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61863U -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 Google Patents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61863U
CN217061863U CN202123353559.7U CN202123353559U CN217061863U CN 217061863 U CN217061863 U CN 217061863U CN 202123353559 U CN202123353559 U CN 202123353559U CN 217061863 U CN217061863 U CN 2170618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
adjusting
hand feeling
keyboard
kno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535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宸
纪智耀
萧绍仑
陈志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ian Darfon Electronics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uaian Darfon Electronics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ian Darfon Electronics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Huaian Darfo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5355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618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618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618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键盘包含多个按键、调整框及复合操作钮。调整框对应多个按键设置,并且对应于多个按键中的至少其中一个进行移动与干涉。复合操作钮包含手感切换器和非手感旋钮。手感切换器包含切换轴和切换手柄;切换轴可转动的连接调整框以移动调整框,切换手柄从切换轴向外延伸;非手感旋钮至少部分的环绕手感切换器。其中,前述至少其中一个按键的手感回馈随着手感切换器的转动而改变,而随着非手感旋钮的旋转可产生非手感讯号。

Description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键盘及复合操作钮,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背景技术
习知键盘的按键通常只提供一种按压手感,因此使用者必须依据个人的按压习惯在众多不同按压手感的键盘中选择具有合适按压手感的键盘。然而,当使用者在不同操作状态(例如打字、玩游戏等)时,通常希望有不同按压手感,因此只提供单一按压手感的键盘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使得使用者必须另外购置具有不同按压手感的键盘,造成额外花费以及闲置键盘的收纳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感调整键盘及其复合操作钮,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手感调整键盘,包含:
多个按键;
调整框,对应前述多个按键设置,前述调整框可移动并且干涉前述多个按键中的至少其中一个;及
复合操作钮,包含:
手感切换器,包含切换轴和切换手柄,前述切换轴可转动的连接调整框以移动前述调整框,前述切换手柄从前述切换轴向外延伸;及
非手感旋钮,至少部分的环绕前述手感切换器;
其中,前述至少其中一个按键的手感回馈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转动而改变,前述至少其中一个按键随着前述非手感旋钮的旋转可产生非手感讯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前述切换手柄可在第一手感位置和第二手感位置之间旋转。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前述切换手柄在旋转过程中的摆动投影至少部分与前述非手感旋钮重合。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前述至少其中一个按键包括手感回馈件,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旋转,前述调整框干涉前述手感回馈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透光部件,前述透光部件环绕至少部分前述非手感旋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第一发光件,前述第一发光件光连接前述透光部件,前述第一发光件随着前述切换手柄的旋转或前述调整框的移动而照射前述透光部件或产生光变化。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第二发光件,前述第二发光件光连接前述至少其中一个按键,前述第二发光件随着前述切换手柄的旋转或前述调整框的移动而照射前述至少其中一个按键或产生光变化。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前述调整框延伸的遮蔽件可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以覆盖或暴露前述第二发光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前述非手感旋钮包括旋动件及编码器,前述编码器随着前述旋动件的转动而产生前述非手感讯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枢轴板和至少一个磁铁,其中,前述切换轴穿透前述非手感旋钮以连接前述枢轴板,在前述枢轴板与前述手感切换器同步旋转后,前述磁铁将前述枢轴板固定在所需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霍尔传感器,当前述霍尔传感器感应前述手感切换器旋转过程中的磁通量变化时,前述霍尔传感器触发呈现于键盘上的可读指示。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马达,前述马达被设置为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旋转而驱动前述调整框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手感调整键盘,包含:
键盘外壳;
多个按键,前述多个按键设置在前述键盘外壳上;及
复合操作钮,前述复合操作钮设置在靠近前述键盘外壳的边缘,前述复合操作钮包括:
非手感旋钮,前述非手感旋钮设置在前述键盘外壳的外表面;及
手感切换器,前述手感切换器至少部分被前述非手感旋钮包围,前述手感切换器包括切换轴和切换手柄,前述切换轴具有顶端部被设置于前述非手感旋钮的中间,前述切换手柄由前述切换轴的顶端部向外延伸;
其中,前述切换手柄在第一手感位置和第二手感位置之间旋转的期间,前述切换手柄的摆动投影至少部分与前述非手感旋钮重叠。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前述切换器与前述非手感旋钮为同轴设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透光部件,前述透光部件至少部分围绕前述非手感旋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两个图案表面,前述两个图案表面的其中之一形成在前述切换器的前述切换手柄的一段,前述两个图案表面的其中另一形成在围绕前述非手感旋钮的环形部分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具有多个按键的手感调整键盘的复合操作钮,包括:
手感切换器,包括切换轴和切换手柄,前述切换轴可转动的连接键盘,前述切换手柄从前述切换轴向外延伸,在前述切换手柄和前述切换轴旋转时,前述手感切换器产生调整力量来干涉前述多个按键中的至少其中一个;及
非手感旋钮,前述非手感旋钮至少部分地环绕前述手感切换器;
其中,前述多个按键的其中之一的手感回馈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旋转而改变,前述多个按键的其中之一随着前述非手感旋钮的旋转可产生非手感讯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透光部件,前述透光部件为至少部分环绕前述非手感旋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一发光件,前述第一发光件与前述透光部件彼此光连接,前述第一发光件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旋转而照射前述透光部件或产生光变化。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旋转以产生可读指示呈现于前述手感调整键盘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手感调整键盘可藉由调整机构使手感回馈件局部移动,以提供不同的按压手感。其次,本实用新型的手感调整键盘具有至少可局部容纳按键的开口设计,而可将调整机构(或调整件)设置于按键的侧边,降低调整机构在厚度方向上所需的设置空间,有效地最小化键盘或按键的厚度,增进薄型化的可行性。再者,复合操作钮通过手感切换器和非手感旋钮专门为手感调整键盘提供至少两种功能,手感切换器在切换手柄和切换轴旋转时产生从调整框、调整部和手感回馈件传递的调整力量来干涉按键,最终,每个受干涉按键的手感回馈随着手感切换器的旋转而改变,而非手感信号则随着非手感旋钮的旋转而产生。再者,可读指示随着手感切换器的旋转触发而呈现在手感调整键盘上,以通知用户受干涉按键的手感回馈已被改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键盘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及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A及图2B为可应用于图1A的键盘的按键的回复机构实施例于不同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2C为图2A的下壳体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A至图3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调整机构定位于上盖的分解示意图、组合示意图及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D为图3A的定位块的放大示意图。
图3E为图3A的调整机构的示意图。
图4A为图1A的按键具有第一按压手感的剖视示意图。
图4B及图4C为显示按键处于图4A的状态时调整机构与上盖相对位置的底视图及局部剖视图。
图5A为图1A的按键具有第二按压手感的剖视示意图。
图5B及图5C为显示按键处于图5A的状态时调整机构与上盖相对位置的底视图及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调整机构的示意图。
图7A为应用图6的调整机构的键盘的按键具有第一按压手感的剖面示意图。
图7B为图7A的按键无下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8A为应用图6的调整机构的键盘的按键具有第二按压手感的剖面示意图。
图8B为图8A的按键无下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9A及图9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调整机构定位于上盖的分解示意图及组合图。
图9C为图9A的调整机构的示意图。
图10为应用图9A的设计的键盘具有第一按压手感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应用图9A的设计的键盘具有第二按压手感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2A及图12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的分解示意图及无上壳体的上视示意图。
图12C为图12A的按键无上壳体的局部挖空视图。
图13为显示图12A的调整件的变化例的示意图。
图14为显示图12A的调整件的另一变化例的示意图。
图15为显示图14的调整件的变化例的示意图。
图16为显示应用图12A的按键的键盘的下壳体与调整机构的配置示意图。
图17为显示图1A的键盘的变化例的示意图。
图18为图6的调整机构的变化例的示意图。
图19为调整机构的另一变化例的示意图。
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变化例的手感调整键盘的示意图。
图21A和21B分别为显示图20中手感调整键盘的复合操作钮的局部示意图。
图22为显示图21A中手感调整键盘的复合操作钮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按键、键盘外壳和电路板都被省略了。
图23A及图23B分别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手感调整键盘的复合操作钮及调整机构的部分底部视图。
图24A和图24B分别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变化例的手感调整键盘的复合操作钮及调整机构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键盘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及局部剖视示意图。如图1A及图1B所示,于一实施例,键盘1包含上盖10、调整机构20及多个按键30。上盖10具有多个第一按键开口110。调整机构20设置上盖10下方,且调整机构20包含调整框210及多个调整部220。调整框210包含多个框条215(示于图3E),多个框条215定义多个第二按键开口212,多个第二按键开口212分别对应多个第一按键开口110,且每一调整部220邻近于对应的第二按键开口212。每一按键30包含手感回馈件310,且每一按键30位于对应的第一按键开口110及第二按键开口212中,使得调整部220与对应的按键30的手感回馈件310对应。调整框210可相对于上盖10移动,以藉由每一调整部220驱动手感回馈件310局部移动,进而改变按键30提供的按压手感。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键盘1可为独立装置或整合于电子装置作为外接或内置的输入装置。于此实施例,键盘1包含九个按键(例如按键30),并排列成3x3阵列形式,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键盘可包含至少一个按键,且键盘所包含的按键数目、按键的排列方式并不以实施例为限,例如键盘可为单一按键形式或为QWERTY键盘形式。
在此须注意,于本实用新型的键盘1中,按键可具有任何包含手感回馈件的按键结构(例如按键30、30A、30B、30C等),且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按键30包含键帽320(示于图1A及图1B)及回复机构301。回复机构301设置于键帽320下方,以提供回复力,使键帽320于按压后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此外,按键可还包含开关单元,用以产生触发讯号。依据实际应用,按键亦可选择性包含光源单元,用以产生光线,以形成发光按键。
于一实施例,如图2A及图2B所示,图2A及图2B为可应用于图1A的键盘1的按键(例如按键30)的回复机构301实施例于不同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回复机构301包含壳体302及回复单元360。回复单元360及手感回馈件310设置于壳体302中,且壳体302的上部自第一按键开口110突出,且壳体302的下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按键开口212中。具体而言,壳体302包含下壳体330、上壳体340及活动轴350。下壳体330较佳由上盖10所支承以穿设于第一按键开口110及第二按键开口212中。上壳体340与下壳体330结合以形成容置空间336,且上壳体340具有通孔342。活动轴350可活动地与上壳体340结合以自通孔342突出,且活动轴350具有作动部352。手感回馈件310及回复单元360位于容置空间336中,回复单元360设置于下壳体330及活动轴350之间。回复单元360提供回复力以带动活动轴350及其上的作动部352朝远离下壳体330的方向移动,且调整框210相对于上盖10移动时,调整部220改变手感回馈件310相对于作动部352的位置。
具体而言,下壳体330较佳为沿X轴、Y轴及Z轴方向延伸的座体,而上壳体340为对应下壳体330的盖体。下壳体330较佳与上壳体340结合而形成内有容置空间336的壳体302,以供容置例如回复单元360及手感回馈件310。举例而言,下壳体330可具有卡扣部332,而上壳体340具有扣孔部344,使得下壳体330及上壳体340沿Z轴方向藉由卡扣部332及扣孔部344相互扣合。此外,下壳体330较佳具有承靠部334,用以承靠于上盖10。具体而言,下壳体330较佳具有两个承靠部334。两个承靠部334沿Y轴方向设置于下壳体330上部的相对两侧,使得承靠部334可为下壳体330于Y轴方向朝外延伸的翼部。如图1B所示,当壳体302设置于上盖10的第一按键开口110中时,下壳体330的承靠部334承靠于上盖10环绕第一按键开口110的部分,且上壳体340突出于上盖10并藉由活动轴350耦接键帽320。
上壳体340的通孔342较佳对应活动轴350顶部形状,使得活动轴350可自上壳体340的下方可移动地穿设于上壳体340的通孔342,且活动轴350的顶部突出于通孔342。活动轴350较佳具有作动部352、致动部354、限位部356及接合部358。举例而言,活动轴350较佳为柱状帽盖,作动部352及限位部356较佳沿柱状帽盖的下周缘设置,致动部354较佳自柱状帽盖的下端突出,而接合部358较佳设置于活动轴350的顶部。
具体而言,作动部352包含向下延伸的凸块,且凸块具有下抵触面3521、上抵触面3522与顶点3523,顶点3523位于下抵触面3521与上抵触面3522之间。举例而言,凸块可为角形块,使得下抵触面3521与上抵触面3522较佳朝彼此斜向延伸连接于顶点3523,亦即顶点3523相对于下抵触面3521与上抵触面3522朝外(例如Y轴方向)突出。致动部354对应开关单元设置,且致动部354较佳为自柱状帽盖底部中央向下突出的柱体,用以触发开关单元产生触发讯号。限位部356较佳为自活动轴350两侧径向突出的柱体,使得两柱体末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上壳体340的通孔342的口径,藉此可避免活动轴350相对于下壳体330移动时自上壳体340脱离。接合部358可为例如形成于活动轴350顶部的十字形卡合柱,用以与键帽320接合,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接合部358可为其他形式(例如卡合孔),以与键帽320接合。
于后同时参考图1B及图2A至图2C,详细说明各组件于下壳体330的配置。于此实施例,回复单元360较佳为弹簧,且下壳体330具有定位座331,使得回复单元360可定位于定位座331。举例而言,定位座331为自下壳体330底部朝上壳体340延伸突出的环形柱体,使得弹簧(即回复单元360)的一端可套设于定位座331的外侧,且活动轴350的致动部354插入环形柱体所环绕的通孔3312中,而使弹簧的另一端抵接活动轴350的底部,进而使活动轴350顶部突出于上壳体340的通孔342,弹簧(即回复单元360)设置于下壳体330及活动轴350之间。藉此,按压键帽320使得活动轴350朝下壳体330移动时,活动轴350压缩弹簧,而当按压力释放时,弹簧可提供弹性回复力使得活动轴350带动键帽320朝远离下壳体330的方向移动到按压前的位置。
于此实施例,手感回馈件310包含定位部312及延伸臂314。延伸臂314对应作动部352延伸,且定位部312定位于下壳体330。具体而言,手感回馈件310可实施为扭簧。定位部312及延伸臂314自扭簧相对两端延伸而出,且定位部312的延伸方向及延伸臂314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夹角较佳不大于120度。举例而言,定位部312及延伸臂314为自扭簧本体316相对两端延伸而出的杆体,且两杆体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较佳不大于120度。
如图2C所示,对应于手感回馈件310,下壳体330具有定位孔303,用以供定位部312插设,以定位手感回馈件310。再者,下壳体330的侧边进一步具有开口部333,以供调整机构20的调整部220伸入下壳体330中。举例而言,开口部333较佳为自邻近定位孔303的侧壁335中下段朝下壳体330的底部局部挖空的缺口,且开口部333连通容置空间336。当下壳体330的上部藉由承靠部334承靠于上盖10的第一按键开口110时,下壳体330的下部(或底部)至少部分位于调整框210的第二按键开口212中,使得调整部220的位置对应开口部333。藉此,调整框210位于下壳体330的侧边(或下壳体330的下部至少局部被调整框210所围绕),使得调整框210沿X轴方向及/或Y轴方向上的投影范围至少部分落在下壳体330的侧壁(例如335)上(即调整框210与下壳体330的侧壁至少局部重叠),藉此降低调整框210在Z轴方向(或按键厚度方向)上所需空间,有效提升按键薄型化的可能性,或增进按键其他部件的设置空间,以强化各种按键结构的手感调整可行性。
再者,下壳体330较佳还具有容置区338,用以供设置手感回馈件310的扭簧本体316。举例而言,容置区338可为下壳体330利用多个壁面区隔出的空间,以限制手感回馈件310的活动范围。当调整部220驱动手感回馈件310局部移动时(例如驱动定位部312或延伸臂314移动时),可将扭簧本体316局限在容置区338中而使得手感回馈件310产生不同形变。当手感回馈件310设置于下壳体330时,定位部312插入定位孔303,扭簧本体316定位于容置区338中,且延伸臂314朝活动轴350下方延伸而选择性通过活动轴350的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亦即,定位部312实质沿Z轴方向插入定位孔303,而延伸臂314实质沿X轴方向延伸选择性通过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再者,下壳体330还可具有撞击部304,用以供延伸臂314敲击而产生声响。举例而言,撞击部304可为自下壳体330底部朝上壳体340突起的凸壁,且凸壁面对延伸臂314的壁面为撞击面。
如图1B所示,于一实施例,按键30还包含弹性体370及开关层380,以作为开关单元。弹性体370设置于壳体302的下方,且开关层380设置于弹性体370下方。当按压键帽320时,弹性体370变形以触发开关层380产生触发讯号。具体而言,弹性体370对应活动轴350的致动部354设置于下壳体330的定位座331的通孔3312下方,即环形柱体所环绕的通孔3312下方。开关层380可实施为具有多层结构的薄膜开关层。当按压键帽320时,致动部354沿通孔3312向下移动压抵弹性体370,使得弹性体370变形,进而触发开关层380产生触发讯号。再者,按键30可选择性包含板件385。板件385较佳设置于开关层380下方,以作为按键30的支撑件,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依据实际应用,板件385可为底板或电路板,且开关层380可设置于板件385的上方或下方。
在此需注意,按键30虽以弹性体370及开关层380作为开关单元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按键可藉由其他形式的开关部件以因应活动轴的移动而选择性产生触发讯号。举例而言,于另一实施例,按键可包含电连接电路板的光发射器及光接收器作为开关单元(即光轴开关),使得按键可藉由活动轴朝下壳体移动时,改变光接收器自光发射器接收到的光量,来产生触发讯号。于又另一实施例,按键可包含电连接电路板的电极模块作为开关单元(即机械开关),使得按键可藉由活动轴朝下壳体移动时,改变电极模块的导通状态(例如导通或不导通),来产生触发讯号。
再次参考图1A及图1B,上盖10较佳为键盘1的上外壳,并可与键盘1的下外壳11结合,以于下外壳11及上盖10之间形成容置空间336供容纳按键30的部分部件,而使按键30的键帽320裸露于上盖10外,供使用者操作,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上盖10可为键盘内部的板件,且键盘可还包含上外壳,以提升外观表现。上盖10较佳具有对应按键数目的第一按键开口110。举例而言,于此实施例,对应按键30的数目,上盖10形成有九个贯穿上盖10的通孔作为第一按键开口110,且每一第一按键开口110较佳具有对应按键(例如对应按键30)的尺寸。举例而言,第一按键开口110较佳对应下壳体330的尺寸,使得按键30设置对应第一按键开口110中时,下壳体330的承靠部334可承靠于上盖10在第一按键开口110周围的表面,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依据实际应用,按键可藉由其他定位机构相对于上盖10定位于第一按键开口110中。
调整机构20依据对应的手感回馈件310的被调整部分(例如定位部312或延伸臂314),可具有不同的形式。如图3E所示,于一实施例,调整机构20的调整框210由多个框条215较佳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相互连接而成,以定义具有对应按键数目的第二按键开口212(例如9个)。换言之,调整框210可视为板件上形成有多个贯穿板件的通孔,使得多个通孔作为多个第二按键开口212,且围绕多个通孔的板件部分则视为相互连接的多个框条215,使得调整框210具有网板形式。从另一观点而言,调整机构20可视为对应多个按键30的多个调整件201(如图3E的虚线框所示)相互连接整合而成的单一部件,且每一调整件201包含多个子框条217围成对应按键30的开口(即第二按键开口212),使得每一调整件201具有框体形状。亦即,当多个按键30整合于键盘1时,每一调整件201的多个子框条217相互连接成多个框条215而可构成调整框210。当调整机构20相对于上盖10定位时,上盖10的多个第一按键开口110分别对应调整机构20的多个第二按键开口212,亦即对应的第一按键开口110及第二按键开口212在贯穿开口的方向(例如Z轴方向)的投影范围至少部分重叠,使得按键30的壳体302的上部可突出于第一按键开口110,且壳体302的下部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二按键开口212。
于此实施例,调整部220为自对应的框条215(或子框条217)朝第二按键开口212延伸并弯折突出于调整框210的调整杆,且调整部220较佳伸入下壳体330中以对应手感回馈件310的延伸臂314。举例而言,当下壳体330的下部(或底部)插置于调整框210的对应第二按键开口212中时,下壳体330的开口部333对应调整部220,使得调整部220伸入下壳体330的容置空间336中,而调整框210位于下壳体330的侧边并接近开口部333的缺口底面(即接近侧壁335的中段)。
于一实施例,调整部220包含自框条215沿X轴方向朝第二按键开口212延伸的水平段222,以及自水平段222末端沿Z轴方向朝上弯折的直立段224。当下壳体330的下部(或底部)插置于调整框210的对应第二按键开口212中时,调整部220的水平段222长度较佳足以自下壳体330的侧边伸入开口部333至下壳体330的容置空间336,以对应手感回馈件310的延伸臂314,而调整部220的直立段224的长度超过延伸臂314在Z轴方向的高度。于一实施例,调整部220较佳具有凹口部226,且凹口部226较佳为自直立段224面对延伸臂314的壁面向内凹陷,以对应于延伸臂314的长轴方向。举例而言,凹口部226可为L形凹口,亦即直立段224的顶部具有阶梯式顶面,以供延伸臂314跨置于调整部220的凹口部226,进而加强调整部220与延伸臂314的连动定位,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调整部220可不具有凹口部226,而藉由直立段224的壁面抵接延伸臂314。
再者,调整机构20较佳可移动地定位于上盖10。图3A至图3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调整机构20定位于上盖10的分解示意图、组合示意图及局部剖视示意图。如图3A至图3C所示,键盘1还包含定位块50及螺栓60。定位块50设置于上盖10及调整框210之间,且螺栓60用以锁固定位块50于上盖10。如图3D所示,定位块50为具有类似H形的块体,且定位块50具有定义栓孔530及通道540的结构。栓孔530供螺栓60穿设于其中,而调整框210可局部设置于通道540中。定位块50包含下块部510及上块部520。栓孔530为贯穿上块部520及下块部510的通孔,且通道540形成于定位块50的侧边并位于上块部520及下块部510之间。具体而言,下块部510连接于上块部520的下端并自上块部520的侧边突出而形成翼状部。于此实施例,下块部510沿X轴方向延伸并自上块部520沿Y轴方向的两侧朝外延伸而突出于上块部520。上块部520沿X轴方向的相对两侧相对于下块部510局部内缩而形成通道540。换言之,信道540为藉由上块部520及下块部510在平行Y轴方向的侧边部分形成的夹设空间。
对应于定位块50的设置,调整机构20的调整框210还具有定位结构219,定位结构219包含定位孔214及至少一个凸肋218,凸肋218朝定位孔214突出,且定位块50套设于定位孔214中。如图3A及图3E所示,定位结构219较佳为位于调整框210的侧边,并连接多个框条215的至少其中之一,使得定位结构219与多个框条215构成一体形式的调整框210,亦即定位结构219可视为调整框210自框条215延伸而出的部分。对应于定位块50的形状,定位孔214较佳为具有类似H形的通孔。定位孔214沿Y轴方向延伸,且定位孔214的两端部沿X轴方向的孔宽大于中间部的孔宽,使得调整框210对应定位孔214的中间部的部分形成凸肋218。亦即,两凸肋218沿X轴方向设置于定位孔214中间部的相对两侧。当定位块50套设于调整框210的定位孔214时,凸肋218被下块部510及上块部520夹设于通道540中。举例而言,凸肋218沿Y轴方向分别局部重叠下块部510及上块部520,进而限制调整框210在Z轴方向及X轴方向的位移,且容许调整框210在Y轴方向相对定位块50移动。再者,上盖10于底部可具有螺孔柱130,以对应于定位块50的栓孔530。当定位调整机构20于上盖10时,定位块50藉由栓孔530套设于螺孔柱130,进而藉由螺栓60与螺孔柱130的螺孔锁固,使得调整框210藉由定位块50的夹设而可相对于上盖10移动地定位于上盖10。
在此须注意,于图式中虽绘示调整机构20藉由三个定位结构219及三个定位块50定位于上盖10,但定位块50的数目及位置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再者,于其他实施例,调整机构20及上盖10可藉由任何合宜的定位机构(例如卡勾/卡槽)可移动地定位。
再者,如图3A及图3E所示,调整机构20还具有操作部216。操作部216自调整框210延伸并朝上盖10的方向弯折,以供使用者控制调整机构20的位移。具体而言,操作部216的弯折方向与调整部220的弯折方向相同(例如沿Z轴方向朝上盖10弯折)。上盖10还具有开口120,对应于操作部216设置,以容许操作部216延伸穿过开口120而突出于上盖10。于一实施例,键盘1还包含操作钮40。操作钮40套设于操作部216,以增进使用者的操作手感及键盘的外观美感。举例而言,操作钮40于底部具有槽孔410,以容许操作部216插置于槽孔410中,而使得操作钮40套设于操作部216。
于后参考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键盘1利用调整机构20调整按键30的按压手感的操作。图4A为图1A的按键30具有第一按压手感的剖视示意图。图4B及图4C为显示键处于图4A的状态时调整机构20与上盖10相对位置的底视图及局部剖视图。如图1A及图4A所示,当调整机构20于Y轴方向位于第一位置(例如键盘1的操作钮40朝A侧的位置)时,延伸臂314相对于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位于Y轴方向的第一位置。如图4B及图4C所示,当调整框210位于第一位置时,左侧定位孔214的左缘与定位块50的栓孔530中心之间的距离为d1,而右侧定位孔214的右缘与定位块50的栓孔530中心之间的距离为d2。于此实施例,当调整框210位于Y轴方向的第一位置时,延伸臂314较佳通过作动部352向下移动时的移动路径(即移动路径平行于Z轴方向),且活动轴350朝下壳体330移动并带动作动部352越过延伸臂314所需的按压力为第一按压力。换言之,当调整框210位于Y轴方向的第一位置时,延伸臂314较佳位于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中,使得作动部352向下移动时会与延伸臂314发生干涉,以提供第一按压力的第一按压手感。具体而言,当调整框210于Y轴方向的第一位置且施加第一按压力于键帽320时,键帽320带动活动轴350朝下壳体330移动,且作动部352压抵延伸臂314,使延伸臂314先向下运动且沿下抵触面3521滑动到顶点3523,并于越过顶点3523后向上运动,以提供第一按压手感。在此需注意,延伸臂314抵达顶点3523时,延伸臂314与下壳体330或上壳体340的撞击面具有第一发声间距,且延伸臂314敲击撞击面以产生第一声响。于此实施例,撞击面可为上壳体340或下壳体330对应延伸臂314的壁面,例如下壳体330的撞击部304的撞击面。
图5A为图1A的按键30具有第二按压手感的剖视示意图。图5B及图5C为显示按键处于图5A的状态时调整机构20与上盖10相对位置的底视图及局部剖视图。如图1A及图5A所示,当调整机构20沿Y轴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延伸臂314相对于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位于Y轴方向的第二位置。如图5B及图5C所示,当调整框210位于第二位置时,左侧定位孔214的左缘与定位块50的栓孔530中心之间的距离为d1’,而右侧定位孔214的右缘与定位块50的栓孔530中心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d1’小于d1,d2’大于d2,且d1与d1’(或d2与d2’)之间的差异为调整框210朝B侧移动的距离。换言之,调整框210沿Y轴方向朝B侧移动,使得调整部220带动延伸臂314朝下壳体330的外侧方向移动,而改变延伸臂314与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在Y轴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活动轴350朝下壳体330移动并带动作动部352越过延伸臂314所提供的按压手感。举例而言,依据调整框210朝B侧移动的距离,当调整部220位于Y轴方向的第二位置时,延伸臂314与作动部352的相对位置可选择性处于以下状态:(1)延伸臂314较接近作动部352的顶点3523,且通过作动部352向下移动时的移动路径,即调整部220沿Y轴方向朝下壳体330外侧移动进而向外推动延伸臂314,而使得延伸臂314及定位部312之间的预压增加,且活动轴350朝下壳体330移动并带动作动部352越过延伸臂314所提供的按压力(即第二按压力)不同于第一按压力,且第二发声距离小于第一发声距离,使得延伸臂314敲击撞击部304产生的第二声响较小;(2)延伸臂314相对于移动路径实质位于对应作动部352的顶点3523位置时,定位部312及延伸臂314间形变产生的预压过大,活动轴350无法下压扭簧,进而将延伸臂314从侧边推出,而产生顿挫手感,且由于作动部352并未下压延伸臂314,使得延伸臂314仅侧向位移,而不会下压反弹敲击撞击部304,因此不会产生声响;(3)延伸臂314偏移至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外时,作动部352向下移动时不与延伸臂314发生干涉而提供无声的线性手感。换言之,依据调整框210朝B侧移动的距离,调整部220带动延伸臂314沿Y轴方向移动,而可提供不同于图4A的按压手感,例如不同按压力、或顿挫手感、或线性手感。举例而言,于图5A所示的实施例中,当调整部220位于Y轴方向的第二位置时,按键30的延伸臂314偏移至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外,使得作动部352向下移动时不与延伸臂314发生干涉,而提供无声的线性手感。
在此须注意,上述实施例虽以操作钮40沿Y轴方向由第一位置朝B侧移动调整机构20至第二位置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使用者亦可藉由控制操作钮40沿Y轴方向由第二位置朝A侧移动调整机构20至第一位置,而改变按键30的按压手感。此外,于此虽以两个位置(例如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说明,但是依据实际应用,调整机构20可移动定位于两个位置以上,而提供两种以上的按压手感供使用者选用。
于另一实施例,藉由改变调整部220及下壳体330的设计,按键可提供不同的按压手感。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调整机构20A的示意图。于此实施例,调整机构20A及20的差异在于调整机构20A的调整部220A具有第一斜面228。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一斜面228较佳设置于调整部220的直立段224的上部。第一斜面228对应延伸臂314设置为朝延伸臂314方向向下倾斜。调整框210相对于上盖10移动时,延伸臂314可沿第一斜面228移动,以改变延伸臂314与作动部352之间的水平距离及垂直距离。
参考图7A及图7B,说明应用图6的调整机构20A的按键30A的实施例。于后着重说明按键30A与按键30的差异,且按键30A的其余组件细节可参考按键30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图7A为按键30A具有第一按压手感的剖面示意图,图7B为图7A的按键30A无下壳体330的剖面示意图。如图7A及图7B所示,于此实施例,下壳体330可还具有第二斜面337,调整框210相对于上盖10移动时,延伸臂314选择性接触第一斜面228或第二斜面337,且第一斜面228及第二斜面337与作动部352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同。举例而言,下壳体330的第二斜面337可为自下壳体330的侧壁朝容置空间336向上倾斜的突出面,或者可为设置于容置空间336中且自底部向上突起的柱体顶部的倾斜面。下壳体330的第二斜面337较佳与调整部220的第一斜面228具有相同的倾角,且在Z轴方向上,第一斜面228的位置较佳高于第二斜面337的位置,即第一斜面228较第二斜面337接近作动部352。藉此,当调整机构20A藉由调整框210沿Y轴方向移动时,延伸臂314可选择性接触第一斜面228或第二斜面337,以改变延伸臂314相对于作动部352在Z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相对距离。
于后参考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键盘利用调整机构20A调整按键30A的按压手感的操作。图7A及图7B为按键30A具有第一按压手感的有/无下壳体330的剖视示意图。如图7A及图7B所示,当调整机构20A于Y轴方向位于第一位置(例如键盘的操作钮40朝A侧移动的位置)时,调整部220较下壳体330的第二斜面337远离延伸臂314(即较接近容置空间336的中央),使得延伸臂314接触下壳体330的第二斜面337。换言之,延伸臂314相对于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位于Y轴方向的第一位置(即与作动部352的顶点3523在Y轴方向上具有第一水平距离),且与作动部352在Z轴方向上具有第一垂直距离。于此实施例,当调整框210位于Y轴方向的第一位置时,延伸臂314较佳通过作动部352向下移动时的移动路径,且活动轴350朝下壳体330移动并带动作动部352越过延伸臂314所需的按压力为第一按压力。换言之,当调整框210位于Y轴方向的第一位置时,延伸臂314较佳位于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中,使得作动部352向下移动时会与延伸臂314发生干涉,以提供第一按压手感。具体而言,当调整框210于Y轴方向的第一位置且施加第一按压力于键帽320时,键帽320带动活动轴350朝下壳体330移动第一垂直距离后,作动部352压抵延伸臂314,使延伸臂314沿下壳体330的第二斜面337先向下运动且沿下抵触面3521滑动到顶点3523,并于越过顶点3523后向上运动,以提供第一按压手感。在此需注意,延伸臂314抵达顶点3523时,延伸臂314与下壳体330或上壳体340的撞击面具有第一发声间距,且延伸臂314敲击撞击面以产生第一声响。于此实施例,撞击面可为上壳体340或下壳体330对应延伸臂314的壁面,例如下壳体330的撞击部304的撞击面。
图8A及图8B为按键30A具有第二按压手感的有/无下壳体330的剖视示意图。如图8A及图8B所示,当调整机构20A沿Y轴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例如键盘的操作钮40朝B侧移动的位置)时,使得延伸臂314接触调整部220的第一斜面228。换言之,延伸臂314相对于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位于Y轴方向的第二位置(即与作动部352的顶点3523在Y轴方向上具有第二水平距离),且与作动部352在Z轴方向上具有第二垂直距离。于此实施例,由于调整部220的第一斜面228高于下壳体330的第二斜面337,使得第二垂直距离小于第一垂直距离,且第二水平距离可小于或等于第一水平距离。换言之,当调整部220位于Y轴方向的第二位置(即延伸臂314接触第一斜面228的位置)时,产生按压手感的行程点较位于第一位置时早,亦即使用者较早感受到按压的手感反馈。
再者,依据调整框210沿Y轴方向移动的距离而可提供例如上述的不同按压力手感、顿挫手感、或线性手感。具体而言,于图7A的实施例中,虽绘示下壳体330具有第二斜面337,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下壳体330可不具有第二斜面337,而仅藉由调整部220的第一斜面228与延伸臂314接触,以使延伸臂314随着调整框210移动而沿第一斜面228移动,进而改变延伸臂314与作动部352之间的水平距离(例如Y轴方向)及垂直距离(例如Z轴方向)。举例而言,类似于上述图5A的实施例,当延伸臂314接触第一斜面228时,依据调整框210朝B侧移动的距离,延伸臂314可选择性接触于第一斜面228的不同位置(即不同高度)且延伸臂314与作动部352在Y轴方向的相对位置可选择性处于上述的几种状态。换言之,当延伸臂314接触第一斜面228时,依据调整框210朝B侧移动的距离,按键30A可提供触发行程不同的按压手感,且按压手感可包含例如上述的不同按压力手感、顿挫手感或线性手感。
于上述实例中,调整机构20、20A藉由调整部220调整手感回馈件310的延伸臂314来改变按压手感,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藉由变化调整部的设计,调整机构可藉由调整部调整手感回馈件310的定位部312来改变按压手感。图9A及图9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调整机构20B定位于上盖10的分解示意图及组合图,且图9C为图9A的调整机构20B的示意图。如图9A至图9C所示,于此实施例,调整部230自调整框210于第二按键开口212的边缘朝第二按键开口212水平延伸,以对应定位部312。具体而言,调整部230较佳为自对应框条215(或子框条217)沿X轴方向朝第二按键开口212中水平延伸的凸柱,且调整部230的长度较佳足以自下壳体330的侧边伸入开口部333,以对应手感回馈件310的定位部312。于一实施例,调整部230较佳具有凹口部225,且凹口部225较佳沿Z轴方向开设于调整部230的端面,以对应于定位部312的长轴方向,进而加强调整部230与定位部312的连动定位,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调整部230可不具有凹口部225,而藉由端面抵接定位部312。
于此实施例,下壳体330的定位孔303较佳为沿X轴方向开设的狭长孔洞,以容许手感回馈件310的定位部312于定位孔303中沿X轴方向位移。再者,于此实施例,对应于定位孔303沿X轴方向位移,调整框210的定位孔214较佳为沿X轴方向延伸的类似H形的通孔,使得定位孔214在X轴方向的两端部沿Y轴方向的孔宽大于中间部的孔宽,使得调整框210对应定位孔214的中间部的部分形成沿X轴方向延伸的凸肋218。再者,于此实施例,定位块50可与图3A的结构相同,而设置方向不同。举例而言,图9A的定位块50为图3A的定位块50旋转90度,以对应沿X轴方向延伸的定位孔214及凸肋218。换言之,定位孔214、凸肋218及调整部230的延伸方向为实质平行X轴方向,使得调整机构20B藉由定位块50的夹设而可移动于X轴方向地定位于上盖10。
再者,于图9A至图11的实施例中,调整部230虽自对应框条215朝第二按键开口212中水平延伸而自下壳体330的侧边伸入卡扣部332对应手感回馈件310的定位部312,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未绘示),可藉由变化手感回馈件的定位部312设计,使得定位部312自侧边伸出下壳体330而与框条215对应,藉此可藉由单一框条215或相邻框条215作为带动定位部312移动的调整部,而可不另外设置调整部230。
于后参考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键盘1B利用调整机构20B调整按键30B的按压手感的操作。图10及图11分别为键盘1B的按键30B具有第一按压手感及第二按压手感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左侧按键30B未绘示下壳体330以便于说明。如图10所示,当手感回馈件310设置于下壳体330时,扭簧本体位于容置区338中,定位部312向下插入定位孔303且至少部分抵接调整部230(例如至少部分插入凹口部225),而延伸臂314延伸于作动部352的下方。于此实施例,调整框210可朝延伸臂314的延伸方向(例如X轴方向)移动,以改变手感回馈件310的形变,进而改变手感回馈件310的预压力。如图11所示,当调整框210沿X轴方向移动时,调整部230带动定位部312于定位孔303中沿X轴方向移动,使得定位部312及延伸臂314相对于扭簧本体的位置改变(即产生不同形变),亦即扭簧的预压改变(例如增加),进而可改变作动部352与手感回馈件310的作动关系,以提供不同的按压手感,例如不同按压力的按压手感、顿挫手感、线性手感。
举例而言,如图10所示,调整部230抵接定位部312且位于X轴方向的第一位置(即调整部230自开口部333伸入的距离较小的位置),手感回馈件310具有第一形变,以使得活动轴350朝下壳体330移动并带动作动部352越过延伸臂314所需的按压力为第一按压力。如图11所示,调整框210沿X轴方向移动(例如图1A的朝右下移动),调整部230抵接定位部312且位于X轴方向的第二位置(即调整部230自开口部333伸入的距离较大的位置),手感回馈件310具有第二形变,以使得活动轴350朝下壳体330移动并带动作动部352越过延伸臂314时产生第二按压手感。换言之,调整部230的第二位置可较第一位置接近作动部352,且调整部230朝下壳体330内侧移动进而向内推动定位部312,而使得手感回馈件310的预压增加。
具体而言,当调整部230沿X轴方向朝作动部352移动的距离不同时,手感回馈件310的第二形变可选择性处于以下状态,例如(1)可使扭簧具有不同的预压力,以提供不同按压力的按压手感,并发出不同声量的声响;(2)当扭簧的预压达一定程度时,扭簧力量过大,作动部352无法下压扭簧,而将延伸臂314从侧边推出,进而产生无声的顿挫手感;(3)当调整部230沿X轴方向移动距离大到使手感回馈件310形变而位置偏移时,延伸臂314位于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外时,而可提供无声的线性手感。依据实际应用,可藉由控制调整框210于X轴方向的移动距离,而选择性提供二种以上的按压手感。
再者,于上述实施例中,调整框210的第二按键开口212的尺寸实质对应下壳体330的尺寸,使得下壳体330的下部至少部分伸入第二按键开口212,例如各按键的调整件的子框条围绕在下壳体330的外侧,但不以此为限。图12A及图12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按键30C的分解示意图及无上壳体340的上视示意图。如图12A及图12B所示,于此实施例,按键30C的各部件(例如上壳体340、下壳体330、活动轴350等)具有与图3A的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其结构细节及连接关系可参考上述相关的说明,于此不再赘述。于后着重说明按键30C与按键30的差异之处。
具体而言,于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回复单元360的弹性件与手感回馈件310为分开的部件。于此实施例,作为回复单元的弹簧与手感回馈件可整合为一体成形的单一部件。如图12A所示,弹簧式回复单元与手感回馈件可整合为复合弹性件360A。于此实施例,复合弹性件360A包含弹簧本体363、定位部362及延伸臂364。弹簧本体363类似于图3A实施例的弹簧形式的回复单元360,用以提供回复力使活动轴350朝远离下壳体330的方向移动。定位部362连接弹簧本体363及延伸臂364,且定位部362定位于下壳体330的定位孔303,而延伸臂364对应作动部352延伸。具体而言,定位部362及延伸臂364较佳为自弹簧本体363的一端(例如下端)延伸而出的杆体弯折而成,且定位部362及延伸臂364为作为按键30C的手感回馈件。
如图12A所示,按键30C包含电连接电路板391的光发射器392及光接收器394作为开关单元390。举例而言,光发射器392及光接收器394沿X轴方向设置于致动部354下方的相对两侧,使得按压键帽320带动活动轴350朝下壳体330移动时,按键30可藉由致动部354改变光接收器394自光发射器392接收到的光量,来产生触发讯号。再者,依据实际应用,下壳体330可藉由定位机构(例如卡孔/凸柱)定位于下方的电路板,而使得下壳体330可具有或不具有上述的承靠部334。
于此实施例,调整件211包含多个子框条217,且多个子框条217围成的第二按键开口212仅容许部分下壳体330伸入,使得每一按键30C的调整件211局部围绕在下壳体330的外侧且局部伸入下壳体330中作为驱动手感回馈件局部变形的调整部220。以单颗按键30C而言,调整部220可为调整件211的局部框体(例如子框条217),而以整个键盘(如图16所示的键盘1C)而言,多个按键30C的调整件211的子框条217相互连接整合成多个框条215以界定调整机构20C的多个第二按键开口212,使得每一调整部220可视为调整机构20C邻近第二按键开口212的框条215(或子框条217)。于此实施例,下壳体330较佳具有槽道339,且槽道339自下壳体330上表面向下凹陷,以容许部分的调整件211(或子框条211)通过槽道339进入容置空间336,以对应延伸臂364。举例而言,槽道339沿Y轴方向开设于下壳体330的相对两侧壁顶部,使得调整件211沿Y轴方向延伸的其中之一框条通过槽道339进入容置空间336通过延伸臂364下方。藉此,下壳体330的上部局部位于第二按键开口212中,进而可降低调整框210(或调整件)在按键厚度方向(例如Z轴方向)上所需空间,增进按键的薄型化。
参考图12C说明按键30C调整按压手感的操作,其中图12C为图12A的按键30C无上壳体340的局部挖空示意图。如图12C所示,调整件211局部插设于下壳体330的槽道339而使得通过延伸臂364下方的框体(例如子框条217)作为调整部220。换言之,调整部220为调整件211局部夹设在上壳体340及下壳体330之间的子框条217。藉由控制调整件211在槽道339中朝接近或远离上壳体340的方向移动,以带动延伸臂364变形而改变延伸臂364在平行作动部352的移动路径上的位置,进而可改变按键30C提供按压手感的行程。换言之,藉由控制调整件211在Z轴方向移动,以改变延伸臂364与作动部352之间沿Z轴方向的垂直距离来提供行程不同的按压手感。
图13为显示图12A的调整件211的变化例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调整件211在对应延伸臂364的子框条217可具有凹槽213,以供延伸臂364跨置于凹槽213。具体而言,凹槽213的延伸方向实质平行于延伸臂364的延伸方向,且较佳沿X轴方向横越子框条217,以加强调整部220与延伸臂364的连动定位。
图14为显示图12A的调整件211的另一变化例的示意图。相对于图12A的调整件211为封闭式框体,于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调整件211A可为开放式框体。具体而言,于此实施例,多个子框条217相互连接成「ㄇ」字形,而界定第二按键开口212为开放式开口。调整件211A仅局部围绕于下壳体330的侧边,使得调整件211A的一端(例如其中之一子框条217的末端)伸入下壳体330中并对应延伸臂314,以作为调整部220。对应于调整件211A的开放式框体,下壳体330可仅开设一个槽道339。
在图12C、图13及图14的实施例中,按键30C是藉由控制调整件211/211A在Z轴方向移动,以改变延伸臂364/314与作动部352之间沿Z轴方向的垂直距离来提供行程不同的按压手感(即调整件的移动方向与延伸臂的移动方向相同),但不以此为限。图15为显示图14的调整件的变化例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调整件211B作为调整部240的端部(例如其中之一子框条217的末端)较佳具有沿Y轴方向设置的梯状结构。具体而言,调整部240与作动部352之间的垂直距离沿Y轴方向变化,例如越接近下壳体330外侧,垂直距离越大。藉此,可藉由控制调整件211B在Y轴方向移动,以改变调整部240与延伸臂314接触的位置,进而改变延伸臂314与作动部352之间沿Z轴方向的垂直距离来提供行程不同的按压手感。换言之,于此实施例,调整件211B的移动方向与延伸臂314的移动方向不同,且较佳为实质正交。于另一实施例,图15的梯状结构可变化为斜面结构,亦可藉由控制调整件211B在Y轴方向移动,以改变斜面结构与延伸臂314接触的位置,进而改变延伸臂314与作动部352之间沿Z轴方向的垂直距离来提供行程不同的按压手感。
图16为显示应用图12A的按键30C的键盘1C的下壳体330与调整机构20C的配置示意图。如图16所示,多个调整件211整合为单一调整机构20C,且每一按键30C的下壳体330部分位于对应的调整件211的多个子框条217围成的开口(即第二按键开口212)中,使得调整件211伸入下壳体330的子框条217作为带动延伸臂移动的调整部。
此外,于图1A的实施例中,调整机构20的操作部216穿过上盖10的开口120,使得操作钮40位于上盖10的表面,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可藉由变化操作部216的位置及设计,使得使用者可由键盘1的侧边或底部操控调整机构20的移动。如图17所示,于另一实施例,可藉由使得调整机构20的操作部216突出于键盘1的侧边,使得使用者可由键盘1的侧边操控调整机构20的移动。
再者,于图1A至图11的实施例中,调整机构定位于上盖,但不以此为限。于又一实施例,如图18所示,可藉由改变调整机构20D的操作部216及定位结构219的设计,调整机构20D可定位于键盘的其他部件(例如底板)。举例而言,底板较佳设置于调整机构20D下方,且底板可为例如图1A所示的下外壳11、支撑板或电路板(例如图1B的板件385),且底板可具有类似前述上盖10的螺孔柱130及开口120的设计。于此实施例,操作部216的弯折方向与调整部220A的弯折方向相反。藉此,调整机构20D的定位结构219可藉由定位块50及螺栓60使得调整框210向下定位于底板,且调整机构20D的操作部216可自键盘底部露出(例如自下外壳11露出),以供使用者操作。
图19为调整机构20E的另一变化例的示意图。如图19所示,调整机构20E包含由多个(例如九个)调整件211整合构成单一的调整框210,且定位结构219相对于调整框210向上弯折。每一调整件211的多个子框条217相互连接构成调整框210的多个框条215,以界定多个按键开口(例如第二按键开口212),且多个框条215邻近多个按键开口212的部分(例如子框条217)作为多个调整部。于此实施例,定位结构219相对于调整框210向上弯折,依据实际应用亦可向下弯折,使得定位孔214沿Z轴方向延伸,且定位孔214的两端部沿Z轴方向的孔宽大于中间部的孔宽而具有类似H形通孔的形式,且调整框210对应定位孔214的中间部的部分形成沿Z轴方向延伸且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朝定位孔214突出的凸肋218。当定位块50套设于调整框210的定位孔214时,凸肋218被下块部510及上块部520夹设于通道540中。举例而言,凸肋218沿Z轴方向分别局部重叠下块部510及上块部520,进而限制调整框210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位移,且容许调整框210在Z轴方向相对定位块50移动。类似于前述实施例,调整机构20可藉由定位块50及螺栓60定位于键盘的对应部件,使得调整框210藉由定位块50的夹设而可相对于上盖10沿Z轴方向移动,藉此可局部带动手感回馈件移动,以改变按键提供的按压手感,例如改变按压手感的行程点。
再者,上述的键盘实施例中,虽以每个按键具有对应的调整部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可藉由选择性在选定的按键位置设置对应手感回馈件的调整部,而使得部分的按键(例如键盘的W、A、S、D按键)具有可调整按压手感的功能,而其余按键不具有调整按压手感的功能,以于满足使用者不同情境(例如玩游戏)的操作需求。当键盘仅部分按键需要有手感调整功能时,较佳可采用图18的定位设计,使得调整框可具有对应该些按键的配置且操作部可邻近该些按键自键盘下方露出,减少操作部裸露于上盖时的外观设计考虑。再者,上述的键盘实施例中,每个按键较佳具有相同的手感回馈件,以使得所有按键提供实质相同的按压手感,但不以此为限。依据实际应用,键盘中部分的按键可具有不同的手感回馈件,以提供不同的按压手感。
请参考图20、图21A、图21B、图22、图23A、图23B、图24A和图24B。上述设计的手感调整键盘具有不同的操作钮和调整机构在上述实施例和附图中做了介绍,在按压过程中产生并传递调整力量来干涉一个或多个按键,这也可能适用于普通尺寸的独立键盘1F。键盘1F包括设置在键盘外壳上的多个按键30(例如由下层外罩11和盖板10形成的壳体)。复合操作钮40F设置成在键盘1F的键盘外壳的顶部表面上及接近键盘外壳的边缘,并与调整机构20F的调整框210可旋转和/或可移动地连接。调整机构20F及其调整框210在键盘1F的多个按键30的下方或中间延伸,如此,上述调整部220可以从调整框210延伸,并在切换操作时选择性地达成(沿X、Y或Z轴)干涉或不干涉每个特定按键30的手感回馈部件310,从而调整特定按键30的按压手感。必要时,调整机构20F及其调整框210可沿X轴和Y轴延伸,以达到对应于所有特定按键30的键盘1F的整个区域。为了清楚地介绍复合操作钮40F和调整机构20F,在本实施例和以下实施例中省略了按键30的详细结构。必要时请同时再度参考图1B、图2A、图2B和图2C。
与之前实施例中的线性操作钮40不同之处,于图21A、图21B、图22、图23A、图23B、图24A及图24B中的复合操作钮40F包含可旋转部位,其转换成线性地移动调整机构20F和其调整框210。复合操作钮40F具有手感切换器420、非手感旋钮430及透光部件440,其可能全部都是至少有部分是圆形或环形,且以共享轴向JA一个接一个地同轴配置。手感切换器420和非手感旋钮430两个之间可以独立地随着共享轴向JA旋转而不互相干涉,而透光部件440则可以不移动。
手感切换器420为旋转切换器且至少部分地被非手感旋钮430包围,其包括切换手柄421和切换轴422。切换轴422沿共享轴向JA穿透非手感旋钮430和透光部件440,并与调整机构20F及其调整框210枢轴连结(例如从其底部用螺丝固定)。切换手柄421从切换轴422的顶端部向外延伸超过切换轴422、非手感旋钮430和透光部件440的外围,并具有一个比使用者手指更大面积的放大操作部分。在另一实施例中,切换手柄421可以至少对称于复合操作钮40F的共享轴向JA,切换手柄421的横向两端超过或不超过复合操作钮40F的外围,同时其上端延伸到足够高的位置,以便用户有足够的握持区域。然而,于另一实施例中,选择性的马达M可为随着手感切换器420的旋转而驱动调整框210移动的设置(参阅图23A和图23B)。在这个例子中,切换手柄421的尺寸和形状变得不那么关键,只要切换手柄421能藉由触发所伴随的切换器来启动马达M。
复合操作钮40F某些部分具有可见的或可辨识的表面处理,用以指示用户至少有两个操作部分。例如,两个有图案的、非光滑的指示表面,如图20、图21A、图21B和图22中介绍的网格沟纹,其分别形成在手感切换器420的切换手柄421的端部和围绕非手感旋钮430的环形部分(此部分可称为非手感旋钮430的旋动件431)上。这些图案的表面提供至少有两个功能:两个可操作部件的视觉指示,及供用户手指操作的高摩擦表面。
请参考图21A和21B。当切换手柄421旋转时,切换手柄422在第一手感位置TP1和第二手感位置TP2之间旋转时,至少部分的摆动投影(例如切换手柄422旋转时在Z轴方向上扫过面积的正投影)与非手感旋钮430重叠。如果单次切换操作要干涉键盘1F全部上百颗按键30的每根手感回馈件310,转动手感切换器420来移动调整机构20F和调整框210可能需要数百牛顿力。切换手柄421要具有足够长的长度作为杠杆臂工作,让使用者以较小的力量产生足够的扭力矩。切换手柄421上端部的三角形、图样化的非光滑表面处提供较高的摩擦力有助于用户的转弯操作。相似地,在旋钮430(旋动件431)周围的环形部分上的非光滑带区、花纹表面有助于在用户的手指滑动操作中提供足够的摩擦力。
透光部件440作为透光的光学元件,可安装在手感切换器420、非手感旋钮430的其中一个之中,或者直接安装在键盘1F的键盘外壳上表面。手感切换器420、非手感旋钮430和透光部件440的设置和堆叠顺序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可以有所不同。尽管已揭示透光部件440至少部分地环绕非手感旋钮430且设置在非手感旋钮430的底侧,然而透光部件440也可以选择性地安装在手感切换器420和非手感旋钮430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手感切换器420可以设置在外部和下部区域,而透光部件440则设置在上部中心区域。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若有必要则可以省略透光部件440。或者,透光部件440可以整合为切换轴422的露出部分(例如设置在顶端部)。于图23A和图23B中,复合操作钮40F进一步包括设置在调整机构20F的调整框210之下且在共享轴向JA处与切换轴422紧密固定的枢轴板450,以便在切换手柄421旋转时,枢轴板450可与切换轴422同步旋转。枢轴板450包括一个弧形的滑动槽451。滑动槽451和共享轴向JA的间距为逐渐变化的。同时,在调整框210的后表面突出一个定位块50延伸到滑动槽451中。于手感切换器420的切换手柄421和切换轴422旋转时,枢轴板450同步旋转,枢轴板450上的滑动槽451也随之旋转,且滑动槽451由滑动槽451一端抵接定位块50的位置移动到滑动槽451的另一端抵接定位块50的位置。此时,通过滑动槽451的弧形边缘向定位块50施加一个推力或拉力。因此,调整机构20F及其调整框210和调整部220随着切换手柄421的旋转而线性移动,并由枢轴板450的滑动槽451推送。因此,移动调整部220来干涉或不干涉某些按键30的手感回馈件310,从而机械地改变某些按键30的按压手感。一个或多个器件可以增加在枢轴板450在旋转过程中或在靠近滑动槽451两端的定位块50的停止点处的稳定性,例如一个或多个磁铁452。磁铁452可以提供相对于调整框210、紧固配件260或任何其他磁吸部件的磁力,以便将枢轴板450固定在所需位置。
请参照图24A和24B,非手感旋钮430可以包括旋动件431和编码器432。编码器432是与电路板391电连接的环形传感器,并随着旋动件431的旋转产生非手感信号。旋动件431可设置成与编码器432同轴(在共享轴向JA处)来对应于编码器432旋转,且旋动件431可不受拘束地自由旋转而不干涉手感切换器420的操作。此处,切换轴422穿透旋动件431和编码器432,接着穿透电路板391、调整框210和枢轴板450。调整框210的紧固配件260(例如设置在调整框210和电路板391之间)可适用于复合操作钮40F,以保持堆叠结构的安全和牢固。紧固配件260也可用于提供额外的定位功能,例如沿枢轴板450的横向边缘453延伸出两个挡板的限制部分261(见图22)。在不同的实施例中,非手感信号可能包括音频音量控制信号、网页滚动信号、放大/缩小信号或任何其他与按键30的手感回馈无关但有助于控制笔记本电脑、个人电脑或平板电脑等计算装置的某些功能的适用信号。
请参阅图24A和24B,如图所示某些按键30的手感回馈已经改变,来自于键盘1F的人类可读指示(不一定是键盘1F的外观)可以随着调整机构20F的调整框210移动而触发,或随着手感切换器420的切换手柄421的转动而触发。例如,第一发光件460和第二发光件470与电路板391电连接,且分别与透光部件440和/或按键30光连接,用以照射透光部件440和/或按键30。从调整框210延伸出来的遮蔽件251可以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以覆盖或暴露第二发光件470。当切换手柄421在第一手感位置TP1和第二手感位置TP2之间移动时,调整机构20F的调整框210与遮蔽件251一起同时线性移动,从而触发光学变化作为对用户的指示。这种光变化对应于某些按键30中的每一个则能藉由任何种类的背光效果来实现,包括但不限于光色变化、亮度变化和灯光开/关。光变化可以从不同的出光口部分来提供,例如从键帽320或从按键30的侧向外围提供。类似地,第一发光件460可与遮蔽件251一起应用,以随着手感切换器420的旋转或调整框210的移动而被覆盖或暴露。
另一方面,光变化可由发光件460和复合操作钮40F的透光部件440来提供。请参考图23A和23B。霍尔传感器480可以设置成对应磁铁452。当磁铁452与枢轴板450、切换手柄421和/或调整框210一起移动,从而改变霍尔传感器480感应到的磁通量时,可以产生一个信号。这种信号可用于在手感切换器420旋转过程中触发键盘1F上的人类可读指示,例如来自发光件460的光变化并从透光部件440明显地显示出来。当然,人类可读指示可以包括由机器或设备产生的其他类型。例如,随着调整机构20F的调整框架210的移动或手感切换器42的切换手柄421旋转时,上述切换信号可以触发扬声器(来自键盘或主机系统)的声音指示,或者压电组件或振动马达的振动等等。
简言之,通过手感切换器420和非手感旋钮430,以上所介绍的复合操作钮40F专门为手感调整键盘1F提供至少两种功能。由于切换轴422与键盘1F可旋转地连接设置,以及切换手柄421从切换轴422外部延伸,手感切换器420在切换手柄421和切换轴422旋转时产生从调整框210、调整部220和手感回馈件310传递的调整力量来干涉按键30。最终,每个受干涉按键30的手感回馈随着手感切换器420的旋转而改变,而非手感信号则随着非手感旋钮430的旋转而产生。然后,前面介绍的人类可读指示随着手感切换器420的旋转而在手感调整键盘1F上产生,以通知用户受干涉按键30的手感回馈已被改变。
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例。必须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按键;
调整框,对应前述多个按键设置,前述调整框可移动并且干涉前述多个按键中的至少其中一个;及
复合操作钮,包含:
手感切换器,包含切换轴和切换手柄,前述切换轴可转动的连接调整框以移动前述调整框,前述切换手柄从前述切换轴向外延伸;及
非手感旋钮,至少部分的环绕前述手感切换器;
其中,前述至少其中一个按键的手感回馈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转动而改变,前述至少其中一个按键随着前述非手感旋钮的旋转可产生非手感讯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前述切换手柄可在第一手感位置和第二手感位置之间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前述切换手柄在旋转过程中的摆动投影至少部分与前述非手感旋钮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前述至少其中一个按键包括手感回馈件,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旋转,前述调整框干涉前述手感回馈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含透光部件,前述透光部件环绕至少部分前述非手感旋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第一发光件,前述第一发光件光连接前述透光部件,前述第一发光件随着前述切换手柄的旋转或前述调整框的移动而照射前述透光部件或产生光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第二发光件,前述第二发光件光连接前述至少其中一个按键,前述第二发光件随着前述切换手柄的旋转或前述调整框的移动而照射前述至少其中一个按键或产生光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前述调整框延伸的遮蔽件可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以覆盖或暴露前述第二发光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前述非手感旋钮包括旋动件及编码器,前述编码器随着前述旋动件的转动而产生前述非手感讯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枢轴板和至少一个磁铁,其中,前述切换轴穿透前述非手感旋钮以连接前述枢轴板,在前述枢轴板与前述手感切换器同步旋转后,前述磁铁将前述枢轴板固定在所需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霍尔传感器,当前述霍尔传感器感应前述手感切换器旋转过程中的磁通量变化时,前述霍尔传感器触发呈现于键盘上的可读指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马达,前述马达被设置为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旋转而驱动前述调整框移动。
13.一种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包含:
键盘外壳;
多个按键,前述多个按键设置在前述键盘外壳上;及
复合操作钮,前述复合操作钮设置在靠近前述键盘外壳的边缘,前述复合操作钮包括:
非手感旋钮,前述非手感旋钮设置在前述键盘外壳的外表面;及
手感切换器,前述手感切换器至少部分被前述非手感旋钮包围,前述手感切换器包括切换轴和切换手柄,前述切换轴具有顶端部被设置于前述非手感旋钮的中间,前述切换手柄由前述切换轴的顶端部向外延伸;
其中,前述切换手柄在第一手感位置和第二手感位置之间旋转的期间,前述切换手柄的摆动投影至少部分与前述非手感旋钮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前述切换器与前述非手感旋钮为同轴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光部件,前述透光部件至少部分围绕前述非手感旋钮。
16.根据权利要求13的手感调整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图案表面,前述两个图案表面的其中之一形成在前述切换器的前述切换手柄的一段,前述两个图案表面的其中另一形成在围绕前述非手感旋钮的环形部分上。
17.一种用于具有多个按键的手感调整键盘的复合操作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手感切换器,包括切换轴和切换手柄,前述切换轴可转动的连接键盘,前述切换手柄从前述切换轴向外延伸,在前述切换手柄和前述切换轴旋转时,前述手感切换器产生调整力量来干涉前述多个按键中的至少其中一个;及
非手感旋钮,前述非手感旋钮至少部分地环绕前述手感切换器;
其中,前述多个按键的其中之一的手感回馈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旋转而改变,前述多个按键的其中之一随着前述非手感旋钮的旋转可产生非手感讯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复合操作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光部件,前述透光部件为至少部分环绕前述非手感旋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复合操作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发光件,前述第一发光件与前述透光部件彼此光连接,前述第一发光件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旋转而照射前述透光部件或产生光变化。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复合操作钮,其特征在于,随着前述手感切换器的旋转以产生可读指示呈现于前述手感调整键盘上。
CN202123353559.7U 2021-12-29 2021-12-29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Active CN2170618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53559.7U CN217061863U (zh) 2021-12-29 2021-12-29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53559.7U CN217061863U (zh) 2021-12-29 2021-12-29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61863U true CN217061863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80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53559.7U Active CN217061863U (zh) 2021-12-29 2021-12-29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618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11833B (zh) 按键结构
TWI711063B (zh) 光開關按鍵
US7815381B2 (en) Computer keyboard
CN110323094B (zh) 键盘
US10637470B2 (en) Optical keyswitch
US20190393004A1 (en) Keyboard
CN111739752A (zh) 键盘及其按键与调整机构
TWI699805B (zh) 按鍵結構
CN217061863U (zh)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US11604518B2 (en) Tactile-adjustable keyboard and hybrid operation button thereof
TWI722524B (zh) 鍵盤
TWI797940B (zh) 手感調整鍵盤及其複合操作鈕
TWI745965B (zh) 鍵盤及其按鍵與調整機構
US11735379B2 (en) Keyswitch assembly
CN116417278A (zh)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TWM631698U (zh) 鍵盤及其複合操作鈕
CN109390177B (zh) 具有按压段落感的薄型按键
CN110211836B (zh) 按键结构
TWI699804B (zh) 按鍵結構
US11705294B2 (en) Input device and key structure thereof
CN110888541B (zh) 鼠标装置
TWI847514B (zh) 滑鼠靜音按鍵結構
TWI815431B (zh) 開關裝置以及鍵輸入裝置
TWI687845B (zh) 鍵盤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CN117519491A (zh) 输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