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3027A - 導熱片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導熱片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3027A
TW202113027A TW109124092A TW109124092A TW202113027A TW 202113027 A TW202113027 A TW 202113027A TW 109124092 A TW109124092 A TW 109124092A TW 109124092 A TW109124092 A TW 109124092A TW 202113027 A TW202113027 A TW 2021130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sheet
thermally conductive
heat
sheet
thermal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4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外谷栄一
松井孝二
豊川裕也
柴田和希
香川勝彦
山口隆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阿波製紙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昭和丸筒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阿波製紙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昭和丸筒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阿波製紙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3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302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1/00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 F28F21/02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of carbon, e.g.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73Cooling facilitated by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 device or materials for thermal expansion adaptation, e.g. carbon
    • H01L23/3737Organic materials with or without a thermoconductive fill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5/00Heat-transfer, heat-exchange or heat-storage materials, e.g. refrigerants;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eat or cold by chemical reactions other than by combustion
    • C09K5/08Materials not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 C09K5/14Solid materials, e.g. powdery or granula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73Cooling facilitated by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 device or materials for thermal expansion adaptation, e.g. carb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優異,且柔軟性亦優異之導熱片等。 本發明之導熱片100具備:複數個導熱部10,其等分別自一主表面連續地設置至另一主表面;及接合部20,其將於主表面方向上積層之複數個導熱部10之鄰接之界面彼此接合;且該導熱片100整體上呈片狀,其中導熱部10包含空隙部,接合部20由包含具有柔軟性之樹脂材料之材料所構成並且局部地形成有空隙層,且樹脂材料之一部分局部地滲入至導熱部10之空隙部。根據上述構成,藉由導熱部10之空隙部及接合部20之空隙層而提高導熱片100之柔軟性、可撓性,並且藉由使樹脂材料滲入至導熱部10之空隙部之一部分,能夠一面於導熱部10彼此之間形成空隙層,一面確保使該等導熱部10彼此接合之強度。

Description

導熱片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導熱片及其製造方法。
近年來,對電子設備或車輛用頭燈、車載電池等發熱構件進行散熱成為當務之急。例如存在伴隨電腦之中央運算處理裝置(CPU)、圖像處理用運算處理器(GPU)、智慧型手機之SoC(System on Chip,系統單晶片)、組裝設備之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數位信號處理器)或微電腦、或者電晶體等半導體元件、發光二極體(LED)或電致發光(EL)、液晶等發光體等電子零件之小型化、高積體化,發熱量會變大之傾向。因該等電子零件之發熱而引起之裝置或系統之壽命下降、誤動作逐漸成為問題,對電子零件之散熱對策之要求逐年變高。
作為針對此種發熱體之散熱對策,除使用空氣冷卻風扇進行之強制冷卻以外,還使用金屬製之散熱片或珀爾帖元件等散熱構件。此種散熱構件一直以來是在與發熱體熱連接之面上塗佈潤滑脂以防止於界面形成成為隔熱層之空氣層。然而,普通之潤滑脂之導熱性並不高。因此,亦可使用分散有導熱率相對較高之金剛石之金剛石潤滑脂(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然而,金剛石潤滑脂之價格較高。又,於使用金剛石潤滑脂之情形時,亦難以獲得充分之導熱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表2017-53022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優異,且柔軟性亦優異之導熱片及其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第1方面之導熱片,其具備:複數個導熱部,其等分別自一主表面連續地設置至另一主表面;及接合部,其將於主表面方向上所積層之上述複數個導熱部之鄰接之界面彼此接合;且整體上呈片狀,上述導熱部包含空隙部,上述接合部係由包含具有柔軟性之樹脂材料之材料所構成並且局部地形成有空隙層,且上述樹脂材料之一部分可局部地滲入至上述導熱部之上述空隙部。根據上述構成,藉由導熱部之空隙部及接合部之空隙層而提高導熱片之柔軟性、可撓性,並且藉由使樹脂材料滲入至導熱部之空隙部之一部分,能夠於導熱部彼此之間形成空隙層,並且確保使該等導熱部彼此接合之強度。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2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構成以外,可於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以0.2 N/mm2 之面壓按壓該導熱片時,將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率設為λ0.2 [W/m・K],於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以0.8 N/mm2 之面壓按壓該導熱片時,將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率設為λ0.8 [W/m・K],此時,滿足1.5≤λ0.80.2 ≤3.5之關係。
進而,根據本發明之第3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上述空隙層於上述接合部中所占之比率可為2體積%以上30體積%以下。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4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上述導熱部可由包含呈鱗片狀之石墨、及樹脂纖維之材料所構成。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5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上述樹脂纖維可為芳香族聚醯胺纖維。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6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上述石墨可為膨脹化石墨。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7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使用雷射閃光法對上述導熱片之主表面測定之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的導熱率可為10 W/m・K以上200 W/m・K以下。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8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上述導熱片之面內方向上之上述導熱部之寬度可為50 μm以上300 μm以下。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9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上述導熱片之厚度可為0.2 mm以上5 mm以下。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10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於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以0.2 N/mm2 之面壓按壓該導熱片時,上述導熱片之厚度可為0.1 mm以上5 mm以下。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11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上述導熱片之表面粗糙度Ra可為0.1 μm以上100 μm以下。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12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上述樹脂材料可為包含具有環狀分子、第一聚合物及封端基之聚輪烷;及第二聚合物,且上述聚輪烷與上述第二聚合物經由上述環狀分子而鍵結者,上述第一聚合物具有直鏈狀之分子結構且將上述環狀分子串刺狀地包接,上述封端基係設置於上述第一聚合物之兩端附近。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13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上述導熱片之法線與上述導熱部之法線所成之角可為25°以上90°以下。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14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可將上述導熱部與接合部之界面形成為曲面狀。根據上述構成,於厚度方向上按壓導熱片時,因導熱部與接合部積層成曲面狀而變得更易於變形,例如變得易於以與發熱體面接觸時不會形成間隙之方式密接,而可提高導熱性。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15方面之導熱片,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可於上述導熱片之主表面方向上,使彼此積層之上述導熱部與接合部之膜厚分別局部地不同。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16方面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其係於主表面方向上積層分別自一主表面連續地設置至另一主表面之複數個導熱部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將未硬化之樹脂材料含浸於構成導熱部之導熱部形成用片之步驟;將含浸有未硬化之樹脂材料之上述導熱部形成用片捲取成輥狀之步驟;以所捲取之上述捲取體之狀態使上述未硬化之樹脂材料硬化的步驟;及於相對於上述輥狀之軸方向垂直、平行或傾斜之平面裁切上述樹脂材料硬化之捲取體的步驟。藉此,藉由將含浸有樹脂材料之導熱部形成用片捲取成輥狀,能夠容易地獲得積層狀態。又,藉由製成捲取體,亦變得易於容易地進行此後之處理或裁斷,以低成本獲得導熱片。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16方面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除上述內容以外,於將未硬化之樹脂材料含浸於上述導熱部形成用片之步驟前,可進而包含以輥狀之捲取體形式準備上述導熱部形成用片之步驟。藉此,獲得如下優點:藉由對預先以輥狀準備之導熱部形成用片含浸樹脂材料後再次捲取至輥,既能夠準備長條之導熱部形成用片,亦能夠省空間且高效率地含浸樹脂材料,與準備多片裁斷好之矩形狀之導熱部形成用片並使其含浸上述樹脂材料之方法相比,能夠提高生產效率。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17方面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除上述任一構成以外,上述未硬化之樹脂材料可為熱固性樹脂。藉此,獲得如下優點:即便為於捲取體含浸有熱固性樹脂之樹脂材料之狀態,亦能夠藉由加熱來容易地使該樹脂材料硬化,能夠提高生產效率。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是,以下所示之實施方式係用以使本發明之技術思想具體化之例示,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內容。又,本說明書並不一定將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示之構件特定為實施方式之構件。特別是實施方式中所記載之構成零件之尺寸、材質、形狀、其相對性配置等只要無特定記載,則僅為說明例而並非旨在將本發明之範圍僅限定於此。再者,各圖式所示之構件之大小或位置關係等有時為了明確地說明而進行了誇張。進而於以下之說明中,相同之名稱、符號係表示相同或者同質之構件,而適當地省略詳細說明。進而,構成本發明之各要素可設為由同一構件構成複數個要素而以一個構件兼作複數個要素之態樣,相反地,亦可由複數個構件分擔一個構件之功能來實現。 [實施方式1]
導熱片可用作各種發熱體之散熱構件。發熱體例如可較佳地列舉CPU或GPU、DSP、微電腦等運算元件、電晶體等驅動元件、LED、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液晶等發光元件、鹵素燈等光源、馬達等驅動零件等。此處,作為實施方式1,對將散熱片應用於CPU之例進行說明。此處,如圖1之模式剖視圖所示,構成如下散熱裝置1000,其係於作為發熱體HG之CPU與作為散熱器HS之冷卻片之間熱結合導熱片100而成。 (導熱片100)
首先,基於圖2~4,對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100進行說明。於該等圖中,分別為圖2係表示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100之模式俯視圖;圖3係表示導熱片100之模式立體圖;圖4係表示導熱片100之模式側視圖;圖5表示構成接合部之樹脂材料之一例之概念圖。
如圖2~圖4所示,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100具備呈層狀之複數個導熱部10、及將各導熱部10接合之接合部20,且整體上呈片狀。導熱部10係由包含呈鱗片狀之石墨(鱗片狀石墨)11、及樹脂纖維12之材料所構成,且係自導熱片100之一主表面跨至另一主表面所設置者,換言之,導熱部10係於導熱片100之兩個主表面露出者。接合部20係由具有柔軟性之樹脂材料所構成者,石墨11係以其厚度方向沿著層狀導熱部10之厚度T10之方向的方式配向。於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100中,導熱片1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所成的角θ1為25°以上且90°以下。
換言之,於將沿導熱片100之面方向彼此交叉之軸設定為x軸及y軸、將與x軸及上述y軸交叉之軸設定為z軸時,導熱片100具備:複數個導熱部10,其等在x軸方向上延伸;及接合部20,其由具有柔軟性之樹脂材料所構成,且於y軸方向上接合各導熱部10。並且,導熱部10由包含呈鱗片狀之複數個石墨(鱗片狀石墨)11、及樹脂纖維12之材料所構成。並且,於導熱部10中,石墨(鱗片狀石墨)11係以其厚度方向沿y軸方向之方式配向。
進而換言之,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100具備:複數個導熱部10,其等優先在作為導熱片100之厚度T100之方向之第1方向上傳遞熱,並且在與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上延伸;及接合部20,其由具有柔軟性之樹脂材料所構成,且在與第1方向及第2方向交叉之第3方向上接合各導熱部10;導熱部10係由包含石墨11、及樹脂纖維12之材料所構成,該石墨呈鱗片狀且具有如其厚度方向沿第3方向之配向。
根據此種構成,相對於呈片狀之導熱片100之面內之規定方向而言,導熱片100係厚度方向之導熱性較高,換言之,z軸方向之導熱性高於y軸方向,能夠優先在z軸方向(即,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上傳遞熱,從而導熱片100整體可為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優異者,並且亦可為柔軟性優異者。其結果,能夠較佳地追隨例如發熱體HG之表面形狀,較佳地導熱、散熱。更具體而言,與發熱體HG之密接性提高,能夠有效地防止因於導熱片100與發熱體HG之間殘留空氣層而引起之導熱性之下降。特別是,由於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優異,故能夠使與發熱體HG接觸之面積變大,使整體上之導熱性、散熱性優異。又,即便發熱體HG具有複雜形狀、或表面之凹凸較大,亦能夠較佳地追隨該構件之表面形狀,能夠有效地發揮如上所述之功能。
認為獲得此種優異之效果之原因如下。即,導熱部10包含鱗片狀石墨11作為導熱性較高之材料,該鱗片狀石墨11於導熱部10中配向於規定之方向,並且導熱部10自導熱片100之一主表面跨及至另一主表面連續地設置,藉此即便不使鱗片狀石墨11之含有率極高,亦能夠於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上縮短鱗片狀石墨11彼此之距離,有效地提高相互接觸之鱗片狀石墨11之比率。其結果,能夠確保充分之柔軟性,並且使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特別優異。
又,除導熱部10以外,具備由具有柔軟性之樹脂材料所構成之接合部20,藉此能夠使導熱片100之柔軟性特別優異。並且,由於導熱片100之柔軟性優異,因此對發熱體HG之表面形狀之追隨性提高,於上述構件具有複雜形狀之情形時或即便於表面具有相對較大之凹凸,亦能夠有效地防止於導熱片100與上述構件之間產生意外之間隙。其結果,能夠較佳地進行上述構件之散熱等。
又,導熱部10除鱗片狀石墨11以外,包含樹脂纖維,藉此於鱗片狀石墨11於導熱部10中之含有率相對較高之情形時,亦能夠於導熱部10中較佳地保持鱗片狀石墨11,且能夠使導熱部10之柔軟性、導熱片100整體之柔軟性較高。
與此相對,若不滿足如上所述之條件,則無法獲得令人滿意之結果。例如,僅由與導熱部對應之部位所構成而不具有與接合部對應之部位之片材係該片材整體的柔軟性變得不足,根據應用該片材之構件之形狀等而無法發揮充分之導熱性。又,僅由與接合部對應之部位所構成而不具有與導熱部對應之部位之片材係導熱性變低。進而,於導熱部不包含樹脂纖維之情形時,例如變得難以使片材整體之柔軟性足夠優異。又,於導熱部中,代替樹脂纖維而由熔融之樹脂、熔接之樹脂等形成緻密之樹脂層的情形時,例如變得難以使片材整體之柔軟性足夠優異。又,於導熱部不包含石墨之情形時,導熱性變低。除此以外,於導熱部之石墨(鱗片狀石墨)具有除上述配向以外之配向之情形時或不具有配向性的情形時,變得難以使片材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足夠優異。又,即便具有由包含呈鱗片狀之石墨、及樹脂纖維之材料所構成之導熱部,於該導熱部未自導熱片之一主表面跨及至另一主表面設置之情形時、例如導熱部僅露出於一面之情形時或均未露出於兩面之情形時,在使用導熱片時,自與導熱片接觸之構件之散熱亦變得不充分。又,於使用普通之石墨粒子(大致球狀、不定形狀之粒子等)來代替鱗片狀之石墨(鱗片狀石墨)之情形時,亦難以使片材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足夠優異。又,若導熱片之法線與導熱部之法線所成之角θ1未達上述下限值,則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之傳熱變得不充分,於使用導熱片時,自與導熱片接觸之構件之散熱變得不充分。
再者,於導熱部10中,只要導熱部10中所包含之複數個鱗片狀石墨11中之多個石墨表現出如上所述之配向即可,所有鱗片狀石墨11亦可不以鱗片狀石墨11之厚度方向沿層狀之導熱部10之厚度方向(特別是,於圖3、圖4所示之構成中為y軸方向)的方式配向。於此種情形時,亦充分地發揮如上所述之效果。
導熱部10中所包含之鱗片狀石墨11中之表現出上述配向之鱗片狀石墨11的比率較佳為以個數基準計為50%以上,更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70%以上。
又,上述配向並非是指鱗片狀石墨11之厚度方向(法線方向)與層狀之導熱部10之厚度方向(特別是,於圖3、圖4所示之構成中為y軸方向)完全一致,例如,鱗片狀石墨11之厚度方向(法線方向)與層狀之導熱部10之厚度方向所成之角θ只要為20°以下即可,特別是較佳為10°以下。
又,如上所述,導熱片1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所成之角θ1只要為25°以上90°以下即可,較佳為30°以上90°以下,更佳為35°以上90°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上90°以下。藉此,更明顯地發揮上述效果。 (導熱部)
導熱片100具備自導熱片之一主表面跨及至另一主表面設置之複數個導熱部10。於本實施方式中,在俯視導熱片100時,各導熱部10於x軸方向上延伸。導熱部10係有助於導熱片100整體之導熱性(特別是,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z軸方向)之導熱性)之主要部位。
導熱部10包含複數個鱗片狀之石墨(鱗片狀石墨)11、及樹脂纖維12。此種導熱部10於其內部具有作為樹脂纖維12或石墨(鱗片狀石墨)11等之間隙之微小之空隙部。於下文中詳述之接合部20之構成材料之一部分進入至此種微小的空間,藉此能夠提高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之密接性,能夠提高導熱片100之耐久性。又,藉由排除上述微小之空間內之空氣而使導熱率大於空氣之接合部20的構成材料滲入,亦能夠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導熱片100之導熱性。 (鱗片狀石墨)
各導熱部10中所包含之複數個鱗片狀石墨11配向於規定之方向。即,鱗片狀石墨11係以其厚度方向沿層狀之導熱部10之厚度方向(特別是,於圖3、圖4所示之構成中為y軸方向)之方式配向。
藉此,導熱片100成為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與y軸正交之z軸方向)之導熱性優異者。
於本說明書中,鱗片狀只要為主表面之大小相對於厚度足夠大者即可,例如可為平板狀,亦可為彎曲板狀。
鱗片狀石墨11之扁平度之算術平均值(平均扁平度)較佳為2以上,更佳為3以上100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上50以下。
再者,所謂鱗片狀石墨11之扁平度是指鱗片狀石墨11之主表面之短軸長Ly[μm]相對於鱗片狀石墨11之厚度t[μm]的比率(Ly/t)。作為鱗片狀石墨11之平均扁平度,例如可採用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而隨機抽選之100個鱗片狀石墨11之扁平度之算術平均值。亦能夠同樣地求出以下所說明之鱗片狀石墨11之主表面之短軸長Ly的算術平均值(平均短軸長度)、鱗片狀石墨11之厚度t之算術平均值(平均厚度)。
鱗片狀石墨11之主表面之短軸長Ly之算術平均值(平均短軸長)較佳為0.2 μm以上50 μm以下,更佳為0.3 μm以上3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5 μm以上10 μm以下。
鱗片狀石墨11只要為呈鱗片狀之石墨即可,可較佳地使用膨脹化石墨作為鱗片狀石墨11。藉此,能夠使導熱片100之強度、可靠性、導熱性進一步優異。
膨脹化石墨可藉由如下方式獲得:例如,以具有層狀結晶結構之石墨為原料,利用氧化劑進行酸處理而形成層間化合物,之後進行清洗,於高溫下進行加熱處理而使層間化合物膨脹。
作為膨脹化石墨之原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天然石墨、凝析(kish)石墨等具有層狀結晶結構之石墨粒子。
作為上述氧化劑,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硫酸、硝酸、磷酸、過氯酸等酸、及鉻酸、過錳酸、過碘酸、過氧化氫等。
上述加熱處理之溫度較佳為400℃以上1000℃以下。
鱗片狀石墨11於導熱部10中之含有率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0質量%以上90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上8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以上80質量%以下。
藉此,能夠以更高之水準兼顧導熱部10之導熱性及柔軟性。 (樹脂纖維)
各導熱部10包含樹脂纖維12。藉此,能夠於導熱部10內較佳地保持上述鱗片狀石墨11。又,與設置緻密之樹脂層之情形相比,能夠提高柔軟性。又,於使導熱片100變形之情形時,亦能夠於導熱片100整體上確保鱗片狀石墨11彼此較佳地接觸之狀態。
作為樹脂纖維12之構成材料,例如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乳酸等聚酯;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聚對伸苯基對苯二甲醯胺等芳香族聚醯胺(芳香族聚醯胺樹脂)、尼龍6、尼龍6,6等脂肪族聚醯胺等聚醯胺;聚醚醚酮等聚醚酮;丙烯酸系樹脂、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苯硫醚、聚對伸苯基苯并㗁唑、聚醯亞胺、聚碳酸酯、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系樹脂(ABS樹脂)、聚氯乙烯系樹脂、苯氧樹脂等熱塑性樹脂、環氧樹脂、酚系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不飽和聚酯等熱固性樹脂、或該等各種樹脂之構成單體之共聚物(例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改性樹脂(例如,順丁烯二酸改性樹脂等)、聚合物合金等,可使用選自該等中之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
其中,樹脂纖維12較佳為由芳香族聚醯胺樹脂所構成者。藉此,能夠使導熱部10之強度、導熱片100整體之強度更優異。又,能夠使導熱片100之耐熱性更優異。又,能夠有效地防止於成形導熱片100等時,樹脂纖維12意外地熔融、變形等,更確切而言,能夠使導熱片100之柔軟性更優異。再者,作為樹脂纖維12,亦可使用組成彼此不同之複數種纖維。
樹脂纖維12之平均長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5 mm以上20 mm以下,更佳為2.0 mm以上18 mm以下,進而較佳為3.0 mm以上16 mm以下。藉此,於導熱部10中,能夠更佳地保持鱗片狀石墨11,能夠更確實地防止鱗片狀石墨11意外地脫落。其結果,能夠使導熱片100之耐久性、可靠性更優異。又,能夠使導熱片100之柔軟性更優異。
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中,作為纖維之平均長度,例如採用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而隨機抽選之100根纖維之長度之算術平均值。
樹脂纖維12之平均寬度較佳為1.0 μm以上50 μm以下,更佳為2.0 μm以上4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3.0 μm以上30 μm以下。藉此,於導熱部10中,能夠更佳地保持鱗片狀石墨11,能夠更確實地防止鱗片狀石墨11意外地脫落。其結果,能夠使導熱片100之耐久性、可靠性更優異。又,能夠使導熱片100之柔軟性更優異。
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中,作為纖維之平均寬度,例如採用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而隨機抽選之100根纖維之寬度之算術平均值。
樹脂纖維12於導熱部10中之含有率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7質量%以上90質量%以下,更佳為12質量%以上7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8質量%以上50質量%以下。藉此,能夠以更高之水準兼顧導熱部10之導熱性及柔軟性。
藉此,能夠以更高之水準兼顧導熱部10之導熱性及柔軟性。 (其他成分)
導熱部10亦可包含除上述成分以外之成分。作為此種其他成分,例如可列舉黏合劑、凝聚劑、塑化劑、著色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軟化劑、改質劑、防銹劑、填充劑、表面潤滑劑、防腐劑、耐熱穩定劑、潤滑劑、引子、抗靜電劑、聚合抑制劑、交聯劑、觸媒、調平劑、增黏劑、分散劑、抗老化劑、阻燃劑、抗水解劑、防腐劑、碳纖維、奈米碳管、奈米碳纖維、纖維素奈米纖維、富勒烯、金屬纖維、金屬粒子等。
20℃下之導熱部10之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z軸方向)之導熱率較佳為10 W/m・K以上200 W/m・K以下,更佳為15 W/m・K以上180 W/m・K以下,進而較佳為20 W/m・K以上160 W/m・K以下。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中,作為導熱率,可採用如下之值:依據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日本工業標準)R1611,藉由雷射閃光法求出熱擴散率(mm2 /s),算出熱擴散率與熱容量(密度×比熱)之乘積。
導熱部10之厚度(導熱部10之厚度方向之長度,於圖3、圖4所示之構成中為y軸方向之長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50 μm以上300 μm以下,更佳為55 μm以上27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60 μm以上250 μm以下。藉此,能夠以更高之水準兼顧導熱部10之導熱性及柔軟性。又,能夠使導熱片100之生產性更優異。
再者,導熱片100所具備之複數個導熱部10可具有相同之厚度,亦可具有不同之厚度,於具有厚度彼此不同之導熱部10之情形時,導熱片100所具備之複數個導熱部10之總個數中之厚度包含於上述範圍內之該導熱部的比率較佳為50%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90%以上。
導熱部10於導熱片100整體中所占之體積率較佳為30體積%以上90體積%以下,更佳為40體積%以上85體積%以下,進而較佳為50體積%以上82體積%以下。藉此,能夠以更高之水準兼顧導熱部10之導熱性及柔軟性。 (接合部)
導熱片100具備複數個與導熱部10之主表面接觸而將上述各導熱部10接合之接合部20。特別是,於本實施方式中,接合部20係於x軸方向上延伸。
導熱片100只要具備至少1個接合部20即可,但於圖示之構成中,具備複數個接合部20。更具體而言,於圖示之構成中,導熱片100連同複數個接合部20一併具備複數個導熱部10,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沿y軸方向交替地配置,於y軸方向之兩端部配置有導熱部10。換言之,於將導熱片100所具備之導熱部10之個數設為n個時,導熱片100所具備之接合部20之個數為(n-1)個。
又,接合部20係由具有柔軟性之樹脂材料所構成。進而,接合部局部地形成空隙層。於空隙層中包含空氣、或樹脂材料硬化時產生之氣體。又,樹脂材料之一部分滲入於導熱部之空隙部。空隙層於接合部中所占之比率較佳為2體積%以上30體積%以下。 (樹脂材料)
構成接合部20之樹脂材料(具有柔軟性之樹脂材料)具有將相鄰之導熱部10接合之功能。構成接合部20之樹脂材料具有柔軟性。因此,導熱片100例如能夠較佳地追隨於該發熱體HG之表面形狀。其結果為,例如能夠藉由與上述構件之關係而較佳地進行導熱、散熱。又,於導熱片100發生變形時,能夠較佳地防止導熱片100破損等。
構成接合部20之樹脂材料與構成上述導熱部10之樹脂纖維12不同,係足夠緻密者。此種接合部20係如下文中所詳述般使用呈液態之樹脂材料20'、或呈片狀之樹脂材料20'(將呈液態之組合物成形為片狀所得者)而較佳地形成。
構成接合部20之樹脂材料並無特別限定,可較佳地使用除硬質樹脂以外之樹脂材料、例如柔軟性環氧樹脂、聚胺酯系樹脂、橡膠系樹脂、氟系樹脂、聚矽氧系樹脂、熱塑性彈性體等。
又,作為構成接合部20之樹脂材料,較佳為如圖5所示般包含具有環狀分子41、第一聚合物42及封端基之聚輪烷40及第二聚合物50,且聚輪烷40與第二聚合物50經由環狀分子41而鍵結者,上述第一聚合物42係具有直鏈狀之分子結構且將環狀分子41串刺狀地包接,上述封端基係設置於第一聚合物42之兩端附近。
藉此,能夠使介隔接合部20之導熱部10彼此之接合強度、導熱片100之耐久性足夠優異,並且使導熱片100之耐熱性(例如亦能夠承受200℃以上之使用環境之耐熱性)、柔軟性特別優異。又,於製造導熱片100時,此種樹脂材料易於滲入至存在於導熱部10中之微小空隙部。因此,亦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導熱片100之耐久性或導熱性。
特別是於箭頭方向之變形之應力負載於如圖5A所示之狀態之樹脂材料(接合部20)的情形時,樹脂材料可採用如圖5B所示之形態。即,環狀分子41能夠沿第一聚合物42移動(換言之,第一聚合物42能夠於環狀分子41內移動),因此能夠於樹脂材料內(接合部20中)較佳地吸收變形之應力。因此,於施加有較大變形力(例如,扭轉之外力等)之情形時,亦能夠有效地防止接合部20破損、或接合部20自導熱部10剝離等。
以下,詳細地對包含聚輪烷40與第二聚合物50之樹脂材料進行說明。構成聚輪烷40之環狀分子41只要為能夠沿第一聚合物42移動者即可,較佳為可經取代之環糊精分子,該環糊精分子較佳為選自由α-環糊精、β-環糊精、γ-環糊精、及該等之衍生物所組成之群中者。
如上所述,聚輪烷40中之環狀分子41之至少一部分係與第二聚合物50之至少一部分鍵結。
作為環狀分子41所具有之官能基(與第二聚合物50鍵結之官能基),例如可列舉-OH基、-NH2 基、-COOH基、環氧基、乙烯基、硫醇基、光交聯基等。再者,作為光交聯基,例如可列舉肉桂酸、香豆素、查耳酮、蒽、苯乙烯基吡啶、苯乙烯基吡啶鎓鹽、苯乙烯基喹啉鎓鹽等。
於將環狀分子41由第一聚合物42包接成串刺狀時能夠最大限度地包接之環狀分子41之量設為1之情形時,由第一聚合物42包接成串刺狀之環狀分子41之量較佳為0.001以上0.6以下,更佳為0.01以上0.5以下,進而較佳為0.05以上0.4以下。再者,亦可使用2種以上不同之環狀分子41。
作為構成聚輪烷40之第一聚合物42,例如可列舉: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聚(甲基)丙烯酸、纖維素系樹脂(羧甲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等)、聚丙烯醯胺、聚氧化乙烯、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烯醇縮醛系樹脂、聚乙烯基甲基醚、聚胺、聚乙烯亞胺、酪蛋白、明膠、澱粉等及/或該等之共聚物、與聚乙烯、聚丙烯、及其他烯烴系單體之共聚樹脂等聚烯烴系樹脂、聚酯樹脂、聚氯乙烯樹脂、聚苯乙烯或丙烯腈-苯乙烯共聚樹脂等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樹脂等丙烯酸系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胺酯樹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樹脂、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等;及該等之衍生物或改性體、聚異丁烯、聚四氫呋喃、聚苯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樹脂)、尼龍等聚醯胺類、聚醯亞胺類、聚異戊二烯、聚丁二烯等聚二烯類、聚二甲基矽氧烷等聚矽氧烷類、聚碸類、聚亞胺類、聚乙酸酐類、聚脲類、聚硫化物類、聚膦腈類、聚酮類、聚苯類、聚鹵代烯烴類或該等之衍生物,特別是較佳為聚乙二醇。
第一聚合物42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萬以上,更佳為2萬以上,進而較佳為3.5萬以上。再者,亦可使用2種以上不同之第一聚合物42。
作為環狀分子41與第一聚合物42之組合,環狀分子41為可經取代之α-環糊精,第一聚合物42較佳為聚乙二醇。
構成聚輪烷40之封端基43只要為具有防止環狀分子41脫離第一聚合物42之功能之基,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二硝基苯基類、環糊精類、金剛烷基類、三苯甲基類、螢光素類、芘類、取代苯類(作為取代基,可列舉烷基、烷基氧基、羥基、鹵素、氰基、磺醯基、羧基、胺基、苯基等,取代基可存在1個或複數個)、亦可經取代之多核芳香族類、類固醇類等。作為構成取代苯類、取代多核芳香族類之取代基,例如可列舉烷基、烷基氧基、羥基、鹵素、氰基、磺醯基、羧基、胺基、苯基等。取代基可存在1個或複數個。再者,亦可使用2種以上不同之封端基43。
於樹脂材料(接合部20)中,至少一部分之聚輪烷40經由環狀分子41而與第二聚合物50鍵結,樹脂材料(接合部20)中亦可包含未與第二聚合物50鍵結之聚輪烷40,聚輪烷40彼此可鍵結。
第二聚合物50經由環狀分子41而與聚輪烷40鍵結。作為第二聚合物50所具有之與環狀分子41鍵結之官能基,例如可列舉-OH基、-NH2 基、-COOH基、環氧基、乙烯基、硫醇基、光交聯基等。再者,作為光交聯基,例如可列舉肉桂酸、香豆素、查耳酮、蒽、苯乙烯基吡啶、苯乙烯基吡啶鎓鹽、苯乙烯基喹啉鎓鹽等。
作為第二聚合物50,例如可列舉如下等者,即,具有如下各種樹脂之骨架且具有上述官能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聚(甲基)丙烯酸、纖維素系樹脂(羧甲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等)、聚丙烯醯胺、聚氧化乙烯、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烯醇縮醛系樹脂、聚乙烯基甲基醚、聚胺、聚乙烯亞胺、酪蛋白、明膠、澱粉等及/或該等之共聚物、與聚乙烯、聚丙烯、及其他烯烴系單體之共聚樹脂等聚烯烴系樹脂、聚酯樹脂、聚氯乙烯樹脂、聚苯乙烯或丙烯腈-苯乙烯共聚樹脂等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樹脂等丙烯酸系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胺酯樹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樹脂、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等;及該等之衍生物或改性體、聚異丁烯、聚四氫呋喃、聚苯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樹脂)、尼龍等聚醯胺類、聚醯亞胺類、聚異戊二烯、聚丁二烯等聚二烯類、聚二甲基矽氧烷等聚矽氧烷類、聚碸類、聚亞胺類、聚乙酸酐類、聚脲類、聚硫化物類、聚膦腈類、聚酮類、聚苯類、聚鹵代烯烴類。
又,第二聚合物50與環狀分子41亦可藉由交聯劑而化學鍵結。
交聯劑之分子量較佳為未達2000,更佳為未達1000,進而較佳為未達600,最佳為未達400。
作為交聯劑,例如可列舉三聚氯化氰、均苯三甲醯氯、對苯甲醯氯、表氯醇、二溴苯、戊二醛、二異氰酸苯酯、二異氰酸甲苯酯、二乙烯基碸、1,1'-羰基二咪唑、烷氧基矽烷類等。再者,亦可使用2種以上不同之交聯劑。
又,第二聚合物50可為均聚物,亦可為共聚物。於樹脂材料(接合部20)中,至少一部分之第二聚合物50經由環狀分子41而與聚輪烷40鍵結,樹脂材料(接合部20)中亦可包含未與聚輪烷40鍵結之第二聚合物50,第二聚合物50彼此可鍵結。再者,亦可使用2種以上不同之第二聚合物50。
樹脂材料(接合部20)中之聚輪烷40之含量相對於第二聚合物50之含量的比率較佳為以重量比計為1/1000以上。 (其他成分)
接合部20亦可包含除上述成分以外之成分(其他成分)。作為此種成分,例如可列舉塑化劑、著色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軟化劑、改質劑、防銹劑、填充劑、表面潤滑劑、防腐劑、耐熱穩定劑、潤滑劑、引子、抗靜電劑、聚合抑制劑、交聯劑、觸媒、調平劑、增黏劑、分散劑、抗老化劑、阻燃劑、抗水解劑、防腐劑等。
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100呈層狀。接合部20之厚度T20(呈層狀之接合部20之厚度方向之長度,於圖3、圖4所示之構成中為y軸方向之長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1 μm以上200 μm以下,更佳為0.1 μm以上1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1 μm以上50 μm以下。藉此,能夠以更高之水準兼顧導熱部10之導熱性及柔軟性。又,可使導熱片100之生產性更優異。
再者,於導熱片100具備複數個接合部20之情形時,該等複數個接合部20可具有相同之厚度,亦可具有不同之厚度,於具有厚度彼此不同之接合部20之情形時,導熱片100所具備之複數個導熱部10之總個數中之厚度包含於上述範圍內之該者導熱部的比率較佳為50%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90%以上。
於圖示之構成中,在導熱片100之兩面中,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為同一平面,但設置有導熱部10之部位之導熱片100之厚度T100可與設置有接合部20之部位之導熱片100的厚度T100不同。例如,於圖示之構成中,各接合部20露出於導熱片100之兩個主表面,但接合部20中之至少1者可僅露出於導熱片100之一面,亦可不露出於導熱片100之兩個主表面中之任一者。
接合部20於導熱片100整體中所占之體積率較佳為10體積%以上70體積%以下,更佳為15體積%以上60體積%以下,進而較佳為18體積%以上50體積%以下。藉此,能夠以更高之水準兼顧導熱部10之導熱性及柔軟性。
再者,於圖示之構成中,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之交界明確,但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之交界亦可因例如導熱部10、接合部20中之至少一者之構成材料擴散、相溶等而變得不明確。於此種情形時,導熱部10係鱗片狀石墨11之含有率及樹脂纖維12之含有率高於接合部20中之該等鱗片狀石墨及樹脂纖維之含有率的區域,接合部20係上述樹脂材料之含有率高於導熱部10中之上述樹脂材料之含有率的區域,亦能夠區分兩者。
又,導熱片100之用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用作各種散熱片等。
導熱片100之厚度T100(z軸方向之長度)較佳為0.2 mm以上5 mm以下,更佳為0.3 mm以上4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5 mm以上3 mm以下。藉此,能夠更佳地追隨發熱體HG之表面形狀,能夠更佳地導熱、散熱。又,能夠以更高之水準兼顧導熱片100之柔軟性及耐久性。
導熱片100之兩個主表面之表面粗糙度Ra較佳為0.1 μm以上100 μm以下,更佳為0.2 μm以上8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3 μm以上60 μm以下。藉此,能夠防止導熱片100之生產性明顯地下降,並且更佳地追隨發熱體HG之表面形狀,能夠更佳地導熱、散熱。
再者,導熱片100之表面粗糙度Ra例如可依據JIS B 0601-2013來測定。又,導熱片100之表面粗糙度Ra可藉由研磨處理等來調整。 (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率)
於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上以0.2 N/mm2 之面壓按壓該導熱片時,將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率設為λ0.2 [W/m・K],於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上以0.8 N/mm2 之面壓按壓該導熱片時,將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率設為λ0.8 [W/m・K],此時,較佳為滿足1.5≤λ0.80.2 ≤3.5之關係,更佳為滿足1.7≤λ0.80.2 ≤3.2之關係,進而較佳為滿足1.9≤λ0.80.2 ≤3.0之關係。
若λ0.80.2 之值過小,則根據與導熱片接觸之構件之條件,有導熱片與發熱體HG或散熱體之密接性變得不充分而無法充分地發揮導熱性之虞。另一方面,若λ0.80.2 過大,則有形狀之穩定性下降,從而導熱片之耐久性下降、或各批次之性能差異變大而無法維持穩定之性能之虞。因此,λ0.80.2 較理想的是設為上述範圍內。
使用雷射閃光法對導熱片100之主表面測定之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上的導熱率較佳為10 W/m・K以上200 W/m・K以下,更佳為15 W/m・K以上180 W/m・K以下,進而較佳為20 W/m・K以上160 W/m・K以下。
藉此,獲得確保導熱片之高導熱性,能夠更佳地導熱、散熱之效果。
於導熱片100之厚度方向上以0.2 N/mm2 之面壓按壓該導熱片時,該導熱片100之厚度較佳為0.1 mm以上5 mm以下,更佳為0.2 mm以上4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3 mm以上3 mm以下。
藉此,以具有高追隨性之導熱片之厚度吸收發熱體HG及散熱體表面之凹凸,充分地確保密接性,藉此獲得將界面熱阻抑制地較低,能夠更佳地導熱、散熱之效果。 [實施方式2]
其次,基於圖6~圖7,對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進行說明。於該等圖中,分別為圖6表示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200之模式立體圖,圖7表示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200之模式側視圖。於以下之說明中,以與上述實施方式1之差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適當地省略相同事項之說明。
於上述實施方式中,導熱片1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正交(該等法線所成之角為90°),與此相對,於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200中,導熱片2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不正交。如上所述,於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200中,導熱片2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所成之角θ1只要為25°以上90°以下即可,如本實施方式,導熱片2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可不正交。於此種情形時,亦獲得如上所述之效果。
又,由於導熱片2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不正交,對導熱片200之厚度方向之壓力之耐久性提高。認為其原因在於:於導熱片2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正交之情形時,在導熱片200之厚度方向上施加壓力時,因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之剛性等不同而導熱部10屈曲,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容易剝離,與此相對,於導熱片2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不正交之情形時,在導熱片200之厚度方向上施加壓力時,該壓力包含使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壓抵之方向之力之成分,該成分有助於使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密接。
如本實施方式,於導熱片2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不正交之情形時,導熱片2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所成之角θ1較佳為30°以上85°以下,更佳為35°以上80°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上75°以下。藉此,更明顯地發揮上述效果。 [實施方式3]
其次,基於圖8,對實施方式3之導熱片進行說明。圖8係表示實施方式3之導熱片300之模式俯視圖。於以下之說明中,以與上述實施方式之差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適當地省略相同事項之說明。
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300具備:片本體100',其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之導熱片100相同之構成;及殼體30,其與該片本體之外周接觸而設置。即,除具備殼體30以外,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之構成。
根據此種構成,於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之接合強度相對較低之情形時、或於導熱部10本身之強度較低之情形時、於接合部20本身之強度較低等情形時,能夠較佳地防止導熱片300破損。特別是,於使導熱片300追隨應用其之發熱體HG之表面時使導熱片300相對較大地變形等情形時,亦能夠較佳地防止導熱片300破損。又,於製造導熱片300時,能夠有效地防止發生意外之變形,能夠更佳地製造所期望之形狀之導熱片300。特別是,能夠更佳地製造如上所述之厚度(z軸方向之長度)相對較小之導熱片300。
作為殼體30之構成材料,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烴、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PVDC)、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或該等之共聚物等各種樹脂材料、或鋁、銅、鐵、不鏽鋼等各種金屬材料等,可使用選自該等中之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特別是較佳為聚偏二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對各種樹脂材料等之密接性優異,並且亦具有自黏著性,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意外地自片本體100'脫落,能夠更明顯地發揮如上所述之效果。又,聚偏二氯乙烯之拉伸彈性模數亦較大,因此製造導熱片300時之處理容易性變得特別優異。
殼體30之寬度W較佳為3 μm以上2000 μm以下,更佳為5 μm以上15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30 μm以上1000 μm以下。藉此,使導熱片100之柔軟性足夠優異,並且更明顯地發揮藉由設置殼體30而實現之效果。再者,殼體30之寬度W可於各部位固定,亦可不同。
殼體30之z軸方向之長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2 mm以上5 mm以下,更佳為0.3 mm以上4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5 mm以上3 mm以下。
再者,於下文敍述之圖14C之構成中,殼體30設置於片本體100'之外周整體,但亦可僅設置於片本體100'之外周之一部分。例如,殼體30亦可僅設置於片本體100'之與y軸平行之邊、及連接於該等邊之與x軸平行之邊的一部分。於此種情形時,亦充分地發揮如上所述之效果。又,能夠抑制殼體30之材料之使用量,就節省資源、減少成本等觀點而言亦有利。 (導熱片之使用形態)
其次,對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之使用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之導熱性、特別是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優異,且柔軟性亦優異。因此,能夠較佳地用於冷卻作為發熱體HG之高溫構件。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通常係以與高溫構件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接觸的方式使用。又,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亦可根據應用之高溫構件之大小、形狀等而視需要來切斷使用。又,亦可於單個高溫構件中應用複數片導熱片。
作為高溫構件,只要為較放置該高溫構件之環境變為更高溫之構件,則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電腦之中央運算處理裝置(CPU)、圖像處理用運算處理器(GPU)、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場可程式化閘陣列)、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殊應用積體電路)等電子零件、發光二極體(LED)、液晶、電致發光(EL)等電子零件等。
作為應用導熱片之高溫構件,較佳為該高溫構件表面之最高到達溫度(於未應用導熱片之情形時到達之最高溫度)為40℃以上250℃以下者,更佳為50℃以上200℃以下者,進而較佳為60℃以上180℃以下者。作為此種高溫構件,例如可列舉:電腦之中央運算處理裝置(CPU)、圖像處理用運算處理器(GPU)等電子零件、或發光二極體(LED)、液晶、電致發光(EL)等電子零件、鋰離子電池等各種電池等。 [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
其次,對實施方式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參照圖9A~圖11,對上述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100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於該等圖中,圖9A~圖9C係表示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之模式剖視圖,圖10、圖11分別為表示積層步驟之另一例之模式剖視圖。
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包括: ・導熱部形成用片準備步驟,其係如圖9A所示,準備用於形成導熱部10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 ・積層步驟,其係如圖9B所示,介隔樹脂材料20'積層導熱部形成用片10'而獲得積層體60; ・切斷步驟,其係如圖9C所示,於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積層方向上切斷積層體60。 藉此,能夠提供一種導熱片之製造方法,其能夠較佳地製造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優異且柔軟性亦優異之導熱片。以下,詳細地對各步驟進行說明。 (導熱部形成用片準備步驟)
於導熱部形成用片準備步驟中,如圖9A所示,準備用於形成導熱部10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作為導熱部形成用片10',例如可使用藉由將鱗片狀之石墨(鱗片狀石墨)11與樹脂纖維12進行混抄所獲得者。藉由混抄所獲得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係以鱗片狀石墨11之厚度方向沿該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厚度方向之方式較佳地配向者。
較佳為於藉由混抄而成形為片狀後,實施乾燥處理。藉此,能夠去除混抄時所使用之水分,而處理變得容易。又,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形狀之穩定性、強度提高。
較佳為於藉由混抄而成形為片狀後,於該片之厚度方向上實施加熱加壓處理。藉此,能夠使鱗片狀石墨11更佳地配向。又,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形狀之穩定性、強度提高。又,能夠去除混抄時所使用之水分,而處理變得容易。
特別是導熱部形成用片10'較佳為使用具有以下各步驟之方法所製造者。即,導熱部形成用片10'較佳為藉由具有如下步驟之方法所製造者:混抄步驟,其係將鱗片狀之石墨(鱗片狀石墨)11與樹脂纖維12混抄;第一加壓步驟(第一衝壓步驟),其係於混抄物之厚度方向上進行加壓;乾燥步驟;及第二加壓步驟(第二衝壓步驟),其係一面於混抄物之厚度方向上進行加壓一面進行加熱。
第一加壓步驟可於室溫(例如10℃以上35℃以下)下較佳地進行。又,第一加壓步驟之衝壓壓力例如可設為1 MPa以上30 MPa以下。
乾燥步驟可藉由減壓、加熱、自然乾燥而進行,於藉由加熱而進行之情形時,加熱溫度可設為40℃以上100℃以下。
第二加壓步驟之加熱溫度(熱衝壓表面溫度)例如可設為100℃以上400℃以下。又,第二加壓步驟之衝壓壓力例如可設為10 MPa以上40 MPa以下。
作為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構成材料(鱗片狀石墨11、樹脂纖維12等),可列舉與上述殼體30之構成材料相同者,較佳為滿足與上述導熱部10中所說明之構成材料相同之條件者。藉此,獲得與上述效果相同之效果。
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厚度通常與上述導熱部10之厚度相同。於本步驟中,通常準備複數片導熱部形成用片10',例如亦可僅準備1片帶狀(布匹狀)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於此種情形時,亦能夠於之後之積層步驟中較佳地獲得積層體。 (積層步驟)
於積層步驟中,如圖9B所示,介隔樹脂材料20'積層導熱部形成用片10'而獲得積層體60。樹脂材料20'係應於導熱片100中成為接合部20者。本步驟中所使用之樹脂材料20'可呈液態,亦可呈片狀(例如,預浸體等)。
樹脂材料20'係與構成上述接合部20之樹脂材料對應之材料。更具體而言,樹脂材料20'可為滿足與構成上述接合部20之樹脂材料相同之條件者,亦可為其前驅物。作為前驅物,除聚合度更低之單體、二聚物、低聚物或預聚物等以外,可列舉交聯度更低之樹脂材料等。
樹脂材料(樹脂材料組合物)20'亦可包含除上述成分以外之成分。作為此種成分,例如可列舉聚合起始劑、交聯劑、溶劑等。於本步驟中所使用之樹脂材料20'呈液態之情形時,在本步驟中,通常將樹脂材料20'塗敷於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表面。樹脂材料20'之塗敷量係可於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各部位相同,亦可不同。又,樹脂材料20'可賦予至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整體表面,亦可僅賦予至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表面之一部分。
於圖9A~圖9B所示之構成中,介隔樹脂材料20'積層複數片所準備之單片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例如亦可如圖10所示之積層體60B一樣捲繞賦予有樹脂材料20'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特別是,帶狀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又,亦可藉由如下方式獲得積層體60C:如圖11所示之積層體60C一樣將賦予有樹脂材料20'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特別是,帶狀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摺疊成蛇腹狀。
於本步驟中,至少進行介隔樹脂材料20'積層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處理即可,但亦可視需要進行其他處理。例如,亦可進行使樹脂材料20'軟化或熔融之加熱處理,於樹脂材料20'包含溶劑之情形時,亦可藉由減壓、加熱、風乾等而進行乾燥處理,亦可進行用以提高樹脂材料20'之聚合度、交聯度之聚合處理、交聯處理,亦可進行用以提高導熱部形成用片10'與樹脂材料20'之密接性(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之密接性)之加壓處理(壓接處理)。
又,於本步驟中,亦可藉由如下方式獲得目標積層體60:預先準備由樹脂材料20'接合複數個導熱部形成用片10'而成之單元,進而積層、接合該單元。 (切斷步驟)
於切斷步驟中,如圖9C所示,在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積層方向(積層體60之厚度方向)上切斷積層體60。藉此,獲得上述導熱片100。特別是,藉由進行複數次切斷,獲得複數片導熱片100。此時,藉由調整切斷時之厚度,能夠獲得所期望之厚度之導熱片100。於獲得複數片導熱片100之情形時,各導熱片100可具有相同之厚度,亦可具有彼此不同之厚度。又,亦能夠以1片導熱片100之各部位之厚度不同之方式切斷積層體60。
又,本步驟亦可於冷卻積層體60之狀態下進行。藉此,例如能夠更有效地抑制樹脂材料20'於本步驟中彈性變形,能夠更高效率地進行本步驟。又,於切斷厚度(導熱片100之厚度T100)相對較薄之情形時,亦能夠較佳地進行本步驟,能夠高效率地防止良率下降。於冷卻積層體60之狀態下進行本步驟之情形時,本步驟之積層體60之溫度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藉此,更明顯地發揮如上所述之效果。 [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
其次,基於圖12A~圖13B,對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12A~圖12D係表示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之模式剖視圖。圖13A~圖13B係模式性地表示按壓步驟前後之導熱片之厚度之變化、及導熱部之斜率之變化的縱剖視圖,圖13A係表示按壓步驟前之狀態之圖,圖13B係表示按壓步驟後之狀態之圖。於以下之說明中,以與上述實施方式之差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適當地省略相同事項之說明。
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包括: ・導熱部形成用片準備步驟,其係如圖12A所示,準備用於形成導熱部10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 ・積層步驟,其係如圖12B所示,介隔樹脂材料20'積層導熱部形成用片10'而獲得積層體60; ・切斷步驟,其係如圖12B所示,以自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積層方向傾斜規定角度之方向切斷積層體60;及 ・按壓步驟,其係如圖12C所示,於藉由切斷而獲得之導熱片200之厚度方向上按壓該片構件。於圖12C所示之切斷步驟中,自相對於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積層方向(積層體60之厚度方向)傾斜規定角度θ2之方向切斷積層體60。換言之,積層體60之切斷方向不同且進而具有按壓步驟以外,除此以外,與上述實施方式1之製造方法相同。根據此種構成,如圖6所示,能夠較佳地製造導熱片2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不正交之導熱片200。
又,於如上所述之切斷步驟後,具有如圖12C所示之按壓步驟,因此與按壓步驟前相比,進一步提高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之密接性,從而能夠使導熱片之耐久性更優異。又,能夠較佳地製造更薄型之導熱片200,並且能夠更佳地調整導熱片200中之導熱片200之法線N100與導熱部10之法線N10所成之角(參照圖13A、圖13B)。
切斷步驟中之積層體60之切斷方向較佳為滿足以下之條件。即,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積層方向(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法線方向,積層體60之厚度方向)與切斷方向所成之角θ2較佳為5°以上85°以下,更佳為7°以上6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上50°以下,最佳為15°以上40°以下。藉此,更明顯地發揮上述效果。
又,按壓步驟中之壓力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01 MPa以上1 MPa以下,更佳為0.03 MPa以上0.7 MPa以下,進而較佳為0.05 MPa以上0.5 MPa以下。藉此,更明顯地發揮上述效果。 [實施方式3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
其次,基於圖14A~圖14D,對實施方式3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14A~圖14D係表示實施方式3之導熱片300之製造方法之模式剖視圖。於以下之說明中,以與上述實施方式之差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適當地省略相同事項之說明。
實施方式3之導熱片300之製造方法包括: ・導熱部形成用片準備步驟,其係如圖14A所示,準備用於形成導熱部10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 ・積層步驟,其係如圖14B所示,介隔樹脂材料20'積層導熱部形成用片10'而獲得積層體60; ・殼體形成用膜設置步驟,其係如圖14C所示,於積層體60設置殼體形成用膜30';及 ・切斷步驟,其係如圖14D所示,於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積層方向上切斷設置有殼體形成用膜30'之積層體60。換言之,於積層步驟與切斷步驟之間進而包括殼體形成用膜設置步驟,除此以外,與上述實施方式1之製造方法相同。
根據此種構成,例如能夠於導熱片300中發揮如上所述之殼體30之功能。又,例如能夠抑制積層體60於之後之切斷步驟中意外地變形,能夠更有效地防止於導熱片300中產生意外之厚度差異。
再者,於圖14D中,表示有如下情形,即,於切斷步驟中,在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積層方向(積層體60之厚度方向)上切斷積層體60,但亦可如上述實施方式2,自相對於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積層方向(積層體60之厚度方向)傾斜規定角度之方向切斷積層體60。又,於實施方式3之導熱片300之製造方法中,亦可於切斷步驟後,進而具有如上述實施方式2中所說明之按壓步驟。 (殼體形成用膜設置步驟)
圖14C所示之殼體形成用膜設置步驟係於積層體60設置殼體形成用膜30'。殼體形成用膜30'可設置成任意形態,較佳為設置於積層體60之對向之兩個側面(厚度方向之面)以及與該等側面連接之上表面及下表面(積層體60之積層方向上之上表面及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根據此種構成,例如能夠於導熱片300中更有效地發揮如上所述之殼體30之功能。又,例如能夠更有效地抑制積層體60於之後之切斷步驟中意外地變形,能夠進一步有效地防止於導熱片300中產生意外之厚度差異。
特別是,於圖示之構成中,除積層體60之對向之兩個側面以外,跨及上表面及下表面之整體而連續地設置殼體形成用膜30'。藉此,更明顯地發揮如上所述之效果。
又,實施方式3之導熱片300係藉由將殼體形成用膜30'捲繞於積層體60來進行殼體設置步驟。藉此,於本步驟中,能夠更有效地防止殼體形成用膜30'意外地剝離、或脫落,更確實地發揮如上所述之效果。又,切斷步驟中之積層體60之形狀穩定性變得特別優異。
於將殼體形成用膜30'捲繞於積層體60之情形時,殼體形成用膜30'之厚度較佳為3 μm以上100 μm以下,更佳為5 μm以上8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7 μm以上50 μm以下。藉此,使導熱片300之柔軟性足夠優異,並且更明顯地發揮如上所述之效果。
作為殼體形成用膜30'之構成材料,可列舉與上述殼體30之構成材料相同者,較佳為滿足與上述殼體30中所說明之構成材料相同之條件者。藉此,獲得如上所述之效果。 [實施方式4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
於以上之例中,對介隔樹脂材料20'積層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方法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將獲得導熱部與接合部之積層構造之方法限定於上述方法。例如,亦可藉由如下方式獲得導熱部與接合部之積層構造:以使樹脂材料20'含浸於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狀態積層,針對積層狀態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使樹脂材料20'硬化。又,積層方法除積層多片切斷成片狀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以外,亦可藉由捲取或折彎預先形成之一個導熱部形成用片10'來設為積層狀態。
例如,如圖15所示,預先準備將所製作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捲取成輥狀所得之捲取體RL1。接著,自捲取體RL1拉出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一端而使其含浸於液體狀之樹脂材料20'。例如,使自輥拉出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浸漬於蓄積有液體狀之樹脂材料20'之樹脂槽BT。或者,亦可使用接觸塗佈或模嘴塗佈等類型之塗佈機、或藉由噴霧進行塗佈。
將以此方式含浸或者塗佈有樹脂材料20'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再次捲取至另一輥RO2。於該狀態下,使樹脂材料20'硬化,藉此能夠獲得積層體60D。例如,藉由使用熱塑性樹脂或紫外線硬化性樹脂,能夠以捲取體RL2之形式獲得積層體60D,該積層體係藉由對呈含浸有未硬化之樹脂材料20'之積層狀態之導熱部形成用片10'進行加熱或紫外線照射等處理來使樹脂材料20'硬化而成。於使樹脂材料20'硬化時,例如一面如圖16所示使放置於閉塞空間CS內之捲取體RL2旋轉,一面利用加熱器HT進行加熱、或者照射紫外線。
又,根據該方法,能夠以樹脂材料20'未硬化之狀態調整樹脂之含浸量。預先測定捲取體RL1之重量,藉此只要測定含浸有樹脂材料20'之捲取體RL2之重量,即可根據該差量計算樹脂材料20'之含浸量。於該樹脂材料20'之含浸量相對於導熱部形成用片10'過多之情形時,可使捲取體RL2旋轉,藉由離心分離來甩落樹脂材料20'而調整成所期望之含浸量。又,於樹脂材料20'之含浸量過少之情形時,可送回至含浸步驟以再次使樹脂材料20'含浸於導熱部形成用片10'。又,亦能夠以如下方式調整含浸量:以液體狀之樹脂材料20'未硬化之狀態放置捲取體RL2,使樹脂材料20'之一部分自然滴落。然而,於該情形時,亦較佳為使捲取體RL2以固定之速度旋轉,以便樹脂材料20'均勻地分佈於捲取體RL2。
可針對以此方式含浸有所期望之量之樹脂材料20'之捲取體RL2使樹脂材料20'硬化而獲得積層體60D。進而,對該積層體60D進行切斷步驟。如圖17之剖視圖所示,切斷如下:以與捲取體RL2之捲取軸方向垂直之平面為切斷面,使切斷面間彼此平行,使該切斷面之間隔與導熱片100之厚度對應而進行裁切。藉此,獲得切斷之導熱片之原紙。進而,視需要而將所獲得之導熱片之原紙切斷成所期望之大小(例如圖17中以虛線表示之矩形狀)來獲得導熱片100。再者,所獲得之導熱片100之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之界面不成為如圖3所示的直線狀,而是彎曲成圓弧狀。又,根據導熱片原紙之切斷位置,該導熱片原紙之圖案亦略微不同。
又,積層體60D之切斷位置並不限定於如圖17所示之與輥RO2正交之平面,例如,如圖18之側視圖所示,亦可於相對於輥RO2傾斜之平面進行切斷。若為該切斷方法,則可將所切斷之導熱片原紙之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之界面設為如圖7之剖視圖所示的傾斜狀態。
或者,如圖19A~圖19C之剖視圖所示,亦可將與捲取體RL2之輥RO2平行之平面設為切斷面。於該情形時,亦使切斷面間彼此平行,使該切斷面之間隔與導熱片100之厚度對應而進行裁切。藉此,獲得切斷之導熱片之原紙。進而,視需要而將所獲得之導熱片之原紙切斷成所期望之大小來獲得導熱片100。再者,所獲得之導熱片100之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之圖案並非如圖3所示之各位置成為相等的寬度或角度,而是略微傾斜。又,根據導熱片原紙之切斷位置,該導熱片原紙之寬度或角度亦略微不同。於圖19A之例中,將切斷位置設為不經過輥RO2之位置,但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如圖19A之剖視圖所示,亦可設為沿經過輥RO2之半徑之剖面。若為該切斷方法,則能夠與切斷位置無關地將所切斷之導熱片原紙之導熱部10與接合部20之圖案設為大致固定,能夠自一個積層體60D獲得均質之導熱片100。或者,如圖19C之剖視圖所示,亦可於以輥RO2為中心之固定之區域內,使切斷面彼此平行而進行切斷,並且剩餘區域設定為與該切斷面正交之方向。若為該方法,則可不像圖19B之剖視圖一樣使切斷面傾斜,而是於圖19C中僅設為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兩個方向,因此獲得能夠容易地進行切斷之優點。
再者,於如上所述捲取導熱部形成用片10'之構成中,並非必須限定於如圖15所示捲取成剖視時為真圓狀之構成,亦可設為橢圓狀或軌道形狀等。又,於上述例中,表示有使用輥RO2作為芯體來捲取之構成,但亦可設為無芯體之無芯式捲取體。
進而,於以上之例中,以俯視時為矩形狀之例對導熱片100進行了說明,然而,當然可根據發熱體HG或散熱具之形狀來適當地設定導熱片100之形狀。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方式。例如,於導熱片之製造方法中,除上述步驟以外,亦可進而具有其他步驟(預處理步驟、中間處理步驟、後處理步驟等)。例如,作為切斷步驟之後處理,亦可具有對片之表面進行研磨之步驟。藉此,能夠使導熱部更佳地露出於外部,並且能夠更佳地調整表面粗糙度Ra。又,於上述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中,亦可省略按壓步驟。
又,本發明之導熱片並不限定於藉由上述方法製造者,可為藉由任一方法製造者。又,本發明之導熱片亦可具有除上述導熱部、接合部、殼體以外之構成。
以下,基於實施例及比較例,詳細地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再者,特別是未示出溫度條件之處理、測定係於20℃下進行。 (1)導熱片之製造
按照以下方式製造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導熱片。 (實施例1) (導熱部形成用片之製造)
首先,將作為樹脂纖維之芳香族聚醯胺樹脂、與作為鱗片狀石墨之膨脹化石墨混抄(混抄步驟),此後,於20℃下進行衝壓壓力為1 MPa之加壓處理(第一加壓步驟),進而,於140℃下實施乾燥處理,之後以衝壓壓力5 MPa進行180℃之加壓處理2分鐘(第二加壓步驟),進而,切斷成150 mm×150 mm之正方形狀,藉此獲得複數片導熱部形成用片。於所獲得之導熱部形成用片中,鱗片狀石墨係以其厚度方向沿導熱部形成用片之厚度方向之方式配向。又,所獲得之導熱部形成用片之厚度為65 μm。 (積層體之製造)
其次,將導熱部形成用片中之1片導熱部形成用片載置於玻璃板,在該導熱部形成用片之一主表面(上表面)整體上塗敷無溶劑一液型之彈性體質地之SeRM Elastomer(Advanced Soft Material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3 g作為樹脂材料。該SeRM Elastomer包含:聚輪烷,其具有環狀分子、具有直鏈狀之分子結構且將環狀分子包接成串刺狀之第一聚合物、與設置於第一聚合物之兩端附近之封端基;及第二聚合物;聚輪烷與第二聚合物經由環狀分子而鍵結,且該SeRM Elastomer滿足上述較佳之條件。
其次,於以上述方式塗敷有樹脂材料之導熱部形成用片上載置有未塗敷樹脂材料之上述導熱部形成用片。反覆進行如上述般對最上層之導熱部形成用片塗敷SeRM Elastomer(Advanced Soft Material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及於其上載置未塗敷樹脂材料之上述導熱部形成用片,藉此獲得具備25片導熱部形成用片與25層樹脂材料層之積層體。
其次,用2片玻璃板夾住該積層體,使用夾具進行加壓而壓接上述各層。以該狀態進行150℃×3小時之加熱處理而使作為樹脂材料之SeRM Elastomer硬化。 (導熱片之製造)
其次,將以此方式獲得之積層體(作為樹脂材料之SeRM Elastomer硬化之狀態之積層體)於其厚度方向上切斷(切斷步驟),進而,利用紙或研磨具對表面進行研磨(研磨步驟),藉此獲得如圖2~圖4所示之導熱片。
以此方式獲得之導熱片具備呈層狀之複數個導熱部、及將上述各導熱部接合之接合部,而整體上呈片狀。並且,導熱部係由包含呈鱗片狀之石墨、及樹脂纖維之材料所構成,且自上述導熱片之一主表面跨至另一主表面而設置,上述接合部係由具有柔軟性之樹脂材料所構成,石墨係以其厚度方向沿層狀之上述導熱部之厚度方向之方式配向,導熱片之法線與導熱部之法線所成之角為90°。
換言之,本實施例中所獲得之導熱片係於將沿該導熱片之面方向而彼此交叉之軸設定為x軸及y軸、將與x軸及y軸交叉之軸設定為z軸時,z軸方向之導熱性高於y軸方向,且具備於x軸方向上延伸之複數個導熱部、及由樹脂材料所構成且於y軸方向上接合各導熱部之接合部20,導熱部係由包含石墨及樹脂纖維之材料所構成,該石墨呈鱗片狀,具有如該鱗片之厚度方向沿y軸方向之配向。
以此方式獲得之導熱片之厚度為0.3 mm。導熱片之兩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50 μm。又,於導熱片中,由導熱部形成用片所形成之導熱部之厚度為65 μm,由作為樹脂材料之SeRM Elastomer之硬化物所構成之接合部20的厚度為100 μm。又,於導熱部中樹脂纖維之含有率為25質量%,鱗片狀石墨之含有率為75質量%。 (實施例2~5)
變更製造導熱部形成用片時所使用之樹脂纖維、鱗片狀石墨之條件,並且調整接合部形成用樹脂材料之種類、塗佈條件、導熱部形成用片與樹脂材料之積層條件,藉此成為如表1所示之構成,除此以外,與上述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導熱片。 (實施例6)
於切斷步驟中,將導熱部形成用片之積層方向(導熱部形成用片之法線方向)與切斷方向所成之角度設為19°,並且於切斷步驟與研磨步驟之間設置將切斷步驟中所獲得之片構件於其厚度方向上進行按壓之按壓步驟,除此以外,與上述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導熱片(參照圖2、圖6、圖7)。按壓步驟中之壓力設為0.2 MPa。 (實施例7~10)
變更製造導熱部形成用片時使用之樹脂纖維、鱗片狀石墨之條件,並且調整接合部形成用樹脂材料之種類、塗佈條件、導熱部形成用片與樹脂材料之積層條件、切斷步驟中之導熱部形成用片之積層方向(導熱部形成用片之法線方向)與切斷方向所成之角,藉此設為如表1所示之構成,除此以外,與上述實施例6同樣地製造導熱片。 (實施例11)
首先,與上述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具備25片導熱部形成用片與25層樹脂材料層之積層體(作為樹脂材料之SeRM Elastomer硬化之狀態之積層體)。
其次,利用11 μm之聚偏二氯乙烯製之膜捲繞該積層體之對向的兩個側面、上表面及下表面之整體,設置平均寬度為100 μm之殼體形成用膜。
此後,於設置有以此方式獲得之殼體形成用膜之狀態之積層體的厚度方向上切斷該積層體(切斷步驟),進而,利用紙或研磨具對表面進行研磨(研磨步驟),藉此獲得具備片本體及殼體之導熱片,該片本體具備導熱部與接合部,該殼體以與該片本體之外周接觸之方式設置(參照圖8)。 (實施例12~15)
變更製造導熱部形成用片時使用之樹脂纖維、鱗片狀石墨之條件,並且調整接合部形成用樹脂材料之塗佈條件、導熱部形成用片與樹脂材料之積層條件、殼體形成用膜之條件,藉此設為如表2所示之構成,除此以外,與上述實施例6同樣地製造導熱片。 (實施例16)
首先,與上述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具備25片導熱部形成用片與25層樹脂材料層之積層體(作為樹脂材料之SeRM Elastomer硬化之狀態之積層體)。
其次,利用11 μm之聚偏二氯乙烯製之膜捲繞該積層體之對向的兩個側面、上表面及下表面之整體,設置平均厚度為100 μm之殼體形成用膜。
此後,切斷設置有以此方式獲得之殼體形成用膜之狀態之積層體(切斷步驟),於切斷步驟中獲得之片構件之厚度方向上按壓該片構件(按壓步驟),進而,利用紙或研磨具對表面進行研磨(研磨步驟),藉此獲得具備片本體及殼體之導熱片,該片本體具備導熱部與接合部,該殼體以與該片本體之外周接觸之方式設置(參照圖8)。於切斷步驟中,將導熱部形成用片之積層方向(導熱部形成用片之法線方向)與切斷方向所成之角調整成19°。 (比較例1)
於本比較例中,將上述實施例1中所製造之導熱部形成用片直接用作導熱片。即,於本比較例之導熱片中,鱗片狀石墨係以其厚度方向沿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之方式配向。 (比較例2)
於製造導熱部形成用片時,使用球狀之石墨(石墨粒子)來代替鱗片狀石墨,除此以外,與上述實施例6同樣地製造導熱片。石墨粒子之平均粒徑為20 μm。
將上述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導熱片之構成匯總示於表1、表2。又,任一導熱片均於兩個主表面露出有各導熱部及各接合部。再者,於表1、表2中,以「SeRM」表示SeRM Elastomer(Advanced Soft Material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硬化物,以「PH」表示柔軟性酚系樹脂(DIC公司製造,J-325)之硬化物。又,於表1、表2中,以θ1表示導熱片之法線與導熱部之法線所成之角,以θ2表示導熱部形成用片之積層方向與切斷方向所成之角。又,上述各實施例中所使用之鱗片狀石墨係平均扁平度均為3以上100以下,平均短軸長均為0.2 μm以上50 μm以下。又,於上述各實施例之導熱片中,構成導熱部之全部鱗片狀石墨中之鱗片狀石墨之厚度方向(法線方向)與y軸方向所成之角為10°以下者的比率以個數基準計均為80%以上。
[表1]
   導熱部 接合部 厚度 [mm] 表面粗糙度Ra [μm] θ1 [°] θ2 [°]
構成材料 厚度 [μm] 體積率 構成 材料 厚度 [μm] 體積率
石墨 樹脂纖維
形狀 含有率 [質量%] 組成 長度 [mm] 寬度 [μm] 含有率 [質量%]
實施例1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7 SeRM 50 43 3 50 90 0
實施例2 鱗片狀 50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7 SeRM 50 43 3 50 90 0
實施例3 鱗片狀 8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15 65 57 SeRM 50 43 3 50 90 0
實施例4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100 67 SeRM 50 33 3 50 90 0
實施例5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7 PH 50 43 3 50 90 0
實施例6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7 SeRM 50 43 2.5 50 71 19
實施例7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7 SeRM 50 43 3 50 71 19
實施例8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7 SeRM 50 43 3 50 80 10
實施例9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7 SeRM 50 43 3 50 50 40
實施例10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7 PH 50 43 3 50 45 45
[表2]
   導熱部 接合部 殼體 厚度 [mm] 表面粗糙度Ra [μm] θ1 [°] θ2 [°]
構成材料 厚度 [μm] 體積率 [體積%] 構成 材料 厚度 [μm] 體積率 [體積%] 構成 材料 寬度 [μm] 體積率 [體積%]
石墨 樹脂纖維
形狀 含有率 [質量%] 組成 長度 [mm] 寬度 [μm] 含有率 [質量%]
實施例11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5 SeRM 50 41 PVDC 100 4 3 50 90 0
實施例12 鱗片狀 50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5 SeRM 50 41 PVDC 100 4 3 50 90 0
實施例13 鱗片狀 8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15 65 55 SeRM 50 41 PVDC 100 4 3 50 90 0
實施例14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100 65 SeRM 50 31 PVDC 100 4 3 50 90 0
實施例15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5 PH 50 41 PVDC 100 4 3 50 90 0
實施例16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5 SeRM 50 41 PVDC 100 4 2.5 60 71 19
比較例1 鱗片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 100 - - - - - - 65 90 0 90
比較例2 球狀 75 芳香族聚醯胺 2 20 25 65 57 SeRM 50 43 - - - 2.5 60 71 19
(2)評估
首先,使用雷射閃光法測定實施例1~16及比較例1~2之各導熱片之導熱率。將其結果示於表3。再者,於使用雷射閃光法測定導熱率時,使用Netzsch公司製造之導熱率測定裝置LFA447 NanoFlash。
[表3]
   導熱率 W/m·K
實施例1 41
實施例2 30
實施例3 42
實施例4 38
實施例5 31
實施例6 46
實施例7 38
實施例8 39
實施例9 32
實施例10 30
實施例11 44
實施例12 35
實施例13 44
實施例14 41
實施例15 38
實施例16 46
比較例1 1.3
比較例2 4
其次,卸除介隔潤滑脂固定於市售之個人電腦(富士通公司製造,FMVD13002)之主板上之CPU上的冷卻片,仔細地擦拭CPU上之潤滑脂。其次,於CPU上設置切割成其大小之上述實施例1之導熱片,於該導熱片上固定冷卻片並對齊。此後,於將溫度管理成20℃之室內啟動個人電腦,藉由Speccy(Piriform Ltd公司製造)測定進行規定之處理時之CPU溫度。
亦對上述實施例2~16及各比較例之導熱片進行相同之測定。於進行上述測定時,依據以下之基準對自開始上述規定之處理起30分鐘後之CPU溫度加以評估。可謂CPU溫度越低,則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越優異。 A:CPU溫度未達60℃。 B:CPU溫度為60℃以上且未達65℃。 C:CPU溫度為65℃以上且未達70℃。 D:CPU溫度為70℃以上且未達75℃。 E:CPU溫度為75℃以上。
將該等實施例1~16及比較例1~2之各導熱片之評估結果示於以下之表4。
[表4]
   評估
實施例1 A
實施例2 B
實施例3 A
實施例4 A
實施例5 B
實施例6 A
實施例7 A
實施例8 B
實施例9 B
實施例10 B
實施例11 A
實施例12 B
實施例13 A
實施例14 A
實施例15 A
實施例16 A
比較例1 E
比較例2 D
根據表3可知,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均優異。又,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之柔軟性均優異,對作為高溫構件之CPU之表面之形狀追隨性均優異。又,自個人電腦卸除上述評估中所使用之各導熱片,對其外觀進行觀察,結果於實施例6~10及16之導熱片中,導熱部之屈曲得到防止,導熱部與接合部跨及導熱片整體保持密接狀態。又,本實施方式之導熱片係能夠較佳地製造具有此種優異之特性之導熱片。特別是,於使用殼體形成用膜之上述實施例11~16中,能夠更容易地進行積層體之切斷。與此相對,各比較例之導熱片未能獲得令人滿意之結果。
再者,使用金剛石潤滑脂來代替導熱片而進行與上述評估相同之評估,結果CPU溫度成為83℃。
又,於50 μm以上300 μm以下之範圍內變更導熱部之厚度T10,於0.1 μm以上200 μm以下之範圍內變更接合部之厚度T20,於10質量%以上90質量%以下之範圍內變更鱗片狀石墨於導熱部中之含有率,於10質量%以上90質量%以下之範圍內變更樹脂纖維於導熱部中之含有率,於1.5 mm以上20 mm以下之範圍內變更樹脂纖維之平均長度,於1.0 μm以上50 μm以下之範圍內變更樹脂纖維之平均寬度,於0.10以上9.0以下之範圍內變更導熱部中之鱗片狀石墨之含有率XG[質量%]相對於樹脂纖維之含有率XF[質量%]的比率(XG/XF),於30體積%以上90體積%以下之範圍內變更導熱部於導熱片整體中所占之體積率,於10體積%以上70體積%以下之範圍內變更接合部於導熱片整體中所占之體積率,於30 μm以上1000 μm以下之範圍內變更殼體之寬度W,除此以外,與上述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同樣地製造導熱片,與上述評估同樣地進行評估,結果確認到與上述內容相同之傾向。
又,使用帶狀之導熱部形成用片來代替使用單片之導熱部形成用片,對該帶狀之導熱部形成用片賦予樹脂材料,採用捲繞之方法、及彎折成蛇腹狀之方法,除此以外,與上述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同樣地製造導熱片,與上述評估同樣地進行評估,結果獲得與上述內容相同之結果。 (積層體之剖面照片)
進而,將上述實施例之導熱片之剖面之放大照片示於圖20~圖23。於該等圖中,分別為圖20表示實施例4之導熱片,圖21表示實施例1之導熱片,圖22表示圖23之主要部分之放大剖面照片,圖23表示實施例1之導熱片之主要部分之放大剖面照片。又,各圖之上下方向相當於導熱片之厚度方向。進而,圖20相當於高密度品,圖21相當於低密度品。如圖22所示,判斷出:於高密度品中,導熱部10之厚度為約65 μm,層狀之導熱部10彼此之間存在樹脂材料作為接合部20。如上所述,接合部20無需必須以實心之層狀之形態存在,以局部地或者離散地由樹脂材料接合之構件之形式存在。換言之,導熱部10彼此之間以相對較大之比率存在空隙層。此種層狀之導熱部10間之間隙局部地形成為層狀,以層間之間隙之形式存在。由於存在此種空隙層,導熱片之柔軟性或可撓性提高,變得易於追隨與導熱片面接觸之發熱體HG或散熱器之表面之形狀或凹凸而於該等之界面密接。又,亦於導熱部10設置空隙部,藉此此種導熱片之柔軟性提高。另一方面,使樹脂材料滲入至導熱部10之空隙部之一部分,藉此既能夠於導熱部10彼此之間形成空隙層,亦能夠確保使該等導熱部10彼此接合之強度。
又,圖23之低密度品表現出此種導熱部10間之空隙層更大之傾向。即,獲得更輕量且富有變形性之導熱片。又,接合部20不僅形成空隙層,而且亦局部地由樹脂材料接合,因此維持層狀之導熱片。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導熱片及其製造方法,能夠提供一種厚度方向上之導熱性優異,且柔軟性亦優異之導熱片。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於本發明之導熱片及其製造方法中,該導熱片能夠較佳地用作電腦中內置之CPU或MPU(Message Processing Unit,信息處理裝置)、GPU、SoC等電子零件、或LED、液晶、PDP(Plasma Display Panel,電漿顯示器)、EL、行動電話等發光元件等電子零件之散熱片等。又,亦能夠較佳地用作介置於車輛用頭燈、用作電動汽車或油電混合車等電動車輛用電源之電池塊、半導體驅動元件或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器)等發熱體與散熱器之間之緩衝片。
10:導熱部 10':導熱部形成用片 11:石墨(鱗片狀石墨) 12:樹脂纖維 20:接合部 20':樹脂材料 30:殼體 30':殼體形成用膜 40:聚輪烷 41:環狀分子 42:第一聚合物 43:封端基 50:第二聚合物 60,60B,60C,60D:積層體 100,200,300:導熱片 100':片本體 200:片構件 1000:散熱裝置 BT:樹脂槽 CS:閉塞空間 HG:發熱體 HS:散熱器 HT:加熱器 N10:法線 N100:法線 RL1,RL2:捲取體 RO2:輥 T10:厚度 T20:厚度 T100:厚度 W:寬度 θ1:導熱片之法線與導熱部之法線所成之角 θ2:導熱部形成用片之積層方向與切斷方向所成之角
圖1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之散熱裝置的模式剖視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之附有局部放大圖之模式俯視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之附有局部放大圖的模式立體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之模式側視圖。 圖5A及圖5B係構成接合部之樹脂材料之一例之概念圖。 圖6係表示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之附有局部放大圖之模式立體圖。 圖7係表示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之模式側視圖。 圖8係表示實施方式3之導熱片之模式俯視圖。 圖9A~圖9C係表示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之模式剖視圖。 圖10係表示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之積層步驟之另一例的模式剖視圖。 圖11係表示實施方式1之導熱片之積層步驟之另一例的模式剖視圖。 圖12A~圖12D係表示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之模式剖視圖。 圖13A~圖13B係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2之導熱片之按壓步驟前後之導熱片之厚度的變化、及導熱部之斜率之變化之縱剖視圖。 圖14A~圖14D係表示實施方式3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之模式剖視圖。 圖15係表示實施方式4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之模式圖。 圖16係表示使圖15之捲取體之樹脂材料硬化之狀態的模式剖視圖。 圖17係表示積層體之裁斷位置之模式立體圖。 圖18係表示積層體之裁斷位置之另一例之模式立體圖。 圖19A~圖19C係表示積層體之裁斷位置之又一例之模式剖視圖。 圖20係實施例4之導熱片之放大剖面照片。 圖21係實施例1之導熱片之放大剖面照片。 圖22係圖23之主要部分之放大剖面照片。 圖23係實施例1之導熱片之主要部分之放大剖面照片。
10:導熱部
11:石墨(鱗片狀石墨)
12:樹脂纖維
20:接合部
100:導熱片
N10:法線
N100:法線
T10:厚度
T20:厚度
T100:厚度

Claims (18)

  1. 一種導熱片,其具備: 複數個導熱部,其等分別自一主表面連續地設置至另一主表面;及 接合部,其將於主表面方向上所積層之上述複數個導熱部之鄰接之界面彼此接合;且 整體上呈片狀, 上述導熱部包含空隙部, 上述接合部由包含具有柔軟性之樹脂材料之材料所構成,並且局部地形成有空隙層, 上述樹脂材料之一部分局部地滲入至上述導熱部之上述空隙部。
  2. 如請求項1之導熱片,其中 於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以0.2 N/mm2 之面壓按壓該導熱片時,將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率設為λ0.2 [W/m・K],於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以0.8 N/mm2 之面壓按壓該導熱片時,將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之導熱率設為λ0.8 [W/m・K],此時,滿足1.5≤λ0.80.2 ≤3.5之關係。
  3. 如請求項1或2之導熱片,其中 上述空隙層於上述接合部中所占之比率為2體積%以上30體積%以下。
  4. 請求項1或2之導熱片,其中 上述導熱部係由包含呈鱗片狀之石墨、及樹脂纖維之材料所構成。
  5. 如請求項4之導熱片,其中 上述樹脂纖維為芳香族聚醯胺纖維。
  6. 如請求項4之導熱片,其中 上述石墨為膨脹化石墨。
  7. 如請求項1或2之導熱片,其中 使用雷射閃光法對上述導熱片之主表面測定之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的導熱率為10 W/m・K以上200 W/m・K以下。
  8. 如請求項1或2之導熱片,其中 上述導熱片之面內方向上之上述導熱部之寬度為50 μm以上300 μm以下。
  9. 如請求項1或2之導熱片,其中 上述導熱片之厚度為0.2 mm以上5 mm以下。
  10. 如請求項1或2之導熱片,其中 於上述導熱片之厚度方向上以0.2 N/mm2 之面壓按壓該導熱片時,上述導熱片之厚度為0.1 mm以上5 mm以下。
  11. 如請求項1或2之導熱片,其中 上述導熱片之表面粗糙度Ra為0.1 μm以上100 μm以下。
  12. 如請求項1或2之導熱片,其中 上述樹脂材料係包含具有環狀分子、第一聚合物及封端基之聚輪烷;及第二聚合物,且上述聚輪烷與上述第二聚合物經由上述環狀分子而鍵結者,上述第一聚合物具有直鏈狀之分子結構且將上述環狀分子串刺狀地包接,上述封端基係設置於上述第一聚合物之兩端附近。
  13. 如請求項1或2之導熱片,其中 上述導熱片之法線與上述導熱部之法線所成之角為25°以上90°以下。
  14. 如請求項1或2之導熱片,其中 上述導熱部與接合部之界面形成為曲面狀。
  15. 如請求項1或2之導熱片,其中 於上述導熱片之主表面方向上,使彼此積層之上述導熱部與接合部之膜厚分別局部地不同。
  16. 一種導熱片之製造方法,其係於主表面方向上積層有複數個導熱部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上述複數個導熱部分別自一主表面連續地設置至另一主表面,該製造方法包括: 將未硬化之樹脂材料含浸於構成導熱部之導熱部形成用片之步驟; 將上述含浸有未硬化之樹脂材料之導熱部形成用片捲取成輥狀之步驟; 於上述所捲取之捲取體之狀態下使上述未硬化之樹脂材料硬化之步驟;及 在與上述輥狀之軸方向垂直、平行或傾斜之平面裁切上述樹脂材料經硬化之捲取體的步驟。
  17. 如請求項16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其於將未硬化之樹脂材料含浸於上述導熱部形成用片之步驟之前, 進而包括以輥狀捲取體之形式準備上述導熱部形成用片之步驟。
  18. 如請求項16或17之導熱片之製造方法,其中 上述未硬化之樹脂材料為熱固性樹脂。
TW109124092A 2019-07-31 2020-07-16 導熱片及其製造方法 TW2021130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0637 2019-07-31
JP2019-140637 2019-07-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3027A true TW202113027A (zh) 2021-04-01

Family

ID=74229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4092A TW202113027A (zh) 2019-07-31 2020-07-16 導熱片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76011A1 (zh)
JP (1) JP7470946B2 (zh)
KR (1) KR20220042142A (zh)
CN (1) CN114341310A (zh)
TW (1) TW202113027A (zh)
WO (1) WO202101998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17745B2 (ja) * 2007-08-01 2013-06-19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熱伝導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971365B (zh) * 2010-06-17 2015-07-01 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导热性片和其制造方法
WO2012165401A1 (ja) * 2011-05-30 2012-12-06 アドバンスト・ソフト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架橋ポリロタキサンを有する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49715A (ja) * 2012-01-18 2013-08-01 Kyodo Printing Co Ltd 放熱シート
JP2014150161A (ja) * 2013-02-01 2014-08-21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熱伝導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伝導シート
EP3209755B1 (en) 2014-09-22 2019-05-22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hermal grease based on hyperbranched olefinic fluid
JPWO2016063541A1 (ja) * 2014-10-23 2017-08-03 株式会社カネカ 熱伝導性樹脂と金属との複合部材
JP6672042B2 (ja) * 2016-03-31 2020-03-25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応力緩和剤、接続構造体組立用接着剤、接続構造体組立用接合材、半導体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0964620B2 (en) * 2016-04-11 2021-03-30 Sekisui Polymatech Co., Ltd. Thermally conductive she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042142A (ko) 2022-04-04
WO2021019982A1 (ja) 2021-02-04
JPWO2021019982A1 (zh) 2021-02-04
JP7470946B2 (ja) 2024-04-19
CN114341310A (zh) 2022-04-12
US20220276011A1 (en) 202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48680B2 (ja) 多層樹脂シート、樹脂シート積層体、多層樹脂シート硬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金属箔付き多層樹脂シート、並びに半導体装置
JP5217745B2 (ja) 熱伝導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701662B (zh) 导热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散热装置
JP7221487B2 (ja) 熱伝導性シート
CN1893804A (zh) 散热片材和散热结构体
WO2017145954A1 (ja) 熱伝導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放熱装置
TWI661026B (zh) 熱傳導性接著薄片、其製造方法及使用其之電子裝置
JP6809220B2 (ja) 接着組成物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半導体装置
JP2009066817A (ja) 熱伝導性シート
JP2017092345A (ja) 熱伝導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半導体装置
KR20190021230A (ko) 방열 장치
KR20180116229A (ko) 2차원 열전도성 물질 및 이의 용도
KR101626237B1 (ko) 열전도 시트의 제조방법
TW202113027A (zh) 導熱片及其製造方法
JPWO2021019982A5 (zh)
WO2020202908A1 (ja) 熱伝導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921612A (zh) 安裝結構體之製造方法及使用於其之積層片材
JP6604971B2 (ja) 絶縁放熱シート、ヒートスプレッター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1256220A1 (ja) 熱伝導体及び熱伝導体の製造方法
JP7126424B2 (ja) 剥離シート付絶縁放熱シート
JP2021091211A (ja) 熱伝導体の製造方法
JP2021093524A (ja) 熱伝導体
JP2022106615A (ja) 熱伝導体
JP3886772B2 (ja) 熱伝導性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23056936A (ja) 電子回路基板及び電子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