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2524B - 鍵盤 - Google Patents

鍵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2524B
TWI722524B TW108128071A TW108128071A TWI722524B TW I722524 B TWI722524 B TW I722524B TW 108128071 A TW108128071 A TW 108128071A TW 108128071 A TW108128071 A TW 108128071A TW I722524 B TWI722524 B TW I7225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adjustment
link
extension arm
ke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8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8416A (zh
Inventor
王勇智
楊宸
謝育群
劉家宏
紀智耀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8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84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2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252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01H13/8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characterised by tactile feedback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28Tactile feedback alter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2Actuators adjust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Return force magnet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種鍵盤包含複數按鍵結構、調整板、基座及連動機構。各具有手感彈性件;調整板設置於複數按鍵結構下方,調整板包含板本體及複數調整桿,複數調整桿自板本體朝複數按鍵結構突出,以分別對應複數按鍵結構的手感彈性件;基座設置於調整板下方;連動機構可活動地設置於基座並連接調整板,其中當連動機構於基座活動時,連動機構帶動調整板移動,以使複數調整桿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移動,以改變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Description

鍵盤
本發明一般係關於一種鍵盤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調整按壓手感的鍵盤裝置。
習知鍵盤的按鍵通常只提供一種按壓手感,因此使用者必須依據個人的按壓習慣在眾多不同按壓手感的鍵盤中選擇具有合適按壓手感的鍵盤。然而,當使用者在不同操作狀態(例如打字、玩遊戲等)時,通常希望有不同按壓手感,因此只提供單一按壓手感的鍵盤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使得使用者必須另外購置具有不同按壓手感的鍵盤,造成額外花費以及閒置鍵盤的收納問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鍵盤,其可提供多種按壓手感供使用者選用,以滿足使用者的操作需求。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鍵盤,其包含複數按鍵結構、調整板、基座及連動機構,其中各具有手感彈性件;調整板設置於複數按鍵結構下方,調整板包含板本體及複數調整桿,複數調整桿自板本體朝複數按鍵結構突出,以分別對應複數按鍵結構的手感彈性件;基座設置於調整板下方;連動機構可活動地設置於基座並連接調整板,其中當連動機構於基座活動時,連動機構帶動調整板移動,以使複數調整桿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移動,以改變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鍵盤,其藉由擴充模組電動改變按鍵模組的按壓手感,並提升按鍵模組的功能性。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鍵盤包含按鍵模組及擴充模組,其中按鍵模組包含複數按鍵結構、調整板、基座及連動機構。複數按鍵結構各具有手感彈性件;調整板設置於複數按鍵結構下方,調整板包含板本體及複數調整桿,複數調整桿自板本體朝複數按鍵結構突出,以分別對應複數按鍵結構的手感彈性件;基座設置於調整板下方;連動機構可活動地設置於基座並連接調整板。擴充模組連接按鍵模組,擴充模組包含驅動器及耦接件,耦接件耦接驅動器及連動機構,驅動器驅動耦接件移動,以帶動連動機構於基座活動,使得連動機構帶動調整板移動,並使複數調整桿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移動,以改變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於一實施例,連動機構包含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第一連桿可移動地設置於基座,第二連桿可轉動地設置於基座,第二連桿之第一端耦接第一連桿,且第二連桿之第二端耦接板本體。
於一實施例,板本體具有套接部,套接部自板本體向下彎折,以套接第二連桿之第二端。
於一實施例,第一連桿具有容置部,第二連桿之第一端容置於容置部中,且第二連桿之第二端與基座樞接。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鍵盤更包含一組磁性件,該組磁性件對應地設置於基座及第一連桿,當連動機構活動時,該組磁性件選擇性彼此接近或遠離。
於一實施例,第一連桿具有容置槽,該組磁性件其中之一設置於容置槽中。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鍵盤更包含開關單元及指示器,指示器電連接開關單元,其中調整板更包含指示桿,指示桿對應開關單元設置,當連動機構活動時,指示桿選擇性觸發開關單元,以改變指示器的指示狀態,以指示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改變。
於一實施例,驅動器包含步進馬達或電磁驅動器。
於一實施例,擴充模組可拆卸地連接按鍵模組,且擴充模組及按鍵模組藉由彈性針連接器電連接。
於一實施例,擴充模組更包含無線模組,按鍵模組藉由無線模組與資訊處理裝置無線連接。
於一實施例,擴充模組更包含擴音器,按鍵模組藉由擴充模組與資訊處理裝置電連接,且資訊處理裝置藉由擴音器提供聲音訊號。
於一實施例,連動機構包含轉動單元、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轉動單元可轉動地設置於基座並耦接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可轉動地設置於基座,第二連桿之第一端耦接第一連桿,且第二連桿之第二端耦接板本體。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鍵盤更包含彈性元件,其中彈性元件連接第二連桿及基座。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鍵盤更包含一組磁性件,該組磁性件對應地設置於轉動單元及基座,當轉動單元轉動時,該組磁性件選擇性彼此接近或遠離。
於一實施例,連動機構包含轉動單元及耦接件,轉動單元具有限位槽,轉動單元繞轉動軸心轉動,耦接件耦接轉動單元及調整板,限位槽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及第二端與轉動軸心之間的距離不同。
於一實施例,耦接件具有突出部,當轉動單元相對於基座轉動時,限位槽相對於突出部轉動以使突出部位於第一端或第二端,以帶動調整板移動。
於一實施例,連動機構包含轉動單元,轉動單元繞轉動軸心轉動,轉動單元具有限位槽,限位槽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及第二端與轉動軸心之間的距離不同,調整板具有突出部,當轉動單元相對於基座轉動時,限位槽相對於突出部轉動以使突出部位於第一端或第二端,進而帶動調整板移動。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鍵盤更包含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其中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設置於基座,轉動單元具有磁性部,當轉動單元轉動時,磁性部選擇性接近第一磁性件或第二磁性件。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鍵盤,其包含複數按鍵結構及調整板,其中複數按鍵結構各具有手感彈性件;調整板可移動地設置於複數按鍵結構下方,調整板包含板本體及複數調整桿,複數調整桿自板本體朝複數按鍵結構突出,以分別對應複數按鍵結構的手感彈性件,調整板相對於複數按鍵結構移動,以使複數調整桿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移動,以改變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鍵盤更包含基座,其中調整板可移動地設置於基座,且調整板具有控制件,控制件連接板本體,且裸露於基座外側用以供使用者控制調整板相對於複數按鍵結構移動於不同位置。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鍵盤更包含一組磁性件,該組磁性件對應地設置於板本體及基座,當調整板移動時,該組磁性件選擇性彼此接近或遠離。
於一實施例,板本體具有承載部,該組磁性件其中之一設置於承載部。
於一實施例,手感彈性件包含定位部及延伸臂,調整桿對應定位部或延伸臂,當調整板移動時,調整桿帶動定位部或延伸臂移動,以改變定位部及延伸臂的相對位置。
相較於習知技術,本發明之鍵盤可藉由控制單一調整板,改變鍵盤中複數按鍵的按壓手感,進而可快速、便利地滿足使用者對按壓手感的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尤其是一種可調整按壓手感的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可應用於獨立的鍵盤裝置或整合於電子產品,以提供多種按壓手感,例如不同按壓力的按壓手感、頓挫手感、線性手感等,但不以此為限。於後,參考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細節。
圖1A及圖1B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不同視角之爆炸示意圖,而圖1C為圖1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組合示意圖。如圖1A至圖1C所示,本發明之按鍵結構10包含底座110、蓋體120、鍵軸130、回復單元140、手感彈性件150及調整件160。底座110具有定位孔111。蓋體120與底座110結合。鍵軸130可相對於底座110移動地套設於蓋體120,且鍵軸130具有作動部131。回復單元140設置於底座110及鍵軸130之間,以提供回復力使鍵軸130朝遠離底座110的方向移動。手感彈性件150具有定位部151及延伸臂152,定位部151定位於定位孔111,且延伸臂152延伸通過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調整件160對應定位部151設置,且調整件160可移動以帶動定位部151移動,以使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一形變或第二形變,進而改變使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152所需之按壓力。
此外,按鍵結構10可更包含電極模組170、光源單元180、電路板、底板等。電極模組170對應鍵軸130設置於底座110以作為開關部件,當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時,觸發電極模組170,以產生觸發訊號。光源單元180包含光源181及導光柱182,用以產生光線,以形成發光按鍵。
具體而言,底座110可設置於底板或印刷電路板上。於此實施例,底座110以設置於電路板190為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底座110設置於底板時,依據實際應用,電路板可選擇性設置於底板上方或下方。於一實施例,底座110及電路板190較佳藉由定位機構定位。舉例而言,底座110可具定位柱112,電路板190可具有對應定位柱112的插孔191,使得底座110可藉由定位柱112插入插孔191而固定於電路板190,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定位柱及插孔的位置亦可互換,或者底座110可藉由例如鎖固、黏著、承靠等其他方 式定位於下方板件(例如電路板190或底板)。
底座110較佳為沿X軸、Y軸及Z軸方向延伸的下殼體,而蓋體120為對應底座110的上殼體。底座110較佳與蓋體120結合而形成內有容置空間的殼體,以供容置回復單元140、手感彈性件150、電極模組170、光源單元180等。舉例而言,底座110可具有卡扣部119,而蓋體120具有扣孔部121,使得底座110及蓋體120沿Z軸方向藉由卡扣部119及扣孔部121相互扣合。
蓋體120具有對應鍵軸130頂部形狀的開口122,使得鍵軸130可自蓋體120的下方可移動地穿設於蓋體120的開口122,且鍵軸130的頂部突出於開口122。鍵軸130較佳具有作動部131、致動部132、限位部133及接合部134。舉例而言,鍵軸130較佳為柱狀帽蓋,作動部131、致動部132及限位部133較佳沿鍵軸130下端的周緣設置,而接合部134較佳設置於鍵軸130頂部。
具體而言,作動部131包含向下延伸的凸塊,且凸塊具有下抵觸面1311、上抵觸面1312與頂點1313,頂點1313位於下抵觸面1311與上抵觸面1312之間。舉例而言,凸塊可為角形塊,使得下抵觸面1311與上抵觸面1312較佳朝彼此斜向延伸連接於頂點1313,亦即頂點1313相對於下抵觸面1311與上抵觸面1312朝外(例如Y軸方向)突出。致動部132對應電極模組170設置,且致動部132較佳為凸塊形式(例如角形塊),用以選擇性觸發電極模組170產生觸發訊號。限位部133較佳為自鍵軸130兩側徑向突出的柱體,使得兩柱體之間的距離大於蓋體120的開口122的口徑,藉此可避免鍵軸130相對於底座110移動時自蓋體120脫離。接合部134可為例如形成於鍵軸130頂部的十字形卡合柱,用以與鍵帽(未繪示)接合,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接合部134可為其他形式(例如卡合 孔),以與鍵帽接合。
於後同時參考圖2A至圖2C,詳細說明各元件於底座110的配置。於此實施例,回復單元140較佳為彈簧,且底座110具有定位部113,使得回復單元140可定位於定位部113。舉例而言,定位部113為自底座110底部朝蓋體120延伸突出的環形壁,使得彈簧(即回復單元140)的一端可套設於環形壁,且彈簧的另一端抵接鍵軸130的底面,而使鍵軸130頂部突出於蓋體120的開口122。藉此,按壓鍵帽使得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時,鍵軸130壓縮彈簧,而當按壓力釋放時,彈簧可提供彈性回復力使得鍵軸130朝遠離底座110的方向移動到按壓前的位置。再者,對應於光源單元180,底座110較佳具有容置部1131。舉例而言,容置部1131可為作為定位部113的環形壁所包圍的空間,以供容置導光柱182。亦即,導光柱182設置於定位部113的內側,且彈簧套設於定位部113的外側。再者,底座110對應容置部1131的底部較佳形成開口,且光源181對應設置於導光柱182的下方,以朝導光柱182發射光線。於此實施例,光源181較佳為發光二極體,但不以此為限。
電極模組170包含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且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對應地分別插設於底座110,進而與電路板190電連接。舉例而言,底座110具有第一電極孔114及第二電極孔115,且電路板190具有第一接孔192及第二接孔193,分別對應第一電極孔114及第二電極孔115。具體而言,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較佳分別插入於第一電極孔114及第二電極孔115,進而突出於底座110下方並與第一接孔192及第二接孔193電連接,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電路板190可不具有接孔,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 極片172可與電路板190的表面接觸區電連接。於此實施例,第一電極片171較佳貼靠底座110的內壁面,且第二電極片172對應第一電極片171設置。第一電極片171具有彈性部1711,且彈性部1711對應鍵軸130的致動部132設置,以使得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依據致動部132的移動選擇性接觸,進而被觸發以產生觸發訊號。舉例而言,當按鍵結構10於未按壓位置時,致動部132的凸塊頂點向外推抵彈性部1711遠離第二電極片172,使得第一電極片171與第二電極片172未接觸或未導通,而不會產生觸發訊號。當鍵軸130受到按壓而朝底座110移動時,鍵軸130帶動致動部132向下移動而使得凸塊頂點越過彈性部1711,使得彈性部1711朝第二電極片172回彈,進而使第一電極片171與第二電極片172接觸或導通,而產生觸發訊號。
在此需注意,按鍵結構10雖以電極模組170作為開關部件為例說明,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0可藉由其他形式的開關部件以因應鍵軸130的移動而選擇性產生觸發訊號。舉例而言,按鍵結構10可包含電連接電路板190的光發射器及光接收器作為開關部件(即光軸開關),使得按鍵結構10可藉由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時,改變光接收器自光發射器接收到的光量,來產生觸發訊號。
於此實施例,手感彈性件150較佳為扭簧。手感彈性件150的定位部151及延伸臂152係自扭簧相對兩端延伸而出,且定位部151之延伸方向及延伸臂152之延伸方向間具有夾角,該夾角較佳不大於120度。舉例而言,定位部151及延伸臂152為自扭簧本體153相對兩端延伸而出的桿體,且兩桿體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較佳不大於120度。
如圖所示,對應於手感彈性件150,底座110具有定位孔111,用以供定位部151插設,以定位手感彈性件150。於一實施例,定位孔111較佳為沿X軸方向開設於底座110底部的狹長孔洞,以容許手感彈性件150的定位部151於定位孔111中位移。再者,對應於定位孔111,底座110進一步具有開口部116,以供設置調整件160。舉例而言,開口部116較佳為自鄰近定位孔111的側壁朝底座110的底部局部挖空的缺口,且開口部116連通定位孔111,而使得調整件160於開口部116中移動時,可推動定位部151沿定位孔111移動,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開口部116可為開設於底座110底部且連通定位孔111的開口。再者,底座110較佳更具有容置區117,用以供設置手感彈性件150的扭簧本體153。舉例而言,容置區117可為底座110利用複數壁面區隔出的空間,以限制手感彈性件150的活動範圍。當調整件160推動定位部151時,可將扭簧本體153侷限在容置區117中而使得手感彈性件150產生不同形變。再者,底座110更可具有撞擊部118,用以供延伸臂152敲擊而產生聲響。舉例而言,撞擊部118可為自底座110底部朝蓋體120突起的凸壁,且凸壁面對延伸臂152的壁面為撞擊面1181。當手感彈性件150設置於底座110時,定位部151插入定位孔111,扭簧本體153定位於容置區117中,且延伸臂152延伸通過鍵軸130的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亦即,定位部151實質沿Z軸方向插入定位孔111且至少部分位於開口部116,而延伸臂152實質沿X軸方向延伸通過作動部131的下方。
於一實施例,調整件160較佳對應手感彈性鍵150設置,且調整件160較佳包含調整桿161及連接部162。連接部162設置於電路板190的下方,且調整桿161與連接部162連接並朝蓋體120方向(例如Z軸方向)突起。舉例而言,電路板190對應開口部116具有移動槽194,調整桿161自電路板190下方朝上插入移動槽194,進而伸入開口部116,以對應自定位孔111下方突出的定位部151。當調整件160移動時,調整桿161可帶動定位部111移動,進而使手感彈性件150具有不同的形變。於一實施例,調整桿161較佳具有限位槽1611,且限位槽1611較佳沿調整桿161的長度方向(例如Z軸方向)設置,以對應於定位部151的長軸方向。舉例而言,限位槽1611可為開設於調整桿161面對定位部151的壁面(例如平行於XZ平面)上的開放槽道,以供定位部151插入定位孔111後至少部分容納於限位槽1611,進而加強調整桿161與定位部151的連動定位,降低定位部151移動時自調整桿161滑脫的機會,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限位槽1611可為自調整桿161的頂面(例如平行於XY平面)朝下開設的孔槽,以供定位部151插設於調整桿161中。此外,依據實際應用,調整桿161可不具有限位槽1611,而藉由調整桿161的壁面抵接定位部151。
於後參考圖3A及圖3B,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10利用調整件160調整按壓手感的操作,其中圖3A及圖3B為沿圖1C之切線AA的截面示意圖。如圖3A所示,當手感彈性件150設置於底座110時,扭簧本體153位於容置區117中,定位部151向下插入定位孔111且至少部分抵接調整桿161(例如至少部分插入限位槽1611),而延伸臂152延伸於作動部131的下方。於此實施例,調整件160較佳可朝延伸臂152的延伸方向(例如X軸方向)移動,以改變手感彈性件150的形變,進而改變手感彈性件150的預壓力。如圖3B所示,當調整桿161沿X軸方向移動時,調整桿161帶動定位部151於定位孔111中沿X軸方向移動,使得定位部151及延伸臂152相對於扭簧本體153的位置改變(即產生不同形變),亦即扭簧的預壓改變,進而可改變作動部131與手感彈性件150的作動關係,以提供不同的按壓手感,例如不同按壓力的按壓手感、頓挫手感、線性手感。換句話說,當調整件160沿X軸方向移動的距離不同時,可使扭簧具有不同的預壓力,或者使延伸臂15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的位置不同,以提供不同的按壓手感。
於後參考圖式,詳細說明調整件160沿X軸方向移動位置與按鍵結構10所提供的對應手感。圖4A及圖4B為圖1A之按鍵結構10於第一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的截面圖。如圖4A及圖4B所示,當按鍵結構10於第一狀態時,調整件160抵接定位部151且位於X軸方向的第一位置。此時,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一形變,以使得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152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一按壓力。舉例而言,第一位置可為按鍵結構10於預設狀態時調整件160的位置,使得第一按壓力為預設按壓力。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一位置時,延伸臂15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即移動路徑平行於Z軸方向),且延伸臂152相對於移動路徑位於第一位置。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一位置時,施加第一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15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110或蓋體120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一聲響)。換言之,當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一形變且按壓鍵軸130時,延伸臂15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152在下抵觸面1311滑動第一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15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在此需注意,延伸臂15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152與底座1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具有第一發聲間距,且延伸臂15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一聲響。於此實施例,撞擊面 可為蓋體120或底座110對應延伸臂152的壁面,例如底座110的撞擊部118的撞擊面1181。
圖5A及圖5B為圖1A之按鍵結構10於第二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截面圖。如圖5A及圖5B所示,當按鍵結構10於第二狀態時,調整件160抵接定位部151且位於X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此時,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二形變,以使得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152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二按壓力。舉例而言,調整件160之第二位置可較第一位置接近作動部131,亦即,調整桿161朝底座110內側移動進而向內推動定位部151,而使得手感彈性件150的預壓增加。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二位置時,延伸臂15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且延伸臂152相對於移動路徑位於第二位置。具體而言,延伸臂152的第二位置較第一位置接近底座110外側,即在Y軸方向上較接近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二位置時,施加第二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15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1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二聲響)。換言之,當手感彈性件150具有該第二形變時,延伸臂15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152在下抵觸面1311滑動第二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15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於此實施例,因延伸臂152於第二位置時較第一位置接近頂點1313,因此第一距離大於第二距離。在此需注意,延伸臂15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152與撞擊面具有第二發聲間距,且延伸臂15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二聲響。
具體而言,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手感彈性件150因形變產生的預壓力較佳仍在作動部131可向下推移延伸臂152的範圍內。因此,施加足夠的按壓力(例如第一按壓力或第二按壓力)於鍵軸130時,延伸臂152會受到作動部131的向下推力而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藉由回彈力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1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例如1181)以產生聲響。在此需注意,於此實施例,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二位置時,延伸臂152於相對於移動路徑的位置,不同於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一位置時,延伸臂152於相對於移動路徑的位置。亦即,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一位置時,延伸臂152與撞擊面1181之間的第一發聲間距,不同於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二位置時,延伸臂152與撞擊面1181之間的第二發聲間距。舉例而言,當調整件160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手感彈性件150的定位部151受到調整桿161的推壓位移,而使手感彈性件150由第一形變轉變為第二形變,進而使手感彈性件150的預壓力由第一預壓力增加為第二預壓力。因此,延伸臂152在第一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大於延伸臂152在第二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亦即第一發聲間距大於第二發聲間距,而使得第一聲響音量大於第二聲響音量。換言之,當手感彈性件150因形變而產生的預壓較大時,延伸臂152相對於撞擊面1181的位移較小,因此所產生的聲響較小。
再者,當調整件160沿X軸方向朝底座110內側移動距離越大時,定位部151相對位移越大,而使得扭簧的預壓越大。當扭簧的預壓達一定程度時,扭簧力量過大,鍵軸130無法下壓扭簧,而將延伸臂152從側邊推出,進而產生頓挫手感。圖6A及圖6B為圖1A之按鍵結構10於第三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之截面圖。如圖6A及圖6B所示,當按鍵結構10於第三狀態時,調整件160抵接定位部151且位於X軸方向的第三位置。此時,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三形變,以使得延伸臂152相對於移動路徑位於第三位置。具體而言,調整件160之第三位置可較第二位置更深入底座110內側,使得延伸臂152於第三位置時較佳實質對應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換言之,調整桿161朝底座110內進一步移動並更向內推動定位部151,使得手感彈性件150的預壓增加,且作動部131無法向下推動延伸臂152。因此,當調整件160位於第三位置,且施加按壓力於鍵軸130時,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將延伸臂152沿Y軸方向朝移動路徑外推出,而產生頓挫手感。此時,由於作動部131並未下壓延伸臂152,使得延伸臂152僅側向位移,而不會下壓反彈敲擊撞擊面1181,因此不會產生聲響。
再者,當調整件160沿X軸方向移動距離大到使手感彈性件150形變而位置偏移時,延伸臂152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外時,按鍵結構10可提供線性手感。圖7A及圖7B為圖1A之按鍵結構10於第四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之截面圖。如圖7A及圖7B所示,當按鍵結構10於第四狀態時,調整件160抵接定位部151且位於X軸方向的第四位置。此時,手感彈性件150具有第四形變,以使得延伸臂152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外的第四位置。舉例而言,調整件160的第四位置可較第三位置更深入底座110內側,亦即,調整桿161朝底座110內又更進一步移動並更向內推動定位部151,使得手感彈性件150的預壓增加,且延伸臂152朝Y軸方向位移而脫離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具體而言,當調整件160位於第四位置時,延伸臂152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外的第四位置,因此當施加按壓力於鍵軸130時,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沿移動路徑移動而不與延伸臂152發生干涉,以產生線性手感。
在此需注意,圖4A至圖7B之實施例雖依序顯示調整件160沿X軸方向朝底座110內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但是調整件160亦可沿X軸方向朝底座110外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且定位部151藉由形變的彈性回復力而可隨調整件160朝底座110外側移動,以具有對應調整件160於X軸方向位置的形變,進而提供相應的按壓手感。具體而言,依據實際應用,按鍵結構10可藉由控制調整件160於X軸方向的位置,而選擇性提供二種以上的按壓手感。換言之,調整件160可於X軸方向朝底座110的內側移動或外側移動,以選擇性將調整件160的位置控制在,(1)使手感彈性件150的形變(或預壓力)在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可下壓延伸臂152,而使延伸臂152產生Z軸方向位移進而敲擊撞擊面1181的位置(例如X軸方向上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在未達到第三位置前的任何合宜位置),而可提供多種不同按壓力的手感,又可發出不同音量的聲響;(2)使手感彈性件150的形變(或預壓力)在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朝移動路徑外側向推出延伸臂152的位置(例如X軸方向上的第三位置),而可提供無聲的頓挫手感;或(3)手感彈性件150的形變(或預壓力)使延伸臂152位於移動路徑外的位置,在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不會與延伸臂152發生干涉(例如X軸方向上的第四位置),而可提供無聲的線性手感。
於上述實施例中,回復單元與手感彈性件為分開的部件,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作為回復單元的彈簧與手感彈性件可整合為一體成形的單一部件。圖8A及圖8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不同視角之爆炸示意圖,而圖8C為圖8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組合示意圖。如圖8A至圖8C所示,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0包含底座210、蓋體120、鍵軸130、複合彈性件240及調整件260。此外,按鍵結構20更可包含電極模組170、光源單元180、電路板(例如290)、底板等。於此實施例,蓋體120、鍵軸130、電極模組170及光源單元180具有與圖1A實施例類似或相同的結構細節及連接關係。舉例而言,蓋體120具有扣孔部121及開口122;鍵軸130具有作動部131、致動部132、限位部133及接合部134;電極模組170包含第一電極片171及第二電極片172,且第一電極片171具有彈性部1711;光源單元180包含光源181及導光柱182。在此需注意,蓋體120、鍵軸130、電極模組170及光源單元180的結構細節及連接關係可參考圖1A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此外,於此實施例中,電極模組170亦可由其他開關部件取代,例如光軸開關,於此不再贅述。再者,類似於圖1A的實施例,對應蓋體120、電極模組170及光源單元180,底座210可具有定位柱112、定位部113、容置部1131、第一電極孔114、第二電極孔115、撞擊部118及卡扣部119等,且其結構細節可參考圖1A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於後著重說明底座210、複合彈性件240、調整件260及電路板290與圖1A實施例的差異處。
於此實施例,複合彈性件240包含彈簧本體243、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彈簧本體243設置於底座210及鍵軸130之間,以提供回復力使鍵軸130朝遠離底座210的方向移動。定位部241連接彈簧本體243及延伸臂242,定位部241定位於底座210的定位孔211,且延伸臂242對應作動部131延伸。再者,調整件260較佳對應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構成的手感彈性件設置。調整件260包含X軸調整件261及Y軸調整件262。X軸調整件261對應定位部241設置,且Y軸調整件262對應延伸臂242設置。
具體而言,彈簧本體243係類似於圖1A實施例之回復單元140,且可為彈簧形式。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較佳為自彈簧本體243之一端(例如下端)延伸而出的桿體彎折而成,且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係作為按鍵結構20的手感彈性件。於此實施例,定位部241較佳包含水平部2411及直立部2412。水平部2411連接於直立部2412及彈簧本體243之間,且水平部2411較佳彈簧本體243的一端延伸至底座210的定位孔211。直立部2412相對於水平部2411實質朝Z軸方向向上彎折,且延伸臂242相對於直立部2412朝X軸方向彎折延伸。於此實施例,延伸臂242與直立部2412之間的夾角較佳不大於120度。
相應於複合彈性件240及調整件260,底座210具有定位孔211、通道部212、開口部216及限位部217。於此實施例,定位孔211為開設於底座210底部的通孔,且開口部216較佳為自鄰近定位孔211的側壁朝底座110的底部局部挖空的缺口,且開口部216連通定位孔211,以容許定位部241因應調整件260的移動而於定位孔211中位移。限位部217較佳對應定位部241上段(即直立部2412鄰近延伸臂242的部分),用以限制定位部241的位移。具體而言,當彈簧本體243套設於底座210的定位部113時,定位部241的水平部2411延伸至定位孔211,直立部2412的下段裸露於開口部216以對應X軸調整件261,且直立部2412的上段藉由限位部217定位,而延伸臂242朝X軸方向延伸於作動部131的下方,並跨越通道部212的上方。舉例而言,限位部217可為形成於底座210壁面的凹槽,或是可讓直立部2412及延伸臂242連接處承靠的壁面。通道部212可為沿Y軸方向開設的通 孔,以容許Y軸調整件262於通道部212中移動而改變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之移動路徑的位置。
於一實施例,X軸調整件261包含X軸調整桿2611及X軸連接部2612。X軸連接部2612設置於電路板290的下方,且X軸調整桿2611與X軸連接部2612連接並朝蓋體120方向(例如Z軸方向)突起。舉例而言,電路板290對應開口部216具有X軸移動槽294,X軸調整桿2611自電路板290下方朝上插入X軸移動槽294,進而伸入開口部216,以對應裸露於定位孔211中的定位部241(即直立部2412的下段)。當X軸調整件261移動時,X軸調整桿2611可帶動定位部241移動,以改變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的形變,進而改變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相對於延伸臂242移動所需之按壓力。
再者,Y軸調整件262包含Y軸調整桿2621及Y軸連接部2622。Y軸連接部2622設置於電路板290的下方,且Y軸調整桿2621與Y軸連接部2622連接並朝蓋體120方向(例如Z軸方向)突起。舉例而言,電路板290對應通道部212具有Y軸移動槽295,Y軸調整桿2621自電路板290下方朝上插入Y軸移動槽295,進而向上突出通道部212,以對應延伸臂242。當Y軸調整件262移動時,Y軸調整桿2621可帶動延伸臂242沿Y軸方向移動,進而改變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的位置。
於此實施例,Y軸調整桿2621較佳具有凹口部2623,且凹口部2623較佳自面對延伸臂242的壁面向內凹陷,以對應於延伸臂242的長軸方向。舉例而言,凹口部2623可為L形凹口,亦即Y軸調整桿2621具有階梯式頂面,以供延伸臂242跨置於Y軸調整桿2621的凹口部2623,進而加強Y軸調整桿2621與延伸臂242的連動定位,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Y軸調整桿2621可不具有凹口部2623,而藉由Y軸調整桿2621的壁面抵接延伸臂242。此外,雖未繪示,於另一實施例,X軸調整桿2611亦可選擇性具有類似圖1A實施例之調整桿161的限位槽1611,以供容置定位部241之直立部2412的下段,於此不再贅述。
於後參考圖10A至圖10C,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0利用X軸調整件261調整按壓手感的操作,其中圖10A為圖8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示意圖,圖10B及圖10C分別為X軸調整件於不同位置時沿圖10A之切線CC的截面示意圖。如圖10B所示,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X軸方向的第一位置時,X軸調整桿2611抵接定位部241的直立部2412下端,且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一形變,亦即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一預壓力,進而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相對於延伸臂242移動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一按壓力。具體而言,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第一位置時,延伸臂24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即移動路徑平行於Z軸方向)。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第一位置時,施加第一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24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210或蓋體120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一聲響)。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一形變時(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一X軸方向形變),延伸臂24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242在下抵觸面1313滑動第一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24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在此需注意,延伸臂24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242與底座2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具有第一發聲間距,且延伸臂24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一聲響。於此實施例,撞擊面可為蓋體120或底座210對應延伸臂242的壁面,例如底座210的撞擊部118的撞擊面1181。
如圖10C所示,當X軸調整件261沿X軸方向移動時,例如朝底座210內側接近作動部131的方向移動,X軸調整桿161推動定位部241的下端於定位孔211中沿X軸方向位移,使得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的位置改變(即產生不同形變),亦即預壓改變。具體而言,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X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時,X軸調整桿2611抵接定位部241的直立部2412下端,且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二形變,亦即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二預壓力,進而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相對於延伸臂242移動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二按壓力。具體而言,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X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時,延伸臂24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即移動路徑平行於Z軸方向)。當X軸調整件261位於於X軸方向的第二位置,且施加第二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24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210或蓋體120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二聲響)。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二形變時(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二X軸方向形變),延伸臂24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242在下抵觸面1311滑動第二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24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於此實施例,因延伸臂242於第二位置時較第一位置接近頂點1313,因此第一距離大於第二距離。在此需注意,延伸臂24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242與底座2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例如1181)具有第二發聲間距,且延伸臂24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二聲響。
於此實施例,當X軸調整件261於X軸方向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定位部241受到X軸調整桿2611的推壓位移,而由第一形變轉變為第二形變,且第一預壓力增加為第二預壓力。因此,延伸臂242在第一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大於延伸臂242在第二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亦即第一發聲間距大於第二發聲間距,而使得第一聲響音量大於第二聲響音量。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因形變而產生的預壓較大時,延伸臂242相對於撞擊面1181的位移較小,因此所產生的聲響較小。
於後參考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0利用Y軸調整件262調整按壓手感的操作。圖11A及圖11B為圖8A之按鍵結構20之Y軸調整件262於第一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的截面圖。如圖11A及圖11B所示,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一位置時,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一形變,且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位於Y軸方向的第一位置。舉例而言,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一位置時,延伸臂24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即移動路徑平行於Z軸方向),且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242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一按壓力。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第一位置,且施加第一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24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210或蓋體120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一聲響)。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一形變時(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一Y軸方向形變),延伸臂24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1311在下抵觸面1311滑動第一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24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在此需注意,延伸臂24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242與底座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例如底座110的撞擊部118的撞擊面1181)具有第一發聲間距,且延伸臂24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一聲響。
圖12A及圖12B為圖8A之按鍵結構20之Y軸調整件262於第二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如圖12A及圖12B所示,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時,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二形變,且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位於Y軸方向的第二位置。舉例而言,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時,延伸臂242較佳通過作動部131向下移動時的移動路徑(即移動路徑平行於Z軸方向),且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152所需之按壓力為第二按壓力。於此實施例,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Y軸方向的第二位置時,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之第二位置可較第一位置接近底座210的外側,例如較接近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換言之,Y軸調整桿2621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移動進而向外推動延伸臂242,而使得延伸臂242及定位部241之間的預壓增加。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第二位置,且施加第二按壓力於鍵軸130時,使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延伸臂242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2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以產生聲響(例如第二聲響)。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具有第二形變時(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二Y軸方向形變),延伸臂242先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且延伸臂242在下抵觸面1311滑動第二距離後抵達頂點1313,延伸臂242稍後越過頂點1313後,進而脫離凸塊而向上運動。於此實施例,因延伸臂242於第二位置時較第一位置接近頂點1313,因此第一距離大於第二距離。在此需注意,延伸臂242抵達頂點1313時,延伸臂242與撞擊面(例如底座110的撞擊部118的撞擊面1181)具有第二發聲間距,且延伸臂242敲擊撞擊面以產生第二聲響。
具體而言,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Y軸方向的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定位部241與延伸臂242因形變產生的預壓力仍在作動部131可向下推移延伸臂242的範圍內。因此,施加足夠的按壓力(例如第一按壓力或第二按壓力)於鍵軸130時,延伸臂242會受到作動部131的向下推力而先向下運動且沿下抵觸面1311滑動到頂點1313,並於越過頂點1313後,藉由回彈力向上運動而敲擊底座110或蓋體120的撞擊面(例如1181)以產生聲響。在此需注意,於此實施例,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延伸臂242受到Y軸調整桿221的推壓位移而改變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的位置,使得第一形變轉變為第二形變,且第一預壓力增加為第二預壓力。因此,延伸臂242在第一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大於延伸臂242在第二位置時受到作動部131向下推移的距離,亦即第一發聲間距大於第二發聲間距,而使得第一聲響音量大於第二聲響音量。換言之,當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之間因形變而產生的預壓較大時,延伸臂242相對於撞擊面1181的位移較小,因此所產生的聲響較小。
再者,當Y軸調整件262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移動距離越大時,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位移越大。例如,當延伸臂242相對於移動路徑實質位於對應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位置時,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間形變產生的預壓過大,鍵軸130無法下壓扭簧,進而將延伸臂242從側邊推出,而產生頓挫手感。圖13A及圖13B為圖8A之按鍵結構20之Y軸調整件262於第三位置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如圖13A及圖13B所示,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三位置時,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三形變(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三Y軸方向形變),且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位於Y軸方向的第三位置。具體而言,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三位置可較第二位置更接近底座110外側,即實質對應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換言之,Y軸調整桿2621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進一步移動而更向外推動延伸臂242,使得延伸臂242及定位部241之間的預壓增加,且延伸臂242於Z軸方向的位置實質對應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因此,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第三位置且施加按壓力於鍵軸130時,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將延伸臂242沿Y軸方向朝移動路徑外推出,而產生頓挫手感。此時,由於作動部131並未下壓延伸臂242,使得延伸臂242僅側向位移,而不會下壓反彈敲擊撞擊面1181,因此不會產生聲響。
再者,當Y軸調整件262沿Y軸方向移動距離大到使延伸臂242偏移至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外時,按鍵結構20可提供線性手感。圖14A及圖14B為圖8A之按鍵結構20之Y軸調整件262於第四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如圖14A及圖14B所示,當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四位置時,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相對於彈簧本體243具有第四形變(即手感彈性件具有第四Y軸方向形變),且延伸臂242相對於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位於Y軸方向上的第四位置,即移動路徑外的位置。舉例而言,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第四位置可較第三位置更接近底座110外側,即Y軸調整桿2621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又更進一步移動並更向外推動延伸臂242,使得延伸臂242及定位部241之間的預壓增加,且延伸臂242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位移而脫離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因此,當Y軸調整件262位於第四位置且施加按壓力於鍵軸130時,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向下移動而不與延伸臂242發生干涉,以產生線性手感。
在此需注意,圖10B及圖10C之實施例雖依序顯示X軸調整件261沿X軸方向朝底座210內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但是X軸調整件261亦可沿X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且定位部241藉由形變的彈性回復力而可隨X軸調整件261朝底座210外側移動,而具有對應X軸調整件261於X軸方向位置的形變,進而提供相應的按壓手感。再者,圖11A至圖14B之實施例雖依序顯示Y軸調整件262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外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但是Y軸調整件262亦可沿Y軸方向朝底座210內側移動於不同位置,且延伸臂部242藉由形變的彈性回復力而可隨Y軸調整件262朝底座210內側移動,而具有對應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位置的形變,以位於對應作動部131之移動路徑的位置,進而提供相應的按壓手感。具體而言,依據實際應用,按鍵結構20可藉由控制X軸調整件261於X軸方向的位置或Y軸調整件262於Y軸方向的位置,而選擇性提供二種以上的按壓手感。換言之,X軸調整件261可於X軸方向朝底座210的內側移動或外側移動,以選擇性將X軸調整件261的位置控制在,(1)使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間的形變(或預壓力)在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可下壓延伸臂242,而使延伸臂242產生Z軸方向位移進而敲擊撞擊面1181的位置(例如X軸方向上的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而可提供多種不同按壓力的手感,又可發出不同音量的聲響。再者,Y軸調整件262可於Y軸方向朝底座210的外側移動或內側移動,以選擇性將Y軸調整件262的位置控制在,(1)使延伸臂242通過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且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間的形變(或預壓力)在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可下壓延伸臂242,而使延伸臂242產生Z軸方向位移進而敲擊撞擊面1181的位置(例如Y軸方向上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在未達到第三位置前的任何合宜位置),(2)使延伸臂242實質對應作動部131的頂點1313,且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間的形變(或預壓力)在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朝移動路徑外側向推出延伸臂242的位置(例如Y軸方向上的第三位置),而可提供無聲的頓挫手感;或(3)使延伸臂242位於移動路徑外的位置,在鍵軸130朝底座1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移動時,作動部131不會與延伸臂242發生干涉(例如X軸方向上的第四位置),而可提供無聲的線性手感。
在此需注意,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0可僅藉由X軸調整件261或Y軸調整件262的調整以達到所欲的按壓手感,亦可藉由X軸調整件261及Y軸調整件262的配合調整以達到所欲的按壓手感。換言之,於其他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0可僅包含X軸調整件261或Y軸調整件262,不限於實施例所示同時包含X調整件261及Y軸調整件262。再者,當藉由X軸調整件261調整時,延伸臂242所在的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可相同於或不同於當藉由Y軸調整件262調整時,延伸臂242所在的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因此,藉由X軸調整件261移動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242所需之按壓力,可相同或不同於藉由Y軸調整件262移動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鍵軸130朝底座210移動並帶動作動部131越過延伸臂242所需之按壓力。
此外,當本發明之複數按鍵結構10、20整合於鍵盤裝置時,可藉由整合各按鍵結構的調整件的連接部,而使得各按鍵結構的調整件整合為單一部件,以利於對複數按鍵結構之按壓手感調整以及鍵盤裝置的組裝。如圖15所示,於一實施例,複數按鍵結構10整合於鍵盤裝置1時,各按鍵結構10的調整件160的連接部162可相互連接成條框狀連接部或片狀連接部,且鍵盤裝置1更包含控制件15,以控制條框狀連接部或片狀連接部的移動,進而控制調整桿161的移動來調整複數按鍵結構10提供的按壓手感。於此實施例,控制件15可為與連接部連動的推桿,且可藉由手動或自動的方式控制。
在此需注意,當複數按鍵結構20整合於鍵盤裝置時,各按鍵結構20的X軸調整件261的連接部2612可相互連接成條框狀連接部或片狀連接部,且各按鍵結構20的Y軸調整件262的連接部2622可相互連接成另一框狀連接部或片狀連接部,且鍵盤裝置可包含X軸控制件及Y軸控制件以分別控制X軸調整件261及Y軸調整件262,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依據實際應用,當複數按鍵結構20僅具有X軸調整件261或Y軸調整件262且整合於鍵盤裝置時,鍵盤裝置可僅包含X軸控制件或Y軸控制件,以對應控制X軸調整件261或Y軸調整件262。
如圖16A至圖16C所示,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鍵盤1’包含按鍵模組300及擴充模組400。於此實施例,按鍵模組300可為獨立的鍵盤裝置,且擴充模組400較佳為可拆卸地連接按鍵模組300的功能擴充套件,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按鍵模組300及擴充模組400可整合為一體的鍵盤或整合於電子產品(例如可攜式資訊處理裝置)。於後參考圖式,說明本發明之鍵盤1’之按鍵模組300及擴充模組400的細節。
如圖17A及圖17B所示,於一實施例,按鍵模組300包含複數按鍵結構310、調整板320、基座330及連動機構340。複數按鍵結構310較佳各具有手感彈性件312。調整板320設置於複數按鍵結構310下方,且調整板320包含板本體322及複數調整桿324。複數調整桿324自板本體322朝複數按鍵結構310突出,以分別對應複數按鍵結構310的手感彈性件312(例如圖18所示)。基座330設置於調整板320下方。連動機構340可活動地設置於基座330並連接調整板320。當連動機構340於基座330活動時,連動機構340帶動調整板320移動,以使複數調整桿324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312移動,以改變複數按鍵結構310的按壓手感。
具體而言,按鍵結構310可為類似前述實施例的按鍵結構(例如按鍵結構10或按鍵結構20),且複數按鍵結構310較佳設置於同一電路板314(或底板)上。亦即,複數按鍵結構10的電路板190或複數按鍵結構20的電路板290(或底板)較佳整合為單一部件,以減少零件的數量並簡化組裝程序。當按鍵結構310具有類似按鍵結構10的結構時,手感彈性件312具有與手感彈性件150相同的結構,即手感彈性件312的定位部及延伸臂為自扭簧本體153兩端延伸而出的定位部151及延伸臂152。當按鍵結構310具有類似按鍵結構20的結構時,手感彈性件312之定位部及延伸臂對應於複合彈性件240的定位部241及延伸臂242。按鍵結構310的細節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按鍵結構10或20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於一實施例,調整板320可為金屬板,且調整桿324為自板本體322向上彎折的桿體,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調整板320可為一體成形的聚合物板。亦即,調整板320為複數調整桿324藉由板本體322相互連接整合為單一部件的調整件。於此實施例,板本體322較佳為沿XY軸平面延伸的片狀板體,且具有實質對應複數按鍵結構310的電路板314(或底板)的尺寸,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板本體322可為條框狀或網狀板體。再者,依據按鍵結構310的手感調整方式,調整桿324可具有類似前述實施例之調整桿161、X軸調整桿2611或Y軸調整桿2621的結構細節,且對應手感彈性件312的定位部或延伸臂設置。舉例而言,當按鍵結構310具有類似按鍵結構10的結構時,調整板320的調整桿324對應定位部設置,而具有類似調整桿161與定位部151的位置關係及作動關係。當按鍵結構310具有類似按鍵結構20的結構時,調整板320的調整桿324可對應定位部設置,而具有類似前述實施例之X軸調整桿2611與定位部241的位置關係及作動關係,或者調整桿324可對應延伸臂設置,而具有類似前述實施例之Y軸調整桿2621與延伸臂242的位置關係及作動關係。亦即,依據按鍵結構310調整按壓手感的方式,例如圖4A至圖7B所示的按鍵結構10或圖11A至圖11B所示的按鍵結構20的按壓手感調整方式,調整板320的調整桿324可對應定位部或延伸臂,而達到前述實施例藉由控制調整桿移動,使手感彈性件具有不同形變或延伸臂相對於作動部之移動路徑位於不同位置,進而改變按鍵結構310的按壓手感,例如不同按壓力的按壓手感、頓挫手感、線性手感等。
如圖18所示,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310以具有類似按鍵結構20的結構為例,調整桿324自電路板314下方朝上插入電路板314的Y軸移動槽313,進而向上突出對應延伸臂242。亦即,調整桿324具有類似前述實施例之Y軸調整桿2621的作用,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未繪示),可藉由變化調整桿 324對應手感彈性件312的相對位置,而使得調整桿324具有類似前述實施例之調整桿161或X軸調整桿2611的作用。再者,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鍵盤1’可包含兩個調整板及對應的連動機構,使得其中一個調整板的調整桿可具有類似前述實施例之Y軸調整桿2621的作用,而另一個調整板具有類似前述實施例之X軸調整桿2611的作用,以達到由兩個方向(例如X軸方向及Y軸向)選擇性調整按鍵結構310的按壓手感。
如圖17B所示,連動機構340較佳包含第一連桿342及第二連桿344。第一連桿342可移動地設置於基座330,且第二連桿344可轉動地設置於基座330。第二連桿344之第一端3441耦接第一連桿342,且第二連桿344之第二端3442耦接調整板320的板本體322。參考圖19A-19B及圖20A-20B,於一實施例,第一連桿342具有容置部3421,第二連桿344之第一端3441容置於容置部3421中。具體而言,第一連桿342沿Y軸方向延伸且沿Y軸方向設置於基座330的一側,例如鄰近擴充模組400側。對應於第一連桿342,基座330較佳具有定位部331,以供定位第一連桿342。舉例而言,定位部331較佳為沿Y軸方向與基座330外壁相隔設置的擋牆或擋柱,以定義第一連桿342於基座330的設置位置並限制第一連桿342沿X軸方向移動。換言之,定位部331與基座330對應外壁間沿X軸方向的距離,較佳實質等於或略大於第一連桿342於X軸方向的寬度,以容許第一連桿342可沿Y軸方向相對於基座330移動,並可限制第一連桿342沿X軸方向偏移。於此實施例,定位部331雖實施為擋牆,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對應於第一連桿342的設計,定位部331可實施為滑槽或滑軌。
再者,第一連桿342具有向下突出的凸柱3423,以定義容置部 3421。舉例而言,第一連桿342具有複數個向下突出的凸柱3423,當第一連桿342對應定位部331可移動地設置於基座330時,其中兩相鄰凸柱3423與基座330表面所包圍的空間為容置部3421,以供容置第二連桿344的第一端3441,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容置部3421可為自第一連桿342的表面朝內挖開的通孔或凹陷空間。
第一連桿342較佳更具有控制部3422,且基座330具有缺口部332,以對應控制部3422,使得按鍵模組300類似鍵盤1可藉由控制部3422改變調整板320(例如調整桿324)與手感彈性件312的相對位置,而可手動改變複數按鍵結構310的按壓手感。舉例而言,當第一連桿342設置於基座時330,第一連桿342的控制部3422較佳自缺口部332伸出基座330而裸露於基座330外側,以供使用者藉由控制部3422移動第一連桿342,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第一連桿342可具有耦接部3426,以與例如驅動裝置耦接,而使按鍵模組300可藉由電動(或訊號控制)改變按壓手感(於後詳述)。於此實施例,耦接部3426可為形成於第一連桿342下方的耦接槽,但不以此為限。
再者,如圖19A及圖19B所示,鍵盤1’較佳更包含一組磁性件351a、351b,該組磁性件351a、351b對應地設置於基座330及第一連桿342,當連動機構340活動時,該組磁性件351a、351b選擇性彼此接近或遠離。於此實施例,鍵盤1’較佳包含兩對磁性件(例如一組磁性件351a、351b及另一組磁性件352a、352b),且沿第一連桿342的移動方向(例如Y軸方向)設置。當連動機構340移動時,例如第一連桿342向左移動時,其中一組磁性件351a、351b彼此接近,而另一組磁性件352a、352b彼此遠離,或者例如第一連桿342向右移動時,其中 一組磁性件352a、352b彼此接近,而另一組磁性件351a、351b彼此遠離。每對磁性件之間較佳具有磁吸力,以藉由該組磁性件351a、351b加強移動至左側的定位,且藉由該組磁性件352a、352b加強移動至右側的定位。
對應於磁性件351b、352b的設置,第一連桿342較佳具有容置槽3424、3425,以供設置磁性件351b、352b。舉例而言,容置槽3424、3425較佳對應凸柱3423設置。於此實施例,容置槽3424、3425為自第一連桿342表面朝凸柱3423向下凹陷的槽孔(即凸柱3423為中空柱),且磁性件351b、352b分別設置於容置槽3424、3425中,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容置槽3424、3425可為自凸柱3423底部朝第一連桿342向上凹陷的槽孔。基座330較佳具有對應的容置槽334、335,以供設置磁性件351a、352a,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磁性件351a、351b及352a、352b可黏附於基座330及第一連桿342,而免除容置槽334、335或3424、3425的設置。
第二連桿344較佳沿X軸方向設置,使得第二連桿344之第一端3441容置於容置部3421中,且第二連桿344之第二端3442與基座330樞接。舉例而言,基座330具有樞軸部333,第二連桿344於靠近第二端3442之處具有樞接孔3443。當第二連桿344設置於基座330時,第二連桿344之第一端3441伸入第一連桿342的容置部3421,且第二連桿344的第二端3442可藉由樞接孔3443套接樞軸部333並藉由例如螺栓或插銷固定而形成樞軸,使得第二連桿344可相對於基座330轉動。藉此,當第一連桿342沿Y軸方向移動時,第一連桿342帶動第二連桿的344的第一端3441沿Y軸方向同向旋轉,且第二連桿的344的第二端3442對應地朝沿Y軸方向反向移動。再者,第二連桿344的端部(例如第一端3441)較佳具有弧形輪廓,以藉由弧面接觸第一連桿342的凸柱3423的側壁,以增進第一連桿342及第二連桿344的連動。
如圖17B及圖21A-21B所示,調整板320的板本體322較佳具有套接部326,用以套接第二連桿344的第二端3442。於此實施例,套接部326較佳自板本體322向下彎折,以套接第二連桿344之第二端3442。舉例而言,套接部326及調整桿324相對於板本體322朝相反方向突出,且套接部326可為具有卡槽的結構,使得套接部326卡合或套接第二連桿344之第二端3442。藉此,當第一連桿342沿Y軸方向移動時,第一連桿342帶動第二連桿的344的第一端3441沿Y軸方向同向旋轉,且第二連桿的344的第二端3442帶動調整板320對應地沿Y軸方向反向移動,進而使得調整桿324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312移動。在此需注意,調整板320可藉由其他方式(例如用螺絲鎖固、黏接等)與第二連桿344的第二端3442連接,不以實施例所示為限。
再者,如圖17B及圖22A-22B及23所示,鍵盤1’較佳更包含一組磁性件353a、353b,該組磁性件353a、353b對應地設置於基座330及調整板320,當連動機構340活動時,該組磁性件351a、351b選擇性彼此接近或遠離。於此實施例,鍵盤1’較佳更包含兩對磁性件353a、353b,且兩對磁性件353a、353b較佳沿調整板320的移動方向(例如Y軸方向)設置於基座330的相對兩側。當連動機構340移動時,例如第一連桿342向左移動時,其中左側的該組磁性件353a、353b彼此接近,而右側的該組磁性件353a、353b彼此遠離,或者例如第一連桿342向右移動時,其中右側的該組磁性件353a、353b彼此接近,而左側的該組磁性件353a、353b彼此遠離。每對磁性件之間較佳具有磁吸力,以藉由兩對磁性件353a、353b分別加強移動至左側的定位或移動至右側的定位。
對應於磁性件353a、353b的設置,調整板320較佳具有承載部328,以供設置磁性件353b。於此實施例,承載部328較佳為自板本體322側邊向下彎折形成的承載槽,以供載置磁性件353b。基座330較佳具有對應的容置槽336,以供設置磁性件353a,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磁性件353a、353b可黏附於基座330及調整板320,而免除承載部328或容置槽336的設置。
在此需注意,該組磁性件351a及351b、或該組磁性件352a及352b、或該組磁性件353a及353b可實施為一組磁鐵、或磁鐵與鐵磁材料的組合。再者,於上述實施例中磁性件雖然成對設置以藉由磁吸力加強定位調整板(或第一連桿)與基座,但不以此為限。當調整板(或第一連桿)與基座其中之一為具有鐵磁性材料(例如鐵)製成時,可僅設置對應的一個磁性件(例如磁鐵),亦可藉由磁吸力加強定位。
如圖24A及圖24B所示,鍵盤1’更包含開關單元370及指示器360,且指示器360電連接開關單元370。調整板320更包含指示桿329,且指示桿329對應開關單元370設置。當連動機構340活動時,指示桿329選擇性觸發開關單元370,以改變指示器360的指示狀態,以指示複數按鍵結構310的按壓手感改變。具體而言,指示桿329為自板本體322朝電路板314突出的桿體,且自電路板314下方通過電路板314的開口318突出於電路板314,以對應開關單元370。於此實施例,開關單元370可為光開關單元,並包含設置於電路板314的光發射器315及光接收器316。電路板314包含開關電路,且光發射器315及光接收器316電連接電路板314的開關電路,且位於開口318的相對兩側。指示器360可為顯示燈,並電連接電路板314的開關電路,以依據開關單元370的觸發狀態改變指示狀態,例如亮燈或不亮燈。舉例而言,如圖24A所示,當連動機構340帶動調整板320相對於基座330位於第一位置(例如調整板320相對於基座330移動至右側)時,帶動指示桿329移動至光發射器315及光接收器316的光傳遞路徑中,而至少部分或實質完全阻擋光發射器315朝光接收器316發射的光訊號,使得指示器360呈現第一指示狀態,例如未亮燈。如圖24B所示,當連動機構340帶動調整板320相對於基座330移動至第二位置(例如調整板320相對於基座330移動至左側)時,帶動指示桿329移動遠離光發射器315及光接收器316的光傳遞路徑,而不阻擋或減少阻擋光發射器315朝光接收器316發射的光訊號,使得開關單元370被觸發,且指示器360呈現第二指示狀態,例如亮燈。藉此,使用者可依據指示器360的指示狀態,確認複數按鍵結構310目前的按壓手感,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指示器360可實施為發聲裝置,且依據開關單元370是否被觸發產生聲音訊號,以供使用者確認複數按鍵結構310目前的按壓手感。在此需注意,於此實施例開關單元370雖以光開關為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開關單元370可為機械開關,使得連動機構340帶動調整板320移動時,帶動指示桿329移動以選擇性觸發機械開關,進而指示按鍵結構310目前的按壓手感。
於後參考圖25A及25B,說明藉由連動機構340帶動調整板320移動的操作。亦即,本發明之鍵盤1’(或按鍵模組300)可藉由控制連動機構340的移動帶動調整板320移動,而同時改變複數按鍵310的按壓手感,增加調整的便利性。如圖25A所示,當連動機構340及調整板320相對於基座330位於第一位置時,調整桿324對應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可具有類似圖11B、圖12B或圖13B的相應位置,例如圖11B所示的位置,而使得複數按鍵結構310具有第一按壓力手感。於此狀態,調整板320較靠近基座330的右側,並可藉由基座330右側的磁性件353a與調整板320右側的磁性件353b相互靠近吸引,以及藉由基座330的磁性件351a與第一連桿342的磁性件351b相互靠近吸引,以加強定位調整板320於第一位置。
如圖25B所示,當連動機構340帶動調整板320移動至相對於基座330的第二位置時,調整桿324對應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可具有類似圖12B、圖13B或圖14B的相應位置,而使得複數按鍵結構310具有不同於第一按壓力手感的按壓手感。具體而言,當第一連桿342沿Y軸方向朝右移動時,第一連桿342帶動第二連桿的344的第一端3441沿Y軸方向朝順時鐘方向旋轉,且第二連桿的344的第二端3442帶動調整板320對應地沿Y軸方向朝左移動,進而使得複數調整桿324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沿Y軸方向朝左移動(例如朝遠離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方向移動),而改變複數按鍵結構310的按壓手感,例如第二按壓力手感、頓挫手感或線性手感。於此狀態,調整板320較靠近基座330的左側,使得基座330右側的磁性件353a與調整板320右側的磁性件353b相互遠離,且基座330的磁性件351a與第一連桿342的磁性件351b也相互遠離,並藉由基座330左側的磁性件353a與調整板320左側的磁性件353b相互靠近吸引,以及藉由基座330的磁性件352a與第一連桿342的磁性件352b相互靠近吸引,以加強定位調整板320於第二位置。
如圖26A-26B及圖27所示,於一實施例,擴充模組400包含驅動器410及耦接件420。耦接件420耦接驅動器410及連動機構340。驅動器410驅動耦接件420移動,以帶動連動機構340於基座330活動,使得連動機構340帶動調整板320移動,並使複數調整桿324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312移動,以改變複數按鍵結構310的按壓手感。具體而言,驅動器410可包含步進馬達或電磁驅動器。當按鍵結構310欲提供兩種以上的按壓手感時,驅動器410較佳實施為步進馬達,以藉由電訊號控制步進馬達驅動耦接件420移動的距離,進而控制調整板320移動的距離,使得調整桿324相對於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選擇性位於對應圖11B、圖12B、圖13B及圖14B其中之一所示的相對位置,而可達到不同按壓力手感、頓挫手感及線性手感間的按壓手感調整。當按鍵結構310僅需提供兩種的按壓手感時,驅動器410可實施為電磁驅動器,以藉由電訊號控制電磁驅動器驅動耦接件420移動於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間,使得調整桿324相對於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選擇性位於對應圖11B、圖12B、圖13B及圖14B任兩者所示之相對位置的其中之一,而可達到不同按壓力手感、頓挫手感及線性手感中之兩種不同按壓手感間的調整。
如圖26A及圖26B所示,耦接件420較佳具有卡勾422,以對應第一連桿324的耦接部3426。當擴充模組400及按鍵模組300連接時,卡勾422伸入耦接部3426的卡槽,以耦接第一連桿342,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第一連桿324的耦接部3426可為卡勾形式,且耦接件420具有對應的卡槽,以使耦接件420及第一連桿342藉由卡勾及卡槽連接。再者,當擴充模組400與按鍵模組300整合成一體時,耦接件420及第一連桿342亦可整合為一體成形的部件。此外,擴充模組400及按鍵模組300較佳藉由彈性針連接器電連接。如圖所示,擴充模組400(或按鍵模組300)較佳設置有彈性針連接器424,以提升擴充模組400及按鍵模組300的電連接可靠性及便利性。於此實施例,彈性針連接器424與耦接件420較佳設置於擴充模組400的相對兩端,但不以此為限。
如圖27及圖28所示,擴充模組400可更包含無線模組426。按鍵模組300可藉由擴充模組400的無線模組426與資訊處理裝置1000無線連接,進而提升按鍵模組300的功能性。無線模組426可為例如藍芽通訊模組,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按鍵模組300可藉由擴充模組400與資訊處理裝置1000以無線或有線方式電連接。資訊處理裝置1000可為任何合宜的電子裝置,例如但不限於電腦、平板電腦等。此外,擴充模組400可更包含擴音器428,且資訊處理裝置1000藉由擴音器428提供聲音訊號,以提升按鍵模組300應用的功能性。本發明之鍵盤1’可藉由擴充模組400提升按鍵模組300(或鍵盤模組)的功能性,例如電動改變按鍵的按壓手感、提供與其他電子產品的無線連接、提供聲音訊號等。
於前述實施例中,可藉由控制部3422手動控制或擴充模組400自動控制第一連桿342沿Y軸方向移動,以帶動第二連桿344轉動,進而使得調整板320對應地沿Y軸方向反向移動,且調整桿324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312移動,而達到改變按壓手感的效果,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按鍵模組300可藉由其他形式的連動機構來達到帶動調整板移動的操作。於後參考圖式,僅著重說明連動機構帶動調整板移動的結構細節,有關調整板移動進而帶動調整桿與手感彈性件的連動作用及改變手感彈性件的操作細節,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如圖29A至圖29C所示,於此實施例,連動機構340’包含轉動單元346、第一連桿342’及第二連桿344。轉動單元346可轉動地設置於基座330並耦接第一連桿342’。第二連桿344可轉動地設置於基座330,第二連桿344之第一端3441耦接第一連桿342’,且第二連桿344之第二端3442耦接板本體322。具體而言,轉動單元346包含旋柄3461及轉動體3462。旋柄3461與轉動體3462連接,且旋柄3461較佳裸露於鍵盤的外側,以供使用者操作。舉例而言,使用者可施力於旋柄3461使轉動體3462轉動。轉動體3462具有轉軸部3463,且基座330具有軸孔337。當轉動單元346相對於基座330移動時,轉動體3462可藉由轉軸部3463插入軸孔337並藉由例如螺栓或插銷固定而形成樞軸,使得轉動單元346可相對於基座330轉動。再者,第一連桿342’較佳具有缺口部3428,供容置轉動體3462的轉軸部3463。缺口部3428較佳沿第一連桿342’的移動方向延伸,例如沿Y軸方向延伸。當轉動單元346設置於基座330時,轉軸部3463在缺口部3428中相對移動。
此外,轉動體3462更具有第一耦接部3464,且第一連桿342’具有第二耦接部3427。轉動體3462及第一連桿342’藉由第一耦接部3464耦接第二耦接部3427而形成連動結構。舉例而言,第一耦接部3464較佳為耦接孔,且第二耦接部3427為對應的耦接桿,耦接桿可插入耦接孔,使得轉動體3462轉動時可帶動第一連桿342’線性移動,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第一耦接部3464可為耦接桿,且第二耦接部3427為對應的耦接孔。第一連桿342’的第二耦接部3427設置於鄰近缺口部3428。當轉動單元346設置於基座330時,第一連桿342’局部夾設於轉動體3462及基座330之間,且第一耦接部3464耦接第二耦接部3427。
一組磁性件(例如354a、354b)較佳對應地設置於轉動單元346及基座330。當轉動單元346轉動時,該組磁性件354a、354b選擇性彼此接近或遠離,藉此以定位轉動單元346。舉例而言,磁性件354a可設置於轉動體3462的底面,基座330可具有複數容置槽338,供容置複數磁性件354b。複數磁性件354b較佳沿轉動體3462的轉動方向設置。當轉動單元346自第一位置轉動至第二位置時,磁性件354a可遠離其中一個磁性件354b而接近另一個磁性件354b,並藉由磁性件354a、354b之間的磁吸力定位轉動單元346。該組磁性件354a、354b可實施為一組磁鐵、或磁鐵與鐵磁材料的組合。
第一連桿342’、 第二連桿344及基座330的連接關係及結構細節可參考圖17A及圖17B之實施例的相關說明。舉例而言,基座330較佳具有定位部331,以供定位第一連桿342’。第一連桿342’具有容置部3421,且容置部3421及第二耦接部3427較佳位於第一連桿342’移動方向的相對兩端。第二連桿344之第一端3441容置於容置部3421中。基座330具有樞軸部333,第二連桿344於靠近第二端3442之處具有樞接孔3443。當第二連桿344設置於基座330時,第二連桿344之第一端3441伸入第一連桿342’的容置部3421,且第二連桿344的第二端3442可藉由樞接孔3443套接樞軸部333並藉由例如螺栓或插銷固定而形成樞軸,使得第二連桿344可相對於基座330轉動。調整板320’的板本體322較佳具有套接部326,用以套接第二連桿344的第二端3442。藉此,當第一連桿342’沿Y軸方向移動時,第一連桿342’帶動第二連桿的344的第一端3441沿Y軸方向同向旋轉,且第二連桿的344的第二端3442帶動調整板320’對應地沿Y軸方向反向移動,進而使得調整桿324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312移動,以改變按壓手感。
於後參考圖30A及30B,說明藉由連動機構340’帶動調整板320’移動的操作。亦即,本發明之鍵盤(或按鍵模組)可藉由控制連動機構340’的移動帶動調整板320’移動,而同時改變複數按鍵310的按壓手感,增加調整的便利性。如圖30A所示,當連動機構340’及調整板320’相對於基座330位於第一位置時,調整桿324對應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可具有類似圖11B、圖12B或圖13B的相應位置,例如圖11B所示的位置,而使得複數按鍵結構310具有第一按壓力手感。於此狀態,轉軸部3463位在缺口部3428的右側(即接近外側),調整板320’較靠近基座330的右側,且轉動單元346藉由磁性件354a與磁性件354b的磁吸力加強定位於第一位置。再者,類似於前述實施例,可藉由基座33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a)與調整板32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b)相互靠近吸引,以及藉由基座330的磁性件(例如351a)與第一連桿342’的磁性件(例如351b)相互靠近吸引,以加強定位調整板320’於第一位置。
如圖30B所示,當連動機構340’帶動調整板320’移動至相對於基座330的第二位置時,調整桿324對應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可具有類似圖12B、圖13B或圖14B的相應位置,而使得複數按鍵結構310具有不同於第一按壓力手感的按壓手感。具體而言,當施力於旋柄3461使轉動體3462相對於基座330順時針轉動時,轉動體3462帶動第一連桿342’沿Y軸方向朝右移動,第一連桿342’帶動第二連桿的344的第一端3441沿Y軸方向朝順時針方向旋轉,且第二連桿的344的第二端3442帶動調整板320’對應地沿Y軸方向朝左移動,進而使得複數調整桿324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沿Y軸方向朝左移動(例如朝遠離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方向移動),而改變複數按鍵結構310的按壓手感,例如第二按壓力手感、頓挫手感或線性手感。於此狀態,轉軸部3463位在缺口部3428的左側(即接近內側),調整板320’較靠近基座330的左側,且轉動單元346可藉由磁性件354a與另一磁性件354b的磁吸力加強定位於第二位置。再者,類似於前述實施例,基座33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a)與調整板32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b)相互遠離,且基座330的磁性件(例如351a)與第一連桿342’的磁性件(例如351b)也相互遠離,並可藉由基座330左側的磁性件(例如353a)與調整板320’左側的磁性件(例如353b)相互靠近吸引,以及藉由基座330的磁性件(例如352a)與第一連桿342’的磁性件(例如352b)相互靠近吸引,以加強定位調整板320’於第二位置。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31A及圖31B所示,本發明之鍵盤更包含彈性元件390。彈性元件390連接第二連桿344及基座330,以平衡作用力。於一實施例,彈性元件390可實施為彈簧,且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二連桿344及基座330。具體而言,如圖31A所示,當連動機構340’及調整板320’相對於基座330位於第一位置時,轉軸部3463位在缺口部3428的右側(即接近外側),彈性元件390被拉伸而具有彈性回復力。如圖31B所示,當施力於旋柄3461使轉動體3462相對於基座330順時針轉動時,彈性元件390提供彈性回復力,以增進操作時的力平衡。針對轉動單元346本身的操作手感,在不同位置切換操作時(例如圖31A的第一位置及圖31B的第二位置),使轉動單元346的順向逆向二操作而分別對抗與釋放彈性元件390的彈性回復力,(例如自第一位置轉換成第二位置(順向操作)時會有釋放感,自第二位置轉換成第一位置(逆向操作)時會有迫緊感),轉動單元的操作手感切換,對應了調整板320’在不同位置的定位,以及不同的按鍵手感。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32A至圖33B所示,連動機構340”包含轉動單元347及耦接件348。轉動單元347可繞轉動軸心C轉動,且轉動單元347具有限位槽380。耦接件348耦接轉動單元347及調整板320”。限位槽380具有第一端381及第二端382,且第一端381及第二端382與轉動軸心C之間的距離不同。具體而言,轉動單元347包含旋柄3471及轉動體3472。旋柄3471與轉動體3472連接,且旋柄3471較佳裸露於鍵盤的外側,以供使用者操作。舉例而言,使用者可施力於旋柄3471使轉動體3472轉動。限位槽380設置於轉動體3472,且較佳與轉動軸心C偏心設置。舉例而言,限位槽380可為弧形槽,且弧形槽的弧心與轉動軸心C不重疊,使得限位槽380的第一端381及第二端382與轉動軸心C之間的距離不同。舉例而言,於此實施例,第一端381與轉動軸心C之間的距離小於第二端382與轉動軸心C之間的距離。於此實施例,限位槽380的延伸方向較佳與調整板320”的移動方向相交,使得第一端381及第二端382與轉動軸心C之間的距離差與調整板320”的移動距離成正比。
耦接件348具有突出部3482,且調整板320”具有對應通孔325。旋柄3471及轉動體3472位於調整板320”的相對兩側並通過板本體322的穿孔321連接,且耦接件348位於旋柄3471及調整板320”之間,使得突出部348穿過通孔325位於限位槽380中。當轉動單元347相對於基座330轉動時,限位槽380相對於突出部325轉動,以使突出部325位於第一端381或第二端382,以帶動調整板320”移動。
再者,本發明的鍵盤更包含第一磁性件355a及第二磁性件355b。第一磁性件355a及第二磁性件355b設置於基座330,轉動單元347具有磁性部355c。當轉動單元347轉動時,磁性部355c選擇性接近第一磁性件355a或第二磁性件355b。具體而言,基座330可具有複數容置槽338,供容置第一磁性件355a及第二磁性件355b。第一磁性件355a及第二磁性件355b較佳沿轉動體3472的轉動方向設置。當轉動單元347自第一位置轉動至第二位置時,磁性部355c可遠離第一磁性件355a而接近第二磁性件355b,並藉由磁性部355c與第二磁性件355b之間的磁吸力定位轉動單元347於第二位置。類似地,當轉動單元347自第二位置轉動至第一位置時,磁性部355c可接近第一磁性件355a而遠離第二磁性件355b,並藉由磁性部355c與第一磁性件354a之間的磁吸力定位轉動單元347於第一位置。第一磁性件355a(或第二磁性件355b)及磁性部355c可實施為一組磁鐵、或磁鐵與鐵磁材料的組合。
於後參考圖34A至35B,說明藉由連動機構340”帶動調整板320”移動的操作。亦即,本發明之鍵盤(或按鍵模組)可藉由控制連動機構340”的活動來帶動調整板320”移動,而同時改變複數按鍵310的按壓手感,增加調整的便利性。如圖34A及圖34B所示,當連動機構340”及調整板320”相對於基座330位於第一位置時,調整桿324對應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可具有類似圖11B、圖12B或圖13B的相應位置,例如圖11B所示的位置,而使得複數按鍵結構310具有第一按壓力手感。於此狀態,突出部3482位在限位槽380的第一端381,調整板320”較靠近基座330的右側,並藉由磁性部355c與第一磁性件355a相互靠近吸引,加強定位轉動單元347於第一位置。再者,類似於前述實施例,亦可藉由基座33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a)與調整板32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b)相互靠近吸引,以加強定位調整板320”於第一位置。
如圖35A及圖35B所示,當連動機構340”帶動調整板320”移動至相對於基座330的第二位置時,調整桿324對應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可具有類似圖12B、圖13B或圖14B的相應位置,而使得複數按鍵結構310具有不同於第一按壓力手感的按壓手感。具體而言,當施力於旋柄3471使轉動體3472相對於突出部3482順時針轉動時,限位槽380相對於突出部325轉動,以使突出部325位於第二端382,並藉由限位槽380相對於轉動軸心C的偏心設置,可帶動調整板320”對應地沿Y軸方向朝左移動,進而使得複數調整桿324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沿Y軸方向朝左移動(例如朝遠離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方向移動),而改變複數按鍵結構310的按壓手感,例如第二按壓力手感、頓挫手感或線性手感。於此狀態,調整板320”較靠近基座330的左側,並藉由磁性部355c與第二磁性件355b相互靠近吸引,加強定位轉動單元347於第二位置。再者,類似於前述實施例,亦使得基座33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a)與調整板32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b)相互遠離,並藉由基座330左側的磁性件(例如353a)與調整板320”左側的磁性件(例如353b)相互靠近吸引,以加強定位調整板320”於第二位置。
在圖32A的實施例中雖藉由耦接件348耦接調整板320”與轉動單元347,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可將突出部3482整合於調整板320”,而免除耦接件348的設置。具體而言,調整板320”具有突出部3482,且突出部3482與調整桿324分別自板本體322的相對兩側突出。當轉動單元347相對於基座330轉動時,限位槽380相對於突出部3482轉動以使突出部3482位於第一端381或第二端382,進而帶動調整板320”移動。於上述藉由旋轉方式帶動調整板移動的實施例中,旋轉時使用者僅需用雙指或三指操作,並增加旋柄(例如3461、3471)的力臂作用,可讓使用者更省力且更好操作。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36A及圖36B所示, 本發明之鍵盤可直接移動調整板320,以使複數調整桿324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移動,進而改變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換句話說,圖36A的實施例與圖15之實施例實質相同。如圖36A所示,調整板320可移動地設置於基座330,且調整板320具有控制件15。控制件15連接板本體322,且裸露於基座330外側用以供使用者控制調整板320相對於複數按鍵結構移動於不同位置。使用者可直接移動控制件15而使調整板320移動於第一位置(如圖36A所示)或第二位置(如圖36B所示),進而改變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舉例而言,如圖36A所示,當控制件15及調整板320相對於基座330位於第一位置時,調整桿324對應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可具有類似圖11B、圖12B或圖13B的相應位置,例如圖11B所示的位置,而使得複數按鍵結構310具有第一按壓力手感。於此狀態,調整板320較靠近基座330的右側,並類似於前述實施例,可藉由基座33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a)與調整板32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b)相互靠近吸引,以加強定位調整板320於第一位置。
如圖36B所示,當控制件15帶動調整板320移動至相對於基座330的第二位置時,調整桿324對應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可具有類似圖12B、圖13B或圖14B的相應位置,而使得複數按鍵結構310具有不同於第一按壓力手感的按壓手感。具體而言,當施力於控制件15可帶動調整板320沿Y軸方向朝左移動,進而使得複數調整桿324帶動對應的手感彈性件312的延伸臂沿Y軸方向朝左移動(例如朝遠離作動部131的移動路徑方向移動),而改變複數按鍵結構310的按壓手感,例如第二按壓力手感、頓挫手感或線性手感。於此狀態,調整板320較靠近基座330的左側,並類似於前述實施例,使得基座33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a)與調整板320右側的磁性件(例如353b)相互遠離,且可藉由基座330左側的磁性件(例如353a)與調整板320左側的磁性件(例如353b)相互靠近吸引,以加強定位調整板320於第二位置。
如圖37所示,於一實施例,調整板320之板本體322較佳具有卡合部323,控制件15與卡合部323卡合,使得調整板320與控制件15一起移動。舉例而言,卡合部323可實施為卡槽,控制件15可與卡槽嵌合。於此實施例,控制件15可實施為類似前述實施例的第一連桿(例如342、342’),並可藉由設置於控制件15及基座300的複數對磁性件(例如351a、351b、352a、352b)以加強定位控制件15,於此不再贅述。在此須注意,控制件15雖例示為與板本體322耦接的分離部件,但不以此為限。於一實施例,控制件15可整合於調整板320,而成為自板本體322延伸而出的部分。
本發明已由上述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目的而非用於限制。熟此技藝者當知在不悖離本發明精神下,於此特別說明的實施例可有例示實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發明範疇亦涵蓋此類修改且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1‧‧‧鍵盤裝置10‧‧‧按鍵結構 110‧‧‧底座111‧‧‧定位孔 112‧‧‧定位柱113‧‧‧定位部 1131‧‧‧容置部114‧‧‧第一電極孔 115‧‧‧第二電極孔116‧‧‧開口部 117‧‧‧容置區118‧‧‧撞擊部 1181‧‧‧撞擊面119‧‧‧卡扣部 120‧‧‧蓋體121‧‧‧扣孔部 122‧‧‧開口130‧‧‧鍵軸 131‧‧‧作動部1311‧‧‧下抵觸面 1312‧‧‧上抵觸面1313‧‧‧頂點 132‧‧‧致動部133‧‧‧限位部 134‧‧‧接合部140‧‧‧回復單元 150‧‧‧手感彈性件151‧‧‧定位部 152‧‧‧延伸臂153‧‧‧扭簧本體 160‧‧‧調整件161‧‧‧調整桿 1611‧‧‧限位槽162‧‧‧連接部 170‧‧‧電極模組171‧‧‧第一電極片 1711‧‧‧彈性部172‧‧‧第二電極片 180‧‧‧光源單元181‧‧‧光源 182‧‧‧導光柱190‧‧‧電路板 191‧‧‧插孔192‧‧‧第一接孔 193‧‧‧第二接孔194‧‧‧移動槽 20‧‧‧按鍵結構210‧‧‧底座 211‧‧‧定位孔212‧‧‧通道部 216‧‧‧開口部217‧‧‧限位部 240‧‧‧複合彈性件241‧‧‧定位部 2411‧‧‧水平部2412‧‧‧直立部 242‧‧‧延伸臂243‧‧‧彈簧本體 260‧‧‧調整件261‧‧‧X軸調整件 2611‧‧‧X軸調整桿2612‧‧‧X軸連接部 262‧‧‧Y軸調整件2621‧‧‧Y軸調整桿 2622‧‧‧Y軸連接部2623‧‧‧凹口部 290‧‧‧電路板294‧‧‧X軸移動槽 295‧‧‧Y軸移動槽1’‧‧‧鍵盤 300‧‧‧按鍵模組310‧‧‧按鍵結構 312‧‧‧手感彈性件313Y‧‧‧軸移動槽 314‧‧‧電路板315‧‧‧光發射器 316‧‧‧光接收器318‧‧‧開口 320、320’、320”‧‧‧調整板321‧‧‧穿孔 322‧‧‧板本體323‧‧‧卡合部 324‧‧‧調整桿325‧‧‧通孔 326‧‧‧套接部328‧‧‧承載部 329‧‧‧指示桿330‧‧‧基座 331‧‧‧定位部332‧‧‧缺口部 333‧‧‧樞軸部334、335、336、338‧‧‧容置槽 337‧‧‧軸孔340、340’、340”‧‧‧連動機構 342、342’‧‧‧第一連桿3421‧‧‧容置部 3422‧‧‧控制部3423‧‧‧凸柱 3424、3425‧‧‧容置槽3426‧‧‧耦接部 3427‧‧‧第二耦接部3428‧‧‧缺口部 344‧‧‧第二連桿3441‧‧‧第一端 3442‧‧‧第二端3443‧‧‧樞接孔 351a、351b、352a、352b‧‧‧磁性件 353a、353b、354a、354b‧‧‧磁性件355a‧‧‧第一磁性件 355b‧‧‧第二磁性件355c‧‧‧磁性部 346‧‧‧轉動單元3461‧‧‧旋柄 3462‧‧‧轉動體3463‧‧‧轉軸部 3464‧‧‧第一耦接部347‧‧‧轉動單元 3471‧‧‧旋柄3472‧‧‧轉動體 348‧‧‧耦接件3482‧‧‧突出部 360‧‧‧指示器370‧‧‧開關單元 380‧‧‧限位槽381‧‧‧第一端 382‧‧‧第二端390‧‧‧彈性元件 400‧‧‧擴充模組410‧‧‧驅動器 420‧‧‧耦接件422‧‧‧卡勾 424‧‧‧彈性針連接器426‧‧‧無線模組 428‧‧‧擴音器1000‧‧‧資訊處理裝置 15‧‧‧控制件C‧‧‧轉動軸心
圖1A及圖1B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不同視角之爆炸示意圖。 圖1C為圖1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組合示意圖。 圖2A至圖2C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底座於不同視角之示意圖。 圖3A及圖3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於不同位置時沿圖1C之切線AA的截面示意圖。 圖4A及4B為圖1A之按鍵結構於第一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的截面圖。 圖5A及5B為圖1A之按鍵結構於第二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的截面圖。 圖6A及6B為圖1A之按鍵結構於第三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的截面圖。 圖7A及7B為圖1A之按鍵結構於第四狀態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BB的截面圖。 圖8A及圖8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不同視角之爆炸示意圖。 圖8C為圖8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組合示意圖。 圖9A至圖9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底座於不同視角之示意圖。 圖10A為圖8A之按鍵結構未繪示蓋體之示意圖。 圖10B及圖10C分別為圖8A之X軸調整件於不同位置時沿圖10A之切線CC的截面示意圖。 圖11A及圖11B為圖8A之按鍵結構之Y軸調整件於第一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的截面圖。 圖12A及圖12B為圖8A之按鍵結構之Y軸調整件於第二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 圖13A及圖13B為圖8A之按鍵結構之Y軸調整件於第三位置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 圖14A及圖14B為圖8A之按鍵結構之Y軸調整件於第四位置時的上視圖及沿切線DD之截面圖。 圖1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鍵盤裝置之示意圖。 圖16A至圖16C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鍵盤之分解圖、組合圖及組合仰視圖。 圖17A及圖17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模組之立體圖及分解圖。 圖18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9A及圖19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第一連桿與基座之分解及組合示意圖。 圖20A及圖20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第一連桿於不同視角之示意圖。 圖21A及圖21B為本發明之調整板之套接部之示意圖及與第二連桿套接之截面示意圖。 圖22A及圖22B為本發明之調整板之套接部之承載部於不同視角之示意圖。 圖2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磁性件於調整板及基座之示意圖。 圖24A及圖24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鍵盤之開關單元與指示桿於不同相對位置之示意圖。 圖25A及圖25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鍵盤之作動示意圖。 圖26A及圖26B為本發明之擴充模組與鍵盤模組連接之示意圖及局部放大截面圖。 圖27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擴充模組之內部設置示意圖。 圖28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鍵盤與資訊處理裝置之應用示意圖。 圖29A至圖29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連動機構之分解圖、局部組合立體圖及局部組合仰視圖。 圖30A及圖30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鍵盤之作動示意圖。 圖31A及圖31B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鍵盤之作動示意圖。 圖32A及圖32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連動機構之分解俯視圖及分解仰視圖。 圖33A及圖33B為圖32A之局部組合立體圖及局部組合仰視圖。 圖34A及圖35A為圖32A之鍵盤之調整板於不同位置之正面平面示意圖。 圖34B及圖35B分別為圖34A及圖35A無基座之背面平面示意圖。 圖36A及圖36B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鍵盤之作動示意圖。 圖37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調整板與控制件之示意圖。
310‧‧‧按鍵結構
314‧‧‧電路板
320‧‧‧調整板
322‧‧‧板本體
324‧‧‧調整桿
326‧‧‧套接部
328‧‧‧承載部
330‧‧‧基座
336‧‧‧容置槽
340‧‧‧連動機構
342‧‧‧第一連桿
344‧‧‧第二連桿

Claims (26)

  1. 一種鍵盤,包含: 複數按鍵結構,該複數按鍵結構各具有一手感彈性件; 一調整板,設置於該複數按鍵結構下方,該調整板包含一板本體及複數調整桿,該複數調整桿自該板本體朝該複數按鍵結構突出,以分別對應該複數按鍵結構的該些手感彈性件; 一基座,設置於該調整板下方;以及 一連動機構,可活動地設置於該基座並連接該調整板, 其中當該連動機構於該基座活動時,該連動機構帶動該調整板移動,以使該複數調整桿帶動對應的該手感彈性件移動,以改變該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2. 一種鍵盤,包含: 一按鍵模組,該按鍵模組包含: 複數按鍵結構,該複數按鍵結構各具有一手感彈性件; 一調整板,設置於該複數按鍵結構下方,該調整板包含一板本體及複數調整桿,該複數調整桿自該板本體朝該複數按鍵結構突出,以分別對應該複數按鍵結構的該些手感彈性件; 一基座,設置於該調整板下方;以及 一連動機構,可活動地設置於該基座並連接該調整板;以及 一擴充模組,連接該按鍵模組,該擴充模組包含一驅動器及一耦接件,該耦接件耦接該驅動器及該連動機構,該驅動器驅動該耦接件移動,以帶動該連動機構於該基座活動,使得該連動機構帶動該調整板移動,並使該複數調整桿帶動對應的該手感彈性件移動,以改變該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鍵盤,其中該連動機構包含一第一連桿及一第二連桿,該第一連桿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基座,該第二連桿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基座,該第二連桿之一第一端耦接該第一連桿,且該第二連桿之一第二端耦接該板本體。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鍵盤,其中該板本體具有一套接部,該套接部自該板本體向下彎折,以套接該第二連桿之該第二端。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鍵盤,其中該第一連桿具有一容置部,該第二連桿之該第一端容置於該容置部中,且該第二連桿之該第二端與該基座樞接。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鍵盤,更包含一組磁性件,該組磁性件對應地設置於該基座及該第一連桿,當該連動機構活動時,該組磁性件選擇性彼此接近或遠離。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鍵盤,其中該第一連桿具有一容置槽,該組磁性件其中之一設置於該容置槽中。
  8.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鍵盤,更包含一開關單元及一指示器,該指示器電連接該開關單元,其中該調整板更包含一指示桿,該指示桿對應該開關單元設置,當該連動機構活動時,該指示桿選擇性觸發該開關單元,以改變該指示器的指示狀態,以指示該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改變。
  9. 如請求項2所述的鍵盤,其中該驅動器包含一步進馬達或一電磁驅動器。
  10. 如請求項2所述的鍵盤,其中該擴充模組可拆卸地連接該按鍵模組,且該擴充模組及該按鍵模組藉由一彈性針連接器電連接。
  11. 如請求項2所述的鍵盤,其中該擴充模組更包含一無線模組,該按鍵模組藉由該無線模組與一資訊處理裝置無線連接。
  12. 如請求項2所述的鍵盤,其中該擴充模組更包含一擴音器,該按鍵模組藉由該擴充模組與一資訊處理裝置電連接,且該資訊處理裝置藉由該擴音器提供聲音訊號。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鍵盤,其中該連動機構包含一轉動單元、一第一連桿及一第二連桿,該轉動單元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基座並耦接該第一連桿,該第二連桿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基座,該第二連桿之一第一端耦接該第一連桿,且該第二連桿之一第二端耦接該板本體。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鍵盤,更包含一彈性元件,其中該彈性元件連接該第二連桿及該基座。
  15.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鍵盤,更包含一組磁性件,該組磁性件對應地設置於該轉動單元及該基座,當該轉動單元轉動時,該組磁性件選擇性彼此接近或遠離。
  16.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鍵盤,其中該板本體具有一套接部,該套接部自該板本體向下彎折,以套接該第二連桿之該第二端。
  17.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鍵盤,其中該第一連桿具有一容置部,該第二連桿之該第一端容置於該容置部中,且該第二連桿之該第二端與該基座樞接。
  1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鍵盤,其中該連動機構包含一轉動單元及一耦接件,該轉動單元繞一轉動軸心轉動,該轉動單元具有一限位槽,該耦接件耦接該轉動單元及該調整板,該限位槽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與該轉動軸心之間的距離不同。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鍵盤,其中該耦接件具有一突出部,當該轉動單元相對於該基座轉動時,該限位槽相對於該突出部轉動以使該突出部位於該第一端或該第二端,進而帶動該調整板移動。
  20. 如請求項1所述的鍵盤,其中該連動機構包含一轉動單元,該轉動單元繞一轉動軸心轉動,該轉動單元具有一限位槽,該限位槽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與該轉動軸心之間的距離不同,該調整板具有一突出部,當該轉動單元相對於該基座轉動時,該限位槽相對於該突出部轉動以使該突出部位於該第一端或該第二端,進而帶動該調整板移動。
  21. 如請求項18所述的鍵盤,更包含一第一磁性件及一第二磁性件,其中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設置於該基座,該轉動單元具有一磁性部,當該轉動單元轉動時,該磁性部選擇性接近該第一磁性件或該第二磁性件。
  22. 一種鍵盤,包含: 複數按鍵結構,該複數按鍵結構各具有一手感彈性件;以及 一調整板,可移動地設置於該複數按鍵結構下方,該調整板包含一板本體及複數調整桿,該複數調整桿自該板本體朝該複數按鍵結構突出,以分別對應該複數按鍵結構的該些手感彈性件, 其中該調整板相對於該複數按鍵結構移動,以使該複數調整桿帶動對應的該手感彈性件移動,以改變該複數按鍵結構的按壓手感。
  23. 如請求項22所述的鍵盤,更包含一基座,其中該調整板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基座,且該調整板具有一控制件,該控制件連接該板本體,且裸露於該基座外側用以供使用者控制該調整板相對於該複數按鍵結構移動於不同位置。
  24. 如請求項1、2或22所述的鍵盤,更包含一組磁性件,該組磁性件對應地設置於該板本體及該基座,當該調整板移動時,該組磁性件選擇性彼此接近或遠離。
  25. 如請求項24所述的鍵盤,其中該板本體具有一承載部,該組磁性件其中之一設置於該承載部。
  26. 如請求項1、2或22所述的鍵盤,其中該手感彈性件包含一定位部及一延伸臂,該調整桿對應該定位部或該延伸臂,當該調整板移動時,該調整桿帶動該定位部或該延伸臂移動,以改變該定位部及該延伸臂的相對位置。
TW108128071A 2018-08-07 2019-08-07 鍵盤 TWI7225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7493 2018-08-07
TW107127493 2018-08-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8416A TW202008416A (zh) 2020-02-16
TWI722524B true TWI722524B (zh) 2021-03-21

Family

ID=67587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8071A TWI722524B (zh) 2018-08-07 2019-08-07 鍵盤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2) EP3654150A1 (zh)
TW (1) TWI7225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6311652U (zh) * 2020-09-03 2022-04-15 美商沃耶特拉海龟滩有限公司 键盘按键
CN113972085B (zh) * 2021-10-27 2022-11-22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力反馈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21104A2 (en) * 2010-03-31 2011-10-06 Danmarks Tekniske Universitet A keyboard for dynamic display and a system comprising the keyboard
TWI489503B (zh) * 2013-02-06 2015-06-2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力回饋鍵盤結構
US20180006648A1 (en) * 2016-07-01 2018-01-04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with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and switch thereof
TW201810333A (zh) * 2016-09-13 2018-03-16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
TW201816821A (zh) * 2016-10-28 2018-05-0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
US20180137997A1 (en) * 2016-11-15 2018-05-17 Pixart Imaging Inc. Keyswitch and keyboard capable of showing movement depth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21104A2 (en) * 2010-03-31 2011-10-06 Danmarks Tekniske Universitet A keyboard for dynamic display and a system comprising the keyboard
TWI489503B (zh) * 2013-02-06 2015-06-2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力回饋鍵盤結構
US20180006648A1 (en) * 2016-07-01 2018-01-04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with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and switch thereof
TW201810333A (zh) * 2016-09-13 2018-03-16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
TW201816821A (zh) * 2016-10-28 2018-05-0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
US20180137997A1 (en) * 2016-11-15 2018-05-17 Pixart Imaging Inc. Keyswitch and keyboard capable of showing movement dept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8416A (zh) 2020-02-16
EP3654150A1 (en) 2020-05-20
EP3611600A1 (en) 2020-02-19
EP3611600B1 (en) 2022-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37610B2 (en) Keyboard keyswitches having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members
CN110323094B (zh) 键盘
CN110211833B (zh) 按键结构
TWI587338B (zh) 按鍵結構
US11108393B2 (en) Optical keyswitch triggered by support mechanism having at least one rotatable frame enable a protrusion to move along with a key cap
US10930451B2 (en) Keyswitch with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US8471195B2 (en) Push button including a photosensor
US10637470B2 (en) Optical keyswitch
TWI722524B (zh) 鍵盤
TWI699805B (zh) 按鍵結構
TWI763466B (zh) 磁力式按鍵
TWM606963U (zh) 機械式鍵盤
US11735380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keyboard
US11604518B2 (en) Tactile-adjustable keyboard and hybrid operation button thereof
TW201327610A (zh) 多方向按鍵總成及電子裝置
TWI699804B (zh) 按鍵結構
CN109390177B (zh) 具有按压段落感的薄型按键
CN217061863U (zh)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TWI797940B (zh) 手感調整鍵盤及其複合操作鈕
CN110211836B (zh) 按键结构
US11705294B2 (en) Input device and key structure thereof
WO2020170896A1 (ja)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
TWM631698U (zh) 鍵盤及其複合操作鈕
CN117519490A (zh) 手感可调整的输入装置及输入反馈方法
CN116417278A (zh)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