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6382A - 矽氧彈性體粒子及具有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以及此等的製造方法、矽氧彈性體及其製造方法,及矽氧彈性體多孔體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矽氧彈性體粒子及具有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以及此等的製造方法、矽氧彈性體及其製造方法,及矽氧彈性體多孔體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36382A TW202136382A TW109145646A TW109145646A TW202136382A TW 202136382 A TW202136382 A TW 202136382A TW 109145646 A TW109145646 A TW 109145646A TW 109145646 A TW109145646 A TW 109145646A TW 202136382 A TW202136382 A TW 202136382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ilicone
- silicone elastomer
- silica
- particles
- elastom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4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in which at least two but not all the silicon atoms are connected by linkages other than oxygen atoms
- C08G77/5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in which at least two but not all the silicon atoms are connected by linkages other than oxygen atoms by carbon linkag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12—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 C08J3/16—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by coagulating dispers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26—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by elimination of a solid phase from a macromolecular composition or article, e.g. leaching ou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7/00—Use of ingredi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K7/16—Solid spher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3/04—Polysiloxan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rocesses Of Treat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I)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又藉由自由該二相所成的粒子除去一方相之方法而得之於粒子內具有光擴散性,且具有空隙矽氧彈性體粒子。
(II)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二相所成的各為連續相之(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且(B)第二矽氧為(B-1)矽油(Silicone oil)之二矽氧彈性體。
Description
(I)本發明係關於於粒子內具有光擴散性能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及具有空隙之矽氧彈性體粒子,以及此等的製造方法者。
(II)本發明係關於具有光擴散性能之矽氧彈性體及其製造方法、矽氧彈性體多孔體之製造方法者。
有關矽氧彈性體粒子,例如如日本特開昭61-194009號公報所提案的粉底等化妝品,其係以賦予柔軟感觸、光滑度等使用感及賦予伸展性之目的下而使用。又,亦具有藉由軟焦點(Soft focus)效果而提高自然完成性的作用。該軟焦點效果會受到光散射性能之影響,例如若可在粒子內散射光時,可進一步期待光散射性能的提高。
光擴散性樹脂組成物為使用於將照明罩、照明看板、液晶顯示器之背光光擴散板、透明屏幕、LED照明光源等LED光之散射作為目的之構件等。專利文獻1:於日本特開2011-184625號公報中提出光擴散性之橡膠組成物。於成為黏合劑之二甲基矽氧橡膠中,雖為添加作為光擴散劑之含有苯基的矽氧烷單位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組成物,但有著硬化前組成物之長期保存時的光擴散粒子之凝集問題。
矽氧彈性體多孔質體使用於墊片(gasket)、防音材、防振劑、影印機之滾筒構件等。自過去使用發泡劑,雖可藉由同時進行矽氧橡膠之硬化與發泡之方法而製造,但所得之多孔質體中的空隙(氣泡)之尺寸並不均勻,不僅有著較大偏差,且難形成為微細尺寸的容胞(cell)。在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6-287348號公報中提出藉由將室溫硬化型之有機聚矽氧烷乳膠進行冷凍乾燥而製造的方法。然而,該方法係將冷凍乾燥裝置作為必要,又難以製造出具有均勻且微細尺寸的空隙之多孔質體。在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5-171229號公報中提出製作出硬化性液狀矽氧之油中水型乳膠,使矽氧硬化後,藉由使水揮發除去而製造的方法,但該方法亦難以製造出具有均勻且微細尺寸的空隙之多孔質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1-19400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1-18462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6-28734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5-171229號公報
[發明所解決的問題]
(I)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事情而成者,以提供於粒子內具有光擴散性之矽氧彈性體粒子及具有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以及此等製造方法作為目的。
(II)又,以提供未有硬化前組成物之長期保存的問題之光擴散性矽氧彈性體及其製造方法、具有均質且微細尺寸的空隙之矽氧彈性體孔質體的製造方法作為目的。
[解決課題的手段]
(I)本發明者欲達成上述目的達成而進行詳細檢討結果,發現藉由以使矽氧彈性體進行硬化的步驟使其相分離的方法,得到具有由二相所成的結構之矽氧彈性體粒子,又藉由自由該二相所成的粒子除去一方相之方法,得到具有空隙之矽氧彈性體粒子,而解決上述課題,進而達成本發明者。
(II)本發明者欲達成上述目的而進行詳細檢討結果,發現藉由以使矽氧彈性體進行硬化的步驟使其相分離的方法,得到具有由二相所成的結構之矽氧彈性體,又藉由自由該二相所成的彈性體除去一方相之方法,得到具有空隙之矽氧彈性體多孔體,而解決上述課題,進而達成本發明者。
因此,本發明為提供下述者。
1. 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其中(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且(B)第二矽氧為(B-1)矽油。
2. 其為半透明或不透明之如1.記載之矽氧彈性體粒子。
3. 如2.記載之矽氧彈性體粒子(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折射率差為0.002以上的。
4. 如1.~3.中任一所記載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其中體積平均粒徑為0.1~100μm的球狀粒子。
5. 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二相所成的(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且(B)第二矽氧為(B-2)矽氧彈性體之矽氧彈性體粒子。
6. 如5.記載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其為半透明或不透明。
7. 如6.記載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其中(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折射率差為0.002以上者。
8. 如5.~7.中任一所記載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其中體積平均粒徑為0.1~100μm之球狀粒子。
9. 體積平均粒徑為0.1~100μm之球狀粒子,於粒子表面不具有孔的於粒子內部具有空隙之矽氧彈性體粒子。
10. 製造如4.所記載的矽氧彈性體粒子的製造方法,其具有(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
(I-ii)將在(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使用界面活性劑而得到乳化於水的乳化物之步驟,與
(I-iii)將在(I-ii)所得之乳化物中的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之矽油進行相分離之步驟。
11. 製造如8.記載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具有(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混合溶解,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
(I-ii)將在(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使用界面活性劑而得到乳化於水的乳化物之步驟,與
(I-iii)將在(I-ii)所得之乳化物中的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進行相分離之步驟。
12. 製造如9.記載的具有空隙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方法,其中具有(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
(I-ii)將在(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使用界面活性劑而得到乳化於水的乳化物之步驟、
(I-iii)使在(I-ii)所得之乳化物中的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2)進行相分離而得到粒子的步驟,與
(I-iv)由在(I-iii)所得之粒子,將(B-1)矽油藉由溶劑進行溶離、除去之步驟。
13. 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的二相所成,各為連續相,(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B)第二矽氧為(B-1)矽油的矽氧彈性體。
14. 如13.記載之矽氧彈性體,其為半透明或不透明。
15. 如14.記載之矽氧彈性體,其中(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折射率差為0.002以上。
16. 矽氧彈性體,其係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二相所成,各為連續相,(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B)第二矽氧為(B-2)矽氧彈性體。
17. 如16.記載之矽氧彈性體,其為半透明或不透明者。
18. 如17.記載之矽氧彈性體,其中(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折射率差為0.002以上。
19. 製造如13.~15.中任一所記載的矽氧彈性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具有(I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與
(II-ii)將在(I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中,使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之矽油進行相分離之步驟。
20. 製造如16~18中任一所記載的矽氧彈性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具有(I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混合溶解,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與(II-ii)將在(I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中,使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進行相分離之步驟。
21. 一種製造矽氧彈性體多孔體之方法,其中具有(I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
(II-ii)將在(I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中,使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進行相分離,而得到矽氧彈性體之步驟,與
(II-iii)由在(II-ii)所得之矽氧彈性體,將(B-1)矽油藉由溶劑進行溶離、除去之步驟。
[發明之效果]
(I)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及具有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因在粒子內散射光,故可適合作為化妝品之軟焦點性能提高劑使用。
(II)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未有硬化前組成物之長期保存的問題,可適合作為具有彈性的光擴散性構件,又可適合作為具有均質且微細尺寸之空隙的矽氧彈性體多孔體之構件使用。
[實施發明的型態]
以下對於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I)矽氧彈性體粒子]
本發明之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係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粒子。(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B)第二矽氧為(B-1)矽油或(B-2)矽氧彈性體。
矽氧彈性體粒子之幾何學態樣可為球狀、多面體狀、紡錘狀、針狀、板狀等中任一形狀,以球狀為佳。且對於本發明,所謂「球狀」並非表示粒子的形狀僅為真球狀者,其表示包含最長軸之長度/最短軸之長度(縱橫比)的平均通常為1~4,以1~2為佳,較佳為1~1.6,更佳為1~1.4之範圍的經變形之橢圓體的意思。粒子形狀可藉由將粒子以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等進行觀察而得到確認。
矽氧彈性體粒子之體積平均粒徑(MV值)以0.1~100μm為佳,以1~50μm為較佳。體積平均粒徑若未達0.1μm時,因凝集性為高,故恐怕有化妝料不容易分散至一次粒子的情況產生。另一方面,若超過100μm時,化妝料的乾爽感、光滑度降低,又有產生粗糙感之顧慮。對於本發明,體積平均粒徑係配合粒徑而適宜選擇顯微鏡法、光散射法、雷射衍射法、液相沈澱法、電阻法等而測定。例如1μm以上100μm以下的範圍時由電阻法進行測定即可,0.1μm以上且未達1μm使用光散射法進行測定即可。
所謂「彈性體粒子」為具有彈性性質的粒子。所謂「彈性」表示施予力量時會變形而除去力量時會恢復至原形的性質。
矽氧彈性體的外觀並非無色透明,若為半透明或不透明,即可判斷矽氧彈性體係由二相所成的結構,可謂其所成的粒子係由二相所成的結構。所謂不透明表示,存在於物體相反側者無法透過見到的狀況而言,即使看得到卻無法清楚看到,而呈現霧狀時稱為半透明。本發明之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粒子成為高光散射性時,以(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的折射率為相異者為佳,該折射率差以0.02以上為佳,以0.05以上為較佳。
(B)第二矽氧為(B-1)矽油之情況,藉由後述的方法自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除去(B-1)矽油的具有空隙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切截面藉由電子顯微鏡觀察進行觀察時,可確認矽氧彈性體粒子係由二相所成。
(A)矽氧之橡膠硬度係由JIS K 6253所規定的A型硬度計進行測定,以5~90為佳。或藉由日本橡膠協會標準規格(SRIS)所規定的Ascar C試驗機進行測定時以5以上為佳。
(B)第二矽氧的(B-2)矽氧彈性體之橡膠硬度雖無特別限定,但藉由A型硬度計進行測定時,以90以下為佳。(B)第二矽氧的(B-1)矽油之黏度在25℃中之動黏度以10~10,000,000mm2
/s為佳,以100~1,000,000mm2
/s為較佳。且,動黏度係由奧斯特瓦爾德黏度計(Ostwald viscosity)的測定值(以下相同)。
(A)第一矽氧的矽氧彈性體及(B)第二矽氧的(B-2)矽氧彈性體,例如可舉出具有下述式(1)
-(R1 2
SiO2/2
)n
- (1)
所示線狀有機矽氧烷嵌段體之硬化物。式中,R1
為非取代或取代的碳數1~30之1價烴基,n為5~5,000的正數。
作為R1
,例如可舉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十四烷基、十五烷基、十六烷基、十七烷基、十八烷基、十九烷基、二十烷基、二十一烷基、二十二烷基、二十三烷基、二十四烷基、三十烷基等烷基;苯基、甲苯基、萘基等芳基;苯甲基、苯乙基等芳烷基;乙烯基、烯丙基等烯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等環烷基;及將鍵結於此等基的碳原子之氫原子的一部分或全部由鹵素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原子及/或丙烯醯基氧基、甲基丙烯醯基氧基、環氧基、環氧丙氧基、羧基等取代基所取代的烴基等。且,矽氧彈性體(A)及(B-2)中,可含有矽油(含於矽氧彈性體中之狀態)、有機矽烷、無機系粉末、有機系粉末等。
(B)第二矽氧的(B-1)矽油,例如下述平均組成式(2)
R2 a
SiO(4-a)/2
(2)
(式中的R2
為非取代或取代的碳數1~30之1價烴基,a為0.1≦a≦3所示正數)所示。式中的R2
為非取代或取代的碳數1~30之1價烴基,a為0.1≦a≦3所示正數,以0.5≦a≦2.3為佳。作為R2
,可舉出與R1
之相同者。且(B-1)矽油中可含有有機矽烷、無機系粉末、有機系粉末等。
(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質量比((A):(B))係以98:2~20:80的範圍為佳,以95:5~30:70為較佳。
[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矽氧彈性體粒子係將(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B-1)矽油或(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混合溶解,將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使用界面活性劑,得到乳化於水的乳化物,使乳化物中之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引起(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B-1)矽油或(B-2)矽氧彈性體的相分離而成為二相。所得者為粒子之水分散液,若將水進行揮發除去,可成為粉末形態。由該方法所得之粒子成為球形形狀。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粒子為
[I-1](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B)第二矽氧為(B-1)矽油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情況時,可舉出具有下述步驟的製造方法。
(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
(I-ii)將在(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使用界面活性劑而得到乳化於水的乳化物之步驟、
(I-iii)將在(I-ii)所得之乳化物中的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之矽油進行相分離之步驟。
[I-2](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B)第二矽氧為(B-2)矽氧彈性體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情況,可舉出具有下述步驟的製造方法。
(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混合溶解,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
(I-ii)將在(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使用界面活性劑而得到乳化於水的乳化物之步驟、
(I-iii)將在(I-ii)所得之乳化物中的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進行相分離之步驟。
(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的硬化可例示出,藉由甲氧基矽基(≡SiOCH3
)與羥基矽基(≡SiOH)等之縮合反應、巰基丙基矽基(≡Si-C3
H6
SH)與乙烯基矽基(≡SiCH=CH2
)之自由基反應、乙烯基矽基(≡SiCH=CH2
)與氫矽烷基(≡SiH)之加成反應所得者等,但以硬化時間較短的加成反應進行硬化為佳。
硬化性液狀矽氧可為硬化性液狀矽氧組成物,作為硬化性液狀矽氧組成物,其為含有具有上述硬化反應之反應性基的成分(具有雙方反應性基者,具有一方反應性基的成分與具有另一方反應性基之成分)與硬化觸媒者。作為具有反應性基之成分,例如可舉出具有雙方反應性基的有機聚矽氧烷、具有一方反應性基的有機聚矽氧烷與含有另一方反應性基的有機聚矽氧烷之混合溶解物、含有一方反應性基的有機聚矽氧烷與含有另一方反應性基的矽烷之混合溶解物等。
加成反應硬化型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組成物之情況,例如含有含有至少2個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及具有至少3個於1分子中鍵結矽原子的氫原子之有機氫聚矽氧烷,或具有至少3個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及具有至少2個於1分子中鍵結矽原子的氫原子之有機氫聚矽氧烷與鉑族金屬系觸媒。
例如由下述平均組成式(3)
R3 b
R4 c
SiO(4-b-c)/2
(3)
(式中,R3
除脂肪族不飽和基以外之非取代或取代的碳數1~30的1價烴基,R4
為碳數2~6的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b、c為0<b<3,0<c≦3,0.1≦b+c≦3所示正數,較佳為0<b≦2.295,0.005≦c≦2.3,0.5≦b+c≦2.3)所示,於1分子中具有至少2個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之有機聚矽氧烷,與下述平均組成式(4)
R5 d
He
SiO(4-d-e)/2
(4)
(R5
除脂肪族不飽和基以外之非取代或取代的碳數1~30之1價烴基。d、e為0<d<3,0<e≦3,0.1≦d+e≦3所示正數,較佳為0<d≦2.295,0.005≦e≦2.3,0.5≦d+e≦2.3)所示,具有至少3個於1分子中鍵結於矽原子(Si)的氫原子(Si-H)之有機氫聚矽氧烷所成組合中,將添加具有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之有機聚矽氧烷與有機氫聚矽氧烷至相對於1個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之氫矽烷基成為0.5~2個的比率的液狀矽氧組成物,在鉑族金屬系觸媒之存在下,進行加成反應即可。且,適宜地選擇成為於分子中具有至少2或3個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具有至少2或3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有機氫聚矽氧烷。
作為R3
,例如可舉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十四烷基、十五烷基、十六烷基、十七烷基、十八烷基、十九烷基、二十烷基、二十一烷基、二十二烷基、二十三烷基、二十四烷基、三十烷基等烷基;苯基、甲苯基、萘基等芳基;苯甲基、苯乙基等芳烷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等環烷基;及鍵結於此等基的碳原子之氫原子的一部分或全部由鹵素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原子及/或丙烯醯基氧基、甲基丙烯醯基氧基、環氧基、環氧丙氧基、羧基等取代基進行取代的烴基等,工業上,以所有R3
基中的50莫耳%以上為甲基者為佳。
R4
為碳數2~6的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可舉出乙烯基、烯丙基、丁烯基、戊烯基、己烯基等,工業上以乙烯基為佳。作為R5
,可例示出與上述R3
之相同者。作為具有烯烴性不飽和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及有機氫聚矽氧烷的結構,可為直鏈狀、環狀、支鏈狀中任一者。
作為使用於加成反應的鉑族金屬系觸媒,可舉出使用於矽氫化反應的周知觸媒,作為該具體例子,可舉出鉑(含有鉑黑)、銠、鈀等鉑族金屬單體;H2
PtCl4
・n’H2
O、H2
PtCl6
・n’H2
O、NaHPtCl6
・n’H2
O、KHPtCl6
・n’H2
O、Na2
PtCl6
・n’H2
O、K2
PtCl4
・n’H2
O、PtCl4
・n’H2
O、PtCl2
、Na2
HPtCl4
・n’H2
O(但,式中n’為0~6的整數,較佳為0或6)等氯化鉑、氯化鉑酸及氯化鉑酸鹽;醇變性氯化鉑酸(參照美國專利第3,220,972號說明書);氯化鉑酸與烯烴之複合(參照美國專利第3,159,601號說明書、同第3,159,662號說明書、同第3,775,452號說明書);將鉑黑、鈀等鉑族金屬載持於氧化鋁、二氧化矽、碳等載體者;銠-烯烴複合;氯參(三苯基膦)銠(威爾金森觸媒);鉑、氯化鉑、氯化鉑酸或氯化鉑酸鹽與含有乙烯基的矽氧烷之複合,特別可舉出鉑與含有乙烯基的二矽氧烷或含有乙烯基的環狀矽氧烷之複合等。
鉑族金屬系觸媒之配合量可為作為反應觸媒的有效量,對於硬化性液狀矽氧組成物之觸媒中的鉑族金屬之量,以質量換算時,通常為成0.1~500ppm程度,較佳為成0.5~200ppm程度,更佳為成0.1~100ppm程度之量。
於硬化性液狀矽氧組成物中亦可添加加成反應之反應遲延劑。例如可舉出3-甲基-1-丁炔-3-醇、3,5-二甲基-1-己炔-3-醇、3-甲基-1-戊烯-3-醇、苯基丁醇、1-乙炔基環己醇等乙炔系醇、3-甲基-3-戊烯-1-炔、3,5-二甲基-1-己炔-3-炔等乙炔系化合物、此等乙炔系化合物與烷氧基矽烷或矽氧烷或者氫矽烷之反應物、四甲基乙烯基矽氧烷環狀體等乙烯基矽氧烷、苯並三唑等有機氮化合物及其他有機磷化合物、肟化合物,及有機氯化合物等。
如上述,在進行硬化的過程中,引起(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B-1)矽油或(B-2)矽氧彈性體的相分離而成為二相。所得者為粒子之水分散液,若將水揮發除去後可成為粉末形態。以該方法所得的粒子成為球狀。將塊狀硬化物藉由輥磨機、球磨機、高速轉動磨機等粉碎機進行粉碎而可製造。但,在第二矽氧為矽油(B-1)之情況時,藉由粉碎處理,因矽油(B-1)會藉由矽氧彈性體而流出,故並非良好方法。藉由該粉碎的製造中,粒子成為不定形之形狀。
(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成為二相,欲得到經相分離的粒子,(A)第一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組成物)與(B)第二矽氧的(B-1)矽油或(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組成物)具有溶解性,且(A)第一矽氧彈性體與(B)第二矽氧之(B-1)矽油或(B-2)矽氧彈性體的相溶性必須要變低。作為如此矽氧組成,例如可舉出,以藉由加成反應的硬化,而成為矽氧彈性體之情況時,(A)第一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的前述平均組成式(3)R3 b
R4 c
SiO(4-b-c)/2
所示具有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的有機聚矽氧烷,及前述平均組成式(4)R5 d
He
SiO(4-d-e)/2
所示有機氫聚矽氧烷,與第二矽氧的前述平均組成式(2)R2 a
SiO(4-a)/2
所示矽油(B-1)中,R3
及/或R5
,與R2
的一部分變得相異的結構之烴基的組成。又,可舉出第一矽氧彈性體(A)之原料的硬化性液狀矽氧之R3
及/或R5
,與第二矽氧的矽氧彈性體(B-2)之原料的硬化性液狀矽氧之R3
及/或R5
的一部分變得相異的結構之烴基的組成。又,第一矽氧彈性體(A)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的具有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的有機聚矽氧烷及/或有機氫聚矽氧烷,與第二矽氧的矽油(B-1)之黏度變成相異大的組成。又,第一矽氧彈性體(A)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的具有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及/或有機氫聚矽氧烷,與第二矽氧的矽氧彈性體(B-2)之原料的硬化性液狀矽氧之具有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的有機聚矽氧烷及/或有機氫聚矽氧烷之黏度變得相異大的組成。
如前述,欲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的矽氧組成進行相分離時,(A)第一矽氧彈性體之原料的硬化性液狀矽氧及/或第二矽氧的矽氧彈性體(B-2)之原料的硬化性液狀矽氧,藉由硬化反應而使矽氧的分子量變大,藉此推測欲降低第一矽氧(A)與第二矽氧(B)的相溶性。且推測於達到硬化之前欲使相溶性降低。
將(ii)的混合溶解物,使用界面活性劑,得到乳化於水的乳化物之步驟中所使用的界面活性劑並無特別限定,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負離子性界面活性劑、陽離子性界面活性劑及兩離子性界面活性劑中任一者皆可,可為單獨1種或適宜地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
作為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例如可舉出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聚氧伸丙基烷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聚乙二醇脂肪酸酯、山梨糖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甘油脂肪酸酯、聚甘油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胺、聚氧乙烯脂肪酸醯胺、聚氧乙烯變性有機聚矽氧烷、聚氧乙烯聚氧伸丙基變性有機聚矽氧烷等。
作為負離子性界面活性劑,例如可舉出月桂基硫酸鈉等烷基硫酸酯鹽、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酯鹽、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酯鹽、脂肪酸烷醇醯胺之硫酸酯鹽、烷基苯磺酸鹽、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磺酸鹽、α-烯烴磺酸鹽、α-磺基脂肪酸酯鹽、烷基萘磺酸、烷基二苯基醚二磺酸鹽、烷烴磺酸鹽、N-醯基牛磺酸鹽(Acyl taurine salt)、二烷基磺基琥珀酸鹽、單烷基磺基琥珀酸鹽、聚氧乙烯烷基醚磺基琥珀酸鹽、脂肪酸鹽、聚氧乙烯烷基醚羧酸鹽、N-醯胺基酸鹽、單烷基磷酸酯鹽、二烷基磷酸酯鹽、聚氧乙烯烷基醚磷酸酯鹽等。
作為陽離子性界面活性劑,可舉出烷基三甲基銨鹽、二烷基二甲基銨鹽、聚氧乙烯烷基二甲基銨鹽、二聚氧乙烯烷基甲基銨鹽、三聚氧乙烯烷基銨鹽、烷基苯甲基二甲基銨鹽、烷基吡啶鎓鹽、單烷基胺鹽、單烷基醯胺胺鹽等。
作為兩離子性界面活性劑,可舉出烷基二甲基胺氧化物、烷基二甲基羧基甜菜鹼、烷基醯胺丙基二甲基羧基甜菜鹼、烷基羥基磺基甜菜鹼、烷基羧基甲基羥基乙基咪唑鎓甜菜鹼等。
要進行乳化時,使用一般乳化分散機即可,可舉出均質分散劑等高速轉動離心放射型攪拌機、均質混合器等高速轉動剪斷型攪拌機、均質機等高壓噴射式乳化分散機、膠體磨機、超音波乳化機等。若為可進行乳化且為所望粒徑即可,攪拌之速度、時間等並無特別限定。且,乳化物的型為水中油型乳膠。
自粒子的水分散液之水的揮發除去,例如可藉由常壓下或減壓下的加熱而進行,具體可舉出將分散液在加熱下靜置而將水分除去的方法、將分散液在加熱下一邊攪拌流動一邊使水分除去的方法、如噴霧乾燥器而於熱風氣流中將分散液噴霧、分散的方法、利用流動熱媒體之方法等。且,作為該操作之前處理,可將加熱脫水、過濾分離、離心分離、傾析等方法濃縮分散液,亦可視必要將分散液以水或醇進行洗淨。
欲改善粒子之非凝集性、分散性、滑潤性等,可將粒子表面以聚甲基倍半矽氧烷、二氧化矽、無機氧化物、有機樹脂等進行包覆。
[具有空隙之矽氧彈性體粒子]
本發明之具有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為體積平均粒徑0.1~100μm之球狀粒子,於粒子表面不具有孔,且於粒子內部具有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形狀為球狀,體積平均粒徑(MV值)為0.1~100μm,以1~50μm為佳。體積平均粒徑若未達0.1μm時,因凝集性高故有著化妝料不容易分散成一次粒子之顧慮。另一方面,若比100μm大時,化妝料之乾爽感、光滑度會降低,又有出現粗糙感之顧慮。
作為矽氧彈性體,例如可舉出具有下述式(1)
-(R1 2
SiO2/2
)n
- (1)
所示線狀有機矽氧烷嵌段體之硬化物。式中,R1
為非取代或取代之碳數1~30的1價烴基,n為5~5,000之正數。矽氧彈性體與空隙之比率,體積比(A):(B)以98:2~20:80為佳,以95:5~30:70為較佳。矽氧彈性體以不具有黏沾感者為佳,該橡膠硬度係由規定於JIS K 6253之A型硬度計進行測定,以5~90為佳。或藉由日本橡膠協會標準規格(SRIS)所規定的Ascar C試驗機進行測定,以5以上為佳,以10~95為較佳。橡膠硬度若過低時粒子的凝集性會變高,若橡膠硬度過高時有柔軟感觸降低之顧慮。矽氧彈性體之中,可含有矽油(含於矽氧彈性體中之狀態)、有機矽烷、無機系粉末、有機系粉末等。空隙的尺寸並未有限定,又,該形狀亦未受到限定。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的粒子之空隙為連續之貫通孔,或成為於粒子中含有1個球狀形狀者。空隙之尺寸或形狀課藉由將粒子的切截面以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而確認。
[具有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之製造方法]
具有本發明之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可藉由在上述(I-1)之製造方法中,進一步自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將矽油(B-1)以溶劑進行溶離、除去後可製造。具體可舉出具有下述步驟者。
(I-i)(A)將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I-ii)將在(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使用界面活性劑而得到乳化於水的乳化物之步驟、
(I-iii)使在(I-ii)所得之乳化物中的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2)進行相分離而得到粒子的步驟、
(I-iv)由在(I-iii)所得之粒子,將(B-1)矽油藉由溶劑進行溶離、除去之步驟。
溶劑必須為可溶解矽油(B-1),且透過矽氧彈性體(A)者。以具有揮發性者為更佳。若為具有揮發性的溶劑,將矽油(B-1)經溶離、除去後,分離溶劑後,藉由揮發可使溶劑除去。例如可舉出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丁醇、環己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二烷、十甲基環五矽氧烷等。
(B-1)矽油的溶離、除去為,僅為於溶劑可浸漬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即可,亦可進一步攪拌。於提高(B-1)矽油之除去率,將矽氧彈性體粒子與溶劑藉由過濾分離、離心分離、傾析等方法進行分離後,亦可重複進行浸漬、攪拌之操作。將矽氧彈性體粒子與溶劑進行分離後,例如藉由在常壓下或減壓下進行加熱,可將溶劑揮發除去。具體可舉出在加熱下經靜置將溶劑除去的方法、在加熱下一邊攪拌流動一邊將溶劑除去的方法、於如噴霧乾燥器的熱風氣流中使其噴霧、分散的方法、利用流動熱媒體之方法等。欲改善粒子的非凝集性、分散性、滑潤性等,可將粒子表面由聚甲基倍半矽氧烷、二氧化矽、無機氧化物、有機樹脂等進行被覆。
[(II)矽氧彈性體]
本發明之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係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的二相所成,各為連續相,成為所謂共連續體(整體式;Monolith)之結構。各相之形狀並無限定,例如可舉出柱狀分支網目結構彼此交織的結構、柱狀分支網目結構與填充該結構之縫隙的結構、球狀粒子之凝集結構與填充該結構之縫隙的結構等。分支網目結構的柱狀體之粗度,經凝集的球狀粒子之粒徑,及填充此等結構的隙間之尺寸以0.1~50μm的範圍為佳。(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第二矽氧(B)為(B-1)矽油或(B-2)矽氧彈性體。矽氧彈性體的外觀並非無色透明,若為半透明或不透明,可判斷矽氧彈性體係由二相所成的結構。所謂不透明表示,存在於物體相反側者無法透過見到的狀況而言,即使看得到卻無法清楚看到,而呈現霧狀時稱為半透明。
(B)第二矽氧為(B-1)矽油時,將藉由以後述方法所得之矽氧彈性體來除去(B-1)矽油的矽氧彈性體多孔體以電子顯微鏡觀察時,可確認矽氧彈性體由二相所成,該二相成為共連續相,又各相之形狀或上述隙間之尺寸。(B)第二矽氧為(B-2)矽氧彈性體時,雖將分離結構以電子顯微鏡做確認為困難,但推測成為與前述(B)第二矽氧為(B-1)矽油的組成之矽氧彈性體為類似結構。相對於(A)第一矽氧與(B-1)矽油所成矽氧彈性體,若原料組成為類似,推測比該彈性體成為更接近分離結構。
所謂「彈性體」表示,具有施予力量時會變形而除去力量後會恢復成原來形狀的性質之物體。
若欲使由本發明之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成為高光散射性時,矽氧彈性體以半透明或不透明者為佳。所謂不透明表示,存在於物體相反側者無法透過見到的狀況而言,即使看得到卻無法清楚看到,而呈現霧狀時稱為半透明。因此,(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折射率必須相異,該折射率差以0.02以上為佳,較佳為0.05以上。
(A)矽氧的橡膠硬度經以JIS K 6253所規定的A型硬度計進行測定時,以5~90為佳。或藉由以日本橡膠協會標準規格(SRIS)所規定的Ascar C試驗機進行測定時,以5以上為佳,以10~95為較佳。(B)第二矽氧的(B-2)矽氧彈性體之橡膠硬度雖無特別限定,但以A型硬度計進行測定時,以90以下為佳。(B)第二矽氧之(B-1)矽油的黏度在25℃中之動黏度以10~10,000,000mm2
/s為佳,以100~ 1,000,000mm2
/s為較佳。且,動黏度係以奧斯特瓦爾德黏度計的測定值(以下相同。)。
(A)第一矽氧的矽氧彈性體及(B)第二矽氧的(B-2)矽氧彈性體,例如可舉出具有上述式(1)所示線狀有機矽氧烷嵌段體的硬化物。
(B)第二矽氧之(B-1)矽油,例如可舉出上述平均組成式(2)所示者。
(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質量比((A):(B))中,以98:2~20:80的範圍為佳,以95:5~30:70為較佳。
[(II)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矽氧彈性體為,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B-1)矽油或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混合溶解,使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中之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產生(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B-1)矽油或(B-2)矽氧彈性體的相分離而成為二相。
(II-1)具體而言,本發明之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之矽氧彈性體中,(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且(B)第二矽氧為(B-1)矽油之矽氧彈性體時,可舉出具有下述步驟的製造方法。
(II-i)將(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
(II-ii)將在(I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中,使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之矽油進行相分離之步驟。
(II-2)(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且(B)第二矽氧為(B-2)矽氧彈性體之矽氧彈性體時,可舉出具有下述步驟的製造方法。
(I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混合溶解,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
(II-ii)將在(I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中,使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進行相分離之步驟。
對於(II-i),以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為重要,若非透明且混合溶解物時,難以成為共連續相,於硬化前有著經時性(A)與(B-1)、(A)與(B-2)分離等問題。
(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之硬化,雖可例示出藉由甲氧基矽基(≡SiOCH3
)與羥基矽基(≡SiOH)等之縮合反應、巰基丙基矽基(≡Si-C3
H6
SH)與乙烯基矽基(≡SiCH=CH2
)之自由基反應、乙烯基矽基(≡SiCH=CH2
)與氫矽烷基(≡SiH)之加成反應者等,但由硬化時間較短的觀點來看,以藉由加成反應進行硬化為佳。
硬化性液狀矽氧、加成反應硬化型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組成物時,鉑族金屬系觸媒、加成反應之反應遲延劑與上述(I)相同。
如上述,在進行硬化之過程中,引起(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B-1)矽油或(B-2)矽氧彈性體之相分離而成為二相。
(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成為二相,欲得到經相分離之粒子,(A)第一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組成物),與(B)第二矽氧之(B-1)矽油或(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組成物)具有溶解性,且(A)第一矽氧彈性體與(B)第二矽氧之(B-1)矽油或(B-2)矽氧彈性體的相溶性必須為低。作為如此矽氧組成,例如以藉由加成反應之硬化成為矽氧彈性體時,可舉出(A)第一矽氧彈性體的原料的硬化性液狀矽氧之具有前述平均組成式(3)R3 b
R4 c
SiO(4-b-c)/2
所示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的有機聚矽氧烷及前述平均組成式(4)R5 d
He
SiO(4-d-e)/2
所示有機氫聚矽氧烷,與第二矽氧之前述平均組成式(2)R2 a
SiO(4-a)/2
所示矽油(B-1)中,R3
及/或R5
與R2
成為一部分相異的結構之烴基之組成。又,可舉出第一矽氧彈性體(A)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的R3
及/或R5
,與第二矽氧的矽氧彈性體(B-2)之原料的硬化性液狀矽氧之R3
及/或R5
成為一部分相異的結構之烴基的組成。又,可舉出第一矽氧彈性體(A)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的具有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及/或有機氫聚矽氧烷,與第二矽氧之矽油(B-1)的黏度變得很大差異的組成。又,可舉出第一矽氧彈性體(A)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的具有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及/或有機氫聚矽氧烷,與第二矽氧之矽氧彈性體(B-2)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的具有1價烯烴性不飽和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及/或有機氫聚矽氧烷的黏度變得很大差異的組成。
欲如前述所示以(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矽氧組成進行相分離時,(A)第一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及/或第二矽氧的矽氧彈性體(B-2)之原料的硬化性液狀矽氧會藉由硬化反應而使矽氧之分子量變大,藉此推測使(A)第一矽氧與第二矽氧(B)之相溶性降低之故。且推測達到硬化前相溶性會降低之故。
[具有連續空隙之矽氧彈性體多孔體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具有連續空隙的矽氧彈性體多孔體為,於上述(II-1)之製造方法中,進一步自所得之矽氧彈性體,將矽油(B-1)藉由溶劑進行溶離、除去後而可製造。具體可舉出具有下述步驟者。
(II-i)將(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II-ii)將在(I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中,使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進行相分離,而得到矽氧彈性體之步驟、
(II-iii)由在(II-ii)所得之矽氧彈性體,將(B-1)矽油藉由溶劑進行溶離、除去之步驟
溶劑必須為溶解矽油(B-1),且可透過矽氧彈性體(A)者。且以具有揮發性者為佳。若為具有揮發性之溶劑,可將矽油(B-1)溶離、除去,分離溶劑後,藉由揮發而可除去溶劑。例如可舉出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丁醇、環己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二烷、十甲基環五矽氧烷等。
(B-1)矽油的溶離、除去可於溶劑浸漬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即可。欲提高矽油(B-1)之除去率,分離矽氧彈性體與溶劑之後,可重複浸漬之操作。又,可使用索氏萃取器進行。分離矽氧彈性體與溶劑後,藉由風乾或常壓下或減壓下之加熱而將溶劑揮發除去。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之矽氧彈性體多孔體,該表面有不存在孔之情況。欲於表面存在孔,僅將表面以擦過或切片方法等除去表面部分即可。
[實施例]
以下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雖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下述實施例者。且,對於下述例若無特別記載的情況下,表示濃度及含有率的「%」為質量%。動黏度為,在25℃中,藉由奧斯特瓦爾德黏度計所得之測定值,以日本電色工業(股)製之HAZE儀器NDH7000,測定實施例所記載的厚度之試料的全光透過率及HAZE值。且,平均式中之各矽氧烷單位的鍵結順序並非限定於下述者。
[實施例I-1(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之製造)]
將下述平均式(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之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286g、下述平均式(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之甲基氫聚矽氧烷91g(對於1個烯烴性不飽和基成為1.14個氫矽烷基之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1公升的玻璃燒杯中,使用均質混合器,以2,000rpm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後,得到硬化性液狀矽氧(相當於(A)成分之原料的硬化性液狀矽氧)。添加下述平均式(I-7)所示動黏度為99,900mm2
/s之二甲基聚矽氧烷(相當於(B-1)成分)123g;成為(A)成分:(B)成分質量比為75.4:24.6之量),使用均質混合器以2,000rpm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其次加入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環氧乙烷加成莫耳數=9莫耳)3g與水50g,使用均質混合器,以7,000rpm進行攪拌後,成為水中油型,確認增黏,且再繼續進行15分鐘攪拌。一邊以2,000rpm進行攪拌,一邊加入水444g,得到均勻的白色乳膠。將該乳膠移至附有以錨型攪拌翼進行攪拌之裝置的容量1公升之玻璃燒瓶中,調溫至15~20℃後,於攪拌下,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1.2g與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環氧乙烷加成莫耳數=9莫耳)1.2g之混合溶解物,在相同溫度下進行12小時攪拌,得到矽氧彈性體粒子之水分散液。
將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水分散液中之粒子的形狀以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時,其為球狀,將體積平均粒徑使用電阻法粒度分布測定裝置(Multisizer 3, Beckman Coulter(股)製)進行測定時,體積平均粒徑為5.6μm。
在油浴中,將矽氧彈性體粒子之水分散液在80℃加熱,使添加芒硝100g的粒子進行凝集後,使用加壓過濾器,脫水至水分約30%。將脫水物移至附在藉由錨型攪拌翼進行攪拌之裝置的容量2公升之玻璃燒瓶,添加水1,000g,進行30分鐘攪拌後,使用加壓過濾器使其脫水。再進行2次該水洗淨及脫水之操作。將脫水物以熱風流動乾燥機中在105℃之溫度進行乾燥,得到具有無黏沾感的彈性之粒子。
藉由以下方法,製作塊狀矽氧彈性體,確認該透明性。
將下述平均式(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28.6g、下述平均式(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9.1g(與前述相同的配合比率),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05g裝入於容量100mL之玻璃燒杯,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硬化性液狀矽氧。添加下述平均式(I-7)所示動黏度為99,900mm2
/s的二甲基聚矽氧烷12.3g(與前述相同的配合比率),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1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具有彈性之固體狀物。該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為不透明,全光透過率為17.9,HAZE值為99.9。上述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15,二甲基聚矽氧烷的折射率為1.403,折射率差為0.012。由其為不透明可判斷,矽氧彈性體(相當於成分(A))與二甲基聚矽氧烷(相當於(B-1)成分)為分離成二相之結構,又於硬化反應中分離為矽氧彈性體與二甲基聚矽氧烷。
與該塊狀矽氧彈性體同樣地,判斷為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為不透明,矽氧彈性體(相當於(A)成分)與二甲基聚矽氧烷(相當於(B-1)成分)為分離成二相之結構,又於硬化反應中分離為矽氧彈性體與二甲基聚矽氧烷。將矽氧彈性體的硬度以杜羅儀器A硬度計進行測定時,其為75。
[實施例I-2(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之製造)]
將下述平均式(I-8)所示動黏度為5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328g、下述平均式(I-9)所示動黏度為4,220mm2
/s的甲基苯基乙烯基聚矽氧烷141g、前述平均式(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31g(對於1個乙烯基而使氫矽烷基成為1.13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1公升之玻璃燒杯,使用均質混合器以2,000rpm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硬化性液狀矽氧(相當於(A)成分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及(B-2)成分之硬化性液狀矽氧:((A)成分:(B-2)成分的質量比成為71.5:28.5之量))。其次,加入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環氧乙烷加成莫耳數=9莫耳)3g與水50g,使用均質混合器以7,000rpm進行攪拌後,成為水中油型,確認其增黏,再繼續進行15分鐘攪拌。一邊以2,000rpm進行攪拌,一邊加入水444g,得到均勻之白色乳膠。將該乳膠移至附在藉由錨型攪拌翼進行攪拌之裝置的容量1公升之玻璃燒瓶中,調溫至15~20℃後,於攪拌下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1.2g與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環氧乙烷加成莫耳數=9莫耳)1.2g的混合溶解物,在同溫度下進行12小時攪拌,得到矽氧彈性體粒子之水分散液。
將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水分散液中之粒子形狀以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時,其為球狀,將體積平均粒徑使用電阻法粒度分布測定裝置(Multisizer 3, Beckman Coulter(股)製)進行測定時,體積平均粒徑為4.3μm。
於油浴中,將矽氧彈性體粒子之水分散液在80℃加熱,添加芒硝100g使粒子凝集後,使用加壓過濾器脫水至水分約30%。將脫水物移至附在藉由錨型攪拌翼進行攪拌之裝置的容量2公升之玻璃燒瓶,添加水1,000g,進行30分鐘攪拌後,使用加壓過濾器進行脫水。將該水洗淨及脫水之操作再進行2次。將脫水物在熱風流動乾燥機中以105℃的溫度乾燥,得到具有無黏沾感的彈性之粒子。
藉由以下方法,製作出塊狀矽氧彈性體,確認該透明性。
將下述平均式(I-8)所示動黏度為5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32.8g、下述平均式(I-9)所示動黏度為4,220mm2
/s的甲基苯基乙烯基聚矽氧烷14.1g、前述平均式(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3.1g(與前述相同的配合比率),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05g裝入於容量100mL之玻璃燒杯,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硬化性液狀矽氧。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1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具有彈性之固體狀物。該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為不透明,全光透過率為33.5,HAZE值為99.6。上述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09,甲基苯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30,折射率差為0.021。由其為不透明可判斷,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相當於成分(A)),與甲基苯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相當於(B-1)成分)為分離成二相之結構,又分離於各硬化反應中。
與該塊狀矽氧彈性體同樣地,判斷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為不透明,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相當於成分(A)),與甲基苯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相當於成分(B-1))為分離成二相之結構,又分離於各硬化反應中。將矽氧彈性體的硬度以杜羅儀器A硬度計進行測定時,其為42。
[實施例I-3(具有空隙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製造)]
將在實施例1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移至附在藉由錨型攪拌翼進行攪拌的裝置之容量2公升的玻璃燒瓶,添加甲苯1,500g,進行30分鐘攪拌後,使用加壓過濾器進行脫液。再進行2次該操作。藉由該操作,使二甲基聚矽氧烷溶離、除去。將脫液物在通風櫃中進行吹風乾燥,得到無黏沾感的矽氧彈性體粒子。將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以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時,粒子形狀為球形且於粒子表面未見到孔。照片如圖I-1所示。
藉由以下方法,觀察矽氧彈性體粒子之內部結構。
於容量50mL的玻璃燒杯中裝入下述平均式(I-10)所示動黏度為1,01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20g、下述平均式(I-11)所示動黏度為27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0.7g(對於1個烯烴性不飽和基而使氫矽烷基到達1.19個之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 0.01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製作出硬化性液狀矽氧。於此添加矽氧彈性體粒子,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混合,作為矽氧彈性體粒子的硬化性液狀矽氧分散液。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03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後,流入於鋁盤中,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矽氧彈性體粒子經分散的具有彈性固體狀物。將固體狀物以刀子切斷,將存在於該切斷面的經切斷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以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時,粒子具有空隙。將照片表示於圖I-2。矽氧彈性體粒子之矽氧彈性體與空隙之體積比由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二甲基聚矽氧烷之配合量計算出75.4:24.6。
亦由除去該二甲基聚矽氧烷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內部之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判斷在實施例I-1所得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係由矽氧彈性體與二甲基聚矽氧烷之二相所成,又粒子表面呈現由矽氧彈性體所成的結構體。
[比較例I-1(矽氧彈性體粒子之製造)]
將前述平均式(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286g、前述平均式(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91g(對於1個烯烴性不飽和基而使氫矽烷基達到1.14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1公升之玻璃燒杯,使用均質混合器以2,000rpm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硬化性液狀矽氧(相當於(A)成分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添加下述平均式(I-12)所示動黏度為1,000mm2
/s的二甲基聚矽氧烷(相當於(B-1)成分)123g((A)成分:(B)成分質量比成為75.4:24.6之量),使用均質混合器,以2,000rpm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後,加入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環氧乙烷加成莫耳數=9莫耳)3g與水50g,使用均質混合器以7,000rpm進行攪拌後,成為水中油型,確認其增黏,再繼續進行15分鐘攪拌。一邊以2,000rpm進行攪拌,一邊加入水444g,得到均勻之白色乳膠。將該乳膠移至附在藉由錨型攪拌翼進行攪拌之裝置的容量1公升之玻璃燒瓶中,調溫至15~20℃後,於攪拌下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1.2g與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環氧乙烷加成莫耳數=9莫耳)1.2g的混合溶解物,在同溫度下進行12小時攪拌,得到矽氧彈性體粒子之水分散液。
將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水分散液中之粒子形狀以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時,其為球狀,將體積平均粒徑使用電阻法粒度分布測定裝置(Multisizer 3, Beckman Coulter(股)製)進行測定時,體積平均粒徑為4.5μm。
於油浴中,將矽氧彈性體粒子之水分散液在80℃加熱,添加芒硝100g使粒子凝集後,使用加壓過濾器脫水至水分約30%。將脫水物移至附在藉由錨型攪拌翼進行攪拌之裝置的容量2公升的玻璃燒瓶中,添加水1,000g,進行30分鐘攪拌後,使用加壓過濾器進行脫水。將該水洗淨及脫水之操作再進行2次。將脫水物在熱風流動乾燥機中以105℃的溫度乾燥,得到具有彈性之粒子。
藉由以下方法,製作出塊狀矽氧彈性體,確認該透明性。
將前述平均式(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28.6g、前述平均式(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9.1g(與前述相同的配合比率),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05g裝入於容量100mL之玻璃燒杯中,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硬化性液狀矽氧。添加下述平均式(I-12)所示動黏度為1,000mm2
/s的二甲基聚矽氧烷12.3g(與前述相同的配合比率),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1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具有彈性之固體狀物。該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為無色透明。上述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15,二甲基聚矽氧烷的折射率為1.403,折射率差為0.012。由其為無色透明可判斷其非成為由二相所成的結構。與該塊狀矽氧彈性體同樣地,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為透明,故判斷非由二相所成的結構。
[比較例I-2(矽氧彈性體粒子之製造)]
將前述平均式(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285g、前述平均式(I-10)所示動黏度為1,01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122g、前述平均式(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93g(對於1個乙烯基而使氫矽烷基成為1.14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1公升的玻璃燒杯中,使用均質混合器以2,000rpm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硬化性液狀矽氧(相當於(A)成分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及成分(B-2)之硬化性液狀矽氧;(A)成分:(B-2)成分質量比成為75.1:24.8之量)。其次,加入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環氧乙烷加成莫耳數=9莫耳)3g與水50g,使用均質混合器以7,000rpm進行攪拌後,成為水中油型,確認其增黏,再繼續進行15分鐘攪拌。一邊以2,000rpm進行攪拌,一邊加入水444g,得到均勻之白色乳膠。將該乳膠移至附在藉由錨型攪拌翼進行攪拌之裝置的容量1公升之玻璃燒瓶中,調溫至15~20℃後,於攪拌下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1.2g與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環氧乙烷加成莫耳數=9莫耳)1.2g之混合溶解物,在同溫度下進行12小時攪拌,得到矽氧彈性體粒子之水分散液。
將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水分散液中之粒子形狀以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時,其為球狀,將體積平均粒徑使用電阻法粒度分布測定裝置(Multisizer 3, Beckman Coulter(股)製)進行測定時,體積平均粒徑為4.7μm。
於油浴中,將矽氧彈性體粒子之水分散液在80℃加熱,添加芒硝100g使粒子凝集後,使用加壓過濾器脫水至水分約30%。將脫水物移至附在藉由錨型攪拌翼進行攪拌之裝置的容量2公升之玻璃燒瓶中,添加水1,000g,進行30分鐘攪拌後,使用加壓過濾器使期脫水。將該水洗淨及脫水之操作再進行2次。將脫水物在熱風流動乾燥機中以105℃的溫度乾燥,得到具有無黏沾感的彈性之粒子。
藉由以下方法,製作出塊狀矽氧彈性體,確認該透明性。
將前述平均式(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28.5g、前述平均式(I-10)所示動黏度為1,010mm2
/s的甲基苯基乙烯基聚矽氧烷12.2g、前述平均式(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9.3g(與前述相同的配合比率),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05g裝入於容量100mL的玻璃燒杯中,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硬化性液狀矽氧。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1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具有彈性之固體狀物。該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為無色透明。上述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15,甲基苯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04,折射率差為0.021。由無色透明可判斷其非成為由二相所成的結構。與該塊狀矽氧彈性體同樣地,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為透明,故判斷其非成為由二相所成的結構。
[比較例I-3(矽氧彈性體粒子之製造)]
將在比較例1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移至附有藉由錨型攪拌翼進行攪拌的裝置之容量2公升的玻璃燒瓶,添加甲苯1,500g,進行30分鐘攪拌後,使用加壓過濾器進行脫液。再進行2次該操作。藉由該操作,使二甲基聚矽氧烷溶離、除去。將脫液物在通風櫃中進行吹風乾燥,得到具有無黏沾感的彈性之粒子。
將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以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時,粒子形狀為球形且於粒子表面未見到孔。
藉由以下方法,觀察矽氧彈性體粒子之內部結構。於容量50mL之玻璃燒杯中裝入前述平均式(I-10)所示動黏度為1,01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20g、前述平均式(I-11)所示動黏度為27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0.7g(對於1個烯烴性不飽和基而使氫矽烷基成為1.19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01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製作出硬化性液狀矽氧。於此添加除去二甲基聚矽氧烷之矽氧彈性體粒子,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混合,作為矽氧彈性體粒子的硬化性液狀矽氧分散液。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03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後,流入於鋁盤中,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矽氧彈性體粒子經分散的具有彈性固體狀物。將固體狀物以刀子切斷,將存在於該切斷面之經切斷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以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時,粒子未具有空隙。
亦由除去該二甲基聚矽氧烷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內部之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判斷在比較例I-1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粒子並非成為由二相所成的結構。
在比較例I-1中,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矽氧烷與動黏度為1,000mm2
/s的二甲基聚矽氧烷係由幾乎相同單位所成的化合物,且黏度的差並不大,故此等的相溶性為佳,因此不會成為如實施例所示的相分離。同樣地,在比較例I-2中,動黏度為55mm2
/s的甲基乙烯基矽氧烷與動黏度為1,01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係由相同單位所成的化合物,且黏度的差並不大,故此等相溶性為佳,因此不會成為如實施例所示的相分離。
由實施例I-1及I-2的矽氧彈性體為不透明,故可判斷光呈現散射。因此,與此相同組成之粒子為在粒子內具有光散射性。因比較例1及2的矽氧彈性體為透明,故判斷為並未有光之散射。因此,與此相同組成之粒子為在粒子內未具有光散射性。
實施例I-3的矽氧彈性體粒子為粒子內具有空隙,該空隙部分會有光散射。比較例I-3的矽氧彈性體粒子的粒子內並未有空隙,且不具有粒子內之光散性。
[實施例II-1(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及矽氧多孔體之製造)]
將下述平均式(I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85g、下述平均式(I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27g(對於1個乙烯基而使氫矽烷基成為1.14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200mL的玻璃燒杯中,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相當於(A)成分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添加下述平均式(II-7)所示動黏度為99,900mm2
/s的二甲基聚矽氧烷(相當於(B-1)成分)15g((A):(B-1)質量比成為88.2:11.8之量),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2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具有彈性的固體狀物(矽氧彈性體)。
該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為不透明,全光透過率為20.7,HAZE值為99.9。上述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15,二甲基聚矽氧烷的折射率為1.403,折射率差為0.012。由其為不透明可判斷,矽氧彈性體(相當於(A)成分)與二甲基聚矽氧烷(相當於(B-1)成分)為分離成二相之結構,又於硬化反應中分離為矽氧彈性體與二甲基聚矽氧烷。
將矽氧彈性體切成約10mm×10mm尺寸,浸漬於放在於容量100mL之玻璃燒杯的甲苯50g中。於2小時後取出矽氧彈性體,再次浸漬於另外重新準備的甲苯50g中。重複一此相同操作後,於2小時後取出矽氧彈性體,經24小時的吹風乾燥後,使甲苯揮發。藉由該甲苯之浸漬,將二甲基聚矽氧烷經溶離並除去。
將除去二甲基聚矽氧烷而得之矽氧彈性體,以電子顯微鏡觀察。於表面並未觀察到孔,但於切斷面觀察到孔。其為2μm左右粗度的骨架連接的矽氧彈性體與0.5μm左右的經連續之孔所成的多孔體。截面照片如圖II-1所示。
藉由除去二甲基聚矽氧烷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的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判斷含有二甲基聚矽氧烷的矽氧彈性體成為,由2μm左右粗度的骨架連接的矽氧彈性體與0.5μm左右的經連續的孔以二甲基聚矽氧烷填滿的二相所成的結構體。將矽氧彈性體的硬度以杜羅儀器A硬度計進行測定時,其為75。
[實施例II-2(由二相所成矽氧彈性體及矽氧多孔體之製造)]
將前述平均式(I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70g、前述平均式(I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23g(對於1個乙烯基而使氫矽烷基成為1.18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200mL的玻璃燒杯中,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相當於(A)成分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添加前述平均式(II-7)所示動黏度為99,900mm2
/s的二甲基聚矽氧烷(相當於(B-1)成分)30g((A):(B-1)質量比成為75.6:24.4之量),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2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具有彈性之固體狀物。
所得的矽氧彈性體為不透明,全光透過率為17.9,HAZE值為99.9。上述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15,二甲基聚矽氧烷的折射率為1.403,折射率差為0.012。由其為不透明可判斷,矽氧彈性體(相當於成分(A))與二甲基聚矽氧烷(相當於成分(B-1))為分離成二相之結構,又於硬化反應中分離為矽氧彈性體與二甲基聚矽氧烷。
將矽氧彈性體切成約10mm×10mm尺寸,浸漬於放在容量100mL的玻璃燒杯之甲苯50g中。於2小時後取出矽氧彈性體,再次浸漬於另外重新準備的甲苯50g中。再次重複進行一次相同操作後,於2小時後取出矽氧彈性體,經24小時吹風乾燥後,使甲苯揮發。藉此該甲苯之浸漬,使二甲基聚矽氧烷溶離並除去。
將除去二甲基聚矽氧烷而得之矽氧彈性體以電子顯微鏡觀察。於表面上雖未觀察到孔,但在切斷面觀察孔。2μm左右的球狀粒子成數個連接,其進一步經凝集的結構之矽氧彈性體的多孔體。經切斷的截面之照片如圖II-2所示。
藉由除去二甲基聚矽氧烷而得之矽氧彈性體的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判斷含有二甲基聚矽氧烷的矽氧彈性體成為,由2μm左右的球狀粒子成數個連接,其進一步經凝集的結構之矽氧彈性體,與將該隙間之孔由二甲基聚矽氧烷填滿的二相所成結構體。
將矽氧彈性體的硬度以杜羅儀器(Duro ritual)A硬度計進行測定時其為75。
[實施例II-3(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及矽氧多孔體之製造)]
將下述平均式(II-8)所示動黏度為12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70g、前述平均式(I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3.7g(對於1個乙烯基而使氫矽烷基成為1.14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200mL之玻璃燒杯,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透明之混合溶解物的硬化性液狀矽氧(相當於(A)成分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添加下述平均式(II-9)所示動黏度為3,015mm2
/s的二甲基二苯基聚矽氧烷(相當於(B-1)成分) 30g(使(A):(B-1)質量比成為71.1:28.9之量),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2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具有彈性之固體狀物。
所得的矽氧彈性體為不透明,全光透過率為25.6,HAZE值為99.8。上述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06,二甲基二苯基聚矽氧烷之折射率為1.428,折射率差為0.022。由其為不透明可判斷,矽氧彈性體(相當於成分(A))與二甲基二苯基聚矽氧烷(相當於成分(B-1))為分離成二相之結構,又判斷於硬化反應中矽氧彈性體與二甲基二苯基聚矽氧烷為分離。
將矽氧彈性體切斷為約10mm×10mm尺寸,浸漬於放在容量100mL之玻璃燒杯的甲苯50g中。於2小時後取出矽氧彈性體,再次浸漬於另外重新準備的甲苯50g中。重複進行一次相同操作後,於2小時後取出矽氧彈性體,進行24小時的吹風乾燥而使甲苯揮發。藉由該甲苯之浸漬,將二甲基二苯基聚矽氧烷溶離並除去。
將除去二甲基二苯基聚矽氧烷而得的矽氧彈性體,以電子顯微鏡觀察。雖於表面未觀察到孔,但於切斷面觀察到孔。其為7μm左右的球狀粒子經凝集的結構之矽氧彈性體的多孔體。將表面及切斷截面之照片表示於圖II-3,僅將切斷截面的照片表示於圖II-4。
由除去二甲基二苯基聚矽氧烷而得之矽氧彈性體的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可判斷,含有二甲基二苯基聚矽氧烷之矽氧彈性體成為係由7μm左右的球狀粒子經凝集的矽氧彈性體與將該隙間的孔以二甲基二苯基聚矽氧烷填滿的二相所成的結構體。
將矽氧彈性體的硬度以杜羅儀器A硬度計進行測定時,其為38。
[實施例II-4(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之製造)]
將前述平均式(I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70g、下述平均式(II-10)所示動黏度為114,00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30g、前述平均式(I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23g(對於1個乙烯基而使氫矽烷基成為1.17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200mL的玻璃燒杯中,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透明且混合溶解物之硬化性液狀矽氧(相當於成分(A)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及成分(B-2)的硬化性液狀矽氧)(使成分(A):成分(B-2)質量比成為75.5:24.5的量)。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2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矽氧彈性體。
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為不透明,全光透過率為29.9,HAZE值為99.8。上述的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15,動黏度為114,00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04,折射率差為0.011。由其為不透明可判斷,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相當於成分(A)),與動黏度為114,00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相當於成分(B-2))為分離成二相之結構,又判斷為分離於各硬化反應中。
本實施例中,雖成分(B)為矽氧彈性體之成分(B-2),但對於成分(B)為矽油(B-1)之實施例1~3,因成分(A)與成分(B-1)各成為連續相,故推測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與動黏度為114,00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亦各成為連續相而分離。
將矽氧彈性體的硬度以杜羅儀器A硬度計進行測定時,其為59。
[實施例II-5(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之製造)]
將前述平均式(I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50g、前述平均式(II-10)所示動黏度為114,00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50g、前述平均式(I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16g(對於1個乙烯基而使氫矽烷基成為1.14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200mL之玻璃燒杯中,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透明之混合溶解物的硬化性液狀矽氧(相當於(A)成分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及(B-2)成分的硬化性液狀矽氧)(使(A):(B-2)質量比成為56.7:43.3之量)。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2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矽氧彈性體。該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為不透明,全光透過率為31.8,HAZE值為98.9。上述的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15,動黏度為114,00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04,折射率差為0.011。由其為不透明可判斷,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相當於(A)成分),與動黏度為114,00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相當於(B-2)成分)為分離成二相之結構,又判斷為分離於各硬化反應中。
本實施例中,雖成分(B)為矽氧彈性體之(B-2)成分,但(B)成分為矽油(B-1)的實施例1~3中,因成分(A)與成分(B-1)各成為連續相,故推測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與動黏度為114,00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亦各成為連續相而分離。
將矽氧彈性體的硬度以杜羅儀器A硬度計進行測定時,其為48。
[實施例II-6(由二相所成的矽氧彈性體之製造)]
將前述平均式(I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70g、下述平均式(II-11)所示動黏度為2,620mm2
/s的甲基苯基乙烯基聚矽氧烷30g、前述平均式(I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23g(對於1個乙烯基而使氫矽烷基成為1.16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200mL的玻璃燒杯中,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透明之混合溶解物的硬化性液狀矽氧(相當於成分(A)之原料的硬化性液狀矽氧及成分(B-2)之硬化性液狀矽氧)(使成分(A):成分(B-2)質量比成為75.2:24.8之量)。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2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矽氧彈性體。
所得的矽氧彈性體為不透明,全光透過率為30.7,HAZE值為99.8。上述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15,甲基苯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49,折射率差為0.034。由其為不透明可判斷,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相當於(A)成分),與甲基苯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相當於(B-2)成分)為分離成二相之結構,又分離於各硬化反應中。
本實施例中,雖(B)成分為矽氧彈性體之(B-2)成分,對於成分(B)為矽油(B-1)之實施例1~3,由成分(A)與成分(B-1)各為連續相,故推測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與動黏度為114,00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物的矽氧彈性體亦各成為連續相而分離。
將矽氧彈性體的硬度以Ascar C硬度計進行測定時,其為86。
[比較例II-1(矽氧彈性體之製造)]
將前述平均式(I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85g、前述平均式(I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27g(對於1個乙烯基而使氫矽烷基成為1.14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200mL的玻璃燒杯中,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透明之混合溶解物的硬化性液狀矽氧。添加下述平均式(II-12)所示動黏度為1,000mm2
/s的二甲基聚矽氧烷15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2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具有彈性之固體狀物。
該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為無色透明。上述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15,二甲基聚矽氧烷的折射率為1.403,折射率差為0.012。因其為無色透明,故判斷為其非為由二相所成的結構。
[比較例II-2(矽氧彈性體之製造)]
將前述平均式(II-5)所示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70g、下述平均式(II-13)所示動黏度為1,01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30g、前述平均式(II-6)所示動黏度為111mm2
/s的甲基氫聚矽氧烷23g(對於1個乙烯基而使氫矽烷基成為1.17個的配合量),及(1,1-二甲基-2-丙炔基)氧基三甲基矽烷(反應遲延劑)0.1g裝入於容量200mL的玻璃燒杯中,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得到硬化性液狀矽氧。其次,添加含有鉑-乙烯基的二矽氧烷錯體之異十二烷溶液(鉑含有量0.5%)0.2g,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其透明溶解。流入於鋁盤中使厚度成為9mm,在25℃靜置24小時後,在50℃之恆溫槽內進行1小時加熱,得到矽氧彈性體。
所得之矽氧彈性體為無色透明。上述的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15,動黏度為1,01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與甲基氫聚矽氧烷之反應硬化物之矽氧彈性體的折射率為1.405,折射率差為0.010。因其為無色透明,可判斷其非為由二相所成的結構。
在比較例II-1中,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矽氧烷與動黏度為1,000mm2
/s的二甲基聚矽氧烷係由幾乎相同的單位所成的化合物,且黏度的差不會太大,故此等相溶性為佳,因此不會成為如實施例所示的相分離。同樣地,在比較例II-2中,動黏度為8.5mm2
/s的甲基乙烯基矽氧烷與動黏度為1,010mm2
/s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係由相同單位所成的化合物,且黏度之差並會不太大,故此等的相溶性為佳,因此不會成為如實施例所示的相分離。
[圖I-1]具有實施例I-3之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之電子顯微鏡照片。
[圖I-2]切斷具有實施例I-3之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之粒子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圖II-1]實施例II-1之矽氧多孔體截面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圖II-2]實施例II-2的矽氧多孔體截面之電子顯微鏡照片。
[圖II-3]實施例II-3的矽氧多孔體之表面及截面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圖II-4]實施例II-3的矽氧多孔體之截面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Claims (21)
- 一種矽氧(silicone)彈性體粒子,其係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二相所成,其中(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B)第二矽氧為(B-1)矽油。
- 如請求項1之矽氧彈性體粒子,其為半透明或不透明。
- 如請求項2之矽氧彈性體粒子,其中(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折射率差為0.002以上。
-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矽氧彈性體粒子,其中體積平均粒徑為0.1~100μm的球狀粒子。
- 一種矽氧彈性體粒子,其係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的二相所成,其中(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B)第二矽氧為(B-2)矽氧彈性體。
- 如請求項5之矽氧彈性體粒子,其為半透明或不透明者。
- 如請求項6之矽氧彈性體粒子, 其中(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的折射率差為0.002以上。
- 如請求項5~7中任一項之矽氧彈性體粒子,其中體積平均粒徑為0.1~100μm的球狀粒子。
- 一種矽氧彈性體粒子,其為體積平均粒徑0.1~100μm之球狀粒子,於粒子表面不具有孔,於粒子內部具有空隙者。
- 一種製造如請求項4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製造方法,其中具有(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 (I-ii)將在(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使用界面活性劑而得到乳化於水的乳化物之步驟,與 (I-iii)使在(I-ii)所得之乳化物中的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之矽油進行相分離之步驟。
- 一種製造如請求項8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製造方法,其中具有(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 (I-ii)將在(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使用界面活性劑而得到乳化於水的乳化物之步驟,與 (I-iii)使在(I-ii)所得之乳化物中的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進行相分離的步驟。
- 一種製造如請求項9之矽氧彈性體粒子的製造方法,其中具有(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 (I-ii)將在(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使用界面活性劑而得到乳化於水的乳化物之步驟、 (I-iii)使在(I-ii)所得之乳化物中的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2)進行相分離而得到粒子的步驟,與 (I-iv)由在(I-iii)所得之粒子,將(B-1)矽油藉由溶劑進行溶離、除去之步驟。
- 一種矽氧彈性體,其係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二相所成,各為連續相,(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且(B)第二矽氧為(B-1)矽油。
- 如請求項13之矽氧彈性體,其為半透明或不透明者。
- 如請求項14之矽氧彈性體,其中(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的折射率差為0.002以上。
- 一種矽氧彈性體,其係由(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二相所成,各為連續相,(A)第一矽氧為矽氧彈性體,而(B)第二矽氧為(B-2)矽氧彈性體者。
- 如請求項16之矽氧彈性體,其為半透明或不透明者者。
- 如請求項17之矽氧彈性體,其中(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之折射率差為0.002以上。
- 一種製造如請求項13~15中任一項之矽氧彈性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具有(I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與 (II-ii)將在(I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中,使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之矽油進行相分離之步驟。
- 一種製造如請求項16~18中任一項之矽氧彈性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具有(II-i)使(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混合溶解,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與 (II-ii)將在(I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中,使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2)矽氧彈性體進行相分離之步驟。
- 一種製造矽氧彈性體多孔體之方法,其中具有(II-i)(A)第一矽氧的原料之硬化性液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矽油進行混合溶解而得到透明的混合溶解物之步驟、(II-ii)將在(II-i)所得之混合溶解物中,使硬化性液狀矽氧進行硬化,在該硬化的過程中使(A)第一矽氧與(B)第二矽氧(B-1)進行相分離,而得到矽氧彈性體之步驟,與 (II-iii)由在(II-ii)所得之矽氧彈性體,將(B-1)矽油藉由溶劑進行溶離、除去之步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38120A JP7200926B2 (ja) | 2019-12-27 | 2019-12-27 | シリコーン弾性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シリコーンエラストマー多孔体の製造方法 |
JP2019-238113 | 2019-12-27 | ||
JP2019-238120 | 2019-12-27 | ||
JP2019238113A JP7200925B2 (ja) | 2019-12-27 | 2019-12-27 | シリコーン弾性体粒子及び空隙を有するシリコーンエラストマー粒子、なら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36382A true TW202136382A (zh) | 2021-10-01 |
Family
ID=76574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45646A TW202136382A (zh) | 2019-12-27 | 2020-12-23 | 矽氧彈性體粒子及具有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以及此等的製造方法、矽氧彈性體及其製造方法,及矽氧彈性體多孔體的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2136382A (zh) |
WO (1) | WO2021132078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40747A (ja) * | 2000-02-29 | 2001-09-04 | Dow Corning Toray Silicone Co Ltd | 低比重液状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 |
JP2003176412A (ja) * | 2001-09-21 | 2003-06-24 | Dow Corning Toray Silicone Co Ltd | 導電性シリコーンゴムスポンジ形成性組成物、導電性シリコーンゴムスポンジ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
JP5153649B2 (ja) * | 2006-12-25 | 2013-02-27 | 中国塗料株式会社 | 硬化性組成物、防汚塗料組成物、防汚塗膜、防汚塗膜付き基材および基材の防汚方法 |
-
2020
- 2020-12-18 WO PCT/JP2020/047439 patent/WO202113207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12-23 TW TW109145646A patent/TW202136382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32078A1 (ja) | 2021-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14392B2 (ja) | シリコーン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 |
KR102140008B1 (ko) | 실리카-코팅된 실리콘 고무 입자 및 화장품 | |
EP2556818B1 (en) | Silicone micropart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
JPH0330620B2 (zh) | ||
CN101805519B (zh) | 拒水微粒和制备方法 | |
US11485826B2 (en) | Production method for silica-coated spherical silicone elastomer particles and silica-coated spherical silicone elastomer particles | |
EP3572066B1 (en) | Aqueous silicone dispersion, coating film and cosmetic | |
EP2796509B1 (en) | Silicone composite particle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 |
KR20010070219A (ko) | 에멀젼 및 에멀젼과 오일성 조성물의 제조 방법 | |
KR20120066041A (ko) | 가교가능한 실리콘 조성물, 이의 에멀젼 및 제조 방법 | |
TW202146538A (zh) | 聚醚/聚矽氧烷交聯橡膠球狀粒子及製造此粒子的方法、以及聚醚/聚矽氧烷交聯複合粒子及製造此粒子的方法 | |
CN114729125B (zh) | 用于制备防粘涂料的组合物 | |
JP2014148676A (ja) | 分散体から形成される金属化粒子 | |
TW202136382A (zh) | 矽氧彈性體粒子及具有空隙的矽氧彈性體粒子,以及此等的製造方法、矽氧彈性體及其製造方法,及矽氧彈性體多孔體的製造方法 | |
JP2021105150A (ja) | シリコーン弾性体粒子及び空隙を有するシリコーンエラストマー粒子、なら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 |
JP2019070067A (ja) | 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及びシリコーンゴム | |
KR20220116498A (ko) | 가교결합된 코어를 갖는 실리콘 입자 및 이의 제조 | |
KR20210149178A (ko) | 이형 코팅 제조용 조성물 | |
CN106543735A (zh) | 一种微孔型有机硅微米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EP2478038B1 (en) | Emulsion,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ilicone oil composition | |
JP2021105152A (ja) | シリコーン弾性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シリコーンエラストマー多孔体の製造方法 | |
WO2023276648A1 (ja) | シリコーンゴム球状粒子用液状組成物、シリコーンゴム球状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シリコーン複合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Li et al. |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Improvement of Decynediol-Ethoxylate-Modified Trisiloxane Surfactant | |
JP2000026724A (ja) | シリコーンゲルサスペンジョ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