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2738A - 梭芯組運動機構 - Google Patents

梭芯組運動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2738A
TW202102738A TW108124316A TW108124316A TW202102738A TW 202102738 A TW202102738 A TW 202102738A TW 108124316 A TW108124316 A TW 108124316A TW 108124316 A TW108124316 A TW 108124316A TW 202102738 A TW202102738 A TW 2021027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bbin
transmission member
assembly
movement
thre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4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0627B (zh
Inventor
陳旭輝
Original Assignee
啟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啟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啟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243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60627B/zh
Priority to JP2019205913A priority patent/JP6968860B2/ja
Priority to KR1020190155074A priority patent/KR102266036B1/ko
Priority to EP19219696.2A priority patent/EP3763864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102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2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0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062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9/00Applications of bobbin-winding or -changing devices; Indicating or control devices associated therewith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9/00Applications of bobbin-winding or -changing devices; Indicating or control devices associated therewith
    • D05B59/04Devices for changing the bobbin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05B57/26Bobbin holders or casings; Bobbin holder or case guards; Bobbin discharg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梭芯組運動機構配合梭芯與梭殼使用,並具有三個運動組件,每一個運動組件具有傳動件,該其中兩個傳動件同軸設置於運動軸線,並能分別帶動梭芯與梭殼延著運動軸線進行旋轉運動,則最後一個傳動件能沿著運動軸線的軸線方向進行移動,並帶動梭殼遠離於梭芯,使梭芯與梭殼呈現相互分離的分離狀態,藉此,梭殼與梭芯經車縫作業而從旋梭卸除後,三個運動組件能自動將梭殼與梭芯相互分離以及把底線捲繞於梭芯。

Description

梭芯組運動機構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運用於捲繞底線的梭芯組運動機構,特別是一種能個別轉動梭芯與梭殼,以及能將梭芯與梭殼相互分離的梭芯組運動機構。
使用鎖縫原理縫製的縫紉機時,不論是使用全迴轉的旋梭或是半迴轉的擺梭都會具有能捲繞底線的梭芯,並且,運用鎖縫原理縫製的縫紉機大部分都具有能容納梭芯的梭殼。
然而,為了提高縫紉機的轉速,所以梭芯容置底線的容量不能過多,相對就會限制底線的長度,致使必須時常更換梭芯以避免底線耗盡,並且,當更換底線作業時,不僅縫紉機必須停止車縫作業,甚至操作人員還必須手動更換底線,相對無法提高生產效能。
為了克服前述缺失,目前縫紉機產業已有一種自動梭芯調換裝置,當偵測到捲繞於梭芯的底線快要耗盡時,上述自動梭芯調換裝置會將梭殼與梭芯同時從旋梭卸除,使得梭殼與梭芯都分離於旋梭,並再將另一組梭殼與有繞滿底線的梭芯同時安裝於旋梭以達到自動更換梭芯的功效。
但是,上述自動梭芯調換裝置將梭殼與快要耗盡底線的梭芯同時卸除於旋梭之後,快要耗盡底線的梭芯除了會殘留有部分底線,還會位在梭殼的內部,使得操作人員不但需要花費時間手動將快要耗盡底線的梭芯分離於梭殼,還必須手動清除殘留在梭芯的底線,並且,操作人員將殘留在梭芯的底線清除完畢之後,操作人員還必須手動將梭芯裝到捲線器讓底線重新捲繞於梭芯,進而導致增加人工操作的時間。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不但能讓梭芯與梭殼彼此相互分離,還能讓梭芯與梭殼個別進行旋轉運動,進而能協助操作人員在短時間內將完成清除殘留底線與捲繞底線的作業,致使能免除操作人員手動操作的程序。
為實現前述目的,本發明梭芯組運動機構能驅動呈現一組裝狀態的一梭芯與一梭殼,並主要由一第一運動組件、一第二運動組件以及一第三運動組件所構成,上述第一運動組件具有一沿著一運動軸線同軸轉動的第一傳動件,而上述梭芯能受到上述第一傳動件的帶動而同步進行旋轉運動,此外,上述第二運動組件具有一沿著上述運動軸線同軸轉動的第二傳動件,而上述梭殼能受到上述第二傳動件的帶動而同步進行旋轉運動,其中,上述第三運動組件具有一第三傳動件,上述第三傳動件能沿著上述運動軸線的軸線方向進行移動,並能將上述梭芯與梭殼兩者從上述組裝狀態轉變為一上述梭芯分離於上述梭殼的分離狀態。
於此實施例中,上述第三傳動件同軸設置於上述運動軸線,使上述第三傳動件能沿著上述運動軸線進行同軸移動,而上述第三傳動件活動連接於上述第一傳動件或第二傳動件,並且,上述第一傳動件與第二傳動件分別活動套設於上述第三傳動件的兩端,使上述第三傳動件能相對於上述第一、二傳動件進行移動,另外,上述第一傳動件與第二傳動件兩者其中之一與上述第三傳動件之間設有一同步組件,上述同步組件能讓上述第一傳動件與第二傳動件兩者其中之一與上述第三傳動件同時進行旋轉運動或直線運動,於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同步組件具有一同步凹槽以及一同步凸柱,上述同步凹槽形成上述第一傳動件與第二傳動件兩者其中之一,而上述同步凸柱形成於上述第三傳動件,並穿設於上述同步凹槽。
於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三傳動件組裝於上述第一運動組件或第二運動組件,並可帶動上述第一運動組件整體或第二運動組件整體進行移動。
此外,上述第三運動組件進一步具有一復位作用件,上述復位作用件能形成一作用於上述第三傳動件的復位作用力,使上述第三傳動件透過上述復位作用力而使上述梭芯與梭殼兩者呈現上述組裝狀態。
再者,上述第二傳動件與第三傳動件兩者其中之一個傳動件連接於上述梭殼,上述梭殼與連接於上述梭殼的傳動件之間設有一限位組件,上述限位組件能限制上述梭殼無法相對於連接上述梭殼的傳動件進行移動或轉動,於此實施例中,上述限位組件具有一形成於上述傳動件的環溝以及一設於上述梭殼的閂鎖,上述閂鎖可扣入上述環溝以限制上述縮殼無法軸向移動。
於較佳實施例中,上述梭殼具有一套設於上述傳動件的梭軸,而上述限位組件具有一定位凹槽以及一定位凸柱,上述定位凹槽與定位凸柱兩者其中之一形成於上述梭軸,另一者形成於上述傳動件,而上述定位凸柱穿設於上述定位凹槽以限制上述縮殼無法轉動。
本發明的特點在於具有三個傳動件,其中兩個傳動件都同軸設置於運動軸線,並且,其中一個傳動件能進行轉動,使進行轉動的傳動件能帶動梭芯以運動軸線為軸心進行旋轉運動,而另一個傳動件能帶動梭殼以運動軸線為軸心進行旋轉運動,則最後一個傳動件進行移動,使進行移動的傳動件能帶動梭殼沿著運動軸線進行直線運動,藉此,兩個進行轉動的傳動件配合一個能進行移動的傳動件不但能讓梭芯與梭殼彼此相互分離,還能讓梭芯與梭殼個別進行旋轉運動,進而協助操作人員在短時間內完成清除殘留底線與捲繞底線的作業,致使能免除操作人員手動操作的程序。
茲為便於更進一步對本發明之構造、使用及其特徵有更深一層明確、詳實的認識與瞭解,爰舉出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1與圖2所示,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自動捲繞底線縫紉機1配合一梭芯組50使用(如圖3所示),並具有一縫紉機本體10、一更換梭芯裝置20、一底線導入裝置30以及一剩餘底線清除裝置40,請參閱圖3所示,梭芯組50具有一能捲繞一底線60(如圖14A所示)的梭芯51以及一能組裝於梭芯51的梭殼52,梭芯51設有一捲線軸件511以及兩限位板512,而捲線軸件511的局部區段設為一第一捲線部511a,並且,捲線軸件511的剩餘區段設為一外徑大於第一捲線部511a的第二捲線部511b,其中,兩限位板512間隔排列,並分別成形於第一捲線部511a與第二捲線部511b,使捲線軸件511位在兩限位板512之間,進而捲線軸件511與兩限位板512三者之間共同形成一能容置底線60(如圖14A所示)的捲繞空間513,如圖所示,捲線軸件511凹設形成一連通於捲繞空間513的軸件凹槽511c,而其中一個限位板512凹設形成一連通於捲繞空間513的限位凹槽512a,則軸件凹槽511c連通於限位凹槽512a,使軸件凹槽511c與限位凹槽512a共同形成一從梭芯51的表面輪廓凹設形成的穿設空間514,然而,梭芯51的捲線軸件511具有第一捲線部511a與第二捲線部511b僅方便說明之用,亦如圖3B所示,捲線軸件511向外延伸一限位凸緣511d,而限位凸緣511d靠近於形成有限位凹槽512a的限位板512。
如圖3A所示,梭殼52具有一呈現中空樣態的殼體521,殼體521的內部設有一呈現中空樣態的梭軸522,並於相對兩端分別形成一封閉端523以及一開口端524,而殼體521的內緣與梭軸522的外緣之間形成一能容置梭芯51的容納空間525,其中,殼體521貫穿形成一連通於容納空間525的導線孔526,並從開口端524朝向封閉端523凹設形成一連通於容納空間525的導線溝527,於此實施例中,殼體521組裝一能讓底線60(如圖17B所示)從導線溝527導引至導線孔526的夾線彈片528,而殼體521向外延伸形成一勾臂529,其中,夾線彈片528的一側設有一導引口528a,而勾臂529從勾臂529的外緣凹陷形成一線孔529a,另外,殼體521的封閉端523組裝一能將底線60(如圖17B所示)限制於線孔529a的擋線片530,擋線片530於靠近線孔529a處具有一能能彈性形變的彈臂530a,而彈臂530a位在勾臂529的一側以防止底線60脫離線孔529a。
再請參閱圖2所示,縫紉機本體10具有一底座11(圖式僅表示底座11的局部樣態),底座11內部具有一水平設置的下軸(圖未示),上述下軸能帶動一組裝於底座11內部的旋梭12進行轉動,其中,底座11上方具有一工作台板13,並連接一固定架14以及一連接於固定架14的夾線器15。
請參閱圖2與圖4所示,更換梭芯裝置20位在旋梭12的前方,並具有一梭芯組移動組件21、一活動架22、一第一夾爪組件23以及一第二夾爪組件24以及一旋梭12,梭芯組移動組件21用以帶動活動架22選擇性靠近或遠離於梭芯組轉動組件25,並具有一能產生移動動力的移動驅動源211以及一組裝於移動驅動源211的傳動桿212,於此實施例中,移動驅動源211連接於活動架22,而傳動桿212固定於縫紉機本體10的固定架14,使得移動驅動源211產生移動動力時,移動驅動源211整體沿著傳動桿212軸向移動,使得活動架22能進行移動以靠近或遠離於旋梭12。
活動架22具有一第一連接端221以及一遠離於上述第一連接端221的第二連接端222,第一連接端221與第二連接端222之間具有一連接於移動驅動源211的組接部223,其中,第一夾爪組件23具有一由兩個對稱板件所構成的第一夾爪連接座231,第一夾爪連接座231組裝一固定不動的第一固定夾爪232,並於遠離上述第一固定夾爪232的一側設有一第一樞接部231a,第一固定夾爪232固定連接於第一連接端221,而第一樞接部231a樞轉連接一可進行擺動的第一活動夾爪233,另外,第一活動夾爪233具有一第一夾部233a(如圖14C所示),並於遠離上述第一夾部233a的一端組裝一連接於上述活動架22的第一夾爪驅動器234,其中,第一夾爪驅動器234能帶動上述第一活動夾爪233進行來回擺動,使得第一夾部233a能選擇性接近或遠離於第一固定夾爪232。
第二夾爪組件24連接於活動架22的第二連接端222,並主要由一結構樣態相同於第一夾爪連接座231的第二夾爪連接座241、一結構樣態相同於第一固定夾爪232的第二固定夾爪242、一結構樣態相同於第一活動夾爪233的第二活動夾爪243(如圖14D所示)以及一結構樣態相同於第一夾爪驅動器234的第二夾爪驅動器244,並且,第二夾爪連接座241、第二固定夾爪242、第二活動夾爪243以及第二夾爪驅動器244四者相互之間的連接方式相同於第一夾爪組件23,因而後續省略上述第二夾爪組件24的結構敘述。
梭芯組轉動組件25具有一轉動驅動源251以及一傳動組252,轉動驅動源251能產生轉動動力,並固定於縫紉機本體10的固定架14,而傳動組252位在轉動驅動源251與梭芯組移動組件21的傳動桿212之間,並具有一組裝於轉動驅動源251的第一傳動齒輪252a以及一嚙合於第一傳動齒輪252a的第二傳動齒輪252b,其中,第二傳動齒輪252b以同軸方式組裝於傳動桿212,藉此,當轉動驅動源251能產生轉動動力時,第一、二傳動齒輪252a、252b能帶動活動架22以傳動桿212為軸心進行轉動,並且,由於梭芯組移動組件21的移動驅動源211與第一、二夾爪組件23、24都連接於活動架22,使活動架22進行轉動時,第一、二夾爪組件23、24兩者同步進行轉動。
請參閱圖2與圖5所示,底線導入裝置30組裝於縫紉機本體10的固定架14,並具有一梭芯組運動機構31、一底線夾固機構32、一夾線釋放機構33以及一底線控制機構34,請參閱圖5至圖7所示,梭芯組運動機構31主要由一第一運動組件311、一第二運動組件312、一第三運動組件313以及一同步組件314所構成,如圖所示,第一運動組件311具有一第一驅動源3111以及一第一傳動件3112,第一驅動源3111組裝於縫紉機本體10的固定架14,並能產生轉動動力以帶動第一傳動件3112進行旋轉運動,而第一傳動件3112同軸設置於一平行於第一傳動件3112的運動軸線L,並於一端形成一連接盤3112a,其中,第一傳動件3112安裝一位在連接盤3112a下方的刀片3112b,刀片3112b是由彈性材料所構成,並具有一位在連接盤3112a下方的刀刃部3112c(如圖10所示)以及一位在連接盤3112a後側的連接部3112d(如圖10所示),於此實施例中,運動軸線L重疊於第一傳動件3112的軸心,而第一驅動源3111經由一第一連動組3113而連接於第一傳動件3112,其中,第一連動組3113具有一組裝於第一驅動源3111的第一主動皮帶輪3113a以及一組裝於第一傳動件3112的第一從動皮帶輪3113b,而第一主動皮帶輪3113a組裝一連接於第一從動皮帶輪3113b的第一皮帶3113c。
第二運動組件312具有一能產生旋轉動力的第二驅動源3121以及一間隔排列於第一傳動件3112的第二傳動件3122,第二驅動源3121組裝於縫紉機本體10的固定架14,並經由一第二連動組3123而連接於第二傳動件3122,使第二驅動源3121能透過第二連動組3123而帶動第二傳動件3122進行旋轉運動,而第二傳動件3122同軸設置於第一傳動件3112,使得第二傳動件3122的軸心重疊於運動軸線L,如圖所示,第二連動組3123具有一組裝於第二驅動源3121的第二主動皮帶輪3123a以及一組裝於第二傳動件3122的第二從動皮帶輪3123b,而第二主動皮帶輪3123a經由一第二皮帶3123c而連接於第二從動皮帶輪3123b。
第三運動組件313具有一能產生移動動力的第三驅動源3131以及一同軸設置於運動軸線L的第三傳動件3132,第三驅動源3131安裝一第三連動組3133,並帶動第三連動組3133遠離或牴觸於第三傳動件3132,而第三傳動件3132的兩端分別貫穿於第一傳動件3112與第二傳動件3122,並且,第三傳動件3132能相對於第一、二傳動件3112、3122進行移動,使第三傳動件3132活動組裝於第一、二傳動件3112、3122,於此實施例中,當第三驅動源3131釋放第三連動組3133遠離於第三傳動件3132時,一連接於第三傳動件3132的抵壓塊3132a與第二傳動件3122共同擠壓一位在第二傳動件3122與第三傳動件3132之間的復位作用件3134,使復位作用件3134如同彈簧受到擠壓而形成一作用於抵壓塊3132a的復位作用力3134a,而復位作用力3134a的力量大小小於第三驅動源3131的移動動力,藉此,當第三驅動源3131產生移動動力而帶動第三連動組3133推抵於第三傳動件3132時,第三驅動源3131克服復位作用件3134的復位作用力3134a而推動第三傳動件3132沿著運動軸線L進行直線運動,使第三傳動件3132遠離於第三驅動源3131。
同步組件314位在第二傳動件3122與第三傳動件3132之間,並能讓第二傳動件3122與上述第三傳動件3132同時進行旋轉運動,如圖所示,同步組件314具有一形成於第二傳動件3122的同步凹槽3141以及一形成於第三傳動件3132的同步凸柱3142,同步凹槽3141呈現長條狀樣態,而同步凸柱3142穿設於同步凹槽3141,並能在第三傳動件3132進行移動時而在同步凹槽3141的內部進行軸向移動。
請參閱圖8所示,梭芯組50的梭殼52安裝於第三運動組件313的第三傳動件3132,而梭殼52與第三傳動件3132之間設有一限位組件315,限位組件315具有一能限制梭殼52無法相對於第三傳動件3132進行軸向移動的防移單元3151以及一能限制梭殼52無法相對於第三傳動件3132進行轉動的防轉單元3152,如圖所示,防移單元3151設有一環溝3151a、一閂鎖夾件3151b以及一閂鎖3151c,環溝3151a形成於第三傳動件3132外凸於第一傳動件3112的局部區段,而閂鎖夾件3151b與閂鎖3151c相互樞接,並且,閂鎖夾件3151b與閂鎖3151c兩者都安裝於梭殼52的封閉端523,於此實施例中,閂鎖夾件3151b與閂鎖3151c兩者是屬於梭殼52的組件,其中,當梭殼52安裝於第三傳動件3132時,第三傳動件3132穿過於梭殼52的梭軸522,使第三傳動件3132的局部區段外凸於梭殼52的封閉端523,進而閂鎖3151c可扣入環溝3151a以限制梭殼52無法軸向移動。
如圖所示,防轉單元3152具有一定位凸柱3152a以及一定位凹槽3152b,定位凸柱3152a形成於第三運動組件313的第三傳動件3132,並間隔排列於防移單元3151的環溝3151a,而定位凹槽3152b形成於梭殼52的梭軸522,其中,當梭殼52安裝於第三傳動件3132時,第三傳動件3132穿過於梭殼52的梭軸522,使定位凸柱3152a移入定位凹槽3152b的內部以限制縮梭殼52無法轉動。
請參閱圖9所示,底線夾固機構32具有一第一移動組件321、一第二移動組件322以及一夾具組件323,第一移動組件321具有一能進行單段移動行程的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3211以及一連接於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3211的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3211與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共同連接於一避開單元324,避開單元324能讓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3211與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兩者能相對於第二移動組件322進行位移,藉此,當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3211帶動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進行移動時,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3211與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兩者能透過避開單元324而相對於第二移動組件322進行位移。
於此實施例中,避開單元324具有一組裝於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3211的擺動板3241、一組裝於第二移動組件322的組裝板3242以及一組裝於固定架14的滾輪3243,擺動板3241樞轉連接於組裝板3242,使擺動板3241能相對於組裝板3242進行擺動,而組裝板3242凹陷形成一中央較低的弧形導軌3242a,則弧形導軌3242a接觸於一連接於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的導引輪3244,其中,擺動板3241與組裝板3242之間具有一設為彈簧的保持件3245,保持件3245受到擺動板3241與組裝板3242共同擠壓而能產生一作用於擺動板3241的保持作用力3245a,使擺動板3241透過保持作用力3245a而相對於組裝板3242進行擺動,進而導引輪3244朝向弧形導軌3242a移動,致使導引輪3244透過保持件3245的保持作用力3245a而能持續接觸於弧形導軌3242a。
如圖所示,第二移動組件322具有一能進行二段移動行程的第二移動夾具驅動源3221以及一連接於第二移動夾具驅動源3221的第二夾具傳動件3222,第二移動夾具驅動源3221組裝於縫紉機本體10的固定架14,而第二夾具傳動件3222連接第二移動組件322的組裝板3242,藉此,當第二移動夾具驅動源3221帶動第二夾具傳動件3222進行移動時,第一移動組件321整體受到第二夾具傳動件3222帶動而整體進行移動,另外,夾具組件323具有一樞轉連接於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的活動夾具3231以及一固定於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的固定夾具3232,活動夾具3231受到一安裝於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的夾具驅動源3233帶動而能使活動夾具3231的末端選擇性靠近或遠離於固定夾具3232的末端(如圖16A所示)。
如圖9所示,活動夾具3231的末端具有一夾槽3231a,而固定夾具3232的末端具有一體積小於夾槽3231a的夾塊3232a,如圖所示,當夾具驅動源3233帶動活動夾具3231進行擺動時,活動夾具3231靠近於固定夾具3232,使得夾塊3232a穿入夾槽3231a的內部,讓夾塊3232a與夾槽3231a兩者呈現密合狀態,於此實施例中,活動夾具3231在夾槽3231a的中間設有一擋銷3231b,而固定夾具3232從夾塊3232a凹設形成一銷孔3232b,而當夾塊3232a與夾槽3231a兩者呈現密合狀態時,擋銷3231b會穿入銷孔3232b的內部。
請參閱圖5與圖10所示,夾線釋放機構33具有一釋放桿331以及一釋放驅動源332,釋放桿331具有一樞轉連接於固定架14的樞接部3311,並於樞接部3311的兩端形成一間隔排列於連接盤3112a的推動部3312以及一連接於釋放驅動源332的作用部3313,刀片3112b的刀刃部3112c與連接盤3112a之間設有一夾固空間3314(如圖7所示),其中,釋放驅動源332能產生動力以帶動作用部3313進行移動,使釋放桿331以樞接部3311為軸心進行擺動,進而使推動部3312能選擇性靠近或遠離於連接盤3112a的後側,進而使推動部3312推抵於刀片3112b的連接部3112d的下端,讓刀刃部3112c遠離於連接盤3112a以讓夾固空間3314呈現讓底線60進入的開啟狀態,另外,請參閱圖5與圖11所示,底線控制機構34位在梭芯組運動機構31與夾線器15之間,並具有一調整件341以及一調整驅動源342,調整件341具有樞轉連接於固定架14的樞接軸3411,樞接軸3411的一端具有一調整板3412以及一連接柱3413,其中,調整板3412的局部區域貫穿形成一通孔3412a,而連接柱3413連接於調整驅動源342,其中,調整驅動源342能產生動力以帶動調整件341以樞接軸3411軸心進行擺動。
請參閱圖12所示,剩餘底線清除裝置40位在梭芯組轉動組件25的一側,並具有一活動機構41、一切線機構42以及一抽吸機構43,活動機構41具有一組裝於固定架14的活動驅動源411以及一樞轉連接固定架14的活動臂412,活動驅動源411連接活動臂412,並能帶動活動臂412進移動擺動,而切線機構42具有一組裝於活動臂412的切線驅動源421以及一能受到切線驅動源421帶動的切刀422,切線驅動源421組裝一連接於切刀422的切線傳動件423,其中,切線驅動源421經由切線傳動件423能帶動切刀422進行轉動,而切刀422位在梭芯組運動機構31的上方,如圖所示,抽吸機構43連接於活動臂412,並具有一抽吸口431,而抽吸機構43能形成一吸引氣流A(如圖15B所示)。
請參閱圖13所示,梭芯組50的梭芯51安裝於第一運動組件311的第一傳動件3112,而梭芯51與第一傳動件3112之間設有一對位機構44,而對位機構44能在梭芯51組裝於第一傳動件3112時限制梭芯51的穿設空間514位在梭芯51的正上方,使穿設空間514靠近於切線機構42的切刀422,如圖所示,對位機構44具有一導引組件441以及一定位組件442,導引組件441設為兩磁鐵4411,而定位組件442設為能相互扣合的凸塊4421與定位槽4422,如圖所示,兩磁鐵4411分別組裝於梭芯51與第一傳動件3112,另外,凸塊4421形成於第一傳動件3112,而定位槽4422形成於梭芯51,其中,當梭芯51組裝於第一傳動件3112時,梭芯51可能呈現能自由轉動的自由狀態,隨後,第一傳動件3112帶動梭芯51進行轉動,使兩磁鐵4411相互磁性相吸而拉近梭芯51與第一傳動件3112的相對位置,進而凸塊4421扣合於定位槽4422以限制梭芯51與第一傳動件3112之間的相對角度位置,使梭芯51無法相對於第一傳動件3112進行轉動,而當第一傳動件3112停止轉動並進行角度定位時,穿設空間514能位在梭芯51的正上方以對應於切刀422。
請參閱圖14A所示,於具體應用時,縫紉機本體10的旋梭12與底線導入裝置30的梭芯組運動機構31各別組裝一個被一底線60捲繞的梭芯組50,使組裝於旋梭12的梭芯組50設為一第一梭芯組501,而組裝於梭芯組運動機構31的梭芯組50設為一第二梭芯組502,並且,將設置在縫紉機本體10的底線60組裝於縫紉機本體10的夾線器15,而設置在縫紉機本體10的底線60穿過於底線控制機構34的通孔3412a,讓設置在縫紉機本體10的底線60的局部區段能位在夾線釋放機構33的夾固空間3314內部,進而使刀片3112b的刀刃部3112c與第一傳動件3112的連接盤3112a共同夾固於設置在縫紉機本體10的底線60。
請參閱圖14B所示,當縫紉機本體10進行車縫作業而使第一梭芯組501的底線60存量接近用完時,梭芯組移動組件21的移動驅動源211產生移動動力,使梭芯組移動組件21整體沿著傳動桿212進行移動而靠近於旋梭12,進而使活動架22帶動第一、二夾爪組件23、24分別靠近於縫紉機本體10的旋梭12與底線導入裝置30的梭芯組運動機構31。
請參閱圖14C與圖14D所示,當第一、二夾爪組件23、24分別靠近於縫紉機本體10的旋梭12與底線導入裝置30的梭芯組運動機構31時,第一夾爪組件23的第一固定夾爪232接觸於第一梭芯組501的梭殼52,而第二夾爪組件24的第二固定夾爪242接觸於第二梭芯組502的梭殼52,接下來,第一夾爪驅動器234帶動第一活動夾爪233進行擺動,使得第一活動夾爪233的第一夾部233a靠近於第二固定夾爪242,進而第一夾部233a扣合於設置在第一梭芯組501的閂鎖夾件3151b,藉此,第一活動夾爪233與第一固定夾爪232兩者共同夾固於第一梭芯組501,同時,第二夾爪驅動器244帶動第二活動夾爪243進行擺動,使第二活動夾爪243的第二夾部243a靠近於第二固定夾爪242,進而第二夾部243a扣合於設置第二梭芯組502的閂鎖夾件3151b,致使第二活動夾爪243與第二固定夾爪242兩者共同夾固於第二梭芯組502。
請參閱圖14E與圖14F所示,當第一夾爪組件23以及一第二夾爪組件24兩者分別夾固於第一梭芯組501與第二梭芯組502時,梭芯組移動組件21的移動驅動源211產生移動動力,使梭芯組移動組件21整體沿著傳動桿212進行移動而遠離於旋梭12,進而第一夾爪組件23帶動第一梭芯組501遠離於縫紉機本體10的旋梭12,同時第二夾爪組件24帶動第二梭芯組502遠離於底線導入裝置30的梭芯組運動機構31,藉此,第一夾爪組件23透過梭芯組移動組件21而能將第一梭芯組501分離於旋梭12,而第二夾爪組件24同樣透過梭芯組移動組件21而能將第二梭芯組502分離於梭芯組運動機構31。
隨後,梭芯組轉動組件25的轉動驅動源251能產生轉動動力,使傳動組252位的第一傳動齒輪252a與傳動組252件的第二傳動齒輪252b帶動梭芯組移動組件21的傳動桿212進行轉動,使進行轉動的傳動桿212帶動活動架22沿著圖式中的箭頭方向進行順時針旋轉,使得第二梭芯組502位在旋梭12的正前方。
請參閱圖14G與圖14H所示,梭芯組移動組件21的移動驅動源211再度產生移動動力,使移動驅動源211沿著傳動桿212而帶動活動架22靠近於縫紉機本體10的旋梭12,使第二梭芯組502安裝於旋梭12,隨後,第二夾爪組件24的第二夾爪驅動器244帶動第二活動夾爪243的第二夾部243a遠離於閂鎖夾件3151b,使第二梭芯組502確實組裝於旋梭12,此時,第一夾爪組件23依然夾固於第一梭芯組501。
請參閱圖14I、圖14J與圖14K所示,當第二梭芯組502組裝於旋梭12時,更換梭芯裝置20的活動架22受到梭芯組移動組件21與梭芯組轉動組件25的帶動而讓第一夾爪組件23靠近於導入裝置的梭芯組運動機構31,使第一梭芯組501能安裝於梭芯組運動機構31,其中,當第一梭芯組501能安裝於梭芯組運動機構31時,第三運動組件313的第三傳動件3132穿設於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軸522,使得限位組件315的定位凸柱3152a穿入限位組件315的定位凹槽3152b以限制第一梭芯組501的梭殼52無法以運動軸線L為軸心進行轉動。
如圖所示,當限位組件315的定位凸柱3152a穿入限位組件315的定位凹槽3152b相互卡合時,第一夾爪組件23的第一夾爪驅動器234帶動第一活動夾爪233的第一夾部233a遠離於設置在第一梭芯組501的閂鎖夾件3151b,而設置在第一梭芯組501的閂鎖夾件3151b回彈而使閂鎖3151c扣入於限位組件315的環溝3151a以限制第二梭芯組502的縮殼無法移動沿著運動軸線L進行移動。
之後,梭芯組移動組件21的移動驅動源211產生移動動力以帶動活動架22遠離於旋梭12,此時,第一夾爪組件23與第二夾爪組件24兩者分別皆無夾取第一梭芯組501與第二梭芯組502,使第一夾爪組件23與第二夾爪組件24兩者等待下一次夾取梭芯組50的動作。
請參閱圖14L所示,當第一梭芯組501能安裝於梭芯組運動機構31時,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靠近於第一傳動件3112的連接盤3112a,此時,梭芯51可能呈現能自由轉動的自由狀態,隨後,第一傳動件3112帶動梭芯51進行順時針方向轉動,使得設為兩磁鐵4411的導引組件441相互磁性相吸而讓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以運動軸線L為軸線進行轉動,並且,對位機構44的凸塊4421扣合於對位機構44的定位槽4422以限制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與第一傳動件3112之間的相對角度位置,而當第一傳動件3112轉動數圈後停止運轉並進行角度定位時,第一梭芯組501的穿設空間514能位在捲線軸件511的正上方,此外,當第一傳動件3112進行轉動時,第一梭芯組50的梭芯51能透過第一傳動件3112進行轉動,而進行轉動的梭芯51能將位在殼體521與夾線彈片528之間的部分底線60以及露出於導線孔526的部分底線60都捲回於梭殼52內部,以便於後續的切線動作,於此實施例中,梭芯51具有兩個穿設空間514,而兩個穿設空間514呈現180度間隔排列,而對位機構44與穿設空間514皆形成180度對稱,因此,梭芯51具有兩個可定位的角度。
請參閱圖15A所示,當第一夾爪組件23與第二夾爪組件24兩者都沒有夾固梭芯組50之後,開始清除殘留於第一梭芯組501的底線60,首先,第三運動組件313的第三驅動源3131帶動第三運動組件313的第三傳動件3132沿著運動軸線L進行移動,使同步組件314的同步凸柱3142朝向同步凹槽3141的端部進行移動,進而進行移動的第三傳動件3132能帶動第一梭芯組501的梭殼52軸向分離於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讓第一梭芯組501的梭殼52與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兩者呈現一相互分離的分離狀態S1。
請參閱圖15B所示,接下來,切線機構42的切線驅動源421帶動切線機構42的切刀422進行轉動,而抽吸機構43開始進行運轉以形成吸引氣流A,隨後,活動機構41的活動驅動源411帶動活動機構41的活動臂412進行擺動,使切線驅動源421、切刀422與抽吸機構43三者同步進行向下擺動,進而使進行轉動的切刀422移動至一切斷位置C以切斷位在捲繞空間513內部剩餘的底線60,而當位在捲繞空間513內部的底線60被切刀422切斷時,抽吸機構43的抽吸口431會位在梭芯51的側邊,使得抽吸機構43的吸引氣流A能除去被切刀422切斷的底線60,如圖所示,由於對位機構44能將限制第一梭芯組501的穿設空間514要位在捲線軸件511的正上方,進而當切刀422位於切斷位置C時,穿設空間514透過對位機構44能對齊於位在切斷位置C的切刀422,使切刀422不但能穿入穿設空間514以確保切刀422能確實切斷底線60,還能確保不會干涉到捲線軸件511,接下來,活動機構41的活動驅動源411帶動活動機構41的活動臂412向上擺動,使切線驅動源421、切刀422與抽吸機構43三者遠離梭芯51,其中,當切刀422剛脫離梭芯51的穿設空間514時,第一運動組件311的第一傳動件3112即可帶動梭芯51進行轉動以增進抽吸機構43吸除剩餘底線60的效果,使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呈現一未捲繞底線60的初始狀態S2即完成清除底線60的作業。
請參閱圖15C所示,抽吸機構43組裝於活動機構41的活動臂412僅方便說明之用,亦即可將抽吸機構43組裝於縫紉機本體10的固定架14,使得活動臂412進行擺動時,抽吸機構43不會隨著活動臂412進行擺動,如圖所示,抽吸機構43的抽吸口431位於梭芯51的下方,並且,抽吸口431的外觀呈現漏斗樣態,藉此,當切刀422位在切斷位置C以切斷底線60時,抽吸機構43能承接被切刀422切斷後自然落下的底線60,使得底線60被由吸引氣流A帶離梭芯51。
請參閱圖15D所示,於較佳實施例中,切線機構42的切線傳動件423連接於一能產生氣流的空氣壓力源(圖未示),其中,切線傳動件423設有複數個靠近於切刀422的吹氣孔423a,進而當切刀422位在切斷位置C以切斷底線60時,上述空氣壓力源會形成一由吹氣孔423a流出的吹出氣流B以防止被切斷的底線60纏繞於切線傳動件423。
請參閱圖16A所示,完成清除底線60之後,開始進行捲繞底線60作業,首先,第一運動組件311的第一驅動源3111產生旋轉動力以帶動第一連動組3113的第一主動皮帶輪3113a進行轉動,使第一連動組3113的第一皮帶3113c經由第一連動組3113的第一從動皮帶輪3113b帶動第一傳動件3112以運動軸線L為軸心進行轉動,進而使位在夾固空間3314內的底線60開始跟著第一傳動件3112進行旋轉,致使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同步進行轉動而將底線60帶入梭芯51的捲繞空間513。
當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捲繞底線60初期時,由於第一梭芯組501的第一捲線部511a的外徑小於第一梭芯組501的第二捲線部511b的外徑,使得底線60會先捲繞於梭芯51的第一捲線部511a以確保底線60先覆蓋於第一梭芯組501的穿設空間514,進而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經過車縫作業之後所剩餘的底線60也會餘留在第一捲線部511a,使得切線機構42的切刀422位在切斷位置C時能確實切斷底線60,於較佳實施例中,為了進一步確保捲線動作初期底線60先捲繞第一捲線部511a,底線控制機構34的調整驅動源342帶動底線控制機構34的調整件341進行擺動,使調整件341的通孔3412a限制底線60偏向於連接盤3112a,而當底線60捲繞於第一捲線部511a達到一定圈數時(如10圈或20圈),調整驅動源342再帶動調整件341,讓通孔3412a不限制底線60偏位,使底線60均勻捲繞於梭芯51的捲線軸件511,並且,當底線60捲繞於第一捲線部511a達到一定圈數時(如10圈或20圈),夾線釋放機構33的釋放驅動源332也帶動夾線釋放機構33的釋放桿331進行擺動,使得釋放桿331的推動部3312推抵於刀片3112b的連接部3112d的下端(如圖16F所示)以釋放於底線60,讓位在夾固空間3314內的底線60線頭呈現鬆弛狀態而被一併捲入捲繞空間513,隨即,釋放驅動源332帶動推動部3312遠離於連接盤3112a,進而刀片3112b透過本身的彈力而使刀片3112b的刀刃部3112c接觸於連接盤3112a,接下來,當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捲繞底線60而達到預設圈數時,第一梭芯組501的捲繞空間513內部已繞滿底線60,此時,第一運動組件311的第一驅動源3111停止轉動。
請參閱圖16B所示,停止捲繞底線60之後,由於無法確定底線60與夾具組件323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所以底線控制機構34的調整驅動源342需帶動底線控制機構34的調整件341以樞接軸3411為軸心進行擺動,使調整件341的調整板3412牴觸到位在夾線器15與梭芯51之間的底線60,進而使調整板3412的通孔3412a限制位在夾線器15與梭芯51之間的底線60靠近於夾具組件323,藉此,接下來讓夾具組件323能確保夾固於位在夾線器15與梭芯51之間的底線60,為了達到前述效果,另一個實施程序是停止捲繞底線60之前,調整驅動源342帶動調整件341進行擺動,使調整板3412牴觸到位在夾線器15與梭芯51之間的底線60,進而限制位在夾線器15與梭芯51之間的底線60靠近於夾具組件323,讓最後捲繞於梭芯51的底線60能位在夾具組件323的移動路徑上。
請參閱圖16C所示,第一移動組件321的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3211帶動第一移動組件321的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向外延伸,而底線夾固機構32的夾具組件323受到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帶動而由一第一預備位置P1(如圖16A所示)沿著一相交於運動軸線L的第一路徑D1(如圖16D所示)移動至一夾固位置P2,使介在梭芯51與夾線器15之間的底線60位於活動夾具3231與固定夾具3232之間,於此實施例中,夾具組件323由第一預備位置P1移動到夾固位置P2的過程中,避開單元324的導引輪3244透過保持件3245的保持作用力3245a而持續接觸於組裝板3242的弧形導軌3242a,使得導引輪3244由弧形導軌3242a的一端移動至弧形導軌3242a的另一端時,避開單元324的擺動板3241會帶動第一移動組件321與夾具組件323進行逆時針方向的路徑擺動,進而改變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3211、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與夾具組件323三者與第一梭芯組501之間的相對位置以導致夾具組件323能避開於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藉此,夾具組件323沿著第一路徑D1移動至夾固位置P2時能透過避開單元324而不會碰觸到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請參閱圖16D所示,當底線夾固機構32的夾具組件323位於夾固位置P2時,活動夾具3231的擋銷3231b會牴觸於位在梭芯51與夾線器15之間的底線60,藉此,當底線60處於較鬆弛狀態時,擋銷3231b能限制底線60的局部長度位在活動夾具3231與固定夾具3232之間,進而能確保夾具組件323夾固於底線60時,底線60與夾具組件323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隨後,夾具組件323的夾具驅動源3233帶動夾具組件323的活動夾具3231進行擺動,使活動夾具3231靠近於夾具組件323的固定夾具3232,進而使活動夾具3231與固定夾具3232在靠近於調整件341的地方夾固於位在梭芯51與夾線器15之間的底線60,此時,固定夾具3231的夾塊3232a移入夾槽3231a,進而使夾槽3231a與夾塊3232a兩者呈現密合狀態,使夾槽3231a與夾塊3232a夾固於底線60以避免底線60脫離於夾具組件323,而夾槽3231a與夾塊3232a共同夾固底線60的局部線段,在此,底線60區分為一位在梭芯51與夾具組件323之間的捲繞底線61,而底線60的其餘部分設為一組裝於夾線器15的供應源底線62。
請參閱圖16E與圖16F所示,第一移動組件321的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3211帶動第一移動組件321的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向內收縮,而底線夾固機構32的夾具組件323受到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帶動而由夾固位置P2沿著第一路徑D1移回至第一預備位置P1,使供應源底線62穿過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下方,此時,夾線釋放機構33的釋放驅動源332帶動夾線釋放機構33的釋放桿331進行擺動,使釋放桿331的推動部3312推抵刀片3112b的連接部3112d的下端,使刀片3112b的刀刃部3112遠離於連接盤3112a以讓夾固空間3314呈現讓底線60進入的開啟狀態,接下來,第一運動組件311的第一驅動源3111透過第一連動組3113而帶動第一傳動件3112進行順時針方向旋轉,使供應源底線62穿過夾固空間3314的內部,然後,釋放驅動源332帶動釋放桿331進行擺動,使得釋放桿331的推動部3312遠離於刀片3112b的連接部3112d的下端,進而刀片3112b透過本身的彈力而使刀片3112b的刀刃部3112c與連接盤3112a共同夾固供應源底線62(如圖16F所示)以等待下一次對底線60進行捲繞動作,之後,第二移動組件322的第二移動夾具驅動源3221帶動夾具組件323的第二夾具傳動件3222進行第一段移動行程,使第一夾具組件323與夾具組件323兩者受到第二夾具傳動件3222帶動而進行移動,使夾具組件323由第一預備位置P1沿著一相交於第一路徑D1的第二路徑D2移動至一第一導引位置P3,當夾具組件323位於第一導引位置P3時,供應源底線62會接觸到刀片3112b的刀刃部3112c,隨後如圖16G與圖16H所示,第一運動組件311的第一驅動源3111透過第一連動組3113再帶動第一傳動件3112以運動軸線L為軸心進行逆時針方向轉動,使刀片3112b受到第一傳動件3112帶動而切斷供應源底線62,此時,供應源底線62的線頭端受刀片3112b夾持,而捲繞底線61的線頭端受夾具組件323夾持,以上圖16A至圖16H中,為了方便說明而將梭殼52軸向移遠離於梭芯51,實際上梭殼52與梭芯51的相對距離應如圖15A的分離狀態S1所示,並且在圖16G中,為了顯示清楚刀片3112b的角度狀態而將梭芯51移出連接盤3112a。
於前述圖16A至圖16E步驟中,為了避免夾具組件323沿著第一路徑D1進行移動時,夾具組件323會干涉到連接盤3112a與刀片3112b,第一運動組件311能帶動連接盤3112a與刀片3112b進行轉動,使得刀片3112b轉動到可避開夾具組件323的角度,但不限定在如圖顯示的角度。
請參閱圖17A所示,完成切斷底線60之後,開始將捲繞底線61安裝於第一梭芯組501的梭殼52,首先,第三運動組件313的第三驅動源3131帶動第三連動組3133遠離於第三傳動件3132,復位作用件3134的復位作用力3134a作用於抵壓塊3132a,使第三傳動件3132朝向第三驅動源3131進行移動,進而進行移動的第三傳動件3132能帶動第一梭芯組501的梭殼52組裝於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讓第一梭芯組501的梭殼52與第一梭芯組501的梭芯51兩者由分離狀態S1轉變為一相互組裝的組裝狀態S3,此時,捲繞底線61接觸於梭殼52的開口端524,讓捲繞底線60呈現拉緊狀態。
請參閱圖17B所示,當捲繞底線60接觸於梭殼52的開口端524時,第二運動組件312的第二驅動源3121產生旋轉動力以帶動第二連動組3123的第二主動皮帶輪3123a進行轉動,使第二連動組3123的第二皮帶3123c經由第二連動組3123的第二從動皮帶輪3123b帶動第二傳動件3122以運動軸線L為軸心進行轉動,而當第二傳動件3122進行轉動時,同步組件314的同步凸柱3142受同步凹槽3141的限制無法移動,使得第二傳動件3122透過同步組件314而帶動第三運動組件313的第三傳動件3132進行轉動,進而使第一梭芯組501的梭殼52同步進行轉動,如圖所示,第二驅動源3121透過第二傳動件3122而先帶動第一梭芯組501的梭殼52進行順時針方向轉動,而後第二驅動源3121再帶動第一梭芯組501的梭殼52進行逆時針方向轉動,使得進行轉動的梭殼52能將捲繞底線60導入梭殼52的導線溝527,讓捲繞底線61的局部線段位在梭殼52的殼體521與梭殼52的夾線彈片528之間。
請參閱圖17C所示,接下來,第二移動組件322的第二移動夾具驅動源3221帶動夾具組件323的第二夾具傳動件3222進行第二段移動行程,使第一夾具組件323與夾具組件323兩者受到第二夾具傳動件3222帶動朝向遠離連接盤3112a的方向進行移動,使夾具組件323由第一導引位置P3沿著一平行於第二路徑D2的第三路徑D3移動至一第二預備位置P4,如圖17D所示,夾具組件323移動至第二預備位置P4的過程中,第一移動組件321的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接觸到避開單元324的滾輪3243,使避開單元324的擺動板3241進行擺動,進而使避開單元324的導引輪3244分離於弧形導軌3242a,藉此,底線夾固機構32的夾具組件323拉動捲繞底線61,使捲繞底線61被導入夾線彈片528的導引口528a,進而夾線彈片528能將捲繞底線61從導線溝527導引至導線孔526。
請參閱圖17E所示,當夾具組件323位於第二預備位置P4時,第一移動組件321的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3211再度帶動第一移動組件321的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向外延伸,使第一夾具傳動件3212帶動夾具組件323由第二預備位置P4沿著一平行於第一路徑D1的第四路徑D4移動至一第二導引位置P5,其中,夾具組件323移動至第二導引位置P5的過程中,捲繞底線61會先碰觸到梭殼52的勾臂529,而後捲繞底線61會推抵擋線片530的彈臂530a,讓彈臂530a產生形變,使得捲繞底線61被導引至勾臂529的線孔529a內部,藉此,即完成將捲繞底線61安裝於梭殼52的作業,其中,當捲繞底線61位在線孔529a內部時,彈臂530a因為沒有被捲繞底線61推抵而重疊於線孔529a,使得捲繞底線61受彈臂530a阻擋而能避免脫離於線孔519a。
請參閱圖17F所示,捲繞底線61被導引至勾臂529的線孔529a內部,夾具組件323的夾具驅動源3233帶動夾固組件的活動夾具3231進行擺動,使活動夾具3231遠離於夾具組件323的固定夾具3232,進而使夾具組件323放開捲繞底線61的線頭,最後,夾具組件323透過第一移動組件321與第二移動組件322而從第二導引位置P5移回至第一預備位置P1,使夾具組件323等待將底線60安裝於梭殼52。
請參閱圖18所示,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差別在於第一運動組件311、第二運動組件312、第三運動組件313與同步組件314四者之間的組裝方式,如圖所示,第二運動組件312的第二傳動件3122活動穿設於第一運動組件311的第一傳動件3112,而第二運動組件312的第二連動組3123設為單一個空心軸,第三傳動件3132活動組裝於第二連動組3123的外周,並透過同步組件314的同步凸柱3142組裝於第二傳動件3122,其中,第一傳動件3112與第三傳動件3132分別位於第二傳動件3122的相對兩側,此外,第三運動組件313的第三連動組3133設有一可帶動於第三傳動件3132軸向位移的連動齒條3133a以及一組裝於第三驅動源3131的連動齒輪3133b,則連動齒條3133a嚙合於連動齒輪3133b,其中,同步組件314的同步凹槽3141形成於第二連動組3123,使同步凹槽3141呈現長條狀樣態,而使同步凸柱3142同時穿設於第三傳動件3132、第二連動組3123以及第二傳動件3122。
於此實施例中,當第二運動組件312的第二驅動源3121產生旋轉動力,使第二驅動源3121帶動第二傳動件3122相對於第一傳動件3112進行轉動,此時,同步組件314的同步凸柱3142不會受到第一傳動件3112影響而進行轉動,而同步組件314的同步凹槽3141同步與第二傳動件3122進行轉動,此外,第三運動組件313的第三驅動源3131產生旋轉動力,第三連動組3133的連動齒輪3133b帶動第三連動組3133的連動齒條3133a進行移動,使第三傳動件3132沿著運動軸線L進行移動,而當第三傳動件3132進行移動時,同步組件314的同步凸柱3142會沿著同步組件314的同步凹槽3141移動,使得第三傳動件3132透過同步組件314而帶動第二傳動件3122整體進行軸向移動。
請參閱圖19所示,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差別在於梭芯組運動機構31沒有同步組件314以及第三運動組件313的第三傳動件3132設為一板件而組裝於第二運動組件312的第二驅動源3121,使第三傳動件3132沒有同軸設置於運動軸線L,其中,當第三運動組件313的第三驅動源3131帶動第三傳動件3132沿著運動軸線L的軸線方向進行移動時,第二運動組件312整體(包含第二驅動源3121、第二傳動件3122與第二連動組3123)同時沿著進行移動,使得梭殼52進行移動以分離於梭芯51,於此實施例中,第三傳動件3132能直接連接於第三驅動源3131,但是,第三傳動件3132也能經由第三連動組3133來連接於第三驅動源3131。
然而,第三傳動件3132組裝於第二驅動源3121僅方便說明之用,亦即第三傳動件3132可組裝於第一運動組件311的第一驅動源3111,進而第三傳動件3132透過第三驅動源3131沿著運動軸線L的軸線方向進行移動時,第一運動組件311整體(包含第一驅動源3111、第一傳動件3112與第一連動組3113)可同時沿著運動軸線L進行移動,使得梭芯51進行移動以分離於梭殼52。
另外,於此實施例中,在底線60捲繞於梭芯51之前,底線夾固機構32的夾具組件323能先暫時夾固於供應源底線62,隨後,夾線釋放機構33的釋放驅動源332帶動夾線釋放機構33的釋放桿331進行擺動,使釋放桿331的推動部3312推抵刀片3112b的連接部3112d的下端,進而刀片3112b的刀刃部3112遠離於連接盤3112a以讓夾固空間3314呈現開啟狀態,接下來,夾具組件323受到第一移動組件321與第二移動組件322的帶動而能將供應源底線62暫時脫離於夾固空間3314,藉此,於清除底線60的過程中,因為供應源底線62暫時脫離於夾固空間3314而能避免第一傳動件3112轉動過程中從夾線器15拉出多餘的底線60,隨後,於完成清除底線60之後,第一、二移動組件321、322帶動夾具組件323進行移動,讓供應源底線62回到夾固空間3314的內部,之後,釋放驅動源332帶動釋放桿331進行擺動,使得釋放桿331的推動部3312遠離於刀片3112b的連接部3112d的下端,進而刀片3112b透過本身的彈力而使刀片3112b的刀刃部3112c與連接盤3112a共同夾固供應源底線62。
以上所舉實施例,僅為方便說明本發明並非加以限制,在不離本發明創作範疇,熟悉此一行業技藝人士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所作之各種簡易變形與修飾,均仍應含括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
1:自動捲繞底線縫紉機 10:縫紉機本體 11:底座 12:旋梭 13:工作台板 14:固定架 15:夾線器 20:更換梭芯裝置 21:梭芯組移動組件 211:移動驅動源 212:傳動桿 22:活動架 221:第一連接端 222:第二連接端 223:組接部 23:第一夾爪組件 231:第一夾爪連接座 231a:第一樞接部 232:第一固定夾爪 233:第一活動夾爪 233a:第一夾部 234:第一夾爪驅動器 24:第二夾爪組件 241:第二夾爪連接座 242:第二固定夾爪 243:第二活動夾爪 243a:第二夾部 244:第二夾爪驅動器 25:梭芯組轉動組件 251:轉動驅動源 252:傳動組 252a:第一傳動齒輪 252b:第二傳動齒輪 30:底線導入裝置 31:梭芯組運動機構 311:第一運動組件 3111:第一驅動源 3112:第一傳動件 3112a:連接盤 3112b:刀片 3112c:刀刃部 3112d:連接部 3113:第一連動組 3113a:第一主動皮帶輪 3113b:第一從動皮帶輪 3113c:第一皮帶 312:第二運動組件 3121:第二驅動源 3122:第二傳動件 3123:第二連動組 3123a:第二主動皮帶輪 3123b:第二從動皮帶輪 3123c:第二皮帶 313:第三運動組件 3131:第三驅動源 3132:第三傳動件 3132a:抵壓塊 3133:第三連動組 3133a:連動齒條 3133b:連動齒輪 3134:復位作用件 3134a:復位作用力 314:同步組件 3141:同步凹槽 3142:同步凸柱 315:限位組件 3151:防移單元 3151a:環溝 3151b:閂鎖夾件 3151c:閂鎖 3152:防轉單元 3152a:定位凸柱 3152b:定位凹槽 32:底線夾固機構 321:第一移動組件 3211:第一移動夾具驅動源 3212:第一夾具傳動件 322:第二移動組件 3221:第二移動夾具驅動源 3222:第二夾具傳動件 323:夾具組件 3231:活動夾具 3231a:夾槽 3231b:擋銷 3232:固定夾具 3232a:環溝 3232b:銷孔 3233:夾具驅動源 324:避開單元 3241:擺動板 3242:組裝板 3242a:弧形導軌 3243:滾輪 3244:導引輪 3245:保持件 3245a:保持作用力 33:夾線釋放機構 331:釋放桿 3311:樞接部 3312:推動部 3313:作用部 3314:夾固空間 332:釋放驅動源 34:底線控制機構 341:調整件 3411:樞接軸 3412:調整板 3412a:通孔 3413:連接柱 342:調整驅動源 40:剩餘底線清除裝置 41:活動機構 411:活動驅動源 412:活動臂 42:切線機構 421:切線驅動源 422:切刀 423:切線傳動件 423a:吹氣孔 43:抽吸機構 431:抽吸口 44:對位機構 441:導引組件 4411:磁鐵 442:定位組件 4421:凸塊 4422:定位槽 50:梭芯組 501:第一梭芯組 502:第二梭芯組 51:梭芯 511:捲線軸件 511a:第一捲線部 511b:第二捲線部 511c:軸件凹槽 511d:限位凸緣 512:限位板 512a:限位凹槽 513:捲繞空間 514:穿設空間 52:梭殼 521:殼體 522:梭軸 523:封閉端 524:開口端 525:容納空間 526:導線孔 527:導線溝 528:夾線彈片 528a:導引口 529:勾臂 529a:線孔 60:底線 61:捲繞底線 62:供應源底線 A:吸引氣流 B:吹出氣流 C:切斷位置 D1:第一路徑 D2:第二路徑 D3:第三路徑 D4:第四路徑 L:運動軸線 S1:分離狀態 S2:初始狀態 S3:組裝狀態 P1:第一預備位置 P2:夾固位置 P3:第一導引位置 P4:第二預備位置 P5:第二導引位置
圖1為自動捲繞底線縫紉機於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為自動捲繞底線縫紉機於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3A為梭芯組的分解圖; 圖3B梭芯組於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4為圖2中更換梭芯裝置的分解圖; 圖5為圖2中底線導入裝置的分解圖; 圖6為圖5中梭芯組運動機構的分解圖; 圖7為梭芯組運動機構的剖視圖; 圖8為梭殼安裝於第三傳動件的示意圖; 圖9為圖5中底線夾固機構的分解圖; 圖10為圖5中夾線釋放機構的分解圖; 圖11為圖5中底線控制機構的分解圖; 圖12為圖2中剩餘底線清除裝置的分解圖; 圖13為梭芯安裝於第一傳動件的示意圖; 圖14A為旋梭與梭芯組運動機構各別組裝梭芯組的示意圖; 圖14B為活動架朝向靠近旋梭的方向進行移動的示意圖; 圖14C為第一夾爪組件夾固於第一梭芯組的示意圖; 圖14D為第二夾爪組件夾固於第二梭芯組的示意圖; 圖14E為活動架朝向遠離旋梭的方向進行移動的示意圖; 圖14F為活動架進行順時針轉動的示意圖; 圖14G為活動架再度靠近於旋梭的示意圖; 圖14H為第二夾爪組件鬆開第二梭芯組的示意圖; 圖14I為第一夾爪組件位在梭芯組運動機構正前方的示意圖; 圖14J為定位凸柱穿入定位凹槽的示意圖; 圖14K為閂鎖夾件夾固於環溝的示意圖; 圖14L為第一梭芯組的梭芯透過對位機構連接於第一傳動件的示意圖; 圖15A為梭殼與梭芯兩者呈現分離狀態的示意圖; 圖15B為切刀位於切斷位置的示意圖; 圖15C為抽吸機構的另一實施樣態的示意圖; 圖15D為圖15C中局部剖面的示意圖; 圖16A為底線捲繞於梭芯的示意圖; 圖16B為底線控制機構控制底線位置的示意圖; 圖16C為夾具組件移動至夾固位置的示意圖; 圖16D為夾具組件夾固於底線的示意圖; 圖16E為夾具組件移動至第一預備位置的示意圖; 圖16F為夾線釋放機構夾固於底線的示意圖; 圖16G為夾具組件移動至第一導引位置的示意圖; 圖16H為刀片切斷底線的示意圖; 圖17A為梭殼與梭芯兩者呈現組裝狀態的示意圖; 圖17B捲繞底線導入導線溝的示意圖; 圖17C為夾具組件移動至第二預備位置的示意圖; 圖17D為第一夾具傳動件接觸於滾輪的示意圖﹔ 圖17E為夾具組件移動至第二導引位置的示意圖; 圖17F為捲繞底線導入線孔的示意圖; 圖18為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梭芯組運動機構的示意圖;以及 圖19為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梭芯組運動機構的示意圖。
31:梭芯組運動機構
311:第一運動組件
3111:第一驅動源
3112:第一傳動件
3112a:連接盤
3112b:刀片
3112c:刀刃部
3113:第一連動組
3113a:第一主動皮帶輪
3113b:第一從動皮帶輪
3113c:第一皮帶
312:第二運動組件
3121:第二驅動源
3122:第二傳動件
3123:第二連動組
3123a:第二主動皮帶輪
3123b:第二從動皮帶輪
3123c:第二皮帶
313:第三運動組件
3131:第三驅動源
3132:第三傳動件
3132a:抵壓塊
3133:第三連動組
3134:復位作用件
3151:防移單元
3151a:環溝
3152:防轉單元
3152a:定位凸柱
33:夾線釋放機構
331:釋放桿
332:釋放驅動源
44:對位機構
441:導引組件
4411:磁鐵
442:定位組件
4421:凸塊
L:運動軸線

Claims (10)

  1. 一種梭芯組運動機構,能驅動呈現一組裝狀態的一梭芯與一梭殼,包含: 一第一運動組件,具有一沿著一運動軸線同軸轉動的第一傳動件,而上述梭芯能受到上述第一傳動件的帶動而同步進行旋轉運動; 一第二運動組件,具有一沿著上述運動軸線同軸轉動的第二傳動件,而上述梭殼能受到上述第二傳動件的帶動而同步進行旋轉運動;以及 一第三運動組件,具有一第三傳動件,上述第三傳動件能沿著上述運動軸線的軸線方向進行移動,並能將上述梭芯與梭殼兩者從上述組裝狀態轉變為一上述梭芯分離於上述梭殼的分離狀態。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內梭運動機構,其中,上述第三傳動件同軸設置於上述運動軸線,使上述第三傳動件能沿著上述運動軸線進行同軸移動,而上述第三傳動件活動連接於上述第一傳動件或第二傳動件。
  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梭芯組運動機構,其中,上述第一傳動件與第二傳動件分別活動套設於上述第三傳動件的兩端,使上述第三傳動件能相對於上述第一、二傳動件進行移動。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梭芯組運動機構,其中,上述第一傳動件與第二傳動件兩者其中之一與上述第三傳動件之間設有一同步組件,上述同步組件能讓上述第一傳動件與第二傳動件兩者其中之一與上述第三傳動件同時進行旋轉運動或直線運動。
  5.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梭芯組運動機構,其中,上述同步組件具有一同步凹槽以及一同步凸柱,上述同步凹槽形成上述第一傳動件與第二傳動件兩者其中之一,而上述同步凸柱形成於上述第三傳動件,並穿設於上述同步凹槽。
  6.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梭芯組運動機構,其中,上述第三運動組件進一步具有一復位作用件,上述復位作用件能形成一作用於上述第三傳動件的復位作用力,使上述第三傳動件透過上述復位作用力而使上述梭芯與梭殼兩者呈現上述組裝狀態。
  7.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梭芯組運動機構,其中,上述第二傳動件與第三傳動件兩者其中之一個傳動件連接於上述梭殼,上述梭殼與連接於上述梭殼的傳動件之間設有一限位組件,上述限位組件能限制上述梭殼無法相對於連接上述梭殼的傳動件進行移動或轉動。
  8.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梭芯組運動機構,其中,上述限位組件具有一形成於上述傳動件的環溝以及一設於上述梭殼的閂鎖,上述閂鎖可扣入上述環溝以限制上述縮殼無法軸向移動。
  9.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梭芯組運動機構,其中,上述梭殼具有一套設於上述傳動件的梭軸,而上述限位組件具有一定位凹槽以及一定位凸柱,上述定位凹槽與定位凸柱兩者其中之一形成於上述梭軸,另一者形成於上述傳動件,而上述定位凸柱穿設於上述定位凹槽以限制上述縮殼無法轉動。
  10.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內梭運動機構,其中,上述第三傳動件組裝於上述第一運動組件或第二運動組件,並可帶動上述第一運動組件整體或第二運動組件整體進行移動。
TW108124316A 2019-07-10 2019-07-10 梭芯組運動機構 TWI7606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4316A TWI760627B (zh) 2019-07-10 2019-07-10 梭芯組運動機構
JP2019205913A JP6968860B2 (ja) 2019-07-10 2019-11-14 ボビンユニットの運動機構
KR1020190155074A KR102266036B1 (ko) 2019-07-10 2019-11-28 보빈 모듈 동작 메커니즘
EP19219696.2A EP3763864A1 (en) 2019-07-10 2019-12-24 Bobbin module motion mechanis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4316A TWI760627B (zh) 2019-07-10 2019-07-10 梭芯組運動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2738A true TW202102738A (zh) 2021-01-16
TWI760627B TWI760627B (zh) 2022-04-11

Family

ID=69024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4316A TWI760627B (zh) 2019-07-10 2019-07-10 梭芯組運動機構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763864A1 (zh)
JP (1) JP6968860B2 (zh)
KR (1) KR102266036B1 (zh)
TW (1) TWI7606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2104B (zh) * 2021-09-15 2022-08-30 深圳超诚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梭芯自动绕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55178A (ja) * 1994-12-07 1996-06-18 Juki Corp ミシンの下糸巻回装置
JPH09117579A (ja) * 1995-10-24 1997-05-06 Juki Corp 糸掛け装置
JPH09117580A (ja) * 1995-10-24 1997-05-06 Juki Corp ボビン、ボビンケース分離装置
JP5700609B1 (ja) * 2014-07-08 2015-04-15 木下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ボビン交換装置
CN108221203B (zh) * 2016-12-22 2020-07-07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换梭芯装置及方法、缝纫机
TWI638923B (zh) * 2017-07-04 2018-10-21 啟翔股份有限公司 自動更換梭芯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63864A1 (en) 2021-01-13
KR102266036B1 (ko) 2021-06-17
JP6968860B2 (ja) 2021-11-17
KR20210008290A (ko) 2021-01-21
JP2021013718A (ja) 2021-02-12
TWI760627B (zh) 202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1063B (zh) 柱型縫紉機的切線裝置
TW202102740A (zh) 底線導入裝置及其縫紉機
JPH07108357B2 (ja) ミシンの下糸供給装置
TW202102738A (zh) 梭芯組運動機構
JP2017023597A (ja) 自動ボビン交換装置
TW202102739A (zh) 剩餘底線清除裝置及其縫紉機
CN210621140U (zh) 底线导入装置及其缝纫机
CN210621142U (zh) 梭芯组运动机构
CN210712048U (zh) 剩余底线清除装置及其缝纫机
JP2011216612A (ja) 超電導コイルの巻線装置および巻線方法
CN210177104U (zh) 柱筒型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N112210907B (zh) 底线导入装置及其缝纫机
CN112210908B (zh) 梭芯组运动机构
CN108221205B (zh) 一种梭芯去余线机构及方法、缝纫机
CN112210910A (zh) 剩余底线清除装置及其缝纫机
CN212103240U (zh) 一种缝纫机中的自动剪线及锁梭芯装置
JP2868735B2 (ja) ミシンの下糸供給装置
JP2002029665A (ja) テープ巻き付け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巻き付け方法
JP2004200545A (ja) 空芯コイルの巻線装置
TWI828190B (zh) 能自動繞底線的底線導入裝置及其自動捲繞底線機
CN209508600U (zh) 缝纫机及其剪线机构
CN210561125U (zh) 缝纫机绕线器用割线装置
JPH08155178A (ja) ミシンの下糸巻回装置
TWM587662U (zh) 縫紉機的切線機構
CN112080866A (zh) 一种带有自动更换底线圈功能的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