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5745B - 按键结构及键盘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及键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5745B
CN113345745B CN202010100260.1A CN202010100260A CN113345745B CN 113345745 B CN113345745 B CN 113345745B CN 202010100260 A CN202010100260 A CN 202010100260A CN 113345745 B CN113345745 B CN 1133457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
base
key
feeling
actu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02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45745A (zh
Inventor
杨宸
刘家宏
谢育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ian Darfon Electronics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uaian Darfon Electronics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ian Darfon Electronics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Huaian Darfo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0026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457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45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5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45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5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01H13/8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characterised by tactile feedback featur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结构,包含座体、对应座体设置的盖体、设置于盖体及座体之间的回复单元、以及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其中盖体具有第一作动部,第一作动部可相对于座体移动;回复单元提供回复力带动第一作动部朝远离座体的方向移动;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对应第一作动部设置,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包含第一手感弹性件及第一支撑座,且第一手感弹性件设置于第一支撑座,其中第一支撑座可相对于座体移动,以改变第一手感弹性件相对于第一作动部的位置,进而改变使第一作动部朝座体移动所需的按压力。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藉由改变第一手感调整单元的位置,进而改变按键结构的按压手感。

Description

按键结构及键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及键盘,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结构及键盘。
背景技术
习知键盘的按键通常只提供一种按压手感,因此使用者必须依据个人的按压习惯在众多不同按压手感的键盘中选择具有合适按压手感的键盘。然而,当使用者在不同操作状态(例如打字、玩游戏等)时,通常希望有不同按压手感,因此只提供单一按压手感的键盘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使得使用者必须另外购置具有不同按压手感的键盘,造成额外花费以及闲置键盘的收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及键盘,其可提供多种按压手感供使用者选用,以满足使用者的操作需求。
本发明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及键盘,其藉由支撑座(即第一支撑座和/或第二支撑座)移动而使设置于其上的手感弹性件(即第一手感弹性件和/或第二手感弹性件)整体移动,避免手感弹性件在调整过程中产生变形,以确保每次调整手感的一致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包含:
座体;
盖体,对应该座体设置,该盖体具有第一作动部,该第一作动部可相对于该座体移动;
回复单元,设置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提供回复力带动该第一作动部朝远离该座体的方向移动;以及
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对应该第一作动部设置,该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包含第一手感弹性件及第一支撑座,且该第一手感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一支撑座,
其中,该第一支撑座可相对于该座体移动,以改变该第一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一作动部的位置,进而改变使该第一作动部朝该座体移动所需的按压力。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座体具有容置空间及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连通该容置空间,该回复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一支撑座对应该第一开口设置于该座体的一侧,以使得该第一手感弹性件面对该容置空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座体具有内壁、外壁及底部,该底部连接于该内壁及该外壁的下端,使得该内壁与该外壁之间具有一活动空间,且该容置空间位于该内壁的内侧。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盖体为键帽,该键帽可移动地与该座体结合,该键帽具有键顶及键裙,该第一作动部设置于该键顶底部,该键裙环绕该键顶朝该座体延伸;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座体移动时,该键裙于该活动空间中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具有第一导引部,该第一导引部自该键顶底部朝该座体延伸,该座体具有第二导引部,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座体移动时,该第一导引部沿该第二导引部相对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具有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自该键顶底部朝该座体延伸,该座体具有第二卡合部,当该键帽与该座体结合时,该第一卡合部与该第二卡合部可移动地卡合。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盖体包含壳盖及活动轴,该壳盖与该座体结合,且该壳盖具有通孔,该活动轴可活动地插设于该通孔中,且该第一作动部设置于该活动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第二手感调整单元,其中该盖体还具有第二作动部,该第二手感调整单元对应该第二作动部设置,该第二手感调整单元包含第二手感弹性件及第二支撑座,且该第二手感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二支撑座,其中该第二支撑座可相对于该座体移动,以改变该第二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二作动部的位置,进而改变使该第二作动部朝该座体移动所需的按压力。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手感调整单元与该第一作动部干涉时使该第一作动部朝该座体移动所需的按压力为第一按压力,该第二手感调整单元与该第二作动部干涉时使该第二作动部朝该座体移动所需的按压力为第二按压力,且该第一按压力不同于该第二按压力。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按键结构,包含:
盖体;
座体,设置于该盖体下方;
支撑机构,连接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支撑该盖体相对于该座体移动,该支撑机构具有第一作动部;
回复单元,设置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提供回复力使该盖体朝远离该座体的方向移动;以及
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对应该第一作动部设置,该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包含第一手感弹性件及第一支撑座,且该第一手感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一支撑座,
其中,该第一支撑座可相对于该座体移动,以改变该第一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一作动部的位置,进而改变使该盖体带动该第一作动部朝该座体移动所需的按压力。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座体具有第一开口,该第一手感调整单元还包含调整板,该调整板设置于该座体下方,且该第一支撑座设置于该调整板并自该第一开口突出于该座体,以供设置该第一手感弹性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手感弹性件包含弹片,该弹片包含第一定位部及第一活动部,该第一定位部定位于该第一支撑座,该第一活动部自该第一定位部延伸弯折,且该第一活动部可相对于该第一定位部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撑座具有定位机构及第一限位部,该第一定位部藉由该定位机构定位,该第一限位部对应该第一活动部设置,以限制该弹片的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手感弹性件包含扭簧,该扭簧具有第一定位部及延伸臂,该延伸臂对应该第一作动部延伸,且该第一支撑座可相对于该座体移动,以改变该第一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一作动部的位置,使得该延伸臂位于该第一作动部的动作路径上或该第一作动部的动作路径外。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撑座具有定位机构及第一限位部,该第一定位部藉由该定位机构定位,该第一限位部对应该扭簧设置,以限制该扭簧的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撑座移动以带动该第一手感弹性件位于该第一作动部的动作路径上或位于该第一作动部的动作路径外;当该第一手感弹性件位于该动作路径上,且该盖体朝该座体移动时,该第一作动部与该第一手感弹性件发生干涉;当该第一手感弹性件位于该动作路径外,且该盖体朝该座体移动时,该第一作动部与该第一手感弹性件不发生干涉。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键盘,包含:
多个按键结构,各该按键结构包含:
座体;
盖体,对应该座体设置,该盖体具有第一作动部,该第一作动部可相对于该座体移动;以及
回复单元,设置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提供回复力带动该第一作动部朝远离该座体的方向移动;
第一手感调整机构,包含第一调整架及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该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分别对应该多个按键结构设置于该第一调整架,
其中,该第一调整架可相对于该多个按键结构移动,以改变各该按键结构中该第一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一作动部的位置,以同时改变该多个按键结构的按压手感。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第二手感调整机构,该第二手感调整机构包含第二调整架及多个第二手感弹性件,该多个第二手感弹性件分别对应该多个按键结构设置于该第二调整架,各该按键结构的该盖体还包含第二作动部,该第二调整架可相对于该多个按键结构移动,以改变各该按键结构中该第二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二作动部的位置,以同时改变该多个按键结构的按压手感。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调整架及该第二调整架分别独立移动,或该第一调整架及该第二调整架相互整合以形成连动机构。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键盘,包含:
多个按键结构,各该按键结构包含:
盖体;
座体,设置于该盖体下方;
支撑机构,连接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支撑该盖体相对于该座体移动,该支撑机构具有第一作动部;以及
回复单元,设置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提供回复力带动该第一作动部朝远离该座体的方向移动;
第一手感调整机构,包含调整板、多个第一支撑座及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该多个第一支撑座分别对应该多个按键结构设置于该调整板,该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分别设置于该多个第一支撑座,
其中,该调整板相对于该多个按键结构移动,以改变各该按键结构中该第一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一作动部的位置,以同时改变该多个按键结构的按压手感。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各该按键结构的该座体具有第一开口,该调整板设置于该多个按键结构的下方,使得该第一支撑座自对应的该第一开口突出于该座体。
综上所述,相对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键盘可藉由改变手感调整单元(即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和/或第二手感调整单元)的位置,进而改变按键结构的按压手感。再者,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键盘可藉由将手感弹性件(即第一手感弹性件和/或第二手感弹性件)设置于可移动的支撑座(即第一支撑座和/或第二支撑座),以藉由支撑座的移动带动手感弹性件整体移动,避免手感弹性件在调整过程中产生变形,以确保每次调整手感的一致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分别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分解图、立体图及侧视图。
图1D为图1A中盖体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A及2B为图1A中座体于不同视角的示意图。
图3A及3B分别为图1A中手感调整单元的组合及分解示意图。
图4A及4B分别为图1A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一按压手感时的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5A及5B分别为图1A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二按压手感时的立体图及侧视图。
图6A及6B分别为图1A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二按压手感时的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分解图。
图8A至8C分别为图7中手感调整单元的分解、组合及俯视示意图。
图9A及9B分别为图7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一按压手感时的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0A及10B分别为图7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二按压手感时的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1A至图11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不同视角的分解图。
图12A及12B为图11A中座体于不同视角的示意图。
图13A及13B分别为图11A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一按压手感时的立体图及侧视图。
图14A及14B分别图11A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一按压手感时的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5A及15B分别为图11A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二按压手感时的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6A及16B分别为图11A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三按压手感时的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7A及图17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不同视角的分解图。
图17C为图17A中按键结构无盖体的组合示意图。
图18A至18C为图17A中手感调整单元不同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9A及19B分别为图17A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一按压手感时的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20A及20B分别为图17A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二按压手感时的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分解图。
图22A及22B分别为图21中按键结构具有第一按压手感及第二按压手感的未按压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23A及图23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键盘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及组合示意图。
图24至图26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键盘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尤其是一种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应用于独立的键盘装置或整合于电子产品,以提供多种按压手感供使用者选用,例如不同按压力的按压手感、顿挫手感、线性手感等,但不以此为限。
图1A至图1C分别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分解图、立体图及侧视图。如图1A至图1C所示,按键结构1包含盖体10、座体20、回复单元30及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盖体10对应座体20设置,且盖体10具有第一作动部130(参见图1D),第一作动部130可相对于座体20移动。回复单元30设置于盖体10及座体20之间,以提供回复力带动第一作动部130朝远离座体20的方向移动。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对应第一作动部130设置,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包含第一手感弹性件410及第一支撑座420,且第一手感弹性件410设置于第一支撑座420。第一支撑座420可相对于座体20移动,以改变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相对于第一作动部130的位置(如图4A及图6A所示),进而改变使第一作动部130朝座体20移动所需的按压力。
具体而言,图1A及图1D所示,盖体10可实施为键帽的形式,且键帽可移动地与座体20结合。键帽具有键顶110及键裙120,键裙120环绕键顶110朝座体20延伸,且第一作动部130设置于键顶110的底部。举例而言,键顶110可为沿XY轴平面延伸的矩形体,且键裙120自键顶110四周向下延伸,以形成矩形键帽。第一作动部130可包含设置于键顶110底部的凸块,例如参见图4A第一作动部130可为具有下斜面及上斜面连接于顶点的角形凸块,且顶点朝键帽外侧(例如朝Y轴方向)突出。于此实施例,第一作动部130向下延伸的下端较佳低于键裙120的下端,亦即第一作动部130相对于键顶110底部的距离较佳大于键裙120相对于键顶110底部的距离。于此实施例,键帽还具有第一卡合部140,且第一卡合部140自键顶110底部朝座体20延伸,用以与座体20卡合,以限制键帽在Z轴方向的移动范围。第一卡合部140向下延伸的下端较佳低于键裙120的下端,亦即第一卡合部140相对于键顶110底部的距离较佳大于键裙120相对于键顶110底部的距离。于此实施例,两个第一卡合部140较佳自键顶110底部的相对侧向下延伸,例如两个第一卡合部140设置于键顶110底部沿X轴方向的相对两侧,以形成卡勾形式的卡合部。
再者,键帽还包含第一导引部,且第一导引部自键顶110底部朝座体20延伸,用以导引键帽相对于座体20的移动,以增加操作稳定性。于一实施例,第一导引部可实施为导引壁150,其中导引壁150较佳为自键顶110底部朝座体20(例如向下)延伸并设置于键顶110底部周围的壁面,且导引壁150向下延伸的长度超出键裙120的下端。如图1D所示,于一实施例中,导引壁150包含柱状壁152及连接壁154,其中柱状壁152设置于键顶110底部并靠近角落,连接壁154沿X轴方向相连设置于两侧的柱状壁152,藉此形成两个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导引壁150。在Y轴方向上,两个第一卡合部140分别位于两个导引壁150的相对两端之间,且第一作动部130可设置于其中一个导引壁150的连接壁154的下端。此外,对应座体20的导引机构,第一导引部亦可实施为凹/凸形式的导引结构。如图1D所示,于此实施例中,键帽可具有导槽160作为第一导引部,且第一作动部130及导槽160较佳分别设置于键顶110底部的相对侧,例如分别位于两个沿Y轴相对的导引壁150的连接壁152上,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导引壁150可实施为分别设置于键顶110底部靠近四个角落的四个分离柱状壁152(即柱状壁152不藉由连接壁154连接)上,而第一作动部130、导槽160及两个第一卡合部140可分别独立设置于四个分离柱状壁152之间,以分别靠近键顶110底部四个侧边的中央位置。于此实施例中,导引壁150及导槽160可同时作为导引键帽相对于座体20移动的第一导引部,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可仅以导引壁150及导槽160其中之一作为第一导引部。再者,键帽可还具有第三定位部170,用以定位回复单元30。举例而言,第三定位部170相对于回复单元30设置于键顶110底部中央,并朝座体20方向(例如向下)延伸,以形成定位柱形式。
如图1A、图2A及图2B,座体20具有容置空间201及第一开口202,其中第一开口202连通容置空间201。具体而言,座体20具有内壁210、外壁220及底部230,其中底部230连接于内壁210及外壁220的下端,使得内壁210与外壁220之间具有活动空间203,且容置空间201位于内壁210的内侧。换言之,容置空间201及活动空间203局部藉由内壁210分隔。举例而言,对应键帽的形状,座体20为矩形壳体,且座体20的中央具有通孔以作为容置空间201。内壁210沿容置空间201(或通孔)设置于底部230并向上延伸,而外壁220环绕内壁210相隔设置于底部230并向上延伸,以使得外壁220、内壁210及底部230包围活动空间203。第一开口202可形成于座体20的一侧,使得底部230与外壁220局部破开。举例而言,内壁210为环绕容置空间201自底部230向上延伸的U形内壁210,而外壁220及底部230在对应U形内壁210的开口处的部分破开形成第一开口202(例如沿X轴方向破开),藉此第一开口202可连通容置空间201及活动空间203。回复单元30设置于容置空间201,且第一支撑座420对应第一开口202设置于座体20的一侧,以使得第一手感弹性件410面对容置空间201。亦即,当键帽(即盖体10)与座体20结合时,第一作动部130较佳面对座体20的第一开口202,以与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相对。
对应于键帽的第一卡合部140,座体20具有第二卡合部240,当键帽(即盖体10)与座体20结合时,第一卡合部140与第二卡合部240可移动地卡合。举例而言,第二卡合部240可为形成于内壁210相对两侧的卡槽,当键帽与座体20结合时,卡勾式的第一卡合部140与卡槽式的第二卡合部240卡合,以定义键帽(即盖体10)相对于座体20移动时于Z轴方向的最高位置,而避免键帽(即盖体10)自座体20脱离。对应于键帽(即盖体10)的第一导引部,座体20具有第二导引部。举例而言,座体20的内壁210可具有对应键帽的导引壁150的形状(即容置空间201的尺寸、形状实质匹配导引壁150的外观轮廓范围),使得键帽相对于座体20移动时,可藉由导引壁150与内壁210形状匹配而提供导引机制,使得导引壁150可在容置空间201中相对于内壁210移动,亦即内壁210可作为座体20的第二导引部。再者,对应键帽以导槽160作为第一导引部的设计,座体20可具有导轨250作为第二导引部,使得键帽相对于座体20移动时,第一导引部沿第二导引部相对移动,即导轨250在导槽160中相对移动。于此实施例中,导轨250较佳自内壁210朝容置空间201突出且位于第一开口202的相对侧,使得键帽套设于座体20时,导槽160套设于导轨250,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导槽160及导轨250的位置可互换,即键帽(即盖体10)可设置有向外(即朝邻近键顶110侧边的外侧)突出的导轨,而座体20设有自内壁210凹陷的导槽。
如图3A及图3B所示,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手感弹性件410包含弹片,且弹片包含第一定位部412及第一活动部414。第一定位部412定位于第一支撑座420,第一活动部414自第一定位部412延伸弯折,且第一活动部414可相对于第一定位部412活动。举例而言,弹片的第一定位部412可为定位板,且第一活动部414可为自定位板的一侧弯折而与定位板相对的弧形(或弓形)部,藉此使得第一活动部414受力时可朝定位板(即第一定位部412)移动。第一支撑座420具有定位机构(例如定位槽429)及第一限位部424,其中第一定位部412藉由定位机构定位,且第一限位部424对应第一活动部414设置,以限制弹片的活动。举例而言,定位机构可实施为定位槽429,而第一限位部424可实施为挡板,使得弹片设置于第一支撑座420时,第一定位部412插设于定位槽429,且第一限位部424对应第一活动部414。于此实施例,当弹片设置于第一支撑座420时,第一定位部412插设于定位槽429,使得第一活动部414与第一定位部412的连接端位于上端,且第一限位部424突出于第一支撑座420的上端并对应第一活动部414延伸,以限制第一活动部414于Z轴方向的活动范围。于一实施例中,当弹片设置于第一支撑座420时,第一活动部414与第一限位部424在Z轴方向较佳具有预设间隙,以容许第一活动部414受力相对于第一定位部412移动时亦可具有Z轴方向的位移,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中,当弹片设置于第一支撑座420时,第一活动部414与第一限位部424在Z轴方向实质不具有间隙,使得第一活动部414受力相对于第一定位部412移动时实质不具有Z轴方向的位移(例如图14A的手感调整单元50所示)。
于一实施例中,回复单元30可实施为弹性体,且弹性体较佳设置于座体20的容置空间201中,并抵接键帽的第三定位部170而定位,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中,回复单元30可实施为弹簧,且弹簧的一端可套设于键帽的第三定位部170,以藉此定位。再者,依据实际应用,按键结构1可包含开关单元(未绘示)或底板等。举例而言,开关单元可实施为薄膜开关,且设置于弹性体的下方,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中,依据实际应用,开关单元可实施为光开关或机械开关,以藉由盖体10相对于座体20移动,而触发开关单元产生触发讯号。
参考图1B与图1C及图4A与图4B,说明按键结构1具有第一按压手感的实施例。如图所示,由于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可相对于座体20移动(即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20移动),使得设置于第一支撑座420上的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相对于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可位于不同的位置。于此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20朝第一开口202内移动时,第一手感弹性件410随着第一支撑座420移动而位于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上,即第一活动部414与第一作动部130在Z轴方向上部分重叠。于此组态下,当按压键帽(即盖体10)时,键帽带动第一作动部130向下移动并压缩弹性体(即回复单元30),而第一作动部130向下移动时与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的第一活动部414发生干涉,例如第一作动部130朝第一定位部412压抵第一活动部414。如图4B所示,当键帽继续向下移动触发开关单元,并使得第一作动部130移动通过第一活动部414(即第一活动部414越过第一作动部130的顶点)时,第一活动部414被释放而朝远离第一定位部412的方向回弹并向上弹跳(因与第一限位部424之间具有间隙设计),进而撞击第一支撑座420的第一限位部424而产生声响,此时按键结构1具有第一按压手感,即于此状态按键结构1使得第一作动部130通过第一手感弹性件410所需的按压力相对较大,且也可发出声响。此外,依据实际应用,当第一活动部414被释放而朝远离第一定位部412的方向回弹时,第一活动部414亦可撞击第一作动部130的上部(例如连接壁154)产生声响,加强按压的声响,或者当第一活动部414被释放而朝远离第一定位部412的方向回弹时,第一活动部414亦可不撞击第一作动部130的上部而不产生声响。之后,当释放键帽时(即不再按压盖体10时),藉由回复单元30的回复力,可使得键帽相对于座体20向上移动而回复到图4A所示的按压前位置。
参考图5A与5B及图6A与图6B,说明按键结构1具有第二按压手感的实施例。如图所示,当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20朝第一开口202外移动时,第一手感弹性件410随着第一支撑座420移动而不位于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上,即第一活动部414与第一作动部130在Z轴方向上不重叠。于此组态下,当按压键帽(即盖体10)时,键帽带动第一作动部130向下移动并压缩弹性体以触发开关单元,由于第一活动部414不在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上,第一作动部130与第一活动部414不会发生干涉,使得按键结构1具有第二按压手感(例如无声的线性手感),即于此状态按键结构1使得第一作动部130通过第一手感弹性件410所需的按压力相对较小,且也不会发出声响。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A的分解图。图7中按键结构1A与图1A中按键结构1类似,例如键帽(即盖体10)、座体20及回复单元30等的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仅着重于图7中按键结构1A与图1A中按键结构1的差异。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的第一手感弹性件410’可具有不同形式,例如第一手感弹性件410’包含扭簧。扭簧具有第一定位部412及延伸臂414’,且第一定位部412及延伸臂414’自扭簧相对两端延伸而出。第一定位部412的延伸方向及延伸臂414’的延伸方向间具有夹角,该夹角较佳不大于120度。举例而言,第一定位部412及延伸臂414’为自扭簧本体416相对两端延伸而出的杆体,且两杆体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较佳不大于120度。换言之,扭簧的延伸臂414’是作为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的活动部。第一支撑座420具有定位机构,用以定位扭簧。举例而言,定位机构可包含例如定位孔422、定位块423及定位槽426,分别用以定位扭簧的第一定位部412、扭簧本体416及延伸臂414’。具体而言,第一支撑座420可为具有收容空间421且沿例如X轴方向延伸的条状座体,定位孔422为开设于第一支撑座420的底部并与收容空间421连通的通孔。定位块423设置于定义收容空间421的壁面,且朝收容空间421突出。于一实施例中,定位块423与定位孔422较佳分别位于收容空间421沿Y轴方向的相对两侧。定位槽426设置于延伸臂414’的延伸方向上,以限制延伸臂414’的侧向移动。当第一手感弹性件410设置于第一支撑座420的收容空间421时,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的第一定位部412插入定位孔422,扭簧本体416套设于定位块423,且延伸臂414’沿X轴方向延伸通过定位槽426。第一支撑座420具有第一限位部424,且第一限位部424对应扭簧设置,以限制扭簧的活动。举例而言,第一限位部424对应于定位孔422(或定位块423)相对于收容空间421设置于另一侧,使得第一限位部424位于延伸臂414’的上端并与延伸臂414’的末端(或自由端)在Z轴方向重叠,以限制延伸臂414’在Z轴方向的移动范围。此外,第一支撑座420还包含通道425,以容许键帽(即盖体10)的第一作动部130对应延伸臂414’在通道425中移动。通道425较佳对应延伸臂414’开设于第一支撑座420面对座体20的第一开口202的侧壁上,使得至少部分延伸臂414’裸露于通道425中并面对容置空间201。
第一支撑座420可相对于座体20移动,以改变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相对于第一作动部130的位置,使得延伸臂414’位于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上或动作路径外,进而改变按键结构1A的按压手感。参考图9A与图9B,说明按键结构1A具有第一按压手感的实施例。如图所示,由于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可相对于座体20移动(即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20移动),使得设置于第一支撑座420上的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相对于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可位于不同的位置。于此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20朝第一开口202内移动时,第一手感弹性件410’随着第一支撑座420移动而位于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上,即延伸臂414’延伸通过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或延伸臂414’与第一作动部130在Z轴方向部分重叠。于此组态下,当按压键帽(即盖体10)时,键帽带动第一作动部130向下移动并压缩弹性体(即回复单元30),而第一作动部130向下移动时与延伸臂414’发生干涉。具体而言,第一作动部130下移至第一支撑座420的通道425中而下压延伸臂414’,使得延伸臂414’沿著第一作动部130的下斜面朝其顶点(即第一作动部130的顶点)相对移动。如图9B所示,当键帽继续向下移动触发开关单元时,延伸臂414’越过第一作动部130的顶点而沿上斜面相对移动,藉此延伸臂414’被释放而朝第一支撑座420的第一限位部424的方向(向上)回弹,进而撞击第一限位部424的底面而产生声响,此时按键结构1A具有第一按压手感,即于此状态按键结构1A使得第一作动部130通过第一手感弹性件410所需的按压力相对较大,且也可发出声响。之后,当释放键帽时(即不再按压盖体10时),藉由回复单元30的回复力,可使得键帽相对于座体20向上移动而回复到图9A所示的按压前位置。
参考图10A与10B,说明按键结构1A具有第二按压手感的实施例。如图所示,当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20朝第一开口202外移动时,第一手感弹性件410’随着第一支撑座420移动不位于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上,即延伸臂414’远离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或延伸臂414’与第一作动部130在Z轴方向上不重叠。于此组态下,当按压键帽(即盖体10)时,键帽带动第一作动部130向下移动并压缩弹性体(即回复单元30)以触发开关单元,由于延伸臂414’不在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上,第一作动部130与延伸臂414’不会发生干涉,使得按键结构1A具有第二按压手感(例如无声响的线性手感),即于此状态按键结构1A使得第一作动部130通过第一手感弹性件410所需的按压力相对较小,且也不会发出声响。
再者,于图1A及图7的实施例中,虽以第一作动部130与第一手感弹性件410(或第一手感弹性件410’)是否干涉来说明按键结构1(或按键结构1A)可提供两种不同的按压手感,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可藉由调整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20的位置,而使得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的第一活动部414(或延伸臂414’)对应第一作动部130位于不同的位置而具有两种以上的按压手感。具体而言,可藉由调整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20的位置,使得第一活动部414(或延伸臂414’)不仅位于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上,且对应第一作动部130的顶点可具有不同的水平距离,而使得致动按键结构1(或1A)所需的按压力不同,且发出的声响音量也不同。举例而言,当第一支撑座420朝座体20的第一开口202移动而越接近容置空间201的中央,使得第一活动部414(或延伸臂414’)与第一作动部130的顶点之间于Y轴方向的距离越大时(即第一活动部414(或延伸臂414’)越接近键帽内侧),使得致动按键结构1(或1A)所需的按压力越大,且因第一活动部414(或延伸臂414’)沿第一作动部130的下斜面相对移动的距离越大,下压及回弹撞击的力量也越大,而使所发出的声响音量也越大。藉此,可在第一作动部130与第一手感弹性件410(或410’)干涉的状态下,能够提供不同按压力(或不同声响)的按压手感。此外,亦可藉由调整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20的位置,使得第一活动部414(或延伸臂414’)位于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且对应其顶点(即第一作动部130的顶点),而使得按键结构1(或按键结构1A)提供顿挫的按压手感。举例而言,当延伸臂414’相对于动作路径实质位于对应第一作动部130的顶点位置时,第一作动部130将延伸臂414’从侧边推出,而产生顿挫手感。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或1A仅以一个手感调整单元提供两种或更多种的按压手感,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中,按键结构可藉由多个手感调整单元提供两种以上的按压手感。图11A至图11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不同视角的分解图。于此实施例,按键结构1’还包含另一手感调整单元,即按键结构1’包括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及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其中盖体10’还具有第二作动部180,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对应第二作动部180设置。具体而言,于此实施例,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可具有类似的结构,亦即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的结构细节可参考前述图1A实施例中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的相关说明。例如,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包含第二手感弹性件510(例如弹片)及第二支撑座520,且第二手感弹性件510设置于第二支撑座520,其中第二支撑座520可相对于座体20’移动,以改变第二手感弹性件510相对于第二作动部180的位置,进而改变使第二作动部180朝座体20’移动所需的按压力。于后的说明仅着重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
图11A至11C所示,盖体10’实施为键帽形式,且对应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的设置,键帽具有第一作动部130及第二作动部180,且第一作动部130及第二作动部180较佳设置于Y轴方向的相对侧。再者,对应于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第一作动部130及第二作动部180可为截面形状不同的角形凸块。举例而言,第二作动部180可具有等腰三角形截面,而第一作动部130可具有下斜面长度较短的非等腰三角形截面,使得在Z轴方向上,第一作动部130的顶点位置比第二作动部180的顶点位置低(参见图14A所示)。于此实施例中,键帽可藉由导引壁150作为第一导引部,以加强键帽相对于座体20’移动的稳定性。再者,键帽的其余细节(例如第一卡合部140、导引壁150、第三定位部170等)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
如图12A及12B所示,对应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的设置,座体20’具有第一开口202及第二开口204,且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分别对应第一开口202及第二开口204设置。于此实施例,对应于第一开口202及第二开口204的设置,座体20’的内壁210’为两个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侧壁212,且两个卡槽式的第二卡合部240分别设置于两个侧壁212。具体而言,内壁210’沿容置空间201的相对侧设置于底部230’并向上延伸,而外壁220’环绕内壁210’相隔设置于底部230’并向上延伸,以使得外壁220’、内壁210’及底部230’围成活动空间203。第一开口202、第二开口204可形成于座体20’的相对侧,使得底部230’与外壁220’局部破开,藉此第一开口202、第二开口204可连通容置空间201及活动空间203。
参考图13A与图13B及图14A与图14B,说明按键结构1’具有第一按压手感的实施例。如图所示,由于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可相对于座体20’移动(即第一支撑座420、第二支撑座520相对于座体20’移动),使得设置于第一支撑座420上的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第二支撑座520上的第二手感弹性件510分别相对于第一作动部130、第二作动部180的动作路径可位于不同的位置。于此实施例,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相对于座体20’朝第一开口202外移动及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相对于座体20’朝第二开口204外移动时,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第二手感弹性件510分别随着对应的第一支撑座420、第二支撑座520移动而不位于第一作动部130、第二作动部180的动作路径上,即第一活动部414、第二活动部514分别远离第一作动部130、第二作动部180的动作路径而在Z轴方向上不重叠。于此组态下,当按压键帽(即盖体10)时,键帽带动第一作动部130、第二作动部180向下移动并压缩弹性体(即回复单元30)以触发开关单元,由于第一活动部414不在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上及第二活动部514不在第二作动部180的动作路径上,第一作动部130与第一活动部414不会发生干涉、第二作动部180与第二活动部514不会发生干涉,使得按键结构1’具有第一按压手感(例如无声的线性手感),即于此状态按键结构1’使得第一作动部130通过第一手感弹性件410所需的按压力相对较小、第二作动部180通过第二手感弹性件510所需的按压力相对较小,且也不会发出声响。亦即,于图14A的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所提供的第一按压手感与图6A、图10A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按压手感类似。
参考图15A与图15B,说明按键结构1’具有第二按压手感的实施例。如图所示,当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维持在靠近第二开口204外侧(即图14A中第二手感弹性件510不与第二作动部180干涉的位置),且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的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20’朝第一开口202内移动时,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的第一手感弹性件410随着第一支撑座420移动而位于第一作动部130的动作路径上,即第一活动部414与第一作动部130在Z轴方向上部分重叠。于此组态下,当按压键帽(即盖体10)时,键帽带动第一作动部130、第二作动部180向下移动并压缩弹性体(即回复单元30),第一作动部130、第二作动部180向下移动时仅第一作动部130与第一活动部414发生干涉,例如第一作动部130朝第一定位部412压抵第一活动部414。如图15B所示,当键帽继续向下移动触发开关单元,并使得第一作动部130移动通过第一活动部414(即第一活动部414越过第一作动部130的顶点)时,第一活动部414被释放而朝第一作动部130方向回弹并向上弹跳,进而撞击第一支撑座420的第一限位部424(并选择性撞击第一作动部130的上部)而产生声响,此时按键结构1’具有第二按压手感,即于此状态按键结构1’使得第一作动部130通过第一手感弹性件410所需的按压力相对较大,且也可发出声响。之后,当释放键帽时(即不再按压盖体10时),藉由回复单元30的回复力,可使得键帽相对于座体20’向上移动而回复到图15A所示的按压前位置。亦即,于图15A的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所提供的第二按压手感与图4A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按压手感类似。
参考图16A与图16B,说明按键结构1’具有第三按压手感的实施例。如图所示,当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维持在靠近第一开口202外侧(即图14A中第一手感弹性件410不与第一作动部130干涉的位置),且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的第二支撑座520相对于座体20’朝第二开口204内移动时,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的第二手感弹性件510随着第二支撑座520移动而位于第二作动部180的动作路径上,即第二活动部514与第二作动部180在Z轴方向上部分重叠。于此组态下,当按压键帽(即盖体10)时,键帽带动第一作动部130、第二作动部180向下移动并压缩弹性体(即回复单元30),第一作动部130、第二作动部180向下移动时仅第二作动部180与第二活动部514发生干涉,例如第二作动部180朝第二定位部512压抵第二活动部514。于此实施例,由于第一作动部130及第二作动部180的角形截面不同,且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的第二手感弹性件510抵接第二支撑座520的第二限位部524的底面(即第二手感弹性件510与第二限位部524之间实质无间隙),因此第二活动部514受力后实质不会向上回弹。如图16B所示,当键帽继续向下移动触发开关单元,并使得第二作动部180移动通过第二活动部514(即第二活动部514越过第二作动部180的顶点)时,第二活动部514被释放而朝第二作动部180方向回弹,进而仅撞击或不撞击第二作动部180的上部而产生或不产生声响(由于第二手感弹性件510与第二限位部524之间实质无间隙,第二作动部180不会撞击第二限位部524),此时按键结构1’具有第三按压手感,即于此状态按键结构1’使得第二作动部180通过第二手感弹性件510所需的按压力与图15A的按键结构1’提供的按压力不同,且声响音量也不同。之后,当释放键帽时(即不再按压盖体10时),藉由回复单元30的回复力,可使得键帽相对于座体20’向上移动而回复到图16A所示的按压前位置。
换言之,图11A实施例中的按键结构1’,藉由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提供不同的按压手感,使得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与第一作动部130干涉时使第一作动部130朝座体20’移动所需的按压力为第一按压力,而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与对应第二作动部180干涉时使第二作动部180朝座体20’移动所需的按压力为第二按压力,且第一按压力不同于第二按压力。于其他实施例(未绘示),依据实际应用,亦可调整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及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使得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及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的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第二手感弹性件510分别随着第一支撑座420、第二支撑座520移动而分别位于第一作动部130、第二作动部180的动作路径上,即第一活动部414、第二活动部514分别位于第一作动部130、第二作动部180的动作路径上。藉此,当按压键帽时,第一作动部130、第二作动部180分别与第一活动部414、第二活动部514发生干涉,而使得按键结构1’提供第四按压手感。再者,图11A的实施例中虽以具有弹片式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的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具有弹片式第二手感弹性件510的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两个手感调整单元可使用一个类似图1A的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及一个类似图7的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或使用具有不同预力的扭簧的两个类似图7的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
参考图17A至图17C,图17A及图17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不同视角的分解图,图17C为图17A中按键结构无盖体11的组合示意图。如图所示,于此实施例,按键结构2包含盖体11、座体21、支撑机构70、回复单元31及第一手感调整单元60。座体21设置于盖体11下方。支撑机构70连接于盖体11及座体21之间,以支撑盖体11相对于座体21移动,且支撑机构70具有第一作动部730。回复单元31设置于盖体11及座体21之间,以提供回复力使盖体11朝远离座体21的方向移动。第一手感调整单元60对应第一作动部730设置。第一手感调整单元60包含第一手感弹性件610及第一支撑座620,且第一手感弹性件610设置于第一支撑座620。第一支撑座620可相对于座体21移动,以改变第一手感弹性件610相对于第一作动部730的位置,进而改变使盖体11带动第一作动部730朝座体21移动所需的按压力。
具体而言,盖体11可实施为键帽形式,且键帽下表面具有耦接支撑机构70的第一耦接件111及第二耦接件113。第一耦接件111可为具有轴孔的耦接结构,而第二耦接件113可为具有滑槽的耦接结构。再者,依据实际应用,键帽可为具有透光部的透光键帽,以应用于发光键盘。举例而言,透光部可为字符形式,以表示按键输入的指令。
座体21可实施为底板形式,以作为按键结构2的结构强度支撑板,并具有连接支撑机构70的第一连接件211及第二连接件213。于一实施例中,底板较佳为金属板件冲压形成。第一连接件211及第二213较佳为自底板表面朝键帽弯折突起的卡勾式连接件。再者,座体21具有第一开口215,供容置第一手感调整单元60。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15的开设方向较佳平行于盖体11的移动方向,例如第一开口215沿Z轴方向贯穿座体21。
支撑机构70较佳包含外支架710及内支架720,且内支架720枢接于外支架710的内侧以形成剪刀式支撑机构。内支架720及外支架710较佳为例如射出成型的矩形框架,且内支架720及外支架710可藉由例如枢轴及轴孔机构形成可转动地连接。此外,内支架720及外支架710的两端分别可活动地连接盖体11及座体21。例如,外支架710于键帽端的第二连接部714可活动地连接键帽(即盖体11)的第二耦接件113,且外支架710于底板端的第一连接部712可活动地连接底板(即座体21)的第一连接件211。类似地,内支架720于键帽端的第一耦接部722可转动地连接键帽(即盖体11)的第一耦接件111,且内支架720于底板端的第二耦接部724可活动地连接底板(即座体21)的第二连接件213。藉此,支撑机构70可平稳地支撑盖体11相对于座体21上/下移动。第一作动部730设置于内支架720的内侧,且自内支架720朝座体21的方向延伸突出。举例而言,第一作动部730较佳设置于内支架720的键帽端内侧。第一作动部730较佳为向下延伸的角形凸柱,且角形凸柱的顶点较佳朝向第一手感调整单元60。
回复单元31可为弹性体、弹簧或磁性件,以提供盖体11朝远离座体21方向移动的回复力。再者,按键结构2可还包含开关单元80。于一实施例中,开关单元80可实施为设置于弹性体下方的薄膜开关,且并可位于座体21的上方或下方(于此实施例中为下方),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中,依据实际应用,开关单元可实施为光开关或机械开关,以藉由盖体11相对于座体21移动,而触发开关单元产生触发讯号。再者,开关单元80具有第三开口810以与座体21的第一开口215至少局部对准,以供容置第一手感调整单元60。当开关单元80设置于座体21下方时,座体21的第一开口215可具有较大的尺寸,以供容置第一手感调整单元60并供容置回复单元31,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座体21可具有两个分离的开口,一个作为供容置第一手感调整单元60的第一开口215,另一个作为供容置回复单元31的开口。此外,当开关单元80设置于座体21上方时(未绘示),第一开口215及第三开口810可具有实质相同的尺寸及形状,以供容置第一手感调整单元60,且开关单元80还可具有多个开口供座体21的第一连接件211及第二连接件213穿过。
如图18A至图18C所示,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手感调整单元60还包含调整板630。调整板630设置于座体21下方,且第一支撑座620设置于调整板630并自座体21的第一开口215突出于座体21,以供设置第一手感弹性件610。具体而言,第一支撑座620具有第三卡合部622及第四定位部626,用以与调整板630卡合。举例而言,第一支撑座620于相对两侧具有向外及向下延伸并弯折的卡勾以作为第三卡合部622,且第一支撑座620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凸柱以作为第四定位部626。调整板630实质平行座体21延伸,并具有卡合孔632及定位孔634。当第一支撑座620设置于调整板630时,第四定位部626伸入定位孔634,且两侧的第三卡合部622分别与对应的卡合孔634卡合,藉此定位第一支撑座620于调整板630。当调整板630设置于座体21下方时,第一支撑座620可自座体21的第一开口215由下向上朝盖体11突起。再者,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手感弹性件610可实施为扭簧(类似第一手感弹性件410’),其包含扭簧本体616及自扭簧本体616相对两端延伸而出的第一定位部612及延伸臂614,而有关第一手感弹性件610的细节可参考图7的相关说明。再者,对应于扭簧式的第一手感弹性件610,第一支撑座620可具有与图7的第一支撑座420类似的定位机构(例如定位孔623、定位块625)及第一限位部624,其中定位机构定位第一手感弹性件610,且第一限位部624限制延伸臂614在Z轴方向的移动范围。举例而言,第一支撑座620可为具有收容空间621的条状座体,定位孔623为开设于第一支撑座620的底部并与收容空间621连通的通孔。定位块625设置于定义收容空间621的壁面,且朝收容空间621突出。当第一手感弹性件610设置于第一支撑座620的收容空间621时,第一手感弹性件610的第一定位部612插入定位孔623,扭簧本体616套设于定位块625,且延伸臂614沿X轴方向延伸至第一限位部624的下方,使得延伸臂614的末端(或自由端)与第一限位部624在Z轴方向重叠,以限制延伸臂614在Z轴方向的移动范围。此外,第一支撑座620还包含通道627,以容许第一作动部730对应延伸臂614在通道627中移动。通道627较佳对应延伸臂614开设于第一支撑座620面对第一作动部730的侧壁,使得至少部分延伸臂614裸露于通道627中。
第一支撑座620可相对于座体21移动,以改变第一手感弹性件610相对于第一作动部730的位置,使得延伸臂614位于第一作动部730的动作路径上或动作路径外,进而改变按键结构2的按压手感。参考图19A与图19B,说明按键结构2具有第一按压手感的实施例。如图所示,由于第一手感调整单元60可相对于座体21移动(例如藉由移动调整板630使得第一支撑座620相对于座体21在第一开口215中移动),使得设置于第一支撑座620上的第一手感弹性件610相对于第一作动部730的动作路径可位于不同的位置。于此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座620相对于座体21于第一开口215内朝第一作动部730方向移动时(例如向右移动),第一手感弹性件610随着第一支撑座620移动而位于第一作动部730的动作路径上,即延伸臂614延伸通过第一作动部730的动作路径,或延伸臂614与第一作动部730在Z轴方向部分重叠。于此组态下,当按压键帽(即盖体11)时,键帽带动支撑机构70向下移动并压缩弹性体(即回复单元31),而第一作动部730随着支撑机构70向下移动时与延伸臂614发生干涉。具体而言,第一作动部730下移至第一支撑座620的通道627中而下压延伸臂614,使得延伸臂614沿著第一作动部730的下斜面朝其顶点(即第一作动部730的顶点)相对移动。如图19B所示,当键帽继续向下移动触发开关单元80时,延伸臂614越过第一作动部730的顶点而沿上斜面相对移动,藉此延伸臂614被释放而朝第一支撑座620的第一限位部624的方向(向上)回弹,进而撞击第一限位部624的底面而产生声响,此时按键结构2具有第一按压手感,即于此状态按键结构2使得盖体11带动第一作动部730通过第一手感弹性件610所需的按压力相对较大,且也可发出声响。之后,当释放键帽时(即不再按压盖体11时),藉由回复单元31的回复力,可使得键帽带动支撑机构70相对于座体21向上移动而回复到图19A所示的按压前位置。
参考图20A与图20B,说明按键结构2具有第二按压手感的实施例。如图所示,当第一支撑座620相对于座体21在第一开口215中朝远离第一作动部730的方向移动时(例如向左移动),第一手感弹性件610随着第一支撑座620移动不位于第一作动部730的动作路径上,即延伸臂614远离第一作动部730的动作路径,或延伸臂614与第一作动部730在Z轴方向上不重叠。于此组态下,当按压键帽(即盖体11)时,键帽带动支撑机构70及第一作动部730向下移动并压缩弹性体(即回复单元31)以触发开关单元80,由于延伸臂614不在第一作动部730的动作路径上,第一作动部730与延伸臂614不会发生干涉,使得按键结构2具有第二按压手感(例如无声响的线性手感),即于此状态按键结构2使得盖体11带动第一作动部730通过第一手感弹性件610所需的按压力相对较小,且也不会发出声响。
此外,上述实施例虽以扭簧作为第一手感弹性件610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第一手感弹性件610亦可为弹片形式,且具有类似图1A的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或图11A的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的配置。再者,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座620虽设置于调整板630上,以藉由调整板630移动而带动第一支撑座620的移动,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第一支撑座620可连接条状或框架形式的调整件,以与调整件形成连动的机构。再者,于此实施例虽以剪刀式支撑机构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未绘示),支撑机构可为包含蝶翼式支撑机构,其中两个支架设置于键帽下方两侧并分别可活动地连接键帽及座体,以使得两支架随着键帽相对于座体移动而彼此靠近或远离。支撑机构实施为蝶翼式支撑机构时,作动部可对应手感调整单元设置于任一支架的键帽端,藉由相对于作动部移动手感调整单元,亦可达到类似图19A及图20A实施例的手感调整操作。此外,依据实际应用,支撑机构实施为蝶翼式支撑机构时,作动部可对应两个手感调整单元分别设置于两个支架的键帽端,藉由相对于对应的作动部移动任一个或两个手感调整单元,亦可达到类似图14A至图16A实施例的手感调整操作。
于前述的实施例中,盖体10(或盖体11)实施为键帽形式,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如图21所示,盖体15可实施为与座体16相互结合的壳体形式。如图21所示,盖体15包含壳盖12及活动轴13。壳盖12与座体16结合形成壳体并具有通孔122。活动轴13可活动地插设于通孔122中,且第一作动部131设置于活动轴13。此外,按键结构3可还包含电极模组17、光源单元18、电路板、底板等。电极模组17对应活动轴13设置于座体16以作为开关部件,当活动轴13朝座体16移动时,触发电极模组17,以产生触发讯号。光源单元18包含光源181及导光柱182,用以产生光线,以形成发光按键。
具体而言,座体16可设置于底板或印刷电路板上。于此实施例中,座体16以设置于电路板190为例,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座体16设置于底板时,依据实际应用,电路板可选择性设置于底板上方或下方。于一实施例中,座体16及电路板190较佳藉由定位机构定位。举例而言,座体16可具定位柱161,电路板190可具有对应定位柱161的插孔191,使得座体16可藉由定位柱161插入插孔191而固定于电路板190,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定位柱及插孔的位置亦可互换,或者座体16可藉由例如锁固、黏着、承靠等其他方式定位于下方板件(例如电路板190或底板)。
座体16较佳为沿X轴、Y轴及Z轴方向延伸的下壳体,而壳盖12为对应座体16的上壳体。座体16较佳与壳盖12结合而形成内有容置空间的壳体,以供容置回复单元30’、电极模组17、光源单元18等。举例而言,座体16可具有卡扣部162,而壳盖12具有扣孔部121,使得座体16及壳盖12沿Z轴方向藉由卡扣部162及扣孔部121相互扣合。
壳盖12具有对应活动轴13顶部形状的通孔122,使得活动轴13可自壳盖12的下方可移动地穿设于壳盖12的通孔122,且活动轴13的顶部突出于通孔122。活动轴13较佳具有第一作动部131、致动部132、第三限位部133及接合部134。举例而言,活动轴13较佳为柱状帽盖,第一作动部131、致动部132及第三限位部133较佳沿活动轴13下端的周缘设置,而接合部134较佳设置于活动轴13顶部。
具体而言,第一作动部131包含向下延伸的凸块,且凸块具有下斜面1311、上斜面1312与顶点1313,顶点1313位于下斜面1311与上斜面1312之间。举例而言,凸块可为角形块,使得下斜面1311与上斜面1312较佳朝彼此斜向延伸连接于顶点1313,亦即顶点1313相对于下斜面1311与上斜面1312朝外(例如Y轴方向)突出。致动部132对应电极模组17设置,且致动部132较佳为凸块形式(例如角形块),用以选择性触发电极模组17产生触发讯号。第三限位部133较佳为自活动轴13两侧径向突出的柱体,使得两柱体之间的距离大于壳盖12的通孔122的口径,藉此可避免活动轴13相对于座体16移动时自壳盖12脱离。接合部134可为例如形成于活动轴13顶部的十字形卡合柱,用以与键帽(未绘示)接合,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接合部134可为其他形式(例如卡合孔),以与键帽接合。
于此实施例,回复单元30’可为弹簧,且回复单元30’定位于座体16。举例而言,座体16可具有自底部朝壳盖12延伸突出的环形壁163作为定位机构,使得弹簧(即回复单元30’)的一端可套设于环形壁163,且弹簧的另一端抵接活动轴13的底面,而使活动轴13顶部突出于壳盖12的通孔122。藉此,按压键帽使得活动轴13朝座体16移动时,活动轴13压缩弹簧,而当按压力释放时,弹簧可提供弹性回复力使得活动轴13朝远离座体16的方向移动到按压前的位置。再者,对应于光源单元18,座体16较佳可供容置导光柱182。例如,导光柱182可设置于环形壁163的内侧,且弹簧套设于环形壁163的外侧。再者,座体16对应导光柱182的底部较佳形成开口,且光源181对应设置于导光柱182的下方,以朝导光柱182发射光线。于此实施例,光源181较佳为发光二极管,但不以此为限。
电极模组17包含第一电极片171及第二电极片172,且第一电极片171及第二电极片172对应地分别插设于座体16,进而与电路板190电连接。举例而言,第一电极片171及第二电极片172较佳分别插入座体16的电极孔,进而突出于座体16下方并与电路板190的第一接孔192及第二接孔193电连接,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电路板190可不具有接孔,第一电极片171及第二电极片172可与电路板190的表面接触区电连接。于此实施例,第一电极片171较佳贴靠座体16的内壁面,且第二电极片172对应第一电极片171设置。第一电极片171具有弹性部1711,且弹性部1711对应活动轴13的致动部132设置,以使得第一电极片171及第二电极片712依据致动部132的移动选择性接触,进而被触发以产生触发讯号。举例而言,当按键结构3于未按压位置时,致动部132的凸块顶点向外推抵弹性部1711远离第二电极片172,使得第一电极片171与第二电极片172未接触或未导通,而不会产生触发讯号。当活动轴13受到按压而朝座体16移动时,活动轴13带动致动部132向下移动而使得凸块顶点越过弹性部1711,使得弹性部1711朝第二电极片172回弹,进而使第一电极片171与第二电极片172接触或导通,而产生触发讯号。
在此需注意,按键结构3虽以电极模组17作为开关部件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按键结构3可藉由其他形式的开关部件以因应活动轴13的移动而选择性产生触发讯号。举例而言,按键结构3可包含电连接电路板190的光发射器及光接收器作为开关部件(即光轴开关),使得按键结构3可藉由活动轴13朝座体16移动时,改变光接收器自光发射器接收到的光量,来产生触发讯号。
于此实施例,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可具有与图1A实施例相同或类似的结构,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可藉由前述实施例的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或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取代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类似于图1A的实施例,座体16可具有第一开口202,且第一开口202形成于座体16的一侧,例如开设于Y轴方向的侧壁。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的第一支撑座420对应第一开口202设置于座体16的一侧,当壳盖12与座体16结合时,活动轴13的第一作动部131较佳面对座体16的第一开口202,以与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相对。
参考图22A,说明按键结构3具有第一按压手感的实施例。如图所示,由于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可相对于座体16移动(即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16移动),使得设置于第一支撑座420上的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相对于第一作动部131的动作路径可位于不同的位置。于此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16朝第一开口202内移动时(例如向右移动),第一手感弹性件410随着第一支撑座420移动而位于第一作动部131的动作路径上,即第一活动部414与第一作动部131在Z轴方向上部分重叠。于此组态下,当按压键帽时,键帽带动活动轴13的第一作动部131向下移动并压缩弹簧(即回复单元30’),而第一作动部131向下移动时与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的第一活动部414发生干涉,例如第一作动部131朝第一定位部412压抵第一活动部414。当键帽继续向下移动使致动部132触发电极模组17,并使得第一作动部131移动通过第一活动部414(即第一活动部414越过第一作动部131的顶点1313)时,第一活动部414被释放而朝远离第一定位部412的方向回弹并向上弹跳,进而撞击第一支撑座420的第一限位部424而产生声响,此时按键结构3具有第一按压手感,即于此状态按键结构3使得第一作动部131通过第一手感弹性件410所需的按压力相对较大,且也可发出声响。之后,当释放键帽时,藉由回复单元30’的回复力,可使得键帽带动活动轴13相对于座体16向上移动而回复到图22A所示的按压前位置。
参考图22B,说明按键结构3具有第二按压手感的实施例。如图所示,当第一支撑座420相对于座体16朝第一开口202外移动时(例如向左移动),第一手感弹性件410随着第一支撑座420移动而不位于第一作动部131的动作路径上,即第一活动部414与第一作动部131在Z轴方向上不重叠。于此组态下,当按压键帽时,键帽带动活动轴13的第一作动部131向下移动并压缩弹簧(即回复单元30’)并使致动部132触发电极模组17,由于第一活动部414不在第一作动部131的动作路径上,第一作动部131与第一活动部414不会发生干涉,使得按键结构3具有第二按压手感(例如无声的线性手感),即于此状态按键结构3使得第一作动部131通过第一手感弹性件410所需的按压力相对较小,且也不会发出声响。
于前述的实施例中,藉由直接移动整个手感调整单元(例如40、40’、50、60),使得手感弹性件(例如410、410’、510、610)整体移动,而不会在调整按键结构的按压手感时对手感弹性件造成局部反作用力,进而减少手感弹性件在按压手感调整过程中发生形变,而提升每次调整按压手感的一致性,并加强手感弹性件的使用寿命。再者,藉由将手感弹性件设置于支撑座(即第一支撑座或第二支撑座)以构成模组式的手感调整单元,可增进组装的便利性及调整的精准性。
于另一实施例,本发明亦提供藉由上述按键结构(例如1、1A、1’、2、3)所构成的键盘。如图23A及23B所示,键盘1000包含多个按键结构100及手感调整机构200。于此实施例,仅以配置成两列的八个按键结构100说明键盘1000的配置,但依据实际应用,键盘1000可具有更多或更少的按键结构100且配置成更多或更少列。再者,按键结构100具有类似图1A的结构,且为说明之便,并未显示盖体。换言之,按键结构100的盖体、座体20、回复单元30可参考图1A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再者,多个按键结构100的弹性体、开关单元或底板,可彼此连接形成单一部件,使得多个按键结构100的座体20可整合于单一板件(例如底板300)上,以增进组装效率。
此外,多个按键结构100的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整合成具有多个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的第一手感调整机构200。举例而言,第一手感调整机构200包含第一调整架290及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410,且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410分别对应多个按键结构100设置于第一调整架290。换言之,多个第一支撑座420彼此连接以构成矩形框的第一调整架290,以对应设置成两列的按键结构100。具体而言,多个按键结构100以座体20的第一开口202位于同一侧的方式排成数列(例如于此为两列),而多个第一支撑座420对应第一开口202亦设置成包含两个框条的第一调整架290。藉此,第一手感调整机构200的第一调整架290可相对于多个按键结构100移动,以改变各按键结构100中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相对于作动部(例如图1A的第一作动部130)的位置,以同时改变多个按键结构100的按压手感。有关于各按键结构100的手感调整操作,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于上述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00虽具有类似图1A的结构,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键盘亦可以图7、图11A、图17A或图21的按键结构(例如1A、1’、2、3)取代按键结构100。如图24所示,于另一实施例,键盘1100中的按键结构1’具有类似图11A的结构。举例而言,每个按键结构1’的座体20’具有第一开口202及第二开口204,且多个按键结构1’的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及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分别整合成具有多个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的第一手感调整机构400及具有多个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的第二手感调整机构500。举例而言,多个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的第一支撑座420彼此连接以构成例如包含两个第一支架411连接成U形的第一调整架490,以对应设置成两列的按键结构1’的第一开口202。类似地,多个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的第二支撑座520彼此连接以构成例如包含两个第二支架511连接成U形的第二调整架590,以对应设置成两列的按键结构1’的第二开口204。第一手感调整机构400及第二手感调整机构500的U形状的第一调整架490、第二调整架590较佳交错设置,使得U形的开口彼此相对,且可独立移动。藉此,可藉由独立控制第一手感调整机构400的第一调整架490或第二手感调整机构500的第二调整架590,而使得多个按键结构1’提供至少例如图14A、15A、16A的按压手感。有关于各按键结构1’的手感调整操作,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此外,第一调整架490、第二调整架590的形状可依据实际应用而变化,举例而言,当多个按键结构1’排列成三列以上时,第一手感调整机构400的第一调整架490或第二手感调整机构500的第二调整架590可分别藉由多个支架彼此一端相互连接而构成具有多个支架平行排列的齿梳状调整架。
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键盘1200可将上述的第一手感调整机构400或第二手感调整机构500整合成单一的第三手感调整机构800。举例而言,第三手感调整机构800包含多个第一支架811及多个第二支架813彼此连接成条框形的第三调整架890,其中多个第一手感调整单元40的第一支撑座420对应各座体20’的第一开口202设置于第一支架811,而多个第二手感调整单元50的第二支撑座520对应各座体20’的第二开口204设置于第二支架813。多个第一支架811与多个第二支架813交替连接设置,使得设置于其上的第一手感弹性件410的第一活动部414及第二手感弹性件510的第二活动部514彼此相对,以形成如图14A的配置。藉由移动第三手感调整机构800的第三调整架890,可选择性使多个按键结构1’提供例如图14A、图15A或图16A的按压手感。亦即,上述的第一手感调整机构400或第二手感调整机构500整合形成连动机构,即整合成单一第三手感调整机构800而具有连动的控制机制。有关于各按键结构1’的手感调整操作,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26所示,于另一实施例,键盘1300中的按键结构2具有类似图17A的结构。换言之,按键结构2的盖体、座体、回复单元30可参考图17A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再者,多个按键结构2的座体(例如图17A的座体21)较佳相互连接整合为单一底板21’,且多个按键结构2的弹性体或开关单元亦可彼此连接形成单一部件,以增进组装效率。换言之,底板21’对应各按键结构2可具有与支撑机构70耦接的连接机构(例如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3)及对应手感调整单元的第一开口215。于此实施例,第一手感调整机构600包含调整板630’、多个第一支撑座620及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610。多个第一支撑座620分别对应多个按键结构2设置于调整板630’,且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610分别设置于多个第一支撑座620。调整板630’相对于多个按键结构2移动,以改变各按键结构2中第一手感弹性件610相对于作动部(例如第一作动部730)的位置,以同时改变多个按键结构2的按压手感。具体而言,多个按键结构2的手感调整单元的调整板(例如调整板630)彼此连接整合成单一调整板630’,且多个第一支撑座620对应各按键结构2的第一开口215卡合于调整板630’上,使得调整板630’设置于多个按键结构2的底板21’下方时,使得第一支撑座620自对应的第一开口215突出于座体(即底板21’)。藉由移动第一手感调整机构600的调整板630’,可选择性使多个按键结构2提供不同的按压手感,例如图19A或图20A的按压手感。有关于各按键结构2的手感调整操作,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再者,于上述的键盘实施例中,可藉由定位机构定位手感调整机构,以使得多个按键结构保持提供所需的按压手感。举例而言,可藉由卡合机构、磁性元件等,使得手感调整机构的调整架或调整板相对于多个按键结构的板件(例如底板300或底板21’)定位在调整后的位置(例如提供第一按压手感、第二按压手感或第三按压手感的位置),进而使得键盘的多个按键结构在调整按压手感后可保持提供调整后的按压手感,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亦可利用电力驱动方式,使得多个按键结构在调整按压手感后定位而可保持提供调整后的按压手感。
此外,上述的键盘实施例中,虽以每个按键结构具有对应的手感调整单元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可藉由选择性在选定的按键结构位置设置具有手感弹性件的支撑座或在选定的支撑座设置手感弹性件,而使得部分的按键结构(例如键盘的W、A、S、D按键)具有可调整按压手感的功能,而其余按键不具有调整按压手感的功能,以于满足用户不同情境(例如玩游戏)的操作需求。再者,上述的键盘实施例中,每个按键结构对应的手感调整单元较佳具有相同的手感弹性件,以使得所有按键结构提供实质相同的按压手感,但不以此为限。依据实际应用,键盘中部分的按键结构可具有不同的手感弹性件,以提供不同的按压手感。
综上所述,相对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键盘可藉由改变手感调整单元(即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和/或第二手感调整单元)的位置,进而改变按键结构的按压手感。再者,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键盘可藉由将手感弹性件(即第一手感弹性件和/或第二手感弹性件)设置于可移动的支撑座(即第一支撑座和/或第二支撑座),以藉由支撑座的移动带动手感弹性件整体移动,避免手感弹性件在调整过程中产生变形,以确保每次调整手感的一致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21)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座体;
盖体,对应该座体设置,该盖体具有第一作动部,该第一作动部可相对于该座体移动;
回复单元,设置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提供回复力带动该第一作动部朝远离该座体的方向移动;以及
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对应该第一作动部设置,该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包含第一手感弹性件及第一支撑座,且该第一手感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一支撑座,
其中,该第一支撑座可相对于该座体水平移动,且该第一手感弹性件随着该第一支撑座水平移动,以改变该第一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一作动部的位置,进而改变使该第一作动部朝该座体移动所需的按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具有容置空间及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连通该容置空间,该回复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一支撑座对应该第一开口设置于该座体的一侧,以使得该第一手感弹性件面对该容置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具有内壁、外壁及底部,该底部连接于该内壁及该外壁的下端,使得该内壁与该外壁之间具有一活动空间,且该容置空间位于该内壁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盖体为键帽,该键帽可移动地与该座体结合,该键帽具有键顶及键裙,该第一作动部设置于该键顶底部,该键裙环绕该键顶朝该座体延伸;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座体移动时,该键裙于该活动空间中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具有第一导引部,该第一导引部自该键顶底部朝该座体延伸,该座体具有第二导引部,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座体移动时,该第一导引部沿该第二导引部相对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具有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自该键顶底部朝该座体延伸,该座体具有第二卡合部,当该键帽与该座体结合时,该第一卡合部与该第二卡合部可移动地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盖体包含壳盖及活动轴,该壳盖与该座体结合,且该壳盖具有通孔,该活动轴可活动地插设于该通孔中,且该第一作动部设置于该活动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第二手感调整单元,其中该盖体还具有第二作动部,该第二手感调整单元对应该第二作动部设置,该第二手感调整单元包含第二手感弹性件及第二支撑座,且该第二手感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二支撑座,其中该第二支撑座可相对于该座体移动,以改变该第二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二作动部的位置,进而改变使该第二作动部朝该座体移动所需的按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手感调整单元与该第一作动部干涉时使该第一作动部朝该座体移动所需的按压力为第一按压力,该第二手感调整单元与该第二作动部干涉时使该第二作动部朝该座体移动所需的按压力为第二按压力,且该第一按压力不同于该第二按压力。
10.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盖体;
座体,设置于该盖体下方;
支撑机构,连接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支撑该盖体相对于该座体移动,该支撑机构具有第一作动部;
回复单元,设置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提供回复力使该盖体朝远离该座体的方向移动;以及
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对应该第一作动部设置,该第一手感调整单元包含第一手感弹性件及第一支撑座,且该第一手感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一支撑座,
其中,该第一支撑座可相对于该座体水平移动,且该第一手感弹性件随着该第一支撑座水平移动,以改变该第一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一作动部的位置,进而改变使该盖体带动该第一作动部朝该座体移动所需的按压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具有第一开口,该第一手感调整单元还包含调整板,该调整板设置于该座体下方,且该第一支撑座设置于该调整板并自该第一开口突出于该座体,以供设置该第一手感弹性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手感弹性件包含弹片,该弹片包含第一定位部及第一活动部,该第一定位部定位于该第一支撑座,该第一活动部自该第一定位部延伸弯折,且该第一活动部可相对于该第一定位部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座具有定位机构及第一限位部,该第一定位部藉由该定位机构定位,该第一限位部对应该第一活动部设置,以限制该弹片的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手感弹性件包含扭簧,该扭簧具有第一定位部及延伸臂,该延伸臂对应该第一作动部延伸,且该第一支撑座可相对于该座体移动,以改变该第一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一作动部的位置,使得该延伸臂位于该第一作动部的动作路径上或该第一作动部的动作路径外。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座具有定位机构及第一限位部,该第一定位部藉由该定位机构定位,该第一限位部对应该扭簧设置,以限制该扭簧的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座移动以带动该第一手感弹性件位于该第一作动部的动作路径上或位于该第一作动部的动作路径外;当该第一手感弹性件位于该动作路径上,且该盖体朝该座体移动时,该第一作动部与该第一手感弹性件发生干涉;当该第一手感弹性件位于该动作路径外,且该盖体朝该座体移动时,该第一作动部与该第一手感弹性件不发生干涉。
17.一种键盘,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按键结构,各该按键结构包含:
座体;
盖体,对应该座体设置,该盖体具有第一作动部,该第一作动部可相对于该座体移动;以及
回复单元,设置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提供回复力带动该第一作动部朝远离该座体的方向移动;
第一手感调整机构,包含第一调整架及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该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分别对应该多个按键结构设置于该第一调整架,
其中,该第一调整架可相对于该多个按键结构水平移动,且该第一手感弹性件随着该第一调整架水平移动,以改变各该按键结构中该第一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一作动部的位置,以同时改变该多个按键结构的按压手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第二手感调整机构,该第二手感调整机构包含第二调整架及多个第二手感弹性件,该多个第二手感弹性件分别对应该多个按键结构设置于该第二调整架,各该按键结构的该盖体还包含第二作动部,该第二调整架可相对于该多个按键结构移动,以改变各该按键结构中该第二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二作动部的位置,以同时改变该多个按键结构的按压手感。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调整架及该第二调整架分别独立移动,或该第一调整架及该第二调整架相互整合以形成连动机构。
20.一种键盘,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按键结构,各该按键结构包含:
盖体;
座体,设置于该盖体下方;
支撑机构,连接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支撑该盖体相对于该座体移动,该支撑机构具有第一作动部;以及
回复单元,设置于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以提供回复力带动该第一作动部朝远离该座体的方向移动;
第一手感调整机构,包含调整板、多个第一支撑座及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该多个第一支撑座分别对应该多个按键结构设置于该调整板,该多个第一手感弹性件分别设置于该多个第一支撑座,
其中,该调整板相对于该多个按键结构水平移动,且该第一支撑座及该第一手感弹性件随着该调整板水平移动,以改变各该按键结构中该第一手感弹性件相对于该第一作动部的位置,以同时改变该多个按键结构的按压手感。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各该按键结构的该座体具有第一开口,该调整板设置于该多个按键结构的下方,使得该第一支撑座自对应的该第一开口突出于该座体。
CN202010100260.1A 2020-02-18 2020-02-18 按键结构及键盘 Active CN1133457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00260.1A CN113345745B (zh) 2020-02-18 2020-02-18 按键结构及键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00260.1A CN113345745B (zh) 2020-02-18 2020-02-18 按键结构及键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5745A CN113345745A (zh) 2021-09-03
CN113345745B true CN113345745B (zh) 2022-12-27

Family

ID=77467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0260.1A Active CN113345745B (zh) 2020-02-18 2020-02-18 按键结构及键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457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8334A (zh) * 2021-09-24 2022-01-18 广东瑞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按压声音和按压手感可调的按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90690Y (zh) * 2001-07-25 2002-05-08 邱学令 键盘按键
CN108766817A (zh) * 2018-06-01 2018-11-0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10323094A (zh) * 2018-08-07 2019-10-1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90690Y (zh) * 2001-07-25 2002-05-08 邱学令 键盘按键
CN108766817A (zh) * 2018-06-01 2018-11-0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10323094A (zh) * 2018-08-07 2019-10-1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5745A (zh) 2021-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2654B (zh) 光开关按键
CN109036918B (zh) 光开关按键
CN110211833B (zh) 按键结构
US6257782B1 (en) Key switch with sliding mechanism and keyboard
JP4372113B2 (ja) キースイッチ及びキーボード
US10937610B2 (en) Keyboard keyswitches having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members
CN110323094B (zh) 键盘
US10637470B2 (en) Optical keyswitch
US5015811A (en) Snap-action pushbutton switch with click sound
CN114005694A (zh) 按键开关
CN113345745B (zh) 按键结构及键盘
TW201916082A (zh) 按鍵結構
TWI699805B (zh) 按鍵結構
CN111739752B (zh) 键盘及其按键与调整机构
US11735380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keyboard
CN213277896U (zh) 机械式键盘
EP3611600B1 (en) Keyboard
CN108305806A (zh) 按键及其按键开关
CN110504114B (zh) 按键结构
US11327573B2 (en) Keyboard and keyswitch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thereof
CN109390177B (zh) 具有按压段落感的薄型按键
CN110211836B (zh) 按键结构
CN108807057B (zh) 具有按压段落感的按键
WO2020170896A1 (ja)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
CN109904022B (zh) 按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