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0753A - 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0753A
TW202120753A TW109126625A TW109126625A TW202120753A TW 202120753 A TW202120753 A TW 202120753A TW 109126625 A TW109126625 A TW 109126625A TW 109126625 A TW109126625 A TW 109126625A TW 202120753 A TW202120753 A TW 20212075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
silicon
original
original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66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子忠昭
小島清
Original Assignee
學校法人關西學院
日商豊田通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學校法人關西學院, 日商豊田通商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學校法人關西學院
Publication of TW202120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075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518Deposited layers
    • H01L21/02521Materials
    • H01L21/02524Group 14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 H01L21/02529Silicon carb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chemical reaction of reactive gases, e.g. chemical vapour-deposition growth
    • C30B25/02Epitaxial-layer growth
    • C30B25/18Epitaxial-layer growth characterised by the substrate
    • C30B25/20Epitaxial-layer growth characterised by the substrate the substrate being of the same materials as the epitaxial lay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chemical reaction of reactive gases, e.g. chemical vapour-deposition growth
    • C30B25/02Epitaxial-layer growth
    • C30B25/18Epitaxial-layer growth characterised by the substrate
    • C30B25/186Epitaxial-layer growth characterised by the substrate being specially pre-treated by, e.g. chemical or physical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9/0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 C30B29/10Inorganic compounds or compositions
    • C30B29/36Carb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33/00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 C30B33/04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or particle rad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33/00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 C30B33/06Joining of crys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002Preparing wafers
    • H01L21/02005Preparing bulk and homogeneous waf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002Preparing wafers
    • H01L21/02005Preparing bulk and homogeneous wafers
    • H01L21/02008Multistep processes
    • H01L21/0201Specific process step
    • H01L21/02019Chemical 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367Substrates
    • H01L21/0237Materials
    • H01L21/02373Group 14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 H01L21/02378Silicon carb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518Deposited layers
    • H01L21/0257Doping during depositing
    • H01L21/02573Conductivity type
    • H01L21/02576N-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518Deposited layers
    • H01L21/0257Doping during depositing
    • H01L21/02573Conductivity type
    • H01L21/02579P-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612Formation types
    • H01L21/02617Deposition types
    • H01L21/02631Physical deposition at reduced pressure, e.g. MBE, sputtering, evapo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656Special treatments
    • H01L21/02658Pretreatments
    • H01L21/02661In-situ clea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一種新穎的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本發明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係包含:蝕刻步驟S10,係將碳化矽原基板10蝕刻;結晶成長步驟S20,係在碳化矽原基板10上使碳化矽基板層13成長來得到碳化矽基板體20;以及剝離步驟S30,係將碳化矽基板體20的一部分剝離來得到碳化矽基板30;蝕刻步驟S10及結晶成長步驟S20係下述步驟: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且以在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之間形成有溫度梯度的方式進行加熱。

Description

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
由於SiC(碳化矽)半導體器件(semiconductor device)比起Si(矽)或GaAs(砷化鎵)半導體器件能夠高耐壓、高效率及高溫運作,故朝向產業化進行著開發。
一般來說,碳化矽基板(碳化矽晶圓)係藉由以下方式所製造:用昇華法等在種晶基板(seed crystal substrate)上形成使單晶碳化矽結晶成長而成的碳化矽鑄錠(SiC ingot)且進行切片(slice)。
此外,已提案有能夠逐片製造具有磊晶層(epitaxial layer)之碳化矽晶圓的手法。於專利文獻1係記載有一種技術,係使磊晶層及碳化矽基板在種晶基板上成長而從前述種晶基板取下,藉此逐片製造碳化矽晶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2493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在專利文獻1中,每製造1片碳化矽基板就必須對種晶基板的成長面施予CMP(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學機械拋光)研磨。因此,有CMP研磨的費用(成本)會增大之問題存在。
又,記載有以下情形:使用溶液法、高溫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氣相沈積)法或者是昇華法讓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成長。特別記載有「藉由使用溶液法讓碳化矽基板成長,能夠以快的成長速度使碳化矽基板成長,又因為以接近熱平衡之狀態進行結晶成長,故能夠得到缺陷少的高品質基板」之情形。然而,存在著溶液法難以得到大口徑的碳化矽基板之問題。 又,高溫CVD法除了難以大口徑化以外還有生產性低的問題。又,昇華法除了難以大口徑化以外還有缺陷密度高的問題。
本發明係把提供一種新穎的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當作課題。 又,本發明係把提供一種能夠製造大口徑的碳化矽基板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當作課題。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解決上述課題之本發明是一種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係包含:蝕刻(etching)步驟,係將碳化矽原基板蝕刻;結晶成長步驟,係在前述碳化矽原基板上使碳化矽基板層成長來得到碳化矽基板體;以及剝離步驟,係將前述碳化矽基板體的一部分剝離來得到碳化矽基板;前述蝕刻步驟及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下述步驟: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且以在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前述碳化矽材料之間形成有溫度梯度(temperature gradient)的方式進行加熱。
藉由如此地包含蝕刻步驟與結晶成長步驟,能夠不施予CMP研磨地製造碳化矽基板。 又,蝕刻步驟與結晶成長步驟係能夠以同樣的環境(裝置系統)將碳化矽原基板予以熱處理。因此,能夠以1個裝置系統進行加工變質層之去除與碳化矽基板層之結晶成長,由於不需要導入複數個裝置因此能大幅地削減費用。 進一步地,藉由包含蝕刻步驟與結晶成長步驟,能夠延長本發明之碳化矽材料的壽命。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蝕刻步驟及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下述步驟:在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atmosphere)下將前述碳化矽原基板及前述碳化矽材料加熱。 如此,藉由蝕刻步驟及結晶成長步驟為在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下進行加熱之步驟,能夠製造更高品質的碳化矽基板。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蝕刻步驟及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下述步驟:將前述碳化矽原基板及前述碳化矽材料在準密閉空間內加熱。 如此,藉由蝕刻步驟及結晶成長步驟為在準密閉空間內進行加熱之步驟,能夠製造更高品質的碳化矽基板。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蝕刻步驟及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下述步驟:在包含前述碳化矽材料之本體容器內配置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而進行加熱。 如此,藉由蝕刻步驟及結晶成長步驟使用包含碳化矽材料之本體容器,能夠容易地形成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的準密閉空間。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蝕刻步驟係下述步驟: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前述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以前述碳化矽原基板成為高溫側且前述碳化矽材料成為低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又,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蝕刻步驟係包含以下步驟: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前述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以前述碳化矽原基板成為高溫側且前述碳化矽材料成為低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如此,藉由將溫度梯度作為驅動力來蝕刻碳化矽原基板,能夠將加工變質層或宏階褶(Macro Step Bunching:MSB)減低乃至去除,製造更高品質的碳化矽基板。 又,由於是如此地藉由在碳化矽原基板與碳化矽材料之間設置溫度梯度來將碳化矽原基板的表面予以蝕刻的態樣,所以能夠抑制碳化矽原基板之面內的溫度分布因位置而大大地不同的情形。因此,能夠製造高品質且大口徑(6吋以上,進一步是8吋以上)的基板。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下述步驟: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前述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以前述碳化矽原基板成為低溫側且前述碳化矽材料成為高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又,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包含以下步驟: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前述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以前述碳化矽原基板成為低溫側且前述碳化矽材料成為高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又,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包含以下步驟:在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內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前述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以前述碳化矽原基板成為低溫側且前述碳化矽材料成為高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如此,藉由將溫度梯度作為驅動力使碳化矽基板層成長,能夠將底面差排(Basal Plane Dislocation:BPD)或宏階褶減低乃至去除,製造更高品質的碳化矽基板。 又,由於是如此地藉由在碳化矽原基板與碳化矽材料之間設置溫度梯度來使碳化矽基板層成長的態樣,所以能夠抑制碳化矽原基板之面內的溫度分布因位置而大大地不同的情形。因此,能夠製造高品質且大口徑(6吋以上,進一步是8吋以上)的基板。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前述剝離步驟係具有:雷射照射步驟,係對前述碳化矽基板體導入傷害層(damage layer);以及分離步驟,係將前述傷害層作為起點而進行分離。 藉由如此地包含雷射照射步驟及分離步驟,能夠減低素材損失(material loss)。因此,碳化矽基板體的厚度沒有限制,不必將碳化矽基板體厚厚地形成。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係進一步包含:第二蝕刻步驟,係將已被剝離的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蝕刻;第二結晶成長步驟,係在前述碳化矽原基板上使碳化矽基板層成長來得到碳化矽基板體;以及第二剝離步驟,係將前述碳化矽基板體的一部分剝離。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中係進一步包含:第三蝕刻步驟,係將已被剝離的前述碳化矽基板層蝕刻;第三結晶成長步驟,係在前述碳化矽基板層上使其他的碳化矽基板層成長來得到碳化矽基板體;以及第三剝離步驟,係將前述碳化矽基板體的一部分剝離。 [發明功效]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新穎的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 又,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可製造大口徑的碳化矽基板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
在一併結合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時,藉由參酌以下所記載的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能夠明瞭其他的課題、特徵及優點。
以下,使用圖式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本發明之技術的範圍並非限定於隨附的圖式所示的實施形態,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範圍內能夠適當變更。
<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是從碳化矽原基板10製造新的碳化矽基板30的方法,包含:蝕刻步驟S10,係藉由蝕刻將碳化矽原基板10的加工變質層12去除;結晶成長步驟S20,係在碳化矽原基板10上使碳化矽基板層13成長來得到碳化矽基板體20;以及剝離步驟S30,係將碳化矽基板體20的一部分剝離來得到碳化矽基板30。
然後,本發明之蝕刻步驟S10與結晶成長步驟S20係下述步驟: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且以在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之間形成有溫度梯度的方式進行加熱。藉由如此地進行加熱,能夠在蝕刻步驟S10中將加工變質層12去除,又能夠在結晶成長步驟S20中使碳化矽基板層13成長。 以下,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各步驟。
<蝕刻步驟> 如圖3所示,蝕刻步驟S10係下述步驟: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且加熱,藉此將原料(矽元素、碳元素及摻雜物(dopant))從碳化矽原基板10往碳化矽材料40輸送,將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予以蝕刻。
該蝕刻步驟S10較佳為將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配置於準密閉空間而進行加熱。例如能夠藉由在後述的本體容器50內進行收容以形成該準密閉空間。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的「準密閉空間」係指以下空間:容器內能夠抽真空,也能夠將已在容器內產生的蒸氣之至少一部分封入。
(碳化矽原基板) 以作為碳化矽原基板10來說,能夠例示將單晶碳化矽加工成板狀的基板。具體來說,能夠例示從以昇華法等製作之碳化矽鑄錠切片成圓盤狀而得的碳化矽晶圓等。另外,以作為單晶碳化矽的結晶多型(crystal polymorphism)來說,也能夠採用任意的多型體(polytype)。 又,也能夠將用本發明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所製造的碳化矽基板30作為碳化矽原基板來使用。
通常,經過機械式加工(例如切片或磨削(grinding)/研磨)或雷射加工的碳化矽原基板10係具有:加工變質層12,係導入有傷、潛傷、應變(strain)等加工傷害;以及體層(bulk layer)11,係未導入有此種加工傷害(參照圖2)。
該加工變質層12之有無及深度係能夠用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掃描式電子顯微鏡)-EBSD(Electron Back Scattering Diffraction;背向散射電子繞射技術)法、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穿透式電子顯微鏡)、μXRD(Micro X-Ray Diffractometer;微X射線繞射儀)、拉曼分光(Raman spectroscopy)法等來確認。另外,為了製造高品質的碳化矽原基板10,較佳為將加工變質層12去除,使未導入有加工傷害的體層11露出。
又,在已於原子等級(atomic level)平坦化的碳化矽原基板10、碳化矽基板30的表面係確認到階-台階(step-terrace)構造。該階-台階構造係成為階與台階交互排列的階梯構造,其中該階是1分子層以上的階差部位,該台階是露出了{0001}面之平坦部位。
階係1分子層(0.25 nm)為最小高度(最小單位),且藉由該1分子層重疊複數層來形成各式各樣的階高度。在本說明書中的說明裡,將階束化(聚束)而巨大化且具有超過各多型體之1晶胞(unit cell)的高度之部分稱作宏階褶。
亦即,所謂的MSB在4H-SiC的情形是指超過4分子層(5分子層以上)而聚束了的階,在6H-SiC的情形是指超過6分子層(7分子層以上)而聚束了的階。
由於有因MSB而起的缺陷在結晶成長時產生的情形,因此該MSB較佳為不要形成在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
摻雜物為一般被摻雜(dope)於碳化矽基板的元素即可。具體來說,較佳為氮(N)、磷(P)、鋁(Al)或硼(B)等。
碳化矽原基板10的摻雜濃度較佳為比1×1017 cm-3 還高濃度,更佳為1×1018 cm-3 以上,再更佳為1×1019 cm-3 以上。
摻雜物及摻雜濃度係能夠藉由拉曼分光法或二次離子質譜法(SIMS: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確認。
(碳化矽材料) 碳化矽材料40係由以下的碳化矽所構成:與碳化矽原基板10相對而加熱,藉此能夠對碳化矽原基板10供給矽元素、碳元素及摻雜物。例如,包含碳化矽製的容器(本體容器50)或碳化矽製的基板。具體來說,能夠例示將收容碳化矽原基板10的容器之至少一部分(特別是與碳化矽原基板10相對的部分)用碳化矽材料40形成、或以使成為碳化矽材料40之碳化矽製的基板在容器內與碳化矽原基板10相對的方式進行配置。 亦即,碳化矽材料40較佳為單晶碳化矽或多晶碳化矽。另外,以作為碳化矽材料40的結晶多型來說,也能夠採用任意的多型體。
摻雜物能夠與碳化矽原基板10採用同樣的元素。具體來說,較佳為氮(N)、磷(P)、鋁(Al)或硼(B)等。
碳化矽材料40的摻雜濃度設定為欲製造之碳化矽基板30的摻雜濃度即可。例如,在欲製造摻雜濃度高的碳化矽基板30之情形下,碳化矽材料40的摻雜濃度較佳為能夠採用比1×1017 cm-3 更高濃度,更佳為能夠採用1×1018 cm-3 以上,再更佳為能夠採用1×1019 cm-3 以上。 另一方面,在欲製造摻雜濃度低的碳化矽基板30之情形下,較佳為採用1×1017 cm-3 以下,更佳為採用1×1016 cm-3 以下,再更佳為採用1×1015 cm-3 以下。
摻雜物及摻雜濃度係能夠藉由拉曼分光法或二次離子質譜法(SIMS)確認。
(準密閉空間) 準密閉空間也可以以原子數比Si/C成為1以下之方式構成。例如,在將滿足化學計量比1:1之碳化矽原基板10配置在滿足化學計量比1:1之碳化矽製的本體容器50內之情形下,本體容器50內的原子數比Si/C係成為1(參照圖7)。又,也可以配置碳蒸氣供給源(碳丸(C pellet)等)而將原子數比Si/C設為1以下。
又,準密閉空間也可以以原子數比Si/C超過1之方式構成。例如,在將滿足化學計量比1:1之碳化矽原基板10與矽蒸氣供給源55(矽丸等)配置在滿足化學計量比1:1之碳化矽製的本體容器50內之情形下,本體容器50內的原子數比Si/C係超過1(參照圖6)。
(蝕刻步驟的概要) 圖3是表示蝕刻步驟S10的概要之說明圖。在該蝕刻步驟S10中,將碳化矽原基板10配置在碳化矽材料40已露出的準密閉空間,以1400℃以上至2300℃以下的溫度範圍加熱,藉此持續地進行以下1)至5)的反應,結果認定蝕刻有在進行。
1) SiC(s)→Si(v)+C(s) 2) 2C(s)+Si(v)→SiC2 (v) 3) C(s)+2Si(v)→Si2 C(v) 4) Si(v)+SiC2 (v)→2SiC(s) 5) Si2 C(v)→Si(v)+SiC(s)
1)的說明:碳化矽原基板10(SiC(s))被加熱,藉此矽原子(Si(v))因熱分解而從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脫離(矽原子昇華步驟)。 2)及3)的說明:藉著矽原子(Si(v))脫離,殘留在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之碳(C(s))係與準密閉空間內的矽蒸氣(Si(v))反應。結果,碳(C(s))係成為Si2 C或者是SiC2 等而從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昇華(碳原子昇華步驟)。 4)及5)的說明:已昇華的Si2 C或者是SiC2 等係藉由溫度梯度而到達準密閉空間內的碳化矽材料40且結晶成長。
如此,蝕刻步驟S10係包含:矽原子昇華步驟,係使矽原子從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熱昇華;以及碳原子昇華步驟,係使殘留在碳化矽原基板10之表面的碳原子與準密閉空間內的矽蒸氣反應,藉此從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昇華。
蝕刻步驟S10係下述步驟: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以碳化矽原基板10成為高溫側且碳化矽材料40成為低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藉此,蝕刻空間X形成於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之間,能夠將溫度梯度作為驅動力來蝕刻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
又,蝕刻步驟S10係包含以下步驟: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以碳化矽原基板10成為高溫側且碳化矽材料40成為低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如此,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將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予以蝕刻,藉此能夠去除加工變質層12並且去除MSB。
<結晶成長步驟> 如圖4所示,結晶成長步驟S20係下述步驟: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且加熱,藉此將原料(矽元素、碳元素、摻雜物)從碳化矽材料40往碳化矽原基板10輸送,使碳化矽基板層13成長。藉由該結晶成長步驟S20,得到在碳化矽原基板10上使碳化矽基板層13成長後的碳化矽基板體20。
與蝕刻步驟S10同樣地,該結晶成長步驟S20較佳為將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配置在準密閉空間而進行加熱。例如能夠藉由在本體容器50內進行收容以形成該準密閉空間。
(結晶成長步驟的概要) 圖4是表示結晶成長步驟S20的概要之說明圖。在該結晶成長步驟S20中,將碳化矽原基板10配置在碳化矽材料40已露出的準密閉空間,以1400℃以上至2300℃以下的溫度範圍加熱,藉此持續地進行以下1)至5)的反應,結果認定結晶成長有在進行。
1) Poly-SiC(s)→Si(v)+C(s) 2) 2C(s)+Si(v)→SiC2 (v) 3) C(s)+2Si(v)→Si2 C(v) 4) Si(v)+SiC2 (v)→2SiC(s) 5) Si2 C(v)→Si(v)+SiC(s)
1)的說明:碳化矽材料(Poly-SiC(s))被加熱,藉此矽原子(Si(v))因熱分解而從SiC脫離。 2)及3)的說明:藉著矽原子(Si(v))脫離而殘留的碳(C(s))係與準密閉空間內的矽蒸氣(Si(v))反應。結果,碳(C(s))係成為Si2 C或者是SiC2 等而在準密閉空間內昇華。 4)及5)的說明:已昇華的Si2 C或者是SiC2 等係藉由溫度梯度(或化學位能(chemical potential)差)而到達/擴散至碳化矽原基板10的台階並到達階,藉此繼承基底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多型而成長(階流動成長(step-flow growth))。
如此,結晶成長步驟S20係包含:矽原子昇華步驟,係使矽原子從碳化矽材料40的表面熱昇華;碳原子昇華步驟,係使殘留在碳化矽材料40之表面的碳原子與準密閉空間內的矽蒸氣反應,藉此使殘留在碳化矽材料40之表面的碳原子昇華;原料輸送步驟,係將溫度梯度或化學位能差作為驅動力來將原料輸送到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以及階流動成長步驟,係原料到達碳化矽原基板10的階而成長。
另外,此處所稱的原料係指包含矽元素、碳元素及摻雜物。因此,碳化矽材料40的摻雜物係與矽元素及碳元素一起被輸送。結果,碳化矽基板層13係繼承碳化矽材料40的摻雜濃度而成長。 因此,在欲得到特定的摻雜濃度之碳化矽基板30的情形下,藉由採用所期望的摻雜濃度之碳化矽材料40,能夠製造欲得到的摻雜濃度之碳化矽基板30。
結晶成長步驟S20係下述步驟: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以碳化矽原基板10成為低溫側且碳化矽材料40成為高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藉此,結晶成長空間Y形成於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之間,能夠將溫度梯度作為驅動力來使碳化矽原基板10結晶成長。
又,結晶成長步驟S20係包含以下步驟: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以碳化矽原基板10成為低溫側且碳化矽材料40成為高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如此,藉由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進行結晶成長,能夠抑制MSB形成在碳化矽基板層13的表面之情形。
又,結晶成長步驟S20係包含以下步驟:在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內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以碳化矽原基板10成為低溫側且碳化矽材料40成為高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如此,藉由在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內進行結晶成長,能夠將碳化矽基板層13中的底面差排減低乃至去除。
另外,在對碳化矽原基板10及碳化矽材料40分別採用單晶碳化矽及多晶碳化矽之情形下,能夠將在多晶碳化矽與單晶碳化矽之表面產生的分壓差(化學位能差)作為原料輸送的驅動力來進行結晶成長。
<剝離步驟> 剝離步驟S30係下述步驟:將在結晶成長步驟S20所得到的碳化矽基板體20的一部分予以剝離,得到碳化矽基板30。以作為將碳化矽基板30予以剝離的手段來說,能夠例示以下等手法:多重線鋸(multi-wire-saw)切斷,係使複數根線(wire)往復運動藉此進行切斷;放電加工法,係間歇性地使電漿(plasma)放電產生來進行切斷;以及使用雷射進行切斷之手法,係使雷射照射/聚光於結晶中來形成成為切斷之基點的層。
其中,較佳為採用材料的損失少的使用雷射之手法。以下,詳細地說明使用雷射來進行剝離之手法。
本實施形態之剝離步驟S30係具有:雷射照射步驟S31,係在碳化矽基板體20導入傷害層14;以及分離步驟S32,係將該傷害層14作為起點進行分離。
雷射照射步驟S31係下述步驟:將波長對於單晶碳化矽具有透過性的雷射光線之聚光點定位在碳化矽基板體20的內部,對碳化矽基板體20照射雷射光線來形成傷害層14(參照圖2)。
在雷射照射步驟S31使用的雷射照射機構係例如具備:雷射光源L1,係將雷射光予以脈衝振盪(pulse oscillate);以及聚光用透鏡L2,係用以將雷射光聚光。藉由掃描該雷射光,在碳化矽基板體20內導入傷害層14。
分離步驟S32係下述步驟:藉由晶圓剝離機構P將碳化矽基板30沿著傷害層14從碳化矽基板體20剝離。如圖2所示,以作為該晶圓剝離機構P來說,能夠例示使碳化矽基板體20之表面與背面吸附於台座等來分離的手法。又,可以藉由使細的線沿著傷害層14往復運動來進行剝離,也可以賦予超音波振動而以傷害層14為起點進行剝離。
另外,該雷射照射步驟S31及分離步驟S32係能夠採用周知的技術,例如能夠採用日本特開2013-49161號公報、日本特開2018-207034號公報、日本特表2017-500725號公報、日本特開2017-526161號公報等所記載之技術。
藉由經過上述的蝕刻步驟S10、結晶成長步驟S20及剝離步驟S30,能夠從碳化矽原基板10製造碳化矽基板30。又,在圖2中是從1片碳化矽原基板10剝離1片碳化矽基板30,不過也可以將碳化矽基板層13厚厚地形成來剝離複數片碳化矽基板30。
又,針對已剝離了碳化矽基板30的碳化矽原基板10,能夠藉由施予蝕刻步驟S10乃至剝離步驟S30來重複製造碳化矽基板30。
進一步地,也能夠使用從碳化矽基板體20所剝離的碳化矽基板30(碳化矽基板層13)來製造新的碳化矽基板30。 亦即,其他的實施形態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係進一步地包含:蝕刻步驟S40,係將已被剝離的碳化矽基板層13之加工變質層去除;結晶成長步驟S50,係在碳化矽基板層13上使其他的碳化矽基板層13成長來得到碳化矽基板體20;以及剝離步驟S60,係將該碳化矽基板體20的一部分剝離。
如此,能夠將已製造的碳化矽基板30作為碳化矽原基板10使用,進一步地製造碳化矽基板30。
又,於剝離後的碳化矽原基板10及碳化矽基板30係有傷害層14殘留。因此,如圖2所示,也可以對剝離後的碳化矽原基板10及碳化矽基板30施予蝕刻步驟S10或者蝕刻步驟S40來將傷害層14(加工變質層)去除。
又,在剝離後的碳化矽原基板10及碳化矽基板30之表面形成有波狀起伏(undulation)的情形下,也能夠施予磨平(lapping)步驟等的機械研磨步驟來將波狀起伏去除。
根據本發明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蝕刻步驟S10與結晶成長步驟S20係在同樣的環境(裝置系統)下將碳化矽原基板10熱處理。在習知上,必須分開導入/外部設置用以將加工變質層12去除的進行CMP研磨的裝置與進行結晶成長的裝置。根據本發明,由於能夠用1個裝置系統來施予複數個步驟,因此能夠大幅地削減費用。
又,在使用同樣之碳化矽材料40來進行蝕刻步驟S10、S40及結晶成長步驟S20、S50之情形下,在結晶成長步驟S20所消耗的原料係在蝕刻步驟S10、S40被填充。因此,能夠延長碳化矽材料40之壽命。
又,根據本發明之結晶成長步驟S20,能夠將所期望之規格(spec)的碳化矽基板30逐片(或是逐少數片)製造。因此,能夠將所期望之摻雜濃度的碳化矽基板30逐少數片製造。進一步地,藉由選擇碳化矽材料40,也能夠逐片控制摻雜濃度來製造。
又,根據本發明之結晶成長步驟S20,由於成長碳化矽基板層13之厚度的分量即可,故易於維持將高品質之碳化矽基板30形成的環境。亦即,比起每當進行成長就形成成長點變化之鑄錠的情形下(昇華法),能夠讓材料損失變少且製造高品質的碳化矽基板30。 又,藉由沿著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的方向來設置溫度梯度,能夠容易地以碳化矽原基板10之面內的溫度分布成為大致均勻的方式進行控制。因此,能夠製造6吋以上或8吋以上之大口徑的碳化矽基板。
<碳化矽基板的製造裝置> 以下,詳細地說明將本發明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予以實現的製造裝置。另外,在該實施形態中,對於與前面的製造方法所示的構成基本上相同之構成要素附加相同的符號而將其說明簡略化。
如圖5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裝置係具備:本體容器50,係能夠收容碳化矽原基板10且包含碳化矽材料40;以及加熱爐60,係能夠以在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之間形成有溫度梯度的方式進行加熱。
(本體容器) 本體容器50是具備能夠互相地嵌合的上容器51及下容器52之嵌合容器。於上容器51與下容器52的嵌合部係形成有微小的間隙53,且構成為能夠從該間隙53進行本體容器50內的排氣(抽真空)。
又,本體容器50係具有:碳化矽材料40,係以與碳化矽原基板10相對的方式被配置;以及原料輸送空間S1,係用以在該碳化矽材料40與碳化矽原基板10之間輸送原料。然後,該碳化矽材料40的摻雜濃度較佳為被設定成與所期望的碳化矽基板30對應之摻雜濃度。
本實施形態之上容器51及下容器52係由多晶碳化矽所構成。因此,本體容器50自身成為碳化矽材料40。另外,也可以是只有本體容器50中之跟碳化矽原基板10相對的部分由碳化矽材料40所構成。在該情形下,碳化矽材料40以外的部分係能夠採用高熔點材料(與後述的高熔點容器70同樣的材料)。
又,雖然未圖示,不過也可以採用對本體容器50整體採用高熔點材料且將基板狀的碳化矽材料40分開收容之構成。在該情形下,也可以在基板狀的碳化矽材料40與碳化矽原基板10之間配置間隔件(spacer)(後述的基板保持具54等)來形成蝕刻空間X或結晶成長空間Y。
亦即,本體容器50係成為以下構成:在已收容碳化矽原基板10之狀態下進行熱處理時,使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在內部空間產生。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將由多晶碳化矽所構成之本體容器50加熱,在內部空間內形成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的氛圍。
又,加熱處理過的本體容器50內之空間較期望為包含矽元素的氣相種及包含碳元素的氣相種之混合系的蒸氣壓環境。以作為該包含矽元素的氣相種來說,能夠例示Si、Si2 、Si3 、Si2 C、SiC2 、SiC。又,以作為包含碳元素的氣相種來說,能夠例示Si2 C、SiC2 、SiC、C。亦即,較佳為成為SiC系氣體存在於準密閉空間的狀態。
原料輸送空間S1是把被設置於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之間的溫度梯度作為驅動力來將原料從碳化矽原基板10往碳化矽材料40輸送的空間,且是將原料從碳化矽材料40往碳化矽原基板10輸送的空間。
例如,在比較碳化矽原基板10之表面的溫度與跟該碳化矽原基板10之表面相對之碳化矽材料40的溫度時,考慮以碳化矽原基板10側的溫度變高且上容器51的溫度變低的方式配置碳化矽原基板10的情形(參照圖6)。如此,在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並以碳化矽原基板10成為高溫側且碳化矽材料40成為低溫側的方式進行了加熱之情形下,原料被從碳化矽原基板10往碳化矽材料40輸送,碳化矽原基板10被蝕刻。亦即,藉由設定此種溫度梯度來加熱,於原料輸送空間S1係形成有蝕刻空間X。
又,如圖6所示,本體容器50也可以具有將碳化矽原基板10配置在溫度梯度之高溫側的基板保持具54。藉由如此地設置基板保持具54,能夠將碳化矽原基板10配置在加熱爐60所形成之溫度梯度的高溫側來形成碳化矽原基板10的蝕刻空間X。另外,該基板保持具54較期望為由跟高熔點容器70同樣的高熔點材料所構成。
另一方面,在比較碳化矽原基板10之表面的溫度與跟該碳化矽原基板10之表面相對之碳化矽材料40的溫度時,考慮以碳化矽原基板10側的溫度變低且上容器51的溫度變高的方式配置碳化矽原基板10的情形(參照圖7)。如此,在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並以碳化矽原基板10成為低溫側且碳化矽材料40成為高溫側的方式進行了加熱之情形下,原料被從碳化矽材料40往碳化矽原基板10輸送,碳化矽基板層13在碳化矽原基板10上成長。亦即,藉由設定此種溫度梯度來加熱,於原料輸送空間S1係形成有結晶成長空間Y。
亦即,圖6所示的構成是本發明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之蝕刻步驟S10,圖7所示的構成是結晶成長步驟S20。此時,在蝕刻步驟S10中碳化矽材料40係結晶成長,在結晶成長步驟S20中碳化矽材料40係被蝕刻。因此,在蝕刻步驟S10與結晶成長步驟S20中,較佳為與碳化矽原基板10相對的碳化矽材料40是一部分。
具體來說,在圖6的蝕刻步驟S10中由於下容器52結晶成長,故在圖7的結晶成長步驟S20中較佳為將下容器52配置在溫度梯度的高溫側來對碳化矽原基板10供給材料。如此,使碳化矽材料40在蝕刻步驟S10中已成長的部分在結晶成長步驟S20中蝕刻,藉此能夠使碳化矽材料40的壽命延長。 在圖6及圖7中雖表示了使本體容器50反轉的例子,不過也能夠使加熱爐60的溫度梯度反轉,藉此使用相同碳化矽材料40的部分。
又,如圖6所示,本體容器50也可以在容器內設置能夠供給矽蒸氣的矽蒸氣供給源55。以作為該矽蒸氣供給源55來說,能夠例示固體的矽(單晶矽片或矽粉末等的矽丸)或矽化合物。
例如,在如本實施形態般本體容器50的整體由多晶碳化矽所構成之情形下,藉由配置矽蒸氣供給源55,本體容器50內的原子數比Si/C會超過1。 具體來說,在將滿足化學計量比1:1之碳化矽原基板10與矽蒸氣供給源55(矽丸等)配置在滿足化學計量比1:1之多晶碳化矽的本體容器50內之情形下,本體容器50內的原子數比Si/C係成為超過1。
如此,藉由將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空間加熱,能夠接近碳化矽(固體)與矽(液相)經由氣相而成為相平衡狀態時的蒸氣壓之環境(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
另一方面,在不於本體容器50內設置矽蒸氣供給源之情形下,本體容器50內的原子數比Si/C係成為1或是1以下。 具體來說,在將滿足化學計量比1:1之碳化矽原基板10配置在滿足化學計量比1:1之多晶碳化矽的本體容器50內之情形下,本體容器50內的原子數比Si/C係成為1。
如此,藉由將原子數比Si/C為1或1以下的空間加熱,能夠接近碳化矽(固相)與碳(固相)經由氣相而成為相平衡狀態時的蒸氣壓之環境(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的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及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係指包含:近熱平衡蒸氣壓環境,係滿足由理論上的熱平衡環境所導出的成長速度與成長溫度之關係。
(加熱爐) 如圖5所示,加熱爐60係具備:主加熱室61,係能夠將被處理物(碳化矽原基板10等)加熱到1000℃以上至2300℃以下的溫度;預備加熱室62,係能夠將被處理物預備加熱到500℃以上的溫度;高熔點容器70,係能夠收容本體容器50;以及移動機構63(移動台),係能夠將該高熔點容器70從預備加熱室62往主加熱室61移動。
主加熱室61係在俯視剖視觀看時形成為正六角形,且於主加熱室61的內側配置有高熔點容器70。 於主加熱室61的內部係具備有加熱單元64(網目加熱器(mesh heater))。又,於主加熱室61的側壁及/或天花板係固定有多層熱反射金屬板(未圖示)。該多層熱反射金屬板係以使加熱單元64的熱朝向主加熱室61的大致中央部反射的方式所構成。
藉此,在主加熱室61內,以將收容有被處理物之高熔點容器70包圍的方式配置加熱單元64,進一步地在高熔點容器70的外側配置多層熱反射金屬板,藉此能夠升溫到1000℃以上至2300℃以下的溫度。 另外,以作為加熱單元64來說,能夠使用例如電阻加熱式的加熱器或高頻率感應加熱式的加熱器。
又,加熱單元64也可以採用能夠在高熔點容器70內形成溫度梯度之構成。例如,加熱單元64也可以在上側配置多個加熱器地構成。又,加熱單元64也可以用寬度隨著朝向上側而變大的方式構成。或者是,加熱單元64也可以用能夠隨著朝向上側而將所供給的電力放大的方式構成。
又,於主加熱室61係連接有:真空形成用閥65,係進行主加熱室61內的排氣;惰性氣體注入用閥66,係對主加熱室61內導入惰性氣體;以及真空計67,係測定主加熱室61內的真空度。
真空形成用閥65係與將主加熱室61內予以排氣並抽真空的抽真空泵連接(未圖示)。藉由該真空形成用閥65及抽真空泵,主加熱室61內的真空度係能夠調整至例如10 Pa以下,更佳為1 Pa以下,再更佳為10-3 Pa以下。以作為該抽真空泵來說,能夠例示渦輪分子泵(turbomolecular pump)。
惰性氣體注入用閥66係與惰性氣體供給源連接(未圖示)。藉由該惰性氣體注入用閥66及惰性氣體供給源,能夠以10-5 Pa至10000 Pa的範圍對主加熱室61內導入惰性氣體。以作為該惰性氣體來說,能夠選擇Ar、He、N2 等。
又,惰性氣體注入用閥66是能夠對本體容器50內供給摻雜物氣體的摻雜物氣體供給機構。亦即,藉由於惰性氣體選擇摻雜物氣體(例如N2 等),能夠調整碳化矽基板層13的摻雜濃度。
預備加熱室62係與主加熱室61連接,且藉由移動機構63構成為能夠移動高熔點容器70。另外,以本實施形態之預備加熱室62來說,以能夠藉由主加熱室61之加熱單元64的餘熱而升溫的方式所構成。例如,在將主加熱室61升溫到2000℃之情形下,預備加熱室62係被升溫到1000℃左右,能夠進行被處理物(碳化矽原基板10、本體容器50、高熔點容器70等)的脫氣處理。
移動機構63係構成為能夠載置高熔點容器70而在主加熱室61與預備加熱室62之間移動。由該移動機構63所進行的主加熱室61與預備加熱室62之間的搬運以最短1分鐘左右完成,因此能夠實現1 ℃至1000 ℃/min的升溫/降溫。 由於如此地進行急速升溫及急速降溫,因此能夠觀察升溫中及降溫中的不具有低溫成長歷程之表面形狀,而這在習知的裝置上是困難的。 又,在圖3中雖將預備加熱室62配置在主加熱室61的下方,但也可不限於此地配置於任意方向。
又,本實施形態之移動機構63是載置高熔點容器70的移動台。讓微小的熱從該移動台與高熔點容器70的接觸部散逸。藉此,能夠在高熔點容器70內(及本體容器50內)形成溫度梯度。 亦即,由於本實施形態的加熱爐60是高熔點容器70的底部與移動台接觸,因此以溫度從高熔點容器70的上容器71朝向下容器72而下降的方式設有溫度梯度。該溫度梯度較期望為沿著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背方向所形成。 又,可以如上述般,藉由加熱單元64的構成來形成溫度梯度。又,也可以藉由該加熱單元64將溫度梯度構成為能夠反轉。
(高熔點容器) 加熱爐60較佳為能夠形成包含矽元素的氛圍且在該氛圍內加熱本體容器50。本實施形態之加熱爐60內之包含矽元素的氛圍係使用高熔點容器70及矽蒸氣供給源74來形成。 另外,只要是能夠在本體容器50的周圍形成包含矽元素之氛圍的方法則當然能夠採用。
高熔點容器70係包含高熔點材料而構成。例如,能夠例示:屬於泛用耐熱構件的碳;屬於高熔點金屬的W、Re、Os、Ta、Mo;屬於碳化物的Ta9 C8 、HfC、TaC、NbC、ZrC、Ta2 C、TiC、WC、MoC;屬於氮化物的HfN、TaN、BN、Ta2 N、ZrN、TiN;屬於硼化物的HfB2 、TaB2 、ZrB2 、NB2 、TiB2 ;多晶碳化矽等。
該高熔點容器70與本體容器50同樣地是具備能夠互相地嵌合的上容器71與下容器72的嵌合容器,且構成為能夠將本體容器50予以收容。於上容器71與下容器72的嵌合部係形成有微小的間隙73,且構成為能夠從該間隙73進行高熔點容器70內的排氣(抽真空)。
高熔點容器70較佳為具有:矽蒸氣供給源55,係能夠對高熔點容器70內供給包含矽元素的氣相種之蒸氣壓。矽蒸氣供給源55只要是在加熱處理時使矽蒸氣在高熔點容器70內產生的構成即可,能夠例示例如固體的矽(單晶矽片或矽粉末等的矽丸)或矽化合物。
本實施形態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裝置係採用TaC(碳化鉭)作為高熔點容器70的材料,且採用矽化鉭(tantalum silicide)作為矽蒸氣供給源55。亦即,如圖4所示般構成為:於高熔點容器70的內側形成有矽化鉭層,於加熱處理時矽蒸氣從矽化鉭層對容器內供給,藉此形成矽蒸氣壓環境。 除此之外,只要是在加熱處理時於高熔點容器70內形成包含矽元素的氣相種之蒸氣壓的構成則能夠採用。
[實施例] 以下,舉出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實施例4、實施例5、實施例6來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 實施例1係具體地說明蝕刻步驟S10中的加工變質層12之減低乃至去除的實施例。實施例2係具體地說明蝕刻步驟S10中的MSB之減低乃至去除的實施例。實施例3係具體地說明結晶成長步驟S20中的MSB之減低乃至去除的實施例。實施例4係具體地說明結晶成長步驟S20中的BPD之減低乃至去除的實施例。實施例5及實施例6係說明關於結晶成長步驟S20中的摻雜濃度的控制的實施例。
<實施例1:蝕刻步驟中的加工變質層之減低乃至去除> 將碳化矽原基板10收容於本體容器50及高熔點容器70,用以下的熱處理條件進行了熱處理。
[碳化矽原基板10] 多型:4H-SiC。 基板尺寸:橫寬10 mm × 縱寬10 mm × 厚度0.45 mm。 偏離方向(off direction)及偏離角(off angle):<11-20>方向偏離4°。 蝕刻面:(0001)面。 加工變質層12的深度:5 μm。 另外,用SEM-EBSD法確認了加工變質層12的深度。又,也能夠用TEM、μXRD、拉曼分光法確認該加工變質層12。
[本體容器50] 材料:多晶碳化矽。 容器尺寸:直徑60 mm × 高度4 mm。 基板保持具54的材料:單晶碳化矽。 碳化矽原基板10與本體容器50之底面的距離:2 mm。 容器內的原子數比Si/C:1以下。
[高熔點容器70] 材料:TaC。 容器尺寸:直徑160 mm × 高度60 mm。 矽蒸氣供給源74(矽化合物):TaSi2
[熱處理條件] 將已用上述條件配置的碳化矽原基板10用以下的條件加熱處理。 加熱溫度:1800℃。 加熱時間:20 min。 蝕刻量:5 μm。 溫度梯度:1℃/ mm。 蝕刻速度:0.25 μm/ min。 主加熱室真空度:10-5 Pa。
[由SEM-EBSD法所為的加工變質層之測定] 碳化矽原基板10之晶格應變(lattice strain)係能夠藉由與作為基準之基準晶格進行比較來求得。能夠使用例如SEM-EBSD法來作為測定該晶格應變的手段。SEM-EBSD法是能夠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之中基於藉由電子線背向散射所得的菊池線(Kikuchi lines)繞射圖形而測定微小區域之應變的手法(EBSD)。在該手法中,將作為基準之基準晶格的繞射圖形與已測定之晶格的繞射圖形予以比較,藉此能夠求得晶格應變量。
以作為基準晶格來說,例如將基準點設定在被認為不產生晶格應變的區域。亦即,較期望為將基準點配置在體層11的區域。通常,確定說法是加工變質層12的深度係成為10 μm左右。因此,在被認為是比加工變質層12還足夠深的深度20 μm至35 μm左右的位置設定基準點即可。
接下來,將該基準點上的晶格之繞射圖形與用奈米等級(nanometer order)的間距(pitch)所測定之各測定區域的晶格之繞射圖形予以比較。藉此,能夠算出針對基準點之各測定區域的晶格應變量。
又,以作為基準晶格來說,表示了將被認為不產生晶格應變的基準點予以設定之情形,不過將單晶碳化矽之理想晶格作為基準的情形、將佔據測定區域面內的大多數(例如過半數以上)之晶格作為基準的情形當然也是可行的。
藉由該SEM-EBSD法測定晶格應變是否存在,藉此能夠判斷有無加工變質層12。亦即,由於在導入有傷、潛傷、應變等加工傷害之情形下晶格應變會在碳化矽原基板10產生,故藉由SEM-EBSD法觀察應力。
用SEM-EBSD法觀察了存在於蝕刻步驟S10之前後的實施例1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加工變質層12。將結果表示於圖8中的(a)及圖8中的(b)。
另外,針對在該測定中將實施例1的蝕刻步驟S10前後的碳化矽原基板10切開的剖面,使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用以下的條件進行了測定。 SEM裝置:Zeiss公司製Merline。 EBSD解析:TSL Solutions公司製OIM(Orientation Imaging Microscopy;定向成像顯微鏡法)結晶方位解析裝置。 加速電壓:15 kV。 探測器(probe)電流:15 nA。 階(step)尺寸:200 nm。 基準點R的深度:20 μm。
圖8中的(a)是實施例1的蝕刻步驟S10前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剖面SEM-EBSD成像影像。 如該圖8中的(a)所示,在蝕刻步驟S10之前,於碳化矽原基板10內觀察到深度5 μm的晶格應變。這是機械加工時所導入的晶格應變,可知具有加工變質層12。另外,在該圖8中的(a)係觀測到壓縮應力。
圖8中的(b)是實施例1的蝕刻步驟S10後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剖面SEM-EBSD成像影像。 如該圖8中的(b)所示,在蝕刻步驟S10之後,於碳化矽原基板10內沒觀察到晶格應變。亦即,可知加工變質層12藉由蝕刻步驟S10而被去除。 另外,於蝕刻後的碳化矽原基板10之表面係形成有MSB。
如此,根據蝕刻步驟S10,使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相對而進行配置,以碳化矽原基板10成為高溫側且碳化矽材料40成為低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而蝕刻,藉此能夠將加工變質層12減低乃至去除。藉此,由於能夠在加工變質層12已被減低/去除的體層11上形成碳化矽基板層13,故能夠製造高品質的碳化矽基板30。
<實施例2:蝕刻步驟中的MSB之減低乃至去除> 將碳化矽原基板10收容於本體容器50及高熔點容器70,用以下的熱處理條件進行了熱處理。
[碳化矽原基板10] 多型:4H-SiC。 基板尺寸:橫寬10 mm × 縱寬10 mm × 厚度0.3 mm。 偏離方向及偏離角:<11-20>方向偏離4°。 蝕刻面:(0001)面。 有無MSB:有。
另外,能夠藉由原子力顯微鏡(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或日本特開2015-179082號公報所記載之將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像對比度(contrast)予以評價的手法確認階高度、台階寬或有無MSB。
[本體容器50] 材料:多晶碳化矽。 容器尺寸:直徑60 mm × 高度4 mm。 基板保持具54的材料:單晶碳化矽。 碳化矽原基板10與本體容器50之底面的距離:2 mm。 矽蒸氣供給源55:單晶矽片。 容器內的原子數比Si/C:超過1。
如此,藉由將矽片與碳化矽原基板10一起收容在本體容器50內,容器內的原子數比Si/C會超過1。
[高熔點容器70] 材料:TaC。 容器尺寸:直徑160 mm × 高度60 mm。 矽蒸氣供給源74(矽化合物):TaSi2
[熱處理條件] 將已用上述條件配置的碳化矽原基板10用以下的條件加熱處理。 加熱溫度:1900℃。 加熱時間:60 min。 溫度梯度:1℃/ mm。 蝕刻速度:300 nm/ min。 主加熱室真空度:10-5 Pa。
用SEM觀察了蝕刻步驟S10之前後的實施例2之碳化矽原基板10之表面的階。將結果表示於圖9中的(a)及圖9中的(b)。另外,用原子力顯微鏡(AFM)測定了階高度。又,用SEM測定了台階寬。 另外,以作為台階寬的值來說,針對已攝影的SEM像的階畫出垂直的線,對存在於該條線上的階數進行計數,藉此算出且採用台階寬的平均值(台階寬=線長度/線上的階數)。
圖9中的(a)是實施例2的蝕刻步驟S10前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之SEM像。於該蝕刻步驟S10前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係形成有高度3 nm以上的MSB。另外,用AFM測定了階高度。
圖9中的(b)是實施例2的蝕刻步驟S10後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之SEM像。可知於該實施例2的蝕刻步驟S10後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未形成有MSB,1.0 nm(全晶胞(full unit cell))的階有規則地排列。
如此,根據蝕刻步驟S10,藉由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將碳化矽原基板10蝕刻,能夠將MSB減低乃至去除。藉此,能夠在MSB已被減低/去除的體層11上形成碳化矽基板層13,能夠製造高品質的碳化矽基板30。
又,經過用SEM-EBSD法觀察,加工變質層12在實施例2的蝕刻步驟S10後之碳化矽原基板10中也已被去除。
<實施例3:結晶成長步驟中的MSB之減低乃至去除> 將碳化矽原基板10收容於本體容器50及高熔點容器70,用以下的熱處理條件進行了熱處理。
[碳化矽原基板10] 多型:4H-SiC。 基板尺寸:橫寬10 mm × 縱寬10 mm × 厚度0.3 mm。 偏離方向及偏離角:<11-20>方向偏離4°。 蝕刻面:(0001)面。 有無MSB:有。
[本體容器50] 材料:多晶碳化矽。 容器尺寸:直徑60 mm × 高度4 mm。 碳化矽原基板10與本體容器50之底面的距離:2 mm。 矽蒸氣供給源55:單晶矽片。 容器內的原子數比Si/C:超過1。
如此,藉由將矽片與碳化矽原基板10一起收容在本體容器50內,容器內的原子數比Si/C會超過1。
[高熔點容器70] 材料:TaC。 容器尺寸:直徑160 mm × 高度60 mm。 矽蒸氣供給源74(矽化合物):TaSi2
[熱處理條件] 將已用上述條件配置的碳化矽原基板10用以下的條件加熱處理。 加熱溫度:1800℃。 加熱時間:60 min。 溫度梯度:1℃/ mm。 成長速度:68 nm/ min。 主加熱室61的真空度:10-5 Pa。
用SEM觀察了結晶成長步驟S20之後的實施例3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之階。將結果表示於圖10。另外,用原子力顯微鏡(AFM)測定了階高度,用SEM測定了台階寬。
圖10是實施例3的結晶成長步驟S20後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之SEM像。與圖9中的(a)同樣地,於結晶成長步驟S20前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係形成有高度3 nm以上的MSB。如圖10所示,可知於實施例3的結晶成長步驟S20後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係未形成有MSB,1.0 nm(全晶胞)的階有規則地排列。
如此,根據結晶成長步驟S20,藉由在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使碳化矽原基板10結晶成長,能夠形成MSB未形成之碳化矽基板層13。藉此,能夠製造MSB已被減低/去除的碳化矽基板30。
<實施例4:結晶成長步驟中的BPD之減低乃至去除> 將碳化矽原基板10收容於本體容器50及高熔點容器70,用以下的熱處理條件進行了熱處理。
[碳化矽原基板10] 多型:4H-SiC。 基板尺寸:橫寬10 mm × 縱寬10 mm × 厚度0.3 mm。 偏離方向及偏離角:<11-20>方向偏離4°。 成長面:(0001)面。 有無MSB:無。 有無加工變質層12:無。
[本體容器50] 材料:多晶碳化矽。 容器尺寸:直徑60 mm × 高度4 mm。 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之距離:2 mm。 容器內的原子數比Si/C:1以下。
[高熔點容器70] 材料:TaC。 容器尺寸:直徑160 mm × 高度60 mm。 矽蒸氣供給源74(矽化合物):TaSi2
[熱處理條件] 將已用上述條件配置的碳化矽原基板10用以下的條件加熱處理。 加熱溫度:1700℃。 加熱時間:300 min。 溫度梯度:1℃/ mm。 成長速度:5 nm/ min。 主加熱室61的真空度:10-5 Pa。
(碳化矽基板層中的BPD轉換率) 圖11是求出在碳化矽基板層13中從BPD轉換成其他的缺陷/差排(TED(Threading Edge Dislocation;貫穿刃狀差排)等)的轉換率之手法的說明圖。 圖11中的(a)係表示已藉由結晶成長步驟S20使碳化矽基板層13成長的樣子。在該加熱步驟中,存在於碳化矽原基板10的BPD會以某種機率轉換成TED。因此,只要沒有100%轉換,TED與BPD會混合存在於碳化矽基板層13的表面。 圖11中的(b)係表示使用氫氧化鉀(KOH)溶解蝕刻法來確認碳化矽基板層13中之缺陷的樣子。該KOH溶解蝕刻法係將碳化矽基板浸在加熱到約500℃的溶解鹽(KOH等),在差排或缺陷部分形成蝕坑(etch pit),根據該蝕坑的大小/形狀來判別差排的種類。藉由該手法,得到存在於碳化矽基板層13的表面之BPD數。 圖11中的(c)係表示在KOH溶解蝕刻後將碳化矽基板層13去除的樣子。在本手法中,用機械研磨或CMP等平坦化到蝕坑深度後,用熱蝕刻將碳化矽基板層13去除而使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露出。 圖11中的(d)係表示針對已去除碳化矽基板層13之碳化矽原基板10使用KOH溶解蝕刻法來確認碳化矽原基板10中之缺陷的樣子。藉由該手法,得到存在於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之BPD數。
藉由圖11所示的一連串順序,將存在於碳化矽基板層13的表面之BPD數(參照圖11中的(b))與將存在於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之BPD數(圖11中的(d))予以比較,藉此能夠得到在結晶成長步驟S20中從BPD轉換為其他缺陷/差排的BPD轉換率。
存在於實施例4之碳化矽基板層13的表面之BPD數為0個cm-2 ,存在於體層11中的BPD數為約1000個cm-2 。 亦即能夠理解為:將表面不存在MSB的碳化矽原基板10配置於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而使結晶成長,藉此BPD被減低/去除。
如此,根據結晶成長步驟S20,在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內使碳化矽原基板10結晶成長,藉此能夠形成具有BPD已被減低/去除的表面之碳化矽基板層13。藉此,能夠製造具有BPD已被減低/去除的碳化矽基板層13之碳化矽基板30。
<實施例5:結晶成長步驟中的摻雜濃度之控制> 將碳化矽原基板10收容於本體容器50及高熔點容器70,用以下的熱處理條件進行了熱處理。
[碳化矽原基板10] 多型:4H-SiC。 基板尺寸:橫寬10 mm × 縱寬10 mm × 厚度0.3 mm。 偏離方向及偏離角:<11-20>方向偏離4°。 成長面:(0001)面。 摻雜物:N。 摻雜濃度:3×1018 cm-3 。 有無MSB:無。 有無加工變質層12:無。
另外,用拉曼分光法確認了碳化矽原基板10的摻雜物及摻雜濃度。
[本體容器50] 材料:多晶碳化矽。 容器尺寸:直徑60 mm × 高度4 mm。 碳化矽原基板10與碳化矽材料40之距離:2 mm。 摻雜物:N。 摻雜濃度:1×1017 cm-3 以下(拉曼分光法檢測極限以下)。 容器內的原子數比Si/C:1以下。
[高熔點容器70] 材料:TaC。 容器尺寸:直徑160 mm × 高度60 mm。 矽蒸氣供給源74(矽化合物):TaSi2
[熱處理條件] 將已用上述條件配置的碳化矽原基板10用以下的條件加熱處理。 加熱溫度:1700℃。 加熱時間:300 min。 溫度梯度:1℃/ mm。 成長速度:5 nm/ min。 主加熱室61的真空度:10-5 Pa。
圖12是用倍率×10000從剖面觀察以上述條件成長後的實施例5之碳化矽基板的SEM像。該實施例5之碳化矽基板層13的厚度為1.5 μm。
該實施例5之碳化矽基板層13的摻雜濃度為1×1017 cm-3 以下,碳化矽原基板10的摻雜濃度為3×1018 cm-3 。藉此,可知在碳化矽基板層13中繼承碳化矽材料40的摻雜濃度。又,如圖12所表示,根據碳化矽基板層13的SEM像對比度比起碳化矽原基板10更明亮的情形,能夠理解成碳化矽基板層13的摻雜濃度比碳化矽原基板10還低。
<實施例6:結晶成長步驟中的摻雜濃度之控制> 用以下的條件將碳化矽原基板10收容於本體容器50及高熔點容器70。
[碳化矽原基板10] 使用與實施例5同樣的碳化矽原基板10。
[本體容器50] 使用與實施例5同樣的本體容器50。
[高熔點容器70] 使用與實施例5同樣的高熔點容器70。
[熱處理條件] 將已用上述條件配置的碳化矽原基板10用以下的條件加熱處理。 加熱溫度:1800℃。 加熱時間:60 min。 溫度梯度:1℃/ mm。 成長速度:50 nm/ min。 蝕刻速度:50 nm/ min。 主加熱室61的真空度:13Pa(N2 氣體導入)。
圖13是用倍率×10000從剖面觀察以上述條件成長後的實施例6之碳化矽基板30的SEM像。 該實施例6之碳化矽基板層13的厚度為3 μm。
又,該實施例6之碳化矽基板層13的摻雜濃度為2×1019 cm-3 ,體層11的摻雜濃度為3×1018 cm-3 。亦即,碳化矽基板層13的摻雜濃度比碳化矽原基板10的摻雜濃度還高。如圖13所示,這也能夠根據碳化矽基板層13的SEM像對比度比起體層11更暗的情形確認。
根據本發明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藉由選擇碳化矽材料40的摻雜濃度、或結晶成長步驟S20時之N2 氣體導入,能夠控制碳化矽基板層13的摻雜濃度。藉此,能夠製造所期望之摻雜濃度的碳化矽基板30。
<熱力學計算> 圖14中的(a)是將本發明之蝕刻步驟中的加熱溫度與蝕刻速度之關係予以表示的圖表(graph)。該圖表的橫軸是溫度的倒數,該圖表的縱軸係將蝕刻速度以對數表示。 圖14中的(b)是將本發明之結晶成長步驟中的加熱溫度與成長速度之關係予以表示的圖表。該圖表的橫軸是溫度的倒數,該圖表的縱軸係將成長速度以對數表示。
在這些圖14的圖表中,將配置碳化矽原基板10於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空間(本體容器50內)而對碳化矽原基板10熱處理之結果以〇印表示。又,將配置碳化矽原基板10於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空間(本體容器50內)而對碳化矽原基板10熱處理之結果以×印表示。
另外,於○印部位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係皆未形成有MSB,階為1晶胞的高度。另一方面,×印部位之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皆形成有MSB。
又,在圖14的圖表中,將在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下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以虛線(阿瑞尼氏圖)表示,將在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下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以二點鏈線(阿瑞尼氏圖)表示。 以下,分為蝕刻步驟之熱力學計算與結晶成長步驟之熱力學計算來詳細說明。
(蝕刻步驟之熱力學計算) 在蝕刻步驟之熱力學計算中,在將本體容器50加熱時,能夠將從碳化矽原基板10產生的蒸氣量(包含矽元素之氣相種及包含碳元素之氣相種)換算成蝕刻量。在該情形下,用以下的數學式1求得碳化矽原基板10的蝕刻速度。
[數學式1]
Figure 02_image001
在此,T是碳化矽原基板10的溫度,mi 是氣相種(Six Cy )之1分子的質量,k是波茲曼常數(Boltzmann constant)。 又,Pi 是將藉由加熱碳化矽原基板10而在本體容器50內產生之蒸氣壓加總的值。另外,以作為Pi 的氣相種來說,設想有SiC、Si2 C、SiC2 等。
圖14中的(a)的虛線是在碳化矽(固體)與矽(液相)經由氣相而成為相平衡狀態時的蒸氣壓環境下,將單晶碳化矽蝕刻時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具體來說,使用數學式1,用以下的條件(i)至條件(iv)進行了熱力學計算。(i)是體積固定的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ii)蝕刻驅動力是本體容器50內的溫度梯度;(iii)原料氣體是SiC、Si2 C、SiC2 ;(iv)原料從階昇華的脫離係數是0.001。
圖14中的(a)之二點鏈線是在碳化矽(固相)與碳(固相)經由氣相而成為相平衡狀態時的蒸氣壓環境下,將單晶碳化矽蝕刻時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具體來說,使用數學式1,用以下的條件(i)至條件(iv)進行了熱力學計算。(i)是體積固定的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ii)蝕刻驅動力是本體容器50內的溫度梯度;(iii)原料氣體是SiC、Si2 C、SiC2 ;(iv)原料從階昇華的脫離係數是0.001。 另外,用於熱力學計算之各化學種的資料係採用了JANAF熱化學表(JANAF thermochemical table)的值。
根據該圖14中的(a)之圖表可知以下情形:將碳化矽原基板10配置於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空間(本體容器50內)而將碳化矽原基板10蝕刻的結果(〇印)與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下的單晶碳化矽蝕刻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有一致傾向。 又,可知以下情形:將碳化矽原基板10配置於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空間(本體容器50內)而將碳化矽原基板10蝕刻的結果(×印)與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下的單晶碳化矽蝕刻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有一致傾向。
另外,可知在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下所蝕刻之○印部位的條件下,MSB的形成被分解/抑制,1 nm(1晶胞)高度的階整齊排列在碳化矽原基板10的表面。 另一方面,可知在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下所蝕刻之×印部位的條件下形成有MSB。
(結晶成長步驟之熱力學計算) 然後,在結晶成長步驟之熱力學計算中,在將本體容器50內加熱時,能夠將從碳化矽原料與碳化矽基板產生的蒸氣之分壓差換算為成長量。以作為此時之成長驅動力來說,能夠設想化學位能差或溫度梯度。另外,該化學位能差係能夠設想在多晶碳化矽(碳化矽材料40)與單晶碳化矽(碳化矽原基板10)之表面產生的氣相種之分壓差。在該情形下,用以下的數學式2求得碳化矽的成長速度。
[數學式2]
Figure 02_image003
在此,T是碳化矽原料側的溫度,mi 是氣相種(Six Cy )之1分子的質量,k是波茲曼常數。 又,P原料 -P基板 是原料氣體成為過飽和的狀態而作為碳化矽析出之成長量,作為原料氣體來說設想有SiC、Si2 C、SiC2
亦即,圖14中的(b)的虛線是在碳化矽(固體)與矽(液相)經由氣相而成為相平衡狀態時的蒸氣壓環境下,將多晶碳化矽作為原料來使單晶碳化矽成長時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 具體來說,使用數學式2,用以下的條件(i)至條件(iv)進行了熱力學計算。(i)是體積固定的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ii)成長驅動力是本體容器50內的溫度梯度、以及多晶碳化矽與單晶碳化矽的蒸氣壓差(化學位能差);(iii)原料氣體是SiC、Si2 C、SiC2 ;(iv)原料吸附於碳化矽原基板10之階的吸附係數為0.001。
又,圖14中的(b)之二點鏈線是在碳化矽(固相)與碳(固相)經由氣相而成為相平衡狀態時的蒸氣壓環境中,將多晶碳化矽作為原料而使單晶碳化矽成長時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 具體來說,使用數學式2,用以下的條件(i)至條件(iv)進行了熱力學計算。(i)是體積固定的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ii)成長驅動力是本體容器50內的溫度梯度、以及多晶碳化矽與單晶碳化矽的蒸氣壓差(化學位能差);(iii)原料氣體是SiC、Si2 C、SiC2 ;(iv)原料吸附於碳化矽原基板10之階的吸附係數為0.001。 另外,用於熱力學計算之各化學種的資料係採用了JANAF熱化學表的值。
根據該圖14中的(b)之圖表可知以下情形:將碳化矽原基板10配置於原子數比Si/C超過1的空間(本體容器50內)而使碳化矽基板層13在碳化矽原基板10成長的結果(〇印)與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下的碳化矽成長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有一致傾向。 又可知以下情形:將碳化矽原基板10配置於原子數比Si/C為1以下的空間(本體容器50內)而使碳化矽基板層13在碳化矽原基板10成長的結果(×印)與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下的碳化矽成長之熱力學計算的結果有一致傾向。
在SiC-Si平衡蒸氣壓環境下,推定以1960℃的加熱溫度達成1.0 μm/min以上的成長速度。又,推定以2000℃以上的加熱溫度達成2.0 μm/min以上的成長速度。 另一方面,在SiC-C平衡蒸氣壓環境下,推定以2000℃的加熱溫度達成1.0 μm/min以上的成長速度。又,推定以2030℃以上的加熱溫度達成2.0 μm/min以上的成長速度。
10:碳化矽原基板 11:體層 12:加工變質層 13:碳化矽基板層 14:傷害層 20:碳化矽基板體 30:碳化矽基板 40:碳化矽材料 50:本體容器 51,71:上容器 52,72:下容器 53,73:間隙 54:基板保持具 55,74:矽蒸氣供給源 60:加熱爐 61:主加熱室 62:預備加熱室 63:移動機構 64:加熱單元 65:真空形成用閥 66:惰性氣體注入用閥 67:真空計 70:高熔點容器 L1:雷射光源 L2:聚光用透鏡 P:晶圓剝離機構 R:基準點 S1:原料輸送空間 X:蝕刻空間 Y:結晶成長空間 S10,S40:蝕刻步驟 S20,S50:結晶成長步驟 S30,S60:剝離步驟
[圖1]是一實施形態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步驟之概略圖。 [圖2]是一實施形態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步驟之說明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之蝕刻步驟的概要之說明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之結晶成長步驟的概要之說明圖。 [圖5]是一實施形態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裝置之說明圖。 [圖6]是一實施形態之本體容器及高熔點容器的概略圖。 [圖7]是一實施形態之本體容器及高熔點容器的概略圖。 [圖8]是在本發明之蝕刻步驟所得到的碳化矽原基板之說明圖。 [圖9]是在本發明之蝕刻步驟所得到的碳化矽原基板之表面的說明圖。 [圖10]是在本發明之結晶成長步驟所得到的碳化矽基板層之表面的說明圖。 [圖11]是求得本發明之結晶成長步驟的BPD轉換率之手法的說明圖。 [圖12]是在本發明之結晶成長步驟形成的碳化矽基板層之說明圖。 [圖13]是在本發明之結晶成長步驟形成的碳化矽基板層之說明圖。 [圖14]是本發明之蝕刻步驟及結晶成長步驟的阿瑞尼氏圖(Arrhenius plot)。
10:碳化矽原基板
20:碳化矽基板體
30:碳化矽基板
S10,S40:蝕刻步驟
S20,S50:結晶成長步驟
S30,S60:剝離步驟

Claims (12)

  1. 一種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係包含: 蝕刻步驟,係將碳化矽原基板蝕刻; 結晶成長步驟,係在前述碳化矽原基板之上使碳化矽基板層成長來得到碳化矽基板體;以及 剝離步驟,係將前述碳化矽基板體的一部分剝離來得到碳化矽基板; 前述蝕刻步驟及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下述步驟: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且以在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前述碳化矽材料之間形成有溫度梯度的方式進行加熱。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蝕刻步驟及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下述步驟:在包含矽元素及碳元素之氛圍下將前述碳化矽原基板及前述碳化矽材料加熱。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蝕刻步驟及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下述步驟:將前述碳化矽原基板及前述碳化矽材料在準密閉空間內加熱。
  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蝕刻步驟及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下述步驟:在包含前述碳化矽材料之本體容器內配置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而進行加熱。
  5.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蝕刻步驟係下述步驟: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前述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以前述碳化矽原基板成為高溫側且前述碳化矽材料成為低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6.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蝕刻步驟係包含以下步驟:在原子數比矽/碳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前述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以前述碳化矽原基板成為高溫側且前述碳化矽材料成為低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7.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下述步驟: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前述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以前述碳化矽原基板成為低溫側且前述碳化矽材料成為高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8.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包含以下步驟:在原子數比矽/碳超過1的準密閉空間內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前述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以前述碳化矽原基板成為低溫側且前述碳化矽材料成為高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9.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結晶成長步驟係包含以下步驟:在原子數比矽/碳為1以下的準密閉空間內使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與前述碳化矽材料相對而進行配置,以前述碳化矽原基板成為低溫側且前述碳化矽材料成為高溫側的方式進行加熱。
  10.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剝離步驟係具有: 雷射照射步驟,係對前述碳化矽基板體導入傷害層;以及 分離步驟,係將前述傷害層作為起點而進行分離。
  11.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進一步包含: 第二蝕刻步驟,係將已被剝離的前述碳化矽原基板蝕刻; 第二結晶成長步驟,係在前述碳化矽原基板之上使碳化矽基板層成長來得到碳化矽基板體;以及 第二剝離步驟,係將前述碳化矽基板體的一部分剝離。
  12.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進一步包含: 第三蝕刻步驟,係將已被剝離的前述碳化矽基板層蝕刻; 第三結晶成長步驟,係在前述碳化矽基板層之上使其他的碳化矽基板層成長來得到碳化矽基板體;以及 第三剝離步驟,係將前述碳化矽基板體的一部分剝離。
TW109126625A 2019-08-06 2020-08-06 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 TW2021207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4545 2019-08-06
JP2019-144545 2019-08-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0753A true TW202120753A (zh) 2021-06-01

Family

ID=74502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6625A TW202120753A (zh) 2019-08-06 2020-08-06 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90324A1 (zh)
EP (1) EP4012077A4 (zh)
JP (1) JPWO2021025086A1 (zh)
CN (1) CN114342045A (zh)
TW (1) TW202120753A (zh)
WO (1) WO202102508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54654B2 (ja) * 2006-09-21 2012-06-20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エピタキシャル炭化珪素単結晶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97219B2 (ja) * 2008-02-29 2013-09-25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単結晶薄膜を有する基板の製造方法
JP5917862B2 (ja) 2011-08-30 2016-05-18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加工対象物切断方法
JP5761264B2 (ja) 2013-07-24 2015-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SiC基板の製造方法
DE102014013107A1 (de) 2013-10-08 2015-04-09 Siltectra Gmbh Neuartiges Waferherstellungsverfahren
JP6525189B2 (ja) 2014-02-28 2019-06-05 学校法人関西学院 走査型電子顕微鏡用標準試料、その製造方法、走査型電子顕微鏡の評価方法、及びSiC基板の評価方法。
JP2016015463A (ja) * 2014-06-10 2016-01-28 エルシード株式会社 SiC材料の加工方法及びSiC材料
CN107107260B (zh) 2014-11-27 2022-02-11 西尔特克特拉有限责任公司 借助于材料转化的固体分开
CN107112205B (zh) * 2015-01-16 2020-12-2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半导体衬底及其制造方法,组合半导体衬底及其制造方法
KR102106722B1 (ko) * 2015-07-29 2020-05-04 쇼와 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에피택셜 탄화규소 단결정 웨이퍼의 제조 방법
JP2017037944A (ja) * 2015-08-07 2017-02-16 エルシード株式会社 蛍光SiC材料の気相成長装置及び蛍光SiC材料の気相成長方法
US11359307B2 (en) * 2016-04-28 2022-06-14 Kwansei Gakuin Educational Foundation Vapour-phase epitaxial growth metho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ubstrate equipped with epitaxial layer
JP6795811B2 (ja) * 2017-02-16 2020-12-02 国立大学法人埼玉大学 剥離基板製造方法
JP2018158858A (ja) * 2017-03-22 2018-10-1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結晶成長方法および装置
US10964785B2 (en) * 2017-05-17 2021-03-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iC epitaxial waf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6904793B2 (ja) 2017-06-08 2021-07-21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ウエーハ生成装置
JP6949358B2 (ja) * 2017-07-28 2021-10-13 学校法人関西学院 単結晶SiCの製造方法、SiCインゴ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SiCウエハ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25086A1 (ja) 2021-02-11
EP4012077A4 (en) 2023-09-20
US20220290324A1 (en) 2022-09-15
CN114342045A (zh) 2022-04-12
JPWO2021025086A1 (zh) 2021-02-11
EP4012077A1 (en) 2022-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20928B2 (en) SiC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20220282395A1 (en) SiC SUBSTRATE, SiC EPITAXIAL SUBSTRATE, SiC INGOT AND PRODUCTION METHODS THEREOF
TWI824118B (zh) 碳化矽磊晶基板、碳化矽磊晶基板的製造方法以及碳化矽磊晶基板的製造裝置
US20220333270A1 (en) SiC SEED CRYST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SiC INGOT PRODUCED BY GROWING SAID SiC SEED CRYST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SiC WAFER PRODUCED FROM SAID SiC INGOT AND SiC WAFER WITH EPITAXIAL FILM AND METHODS RESPECTIVELY FOR PRODUCING SAID SiC WAFER AND SAID SiC WAFER WITH EPITAXIAL FILM
TW202113954A (zh) 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
TW202103257A (zh) 半導體基板、半導體基板的製造方法、半導體基板的製造裝置以及磊晶成長方法
WO2021060368A1 (ja) SiC単結晶の製造方法、SiC単結晶の製造装置及びSiC単結晶ウェハ
TW202120753A (zh) 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
US20220344152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ic substrate
WO2020218482A1 (ja) SiC基板の製造方法、その製造装置、及び、エピタキシャル成長方法
TW202033849A (zh) 裝置製作用晶圓之製造方法
EP4036285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CN114423889B (zh) SiC单晶的制造方法、SiC单晶的制造装置以及SiC单晶晶片
US20220359667A1 (en) Sic substrate, sic substrate production method, sic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ic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duction method
TW202044350A (zh) 碳化矽基板、碳化矽基板的製造方法、碳化矽基板的製造裝置以及降低碳化矽基板的加工變質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