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9804B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9804B
TWI699804B TW108121542A TW108121542A TWI699804B TW I699804 B TWI699804 B TW I699804B TW 108121542 A TW108121542 A TW 108121542A TW 108121542 A TW108121542 A TW 108121542A TW I699804 B TWI699804 B TW I69980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arm
base
key shaft
axis
positio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1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1959A (zh
Inventor
謝育群
楊宸
劉家宏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1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19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9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9804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按鍵結構包含底座、與底座結合的蓋體、具有作動部且可相對於底座移動地套設於蓋體的鍵軸、設置於底座及鍵軸之間,以提供回復力使鍵軸朝遠離底座的方向移動的回復單元、具有定位部及延伸臂的手感彈性件以及對應延伸臂設置的調整件,其中手感彈性件藉由定位部定位於底座,延伸臂延伸通過作動部的移動路徑,且定位部具有彎曲段;以及調整件可移動以改變延伸臂相對於移動路徑的位置,且彎曲段抵接底座以限制定位部的位移。

Description

按鍵結構
本發明一般係關於一種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加強手感彈性件定位設計的按鍵結構。
習知鍵盤的按鍵通常只提供一種按壓手感,因此使用者必須依據個人的按壓習慣在眾多不同按壓手感的鍵盤中選擇具有合適按壓手感的鍵盤。然而,當使用者在不同操作狀態(例如打字、玩遊戲等)時,通常希望有不同按壓手感,因此只提供單一按壓手感的鍵盤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使得使用者必須另外購置具有不同按壓手感的鍵盤,造成額外花費以及閒置鍵盤的收納問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可提供多種按壓手感供使用者選用,以滿足使用者的操作需求。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可藉由手感彈性件的定位設計,加強手感彈性件與底座的定位,以增進組裝效率或調整手感的精確性。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包含底座、蓋體、鍵軸、回復單元、手感彈性件及調整件,其中底座具有具有結合面,結合面沿著X-Z軸平面延伸,X-Z軸平面平行於X軸與Z軸,X軸、Z軸與Y軸相互 垂直;蓋體與底座結合;鍵軸可相對於底座移動地套設於蓋體,鍵軸具有作動部;回復單元設置於底座及鍵軸之間,以提供回復力使鍵軸朝遠離底座的方向移動;手感彈性件具有定位部及延伸臂,延伸臂延伸通過作動部的移動路徑,定位部具有彎曲段,且彎曲段沿著X-Z軸平面延伸,定位部定位於底座上,且彎曲段抵接於結合面,彎曲段與結合面間具有彎曲線段作用面;調整件對應延伸臂設置,調整件可於Y軸方向移動以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其中當調整件於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間變換時,調整件帶動延伸臂沿著Y軸方向移動,以使手感彈性件分別具有第一形變或第二形變;且彎曲線段作用面阻止定位部繞著Z軸轉動,其中作動部具有凸塊,凸塊具有下抵觸面、上抵觸面與頂點,頂點位於下抵觸面與上抵觸面之間,當施加按壓力使鍵軸朝底座移動並帶動作動部移動時,(a)當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一形變時,延伸臂先沿下抵觸面滑動到頂點,且延伸臂在下抵觸面滑動第一距離後抵達頂點,延伸臂稍後越過頂點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b)當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二形變時,延伸臂先沿下抵觸面滑動到頂點,且延伸臂在下抵觸面滑動第二距離後抵達頂點,延伸臂稍後越過頂點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第一距離大於第二距離。
於一實施例,當調整件於第一位置,且延伸臂抵達頂點時,延伸臂與撞擊面具有第一發聲間距,延伸臂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一聲響;且當調整件於第二位置時,且延伸臂抵達頂點時,延伸臂與撞擊面具有第二發聲間距,延伸臂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二聲響,第一發聲間距大於第二發聲間距,第一聲響音量大於第二聲響音量。
於一實施例,調整件更可於Y軸方向移動並帶動延伸臂移 動,以使調整件定位於第三位置並使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三形變。當調整件位於第三位置時,延伸臂對應該點,使得鍵軸朝底座移動並帶動作動部將延伸臂沿Y軸方向朝移動路徑外推出。
於一實施例,調整件更可於Y軸方向移動並帶動定位部移動,以使調整件定位於第四位置並使手感彈性件具有第四形變,當調整件位於第四位置時,延伸臂位於作動部的移動路徑外,使得鍵軸朝底座移動並帶動作動部移動時不與延伸臂發生干涉。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包含底座、蓋體、鍵軸、回復單元、手感彈性件及調整件,其中蓋體與底座結合;鍵軸可相對於底座移動地套設於蓋體,鍵軸具有作動部;回復單元設置於底座及鍵軸之間,以提供回復力使鍵軸朝遠離底座的方向移動;手感彈性件具有定位部及延伸臂,手感彈性件藉由定位部定位於底座,且延伸臂對應作動部的移動路徑延伸,定位部具有彎曲段;調整件對應手感彈性件設置,調整件可移動以改變延伸臂相對於移動路徑的位置,且彎曲段抵接底座以限制定位部的位移。
於一實施例,調整件可帶動延伸臂相對於移動路徑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進而使鍵軸朝底座移動並帶動作動部沿移動路徑移動時選擇性與該延伸臂發生干涉。
於一實施例,當延伸臂位於第一位置時,鍵軸朝底座移動並帶動作動部將延伸臂沿Y軸方向朝移動路徑外推出。
於一實施例,當延伸臂位於第二位置時,延伸臂位於移動路徑外,使得鍵軸朝底座移動並帶動作動部沿移動路徑移動時不與延伸臂發 生干涉。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包含底座、蓋體、鍵軸、回復單元及手感彈性件,其中底座具有定位孔;蓋體與底座結合;鍵軸可相對於底座移動地套設於蓋體,且鍵軸具有作動部;回復單元設置於底座及鍵軸之間,以提供回復力使鍵軸朝遠離底座的方向移動;手感彈性件具有定位部及延伸臂,定位部定位於定位孔,且延伸臂延伸通過作動部的移動路徑,定位部具有彎曲段,且彎曲段伸入定位孔並與底座發生干涉,以限制定位部自定位孔脫出。
於一實施例,底座具有擋塊,且擋塊對應定位部設置,使得定位部局部靠抵擋塊。
於一實施例,彎曲段為U形,彎曲段的一端靠抵擋塊,且彎曲段的另一端為自由端,自由端抵接底座。
於一實施例,彎曲段具有彎曲幅度,且彎曲幅度大於定位孔的寬度。
於一實施例,彎曲段為環形,且底座具有卡扣部,彎曲段套設於卡扣部。
於一實施例,作動部包含凸塊,凸塊具有下抵觸面、上抵觸面與頂點,頂點位於下抵觸面與上抵觸面之間。當施加按壓力使鍵軸朝底座移動並帶動作動部移動,延伸臂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滑動到頂點,並於越過頂點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或蓋體以產生聲響。
於一實施例,手感彈性件為扭簧,定位部及延伸臂係自扭簧相對兩端延伸而出,且定位部之延伸方向及延伸臂之延伸方向間具有夾 角,且該夾角不大於120度。
相較於習知技術,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可藉由手感彈性件的定位部設計,於組裝時避免手感彈性件與底座脫離,提升組裝效率。再者,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可藉由手感彈性件的定位部與底座形成面限位,而在藉由調整件改變延伸臂相對於作動部的位置時,可增加手感彈性件回復至預設位置的準確度,較容易保持手感。
1:鍵盤裝置
10:按鍵結構
110:底座
111:定位孔
112:定位柱
113:定位部
1131:容置部
114:第一電極孔
115:第二電極孔
116:開口部
117:容置區
118:撞擊部
1181:撞擊面
119:卡扣部
120:蓋體
121:扣孔部
122:開口
130:鍵軸
131:作動部
1311:下抵觸面
1312:上抵觸面
1313:頂點
132:致動部
133:限位部
134:接合部
140:回復單元
150:手感彈性件
151:定位部
152:延伸臂
153:扭簧本體
160:調整件
161:調整桿
1611:限位槽
162:連接部
170:電極模組
171:第一電極片
1711:彈性部
172:第二電極片
180:光源單元
181:光源
182:導光柱
190:電路板
191:插孔
192:第一接孔
193:第二接孔
194:移動槽
20:按鍵結構
210:底座
211:定位孔
212:通道部
216:開口部
217:限位部
240:複合彈性件
241:定位部
2411:水平部
2412:直立部
242:延伸臂
243:彈簧本體
260:調整件
261:X軸調整件
2611:X軸調整桿
2612:X軸連接部
262:Y軸調整件
2621:Y軸調整桿
2622:Y軸連接部
2623:凹口部
290:電路板
294:X軸移動槽
295:Y軸移動槽
410:手感彈性件
412:定位部
413、413’、413”:彎曲段
4131:自由端
4132:彎曲段的一端
414延伸臂
416:扭簧本體
510:底座
511:定位孔
512:卡扣部
513:凹槽
514:擋塊
515:底面
516:開口部
517:通道部
518:結合面
D:彎曲幅度
圖1A及圖1B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不同視角之爆炸示意圖。
圖1C為圖1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組合示意圖。
圖2A至圖2C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底座於不同視角之示意圖。
圖3A及圖3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於不同位置時沿圖1C之切線AA的截面示意圖。
圖4A及4B為圖1A之按鍵結構於第一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的截面圖。
圖5A及5B為圖1A之按鍵結構於第二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的截面圖。
圖6A及6B為圖1A之按鍵結構於第三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的截面圖。
圖7A及7B為圖1A之按鍵結構於第四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的截面圖。
圖8A及圖8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不同視角之爆炸示意圖。
圖8C為圖8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組合示意圖。
圖9A至圖9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底座於不同視角之示意圖。
圖10A為圖8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示意圖。
圖10B及圖10C分別為圖8A之X軸調整件於不同位置時沿圖10A之切線CC的截面示意圖。
圖11A及圖11B為圖8A之按鍵結構之Y軸調整件於第一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的截面圖。
圖12A及圖12B為圖8A之按鍵結構之Y軸調整件於第二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
圖13A及圖13B為圖8A之按鍵結構之Y軸調整件於第三位置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
圖14A及圖14B為圖8A之按鍵結構之Y軸調整件於第四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
圖15A至圖15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手感彈性件及底座之示意圖及其組合示意圖。
圖15D為圖15C的局部放大圖。
圖16A及圖16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手感彈性件之示意圖及其與底座的組合示意圖。
圖16C為圖16B的局部放大圖。
圖17A及圖17B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手感彈性件之示意圖及其與底座 的組合示意圖。
圖17C為圖17B的局部放大圖。
圖18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鍵盤裝置之示意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尤其是一種加強手感彈性件定位設計的按鍵結構,且按鍵結構不具有調整件時可加強組裝時的定位性以手感彈性件自底座脫離,而按鍵結構具有調整件時更可加強操作時手感彈性件的復位精確性。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可應用於獨立的鍵盤裝置或整合於電子產品,但不以此為限。於後,參考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細節。
圖1A及圖1B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不同視角之爆炸示意圖,而圖1C為圖1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組合示意圖。如圖1A至圖1C所示,本發明之按鍵結構10包含底座110、蓋體120、鍵軸130、回復單元140、手感彈性件150及調整件160。底座110具有定位孔111。蓋體120與底座110結合。鍵軸130可相對於底座110移動地套設於蓋體120,且鍵軸130具有作動部131。回復單元140設置於底座110及鍵軸130之間,以提供回復力使鍵軸130朝遠離底座110的方向移動。手感彈性件150具有定位部151及延伸臂152,定位部151定位於定位孔111,且延伸臂152延伸通過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調整件160對應定位部151設置,且調整件160可移動以帶動定位部151移動,以使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一形變或第二形變,進而改變使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152所需之按壓力。
此外,按鍵結構10可更包含電極模組170、光源單元180、電路板、底板等。電極模組170對應鍵軸130設置於底座110以作為開關部件,當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時,觸發電極模組170,以產生觸發訊號。光源單元180包含光源181及導光柱182,用以產生光線,以形成發光按鍵。
具體而言,底座110可設置於底板或印刷電路板上。於此實施例,底座110以設置於電路板190為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底座110設置於底板時,依據實際應用,電路板可選擇性設置於底板上方或下方。於一實施例,底座110及電路板190較佳藉由定位機構定位。舉例而言,底座110可具定位柱112,電路板190可具有對應定位柱112的插孔191,使得底座110可藉由定位柱112插入插孔191而固定於電路板190,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定位柱及插孔的位置亦可互換,或者底座110可藉由例如鎖固、黏著、承靠等其他方式定位於下方板件(例如電路板190或底板)。
底座110較佳為沿X軸、Y軸及Z軸方向延伸的下殼體,而蓋體120為對應底座110的上殼體。底座110較佳與蓋體120結合而形成內有容置空間的殼體,以供容置回復單元140、手感彈性件150、電極模組170、光源單元180等。舉例而言,底座110可具有卡扣部119,而蓋體120具有扣孔部121,使得底座110及蓋體120沿Z軸方向藉由卡扣部119及扣孔部121相互扣合。
蓋體120具有對應鍵軸130頂部形狀的開口122,使得鍵軸130可自蓋體120的下方可移動地穿設於蓋體120的開口122,且鍵軸130的頂部突出於開口122。鍵軸130較佳具有作動部131、致動部132、限位部133及接合部134。舉例而言,鍵軸130較佳為柱狀帽蓋,作動部131、致動部132及 限位部133較佳沿鍵軸130下端的周緣設置,而接合部134較佳設置於鍵軸130頂部。
具體而言,作動部131包含向下延伸的凸塊,且凸塊具有下抵觸面1311、上抵觸面1312與頂點1313,頂點1313位於下抵觸面1311與上抵觸面1312之間。舉例而言,凸塊可為角形塊,使得下抵觸面1311與上抵觸面1312較佳朝彼此斜向延伸連接於頂點或1313,亦即頂點1313相對於下抵觸面1311與上抵觸面1312朝外(例如Y軸方向)突出。致動部132對應電極模組170設置,且致動部132較佳為凸塊形式(例如角形塊),用以選擇性觸發電極模組170產生觸發訊號。限位部133較佳為自鍵軸130兩側徑向突出的柱體,使得兩柱體之間的距離大於蓋體120的開口122的口徑,藉此可避免鍵軸130相對於底座110移動時自蓋體120脫離。接合部134可為例如形成於鍵軸130頂部的十字形卡合柱,用以與鍵帽(未繪示)接合,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接合部134可為其他形式(例如卡合孔),以與鍵帽接合。
於後同時參考圖2A至圖2C,詳細說明各元件於底座110的配置。於此實施例,回復單元140較佳為彈簧,且底座110具有定位部113,使得回復單元140可定位於定位部113。舉例而言,定位部113為自底座110底部朝蓋體120延伸突出的環形壁,使得彈簧(即回復單元140)的一端可套設於環形壁,且彈簧的另一端抵接鍵軸130的底面,而使鍵軸130頂部突出於蓋體120的開口122。藉此,按壓鍵帽使得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時,鍵軸130壓縮彈簧,而當按壓力釋放時,彈簧可提供彈性回復力使得鍵軸130朝遠離底座110的方向移動到按壓前的位置。再者,對應於光源單元180,底座110較佳具有容置部1131。舉例而言,容置部1131可為作為定位部113的環形壁所 包圍的空間,以供容置導光柱182。亦即,導光柱182設置於定位部113的內側,且彈簧套設於定位部113的外側。再者,底座110對應容置部1131的底部較佳形成開口,且光源181對應設置於導光柱182的下方,以朝導光柱182發射光線。於此實施例,光源181較佳為發光二極體,但不以此為限。
電極模組170包含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且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對應地分別插設於底座110,進而與電路板190電連接。舉例而言,底座110具有第一電極孔114及第二電極孔115,且電路板190具有第一接孔192及第二接孔193,分別對應第一電極孔114及第二電極孔115。具體而言,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較佳分別插入於第一電極孔114及第二電極孔115,進而突出於底座110下方並與第一接孔192及第二接孔193電連接,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電路板190可不具有接孔,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可與電路板190的表面接觸區電連接。於此實施例,第一電極片171較佳貼靠底座110的內壁面,且第二電極片172對應第一電極片171設置。第一電極片171具有彈性部1711,且彈性部1711對應鍵軸130的致動部132設置,以使得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712依據致動部132的移動選擇性接觸,進而被觸發以產生觸發訊號。舉例而言,當按鍵結構10於未按壓位置時,致動部132的凸塊頂點向外推抵彈性部1711遠離第二電極片172,使得第一電極片171與第二電極片172未接觸或未導通,而不會產生觸發訊號。當鍵軸130受到按壓而朝底座110移動時,鍵軸130帶動致動部132向下移動而使得凸塊頂點越過彈性部1711,使得彈性部1711朝第二電極片172回彈,進而使第一電極片171與第二電極片172接觸或導通,而產生觸發訊號。
在此需注意,按鍵結構10雖以電極模組170作為開關部件為例說明,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0可藉由其他形式的開關部件以因應鍵軸130的移動而選擇性產生觸發訊號。舉例而言,按鍵結構10可包含電連接電路板190的光發射器及光接收器作為開關部件(即光軸開關),使得按鍵結構10可藉由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時,改變光接收器自光發射器接收到的光量,來產生觸發訊號。
於此實施例,手感彈性件150較佳為扭簧。手感彈性件150的定位部151及延伸臂152係自扭簧相對兩端延伸而出,且定位部151之延伸方向及延伸臂152之延伸方向間具有夾角,該夾角較佳不大於120度。舉例而言,定位部151及延伸臂152為自扭簧本體153相對兩端延伸而出的桿體,且兩桿體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較佳不大於120度。
如圖所示,對應於手感彈性件150,底座110具有定位孔111,用以供定位部151插設,以定位手感彈性件150。於一實施例,定位孔111較佳為沿X軸方向開設於底座110底部的狹長孔洞,以容許手感彈性件150的定位部151於定位孔111中位移。再者,對應於定位孔111,底座110進一步具有開口部116,以供設置調整件160。舉例而言,開口部116較佳為自鄰近定位孔111的側壁朝底座110的底部局部挖空的缺口,且開口部116連通定位孔111,而使得調整件160於開口部116中移動時,可推動定位部151沿定位孔111移動,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開口部116可為開設於底座110底部且連通定位孔111的開口。再者,底座110較佳更具有容置區117,用以供設置手感彈性件150的扭簧本體153。舉例而言,容置區117可為底座110利用複數壁面區隔出的空間,以限制手感彈性件150的活動範圍。當調整件160 推動定位部151時,可將扭簧本體153侷限在容置區117中而使得手感彈性件150產生不同形變。再者,底座110更可具有撞擊部118,用以供延伸臂152敲擊而產生聲響。舉例而言,撞擊部118可為自底座110底部朝蓋體120突起的凸壁,且凸壁面對延伸臂152的壁面為撞擊面1181。當手感彈性件150設置於底座110時,定位部151插入定位孔111,扭簧本體153定位於容置區117中,且延伸臂152延伸通過鍵軸130的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亦即,定位部151實質沿Z軸方向插入定位孔111且至少部分位於開口部116,而延伸臂152實質沿X軸方向延伸通過作動部131的下方。
於一實施例,調整件160較佳對應手感彈性件150設置,且調整件160較佳包含調整桿161及連接部162。連接部162設置於電路板190的下方,且調整桿161與連接部162連接並朝蓋體120方向(例如Z軸方向)突起。舉例而言,電路板190對應開口部116具有移動槽194,調整桿161自電路板190下方朝上插入移動槽194,進而伸入開口部116,以對應自定位孔111下方突出的定位部151。當調整件160移動時,調整桿161可帶動定位部111移動,進而使手感彈性件150具有不同的形變。於一實施例,調整桿161較佳具有限位槽1611,且限位槽1611較佳沿調整桿161的長度方向(例如Z軸方向)設置,以對應於定位部151的長軸方向。舉例而言,限位槽1611可為開設於調整桿161面對定位部151的壁面(例如平行於XZ平面)上的開放槽道,以供定位部151插入定位孔111後至少部分容納於限位槽1611,進而加強調整桿161與定位部151的連動定位,降低定位部151移動時自調整桿161滑脫的機會,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限位槽1611可為自調整桿161的頂面(例如平行於XY平面)朝下開設的孔槽,以供定位部151插設於調整桿161中。此外, 依據實際應用,調整桿161可不具有限位槽1611,而藉由調整桿161的壁面抵接定位部151。
於後參考圖3A及圖3B,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10利用調整件160調整按壓手感的操作,其中圖3A及圖3B為沿圖1C之切線AA的截面示意圖。如圖3A所示,當手感彈性件150設置於底座110時,扭簧本體153位於容置區117中,定位部151向下插入定位孔111且至少部分抵接調整桿161(例如至少部分插入限位槽1611),而延伸臂152延伸於作動部131的下方。於此實施例,調整件160較佳可朝延伸臂152的延伸方向(例如X軸方向)移動,以改變手感彈性件150的形變,進而改變手感彈性件150的預壓力。如圖3B所示,當調整桿161沿X軸方向移動時,調整桿161帶動定位部151於定位孔111中沿X軸方向移動,使得定位部151及延伸臂152相對於扭簧本體153的位置改變(即產生不同形變),亦即扭簧的預壓改變,進而可改變作動部131與手感彈性件150的作動關係,以提供不同的按壓手感,例如不同按壓力的按壓手感、頓挫手感、線性手感。換句話說,當調整件160沿X軸方向移動的距離不同時,可使扭簧具有不同的預壓力,或者使延伸臂15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的位置不同,以提供不同的按壓手感。
於後參考圖式,詳細說明調整件160沿X軸方向移動位置與按鍵結構10所提供的對應手感。圖4A及圖4B為圖1A之按鍵結構10於第一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的截面圖。如圖4A及圖4B所示,當按鍵結構10於第一狀態時,調整件160抵接定位部151且位於X軸方向的第一位置。此時,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一形變,以使得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152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一按壓力。舉例而言,第一位置 可為按鍵結構10於預設狀態時調整件160的位置,使得第一按壓力為預設按壓力。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一位置時,延伸臂15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即移動路徑平行於Z軸方向),且延伸臂152相對於移動路徑位於第一位置。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一位置時,施加第一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15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110或蓋體120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一聲響)。換言之,當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一形變且按壓鍵軸130時,延伸臂15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152在下抵觸面1311滑動第一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15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在此需注意,延伸臂15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152與底座1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具有第一發聲間距,且延伸臂15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一聲響。於此實施例,撞擊面可為蓋體120或底座110對應延伸臂152的壁面,例如底座110的撞擊部118的撞擊面1181。
圖5A及圖5B為圖1A之按鍵結構10於第二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截面圖。如圖5A及圖5B所示,當按鍵結構10於第二狀態時,調整件160抵接定位部151且位於X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此時,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二形變,以使得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152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二按壓力。舉例而言,調整件160之第二位置可較第一位置接近作動部131,亦即,調整桿161朝底座110內側移動進而向內推動定位部151,而使得手感彈性件150的預壓增加。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二位置時,延伸臂15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且延伸臂152相對於移 動路徑位於第二位置。具體而言,延伸臂152的第二位置較第一位置接近底座110外側,即在Y軸方向上較接近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二位置時,施加第二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15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1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二聲響)。換言之,當手感彈性件150具有該第二形變時,延伸臂15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152在下抵觸面1311滑動第二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15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於此實施例,因延伸臂152於第二位置時較第一位置接近頂點1313,因此第一距離大於第二距離。在此需注意,延伸臂15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152與撞擊面具有第二發聲間距,且延伸臂15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二聲響。
具體而言,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手感彈性件150因形變產生的預壓力較佳仍在作動部131可向下推移延伸臂152的範圍內。因此,施加足夠的按壓力(例如第一按壓力或第二按壓力)於鍵軸130時,延伸臂152會受到作動部131的向下推力而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藉由回彈力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1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例如1181)以產生聲響。在此需注意,於此實施例,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二位置時,延伸臂152於相對於移動路徑的位置,不同於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一位置時,延伸臂152於相對於移動路徑的位置。亦即,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一位置時,延伸臂152與撞擊面1181之間的第一發聲間距,不同於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二位置時,延伸臂152與撞擊面 1181之間的第二發聲間距。舉例而言,當調整件160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手感彈性件150的定位部151受到調整桿161的推壓位移,而使手感彈性件150由第一形變轉變為第二形變,進而使手感彈性件150的預壓力由第一預壓力增加為第二預壓力。因此,延伸臂152在第一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大於延伸臂152在第二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亦即第一發聲間距大於第二發聲間距,而使得第一聲響音量大於第二聲響音量。換言之,當手感彈性件150因形變而產生的預壓較大時,延伸臂152相對於撞擊面1181的位移較小,因此所產生的聲響較小。
再者,當調整件160沿X軸方向朝底座110內側移動距離越大時,定位部151相對位移越大,而使得扭簧的預壓越大。當扭簧的預壓達一定程度時,扭簧力量過大,鍵軸130無法下壓扭簧,而將延伸臂152從側邊推出,進而產生頓挫手感。圖6A及圖6B為圖1A之按鍵結構10於第三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之截面圖。如圖6A及圖6B所示,當按鍵結構10於第三狀態時,調整件160抵接定位部151且位於X軸方向的第三位置。此時,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三形變,以使得延伸臂152相對於移動路徑位於第三位置。具體而言,調整件160之第三位置可較第二位置更深入底座110內側,使得延伸臂152於第三位置時較佳實質對應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換言之,調整桿161朝底座110內進一步移動並更向內推動定位部151,使得手感彈性件150的預壓增加,且作動部131無法向下推動延伸臂152。因此,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三位置,且施加按壓力於鍵軸130時,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將延伸臂152沿Y軸方向朝移動路徑外推出,而產生頓挫手感。此時,由於作動部131並未下壓延伸臂152,使得延伸臂152僅側向位 移,而不會下壓反彈敲擊撞擊面1181,因此不會產生聲響。
再者,當調整件160沿X軸方向移動距離大到使手感彈性件150形變而位置偏移時,延伸臂152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外時,按鍵結構10可提供線性手感。圖7A及圖7B為圖1A之按鍵結構10於第四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之截面圖。如圖7A及圖7B所示,當按鍵結構10於第四狀態時,調整件160抵接定位部151且位於X軸方向的第四位置。此時,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四形變,以使得延伸臂152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外的第四位置。舉例而言,調整件160的第四位置可較第三位置更深入底座110內側,亦即,調整桿161朝底座110內又更進一步移動並更向內推動定位部151,使得手感彈性件150的預壓增加,且延伸臂152朝Y軸方向位移而脫離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具體而言,當調整件160位於第四位置時,延伸臂152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外的第四位置,因此當施加按壓力於鍵軸130時,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沿移動路徑移動而不與延伸臂152發生干涉,以產生線性手感。
在此需注意,圖4A至圖7B之實施例雖依序顯示調整件160沿X軸方向朝底座110內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但是調整件160亦可沿X軸方向朝底座110外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且定位部151藉由形變的彈性回復力而可隨調整件160朝底座110外側移動,以具有對應調整件160於X軸方向位置的形變,進而提供相應的按壓手感。具體而言,依據實際應用,按鍵結構10可藉由控制調整件160於X軸方向的位置,而選擇性提供二種以上的按壓手感。換言之,調整件160可於X軸方向朝底座110的內側移動或外側移動,以選擇性將調整件160的位置控制在,(1)使手感彈性件150的形變(或預壓力) 在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可下壓延伸臂152,而使延伸臂152產生Z軸方向位移進而敲擊撞擊面1181的位置(例如X軸方向上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在未達到第三位置前的任何合宜位置),而可提供多種不同按壓力的手感,又可發出不同音量的聲響;(2)使手感彈性件150的形變(或預壓力)在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朝移動路徑外側向推出延伸臂152的位置(例如X軸方向上的第三位置),而可提供無聲的頓挫手感;或(3)手感彈性件150的形變(或預壓力)使延伸臂152位於移動路徑外的位置,在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不會與延伸臂152發生干涉(例如X軸方向上的第四位置),而可提供無聲的線性手感。
於上述實施例中,回復單元與手感彈性件為分開的部件,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作為回復單元的彈簧與手感彈性件可整合為一體成形的單一部件。圖8A及圖8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不同視角之爆炸示意圖,而圖8C為圖8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組合示意圖。如圖8A至圖8C所示,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0包含底座210、蓋體120、鍵軸130、複合彈性件240及調整件260。此外,按鍵結構20更可包含電極模組170、光源單元180、電路板(例如290)、底板等。於此實施例,蓋體120、鍵軸130、電極模組170及光源單元180具有與圖1A實施例類似或相同的結構細節及連接關係。舉例而言,蓋體120具有扣孔部121及開口122;鍵軸130具有作動部131、致動部132、限位部133及接合部134;電極模組170包含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且第一電極片171具有彈性部1711;光源單元180包含光源181及導光柱182。在此需注意,蓋體120、鍵軸130、電極模組 170及光源單元180的結構細節及連接關係可參考圖1A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此外,於此實施例中,電極模組170亦可由其他開關部件取代,例如光軸開關,於此不再贅述。再者,類似於圖1A的實施例,對應蓋體120、電極模組170及光源單元180,底座210可具有定位柱112、定位部113、容置部1131、第一電極孔114、第二電極孔115、撞擊部118及卡扣部119等,且其結構細節可參考圖1A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於後著重說明底座210、複合彈性件240、調整件260及電路板290與圖1A實施例的差異處。
於此實施例,複合彈性件240包含彈簧本體243、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彈簧本體243設置於底座210及鍵軸130之間,以提供回復力使鍵軸130朝遠離底座210的方向移動。定位部241連接彈簧本體243及延伸臂242,定位部241定位於底座210的定位孔211,且延伸臂242對應作動部131延伸。再者,調整件260較佳對應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構成的手感彈性件設置。調整件260包含X軸調整件261及Y軸調整件262。X軸調整件261對應定位部241設置,且Y軸調整件262對應延伸臂242設置。
具體而言,彈簧本體243係類似於圖1A實施例之回復單元140,且可為彈簧形式。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較佳為自彈簧本體243之一端(例如下端)延伸而出的桿體彎折而成,且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係作為按鍵結構20的手感彈性件。於此實施例,定位部241較佳包含水平部2411及直立部2412。水平部2411連接於直立部2412及彈簧本體243之間,且水平部2411較佳自彈簧本體243的一端延伸至底座210的定位孔211。直立部2412相對於水平部2411實質朝Z軸方向向上彎折,且延伸臂242相對於直立部2412 朝X軸方向彎折延伸。於此實施例,延伸臂242與直立部2412之間的夾角較佳不大於120度。
相應於複合彈性件240及調整件260,底座210具有定位孔211、通道部212、開口部216及限位部217。於此實施例,定位孔211為開設於底座210底部的通孔,且開口部216較佳為自鄰近定位孔211的側壁朝底座210的底部局部挖空的缺口,且開口部216連通定位孔211,以容許定位部241因應調整件260的移動而於定位孔211中位移。限位部217較佳對應定位部241上段(即直立部2412鄰近延伸臂242的部分),用以限制定位部241的位移。具體而言,當彈簧本體243套設於底座210的定位部113時,定位部241的水平部2411延伸至定位孔211,直立部2412的下段裸露於開口部216以對應X軸調整件261,且直立部2412的上段藉由限位部217定位,而延伸臂242朝X軸方向延伸於作動部131的下方,並跨越通道部212的上方。舉例而言,限位部217可為形成於底座210壁面的凹槽,或是可讓直立部2412及延伸臂242連接處承靠的壁面。通道部212可為沿Y軸方向開設的通孔,以容許Y軸調整件262於通道部212中移動而改變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之移動路徑的位置。
於一實施例,X軸調整件261包含X軸調整桿2611及X軸連接部2612。X軸連接部2612設置於電路板290的下方,且X軸調整桿2611與X軸連接部2612連接並朝蓋體120方向(例如Z軸方向)突起。舉例而言,電路板290對應開口部216具有X軸移動槽294,X軸調整桿2611自電路板290下方朝上插入X軸移動槽294,進而伸入開口部216,以對應裸露於定位孔211中的定位部241(即直立部2412的下段)。當X軸調整件261移動時,X軸調整桿2611 可帶動定位部241移動,以改變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的形變,進而改變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相對於延伸臂242移動所需之按壓力。
再者,Y軸調整件262包含Y軸調整桿2621及Y軸連接部2622。Y軸連接部2622設置於電路板290的下方,且Y軸調整桿2621與Y軸連接部2622連接並朝蓋體120方向(例如Z軸方向)突起。舉例而言,電路板290對應通道部212具有Y軸移動槽295,Y軸調整桿2621自電路板290下方朝上插入Y軸移動槽295,進而向上突出通道部212,以對應延伸臂242。當Y軸調整件262移動時,Y軸調整桿2621可帶動延伸臂242沿Y軸方向移動,進而改變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的位置。
於此實施例,Y軸調整桿2621較佳具有凹口部2623,且凹口部2623較佳自面對延伸臂242的壁面向內凹陷,以對應於延伸臂242的長軸方向。舉例而言,凹口部2623可為L形凹口,亦即Y軸調整桿2621具有階梯式頂面,以供延伸臂242跨置於Y軸調整桿2621的凹口部2623,進而加強Y軸調整桿2621與延伸臂242的連動定位,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Y軸調整桿2621可不具有凹口部2623,而藉由Y軸調整桿2621的壁面抵接延伸臂242。此外,雖未繪示,於另一實施例,X軸調整桿2611亦可選擇性具有類似圖1A實施例之調整桿161的限位槽1611,以供容置定位部241之直立部2412的下段,於此不再贅述。
於後參考圖10A至圖10C,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0利用X軸調整件261調整按壓手感的操作,其中圖10A為圖8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示意圖,圖10B及圖10C分別為X軸調整件於不同位置時沿圖10A之切線 CC的截面示意圖。如圖10B所示,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X軸方向的第一位置時,X軸調整桿2611抵接定位部241的直立部2412下端,且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一形變,亦即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一預壓力,進而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相對於延伸臂242移動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一按壓力。具體而言,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第一位置時,延伸臂24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即移動路徑平行於Z軸方向)。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第一位置時,施加第一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24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210或蓋體120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一聲響)。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一形變時(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一X軸方向形變),延伸臂24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242在下抵觸面1313滑動第一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24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在此需注意,延伸臂24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242與底座2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具有第一發聲間距,且延伸臂24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一聲響。於此實施例,撞擊面可為蓋體120或底座210對應延伸臂242的壁面,例如底座210的撞擊部118的撞擊面1181。
如圖10C所示,當X軸調整件261沿X軸方向移動時,例如朝底座210內側接近作動部131的方向移動,X軸調整桿2611推動定位部241的下端於定位孔211中沿X軸方向位移,使得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的位置改變(即產生不同形變),亦即預壓改變。具體而言,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X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時,X軸調整桿2611抵接定位部241的 直立部2412下端,且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二形變,亦即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二預壓力,進而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相對於延伸臂242移動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二按壓力。具體而言,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X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時,延伸臂24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即移動路徑平行於Z軸方向)。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於X軸方向的第二位置,且施加第二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24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210或蓋體120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二聲響)。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二形變時(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二X軸方向形變),延伸臂24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242在下抵觸面1311滑動第二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24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於此實施例,因延伸臂242於第二位置時較第一位置接近頂點1313,因此第一距離大於第二距離。在此需注意,延伸臂24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242與底座2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例如1181)具有第二發聲間距,且延伸臂24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二聲響。
於此實施例,當X軸調整件261於X軸方向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定位部241受到X軸調整桿2611的推壓位移,而由第一形變轉變為第二形變,且第一預壓力增加為第二預壓力。因此,延伸臂242在第一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大於延伸臂242在第二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亦即第一發聲間距大於第二發聲間距,而使得第一聲響音量大於第二聲響音量。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因 形變而產生的預壓較大時,延伸臂242相對於撞擊面1181的位移較小,因此所產生的聲響較小。
於後參考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0利用Y軸調整件262調整按壓手感的操作。圖11A及圖11B為圖8A之按鍵結構20之Y軸調整件262於第一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的截面圖。如圖11A及圖11B所示,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一位置時,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一形變,且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位於Y軸方向的第一位置。舉例而言,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一位置時,延伸臂24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即移動路徑平行於Z軸方向),且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242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一按壓力。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第一位置,且施加第一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24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210或蓋體120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一聲響)。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一形變時(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一Y軸方向形變),延伸臂24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1311在下抵觸面1311滑動第一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24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在此需注意,延伸臂24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242與底座2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例如底座210的撞擊部118的撞擊面1181)具有第一發聲間距,且延伸臂24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一聲響。
圖12A及圖12B為圖8A之按鍵結構20之Y軸調整件262於第二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如圖12A及圖12B所示,當Y軸調 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時,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二形變,且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位於Y軸方向的第二位置。舉例而言,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時,延伸臂24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即移動路徑平行於Z軸方向),且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152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二按壓力。於此實施例,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Y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時,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之第二位置可較第一位置接近底座210的外側,例如較接近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換言之,Y軸調整桿2621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移動進而向外推動延伸臂242,而使得延伸臂242及定位部241之間的預壓增加。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第二位置,且施加第二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24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2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二聲響)。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二形變時(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二Y軸方向形變),延伸臂24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242在下抵觸面1311滑動第二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24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於此實施例,因延伸臂242於第二位置時較第一位置接近頂點1313,因此第一距離大於第二距離。在此需注意,延伸臂24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242與撞擊面(例如底座210的撞擊部118的撞擊面1181)具有第二發聲間距,且延伸臂24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二聲響。
具體而言,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Y軸方向的第一位置或第二 位置時,定位部241與延伸臂242因形變產生的預壓力仍在作動部131可向下推移延伸臂242的範圍內。因此,施加足夠的按壓力(例如第一按壓力或第二按壓力)於鍵軸130時,延伸臂242會受到作動部131的向下推力而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藉由回彈力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2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例如1181)以產生聲響。在此需注意,於此實施例,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延伸臂242受到Y軸調整桿221的推壓位移而改變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的位置,使得第一形變轉變為第二形變,且第一預壓力增加為第二預壓力。因此,延伸臂242在第一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大於延伸臂242在第二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亦即第一發聲間距大於第二發聲間距,而使得第一聲響音量大於第二聲響音量。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因形變而產生的預壓較大時,延伸臂242相對於撞擊面1181的位移較小,因此所產生的聲響較小。
再者,當Y軸調整件262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移動距離越大時,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位移越大。例如,當延伸臂242相對於移動路徑實質位於對應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位置時,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間形變產生的預壓過大,鍵軸130無法下壓扭簧,進而將延伸臂242從側邊推出,而產生頓挫手感。圖13A及圖13B為圖8A之按鍵結構20之Y軸調整件262於第三位置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如圖13A及圖13B所示,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三位置時,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三形變(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三Y軸方向形變),且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位於Y軸方向的第三位置。 具體而言,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三位置可較第二位置更接近底座210外側,即實質對應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換言之,Y軸調整桿2621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進一步移動而更向外推動延伸臂242,使得延伸臂242及定位部241之間的預壓增加,且延伸臂242於Z軸方向的位置實質對應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因此,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第三位置且施加按壓力於鍵軸130時,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將延伸臂242沿Y軸方向朝移動路徑外推出,而產生頓挫手感。此時,由於作動部131並未下壓延伸臂242,使得延伸臂242僅側向位移,而不會下壓反彈敲擊撞擊面1181,因此不會產生聲響。
再者,當Y軸調整件262沿Y軸方向移動距離大到使延伸臂242偏移至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外時,按鍵結構20可提供線性手感。圖14A及圖14B為圖8A之按鍵結構20之Y軸調整件262於第四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如圖14A及圖14B所示,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四位置時,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四形變(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四Y軸方向形變),且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位於Y軸方向上的第四位置,即移動路徑外的位置。舉例而言,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四位置可較第三位置更接近底座210外側,即Y軸調整桿2621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又更進一步移動並更向外推動延伸臂242,使得延伸臂242及定位部241之間的預壓增加,且延伸臂242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位移而脫離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因此,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第四位置且施加按壓力於鍵軸130時,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向下移動而不與延伸臂242發生干涉,以產生線性手感。
在此需注意,圖10B及圖10C之實施例雖依序顯示X軸調整件261沿X軸方向朝底座210內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但是X軸調整件261亦可沿X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且定位部241藉由形變的彈性回復力而可隨X軸調整件261朝底座210外側移動,而具有對應X軸調整件261於X軸方向位置的形變,進而提供相應的按壓手感。再者,圖11A至圖14B之實施例雖依序顯示Y軸調整件262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但是Y軸調整件262亦可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內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且延伸臂部242藉由形變的彈性回復力而可隨Y軸調整件262朝底座210內側移動,而具有對應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位置的形變,以位於對應作動部131之移動路徑的位置,進而提供相應的按壓手感。具體而言,依據實際應用,按鍵結構20可藉由控制X軸調整件261於X軸方向的位置或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位置,而選擇性提供二種以上的按壓手感。換言之,X軸調整件261可於X軸方向朝底座210的內側移動或外側移動,以選擇性將X軸調整件261的位置控制在,(1)使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間的形變(或預壓力)在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可下壓延伸臂242,而使延伸臂242產生Z軸方向位移進而敲擊撞擊面1181的位置(例如X軸方向上的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而可提供多種不同按壓力的手感,又可發出不同音量的聲響。再者,Y軸調整件262可於Y軸方向朝底座210的外側移動或內側移動,以選擇性將Y軸調整件262的位置控制在,(1)使延伸臂242通過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且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間的形變(或預壓力)在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可下壓延伸臂242,而使延伸臂242產生Z軸方向位移進而敲擊撞擊面1181的位置 (例如Y軸方向上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在未達到第三位置前的任何合宜位置),(2)使延伸臂242實質對應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且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間的形變(或預壓力)在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朝移動路徑外側向推出延伸臂242的位置(例如Y軸方向上的第三位置),而可提供無聲的頓挫手感;或(3)使延伸臂242位於移動路徑外的位置,在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不會與延伸臂242發生干涉(例如X軸方向上的第四位置),而可提供無聲的線性手感。
在此需注意,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0可僅藉由X軸調整件261或Y軸調整件262的調整以達到所欲的按壓手感,亦可藉由X軸調整件261及Y軸調整件262的配合調整以達到所欲的按壓手感。換言之,於其他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0可僅包含X軸調整件261或Y軸調整件262,不限於實施例所示同時包含X調整件261及Y軸調整件262。再者,當藉由X軸調整件261調整時,延伸臂242所在的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可相同於或不同於當藉由Y軸調整件262調整時,延伸臂242所在的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因此,藉由X軸調整件261移動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242所需之按壓力,可相同或不同於藉由Y軸調整件262移動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242所需之按壓力。
再者,本發明可藉由改變定位部的設計,以加強手感彈性件與底座的定位。於一實施例,如圖15A至圖15C所示,手感彈性件410實施為扭簧,且包含定位部412、延伸臂414及扭簧本體416,其中定位部412及延 伸臂414係自扭簧本體416相對兩端延伸而出,且定位部412之延伸方向及延伸臂414之延伸方向間具有夾角,該夾角較佳不大於120度。在此須注意,手感彈性件410及底座510與圖1A實施例中的手感彈性件150及底座110類似,且相關結構細節及其與其他按鍵結構元件的位置關係或連接關係可參考圖1A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於後僅著重說明底座510及手感彈性件410的定位。
於此實施例,手感彈性件410藉由定位部412定位於底座510,且定位部412具有彎曲段413。彎曲段413較佳可抵接底座510以限制定位部412的位移,進而增加組裝效率與操作時的復位準確性。具體而言,底座510具有結合面518,且彎曲段413較佳抵接於結合面518。具體而言,底座510較佳具有定位孔511、卡扣部512及開口部516,其中開口部516連通定位孔511,且結合面518為位於開口部516的壁面。結合面518較佳平行於彎曲段413的彎折路徑,使得彎曲段413抵接結合面518時具有彎曲線段作用面,亦即彎曲段413於結合面518的垂直投影範圍較佳涵蓋面區域。結合面518的二維延伸方向的其中一個維度方向較佳平行於延伸臂414的延伸方向,例如X軸方向。舉例而言,底座510的結合面518較佳沿X-Z軸平面延伸,且彎曲段413較佳沿著X-Z軸平面延伸,使得彎曲線段作用面為彎曲段413垂直投影於結合面518所包圍的面區域,其中X-Z軸平面平行於X軸與Z軸,且X軸、Z軸與Y軸相互垂直。卡扣部512設置於開口部516中並對應定位孔511,用以卡合彎曲段413。亦即,彎曲段413伸入底座510的定位孔511並與底座510的卡扣部512發生干涉,而可限制定位部412自定位孔511脫出。舉例而言,卡扣部512較佳為自底座510定義開口部516之側壁(即結合面518)朝開口部516突出的凸柱,且卡扣部512於連接結合面518的部分較佳具有局部徑向凹陷的凹槽513,以供容置部分定位部412。亦即,卡扣部512較佳具有頭寬頸窄的截面,且頭部較頸部遠離底座結合面518,使得頸部相對於頭部內縮的部分為凹槽513。於一實施例,底座510較佳更具有擋塊514,且擋塊514對應定位部412設置,使得定位部412局部靠抵擋塊514。舉例而言,擋塊514設置鄰近定位孔511,且較佳設置於結合面518以位於卡扣部512的側邊,使得定位部412定位於定位孔511並靠抵擋塊514,以限制定位部412的位移。
於此實施例,彎曲段413較佳為環形,使得彎曲段413可套設於卡扣部512,以加強底座510與手感彈性件410的定位。舉例而言,定位部412為自扭簧本體416的一端向下延伸的桿體且彎折形成環形的彎曲段413,且彎曲段413較佳具有開放式的環形結構,以增加彎曲段413套設於卡扣部512的彈性,即彎曲段413末端較佳為自由端。舉例而言,彎曲段413的環形直徑較佳實質等於或小於卡扣部512的直徑,當彎曲段413套設於卡扣部512時,彎曲段413可彈性變形,以部分容置於凹槽513且抵接於結合面518,使得定位部412與底座510的卡扣部513卡合。藉此,可加強感彈性件410與底座510的定位,且於組合過程中,可避免手感彈性件410自底座510脫離,提升組裝效率。再者,於操作過程中,當藉由Y軸調整件(例如262)自底座510的通道部517向上突出以於Y軸方向調整延伸臂414與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的相對位置時,更可藉由定位部412的彎曲段413與卡扣部512的卡合定位並抵接結合面518,使得彎曲段413與結合面518間形成的彎曲線段作用面阻止定位部412繞著Z軸轉動,且定位部412局部(例如與彎曲段413連 接的直線段)靠抵擋塊514,而有效控制延伸臂414的位移,以增加手感彈性件410回復至預設位置的準確度,較容易保持手感。
於其他實施例,定位部的彎曲段可具有不同形式,以加強手感彈性件410與底座510的定位。如圖16A及圖16B所示,於另一實施例,彎曲段413’為U形,其中彎曲段413’的一端(例如4132)靠抵擋塊514,且彎曲段413’的另一端為自由端(例如4131),自由端4131抵接底座510鄰近定位孔511的底面515。於此實施例,底面515可為開口部516的頂面。具體而言,定位部412為自扭簧本體416的一端向下延伸的桿體且沿延伸臂414延伸方向(例如X軸方向)彎折形成U形的彎曲段413’,且U形開口係朝向Z軸方向(例如朝上)。亦即,U形彎曲段413’的一端4132與扭簧本體416連接,且U形彎曲段413’的末端為自由端4131,使得定位部412伸入底座510的定位孔511進入開口部516時,U形彎曲段413’與扭簧本體416連接的一端4132靠抵於底座510的擋塊514,且U形彎曲段413’的自由端5131向上彎折抵接鄰近定位孔511的底面515。藉此,定位部412與底座510可藉由U形彎曲段413’的彎折路徑與結合面518平行且相互抵接而具有面限位(相對於圖1A的線形定位部151),於組裝及操作過程中,可避免手感彈性件410自底座510脫離,並增加手感彈性件410回復至預設位置的準確度。於操作過程中,當藉由Y軸調整件(例如圖8A的262)自底座510的通道部517向上突出以於Y軸方向調整延伸臂414與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的相對位置時,可藉由定位部412的U型彎曲段413’與結合面518的抵接(面限位),使得彎曲段413’與結合面518間形成的彎曲線段作用面阻止定位部412繞著Z軸轉動,確保調整效果。
實際操作中,彎曲段413’的一端4132可不抵靠底座510的擋 塊514,而具有一間隙,同時通過設計U型彎曲段413’的寬度使得其不能夠自定位孔511跳脫。這樣一來,X軸調整件(例如圖8B的261)可延伸至彎曲段413’的一端4132與擋塊514之間,從而可推動彎曲段413’的一端4132帶動定位部412沿X軸方向移動以進行位置調整。
於又一實施例,如圖17A及圖17B所示,彎曲段413”為U形,且U形開口朝向側向(例如朝X軸方向或Y軸方向)。於此實施例,彎曲段413”的U形開口較佳朝向X軸方向。具體而言,相對於圖16A的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彎曲段413”的一端與扭簧本體416連接,且彎曲段413”的另一端為自由端並延伸遠離定位孔511。於此實施例,彎曲段413”具有彎曲幅度D,且彎曲幅度D較佳大於定位孔511於U形開口方向(例如X軸方向)的寬度。亦即,彎曲段413”的U形開口深度較佳大於定位孔511的寬度,使得定位部412伸入底座510的定位孔511時,彎曲段413”抵接結合面518,定位部412連接彎曲段413”的直線段靠抵於底座510的擋塊514,且彎曲段413”的彎曲幅度D大於定位孔511的寬度,而與定位孔511發生干涉,使定位部412不易自定位孔511脫出。藉此,定位部412與底座510可具有面限位(相對於圖1A的線形定位部151),於組裝及操作過程中,可避免手感彈性件410自底座510脫離,並增加手感彈性件410回復至預設位置的準確度。
於操作過程中,當藉由Y軸調整件(例如圖8A的262)自底座510的通道部517向上突出以於Y軸方向調整延伸臂414與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的相對位置時,可藉由定位部412的彎曲段413”與結合面518的抵接(面限位),使得彎曲段413”與結合面518間形成的彎曲線段作用面阻止定位部412繞著Z軸轉動,確保調整效果。
實際操作中,彎曲段413”的直線段可不抵靠底座510的擋塊514,而具有一間隙,同時通過設計彎曲段413”的彎曲幅度D使得其不能夠自定位孔511跳脫。這樣一來,X軸調整件(例如圖8B的261)可延伸至彎曲段413”的直線段與擋塊514之間,從而可推動彎曲段413”帶動定位部412沿X軸方向移動以進行位置調整。
在此須注意,定位部藉由彎曲段加強與底座的定位設計,不僅可應用於上述實施例中具有調整件的按鍵結構(例如10),亦可應用於其他實施例中不具有調整件的按鍵結構(未繪示)。藉此,亦可於組合過程中,藉由彎曲段的彈性變形使得定位部由上向下伸入於底座的定位孔,並藉由彎曲段與底座的干涉設計,或"定位孔511的X軸方向寬度"小於"彎曲段413~413"的X軸方向尺寸"設計,如此加強定位部與底座的定位,以避免手感彈性件自底座脫離,提升組裝效率。
此外,當本發明之複數按鍵結構10、20整合於鍵盤裝置時,可藉由整合各按鍵結構的調整件的連接部,而使得各按鍵結構的調整件整合為單一部件,以利於對複數按鍵結構之按壓手感調整以及鍵盤裝置的組裝。如圖18所示,於一實施例,複數按鍵結構10整合於鍵盤裝置1時,各按鍵結構10的調整件160的連接部162可相互連接成條框狀連接部或片狀連接部,且鍵盤裝置1包含更控制件15,以控制條框狀連接部或片狀連接部的移動,進而控制調整桿161的移動來調整複數按鍵結構10提供的按壓手感。於此實施例,控制件15可為與連接部連動的推桿,且可藉由手動或自動的方式控制。
在此需注意,當複數按鍵結構20整合於鍵盤裝置時,各按鍵 結構20的X軸調整件261的連接部2612可相互連接成條框狀連接部或片狀連接部,且各按鍵結構20的Y軸調整件262的連接部2622可相互連接成另一框狀連接部或片狀連接部,且鍵盤裝置可包含X軸控制件及Y軸控制件以分別控制X軸調整件261及Y軸調整件262,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依據實際應用,當複數按鍵結構20僅具有X軸調整件261或Y軸調整件262且整合於鍵盤裝置時,鍵盤裝置可僅包含X軸控制件或Y軸控制件,以對應控制X軸調整件261或Y軸調整件262。
本發明已由上述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目的而非用於限制。熟此技藝者當知在不悖離本發明精神下,於此特別說明的實施例可有例示實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發明範疇亦涵蓋此類修改且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110‧‧‧底座
116‧‧‧開口部
120‧‧‧蓋體
130‧‧‧鍵軸
131‧‧‧作動部
140‧‧‧回復單元
151‧‧‧定位部
152‧‧‧延伸臂
161‧‧‧調整桿
1611‧‧‧限位槽
190‧‧‧電路板
194‧‧‧移動槽

Claims (16)

  1.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具有一結合面,該結合面沿著一X-Z軸平面延伸,該X-Z軸平面平行於一X軸與一Z軸,該X軸、該Z軸與一Y軸相互垂直;一蓋體,與該底座結合;一鍵軸,可相對於該底座移動地套設於該蓋體,該鍵軸具有一作動部;一回復單元,設置於該底座及該鍵軸之間,以提供一回復力使該鍵軸朝遠離該底座的方向移動;一手感彈性件,具有一定位部及一延伸臂,該延伸臂延伸通過該作動部的一移動路徑,該定位部具有一彎曲段,該彎曲段沿著該X-Z軸平面延伸,該定位部定位於該底座上,且該彎曲段抵接於該結合面,該彎曲段與該結合面間具有一彎曲線段作用面;以及一調整件,對應該延伸臂設置,該調整件可於該Y軸方向移動以位於一第一位置或一第二位置,其中,當該調整件於該第一位置及該第二位置間變換時,該調整件帶動該延伸臂沿著該Y軸方向移動,以使該手感彈性件分別具有一第一形變或一第二形變,且該彎曲線段作用面阻止該定位部繞著該Z軸轉動;其中該作動部具有一凸塊,該凸塊具有一下抵觸面、一上抵觸面與一頂點,該頂點位於該下抵觸面與該上抵觸面之間,當施加該按壓力使該鍵軸朝該底座移動並帶動該作動部移動時,(a)當該手感彈性件具有該第一形變時,該延伸臂先沿該下抵觸面滑動到該頂點,且該延伸臂在該下抵觸面滑動一第一距離後抵達該頂點,該延 伸臂稍後越過該頂點後,進而脫離該凸塊而向上運動;(b)當該手感彈性件具有該第二形變時,該延伸臂先沿該下抵觸面滑動到該頂點,且該延伸臂在該下抵觸面滑動一第二距離後抵達該頂點,該延伸臂稍後越過該頂點後,進而脫離該凸塊而向上運動,該第一距離大於該第二距離。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當該調整件於該第一位置,且該延伸臂抵達該頂點時,該延伸臂與一撞擊面具有一第一發聲間距,該延伸臂敲擊該撞擊面以產生一第一聲響;以及當該調整件於該第二位置時,且該延伸臂抵達該頂點時,該延伸臂與該撞擊面具有一第二發聲間距,該延伸臂敲擊該撞擊面以產生一第二聲響,該第一發聲間距大於該第二發聲間距,該第一聲響音量大於該第二聲響音量。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調整件更可於該Y軸方向移動並帶動該延伸臂移動,以使該調整件定位於一第三位置並使該手感彈性件具有一第三形變,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三位置時,該延伸臂對應該頂點,使得該鍵軸朝該底座移動並帶動該作動部將該延伸臂沿該Y軸方向朝該移動路徑外推出。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調整件更可於該Y軸方向移動並帶動該延伸臂移動,以使該調整件定位於一第四位置並使該手感彈性件具有一第四形變,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四位置時,該延伸臂位於該作動部的該移動路徑外,使得該鍵軸朝該底座移動並帶動該作動部移動時不與該延伸臂 發生干涉。
  5.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一蓋體,與該底座結合;一鍵軸,可相對於該底座移動地套設於該蓋體,該鍵軸具有一作動部;一回復單元,設置於該底座及該鍵軸之間,以提供一回復力使該鍵軸朝遠離該底座的方向移動;一手感彈性件,具有一定位部及一延伸臂,該手感彈性件藉由該定位部定位於該底座,且該延伸臂對應該作動部的一移動路徑延伸,該定位部具有一彎曲段;以及一調整件,對應該手感彈性件設置,該調整件可移動以改變該延伸臂相對於該移動路徑的位置,且該彎曲段抵接該底座以限制該定位部的位移。
  6.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一蓋體,與該底座結合;一鍵軸,可相對於該底座移動地套設於該蓋體,該鍵軸具有一作動部;一回復單元,設置於該底座及該鍵軸之間,以提供一回復力使該鍵軸朝遠離該底座的方向移動;一手感彈性件,具有一定位部及一延伸臂,該手感彈性件藉由該定位部定位於該底座,且該延伸臂對應該作動部的一移動路徑延伸,該定位部具有一彎曲段;以及一調整件,對應該手感彈性件設置,該調整件可移動以改變該定位部及 該延伸臂間相對位置以產生不同形變,且該彎曲段抵接該底座以限制該定位部的位移。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調整件可帶動該延伸臂相對於該移動路徑位於一第一位置或一第二位置,進而使該鍵軸朝該底座移動並帶動該作動部沿該移動路徑移動時選擇性與該延伸臂發生干涉。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當該延伸臂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鍵軸朝該底座移動並帶動該作動部將該延伸臂沿一Y軸方向朝該移動路徑外推出。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當該延伸臂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延伸臂位於該移動路徑外,使得該鍵軸朝該底座移動並帶動該作動部沿該移動路徑移動時不與該延伸臂發生干涉。
  10.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具有一定位孔及一結合面;一蓋體,與該底座結合;一鍵軸,可相對於該底座移動地套設於該蓋體,該鍵軸具有一作動部;一回復單元,設置於該底座及該鍵軸之間,以提供一回復力使該鍵軸朝遠離該底座的方向移動;以及一手感彈性件,具有一定位部及一延伸臂,該定位部定位於該定位孔,且該延伸臂延伸通過該作動部的一移動路徑,該延伸臂的延伸方向平行於該結合面,其中該定位部具有一彎曲段,且該彎曲段伸入該定位孔並與該底座發生干涉,以限制該定位部自該定位孔脫出,且該彎曲段沿著該結合面延伸並 抵接於該結合面。
  11. 如請求項1、5或10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具有一擋塊,該擋塊對應該定位部設置,使得該定位部局部靠抵該擋塊。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彎曲段為U形,該彎曲段的一端靠抵該擋塊,且該彎曲段的另一端為一自由端,該自由端抵接於該底座。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彎曲段具有一彎曲幅度,該彎曲幅度大於該定位孔的寬度。
  14. 如請求項1、5或10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彎曲段為環形,且該底座具有一卡扣部,該彎曲段套設於該卡扣部。
  15. 如請求項5、6或10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作動部包含一凸塊,該凸塊具有一下抵觸面、一上抵觸面與一頂點,該頂點位於該下抵觸面與該上抵觸面之間,當施加該按壓力使該鍵軸朝該底座移動並帶動該作動部移動,該延伸臂先向下運動且沿該下抵觸面滑動到該頂點,並於越過該頂點後,向上運動而敲擊該底座或該蓋體以產生聲響。
  16. 如請求項1、5、6或10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手感彈性件為一扭簧,該定位部及該延伸臂係自該扭簧相對兩端延伸而出,且該定位部之延伸方向及該延伸臂之延伸方向間具有一夾角,該夾角不大於120度。
TW108121542A 2018-06-22 2019-06-20 按鍵結構 TWI6998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1588 2018-06-22
TW107121588 2018-06-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1959A TW202001959A (zh) 2020-01-01
TWI699804B true TWI699804B (zh) 2020-07-21

Family

ID=69941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1542A TWI699804B (zh) 2018-06-22 2019-06-20 按鍵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9980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91514A (zh) * 2017-12-22 2018-05-29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
CN207868107U (zh) * 2017-09-15 2018-09-14 惠州市金万合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及按键开关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868107U (zh) * 2017-09-15 2018-09-14 惠州市金万合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及按键开关
CN108091514A (zh) * 2017-12-22 2018-05-29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1959A (zh) 2020-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1063B (zh) 光開關按鍵
CN110211833B (zh) 按键结构
TW201737280A (zh) 按鍵結構
TW201727685A (zh) 按鍵結構
US10637470B2 (en) Optical keyswitch
TWI699805B (zh) 按鍵結構
CN110323094B (zh) 键盘
TW201916082A (zh) 按鍵結構
TWI592964B (zh) 按鍵結構
TWI699795B (zh) 按鍵
TWI722524B (zh) 鍵盤
TWI699804B (zh) 按鍵結構
TWI745965B (zh) 鍵盤及其按鍵與調整機構
TWI756626B (zh) 按鍵結構及鍵盤
CN113345745B (zh) 按键结构及键盘
TWI711065B (zh) 具有震動功能之鍵盤
CN110211836B (zh) 按键结构
CN109390177B (zh) 具有按压段落感的薄型按键
TWI690961B (zh) 按鍵
CN109904022B (zh) 按键
WO2020170896A1 (ja)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
WO2020162588A1 (ja)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
TWI815431B (zh) 開關裝置以及鍵輸入裝置
TWI663616B (zh) 按鍵開關及其按鍵
TWI687845B (zh) 鍵盤裝置及其按鍵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