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1866A - 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1866A
TW202101866A TW109116748A TW109116748A TW202101866A TW 202101866 A TW202101866 A TW 202101866A TW 109116748 A TW109116748 A TW 109116748A TW 109116748 A TW109116748 A TW 109116748A TW 202101866 A TW202101866 A TW 20210186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outer ring
rotating shaft
bearing bracket
brac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6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9457B (zh
Inventor
金聖基
金炳稷
黃恩志
黃智秀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1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1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9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945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1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9/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fans or impellers driven by the machine shaf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6Centering rotors within the stator; Balancing r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02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 F16C19/0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 F16C19/06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with a single row or b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54System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bearings with rolling friction
    • F16C19/546Systems with spaced apart rolling bearings including at least one angular contact b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5/00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adjustable for wear or play
    • F16C25/0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25/08Ball or roller bearings self-adjusting
    • F16C25/083Ball or roller bearings self-adjusting with resilient means acting axially on a race ring to preload the b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41/00Other accessories, e.g. devices integrated in the bearing not relating to the bearing function as such
    • F16C41/02Arrangements for equalising the load on a plurality of bearings or thei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43/00Assembling bearings
    • F16C43/04Assembling roll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43/045Mounting or replacing sea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only one end of the r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80/00Electrical apparatus
    • F16C2380/26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r combinations therewith, e.g. electro-motors an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only one end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5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around a fixed spindle;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direct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Abstract

一種馬達組件包括:第一軸承,安裝在鄰近葉輪的旋轉軸上,以支撐旋轉軸的第一支撐件;第二軸承,安裝在鄰近轉子的旋轉軸上,以支撐旋轉軸的第二支撐件;軸承支架,其中容納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彈性構件,插入第一軸承與軸承支架之間或第二軸承與軸承支架之間,以按壓第一軸承或第二軸承以使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彼此靠近;以及防止分離構件,安裝在軸承支架上,以將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和彈性構件固定到軸承支架的內部空間,使得防止分離構件的至少一部分與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和彈性構件中的一個重疊。

Description

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具有支撐旋轉軸的軸承的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
可以將馬達安裝在諸如真空吸塵器、吹風機等的家用電器中,以作用為產生旋轉力的驅動源。馬達可以耦合到風扇。在這種情況下,馬達的旋轉力可以傳遞到風扇,根據風扇的旋轉來產生氣流。
例如,當上述真空吸塵器或吹風機是由直接用使用者的手抬起的方式操作時,無需贅述的是以必要的功能得到改善或至少保持不變的方式製造更輕便、體積更小的真空吸塵或吹風機是現代工程的核心價值。
除了真空吸塵器和吹風機外,通常還需要在設計和製造家用電器時改善或至少保持其獨特的功能,同時使它們輕量化且小型化。這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者便利性,必須考慮到這一點,以確保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相對於競爭產品脫穎而出。
例如,需要真空吸塵器來增加馬達的輸出功率,同時還使馬達更小、更輕。為此,馬達的高速旋轉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馬達的高速旋轉不可避免地會引起噪音和振動問題。
現有技術的馬達配備有兩個軸承藉此支撐高速旋轉的旋轉軸。並且,通常在圍繞轉子和定子的兩個方向中的每一方向上安裝一個滾動軸承(韓國註冊專利第10-1852111號,公告於2018年3月21日),或者通常在圍繞轉子和定子的兩個方向中的每一個方向上安裝一個氣體軸承(韓國註冊專利第10-1898348號,公告於2018年6月25日)。
因此,在以兩個軸承支撐旋轉軸的遠側部分的此類結構中,存 在著以下問題:旋轉軸的旋轉中心無法準確地對準,不僅會使噪音和振動增強,還會縮短馬達的壽命。
另外,由於需要設置兩個分別容置兩個軸承的軸承支架,因此需要額外的空間用來於其中安裝軸承和軸承支架,並且因此增加了馬達組件的總重量,反映了需要讓馬達尺寸縮小並減輕馬達重量的最新趨勢。由於軸承支架分別在不同部分進行加工,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由於裝配公差、加工公差等而導致兩個殼體之間的錯位。
因此,為了在實現馬達的小型輕量化的同時亦確保馬達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以回應錯位所引起的噪音和振動問題,必須設計一種能夠支撐高速旋轉的馬達旋轉軸的軸承,且盡可能讓馬達歷經長時間而不變形或不損壞。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2018年3月21日公告之韓國註冊專利第10-1852111號;
專利文獻2:2018年6月25日公告之韓國註冊專利第10-1898348號。
因此,本發明針對一種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該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基本上消除了由於習知技術的侷限性和缺點所引起的一個以上的問題。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藉此可以在滿足安裝在家用電器上的馬達組件小型化和輕量化的要求的同時,獲得在支撐高速旋轉的馬達的旋轉軸方面之馬達組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藉此藉由改善兩個軸承之間的對準來減小噪音和振動。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的是提供一種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藉此可以以減少容納兩個軸承於其中的軸承支架的數量的方式來簡化馬達機組件的結構。
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藉此在藉由增大軸承尺寸確保足夠軸承壽命的同時,可以實現馬達組件的小型化及輕量化。
本發明的其他優點、目的和特徵將在以下描述中部分地闡述,並且對於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而言,在閱讀以下內容之後將變得顯而易見,或者可以從本發明的實施中知悉。藉由說明書及其申請專利範圍以及附圖中特別指出的結構,可以理解和獲得本發明的目的和其他優點。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的技術特徵在於:在以兩個軸承偏心地支撐旋轉軸的同時,對軸承施加適當的預負載。
特別地,本發明的技術特徵在於:以單個軸承支架中容納兩個軸承的方式對軸承施加預負載;沿旋轉軸的軸向方向設置彼此間隔開一指定間隔的兩個軸承;在兩個軸承彼此靠近的方向上對一個軸承加壓;用黏著劑將被直接加壓的軸承連接到軸承支架;以及透過壓入配合將被間接加壓的軸承固定到軸承支架。
另外,兩個軸承在技術上的特徵是其外徑大於定子的內徑。
為了實現這些目的和其他優點,並且根據本發明的目的,如在本文中具體實現和廣泛描述的,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馬達組件可以包括:旋轉軸:葉輪,安裝在旋轉軸上;轉子,安裝在旋轉軸上,以沿著旋轉軸的軸向方向與葉輪間隔開一指定距離;定子,沿著旋轉軸的徑向方向以與轉子間隔開一指定距離的方式包圍轉子的外部;第一軸承,以在葉輪與轉子之間靠近葉輪安裝的方式安裝在旋轉軸上以支撐旋轉軸的第一支撐件;第二軸承,以在葉輪與轉子之間靠近轉子安裝的方式安裝在旋轉軸上以支撐旋轉軸的第二支撐件;軸承支架,其中容納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彈性構件,插入第一軸承與軸承支架之間或是第二軸承與軸承支架之間,以在一個方向上加壓第一軸承或第二軸承,使得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彼此靠近;以及防止分離構件,以防止分離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根據旋轉軸的軸向方向與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和彈性構件中的一個重疊的方式安裝在軸承支架上,以將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和彈性構件固定至軸承支架的內部空間。
防止分離構件可以安裝在軸承支架上以包圍軸承支架的外圓周。
軸承支架還可以包括安裝凹槽,該安裝凹槽沿著旋轉軸的徑向方向從軸承支架的內圓周凹陷,防止分離構件可以在被施加的外力壓縮的壓縮 狀態與根據施加的外力的移除從壓縮狀態擴展的正常狀態之間彈性變形,並且防止分離構件可以在保持壓縮狀態的同時安裝在安裝凹槽中。
防止分離構件的直徑可以大致對應於或小於軸承支架的內圓周的直徑。
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中的每一個的外徑可以大於定子的內徑。
第一軸承可以包括:第一內環,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旋轉軸的第一支撐件的外圓周;第一外環,與軸承支架的內表面接觸;以及第一滾動構件,插入第一內環與第一外環之間,以支撐第一內環對第一外環的相對旋轉運動;而第二軸承可以包括:第二內環,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旋轉軸的第二支撐件的外圓周;第二外環,與軸承支架的內表面接觸;以及第二滾動構件,插入第二內環與第二外環之間,以支撐第二內環對第二外環的相對旋轉運動。
第一外環和第二外環中的一個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軸承支架的內表面,而另一個可以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的內表面。
在第一外環和第二外環中的另一個已透過黏著劑連接到軸承支架的內表面之後的一指定時間期間,第一外環和第二外環中的另一個可以沿著軸承支架的內表面朝旋轉軸的軸向方向滑動一指定距離。在該指定時間到期之後,隨著黏著劑固定,第一外環和第二外環中的另一個可以固定到軸承支架的內表面。
彈性構件可以加壓第一外環和第二外環中的一個朝向另一個;第一滾動構件和第二滾動構件中的一個可以接收來自第一外環和第二外環中的一個的彈性構件的加壓力,然後將加壓力傳遞給第一內環和第二內環中的一個;旋轉軸可以沿著傳遞加壓力給第一內環和第二內環中的一個的方向移動,同時另一個與旋轉軸一起移動;第一內環和第二內環中的另一個可以傳遞加壓力給第一滾動構件和第二滾動構件中的另一個;以及第一滾動構件和第二滾動構件中的另一個可以將從第一內環和第二內環中的另一個接收的加壓力傳遞給第一外環和第二外環中的另一個。
而且,當彈性構件加壓第一外環和第二外環中的一個朝向另一個時,第一滾動構件可以保持與第一內環和第一外環基本上接觸的狀態,而第二滾動構件可以保持與第二內環和第二外環基本上接觸的狀態。
在本發明的另一態樣中,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一種製造 馬達組件的方法可以包括:將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安裝在旋轉軸上;將彈性構件插入軸承支架中;將其上具有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的旋轉軸插入軸承支架中,以將軸承支架穿孔並將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安置在軸承支架上,使得第二軸承和彈性構件能夠彼此接觸;以及以防止分離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根據旋轉軸的軸向方向與第一軸承重疊的方式將防止分離構件安裝在軸承支架上,其中彈性構件可以插入第二軸承與軸承支架之間,以在一個方向上加壓第二軸承,使得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彼此靠近。
防止分離構件可以安裝在軸承支架上以包圍軸承支架的外圓周。
軸承支架還可以包括安裝凹槽,該安裝凹槽沿著旋轉軸的徑向方向從軸承支架的內圓周凹陷,防止分離構件可以在被施加的外力壓縮的壓縮狀態與根據施加的外力的移除從壓縮狀態擴展的正常狀態之間彈性變形,並且防止分離構件可以在保持壓縮狀態的同時安裝在安裝凹槽中。
第一軸承的第一內環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旋轉軸的第一支撐件,而第二軸承的第二內環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旋轉軸的第二支撐件。
第一軸承的第一外環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軸承支架的內表面,而第二軸承的第二外環可以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的內表面。
當彈性構件將第二外環朝第一外環加壓時,在第二外環已透過黏著劑連接到軸承支架內表面之後,第二軸承的第二外環可以在一指定時間期間沿著軸承支架的內表面朝旋轉軸的軸向方向滑動一指定距離,並且在該指定時間到期之後,第二外環可以固定到軸承支架的內表面。
在本發明的又一態樣中,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製造馬達組件的方法可以包括:將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安裝在旋轉軸上;將其上具有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的旋轉軸插入軸承支架中,以在軸承支架上穿孔並將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安置在軸承支架上;將彈性構件插入軸承支架中以使第一軸承和彈性構件彼此接觸;以及以防止分離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根據旋轉軸的軸向方向與彈性構件重疊的方式將防止分離構件安裝在軸承支架上。
防止分離構件可以安裝在軸承支架上以包圍軸承支架的外圓周。
軸承支架可以進一步包括安裝凹槽,該安裝凹槽沿著旋轉軸的 徑向方向從軸承支架的內圓周凹陷一指定間隔,防止分離構件可以在被施加的外力壓縮的壓縮狀態與根據施加的外力的移除從壓縮狀態擴展的正常狀態之間彈性變形,並且防止分離構件可以在保持壓縮狀態的同時安裝在安裝凹槽中。
彈性構件可以插入第一軸承與防止分離構件之間,以在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彼此靠近的方向上加壓第一軸承。
第一軸承的第一內環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旋轉軸的第一支撐件,以及其中第二軸承的第二內環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旋轉軸的第二支撐件。
第一軸承的第一外環可以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的內表面,而第二軸承的第二外環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軸承支架的內表面。
當彈性構件將第一外環朝第二外環加壓時,在第一外環已透過黏著劑連接到軸承支架的內表面之後,第一軸承的第一外環可以在一指定時間期間沿著軸承支架的內表面朝旋轉軸的軸向方向滑動一指定距離,並且在該指定時間到期之後,第一外環可以固定到軸承支架的內表面。
因此,根據本發明的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提供以下效果及/或優點。
首先,可以藉由向軸承施加適當的預負載同時偏心地支撐具有兩個軸承的旋轉軸來達到馬達組件的小型化和輕量化,並且可以藉由改善兩個軸承之間的對準來減小噪音和振動。
第二,因為兩個軸承以沿著旋轉軸的軸向方向彼此間隔開一指定間隔的方式容納在單個軸承支架中,因此馬達組件的整體結構可以簡化。同時,由於旋轉軸可以穩定地被支撐,因此可以確保軸承結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第三,因為偏心地支撐旋轉軸的兩個軸承中的每一個都具有大於定子的內徑的外徑,可以藉由增加軸承尺寸來確保軸承的足夠壽命。
本發明內容的進一步適用範圍將根據以下的詳細描述變得顯而易見。然而,應當理解,詳細說明和特定示例雖然指示了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是僅作為舉例說明,因為在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的將詳細說明書做出各種改變和修改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將是顯而易見的。
51:入口主體
511:進氣口
52:馬達殼體
521:出口
53:支撐件
54:擴散器
541:擴散器葉片
100:馬達組件
110:旋轉軸
110A:一側
110B:另一側
110C:一端
110D:另一端
111:葉輪耦合部
112:第一支撐件
113:第二支撐件
114:轉子耦合部
120:葉輪
121:轂
122:葉片
130:轉子
131:磁鐵
132:第一端板
133:第二端板
140:定子
141:定子芯
142:線圈
143:絕緣體
150:第一軸承
151:第一內環
152:第一外環
153:第一滾動構件
160:第二軸承
161:第二內環
162:第二外環
163:第二滾動構件
170:軸承支架
171:短檻
180,180’:彈性構件
190:防止分離構件
270:軸承支架
272:安裝凹槽
290:防止分離構件
290C:壓縮狀態
290S:正常狀態
S1:葉輪空間
S2:馬達空間
A:部分
S501,S503,S505,S507:步驟
S1701,S1703,S1705,S1707:步驟
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且被併入本發明並構成其一部分的附圖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並與說明書一起用於解釋本發明的原理,而且以及元件符號指的是結構元件。圖式中: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馬達組件的每個配置的剖面圖;
圖2是示出圖1中所示之拆開的馬達組件的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示出圖1中所示的「A」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圖4是示出圖3的變形示例的放大剖面圖;
圖5是示出圖3的另一變形示例的放大剖面圖;
圖6是示出圖5中所示之防止分離構件在正常狀態與壓縮狀態之間的比較的 概念圖;
圖7是示出圖5中所示之拆開且切割的馬達組件的部分的分解切割立體圖;
圖8是示出圖7的變形示例的放大剖面圖;
圖9是具體示出透過圖3和圖5中所示之彈性構件施加於旋轉軸、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的力的關係的概念圖;
圖10是具體示出透過圖4和圖8中所示之彈性構件施加於旋轉軸、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的力的關係的概念圖;
圖11是示出圖3和圖5中所示之製造馬達組件的方法的示意流程圖;
圖12至圖16是依序示出圖11中所示之製造馬達組件的方法的概念圖;
圖17是示出圖4和圖8中所示之製造馬達組件的方法的示意流程圖;以及
圖18至圖22是依序示出圖17中所示之製造馬達組件的方法的示意流程圖。
儘管在本發明中使用的術語選自通常習知使用的術語,但是本文中使用的術語可以根據操作者的意圖或本領域的習慣、新技術的出現等而改變。另外,申請人已經自行決定選擇本發明內容的描述中所提到的一些術語,其詳細含義在本文的相關部分中進行了描述。此外,所要求的是不僅是藉由所使用的實際術語且也是其中每個術語的含義來理解本發明。
在整體說明書中,當某個部分“包括”或“包含”某個組件時,這表示不排除其他組件,除非另外指出,否則可以進一步包括其他組件。
為了參照附圖進行簡要描述,相同或等同的組件可具有相同的 元件標號,並且將不重複對其之描述。為了清楚描述,附圖示出的各個部件的尺寸和形狀可以被放大或縮小。
將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以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實現和執行本發明。因此,本發明不應限於本文描述的特定實施例,而應被賦予與本文所揭露的原理和新穎性的特徵一致的最廣範圍。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馬達組件的每個配置的剖面圖;圖2是示出圖1中所示之拆開的馬達組件的部分的分解立體圖;以及圖3是示出圖1中所示之A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參照圖1至圖3,馬達組件100可以包括入口主體51、馬達殼體52、支撐件53、擴散器54、旋轉軸110、葉輪120、轉子130、定子140、第一軸承150、第二軸承160、軸承支架170、彈性構件180、以及防止分離構件190。因此,入口主體51和馬達殼體52是作為形成馬達組件100的外部的元件,並可以將所有其他元件容納於設置在內部之空的空間中。
特別是,馬達組件100的內部空間可以分為葉輪空間S1和馬達空間S2,葉輪空間S1是設置在入口主體51內之空的空間,馬達空間S2是設置在馬達殼體52內之空的空間。流動通過葉輪空間S1和馬達空間S2的氣體可以冷卻設置在馬達組件100內的個別元件,因此減少馬達組件100所產生的熱。
入口主體51可以包括進氣口511,通過該進氣口511吸入氣體,並可以被設置以包圍葉輪120的外圓周。也就是,葉輪空間S1可以形成在入口主體51內,葉輪120可旋轉地容納在其中,入口主體51的外部可以對應於葉輪120的形狀,並且入口主體的內表面可以為彎曲,以穩定地引導沿著葉輪空間S1流動的氣體。旋轉軸的一側110A可以容納在葉輪空間S1中。
在以下敘述中,將容納在入口主體51中的旋轉軸110的一部分定義為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而將容納在馬達殼體52中的旋轉軸110的其他部分定義為另一側110B。
特別是,可以將入口主體51的進氣口511的相對側緊固至馬達殼體52,以形成馬達組件100的外部。入口主體51和馬達殼體52的緊固部分可以用緊密黏著方式彼此緊固,以防止在馬達組件100內部流動的氣體通過出口521之外的其他空間而洩漏到外部。
也就是說,較佳的是入口主體51和馬達殼體52牢固地緊固在一 起,以防止在其間形成間隙。並且,緊固機構可以採用各種方式,例如螺紋耦合、裝配耦合等,透過這種方式讓緊固機構不受限制。
可以這麼說,入口主體51和馬達殼體52可以包括一種中空形狀的殼體,而且旋轉軸110可以以沿著軸向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在中間之空的空間中。如圖所示,旋轉軸110可以不直接被入口主體51或馬達殼體52支撐。即,入口主體51或馬達殼體52可以不設置有用於支撐旋轉軸110的分離旋轉軸支撐器(暫定名稱)。
馬達殼體52可以被配置以包圍定子140的外圓周;使定子140安裝在馬達殼體52的內圓周上;以及形成馬達組件100的外部。特別是,用於容納旋轉軸110的另一側110B、轉子130和定子140於其中的馬達空間S2可以形成在馬達殼體52內。
另外,馬達殼體52可以設置有出口521,用於從馬達殼體52排出從葉輪空間S1導向馬達空間S2的氣體。參照氣體的流動方向,出口521可以形成在進氣口511的相對側。
支撐件53支撐稍後描述的軸承支架170,並且可以將支撐件53緊固至馬達殼體52。特別是,被旋轉軸110貫穿的通孔(圖未示出)形成在支撐件53的中心,因此將軸承支架170插入該通孔中以進行安裝。
擴散器54可以緊固至支撐件53,並設置在支撐件53與葉輪120之間,以將流入入口主體51的氣體引向馬達殼體52。也就是說,使氣體能夠在其中流動的指定空間可以形成在擴散器54與入口主體51之間。擴散器54可以透過諸如螺帽和螺栓的緊固構件(圖未示出)以緊固方式固定至支撐件53。
特別是,複數個朝入口主體51的內表面突出的擴散器葉片541可以形成在擴散器54的外表面上。複數個擴散器葉片541可以將通過葉輪120的氣體的動壓轉換成靜壓。
複數個擴散器葉片541可以沿著圓周方向在相同的距離下以基本上彼此間隔開的方式設置在擴散器54的外圓周上,但是實施例不限於此。例如,複數個擴散器葉片541之間的距離可以逐漸增大再減小,反之亦然,或者可以以不同方式形成。此外,擴散器54還可以包括通孔(圖未示出),支撐件53和旋轉軸110穿過該通孔。
根據這種結構,可以透過葉輪120將通過進氣口511流入入口主 體51中的氣體導向入口主體51與擴散器54之間的空間中,並且同時可以透過複數個擴散器葉片541將在入口主體51與擴散器54之間的流動的氣體從葉輪空間S1導向馬達空間S2。
同時,擴散器54可以與支撐件53一體形成。較佳地,擴散器54可以分開製造,然後緊固至支撐件53。當支撐器53和擴散器54一體形成時,可以相對減少組裝公差,使得流入入口主體51的氣體可以順暢流動。
旋轉軸110可以形成為以越過葉輪空間S1和馬達空間S2的方式延伸。也就是說,旋轉軸110可以形成為在馬達組件100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亦即在軸向方向上延伸。
特別是,旋轉軸110可以容納在入口主體51和馬達殼體52內。也就是,旋轉軸110的一部分可以沿著長度方向容納在入口主體51中,而另一部分可以容納在馬達殼體52中。並且,容納在入口主體51中的旋轉軸110的該部分可以容納在稍後將敘述的軸承支架170中。
可以這麼說,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可以設置在包含入口主體51和軸承支架170的一側上,而旋轉軸110的另一側110B可以設置在馬達殼體52的一側上。
旋轉軸110的一端110C可以是不被入口主體51或軸承支架170支撐的自由端,而其另一端110D也可以是不被馬達殼體52支撐的自由端。在此,「自由端」可以意指旋轉軸110的兩側中每一側的端部,該端部不被任何構件支撐或干涉。
可以將旋轉軸110的一端110C設置成靠近葉輪120而非靠近轉子130,並且可以是葉輪120的一側上的自由端。可以將旋轉軸110的另一端110D設置成靠近轉子130而非靠近葉輪120,並且可以是轉子130的一側上的自由端。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一端110C與另一端110D之間的旋轉軸110的部分可由複數個軸承支撐。在此,複數個軸承可以意指以下將要描述的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
同時,旋轉軸110可以包括:葉輪耦合部111,具有安裝於其上的葉輪120;第一支撐件112,具有安裝於其上的第一軸承150;第二支撐件113,具有安裝於其上的第二軸承160;以及轉子耦合部114,具有安裝於其上的轉子130。
由於旋轉軸110的一部分具有安裝於其上的葉輪120,所以葉輪耦合部111是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相鄰於一端110C的部分,並且可以以相鄰於入口主體51的進氣口511的方式設置在葉輪空間S1中,氣體從外部通過該進氣口511流入。
由於旋轉軸110的一部分具有安裝於其上的第一軸承150(稍後描述),所以第一支撐件112是對應於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的部分,並且可以設置在葉輪空間S1中。也就是,由於旋轉軸110的一部分沿著旋轉軸110的徑向方向與第一軸承150重疊,所以第一支撐件112可以在徑向方向和軸向方向上被第一軸承150支撐。
由於旋轉軸110的一部分具有安裝於其上的第二軸承160(稍後描述),所以第二支撐件113是對應於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的部分,並且可以設置在葉輪空間S1中。也就是,由於旋轉軸110的一部分沿著旋轉軸110的徑向方向與第二軸承160重疊,所以第二支撐件113可以在徑向方向和軸向方向上被第二軸承160支撐。
第一支撐件112和第二支撐件113中的每一個都是對應於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的部分,第一支撐件112可以比第二支撐件113更靠近葉輪120的一側,而第二支撐件113可以比第一支撐件112更靠近轉子130的一側。
由於旋轉軸110的一部分具有安裝於其上的轉子130,轉子耦合部114是在旋轉軸110的另一側110B中相鄰於另一端110D的部分,並且可以設置在馬達空間S2中。也就是說,轉子耦合部114可以是沿著旋轉軸110的徑向方向旋轉軸110與轉子130重疊的部分。
旋轉軸110可以透過轉子130與定子140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來旋轉。隨著旋轉軸110旋轉,緊固到旋轉軸110的葉輪120也可以與旋轉軸110一起旋轉。透過葉輪120的旋轉,氣體可以吸入至馬達組件100中。
葉輪120可以安裝在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上。也就是說,葉輪120可以安裝在相應於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相對於具有轉子130安裝於其上的旋轉軸110的另一側110B的該側上。如上所述,葉輪120可以藉由緊固至旋轉軸110的葉輪耦合部111,根據旋轉軸110的旋轉一起旋轉,並可以設置在入口主體51中的葉輪空間S1內。
特別是,葉輪120可以包括轂121和從轂121的外圓周向外延伸的 複數個葉片122。同時,葉輪120可以由諸如聚醚醚酮(PEEK)等的高強度合成樹脂材料塑造而成,因此葉輪120的材料不受限制。替代地,葉輪120可以由金屬和高密度合成樹脂形成。
另外,葉輪120可以包括斜流式葉輪,其在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上吸入諸如空氣等的氣體,接著在離心方向與軸向方向之間的傾斜方向上排出氣體。也就是說,依據葉片122的旋轉,通過進氣口511流入入口主體51的氣體可以沿著轂121的外表面導向馬達殼體52。
然而,本發明的實施例不會受到以上描述的限制。替代地,葉輪120可以配置為離心式葉輪,其在軸向方向上吸入氣體然後在離心方向上將氣體排出。然而,為了以下描述清楚起見,將參照斜流式葉輪的情況來描述葉輪120。
轉子130可以安裝在旋轉軸110的另一側110B上。可以這麼說,轉子130可以安裝在位於旋轉軸110的另一側110B上的轉子耦合部114上。也就是說,轉子130可以耦合至旋轉軸110以便包圍旋轉軸110的外圓周,並可以設置在其中設置有轉子耦合部114的馬達空間S2中。
特別是,轉子130可以包括磁鐵131和其上具有磁鐵131的磁芯(圖未示出)。而且,轉子130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一端板132和第二端板133,第一端板132和第二端板133沿著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以磁鐵131為中心彼此間隔開一指定間隔而設置。
第一端板132和第二端板133可以安裝在旋轉軸110上以包圍旋轉軸110,並可以相應於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支撐磁鐵131和磁芯的兩端,進而將磁鐵131和磁芯穩固地固定到旋轉軸110上,因此避免它們沿著軸向方向移動。
定子140安裝在馬達殼體52的內圓周上,並可以藉由沿著旋轉軸110的徑向方向與轉子130間隔開一指定距離來包圍轉子130的外表面。也就是,定子140可以像轉子130一樣設置在馬達空間S2中,其中安裝有旋轉軸110的轉子耦合部114。
特別是,定子140可以包括:配置有導體的定子芯141;纏繞在定子芯141上的線圈142;以及使定子芯141和線圈142彼此電絕緣的絕緣體143。電流可以施加到線圈142。當電流施加到線圈142時,轉子130可以逆著定子140旋轉。
第一軸承150安裝在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上以支撐旋轉軸110 的旋轉,並可以藉由安裝在葉輪120與轉子130之間來支撐旋轉軸110的第一支撐件112,進而與葉輪120相鄰。此外,第一軸承150可以容納在設置在軸承支架170中之空的空間內。
特別地,第一軸承150可以包括第一內環151,透過壓入配合固定至旋轉軸110的第一支撐件112的外圓周;第一外環152,與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接觸;以及第一滾動構件153,插入第一內環151與第一外環152之間,以支撐第一內環151對於第一外環152的一相對旋轉運動。
與第一軸承150一樣,第二軸承160安裝在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上以支撐旋轉軸110的旋轉,並可以藉由安裝在葉輪120與轉子130之間來支撐旋轉軸110的第二支撐件113,進而與轉子130相鄰。此外,第二軸承160可以與第一軸承150一起容納設置在軸承支架170中之空的空間內。
特別地,第二軸承160可以包括第二內環161,透過壓入配合固定至旋轉軸110的第二支撐件113的外圓周;第二外環162,與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接觸;以及第二滾動構件163,插入第二內環161與第二外環162之間,以支撐第二內環161對於第二外環162的一相對旋轉運動。
特別地,第一外環152和第二外環162中的一個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而另一個可以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
也就是說,第一外環152和第二外環162在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的方式可以彼此不同。要決定第一外環152和第二外環162中的哪一個將透過壓入配合或是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上可以根據透過稍後敘述的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一外環152或第二外環162來確定。
也就是說,被彈性構件180加壓的第一外環152和第二外環162中的一個可以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同時未被彈性構件180加壓的另一個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
舉例來說,如圖1至圖3所示,在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二外環162的同時,第一外環152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而第二外環162可以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
此外,第一外環152和第二外環162中的另一個,即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的第一外環152或第二外環162,在第一外環152和 第二外環162中的另一個已透過黏著劑連接至軸承支架170之後的一指定時間期間,可以沿著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朝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滑動一指定距離。
在該指定時間到期之後,隨著黏著劑固定,第一外環152和第二外環162中的另一個可以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
例如,參照圖1至圖3,在第二外環162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的情況下,在透過黏著劑連接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之後,第二外環162可以在一指定時間內沿著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朝旋轉軸110的軸向移動一指定距離。在該指定時間到期之後,隨著黏著劑固定,第二外環162可以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
因此,第二外環162能夠在黏著劑固定之前沿著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滑動,這是因為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二外環162朝向第一外環152。另外,透過彈性構件180的壓力,可以預負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藉此,可以改善第一軸承150與第二軸承160之間的對準。將參照圖9和圖10詳細描述第一外環152、第二外環162和彈性構件180之間的力關係。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偏心地支撐旋轉軸110的兩個軸承150和160中的每一個都具有大於定子140的內徑d的外徑D,可以藉由更增大軸承尺寸來確保軸承具有足夠壽命。
關於這一點,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由於可以改善軸承間的對準以及可以在不支撐旋轉軸110的另一側110B的情況下穩定地支撐旋轉軸110,可以考慮參考以上敘述進行設計。因此,增大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的外徑D意指可以充分確保軸承結構的壽命。
軸承支架170安裝在支撐件53上,並且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可以容納在軸承支架170內部之空的空間中。而且,軸承支架170可以具有短檻(Short Sill)171,其相應於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與第二軸承160的第二外環162重疊。
短檻171可以在彈性構件180插入其中的同時支撐第二外環162,並可以防止第二外環162和彈性構件180朝轉子130移動,以便避免第二外環162和彈性構件180朝向轉子130分離。
與短檻171相對的軸承支架170的一側,即面向葉輪120的一側,可以是打開的,而沒有像短檻171這樣的構件。這是為了確保有空間能讓第一軸 承150和第二軸承160插入軸承支架170之中。因此,在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已插入軸承支架170的內部空間之後,防止分離構件19安裝在軸承支架170上,以避免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朝葉輪120移動,進而防止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朝葉輪120分離。
因此,當兩個軸承150和160容納在單個軸承支架170中時,兩個軸承150和160沿著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以彼此間隔開一指定距離的方式來設置。因此,由於是利用單個軸承支架170容納兩個軸承150和160,所以可簡化馬達組件100的整體結構。同時,由於旋轉軸110由兩個軸承150和160支撐,因此可以確保軸承結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彈性構件180插入第一軸承150與軸承支架170之間或是第二軸承160與軸承支架170之間,彈性構件180可以在一個方向上加壓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中的一個,使得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彼此更靠近。
參照圖1至圖3,彈性構件180可以插入第二軸承160與軸承支架170之間,藉以加壓第二軸承160朝向第一軸承150。
特別地,彈性構件180可以加壓第二軸承160的第二外環162朝向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將參照圖9和圖10詳細描述第一軸承150、第二軸承160和彈性構件180之間的力關係。
防止分離構件190以防止分離構件190的至少一部分相應於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與第一軸承150、第二軸承160和彈性構件180中的一個重疊的方式安裝在軸承支架170上,藉以將第一軸承150、第二軸承160和彈性構件180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部空間。
特別地,防止分離構件190的至少一部分與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第二軸承160的第二外環162或彈性構件180接觸,藉以第一外環152、第二外環162或彈性構件180朝葉輪120或轉子130移動,進而防止第一外環152、第二外環162或彈性構件180與軸承支架170分離。
參照圖1至圖3,防止分離構件190可以包括一種蓋子,該蓋子安裝在軸承支架170上以包圍軸承支架170的外圓周。防止分離構件190可以相應於軸向方向與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重疊,並與第一外環152接觸,以防止第一外環152朝葉輪120移動。
圖4是示出圖3的變形示例的放大剖面圖。
參照圖4,彈性構件180’可以插入防止分離構件190與第一外環152之間。也就是說,彈性構件180’插入防止分離構件190與第一外環152之間,藉以加壓第一軸承150朝向第二軸承160。
特別是,彈性構件180’可以加壓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朝向第二軸承160的第二外環162。將參照圖9和圖10詳細描述第一軸承150、第二軸承160和彈性構件180’之間所產生之力的關係。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在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一外環152的同時,第二外環162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而第一外環152可以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
此外,在第一外環152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的情況下,在第一外環152已透過黏著劑連接至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之後,第一外環152可以在一指定時間期間沿著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朝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移動一指定距離。在該指定時間到期之後,隨著黏著劑固定,第一外環152可以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
因此,第一外環152能夠在黏著劑固定之前沿著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滑動,這是由於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一外環152朝向第二外環162。另外,透過彈性構件180’的壓力,可以預負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藉此,可以改善第一軸承150與第二軸承160之間的對準。將參照圖9和圖10詳細描述第一外環152、第二外環162和彈性構件180’之間的力關係。
圖5是示出圖3的另一變形示例的放大剖面圖;圖6是示出圖5中所示之防止分離構件在正常狀態與壓縮狀態之間的比較的概念圖;以及圖7是示出圖5中所示之拆開且切割的馬達組件的部分的分解切割立體圖。
參照圖5至圖7,軸承支架270可以包括安裝凹槽272,該安裝凹槽272沿著旋轉軸110的徑向方向從軸承支架270的內圓周表面凹陷一指定間隔,並且防止分離構件290可以安裝在安裝凹槽272中。
圖5和圖7所示的防止分離構件290可以參考軸向方向與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重疊,並與第一外環152接觸,以防止第一外環152朝葉輪120移動。
防止分離構件290可以包括一種卡環,該卡環以壓縮狀態可以安裝在安裝凹槽272中。特別地,參考圖6,防止分離構件290可以在被施加的外力 壓縮的壓縮狀態290C與根據施加的外力的移除從壓縮狀態290C擴展的正常狀態290S之間彈性變形(D1>D2)。
也就是說,一起參照圖5和圖6,在壓縮狀態290C下的防止分離構件290的直徑可以大致對應於或小於軸承支架270的內圓周的直徑(D2≦270d)。根據該結構,防止分離構件290在壓縮狀態290C進入軸承支架270的內部空間,藉以在返回正常狀態290S的狀態下固定到安裝凹槽272。
在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二外環162的狀態下,如圖5所示,第一外環152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而第二外環162可以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
在第二外環162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的情況下,在透過黏著劑連接到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之後,第二外環162可以在一指定時間沿著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朝旋轉軸110的軸向移動一指定距離。在該指定時間到期之後,隨著黏著劑固定,第二外環162可以固定到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
因此,第二外環162能夠在黏著劑固定之前沿著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滑動,這是由於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二外環162朝向第一外環152。另外,透過彈性構件180的壓力,可以預負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藉此,可以改善第一軸承150與第二軸承160之間的對準。將參照圖9和圖10詳細描述第一外環152、第二外環162和彈性構件180之間的力關係。
圖8是示出圖7的變形示例的放大剖面圖。
參照圖8,彈性構件180’可以插入防止分離構件290與第一外環152之間。也就是說,彈性構件180’插入防止分離構件290與第一外環152之間,藉以加壓第一軸承150朝向第二軸承160。
特別是,彈性構件180’可以加壓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朝向第二軸承160的第二外環162。將參照圖9和圖10詳細描述第一軸承150、第二軸承160和彈性構件180’之間所產生的力的關係。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如圖8所示,在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一外環152的同時,第二外環162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而第一外環152可以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
此外,在第一外環152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 的情況下,在第一外環152已透過黏著劑連接至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之後,第一外環152可以在一指定時間沿著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朝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移動一指定距離。該指定時間到期之後,隨著黏著劑固定,第一外環152可以固定到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
因此,第一外環152能夠在黏著劑固定之前沿著軸承支架270的內表面滑動,這是由於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一外環152朝向第二外環162。另外,透過彈性構件180’的壓力,可以預負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藉此,可以改善第一軸承150與第二軸承160之間的對準。將參照圖9和圖10詳細描述第一外環152、第二外環162和彈性構件180’之間的力關係。
圖9是具體示出透過圖3和圖5中所示之彈性構件施加於旋轉軸、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的力的關係的概念圖;圖10是具體示出透過圖4和圖8中所示之彈性構件施加於旋轉軸、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的力的關係的概念圖。
圖9和圖10中所示的元件標號110、150、160、170、180和190是指透過概念化和圖示說明之旋轉軸110、第一軸承150、第二軸承160、軸承支架170、彈性構件180和防止分離構件190,儘管在各個配置的特定形狀或尺寸上有所不同,但其獨特性質和相互耦合關係與圖1至圖8中所示的前述組件相同。
也就是說,利用圖9和圖10所示的組件描述來敘述旋轉軸110、第一軸承150、第二軸承160和彈性構件180之間的力的關係。並且,實施例的結構或耦合關係不受圖9和圖10所示之部件的形狀或尺寸的限制。
圖9示出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二軸承160的第二外環162朝向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即,在第一方向上)的情況。參照圖9,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二外環162朝向第一外環152(①);第二滾動構件163從第二外環162接收彈性構件180的加壓力(②),然後將該加壓力傳遞到第二內環161(③);旋轉軸110在向第二內環161傳遞加壓力的方向上移動,即在第一方向上移動(④);第一內環151與旋轉軸110一起在第一方向上移動(⑤);第一內環151向第一滾動構件153傳遞加壓力(⑥);以及第一滾動構件153可以將從第一內環151接收的加壓力傳遞至第一外環152(⑦)。
因此,當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二外環162朝向第一外環152時,第一滾動構件153可以保持與第一內環151和第一外環152基本接觸的狀態,並且第 二滾動構件163可以保持與第二內環161和第二外環162基本接觸的狀態[參見圖9的右圖]。
圖10示出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二軸承160的第二外環162朝向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也就是在第二方向上)的情況。參照圖10,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一外環152朝向第二外環162(①’);第一滾動構件153從第一外環152接收彈性構件180’的加壓力(②’),然後將該加壓力傳遞到第一內環151(③’);旋轉軸110在向第一內環151傳遞加壓力的方向上移動,即在第二方向上移動(④’);第二內環161與旋轉軸110一起在第二方向上移動(⑤’);第二內環161向第二滾動構件163傳遞加壓力(⑥’);以及第二滾動構件163可以將從第二內環161接收的加壓力傳遞至第二外環162(⑦’)。
因此,當彈性構件180’加壓第一外環152朝向第二外環162時,第一滾動構件153可以保持與第一內環151和第一外環152基本接觸的狀態,並且第二滾動構件163可以保持與第二內環161和第二外環162基本接觸的狀態[參見圖10的右圖]。
因此,藉由在以兩個軸承150和160偏心支撐旋轉軸的同時使用彈性構件180/180’對軸承150和160進行適當的預負載,來實現馬達組件100的小型化和輕量化(即,不需要單獨的軸承結構,因為旋轉軸110的另一側110B不需支撐軸承)。同時,可以藉由改善兩個軸承150和160之間的對準來減少噪音和振動。
圖11是示出圖3和圖5中所示之製造馬達組件的方法的示意流程圖;以及圖12至圖16是依序示出圖11中所示之製造馬達組件的方法的概念圖。
參照圖11,圖3和圖5中所示之製造馬達組件100的方法可以包括步驟S501:將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裝在旋轉軸110上;步驟S503:將彈性構件180插入軸承支架170/270中;步驟S505:將旋轉軸110插入軸承支架170/270中以使第二軸承160和彈性構件180彼此接觸;以及步驟S507:將防止分離構件190/290安裝在軸承支架170/270上以使第一軸承150和防止分離構件190/290彼此接觸。
在將防止分離構件190/290安裝在軸承支架170/270上之後,將彈性構件180插入第二軸承160與軸承支架170/270之間,以便在一個方向上加壓第二軸承160,使得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彼此更靠近。
一起參考圖11和圖12,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內環151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旋轉軸110的第一支撐件112,而第二軸承160的第二內環161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旋轉軸110的第二支撐件113[S501]。
如上所述,第一支撐件112和第二支撐件113可以以沿著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彼此間隔一指定距離的方式位於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上。因此,兩個軸承150和160也可以安裝在一側110A上,並可以以沿著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彼此間隔開一指定距離的方式來設置。
一起參考圖11和圖13,將旋轉軸110、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插入並安裝在軸承支架170中之前,可以將彈性構件180插入軸承支架170中[S503]。這樣做的時候,可以將彈性構件180插入軸承支架170的內部空間中,以便使彈性構件180卡在軸承支架170的短檻171上。
一起參考圖11和圖14,在彈性構件180插入並安裝在軸承支架170的內部空間中的狀態下,具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裝於其上的旋轉軸110可以將軸承支架170穿孔,使得第二軸承160可以與彈性構件180接觸[S505]。
這樣做的時候,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而第二外環162可以透過黏著劑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
一起參考圖11和圖15,在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裝在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的狀態下,防止分離構件190可以安裝在軸承支架170上,以便包圍軸承支架170的外圓周[S507]。
特別地,防止分離構件190可以與第一軸承150接觸,並且防止分離構件19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著旋轉軸110的軸向與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重疊。因此,第一軸承150由防止分離構件190固定,並在朝葉輪120的方向上不會脫離的情況下安置在軸承支架170內。
同時,參考圖11和圖16,儘管將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裝在旋轉軸110上的步驟S501、將彈性構件180插入軸承支架270中的步驟S503、以及將具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的旋轉軸110安裝在軸承支架270中以將軸承支架270穿孔的步驟S505是相同的,但不同於圖12至圖15中所示的前述軸承支架170,軸承支架270可以進一步包括安裝凹槽272,該安裝凹槽272沿著旋轉 軸110的徑向方向從軸承支架270的內圓周凹陷一指定間隔。
也就是說,在具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裝於其上的旋轉軸110插入具有安裝凹槽272的軸承支架270中、並且第二外環162在面對第一軸承150的方向上從彈性構件180接收加壓力的同時,防止分離構件290可以在壓縮狀態下(參見圖6的290C)安裝在安裝凹槽272中,進而支撐第一軸承150。
如上所述,圖16所示的防止分離構件290可以在被施加的外力壓縮的壓縮狀態(圖6的290C)與根據施加的外力從壓縮狀態290C擴展的正常狀態(圖6的290S)之間彈性變形。
也就是說,處於壓縮狀態290C的防止分離構件290進入軸承支架270、安置在安裝凹槽272上、然後擴展到正常狀態290S,藉以牢固地固定到安裝凹槽272。安裝在安裝凹槽272中的防止分離構件290沿著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與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重疊,藉此第一外環152依次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部,以防止第一外環152脫離軸承支架270。
圖17是示出圖4和圖8中所示之製造馬達組件的方法的示意流程圖;以及圖18至圖22是依序示出圖17中所示之製造馬達組件的方法的概念圖。
參照圖17,圖4和圖8中所示之製造馬達組件100的方法可以包括步驟S1701:將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裝在旋轉軸110上;步驟S1703:將旋轉軸110插入軸承支架170/270中,以使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置在軸承支架170/270上;步驟S1705:將彈性構件180’插入軸承支架170/270中,以使第一軸承150和彈性構件180’彼此接觸;以及步驟S1707:將防止分離構件190/290安裝在軸承支架170/270上,以使彈性構件180’和防止分離構件190/290彼此接觸。
在將防止分離構件190/290安裝在軸承支架170/270上之後,將彈性構件180’插入第一軸承150與防止分離構件190/290之間,以便在一個方向上加壓第一軸承150,使得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彼此更靠近。
一起參考圖17和圖18,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內環151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旋轉軸110的第一支撐件112,而第二軸承160的第二內環161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旋轉軸110的第二支撐件113[S1701]。
如上所述,第一支撐件112和第二支撐件113可以以沿著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彼此間隔開一指定距離的方式位於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上。因 此,兩個軸承150和160也可以安裝在一側110A上,並可以以沿著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彼此間隔開一指定距離的方式來設置。
一起參考圖17和圖19,在彈性構件180插入並安裝在軸承支架170之前,具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裝於其上的旋轉軸110插入並安裝在軸承支架170中[S1703]。
這樣做的時候,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可以安裝在軸承支架170的內部空間中,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可以透過黏著劑連接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而第二軸承160的第二外環162可以透過壓入配合固定到軸承支架170的內表面。
一起參考圖17和圖20,在具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裝於其上的旋轉軸110插入並安裝在軸承支架170的內部空間中的狀態下,彈性構件180’可以插入軸承支架170中,藉此彈性構件180’和第一軸承150可以彼此接觸[S1705]。
一起參考圖17和圖21,在具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裝於其上的旋轉軸110和彈性構件180’已安裝的狀態下,防止分離構件190可以安裝在軸承支架170上,以便使防止分離構件190和彈性構件180’彼此接觸[S1707]。
特別地,防止分離構件190可以安裝在軸承支架170上以包圍軸承支架170的外圓周。此外,防止分離構件19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著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與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重疊。因此,第一軸承150使用彈性構件180’作為介質由防止分離構件190固定,並在朝葉輪120的方向上不會脫離的情況下安置在軸承支架170內。
同時,參考圖17和圖22,儘管將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裝在旋轉軸110上的步驟S1701、將具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的旋轉軸110插入並安裝在軸承支架中的步驟S1703、以及將彈性構件180’插入軸承支架270中以與第一軸承150接觸的步驟S1705是相同的,但不同於圖18至圖20中所示的前述軸承支架170,圖22中所示的軸承支架270可以進一步包括安裝凹槽272,該安裝凹槽272沿著旋轉軸110的徑向方向從軸承支架270的內圓周凹陷一指定間隔。
也就是說,在具有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安裝於其上的旋轉軸110插入具有安裝凹槽272的軸承支架270中、並且第一外環152在面對第一軸 承150的方向上從彈性構件180’接收加壓力的同時,防止分離構件290可以在壓縮狀態下(參見圖6的290C)安裝在安裝凹槽272中,進而支撐第一軸承150。
如上所述,圖22中所示的防止分離構件290可以在被施加的外力壓縮的壓縮狀態(圖6的290C)與根據施加的外力從壓縮狀態290C擴展的正常狀態(圖6的290S)之間彈性變形。
也就是說,處於壓縮狀態290C的防止分離構件290進入軸承支架270、安置在安裝凹槽272上、然後再一次擴展到正常狀態290S,藉以牢固地固定到安裝凹槽272。安裝在安裝凹槽272中的防止分離構件290使用彈性構件180’作為介質沿著旋轉軸110的軸向方向與第一軸承150的第一外環152重疊,藉此彈性構件180’和第一外環152依次固定到軸承支架170內部,以防止彈性構件180’和第一外環152脫離軸承支架270。
如參考圖11至圖22所述,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馬達組件100不用單一軸承支撐旋轉軸110的另一側110B。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取而代之的是,用兩個軸承150和160偏心地支撐旋轉軸110的一側110A,並且使用彈性構件180/180’將適當的預負載施加到軸承150和160。因此,可以藉由改善兩個軸承150和160之間的對準來實現馬達組件100的小型化和輕量化,並且還可以減小噪音和振動。
由於兩個軸承150和160以沿著旋轉軸110的軸向彼此間隔開一指定間隔的方式容納在單個軸承支架170/270中,因此馬達組件100的整體結構可以簡化。同時,由於旋轉軸110可以被穩定地支撐,因此可以確保軸承結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此外,由於偏心地支撐旋轉軸110的兩個軸承150和160中的每一個都具有大於定子140的內徑d的外徑D,可以藉由增加軸承尺寸來確保軸承具有足夠壽命。
因此,在由第一軸承150、第二軸承160和軸承支架170組成的旋轉軸110的偏心支撐結構中,在帶有軸承的旋轉軸110的另一側110B不被支撐的狀態下,旋轉軸110可以被穩定地支撐,並且可以藉由施加適當的預負載給軸承150和160來改善軸承間的對準。作為可能的設計考慮,增大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60的外徑D意味著可以充分確保軸承結構的壽命。
本領域技術人員將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基本特徵的 情況下,可用不同於本文闡述的方式的其他特定方式來實施本發明。因此,以上實施例的所有態樣都被解釋為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應由所附請求項及其合法等同物來確定本發明的範圍而非以上描述,並且應包含落入所附請求項的含義和等同範圍內的所有改變。
本申請主張於2019年6月21日所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19-0074019號優先權的權益,為了各種需求該專利通過引用被應用於此。
51:入口主體
52:馬達殼體
53:支撐件
54:擴散器
100:馬達組件
110:旋轉軸
110A:一側
110B:另一側
110C:一端
110D:另一端
111:葉輪耦合部
112:第一支撐件
113:第二支撐件
114:轉子耦合部
120:葉輪
121:轂
122:葉片
130:轉子
131:磁鐵
132:第一端板
133:第二端板
140:定子
141:定子芯
142:線圈
143:絕緣體
150:第一軸承
151:第一內環
152:第一外環
153:第一滾動構件
160:第二軸承
161:第二內環
162:第二外環
163:第二滾動構件
170:軸承支架
171:短檻
180:彈性構件
190:防止分離構件
511:進氣口
521:出口
541:葉片
S1:葉輪空間
S2:馬達空間
A:部分

Claims (20)

  1. 一種馬達組件,包括:
    一旋轉軸;
    一葉輪,安裝在該旋轉軸上;
    一轉子,安裝在該旋轉軸上,並沿著該旋轉軸的一旋轉軸線與該葉輪軸向間隔開;
    一定子,圍繞該轉子的一圓周表面並相對於該旋轉軸的該旋轉軸線與該轉子徑向地間隔開;
    一第一軸承,安裝在該葉輪與該轉子之間的該旋轉軸上並被配置以可旋轉地支撐該旋轉軸的一第一支撐件;
    一第二軸承,安裝在該葉輪與該轉子之間的該旋轉軸上並被配置以可旋轉地支撐該旋轉軸的一第二支撐件,其中該第一軸承位於比該第二軸承更靠近該葉輪,而該第二軸承位於比該第一軸承更靠近該轉子;
    一軸承支架,其中容納該第一軸承和該第二軸承;
    一彈性構件,設置在該第一軸承與該軸承支架之間或在該第二軸承與該軸承支架之間,並偏壓該第一軸承和該第二軸承中的一個朝向該第一軸承和該第二軸承中的另一個;以及
    一防止分離器,安裝在該軸承支架上並將該第一軸承、該第二軸承和該彈性構件固定在該軸承支架內,使得該防止分離器的至少一部分沿著該旋轉軸的該旋轉軸線軸向地覆蓋該第一軸承、該第二軸承或該彈性構件中的至少一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馬達組件,其中該防止分離器安裝在該軸承支架上並包圍該軸承支架的一外圓周。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馬達組件,其中該軸承支架進一步包括一安裝凹槽,該安裝凹槽從該軸承支架的一內圓周凹陷,其中該防止分離器透過施加的外力可彈性變形,以及其中在該防止分離器變形的同時,該防止分離器與該安裝凹槽嚙合。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馬達組件,其中該防止分離器的直徑等於或小於該軸承支架的該內圓周的直徑。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馬達組件,其中該第一軸承和該第二軸承中的每一個的外徑大於該定子的內徑。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馬達組件,其中該第一軸承包括:一第一內環,壓入配合至該旋轉軸的該第一支撐件上;一第一外環,與該軸承支架的一內表面接觸;以及第一滾動構件,設置在該第一內環與該第一外環之間,並相對於該第一外環可旋轉地支撐該第一內環;以及
    其中該第二軸承包括:一第二內環,壓入配合至該旋轉軸的該第二支撐件上;一第二外環,與該軸承支架的該內表面接觸;以及一第二滾動構件,設置在該第二內環與該第二外環之間,並相對於該第二外環可旋轉地支撐該第二內環。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馬達組件,其中該第一外環和該第二外環中的一個壓入配合到該軸承支架的該內表面上,以及其中該第一外環和該第二外環中的另一個透過一黏著劑連接到該軸承支架的該內表面。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馬達組件,其中基於該彈性構件偏壓該第一外環和該第二外環中的一個,該第一滾動構件被配置以保持與該第一內環和該第一外環接觸,以及其中基於該彈性構件偏壓該第一外環和該第二外環中的一個,該第二滾動構件被配置以保持與該第二內環和該第二外環接觸。
  9. 一種製造馬達組件的方法,該方法包括:
    將一第一軸承安裝在一旋轉軸上;
    將一第二軸承安裝在該旋轉軸上;
    將一彈性構件插入一軸承支架中;
    將其上安裝有該第一軸承和該第二軸承的該旋轉軸插入該軸承支架中,使得該旋轉軸延伸穿過該軸承支架,該第一軸承和該第二軸承安置在該軸承支架上,並且該第二軸承與該彈性構件接觸;以及
    將一防止分離器安裝在該軸承支架上,使得該防止分離器的至少一部分沿著該旋轉軸的該旋轉軸線軸向地覆蓋該第一軸承,
    其中,該彈性構件插入該第二軸承與該軸承支架之間,以偏壓該第二軸承朝向該第一軸承。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方法,其中將該防止分離器安裝在該軸承支架上包括:
    將該防止分離器安裝在該軸承支架上以包圍該軸承支架的一外圓周。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軸承支架進一步包括一安裝凹槽,該安裝凹槽從該軸承支架的一內圓周凹陷,以及其中該防止分離器透過施加的外力可彈性變形,以及
    其中,該方法包括:
    在該防止分離器變形的同時,將該防止分離器與該安裝凹槽嚙合。
  12. 如請求項9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軸承包括一第一內環,而該第二軸承包括一第二內環,以及
    其中,該方法包括:
    將該第一內環壓入配合到該旋轉軸的一第一支撐件上,以及
    將該第二內環壓入配合到該旋轉軸的一第二支撐件上。
  13. 如請求項9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軸承包括一第一外環,而該第二軸承包括一第二外環,以及
    其中,該方法包括:
    將該第一外環壓入配合到該軸承支架的一內表面,以及
    透過一黏著劑將該第二外環連接到該軸承支架的該內表面。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該彈性構件偏壓該第二外環朝向該第一外環時,在該第二外環透過該黏著劑連接到該軸承支架的該內表面之後的一預定時間期間,該第二軸承的該第二外環沿著該軸承支架的該內表面軸向滑動,以及
    其中在該預定時間到期之後,該第二外環固定到該軸承支架的該內表面。
  15. 一種製造馬達組件的方法,該方法包括:
    將一第一軸承安裝在一旋轉軸上;
    將一第二軸承安裝在該旋轉軸上;
    將其上安裝有該第一軸承和該第二軸承的該旋轉軸插入一軸承支架中,使得該旋轉軸延伸穿過該軸承支架,並且該第一軸承和該第二軸承安置在該軸承支架上;以及
    將一彈性構件插入該軸承支架中,使得該第一軸承與該彈性構件接觸;以及
    將一防止分離器安裝在該軸承支架上,使得該防止分離器的至少一部分沿著該旋轉軸的該旋轉軸線軸向地覆蓋該彈性構件。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其中該防止分離器安裝在該軸承支架上以包圍該軸承支架的一外圓周。
  17.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軸承支架進一步包括一安裝凹槽,該安裝凹槽從該軸承支架的一內圓周凹陷,以及其中該防止分離器透過施加的外力可彈性變形,以及
    其中,該方法包括:
    在該防止分離器變形的同時,將該防止分離器與該安裝凹槽嚙合。
  18.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其中將該彈性構件插入該軸承支架中包括:
    將該彈性構件插入該第一軸承與該防止分離器之間,以偏壓該第一軸承朝向該第二軸承。
  19.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軸承包括一第一外環,而該第二軸承包括一第二外環,以及
    其中,該方法包括:
    透過一黏著劑將該第一外環連接到該軸承支架的一內表面;
    將該第二外環壓入配合到該軸承支架的該內表面。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該彈性構件偏壓該第一外環朝向該第二外環時,在該第一外環透過該黏著劑連接到該軸承支架的該內表面之後的一預定時間期間,該第一軸承的該第一外環沿著該軸承支架的該內表面軸向滑動,以及
    其中在該預定時間到期之後,該第一外環固定到該軸承支架的該內表面。
TW109116748A 2019-06-21 2020-05-20 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7694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74019A KR102171453B1 (ko) 2019-06-21 2019-06-21 모터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019-0074019 2019-06-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1866A true TW202101866A (zh) 2021-01-01
TWI769457B TWI769457B (zh) 2022-07-01

Family

ID=71016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6748A TWI769457B (zh) 2019-06-21 2020-05-20 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37487B2 (zh)
EP (1) EP3754820B1 (zh)
KR (1) KR102171453B1 (zh)
AU (1) AU2020203472B2 (zh)
TW (1) TWI76945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32594A (en) 1961-07-12 1964-05-12 Thompson Ramo Wooldridge Inc Liquid hydrogen turbopump
JP2010001897A (ja) 2006-03-24 2010-01-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軸受け構造
KR101012181B1 (ko) * 2008-09-09 2011-02-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우터 로터 방식의 팬모터
GB2467966B (en) * 2009-02-24 2013-04-03 Dyson Technology Ltd Rotor assembly
AT509333B1 (de) 2010-03-08 2011-08-15 Bernecker & Rainer Ind Elektronik Gmbh Lagerandordnung mit zwei pendelrollenlagern
JP2012097655A (ja) * 2010-11-02 2012-05-24 Nippon Densan Corp 送風ファン
KR101874070B1 (ko) * 2010-12-16 2018-07-03 바우뮐러 뉘른베르크 게엠베하 전기기기, 특히 펌프장치의 전기기기
JP5599368B2 (ja) 2011-06-08 2014-10-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のモータロータ構造とその組付け方法
EP2852517B1 (de) 2012-04-20 2019-05-15 IPGate AG Lageranordnung in einem axialantrieb
DE102012223012A1 (de) 2012-12-13 2014-06-18 Robert Bosch Gmbh Lagervorrichtung, Turbolader
TWI502862B (zh) 2014-05-15 2015-10-01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吊扇馬達
JP2017106527A (ja) * 2015-12-09 2017-06-1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アリング固定構造
KR101918228B1 (ko) 2016-07-14 2019-0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로봇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852111B1 (ko) 2016-09-13 2018-04-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KR101898348B1 (ko) 2016-12-15 2018-09-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US11342812B2 (en) 2017-09-29 2022-05-24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KR102483896B1 (ko) 2017-12-19 2022-12-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세라믹 유전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세라믹 전자 부품 및 전자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54820B1 (en) 2022-08-03
EP3754820A1 (en) 2020-12-23
TWI769457B (zh) 2022-07-01
AU2020203472B2 (en) 2021-11-11
AU2020203472A1 (en) 2021-01-14
US20200403488A1 (en) 2020-12-24
US11637487B2 (en) 2023-04-25
KR102171453B1 (ko) 2020-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655824B1 (en) Outer rotor type brushless DC motor
CN110873061B (zh) 泵体及用于泵体的转子组件的制造方法
US8414274B2 (en) Heat dissipating fan
JP2013204784A (ja) 軸受装置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JP4705122B2 (ja) モータ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KR102512293B1 (ko) 모터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2101866A (zh) 馬達組件及其製造方法
EP3754817B1 (en) Moto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939592B (zh) 送风装置
EP3751712A1 (en) Moto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250069B2 (ja) モータ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CN111720339B (zh) 电动水泵
EP3293863A1 (en) Motor
US20230170775A1 (en) Motor attaching structure and motor attaching method
KR102072179B1 (ko) 모터
KR102410221B1 (ko) 모터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152714B1 (ko) 모터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220100346A (ko) 발전기
KR20210129919A (ko) 팬모터
CN116169804A (zh) 电机以及风干设备
KR20080079481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송풍기
JP2010255491A (ja) 電動送風機