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4515A -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及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及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44515A
TW202144515A TW110111847A TW110111847A TW202144515A TW 202144515 A TW202144515 A TW 202144515A TW 110111847 A TW110111847 A TW 110111847A TW 110111847 A TW110111847 A TW 110111847A TW 202144515 A TW202144515 A TW 20214451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ear adhesive
adhesive
linear
nozzle
spac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1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嶋淳
樽野友浩
森下裕充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4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451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5/00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 B65H35/0006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 B65H35/002Hand-held or table apparatus
    • B65H35/0026Hand-held or table apparatus for delivering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tape
    • B65H35/0033Hand-held or table apparatus for delivering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tape and affixing it to a surfa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5/00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relating to pri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5/00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5/48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adhesives, i.e. using supplementary joining material; solvent bonding
    • B29C65/50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adhesives, i.e. using supplementary joining material; solvent bonding using adhesive tape, e.g. thermoplastic tape; using threads or the like
    • B29C65/5007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adhesives, i.e. using supplementary joining material; solvent bonding using adhesive tape, e.g. thermoplastic tape; using thread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said adhesive tape, threads or the like
    • B29C65/5035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adhesives, i.e. using supplementary joining material; solvent bonding using adhesive tape, e.g. thermoplastic tape; using thread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said adhesive tape, threads or the like being in thread form, i.e. in the form of a single filament, e.g. in the form of a single coated fila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5/00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5/48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adhesives, i.e. using supplementary joining material; solvent bonding
    • B29C65/52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adhesives, i.e. using supplementary joining material; solvent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applying the adhesive
    • B29C65/524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adhesives, i.e. using supplementary joining material; solvent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applying the adhesive by applying the adhesive from an outlet device in contact with, or almost in contact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art to be join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51/00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sealing or securing package folds or closures; Devices for gathering or twisting wrappers, or necks of bags
    • B65B51/04Applying separate sealing or securing members, e.g. clips
    • B65B51/06Applying adhesive t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5/00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 B65H35/0006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 B65H35/0073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2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applying adhes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1/00Forwar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1/02Rotary devices, e.g. with helical forwarding surfaces
    • B65H51/04Rollers, pulleys, capstans, or intermeshing rotary elements
    • B65H51/08Rollers, pulleys, capstans, or intermeshing rotary elements arranged to operate in groups or 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elements
    • B65H51/10Rollers, pulleys, capstans, or intermeshing rotary elements arranged to operate in groups or 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elements with opposed coacting surfaces, e.g. providing n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12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14Pulleys, rollers, or rotary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26Supports for gu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01/00Adhesives based on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C09J7/381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385Acrylic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4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release liners
    • C09J7/405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release lin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bstrate of the release li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1Winding, unwinding
    • B65H2301/412Roll
    • B65H2301/4127Roll with interleaf layer, e.g. li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60Damping means, shock absor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7Tapes
    • B65H2701/377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21/00Presence of unspecified rubber
    • C09J2421/005Presence of unspecified rubber in the release co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23/00Presence of polyolefin
    • C09J2423/04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9J2423/045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in the release co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33/00Presence of (meth)acrylic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67/00Presence of polyester
    • C09J2467/005Presence of polyester in the release co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75/00Presence of polyurethane
    • C09J2475/005Presence of polyurethane in the release coat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Fuel Cell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Package Closur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係將與隔離件一起捲取成捲筒狀之線狀黏著劑一面捲出一面壓抵於對象物者,具備將已自上述隔離件剝離之上述線狀黏著劑壓抵於上述對象物之按壓部,且上述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為1.5 MPa以下。

Description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及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及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
如黏著片或黏著帶之黏著體用於金屬、玻璃、木材、紙、瓦楞紙板、塑膠材料等各種被黏著體之接著等。例如,於捲筒狀黏著帶之類之捲繞形態之情形時,為了使回卷容易,使用對黏著面接觸之背面實施剝離處理所得之基材。
作為黏著帶之貼附裝置,有將自收納捲筒狀黏著帶之保持器之前端拉出之黏著帶利用設置於前端之滾筒或包圍前端之孔之周壁按壓至被黏著體者(參照專利文獻1~3)。該貼附裝置藉由一面將前端之滾筒或周壁貼於被黏著體一面使保持器移動,而將黏著帶拉出並且貼附於被黏著體。
又,作為黏著帶之貼合裝置,亦有如下貼合裝置,其將離型帶上貼合黏著帶所得之帶狀構件利用卷軸狀之構件引導而供給至基板上,利用加壓頭按壓而貼合,並將所剝離之離型帶排出(參照專利文獻4)。進而,提出有使黏著劑附著於線狀芯材所得之線狀接著件(線狀黏著劑)之收納盒(參照專利文獻5)。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60-4446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6-7453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3-119083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第6577915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平3-23198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上述裝置中,若欲代替黏著帶而使用無隔離件地由卷軸捲取之線狀黏著劑,則無隔離件地捲取之線狀黏著劑會因自黏力較強而利用專利文獻1~4所記載之裝置無法較佳地捲出而貼附於被黏著體。又,若將專利文獻1~4所記載之黏著帶用隔離件使用於線狀黏著劑,則會被平面狀之隔離件按壓而線狀黏著劑變形。因此,有自規定之貼附路徑超出或線狀黏著劑之貼附寬度不滿足規定之寬度而線狀黏著劑之貼附精度降低之虞。又,有線狀黏著劑於平面狀之隔離件上滾動等而自隔離件脫落之虞。
又,使用專利文獻5所記載之收納盒之作業人員用一隻手保持收納盒,用另一隻手抓住線頭將線狀接著件以所期望之長度拉出,一面拉伸所拉出之線狀接著件之兩端一面按壓至被黏著面,從而貼附線狀接著件。即,於專利文獻5中,未設想作業人員一面保持收納盒並使之移動一面將線狀接著件沿所期望之路徑貼附的情況。假設欲一面保持該收納盒並使之移動一面貼附線狀接著件時,會因捲繞於卷軸之線狀接著件彼此之較強之自黏力而產生線狀接著件剝落、斷開、再次附著並纏繞等不良情況。但是,於專利文獻5中,特徵之一在於不使用離型紙地將線狀接著件捲繞於卷軸,未設想對線狀接著件使用隔離件。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或防止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中之線狀黏著劑之壓扁及脫落,於不使貼附精度降低之情況下順利地貼附的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及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係將與隔離件一起捲取成捲筒狀之線狀黏著劑一面捲出一面壓抵於對象物者,具備將已自上述隔離件剝離之上述線狀黏著劑壓抵於上述對象物之按壓部,且上述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為1.5 MPa以下。
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例如於上述隔離件形成有狹縫,且上述線狀黏著劑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狹縫內。
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係將與隔離件一起捲取成捲筒狀之線狀黏著劑一面捲出一面壓抵於對象物者,具備將已自上述隔離件剝離之上述線狀黏著劑壓抵於上述對象物之按壓部,於上述隔離件形成有狹縫,且上述線狀黏著劑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狹縫內。
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中,例如上述狹縫沿著上述隔離件上配置上述線狀黏著劑之路徑而形成。
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中,例如,上述線狀黏著劑介隔上述隔離件以特定長度之寬度橫動捲繞於卷軸,且上述隔離件係具有至少上述特定長度之寬度與至少上述卷軸之外周之長度的大小之片材。
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例如進而具備噴嘴,該噴嘴具有劃分形成筒狀之內部空間之內壁面、及於上述內壁面之一端具有使上述內部空間與外部相通之前端開口之前端,上述按壓部將通過上述內部空間自上述前端開口導出至上述外部之上述線狀黏著劑壓抵於上述對象物,且包圍上述前端之上述前端開口之周部中之複數個部位作為上述按壓部發揮功能。
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例如進而具備輔助機構,該輔助機構對與上述隔離件一起捲取之上述線狀黏著劑於捲出方向上施加外力,且上述按壓部將捲出後自上述隔離件剝離之上述線狀黏著劑壓抵於上述對象物。
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例如進而具備:移位部,其安裝於上述按壓部,藉由在按壓方向上移位而使上述按壓部移位;及吸收機構,其吸收上述按壓方向上之相對於上述移位部之移位的上述按壓部之移位。
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使用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將上述線狀黏著劑貼附於上述對象物。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抑制或防止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之壓扁及脫落,於不使貼附精度降低之情況下順利地貼附線狀黏著劑。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較佳之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敍述。
(第1實施方式) 圖1係概念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第1實施方式之構成之圖,圖2~圖5係表示第1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中之線狀黏著劑之搬送路徑之具體例之圖。圖2及圖4係自背面側觀察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所得之圖,圖3及圖5係自左側面側觀察所得之圖。再者,圖2~圖8所示之箭頭表示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前後、左右、上下之各方向。又,將前後方向亦稱為X軸方向,將左右方向(寬度方向)亦稱為Y軸方向,將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亦稱為Z軸方向。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係將線狀黏著劑2壓抵而貼附於對象物(被黏著體),如圖1所示,主要具備供給部AU、按壓機構BU(噴嘴)、搬送部CU及定位部DU。供給部AU供給捲取成捲筒狀之線狀黏著劑2。按壓機構BU將所供給之線狀黏著劑2按壓至被黏著體。搬送部CU將線狀黏著劑2自供給部AU搬送至按壓機構BU。定位部DU使按壓機構BU相對於對象物相對地定位。
(定位部DU) 作為構成定位部DU之一例之一部分,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具備配置於基台之平台、及能夠於平台上沿著X軸方向(前後方向)滑動之載台。於載台之上表面,載置並藉由吸附等而裝設對象物。藉由載台利用驅動器件於X軸方向上移動,而對象物於X軸方向上移動。又,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例如具備:一對支柱,其等豎立設置於平台之左右側;及水平臂,其於一對支柱之上方,沿著Y軸方向(左右方向)架設於一對支柱間。
於水平臂安裝有可沿著Y軸方向滑動之水平移動單元105(參照圖5)。水平移動單元105藉由未圖示之驅動器件而於Y軸方向上移動。水平移動單元105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且設置於下方之未圖示之升降體可於Z軸方向(上下方向)上滑動地被保持。於該升降體經由安裝板106安裝有噴嘴107。即,於水平移動單元105中,藉由未圖示之驅動器件而使噴嘴107於Z軸方向上移動。關於噴嘴107之詳情,將於下文進行敍述。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藉由載台與水平移動單元105,可使噴嘴107相對於對象物在XY平面內相對地定位,且藉由使水平移動單元105之升降體升降,可使噴嘴107於Z軸方向上移動。即,載台及水平移動單元105作為定位部DU發揮功能。
(供給部AU) 作為供給部AU之一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具有捲取體與捲取體保持部。捲取體如卷軸、紙管、線軸般具有圓筒形狀,且於其外周面捲繞有使黏著劑附著於線狀芯材所得之線狀黏著劑2。捲取體可由金屬、樹脂、易剝離材等構成。捲取體保持部以如下方式保持捲取體,即,於捲繞有線狀黏著劑2之捲取體之兩端附近,限制捲取體之前後方向之移動,且隨著線狀黏著劑2被搬送(捲出)而捲取體能夠旋轉。線狀黏著劑2係線狀芯材之表面由黏著劑層被覆之黏著體。關於線狀黏著劑2之詳情,將於下文進行敍述。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可藉由捲取體與捲取體保持部而供給捲取成捲筒狀之線狀黏著劑2。即,捲取體及捲取體保持部作為供給部AU發揮功能。
(搬送部CU) 作為搬送部CU之一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具有滾筒122及各一對滾筒123、124、125、128,將自供給部AU(捲取體)捲出之線狀黏著劑2搬送至噴嘴107。滾筒122及各一對滾筒123、124、125、128至少使與線狀黏著劑2接觸之外周面(旋轉面)為非黏著面。即,各滾筒之至少與線狀黏著劑2接觸之外周面例如由氟樹脂、矽酮樹脂及聚烯烴樹脂之至少任一種構成。或者,各滾筒之至少與線狀黏著劑2接觸之外周面例如藉由氟塗佈、矽酮塗佈、長鏈烷基塗佈及TOSICAL(註冊商標)塗佈之至少任一者進行非黏著處理。再者,基於氟塗佈之處理包含利用氟樹脂熱收縮管、氟樹脂織物片之處理。或者,各滾筒之至少與線狀黏著劑2接觸之外周面亦可對基材進行各種非黏著處理。例如,亦可藉由噴擊加工對基材附加凹凸,並於凹部塗佈非黏著物質,亦可藉由PEEK(聚醚醚酮)塗層、氟複合無電解鍍鎳(使氟樹脂之微粒子分散共析於無電解鍍鎳之皮膜中)、BICERAM(含有微細化之陶瓷粒子之氟樹脂塗層)、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纖維強化塑膠)內襯、超高分子PE(聚酯)內襯等進行處理。
滾筒122及各一對滾筒123、124安裝於框架111之背面側。框架111係於基台中沿著Y軸方向架設於分別豎立設置於捲取體保持部121之左側及平台之右側之一對框架間。
滾筒122係能夠在鉛直面(YZ平面)內旋轉地安裝於在框架111之左側端部附近向下方延伸之矩形之安裝部111a。滾筒122較佳為如圖3所示呈兩端具有凸緣之線軸狀。自捲取體將線狀黏著劑2捲出時,線狀黏著劑2會於滾筒122之筒體之寬度方向上移動,但藉由兩端之凸緣而線狀黏著劑2不易自滾筒122脫落。一對滾筒123係能夠在水平面(XY平面)內旋轉地安裝於框架111中之在安裝部111a之右側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矩形之安裝部111b。於安裝部111b上,一對滾筒123係以線狀黏著劑2由一對滾筒123之旋轉面引導而能夠通過彼此之間之程度相隔地於前後鄰接配置(參照圖3)。自捲取體向上方捲出後,如圖2所示通過滾筒122之左側及上側之旋轉面(外周面)的線狀黏著劑2如圖3所示,通過一對滾筒123之間並到達一對滾筒124。
一對滾筒124係能夠於鉛直面內旋轉地安裝於框架111中之一對滾筒123之右側。一對滾筒124係以線狀黏著劑2由一對滾筒124之旋轉面引導而能夠通過彼此之間之程度相隔地於左右鄰接配置(參照圖2、圖3)。通過一對滾筒123間之線狀黏著劑2如圖3所示,經過左側之滾筒124之下側旋轉面並通過右側之滾筒124之上側旋轉面,到達一對滾筒125。藉由一對滾筒123及一對滾筒124,可防止自捲取體捲出之線狀黏著劑2之蜿蜒,但該等並非必需,亦可不設置滾筒123、124。
一對滾筒125係能夠在鉛直面內旋轉地安裝於沿大致Z軸方向延伸之油阻尼器126之下方側。油阻尼器126係能夠在鉛直面內旋動地固定於上側端部呈大致矩形之阻尼器安裝部。阻尼器安裝部係於框架111之Y軸方向大致中央向下方側突出。一對滾筒125係以線狀黏著劑2由一對滾筒125之旋轉面引導而能夠通過彼此之間之程度相隔地沿著油阻尼器之延伸方向鄰接配置(參照圖4)。通過一對滾筒124間之線狀黏著劑2如圖5所示,通過上側之滾筒125之右側及下側之旋轉面,並通過下側之滾筒125之上側及左側之旋轉面後,到達一對滾筒128。由一對滾筒125引導之線狀黏著劑2係藉由油阻尼器126之下方朝左右緩慢地擺動而可防止鬆弛。再者,亦可不設置一對滾筒125及油阻尼器126。其原因在於,藉由改變設置捲取體之場所或定位部DU之移動速度,線狀黏著劑2不會產生鬆弛,從而無需一對滾筒125及油阻尼器126之鬆弛防止功能。
一對滾筒128係能夠在鉛直面內旋轉地安裝於配置於水平移動單元105之前表面之安裝板106之滾筒安裝部106a。一對滾筒128係以線狀黏著劑2由一對滾筒128之旋轉面引導而能夠通過彼此之間之程度相隔地於左右鄰接配置。通過一對滾筒125間之線狀黏著劑2如圖6所示,通過一對滾筒128間後到達噴嘴107。一對滾筒128設置於安裝於安裝板106之噴嘴107之正上方,因此,線狀黏著劑2無關於噴嘴107之位置,由一對滾筒128引導而筆直地進入噴嘴107之筒狀內部空間107s(參照圖7)。再者,一對滾筒128亦可於上下鄰接配置,使線狀黏著劑2呈S字狀通過並將其引導至噴嘴107之位置,亦可藉由其他構成將線狀黏著劑2引導至噴嘴107之位置。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藉由滾筒122與各一對滾筒123、124、125、128而將線狀黏著劑2自供給部AU搬送至按壓機構BU。即,滾筒122及各一對滾筒123、124、125、128作為搬送部CU發揮功能。再者,搬送部CU亦可將線狀黏著劑2搬送至按壓機構BU以外之例如將線狀黏著劑2利用滾筒按壓至被黏著體之按壓部。
(按壓機構BU) 參照圖6~圖8,對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所具備之按壓機構BU之一例進行說明。圖6~圖8係表示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之噴嘴107周邊之圖。圖6係自正面上方觀察噴嘴107周邊所得之立體圖,圖7係包含沿著線狀黏著劑2之YZ平面中之噴嘴107之剖面之圖,圖8係表示將線狀黏著劑2切斷之情況之圖。
作為構成按壓機構BU之一例之一部分,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具備安裝板106與噴嘴107。安裝板106係能夠相對於水平移動單元105在Z軸方向上滑動地安裝於水平移動單元105之前表面側。安裝板106係形成為大致U字狀之較薄之金屬平板,具有滾筒安裝部106a、噴嘴安裝部106b(噴嘴移位部)及於Z方向上較長之大致矩形之連接部。滾筒安裝部106a係於連接部之上方沿Y軸方向延伸之大致矩形部分,且於前表面側安裝有一對滾筒128。噴嘴安裝部106b係於連接部之下方沿Y方向延伸之大致矩形部分,且於前表面側安裝有噴嘴107、氣動夾頭108及氣動剪109。
噴嘴107係具有於立方體之下表面連接有圓錐底面之形狀之鋁等之構件。噴嘴107具有:內壁面107b,其劃分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筒狀內部空間107s;及前端107d,其於內壁面107b之下方側端部具有使筒狀內部空間107s與外部相通之前端開口107c。噴嘴107係金屬等之構件,對包含內壁面107b、前端107d之噴嘴107之表面實施滑移性提高處理。又,噴嘴107係於內壁面107b之上方側端部具有使筒狀內部空間107s與外部相通之插入側開口107e。內壁面107b係以如下方式形成,即,筒狀內部空間107s成為直徑與前端開口107c相同之圓筒自前端開口107c向上方延伸且直徑逐漸擴大之漏斗狀。插入側開口107e設為直徑相較前端開口107c擴大之漏斗狀。再者,內壁面107b只要劃分形成筒狀內部空間即可,例如上部亦可形成同一直徑之圓筒等而並非漏斗狀。
又,亦可於噴嘴107之筒狀內部空間107s設置有自噴嘴107之上端到達下端(前端107d)之下方的中空圓筒形狀之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等之難接著性樹脂製之管(tube)107a。或者,亦可實施用以提高滑移性之表面處理。管107a之下側開口之直徑例如為約1 mm左右,相對於此,線狀黏著劑2之直徑較佳為例如0.45 mm。即,管107a之下側開口之截面面積較佳為線狀黏著劑2之截面面積之約4.9倍左右。管107a相較內壁面107b之下端略微(例如0.5~1 mm左右)突出。藉由將線狀黏著劑2插入至管107a內,而使線狀黏著劑2之滑移性(捲出性)變佳。又,由於插入側開口107e之直徑擴大,故線狀黏著劑2容易插入至噴嘴107內。再者,藉由將噴嘴107本身之材質設為PTFE等難接著性樹脂,可防止線狀黏著劑2黏著於噴嘴107。藉此,可自噴嘴107將線狀黏著劑2不黏住地以良好的滑移性捲出,因此,無需管107a。又,噴嘴107只要包含筒狀之內部空間、及具有使該內部空間與外部相通之前端開口之前端即可,形狀不受限定。又,噴嘴107較佳為前端開口107c(或管107a之下側開口)之形狀為圓形或五邊形以上之多邊形。
噴嘴107將通過管107a(筒狀內部空間107s)並自管107a之下側開口(前端開口107c)導出至外部之線狀黏著劑2壓抵於對象物。更詳細而言,包圍噴嘴107之前端開口107c之周部即管107a之下側端部中的全周或任意之複數個部位作為將線狀黏著劑2壓抵於對象物之按壓部發揮功能。因此,無須使用滾筒等作為按壓部,可一面使噴嘴107於任意之複數個方向上移動一面貼附線狀黏著劑。因此,可防止利用滾筒按壓黏著劑時的因黏著劑在滾筒寬度內移動而令貼附精度較差、根據貼附路徑而令黏著劑自滾筒脫輪等不良情況,從而可高精度地貼附線狀黏著劑。
(噴嘴107孔徑與線狀黏著劑2之直徑之關係) 噴嘴107之孔徑(內側之直徑(內徑),設置有管107a時指管107a之孔徑)於線狀黏著劑2之直徑為0.45 mm(0.3 MPa左右之壓縮下寬度為0.6 mm)時,直徑較佳為0.7~1 mm。若噴嘴107之孔徑小於0.7 mm,則與噴嘴107內部接觸之線狀黏著劑2之面積變大,因此,線狀黏著劑2不貼附於被黏著體。另一方面,若噴嘴107之孔徑超過1 mm而過大,則線狀黏著劑2會於噴嘴107內部移動,因此,貼附速度得不到提高,而貼附精度變差。因此,較佳為線狀黏著劑2之直徑與噴嘴107之孔徑之比率為0.45:0.7~1。
又,噴嘴107係管107a之下側開口(或前端開口107c)一面與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劑面接觸而滑移,一面將線狀黏著劑2壓抵於對象物。具體而言,噴嘴107之前端107d(或管107a之前端、至少與黏著劑面接觸之部分)亦可由氟樹脂、矽酮樹脂及聚烯烴樹脂之至少任一種構成。或者,噴嘴107之前端107d(或管107a之前端、至少與黏著劑面接觸之部分)藉由氟塗佈、矽酮塗佈及長鏈烷基塗佈之至少任一者進行處理。或者,進行以下所示之各種滑移性提高處理。再者,基於氟塗佈之處理包含利用氟樹脂熱收縮管、氟樹脂織物片之處理。 噴嘴107之前端部分亦可對基材進行各種滑移性提高處理。例如,基材亦可藉由PEEK(聚醚醚酮)塗層、氟複合無電解鍍鎳(使氟樹脂之微粒子分散共析於無電解鍍鎳之皮膜中)、BICERAM(含有微細化之陶瓷粒子之氟樹脂塗層)、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纖維強化塑膠)內襯、超高分子PE(聚酯)內襯等進行處理。藉此,可將線狀黏著劑2順利地貼附於對象物。
於與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劑面接觸之噴嘴107並非難接著性之情形時,經滑移性提高塗佈/處理之前端107d與黏著劑面之動摩擦力較佳為3 N/mm以下。於難接著性之樹脂製之管107a插入噴嘴107之情形時,管107a之下側開口與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劑面之動摩擦力較佳為3 N/mm以下。於噴嘴107本身為PTFE等(矽酮、烯烴等)之難接著性樹脂製之情形時,前端開口107c與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劑面之動摩擦力較佳為3 N/mm以下。
如此,藉由噴嘴107之前端部分之形狀(詳情將於下文進行敍述)、材質/表面處理,與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劑面接觸之噴嘴107之前端部分相對於黏著劑面成為低摩擦力。又,噴嘴107之前端部分設為如凹凸較少之材質/進行表面處理,因此,當柔軟之線狀黏著劑2於其上滑行時,可抑制產生削弱等。因此,可順利地貼附線狀黏著劑2。再者,噴嘴107之前端部分與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劑面之動摩擦力可利用以下所示之方法測定。
如圖9所示,將噴嘴107以筒狀內部空間107s沿水平方向延伸之方式載置於水平面上,將自插入側開口107e插入之線狀黏著劑2自前端開口107c拉出。以已通過筒狀內部空間107s之線狀黏著劑2與已自前端開口107c拉出之線狀黏著劑2所成之角成為60度的方式,設置線狀黏著劑2。藉由如此設置,而使線狀黏著劑2確實地與噴嘴107之前端部分接觸。於插入側開口107e側,預先利用10 g之砝碼對線狀黏著劑2賦予張力。於該狀態下,將已自前端開口107c拉出之線狀黏著劑2以1 mm/秒朝鉛直方向上方提拉,並測定應力(穩定時之值)。此時,圖9之圓形記號所示之被噴嘴前端按壓之線狀黏著劑2之寬度(粗細)例如為0.4 mm。將線狀黏著劑2如此移動時之應力之值除以線狀黏著劑2之寬度所得者設為動摩擦力。
本實施方式中之噴嘴107之前端部分由於與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劑面之動摩擦力為3 N/mm以下,故可順利地貼附線狀黏著劑2。又,噴嘴107之前端部分與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劑面之動摩擦力較佳為1 N/mm以下。再者,並不限於被噴嘴前端按壓之線狀黏著劑2之寬度(粗細)為0.4 mm之情形,即便為0.2~0.45 mm之情形或其他尺寸,噴嘴之前端部分與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劑面之動摩擦力亦同樣地成為3 N/mm以下。
進而,噴嘴107係於前端開口107c(或管107a之下側開口)之形狀為圓形或五邊形以上之多邊形之情形時,可容易地進行貼附方向之轉換。
圖10係噴嘴107之前端107d之放大剖視圖,表示形狀與上述者不同之噴嘴107之例。噴嘴107可為氟等難接著性樹脂製,亦可為金屬製且對表面進行了滑移性提高處理者。圖10(a)由於在前端107d存在角,故有時線狀黏著劑2會卡住而被削薄或斷開。圖10(b)由於前端107d呈圓形,即,按壓線狀黏著劑2之部分為曲面,故線狀黏著劑2不會卡住而可良好地貼附。再者,於圖10(b)所示之噴嘴107為氟等樹脂製之情形時,亦可使該噴嘴107通過不鏽鋼(SUS)之導件而保護噴嘴107。
噴嘴107構成為可於上下方向上移動,且具備吸收機構,該吸收機構吸收相對於安裝有噴嘴107之基座之上下方向之移位的噴嘴107之移位。以下,表示該構成之一例,但與噴嘴之移位相關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以下者。噴嘴107固定於可沿著滑軌133於上下方向上移動之滑塊132。滑塊132具有大致長方體狀,且具有左右之側面之各一部分向左右側分別突出而成之凸出部132a。
滑軌133係沿著上下方向安裝於噴嘴安裝部106b之前表面。於滑軌133之左右側,分別沿著上下方向設置有兩根螺栓134及配置於兩根螺栓134間之彈簧136、137。螺栓134係於橫寬之螺栓插通部131之左右側端部沿上下方向插通。螺栓插通部131係自噴嘴安裝部106b之上邊及下邊分別向前方延伸。於上側之螺栓插通部131之上下,螺帽135a、135b分別配置於左右並螺合於螺栓134。於下側之螺栓插通部131之上下,螺帽135c、135d分別配置於左右並螺合於螺栓134。
彈簧136配置於螺帽135b與凸出部132a之上部之間,彈簧137配置於凸出部132a之下部與螺帽135c之間。於彈簧136之上側插入有上側之螺栓134之下端部,且彈簧136之下側固定於凸出部132a,而可防止彈簧136之脫離。彈簧137之上側固定於凸出部132a,於彈簧137之下側插入有下側之螺栓134之上端部,而可防止彈簧137之脫離。
噴嘴107固定於滑塊132,且伴隨滑塊132之上下方向之移位而移位。詳細而言,伴隨水平移動單元105之升降體進行升降(移位),固定於升降體之噴嘴安裝部106b隨之升降(移位)。此處,能夠滑動地安裝於噴嘴安裝部106b之滑塊132係於上下安裝有彈簧136、137,於未對噴嘴107施加負荷之狀態下不滑動,於噴嘴安裝部106b中之位置不變化。另一方面,若噴嘴107介隔線狀黏著劑2被按壓至對象物,則於彈簧136、137產生與按壓方向為相反方向之彈性力。即,彈簧136、137吸收相對於噴嘴安裝部106b之移位的噴嘴107之移位。藉此,可控制噴嘴107將線狀黏著劑2壓抵於對象物之力(按壓力)而防止按壓力過度或急遽地上升。因此,可防止因按壓力過強引起的線狀黏著劑2之大幅度變形、即糊劑之超出(貼附寬度精度降低)或線狀黏著劑2之高度不均勻等不良情況,而使線狀黏著劑之黏著力適當地體現。又,可防止對噴嘴107施加過度之負載,從而保護裝置。
如此,彈簧136、137作為吸收相對於噴嘴安裝部106b之移位的噴嘴107之移位之吸收機構發揮功能,使按壓力平緩地變化。因此,即便於對象物之被黏著面之高度根據精度而變化之情形或對象物之被黏著面不平滑而具有凹凸之情形時,亦可防止上述不良情況。又,於貼附路徑中線狀黏著劑2重疊之部位,亦可藉由彈簧136、137之功能,越過所黏貼之線狀黏著劑2而順利地貼附線狀黏著劑2。再者,亦可代替彈簧136、137而於噴嘴安裝部106b與噴嘴107之間安裝油阻尼器或氣缸來作為吸收機構發揮功能。上述按壓機構BU僅為一例。按壓機構BU可採取其他構成,使得噴嘴107可於上下方向上移動,且具備吸收機構,該吸收機構吸收相對於安裝有噴嘴107之基座之上下方向之移位的噴嘴107之移位。
於噴嘴安裝部106b,於噴嘴107之左右側分別安裝有氣動夾頭108及氣動剪109(參照圖6、圖7)。當線狀黏著劑2之貼附完成時,氣動夾頭108及氣動剪109藉由驅動器件自圖6及圖7所示之通常時之位置分別移動至圖8所示之位置。氣動夾頭108自通常時之位置向斜右下方移動,於噴嘴107之正下方夾緊線狀黏著劑2。氣動剪109自通常時之位置向下方移動後,向左方移動,於氣動夾頭108之正下方將所夾緊之線狀黏著劑2切斷。氣動夾頭108及氣動剪109係與噴嘴107同樣地,經由安裝板106而安裝於水平移動單元105之升降體,因此,可在保持相對於噴嘴107之位置關係之狀態下與噴嘴107一起移動。再者,氣動夾頭108、氣動剪109只要分別能夠將線狀黏著劑2於特定位置予以保持、切斷即可,形狀、驅動方法等不受限定。又,亦可代替氣動剪109而藉由熱切割機等熱切斷將線狀黏著劑2燒斷。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藉由噴嘴107、彈簧136、137、水平移動單元105之升降體及安裝板106而將自供給部AU供給之線狀黏著劑2按壓至被黏著體。即,噴嘴107、彈簧136、137、水平移動單元105之升降體及安裝板106作為按壓機構BU發揮功能。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之動作、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 使用如以上般構成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將線狀黏著劑2貼附於對象物之作業人員首先將對象物配置於載台上。於作業開始時,已自捲取體供給至噴嘴107之線狀黏著劑2自噴嘴107之前端107d導出至外部,並且前端由作業人員按壓至對象物之特定位置。噴嘴107相對於對象物之相對位置係由未圖示之控制裝置(移動控制部)根據預先設定之程式移動控制。程式中包含噴嘴107於XY平面中之移動路徑、移動速度、Z方向之移動量(按壓力之大小)等指示。當根據程式使噴嘴107開始移動時,藉由線狀黏著劑2對對象物之黏著力而自捲取體將線狀黏著劑2捲出。噴嘴107按住所捲出之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劑面,一面使黏著劑面滑移,一面沿著特定之路徑將線狀黏著劑2按壓而貼附(壓接)於對象物。貼附完成後,藉由氣動夾頭108及氣動剪109將線狀黏著劑2於特定位置切斷。
圖11係表示噴嘴107於對象物上移動之態樣之概念圖。噴嘴107如箭頭L1所示直線前進時不言而喻,即便於箭頭L2所示之曲線之彎曲非常大(以大角度彎曲)之情形時,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亦可高精度地貼附線狀黏著劑2。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由於包圍噴嘴107之前端107d處之前端開口107c之全周(周部中任意之複數個部位)作為將線狀黏著劑2壓抵於對象物之按壓部發揮功能,故可容易地變換移動方向。因此,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可沿著特定之貼附路徑將線狀黏著劑2高精度地貼附。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不使用滾筒等作為按壓部,因此,可防止利用滾筒按壓黏著劑時的因黏著劑在滾筒寬度內移動而令貼附精度較差、根據貼附路徑而令黏著劑自滾筒脫輪等不良情況。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移動控制部)亦可於將線狀黏著劑2沿著特定路徑貼附於對象物時,於期望部位更有力地壓抵噴嘴107,即,使噴嘴安裝部106b之朝Z軸方向下方之移位量增加(接近對象物)。即便於噴嘴安裝部106b瞬間下降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彈簧136、137(吸收機構)使噴嘴107緩慢地下降,因此,可使噴嘴107按壓線狀黏著劑2之力適當地上升而提高期望部位之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力。又,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移動控制部)亦可於期望部位按住噴嘴107數秒鐘,並且使XY平面內之移動停止(使噴嘴107相對於對象物之位置固定)。藉由按住噴嘴107並且使噴嘴107之平面位置不移動,可增加線狀黏著劑2之按壓時間而提高期望部位之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力。於將線狀黏著劑2一面自捲取體120捲出一面貼附之情形時,於特定路徑之起始點(貼附初期)、特定路徑所包含之曲線之起點或終點、特定路徑所包含之角之頂點等,線狀黏著劑2容易剝落。因此,於該等部位使噴嘴107下降或按住噴嘴107並且停止數秒鐘,藉此,可提高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力而防止剝落。
(捲出輔助機構) 參照圖12~圖17,對在供給部AU設置捲出輔助機構之例進行說明。捲出輔助機構對自捲取體120捲出之線狀黏著劑2於捲出方向上施加外力。藉由捲出輔助機構於捲出方向上施加外力,即便於線狀黏著劑不具有隔離件之情形時,亦可抵抗捲繞於捲取體120之線狀黏著劑2彼此之自黏力而將線狀黏著劑2自捲取體120順利地捲出。因此,可於線狀黏著劑2之張力降低之狀態下將線狀黏著劑2壓抵於對象物。因此,可防止壓抵於對象物之線狀黏著劑2因張力而剝落、斷開、再次附著並纏繞等不良情況而將線狀黏著劑2順利地貼附。
圖12~圖15所示之捲出輔助機構150A、150B、150Ba及150C設置於將線狀黏著劑2自捲取體120搬送至按壓機構BU之路徑中,將線狀黏著劑2夾入並對線狀黏著劑2施加於捲出方向上拉伸之拉伸力(箭頭F1~F3)。
圖12所示之捲出輔助機構150A具有滾筒151(第一滾筒)、滾筒152(第二滾筒)、彈簧153(彈性體)及彈簧安裝部154。滾筒151係由未圖示之馬達驅動而旋轉之捲出滾筒。滾筒152係與滾筒151之間夾入線狀黏著劑2,與滾筒151之旋轉連動地旋轉,夾擠線狀黏著劑2而將其朝箭頭F1之方向(旋轉方向)拉伸出來。於滾筒151與彈簧安裝部154之間安裝有彈簧153,彈簧安裝部154固定於裝置內。藉由彈簧153,可調整滾筒151、152之拉伸力。又,藉由控制滾筒151之旋轉,可配合貼附距離(噴嘴107之移動距離)將線狀黏著劑2捲出。再者,亦可構成為不設置彈簧153而使滾筒151、152能夠於左右方向(與箭頭F1之方向相交之方向)上移動。
圖13所示之捲出輔助機構150B具有滾筒155(第三滾筒)、滾筒156(第四滾筒)、滾筒157(第五滾筒)。滾筒155、156可於彼此之間夾緊線狀黏著劑2以及解除線狀黏著劑2之夾緊。滾筒157係配置於捲取體120與滾筒155、156之間,能夠以將自捲取體120經過滾筒157到達滾筒155、156之路徑加長之方式移位。藉由滾筒157以加長該路徑之方式移位,而將線狀黏著劑2自捲取體120朝箭頭F2之方向拉伸後捲出。所捲出之線狀黏著劑2由滾筒155、156夾緊並供給至按壓機構BU(噴嘴107)。然後,若將滾筒155、156之夾緊解除,則按壓機構BU將線狀黏著劑2壓抵於對象物。於將滾筒155、156之夾緊解除之期間,滾筒157返回至原來之位置。藉由控制滾筒157之移位,可配合貼附距離(噴嘴107之移動距離)將線狀黏著劑2捲出。又,於線狀黏著劑2之貼附中線狀黏著劑2變得不足之情形時,可藉由滾筒155、156再次夾緊線狀黏著劑2並使滾筒157移位而將線狀黏著劑2捲出。
圖14所示之捲出輔助機構150Ba具有滾筒165、166、167、168與臂169。滾筒165係由未圖示之馬達驅動而旋轉之捲出滾筒。滾筒166係與滾筒165之間夾入線狀黏著劑2,與滾筒165之旋轉連動地旋轉,夾擠線狀黏著劑2而將其朝箭頭F2a之方向拉伸出來。滾筒167、168係設置於滾筒165、166與按壓機構BU之間,將已由滾筒165、166拉伸出來之線狀黏著劑2向按壓機構BU引導。臂169係於一端安裝有滾筒167,另一端軸支於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之殼體,安裝有用以算出滾筒167之位置之電位計。若滾筒167自圖14所示之位置向下方移動(以將自滾筒165、166到達滾筒168之路徑加長之方式移位),則線狀黏著劑2之搬送速度降低。如此,藉由滾筒165、166將線狀黏著劑2捲出,利用滾筒167之移位,可緩和所捲出之線狀黏著劑2之急遽之速度變化。
圖15表示於作業人員抓握而使用之態樣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A中設置有捲出輔助機構150C之例。對具有與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相同之功能之構件標註相同符號。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A係於作業人員能用一隻手抓握之大小、形狀之殼體K1內具備供給部AU(捲取體120)與捲出輔助機構150C,且於殼體K1之前端具有噴嘴107A。捲出輔助機構150C具有滾筒158(第一滾筒)、滾筒159(第二滾筒)、彈簧160(彈性體)及彈簧安裝部161。滾筒158之一部分自殼體K1之被切去之部位露出於殼體K1之外部,供作業人員之手指M旋轉操作。滾筒159係與滾筒158之間夾入線狀黏著劑2,與滾筒158之旋轉連動地旋轉,夾擠線狀黏著劑2而將其朝箭頭F3之方向(旋轉方向)拉伸出來。於滾筒159與彈簧安裝部161之間安裝有彈簧160,彈簧安裝部161固定於殼體K1之內壁。藉由彈簧160,可調整對線狀黏著劑2之壓縮力(壓扁之程度)。
由捲出輔助機構150C拉伸而捲出之線狀黏著劑2以低張力通過殼體K1前端之噴嘴107A之筒狀內部空間後被導出至殼體K1之外部。噴嘴107A由與噴嘴107相同之材質構成,且前端開口設為圓形或五邊形以上之多邊形。又,噴嘴107A將通過筒狀內部空間後導出至外部之線狀黏著劑2利用包圍前端開口之周部中之全周或任意之複數個部位壓抵於對象物。即,抓握殼體K1之作業人員可一面用手指M使滾筒158旋轉,一面將噴嘴107A壓抵於對象物,以操作筆之類之記錄工具之感覺使用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A將線狀黏著劑2以任意之路徑貼附於對象物。
圖16及圖17所示之捲出輔助機構150D及150E使捲取體120於捲出方向上旋轉而對線狀黏著劑2施加將線狀黏著劑2送出之擠出力。
圖16所示之捲出輔助機構150D具有表面驅動器SD與捲取體保持棒162,代替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之捲取體保持部而保持捲取體120。表面驅動器SD係與捲繞於捲取體120之線狀黏著劑2或捲取體120之外周面接觸而將捲取體120能夠旋轉地保持。表面驅動器SD係由未圖示之馬達旋轉驅動,藉此,使捲取體120朝箭頭F4所示之捲出方向旋轉。捲取體保持棒162係配置於捲取體120之兩端側,保持由表面驅動器SD保持之捲取體120使之能夠旋轉,且防止其自表面驅動器SD脫落。藉由使捲取體120旋轉而對線狀黏著劑2施加擠出力之捲出輔助機構150D,線狀黏著劑2以低張力供給至按壓機構BU。
圖17表示於作業人員抓握而使用之態樣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B中設置有捲出輔助機構150E之例。對具有與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相同之功能之構件標註相同符號。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B於作業人員能用一隻手抓握之大小、形狀之殼體K2內具備供給部AU(捲取體120)與捲出輔助機構150E,且於殼體K2之前端具有噴嘴107B。捲出輔助機構150E具有齒輪163與滾筒164。齒輪163安裝於供給部AU(捲取體120),與捲取體120一起旋轉。齒輪163之一部分自殼體K2之被切去之部位K21露出於殼體K2之外部,供作業人員之手指M旋轉操作。藉由用手指M使齒輪163旋轉而對線狀黏著劑2施加擠出力。所擠出之線狀黏著劑2由滾筒164引導並到達噴嘴107B,以低張力通過噴嘴107B之筒狀內部空間後導出至殼體K2之外部。噴嘴107B係與噴嘴107A同樣地構成。噴嘴107B將通過筒狀內部空間後導出至外部之線狀黏著劑2利用包圍前端開口之周部中之全周或任意之複數個部位壓抵於對象物。因此,抓握殼體K2之作業人員可一面用手指M使齒輪163旋轉,一面將噴嘴107B壓抵於對象物而描繪任意之路徑。因此,作業人員可以操作筆之類之記錄工具之感覺使用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B將線狀黏著劑2以任意之路徑(呈各種形狀)貼附於對象物。再者,亦可代替圖17所示之捲出輔助機構150E,將噴嘴107B之動作(噴嘴107對線狀黏著劑2之按壓)利用橡膠製等之傳送帶傳遞至捲取體120之芯(旋轉軸)而輔助線狀黏著劑2之捲出。又,亦可直接使捲取體120之芯旋轉而輔助線狀黏著劑2之捲出。
較佳為於捲出輔助機構150A、150B、150Ba、150C、150D、150E與按壓機構BU(噴嘴107)、噴嘴107A、107B之間的搬送線狀黏著劑2之路徑中不存在對線狀黏著劑2施加張力之滾筒等構件。又,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亦可於搬送線狀黏著劑2之路徑中設置張力檢測器,根據檢測出之張力值控制捲出輔助機構150A、150B、150D,以成為固定張力之方式將線狀黏著劑2捲出。又,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對載置於載台上之被黏著體貼附線狀黏著劑2之例,例如藉由在具有六軸之自由度之多關節機械臂安裝噴嘴107,可將線狀黏著劑2貼附於具有曲面等立體形狀之被黏著體。
(第2實施方式)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第2實施方式之概略圖。如圖18所示,本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具備呈軸形狀之本體1、及可拆卸地設置於其兩端之前端部4。又,於本體1設置有由樹脂等構成之握桿3。
作業人員於握桿3之部分抓握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將前端部4按壓至線狀黏著劑2之被黏著體即對象物,並使其於一方向上移動,藉此,可將線狀黏著劑2送出。即,作業人員可抓握軸形狀之細長之本體1(之握桿3),並且以操作筆之類之記錄工具之感覺使用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例如作業人員於障礙物較多之狹小場所等亦可隨意地操作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而高效率地實施多種作業。
本體1呈於一軸向上延伸之軸形狀,並且如圖18所示,於其內部劃定有軸形狀之內部空間S。於本體1之一端(前端),可拆卸地安裝有具有錐形狀之前端部4。前端部4之形狀亦可如自動鉛筆之尖端般為於錐形狀之尖端具有筒狀管體(pipe)之形狀。於前端部4之前端形成有前端開口4a,本體1之內部空間S藉由前端開口4a(筒狀內部空間)而與外部相通。前端部4係由自截面面積小於本體1之位置P1(圖18)至前端開口4a之區域定義。於本體1之另一端(後端),於內部安裝有可捲取線狀黏著劑2之捲取體。
於本實施方式中,藉由使前端部4具有朝向越前端則剖面越小之錐形狀,而提高狹小場所內之作業性。又,於前端部4在錐形狀之尖端具有筒狀管體之情形時,管體越細長,則狹小場所內之作業性越提高。圖19係表示自前端開口4a側觀察所得之前端部4之剖面之例之圖,(a)表示圓形剖面之前端部4,(b)表示五邊形剖面之前端部4。由於具有圓形或五邊形以上之剖面形狀之前端開口4a之周部中的複數個部位作為按壓部發揮功能,故可容易地進行貼附方向之轉換。前端部4之整體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作為示例,可列舉圓錐形狀、四角錐形狀、鋼筆之筆尖形狀(接盤形狀)等。前端部4之整體形狀亦可為極細長之吸管型。
圖18所示之前端部4之長度理想的是3 mm以上,較佳為10 mm以上。圖19所示之前端部4之寬度W係由前端部4之截面面積最小之位置定義,寬度W亦相當於前端部4之內徑(直徑)。前端部4之最小截面面積較佳為處於線狀黏著劑2之截面面積之1.2~9倍之範圍。因此,例如,於線狀黏著劑2之剖面呈直徑0.3 mm之圓形之情形時,前端部4之寬度W之大小設定於約0.32~0.9 mm之範圍。若為此種大小,則可期待作業性提高。又,於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中,藉由前端部4之前端開口4a限制線狀黏著劑2之多餘之動作。因此,無須使用滾筒等作為按壓部,作業人員可於握桿3之部分抓握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一面使前端部4於任意之複數個方向上移動一面貼附線狀黏著劑2。因此,可防止利用滾筒按壓黏著劑時的因黏著劑在滾筒寬度內移動而令貼附精度較差、根據貼附路徑而令黏著劑自滾筒脫輪等不良情況,從而可高精度地貼附線狀黏著劑。進而,於前端部4在錐形狀之尖端具有筒狀管體之情形時,管體越細長,於狹小場所之作業性越提高。
(第3實施方式) 圖20係表示第3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之內部構造之立體圖。於本實施方式中,於本體1之另一端(後端),能夠以與本體1之軸向垂直之方向為軸進行旋轉地安裝有可捲取線狀黏著劑2之捲取體5。線狀黏著劑2由於通過內部空間S自前端開口4a伸出至外部,故多餘之動作得到限制。進而,前端開口4a之周部中之複數個部位作為按壓部發揮功能,因此,可容易地進行貼附方向之轉換。
(第4實施方式) 圖21係於前視下表示第4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之主要部分之模式圖。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係按壓機構BU及搬送部CU之構成、以及用於減少切斷時之線狀黏著劑2之餘長之構成與第1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不同。以下,以與第1實施方式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中,按壓機構BU與搬送部CU之主要部分安裝於大致矩形之安裝板201之前表面,且由定位部DU定位。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之搬送部CU) 作為搬送部CU之一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具有滾筒122(參照圖5)與滾筒202、203、204、移動部205、臂206、滾筒207、208、209、移動部210、滾筒211及移動部212,將已自供給部AU(捲取體)捲出之線狀黏著劑2搬送至噴嘴107。
滾筒202、203、204、207、208、209、211係與上述滾筒122等同樣地構成,能夠於鉛直面(YZ平面)內旋轉地直接或間接地安裝於安裝板201。作為一例,滾筒202、203、204、207、208、209、211係以各自旋轉之位置與安裝板201之前表面側(圖21中之紙面近前側)之距離大致相同之方式配置。
滾筒202係安裝於安裝板201之左上角,將線狀黏著劑2引導至滾筒203、204。於滾筒202之左側,亦可配置有在豎立設置於捲取體保持部121之左側之上述框架上位於滾筒122之右側且能夠根據搬送之線狀黏著劑2之張力上下移動的滾筒、及設置於該滾筒之右側上方之滾筒(均未圖示)。藉由該等滾筒,可將供給至滾筒202之線狀黏著劑2之張力調整為固定。
滾筒203係於安裝板201中安裝於滾筒202之右側略下方。滾筒203係由未圖示之馬達驅動而旋轉之捲出滾筒。
滾筒204係配置於滾筒203之右上方,且安裝於相對於安裝板201朝箭頭D1之方向(右上及左下方向)移動(滑動)之氣缸等移動部205之左下側端部。滾筒204位於最左下方時,與滾筒203之旋轉連動地旋轉,與滾筒203之間夾擠線狀黏著劑2,將其朝箭頭F5之方向拉伸出來。
臂206係於滾筒202、203及移動部205之下方沿左右方向延伸之棒狀體。臂206係於右側端部安裝有滾筒207,藉由旋轉軸206a而使左側端部附近能夠旋轉地軸支於安裝板201,於旋轉軸206a安裝有用以算出滾筒207之位置之電位計。臂206例如藉由設置於安裝板201之背面側之馬達等驅動部而於箭頭D2之方向(大致上下方向)上旋動。即,滾筒207藉由臂206之旋動,可於上下方向上移動。 於臂206之左側端部突出設置有軸桿206b,軸桿206b沿著臂206之延伸方向延伸且於外周面設置有螺旋狀突條。於軸桿206b安裝有1個或複數個砝碼206c。砝碼206c具有大致圓盤狀,且於設置在中心之貫通孔形成與軸桿206b之突條螺合之槽。藉由使砝碼206c於軸桿206b上之位置偏移而變更砝碼206c與旋轉軸206a(臂206之左側端部)之距離,可控制臂206之易活動性。
滾筒208係於安裝板201中安裝於滾筒207之右上方且滾筒204之右側。滾筒208將由滾筒203、204拉伸出來並經由滾筒207之線狀黏著劑2引導至設置於滾筒208之正下方之按壓機構BU(噴嘴107)。
若滾筒207向下方移動(以加長自滾筒203、204到達滾筒208之路徑之方式移位),則線狀黏著劑2之搬送速度降低。如此,藉由滾筒203、204將線狀黏著劑2捲出,藉由滾筒207之移位,可緩和所捲出之線狀黏著劑2之急遽之速度變化。即,滾筒203、204、207、208及臂206作為圖14所示之捲出輔助機構150Ba發揮功能。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中之餘長減少) 於滾筒208之右側即噴嘴107之上方配置有滾筒209,滾筒209安裝於相對於安裝板201朝箭頭D3之方向(左右方向)移動之移動部210之左側端部。滾筒209係以當位於最左方時可與滾筒208之間夾持線狀黏著劑2之方式與滾筒203鄰接配置。設置於噴嘴107之上游之滾筒209係於線狀黏著劑2之貼附結束而噴嘴107上升時,與滾筒208之間夾持(夾緊)線狀黏著劑2。於該狀態下,於靠近被黏著體H之位置將線狀黏著劑2切斷。
於第1實施方式中,藉由氣動夾頭108於噴嘴107之下方(下游)夾緊線狀黏著劑2,與此相對,於本實施方式中,於噴嘴107之上游設置滾筒209,該滾筒209與搬送線狀黏著劑2之滾筒208之間夾緊線狀黏著劑2。藉由該構成,可削減噴嘴107下方之氣動夾頭108用之空間,因此,可減少切斷時(終點)之餘長。
滾筒211係配置於滾筒208、209及移動部210之下方即噴嘴107之上方,且安裝於相對於安裝板201朝箭頭D4之方向(左右方向)移動之移動部212之左側端部。作為一例,滾筒211位於右側時,使線狀黏著劑2通過並將其引導至噴嘴107內,將線狀黏著劑2切斷後,藉由向左側移動而將線狀黏著劑2朝左方向推壓,使線狀黏著劑2之經切斷之前端部(下端部)朝上方移動。藉由在線狀黏著劑2之切斷後使線狀黏著劑2之下端部上升,可減少下次線狀黏著劑2貼附開始時(起點)之餘長。於線狀黏著劑2通過滾筒211之右側之情形時,可使滾筒211向右側移動而將線狀黏著劑2朝右方向拉拽,從而使線狀黏著劑2之下端部向上方移動。
關於線狀黏著劑2之餘長減少,亦考慮使滾筒203等逆旋轉而進行操作,但擔心會因逆旋轉而導致線狀黏著劑2纏繞於滾筒203等從而無法順利地捲繞於捲取體等不良情況。鑒於該方面,如上所述,利用滾筒208、209夾持線狀黏著劑2並將其切斷,其後,利用滾筒211使線狀黏著劑2之下端部上升,藉此,不會產生上述不良情況,且可減少終點及起點之餘長。
再者,亦可於滾筒211之下方設置豎立設置於安裝板201之前表面之引導棒(未圖示)。引導棒係表面(外周面)設為非黏著面,可限制線狀黏著劑2朝左方向之移位。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之按壓機構BU) 作為按壓機構BU之一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具有噴嘴107、滑塊213、固定部214及彈簧215,將由搬送部CU搬送來之線狀黏著劑2貼附於被黏著體H。按壓機構BU係於安裝板201中設置於滾筒211及移動部212之下方。
噴嘴107固定於滑塊213之前表面,使前端開口107c可自安裝板201之下端突出。滑塊213藉由線性導軌等而可相對於安裝板201在上下方向上移動。
於安裝板201中,於滑塊213之上方固定有固定部214。固定部214與滑塊213之上表面之間保持內部插通有軸桿之彈簧215。
如此,本實施方式之噴嘴107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構成為可於上下方向上移動,且具備吸收機構,該吸收機構吸收相對於安裝有噴嘴107之基座之上下方向之移位的噴嘴107之移位。
又,於安裝板201中之按壓機構BU之右側配置氣動剪109(剪鉗)。氣動剪109藉由驅動器件而自通常時之位置朝斜左下方移動,於噴嘴107之正下方將線狀黏著劑2切斷。此時,如上所述,線狀黏著劑2於噴嘴107之上方(被滾筒208、209)夾緊,因此,無需氣動夾頭108。因此,可減小噴嘴前端107c與貼附於被黏著體H之線狀黏著劑2之距離而減少切斷時(終點)之餘長。
(與餘長較短之貼附相關之設計) 參照圖22及圖23,對餘長較短時之貼附起點製作時之噴嘴107之動作進行說明。於線狀黏著劑2之貼附開始時,餘長較短之情形時,若朝圖22(a)所示之箭頭N1之方向使噴嘴107垂直地下降,則如圖22(b)所示,有線狀黏著劑2潛入噴嘴107之內部而起點不貼附於被黏著體H之情形。因此,若使噴嘴107自圖23(a)所示之狀態朝斜方向(箭頭N2之方向)下降,則如圖23(b)所示,線狀黏著劑2不會潛入噴嘴107內而可製作起點。
如以上所說明般,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具備捲出輔助機構(滾筒203、204、207、208及臂206)及用於減少餘長之構成(於噴嘴107之上游將線狀黏著劑2夾緊之滾筒208、209、對經切斷之線狀黏著劑2於噴嘴107之上游推壓/拉拽之滾筒211)。藉由該構成,除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之效果以外,能夠以低張力搬送線狀黏著劑2,且可減少貼附開始時及結束時之餘長。因此,可高速且不浪費地進行線狀黏著劑2之貼附。
(第5實施方式) 圖24係表示第5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A之立體圖,圖25係表示於第5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A中將開閉框架235打開之狀態之前視圖。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A主要具備本體框架230、抓握部231及保持可捲取線狀黏著劑2之捲取體240之開閉框架235。
本體框架230係使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細長板材之下部朝斜方向屈曲而使前端變細。於本體框架230之屈曲之部位固定有噴嘴107,且於前端變細之下端具有按壓滾筒232。噴嘴107如圖25所示,沿著本體框架230之軸線方向安裝。又,於噴嘴107之前端開口107c之前側之相較前端開口107c略上方之位置配置按壓滾筒232。按壓滾筒232係可於垂直面內旋轉地安裝於本體框架230。關於按壓滾筒232之功能,將於下文進行敍述。
於本體框架230之大致中央安裝有馬達233及由馬達233驅動之滾筒234。滾筒234係可於垂直面內旋轉地安裝於開閉框架235,與伴隨滾筒234之旋轉而旋轉之滾筒236之間夾入線狀黏著劑2,並將線狀黏著劑2自捲取體240捲出。即,滾筒234、236作為捲出輔助機構發揮功能。於馬達設置有用以調整馬達233之轉速即手動地調整線狀黏著劑2之捲出速度之速度調節旋鈕(未圖示)。
於本體框架230之相較中央略靠下方,設置有向後方突出之大致矩形板狀之抓握部231。抓握部231由作業人員抓握。於抓握部231設置有用以切換馬達233之接通/斷開而使線狀黏著劑2之捲出開始/停止之開關231A。作為一例,開關231A設置於作業人員在抓握住抓握部231之狀態下容易用食指操作之位置,於被按下之期間使馬達233接通,按下被解除時(即,未按下時)使馬達233斷開。
開閉框架235具有將滾筒236能夠在垂直面內旋轉地保持之滾筒保持部237、及將捲取體240能夠在鉛直面內旋轉地保持之捲取體保持部238。開閉框架235係於下端側之後方軸支於本體框架230,可相對於本體框架230進行開閉。
作業人員於圖25所示之打開狀態下,將捲取體240設置於捲取體保持部238,將線狀黏著劑2經由滾筒236之旋轉面插入至噴嘴107之內部。然後,作業人員使設置有捲取體240之開閉框架235向後方旋動而關閉,使上端卡合於本體框架230,設為圖24所示之關閉狀態。
作業人員如圖24所示抓握住抓握部231,使噴嘴107之前端(前端開口107c)靠近被黏著體。此時,於線狀黏著劑2之餘長較短之情形時,作業人員如圖23所示使噴嘴107朝斜方向下降,藉此,線狀黏著劑2不會潛入噴嘴107內,而可確實地製作起點。
若作業人員操作開關231A則馬達233進行旋轉,藉由馬達233之旋轉而使滾筒234、236將線狀黏著劑2自捲取體240捲出。藉由作業人員使噴嘴107於被黏著體上朝任意之方向移動,可將已自捲取體240捲出之線狀黏著劑2以任意之路徑貼附於被黏著體。
圖26表示於使用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A之貼附動作結束時將線狀黏著劑2切斷之情況。作業人員在貼附動作結束時,對開關231A進行操作(按下解除)而使馬達233之旋轉停止。然後,作業人員於終點位置,如圖26所示,使本體框架230相對於垂直方向傾斜,利用按壓滾筒232將線狀黏著劑2按壓至被黏著體。藉由利用按壓滾筒232按壓線狀黏著劑2,可防止已貼附之部位(線狀黏著劑2之終點)隆起而剝落。
作業人員於如上述般利用按壓滾筒232按住終點之狀態下,將終點附近之線狀黏著劑2利用剪刀241切斷。由於按壓滾筒232設置於噴嘴107之附近,故作業人員藉由在抓握住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A(本體框架230)之狀態下使之傾斜的簡單操作,便可防止線狀黏著劑2之終點之剝落。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A,於狹小場所之作業性雖然第2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更優異,但與第2實施方式同樣地,噴嘴107之前端開口107c之周部中之複數個部位作為按壓部發揮功能,因此,可容易地進行貼附方向之轉換。因此,作業人員可抓握住抓握部231,並且一面朝任意之方向移動一面貼附線狀黏著劑2。
(第6實施方式) 圖27係表示第6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B之模式圖。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B具備安裝板250與設置於安裝板250之滾筒251、252及噴嘴107,可捲取線狀黏著劑2之捲取體260能夠於垂直面內旋轉地保持於安裝板250。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B係例如安裝板250藉由支持框架固定配置於桌上而使用的固定型貼附裝置。
於安裝板250之正面側,於捲取體260之側方(圖27中之右側)配置滾筒251、252。滾筒251藉由設置於安裝板250之背面側之馬達而驅動。滾筒252係與滾筒251之間夾入線狀黏著劑2,伴隨滾筒251之旋轉而旋轉。藉由滾筒251、252之旋轉,將線狀黏著劑2自捲取體260捲出。於安裝板250之下端之滾筒251、252之下方(正下方)固定有噴嘴107。
作業人員使馬達驅動而將線狀黏著劑2捲出,將被黏著體H貼於噴嘴107之前端開口107c,一面使被黏著體H移動,一面以任意之路徑貼附線狀黏著劑2。於貼附結束時,使馬達驅動停止,將線狀黏著劑2利用剪刀等切斷。
如此,根據第6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200B,作業人員藉由一面抓握被黏著體H並將其貼於噴嘴107之前端開口107c,一面使被黏著體H移動,能夠以任意之路徑將線狀黏著劑2貼附於具有平面或立體形狀之被黏著體H。
(線狀黏著劑2之詳情) 圖28表示第1~第6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101等中所使用之線狀黏著劑2之模式圖。線狀黏著劑2係由包括線狀之芯材2a及被覆芯材2a之長度方向之表面之黏著劑層2b的線狀黏著體所構成。
線狀黏著劑2係長條狀之黏著體且呈線狀。此處言及之線狀係除直線狀、曲線狀、摺線狀等以外,亦包含如線般可朝多種方向、角度彎曲之狀態(即線狀)的概念。又,本說明書中之黏著劑層亦包含線狀者。
再者,本構成例之線狀黏著劑2之剖面之形狀為圓形,但本實施方式並不限定於此,作為其剖面之形狀,除圓形以外,亦可採用橢圓形、四邊形等矩形等。
黏著劑層2b包含由黏著劑組合物形成之黏著劑。作為黏著劑,只要滿足上述凝膠分率及凝膠分率之變化量,則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之黏著劑。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乙烯基烷基醚系黏著劑、矽酮系黏著劑、聚酯系黏著劑、聚醯胺系黏著劑、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氟系黏著劑、環氧系黏著劑等。其中,就接著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丙烯酸系黏著劑、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矽酮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或聚酯系黏著劑,特佳為丙烯酸系黏著劑。再者,黏著劑可僅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組合使用。又,本實施方式中之黏著劑較佳為於常溫下具有黏著性,可藉由黏著劑之表面與被黏著體之表面接觸時產生之壓力而將被黏著體貼附於其表面的感壓型黏著劑。若為感壓型黏著劑,則無須加熱,亦可應用於不耐熱之被黏著體。
再者,作為黏著劑,可使用溶劑型黏著劑與水分散型黏著劑之任一種類型,較佳為藉由黏著劑組合物之乾燥(溶劑揮發)進行交聯,於乾燥後交聯快速完成者。其原因在於,黏著劑層之表面彼此接觸之後不會增加新的交聯。此處,就可高速塗敷、環保、溶劑對基材或芯材之影響(膨潤、溶解)較少之方面而言,較佳為水分散型黏著劑,更佳為水分散型之丙烯酸系黏著劑。
此處,於具有芯材之黏著體中,黏著劑層可被覆芯材表面(長度方向之表面)之全部,但亦可僅被覆芯材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又,典型而言,黏著劑層係連續地形成,但並不限定於上述形態,例如亦可形成為點狀、條紋狀等有規律的或無規的圖案。再者,芯材之端面既可被黏著劑層被覆,亦可不被黏著劑層被覆。例如,於如黏著體在製造過程或使用時被切斷之情形時,可能有芯材之端面不被黏著劑層被覆之情況。
作為用於線狀黏著劑2之芯材,例如可使用樹脂、橡膠、發泡體、無機纖維、該等之複合體等。作為樹脂之例,可列舉聚乙烯(PE)、聚丙烯(PP)、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酯;氯乙烯樹脂;乙酸乙烯酯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醯胺樹脂;氟系樹脂等。作為橡膠之例,可列舉天然橡膠、胺基甲酸酯橡膠等合成橡膠等。作為發泡體之例,可列舉發泡聚胺基甲酸酯、發泡聚氯丁二烯橡膠等。作為纖維之例,可列舉玻璃纖維、碳纖維、金屬纖維、化學纖維(再生纖維、半合成纖維、合成纖維等)、天然纖維(植物纖維、動物纖維、其他纖維)等。又,芯材之剖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但通常具有與黏著體之剖面形狀對應之剖面形狀。
又,作為可用於線狀黏著劑2之線狀芯材之材質,可使用嫘縈、銅氨嫘縈、乙酸酯、Promix、尼龍、芳香族聚醯胺、維尼綸、亞乙烯基系樹脂(vinylidene)、聚氯乙烯、聚酯、丙烯酸、聚乙烯、聚丙烯、聚胺基甲酸酯、波萊克勒爾纖維、聚乳酸等各種高分子材料、玻璃、碳纖維、天然橡膠或聚胺基甲酸酯等合成橡膠等各種橡膠、棉、羊毛等天然材料、金屬等。又,作為線狀芯材之形態,例如,除單絲以外,可使用複絲、機紡紗、實施過捲縮加工或蓬鬆加工等之通常稱為締捲紗、蓬鬆紗、伸縮紗之加工紗、或者對該等進行撚合等而組合成之紗。又,剖面形狀不僅為圓形,亦可為四邊形等矩形之紗或星型形狀、橢圓形狀、中空等。
再者,芯材中亦可視需要調配填充劑(無機填充劑、有機填充劑等)、防老化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抗靜電劑、潤滑劑、塑化劑、著色劑(顏料、染料等)等各種添加劑。亦可對芯材之表面實施例如電暈放電處理、電漿處理、底塗劑之塗佈等公知或慣用之表面處理。
芯材之剖面大小並無特別限定,可根據目的適當選擇,例如為圓形之剖面形狀時,就操作性(屈曲性、不易斷裂性)之觀點而言,其直徑較佳為1 μm~2000 μm,更佳為10 μm~1000 μm。
黏著劑層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但就黏著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例如1 μm以上,更佳為3 μm以上。又,就厚度不均、乾燥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例如200 μm以下,更佳為150 μm以下。進而,亦可藉由進行積層而根據用途加厚。
尤其是,線狀黏著劑2較佳為形成黏著劑層2b之黏著劑於常溫下具有黏著性,可藉由黏著劑之表面與被黏著體之表面接觸時產生之壓力而將被黏著體貼附於其表面的感壓型黏著體。若為感壓型黏著體,則無須加熱,亦可應用於不耐熱之被黏著體。
如上所述,線狀黏著劑2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但線狀黏著劑2之剖面形狀中之長軸(通過剖面重心之軸中最長之軸)之長度相對於短軸(通過剖面重心之軸中最短之軸)之長度的比率(長軸/短軸)越大,線狀黏著劑2成為越扁平之形狀。另一方面,該比率越小,線狀黏著劑2之剖面形狀越接近於圓形,該比率於剖面形狀為圓形時成為最小值1。最小值1之情形亦包含三角形、星形等之類的特殊形狀。
線狀黏著劑2亦可具有隔離件。於線狀黏著劑2具有隔離件時,於線狀黏著劑2到達噴嘴107等之前將隔離件自黏著劑層剝離,而將黏著體貼附於對象物。藉由線狀黏著劑2具有隔離件,可降低黏著劑之自黏力,因此,可於線狀黏著劑2之張力降低之狀態下將線狀黏著劑2壓抵於對象物。因此,可防止壓抵於對象物之線狀黏著劑2因張力而剝落、斷開、再次附著並纏繞等不良情況,從而順利地貼附線狀黏著劑2。
線狀黏著劑2之實施方式及使用方法大致分類為以下之4種圖案。此處之非黏著層係被覆黏著體之表面(長度方向之表面)之層,例如包含如下者,其於延伸前之初期狀態下被覆黏著體,藉由使黏著體延伸而斷裂,從而使黏著體之黏著性體現。然而,非黏著層之種類、素材等並無特別限定。
1)對無非黏著層之黏著體直接進行壓接 2)無非黏著層之黏著體+隔離件(隔離件於壓接前被剝離) 3)由非黏著層被覆之黏著體 4)由非黏著層被覆之黏著體+隔離件(隔離件於壓接前被剝離)
以下,作為第7及第8實施方式,對在上述第1~第6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101、101A、101B、200、200A、200B中將與隔離件一起捲取成捲筒狀之線狀黏著劑(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一面捲出一面壓抵於對象物之例進行說明。於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等中,與隔離件一起捲取成捲筒狀之線狀黏著劑2於線狀黏著劑2到達噴嘴107等之前自隔離件剝離,並壓抵於對象物。藉由使用與隔離件一起捲成捲筒狀之線狀黏著劑2,而成為線狀黏著劑2彼此不自黏之狀態,因此,可於捲出時之線狀黏著劑2之張力降低之狀態下將線狀黏著劑2壓抵於對象物。因此,可防止壓抵於對象物之線狀黏著劑2因張力而剝落、斷開、再次附著並纏繞等不良情況,從而順利地貼附線狀黏著劑2。
本發明之第7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具備線狀黏著劑與隔離件,且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為1.5 MPa以下。 本發明之第8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具備線狀黏著劑與隔離件,於隔離件形成有狹縫,且線狀黏著劑之至少一部配置於狹縫內。
作為一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如以下般捲成捲筒狀。圖29係表示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之捲繞方式之具體例之圖。如圖29所示,藉由捲取機WM之導件G於卷軸14(紙管、卷芯)之寬度方向上往返移動,而將線狀黏著劑2以特定長度之寬度橫動捲繞(交叉捲繞)於卷軸14。如圖29(a)所示,線狀黏著劑2來到卷軸14之寬度方向上之右(或左)端時,將隔離件SP夾入。隔離件SP係具有至少上述特定長度之寬度與至少卷軸14之外周長度之大小之片材(單片)。作為隔離件SP之長度之上限,就方便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捲繞時之最外周、即已將線狀黏著劑2及隔離件SP捲繞於卷軸14之狀態下之最外周之2倍左右。如圖29(b)所示,導件G於寬度方向上移動時,線狀黏著劑2介隔隔離件SP由卷軸14捲取成捲筒狀。圖29(a)所示之隔離件SP之夾入較佳為自動地進行。如此捲取成捲筒狀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被捲出時隔離件SP自然地剝落(脫落)。因此,若於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200、200A、200B中使用該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則已自隔離件剝離之線狀黏著劑2被供給至按壓機構BU,並由噴嘴107壓抵於對象物,因此,可順利地貼附。又,於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101A、101B中,藉由構成為在殼體內設置供隔離件SP脫落之空間或者隔離件SP自設置於殼體之開口部脫落至外部,可使用該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對於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之捲取,亦可使用圖30所示之捲取機WM2代替圖29所示之捲取機WM。捲取機WM2係對捲取機WM附加接觸輥部TR所得者。接觸輥部TR係於在卷軸14之寬度方向上往返移動之導件G之下方與卷軸14平行地設置,(介隔線狀黏著劑2及隔離件SP)按壓卷軸14之表面。當線狀黏著劑2來到卷軸14之寬度方向上之右(或左)端時,朝箭頭I所示之方向將隔離件SP插入,使隔離件SP位於卷軸14與接觸輥部TR之間而將隔離件SP夾入。若於該狀態下導件G於寬度方向上移動,則線狀黏著劑2介隔隔離件SP由卷軸14捲取成捲筒狀。捲取時,利用接觸輥部TR將隔離件SP按壓至卷軸14,藉此,可不鬆弛地捲取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又,於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1、200、200A、200B中使用如下述圖31(a)或圖32所示般捲繞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10時,於噴嘴107(按壓部)之正前方將隔離件12剝離並捲取,利用噴嘴107將線狀黏著劑11壓抵於對象物。於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100、101A、101B中,亦可藉由在按壓部之正前方如修正帶般將隔離件12剝離並捲取而將已自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10剝離之線狀黏著劑11壓抵於對象物,從而順利地貼附。再者,於固定型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中使用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時,亦可利用自動機捲取隔離件。
(第7實施方式) 本發明之第7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具備線狀黏著劑與隔離件,且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為1.5 MPa以下。又,本實施方式中之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較佳為1.2 MPa以下,更佳為1 MPa以下。又,本實施方式之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之下限並無特別限定,就獲得適當之強度之觀點而言,例如為0.001 MPa以上。 再者,壓縮彈性模數可利用以下所示之方法測定。
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例如可藉由使用自動立體測圖儀(島津製作所製小型桌上試驗機EXtest)之下述壓縮試驗進行測定。 於溫度23℃之室內,將隔離件(縱4 cm×橫4 cm)載置於丙烯酸製之台上,一面將圓筒狀之壓頭(SUS製,壓頭面積:100 mm2 )沿垂直方向以壓縮速度0.1 mm/min對隔離件之中心部進行按壓一面測定壓縮應力,根據下述式算出壓縮彈性模數E(MPa)。 E(MPa)=(σ2-σ1)/(ε2-ε1) 壓縮應力σ1:0.005(MPa) 壓縮應力σ2:0.01(MPa) 壓縮應變值ε1:壓縮應力σ1下之壓縮應變值 壓縮應變值ε2:壓縮應力σ2下之壓縮應變值
本實施方式中之隔離件由於壓縮彈性模數為1.5 MPa以下,故緩衝性優異。藉此,於本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中,線狀黏著劑以壓扁及脫落得以抑制或防止之狀態穩定地得到保護。以下將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31(a)係本實施方式之一構成例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捲繞成捲筒狀之狀態(捲筒狀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之概略圖。又,圖31(b)係該構成例之捲筒狀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中之與捲繞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本構成例中之隔離件12係壓縮彈性模數為1.5 MPa以下而緩衝性優異,因此,與線狀黏著劑11合併而捲繞時,如圖31(b)所示,根據線狀黏著劑11之形狀產生變形。藉此,線狀黏著劑11自隔離件12受到之應力得以緩和,因此,線狀黏著劑11之壓扁得以抑制或防止,而保持作為黏著體之形態。又,如圖31(b)所示,於本構成例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10中,線狀黏著劑11由隔離件12包入地夾入,因此,不易滾動,從而不易自隔離件12脫落。再者,於圖31(b)所示之例中,於線狀黏著劑11與隔離件12之間存在一部分空隙,但本實施方式並不限定於此,線狀黏著劑11與隔離件12之間亦可不存在空隙。
再者,於圖31(a)中示出以配置線狀黏著劑11之側成為內側之方式捲繞之例,但亦可以配置線狀黏著劑11之側成為外側之方式捲繞。又,如圖32所示,本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10亦可捲繞於卷軸14等。
又,於本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中,亦與下述第5實施方式同樣地,較佳為於隔離件形成有狹縫,且線狀黏著劑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狹縫內。於圖33(a)中表示形成有狹縫23之隔離件22之與長度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於圖33(b)中表示具備形成有狹縫23之隔離件22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20捲繞而成之捲筒(捲筒狀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20)中的與捲繞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 於此種構成中,線狀黏著劑21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狹縫23內,因此,捲繞時線狀黏著劑21自隔離件22受到之應力得到進一步緩和,從而更不易被壓扁。又,線狀黏著劑21保持於狹縫23內,因此,更不易滾動。 狹縫23之較佳之態樣與下述第8實施方式之欄中說明之態樣相同。
本實施方式中之隔離件之材質亦只要具有上述壓縮彈性模數,則並無特別限定,但就可容易獲得較高之緩衝性之方面而言,本實施方式中之隔離件較佳為以多孔質材料為主體之隔離件。此處,「為以多孔質材料為主體之隔離件」係指為僅由多孔質材料構成之隔離件或者為包含多孔質材料之層與其他層之積層體。
作為多孔質材料,例如可列舉以下之(1)~(3)等。 (1)紙、織布、不織布(例如聚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不織布等)。 (2)對以選自由聚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尼龍、Saran(商品名)、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四氟乙烯及離子聚合物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為成分之實心膜機械地實施穿孔處理所得的材料。 (3)聚烯烴發泡體(例如非交聯聚乙烯發泡體、交聯聚乙烯發泡體、聚丙烯發泡體、以聚乙烯(PE)及聚丙烯(PP)為成分之發泡體等)、聚酯發泡體(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發泡體等)、胺基甲酸酯發泡體(例如軟質胺基甲酸酯泡沫、硬質胺基甲酸酯泡沫、胺基甲酸酯改性聚異氰尿酸酯泡沫、聚異氰尿酸酯泡沫等)或橡膠系發泡體等發泡體材料。 其中,由於緩衝性良好,故發泡體材料為佳,聚烯烴發泡體材料更佳。
多孔質材料之依據JIS K 7222(2005)測定之視密度較佳為900 kg/m3 以下,更佳為200 kg/m3 以下。只要多孔質材料具有上述視密度,則可獲得緩衝性特別優異之隔離件22。 另一方面,就強度之觀點而言,多孔質材料之視密度較佳為15 kg/m3 以上,更佳為25 kg/m3 以上。
於多孔質材料為發泡體材料之情形時,較佳為微細孔之平均長徑處於10~1000 μm之範圍,且平均短徑處於10~1000 μm之範圍。就柔軟性之觀點而言,發泡體材料之開孔率較佳為50~99%,更佳為60~98%。此處,「開孔率」係指微細孔在與發泡體材料之厚度方向垂直之平面上之材料之面積中所占的面積率。
又,隔離件亦可除了具備包含多孔質材料之層以外,還具備其他層,作為其他層,例如可列舉金屬或樹脂製之實心膜、表層、離型層等。
金屬或樹脂製之實心膜係指未機械地實施穿孔處理之金屬製或樹脂製之無孔膜,可為了抑制隔離件之伸長等而設置。若隔離件之伸長得以抑制,則有容易搬送、容易均勻地塗佈離型處理劑等優點。再者,即便具有於將金屬或樹脂膜化之製造階段不可避免地產生之微細孔,如上所述之金屬製或樹脂製之膜亦包含於「實心膜」。作為樹脂製之實心膜,可列舉選自由如下等樹脂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形成之膜:聚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等);聚醯胺(例如尼龍等);聚氯乙烯(PVC);聚乙酸乙烯酯(PVAc);聚偏二氯乙烯;聚烯烴(例如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反應器型TPO(Thermoplastic Olefin,熱塑性烯烴)、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聚醯亞胺(PI);氟系樹脂(例如聚四氟乙烯等);塞璐芬及離子聚合物樹脂(例如,將具有聚乙烯單元(E)與丙烯酸單元(A)之聚合物利用金屬(M)交聯所得之樹脂等)。又,作為金屬製之實心膜,可列舉鋁箔、銅箔、不鏽鋼箔等。
實心膜較佳為樹脂製之實心膜,更佳為選自由聚烯烴、聚酯及聚醯亞胺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形成之膜,進而較佳為選自由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形成的膜。
就維持隔離件之緩衝性以及穩定形成下述離型層之觀點而言,金屬或樹脂製之實心膜之厚度較佳為3~80 μm,更佳為3~50 μm,進而更佳為10~50 μm。
實心膜對包含多孔質材料之層之層壓藉由利用熱壓機之熱壓加工、卷對卷方式之連續熱層壓加工等積層膜之常用方法之製法而進行。
「表層」係指形成於包含多孔質材料之層之表面且開孔率較包含多孔質材料之層之開孔率小之多孔質之薄層,可為了抑制隔離件之伸長等而設置。再者,「開孔率」係指微細孔在與包含多孔質材料之層之厚度方向垂直之平面上之薄層之面積中所占之面積率。就維持包含多孔質材料之層之緩衝性以及穩定形成下述離型層之觀點而言,表層之開孔率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5%以下。就維持隔離件之緩衝性以及穩定形成下述離型層之觀點而言,表層之厚度較佳為3~50 μm,更佳為3~20 μm。 表層例如藉由使包含多孔質材料之層之表層部分熔融而形成。例如,使用設定為較多孔質材料之熔點低5~20℃左右之溫度之加熱輥,使加熱輥之轉速低於包含多孔質材料之層之移行速度,藉此,可於包含多孔質材料之層之與加熱輥之接觸面側形成表層。
離型層係指形成於隔離件與黏著體之接觸面且不易被黏著體黏著之層,可為了使隔離件與黏著體之剝離容易而設置。離型層例如可藉由在隔離件之表面塗佈離型處理劑(剝離劑)並使之硬化而形成。
作為用於形成離型層之離型處理劑(剝離劑),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氟系剝離劑、丙烯酸長鏈烷基酯系剝離劑、矽酮系剝離劑等。其中,較佳為矽酮系剝離劑,作為硬化方法,較佳為使用紫外線照射或電子束照射等硬化方法。進而,矽酮系剝離劑之中,較佳為陽離子聚合性之紫外線硬化型矽酮系剝離劑。陽離子聚合性之紫外線硬化型矽酮系剝離劑係包含陽離子聚合型之矽酮(分子內具有環氧官能基之聚有機矽氧烷)與鎓鹽系光起始劑之混合物,鎓鹽系光起始劑特佳為包含硼系光起始劑者,藉由使用此種鎓鹽系光起始劑包含硼系光起始劑之陽離子聚合性之紫外線硬化型矽酮系剝離劑,可獲得特別良好之剝離性(離型性)。陽離子聚合型之矽酮(分子內具有環氧官能基之聚有機矽氧烷)係於1分子中具有至少2個環氧官能基者,可為直鏈狀者、支鏈狀者或該等之混合物。聚有機矽氧烷中含有之環氧官能基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制,只要為藉由鎓鹽系光起始劑進行開環陽離子聚合者即可。具體而言,可例示γ-縮水甘油氧基丙基、β-(3,4-環氧基環己基)乙基、β-(4-甲基-3,4環氧基環己基)丙基等。上述陽離子聚合型之矽酮(分子內具有環氧官能基之聚有機矽氧烷)已上市,可使用市售品。例如,可列舉Toshiba Silicone公司製之UV9315、UV9430、UV9300、TPR6500、TPR6501等、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之X-62-7622、X-62-7629、X-62-7655、X-62-7660、X-62-7634A等、荒川化學公司製之Poly200、Poly201、RCA200、RCA250、RCA251等。
又,矽酮系剝離劑亦可使用熱硬化性加成型矽酮系剝離劑(熱硬化性加成型聚矽氧烷系剝離劑)。熱硬化性加成型矽酮系剝離劑將分子中含有烯基作為官能基之聚有機矽氧烷(含有烯基之矽酮)及分子中含有氫矽烷基作為官能基之聚有機矽氧烷作為必需之構成成分。
作為上述分子中含有烯基作為官能基之聚有機矽氧烷,其中,較佳為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之烯基之聚有機矽氧烷。作為上述烯基,例如可列舉乙烯基(次乙基)、烯丙基(2-丙烯基)、丁烯基、戊烯基、己烯基等。再者,上述烯基通常鍵結於形成主鏈或骨架之聚有機矽氧烷之矽原子(例如,末端之矽原子或主鏈內部之矽原子等)。
又,作為形成上述主鏈或骨架之聚有機矽氧烷,例如,除聚二甲基矽氧烷、聚二乙基矽氧烷、聚甲基乙基矽氧烷等聚烷基烷基矽氧烷(聚二烷基矽氧烷)或聚烷基芳基矽氧烷以外,可列舉使用複數種含矽原子單體成分之共聚物[例如,聚(二甲基矽氧烷-二乙基矽氧烷)等]等。其中,較佳為聚二甲基矽氧烷。即,作為分子中含有烯基作為官能基之聚有機矽氧烷,具體而言,宜例示具有乙烯基、己烯基等作為官能基之聚二甲基矽氧烷。
於上述分子中含有氫矽烷基作為官能基之聚有機矽氧烷交聯劑係於分子中具有與矽原子鍵結之氫原子(尤其具有Si-H鍵之矽原子)之聚有機矽氧烷,特佳為於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具有Si-H鍵之矽原子之聚有機矽氧烷。作為具有上述Si-H鍵之矽原子,可為主鏈中之矽原子、側鏈中之矽原子之任一個,即,可作為主鏈之結構單元而被包含,或者,亦可作為側鏈之結構單元而被包含。再者,Si-H鍵之矽原子之數量只要為2個以上,則並無特別限制。作為於上述分子中含有氫矽烷基作為官能基之聚有機矽氧烷交聯劑,具體而言,宜為聚甲基氫矽氧烷或聚(二甲基矽氧烷-甲基氫矽氧烷)等。
對於熱硬化型矽酮系離型處理劑,亦可使用上述熱硬化型矽酮系樹脂及反應抑制劑(反應延遲劑),以賦予室溫下之保存穩定性。作為該反應抑制劑,例如,使用熱硬化性加成型矽酮系剝離劑作為剝離劑時,可列舉3,5-二甲基-1-己炔-3-醇、3-甲基-1-戊烯-3-醇、3-甲基-3-戊烯-1-炔、3,5-二甲基-3-己烯-1-炔等。
又,對於熱硬化型矽酮系離型處理劑,亦可除上述成分以外,還視需要使用剝離控制劑等。具體而言,亦可添加MQ樹脂等剝離控制劑、不具有烯基或氫矽烷基之聚有機矽氧烷(三甲基矽烷氧基末端封端聚二甲基矽氧烷等)等。該等成分於離型處理劑中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相對於固形物成分整體為1~30質量%。
熱硬化型矽酮系離型處理劑通常包含硬化觸媒。硬化觸媒較佳為使用一般用作熱硬化性加成型矽酮用觸媒之鉑系觸媒。其中,較佳為選自氯鉑酸、鉑之烯烴錯合物、氯鉑酸之烯烴錯合物之至少1種鉑系觸媒。硬化觸媒可直接或者以溶解或分散於溶劑中之形態使用。
硬化觸媒之調配量(固形物成分)相對於熱硬化型矽酮系樹脂100質量份(樹脂部分)而言,較佳為0.05~0.55質量份,更佳為0.06~0.50質量份。若上述硬化觸媒之調配量未達0.05質量份則硬化速度變慢,若超過0.55質量份則適用期明顯變短。
對於包含設置離型層時使用之離型處理劑之塗敷液,為了提高塗敷性,通常使用有機溶劑。作為該有機溶劑,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環己烷、己烷、庚烷等脂肪族或脂環式烴系溶劑;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系溶劑;乙酸乙酯、乙酸甲酯等酯系溶劑;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系溶劑;甲醇、乙醇、丁醇等醇系溶劑等。該等有機溶劑既可單獨使用,亦可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就優異之剝離性(離型性)及抑制厚度不均(穩定形成離型層)之觀點而言,離型層之厚度較佳為0.001~10 μm,更佳為0.03~5 μm,特佳為0.1~1 μm。
又,作為本實施方式中之隔離件,亦可較佳地使用經實施凹凸處理之膜。 此處,就線狀黏著劑之形狀保持性之觀點而言,經實施凹凸處理之膜之表面粗糙度(Ra)較佳為0.05 μm以上,更佳為0.07 μm以上。又,由於線狀黏著劑於保管時容易移動,故該表面粗糙度(Ra)較佳為50 μm以下,更佳為30 μm以下。再者,經實施凹凸處理之膜之表面粗糙度(Ra)之定義係基於JIS B 0601(1994年版),可藉由觸針式表面粗糙度測定器(例如,小阪研究所製造,高精度微細形狀測定器,商品名「SURFCORDER ET4000」)進行測定。
作為凹凸處理之方法,可列舉例如壓紋加工、噴擊加工等。又,亦可將包含黏合劑樹脂與粒子之組合物塗佈於暫時支持體,然後使該組合物硬化,藉此,於暫時支持體形成凹凸面。除此以外,亦可使用公知之方法,例如,亦可使用網版印刷或凹版印刷、基於奈米壓印之轉印等。其中,從容易獲得所期望之剝離性之方面而言,尤以壓紋加工為佳。
實施凹凸處理之膜之材質只要滿足上述壓縮彈性模數,則並無特別限定,只要根據所期望之剝離性、硬度等適當選擇即可。 例如,可使用對紙或樹脂膜、金屬箔等實施凹凸處理所得者。 作為構成樹脂膜之樹脂,例如可使用聚酯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聚苯硫醚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系樹脂、聚四氟乙烯等氟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樹脂等。樹脂膜可使用單獨包含此種樹脂中之1種之樹脂材料而形成,亦可使用混合有2種以上之樹脂材料而形成。又,樹脂膜可無延伸,亦可為經延伸(單軸延伸或雙軸延伸)者。
又,亦可對經實施凹凸處理之膜視需要進行離型處理。作為離型處理,與應用於上述之以多孔質材料為主體之隔離件之離型處理相同。
關於本實施方式中之隔離件之厚度,只要具有上述壓縮彈性模數,則並無特別限定,就操作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 μm以上,更佳為20 μm以上。又,本實施方式中之隔離件之厚度之上限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為10000 μm以下,但就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0 μm以下,更佳為700 μm以下。
本實施方式中之線狀黏著劑之剖面形狀於圖31(b)中呈圓形,但並不限定於此,除圓形以外,亦可採用橢圓形、四邊形等矩形等各種形狀。 又,本實施方式中之線狀黏著劑之粗細亦無特別限定,可根據用途選擇合適之粗細,通常為0.01~3 mm左右。 又,本實施方式中之線狀黏著劑之長度亦無特別限定,可根據用途選擇合適之長度。
本實施方式中之線狀黏著劑亦可具備芯材及被覆芯材之包含黏著劑之層(黏著劑層)。又,亦可不具備芯材而僅由黏著劑構成。構成本實施方式中之線狀黏著劑之黏著劑及芯材可使用參照圖20所說明者。
再者,線狀黏著劑與纜線等其他線狀構件相比較細而容易變形,因此,隔離件較佳為例如即便壓縮應力為0.01 MPa等低應力亦容易產生變形。因此,壓縮應力σ2:0.01 MPa下之壓縮應變值ε2較佳為.01以上,更佳為0.02以上。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之具備芯材與黏著劑層之線狀黏著劑中,黏著劑之附著量(每單位長度之黏著劑層之重量)並無特別限定,只要根據貼合之構件之種類或用途適當決定即可,就黏著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例如2 mg/m以上,更佳為5 mg/m以上,進而較佳為8 mg/m以上。另一方面,若黏著劑之附著量過剩,則必須於製造步驟中將黏著劑複數次塗佈於芯材或所塗佈之黏著劑之乾燥耗費時間,因此,製造效率較低。因此,黏著劑之附著量較佳為200 mg/m以下,更佳為180 mg/m以下,進而較佳為160 mg/m以下。 又,芯材之粗細並無特別限定,只要根據貼合之構件之種類或用途適當決定即可,例如為20~2000 dtex左右。
不具備芯材之線狀黏著劑例如可藉由準備黏著劑,使用分注器呈線狀塗佈於隔離件,並視需要進行加熱乾燥而獲得。 具備芯材之線狀黏著劑例如可藉由使用凹版輥式塗佈機、逆輥塗佈機、接觸輥塗佈機、浸漬輥塗佈機、棒式塗佈機、刮刀塗佈機、噴霧塗佈機等慣用之塗佈機將黏著劑塗佈於芯材,並適當進行乾燥而獲得。
(第8實施方式) 本發明之第8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30具備線狀黏著劑31與隔離件32,於隔離件32形成有狹縫33,且線狀黏著劑31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狹縫33內。 於圖34(a)中表示本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30之與長度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於圖34(b)中表示本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30捲繞而成之捲筒(捲筒狀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30)中的與捲繞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
於本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30中,線狀黏著劑31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狹縫33內,因此,於捲繞時亦不易受到來自隔離件32之壓力,而不易被壓扁。又,於本實施方式中線狀黏著劑31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狹縫33內,因此,不易脫落。
關於本實施方式中之狹縫之形狀、寬度、深度等,只要能夠將線狀黏著劑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狹縫內,則並無特別限定。再者,如圖29所示般捲繞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之情形時,只要沿著隔離件SP上配置線狀黏著劑2之路徑設置狹縫即可。 為了使自隔離件施加至線狀黏著劑之壓力進一步減少而使線狀黏著劑更不易被壓扁,狹縫之形狀、寬度、深度等較佳為構成為可於狹縫中收容線狀黏著劑之整體。即,本實施方式之狹縫33較佳為如收容有線狀黏著劑31之狀態(未捲繞等之狀態)之與長度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中圖34(a)及圖34(b)所示之構成例般,使線狀黏著劑31不自隔離件32之形成有狹縫33之側之面32a超出。作為此種狹縫之剖面形狀,例如可列舉V字狀、U字狀、圓弧狀、凹型等。 例如,於圖34(a)所示之構成例中,狹縫33之剖面形狀呈V字狀,於圖35(a)所示之構成例中,狹縫43之剖面形狀為凹型。於圖35(a)及圖35(b)所示之構成例中,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40較佳為構成為使線狀黏著劑41不自隔離件42之形成有狹縫43之側之面42a超出。 再者,狹縫之剖面形狀不限於直線或曲線,亦可由鋸齒線或波狀線等形成。 另一方面,就生產性之觀點而言,狹縫較佳為構成為例如如圖33(a)所示之簡單之切口狀。
於本實施方式中,形成於隔離件之狹縫之數量並無特別限定,可為1個,亦可為2個以上。又,可僅於隔離件之單面形成狹縫,亦可形成於兩面。
本實施方式中之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並無特別限定,但為了進一步緩和線狀黏著劑自隔離件受到之應力而使線狀黏著劑更不易被壓扁,於本實施方式中,亦較佳為隔離件之緩衝性較高。就該觀點而言,本實施方式中之隔離件亦與第4實施方式同樣地較佳為壓縮彈性模數為1.5 MPa以下。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隔離件之材質亦無特別限定,但就容易獲得較高之緩衝性之方面而言,本實施方式中之隔離件與第4實施方式同樣地較佳為以多孔質材料為主體之隔離件。作為多孔質材料,例如可使用第4實施方式之欄中所例示者。
又,本實施方式之隔離件與第5實施方式之隔離件同樣地,亦可具備金屬或樹脂製之實心膜、表層、離型層等其他層。又,本實施方式中之線狀黏著劑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與第5實施方式之欄中所說明之線狀黏著劑相同之線狀黏著劑。
使用以上所說明之各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時,例如可以自隔離件將線狀黏著劑剝離而貼附於被黏著體之態樣使用。或者,亦可以將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連同隔離件一起貼附於被黏著體之後將隔離件剝離之態樣、即將線狀黏著劑轉印至被黏著體之態樣使用。
以下,對將貼附於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2轉印至被黏著體之方法進行說明。首先,藉由上述之本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及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將線狀黏著劑2貼附於隔離件。為了以所期望之形狀貼附於被黏著體,而將線狀黏著劑2以所期望之形狀翻轉後之形狀貼附(描繪)於隔離件上。 其次,使貼附於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2之黏著劑面與被黏著體接觸,介隔隔離件將線狀黏著劑2利用滾筒或手指等按壓而接著於被黏著體。 其後,自接著於被黏著體之線狀黏著劑2將隔離件剝離去除,使線狀黏著劑2露出。以此方式,以所期望之形狀將線狀黏著劑2貼附於被黏著體。
為了將線狀黏著劑確實地轉印,即,為了防止線狀黏著劑自被黏著體剝落而殘留於隔離件,較佳為自被黏著體將隔離件剝離去除時以撕除剝離之方式剝離,此時之剝離角度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以撕除剝離之方式剝離時,可一面使隔離件變形一面剝離,亦可一面使被黏著體變形一面剝離,還可一面使隔離件及被黏著體兩者變形一面剝離。只要根據隔離件及被黏著體之硬度(易變形性)適當選擇較佳之剝離方法即可。
如上所述,藉由將線狀黏著劑2以所期望之形狀翻轉後之形狀成形(描繪)於隔離件上之後進行轉印,而將線狀黏著劑2以所期望之形狀貼附於被黏著體。藉此,即便於貼附形狀較為複雜之情形時,亦可容易地將線狀黏著劑2貼附於被黏著體。 根據此種特徵,基於轉印之線狀黏著劑之貼附方法例如適合作為用以將電線或光纖等纜線、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光纖燈、FBG(Fiber Bragg Gratings,光纖布拉格光柵)等光纖感測器、線、繩、金屬線等各種線材(線狀構件)或窄幅構件以所期望之形態固定的線狀黏著體之貼附方法。於如將線材或窄幅構件以複雜形狀固定於另一構件之情形時,若為基於轉印之線狀黏著劑之貼附方法,則亦可容易地使線狀黏著劑按照線材或窄幅構件應具有之複雜形狀貼附於線材或窄幅構件之所要貼附之構件。 又,例如,若將線狀黏著劑用於縫製衣服、鞋、包、帽子等纖維製品或皮革製品等時之暫時固定(暫時接合)用途,則容易避開縫製部分進行暫時固定,且可容易地防止黏著劑附著於針。若所縫製之物品為複雜形狀或容易變形,則亦存在不易貼附線狀黏著劑之情形,即便於此種情形時,只要按照上述之線狀黏著劑之使用轉印之貼附方法,則亦可容易地貼附線狀黏著劑。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之第7及第8實施方式具體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受該等實施例任何限定。
(黏著劑之製備) 向具備冷卻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及攪拌機之反應容器中加入離子交換水40質量份,一面導入氮氣,一面於60℃下攪拌1小時以上而進行氮氣置換。於該反應容器中加入2,2'-偶氮雙[N-(2-羧基乙基)-2-甲基丙脒]n水合物(聚合起始劑)0.1質量份。將系統保持於60℃,並且耗時4小時向其中緩慢滴加單體乳液A而進行乳化聚合反應。 作為單體乳液A,使用向離子交換水30質量份中加入丙烯酸-2-乙基己酯98質量份、丙烯酸1.25質量份、甲基丙烯酸0.75質量份、月桂硫醇(鏈轉移劑)0.05質量份、γ-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KBM-503」)0.02質量份及聚氧乙烯月桂基硫酸鈉(乳化劑)2質量份進行乳化所得者。於單體乳液A之滴加結束後,進而保持在60℃下3小時,將系統冷卻至室溫後,藉由添加10%之氨水而將pH調整為7,從而獲得丙烯酸系聚合物乳液(水分散型丙烯酸系聚合物)。 相對於上述丙烯酸系聚合物乳液中所包含之丙烯酸系聚合物每100質量份,加入以固形物成分基準計為20質量份之黏著賦予樹脂乳液(荒川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E-865NT」)。進而,使用作為pH調整劑之10質量%氨水及作為增黏劑之聚丙烯酸(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Aron B-500」),將pH調整為7.2,將黏度調整為10 Pa・s。以此方式,獲得水分散型丙烯酸系黏著劑。
(線狀黏著劑之製作) 將對48根聚酯線(長絲)進行150次/m之加撚所得之複絲線(280 dtex)作為芯材。藉由浸塗將上述所獲得之水分散型丙烯酸系黏著劑以所獲得之黏著體中之黏著劑之附著量達到22 mg/m之方式塗敷於該芯材後,於80℃下乾燥5分鐘而形成黏著劑層,獲得黏著體(線狀黏著劑)。
<實施例1> 作為隔離件,準備縱4 cm×橫4 cm×厚度0.5 mm之聚乙烯製泡沫基材(PE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自該隔離件之一邊至對向之一邊,貼合如上述般製作之長度4 cm之線狀黏著劑,獲得實施例1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實施例2> 作為隔離件,使用縱4 cm×橫4 cm×厚度0.3 mm之壓紋處理聚胺基甲酸酯膜(表面粗糙度Ra:0.2 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2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實施例3> 作為隔離件,使用縱4 cm×橫4 cm×厚度10 mm之發泡聚乙烯P1005(富士橡膠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3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實施例4> 作為隔離件,使用縱4 cm×橫4 cm×厚度5 mm之橡膠海綿NR33(INOA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3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實施例5> 作為隔離件,準備縱4 cm×橫5 cm×厚度0.5 mm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自該隔離件之5 cm之邊至對向之5 cm之邊,藉由TAMIYA CRAFT TOOLS FINEENGRAVING BLADE(條紋雕刻超硬刀片0.4 mm 田宮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條紋雕刻,藉此,形成深度0.2 mm、寬度0.4 mm之如圖35(a)所示之凹型狹縫。將如上述般製作之長度4 cm之線狀黏著體收容於所形成之狹縫中,獲得實施例5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實施例6> 將狹縫之形狀變更為深度0.4 mm、寬度0.4 mm之如圖34(a)所示之V字狀狹縫,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6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V字狀狹縫係藉由自隔離件之5 cm之邊至對向之5 cm之邊,使5 cm之剃刀相對於隔離件表面傾斜地貼上並慢慢地敲打錘子而形成。
<實施例7> 將狹縫之形狀變更為深度0.2 mm、寬度0.4 mm之如圖34(a)所示之V字狀狹縫,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7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V字狀狹縫係藉由自隔離件之5 cm之邊至對向之5 cm之邊,使5 cm之剃刀相對於隔離件表面傾斜地貼上並慢慢地敲打錘子而形成。
<實施例8> 作為隔離件,使用縱4 cm×橫5 cm×厚度0.5 mm之聚乙烯製泡沫基材(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8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實施例9> 作為隔離件,準備縱4 cm×橫5 cm×厚度0.5 mm之聚乙烯製泡沫基材(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自該隔離件之一邊至對向之一邊,形成深度0.2 mm之如圖33(a)所示之切口狀狹縫。將如上述般製作之長度4 cm之線狀黏著體收容於所形成之狹縫中,獲得實施例9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切口狀狹縫係藉由自隔離件之5 cm之邊至對向之5 cm之邊,使5 cm之剃刀相對於隔離件表面垂直地貼上並慢慢地敲打錘子而形成。
<比較例1> 作為隔離件,使用縱4 cm×橫4 cm×厚度0.5 mm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比較例1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壓縮彈性模數) 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藉由使用自動立體測圖儀(島津製作所製小型桌上試驗機EXtest)之下述壓縮試驗進行測定。將其結果示於表1。 於溫度23℃之室內,將各實施例中所使用之隔離件(縱4 cm×橫4 cm)載置於丙烯酸製之台上,一面將圓筒狀之壓頭(SUS製,壓頭面積:100 mm2 )沿垂直方向以壓縮速度0.1 mm/min對隔離件之中心部進行按壓一面測定壓縮應力,根據下述式算出壓縮彈性模數E(MPa)。 E(MPa)=(σ2-σ1)/(ε2-ε1) 壓縮應力σ1:0.005(MPa) 壓縮應力σ2:0.01(MPa) 壓縮應變值ε1:壓縮應力σ1下之壓縮應變值 壓縮應變值ε2:壓縮應力σ2下之壓縮應變值
(線狀黏著劑之形狀保持性) 將各實施例中所製作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以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之具備黏著劑之側之表面朝下的方式載置於縱4 cm×橫4 cm之第1丙烯酸板上,進而於其上載置第2丙烯酸板(第1丙烯酸板/線狀黏著劑/隔離件/第2丙烯酸板)。自其上施加2 kg之負載20分鐘,按照以下之評價基準對去除負載後是否保持線狀黏著劑之形狀進行目視確認。 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保持與施加負載前不變之形狀 〇:維持與施加負載前幾乎不變之形狀 △:線狀黏著劑被壓扁而橫向擴展,但仍保持線狀黏著劑之形狀 ×:線狀黏著劑被壓扁而橫向擴展,無法保持線狀黏著劑之形狀
[表1]
表1
   ε1 ε2 E(MPa)= (σ2-σ1)/(ε2-ε1) 黏著體之形狀保持性
σ1:0.005(MPa) σ2=0.01(MPa)
實施例1 0.104 0.162 0.09
實施例2 0.028 0.038 0.50 〇(黏著劑朝壓紋面)
實施例3 0.016 0.021 0.96
實施例4 0.008 0.012 1.25
比較例1 0.014 0.017 1.92 ×
如表1所示,根據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為1.5 MPa以下之實施例1~4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於施加負載後亦可抑制或防止線狀黏著劑之壓扁,保持黏著體之形狀。另一方面,根據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超過1.5 MPa之比較例1之附隔離件之黏著體,於施加負載後線狀黏著劑被壓扁而無法保持線狀黏著劑之形狀。
[表2]
表2
   隔離件 ε1 ε2 E(MPa)= (σ2-σ1)/(ε2-ε1) 黏著體之形狀保持性
種類 (厚度) 狹縫形狀 σ1:0.005(MPa) σ2:0.01(MPa)
實施例5 PET (0.5 mm) 凹型 深度0.2 mm 寬度0.4 mm 0.014 0.017 1.92
實施例6 PET (0.5 mm) V字狀 深度0.4 mm 寬度0.4 mm 0.014 0.017 1.92
實施例7 PET (0.5 mm) V字狀 深度0.2 mm 寬度0.4 mm 0.014 0.017 1.92
實施例8 PE (0.5 mm) 凹型 深度0.2mm 寬度0.4 mm 0.104 0.162 0.09
實施例9 PE (0.5 mm) 切口狀 深度0.2 mm 0.104 0.162 0.09
如表2所示,根據於隔離件形成狹縫而線狀黏著劑配置於狹縫內之實施例5~9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於施加負載後亦可抑制或防止黏著體之壓扁,保持線狀黏著劑之形態。 即便為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超過1.5 MPa之實施例5~7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藉由形成於隔離件之狹縫,亦可抑制線狀黏著劑之變形壓扁。狹縫較實施例6淺之實施例7中,線狀黏著劑被壓扁而橫向擴展,但仍保持線狀黏著劑之形狀。 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為1.5 MPa以下之實施例8中,未看到線狀黏著劑之變形。又,實施例9中保持與施加負載前幾乎不變之形狀。
根據以上所說明之本發明之第7及第8實施方式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線狀黏著劑之壓扁及脫落得以抑制或防止而得到保護,因而較佳。又,根據本發明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即便為黏著力較高之線狀黏著劑,壓扁及脫落亦得以抑制或防止而能夠保護。
上述第1~第8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2具有可彎曲性,可如線般朝多種方向、角度彎曲。根據具有可彎曲性之線狀黏著劑,除上述效果以外,還具有亦容易應用於曲線或曲面、凹凸等複雜形狀之優點。
例如,若欲將黏著帶貼附於具有曲線或曲面、凹凸等複雜形狀之部分的被黏著體,則黏著帶會於該部分產生皺褶或重疊,從而難以在抑制超出之情況下整齊地貼附,又,產生了皺褶或重疊之部分亦有可能成為黏著力下降之因素。又,為了在不產生皺褶或重疊之情況下貼附黏著帶,亦考慮將黏著帶較細地切斷後進行貼附,但作業性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若為具有可彎曲性之黏著體、尤其線狀之黏著體,則當貼附於曲線或曲面、凹凸等複雜形狀之部分時,亦可在不產生皺褶或重疊之情況下牢固地貼附。進而,由於該黏著體能夠一次性、即利用一個步驟貼附至所欲貼附之部分,故而作業性亦優異,亦可應用於自動化生產線。
作為線狀黏著體之具體用途之一例,例如可列舉將電線或光纖等纜線、LED光纖燈、FBG(Fiber Bragg Gratings,光纖布拉格光柵)等光纖感測器、線、繩、金屬線等各種線材(線狀構件)或窄幅構件以所期望之形態固定的用途。例如,於如將線材或窄幅構件以複雜形狀固定於另一構件之情形時,只要為線狀黏著體,則亦可按照線材或窄幅構件應具有之複雜形狀,在抑制超出或皺褶、重疊之情況下,以優異之作業性牢固地固定。再者,於將線材或窄幅構件固定於另一構件之情形時,可按照另一構件之表面上應固定線材或窄幅構件之形態預先貼附線狀黏著體,然後按照貼附於另一構件表面之黏著體而貼合固定線材或窄幅構件。或者,亦可將線狀黏著體貼附於線材或窄幅構件之後,將線材或窄幅構件以所期望之形態固定於另一構件。
又,線狀之黏著體亦可適宜地用於用以將一物品暫時固定(暫時接合)於另一物品之表面的物品之暫時固定(暫時接合)用途。更具體而言,線狀黏著體可特佳地用於例如製造衣服、鞋、包、帽子等纖維製品或皮革製品等時之暫時固定(暫時接合)用途。但是,其用途並不限定於此,可適宜地用於需要暫時固定(暫時接合)之各種用途。
例如,於將一物品固定於另一物品之表面時,使用線狀黏著體將該一物品預先暫時固定於該另一物品之表面而進行定位,然後利用熱壓接或縫製等固定方法將兩物品固定(正式固定)。於該情形時,若為線狀黏著體,則容易避開設置於兩物品間之固定部而進行暫時固定。例如,於縫製纖維製品或皮革製品之情形時,若利用線狀黏著體進行暫時固定,則容易避開縫製部分進行暫時固定,且可容易地防止黏著劑附著於針。
又,若為線狀黏著體,則如上所述,即便兩物品之形狀為曲線或曲面、凹凸等複雜形狀,亦可在抑制超出或皺褶、重疊之情況下良好地貼附,而且,能夠利用一個步驟完成貼附,作業性良好。
又,例如,即便為諸如構成纖維製品或皮革製品之胚料、布、皮革等容易變形之構件,亦可藉由利用線狀黏著體進行暫時固定,而抑制或防止因拉伸造成之構件變形,從而使固定(正式固定)後之設計性良好。
進而,若為線狀黏著體,則亦容易於固定(正式固定)兩物品之後,視需要自經固定(正式固定)之兩物品間抽除線狀黏著體。以此方式,可防止黏著劑超出,且可良好地防止因殘存之黏著劑之經時性變色而導致設計性劣化。
又,若為線狀黏著體,則藉由將黏著體與由其他材質構成之線撚合而組合成線或者與由其他材質構成之線或布(包含不織布、片材)編織,亦可實現功能之複合化。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可適當進行變化、改良等。除此以外,上述實施方式中之各構成要素之材質、形狀、尺寸、數值、形態、數量、配置部位等只要能夠達成本發明則為任意,不受限定。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及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可抑制或防止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之壓扁及脫落,於不使貼附精度降低之情況下順利地貼附線狀黏著劑。因此,可應用於各種領域之接著作業。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制於上述實施方式,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的範圍內對上述實施方式施加各種變化及替換。 再者,本申請案係基於2020年3月31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20-064050),其內容係以參照之形式引用於本申請案中。
1:本體 2,11,21,31,41:線狀黏著劑 2a:芯材 2b:黏著劑層 3:握桿 4:前端部 4a:前端開口 5,120:捲取體 10,20,30,40: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 12,22,32,SP,42:隔離件 14:卷軸 23,33,43:狹縫 32a:面 42a:面 100,101,101A,101B,200,200A,200B: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 105:水平移動單元 106,201:安裝板 106a:滾筒安裝部 106b:噴嘴安裝部 107:噴嘴 107a:管 107A:噴嘴 107B:噴嘴 107b:內壁面 107c:前端開口 107d:前端 107e:插入側開口 107s:筒狀內部空間 108:氣動夾頭 109:氣動剪 111:框架 111a:安裝部 111b:安裝部 122:滾筒 123:滾筒 124:滾筒 125:滾筒 126:油阻尼器 128:滾筒 131:螺栓插通部 132:滑塊 132a:凸出部 133:滑軌 134:螺栓 135a:螺帽 135b:螺帽 135c:螺帽 135d:螺帽 136,137,215:彈簧 150A~150E:捲出輔助機構 150Ba:捲出輔助機構 151:滾筒 152:滾筒 153:彈簧 154:彈簧安裝部 155:滾筒 156:滾筒 157:滾筒 158:滾筒 159:滾筒 160:彈簧 161:彈簧安裝部 162:捲取體保持棒 163:齒輪 164:滾筒 165:滾筒 166:滾筒 167:滾筒 168:滾筒 169:臂 201:安裝板 202:滾筒 203:滾筒 204:滾筒 205:移動部 206:臂 206a:旋轉軸 206b:軸桿 206c:砝碼 207:滾筒 208:滾筒 209:滾筒 210:移動部 211:滾筒 212:移動部 213:滑塊 214:固定部 215:彈簧 230:本體框架 231:抓握部 231A:開關 232:按壓滾筒 233:馬達 234:滾筒 235:開閉框架 236:滾筒 237:滾筒保持部 238:捲取體保持部 240:捲取體 250:安裝板 251:滾筒 252:滾筒 260:捲取體 AU:供給部 BU:按壓機構 CU:搬送部 DU:定位部 D1:箭頭 D2:箭頭 D3:箭頭 D4:箭頭 F1:箭頭 F2:箭頭 F2a:箭頭 F3:箭頭 F4:箭頭 F5:箭頭 G:導件 H:被黏著體 K1:殼體 K2:殼體 K21:部位 L1:箭頭 L2:箭頭 M:手指 N1:箭頭 N2:箭頭 P1:位置 S:內部空間 SD:表面驅動器 SP:隔離件 TR:接觸輥部 W:寬度 WM:捲取機 WM2:捲取機
圖1係概念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第1實施方式之構成之圖。 圖2係表示第1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中之線狀黏著劑之搬送路徑之具體例的圖(1)。 圖3係表示第1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中之線狀黏著劑之搬送路徑之具體例的圖(2)。 圖4係表示第1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中之線狀黏著劑之搬送路徑之具體例的圖(3)。 圖5係表示第1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中之線狀黏著劑之搬送路徑之具體例的圖(4)。 圖6係表示第1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中之噴嘴周邊之圖。 圖7係表示噴嘴之切斷面之圖。 圖8係表示將線狀黏著劑切斷時之噴嘴周邊之圖。 圖9係表示測定噴嘴之前端部分與線狀黏著劑之黏著劑面之動摩擦力之方法的圖。 圖10(a)、(b)係噴嘴前端之放大剖視圖。 圖11係表示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噴嘴移動之態樣之概念圖。 圖12係表示捲出輔助機構之第一例之圖。 圖13係表示捲出輔助機構之第二例之圖。 圖14係表示捲出輔助機構之第三例之圖。 圖15係表示捲出輔助機構之第四例之圖。 圖16係表示捲出輔助機構之第五例之圖。 圖17係表示捲出輔助機構之第六例之圖。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第2實施方式之立體圖。 圖19係表示自前端開口側觀察所得之前端部之剖面形狀之例之圖,(a)係圓形剖面之前端部,(b)係矩形剖面之前端部。 圖20係表示第3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圖21係於前視下表示第4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主要部分的模式圖。 圖22(a)、(b)係用以說明餘長較短時之貼附起點製作之課題之圖。 圖23(a)、(b)係用以說明餘長較短時之貼附起點製作中之噴嘴之動作之圖。 圖24係表示第5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立體圖。 圖25係表示於第5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中將開閉框架打開之狀態之前視圖。 圖26係表示於使用第5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貼附動作結束時將線狀黏著劑切斷之情況的圖。 圖27係表示第6實施方式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之模式圖。 圖28係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中使用之線狀黏著劑之模式圖。 圖29(a)、(b)係表示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之捲繞方式之具體例之圖。 圖30係表示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之捲繞方式之另一具體例之圖。 圖31(a)係第7實施方式之一構成例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捲繞成捲筒狀之狀態(捲筒狀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之概略圖,圖31(b)係該構成例之捲筒狀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中的與捲繞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 圖3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7實施方式之一構成例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捲繞於卷軸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33(a)係本發明之第7實施方式之一構成例中之隔離件之與長度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圖33(b)係該構成例之捲筒狀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中的與捲繞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 圖34(a)係本發明之第8實施方式之一構成例中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之與長度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圖34(b)係該構成例之捲筒狀之附隔離件之線狀黏著劑中的與捲繞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 圖35(a)係本發明之第8實施方式之一構成例中之附隔離件之黏著體之與長度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圖35(b)係該構成例之捲筒狀之附隔離件之黏著體中的與捲繞方向垂直之剖面之剖視圖。
2:線狀黏著劑
107:噴嘴
200A: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
230:本體框架
231:抓握部
232:按壓滾筒
233:馬達
235:開閉框架
240:捲取體

Claims (9)

  1. 一種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其係將與隔離件一起捲取成捲筒狀之線狀黏著劑一面捲出一面壓抵於對象物者, 具備將已自上述隔離件剝離之上述線狀黏著劑壓抵於上述對象物之按壓部,且 上述隔離件之壓縮彈性模數為1.5 MPa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其中 於上述隔離件形成有狹縫,且上述線狀黏著劑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狹縫內。
  3. 一種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其係將與隔離件一起捲取成捲筒狀之線狀黏著劑一面捲出一面壓抵於對象物者, 具備將已自上述隔離件剝離之上述線狀黏著劑壓抵於上述對象物之按壓部,且 於上述隔離件形成有狹縫,且上述線狀黏著劑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狹縫內。
  4. 如請求項2或3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其中 上述狹縫沿著上述隔離件上配置上述線狀黏著劑之路徑而形成。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其中 上述線狀黏著劑介隔上述隔離件以特定長度之寬度橫動捲繞於卷軸,且 上述隔離件係具有至少上述特定長度之寬度與至少上述卷軸之外周長度之大小之片材。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其進而具備噴嘴,該噴嘴具有劃分形成筒狀之內部空間之內壁面、及於上述內壁面之一端具有使上述內部空間與外部相通之前端開口之前端; 上述按壓部將通過上述內部空間自上述前端開口導出至上述外部之上述線狀黏著劑壓抵於上述對象物,且 包圍上述前端之上述前端開口之周部中之複數個部位作為上述按壓部發揮功能。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其進而具備輔助機構,該輔助機構對與上述隔離件一起捲取之上述線狀黏著劑於捲出方向上施加外力,且 上述按壓部將捲出後自上述隔離件剝離之上述線狀黏著劑壓抵於上述對象物。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其進而具備: 移位部,其安裝於上述按壓部,藉由在按壓方向上移位而使上述按壓部移位;及 吸收機構,其吸收上述按壓方向上之相對於上述移位部之移位的上述按壓部之移位。
  9. 一種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其使用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將上述線狀黏著劑壓抵於上述對象物。
TW110111847A 2020-03-31 2021-03-31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及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 TW2021445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4050 2020-03-31
JP2020064050 2020-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4515A true TW202144515A (zh) 2021-12-01

Family

ID=77928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1847A TW202144515A (zh) 2020-03-31 2021-03-31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及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8754A1 (zh)
JP (1) JP2021161407A (zh)
KR (1) KR20220160589A (zh)
CN (1) CN115335478A (zh)
TW (1) TW202144515A (zh)
WO (1) WO202120076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8082B (zh) 2023-01-11 2024-04-01 昶邑國際有限公司 具輔助壓固裝置的薄膜塗抹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5936A1 (ja) * 2022-10-31 2024-05-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糸状粘着剤貼付装置及び糸状粘着剤貼付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08874B1 (zh) * 1962-02-26 1965-05-08
JPS519772Y2 (zh) * 1971-03-05 1976-03-16
JPS50106874U (zh) * 1974-02-08 1975-09-02
JPS6044463A (ja) 1983-08-18 1985-03-09 Nippon Koki Kk 基板用テ−プの貼着装置
JPS63170492U (zh) * 1987-04-27 1988-11-07
JPH0232801A (ja) * 1988-07-23 1990-02-02 Fuji Sangyo Kk ベニヤ単板の横矧機における接着糸供給装置
JP2942832B2 (ja) 1989-10-02 1999-08-30 ニチバン株式会社 修正テープホルダー
JPH03231980A (ja) 1990-02-07 1991-10-15 Ishizaki Shizai Kk 糸状接着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76080A (ja) * 1990-07-17 1992-03-10 Kao Corp ホットメルト接着材
JP2514386Y2 (ja) * 1992-04-23 1996-10-1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ケ―ブル積層巻き構造
JP6018151B2 (ja) 2014-10-09 2016-11-02 マルゴ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貼付ユニット、テープ貼付方法及びテープ貼付装置
WO2016170776A1 (ja) * 2015-04-21 2016-10-27 早川ゴム株式会社 粘着剤の塗布方法及び接合品
JP6577915B2 (ja) 2015-07-07 2019-09-18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の貼着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8082B (zh) 2023-01-11 2024-04-01 昶邑國際有限公司 具輔助壓固裝置的薄膜塗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00762A1 (ja) 2021-10-07
CN115335478A (zh) 2022-11-11
JP2021161407A (ja) 2021-10-11
US20230158754A1 (en) 2023-05-25
KR20220160589A (ko) 202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87792B2 (ja) 粘着性物品
WO2021200759A1 (ja) 糸状粘着剤貼付装置及び糸状粘着剤貼付方法
EP2106338B1 (en) Backing film removal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a passive (non powered) take up roller for fiber placement machine
KR20220160588A (ko) 사상 점착제 첩부 장치 및 사상 점착제 첩부 방법
TW202144515A (zh) 線狀黏著劑貼附裝置及線狀黏著劑貼附方法
KR20150057021A (ko) 필름절단장치
WO2021200760A1 (ja) 糸状粘着剤貼付装置及び糸状粘着剤貼付方法
JP5260659B2 (ja) ライナ付きテープアプリケータのアプリケータ部分
KR20220156846A (ko) 세퍼레이터를 갖는 점착체
WO2023054277A1 (ja) 粘着剤案内装置、粘着剤貼付装置、及び粘着剤貼付方法
WO2021060299A1 (ja) 糸状粘着体の貼付方法および仮支持体付き糸状粘着体
KR20240073871A (ko) 점착제 안내 장치, 점착제 첩부 장치, 및 점착제 첩부 방법
WO2024101423A1 (ja) 包装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1116177A (ja) ケース、ディスペンサ及び接着剤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