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1363A - 按鍵結構及鍵盤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及鍵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1363A
TW202131363A TW109103760A TW109103760A TW202131363A TW 202131363 A TW202131363 A TW 202131363A TW 109103760 A TW109103760 A TW 109103760A TW 109103760 A TW109103760 A TW 109103760A TW 202131363 A TW202131363 A TW 2021313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feel
key
cover
actu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3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6626B (zh
Inventor
楊宸
劉家宏
謝育群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037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56626B/zh
Priority to US17/167,202 priority patent/US11551888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131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13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66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6626B/zh
Priority to US18/060,070 priority patent/US11735380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01H13/8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characterised by tactile feedback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04Collapsible dome or bub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28Tactile feedback alter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34Separate snap a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3/00Key modules
    • H01H2233/07Cap or button on actuator part

Abstract

按鍵結構包含座體、對應座體設置的蓋體、設置於蓋體及座體之間的回復單元、以及手感調整單元,其中蓋體具有作動部,作動部可相對於座體移動;回復單元提供回復力帶動作動部朝遠離座體的方向移動;手感調整單元對應作動部設置,手感調整單元包含手感彈性件及支撐座,且手感彈性件設置於支撐座,其中支撐座可相對於座體移動,以改變手感彈性件相對於作動部的位置,進而改變使作動部朝座體移動所需的按壓力。

Description

按鍵結構及鍵盤
本發明一般係關於一種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調整按壓手感的按鍵結構及鍵盤。
習知鍵盤的按鍵通常只提供一種按壓手感,因此使用者必須依據個人的按壓習慣在眾多不同按壓手感的鍵盤中選擇具有合適按壓手感的鍵盤。然而,當使用者在不同操作狀態(例如打字、玩遊戲等)時,通常希望有不同按壓手感,因此只提供單一按壓手感的鍵盤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使得使用者必須另外購置具有不同按壓手感的鍵盤,造成額外花費以及閒置鍵盤的收納問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及鍵盤,其可提供多種按壓手感供使用者選用,以滿足使用者的操作需求。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及鍵盤,其藉由支撐座移動而使設置於其上的手感彈性件整體移動,避免手感彈性件在調整過程中產生變形,以確保每次調整手感的一致性。
於一實施例,按鍵結構包含座體;蓋體,對應座體設置,蓋體具有作動部,作動部可相對於座體移動;回復單元,設置於蓋體及座體之間,以提供回復力帶動作動部朝遠離座體的方向移動;以及手感調整單元,對應作動部設置,手感調整單元包含手感彈性件及支撐座,且手感彈性件設置於支撐座,其中支撐座可相對於座體移動,以改變手感彈性件相對於作動部的位置,進而改變使作動部朝座體移動所需的按壓力。
於一實施例,座體具有容置空間及開口,其中開口連通容置空間,回復單元設置於容置空間,且支撐座對應開口設置於座體的一側,以使得手感彈性件面對容置空間。
於一實施例,座體具有內壁、外壁及底部,底部連接於內壁及外壁的下端,使得內壁與外壁之間具有活動空間,且容置空間位於內壁的內側。
於一實施例,蓋體為鍵帽,鍵帽可移動地與座體結合,鍵帽具有鍵頂及鍵裙,作動部設置於鍵頂底部,鍵裙環繞鍵頂朝座體延伸;當鍵帽相對於座體移動時,鍵裙於活動空間中移動。
於一實施例,鍵帽具有第一導引部,其中第一導引部自鍵頂底部朝座體延伸,座體具有第二導引部,當鍵帽相對於座體移動時,第一導引部沿第二導引部相對移動。
於一實施例,鍵帽具有第一卡合部,其中第一卡合部自鍵頂底部朝座體延伸,座體具有第二卡合部,當鍵帽與座體結合時,第一卡合部與第二卡合部可移動地卡合。
於一實施例,蓋體包含殼蓋及活動軸,其中殼蓋與座體結合並具有通孔,活動軸可活動地插設於通孔中,且作動部設置於活動軸。
於一實施例,按鍵結構更包含另一手感調整單元,其中蓋體更具有另一作動部,另一手感調整單元對應另一作動部設置,另一手感調整單元包含另一手感彈性件及另一支撐座,且另一手感彈性件設置於另一支撐座,其中另一支撐座可相對於座體移動,以改變另一手感彈性件相對於另一作動部的位置,進而改變使另一作動部朝座體移動所需的按壓力。
於一實施例,手感調整單元與作動部干涉時使作動部朝座體移動所需的按壓力為第一按壓力,另一手感調整單元與另一作動部干涉時使另一作動部朝座體移動所需的按壓力為第二按壓力,且第一按壓力不同於第二按壓力。
於另一實施例,按鍵結構包含蓋體;座體,設置於蓋體下方;支撐機構,連接於蓋體及座體之間,以支撐蓋體相對於座體移動,支撐機構具有作動部;回復單元,設置於蓋體及座體之間,以提供回復力使蓋體朝遠離座體的方向移動;以及手感調整單元,對應作動部設置,手感調整單元包含手感彈性件及支撐座,且手感彈性件設置於支撐座,其中支撐座可相對於座體移動,以改變手感彈性件相對於作動部的位置,進而改變使蓋體帶動作動部朝座體移動所需的按壓力。
於一實施例,座體具有開口,手感調整單元更包含調整板,其中調整板設置於座體下方,且支撐座設置於調整板並自開口突出於座體,以供設置手感彈性件。
於一實施例,手感彈性件包含彈片,其中彈片包含定位部及活動部,定位部定位於支撐座,活動部自定位部延伸彎折,且活動部可相對於定位部活動。
於一實施例,支撐座具有定位機構及限位部,其中定位部藉由定位機構定位,限位部對應活動部設置,以限制彈片的活動。
於一實施例,手感彈性件包含扭簧,其中扭簧具有定位部及延伸臂,延伸臂對應作動部延伸,且支撐座可相對於座體移動,以改變手感彈性件相對於作動部的位置,使得延伸臂位於作動部的移動路徑上或移動路徑外。
於一實施例,支撐座具有定位機構及限位部,其中定位部藉由定位機構定位,限位部對應扭簧設置,以限制扭簧的活動。
於一實施例,支撐座移動以帶動手感彈性件位於作動部的移動路徑上或位於移動路徑外;當手感彈性件位於移動路徑上,且蓋體朝座體移動時,作動部與手感彈性件發生干涉;當手感彈性件位於移動路徑外,且蓋體朝座體移動時,作動部與手感彈性件不發生干涉。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鍵盤,其包含複數按鍵結構及手感調整機構,各按鍵結構包含座體;蓋體,對應座體設置,蓋體具有作動部,作動部可相對於座體移動;以及回復單元,設置於蓋體及座體之間,以提供回復力帶動作動部朝遠離座體的方向移動;手感調整機構包含調整架及複數手感彈性件,複數手感彈性件分別對應複數按鍵結構設置於調整架,其中調整架可相對於複數按鍵結構移動,以改變各按鍵結構中手感彈性件相對於作動部的位置,以同時改變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於另一實施例,鍵盤更包含另一手感調整機構,其中另一手感調整機構包含另一調整架及複數另一手感彈性件,複數另一手感彈性件分別對應複數按鍵結構設置於另一調整架,各按鍵結構的蓋體更包含另一作動部,另一調整架可相對於複數按鍵結構移動,以改變各按鍵結構中另一手感彈性件相對於另一作動部的位置,以同時改變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於一實施例,調整架及另一調整架分別獨立移動,或調整架及另一調整架相互整合以形成連動機構。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鍵盤,其包含複數按鍵結構及手感調整機構,各按鍵結構包含蓋體;座體,設置於蓋體下方;支撐機構,連接於蓋體及座體之間,以支撐蓋體相對於座體移動,支撐機構具有作動部;以及回復單元,設置於蓋體及座體之間,以提供回復力帶動作動部朝遠離座體的方向移動;手感調整機構包含調整板、複數支撐座及複數手感彈性件,複數支撐座分別對應複數按鍵結構設置於調整板,複數手感彈性件分別設置於複數支撐座,其中調整板相對於複數按鍵結構移動,以改變各按鍵結構中手感彈性件相對於作動部的位置,以同時改變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於一實施例,各按鍵結構的座體具有開口,調整板設置於複數按鍵結構的下方,使得支撐座自對應的開口突出於座體。
相較於習知技術,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及鍵盤可藉由改變手感調整單元的位置,進而改變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再者,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及鍵盤可藉由將手感彈性件設置於可移動的支撐座,以藉由支撐座的移動帶動手感彈性件整體移動,避免手感彈性件在調整過程中產生變形,以確保每次調整手感的一致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尤其是一種可調整按壓手感的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可應用於獨立的鍵盤裝置或整合於電子產品,以提供多種按壓手感供使用者選用,例如不同按壓力的按壓手感、頓挫手感、線性手感等,但不以此為限。
圖1A至圖1C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分解圖、立體圖及側視圖。如圖1A至圖1C所示,按鍵結構1包含蓋體10、座體20、回復單元30及手感調整單元40。蓋體10對應座體20設置,且蓋體10具有作動部130(參見圖1D),作動部130可相對於座體20移動。回復單元30設置於蓋體10及座體20之間,以提供回復力帶動作動部130朝遠離座體20的方向移動。手感調整單元40對應作動部130設置,手感調整單元40包含手感彈性件410及支撐座420,且手感彈性件410設置於支撐座420。支撐座420可相對於座體20移動,以改變手感彈性件410相對於作動部130的位置(如圖4A及圖6A所示),進而改變使作動部130朝座體20移動所需的按壓力。
具體而言, 圖1A及圖1D所示,蓋體10可實施為鍵帽的形式,且鍵帽可移動地與座體20結合。鍵帽具有鍵頂110及鍵裙120,鍵裙120環繞鍵頂110朝座體20延伸,且作動部130設置於鍵頂110底部。舉例而言,鍵頂110可為沿XY軸平面延伸的矩形體,且鍵裙120自鍵頂110四周向下延伸,以形成矩形鍵帽。作動部130可包含設置於鍵頂110底部的凸塊,例如參見圖4A作動部130可為具有下斜面及上斜面連接於頂點的角形凸塊,且頂點朝鍵帽外側(例如朝Y軸方向)突出。於此實施例,作動部130向下延伸的下端較佳低於鍵裙120的下端,亦即作動部130相對於鍵頂110底部的距離較佳大於鍵裙120相對於鍵頂110底部的距離。於此實施例,鍵帽更具有第一卡合部140,且第一卡合部140自鍵頂110底部朝座體20延伸,用以與座體20卡合,以限制鍵帽在Z軸方向的移動範圍。第一卡合部140向下延伸的下端較佳低於鍵裙120的下端,亦即第一卡合部140相對於鍵頂110底部的距離較佳大於鍵裙120相對於鍵頂110底部的距離。於此實施例,兩個第一卡合部140較佳自鍵頂110底部的相對側向下延伸,例如兩個第一卡合部140設置於鍵頂110底部沿X軸方向的相對兩側,以形成卡勾形式的卡合部。
再者,鍵帽更包含第一導引部,且第一導引部自鍵頂110底部朝座體20延伸,用以導引鍵帽相對於座體20的移動,以增加操作穩定性。於一實施例,第一導引部可實施為導引壁150,其中導引壁150較佳為自鍵頂110底部朝座體20(例如向下)延伸並設置於鍵頂110底部周圍的壁面,且導引壁150向下延伸的長度超出鍵裙120的下端。如圖1D所示,於一實施例,導引壁150包含柱狀壁152及連接壁154,其中柱狀壁152設置於鍵頂110底部並靠近角落,連接壁154沿X軸方向相連設置於兩側的柱狀壁152,藉此形成兩個沿Y軸方向相對設置的導引壁150。在Y軸方向上,兩個第一卡合部140分別位於兩個導引壁150的相對兩端之間,且作動部130可設置於其中一個導引壁150的連接壁154的下端。此外,對應座體20的導引機構,第一導引部亦可實施為凹/凸形式的導引結構。如圖1D所示,於此實施例,鍵帽可具有導槽160作為第一導引部,且作動部130及導槽160較佳分別設置於鍵頂110底部的相對側,例如分別位於兩個沿Y軸相對的導引壁150的連接壁152上,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導引壁150可實施為分別設置於鍵頂110底部靠近四個角落的四個分離柱狀壁152(即柱狀壁152不藉由連接壁154連接),而作動部130、導槽160及兩個第一卡合部140可分別獨立設置於四個分離柱狀壁152之間,以分別靠近鍵頂110底部四個側邊的中央位置。於此實施例,導引壁150及導槽160可同時作為導引鍵帽相對於座體20移動的第一導引部,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可僅以導引壁150及導槽160其中之一作為第一導引部。再者,鍵帽可更具有定位部170,用以定位回復單元30。舉例而言,定位部170相對於回復單元30設置於鍵頂110底部中央,並朝座體20方向(例如向下)延伸,以形成定位柱形式。
如圖1A、圖2A及圖2B,座體20具有容置空間201及開口202,其中開口202連通容置空間201。具體而言,座體20具有內壁210、外壁220及底部230,其中底部230連接於內壁210及外壁220的下端,使得內壁210與外壁220之間具有活動空間203,且容置空間201位於內壁210的內側。換言之,容置空間201及活動空間203局部藉由內壁210分隔。舉例而言,對應鍵帽的形狀,座體20為矩形殼體,且座體20的中央具有通孔以作為容置空間201。內壁210沿容置空間201(或通孔)設置於底部230並向上延伸,而外壁220環繞內壁210相隔設置於底部230並向上延伸,以使得外壁220、內壁210及底部230包圍活動空間203。開口202可形成於座體20的一側,使得底部230與外壁220局部破開。舉例而言,內壁210為環繞容置空間201自底部230向上延伸的U形內壁210,而外壁220及底部230在對應U形內壁210的開口處的部分破開形成開口202(例如沿X軸方向破開),藉此開口202可連通容置空間201及活動空間203。回復單元30設置於容置空間201,且支撐座420對應開口202設置於座體20的一側,以使得手感彈性件410面對容置空間201。亦即,當鍵帽(即蓋體10)與座體20結合時,作動部130較佳面對座體20的開口202,以與手感彈性件410相對。
對應於鍵帽的第一卡合部140,座體20具有第二卡合部240,當鍵帽(即蓋體10)與座體20結合時,第一卡合部140與第二卡合部240可移動地卡合。舉例而言,第二卡合部240可為形成於內壁210相對兩側的卡槽,當鍵帽與座體20結合時,卡勾式的第一卡合部140與卡槽式的第二卡合部240卡合,以定義鍵帽(即蓋體10)相對於座體20移動時於Z軸方向的最高位置,而避免鍵帽(即蓋體10)自座體20脫離。對應於鍵帽(即蓋體10)的第一導引部,座體20具有第二導引部。舉例而言,座體20的內壁210可具有對應鍵帽的導引壁150的形狀(即容置空間201的尺寸、形狀實質匹配導引壁150的外觀輪廓範圍),使得鍵帽相對於座體20移動時,可藉由導引壁150與內壁210形狀匹配而提供導引機制,使得導引壁150可在容置空間201中相對於內壁210移動,亦即內壁210可作為座體20的第二導引部。再者,對應鍵帽以導槽160作為第一導引部的設計,座體20可具有導軌250作為第二導引部,使得鍵帽相對於座體20移動時,第一導引部沿第二導引部相對移動,即導軌250在導槽160中相對移動。於此實施例,導軌250較佳自內壁210朝容置空間201突出且位於開口202的相對側,使得鍵帽套設於座體20時,導槽160套設於導軌250,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導槽160及導軌250的位置可互換,即鍵帽(即蓋體10)可設置有向外(即朝鄰近鍵頂110側邊的外側)突出的導軌,而座體20設有自內壁210凹陷的導槽。
如圖3A及圖3B所示,於一實施例,手感彈性件410包含彈片,且彈片包含定位部412及活動部414。定位部412定位於支撐座420,活動部414自定位部412延伸彎折,且活動部414可相對於定位部412活動。舉例而言,彈片的定位部412可為定位板,且活動部414可為自定位板的一側彎折而與定位板相對的弧形(或弓形)部,藉此使得活動部414受力時可朝定位板(即定位部412)移動。支撐座420具有定位機構(例如定位槽429)及限位部424,其中定位部412藉由定位機構定位,且限位部424對應活動部414設置,以限制彈片的活動。舉例而言,定位機構可實施為定位槽429,而限位部424可實施為擋板,使得彈片設置於支撐座420時,定位部412插設於定位槽429,且限位部424對應活動部414。於此實施例,當彈片設置於支撐座420時,定位部412插設於定位槽429,使得活動部414與定位部412的連接端位於上端,且限位部424突出於支撐座420的上端並對應活動部414延伸,以限制活動部414於Z軸方向的活動範圍。於一實施例,當彈片設置於支撐座420時,活動部414與限位部424在Z軸方向較佳具有預設間隙,以容許活動部414受力相對於定位部412移動時亦可具有Z軸方向的位移,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當彈片設置於支撐座420時,活動部414與限位部424在Z軸方向實質不具有間隙,使得活動部414受力相對於定位部412移動時實質不具有Z軸方向的位移(例如圖14A的手感調整單元50所示)。
於一實施例,回復單元30可實施為彈性體,且彈性體較佳設置於座體20的容置空間201中,並抵接鍵帽的定位部170而定位,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回復單元30可實施為彈簧,且彈簧的一端可套設於鍵帽的定位部170,以藉此定位。再者,依據實際應用,按鍵結構1可包含開關單元(未繪示)或底板等。舉例而言,開關單元可實施為薄膜開關,且設置於彈性體的下方,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依據實際應用,開關單元可實施為光開關或機械開關,以藉由蓋體10相對於座體20移動,而觸發開關單元產生觸發訊號。
參考圖1B與1C及圖4A與4B,說明按鍵結構1具有第一按壓手感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由於手感調整單元40可相對於座體20移動(即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20移動),使得設置於支撐座420上的手感彈性件410相對於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可位於不同的位置。於此實施例,當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20朝開口202內移動時,手感彈性件410隨著支撐座420移動而位於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上,即活動部414與作動部130在Z軸方向上部分重疊。於此組態下,當按壓鍵帽(即蓋體10)時,鍵帽帶動作動部130向下移動並壓縮彈性體(即回復單元30),而作動部130向下移動時與手感彈性件410的活動部414發生干涉,例如作動部130朝定位部412壓抵活動部414。如圖4B所示,當鍵帽繼續向下移動觸發開關單元,並使得作動部130移動通過活動部414(即活動部414越過作動部130的頂點)時,活動部414被釋放而朝遠離定位部412的方向回彈並向上彈跳(因與限位部424之間具有間隙設計),進而撞擊支撐座420的限位部424而產生聲響,此時按鍵結構1具有第一按壓手感,即於此狀態按鍵結構1使得作動部130通過手感彈性件410所需的按壓力相對較大,且也可發出聲響。此外,依據實際應用,當活動部414被釋放而朝遠離定位部412的方向回彈時,活動部414亦可撞擊作動部130的上部(例如連接壁154)產生聲響,加強按壓的聲響,或者當活動部414被釋放而朝遠離定位部412的方向回彈時,活動部414亦可不撞擊作動部130的上部而不產生聲響。之後,當釋放鍵帽時(即不再按壓蓋體10時),藉由回復單元30的回復力,可使得鍵帽相對於座體20向上移動而回復到圖4A所示的按壓前位置。
參考圖5A與5B及圖6A與6B,說明按鍵結構1具有第二按壓手感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當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20朝開口202外移動時,手感彈性件410隨著支撐座420移動而不位於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上,即活動部414與作動部130在Z軸方向上不重疊。於此組態下,當按壓鍵帽(即蓋體10)時,鍵帽帶動作動部130向下移動並壓縮彈性體以觸發開關單元,由於活動部414不在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上,作動部130與活動部414不會發生干涉,使得按鍵結構1具有第二按壓手感(例如無聲的線性手感),即於此狀態按鍵結構1使得作動部130通過手感彈性件410所需的按壓力相對較小,且也不會發出聲響。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1A之分解圖。圖7之按鍵結構1A與圖1A之按鍵結構1類似,例如鍵帽(即蓋體10)、座體20及回復單元30等的細節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僅著重於圖7之按鍵結構1A與圖1A之按鍵結構1的差異。
於此實施例,手感調整單元40’的手感彈性件410’可具有不同形式,例如手感彈性件410’包含扭簧。扭簧具有定位部412及延伸臂414’,且定位部412及延伸臂414’係自扭簧相對兩端延伸而出。定位部412之延伸方向及延伸臂414’之延伸方向間具有夾角,該夾角較佳不大於120度。舉例而言,定位部412及延伸臂414’為自扭簧本體416相對兩端延伸而出的桿體,且兩桿體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較佳不大於120度。換言之,扭簧的延伸臂414’是作為手感彈性件410’的活動部。支撐座420具有定位機構,用以定位扭簧。舉例而言,定位機構可包含例如定位孔422、定位塊423及定位槽426,分別用以定位扭簧的定位部412、扭簧本體416及延伸臂414’。具體而言,支撐座420可為具有收容空間421且沿例如X軸方向延伸的條狀座體,定位孔422為開設於支撐座420的底部並與收容空間421連通的通孔。定位塊423設置於定義收容空間421的壁面,且朝收容空間421突出。於一實施例,定位塊423與定位孔422較佳分別位於收容空間421沿Y軸方向的相對兩側。定位槽426設置於延伸臂414’的延伸方向上,以限制延伸臂414’的側向移動。當手感彈性件410設置於支撐座420的收容空間421時,手感彈性件410’的定位部412插入定位孔422,扭簧本體416套設於定位塊423,且延伸臂414’沿X軸方向延伸通過定位槽426。支撐座420具有限位部424,且限位部424對應扭簧設置,以限制扭簧的活動。舉例而言,限位部424對應於定位孔422(或定位塊423)相對於收容空間421設置於另一側,使得限位部424位於延伸臂414’的上端並與延伸臂414’的末端(或自由端)在Z軸方向重疊,以限制延伸臂414’在Z軸方向的移動範圍。此外,支撐座420還包含通道425,以容許鍵帽(即蓋體10)的作動部130對應延伸臂414’在通道425中移動。通道425較佳對應延伸臂414’開設於支撐座420面對座體20之開口202的側壁,使得至少部分延伸臂414’裸露於通道425中並面對容置空間201。
支撐座420可相對於座體20移動,以改變手感彈性件410’相對於作動部130的位置,使得延伸臂414’位於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上或移動路徑外,進而改變按鍵結構1A的按壓手感。參考圖9A與9B,說明按鍵結構1A具有第一按壓手感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由於手感調整單元40’可相對於座體20移動(即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20移動),使得設置於支撐座420上的手感彈性件410’相對於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可位於不同的位置。於此實施例,當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20朝開口202內移動時,手感彈性件410’隨著支撐座420移動而位於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上,即延伸臂414’延伸通過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或延伸臂414’與作動部130在Z軸方向部分重疊。於此組態下,當按壓鍵帽(即蓋體10)時,鍵帽帶動作動部130向下移動並壓縮彈性體(即回復單元30),而作動部130向下移動時與延伸臂414’發生干涉。具體而言,作動部130下移至支撐座420的通道425中而下壓延伸臂414’,使得延伸臂414’沿著作動部130的下斜面朝頂點相對移動。如圖9B所示,當鍵帽繼續向下移動觸發開關單元時,延伸臂414’越過作動部130的頂點而沿上斜面相對移動,藉此延伸臂414’被釋放而朝支撐座420的限位部424的方向(向上)回彈,進而撞擊限位部424的底面而產生聲響,此時按鍵結構1A具有第一按壓手感,即於此狀態按鍵結構1A使得作動部130通過手感彈性件410所需的按壓力相對較大,且也可發出聲響。之後,當釋放鍵帽時(即不再按壓蓋體10時),藉由回復單元30的回復力,可使得鍵帽相對於座體20向上移動而回復到圖9A所示的按壓前位置。
參考圖10A與10B,說明按鍵結構1A具有第二按壓手感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當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20朝開口202外移動時,手感彈性件410’隨著支撐座420移動不位於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上,即延伸臂414’遠離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或延伸臂414’與作動部130在Z軸方向上不重疊。於此組態下,當按壓鍵帽(即蓋體10)時,鍵帽帶動作動部130向下移動並壓縮彈性體以觸發開關單元,由於延伸臂414’不在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上,作動部130與延伸臂414’不會發生干涉,使得按鍵結構1A具有第二按壓手感(例如無聲響的線性手感),即於此狀態按鍵結構1A使得作動部130通過手感彈性件410所需的按壓力相對較小,且也不會發出聲響。
再者,於圖1A及圖7的實施例中,雖以作動部130與手感彈性件410(或410’)使否干涉來說明按鍵結構1(或1A)可提供兩種不同的按壓手感,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可藉由調整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20的位置,而使得手感彈性件410的活動部414(或延伸臂414’)對應作動部130位於不同的位置而具有兩種以上的按壓手感。具體而言,可藉由調整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20的位置,使得活動部414(或延伸臂414’)不僅位於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上,且對應作動部130的頂點可具有不同的水平距離,而使得致動按鍵結構1(或1A)所需的按壓力不同,且發出的聲響音量也不同。舉例而言,當支撐座420朝座體20的開口202移動而越接近容置空間201的中央,使得活動部414(或延伸臂414’)與作動部130的頂點之間於Y軸方向的距離越大時(即活動部414(或延伸臂414’)越接近鍵帽內側),使得致動按鍵結構1(或1A)所需的按壓力越大,且因活動部414(或延伸臂414’)沿作動部130的下斜面相對移動的距離越大,下壓及回彈撞擊的力量也越大,而使所發出的聲響音量也越大。藉此,可在作動部130與手感彈性件410(或410’)干涉的狀態下,更提供不同按壓力(或不同聲響)的按壓手感。此外,亦可藉由調整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20的位置,使得活動部414(或延伸臂414’)位於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且對應頂點,而使得按鍵結構1(或1A)提供頓挫的按壓手感。舉例而言,當延伸臂414’相對於移動路徑實質位於對應作動部130的頂點位置時,作動部130將延伸臂414’從側邊推出,而產生頓挫手感。
於上述的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或1A僅以一個手感調整單元40提供兩種或更多種的按壓手感,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按鍵結構可藉由多個手感調整單元提供兩種以上的按壓手感。圖11A至圖11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1’不同視角的分解圖。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1’更包含另一手感調整單元50,其中蓋體10’更具有另一作動部180,另一手感調整單元50對應另一作動部180設置。具體而言,於此實施例,兩個手感調整單元40、50可具有類似的結構,亦即手感調整單元50的結構細節可參考前述圖1A實施例中手感調整單元40的相關說明。例如,手感調整單元50包含手感彈性件510(例如彈片)及支撐座520,且手感彈性件510設置於支撐座520,其中支撐座520可相對於座體20’移動,以改變手感彈性件510相對於作動部180的位置,進而改變使作動部180朝座體20’移動所需的按壓力。於後的說明僅著重於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
圖11A至11C所示,蓋體10’實施為鍵帽形式,且對應手感調整單元40、50的設置,鍵帽具有兩個作動部130及180,且兩個作動部130及180較佳設置於Y軸方向的相對側。再者,對應於手感調整單元40、50,兩個作動部130及180可為截面形狀不同的角形凸塊。舉例而言,作動部180可具有等腰三角形截面,而作動部130可具有下斜面長度較短的非等腰三角形截面,使得在Z軸方向上,作動部130的頂點位置比作動部180的頂點位置低(參見圖14A所示)。於此實施例,鍵帽可藉由導引壁150作為第一導引部,以加強鍵帽相對於座體20’移動的穩定性。再者,鍵帽的其餘細節(例如第一卡合部140、導引壁150、定位部170等)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
如圖12A及12B所示,對應手感調整單元40、50的設置,座體20’具有兩個開口202及204,且兩個手感調整單元40、50分別對應兩個開口202及204設置。於此實施例,對應於兩個開口202及204的設置,座體20’的內壁210’為兩個沿X軸方向間隔設置且沿Y軸方向延伸的側壁212,且兩個卡槽式的第二卡合部240分別設置於兩個側壁212。具體而言,內壁210’沿容置空間201的相對側設置於底部230’並向上延伸,而外壁220’環繞內壁210’相隔設置於底部230’並向上延伸,以使得外壁220’、內壁210’及底部230’圍成活動空間203。兩個開口202、204可形成於座體20’的相對側,使得底部230’與外壁220’局部破開,藉此開口202、204可連通容置空間201及活動空間203。
參考圖13A與13B及圖14A與14B,說明按鍵結構1’具有第一按壓手感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由於手感調整單元40、50可相對於座體20’移動(即支撐座420、520相對於座體20’移動),使得設置於支撐座420、520上的手感彈性件410、510相對於作動部130、180的移動路徑可位於不同的位置。於此實施例,兩個手感調整單元40、50相對於座體20’朝開口202、204外移動時,手感彈性件410、510隨著對應的支撐座420、520移動而不位於作動部130、180的移動路徑上,即活動部414、514分別遠離作動部130、180的移動路徑而在Z軸方向上不重疊。於此組態下,當按壓鍵帽(即蓋體10)時,鍵帽帶動作動部130、180向下移動並壓縮彈性體(即回復單元30)以觸發開關單元,由於活動部414、514不在對應的作動部130、180的移動路徑上,作動部130、180與活動部414、514不會發生干涉,使得按鍵結構1’具有第一按壓手感(例如無聲的線性手感),即於此狀態按鍵結構1’使得作動部130、180通過手感彈性件410、510所需的按壓力相對較小,且也不會發出聲響。亦即,於圖14A之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所提供的第一按壓手感與圖6A、圖10A之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按壓手感類似。
參考圖15A與15B,說明按鍵結構1’具有第二按壓手感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當手感調整單元50維持在靠近開口204外側(即圖14A中手感彈性件510不與作動部180干涉的位置),且手感調整單元40的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20’朝開口202內移動時,手感調整單元40的手感彈性件410隨著支撐座420移動而位於作動部130的移動路徑上,即活動部414與作動部130在Z軸方向上部分重疊。於此組態下,當按壓鍵帽(即蓋體10)時,鍵帽帶動作動部130、180向下移動並壓縮彈性體,作動部130、180向下移動時僅作動部130與活動部414發生干涉,例如作動部130朝定位部412壓抵活動部414。如圖15B所示,當鍵帽繼續向下移動觸發開關單元,並使得作動部130移動通過活動部414(即活動部414越過作動部130的頂點)時,活動部414被釋放而朝作動部130方向回彈並向上彈跳,進而撞擊支撐座420的限位部424(並選擇性撞擊作動部130的上部)而產生聲響,此時按鍵結構1’具有第二按壓手感,即於此狀態按鍵結構1’使得作動部130通過手感彈性件410所需的按壓力相對較大,且也可發出聲響。之後,當釋放鍵帽時(即不再按壓蓋體10時),藉由回復單元30的回復力,可使得鍵帽相對於座體20’向上移動而回復到圖15A所示的按壓前位置。亦即,於圖15A之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所提供的第二按壓手感與圖4A之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按壓手感類似。
參考圖16A與16B,說明按鍵結構1’具有第三按壓手感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當手感調整單元40維持在靠近開口202外側(即圖14A中手感彈性件410不與作動部130干涉的位置),且手感調整單元50的支撐座520相對於座體20’朝開口204內移動時,手感調整單元50的手感彈性件510隨著支撐座520移動而位於作動部180的移動路徑上,即活動部514與作動部180在Z軸方向上部分重疊。於此組態下,當按壓鍵帽(即蓋體10)時,鍵帽帶動作動部130、180向下移動並壓縮彈性體,作動部130、180向下移動時僅作動部180與活動部514發生干涉,例如作動部180朝定位部512壓抵活動部514。於此實施例,由於作動部130及180的角形截面不同,且手感調整單元50的手感彈性件510抵接支撐座520的限位部524的底面(即手感彈性件510與限位部524之間實質無間隙),因此活動部514受力後實質不會向上回彈。如圖16B所示,當鍵帽繼續向下移動觸發開關單元,並使得作動部180移動通過活動部514(即活動部514越過作動部180的頂點)時,活動部514被釋放而朝作動部180方向回彈,進而僅撞擊或不撞擊作動部180的上部而產生或不產生聲響,此時按鍵結構1’具有第三按壓手感,即於此狀態按鍵結構1’使得作動部180通過手感彈性件510所需的按壓力與圖15A的按鍵結構1’提供的按壓力不同,且聲響音量也不同。之後,當釋放鍵帽時(即不再按壓蓋體10時),藉由回復單元30的回復力,可使得鍵帽相對於座體20’向上移動而回復到圖16A所示的按壓前位置。
換言之,圖11A實施例中的按鍵結構1’,藉由兩個手感調整單元40、50提供不同的按壓手感,使得手感調整單元40與作動部130干涉時使作動部30朝座體20’移動所需的按壓力為第一按壓力,而另一手感調整單元50與對應作動部180干涉時使作動部180朝座體20’移動所需的按壓力為第二按壓力,且第一按壓力不同於第二按壓力。於其他實施例(未繪示),依據實際應用,亦可調整手感調整單元40及50,使得手感調整單元40及50的手感彈性件410、510隨著支撐座420、520移動而分別位於作動部130、180的移動路徑上,即活動部414、514分別位於作動部130、180的移動路徑上。藉此,當按壓鍵帽時,作動部130、180分別與活動部414、514發生干涉,而使得按鍵結構1’提供第四按壓手感。再者,圖11A的實施例中雖以具有彈片式手感彈性件410、510的兩個手感調整單元40、50為例說明,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兩個手感調整單元可使用一個類似圖1A的手感調整單元40及一個類似圖7的手感調整單元40’,或使用具有不同預力的扭簧的兩個類似圖7的手感調整單元40’。
參考圖17A至圖17C,圖17A及圖17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不同視角之分解圖,圖17C為圖17A之按鍵結構無蓋體11之組合示意圖。如圖所示,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2包含蓋體11、座體21、支撐機構70、回復單元31及手感調整單元60。座體21設置於蓋體11下方。支撐機構70連接於蓋體11及座體21之間,以支撐蓋體11相對於座體21移動,且支撐機構70具有作動部730。回復單元31設置於蓋體11及座體21之間,以提供回復力使蓋體11朝遠離座體21的方向移動。手感調整單元60對應作動部730設置。手感調整單元60包含手感彈性件610及支撐座620,且手感彈性件610設置於支撐座620。支撐座620可相對於座體21移動,以改變手感彈性件610相對於作動部730的位置,進而改變使蓋體11帶動作動部730朝座體21移動所需的按壓力。
具體而言,蓋體11可實施為鍵帽形式,且鍵帽下表面具有耦接支撐機構70的耦接件111及113。耦接件111可為具有軸孔的耦接結構,而耦接件113可為具有滑槽的耦接結構。再者,依據實際應用,鍵帽可為具有透光部的透光鍵帽,以應用於發光鍵盤。舉例而言,透光部可為字符形式,以表示按鍵輸入的指令。
座體21可實施為底板形式,以作為按鍵結構2的結構強度支撐板,並具有連接支撐機構70的連接件211及213。於一實施例,底板較佳為金屬板件沖壓形成。連接件211及213較佳為自底板表面朝鍵帽彎折突起的卡勾式連接件。再者,座體21具有開口215,供容置手感調整單元60。於此實施例,開口215的開設方向較佳平行於蓋體11的移動方向,例如開口215沿Z軸方向貫穿座體21。
支撐機構70較佳包含外支架710及內支架720,且內支架720樞接於外支架710的內側以形成剪刀式支撐機構。內支架720及外支架710較佳為例如射出成型的矩形框架,且內支架720及外支架710可藉由例如樞軸及軸孔機構形成可轉動地連接。此外,內支架720及外支架710的兩端分別可活動地連接蓋體11及座體21。例如,外支架710於鍵帽端的連接部714可活動地連接鍵帽(即蓋體11)的耦接件113,且外支架710於底板端的連接部712可活動地連接底板(即座體21)的連接件211。類似地,內支架720於鍵帽端的耦接部722可轉動地連接鍵帽(即蓋體11)的耦接件111,且內支架720於底板端的耦接部724可活動地連接底板(即座體21)的連接件213。藉此,支撐機構70可平穩地支撐蓋體11相對於座體21上/下移動。作動部730設置於內支架720的內側,且自內支架720朝座體21的方向延伸突出。舉例而言,作動部730較佳設置於內支架720的鍵帽端內側。作動部730較佳為向下延伸的角形凸柱,且角形凸柱的頂點較佳朝向手感調整單元60。
回復單元31可為彈性體、彈簧或磁性件,以提供蓋體11朝遠離座體21方向移動的回復力。再者,按鍵結構2可更包含開關單元80。於一實施例,開關單元80可實施為設置於彈性體下方的薄膜開關,且並可位於座體21的上方或下方(於此實施例為下方),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依據實際應用,開關單元可實施為光開關或機械開關,以藉由蓋體11相對於座體21移動,而觸發開關單元產生觸發訊號。再者,開關單元80具有開口810以與座體21的開口215至少局部對準,以供容置手感調整單元60。當開關單元80設置於座體21下方時,座體21的開口215可具有較大的尺寸,以供容置手感調整單元60並供容置回復單元31,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座體21可具有兩個分離的開口,一個作為供容置手感調整單元60的開口215,另一個作為供容置回復單元31的開口。此外,當開關單元80設置於座體21上方時(未繪示),開口215及開口810可具有實質相同的尺寸及形狀,以供容置手感調整單元60,且開關單元80還可具有複數開口供座體21的連接件211及213穿過。
如圖18A至18C所示,於一實施例,手感調整單元60更包含調整板630。調整板630設置於座體21下方,且支撐座620設置於調整板630並自座體21的開口215突出於座體21,以供設置手感彈性件610。具體而言,支撐座620具有卡合部622及定位部626,用以與調整板630卡合。舉例而言,支撐座620於相對兩側具有向外及向下延伸並彎折的卡勾以作為卡合部622,且支撐座620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凸柱以作為定位部626。調整板630實質平行座體21延伸,並具有卡合孔632及定位孔634。當支撐座620設置於調整板630時,定位部626伸入定位孔634,且兩側的卡合部622分別與對應的卡合孔634卡合,藉此定位支撐座620於調整板630。當調整板630設置於座體21下方時,支撐座620可自座體21的開口215由下向上朝蓋體11突起。再者,於此實施例,手感彈性件610可實施為扭簧(類似手感彈性件410’),其包含扭簧本體616及自扭簧本體616相對兩端延伸而出的定位部612及延伸臂614,而有關手感彈性件610的細節可參考圖7之相關說明。再者,對應於扭簧式的手感彈性件610,支撐座620可具有與圖7之支撐座420類似的定位機構(例如定位孔623、定位塊625)及限位部624,其中定位機構定位手感彈性件610,且限位部624限制延伸臂614在Z軸方向的移動範圍。舉例而言,支撐座620可為具有收容空間621的條狀座體,定位孔623為開設於支撐座620的底部並與收容空間621連通的通孔。定位塊625設置於定義收容空間621的壁面,且朝收容空間621突出。當手感彈性件610設置於支撐座620的收容空間621時,手感彈性件610的定位部612插入定位孔623,扭簧本體616套設於定位塊625,且延伸臂614沿X軸方向延伸至限位部624的下方,使得延伸臂614的末端(或自由端)與限位部624在Z軸方向重疊,以限制延伸臂614在Z軸方向的移動範圍。此外,支撐座620還包含通道627,以容許作動部730對應延伸臂614在通道627中移動。通道627較佳對應延伸臂614開設於支撐座620面對作動部730的側壁,使得至少部分延伸臂614裸露於通道627中。
支撐座620可相對於座體21移動,以改變手感彈性件610相對於作動部730的位置,使得延伸臂614位於作動部730的移動路徑上或移動路徑外,進而改變按鍵結構2的按壓手感。參考圖19A與19B,說明按鍵結構2具有第一按壓手感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由於手感調整單元60可相對於座體21移動(例如藉由移動調整板630使得支撐座620相對於座體21在開口215中移動),使得設置於支撐座620上的手感彈性件610相對於作動部730的移動路徑可位於不同的位置。於此實施例,當支撐座620相對於座體21於開口215內朝作動部730方向移動時(例如向右移動),手感彈性件610隨著支撐座620移動而位於作動部730的移動路徑上,即延伸臂614延伸通過作動部730的移動路徑,或延伸臂614與作動部730在Z軸方向部分重疊。於此組態下,當按壓鍵帽(即蓋體11)時,鍵帽帶動支撐機構70向下移動並壓縮彈性體(即回復單元31),而作動部730隨著支撐機構70向下移動時與延伸臂614發生干涉。具體而言,作動部730下移至支撐座620的通道627中而下壓延伸臂614,使得延伸臂614沿著作動部730的下斜面朝頂點相對移動。如圖19B所示,當鍵帽繼續向下移動觸發開關單元80時,延伸臂614越過作動部730的頂點而沿上斜面相對移動,藉此延伸臂614被釋放而朝支撐座620的限位部624的方向(向上)回彈,進而撞擊限位部624的底面而產生聲響,此時按鍵結構2具有第一按壓手感,即於此狀態按鍵結構2使得蓋體11帶動作動部730通過手感彈性件610所需的按壓力相對較大,且也可發出聲響。之後,當釋放鍵帽時(即不再按壓蓋體11時),藉由回復單元31的回復力,可使得鍵帽帶動支撐機構70相對於座體21向上移動而回復到圖19A所示的按壓前位置。
參考圖20A與20B,說明按鍵結構2具有第二按壓手感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當支撐座620相對於座體21在開口215中朝遠離作動部730的方向移動時(例如向左移動),手感彈性件610隨著支撐座620移動不位於作動部730的移動路徑上,即延伸臂614遠離作動部730的移動路徑,或延伸臂614與作動部730在Z軸方向上不重疊。於此組態下,當按壓鍵帽(即蓋體11)時,鍵帽帶動支撐機構70及作動部730向下移動並壓縮彈性體以觸發開關單元80,由於延伸臂614不在作動部730的移動路徑上,作動部730與延伸臂614不會發生干涉,使得按鍵結構2具有第二按壓手感(例如無聲響的線性手感),即於此狀態按鍵結構2使得蓋體11帶動作動部730通過手感彈性件610所需的按壓力相對較小,且也不會發出聲響。
此外,上述實施例雖以扭簧作為手感彈性件610為例說明,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手感彈性件610亦可為彈片形式,且具有類似圖1A之手感調整單元40或圖11A之手感調整單元50的配置。再者,於此實施例,支撐座620雖設置於調整板630上,以藉由調整板630移動而帶動支撐座620的移動,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支撐座620可連接條狀或框架形式的調整件,以與調整件形成連動的機構。再者,於此實施例雖以剪刀式支撐機構為例說明,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未繪示),支撐機構可為包含蝶翼式支撐機構,其中兩個支架設置於鍵帽下方兩側並分別可活動地連接鍵帽及座體,以使得兩支架隨著鍵帽相對於座體移動而彼此靠近或遠離。支撐機構實施為蝶翼式支撐機構時,作動部可對應手感調整單元設置於任一支架的鍵帽端,藉由相對於作動部移動手感調整單元,亦可達到類似圖19A及20A實施例之手感調整操作。此外,依據實際應用,支撐機構實施為蝶翼式支撐機構時,作動部可對應兩個手感調整單元分別設置於兩個支架的鍵帽端,藉由相對於對應的作動部移動任一個或兩個手感調整單元,亦可達到類似圖14A至16A實施例之手感調整操作。
於前述的實施例中,蓋體(10或11)係實施為鍵帽形式,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如圖21所示,蓋體15可實施為與座體16相互結合的殼體形式。如圖21所示,蓋體15包含殼蓋12及活動軸13。殼蓋12與座體16結合形成殼體並具有通孔122。活動軸13可活動地插設於通孔122中,且作動部131設置於活動軸13。此外,按鍵結構3可更包含電極模組17、光源單元18、電路板、底板等。電極模組17對應活動軸13設置於座體16以作為開關部件,當活動軸13朝座體16移動時,觸發電極模組17,以產生觸發訊號。光源單元18包含光源181及導光柱182,用以產生光線,以形成發光按鍵。
具體而言,座體16可設置於底板或印刷電路板上。於此實施例,座體16以設置於電路板190為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座體16設置於底板時,依據實際應用,電路板可選擇性設置於底板上方或下方。於一實施例,座體16及電路板190較佳藉由定位機構定位。舉例而言,座體16可具定位柱161,電路板190可具有對應定位柱161的插孔191,使得座體16可藉由定位柱161插入插孔191而固定於電路板190,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定位柱及插孔的位置亦可互換,或者座體16可藉由例如鎖固、黏著、承靠等其他方式定位於下方板件(例如電路板190或底板)。
座體16較佳為沿X軸、Y軸及Z軸方向延伸的下殼體,而殼蓋12為對應座體16的上殼體。座體16較佳與殼蓋12結合而形成內有容置空間的殼體,以供容置回復單元30’、電極模組17、光源單元18等。舉例而言,座體16可具有卡扣部162,而殼蓋12具有扣孔部121,使得座體16及殼蓋12沿Z軸方向藉由卡扣部162及扣孔部121相互扣合。
殼蓋12具有對應活動軸13頂部形狀的通孔122,使得活動軸13可自殼蓋12的下方可移動地穿設於殼蓋12的通孔122,且活動軸13的頂部突出於通孔122。活動軸13較佳具有作動部131、致動部132、限位部133及接合部134。舉例而言,活動軸13較佳為柱狀帽蓋,作動部131、致動部132及限位部133較佳沿活動軸13下端的周緣設置,而接合部134較佳設置於活動軸13頂部。
具體而言,作動部131包含向下延伸的凸塊,且凸塊具有下斜面1311、上斜面1312與頂點1313,頂點1313位於下斜面1311與上斜面1312之間。舉例而言,凸塊可為角形塊,使得下斜面1311與上斜面1312較佳朝彼此斜向延伸連接於頂點或1313,亦即頂點1313相對於下斜面1311與上斜面1312朝外(例如Y軸方向)突出。致動部132對應電極模組17設置,且致動部132較佳為凸塊形式(例如角形塊),用以選擇性觸發電極模組17產生觸發訊號。限位部133較佳為自活動軸13兩側徑向突出的柱體,使得兩柱體之間的距離大於殼蓋12的通孔122的口徑,藉此可避免活動軸13相對於座體16移動時自殼蓋12脫離。接合部134可為例如形成於活動軸13頂部的十字形卡合柱,用以與鍵帽(未繪示)接合,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接合部134可為其他形式(例如卡合孔),以與鍵帽接合。
於此實施例,回復單元30’可為彈簧,且回復單元30’定位於座體16。舉例而言,座體16可具有自底部朝殼蓋12延伸突出的環形壁163作為定位機構,使得彈簧(即回復單元30’)的一端可套設於環形壁163,且彈簧的另一端抵接活動軸13的底面,而使活動軸13頂部突出於殼蓋12的通孔122。藉此,按壓鍵帽使得活動軸13朝座體16移動時,活動軸13壓縮彈簧,而當按壓力釋放時,彈簧可提供彈性回復力使得活動軸13朝遠離座體16的方向移動到按壓前的位置。再者,對應於光源單元18,座體16較佳可供容置導光柱182。例如,導光柱182可設置於環形壁163的內側,且彈簧套設於環形壁163的外側。再者,座體16對應導光柱182的底部較佳形成開口,且光源181對應設置於導光柱182的下方,以朝導光柱182發射光線。於此實施例,光源181較佳為發光二極體,但不以此為限。
電極模組17包含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且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對應地分別插設於座體16,進而與電路板190電連接。舉例而言,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較佳分別插入座體16的電極孔,進而突出於座體16下方並與電路板190的第一接孔192及第二接孔193電連接,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電路板190可不具有接孔,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可與電路板190的表面接觸區電連接。於此實施例,第一電極片171較佳貼靠座體16的內壁面,且第二電極片172對應第一電極片171設置。第一電極片171具有彈性部1711,且彈性部1711對應活動軸13的致動部132設置,以使得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712依據致動部132的移動選擇性接觸,進而被觸發以產生觸發訊號。舉例而言,當按鍵結構3於未按壓位置時,致動部132的凸塊頂點向外推抵彈性部1711遠離第二電極片172,使得第一電極片171與第二電極片172未接觸或未導通,而不會產生觸發訊號。當活動軸13受到按壓而朝座體16移動時,活動軸13帶動致動部132向下移動而使得凸塊頂點越過彈性部1711,使得彈性部1711朝第二電極片172回彈,進而使第一電極片171與第二電極片172接觸或導通,而產生觸發訊號。
在此需注意,按鍵結構3雖以電極模組17作為開關部件為例說明,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按鍵結構3可藉由其他形式的開關部件以因應活動軸13的移動而選擇性產生觸發訊號。舉例而言,按鍵結構3可包含電連接電路板190的光發射器及光接收器作為開關部件(即光軸開關),使得按鍵結構3可藉由活動軸13朝座體16移動時,改變光接收器自光發射器接收到的光量,來產生觸發訊號。
於此實施例,手感調整單元40可具有與圖1A實施例相同或類似的結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可藉由前述實施例的手感調整單元40’或50取代手感調整單元40。類似於圖1A的實施例,座體16可具有開口202,且開口202形成於座體16的一側,例如開設於Y軸方向的側壁。手感調整單元40的支撐座420對應開口202設置於座體16的一側,當殼蓋12與座體16結合時,活動軸13的作動部131較佳面對座體16的開口202,以與手感彈性件410相對。
參考圖22A,說明按鍵結構3具有第一按壓手感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由於手感調整單元40可相對於座體16移動(即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16移動),使得設置於支撐座420上的手感彈性件410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可位於不同的位置。於此實施例,當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16朝開口202內移動時(例如向右移動),手感彈性件410隨著支撐座420移動而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上,即活動部414與作動部131在Z軸方向上部分重疊。於此組態下,當按壓鍵帽時,鍵帽帶動活動軸13的作動部131向下移動並壓縮彈簧(即回復單元30’),而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與手感彈性件410的活動部414發生干涉,例如作動部131朝定位部412壓抵活動部414。當鍵帽繼續向下移動使致動部132觸發電極模組17,並使得作動部131移動通過活動部414(即活動部414越過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時,活動部414被釋放而朝遠離定位部412的方向回彈並向上彈跳,進而撞擊支撐座420的限位部424而產生聲響,此時按鍵結構3具有第一按壓手感,即於此狀態按鍵結構3使得作動部131通過手感彈性件410所需的按壓力相對較大,且也可發出聲響。之後,當釋放鍵帽時,藉由回復單元30’的回復力,可使得鍵帽帶動活動軸13相對於座體16向上移動而回復到圖22A所示的按壓前位置。
參考圖22B,說明按鍵結構3具有第二按壓手感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當支撐座420相對於座體16朝開口202外移動時(例如向左移動),手感彈性件410隨著支撐座420移動而不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上,即活動部414與作動部131在Z軸方向上不重疊。於此組態下,當按壓鍵帽時,鍵帽帶動活動軸13的作動部131向下移動並壓縮彈簧並使致動部132觸發電極模組17,由於活動部414不在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上,作動部131與活動部414不會發生干涉,使得按鍵結構3具有第二按壓手感(例如無聲的線性手感),即於此狀態按鍵結構3使得作動部131通過手感彈性件410所需的按壓力相對較小,且也不會發出聲響。
於前述的實施例中,藉由直接移動整個手感調整單元(例如40、40’、50、60),使得手感彈性件(例如410、410’、510、610)整體移動,而不會在調整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時對手感彈性件造成局部反作用力,進而減少手感彈性件在按壓手感調整過程中發生形變,而提升每次調整按壓手感的一致性,並加強手感彈性件的使用壽命。再者,藉由將手感彈性件設置於支撐座以構成模組式的手感調整單元,可增進組裝的便利性及調整的精準性。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亦提供藉由上述按鍵結構(例如1、1A、1’、2、3)所構成的鍵盤。如圖23A及23B所示,鍵盤1000包含複數按鍵結構100及手感調整機構200。於此實施例,僅以配置成兩列的八個按鍵結構100說明鍵盤1000的配置,但依據實際應用,鍵盤1000可具有更多或更少的按鍵結構100且配置成更多或更少列。再者,按鍵結構100具有類似圖1A的結構,且為說明之便,並未顯示蓋體。換言之,按鍵結構100的蓋體、座體20、回復單元30可參考圖1A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再者,複數按鍵結構100的彈性體、開關單元或底板,可彼此連接形成單一部件,使得複數按鍵結構100的座體20可整合於單一板件(例如底板300)上,以增進組裝效率。
此外,複數個按鍵結構100的手感調整單元40係整合成具有複數手感調整單元40的手感調整機構200。舉例而言,手感調整機構200包含調整架290及複數手感彈性件410,且複數手感彈性件410分別對應複數按鍵結構100設置於調整架290。換言之,複數支撐座420係彼此連接以構成矩形框的調整架290,以對應設置成兩列的按鍵結構100。具體而言,複數按鍵結構100係以座體20的開口202位於同一側的方式排成數列(例如於此為兩列),而複數支撐座420對應開口202亦設置成包含兩個框條的調整架290。藉此,手感調整機構200的調整架290可相對於複數按鍵結構100移動,以改變各按鍵結構100中手感彈性件410相對於作動部(例如圖1A的作動部130)的位置,以同時改變複數按鍵結構100的按壓手感。有關於各按鍵結構100的手感調整操作,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於上述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00雖具有類似圖1A的結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鍵盤亦可以圖7、圖11A、圖17A或圖21的按鍵結構(例如1A、1’、2、3)取代按鍵結構100。如圖24所示,於另一實施例,鍵盤1100中的按鍵結構1’具有類似圖11A的結構。舉例而言,複數按鍵結構1’的座體20’具有兩個開口202及204,且複數按鍵結構1’的兩個手感調整單元40及50係分別整合成具有複數手感調整單元40的手感調整機構400及複數手感調整單元50的手感調整機構500。舉例而言,複數手感調整單元40的支撐座420係彼此連接以構成例如包含兩個支架411連接成U形的調整架490,以對應設置成兩列的按鍵結構1’的開口202。類似地,複數手感調整單元50的支撐座520係彼此連接以構成例如包含兩個支架511連接成U形的調整架590,以對應設置成兩列的按鍵結構1’的開口204。手感調整機構400及500的U形調整架490、590較佳交錯設置,使得U形的開口彼此相對,且可獨立移動。藉此,可藉由獨立控制手感調整機構400或500的調整架490或590,而使得複數按鍵結構1’提供至少例如圖14A、15A、16A的按壓手感。有關於各按鍵結構1’的手感調整操作,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此外,調整架490、590的形狀可依據實際應用而變化,舉例而言,當複數按鍵結構1’排列成三列以上時,手感調整機構400或500的調整架490、590可分別藉由複數支架彼此一端相互連接而構成具有複數支架平行排列的齒梳狀調整架。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25所示,鍵盤1200可將上述的手感調整機構400或500整合成單一手感調整機構800。舉例而言,手感調整機構800包含複數支架(例如811、813)彼此連接成條框形的調整架890,其中複數手感調整單元40的支撐座420係對應各座體20’的開口202設置於支架811,而複數手感調整單元50的支撐座520係對應各座體20’的開口204設置於支架813。複數支架811係與複數支架813交替連接設置,使得設置於其上的手感彈性件410及510的活動部(例如414及514)彼此相對,以形成如圖14A的配置。藉由移動手感調整機構800的調整架890,可選擇性使複數按鍵結構1’提供例如圖14A、15A或16A的按壓手感。亦即,上述的手感調整機構400或500整合形成連動機構,即整合成單一手感調整機構800而具有連動的控制機制。有關於各按鍵結構1’的手感調整操作,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如圖26所示,於另一實施例,鍵盤1300中的按鍵結構2具有類似圖17A的結構。換言之,按鍵結構2的蓋體、座體、回復單元30可參考圖17A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再者,複數按鍵結構2的座體(例如圖17A的座體21)較佳相互連接整合為單一底板21’,且複數按鍵結構2的彈性體或開關單元亦可彼此連接形成單一部件,以增進組裝效率。換言之,底板21’對應各按鍵結構2可具有與支撐機構70耦接的連接機構(例如連接件211、213)及對應手感調整單元的開口215。於此實施例,手感調整機構600包含調整板630’、複數支撐座620及複數手感彈性件610。複數支撐座620分別對應複數按鍵結構2設置於調整板630’,且複數手感彈性件610分別設置於複數支撐座620。調整板630’相對於複數按鍵結構2移動,以改變各按鍵結構2中手感彈性件610相對於作動部(例如730)的位置,以同時改變複數按鍵結構2的按壓手感。具體而言,複數按鍵結構2的手感調整單元的調整板(例如630)彼此連接整合成單一調整板630’,且複數支撐座620對應各按鍵結構2的開口215卡合於調整板630’上,使得調整板630’設置於複數按鍵結構2的底板21’下方時,使得支撐座620自對應的開口215突出於座體(即底板21’)。藉由移動手感調整機構600的調整板630’,可選擇性使複數按鍵結構2提供不同的按壓手感,例如圖19A或20A的按壓手感。有關於各按鍵結構2的手感調整操作,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再者,於上述的鍵盤實施例中,可藉由定位機構定位手感調整機構,以使得複數按鍵結構保持提供所需的按壓手感。舉例而言,可藉由卡合機構、磁性元件等,使得手感調整機構的調整架或調整板相對於複數按鍵結構的板件(例如底板300或21’)定位在調整後的位置(例如提供第一按壓手感、第二按壓手感或第三按壓手感的位置),進而使得鍵盤的複數按鍵結構在調整按壓手感後可保持提供調整後的按壓手感,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亦可利用電力驅動方式,使得複數按鍵結構在調整按壓手感後定位而可保持提供調整後的按壓手感。
此外,上述的鍵盤實施例中,雖以每個按鍵結構具有對應的手感調整單元為例說明,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可藉由選擇性在選定的按鍵結構位置設置具有手感彈性件的支撐座­或在選定的支撐座設置手感彈性件,而使得部分的按鍵結構(例如鍵盤的W、A、S、D按鍵)具有可調整按壓手感的功能,而其餘按鍵不具有調整按壓手感的功能,以於滿足使用者不同情境(例如玩遊戲)的操作需求。再者,上述的鍵盤實施例中,每個按鍵結構對應的手感調整單元較佳具有相同的手感彈性件,以使得所有按鍵結構提供實質相同的按壓手感,但不以此為限。依據實際應用,鍵盤中部分的按鍵結構可具有不同的手感彈性件,以提供不同的按壓手感。
1、1A、1’、2、3:按鍵結構 10、11、15:蓋體 12:殼蓋 121:扣孔部 122:通孔 13:活動軸 1311:下斜面 1312:上斜面 1313:頂點 132:致動部 133:限位部 134:接合部 16:座體 161:定位柱 162:卡扣部 163:環形壁 17:電極模組 171:第一電極片 1711:彈性部 172:第二電極片 18:光源單元 181:光源 182:導光柱 110:鍵頂 111、113:耦接件 120:鍵裙 130、131、180:作動部 140:第一卡合部 150:導引壁 152:柱狀壁 154:連接壁 160:導槽 170:定位部 190:電路板 191:插孔 192:第一接孔 193:第二接孔 20、20’、21:座體 201:容置空間 202、204:開口 203:活動空間 210、210’:內壁 211、213:連接件 212:側壁 215:開口 220、220’:外壁 230、230’:底部 240:第二卡合部 250:導軌 30、30’、31:回復單元 40、40’、50、60:手感調整單元 410、410’、510、610:手感彈性件 412、512、612:定位部 414、514:活動部 414’、614:延伸臂 416、616:扭簧本體 420、520、620:支撐座 421、621:收容空間 422、623:定位孔 423、625:定位塊 424、524、624:限位部 425、627:通道 426:定位槽 429:定位槽 622:卡合部 626:定位部 630、630’:調整板 632:卡合孔 634:定位孔 70:支撐機構 710:外支架 712、714:連接部 720:內支架 722、724:耦接部 730:作動部 80:開關單元 810:開口 1000、1100、1200、1300:鍵盤 100:按鍵結構 200、400、500、600、800:手感調整機構 290、490、590、890:調整架 411、511、811、813:支架 21’、300:底板
圖1A至圖1C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分解圖、立體圖及側視圖。 圖1D為圖1A之蓋體於另一視角示意圖。 圖2A及2B為圖1A之座體於不同視角示意圖。 圖3A及3B分別為圖1A之手感調整單元的組合及分解示意圖。 圖4A及4B分別為圖1A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一按壓手感時的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5A及5B分別為圖1A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二按壓手感時的立體圖及側視圖。 圖6A及6B分別為圖1A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二按壓手感時的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分解圖。 圖8A至8C分別為圖7之手感調整單元的分解、組合及俯視示意圖。 圖9A及9B分別為圖7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一按壓手感時的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10A及10B分別為圖7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二按壓手感時的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11A至圖11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不同視角的分解圖。 圖12A及12B為圖11A之座體於不同視角示意圖。 圖13A及13B分別為圖11A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一按壓手感時的立體圖及側視圖。 圖14A及14B分別圖11A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一按壓手感時的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15A及15B分別為圖11A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二按壓手感時的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16A及16B分別為圖11A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三按壓手感時的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17A及圖17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不同視角之分解圖。 圖17C為圖17A之按鍵結構無蓋體之組合示意圖。 圖18A至18C為圖17A之手感調整單元不同視角之分解示意圖。 圖19A及19B分別為圖17A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一按壓手感時的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20A及20B分別為圖17A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二按壓手感時的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分解圖。 圖22A及22B分別為圖21之按鍵結構具有第一按壓手感及第二按壓手感的未按壓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23A及圖23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鍵盤的局部分解示意圖及組合示意圖。 圖24至圖26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之鍵盤的局部分解示意圖。
1:按鍵結構
10:蓋體
110:鍵頂
120:鍵裙
130:作動部
170:定位部
201:容置空間
202:開口
203:活動空間
210:內壁
220:外壁
230:底部
30:回復單元
40:手感調整單元
410:手感彈性件
412:定位部
414:活動部
420:支撐座
424:限位部

Claims (21)

  1.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 一座體; 一蓋體,對應該座體設置,該蓋體具有一作動部,該作動部可相對於該座體移動; 一回復單元,設置於該蓋體及該座體之間,以提供一回復力帶動該作動部朝遠離該座體的方向移動;以及 一手感調整單元,對應該作動部設置,該手感調整單元包含一手感彈性件及一支撐座,且該手感彈性件設置於該支撐座, 其中該支撐座可相對於該座體移動,以改變該手感彈性件相對於該作動部的位置,進而改變使該作動部朝該座體移動所需的按壓力。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座體具有一容置空間及一開口,該開口連通該容置空間,該回復單元設置於該容置空間,且該支撐座對應該開口設置於該座體的一側,以使得該手感彈性件面對該容置空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座體具有一內壁、一外壁及一底部,該底部連接於該內壁及該外壁的下端,使得該內壁與該外壁之間具有一活動空間,且該容置空間位於該內壁的內側。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蓋體為一鍵帽,該鍵帽可移動地與該座體結合,該鍵帽具有一鍵頂及一鍵裙,該作動部設置於該鍵頂底部,該鍵裙環繞該鍵頂朝該座體延伸;當該鍵帽相對於該座體移動時,該鍵裙於該活動空間中移動。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鍵帽具有一第一導引部,該第一導引部自該鍵頂底部朝該座體延伸,該座體具有一第二導引部,當該鍵帽相對於該座體移動時,該第一導引部沿該第二導引部相對移動。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鍵帽具有一第一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自該鍵頂底部朝該座體延伸,該座體具有一第二卡合部,當該鍵帽與該座體結合時,該第一卡合部與該第二卡合部可移動地卡合。
  7. 如請求項2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蓋體包含一殼蓋及一活動軸,該殼蓋與該座體結合並具有一通孔,該活動軸可活動地插設於該通孔中,且該作動部設置於該活動軸。
  8. 如請求項1至6任一項所述的按鍵結構,更包含另一手感調整單元,其中該蓋體更具有另一作動部,該另一手感調整單元對應該另一作動部設置,該另一手感調整單元包含另一手感彈性件及另一支撐座,且該另一手感彈性件設置於該另一支撐座,其中該另一支撐座可相對於該座體移動,以改變該另一手感彈性件相對於該另一作動部的位置,進而改變使該另一作動部朝該座體移動所需的按壓力。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手感調整單元與該作動部干涉時使該作動部朝該座體移動所需的按壓力為一第一按壓力,該另一手感調整單元與該另一作動部干涉時使該另一作動部朝該座體移動所需的按壓力為一第二按壓力,且該第一按壓力不同於該第二按壓力。
  10.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 一蓋體; 一座體,設置於該蓋體下方; 一支撐機構,連接於該蓋體及該座體之間,以支撐該蓋體相對於該座體移動,該支撐機構具有一作動部; 一回復單元,設置於該蓋體及該座體之間,以提供一回復力使該蓋體朝遠離該座體的方向移動;以及 一手感調整單元,對應該作動部設置,該手感調整單元包含一手感彈性件及一支撐座,且該手感彈性件設置於該支撐座, 其中該支撐座可相對於該座體移動,以改變該手感彈性件相對於該作動部的位置,進而改變使該蓋體帶動該作動部朝該座體移動所需的按壓力。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座體具有一開口,手感調整單元更包含一調整板,該調整板設置於該座體下方,且該支撐座設置於該調整板並自該開口突出於該座體,以供設置該手感彈性件。
  12. 如請求項1或10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手感彈性件包含一彈片,該彈片包含一定位部及一活動部,該定位部定位於該支撐座,該活動部自該定位部延伸彎折,且該活動部可相對於該定位部活動。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支撐座具有一定位機構及一限位部,該定位部藉由該定位機構定位,該限位部對應該活動部設置,以限制該彈片的活動。
  14. 如請求項1或10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手感彈性件包含一扭簧,該扭簧具有一定位部及一延伸臂,該延伸臂對應該作動部延伸,且該支撐座可相對於該座體移動,以改變該手感彈性件相對於該作動部的位置,使得該延伸臂位於該作動部的移動路徑上或該移動路徑外。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支撐座具有一定位機構及一限位部,該定位部藉由該定位機構定位,該限位部對應該扭簧設置,以限制該扭簧的活動。
  16. 如請求項1或10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支撐座移動以帶動該手感彈性件位於該作動部的一移動路徑上或位於該移動路徑外;當該手感彈性件位於該移動路徑上,且該蓋體朝該座體移動時,該作動部與該手感彈性件發生干涉;當該手感彈性件位於該移動路徑外,且該蓋體朝該座體移動時,該作動部與該手感彈性件不發生干涉。
  17. 一種鍵盤,包含: 複數按鍵結構,各該按鍵結構包含: 一座體; 一蓋體,對應該座體設置,該蓋體具有一作動部,該作動部可相對於該座體移動;以及 一回復單元,設置於該蓋體及該座體之間,以提供一回復力帶動該作動部朝遠離該座體的方向移動; 一手感調整機構,包含一調整架及複數手感彈性件,該複數手感彈性件分別對應該複數按鍵結構設置於該調整架, 其中該調整架可相對於該複數按鍵結構移動,以改變各該按鍵結構中該手感彈性件相對於該作動部的位置,以同時改變該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鍵盤,更包含另一手感調整機構,該另一手感調整機構包含另一調整架及複數另一手感彈性件,該複數另一手感彈性件分別對應該複數按鍵結構設置於該另一調整架,各該按鍵結構的該蓋體更包含另一作動部,該另一調整架可相對於該複數按鍵結構移動,以改變各該按鍵結構中該另一手感彈性件相對於該另一作動部的位置,以同時改變該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鍵盤,其中該調整架及該另一調整架分別獨立移動,或該調整架及該另一調整架相互整合以形成連動機構。
  20. 一種鍵盤,包含: 複數按鍵結構,各該按鍵結構包含: 一蓋體; 一座體,設置於該蓋體下方; 一支撐機構,連接於該蓋體及該座體之間,以支撐該蓋體相對於該座體移動,該支撐機構具有一作動部;以及 一回復單元,設置於該蓋體及該座體之間,以提供一回復力帶動該作動部朝遠離該座體的方向移動; 一手感調整機構,包含一調整板、複數支撐座及複數手感彈性件,該複數支撐座分別對應該複數按鍵結構設置於該調整板,該複數手感彈性件分別設置於該複數支撐座, 其中該調整板相對於該複數按鍵結構移動,以改變各該按鍵結構中該手感彈性件相對於該作動部的位置,以同時改變該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各該按鍵結構的該座體具有一開口,該調整板設置於該複數按鍵結構的下方,使得該支撐座自對應的該開口突出於該座體。
TW109103760A 2020-02-06 2020-02-06 按鍵結構及鍵盤 TWI7566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3760A TWI756626B (zh) 2020-02-06 2020-02-06 按鍵結構及鍵盤
US17/167,202 US11551888B2 (en) 2020-02-06 2021-02-04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keyboard
US18/060,070 US11735380B2 (en) 2020-02-06 2022-11-30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keyboar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3760A TWI756626B (zh) 2020-02-06 2020-02-06 按鍵結構及鍵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1363A true TW202131363A (zh) 2021-08-16
TWI756626B TWI756626B (zh) 2022-03-01

Family

ID=77176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3760A TWI756626B (zh) 2020-02-06 2020-02-06 按鍵結構及鍵盤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1551888B2 (zh)
TW (1) TWI7566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2321A (zh) * 2022-06-28 2024-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键盘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00002525Y1 (ko) * 1984-07-11 1990-03-30 알프스덴기 가부시기 가이샤 푸시 버튼 스위치
JPH11265252A (ja) 1998-03-17 1999-09-28 Nec Corp スイッチレス・キー及びキーボード
CN2490690Y (zh) 2001-07-25 2002-05-08 邱学令 键盘按键
CN105206457A (zh) 2015-08-10 2015-12-3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
CN204905117U (zh) 2015-08-13 2015-12-23 惠州冠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响声的按键弹起结构
CN205542520U (zh) 2016-01-21 2016-08-3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TWI581290B (zh) * 2016-07-01 2017-05-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US10097180B2 (en) * 2016-09-08 2018-10-09 Apple Inc. Reinforced key assembly
TWI607477B (zh) * 2016-09-13 2017-12-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
CN106683930B (zh) 2016-12-27 2019-02-2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结构
CN108346539B (zh) 2017-01-23 2020-02-28 秀育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按压段落感的薄型键盘
TWI655658B (zh) * 2017-11-29 2019-04-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按壓手感的按鍵開關及其調整方法
TWI632576B (zh) 2017-12-04 2018-08-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開關
CN108010775B (zh) * 2017-12-06 2019-08-2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及其调整方法
CN108091514B (zh) 2017-12-22 2019-06-0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
CN108766817B (zh) 2018-06-01 2020-06-3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US10937610B2 (en) 2018-06-22 2021-03-02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board keyswitches having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members
CN108922810A (zh) 2018-06-28 2018-11-3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9036922A (zh) 2018-08-07 2018-12-1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
CN110277267B (zh) * 2019-06-25 2020-11-24 湖南文理学院 一种能够调节按键回弹力度的机械键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97110A1 (en) 2023-03-30
US20210249203A1 (en) 2021-08-12
US11551888B2 (en) 2023-01-10
TWI756626B (zh) 2022-03-01
US11735380B2 (en)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69210A (en) Scissors-type key switch
CN109036918B (zh) 光开关按键
CN108962654B (zh) 光开关按键
CN110211833B (zh) 按键结构
US10937610B2 (en) Keyboard keyswitches having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members
US10637470B2 (en) Optical keyswitch
KR20030014159A (ko) 스냅돔형 접촉자를 구비한 라커스위치
CN110323094B (zh) 键盘
US10930451B2 (en) Keyswitch with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US20190238131A1 (en) Optical keyswitch
US5015811A (en) Snap-action pushbutton switch with click sound
TWI699805B (zh) 按鍵結構
TW201916082A (zh) 按鍵結構
TW202131363A (zh) 按鍵結構及鍵盤
CN111739752B (zh) 键盘及其按键与调整机构
TWI722524B (zh) 鍵盤
CN113345745B (zh) 按键结构及键盘
CN110504114B (zh) 按键结构
TWI745965B (zh) 鍵盤及其按鍵與調整機構
US20220083151A1 (en) Tactile-adjustable keyboard and hybrid operation button thereof
TWI672717B (zh) 按鍵結構
TWI699804B (zh) 按鍵結構
CN220627661U (zh) 输入装置及其按键结构
CN110211836B (zh) 按键结构
JP7059964B2 (ja)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