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3774A - 除濕機 - Google Patents

除濕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3774A
TW202103774A TW109109590A TW109109590A TW202103774A TW 202103774 A TW202103774 A TW 202103774A TW 109109590 A TW109109590 A TW 109109590A TW 109109590 A TW109109590 A TW 109109590A TW 202103774 A TW202103774 A TW 20210377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enser
heat
evaporator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9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70482B (zh
Inventor
宮地亮康
柴田英雄
明里好孝
露木元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3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37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0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048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 F24F2003/14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by condensing

Abstract

[課題]可得到一種除濕機,該除濕機係可使在蒸發器之除濕量與凝結器之散熱效率雙全。 [解決手段]除濕機1係包括:蒸發器31;第1凝結器33a;吸熱部35及散熱部36,係被配置成隔著蒸發器31;以及送風風扇21,係在框體10之內部取入空氣。吸熱部35與散熱部36係被熱媒體所循環之熱管連接。吸熱部35係被配置於蒸發器31之上風側,散熱部36係被配置於蒸發器31之下風側。在框體10之內部,係在散熱部36與第1凝結器33a之間形成混合空間41。藉送風風扇21所取入之空氣的一部分係依序通過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並被送往混合空間41,藉送風風扇21所取入的空氣之剩下的部分係不經由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地被送往混合空間41。

Description

除濕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除濕機。
在專利文獻1,記載一種除濕機。此除濕機係利用形成冷媒循環之熱泵,對空氣除濕,而該冷媒循環係由壓縮機、凝結器、節流裝置以及蒸發器所構成。
又,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除濕機係具有將兩側片作為吸熱部及散熱部之U字形熱管。熱管之吸熱部與散熱部係被配設成隔著熱泵之蒸發器。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除濕機係藉由具有熱管,使在蒸發器之除濕量增大。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1-21166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上述之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除濕機,係在除濕機內的風路之空氣的壓力損失比未具有熱管之除濕機增加。因此,具有凝結器之散熱效率降低的課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述所示之課題而開發者。本發明之目的係得到一種除濕機,該除濕機係可使在蒸發器之除濕量與凝結器之散熱效率雙全。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除濕機係包括:熱媒體所通過之蒸發器;壓縮機,係壓縮通過蒸發器之熱媒體;第1凝結器,係藉壓縮機所壓縮之熱媒體通過;降壓裝置,係將已通過第1凝結器之熱媒體降壓;吸熱部及散熱部,係被配置成隔著蒸發器;框體,係在內部收容蒸發器、壓縮機、第1凝結器、吸熱部以及散熱部;以及送風手段,係在框體之內部取入空氣,並向框體之外部送出所取入的空氣。吸熱部及散熱部係被熱媒體所循環之熱管連接;吸熱部係被配置於蒸發器之上風側,並冷卻藉送風手段在框體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散熱部係被配置於蒸發器之下風側,並對已通過蒸發器之空氣加熱。在框體之內部,係在散熱部與第1凝結器之間形成混合空間。藉送風手段在框體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一部分係依序通過吸熱部、蒸發器以及散熱部並被送往混合空間。藉送風手段在框體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剩下的部分係不經由吸熱部、蒸發器以及散熱部地被送往混合空間。 [發明之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之除濕機,可使在蒸發器之除濕量與凝結器之散熱效率雙全。
以下,參照附加之圖面,說明實施形態。在各圖之相同的符號係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當的部分。又,在本揭示,關於重複的說明,係適當地簡化或省略。此外,本揭示係在不超出其主旨的範圍,可包含在以下之實施形態說明的構成之所有的組合及各種的變形例。 實施形態1
圖1係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1的正視圖。圖1係表示除濕機1之外觀。除濕機1係例如以降低室內之濕度為目的所使用。圖2係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1的剖面圖。圖2係表示在圖1之A-A位置的剖面。圖2係表示實施形態1的除濕機1之內部的構成。
圖2之紙面上的左方向係除濕機1的正面方向。圖2之紙面上的右方向係除濕機1的背面方向。正面方向係亦稱為前方向。背面方向係亦稱為後方向。在本揭示,係原則上,將除濕機1被放置於水平面上的狀態作為基準,定義各方向。
如圖1及圖2所示,除濕機1係具有框體10。框體10係被形成為可自立。在框體10,係形成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吸入口11係用以從框體10之外部向內部取入空氣的開口。吹出口12係用以從框體10之內部向外部送出空氣的開口。
在本實施形態,吸入口11係被形成於框體10之背面部分。又,吹出口12係被形成於框體10之上面部分。此外,亦可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係被設置於任意的位置。例如,亦可吸入口11係被形成於框體10之側面部分。在吸入口11被形成於框體10之不是背面部分之部分的情況,除濕機1係成為在背面與壁接觸或靠近的狀態可使用。
除濕機1係作為送風手段之一例,具有送風風扇21。送風風扇21係被收容於框體10之內部。在框體10之內部,係形成從吸入口11往吹出口12相通的風路。送風風扇21係被配置於此風路。送風風扇21係在框體10之內部取入空氣,並向框體10之外部送出所取入之空氣的裝置。
又,本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係包括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凝結器33a以及第2凝結器33b。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凝結器33a以及第2凝結器33b係如圖2所示,被收容於框體10之內部。
除濕機1係具有除濕手段。除濕手段係用以除去空氣中之水分。除濕手段係由熱媒體迴路所構成。熱媒體迴路係熱媒體所循環之迴路。圖3係在模式上表示實施形態1之熱媒體迴路的圖。除濕機1係如圖3所示,具有降壓裝置34。降壓裝置34係被收容於框體10之內部。
在本實施形態,構成除濕手段之熱媒體迴路係冷凍循環迴路。此冷凍循環迴路係由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凝結器33a、第2凝結器33b以及降壓裝置34所構成。
在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凝結器33a、第2凝結器33b以及降壓裝置34,係熱媒體循環。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凝結器33a、第2凝結器33b以及降壓裝置34係經由熱媒體所流動的配管被連接。
蒸發器31、第1凝結器33a以及第2凝結器33b係分別是用以在熱媒體與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壓縮機32係壓縮熱媒體的裝置。降壓裝置34係使熱媒體降壓的裝置。在降壓裝置34,係例如膨脹閥或毛細管等符合。
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凝結器33a、第2凝結器33b以及降壓裝置34係分別具有熱媒體之入口及出口。蒸發器31之出口係與壓縮機32之入口連接。在壓縮機32,係已通過蒸發器31之熱媒體流入。壓縮機32係壓縮已流入該壓縮機32之熱媒體。壓縮機32所壓縮之熱媒體係從該壓縮機32之出口流出。
壓縮機32之出口係與第1凝結器33a之入口連接。第1凝結器33a之出口係與第2凝結器33b之入口連接。在第1凝結器33a及第2凝結器33b,係壓縮機32所壓縮之熱媒體流動。
第2凝結器33b之出口係與降壓裝置34之入口連接。在降壓裝置34,係已通過第1凝結器33a及第2凝結器33b之熱媒體流入。降壓裝置34係使已流入該降壓裝置34之熱媒體降壓。降壓裝置34所降壓之熱媒體係膨脹。
降壓裝置34之出口係與蒸發器31之入口連接。在蒸發器31,係降壓裝置34所降壓之熱媒體流入。
在本實施形態,熱媒體係依序通過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凝結器33a、第2凝結器33b以及降壓裝置34。熱媒體係在蒸發器31從空氣中吸收熱而氣化。在蒸發器31已氣化的熱媒體係被壓縮機32壓縮而成為高溫高壓狀態。已通過壓縮機32之熱媒體係在第1凝結器33a及第2凝結器33b向空氣中放出熱而成為液體。已通過第1凝結器33a及第2凝結器33b之熱媒體係藉降壓裝置34膨脹而成為低溫低壓狀態。然後,已通過降壓裝置34之熱媒體係再在蒸發器31流動。在本實施形態,熱媒體係如上述所示,在冷凍循環迴路循環。此外,亦可在冷凍循環迴路之第1凝結器33a及第2凝結器33b的連接順序係相反。
又,除濕機1係如圖2及圖3所示,包括吸熱部35及散熱部36。吸熱部35及散熱部36係被收容於框體10之內部。如圖2及圖3所示,吸熱部35及散熱部36係被配置成隔著蒸發器31。
吸熱部35及散熱部36係用以在熱媒體與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吸熱部35與散熱部36係被熱媒體所循環之熱管連接。本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係具有預冷手段。預冷手段係用以預先冷卻被除濕手段除濕之前的空氣。預冷手段係由熱媒體迴路所構成。在本實施形態,構成預冷手段之熱媒體迴路係由吸熱部35及散熱部36所構成。
吸熱部35及散熱部36係分別具有熱媒體之入口及出口。吸熱部35之出口係與散熱部36之入口連接。在散熱部36,係已通過吸熱部35之熱媒體流入。散熱部36之出口係與吸熱部35之入口連接。在吸熱部35,係已通過散熱部36之熱媒體流入。
在本實施形態,吸熱部35之出口係位於比吸熱部35之入口上方。又,在框體10被放置於水平面的狀態,吸熱部35之出口係位於比散熱部36之入口更下方。散熱部36之出口係位於比散熱部36之入口下方。散熱部36之出口係位於比吸熱部35之入口更上方。
如上述所示,吸熱部35及散熱部36係被配置成隔著蒸發器31。吸熱部35係被配置於蒸發器31之上風側。散熱部36係被配置於蒸發器31之下風側。藉送風風扇21在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至少一部分係依序通過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即,在蒸發器31,係通過吸熱部35之後的空氣通過。又,在散熱部36,係通過蒸發器31之後的空氣通過。
已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係被該蒸發器31冷卻。蒸發器31所冷卻之空氣係成為比室內之空氣更低溫。藉由蒸發器31所冷卻之空氣通過散熱部36,散熱部36內之熱媒體係被冷卻。散熱部36內之熱媒體係向空氣中散熱,而液化。
已液化之熱媒體係密度比氣體之狀態的熱媒體更大。因此,已液化之熱媒體係在散熱部36內下降,再從散熱部36之出口流出。從散熱部36之出口所流出的熱媒體係流入位於比該出口更下方之吸熱部35的入口。
散熱部36所冷卻之熱媒體係成為比室內之空氣更低溫。在蒸發器31之上風側所配置的吸熱部35,藉送風風扇21在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之室內的空氣通過。從散熱部36被送至吸熱部35之低溫的熱媒體係在吸熱部35吸收空氣中之熱而氣化。已氣化之熱媒體係密度比液體之狀態的熱媒體更小。因此,已氣化之熱媒體係在吸熱部35內上升,再從吸熱部35之出口流出。從吸熱部35之出口所流出的熱媒體係流入位於比該出口更上方之散熱部36的入口。流入散熱部36之熱媒體係再被送至吸熱部35。
在本實施形態,在吸熱部35及散熱部36,係如上述所示,利用吸熱部35內之熱媒體與散熱部36內之熱媒體的相變,熱媒體自動循環,不需要壓縮機等之動力。吸熱部35係與蒸發器31相異,不需要壓縮機等之動力,就可吸收空氣中之熱。
圖4係在模式上表示實施形態1的框體之內部之風路的圖。圖4係相當於在模式上表示圖2之剖面圖的一部分。參照圖2及圖4,更詳細地說明在框體10之內部所形成的風路及在該風路所配置之各元件的構成。
如圖2及圖4所示,蒸發器31、第1凝結器33a、第2凝結器33b、吸熱部35以及散熱部36係被配置於從吸入口11往吹出口12相通的風路。在本實施形態,蒸發器31、第1凝結器33a、第2凝結器33b、吸熱部35以及散熱部36係被配置於送風風扇21與吸入口11之間。又,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第2凝結器33b以及第1凝結器33a係作為一例,從後方往前方按照此順序排列。
第1凝結器33a係被配置於送風風扇21之上風側。作為一例,第1凝結器33a係與送風風扇21鄰接。又,第2凝結器33b係被配置於第1凝結器33a之上游側。在本實施形態,第1凝結器33a與第2凝結器33b係在相鄰之狀態所排列。
在與送風風扇21鄰接之第1凝結器33a的上風側,係有預設之尺寸的間隙。在本揭示,係將此間隙稱為混合空間41。即,混合空間41係在從吸入口11往吹出口12相通的風路,被形成於第1凝結器33a的上游側。
混合空間41係在從吸入口11往吹出口12相通的風路,被形成於散熱部36的下游側。即,混合空間41係被形成於散熱部36與第1凝結器33a之間。又,在本實施形態,第2凝結器33b位於散熱部36與第1凝結器33a之間,混合空間41係亦是位於第1凝結器33a與第2凝結器33b之間的空間。
在從吸入口11往吹出口12相通的風路,包含第1風路及第2風路。在框體10之內部,係形成此第1風路及第2風路。第1風路係以藉送風風扇21在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一部分依序通過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並被送往混合空間41的方式所形成的風路。第2風路係以藉送風風扇21在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剩下的部分不經由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地被送往該混合空間41的方式所形成的風路。
在本實施形態,在框體10之內部,係形成是第1風路之一例的除濕風路42。在框體10之內部,係形成是第2風路之一例的旁通風路43。如圖2及圖4所示,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係分別是從吸入口11往混合空間41相通的風路。
除濕風路42係以藉送風風扇21在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一部分依序通過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第2凝結器33b以及第1凝結器33a的方式所形成。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係被配置於此除濕風路42。除濕風路42係從吸入口11,經由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至往混合空間41。
旁通風路43係以藉送風風扇21在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剩下的部分不經由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地通過第1凝結器33a的方式所形成。旁通風路43係以繞過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的方式所形成。旁通風路43係從吸入口11,不經由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地至往混合空間41。
是第1風路之一例的除濕風路42與是第2風路之一例的旁通風路43係藉任意的方法所形成。例如,在框體10之內部,係設置劃分除濕風路42與旁通風路43之隔開構件50。隔開構件50係例如是平板狀的構件。隔開構件50係被配置於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之上部。隔開構件50係被固定於框體10。
在本實施形態,除濕風路42係被形成於此隔開構件50的下方。旁通風路43係被形成於隔開構件50的上方。在本實施形態,旁通風路43係被形成於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的上方。
本實施形態之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係由框體10與隔開構件50所形成。此外,亦可框體10與隔開構件50係一體地形成。又,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係如上述所示,藉任意的方法形成即可。亦可在框體10之內部,係未設置隔開構件50。亦可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係由與框體10及隔開構件50係不同的構件所形成。
其次,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的動作。圖4中之箭號係表示除濕機1動作時之空氣的流動。
除濕機1係藉由送風風扇21轉動而動作。如上述所示,除濕機1係例如在室內所使用。送風風扇21轉動時,發生從吸入口11往吹出口12的氣流。 藉 送風風扇21產生氣流,藉此,從吸入口11向框體10之內部取入室內之空氣A1。
向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之室內的空氣A1係分支至除濕風路42與旁通風路43。是空氣A1之一部分的第1空氣A2係被導向除濕風路42。又,是空氣A1之剩下的部分的第2空氣A3係被導向旁通風路43。第2空氣A3係向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A1中,被導向除濕風路42之第1空氣A2以外的部分。
被導向除濕風路42之第1空氣A2係通過吸熱部35。通過吸熱部35之第1空氣A2與在該吸熱部35流動的熱媒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在吸熱部35,係如上述所示,在散熱部36所冷卻之熱媒體流動。在吸熱部35,係比向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之空氣A1更低溫的熱媒體流動。在吸熱部35流動之熱媒體係從通過該吸熱部35的第1空氣A2吸收熱。結果,已通過吸熱部35之第1空氣A2的溫度降低。依此方式,吸熱部35係將第1空氣A2在通過蒸發器31之前預冷。第1空氣A2之相對溫度係在通過吸熱部35之後比在通過吸熱部35之前更高。換言之,吸熱部35係藉由將第1空氣A2預冷,提高第1空氣A2的相對溫度。
藉吸熱部35所預冷之第1空氣A2係通過蒸發器31。通過蒸發器31之第1空氣A2與在該蒸發器31流動的熱媒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在蒸發器31,係如上述所示,藉降壓裝置34所降壓之熱媒體流動。在蒸發器31,係比藉吸熱部35所預冷之第1空氣A2更低溫的熱媒體流動。在蒸發器31流動之熱媒體係從通過該蒸發器31的第1空氣A2吸收熱。
通過蒸發器31之第1空氣A2係被在該蒸發器31流動的熱媒體吸熱。通過蒸發器31之第1空氣A2係被在蒸發器31流動的熱媒體冷卻。因被冷卻之第1空氣A2的溫度達到露點,在蒸發器31發生結露。即,第1空氣A2所含的水分凝結。所凝結之水分係從第1空氣A2被除去。從第1空氣A2所除去之水分係例如被貯存於貯水槽13。
除濕機1係依此方式除去空氣中的水分,即進行除濕。如上述所示,第1空氣A2係在通過蒸發器31之前被預冷。第1空氣A2係在通過蒸發器31之前預先成為相對溫度高的狀態。藉此,可使在蒸發器31的除濕量增大。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可得到除濕量比未搭載熱管之除濕機優異的除濕機1。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例如,可減少在蒸發器31之每單位除濕量的耗電力。
在蒸發器31所冷卻之第1空氣A2係往散熱部36。從蒸發器31往散熱部36之第1空氣A2係溫度比從吸入口11往吸熱部35之第1空氣A2更低。藉蒸發器31已除去水分的第1空氣A2係通過散熱部36。在通過散熱部36之第1空氣A2與在該散熱部36流動的熱媒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在散熱部36流動的熱媒體係被通過該散熱部36之第1空氣A2冷卻。又,已通過散熱部36之第1空氣A2係成為比通過散熱部36之前的第1空氣A2更高溫。
通過散熱部36之第1空氣A2係被在該散熱部36流動之熱媒體加熱。在散熱部36所加熱之空氣係往第2凝結器33b。在散熱部36所加熱之空氣係通過第2凝結器33b。在通過第2凝結器33b之第1空氣A2與在該第2凝結器33b流動的熱媒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在第2凝結器33b流動的熱媒體係被通過該第2凝結器33b之第1空氣A2冷卻。
通過第2凝結器33b之第1空氣A2係被在該第2凝結器33b流動之熱媒體加熱。已通過第2凝結器33b之第1空氣A2係至往混合空間41。依此方式,被導向除濕風路42之第1空氣A2係通過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後,被送往混合空間41。
又,被導向旁通風路43之第2空氣A3係如圖4所示,不會通過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地被送往混合空間41。在混合空間41,係被送入已通過除濕風路42之第1空氣A2與已通過旁通風路43之第2空氣A3。
在混合空間41,係已通過除濕風路42之第1空氣A2與已通過旁通風路43之第2空氣A3被混合。藉由第1空氣A2與第2空氣A3被混合,產生混合空氣B1。混合空氣B1係如圖4所示,通過第1凝結器33a,在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混合空氣B1與在該第1凝結器33a流動的熱媒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在第1凝結器33a流動的熱媒體係被通過該第1凝結器33a之混合空氣B1冷卻。
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混合空氣B1係被在該第1凝結器33a流動之熱媒體加熱。藉由混合空氣B1被熱媒體加熱,產生乾燥空氣B2。乾燥空氣B2係比室內之空氣A1更乾燥之狀態的空氣。又,乾燥空氣B2係比室內之空氣A1更高溫。乾燥空氣B2係通過送風風扇21。已通過送風風扇21之乾燥空氣B2係從吹出口12往框體10之外部被送出。依此方式,除濕機1係向該除濕機1之外部供給乾燥空氣B2。
本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係以在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之空氣的一部分依序通過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第2凝結器33b以及第1凝結器33a的方式所構成。又,除濕機1係以在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剩下的部分不經由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地通過第1凝結器33a的方式所構成。藉由如上述所示構成除濕機1,可在將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的風量維持於高效率地進行在蒸發器31流動之熱媒體與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的熱交換之適當的量下,增加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空氣的風量。
在本實施形態,在框體10之內部,係形成混合空間41。在混合空間41,係藉由已通過除濕風路42之第1空氣A2與已通過旁通風路43之第2空氣A3被混合,而產生混合空氣B1。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可增加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空氣的風量。又,例如,變更配置隔開構件50之高度的位置,調整第1空氣A2與第2空氣A3之風量的比例,藉此,可調整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空氣的風量。若是本實施形態,藉由可增加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混合空氣B1的風量,可提高第1凝結器33a之散熱量及散熱效率。藉此,在第1凝結器33a之熱交換的效率成為更良好。
在旁通風路43,係未配置熱交換器等。因此,在旁通風路43之壓力損失係比除濕風路42小。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可高效率地增加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空氣的風量。又,在旁通風路43,係未配置使散熱部36及第2凝結器33b等之空氣升溫的熱交換器。因此,不會使混合空氣B1之溫度上升,並可增加該混合空氣B1的風量。
又,本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係包括第1凝結器33a與第2凝結器33b。藉由除濕機1具有複數個凝結器,在冷凍循環之熱媒體的凝結溫度降低。藉此,在冷凍循環之凝結壓力變低,而凝結壓力與蒸發壓力的差變小。藉由凝結壓力與蒸發壓力的差變小,壓縮機32之負載被減輕,而耗電力變少。
亦可第2凝結器33b係例如被配置於旁通風路43。藉由第2凝結器33b被設置於旁通風路43,可減少除濕風路42的厚度。藉此,可將除濕機1作成更小型。
如以上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係包括被配置成隔著蒸發器之吸熱部35及散熱部36。吸熱部35與散熱部36係被熱媒體所循環之熱管連接。除濕機1係除濕量比未搭載熱管之除濕機優異。又,在除濕機1之框體10的內部,係形成混合空間41。在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一部分係依序通過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並被送往混合空間41。在框體10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剩下的部分係不經由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地被送往混合空間。若依據上述之構成,可得到可使在蒸發器31之除濕量與第1凝結器33a之散熱效率雙全的除濕機1。
亦可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第1凝結器33a以及第2凝結器33b係例如各自之大概的形狀是平板狀。亦可平板狀之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係具有最大面積之面被配置成與第1空氣A2之流動方向正交。平板狀之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係作為一例,被配置成彼此平行。又,亦可平板狀第1凝結器33a及第2凝結器33b係被配置成對平板狀之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平行。
第1凝結器33a係從第2凝結器33b在第1方向僅相距固定距離。亦可第1凝結器33a與第2凝結器33b之間隔係被形成為比吸熱部35與蒸發器31之間隔、蒸發器31與散熱部36之間隔以及散熱部36與第2凝結器33b之間隔大。亦可第1凝結器33a與第2凝結器33b之間的間隙之沿著第1方向的尺寸係比吸熱部35與蒸發器31之間的間隙之沿著第1方向的尺寸、蒸發器31與散熱部36之間的間隙之沿著第1方向的尺寸以及散熱部36與第2凝結器33b之間的間隙之沿著第1方向的尺寸更大。亦可混合空間41係被形成為比在吸熱部35與蒸發器31之間所形成的間隙、在蒸發器31與散熱部36之間所形成的間隙以及在散熱部36與第2凝結器33b之間所形成的間隙更寬廣。
藉由混合空間41的體積被形成為更寬廣,藉該混合空間41引入很多第2空氣A3,第1空氣A2與第2空氣A3更均勻地被混合。藉此,混合空氣B1之溫度分布成為更均勻。藉由混合空氣B1之溫度分布成為均勻,在第1凝結器33a流動之熱媒體係被該混合空氣B1高效率地冷卻。在第1凝結器33a之熱交換的效率成為更良好。
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在混合空間41第1空氣A2與第2空氣A3被混合,產生與室內之空氣A1之溫差小的混合空氣B1及乾燥空氣B2。而且,從吹出口12吹出與室內之空氣A1之溫差小的乾燥空氣B2。因此,不會吹出太低溫之空氣或太高溫之空氣。若依據本實施形態,減輕除濕機1之使用者所感覺的不舒服。
在上述之實施形態,在第1凝結器33a,係混合空氣B1通過。混合空氣B1係由已通過除濕風路42之第1空氣A2與已通過旁通風路43之第2空氣A3所匯流者。亦可框體10之內部係構成為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混合空氣B1的風量比通過除濕風路42內之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之第1空氣A2的風量更多。例如,亦可框體10之內部係構成為由第1空氣A2與第2空氣A3所匯流之混合空氣B1的全部通過第1凝結器33a。藉此,不增加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的風量,亦可使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空氣的風量成為更多。藉由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空氣的風量成為更多,該第1凝結器33a之散熱量增加,而熱交換效率成為更良好。又,能以適合除濕的量維持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的風量,而該蒸發器31可將對空氣除濕之性能保持於良好的狀態。此外,亦可在框體10,係不僅形成吸入口11,而且另外形成在該框體10之內部取入空氣的開口。此開口係構成為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空氣的風量比通過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之空氣的風量更多。
如圖2及圖4所示,亦可第1凝結器33a之大小係第2凝結器33b之大小相異。藉此,可分別調整在第1凝結器33a之熱交換量與在第2凝結器33b之熱交換量。又,可將已通過除濕風路42之第1空氣A2的溫度與在混合空間所產生之混合空氣B1的溫度設定成更適當的溫度。例如,可在混合空間41得到更低溫的混合空氣B1。若利用低溫的混合空氣B1,可在第1凝結器33a高效率地冷卻熱媒體,而可提高在第1凝結器33a之熱交換效率。
又,亦可第1凝結器33a係如圖2及圖4所示,被形成為比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更大。藉此,旁通風路43之體積成為更大。又,例如,即使藉隔開構件50從旁通風路43未完全地遮斷在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流動的空氣,亦可確保第2空氣A3的風量。依此方式,藉由第1凝結器33a被形成為比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更大,不需要隔開構件50等,就可在框體10之內部形成旁通風路43。
如圖2及圖4所示,在框體10被放置於水平面的狀態,亦可第1凝結器33a的上端係位於比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之各自的上端更上方。藉此,可將旁通風路43配置於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的上方。又,亦可第1凝結器33a的上端係位於比第2凝結器33b的上端更上方。藉此,可將旁通風路43配置於第2凝結器33b的上方。
在被配置於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之上方的旁通風路43,係連接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凝結器33a、第2凝結器33b以及降壓裝置34的配管、與連接吸熱部35及散熱部36的配管不存在。藉由在旁通風路43無障礙物,調整在該旁通風路43流動之空氣的風量成為更容易。又,減少在旁通風路43之壓力損失。
除濕機1係作為一例,亦可構成為已通過除濕風路42之第1空氣A2的溫度和已通過旁通風路43之第2空氣A3的溫度相同或比其高溫。在此情況,在混合空間41,可藉第2空氣A3降低第1空氣A2的溫度。即,產生更低溫的混合空氣B1。藉由更低溫的混合空氣B1通過第1凝結器33a,該第1凝結器33a之散熱效率成為更佳。
圖5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1之第1變形例的圖。圖6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1之第2變形例的圖。如圖5及圖6所示,亦可除濕機1係不具有第2凝結器33b。亦可除濕機1係具有一台除濕機1。
在圖5及圖6所示之變形例,第1凝結器33a係從散熱部36在第1方向僅相距固定距離。在圖5及圖6所示之變形例,混合空間41係作為第1凝結器33a與散熱部36之間的間隙所形成的空間。亦可第1凝結器33a與散熱部36之間隔係被形成為比吸熱部35與蒸發器31之間隔及蒸發器31與散熱部36之間隔大。亦可第1凝結器33a與散熱部36之間的間隙之沿著第1方向的尺寸係比吸熱部35與蒸發器31之間的間隙之沿著第1方向的尺寸及蒸發器31與散熱部36之間的間隙之沿著第1方向的尺寸更大。亦可混合空間41係被形成為比在吸熱部35與蒸發器31之間所形成的間隙及在蒸發器31與散熱部36之間所形成的間隙更寬廣。
又,如圖5所示,亦可第1凝結器33a係例如被形成為比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更大。如圖6所示,亦可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1凝結器33a係彼此同程度的大小。亦可旁通風路43係如圖6所示,藉由在彼此錯開的狀態配置同程度之大小的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1凝結器33a所形成。
又,圖7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1之第3變形例的圖。圖7係在模式上表示在本變形例之框體10之內部的構造。圖7係與在圖1中之B-B位置的剖面圖相當的模式圖。如圖7所示,在框體10被放置於水平面的狀態,亦可第1凝結器33a的橫寬係比吸熱部35的橫寬、蒸發器31的橫寬以及散熱部36的橫寬更寬。又,在圖7係雖未圖示,亦可第1凝結器33a的橫寬係比第2凝結器33b的橫寬更寬。
第1凝結器33a的橫寬係在與通過該第1凝結器33a之混合空氣B1的流動方向及鉛垂方向垂直的方向之該第1凝結器33a的尺寸。吸熱部35的橫寬係在與通過該吸熱部35之第1空氣A2的流動方向及鉛垂方向垂直的方向之該吸熱部35的尺寸。蒸發器31的橫寬係在與通過該蒸發器31之第1空氣A2的流動方向及鉛垂方向垂直的方向之該蒸發器31的尺寸。散熱部36的橫寬係在與通過該散熱部36之第1空氣A2的流動方向及鉛垂方向垂直的方向之該散熱部36的尺寸。第2凝結器33b的橫寬係在與通過該第2凝結器33b之第1空氣A2的流動方向及鉛垂方向垂直的方向之該第2凝結器33b的尺寸。
藉由第1凝結器33a的橫寬比吸熱部35的橫寬、蒸發器31的橫寬以及散熱部36的橫寬寬,可更易於形成旁通風路43。又,如圖7所示,在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之左方及右方,可形成旁通風路43。一樣地,藉由第1凝結器33a的橫寬比第2凝結器33b的橫寬寬,可在第2凝結器33b的側方易於形成旁通風路43。在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2凝結器33b之側方所形成的旁通風路43,係遮斷空氣之流動的障礙物比除濕風路42少。藉此,在旁通風路43係高效率地引入第2空氣A3,而向混合空間41高效率地導引該第2空氣A3。又,藉由第1凝結器33a成為更大,第1凝結器33a與混合空氣B1之接觸面積增加。藉此,第1凝結器33a之散熱量增加,而該第1凝結器33a的性能成為更良好。
圖8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1之第4變形例的圖。如圖8所示,亦可在框體10,係替代吸入口11,形成第1開口11a及第2開口11b。第1開口11a係例如被形成於框體10之背面。第2開口11b係例如被形成於框體10之上面。第1開口11a及第2開口11b係用以從框體10之外部向內部取入空氣的開口。若依據本變形例,藉由用以從框體10之外部向內部取入空氣的開口有複數個,例如,可使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空氣的風量比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的風量更易於變多。若依據本變形例的構成,可更易於調整第1凝結器33a之散熱量。
從第1開口11a所取入的空氣係與在表示本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之各圖的第1空氣A2對應。從第1開口11a所取入的第1空氣A2係依序通過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又,從第2開口11b所取入的空氣係與在各圖的第2空氣A3對應。第2開口11b係以從第2開口11b所取入的第2空氣A3係不經由吸熱部35、蒸發器31以及散熱部36地被送往該混合空間41的方式所形成。例如,在吸熱部35、蒸發器31、散熱部36以及第1凝結器33a在水平方向依序排列的情況,在水平方向之第2開口11b的位置係位於散熱部36與第1凝結器33a之間。在圖8所示之變形例,亦與上述之實施形態及各變形例一樣,可將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的風量與通過第1凝結器33a之空氣的風量分別調整至適當的量。又,高效率地冷卻熱媒體,而在第1凝結器33a之熱交換效率成為良好。
此外,在上述之實施形態及各變形例,亦可混合空氣B1通過第1凝結器33a時之該混合空氣B1與該第1凝結器33a的接觸面積,係比第1空氣A2通過吸熱部35時之該第1空氣A2與該吸熱部35的接觸面積、第1空氣A2通過蒸發器31時之該第1空氣A2與該蒸發器31的接觸面積以及第1空氣A2通過散熱部36時之該第1空氣A2與該散熱部36的接觸面積更大。又,亦可混合空氣B1通過第1凝結器33a時之該混合空氣B1與該第1凝結器33a的接觸面積,係比第1空氣A2通過第2凝結器33b時之該第1空氣A2與該第2凝結器33b的接觸面積更大。亦可框體10之內部係如上述所示構成。若依據本構成,在第1凝結器33a之熱媒體的散熱量增加,而更高效率地進行在第1凝結器33a之熱媒體與混合空氣B1的熱交換。
1:除濕機 10:框體 11:吸入口 11a:第1開口 11b:第2開口 12:吹出口 13:貯水槽 21:送風風扇 31:蒸發器 32:壓縮機 33a:第1凝結器 33b:第2凝結器 34:降壓裝置 35:吸熱部 36:散熱部 41:混合空間 42:除濕風路 43:旁通風路 50:隔開構件
[圖1]係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的正視圖。 [圖2]係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的剖面圖。 [圖3]係在模式上表示實施形態1之熱媒體迴路的圖。 [圖4]係在模式上表示實施形態1的框體之內部之風路的圖。 [圖5]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之第1變形例的圖。 [圖6]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之第2變形例的圖。 [圖7]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之第3變形例的圖。 [圖8]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除濕機之第4變形例的圖。
1:除濕機
10:框體
11:吸入口
12:吹出口
21:送風風扇
31:蒸發器
33a:第1凝結器
35:吸熱部
36:散熱部
41:混合空間
42:除濕風路
43:旁通風路
50:隔開構件
A1:空氣
A2:第1空氣
A3:第2空氣
B1:混合空氣
B2:乾燥空氣

Claims (15)

  1. 一種除濕機,係: 包括: 熱媒體所通過之蒸發器; 壓縮機,係壓縮通過該蒸發器之熱媒體; 第1凝結器,係藉該壓縮機所壓縮之熱媒體通過; 降壓裝置,係將已通過該第1凝結器之熱媒體降壓; 吸熱部及散熱部,係被配置成隔著該蒸發器; 框體,係在內部收容該蒸發器、該壓縮機、該第1凝結器、該吸熱部以及該散熱部;以及 送風手段,係在該框體之內部取入空氣,並向該框體之外部送出所取入的空氣; 該吸熱部及該散熱部係被熱媒體所循環之熱管連接; 該吸熱部係被配置於該蒸發器之上風側,並冷卻藉該送風手段在該框體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 該散熱部係被配置於該蒸發器之下風側,並對已通過該蒸發器之空氣加熱; 在該框體之內部,係在該散熱部與該第1凝結器之間形成混合空間; 藉該送風手段在該框體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一部分係依序通過該吸熱部、該蒸發器以及該散熱部並被送往該混合空間; 藉該送風手段在該框體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剩下的部分係不經由該吸熱部、該蒸發器以及該散熱部地被送往該混合空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除濕機,其中在該框體之內部,係設置: 第1風路,係以藉該送風手段在該框體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一部分依序通過該吸熱部、該蒸發器以及該散熱部並被送往該混合空間的方式所形成; 第2風路,係以藉該送風手段在該框體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剩下的部分不經由該吸熱部、該蒸發器以及該散熱部地被送往該混合空間的方式所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機,其中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第1凝結器之空氣的風量係比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吸熱部、該蒸發器以及該散熱部之空氣的風量更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機,其中藉該送風手段依序通過該吸熱部、該蒸發器以及該散熱部並被送往該混合空間之空氣的溫度係與藉該送風手段不經由該吸熱部、該蒸發器以及該散熱部地被送往該混合空間之空氣的溫度相同或比其高溫。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機,其中該第1凝結器與該散熱部之間隔,係比該蒸發器與該散熱部之間隔及該蒸發器與該吸熱部之間隔更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機,其中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第1凝結器之空氣與該第1凝結器的接觸面積,係比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吸熱部之空氣與該吸熱部的接觸面積、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蒸發器之空氣與該蒸發器的接觸面積以及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散熱部之空氣與該散熱部的接觸面積更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機,其中在該框體被放置於水平面的狀態,該第1凝結器的上端係位於比該吸熱部的上端、該蒸發器的上端以及該散熱部的上端更上方。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機,其中在該框體被放置於水平面的狀態,在與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第1凝結器之空氣的流動方向及鉛垂方向垂直的方向之該第1凝結器的尺寸,係比在與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吸熱部、該蒸發器以及該散熱部之空氣的流動方向及鉛垂方向垂直的方向之該吸熱部的尺寸、該蒸發器的尺寸以及該散熱部的尺寸更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機,其中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蒸發器並通過該散熱部之前之空氣的溫度係比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吸熱部之前之空氣的溫度更低。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機,其中在該框體被放置於水平面的狀態,熱媒體進入該吸熱部之入口係位於比熱媒體從該散熱部出來的出口更下方,熱媒體從該吸熱部出來的出口係位於比熱媒體進入該散熱部之入口更下方。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機,其中 更具有第2凝結器,該第2凝結器係藉該壓縮機所壓縮之熱媒體通過; 該混合空間係被形成於該第1凝結器與該第2凝結器之間; 藉該送風手段在該框體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一部分係依序通過該吸熱部、該蒸發器、該散熱部以及該第2凝結器並被送往該混合空間; 藉該送風手段在該框體之內部所取入的空氣之剩下的部分係不經由該吸熱部、該蒸發器、該散熱部以及該第2凝結器地被送往該混合空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除濕機,其中該第1凝結器與該第2凝結器之間隔係比該蒸發器與該散熱部之間隔、該蒸發器與該吸熱部之間隔及該散熱部與該第2凝結器之間隔更大。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除濕機,其中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第1凝結器之空氣與該第1凝結器的接觸面積,係比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第2凝結器之空氣與該第2凝結器的接觸面積更大。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除濕機,其中在該框體被放置於水平面的狀態,該第1凝結器的上端係位於比該第2凝結器的上端更上方。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除濕機,其中在該框體被放置於水平面的狀態,在與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第1凝結器之空氣的流動方向及鉛垂方向垂直的方向之該第1凝結器的尺寸,係比在與藉該送風手段通過該第2凝結器之空氣的流動方向及鉛垂方向垂直的方向之該第2凝結器的尺寸更大。
TW109109590A 2019-07-26 2020-03-23 除濕機 TWI7704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7803 2019-07-26
JP2019137803A JP7211299B2 (ja) 2019-07-26 2019-07-26 除湿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3774A true TW202103774A (zh) 2021-02-01
TWI770482B TWI770482B (zh) 2022-07-11

Family

ID=74336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9590A TWI770482B (zh) 2019-07-26 2020-03-23 除濕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11299B2 (zh)
CN (1) CN112303751B (zh)
TW (1) TWI7704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57489A (zh) * 2019-01-18 2020-07-28 森德(中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除湿机及空气净化系统
CN115355573B (zh) * 2022-08-25 2024-02-23 伊岛电器(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进风方式的除湿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68738A (en) * 1979-11-10 1981-06-09 Daikin Ind Ltd Air conditioner
US5191771A (en) * 1991-07-05 1993-03-09 Milton Meckler Polymer desiccant and system for dehumidified air conditioning
JPH07318269A (ja) * 1994-05-25 1995-12-08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ヒートパイプ構造体
CN101408330A (zh) * 2008-11-11 2009-04-15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热虹吸管辅助气体制冷降温除湿方法及除湿器
CN201368575Y (zh) * 2009-01-23 2009-12-23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除湿换热器及所制成的空调器
JP6286660B2 (ja) * 2013-09-26 2018-03-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206094357U (zh) * 2016-09-13 2017-04-12 北京纳源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预冷除湿机
WO2018154836A1 (ja) * 2017-02-23 2018-08-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CN108759209A (zh) * 2018-07-11 2018-11-06 陈展伟 电磁式冷媒热交换装置、除湿装置及应用除湿装置的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11299B2 (ja) 2023-01-24
TWI770482B (zh) 2022-07-11
CN112303751A (zh) 2021-02-02
CN112303751B (zh) 2022-03-15
JP2021021525A (ja) 2021-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18784B2 (en)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er using membrane-contained, liquid desiccant for dehumidification
JP6721102B2 (ja) 除湿機
TW202103774A (zh) 除濕機
TWI753323B (zh) 除濕裝置
JP4505486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JP6791349B2 (ja) 除湿機
KR101227080B1 (ko) 항온 항습 장치
CN108826508A (zh) 一种风路并联进风预冷立式除湿机
JP2010071497A (ja) 空気調和機
TWI830175B (zh) 除濕裝置
JP531173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TWI836224B (zh) 除濕裝置
WO2022145003A1 (ja) 除湿装置
WO2022264375A1 (ja) 除湿装置
JP7308975B2 (ja) 除湿装置
WO2021054249A1 (ja)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439992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0088286A (ja) 除湿空調装置
JP201303291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2140875A (ja)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2022088903A (ja) 除湿機
JP2000171058A (ja) 除湿空調装置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KR20090017757A (ko) 열교환기
KR20190000654A (ko) 제습기
JP2013032910A (ja) 空気調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