請求項1之透明導電膜,其波長550 nm之光之透過率為50%以上。
  8. 如請求項1之透明導電膜,其表面電阻值為0.02~15 Ω/sq.。
  9. 一種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準備於表面形成有上述槽之上述透明膜; 於上述槽之內表面形成含有上述鈀之矽氧烷層;及 藉由無電解鍍覆,於形成有上述矽氧烷層之上述槽內填充上述導電材料,形成上述導電部。
  10. 如請求項9之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準備上述透明膜之步驟包括:使用具有與上述導電部對應之凹凸圖案之模板進行壓印,藉此於上述透明膜上形成上述槽。
  11. 如請求項10之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透明膜具有透明支持基材、及形成於上述透明支持基材上之透明樹脂層, 準備上述透明膜之步驟包括: 準備具有與上述導電部對應之凹凸圖案之上述模板; 於上述模板之形成有上述凹凸圖案之表面塗佈光硬化性樹脂而形成塗佈層; 於上述塗佈層上配置上述透明支持基材; 自上述透明支持基材側照射紫外線光,使上述塗佈層硬化而形成上述透明樹脂層; 自上述透明樹脂層剝離上述模板。
TW110111118A 2020-03-31 2021-03-26 透明導電膜及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 TW2022053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2155 2020-03-31
JP2020062155A JP2021163571A (ja) 2020-03-31 2020-03-31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5312A true TW202205312A (zh) 2022-02-01

Family

ID=77927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1118A TW202205312A (zh) 2020-03-31 2021-03-26 透明導電膜及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63571A (zh)
TW (1) TW202205312A (zh)
WO (1) WO202120043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94183A (ja) * 1985-02-21 1986-08-28 Hitachi Chem Co Ltd 無電解めつき法
JP5829746B1 (ja) * 2014-04-04 2015-12-09 キヤノン・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導電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めっき皮膜付樹脂製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20149113A1 (ja) * 2019-01-17 2021-11-25 Eneos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00434A1 (ja) 2021-10-07
JP2021163571A (ja) 2021-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00871B1 (ko) 장식 부착 터치 센서와 그 제조 방법, 및 거기에 사용되는 터치 센서
WO2020149113A1 (ja)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JP7375294B2 (ja) 導電性基板、電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442743B1 (ko) 도전성 기판, 전자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WO2021169068A1 (zh)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及其装置
CN109306479B (zh) 片材、金属网、配线基板、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21169067A1 (zh) 电极、电极的制作方法及其装置
KR20180045712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용 센서의 제조 방법 및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용 센서
KR20130128928A (ko) 터치 패널 및 전극 형성 방법
TWI713775B (zh) 導電性膜、觸控面板感測器及觸控面板
TW202205312A (zh) 透明導電膜及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
TW202137811A (zh) 發熱膜及發熱膜之製造方法
CN109306478B (zh) 片材、金属网及其制造方法
CN213092285U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装置
TW201814730A (zh) 導電性薄膜、觸控面板、光罩、壓印模板、導電性薄膜形成用積層體、導電性薄膜的製造方法及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CN213122931U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装置
TW201313951A (zh) 配線圖案之製造方法及鍍敷用構件
TWI760825B (zh)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JP202203785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デバイス
JP2021037630A (ja) 導電性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089853A (zh)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及触控装置
TW202209065A (zh)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觸控顯示裝置
JP2021077576A (ja) 透明導電性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