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2950A - 曝光用之光源裝置、照明裝置、曝光裝置及曝光方法 - Google Patents
曝光用之光源裝置、照明裝置、曝光裝置及曝光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202950A TW202202950A TW110120551A TW110120551A TW202202950A TW 202202950 A TW202202950 A TW 202202950A TW 110120551 A TW110120551 A TW 110120551A TW 110120551 A TW110120551 A TW 110120551A TW 202202950 A TW202202950 A TW 20220295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xposure
- light
- dichroic
- led
- mention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Microscoopes, Condens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具備:第1LED陣列(71),其具有發出曝光光之複數個第1LED元件(72);第2LED陣列(75),其具有發出對準光之複數個第2LED元件(76);分色鏡(80),其具備使特定之波長頻帶之光透過,使其他波長頻帶之光反射之分色膜(81),且該分色膜(81)相對於第1及第2LED元件(72、76)之共通之光軸方向L傾斜配置;及複眼透鏡(65),其經由分色鏡(80),被入射第1LED元件(72)或第2LED元件(76)之光。第1LED陣列(71)於共通之光軸方向L上,相對於分色鏡(80)配置於複眼透鏡(65)之相反側,第2LED陣列(75)相對於共通之光軸方向L交叉,配置於分色鏡(80)之側方。藉此,即使於使用LED作為光源之情形時,亦可高精度地對準調整,因而可使曝光精度大幅度提高。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曝光用之光源裝置、照明裝置、曝光裝置及曝光方法,更詳細而言,關於一種將自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元件照射之光設為光源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照明裝置、曝光裝置及曝光方法。
於接近曝光裝置中,於塗佈有感光材之被曝光基板,以數10 μm~數100 μm之間隙接近配置形成有曝光圖案之光罩,且經由光罩照射來自照明裝置之曝光光並將曝光圖案轉印至被曝光基板。又,於接近曝光裝置中,規劃有將修正反射鏡之曲率之曲率修正機構設置於照明裝置者,且藉由使反射鏡局部彎曲並使反射鏡之偏角變化,而修正曝光圖案之形狀,獲得高精度之曝光結果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於使用具有此種曲率修正機構之照明裝置之接近曝光裝置中,藉由利用反射鏡進行曲率修正,曝光光成為傾斜之光線,而非相對於基板垂直之光線。因此,即使光罩側之對準標記與工件側之對準標記之垂直視角下之位置一致,曝光之像(影像)亦偏差。
例如,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接近曝光裝置中,因作為光源使用之水銀燈之發光波長寬度較廣,故利用截止濾波器,藉由不使基板之感光材感光之波長之非曝光光(對準光)進行對準。藉此,可使用與成為曝光光之來自光源之光之光軸同軸之對準光高精度地進行對準,且曝光光與對準光之相互之光軸未產生偏差,且曝光之像未偏差,使曝光精度大幅度提高。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9/155886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近年作為光源,推進LED之利用,但LED與水銀燈相比波長頻帶較窄。因此,於應用具有用以使感光材感光之波長之LED之情形時,有不使感光材感光之波長之光線未被照射,無法應用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使用截止濾波器之光源裝置之問題。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問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於使用LED作為光源之情形時,亦可高精度地進行對準調整,因而可使曝光精度大幅度提高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使用該光源裝置之照明裝置、曝光裝置及曝光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藉由以下之構成達成。
(1)一種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具備:
第1LED陣列,其具有發出第1峰值波長之曝光光之複數個第1LED元件;
第2LED陣列,其具有發出與第1峰值波長不同之第2峰值波長之對準光之複數個第2LED元件;
分色光學元件,其具備使特定之波長頻帶之光透過,使其他波長頻帶之光反射之分色膜,該分色膜相對於上述第1及第2LED元件共通之光軸方向傾斜配置;及
複眼透鏡,其經由上述分色光學元件,被入射上述第1LED元件或第2LED元件之光;且
上述第1LED陣列與上述第2LED陣列之任一者於上述共通之光軸方向中,相對於上述分色光學元件配置於上述複眼透鏡之相反側;
上述第1LED陣列與上述第2LED陣列之任意另一者相對於上述共通之光軸方向交叉,配置於上述分色光學元件之側方。
(2)如(1)記載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分色光學元件具備以相對於上述共通之光軸方向傾斜,且於上述複眼透鏡側密接之方式配置為大致V字形之2個上述分色膜。
(3)如(2)記載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任意另一者之LED陣列具備相對於上述共通之光軸方向交叉,且分別配置於上述分色光學元件之兩側方之2個任意另一者之LED陣列;
上述任意另一者之各LED陣列之長度較相對於上述分色光學元件配置於上述複眼透鏡之相反側之上述任一者之LED陣列之長度更短。
(4)如(2)或(3)記載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分色光學元件為2片分色鏡或分色稜鏡。
(5)如(2)或(3)記載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分色光學元件為分別具有上述分色膜之2片分色鏡;
上述各分色鏡之端部與上述光軸方向平行地被截切。
(6)如(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第2LED陣列進而具備:複數個第3LED元件,其等發出距上述第1LED元件之第1峰值波長離開20 nm以上之第3峰值波長之曝光光。
(7)一種照明裝置,其具備:如(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及
反射鏡,其具備可變更反射面之曲率之鏡面彎曲機構,且將自上述複眼透鏡出射之光反射。
(8)一種曝光裝置,其具備:
如(7)記載之照明裝置;
工件支持部,其支持工件;
光罩支持部,其支持光罩;及
對準相機,其使用上述對準光,可同時拍攝投影於上述工件之上述光罩側之對準標記之投影像、與上述工件側之對準標記;且
將自上述照明裝置照射之上述曝光光經由上述光罩照射至上述工件而將上述光罩之圖案轉印至上述工件。
(9)一種曝光方法,其係使用(8)記載之曝光裝置之曝光方法,且具備以下步驟:
自上述照明裝置照射上述對準光,藉由上述對準相機同時拍攝投影至上述工件之上述光罩側之對準標記之投影像、與上述工件側之對準標記;
以上述光罩側之對準標記之投影像、與上述工件側之對準標記之各中心一致之方式,藉由上述鏡面彎曲機構修正上述反射鏡之曲率,且相對移動上述工件支持部與上述光罩支持部;及
將自上述照明裝置照射之上述曝光光經由上述光罩照射至上述工件而將上述光罩之圖案轉印至上述工件。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使用該光源裝置之照明裝置、曝光裝置及曝光方法,即使於使用LED作為光源之情形時,亦可高精度地進行對準調整,因而可使曝光精度大幅度提高。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基於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曝光裝置之第1實施形態。如圖1所示,接近曝光裝置PE藉由於使用較作為被曝光材之工件W更小之光罩M,由光罩台(光罩支持部)1保持光罩M,且由工件台(工件支持部)2保持工件W,使光罩M與工件W接近並以特定之曝光間隙對向配置之狀態下,自照明裝置3向光罩M照射圖案曝光用之光,而將光罩M之圖案曝光轉印至工件W上。又,使工件台2相對於光罩M沿X軸方向與Y軸方向之二軸方向階段移動,於每個階段進行曝光轉印。
為使工件台2沿X軸方向階段移動,而於裝置基底4上,設置使X軸輸送台5a沿X軸方向階段移動之X軸平台輸送機構5。於X軸平台輸送機構5之X軸輸送台5a上,為使工件台2沿Y軸方向階段移動,而設置使Y軸輸送台6a沿Y軸方向階段移動之Y軸平台輸送機構6。於Y軸平台輸送機構6之Y軸輸送台6a上,設置工件台2。於工件台2之上表面,以由工件夾盤等真空吸引之狀態保持工件W。又,於工件台2之側部,配設用以測定光罩M之下表面高度之基板側位移感測器15。因此,基板側位移感測器15可與工件台2一起沿X、Y軸方向移動。
於裝置基底4上,複數條(於圖示之實施形態中為4條)X軸線性導件之導軌51沿X軸方向配置,於各導軌51跨架有固定於X軸輸送台5a之下表面之滑塊52。藉此,X軸輸送台5a由X軸平台輸送機構5之第1線性馬達20驅動,可沿導軌51於X軸方向往復移動。又,於X軸輸送台5a上,複數條Y軸線性導件之導軌53沿Y軸方向配置,於各導軌53,跨架有固定於Y軸輸送台6a之下表面之滑塊54。藉此,Y軸輸送台6a由Y軸平台輸送機構6之第2線性馬達21驅動,可沿導軌53於Y軸方向往復移動。
為使工件台2沿上下方向移動於Y軸平台輸送機構6與工件台2之間,而設置:上下粗動裝置7,其定位解析度較粗糙但移動行程及移動速度較大;及上下微動裝置8,其與上下粗動裝置7相比可進行高解析度之定位且使工件台上下微動而將光罩M與工件W之對向面間之間隙微調整為特定量。
上下粗動裝置7藉由稍後敘述之設置於微動平台6b之適當之驅動機構使工件台2相對於微動平台6b上下移動。固定於工件台2之底面之4個部位之平台粗動軸14與固定於微動平台6b之直線軸承14a卡合,相對於微動平台6b沿上下方向被引導。另,即使上下粗動裝置7之解析度較低,亦期望反復定位精度較高。
上下微動裝置8具備:固定台9,其固定於Y軸輸送台6a;及線性導件之引導軌10,其以使其內端側沿傾斜下方傾斜之狀態安裝於固定台9;且於介隔跨架於該引導軌10之滑塊11而沿引導軌10往復移動之滑動體12,連結滾珠螺桿之螺帽(未圖示),且滑動體12之上端面相對於固定於微動平台6b之凸緣12a沿水平方向滑動自如地相接。
且,若藉由安裝於固定台9之馬達17而使滾珠螺桿之螺桿軸旋轉驅動,則螺帽、滑塊11及滑動體12成為一體,且沿引導軌10於傾斜方向移動,藉此凸緣12a上下微動。
另,上下微動裝置8亦可代替藉由馬達17與滾珠螺桿驅動滑動體12,而藉由線性馬達驅動滑動體12。
該上下微動裝置8於Z軸輸送台6a之Y軸方向之一端側(圖1之左端側)設置有1台,於另一端側設置有2台,合計設置3台並各者被獨立驅動控制。藉此,上下微動裝置8基於間隙感測器27之複數個部位之光罩M與工件W之間隙量之測量結果,獨立地微調整3個部位之凸緣12a之高度而微調整工件台2之高度及傾斜度。
另,於可藉由上下微動裝置8充分調整工件台2之高度之情形時,亦可省略上下粗動裝置7。
又,於Y軸輸送台6a上設置:條狀鏡(Bar Mirror)19,其與檢測工件台2之Y方向之位置之Y軸雷射干涉計18對向;及條狀鏡(均未圖示),其與檢測工件台2之X軸方向之位置之X軸雷射干涉計對向。與Y軸雷射干涉計18對向之條狀鏡19於Y軸輸送台6a之一側沿X軸方向配置,與X軸雷射干涉計對向之條狀鏡於Y軸輸送台6a之一端側沿Y軸方向配置。
Y軸雷射干涉計18及X軸雷射干涉計分別以與經常對應之條狀鏡對向之方式配置並由裝置基底4支持。另,Y軸雷射干涉計18沿X軸方向分離設置有2台。藉由2台Y軸雷射干涉計18,而經由條狀鏡19檢測Y軸輸送台6a、進而工件台2之Y軸方向之位置及偏擺誤差。又,藉由X軸雷射干涉計,而經由對向之條狀鏡檢測X軸輸送台5a、進而工件台2之X軸方向之位置。
光罩台1具備:光罩基架24,其包含大致長方形狀之架體;及光罩框25,其經由間隙插入該光罩基架24之中央部開口並可沿X、Y、θ方向(X、Y平面內)移動地受支持;且光罩基架24藉由自裝置基底4突設之支柱4a而保持於工件台2之上方之固定位置。
於光罩框25之中央部開口之下表面,設置有架狀之光罩固持器26。即,於光罩框25之下表面,設置連接於未圖示之真空式吸附裝置之複數個光罩固持器吸附溝槽,光罩固持器26介隔複數個光罩固持器吸附溝槽被吸附保持於光罩框25。
於光罩固持器26之下表面,開設有用以吸附光罩M之未描繪光罩圖案之周緣部之複數個光罩吸附溝槽(未圖示),光罩M介隔光罩吸附溝槽藉由未圖示之真空式吸附裝置裝卸自如地保持於光罩固持器26之下表面。
又,於光罩框25,設置有拍攝光罩M之光罩側對準標記Ma、與工件W之工件側對準標記Wa之對準相機30。對準相機30如圖2所示,包含半鏡31、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元件)相機32等構成。半鏡31配置於稍後敘述之平面鏡68與光罩M之間之光路EL(Electro luminescent:電致發光)上,CCD相機32配置於自光之光路EL偏離之光罩M之上方且光路EL之側方。
如圖3(a)及(b)所示,光罩側對準標記Ma、及工件側對準標記Wa分別形成於由各對準相機30拍攝之光罩M及工件W之特定位置。光罩側對準標記Ma設為於圓33a內,於正方形之頂點具備4個小圓33b之形狀,工件側對準標記Wa設為十字形狀。若光罩側對準標記Ma、及工件側對準標記Wa為可確認兩對準標記Ma、Wa之一致之形狀,則不限定於圖示之形狀。
藉此,對準相機30使用來自稍後敘述之光源裝置70之對準光,拍攝投影至工件W之上表面之光罩側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與工件W之工件側對準標記Wa之偏差量。
如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PE之照明裝置3具備:光源裝置70;平面鏡66,其用以改變自光源裝置70之複眼透鏡65出射之光路EL之方向;準直鏡67,其照射來自光源裝置70之光作為平行光;反射鏡即平面鏡68,其向光罩M照射該平行光;及鏡面彎曲機構90,其可變更平面鏡之曲率。
光源裝置70如圖4所示,具備:第1LED陣列71,其用以照射曝光光;2個第2LED陣列75,其用以照射對準光;分色光學元件即分色鏡80(80A、80B),其入射自該第1及第2LED陣列71、75照射之曝光光、對準光;及複眼透鏡65,其具備矩陣狀排列之複數個透鏡元件65a。
第1LED陣列71為複數個第1LED元件72二維排列配置於底板上之零件。複數個第1LED元件72對例如360~380 nm之任一者照射具有峰值波長(第1峰值波長)之曝光光(UV(Ultraviolet:紫外線)光)。另,第1LED元件72之峰值波長較佳為360~370 nm,更佳為365 nm。
第2LED陣列75為將複數個第2LED元件76二維排列配置於底板上之零件。複數個第2LED元件76照射例如具有546 nm之峰值波長(第2峰值波長)之對準光(可見光)。另,若第2LED元件76之峰值波長為與複數個第1LED元件72之峰值波長不同,且不使感光材感光之區域者,則不限定於峰值波長為546 nm之e線,例如只要為500 nm以上者即可。
另,於第1LED元件72及第2LED元件76,亦可於前面安裝透鏡。
分色光學元件即分色鏡80為具有將介電質之多層膜等薄膜(分色膜)81形成於玻璃或塑膠等板狀之透明介質82上,反射特定之波長頻帶之光,並透過其以外之波長頻帶之光之特性的光學元件。
分色鏡80以大致相等之長度L3之2片分色鏡80A、80B(2個分色膜81)相對於自分色鏡80出射之第1及第2LED元件72、76面向複眼透鏡65之共通之光軸方向L(即,沿光路EL之方向)傾斜,且於複眼透鏡側密接之方式配置為大致V字形。另,於本實施形態中,以大致90°之角度組合2片分色鏡80A、80B。
且,與V字形之2片分色鏡80A、80B之開口側(於光軸方向L,相對於分色鏡80與複眼透鏡65成相反側,於圖4中為左側)對向配置第1LED陣列71。又,相對於光軸方向L交叉(於本實施形態中為正交),於V字形之2片分色鏡80A、80B之兩側方(於圖4中為上下),分別配置2個第2LED陣列75。藉此,第1LED陣列71及第2LED陣列75均以大致45°之角度相對於V字形之分色鏡80A、或80B對向。
另,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LED陣列75相對於共通之光軸方向L正交意指除嚴格正交之情形外,亦包含以容許入射至複眼透鏡65之來自第2LED陣列75之光之方向性之程度正交之情形。
第2LED陣列75之長度L2係第1LED陣列71之長度L1之大致1/2之長度,即分色鏡80A、或80B之長度L3之1/√2。又,第2LED陣列75之寬度(圖4之紙面垂直方向)與第1LED陣列71之寬度相同。各第2LED陣列75之第2LED元件76之數量,只要為對準調整時,獲得可以對準相機30正確辨識各光罩側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之光量者即可,因而少於第1LED元件72之數量之1/2。於此情形時,複數個第2LED元件76空出各者之間隔,二維配置於第2LED陣列75內。
藉此,曝光時,自第1LED陣列71照射之所有光透過分色鏡80A、或80B,被入射至複眼透鏡65之入射面。又,於對準時,自2個第2LED陣列75照射之所有光由分色鏡80A、或80B反射,且入射至複眼透鏡65之入射面。
如此,藉由將2片分色鏡80A、80B,以於複眼透鏡65側密接之方式配置為大致V字形,將第1LED陣列71於共通之光軸方向L上,相對於V字形之分色鏡80A、80B配置於複眼透鏡65之相反側,並將第2LED陣列75相對於光軸方向L正交,分割配置於V字形之分色鏡80A、80B之兩側方,而可縮短第1LED陣列71至複眼透鏡65之長度,並可將光源裝置70小型化構成。又,藉由接近配置第1LED陣列71與複眼透鏡65,而提高光學效率。即,因第1LED陣列71、第2LED陣列75、複眼透鏡65為分別與2片分色鏡80A、80B直接對向(面對)之配置,故光源裝置70小型化設計。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2片分色鏡80A、80B之兩端部83與自分色鏡80向複眼透鏡65共通之光軸方向L平行地被截切。藉此,因2片分色鏡80A、80B之相互之分色膜81於V字形之頂部相接,故分色鏡80A、80B橫跨分色鏡80之寬度方向(與光軸方向L正交之方向)全域均一地使自第1LED陣列71照射之光透過,且可於較廣範圍內反射自第2LED陣列75照射之光,提高效率。
複眼透鏡65為藉由矩陣狀排列之複數個透鏡元件65a,將入射之光以儘可能均一之照度分佈於照射面中而使用。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構成照明裝置之平面鏡68,將鏡面彎曲機構90配設於背面側。鏡面彎曲機構90藉由變更平面鏡68之形狀,局部變更反射面之曲率,而修正平面鏡68之偏角。
鏡面彎曲機構90例如圖3所示具備:複數個襯墊92,其固定於平面鏡68之背面之複數個部位;複數個保持構件93,其經由球節96分別保持複數個襯墊92;及複數個馬達94,其設置於複數個保持構件93之各者,使與各保持構件93對保持架91之位置移動。另,作為鏡面彎曲機構90之具體構成,應用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9-109445號公報記載者。
又,如圖1所示,控制部40控制包含照明裝置3之曝光裝置PE之各種機構,尤其於本實施形態,於對準時,取得由對準相機30拍攝之光罩側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與工件側對準標記Wa之偏差量,驅動複數個光罩驅動部28,使光罩M移動,且對鏡面控制部41發送用以驅動鏡面彎曲機構90之信號。
另,控制部40可兼控制鏡面控制部41。又,控制部40於對準時,亦可代替藉由光罩驅動部28使光罩M移動,而藉由X軸平台輸送機構5及Y軸平台輸送機構6,使工件W移動。即,相對移動光罩M與工件W之移動機構可為複數個光罩驅動部28,亦可為X軸平台輸送機構5及Y軸平台輸送機構6。
接著,參照圖6對將光罩M之圖案轉印曝光於工件W上之順序進行說明。首先,熄滅第1LED陣列71之第1LED元件72,另一方面點亮第2LED陣列75之第2LED元件76,自照明裝置3照射對準光(步驟S1)。藉此,如圖7所示,對準光經由光罩M照射至工件W,將光罩M之光罩側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形成至工件W上。對準相機30藉由同時拍攝被投影至工件之光罩側之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與工件側之對準標記Wa,而取得該投影像Ma1與工件W之工件側之對準標記Wa之偏差量(步驟S2)。
此時,因照射至工件W之對準光沿與曝光光共通之光軸方向L自光源裝置70出射,故其光軸與曝光光之光軸成為同軸。
且,基於對準相機30取得之偏差量,使光罩台1保持之光罩M移動進行光罩M與工件W之對準調整。再者,以光罩M與工件W之相對移動無法完全對準調整而殘存之偏差量如圖8所示,自鏡面控制部80對平面鏡68之各鏡面彎曲機構90傳達驅動信號進行驅動,局部變更平面鏡68之形狀,修正平面鏡68之偏角(步驟S3)。藉此,進行對準調整使光罩側之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之中心O1與工件側對準標記Wa之中心O3一致。另,於本實施形態中,光罩側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之中心O1意指包含4個小圓33b之正方形之對角線之交點,且工件側對準標記Wa之中心O3意指十字形狀之交點。
取得光罩側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與工件側對準標記Wa之偏差量之對準光,因不使塗佈於工件W之感光材感光,故可於工件W之曝光前,於先前之曝光裝置中較為困難之每次拍照中,一面確認光罩側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與工件側對準標記Wa之偏差量一面進行對準調整。再者,平面鏡68之各鏡面彎曲機構90引起之光軸之變化造成之光罩側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之移動,可由對準相機30把握且對準調整。
鏡面彎曲機構90基於未藉由上述光罩與工件之相對移動完全調整而殘留之光罩M之對準標記Ma與工件W之對準標記Wa之偏差量,局部變更平面鏡68之形狀,修正平面鏡68之偏角。
接著,若藉由對準相機30,確認光罩側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與工件側對準標記Wa之偏差量為容許範圍內(步驟S4、S5),則第2LED陣列75之第2LED元件76熄滅,另一方面點亮第1LED陣列71之第1LED元件72,自照明裝置3照射曝光光。
因此,自光源裝置70照射之曝光光藉由平面鏡66、準直鏡67、及平面鏡68改變其行進方向。且,該光作為圖案曝光用之光對光罩台1所保持之光罩M、進而工件台2所保持之工件W之表面,大致垂直地照射,並將光罩M之圖案曝光轉印至工件W上(步驟S6)。因此,於對準調整時與曝光時不產生彼此光軸之偏差,於實際曝光時,防止以該光軸之偏差為起因之圖案之位置偏差,可進行高精度之曝光。
尤其於本實施形態中,因藉由LED元件之點亮、熄滅,進行對準調整與曝光,故可大幅度縮短各步驟中之作業時間。
另,於上述步驟S3之對準調整中,於光罩M移動之後,進行平面鏡63之彎曲修正,亦可同時進行光罩M之移動與平面鏡63之彎曲修正。又,光罩側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與工件側對準標記Wa之偏差量之取得,可於光罩M移動後且進行平面鏡63之彎曲修正前,再次進行。
又,於步驟S5中,於偏差量超過容許範圍之情形時,亦可返回步驟S3,於步驟S3中,綜合判斷複數個對準標記,選擇使光罩M移動、或進行平面鏡63之彎曲修正。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之變化例,如圖9所示,第1LED陣列71與第2LED陣列75可替還與2片分色鏡80A、80B相對之位置而配置。
尤其,分色鏡80A、80B之反射光較透過光,光學效率更佳。這是因為,來自配置於相反側之LED陣列之光於反射時,通過分色鏡80之界面,與此相對,來自配置於透過側之LED陣列之光通過分色鏡80之界面2次。
因此,自曝光效率之觀點而言,較佳的是如下變化例:將分別具備照射曝光光之第1LED元件72之2個第1LED陣列71相對於共通之光軸方向L交叉,配置於分色鏡80A、80B之兩側方,且將具備照射對準光之第2LED元件76之第2LED陣列75於共通之光軸方向L上,相對於分色鏡80A、80B配置於複眼透鏡65之相反側。
於此情形時也是,設計為配置於反射側之第1LED陣列71之長度短於配置於透過側之第2LED陣列75之長度(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第2LED陣列75之長度之1/2),且第1LED陣列71之寛度與第2LED陣列75之寬度相等。又,複數個第2LED元件76空出各者之間隔,二維配置於第2LED陣列75內。
另,於本實施形態中,雖將複數個第1LED元件72設為於360~380 nm之任一者具有峰值波長之曝光光,但第1LED元件72之峰值波長可根據光阻變更,例如亦可為於390~410 nm之任一者具有峰值波長者、或於420~450 nm之任一者具有峰值波長者。
(第2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圖10對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70進行說明。如圖10所示,第2LED陣列75除第2LED元件76外,進而具備發出距第1LED元件72之第1峰值波長離開20 nm以上之第3峰值波長之曝光光之複數個第3LED元件77。因此,本實施形態之第2LED陣列75成為將複數個第2LED元件76與複數個第3LED元件77二維排列配置之零件。
即,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曝光時,藉由分色鏡80A、80B合成來自第1LED陣列71之第1LED元件72之曝光光、與來自第2LED陣列75之第3LED元件77之曝光光,並入射至複眼透鏡65之入射面。
這是因為,光阻之聚合引發劑除吸收峰值波長外,亦吸收該峰值波長附近之波長,此時,藉由合成峰值波長不同之來自第1及第3LED元件72、77之光並進行曝光,而可效率較佳地使感光材料感光。
例如,於僅使用峰值波長為365 nm之單波長之LED元件進行曝光之情形時,因光阻而形成之圖案之硬化較弱,於顯影步驟中容易引起圖案之剝離。剝離易產生於圖案之端部,以通過光罩之圖案之洩漏光、與光阻之聚合引發劑為起因。通常而言,為抑制剝離,需增加曝光時間、或前後步驟之調整,但如本例所示,藉由將輸出較高,且波長較長部分對光阻之透過率較高,光易傳播至光阻深部,並具有385 nm波長之第3LED元件77組合使用,而可謀求圖案之穩定化。
又,只要第2LED元件76之數量為對準調整時,獲得對準相機30可正確辨識各光罩側對準標記Ma之投影像Ma1之光量者即可。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LED元件76之數量於第2LED陣列75內,少於第3LED元件77之數量,例如第2LED元件76之數量/第2LED陣列75之兩LED元件76、77之數量較佳為20%以下。
另,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第1LED元件72設為於360~380 nm之任一者具有峰值波長之主波長,將第3LED元件77設為例如於300~355 nm或385~410 nm之任一者具有峰值波長之副波長。然而,亦可將第1LED元件72設為例如於300~355 nm或385~410 nm之任一者具有峰值波長之副波長,將第3LED元件77設為於360~380 nm之任一者具有峰值波長之主波長。
又,第1LED元件72與第3LED元件77以各光之峰值波長離開20 nm以上之方式選定。將第1及第3LED元件72、77之光之峰值波長離開20 nm以上之理由在於,分色鏡80自其性能上而言,需使合成之2個波長分離20 nm以上。
因此,於第1LED元件72之峰值波長設定為例如365 nm之情形時,第3LED元件77之峰值波長可設定為345 nm以下,或可設定為385 nm以上。
針對其他構成及作用,與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者同樣。
(第3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圖11對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70進行說明。如圖11所示,本實施形態使用2個分色鏡固定架85,對上述實施形態說明之2片分色鏡80A、80B之固定方法進行說明。
分色鏡固定架85具有覆蓋矩形狀之分色鏡80A、80B之4邊中之3邊之3條架體85a、85b、85c以大致コ字形組合,且開放分色鏡80A、80B之相互對向之側之側面的形狀。且,分色鏡80A、及80B將其一側面嵌合至形成於大致コ字形之分色鏡固定架85之架體85a之溝槽86,分色鏡80A、及80B之上表面藉由介隔緩衝材88設置於架體85c之止動螺釘87,而向架體85b按壓,固定於分色鏡固定架85。
又,於圖11中,V字形對接之2片分色鏡80A、80B之前端部83、及分別固定分色鏡80A、80B之分色鏡固定架85(架85b、85c)之前端部85d,與自分色鏡80向複眼透鏡65之光軸方向L平行地被截切,並以無間隙之方式密接,較佳為以無間隙之方式接著。
再者,組合為V字形之分色鏡固定架85(架85b、85c)之複眼透鏡側之前端部85d,以與自分色鏡80向複眼透鏡65之光軸方向L成直角地被截切,且形成相互為齊平面之平面。藉此,可使2片分色鏡80A、80B與複眼透鏡65進而接近分色鏡固定架85之被截切之長度量,且提高效率,並可使光源裝置70小型化。另,將支持分色鏡80A、80B之分色鏡固定架85(架體85a、85b、85c)之圖11(b)中箭頭外側之範圍,配置於曝光光之光路之外側,且分色鏡固定架85未成為曝光之障礙。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之變化例,如圖12所示,分色鏡固定架85亦可於3條架體85a、85b、85c分別形成溝槽86,於該3個溝槽86嵌合分色鏡80A、80B之各邊(3邊),且以接著劑固定。又,與圖11所示者同樣,2片分色鏡80A、80B之前端部83、及2個分色鏡固定架85之前端部85d以無間隙之方式密接,較佳為以無間隙之方式接著。
另,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者,可適當變化、改良等。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設為對分色鏡入射曝光光及對準光之構成,但本發明之分色光學元件不限定於此,亦可為分色稜鏡。
如圖13所示,分色稜鏡180為玻璃或塑膠等具有高透過率之材料即結合3個直角稜鏡181、182、183者。各稜鏡181、182、183於側視時,具有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狀,且稜鏡181使用大於稜鏡182、183者。分色稜鏡180具有介隔未圖示之分色膜將稜鏡181之斜邊以外之邊、與稜鏡182、183之斜邊結合之側視長方形形狀。又,配置分色膜之稜鏡181、182之界面184、與稜鏡181、183之界面185相對於光軸方向L大致傾斜45°,2個界面184、185以90°交叉之方式形成。藉此,2個分色膜以於複眼透鏡側密接之方式配置為大致V字形。
分色稜鏡180可使來自第1LED陣列71與第2LED陣列75之光通過界面181a、182a、182b、183a、183b、184、185(包含入光面與出光面)之次數相等。又,藉由使用分色稜鏡180,而無需用以使2片分色鏡密接之構造。
又,如圖14所示之進而其他變化例所示,光源裝置70B亦可代替配置為V字形之2片分色鏡80A、80B,而由1片分色鏡80構成。於此情形時,將具有複數個第1LED元件72之第1LED陣列71、與具有複數個第2LED元件76之第2LED陣列75正交配置,並使分色鏡80相對於第1LED陣列71及第2LED陣列75傾斜45°配置。於此情形時,亦因第1LED陣列71、第2LED陣列75、複眼透鏡65為分別直面分色鏡80之配置,故光源裝置70小型化設計。
藉此,自第1LED陣列71照射之曝光光透過分色鏡80入射至複眼透鏡65,自第2LED陣列75照射之對準光由分色鏡80反射並入射至複眼透鏡65。
另,本申請案係基於2020年6月8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日本專利申請案2020-099598)者,其內容作為參照援用於本申請案中。
1:光罩台
2:工件台
3:照明裝置
4:裝置基底
4a:支柱
5:X軸平台輸送機構
5a:X軸輸送台
6:Y軸平台輸送機構
6a:Y軸輸送台
6b:微動平台
7:上下粗動裝置
8:上下微動裝置
9:固定台
10:引導軌
11:滑塊
12:滑動體
12a:凸緣
14:平台粗動軸
14a:直線軸承
15:基板側位移感測器
17:馬達
18:Y軸雷射干涉計
19:條狀鏡
20:第1線性馬達
21:第2線性馬達
24:光罩基架
25:光罩框
26:光罩固持器
27:間隙感測器
30:對準相機
31:半鏡
32:CCD相機
33a:圓
33b:小圓
40:控制部
41:鏡面控制部
51:導軌
52:滑塊
53:導軌
54:滑塊
65:複眼透鏡
65a:透鏡元件
66:平面鏡
67:準直鏡
68:平面鏡
70:光源裝置
70B:光源裝置
71:第1LED陣列
72:第1LED元件
75:第2LED陣列
76:第2LED元件
77:第3LED元件
80:分色光學元件(分色鏡)
80A:分色光學元件(分色鏡)
80B:分色光學元件(分色鏡)
81:分色膜
82:透明介質
83:端部
85:分色鏡固定架
85a:架體
85b:架體
85c:架體
85d:前端部
86:溝槽
87:止動螺釘
88:緩衝材
90:鏡面彎曲機構
91:保持架
92:襯墊
93:保持構件
94:馬達
96:球節
180:分色光學元件(分色稜鏡)
181:稜鏡
181a:界面
182:稜鏡
182a:界面
182b:界面
183:稜鏡
183a:界面
183b:界面
184:界面
185:界面
A:方向
B:方向
EL:光路
L:光軸方向
L1:第1LED陣列之長度
L2:第2LED陣列之長度
L3:分色鏡之長度
M:光罩
Ma:光罩側對準標記
Ma1:投影像
O1:中心
O3:中心
PE:曝光裝置
S1~S6:步驟
W:工件(基板)
Wa:工件側對準標記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之前視圖。
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照明裝置之構成之圖。
圖3(a)係光罩側之對準標記之俯視圖,(b)係工件側之對準標記之俯視圖。
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概略構成圖。
圖5係用以說明鏡面彎曲機構之具體構成之圖。
圖6係顯示對準調整及曝光之順序之流程圖。
圖7(a)係顯示藉由鏡面彎曲機構而對準調整前之狀態之照明裝置之重要部分側視圖,(b)係顯示對準調整前之光罩側之對準標記之投影像與工件側之對準標記之位置關係之說明圖。
圖8(a)係顯示藉由鏡面彎曲機構而對準調整之狀態之照明裝置之重要部分側視圖,(b)係顯示對準調整之光罩側之對準標記之投影像與工件側之對準標記之位置關係之說明圖。
圖9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光源裝置之概略構成圖。
圖10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概略構成圖。
圖11(a)係顯示作為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分色鏡之安裝狀態之側視圖,(b)係自(a)之A方向觀察之箭視圖。
圖12(a)係顯示作為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光源裝置,分色鏡之其他安裝狀態之側視圖,(b)係自(a)之B方向觀察之箭視圖。
圖13係使用分色稜鏡之本發明之變化例之光源裝置之概略構成圖。
圖14係本發明之其他變化例之光源裝置之概略構成圖。
65:複眼透鏡
65a:透鏡元件
70:光源裝置
71:第1LED陣列
72:第1LED元件
75:第2LED陣列
76:第2LED元件
80A:分色光學元件(分色鏡)
80B:分色光學元件(分色鏡)
81:分色膜
82:透明介質
83:端部
L:光軸方向
L1:第1LED陣列之長度
L2:第2LED陣列之長度
L3:分色鏡之長度
Claims (9)
- 一種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具備: 第1LED陣列,其具有發出第1峰值波長之曝光光之複數個第1LED元件; 第2LED陣列,其具有發出與第1峰值波長不同之第2峰值波長之對準光之複數個第2LED元件; 分色光學元件,其具備使特定之波長頻帶之光透過,使其他波長頻帶之光反射之分色膜,該分色膜相對於上述第1及第2LED元件共通之光軸方向傾斜配置;及 複眼透鏡,其經由上述分色光學元件,被入射上述第1LED元件或第2LED元件之光;且 上述第1LED陣列與上述第2LED陣列之任一者於上述共通之光軸方向上,相對於上述分色光學元件配置於上述複眼透鏡之相反側; 上述第1LED陣列與上述第2LED陣列之任意另一者相對於上述共通之光軸方向交叉,配置於上述分色光學元件之側方。
- 如請求項1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分色光學元件具備以相對於上述共通之光軸方向傾斜,且於上述複眼透鏡側密接之方式配置為大致V字形之2個上述分色膜。
- 如請求項2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任意另一者之LED陣列具備相對於上述共通之光軸方向交叉,且分別配置於上述分色光學元件之兩側方之2個任意另一者之LED陣列; 上述任意另一者之各LED陣列之長度較相對於上述分色光學元件配置於上述複眼透鏡之相反側之上述任一者之LED陣列之長度更短。
- 如請求項2或3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分色光學元件為2片分色鏡或分色稜鏡。
- 如請求項2或3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分色光學元件為分別具有上述分色膜之2片分色鏡; 上述各分色鏡之端部與上述光軸方向平行地被截切。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第2LED陣列進而具備:複數個第3LED元件,其等發出距上述第1LED元件之第1峰值波長離開20 nm以上之第3峰值波長之曝光光。
- 一種照明裝置,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曝光用之光源裝置;及 反射鏡,其具備可變更反射面之曲率之鏡面彎曲機構,且將自上述複眼透鏡出射之光反射。
- 一種曝光裝置,其具備: 如請求項7之照明裝置; 工件支持部,其支持工件; 光罩支持部,其支持光罩;及 對準相機,其使用上述對準光,可同時拍攝投影於上述工件之上述光罩側之對準標記之投影像、與上述工件側之對準標記;且 將自上述照明裝置照射之上述曝光光經由上述光罩照射至上述工件而將上述光罩之圖案轉印至上述工件。
- 一種曝光方法,其係使用如請求項8之曝光裝置之曝光方法,且具備以下步驟: 自上述照明裝置照射上述對準光,藉由上述對準相機同時拍攝投影至上述工件之上述光罩側之對準標記之投影像、與上述工件側之對準標記; 以上述光罩側之對準標記之投影像、與上述工件側之對準標記之各中心一致之方式,藉由上述鏡面彎曲機構修正上述反射鏡之曲率,且相對移動上述工件支持部與上述光罩支持部;及 將自上述照明裝置照射之上述曝光光經由上述光罩照射至上述工件而將上述光罩之圖案轉印至上述工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99598 | 2020-06-08 | ||
JP2020099598A JP2021193429A (ja) | 2020-06-08 | 2020-06-08 | 露光用の光源装置、照明装置、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02950A true TW202202950A (zh) | 2022-01-16 |
Family
ID=78845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20551A TW202202950A (zh) | 2020-06-08 | 2021-06-07 | 曝光用之光源裝置、照明裝置、曝光裝置及曝光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1193429A (zh) |
TW (1) | TW202202950A (zh) |
WO (1) | WO202125109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38538A1 (ja) * | 2022-08-18 | 2024-02-22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光源ユニット、照明ユニット、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WO2024089737A1 (ja) * | 2022-10-24 | 2024-05-02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合成光学素子、照明ユニット、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WO2024209586A1 (ja) * | 2023-04-05 | 2024-10-10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光源ユニット、照明ユニット、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70064A (ja) * | 1996-08-27 | 1998-03-10 | Nikon Corp | 投影露光装置 |
JP5687013B2 (ja) * | 2010-09-14 | 2015-03-18 |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 露光装置および光源装置 |
JP5609513B2 (ja) * | 2010-10-05 | 2014-10-22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CN109478027B (zh) * | 2016-05-31 | 2022-03-11 | 株式会社尼康 | 标记检测装置和标记检测方法、计测装置、曝光装置和曝光方法以及器件制造方法 |
JP7020859B2 (ja) * | 2017-10-24 | 2022-02-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
KR20200119235A (ko) * | 2018-02-08 | 2020-10-19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브이 테크놀로지 | 근접 노광 장치, 근접 노광 방법, 및 근접 노광 장치용 광조사 장치 |
-
2020
- 2020-06-08 JP JP2020099598A patent/JP2021193429A/ja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5-19 WO PCT/JP2021/019077 patent/WO202125109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6-07 TW TW110120551A patent/TW202202950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251090A1 (ja) | 2021-12-16 |
JP2021193429A (ja) | 2021-12-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2202950A (zh) | 曝光用之光源裝置、照明裝置、曝光裝置及曝光方法 | |
TWI660246B (zh) | 描繪裝置 | |
US20110292362A1 (en) | Exposure apparatus | |
CN107615170B (zh) | 曝光用照明装置、曝光装置和曝光方法 | |
WO2019155886A1 (ja) | 近接露光装置、近接露光方法、及び近接露光装置用光照射装置 | |
JP2015222417A (ja) |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
JP4760019B2 (ja) | 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
JP4714033B2 (ja) | マスク保持機構 | |
TWI641916B (zh) | 曝光裝置及其固定方法 | |
JP2004354909A (ja) | 投影露光装置および投影露光方法 | |
JP4635364B2 (ja) |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
JP5935294B2 (ja) | 近接露光装置及び近接露光方法 | |
JP2006261361A (ja) | 露光装置及びマイクロ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
JP2001125284A (ja) | 分割逐次近接露光装置 | |
JPWO2019059315A1 (ja) | 露光用照明装置、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
JP6712508B2 (ja) | 照度調整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照度調整フィルタ、照明光学系、及び露光装置 | |
WO2024038533A1 (ja) | 光源ユニット、照明ユニット、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
WO2024038535A1 (ja) | 照明ユニット、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
JP2013205613A (ja) | 近接露光装置 | |
KR101578385B1 (ko) | 근접 노광 장치, 근접 노광 방법 및 조명 광학계 | |
JP6500282B2 (ja) | 露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 |
CN118732425A (zh) | 曝光装置 | |
JP2008089993A (ja) | 露光装置のギャップ量測定方法 | |
JP2019109445A (ja) | 近接露光装置及び近接露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